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块8带你看店,会赚翻,有没有想做?限5个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在现实中真的有不太拼,就能赚钱的方法吗?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在现实中真的有不太拼,就能赚钱的方法吗?》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在现实中真的有不太拼,就能赚钱的方法吗?》 精选一回答之前让我先猜一下: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人,应该不会是土豪、富二代,或者被包养的小三,应该也不会是觉得买彩票、会发财的那些人大概率会出现的情况是:同样是二十七八岁,别人做着年薪百万的工作,自己做着年薪不到五万的活儿,却一点儿都不比别人轻松。同一个班毕业的大学同学,工作几年后,有人成了身家千万的老板,有人成了年薪几十万的职场精英,而自己却还是拿着几千块工资的基层员工。所以才有这样的天问:为什么任何人之间差距会那么大?为什么累死累活总是挣不到钱?为什么别人都当上领导了,自己仍旧是一个小职员?1因为你根本不懂赚钱的逻辑。就赚钱的逻辑而言,有人总结整理了人生赚钱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凭体力赚钱:这个层次一般发生在一个人20岁到30岁这段时间(这时年轻,体力充沛);【第二个层次】凭能力赚钱:这个层次一般发生在一个人30岁到40岁这段时间(这时自我能力已经提升,可以独当一面或领导一个团队);【第三个层次】凭人脉赚钱:这个层次一般发生在一个人40岁到50岁这段时间(这时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人脉关系,可以利用关系赚钱);【第四个层次】凭智慧赚钱:这个层次一般发生在一个人50岁以后(这时已是行业领域中的权威专家,能成为别人的老师或顾问)。当然,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低年龄阶段实现高层次的赚钱模式那必然就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这也是我们大家都在向往和追求的,不那么拼就能赚钱的方法。说起来他们靠的也不是什么具体的门路和方法,而是比一般人高出一个层次的思维和意识就像《1942》里的地主在流亡路上和长工说的“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给我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2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跨越人生的层次,在低年龄阶段实现高层次的赚钱模式,成为不用太拼就可以赚钱的人?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和共通的观念:灵敏的嗅觉和果敢的魄力。(划重点)我们来看一下从2009年开始,那些不那么拼就可以赚钱的人在干什么:2009年,新浪微博开始内测,最早玩微博的人如今都成了大V,仅广告收入一年千万;2010年,不断攀升,中国大妈果断出手,坐享40%年度涨幅带来的收益;2011年,艺术品市场疯狂到爆,最早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人,多数赚得盆满钵满;2012年,微信公众号平台正式上线,最早四处宣传自己公众号的一批人,皆已实现年收入过百万;2014年,股市再次牛冠全球,很多草根股民完成了个人财富的高速增长;2015年,微商火的一塌糊涂,第一批从事微商的个人和企业赚得满盆钵;2016年,直播风靡全球,嗅觉灵敏的主播和企业通过直播平台造就了不计其数的富翁。发现没有?从2009年到2016年,身边那些嗅觉灵敏和有眼光的个人和企业,都迅速抓住国家的政策和时代的风口快速致富,成为不用那么拼就能赚钱的人。3.如果上面那些风口你都错过了,怎么办?2017年,可预见的中国经济形势仍然是“缓中趋稳”、“稳中求进”,不振、出口持续收缩、前瞻性指标PMI(采购经理人指数)长期处于枯荣线之下等问题将继续存在。在此宏观环境下,无论炒股还是买房,都不是最稳妥的选择。既是如此,我建议可以买一些。但是现在负面消息太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选。建议选有“靠山”的平台,比如操作方便,收益稳健,定期还会做些优惠活动,能小赚一笔不错的鸡腿钱《在现实中真的有不太拼,就能赚钱的方法吗?》 精选二从25岁到35岁,决定你一生收入的90%20岁时,你在做些什么?为年轻的梦想而努力,还是已经脚踏实地为人生打拼?你有没有想过,20岁对未来到底有什么影响?日本首席人生设计师土井英司为你一语道破:20岁可以决定你未来收入的90%!