英特尔也是条狗,10系n卡显示帧数都做了台笔一样的性能,它为什么不把CPU也做了笔台同性,就是要故意欺人的

转载:新智元
7月18日,英特尔迎来了它50周岁的生日。这位CPU巨头50年来曾带来PC市场的辉煌,如同PC时代的催化剂,只要有计算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他也曾一度有着芯片领域垄断的地位;而他也被公认错过了移动市场,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如今,在AI时代浪潮下,英特尔能否握紧第一张船票,航行在AI阵列的前端呢?
50岁英特尔面临的挑战
就在英特尔成立50周年之际,其CEO科再奇却在6月21日因职场绯闻闪电辞职,这让英特尔陷入舆论漩涡,大家纷纷猜测科再奇的卸任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有分析师认为他的离职的其他原因,可能是因为10nm芯片难产问题,导致英特尔在芯片制造工艺上首次落后于竞争对手AMD和台积电。
加之PC业务缩水,英特尔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中PC中心的CCG(客户端计算事业部)收入增长率仅为3%。于是有人猜测科再奇是迫于压力辞职。
英特尔2018 Q1财报,CCG增长率并不乐观
目前英特尔CEO由鲍勃·斯旺临时担任,他于2016年加入英特尔并担任首席财务官,他是财务人员而不是工程师。所以,如果想要在CEO的岗位上做好,那么他必须建立起能把控技术的高管智囊团,并解决英特尔10纳米芯片制造工艺的问题。
谁将会是下一任CEO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业界猜测候选人除了目前临时担任CEO的鲍勃·斯旺之外,还可能有以下几个人选:
内部人选:
外部人选:
痛失移动市场,苹果前高管评英特尔之毒性文化
苹果前高管Jean-LouisGassée在medium发文《英特尔之毒性文化》。他在文中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英特尔因其文化导致其一再错过移动市场的失误。
Jean-LouisGassée
他表示科再奇因绯闻离职的消息让他感到震惊,并对科再奇任职期间英特尔的表现做了总结:过去12个月英特尔股价上涨超过50%(即使在CEO离职后),而纳斯达克指数上涨25%。华尔街似乎对英特尔的未来比苹果更为乐观:Intel的P / E(价格/收益比率,市场预期的指标)是22,而苹果的则是18。
尽管财务状况良好,但是英特尔还是被认为错过了移动革命,因此损失巨大。
他分析道,英特尔曾经拒绝为第一款iPhone提供处理器的机会,当时CEO Otellini说他没“看到”这个机会的潜力。如果说拒绝iPhone是因为当时确实并不能确定它是否会大卖,但是之后又接连错过iPad诺基亚、黑莓等就说不过去了吧。
所以,当iPhone在2007年爆发时,英特尔坚守自己的立场来捍卫自己的位置:公司将以众所周知的制造优势获胜。x86体系结构固有的缺点——功耗、不必要的复杂性、没有SoC集成,都将被克服,而英特尔将会在移动包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此后,英特尔下意识推动他们的x86优势:通过Windows垄断获利。作为x86制造商,英特尔允许因为高利润而被颠覆。
Jean-LouisGassée从心理学上解释英特尔的种种问题(当然只是一部分,英特尔的问题还有更多),上文中的“以制造优势获胜”不过是换了种说法,X86制造者为了守住高利润而任由自己被颠覆。这是真的。
但作者认为情感和文化上的东西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其他行业,我们也能见到错误的认知导致行动僵化。在技术圈里,微软OS授权收费文化起初没把安卓的“免费开放”看在眼里,等到醒悟时为时已晚。让我们假设一下,与其在2007年揶揄iPhone价格太贵,微软要是抢在安卓之前,早一周发布免费的Windows Mobile OS,情况将会如何?
