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莱堡学派在货币政策理论上与凯恩斯货币政策阵营的相同点和不同

现代货币金融学考试试题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现代货币金融学考试试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0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_伤城文章网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一)重商主义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就对社会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进行过初步分析。色诺芬在《经济 论》中较早使用了“经济” 一词,亚里士多德初步探讨了商品的价值,贾图、 瓦罗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奴隶制庄园经济进行了全面分析。 到了中世纪,西欧的阿奎那引述亚里士多德的见解,把古代罗马奥古斯丁的“公平价格”发展为一整套理论;奥雷斯姆、莫利诺斯等 人系统研究了货币和高利贷。这些都成为近代西方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西欧在 15 世纪进入封建社会解体的阶段。地理大发现、资本原始积累、商业资本突出的作用、西欧各国王权同商业资本的联盟等 是重商主义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 重商主义最初作为国家政策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理论。重商主义以商人的世俗观点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以商业资本为考察对象,研究 流通领域中货币―商品―货币的运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的理论研究。 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获取金银的途 径是开采金银矿和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要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15―16 世纪中叶的早期重商主义,或称货币差 额论。16―17 世纪的晚期重商主义,或称贸易差额论。代表人物有约翰?海尔斯、托马斯?孟、蒙克莱田、柯尔贝尔等。 《英国得 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马克思称为重商主义的“福音书” 。蒙克莱田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术语。柯尔贝尔用全面的政策把重 商主义发展到最高峰。 (二)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古典政治经济学术语由马克思最早提出,并被后来 的经济学家沿用。 根据马克思的规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 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古典政治经济学指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包 含有科学的因素。 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这是指从 18 世纪到 19 世纪前半期(到约翰? 穆勒)或 70 年代(到 边际学派出现)的一种经济学流派。 配第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其学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他使用了抽象法,在近代第一次有意识 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并初步分析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他区分了自然价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市场价格。他 把工资的自然基础归为维持工人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从实物和货币两方面说明了地租,即产品价值除去生产资料价值(种子) 和劳动价值(工资)之后的余额;讨论了利息(在一定期限内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和土地价格(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 从配第到斯密之间约一百年中出现了一批杰出思想家。洛克以自然权利学说为基础研究了地租和利息。诺思指出利息的高低不取决 于货币数量的多少,而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马西第一次分析了利润,指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休谟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货币数量 论。斯图亚特最早论述了利润的起源(让渡利润论)。 斯密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体系。 斯密时代处于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工业革命已在棉纺织业中展开,英国形成资产 阶级、地主阶级、无产阶级三大阶级。经济自由成为产业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 。他研究的中心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他主张符合自然秩序、实行经济自 由的社会,这种经济自由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他认为,在这种社会中,国民财富是一国所生产的商品总量,财富的源泉是劳动,增加 财富的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加强分工)和增加工人人数(需要积累资本)。这是他的基本思想。 《国富论》的五篇结构。斯密 著作中使用了抽象法和归纳法两种方法,这使他的经济范畴几乎都带有二重性。 斯密从人的本性出发,系统考察了分工,批判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关于财富来源的错误。他把货币看做流通的工具。区分了使用价 值和交换价值。提出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二重观点,又用三种收入说明价值。根据年产品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 第一次划分出三大阶级。三种收入学说:工资的双重定义(劳动者劳动的收入、劳动的自然价格);工资水平是劳资双方竞争的结果; 工资变动同国民收入或资本的增减的联系。 利润的双重定义(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扣除工资后的余额、 资本的自然报酬); 利润率下降趋势,其原因是资本间的竞争。地租的多重定义(劳动生产物或价值一部分、因使用土地支付给地主的代价、一种垄断价 格、生产费用之一、自然力产物);自然价格和足够价格。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斯密分析再 生产时,把年产品价值只归结为三种收入的观点被称为“斯密教条” 。斯密教条的根本错误是丢掉了不变资本部分。 “看不见的手” 。 公平、确实、便利、经济的四大赋税原则。 (三)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是布阿吉尔贝尔。柯尔贝尔的重商主义使封建专制政治达到高峰。靠牺牲农民利益的政策最终给法国 经济带来严重后果。 布阿吉尔贝尔批评把货币看成财富惟一形式的观点,认为财富就是使用价值;强调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自然秩序”;提出重视农业的 思想,成为重农主义先驱。 货币改革和七年战争的失败使 18 世纪中期法国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更加激化;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启蒙学派在意识形态中的 影响日益扩大;重视农业的思潮不断扩展。这些为重农学派的出现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奠基人。他接受了“自然秩序”“自然法”的思想,论证了理想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纯产品学说是他的理论 、 核心和基石。纯产品学说以交换的等价性为前提,区分了财富的增加和加算,把纯产品看做是农业产品除去种子、工资以外的剩余。 他把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把社会分为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区分原预付、年预付。 “经济表”集中 表述了重农主义的经济思想。 “经济表”的形式、前提、五个流通过程(含两个阶段)及其理论贡献与缺陷。单一地租税。 杜尔哥把重农主义发展到最高峰。 他进一步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各自再区分出资本家和工人;叙述了劳动者与土地分离的过程; 把纯产品归结为土地对农民劳动的赐予。他还提出客观价值、主观价值的观点。 重农主义的资本主义实质和封建主义外观。重农学派的功绩。 (四)英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 19 世纪 20 年代前后,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达于完成。李嘉图和西斯蒙第分别是两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斯密以后 40 年间,英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产业革命迅速开展,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间的矛盾更趋尖锐,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和对立也逐渐发展和显露。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斗争表现在议会改革与货币改革、谷物法争论上。李嘉图始 终站在工业资产阶级一边,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阶级斗争的根源。 李嘉图 1817 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赋税原理》共 32 章。前 6 章,特别是前 2 章阐述了李嘉图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李嘉图接受边沁的功利主义,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 认为这是一个国家的资本按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来进行分配的重要条件。 李嘉图始终一贯地坚持使用抽象法。从劳动价值的原理出发,考察其他经济范畴,建立起前后一贯的完整体系。但他把资本主义关系 看做是永恒的,仅把历史发展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难以看到经济范畴由于生产关系变化而引起的变形和复杂化,往往跳过一些必要 的中间环节,直接去论证各种经济范畴的一致性,使其理论存在许多矛盾。 李嘉图肯定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并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批评斯密树立了两个价值标准尺度, 批评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但他也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李嘉图把商品分为两类(由稀少性决定的 和由人类劳动决定的),指出不同性质劳动在决定价值上的意义,把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归为最差条件下的劳动,初步区分了价值和 交换价值(相对价值的两个含义:交换价值、绝对价值)。 分配学说是李嘉图经济学的中心。从工资学说出发,把工资同雇用工人收入相联系,研究了工资数量的基础和工资变动的规律:劳动 的自然价格(工资的自然基础)、 劳动的市场价格(工资变动规律)。 工资下降的趋势。 李嘉图把利润看做剩余价值的惟一的基本形式, 只与工资相对应分析利润,实际上是以利润名义分析剩余价值。把商品全部价值分为工资、利润两部分,断定利润变化取决于工资变 化,变化方向相反,并指出劳动生产率是利润变动的最终原因。工资和利润反向变化的分析,实际上揭示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与对立。 李嘉图忽略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并且没有对剩余价值本身进行分析。 李嘉图认真研究了地租的起源,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区分了真正的地租与名义地租,认为真正的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的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的产品。他 指出地租的存在是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在肥沃程度及位置上的差别性。李嘉图地租理论以两个规律为基础:从优到劣的土地耕 种顺序和土地收益递减。李嘉图地租理论的缺陷。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对地租及利润的分析揭示了地主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矛盾与对立,反对“谷物法”的理论武器)。 李嘉图发展了斯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学说。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分析并论证了自由贸易对提高利润率的作用。比较成本学说:在自 由贸易下,各国生产条件最好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成本不一定比别国的成本绝对地低,只要在本国各种产品中和与其他国产品比较相 对低就可以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得到较多的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在一定前提下,具有一定科学因素,同时也反映了英国对外扩张的 需要。比较成本学说的图示。 李嘉图的货币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赋税原理。 在法国革命中,封建生产关系被摧毁,产业革命迅速发展,小生产者两极分化。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使西斯蒙第从英国古典经济 学的宣传者变为反对者。