只有在年轻时把应做的工作做好、做对、做透,未来才能顺风顺水。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在35岁前对职业生涯都已有所规划。著名企业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先生出版处女作《企业参谋》时是32岁,虽然当时他入麦肯锡公司才3年。但是,这本书不仅在日本,在世界范围内都很畅销,可以说,这是大前先生的成名作,他因此而声名远扬。传奇商藤卷健史先生,35岁进入摩根银行。他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三井,当时就已经是销售精英。加入摩根银行,是他后来活跃于世界舞台的重要契机。有个青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佳世客,9个月后就辞职,后来进入他父亲经营的“小群商事”工作,当时该公司主营的是男式西装,而他另行其道,在广岛开设了第一家经营休闲服的“优衣库”(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专卖店,当时他35岁。店的名字简称为“优衣库”(UNIQLO)。这位青年就是大家熟悉的迅销有限公司(Fast Retailing)创始人柳井正先生。▲第一家优衣库开业要在35岁前对职业有所规划,就必须在二十几岁时做好“职场准备”。大学毕业后至30岁期间,每个年龄段要做哪些“职场准备”?从参加工作到30岁的这个期间,要利用自己所在的公司,努力找出自己想从事的工作、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来锻炼自己。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商务人士“职场准备的8年”。只要好好把握这段时间,就可以形成你整个职业生涯都可以利用的“商业资本”——你自己。说到底,这只是做完了职场的准备工作而已,你还有许许多多选择的余地。换句话说,在30岁前彻底地磨炼好自己,就是尽早完善自己,使自己在30岁以后做到“进公司也OK,自己经营也OK,做自由职业也OK。”在35岁前对职业有所规划,之后的人生当中,怎样工作,就可以由自己来选择。职业生涯,笑到最后者胜30岁,确实是“最初而又是最后的一年”。自我塑造在30岁结束。不,是必须让它结束。这种“在职场准备的最后一年能笑得出来的人”,将成为职场人生的赢家。就算与他人相比,年薪更低,社会地位也更低。但是,如果能够幸福地迎来“自我塑造的最后一年”,那你根本就不用担心。为了消除不安和焦虑,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每个年龄的路线图,如果你已经过了30岁,那你只能忘记自己的年龄,按顺序努力去做。从23岁进公司到25岁的这三年,是在岗位上拼命效力的时期。如果你认为“要发挥年轻时的创造力!没有经验,就要靠创意取胜”。那你是百分之百错了。能发挥年轻时独有的创造力的,只是一小部分天才,剩下的99%的人在这个年龄能提供的只是一颗诚实的心和强壮的身体,这是公司需要的。对本人来说也很有必要,年轻时不打好基础,年纪大了之后,就会落到徒劳无功的地步。要说起来,这一时期就像是死记硬背九九乘法表的时期。要解开费马大定理,也许是需要灵感闪现的吧。但是,如果你连九九乘法表都不会,只凭着感觉去挑战,那只能算是一种赌博。不会九九乘法表就去做因式分解,还吃了不少苦头,到了40岁再来拼命记“二二得四,二三得六”,这不是悲剧,而是喜剧。26岁到28岁的三年,要打造自己的No.1。手头上要有一项成果,要一看就知道那是“你的成果”的那种。在这个时期,要鼓足干劲,瞄准本垒打。在这个年龄,即便是同时进公司的,也开始分为两种人,一种人将来有可能成功,另一种则不可能成功。分界线就在于在公司内是否得到认可:“这小子,干得还蛮不错的!”这就要作出业绩,这种业绩可以不必大,但一定要让人能清清楚楚地看得见,摸得着,要建立“自己的功劳”。这样一来,你就会被委以重任,就有机会打出本垒打。你也能逐渐发现自己擅长什么。成功不可能一下子到手,有成功经验的人,以成功作为本钱获取更大的成功,他们的成功是成倍增长的。29岁到30岁这两年,要放眼外部世界。不管你是组织里的人、自由职业者还是独立经营者,光盯着公司是出不了成果的。不管你选择哪一种工作类型,首先要试着放眼整个业界,尤其是要渐渐地和客户交往,说不定他们当中就有你未来的顾客和商业伙伴。你和独立经营者以及自由职业者接触,即便他们是你的同行,对你来说也将是一种很好的调查研究,为你决定今后的工作类型提供参考。刚进公司的时候,就算你忙着参加一些建立人脉的派对,但是由于那时你连聊的话题都没有,所以没什么意义。可到了这个年龄,就能建立起今后用得着的关系网。换个工作,去别的公司看看,也是一个方法。要打好“业界本垒打”,而不是“公司内本垒打”。这样,你就有可能受到其他公司的关注,有可能被挖走。由于人都聚集到你身边,人脉也就自然而然建立起来了。30岁结束“职场准备”,追加的一年31岁是Plus a的时期。这一时期,要学一项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管理。