直到日,Otellini宣布卸任时,表示“后悔”自己当年拒绝苹果这笔交易的造成的过错。
错过移动市场多年,英特尔也已经放弃移动时代,而将目光聚焦在了数据中心业务和5G时代。万物联网的5G时代数据量剧增,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处理能力,这无疑是英特尔所擅长的。
此外,英特尔也正在全面进军人工智能领域,其人工智能事业部副总裁兼人工智能架构总经理Gadi Singer今年曾透露英特尔将聚焦硬件、软件和生态系统,对AI展开全方位布局。
据他介绍,目前英特尔已经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全栈式AI解决方案,包括至强处理器、Nervana神经网络处理器等硬件,FPGA、网络和存储技术等技术,MKL和DAAL等用于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数学函数库,以及支持和优化Caffe、Neon等深度学习框架等。
可见,错过移动市场,又遭遇PC增长困境的英特尔,这次要牢牢抓住人工智能的机遇了。
CPU巨头转型之际,再次回顾过去
在英特尔50岁生日之际,让我们梳理一下这个CPU巨头这50年走过的历程:
Intel处理器进化史(图片来源:电科防务研究)
1968年,戈登·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在硅谷创办了英特尔公司。
1969年,凭借首批106名员工,英特尔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米德菲尔德路365号开始运营。
1971年,英特尔开发出第一个商用处理器Intel 4004,片内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晶体管之间的距离是10微米,能够处理4bit的数据,每秒运算6万次,频率为108KHZ,前端总线为0.74MHz (4bit)。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Intel第一个CPU,已有40多年历史
1978年,英特尔生产出了著名的16位8086处理器,是所有IBM PC处理器的祖宗。
Intel 8086处理器
1981年,IBM生产的第一台电脑使用英特尔的8086芯片,因此,英特尔一举成名。
IBM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使用英特尔8086芯片
1982年,英特尔推出和8086完全兼容的第二代PC处理器80286,用在IBM PC/AT上。
1985年,康柏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IBM PC兼容机,兼容机厂商们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但是为了和IBM PC兼容,处理器都是使用英特尔公司的。
1985年,英特尔继摩托罗拉之后,第二个研制出32位的微处理器80386。英特尔靠80386完成了对IBM PC兼容机市场的一统江湖的地位。同年,英特尔进入中国。
8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
1987年,安迪格鲁夫正式担任CEO,英特尔开始了快速发展的10年,并且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
1989年,英特尔推出了从80386到奔腾处理器的过渡产品80486,其实就是80386加一个浮点处理器80387缓存。依靠80486,英特尔一举超过所有日本半导体公司,坐上了半导体行业的头把交椅。
20世纪80年代,英特尔果断停掉传统的内存业务,从此专心做处理器。
1993年,英特尔推出奔腾处理器Pentium,从此英特尔不再以数字命名处理器了。但是工业界和学术界,仍然习惯称呼英特尔处理器为X86系列(比如Pentium就被称为586)。
英特尔奔腾处理器采用了0.60微米工艺技术制造,核心由320万个晶体管组成。支持计算机更轻松的集成“现实世界”数据,如语音、声音、手写体和图片等。
Pentium是x86系列一大革新。其中晶体管数大幅提高、增强了浮点运算功能、并把十年未变的工作电压降至3.3V。
奔腾处理器的诞生,让英特尔公司甩掉了只会做低性能处理器的帽子,其运行速度达到工作站处理器的水平。随后十年里,英特尔推出了很多代的奔腾处理器。
1999年的时候英特尔公司市值最高突破了5000亿美元,最高峰为5090亿美元,
2000年,英特尔的手机处理器XScale问世。
2001年,英特尔的64位服务器处理器Itanium问世,英特尔在服务器市场彻底超越RISC处理器的代表太阳公司。
2005年,苹果开始使用英特尔处理器,摩托罗拉彻底退出个人电脑处理器市场。
2006年,英特尔和AMD主要产品都采用65纳米的半导体技术,但是英特尔在最新45纳米技术上明显领先于AMD,并且已经开始研发集成度更高的32纳米的芯片。从那时起直到今天,英特尔对AMD一直保持绝对优势。
2006年,双核处理器问世。
日,英特尔发布四核core i7处理器。
2009年,四核处理器问世。英特尔继续在服务器处理器市场占优势。
2012年,英特尔宣布重返移动终端市场,但是效果不佳。
日,英特尔推出处理器至强E7 v2系列采用了多达15个处理器核心,成为英特尔核心数最多的处理器。