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 西斯蒙第批评只把财富作为研究对象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提出研究人的物质福利或幸福,反对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 西斯蒙第在价值学说、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上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 西斯蒙第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从消费是目的、消费先于生产的前提出发,分析资本和收入。根据收入决定 生产的观点,他指出年收入的总量必须用来交换年生产的总量,如果年收入的总量不能购买全部年生产的总量,生产超过收入或消费, 这种矛盾的发展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小生产者、工人收入和消费的萎缩;追 求利润的生产的无限扩张;不公平分配制度使财产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功绩与缺陷。 西斯蒙第对社会改革的设想。 西斯蒙第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或经济浪漫主义)的创始人。 (五)19 世纪初期的西方经济学说 萨伊是 19 世纪初期代表法国资产阶级利益、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经济学家。马克思把他和马尔萨斯看做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 人。 《政治经济学概论》 。萨伊把斯密理论条理化和系统化,被认为第一次把经济学改造成为一个严整的容易观察的整体。 萨伊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把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的方法称为三分法。萨伊把经济 学的研究归结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把生产、分配、消费看成一般形态,抽去了它们的特殊性和历史性。 萨伊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效用是服务,所以,生产不外是提供服务,因此农工商业都是生产的。 效用价值论:物品的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价值来源于物品的效用。物品效用由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创造出来,价值是三者共同 协力和作用的结果。萨伊的效用价值论遇到难以摆脱的困难,陷入循环论证。 萨伊的分配论:三位一体公式(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综合了斯密分配理论中的庸俗成分,用资本―利息代替资本 ―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销售论:产品换钱、钱换产品过程中,货币只在一瞬间起作用,因此产品总以产品交换;交换中,卖者同时是其他商品的购买者,供给 (出卖产品)会给自己创造需求(购买别人产品的愿望和能力);社会中总供给也一定等于总需求;市场上某种产品的滞销是暂时的,自 由竞争会自动调节,使各种产品供求趋于平衡;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不会出现。从此原理推出的四个结论。这种观点被后人称为“萨 伊定律”,其根本错误是混同了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流通,又把简单商品流通归结为物物交换。 马尔萨斯与《人口原理》 。 马尔萨斯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马尔萨斯的利润论(利润是高价出售商品所得来的)。地租论:产品总价格中扣除工资和利润的 剩余部分,是对地主占有土地的肥力的报酬,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地租产生的三原因(土地能生产出比维持耕种者需要还多的生活 必需品、生活必需品能创造出自身的需求、肥沃土地的稀少性);地租上涨四原因(资本积累使利润下降、人口增多使工资下降、农 业改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价格因需求增加而上涨)。他力求证明地主获取地租的合理性。 马尔萨斯批评萨伊把商品交换简化为物物交换的观点。他认为,利润是在交换中产生的,支付这部分的只是提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 而又不直接参与产品供给的人,即地主、官吏、牧师、军人等;如果不能维持足够的这类非生产性消费者(维持足够的有效需求),就 可能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一种为地主阶级辩护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论。 19 世纪 20―30 年代围绕价值和价值对资本关系的论战。以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为代表的李嘉图学派,在对李嘉图理论体系 中的矛盾进行解释时,走向了解体。 李嘉图理论体系的两大矛盾: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矛盾;价值规律同资本和劳动相交换的矛盾。 穆勒的解释:把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归结为商品与商品的交换;用资本是一种积蓄劳动说明陈酒比新酒价值大。 麦克库洛赫的解释:区分真实价值和相对价值,说明二者的差是利润;把陈酒价值高于新酒归于自然力的作用。 (六)19 世纪 30―60 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 19 世纪 30 年代,英、法、德等国爆发了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英法古典政治 经济学衰落,出现一批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家。德国形成不同于英、法传统经济学的历史学派。 西尼尔是 19 世纪中期英国较为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尼尔提出建立“纯经济学”,只以财富为研究对象,以四个一般命题为前提:以尽 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人的社会本能会限制人的生理本能的人口原则;工业生产力不断提高规律;农业报酬递减规律。西尼 尔成为实证经济学先驱。 西尼尔以人的主观思想、心理活动解释价值:价值有三个构成要素,即效用、供给有限(稀少)、可转让性。其中的效用不是客观的使 用价值,而是能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或避免痛苦的能力;随一种物品供应量的增加,它的效用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价值由资本和劳 动这两种牺牲形成,由它们的报酬――利润和工资构成。 西尼尔以这种价值论为基础,认为资本家获得利润是它节制自己欲望的结果。这种“节欲论”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 “最后一小时” 论。 巴师夏是 19 世纪中期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自由贸易论的宣传者。 “经济和谐论”:社会就是交换;在交换中产生价值,价值起源与生产 无关,只与交换有关;交换的内容就是相互提供服务,价值就是交换着的两种服务的关系;服务的尺度(价值的尺度)是服务提供者所 做努力的紧张程度和服务接受者所节省的努力的紧张程度,在自由竞争下,二者趋于相等。 因此,交换总以等价为基础,以这种交换为 基础的社会是和谐的。 自然提供的无偿效用形成公共财产,劳动提供的艰苦效用形成私有财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有财产日益增加, 只要实行经济自由,社会就将越来越和谐。巴师夏以人天生有利己、利他两种特性出发,断言人们在交换中构成和谐社会,这是对资 本主义的美化。 约翰?穆勒是 19 世纪中期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自称追随斯密、李嘉图,同时吸收了其他各种理论、观点,进行了西方经济学 说史上第一次大综合。 《政治经济学原理》 。 穆勒认为,生产规律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分配规律是人类制度问题,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这为他的社会改良主义政策提供了依 据。 穆勒在李嘉图划分两类商品的基础上,把商品分成三类:供给不能任意增加,价值决定于供求的;供给可以无限增加,单位生产费用不 会提高的;供给可以增加,但单位生产费用会提高的。 在劳动价值论名义下,融进了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 分配理论:在工资上,采用李嘉图学说,又利用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利润上,既接受李嘉图观点,又融进萨伊、西尼尔的理论;在 地租理论上,沿袭李嘉图地租论,并主张征收土地增值税。 穆勒从揭露分配不均等弊病出发,提出一系列改良主义经济政策,反映出对劳动群众和社会主义的同情。 德国 19 世纪初仍是农奴制占统治地位,在法国革命的影响和拿破仑对封建势力的打击下,资本主义经自上而下的改革逐渐发展起 来。德国工人运动在三四十年代也逐渐展开。德国的历史状况使德国资产阶级既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又要同封建势力进行妥协。德 国的官房学。 李斯特是历史学派的先驱。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不同于英法传统经济学的结构与主要思想。生产力理论:财富的原因(生产力) 和财富本身(交换价值)完全不同,前者比后者重要许多倍;斯密重视分工,却忽略了对生产力的探讨;促使人劳动的是对个人有鼓励 激发作用的精神力量,是使个人努力可获结果的社会状况,是个人努力能利用的天然资源;生产力的四种类型(人的生产力、 自然的生 产力、社会的生产力、物的生产力);使一国生产力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学说:五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及相应的政策。 李斯特学说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所处的矛盾地位,既有落后国家争取工业进步、国家统一和独立的进步性,又有反对劳动价值论、否 定一般经济规律的落后性。 19 世纪 40―60 年代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克尼斯。历史学派把经济学研究对象规定为一国国民经济的发 展,否认一般经济规律的存在。罗雪尔“国民经济学的生理学方法”的四条基本原理。罗雪尔社会发展阶段论(依土地、劳动、资本 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划分)。希尔德布兰德社会发展阶段论(依交换形式区分为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三阶段)。 (七)19 世纪 70 年代至 19 世纪末的西方经济学说 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边际革命” 。 边际效用学派(简称边际学派)是 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初宣传边际效用价值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众多人物和学派的统称。 该学 派以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面目出现,很快成为正统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先驱、奠基、发展和归宿四个阶段。 19 世纪 70 年代以前的重要人物:巴尔本、伯努里、加利阿尼、孔狄亚克、杜尔哥、西尼尔、劳埃德、朗菲尔德、库尔诺、屠能。 戈森与戈森定律:第一,随某种需要的满足,一个人所感受到的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直至最后达到饱和状态(效用递减规律);第二,为 使一个人获得的享乐总量达到最大,必须让所有享乐都逐渐使之满足,而在享乐终止时,各种享乐的程度或享乐的边际部分彼此相等 (效用最大化规律)。戈森定律实际上奠定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后来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19 世纪 70 年代,边际学派在英、法、奥三国几乎同时出现。杰文斯与《政治经济学理论》 。 瓦尔拉斯与《纯粹经济学要义》 。门格尔与《国民经济学原理》 。奥地利学派(或称维也纳学派、心理学派)。洛桑学派(或称数理学 派)。 19 世纪 80 年代方法论论战。门格尔与施莫勒的分歧。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方法:对历史学派的批评(“理论的不生产”);从孤立个人出发的抽象法;用人类追求享乐、避免痛苦的心理解 释经济行为。经济学成为考察消费的科学,经济概念成为以个人消费为中心的心理范畴,经济关系成为人与物之间的心理反应关系。 庞巴维克与《资本与利息》(第一卷《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与批判》 、第二卷《资本实证论》);公开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 余价值论,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和时差利息论来抗衡。 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品;生产分为“赤手空拳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价值分为主观价值(一种 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客观价值(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或能力),解释主观价值规律的是价值论,解释客 观交换价值规律的是价格论;商品价值取决于人的主观判断,物品只有具有稀少性才引起人们的主观评价而具有价值;主观评价的尺 度是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决定物品的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是由消费品价值派生出来的。庞巴维克以马市为例,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 基础说明市场价格(客观交换价值),即市场价格由众多买卖者中的“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所限制和决定。庞巴维克认为,边际效用 价值论解决了经济学中的重大问题(价值悖论)。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批判利息的“使用理论”;产生利息的交易仍是一种商品交换;所有物品可分为现在物品和将来物品,二者价 值上的差别是一切资本利息的来源;价值差别来源于人们对现在物品主观评价高,其原因有三:供需关系在现在和将来之间存在差 别、低估未来、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利息三形态:借贷利息(一般形态);企业利润(特殊形态):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在经济上是将来物品,需在生产中转化为消费品,“成熟”为能消费的现在物品,二者间出现时间上的差额,形成增加的价值,即利润; 耐久物品利息(租金):其价值由一系列不同时间的效用总和决定,在一系列效用中,远期效用的价值总是低于近期的效用价值,因而 产生差额,形成租金。