30岁以前出的成果是个人的成果,能赚的数量也有限。二十几岁靠个人打出的本垒打就足够了。但是,以后重要的是看带领其他人组成团队能做到什么程度。这时,管理能力就成了关键。想率领多大规模的组织?能够率领多大的组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决定一个人是自主经营公司还是做自由职业。作为组织里的人,可以在这一年里分辨清楚,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职务更适合自己。如果你能在30岁前结束职场准备,确定工作类型,那么,在35岁之前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准备就完成了。在大企业混得好的人的“五项素质”“能实实在在地拿到高收入”,如果你想选这样的公司,事情就非常简单了,你就去最尖端的行业,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但是,如果停留在“自己的才能=干劲”这种认识水平是没有用的。就算你进入到最尖端的行业,但如果你没有顶尖的才能也无济于事。所以,有时候虽然知道该怎么选择,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办得到。不管怎么说,不擅长自发地、能动地工作的人,还是去大企业比较好。不管什么行业,小企业都要求员工有自主性,要求员工进入公司后很快就能开展工作,什么都干。不这样的话,公司自身都难保。而另一方面,大企业有组织可以作为缓冲,在一定程度上有回旋的余地。有一个想换工作的求职者来我公司面试,她说:“我本来是做业务的,却调我去做行政,我觉得很不满意。在现在的这个公司,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她是一家大型企业的员工,一问她,她说她个人的营业额是每个月3万日元,工资却是每个月30万日元。不仅没有给公司带来效益,还让公司出现这么大的亏损,这样的员工还用她,还调她到别的部门去做事,这也只有大企业才能做得到。我的公司是养不起这种工作能力差的员工。我不禁郑重地忠告她说:“你现在所在的公司是家非常好的公司,你就别老想着换工作了,待在公司好好干吧!”也许有的人会觉得“工作不需要价值”,我觉得这也不是件坏事。“一辈子做个车轮也完全OK,作为领导的左右手跟着领导干也挺好。”抱着这种决心,牢牢地待在一家大企业里干一辈子,这也不失为一种方式。至少,与一辈子死守着一家不是大企业的地方相比,还是相当明智的。也有的人想在大企业里施展自己的才能,干出点名堂。大企业能做规模很大的业务,有很多工作凭着“公司的招牌”更容易做,这也是事实。有许多优秀的人士充分利用这一点,抓住了机遇。想要在大企业里大展身手,而不是只做企业的一个车轮,有五项不可缺少的素质。第一,懂管理。大企业不需要天才和艺术家,要也是一小部分。在大型组织里,能成为主角的是能调动别人的人。不管是商业书籍还是在现实中,都找不到这样的人:没有管理能力还能在大公司里混出名堂。本田是个特例。藤泽武夫帮助天才般的本田宗一郎,这种二人三足赛跑一般的经营模式之所以能行得通,是因为有本田先生那样既有技术,又具备超凡能力的人。第二,忍耐力强。大企业人际关系复杂,利害关系也很复杂,要求具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要求处事细致而周到。大企业会对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你会夹在上司和部下之间左右为难。在大企业有来自其他部门及客户的压力。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忍耐力不强则干不下去。第三,像“长子、长女一样”责任感强。一般情况下,一个项目的相关人员越多,那么,就越难光靠某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就连前面提到的每月销售额3万日元的业务员也要养着,这是在大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的一部分。不仅要考虑到员工,还要考虑到员工的家属、客户、承包商、承包商的承包商的生活,像这样有责任感的人,在大企业也许就会有更好的发展。第四,清浊能容。不会变通的人对大企业来说是个包袱。本宫宏志先生的《白领金太郎》之所以受欢迎,正因为它是个幻想故事。建设50亿日元的巨大综合设施时,假设只有一家不肯搬迁,当把这家的顽固大叔的人生和数十亿日元的相比较时,能够冷静地作出判断:与大叔一个人的人生相比,还是50亿日元的项目更为要紧。这种遇事不乱的镇定、大局观是在大企业混得好的人的素质之一。要在大企业作出成绩,必须清浊能容,必须能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第五,精通数学。凭以上四项素质,可以在大企业做到一定的程度,但是,要做到公司的最高层,看不懂谈都别谈。不懂商务,谈判终将失败。