日,Intel收购智能手表Basis Health Tracker Watch的制造商Basis Science,这一收购交易显然是英特尔进军可穿戴设备市场努力的一部分。英特尔把Basis品牌整合进其NDG(新设备集团),目标是大踏步进军新兴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同时打压高通。
日,英特尔发布世界上最小Windows电脑Compute Stick,大小仅如一枚U盘,可连接任何电视机或显示器以组成一台完整PC。
2015年6月,英特尔收购了头显设备厂商Recon。
2015年12月斥资167亿美元收购了Altera公司,这是英特尔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意味着英特尔要考虑CPU之外的新技术应用,在PC市场不断萎缩且移动市场迟迟难以打开的背景下,英特尔希望实现CPU和FPGA硬件规格深层次结合,布局物联网市场。
日,据国外媒体报道,英特尔正在组建一个专门的事业部来从事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研发,它的名字就叫做Automated Driving Group(自动驾驶事业部,简称ADG)。
2017年3月,英特尔收购Mobileye, “算法+芯片"整合成AI制胜关键。
日,2017年《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发布,英特尔公司排名第47位。
2018年4月,英特尔宣布2019年大规模交付10nm芯片。
日,英特尔宣布收购芯片制造商eASIC,加速FPGA,降低对CPU的依赖。-------------------------------------
如果您有优质的、符合见闻调性的原创文章,欢迎以个人的名义投稿入驻华尔街见闻名家专栏。
投稿方式 :请将个人简介以及代表作品发送至
,并附上电话和微信以便做进一步沟通,在主题中标明: 申请入驻见闻专栏 + 投稿人名字
来自主题:
科技圈大事件
蒋玉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6.27 张家伟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6.06 蒋玉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6.14 美通社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4.04 蒋玉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6.19
下载华尔街见闻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华尔街见闻不良信息举报电话: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八一小学准备买56台电脑.甲.乙俩个商家每台电脑原价都是5000元.为了做成这笔生意,两商家作出如下优惠甲:一次购买40台以上(含40台)的,按七五折优惠 乙:“买十送三”,即每买10台另免费送3台同样的电脑,不满10台的仍按原价计算.到哪个商家购买更便宜?甲的我会算,就是乙的,考试要怎么列算式啊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乙:56÷(10+3)=4……4(4×10+4)×元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英特尔今天50岁,一文看尽芯片50年发展史
作者:Grace
【新智元导读】7月18日,英特尔迎来了它50周岁的生日。这位CPU巨头50年来曾带来PC市场的辉煌,如同PC时代的催化剂,只要有计算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他也曾一度有着芯片领域垄断的地位;而他也被公认错过了移动市场,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如今,在AI时代浪潮下,英特尔能否握紧第一张船票,航行在AI阵列的前端呢?
很难想象: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英特尔,那会变成什么样?
再直观一点,想象一下没有CPU的世界将是什么样?
如果没有CPU,可以说几乎一切都无法正常运转了。所以,除非没有人用半导体,除非我们不用电脑和手机了,否则Intel不会消失。
这家全球最大的CPU制造商,一路走来,给世界带来很多惊喜,特别是PC时代。今天,它迎来了50岁生日。
50岁英特尔面临的挑战
就在英特尔成立50周年之际,其CEO科再奇却在6月21日因职场绯闻闪电辞职,这让英特尔陷入舆论漩涡,大家纷纷猜测科再奇的卸任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有分析师认为他的离职的其他原因,可能是因为10nm芯片难产问题,导致英特尔在芯片制造工艺上首次落后于竞争对手AMD和台积电。
加之PC业务缩水,英特尔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中PC中心的CCG(客户端计算事业部)收入增长率仅为3%。于是有人猜测科再奇是迫于压力辞职。