土地(使用年无限)为特殊耐久物品,其当年效用价值即为地租。 威塞尔与“边际效用”术语。 “归算论” 。 瓦尔拉斯与一般均衡理论。 美国理论学派与克拉克。 《财富的分配》 。克拉克把经济学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普遍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静 态经济(抽去变动因素);第三部分研究动态经济(存在一切变动因素)。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把资本生产力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结合起来,用劳动的最后生产力说明劳动的收入――工资,用资本的 最后生产力说明资本的收入――利息(图示)。利润是企业家收入,在动态经济中存在。边际生产力理论为资本主义辩护,也是资本家 降低工资和要求削减赋税的有效手段。 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完成统一,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超过英法,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工人运动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资产阶级与地主 阶级勾结,镇压工人运动,同时实施“社会改革”,以防止革命。历史学派发展到新历史学派阶段。代表人物:施莫勒、瓦格纳、谢夫 莱、布伦坦诺、毕歇尔等。 新历史学派标榜历史统计方法,美化德意志帝国,反对马克思主义。 新历史学派在经济理论上的特点:强调心理的、道德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强调国家在经 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美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富兰克林。汉密尔顿。凯里与其阶级利益调和理论。19 世纪末产生两流派:以克拉克为代 表的理论学派;以凡勃仑为代表的制度学派。 凡勃仑是美国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以批判传统经济学面目出现,主张用“质”的分析方法研究变动的社会制度。制度学派提倡结构分 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方法。 凡勃仑的“制度”:广泛存在的一般思想习惯,包括私有财产、价格、市场、货币、竞争、企业、政治机构、法律等。 凡勃仑区分生产技术制度和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制度。前者出于人类工作本能,后者出于人类虚荣本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两种制 度表现为“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二者发生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弊端的根源。资本主义是企业经营统治机器利 用,企业经营靠有利价格获取利润,限制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导致经济萧条。现代社会企业家和技术人员阶级、管理生产过程 的技术人员地位提高,同追求商业利息的企业家抗衡,引起新的社会变革。 制度学派的发展。代表人物:康蒙斯、密契尔、加尔布雷思。 马歇尔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原理》和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经济学说史上第二次 大综合。 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人的动机)的学问。他认为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避免牺牲。前者促进人类 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制约人类某种经济行为。人们的动机无法直接衡量,但可以通过货币间接加以衡量。经济学就是用货币来对活动 着的动力和 阻力的数量进行的研究。 马歇尔的“连续原理” 。边际分析方法。静态局部均衡方法(假定各种条件不变,单独讨论某 一市场中某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值如何由某些相反的力量的作用达到的均衡来决定)。 均衡价格论:马歇尔理论体系的中心与基础。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其货币表现即价格。综合传 统派(从供给方面说明价值)和边际学派(从需求方面说明价值)的观点,把均衡价格分三类:暂 时的“市场价格”,需求起主要作用;短期的“次正常价格”,供求起对等作用;长期的“正常 价格”,供给起主要作用。需求、需求价格、需求表、需求曲线(图示)。供给、供给价格、 供给表、供给曲线(图示)。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在 供求均衡时,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量叫做均衡产量,它的售价叫做均衡价格。均衡价 格的形成(图示)。 分配理论:建立在均衡价格分析基础上。在萨伊三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外又加上企业家 才能,分别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说明四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劳动的供求,正常工资率。利 息:纯利(“等待”的代价)、毛利(再加“风险”等的代价)。利息与利润的区分,利润是企业 家才能的报酬。土地供给固定,没有供给价格,地租只受需求影响而决定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 。 “生产者剩余”“准地租” 。 。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单元过关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一)名词解释 1 ?重商主义 2 ?托马斯? 孟 3 ?配第 4 ?《赋税论》 5 ?休谟 6 ?重农学派 7 ?纯产品学说 8 ?杜尔哥 9 ?《国富论》10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11 ?斯密教条 12 ?“看不见的手” 13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4 ?比较成本学说 15 ?三位一体公式 16 ?萨伊定律 17 ?约翰?穆勒 18 ?经济和谐论 19 ?节欲论 20 ?李斯特 21 ?历史学派 22 ?戈森定律 23 ?奥地利学派 24 ?时差利息论 25 ?边际生产力论 26 ?凡勃仑 27 ?制度学派 28 ?《经济学原理》 29 ?均衡价格论 30 ?新古典学派 (二)论述题 1 ?魁奈是如何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 2 ?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有哪些发展? 3 ?评述斯密的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学说。 4 ?李嘉图是如何揭示工人和资本家、资本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的? 5 ?试析李嘉图理论体系的两大矛盾。 6 ?试述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和发展。 7 ?试述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8 ?如何看待萨伊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 9 ?试论西尼尔的经济学说及其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 10 ?试论李斯特的经济学说及其影响。 11 ?试述边际效用学派及其起源。 12 ?评述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13 ?试论马歇尔经济学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HT]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常考知识点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微观经济学主要探索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决策,考察单个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和相 对价格的决定。通过对经济当事人最优化行为的分析,揭示经济体系中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基本要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机制概述 市场是包括买者和卖者,并有可能导致交易发生的有形或无形的场所。市场是价格机制发挥 作用的中心,也是理解价格机制运作的关键。市场主体一般由需求者和供给者构成,客体则是 市场上的产品。 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上的消费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 量,形成该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需求可以由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各个因素之间关 系的需求函数加以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需求函 数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需求曲线。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体现了市场上的需求规律。 不过,需求规律有例外。 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上的生产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 量,形成该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供给。供给可以表示为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各个因素之 间的函数关系,即供给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供给 函数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供给曲线。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体现了市场上的供给规律 。同样,供给规律也有例外。 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由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在某种商品的市场上,供给等于需 求、价格不再变动的状态就是市场的均衡状态。均衡状态是通过价格的自发波动来实现的。 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和数量可以由需求曲线与供 给曲线的交点表示出来。当影响需求或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动时,该市场的均衡状态也随之变 动,形成新的均衡。 在市场上一个经济量的变动可以引起其他经济量的变动,后者相应于前者的变动做出反应的 程度通常由弹性加以衡量。弹性定义为一种经济量变动 1%时,另一个经济 量变动的百分比。依照于考察的经济量不同,弹性可以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 叉弹性,以及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弹性值可以采用点弹性或弧弹性的形式加以计算。弹性的 大小取决于所考察的经济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本身的特性。弹性经常被用来分析经济变量 之间的数量关系,其中,需求弹性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经常被引用。 (二)效用理论 从理论上来看,利用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目的在于寻求需求曲线的基础。 有关消费者的理论假定。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通常是指一个独立的决策单位,可以是一个 人,也可以是一个家庭。消费者使用既定的收入进行消费,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用最大化。 效用。效用描述了消费者对所消费商品的主观评价。对消费者判断消费效用能力的假定形成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假定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获得的效用可以用基数加以度量,从而效用也就是 消费数量的函数。在选择消费数量时,消费者依据的是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边际效用是 指消费量增加一个单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加量。通常假定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 在基数效用论的假设条件下,消费者的行为可以由以下最大化问题加以描述: 〓〓[WTBZ]max[WTBX] U=U(x ?1, x ?2, ?, x ? n) 〓〓[WTBZ]s.t.[WTBX]P ?1x ? 1+P ? 2x ? 2+?+P ? nx ? n=m 即在既定收入 m 的约束下,消费者选择 n 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使得效用为最大。当消费者获得最 大满足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条件为每单位货币购买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且等于货币的 边际效用,即 〓〓MU ? 1P ?1=MU ?2P ?2=?=MU ? nP ? n=λ 式中:λ 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由以上消费者对均衡条件可以得到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使得消费者最大满足的消费数量变动,变动的价格与最大满足的消 费数量之间的关系即为消费者的需求函数。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那么消费者的需求曲 线向右下方倾斜。 序数效用论。假定效用只能用序数加以度量,即消费者对所有的商品组合具有偏好次序。同 时假定,偏好具有完备性、传递性、非充分满足性等。在此基础上,可以用无差异曲线表示消 费者的效用等级。无差异曲线具有斜率为负、两两不相交、凸向原点等特征。