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对金钱和数字不敏感的人,是进不了企业最高层的。做小徒弟是有年限的像小徒弟一样工作三年后,就进入到找出属于自己的工作方式的阶段。如果一毕业就参加工作,那么就是25岁。也就是说,在二十几岁剩下的五年中,要开始踏踏实实地做好准备,以便做出成绩。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强项。在已到这个年龄的人当中,也许有人会这样反驳说:“怎么现在才来分析自己的特点和强项,这在找工作的时候不都已经仔细分析过了吗?”但是,有了工作经验之后再来分析自己的“强项”,意义就会不一般。许多人工作了三年之后,各方面都习惯了。公司习惯了,工作习惯了,忙碌也习惯了,于是,他们就会产生惰性,懒得多想。换句话说,他们对“像小徒弟一样老老实实按吩咐去做” 的这种工作方式已经习惯了,但是,做小徒弟是有年限的,一般是到25岁为止。年轻时的“小徒弟的工作方式”有很多优点。对自己来说,可以身体力行学到基础的东西;对公司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你的时间和体力。这种交易只有年轻时才能达成。如果你只是一直没完没了地学习基础,不管什么年纪还是像小学徒一样勤快地干杂活儿,那你就无法学到整个生涯都有用的商业知识和技能。作为公司来讲,对年轻人,他们愿意一边对他进行培训,一边让他们干这干那。但是,对有一定年纪的人,公司会希望他们能主动地工作。如果一个员工到三四十岁仍说“有事尽管吩咐,请不要客气”。那么,公司不会觉得他“任劳任怨,人很好”,相反,会觉得他“不够灵活,是个累赘”。公司还得付和你年龄相符的工资,而你却总是做刚进公司时做的事情。这样,公司就会认为你“不会为公司盈利,而只知道混日子”。要找出自己的特点和强项,有三个要点:①把时间和金钱花在什么上面?②不能认同的是什么?③凭自己的个性在做的事是什么?要有“公司内部交涉力”,以获得自由熬过22~25岁三年的学徒期,打下基础,就到了28岁。25~28岁这三年把精力都花在确立自己的No.1上,到了29岁差不多就该稍微停一下脚步了。29岁以前,你的眼光一直盯着公司内部,把能量投入在现在的公司上,29岁是放眼公司外部的时候了。在现在的公司里一直努力做下去?跳槽?自己创业?做自由职业?29岁至30岁要考虑“下一个舞台”。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二十几岁职场准备期的最后一圈。说到“放眼公司外部”,很多人就把建立广泛的人脉确定为目标,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在急着去参加交流会或研讨会之前,请稍微检点一下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充分。也就是看自己是否已经具备公司内部交涉力。在公司里,使自己的意见得以顺利通过的这种交涉力有多强?有多少事情是自己可以酌情处理的?自己有决定权的、能自主定夺的范围有多大?如果在28岁已打造出自己的No.1,那么,你就能明确地回答说:“相信如果好好去交涉的话,在一定程度上自己是可以做主的,上司不会干涉。”说到底,在公司外部建立人脉的短期目的有两个,你和对方都一样。① 是寻求公司没有的资源。② 是获得新的商业机会。不具备公司内部交涉力的人,无法达成这两个目的。所以,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方,这种交流都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你在28岁以前熟悉了工作并做出了成绩,不妨考虑一下跳槽。临近30岁时是进一步积累新的职场经验,增加附加值的绝好机会。再怎么说,人是生物。趁有体力、精力、能量的时候,做一些辛苦的、新鲜的事情比较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29岁时的跳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通过换公司,也可以检验一下本垒打的真正价值。换句话说,能判断出你打的本垒打是靠公司的招牌打出来的,还是真正凭自己的实力打出来的。当你跳到其他公司也能准确击中或打出本垒打的时候,你就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啊!这家伙真是有实力!”在前一章中,我讲过“要有‘公司内部交涉力’,以获得自由”,如果你在公司外部也得到认可,那你职业生涯的自由度就会越来越高。就算你30岁以后一直留在你跳槽过去的公司,也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等你再次跳槽时,也不会是从少数的几个选项中妥协,而是能够自由选择“更加如自己所愿的好公司”。如果你想创业或者想做自由职业,那么在独立之前跳一次槽,经历一次变化吧!然后在新的公司打出本垒打,挣足名气。自己经营需要一定的资本,“好评和信赖”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本,还是提前赢得比较好。