英特尔2018 Q1财报,CCG增长率并不乐观
目前英特尔CEO由鲍勃·斯旺临时担任,他于2016年加入英特尔并担任首席财务官,他是财务人员而不是工程师。所以,如果想要在CEO的岗位上做好,那么他必须建立起能把控技术的高管智囊团,并解决英特尔10纳米芯片制造工艺的问题。
谁将会是下一任CEO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业界猜测候选人除了目前临时担任CEO的鲍勃·斯旺之外,还可能有以下几个人选:
内部人选:
纳文·谢诺伊(Navin Shenoy):于1995年加入英特尔,目前负责英特尔最重要的数据中心集团。作为在英特尔内部成长起来的高管,他是英特尔CEO的传统选择。他曾担任英特尔前CEO欧德宁(Paul Otellini)的技术助理。在内部,他被认为具备英特尔所需的产品愿景。
文卡塔·伦杜琴塔拉(Venkata Renduchintala):于2016年从高通转投英特尔,目前负责英特尔的客户端设备产品和最热门的物联网产品。他拥有很强的技术背景,同时管理风格也曾引起关注。2016年有媒体报道称,消息人士称伦杜琴塔拉“不害怕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他的领导风格是“指挥和控制”。
拉贾·克杜里(Raja Koduri)于2017年从AMD离职加入英特尔。他在加入时组建了新团队:英特尔核心和视觉计算集团,负责图形和其他可视化技术。
吉姆·凯勒(Jim Keller)是刚加入英特尔的高管。他于今年4月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团队离职。在此之前,他的职业生涯主要供职于AMD和其他半导体公司。他的机会不大,但如果英特尔希望为CEO职位带来新鲜血液,同时继续保持从内部提拔的传统,凯勒或许是合适人选。他目前负责英特尔的芯片工程。
外部人选:
里克·卡西迪(Rick Cassidy):台积电北美CEO。台积电的半导体制造工艺正在给英特尔带来冲击。英特尔正尝试将10纳米工艺投入使用,同时设计7纳米工艺。与此同时,台积电的10纳米工艺早已开始使用,而今年早些时候也开始了7纳米工艺的量产。目前,台积电正在研发5纳米工艺。5纳米工艺被认为是“摩尔定律的终点”。从台积电挖人能满足英特尔的需求。
桑杰·贾(Sanjay Jha):近期从英特尔芯片制造业务竞争对手Global Foundries离职。他在该公司担任CEO长达4年,于今年3月离职。他此前也是高通首席运营官。目前尚不清楚桑杰·贾为何从Global Foundries离职,例如是他的业绩未达预期,还是主动辞职。有媒体报道称,Global Foundries一直以来对CEO不太友好,在不到10年时间里已经换了4位CEO。
AMD CEO苏姿丰(Lisa Su):英特尔梦寐以求的CEO人选,不过看起来跳槽的可能性很小。
雷妮·詹姆斯(Renee James):她曾被视为科再奇的唯一继承人。不过,她不太可能回到英特尔。詹姆斯在英特尔工作了28年,于2015年离职。今年早些时候,她担任自己的芯片公司Ampere的CEO。她也表示很高兴能自己创业。
痛失移动市场,苹果前高管评英特尔之毒性文化
苹果前高管Jean-LouisGassée在medium发文《英特尔之毒性文化》。他在文中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英特尔因其文化导致其一再错过移动市场的失误。
Jean-LouisGassée
他表示科再奇因绯闻离职的消息让他感到震惊,并对科再奇任职期间英特尔的表现做了总结:过去12个月英特尔股价上涨超过50%(即使在CEO离职后),而纳斯达克指数上涨25%。华尔街似乎对英特尔的未来比苹果更为乐观:Intel的P / E(价格/收益比率,市场预期的指标)是22,而苹果的则是18。
尽管财务状况良好,但是英特尔还是被认为错过了移动革命,因此损失巨大。
他分析道,英特尔曾经拒绝为第一款iPhone提供处理器的机会,当时CEO Otellini说他没“看到”这个机会的潜力。如果说拒绝iPhone是因为当时确实并不能确定它是否会大卖,但是之后又接连错过iPad诺基亚、黑莓等就说不过去了吧。
所以,当iPhone在2007年爆发时,英特尔坚守自己的立场来捍卫自己的位置:公司将以众所周知的制造优势获胜。x86体系结构固有的缺点——功耗、不必要的复杂性、没有SoC集成,都将被克服,而英特尔将会在移动包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此后,英特尔下意识推动他们的x86优势:通过Windows垄断获利。作为x86制造商,英特尔允许因为高利润而被颠覆。
Jean-LouisGassée从心理学上解释英特尔的种种问题(当然只是一部分,英特尔的问题还有更多),上文中的“以制造优势获胜”不过是换了种说法,X86制造者为了守住高利润而任由自己被颠覆。这是真的。
但作者认为情感和文化上的东西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其他行业,我们也能见到错误的认知导致行动僵化。在技术圈里,微软OS授权收费文化起初没把安卓的“免费开放”看在眼里,等到醒悟时为时已晚。让我们假设一下,与其在2007年揶揄iPhone价格太贵,微软要是抢在安卓之前,早一周发布免费的Windows Mobile OS,情况将会如何?
