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农民种地简笔画是在为谁打工?出了意外,由谁负责?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农村—— 谁在种地?谁来种地(4组)
我的图书馆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农村—— 谁在种地?谁来种地(4组)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农村—— 谁在种地?谁来种地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 赵永平、常钦、马跃峰2/3仍是分散经营,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是主力,“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天天看这样的报道:种粮大户开着先进大机械种地,现实究竟如何?河南延津,优质小麦闻名全国,这里的优质麦种子辐射大半个中国。 皮肤黝黑,手上青筋凸起,司寨乡平陵村农民张文明刚浇完麦田。全家5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月收入6000多元,老伴照看孙子,10亩地全靠老张一人打理,“不指望种地致富,也就挣俩活钱儿。” 像他这样的情况在村里比较普遍。 村民李成,74岁,前年做完手术后才不下地的,12亩承包田交给儿子李文献侍弄,“不是儿子想种,是他身体也不好,出不去打工,又没啥手艺,只能在家种田。”李成说。 平陵村,550户人,4900亩地。“55岁以下的,在田里几乎看不到了。”村支书肖洪生坦言,“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 为啥不愿流转土地?村支书肖洪生说,村里都是种子田,1斤良种比普通小麦贵两毛钱,地租低了,农民不干;地租高了,租不出去。另外,庄稼人有土地情结,家里种着地,一年口粮、吃菜都不用花钱了。 延津县农林局农经股贾勇介绍,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8.49万亩,占比38.5%,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面积仅6.7万多亩。调查显示,许多村庄七成以上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有两成以上边种地边打零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60岁以上老人和家庭妇女。 记者在山东章丘调研的情况也类似,全市104万亩耕地,流转面积32万亩,2/3以上仍是农户分散经营。 “自己种地比租出去划算。”53岁的枣园街道万新村村民刘开生,去年小麦、土豆轮作,一亩地纯收入1500元,而流转租金只有1000元。 问起以后打算,刘开生说:“别说儿子不愿意种地,就是愿意他也种不了。”有一次他让儿子去浇地,折腾半天也没弄成,最后还是他办事回来赶到地里才弄出水来。老人难撑现代农业,指望大户?粮价走低,种粮亏本,新型主体日子难过 记者调查,从粮食单产水平看,普通农户并不比规模经营主体低。 “一家一户精耕细作,大户、企业很难做到。”肖洪生说,现在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但浇地、打药等不少活还要人工,比方说机播断线,补苗能不能补够,农民种自家的地,比给别人干用心。 现代农业不能光看产量,更要看质量,看发展后劲。普通农户连年丰收背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 “地越种越馋了,地力下降,化肥用量难减下来。”延津县农技推广站站长郭培荣说,现在推广科学施肥,一亩小麦施25斤化肥就行,但普通农户怕施肥少了,产量上不来,往往要上50斤。 种地确实要换个种法,种粮能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被寄予厚望。 然而,调查发现,玉米价格下跌,让不少新型主体陷入新的困境。 “1斤少卖几毛钱,风险集中在大户身上,压力难以承受。”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种粮大户郭卫峰坦言。前些年政策鼓励大户种粮,郭卫峰和三户农民联手,到2014年流转面积发展到600亩,购置了几十万元的农机具。“粮价好了两年,去年一大跌,赔进去9万多元。本来准备再流转900亩,地都说好了,可是不敢租了。”他说。 土地退租苗头出现。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合作社共流转1800亩地,合同签了10年,虽然还没到期,但预计到下半年,有一半地要退回去。 流转速度明显放缓。僧固乡乡长刘向辉说,前几年经常有人来租地,一开口就是“有多少流转多少”,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没人来找地了。 种粮不赚钱,银行贷款更加收紧。一家合作社负责人说:“过去5年都找一家银行贷款,一笔钱要交双份利息,贷完先存回去,再贷出来。但有钱就比没有强,没想到,去年银行听说种粮赔钱,今年不给贷了。”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困难,有的甚至有名无实。 困境中,不少人在反思:“流转成本涨得太高了!” “一亩租金1200元,这样的价格,种粮根本赚不到钱。”僧固乡种粮大户陈长海算了笔账:种小麦、玉米两季,每亩要赔150元。 据了解,延津县每亩租金要到800—1200元。在章丘市,2007年地租每亩不到500元,现在平均达到1100元,最近有更高的,直接到了1468元。 “不种玉米种什么?”成了新型主体眼下的最大困惑。 “我们不在玉米调减补贴区,有什么政策?啥时候出台?”陈长海心里没底, “接着种玉米肯定白忙活,今年准备调几十亩地种花生,弄不成就得退地了。” “当务之急是尽快帮助新型主体和农民渡过难关,让会种地、能种地的不吃亏,农业未来才有希望。”延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罗鹏说。流转,还是不流转?实在政策扶持新型主体;发展托管、代种带动普通农户,也能实现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遇冷,以后是流转好,还是不流转好? 罗鹏认为,土地流转要顺其自然,要适度,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就业相适应。到底多大规模算“适度”?县里做过调查,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规模500—1000亩最理想。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不只是土地流转一种方式。”