但是,如果你在现在的公司受到的评价很高,也擅于管理人,“将来的目标是成为公司的经营主管”,那你还是不要跳槽。虽然也有日产汽车公司总裁克洛斯·戈恩这样的特例,但在多数企业,成为高层的都是公司的元老级人物。一毕业就进入公司的员工和中途跳槽进来的员工,如果他们的实力相当,那么能成为领导的更多是前者,因为他们被认为更理解公司的做法,对公司更忠诚。29岁时的跳槽是一次让自己发光的“舞台选择”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和20岁上下的人,一般都不清楚自己的适应性,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工作。但是,在即将步入30岁的时候,如果你想跳槽,就必须明确自己的强项和适应性以及想做的工作。刚毕业、二十几岁前半期时,找工作和跳槽是“公司挑选你”,带有那么一点被动的性质,而29岁之后的跳槽应该是主动的,是你“用严厉的目光来挑选公司”、“是不是不管什么样的公司,你都可以把自己卖给它?”、“自己挑公司?我不行,只要有公司要我就行了”,如果是这样,那你就不应该跳槽,而应该从今天开始就老老实实做个学徒,重新开始,注意!不是从明天,而是在今天!临近30岁时,可以把自己卖给它的公司有个必要条件,就是“去那里确实能留下业绩”。最好是评价体系容易体现个人成果的公司。在向该公司的在职员工作调查时,要打听好公司的评价基准和方法是不是用数字来说话。如果这个公司很受人关注,只要打出本垒打就会成为社会焦点,那就最好了。规模不一定要有多大,规模小点儿,但拥有某个No.1的也行。还有,有普遍性同时受关注度又高的公司也不错。这么想来,我感觉29岁时的跳槽就是一次“舞台”的选择,是通过华丽的表演来扩大自己的名气和实际业绩。这时会有两个选择。一是有名的公司,在某个部门做出成绩就会成为焦点的那种。二是本身没有名气,但通过你的努力有可能使它变得有名的公司。不用说,难度高、风险大的是后者。所以,如果你想很快登上“好的舞台”,我建议你去有名的公司。当然,有名的公司也并非什么都好。首先,要好好分析一下你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是否与公司的文化氛围相吻合。要了解这一点,光听猎头以及该公司在职员工的话是不够的。公司网页上挂出来的经营理念、经营者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都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体现“真实的公司文化”的不是公司在说什么,而是在做什么。公司网页上写着“重视每一位员工是我们公司的理念”,可如果福利待遇不好,评价体系也不明晰,那么,这种理念就只是社长的妄想。尽管主管嘴上说“要开拓那种在业界投石激浪的新业务”,然而,推出的产品却是对某种产品的简单复制,那么,体现真实的公司性质的是后者。我们就会知道这个公司“不是以开发市场前景未知的创新性产品为主,而是重在制造。制造那种虽然没有什么创新性,但在其他公司先行开发的市场中能稳稳地销售出去的产品”。如果你擅长开发新产品,那它就“不适合你”。而如果你有搞销售的技能和经验,擅于处理需求和供给的平衡,那就正好对路。其次,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例如,在亚马逊,我进公司的时候要处理的商品只有书。看上去很风光的是编辑,他们分析什么样的书能热卖,然后撰写书评和内容简介,和出版社联系。我记得,当时很多人都梦想着做编辑,就像很多有志于加入出版社的人都希望做编辑一样。但是,亚马逊的商业模式是零售。它不是靠编辑或写文章盈利,而是靠出售书这种“商品”盈利。对照这一商业模式,抢手的部门就是与零售有直接关系的采购员。编辑要花很多心思,想办法“卖出这本书”,但站在整个公司的角度看,“就算那本书卖不出去,其他书能卖出去就行了”。把有可能卖出去的书,按有可能售出的册数,在恰当的时机引进了,然后卖出去,这就是采购员的工作。这个部门的重要性比其他部门要大得多。在出版业界摸爬滚打的我很清楚自己真正的能力不是编辑,而是能在短时间内判断出一本书能否畅销。当我要发挥这项能力、专攻商业书籍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从编辑转到采购员,于是提出了调动申请。有时候,众人注目的部门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部门。所以,要理解公司本质上的经营模式,这一点很重要。怎样活用猎头和社交网络如果你想被人挖走,就要重视公司内部和业界的人脉。公司要得到高层次人才,或者想笼络人才来秘密推进某个项目的时候才会挖人。这其中,公司要秘密推进一个项目的时候才会看中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个企业要成立新事业部,就要招新人,这时,如果公开发布信息的话,正在秘密进行的计划一下子就会泄露给竞争对手。因此,只向Recruit Executive Agent和Korn/Ferry International这样的猎头公司发出招聘信息,招募合适的人才。