直到日,Otellini宣布卸任时,表示“后悔”自己当年拒绝苹果这笔交易的造成的过错。
错过移动市场多年,英特尔也已经放弃移动时代,而将目光聚焦在了数据中心业务和5G时代。万物联网的5G时代数据量剧增,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处理能力,这无疑是英特尔所擅长的。
此外,英特尔也正在全面进军人工智能领域,其人工智能事业部副总裁兼人工智能架构总经理Gadi Singer今年曾透露英特尔将聚焦硬件、软件和生态系统,对AI展开全方位布局。
据他介绍,目前英特尔已经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全栈式AI解决方案,包括至强处理器、Nervana神经网络处理器等硬件,FPGA、网络和存储技术等技术,MKL和DAAL等用于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数学函数库,以及支持和优化Caffe、Neon等深度学习框架等。
可见,错过移动市场,又遭遇PC增长困境的英特尔,这次要牢牢抓住人工智能的机遇了。
CPU巨头转型之际,再次回顾过去
在英特尔50岁生日之际,让我们梳理一下这个CPU巨头这50年走过的历程:
Intel处理器进化史(图片来源:电科防务研究)
1968年,戈登·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在硅谷创办了英特尔公司。
1969年,凭借首批106名员工,英特尔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米德菲尔德路365号开始运营。
1971年,英特尔开发出第一个商用处理器Intel 4004,片内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晶体管之间的距离是10微米,能够处理4bit的数据,每秒运算6万次,频率为108KHZ,前端总线为0.74MHz (4bit)。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Intel第一个CPU,已有40多年历史
1978年,英特尔生产出了著名的16位8086处理器,是所有IBM PC处理器的祖宗。
Intel 8086处理器
1981年,IBM生产的第一台电脑使用英特尔的8086芯片,因此,英特尔一举成名。
IBM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使用英特尔8086芯片
1982年,英特尔推出和8086完全兼容的第二代PC处理器80286,用在IBM PC/AT上。
1985年,康柏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IBM PC兼容机,兼容机厂商们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但是为了和IBM PC兼容,处理器都是使用英特尔公司的。
1985年,英特尔继摩托罗拉之后,第二个研制出32位的微处理器80386。英特尔靠80386完成了对IBM PC兼容机市场的一统江湖的地位。同年,英特尔进入中国。
8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
1987年,安迪格鲁夫正式担任CEO,英特尔开始了快速发展的10年,并且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
1989年,英特尔推出了从80386到奔腾处理器的过渡产品80486,其实就是80386加一个浮点处理器80387缓存。依靠80486,英特尔一举超过所有日本半导体公司,坐上了半导体行业的头把交椅。
20世纪80年代,英特尔果断停掉传统的内存业务,从此专心做处理器。
1993年,英特尔推出奔腾处理器Pentium,从此英特尔不再以数字命名处理器了。但是工业界和学术界,仍然习惯称呼英特尔处理器为X86系列(比如Pentium就被称为586)。
英特尔奔腾处理器采用了0.60微米工艺技术制造,核心由320万个晶体管组成。支持计算机更轻松的集成“现实世界”数据,如语音、声音、手写体和图片等。
Pentium是x86系列一大革新。其中晶体管数大幅提高、增强了浮点运算功能、并把十年未变的工作电压降至3.3V。
奔腾处理器的诞生,让英特尔公司甩掉了只会做低性能处理器的帽子,其运行速度达到工作站处理器的水平。随后十年里,英特尔推出了很多代的奔腾处理器。