其中,边际替 代率递减是可以代替边际效用递减的一条心理规律。 与基数效用论一样,消费者在既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寻求最大的效用等级。在图形上,消费者 的最大满足点表现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条件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的 价格比,即 〓〓MRS ?? 1,2 ?=P ?1P ?2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通过消费者的均衡条件,可以得到 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一系列最优消费量。根据定义,商品的价格与最优消费量之间的关系就是 这一消费者的需求函数。在这里,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解释需求曲线是否向右 下方倾斜起了重要的作用。 把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沿横向相加,得到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三)生产理论 生产理论分析的目的在于说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在技术上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 有关生产者的理论假定。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者也是指一个个体决策单位,它可以是公司或 个体生产者。通常假定生产者在既定的技术等条件限制下,通过合理选择生产要素投入的种 类和数量,力争实现产量最大或成本最低。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技术水平状况下,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与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经常作为例子的生产函数有固定比例的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替代弹性不变 的生产函数。 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在假定其他要素投入数量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定义一种生产要素 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根据产量曲线的特征,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确定在平均 产量大于边际产量并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范围内。 两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分析所使用的理论工具是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方程。等产量曲线 表示生产同一产量的不同生产要素组合。它具有的斜率为负、两两不相交、凸向原点等特征 ,具有明显的经济涵义。其中,斜率为负表明要素合理投入区应是一种要素在生产中可以代替 另一种要素,凸向原点蕴涵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也经常在理论分析中被用到。等成本 方程表示既定成本下的不同生产要素组合。既定成本下最大产量或既定产量下最小成本的生 产要素组合使得生产者处于均衡,条件为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的价格比,即 〓〓RTS ?? 1,2 ?=r ?1r ?2 生产者均衡确定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这一组合与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 相应于生产者均衡点的变动,有生产扩展线和价格扩展线的概念。 规模收益问题。生产要素投入比例既定条件下的扩大生产规模是厂商另一方面的决策。随着 规模的扩大,收益的扩大呈现递增、不变和递减三种情形。 (四)成本理论 成本理论分析的目的在于建立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理论。 短期和长期的概念。微观经济学中区分短期和长期依据于进行生产要素调整时间的长短。 短期成本。在短期内,生产者使用的生产要素有可变与不可变之分,因而成本也有固定和可变 之分。相应地,有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不变成本,以及边际总成本、边际可变成 本和边际不变成本的概念。注意:这些成本概念是相对于产量而定义的。 由于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产量、边际成本与边际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关系,所以根据边际 产量递减规律,平均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是∪型曲线,并且二者交于平均可 变成本的最低点。 长期成本。在长期中,厂商使用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所以总成本等于可变成本。相应于长 期总成本,有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的概念。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交于平均 成本的最低点。 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长期总成本和平均成本是相应的短期成本按在短期内不变 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求其最小而得到的,即长期成本是短期成本线的下包络。长期边际成本根 据长期总成本得到,相应于长期总成本与短期总成本从而长期与短期平均成本的切点,长期边 际成本与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相交。 成本与收益分析。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决定厂商的最优产量。边际 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条件。 (五)市场理论 市场的类型。依照于市场上厂商的数量、厂商所提供产品的差异、对价格的影响程度以及进 入障碍等特征,市场被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种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被假定为厂商数目众多、厂商所提供的产量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只占很小的 份额,并且厂商进入和退出自由。在此假设下,每个厂商面临既定的市场价格,从而边际收益 等于平均收益,二者都等于市场价格。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与所有的其他厂商一样,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按边际收益等于 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选择均衡的产出数量。受需求的限制,企业处于下面三种均衡状 态之一:获得超额利润、获得正常利润或亏损。对亏损厂商而言,按高于平均变动成本的最低 点以上的均衡价格和数量继续生产比停止营业更有利。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变动成本 的最低点被称为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关闭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就是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 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行业中所有厂商的供给曲线沿横向相加得到的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在长期内,厂商调整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以便使得成本为最 低;同时,厂商依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决定产量。与短期分析一样,完 全竞争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平均成本以上的长期边际成本曲线,行业中所有厂商的长期供 给曲线沿横向相加得到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行业的长期均衡。长期内厂商可以进入或者退出某一行业。厂商的进入或退出不仅影响行业 的市场供给曲线,而且影响厂商的成本。厂商的进入使得供给增加,一般会减少行业中其他厂 商的超额利润;同时也可能使得行业中所有厂商的成本不变、递增或递减。依此可以定义成 本不变、成本递增或成本递减的行业类型。 在长期中,市场需求的变动也会引起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的移动。随着市场需求曲线的移动, 成本不变、递增或递减行业的长期均衡点的变动轨迹分别呈现水平、向上或向下的形状。 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市场价格等于厂商的边际成本, 或在行业中厂商的成本曲线相同的假设条件下等于平均成本,因而厂商以现有技术提供的最 低的成本生产社会最需要的产品数量。 垄断市场。只有一家厂商提供所有供给的市场是垄断市场。垄断厂商面临着市场上向下倾斜 的需求曲线,其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之下。这就决定了垄断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不 仅要决定如何生产和生产多少,而且要决定索要多高的价格。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垄断厂商决定生产多少,并索要到 市场需求曲线上相应的价格。在短期内,垄断厂商可以处于获超额利润、获正常利润或亏损 状态的均衡。对处于亏损状态的垄断厂商而言,只要均衡价格高于相应的平均变动成本,它就 会继续生产。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在长期中,垄断厂商调整生产要素投入,使得在每个产量下成本为最低 。与短期均衡相类似,垄断厂商根据长期的需求曲线所对应的边际收益与厂商的边际成本相 等来决定均衡产量和价格,处于亏损状态的厂商在长期内会退出该行业。 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垄断厂商都没有明确的供给曲线。 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或在不同的市场上制定不同的价格,以增加利 润。垄断厂商借助垄断的市场支配力对需求弹性小的消费者或在需求弹性小的市场上索要较 高的价格。垄断厂商制定歧视价格的一般原则是,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分别等于厂商的边 际成本。只有当厂商能够区分不同消费者的类型并具有分割的市场,而且不同类型的消费者 又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时,厂商才有条件施行价格歧视。 垄断市场的效率。在垄断市场处于均衡时,市场价格高于厂商的边际成本,这意味着增加产量 还可以增加社会福利,表明垄断市场上提供的产量不足。垄断厂商提供的产量所对应的平均 成本一般高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这表明厂商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此外,完全竞争市场 均衡价格通常高于平均成本,均衡数量少于完全竞争,因而效率最低。 垄断竞争市场。众多的厂商提供同一种产品的供给,并且没有进入障碍,但每个厂商提供的产 品又有差异,所以垄断竞争行业兼有完全竞争和垄断的特征。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 曲线的弹性小于完全竞争而大于垄断。 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与垄断厂商一样。在长期中,由于厂商的模仿和其他行业中的 厂商进入该行业等原因,垄断竞争厂商倾向于处于无超额利润的均衡。 与垄断厂商一样,垄断竞争厂商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没有明确的供给曲线。 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介于完全竞争与垄断市场之间。 寡头垄断市场。该市场的典型特征是只有少数几家厂商控制着行业的大部分供给。各个厂商 对市场具有某种程度的支配力。 单个厂商的行为取决于它对于行业中其他厂商反应所作出的判断。有关厂商行为的假定决定 了不同的理论。经常引用的两种相互对立的假定是:寡头厂商通过勾结谋求获得垄断的超额 利润;单个厂商在其他厂商不做出反应的条件下,通过违反协议获取超额利润。相应地,有寡 头理论的勾结和竞争模型。 卡特尔和价格领导反应了某些相互勾结的寡头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决策。 在具有代表性的相互竞争模型中,其需求曲线模型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寡头市场价格的相对 稳定性;伯特兰模型以寡头厂商相互削价为前提,描述寡头市场的竞争性价格的形成;而古诺 模型则描述了一种稳定的市场均衡。 寡头垄断市场的效率。通常认为它介于垄断竞争与垄断市场之间。但是,由于寡头厂商所表 现出 来的策略性行为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准确地评价寡头市场的经济效率并不容易。 (六)分配理论 厂商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它源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厂商依照边际收益产 品价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的原则决定生产要素的使用量。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由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所决定。这 里须注意:在长期内,如果一家厂商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 线将因其价格变动对其他生产要素使用量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而偏离短期的边际产 品价值曲线。这时,厂商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为该要素的价格与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所决定的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把厂商对于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沿横向相加得到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这里,生产要素 使用量的变动,可能引起厂商提供的产品价格的变动,从而引起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移 动。