罗鹏说,现在看,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土地托管、代种等方式,也可以带动广大普通农户,既能发挥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也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根本上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持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政策扶一把,还需要新型主体面向市场想办法。规模种粮怎么挣钱?去年玉米价格下跌,章丘市宋家埠村宋世连几乎没什么影响。“我们全部以青储玉米卖给了养殖场,每亩产出3吨半,一吨卖到475元,综合下来一亩地能赚1200元。” 转变规模经营的组织方式,世纪富合作社托管了700亩土地,统一供种、统一管理,“最大的好处是,地还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社收服务费,不用再担那么大的租金压力了。”赵国换说。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谁来种地”的难题才能找到答案。(微信公众号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首发)土地都流转了,无地可耕的农民,靠什么维持生活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发展,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使得广大农村的生产经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这种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开始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发展,稳步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国家开始提出了新一轮的土地改革。而这一次的土地改革就是要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土地得到有序流转的格局。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问题。这种经营权的流转将有利于推动土地适度规模集中,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可以说,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将是适度的规模化多种经营,这种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一个必经阶段。
要发展规模化经营,必须促使土地经营权流转给那些有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种养殖大户。那么土地都流转给这些经营大户了,我们的其他农民靠什么来解决生计,靠什么获得收入?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回答,因为本身就不是问题。土地流转的另外一个目的,小编认为就是要解决农村土地被撂荒的问题,本身就是解决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问题的具体表现。那么这种被撂荒了的土地,其承包人本身就不靠从事农业来维持生计,他们都是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说他们不是真正的“农民”。通过将被其撂荒的土地流转给经营大户发展规模农业,不仅解决了土地无人耕种的问题,还能够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一定收入。
而留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的那部分人,他们有自己的承包地,可以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来获得收入。但是这种单兵作战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等于是在延续之前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效益并不高。
那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要实现规模化和科学化的生产,要实现规模化就得促使土地经营权流转。而土地流转的模式是多元化的,有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小编认为,那些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人由于没有时间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那么只有通过租赁、转让、转包的方式进行流转,但是没有转移的这一部分多半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流转方式,但是不管采取什么方式,他们都是参加农业生产的一份子,只不过这种生产方式不是当初单兵作战的方式,而是团队化的生产经营方式。
这部分未转移的人就可以实现多种收入途径,一是土地流转的收入,如果是采取入股和合作的方式,效益高则收入分成就高,效益低则收入分成就低;二是通过从事农业生产获得工资性收入,把土地流转给农场、经营大户,他们就可以在农场和经营大户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生产,获得工资性收入。这两部分收入,将是留守在农村那部分劳动力的主要收入来源。
通过规模化、科学化、团队化的经营,承担的经营风险总比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独自经营承担的风险小得多,产出效益也比家庭独自经营高很多,所以说这部分人通过这两个渠道获得的收入那肯定是比以前要高得多的。
但是土地流转并不是要强迫大家一定得流转,而是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情况下,合理合法的流转。所以别一提到这个话题,就认为是要强迫流转给经营大户,塑造新型“大地主”。再强调一次,你可以选择流转,也可以选择不流转,这完全取决于农户自愿,没有谁强迫谁。&农业大县种地调查:土地流转遇冷 种粮大户盼调结构大小
大多数仍是分散经营,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是主力,年轻人不愿种、不会种
玉米价格下跌,没有让张文明放弃种粮,“一麦一秋,玉米不行还有小麦背着。况且咱这年纪,不种地还能干啥?”
无奈之中,这位65岁的庄稼人担忧:“按现在的行情,往后我干不动了,谁来种地?”
“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新乡小麦看延津”,延津以优质小麦闻名全国。全县103万亩耕地,小麦种植面积95万亩,其中优质麦50万亩,种子销售辐射大半个中国。这里谁在种地?