1999年的时候英特尔公司市值最高突破了5000亿美元,最高峰为5090亿美元,
2000年,英特尔的手机处理器XScale问世。
2001年,英特尔的64位服务器处理器Itanium问世,英特尔在服务器市场彻底超越RISC处理器的代表太阳公司。
2005年,苹果开始使用英特尔处理器,摩托罗拉彻底退出个人电脑处理器市场。
2006年,英特尔和AMD主要产品都采用65纳米的半导体技术,但是英特尔在最新45纳米技术上明显领先于AMD,并且已经开始研发集成度更高的32纳米的芯片。从那时起直到今天,英特尔对AMD一直保持绝对优势。
2006年,双核处理器问世。
日,英特尔发布四核core i7处理器。
2009年,四核处理器问世。英特尔继续在服务器处理器市场占优势。
2012年,英特尔宣布重返移动终端市场,但是效果不佳。
日,英特尔推出处理器至强E7 v2系列采用了多达15个处理器核心,成为英特尔核心数最多的处理器。
日,Intel收购智能手表Basis Health Tracker Watch的制造商Basis Science,这一收购交易显然是英特尔进军可穿戴设备市场努力的一部分。英特尔把Basis品牌整合进其NDG(新设备集团),目标是大踏步进军新兴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同时打压高通。
日,英特尔发布世界上最小Windows电脑Compute Stick,大小仅如一枚U盘,可连接任何电视机或显示器以组成一台完整PC。
2015年6月,英特尔收购了头显设备厂商Recon。
2015年12月斥资167亿美元收购了Altera公司,这是英特尔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意味着英特尔要考虑CPU之外的新技术应用,在PC市场不断萎缩且移动市场迟迟难以打开的背景下,英特尔希望实现CPU和FPGA硬件规格深层次结合,布局物联网市场。
日,据国外媒体报道,英特尔正在组建一个专门的事业部来从事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研发,它的名字就叫做Automated Driving Group(自动驾驶事业部,简称ADG)。
2017年3月,英特尔收购Mobileye, “算法+芯片"整合成AI制胜关键。
日,2017年《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发布,英特尔公司排名第47位。
2018年4月,英特尔宣布2019年大规模交付10nm芯片。
日,英特尔宣布收购芯片制造商eASIC,加速FPGA,降低对CPU的依赖。
参考资料:前苹果高管Jean-LouisGassée原文链接:https://mondaynote.com/intels-toxic-culture-1b79905adf45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摘要在正在变得愈发无聊的 PC 产业,二合一电脑产品也是目前市场上少有的亮点,这款配备了 4K 屏幕、售价 12000 元的 XPS 12 有何特别之处?在过去半年左右的时间里,PC 厂商发布了多款各具特色的二合一电脑,比如配备了虹膜识别的 Surface Pro 4、配备 Super AMOLED 屏幕的三星 Galaxy TabPro S,采用「模块化」设计的联想 ThinkPad 平板笔记本。在正在变得愈发无聊的 PC 产业,二合一电脑产品也是目前市场上少有的亮点。近日,我们极客之选体验了来自戴尔的二合一电脑 XPS 12,这款产品已于近日在国内上市。我们拿到的是 XPS 12 的顶配版,当前售价在 12000 元左右,要知道这个价格已经快能买到 Surface Pro 4 的 i7 顶配版了,比 Surface Book 的入门版还要贵上 1000 块。作为当前戴尔二合一电脑中的旗舰级产品,XPS 12 有何特别之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酷睿 m 配 4K 屏卡不卡?我们先看看这款 XPS 12 的配置清单。CPU:英特尔酷睿 m5 6Y54(主频 1.1 GHz,最高睿频 2.7 GHz),无散热风扇显卡:集成英特尔 HD515内存:8GB LPDDR3 1600 MHz硬盘:256GB 固态硬盘无线连接:802.11ac 2.4/5GHz,蓝牙 4.1摄像头:后置 800 万像素,前置 500 万像素,双阵列麦克风屏幕:12.5 吋、4K(3840 x 2160)分辨率触控屏重量:平板 0.790 kg ,平板+「专业」键盘 1.27 kg。