对产品需求的变动、生产的技术水平的变动以及厂商使用其他生产要素数量的变动也会 从另外一些方面引起生产要素需求曲线的移动。 生产要素的供给来源于家庭部门的行为。劳动供给曲线的背后是劳动者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按 效用最大化准则选择消费商品(从而需要收入)和闲暇的结果。劳动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和 替代效应可以使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所有劳动者的供给曲线沿横向相加得到劳动的市 场供给曲线。劳动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决定劳动的均衡工资率。 资本是经济体系本身生产的、被用于生产其他产品和劳务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资本品在一 定时间内提供一种有价值的生产性劳务,因而资本的所有者得到收入。厂商往往通过金融市 场来筹措资本,所以资本的价格通常由利息率反应出来。资本的供给是家庭按效用最大化的 原则,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就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进行选择的结果。利息率的高低按相同的 方向决定资本供给的数量。资本需求与资本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均衡的利息率和资本数量。利息和利润都是支付给资本所有者的收入,但对其来源的解释存在几种不同的说法。 土地是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一种生产要素。土地具有固定的供给的性质使得土地的租金主要 由需求所决定。在土地具有多种竞争性用途时,土地倾向于按边际产品价值从高到低的次序 而被加以使用。其他具有固定供给的生产要素的超额收入被称为准租金。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状态,那么,依照边际产品获得收入的要素所 有者恰好把产品分配完毕。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产品市场垄断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那么单个厂商依照要素价格等 于边际收益产品价值来决定生产要素使用量;如果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而要素市场买方垄断,那 么厂商根据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来决定生产要素使用量,而把价格确定在 要素供 给曲线上;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为垄断,则厂商按边际收益产品价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 来决定生产要素使用量,而把价格确定在要素的供给曲线上。 (七)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在以上讨论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决定的基础上,一般均衡 理论分析整个系统中相互联系的所有市场的同时均衡。 一般均衡分析通常以完全竞争为条件。在只有两个经济当事人的纯交换的经济中,两个交易 者效用最大化的叫价相互重合时决定一般均衡的价格。在埃奇沃斯框图中,一般均衡的状态 表现为两个交易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这一模型有助于理解瓦尔拉斯定律、拍卖者假设等 概念。 具有生产的经济系统的一般均衡分析的简单例子是线性化的一般均衡模型。理论上可以证明 ,在完全竞争的经济体系中,如果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满足连续性条件,并且预算约束也得到满 足,那么市场经济系统可以实现一般均衡。 效率分析:帕累托最优标准。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系统是以最小的成本生产人们最需要的产品 和劳务的经济。理论上经常使用帕累托最优标准为判断经济效率的依据。帕累托最优的必要 条件有若干个:在纯交换经济中,每个消费者交易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在生产 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用于任意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交换和生产同时进行 时,既可以作为消费品又可以作为生产要素的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它们的边际技 术替代率。 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以帕累托最优为标准,一般均衡的状态使得市场效率是最优的。在正 常条件下,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实现一般均衡,因而也是帕累托最优的。 社会福利函数。这是分析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的有效工具,它以影响社会成员福利水平的经 济因素为变量。社会福利函数的存在性是福利经济学关注的一个问题,对经济当事人作出严 格的界定可以保证其存在性,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也指出了建立社会福利函数的困难。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论证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实 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计划部门的统一引导下,消费者自由选择消费品和职业,生产者以实现 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按照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组织生产,并在市场上购得所需的生产要素。通 过模拟的完全竞争市场,计划部门不断地调整商品和要素的价格,使得市场处于一般均衡。这 时,经济体系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八)微观经济政策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可以证明,消费者消费的商品组合可以达到最优、生产者使用资源的 数量为最优,并且生产者提供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组合。然而,现实经济条件并不总能满足完 全竞争的假设条件。由于垄断、公共物品、外部经济效果以及信息不完全等因素的存 在,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同时,市场运行的结果也未必是社会 的福利最大,因为帕累托效率是在既定初始条件的前提下得到的。 垄断。垄断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自由的市场经济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垄断。垄断行业缺乏效率,垄断企业的产量低于社会最优产量,其市场价格 高于成本。同时,垄断行业中的技术停滞、寻租等现象,会造成更大的社会成本。但是,垄断 对于一些行业来说可能比过度竞争更有益,例如大多数自然垄断行业就不适合多企业竞争。对垄断采取的微观政策。政府利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限制垄断行为,其中包括行 业的重新组合、经济和行政处罚以及实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其中包括价格管 制、价格和数量的同时管制以及直接经营,也是解决垄断问题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政策。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使得这些物品的市场供给不足。解决公共 物品的供给主要依靠政府。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由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偏好与生产成本 的均衡所决定。与私人物品的需求不同,社会对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由既定数量下所有的消 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之纵向加总而得到。 公共选择。为了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量,社会不得不借助于非市场的公共决策。公共决策往 往依据一定的规则作出。然而,集体决策经常使用的多数票规则并不一定导致有效率的公共 物品的生产和分配。 外部经济效果。一个经济单位的经济决策在给自己带来收益和成本的同时,经常也给他人增 加收益和(或)成本。外部经济效果的存在使得个人最优决策与社会最优行为不一致,导致资 源的配置不当。 解决外部经济效果的政策。基本思路是外部影响内在化,主要政策手段包括:税收和补贴、直 接调节以及来源于科斯定理的明确产权和谈判。前两个政策强调政府的作用,而后一个政策 则强调依靠市场本身解决外部经济效果问题。 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最近常被列为市场失灵的第四大原因。买者和卖者对产品的特征、 可能的价格等不完全的信息可以导致缺乏效率的交易。解决的方案可能包括政府规定“真实 信息”规则、政府提供廉价信息和资助私人信息企业等。 收入分配不公和贫穷。劳动者生产能力和生活负担的差异、所拥有的财产和资本的收益以及 某些政府的转移支付可能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甚至引起贫穷。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经常被 用来分析和衡量不平等的程度。关于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在伦理和经济的意义上存在着广泛的 争论。 再分配政策。累进的税收、社会保障、政府资助、失业救济、医疗保险、住房计划等都被用 来消除不平等和贫穷。 总之,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目的在于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消费者 获得最大化的效用;生产者为了最大利润,依照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组织生产,按最低的平均 成本索要价格,并获得最大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照要素的边际贡献取得收入,并恰好 把产品分配完毕。依靠价格的自由波动,经济系统可以实现一般均衡。在均衡状态下,社会达 到帕累托最优。某些因素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不过微观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修正市场 的不足。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单元过关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一)名词解释 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 ?需求 3 ?供给 4 ?均衡价格 5 ?消费者剩余 6 ?生产者剩余 7 ?需求弹性 8 ?供给弹性 9 ?效用 10 ?基数效用论 1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2 ?序数效用论 13 ?无差异曲线 14 ?预算约束线 15 ?消费者均衡 16 ?边际替代率 17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8 ?吉芬商品 19 ?生产函数 20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21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22 ?规模收益 23 ?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 24 ?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 25 ?技术替代率 26 ?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区域 27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28 ?利润最大化原则 29 ?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 30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31 ?成本函数 32 ?厂商均衡 33 ?完全竞争 34 ? P=MC 35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供给曲线 36 ?完全竞争厂商的关闭点 37 ?完全垄断 38 ?产品差别 39 ?垄断竞争 40 ?寡头垄断市场 41 ?折弯的需求曲线 42 ?差别价格 43 ?串谋 44 ?非价格竞争 45 ?卡特尔 46 ?价格领导 47 ?古诺解 48 ?引致需求 49 ?边际收益产品 50 ?边际产品价值 51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52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53 ?契约曲线 54 ?最优交易条件 55 ?社会无差异曲线 56 ?市场失灵 57 ?公共物品 58 ?外在性 59 ?政府失灵 60 ?基尼系数 61 ?恩格尔系数 (四)论述题 1 ?试述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2 ?试述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3 ?为什么在市场均衡状态下,买者和卖者都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社会福利最大? 4 ?运用供求分析说明: (1)“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2)为什么在 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要限制石油的生产? 5 ?试述微观价格政策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6 ?试比较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7 ?试解释水和金刚钻的价值悖论。 8 ?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9 ?为什么说消费者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消费者的最大满足点? 10 ?试说明理性的生产者应如何组织生产。 11 ?简述规模收益变动规律及其成因。 12 ?比较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 13 ?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是如何得到的?