张文明所在的司寨乡平陵村,550户人,4900亩地。“55岁以下的,在田里几乎看不到了。”村支书肖洪生坦言,“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
皮肤黝黑,手上青筋凸起,张文明刚浇完麦田。全家5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月收入6000多元,老伴照看孙子,10亩地全靠老张一人打理,“不指望种地致富,也就挣俩活钱儿。”像他这样的情况在村里比较普遍。
村民李成,74岁,前年做完手术后才不下地的,12亩承包田交给儿子李文献侍弄,“不是儿子想种,是他身体也不好,出不去打工,又没啥手艺,只能在家种田。”李成说。
平陵村村民为啥不愿流转土地?肖洪生说,村里都是种子田,繁育省农科院的优质小麦良种,1斤比普通小麦能贵两毛钱。地租低了,农民不干;地租高了,按现在的粮价,租不出去。另外,庄稼人有土地情结,家里种着地,一年口粮、吃菜都不用花钱了。
与平陵村不同,僧固乡东史固村80%的土地进行流转,租给龙头企业新乡新良粮油有限公司经营,“1700亩地,合同15年,村里只剩400多亩不连片的地了。”村支书李民夫说。
东史固村民为啥愿意流转土地?李民夫说,一是村子离县城近,打工方便,村里成立了3个建筑班,吸纳300多人就业。二是地租高,一亩一年1200元,和农民自己种收入差不多。
“从全县看,像东史固村这样的毕竟少数。”延津县农林局农经股贾勇介绍,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8.49万亩,占比38.5%,但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面积仅6.7万多亩。调查显示,许多村庄七成以上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有两成以上边种地边打零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60岁以上老人和家庭妇女。
记者在山东章丘调研的情况同延津类似,全市104万亩耕地,流转面积32万亩,2/3以上仍是农户分散经营。
章丘市农业局副局长刘勇说,别看外出打工的多,老百姓可不舍得让土地撂荒,这几年地租上涨快,能流转的基本都流转了。流转不了的,粗放些也种着。“拿眼前这片麦田来说,如果能再浇上一两水,增产一二百斤没问题。”但现在打工一天收入80多元,农民请几天假回家浇地不划算。
“自己种地比租出去划算。”53岁的枣园街道万新村村民刘开生,家里6亩地,去年小麦、土豆轮作,一亩地收成3000多元,刨掉成本,纯收入还有1500元,而流转租金只有1000元。
问起以后打算,刘开生说:“别说儿子不愿意种地,就是愿意他也种不了。”有一次他让儿子去浇地,折腾半天也没弄成,最后还是他办事回来赶到地里才弄出水来。
<font color="#。谁能种好地?
留守老人难支撑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优势明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快
靠留守老人、妇女能否撑起现代农业?
记者了解到,从粮食单产水平看,普通农户并不比规模经营主体低。
以平陵村为例,小麦平均亩产1100斤,玉米1300斤;而东史固村龙头企业基地,小麦平均亩产900斤,玉米1100斤。
“一家一户精耕细作,大户、企业很难做到。”肖洪生说,虽然现在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但浇地、打药等不少活还要人工,比方说机播断线,补苗能不能补够,浇水能不能浇到,农民种自家的地,肯定比给别人干用心。
然而,现代农业不能光看产量,更要看质量,看发展后劲。普通农户连年高产丰收背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
“地越种越馋了,地力下降,化肥用量难减下来。”延津县农技推广站站长郭培荣说,现在推广科学施肥,一亩小麦施25斤化肥就行,但普通农户怕施肥少了,产量上不来,往往要上50斤。
“现在种地轻松多了,但技术要求更高了,靠老把式恐怕难跟得上。”郭培荣认为,延津小麦十几年进行了4次大的品种更新换代,每个品种啥时种,啥时打药,怎么扶苗,各有各的讲究。比如,农药打到小麦基部效果好,但许多农民使用喷壶,洒在了叶面上。
对此,肖洪生深有感触。2005年村里推广优质小麦,他拉来5万斤种子,挨家挨户去送,很多农户就是不愿种。眼看要错过时令,他一着急,带着村干部把别人的地拔了,硬给种下去。育种要求纯度高,统一品种,6个耧,一人看一个,生怕其他种子混进去。第二年大家看到收成,才没了情绪。“要是现在,不敢这么干了。”他说。
相比之下,规模经营主体优势明显。
新良粮油公司流转办主任闫希战说,1700亩地统一经营,新品种、新技术很快能到位。现在打药用飞机“打工”,喷施一亩地只需几分钟,只要15元,比雇人便宜10元;肥料集中采购,一袋肥也能省10元;订单收购,价格每斤能高一毛到一毛五,比普通农户更有市场话语权。