在这份配置清单中,最显眼的可能就是那块 4K 分辨率的屏幕了,但出于散热和功耗的考虑,XPS 12 配备了性能相对较差的酷睿 m5 处理器(Skylake 架构)。酷睿 m5 能不能「拉得动」这块 4K 屏?我的体验是,大多数时候可以,但有些费劲。具体来说,当 XPS 12 插上电源且电脑不热时,酷睿 m 能够以最高性能运行,这时候日常的上网、聊天、码字、在线看高清视频都基本无压力,不过和 12 吋 MacBook 一样,由于机身没有散热风扇,当处理器工作负荷过大时,处理器会因为发热而降频,在线看高清视频时画面偶尔会掉帧。当 XPS 12 不插电源时,使用系统默认的性能策略,XPS 12 的性能相比接通电源会略有下降,系统卡顿的几率会有所增加。当然,如果你只是出门时拿着它上网、码字,XPS 12 的性能还是绰绰有余的。总体来说,「酷睿 m + 4K 屏」让 XPS 12 不免有些「小马拉大车」的感觉,不过考虑到用户不太可能在这台主打便携的二合一电脑长时间进行高负载的操作,XPS 12 的性能应该也不是多大的问题。此外,如果大家还可以购买 XPS 12 的 1080p 分辨率的版本,理论上会拥有更好的性能表现,而且售价还要低上很多。XPS 12 配备了一块容量为 30 WHr,略低于 Surface Pro4 的 38.2 WHr。实际测试中,我们在亮度 50%、打开节能模式的情况下使用 XPS 12 在线播放《摩登家庭》(搜狐视频,超清画质),一小时后电量从 100% 降到了 65%,日常的办公大概可以坚持 5 个小时左右,考虑到我们这台 XPS 12 配备了一块非常耗电的 4K 屏幕,这个表现还是不错的。XPS 12 的充电速度也较为理想,在剩余电池容量为 40% 的情况下,在亮屏但不使用的情况下,XPS 12 半小时充到了 70%,而且和 Surface Pro 3 只要用起来基本就冲不进去电不同,即使在正常过程中,XPS 12 也能保持不错的充电速度。4K 屏:足够细腻但不够准确根据戴尔官网提供的信息,XPS 12 的这块 4K 屏的客观参数非常优秀:IGZO IPS 面板,最高亮度 400 尼特,100 % sRGB 色域以及1500:1 的对比度,是一块在 PC 中属于顶级的屏幕。实际的体验中,这款屏幕的第一观感非常惊艳,在使用对高清屏适配过的软件时(XPS 12 默认的 DPI 为 250%),让我有种「原来屏幕还能这么清晰」的感觉。配合很高的色彩饱和度,让 XPS 12 的屏幕看起来有种三星 AMOLED 屏幕的感觉。哪一台电脑的「龙母」更符合你的印象?不过,我们手上这台 XPS 12 的屏幕有些偏暖,在观看色彩丰富的图片时,颜色有时候会感觉过于「重口」,如果大家也有这种感觉,可以使用 Windows 自带的「校准显示器颜色」工具进行调节。对称设计,「强迫症患者」的福音聊完了屏幕,我们再看看 XPS 12 的外观设计。XPS 12 的屏幕左右边框非常窄,上下边框略宽一些,虽然没有 XPS 13 做得那么极致,但在二合一电脑中已经算得上「窄边框」了。相比之下,我这台 Surface Pro 3 的边框就显得有些「傻大粗」了。转到背面,XPS 12 机身上的戴尔 Logo、摄像头、降噪麦克风、甚至是机身左右两侧的按键和接口都几乎完全对称,再配合较为硬朗的设计语言,颇有些索尼 Xperia Z 系列手机的全平衡风格。值得一提的是,XPS 12 的左侧配备了两个 USB Type-C 接口,这两个接口都可以用来充电,并且均支持规格更高的 Thunderbolt 3。虽然采用 USB Type-C 接口的设备正在快速地成为主流(尤其是在智能手机领域),不过在现阶段,为了兼容更多的设备,还是有必要买个「Type-C 转 Type-A」转接头。另外,戴尔还表示 XPS 12 的平板部分采用了镁合金一体成型工艺,但由于 XPS 12 的外层涂了一层比较厚的类肤质涂层,虽然手感非常舒适,但也让 XPS 12 的外壳摸起来不太像金属(我实在是摸不出来??)。舒适的键盘,单一但稳定的连接方式戴尔为 XPS 12 提供两种规格的键盘可选,一种是类似 Surface Pro 的「超薄便携」键盘(不确定是否可以调节屏幕角度),一种是「专业」的键盘,平板部分直接插到键盘上预留的卡槽中。我们拿到的是XPS 12的「专业」版键盘,以下的体验也都基于这个版本,根据戴尔官网提供的信息,XPS 12默认搭载的是「超薄便携」键盘,需要专业版需要加 313.56 元(如下图)。虽然受限于屏幕尺寸,XPS 12的键盘布局略有局促,不过和全尺寸键盘差别不算大,很容易习惯过来。