其中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与变动要素的平均产量和 边际产量有何联系? 14 ?试述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15 ?为什么市场均衡的一般条件是 MC=MR?(或,试解释并论证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是厂商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16 ?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代表性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其平均收益和边际收 益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7 ?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18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它的哪一条成本曲线的哪一段线段?为什么?(或,为什么 说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19 ?为什么说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使厂商获得最大利润? 20 ?在完全竞争的假定条件下,厂商理论是怎样说明厂商及市场的长期均衡机制的? 21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22 ?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并对其配置资源的效率作出评价。 23 ?试比较分析完全竞争和垄断条件下的价格决定及其效率的优劣。 24 ?评述垄断竞争理论。 25 ?试述寡头垄断厂商的产量及价格决定。 26 ?利用折弯需求曲线分析寡头垄断厂商的行为及其均衡。 27 ?简要评述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28 ?为什么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29 ?在完全竞争、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有何不同?试加以分析。 30 ?试就利润的来源论证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 31 ?试述在微观经济学研究范围内,产品市场理论与要素市场理论的异同。 32 ?简述一般均衡过程的条件和保证其实现的机制,并加以评论。 33 ?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对此加以评论。 34 ?叙述并评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35 ?简要说明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否有必要干预微观 经济活动?为什么?) 36 ?试从微观角度论述市场机制的效率、局限性及调节政策。 ????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学[HT] 常考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系统的总量及其影响因 素的考察,特别是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国民收入总量、价格总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说明 这些经济总量如何决定,以解释经济中的总量波动情况,并且提出减少或消除波动的对策和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宏观经济学是以总量分析为特征的,它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 论。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关于宏观经济学中的流派,参见本 书第四部分。 (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它主要阐述国民生产总值(G NP)的核算方法,揭示国民收入核算中有关总量的关系。GNP 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 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GNP 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支 出法 、收入法和生产法。其中支出法是与宏观经济学联系较为密切的一种方法。按照支出法,对 一个包括政府和对外贸易的经济系统,有 〓〓? GNP ?=C+I+G+(X-M) 式中:C 为家庭消费支出;I 为投资支出;G 为政府支出,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X-M 为 净出口,即出口额 X 与进口额 M 的差额。 宏观经济学中,投资有两种形式:一是新资本品,例如企业中增加的机器设备和厂房 等;二是存货,如原料、库存成品等的变动。 除了 GNP 外,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有关的重要总量还有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 GNP 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 产值。 国民收入(NI)是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货币值之和。 个人收入(PI)是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GNP,NNP,NI 都是国民经济成果的统计指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GNP-折旧=NNP 〓〓NNP-间接税=NI 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因目的不在于分析折旧、间接税在 GNP 中所占的份额,故对 GNP, NNP 和 NI 通常不加以区分,而以收入或收入水平加以称呼。这里所说的收入是名义收入 或 货币收入,它没有考虑到市场物价变动的影响。如果考虑到价格水平变动这一因素,可以用 价格指数或折算数来对名义收入进行调整,其结果便得到实际收入。宏观经济学中以后所提 到的收入,除非特别说明,都指实际收入。 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是所谓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即只考虑产品市场时的收入决定理论;第二个层次是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加以考虑 时的收入决定理论;第三个层次是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加以考虑的收入决 定理论。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消费函数的论述开始。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如果以 c 表示消费,y 表示收入, 则消费函数可表示为 c=c(y)。在宏观经济学中,为说明清楚起见,常设定消 费函数为线性的 ,即 c=α +β y,其中α ,β 均为参数。有了消费函数,可定义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前者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以 APC 表示,即 APC=[SX(]c[]y[SX)]。边际消费倾向是 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以 MPC 表示,即 MPC=[SX(]? d ? c[]? d ? y[SX)] 。储蓄被 定义为收入与消费的差额,由于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故储蓄与收入的关系称为储蓄函数。相 应地,也可定义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前者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以 APS 表 示。后者指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以 MPS 表 示。易知有 APC+APS=1 和 MPC+MPS=1 成立。在线性消费函数 c=?α +β y 中,参 ?数α >0 表示基本消费 ,可知β =MPC=[SX(]? d ? c[]? d ? y[SX)],(1-β )=MPS,且 APC>MP C。对于消费,凯恩斯认为,随 着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数量越来越少,即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的趋势。这 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对于投资函数,宏观经济学是从资本的边际效率出发来说明的。按照凯恩斯的说法,企业 的投资决策取决于预期利润率和市场利息率的差额。而这里的所谓预期利润率就是资本的边 际效率。按照凯恩斯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这样一种贴现率,它使得一项资本品带来的各 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恰好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价格。利用资本的边际效率的概念,宏观经济 学说明经济社会总投资量与利息率之间的反方向关系,即投资函数,或写为 I=? I(r) ?,其 中 I 为投资量,r 为利息率。由于利息率是在货币市场上确定,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仅考 察产品市场,故可将投资视为外生变量,即 I=I ? 0。 对于两部门的经济(只有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经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以用两种方 式来表示。 第一种方式从下列两个方程的论述出发: 〓〓AE=C+I[JY,4](1)〓〓 y=C+S[JY,4](2) 式中:式(1)表示总支出由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构成,AE 为总支出;式(2)为收入等式,它 表明总收入 y 有两个用途:消费 C 和储蓄 S。均衡收入是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时的收入 ,于是有 C+I=C+S,即 I=S。这就是两部门收入均衡条件,它表明均衡的收入是由投资和储蓄 相等所决定的。利用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的概念可以进一步说明均衡收入水平的决定。 第二种方式是利用总支出曲线和 45°线的交点来说明的。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而投资 又假定为既定的,故总支出曲线可以确定。在以总支出为纵坐标,总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 中,45°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满足收入均衡条件。从 而总支出曲线和 45°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收入水平即是均衡的收入水平。对于以上两种表示简 单收入决定的方 式,一般认为第二种方式应用更广一些,因为它不仅很容易加以推广用来说明三部门以至四 部门的收入决定,而且可以推导出各种乘数的计算公式。 乘数可以一般地定义为两个相关变量的增量之比。按照变量的不同含义,宏观经济学在这里 引出了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等概念,并给出 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如果说乘数理论的目的之一在于说明投资的变化如何引起收入的变化,那么加速原理则说明 收入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化。按照加速原理的说法,收入量的增加必定引起消费的增加 ,消费的增加必定引起消费品生产的增加,消费品生产的增加又必定引起资本品生产的 增加。因此,收入的增加必定引起投资的增加。 加速数是表示收入或消费增加会引起投资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加速原理的基本公式为 〓〓I ? t=V(y ? t-y ?? t-1 ?) 式中:V 为加速数;i ? t 为总投资的改变量或本期净投资;y ? t 为本期收入;y ?? t-1 ?为 上期收入。请注意,加速原理说明投资并不是收入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收入变化的函数 。尽管收入处于很高的水平,只要收入停止上升,投资量就等于零。如果收入下降,投资量 会变为负数。 乘数和加速数的联合作用有助于解释经济周期。 对于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加以考虑时的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是用有名的 IS―LM 模型来加以说明的。IS―LM 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 定的 模型。这里,I 为投资;S 为储蓄;L 为货币需求;M 为货币供给。IS―LM 模型的基本结构是两 条曲线:IS 曲线和 LM 曲线。 IS 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 I=S 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关系的曲线。IS 曲线向 右下方倾斜。IS 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使投资等于储蓄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位于 IS 曲 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使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 IS 曲线左方的收入和 利率组合,都是使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由政府控制的政府支出可以影响 IS 曲线的位 置,政府支出增加可使 IS 曲线向右移动,政府支出减少可使 IS 曲线向左移动。 LM 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 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凯恩斯主义的货 币理论是建立在流动偏好基础上的。流动偏好表示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 望或动机。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 动机。与此相对应,货币需求 L 可由两部分(L ? 1 和 L ? 2)组成。L ? 