“想挣钱必须有规模。”在章丘市万新村村支书沙树星看来,“一亩地挣500元不好挣,但挣100元总可以吧,规模上去了,收益能放大很多。”他自己有一个“放羊理论”:四五只羊也得放一天,一次放四五百只羊也是一天。
“不冷不收,不热不插。”大葱种植是体力活儿,也是技术活儿,为此万新村成立富硒大葱合作社,小麦、大葱轮作,流转200多亩地,入社社员30户。“凡是种3亩以上,严格按标准化种植,不乱施化肥、农药的,才能成为社员。”沙树星说,合作社种的大葱品质更稳,价格更好。
在延津县,有1710家合作社,入社社员2.3万户,市级龙头企业19家;在章丘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多个,家庭农场有300多个。
农业后继乏人,种地确实要换个种法。快速成长的种粮能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被寄予厚望。
<font color="#。新型主体的新困境
粮价走低,大户种粮亏本,土地流转速度放缓。期盼调结构政策早出台
调查发现,玉米价格下跌,让不少新型主体陷入新的困境。
“1斤少卖几毛钱,风险集中在大户身上,压力难以承受。”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种粮大户郭卫峰坦言。
前些年政策鼓励大户种粮,郭卫峰和三户农民联手租了300亩地,一季种麦,一季玉米,到2014年流转面积发展到600亩,托管土地800亩。为适应规模经营,他们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几十万元的农机具。“粮价好了两年,去年一大跌,赔进去9万多元。本来准备再流转900亩,地都说好了,可是不敢租了。”他说。
经营压力加大,土地退租苗头出现。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合作社共流转1800亩地,合同签了10年,虽然还没到期,但预计到下半年,有一半地要退回去。
流转速度明显放缓。僧固乡乡长刘向辉说,前几年经常有人来租地,一开口就是“有多少流转多少”,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没人来找地了。
种粮不赚钱,银行贷款更加收紧,让新型主体日子更难。一家合作社负责人说:“过去5年都找一家银行贷款,一笔钱要交双份利息,贷完先存回去,再贷出来。但有钱就比没有强,没想到,去年银行听说种粮赔钱,今年不给贷了。”
“现在银行一听是种地,想贷款基本没戏。”郭卫峰坦言,大户最头疼是付地租时候,一下要拿70多万元。先交钱后用地,没办法,只能借高利贷,1分的利,再高我们也受不了。
平陵村2005年就成立小麦种植合作社,没有政策扶持,资金跟不上的话,6台播种机、拌种机早就趴窝了。“如果合作社服务能跟上,村里的田统一管理,统一供种,种地成本肯定能降一点。”肖洪生说。
据了解,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困难,有的甚至有名无实。
在经营困境中,不少人在反思:“流转成本涨得太高了!”
“一亩租金1200元,这样的价格,种粮根本赚不到钱。”僧固乡种粮大户陈长海给记者算了笔账:种小麦、玉米两季,每亩总生产成本875元,小麦打1000斤,每斤1.1元,玉米1100斤,每斤0.75元,刨去地租,每亩要赔150元。
据了解,延津县农户间小规模流转,每亩租金600—800元,但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及种粮大户流转,每亩租金要到800—1200元。
在章丘市,2007年地租每亩不到500元,现在平均达到1100元,最近有更高的,直接到了1468元。章丘市农业局法制科科长张治水说:“规模经营能提高效率,但是要警惕地租涨得过快。”
眼下,结构调整成了新型主体的最大困惑。
“很快就要麦收了,种完小麦种什么?我们不在玉米调减补贴区,有什么政策?啥时候出台?”陈长海心里没底,他说:“就今年这行情,接着种玉米肯定白忙活,今年准备调几十亩地种花生,弄不成就得退地了。”
“现在很被动,不种玉米还真没合适的作物,大户转身难,没有政策谁敢冒风险。”郭卫峰在等政策快点出台,他说,农机不是说换就能换的,他们买了不少玉米专用机械,如果不种玉米,光农机的损失就不小。
“当务之急是尽快帮助新型主体和农民渡过难关,让会种地、能种地的不吃亏,农业未来才有希望。”延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罗鹏说。
<font color="#。流转,还是不流转?
发展托管、代种带动普通农户,也能实现规模经营,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补上社会化服务短板
土地流转遇冷,以后是流转好,还是不流转好?