XPS 12的键盘也内置了两级的背光可以调节,而且它的键程达到了 1.9 毫米,甚至比更大尺寸的 XPS 13还要长一些,敲击时的手感非常舒适。此外,由于键盘部分没有悬空,打字时也不会由使用 Surface Pro时那种「空空」的感觉。在二合一电脑中,XPS 12的「专业」键盘的手感算得上出类拔萃了。这里我们有必要单独说一下 XPS 12 键盘和平板部分的连接方式,和Surface Book 类似,XPS 12的平板是直接插到键盘的凹槽的,但和&Surface Book 不同的是,XPS 12 的连接出没有卡扣,也无法调节屏幕和键盘之间的角度。为了解决没有卡扣可能导致的平板部分容易滑落的问题,XPS 12 在键盘的四个角各放了一块磁铁,在将平板和键盘合在一起时,两者可以吸附在一起。另外,XPS 12的「专业」键盘还配备了一个保护套(如上图左),通过磁力同时吸在平板和键盘上,用于在机身发生较大的晃动时,提供第二层的保护。至于无法调节的屏幕和键盘角度,在我的体验中,它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感觉屏幕角度不合适的时候前后动动椅子就好了,但相比 Surface Pro 背部自带支架的设计,XPS 12 在使用灵活性上的确要差了一些。不过有失也有得,由于不需要背部的支架支撑,再加上键盘本身也比较有分量,让 XPS 12 可以像传统的轻薄笔记本电脑那样「无压力」地放在腿上使用,而不必像使用 Surface Pro 那样那样,总是会担心电脑会不会掉下来。由于工作原因,我会经常戴着笔记本电脑在一些「不太规则」的地方使用,在这种情况下,XPS 12 的这种角度单一、但非常稳固的连接方式就显得非常实用。一台不怎么「靠谱」的平板和所有的搭载 Windows 系统的平板一样,XPS 12 的平板模式也找不到多少亮点。XPS 12 的触摸屏定位精准、滑动灵敏,但就和 iPad Pro 试图「变成」笔记本电脑但缺乏生产力软件一样,把 Windows 系统放进平板里怎么用都不对劲。虽然在 Windows 10 中,在平板模式和传统的桌面模式之间切换时不再感觉像是在用两台电脑,虽然 Windows 的平板模式中,有效率很高的滑动手势和实用的分屏多任务,但从一台基于触摸屏的平板电脑考虑,Windows 系统的优秀 app 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这显然不是戴尔可以解决的问题,要根本提高平板模式下的使用体验,还得靠微软以及第三方 app 开发者,目前看来,二者没有一个能靠得住的。如果你只是想买一台优秀的平板的话,还是建议直接左拐买 iPad。不过这又引出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随着手机占据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我们还能有多少时间留给平板电脑?我身边有很多人,即使买了 iPad,多数时候也只是放在角落里吃灰。理论上来说,XPS 12 这种平时可以用作生产力的笔记本电脑,偶尔「客串」下平板电脑的功能是个更合适的选择,当然,前提是 Windows 的平板体验没有这么糟糕。可能是最接近笔记本的二合一电脑相比 Surface Pro 4 等产品,XPS 12 牺牲掉了部分使用场景,换来的是在特定的使用场景更出色的使用体验。相比二合一电脑中的「王者」 Surface Book,XPS 12 在性能和使用灵活性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XPS 12 的售价也要比 Surface Book 低的多,在我的使用过程中,XPS 12 的系统稳定性也要比现阶段的 Surface Book 更好。如果你会经常把电脑放在大腿等不规则物体上打字,XPS 12 可能是你现阶段能买到的最好的二合一平板,但在购买前,你需要对现阶段 Windows 二合一电脑有一个更加理性的预期,XPS 12 是一台不错的笔记本电脑,至于平板功能,权当是「附送」的就好。(编辑:曹琦)分享至最新文章用极客视角,追踪你最不可错过的科技圈。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关注前沿科技,发表最具科技的商业洞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卡显示帧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