1 为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 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量,这部分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且与收入同方向变动,即 L ? 1=L ? 1(y)。 L ? 2 为由投机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量, 这部分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利率, 且 与 利率反方向变化, 即 L ? 2=L ? 2(r)。 于是货币需求为? L=? L ? 1(y)+L ? 2(r)。 货币供给 包括名 义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供给, 后者为将名义货币量经价格指数加以调整而得到的货币量。 货币 供给量被认为是由政府控制的, 政府可以使用货币政策来改变货币供给量的大小。 货币市 场 均衡条件为, 实际货币供给量等于实际货币需求量, 即 m=L ? 1(y)+L ? 2(r)。 这 一均衡条件 表明,在实际货币供给 m 为一定值时,收入 y 与利率 r 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这个函数关系也 就是在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 r 与 y 的各种不同的组合。这种表示 r 与 y 的函数关系的曲线 即 LM 曲线。LM 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表明,在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具 有同向关系。一般地,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使 LM 曲线的位置移动。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LM 曲线向右移动;当货币供给量减少时,LM 曲线向左移动。位于 LM 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 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 LM 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 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由于使得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处于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不只一个,那么,是否存在 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组合呢?回答是肯定的。事实上,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收入和利率组合,即表示同时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时的收入和利率组合。这时的收入和利率分别称为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均衡 收入和均衡利率。IS―LM 模型不仅可以说明同时考虑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时国民收入的决定 ,而且解决了简单收入决定理论中无法确定的利率决定的问题。另外,由 IS―LM 模型描述的 均衡还具有稳定性质,即当经济偏离均衡状态时,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自动调整可使 失衡状态趋向于均衡状态。IS―LM 模型的重要性还在于,这一模型揭示了政府采取宏观经济 政策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可能性。即当均衡的收入低于(或高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时,政府可 以通过采取财政政策(移动 IS 曲线)和货币政策(移动 LM 曲线),使均衡的收入处于充分就业的 水平上。为了用 IS―LM 模型表明西方学者在政策问题上的争论,可把 LM 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 ,即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由 IS―LM 模型可知,在凯恩斯区域 ,货币政策无效,只有财政政策有效;在古典区域,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在中间区域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有效。 对于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加以考虑时的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是用总 需求―总供给模型加以说明的。这一模型的基本结构是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曲线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总需求曲线(函数)与两个市场,即产 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有关。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和收 入(或产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内在机制是,价格变动引起实际货币量的变动,从而 导 致利率的变动,进而使得投资发生变动,由乘数原理最终引起收入的变动。因此容易看出, 在总需求函数中,收入与价格是具有反向关系的。可以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亦即 IS―LM 模型中,推导总需求函数。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政府所执行的财政货 币政策用总需求曲线来表达,即使总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 总供给函数表示收入(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函数)涉及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价格水平影响总产量的基本过程是:首先 ,价格水平的变化影响实际工资,假定货币工资不变,则实际工资与价格水平成反比。其次 ,实际工资的变化又影响劳动市场的供求。一般来说,劳动供给与实际工资同方向变动,劳 动需 求与实际工资反方向变动。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均衡决定了实际的就业量。因此,假定其他条 件不变,实际工资通过劳动市场影响就业量,由生产函数可知,就业量的变化影响总产量。 总供给曲线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对于前者,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在以价格为纵 坐 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下,它是一条垂直线。而对于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对一些基本 问题的观点不同,即使是对同一形状的总供给曲线,不同的理论流派对其的说明和解释也不 一样。如果抛开不同的理论争论和不同的解释,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 上方延伸的,即表明收入与价格大致是按同方向变动的。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把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说明收入与价格水平 的决定。总需求曲线上的点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价格的各种不 同的组合。总供给曲线上的点则表示,在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时,经济社会的收入(总产量) 与 价格水平的关系。于是,可以推知,当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时,交点所对应的收入 水平即是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收入水平。三个市场同时处于 均衡也意味着,此时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劳动市场均衡决定的就 业量 所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完全实现转化。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不仅说明了在同时考虑三个市场均 衡时的收入的决定,而且还说明了 IS―LM 模型所无法说明的价格水平的决定。 (二)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仅考察均衡的国民收入量的决定,而且为政府制定干预经济的政策 提供理论依据。前面关于收入决定的基本理论,暗含着均衡的收入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收入 。如果前者低于后者,则经济呈现萧条状态;如果前者高于后者,则经济呈现膨胀状态,这 两种状态都被认为是经济运行的病态。这两种状态的存在,为政府采取旨在矫正经济运行中 的病态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并非只是医治上述两种经济病态 。 一般来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包括四个: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 平衡。经济政策不是只考虑这些目标中的某一目标,而是要同时达到这些目标。经济政策就 是为了同时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应该说,上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之间 是存在矛盾的。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或者确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这些目标进行协调。当 我们不考虑对外贸易,且把问题的考察限定在短期和静态条件时,则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 只包 括两个,即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围绕着这两个目标而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现分别叙述如下。 1 ?财政政策。 这是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 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西方学者 认为,现代西方财政制度本身具有内在的自动稳定的功能,即所谓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 器, 它是指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种自动变化对宏观经济活动可以起稳定的作用。 西方学者认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它对经济波动起减震 器的作用,但不足以完全消除经济波动。要消除经济波动,必须依靠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和其他政策)。所谓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而主动采取的增加 或 减少政府支出、减少或增加政府收入的决策。宏观经济学认为,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要逆对 经济风向行事。具体来说,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政府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刺激总支出,以解决衰退和失业问题;相反,当总支出过多 、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政府要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抑制 总支出,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 政政策。而通过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即逆对经济风向调整总支出的行动,通常称为“经济 微调”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改变税率。 为 了表明各种政策手段的效果,宏观经济学借助于政府购买乘数 K ? G,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K ? ? TR ?和税收乘数 K ? T 等概念,可以说明 K ? G>K ?? TR ?>K ? T。 与财政政策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国家预算收支是否应该平衡。对此,西方学者大致有三种观 点。(1)年度平衡预算观点。这种观点要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都要平衡,这是凯 恩斯以前普遍采用的原则。(2)周期平衡预算观点。这种观点是从整个经济周期上考虑 财政收支平衡。它并不要求财政收支在每一财政年度中平衡。(3)职能财政。这种观点 主张,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实行赤字预算,在通货膨胀时,政府财政预算应有结余,即这 种预算是一种不平衡预算。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财政观点可使财政政策在政 策 目标和政策手段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实行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结果是财政预算赤 字和预算结余。弥补赤字的办法是增税,但在衰退期间不能增税,否则会减少消费支出和 投资支出。财政结余在通货膨胀下不能用作政府支出,但可用来偿还公债。 2 ?货币政策。 这是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 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西方国家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类 。前者是代表政府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政策进行最终控制的机构。其主要职能 是, 调节和控制商业银行,管理全国的货币制度,代表国家发行硬币和纸币,运用货币政策调节 经济。它的主要客户是政府和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代客结算的营利性金融组织。商业银行体系有一个重要的 功能,即它能够把存款扩大为原来的若干倍。这就是所谓银行存款的创造。