罗鹏认为,土地流转要顺其自然,要适度,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就业相适应。到底多大规模算“适度”?县里做过调查,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规模500—1000亩最理想。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不只是土地流转一种方式。”罗鹏说,现在看,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土地托管、代种等方式,也可以带动广大普通农户,既能发挥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也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根本上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扶持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这块短板。
调查中,大户们对粮食直补政策意见最为集中。“不管种没种粮,都能拿到补贴,似乎成了一种‘福利’,而真正在种粮的却没补贴。”他们认为,“谁种粮、谁受益”,这才是国家补贴的初衷,建议设立种粮大户专项补贴资金,按照种粮面积发放补贴。
一些合作社反映,补贴发放不及时,有点不赶趟:“今年的农机购置补贴还没下来,春季购机时间已经过了。补贴数额也不足,去年全县玉米收割机才有280台指标,许多人申请不上。”
在制度层面,希望落实金融支农政策,安排一定额度农业信贷资金,缓解新型主体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求。
政策扶一把,还需要新型主体面向市场想办法。世纪富合作社延伸产业链,将粮食加工成石磨小麦、石磨玉米糁,提高粮食附加值,化解市场风险;延津魏邱乡富农合作社,尝试改种红薯,将红薯加工成手工粉条,1斤卖到15元,一亩地多收入300元。
规模种粮怎么挣钱?2014年,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宋家埠村全村的1200亩土地整体流转给了联庆家庭农场,去年玉米价格下跌,对于种了700多亩玉米的宋世连几乎没什么影响。“我们全部以青储玉米卖给了养殖场,每亩产出3吨半,一吨卖到475元,综合下来一亩地能赚1200元。”据他调研,目前秸秆回收市场大,去年他还收购了600吨秸秆,一吨能赚50多元。
转变规模经营的组织方式,世纪富合作社托管了700亩土地,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最大的好处是,地还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社收服务费,不用再担那么大的租金压力了。”赵国换说。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谁来种地”的难题才能找到答案。&习近平在东北谈农业,讲了五个要点透露三层信息学习大国按
5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多个地市考察调研。总书记谈到东北的农业发展,讲了哪些要点?透露出哪些信息?请听学习大国(XXDAGUO)为你解读。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就说过,黑龙江农业很重要,将来去了肯定要看农业。
两个月后的5月24日,习近平来到黑龙江抚远,走进玖成合作社,向大家了解合作社土地流转和采用先进种植技术提高水稻产量效益的情况。他对合作社的过去、现在、将来都很关心,问了很多问题,并饶有兴致地登上一台自动插秧机体验操作。
第二天发布的一条微博是这么说的:
总书记登上一台自动插秧机,手扶方向盘,察看仪表盘,询问技术人员机械的工作原理、购买价格、插秧效率等。在快速育秧车间,农技人员介绍利用快速育秧设备进行超早育秧,提升稻米品质情况。总书记问:“这里种植什么品种?”“快速育苗产量能提高多少?”总书记问几位农民,合作社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土地流转后收入怎么样,还有什么打算。
农业是立国之本,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而言,农业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的温饱,更是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安全。东北应该如何发展好农业?查阅《人民日报》26日刊登的新闻稿可以发现,习近平在考察期间谈到农业时讲了下面这五个要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要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要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
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这里面,总结经验、创新模式、深化改革是重点,其目的是调动农民积极性、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在另一条微博里,还有更多的细节:
在玖成合作社,习近平同当地干部群众交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谈起当地土地流转、粮食生产结构变化等情况,习近平说,价格一头连着老百姓,要做好农业的精准补贴工作,把去库存、补短板有机结合起来。东北地区有条件发展规模化经营,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有助于农业现代化路子走得稳、步子迈得开。
这条微博里传递出的信息也很多,可以分三层来看:
第一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要不断推进
农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一个月前,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提出“四个不能”,为改革划出了底线: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第二层:要做好精准补贴,去库存、补短板有机结合
当前很多农业补贴的主体存在辨识度不强、时效性不准、“发不到真农民头上,解决不了真困难”的现象。很多合作社、种粮大户对于农业补贴制度有很大的期待,希望能真正做到“谁种粮、谁受益”,在补贴主体辨识上更加准确,在补贴时间上更加及时,在补贴金额上更加适宜。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12年增长。与此同时,出现粮食产量、库存量以及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粮食领域的问题日益突出,去库存和补短板要有机结合。
第三层:东北地区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中作用关键。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农业合作社达147.9万家,比2014年底增长15.5%;入社农户9997万户,覆盖全国41.7%的农户,各级示范社超过13.5万家。大农场大机械,东北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都走在全国的前列。通过土地流转,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蹄疾步稳。
“路子走得稳”就是在说,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政策性很强,要把握好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而“步子迈得开”其实是说,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这是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现实选择。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追求一种模式,重点是强化政策扶持,促进规范发展,不断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把握好这五个要点,体会好这三层信息,相信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东北会走出不一般的精气神,粮食生产效益和农民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让我们拭目以待。&
馆藏&25439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种地补贴政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