如果以 R 代表最 初存款,r 代表法定准备率(最低法定准备金对银行存款的比率),D 代表存款总额,则有 〓〓D=[SX(]R[]r[SX)] 由于 r 小于 1,故 D 往往是 R 的若干倍。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 率和改变法定准备率。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以增 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在宏观经济学中,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 贷款叫做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贴现率, 可以控制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数量,从而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银行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 存款的比例,这一比例一般是法定的,故称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变动准备率可以通过对准 备金的影响来调节货币供给量。除了上述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准备金三项主要政策手 段 外,还包括道义上的劝告、选择性控制和证券信贷控制、分期付款信贷控制和抵押信贷控制 等一些次要手段。对于货币政策,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就像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一样,斟酌 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对经济风向使用。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的时候,中央银行就 要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总支出,以解决衰退和失业问题;相反,当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 续上涨的时候,中央银行就要减少货币供给,抑制总支出,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简单地 说 ,大量失业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 性和紧缩性货币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货币政策。通过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调整总支出的行 动,也常被称为“经济微调” 。 3 ?收入政策或工资―价格政策。 这是西方国家政府企图用来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的第 三类政策。按照西方学者的解释,收入政策的目的在于影响或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 入的增长率而采取的货币和财政措施以外的政府行动。收入政策一般有三种形式:(1)工资 ―物价冻结,指政府采用强制手段禁止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工资与物价。(2)工资与物价指导 线,即政府为了制止通货膨胀,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和其他因素,规定出工资与物价上 涨 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规定工资增长率。(3)税收刺激计划,即以税收为手段来控制工资的增 长。 (三)经济周期理论 以上的论述是在假定经济处于静态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引入时间因素,则大量统计观测表 明,国民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上下波动,并呈现周期性变动的特征。宏观经济学对于收 入周期性变动的研究就是经济周期性理论。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通常以收入来反 映)从高涨到低潮上下反复波动的循环过程,或者说,经济活动随时间推移而呈现的周期 性 波动。经济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 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性阶段。西方经济学家根据一个周期的长短把经济周期分为长 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长周期又称长波,指一个平均 长度为 50 年左右的经济周期。中周期又称中波,指一个周期平均长度为 8 年~10 年。短周 期 又称短波,指一个周期平均长度为 3 年~4 年。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在于说明和解释形成周期的 原 因。按照哈勃勒的分类,解释经济周期产生原因的理论共有六个,即纯粹货币论、过度投资 论、成本改变论、消费不足论、心理原因论和农业收获论。这六种理论又可以被区分 为外部因素论和内部因素论两种。前者认为,造成经济周期的原因来自经济制度之外,如战 争、科技新发明、资源的新发现等;后者则强调经济制度的内部原因,如用投资的波动、利 率的高低、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来对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进行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 方 学者放弃了用单一因素去解释经济周期的做法。在这方面,萨缪尔森的“乘数和加速原理的 相互作用”模型是一个较典型的经济周期理论。该模型为〓〓 y ? t=c ? t+i ? t+g ? t〓〓 c ? t=by ?? t-1 ?〓〓 i ? t=V(c ? t-c ?? t-1 ?) 式中:c ? t 为本期消费;c ?? t-1 ?为上期消费;b 为边际消费倾向;y ? t 为本期收入 ;y ?? t-1 ?为上一期收入;i ? t 为本期投资;V 为加速系数;g ? t 为政府投资。 按照这一模型,在乘数作用下,投资增加引起收入的倍增;在加速数作用下,收入增加又引 起投资更快增加,使收入进一步增大。但收入增加最终会受到资源的限制,使经济处于峰顶 。当收入或消费量不再增加,在加速原理作用下,投资减少,直至总投资为零。这时经济 处 于谷底。当一部分在业厂商感到有必要更新设备时,便开始投资,经济进入复苏阶段。这 样,经济有起有落,有峰顶有谷底,呈现出周期性波动。 (四)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是解释收入或产量长期发展状况的一种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增长可以简单地定 义为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经济增长既可以用总量来描述,也可以用 人均国民收入作为反映 经济增长的指标。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劳动、资本与技术进步。宏观经济学常论述的经济增长 模型有三个: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 型。 1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由于哈罗德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在形式上基本相 似,故通常以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为例加以说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是:(1) 社会只生产一种产 品;(2)生产中只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生产要素;(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4)劳动力按一 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且不存在技术进步,不存在折旧;(5)储蓄是收入的函数。在上 述假定下,可推导出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G=[SX(]s[]V[SX)] 式中:G 为收入增长率;s 为储蓄率,即储蓄量在收入中的比例;V 为资本―产量比,即生 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 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引用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这三个概念,分析 经济长期 稳定增长的条件与波动的原因。如果在上述基本方程中,V 是资本的实际变化量与收入的实 际变 化量的比率,那么在一定储蓄比例下,由此导出的收入增长率被称为实际增长率,记为 G ? A 。如果把基本方程中的 V 理解为企业家意愿中所需要的资本―产量比,则这样得到的增长率 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记为 G ? W。而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增长率必须等于劳动力的增长 率,称与劳动力增长率相适应的收入增长率为自然增长率,记为 G ? n。哈罗德认为,长期中 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一致,即 G ? A=G ? W=G ? n。如果这三种增长率不一致,则会出现经济波动。由于实现上述三个增长率相一 致是很困难的,所以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意味着经济处于长期发展的不稳定状态。 2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在一定假设条件下,索洛得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其基本方程为 〓〓=sf(k)-nk 式中:k=[SX(]K[]L[SX)]=资本―劳动比=按人口平均的资本量;s 为储蓄比例;f(k )=集约化 形式的生产函数=按人口平均的产量;n 为人口增长率;=? d ? k ? d ? t=一年中按人口平均的资本增量。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可写为〓〓 sf(k)=+nk 上式说明,一个经济社会的人均储蓄可以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 ,即为每一 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是为每一增加的人口配备每人平均 应得的资本设备 nk,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当人均储蓄大于新增 人口的 人均资本时,有>0,即人均资本增加,从而使生产扩张,直至人均储蓄与新增人 口的人均资 本相一致时为止;反之,当人均储蓄小于新增人口的人均资本时,人均资本减少,使生产收 缩,直到人均储蓄与新增人口的人均资本相一致时为止。总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均衡 条件 是 sf(k)=nk,由此可求得使经济均衡增长的人均资本量。新古典经济增长模 型意味着,经济社会 能达到稳定发展的状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之所以得出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相反的结论 ,在于二者的 假设条件不同。前者假定资本与劳动可以相互替代。后者的假定则暗含着,资本与劳动不能 替代。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西方学者还得到了被称为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的结论, 其基 本内容是: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如果对每个人的资本量的选择使得资本的边际 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那么人均消费就会达到最大。 3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该模型由英国的罗宾逊、卡尔多等人提出。这一模型着重分析收入分 配的变动如何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储蓄率,以及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特别地 ,这一模型从社会储蓄率的角度探讨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按照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 ,要使经济按一定的增长率增长下去,就必须保持一个一定的储蓄率,社会储蓄率取决于利 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以及他们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前者是不变 的,因此,要保持一定的储蓄率就必须使国民收入中的工资与利润保持一定水平。这个过程 也是 通过价格调节来实现的。经济要稳定增长,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要保持一定比率,但这 一比率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增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的比率在提高,工资的 比率在下降。 (五)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经济病态现象。关于通货膨胀的种类、成因、对 经济的影响,以及治理的措施等构成了通货膨胀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涨。通常用价格指数作为衡量 通货膨胀的指标。通货膨胀率是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价格指数是表明某些商品的价格从 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有三种价格指数,即消费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 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三种价格指数都可以反映出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一般常用消 费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可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划分,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 式的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划分,可分为平衡的通货膨胀(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凯恩斯 新浪博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