此时,参考的是周围人的评价。“这项工作,那个人干得很不错!”要成为能让同事、客户、以前的上司对你作出如是评价的人。这是被挖走的必要条件。如果你想收集跳槽方面的信息,社交网络,如“脸谱”(Facebook),会有所帮助。“脸谱”与“推特”相比,用户也许会少一点儿,但它今后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向非特定多数扩散信息的“推特”(Twitter),是不经意地获得工作信息的地方,适合自我介绍。由于联系很不紧密,所以通过它来找工作,作用不大。但是,脸谱网中却存在人际关系。以前的同事就不用说了,学生时代的人脉,与留学时曾在一起后来却失去音信的国外的朋友之间的交流,通过“脸谱”都能恢复。在交流彼此的兴趣、近况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机会:“有一份这样的工作,来我们公司怎么样?”我还要向你推荐专门为就业和商务而做的SNS“LinkedIn”(高效地为白领准备的社会性网络服务)。硅谷也用它,也已经出了日语版,由于外企用人信息很丰富,所以,很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持有者也都登录了其英文网站。我有个有点儿大胆的预测,在不久的将来,猎头将面临失业。我切实感觉到,由于SNS的出现,人和企业、人和商业、商业和企业直接联系的时代将会到来。在网络时代,对一个人的评价会超越时空,随处可查。如果你要通过“脸谱”来跳槽,那么,你不仅要重视公司内部和业界的人脉,还要重视你整个人生中的人脉。“提高年薪的跳槽”有三种模式人人都希望每跳一次槽,年薪就提高一些。最常见的跳槽模式是,跳到同行业内的其他公司。从“年薪最高600万日元”的公司,跳到“年薪最高800万日元”的公司。的确,收入是提高了,在之前的山上适用的技能和要跳过去的山上相同,所以变化幅度以及冲突都比较小。这里要注意,如果你太在意薪水而失去信用这一资产,那将本利全无。还有,你也未必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我知道有许多人在原公司是S级的人物,跳槽后反而不能完全施展才干。模式二是跳到完全不同的行业。从“30岁年薪最高600万日元”的行业,一下跳到“30岁年薪最高1500万日元”的行业,在各个山上适用的技能几乎完全不一样。就算你想这样跳过去,但由于高度不同,会掉下来的。现在处在600万日元的山的山顶,要跳过去的山的山顶降到350万,你稳稳当当地跳过去,然后从那里往上爬,也许更能实实在在地提高收入。模式三虽然也是跳到不同行业,但是,在要跳过去的山上能一点一点地积累必要的技能。首先,发挥在最初的山上获得的技能,跳到第二座山上,在那里学习其他技能,于是总共就拥有了两种技能,一是在最初的山上获得的,二是在第二座山上获得的。这样一来,如果你要跳到第三座山上去时也更有利。在第三座山上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技能就变成了三种,荣登第三座山的山顶也不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每一次跳到不同行业都掌握多样的技能,然后以此为武器,一点一点地往高山上爬。虽然个人履历会弄得有点乱,不好跳槽,这的确是不足之处,但是,却能够实实在在地学到独一无二的技能。本文选自《20几岁决定一生收入的90%》作者:土井英司来源:中信出版集团长按下方二维码进行识别,点击关注即可关注乐,月赚越快乐!郑 重 声 明理财乐 Lc6.com上所有都有,且有担保,资金由第三方机构存管,风险为零,请!车辆抵押的一系列文件都会在平台展示,如投资者有任何疑问可随时来我司实地了解和抽查相应情况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进入理财乐,享受您的之乐!如发现公众号信息内容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在核实材料和举证者身份后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在现实中真的有不太拼,就能赚钱的方法吗?》 精选三励志文章和成功故事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他们一直鼓励我们“做我们想做的事”,但从来不告诉年轻迷茫的我们怎么去找到“我们想做的事”,通俗点讲,就是猛灌鸡汤却不给勺子。这片文章虽然很长,但小编希望你能耐心的读下去……今天是22岁的最后一天。几个月前,我从沃顿商学院毕业,用文凭上“最高荣誉毕业”的标签安抚了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妈,然后转头辞去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跟一家很受尊敬的公司、还有150万的年薪道了别,回到了上海,加入了“刚毕业就失业”俱乐部,开始了一天三顿盒饭的新生活,开始创建一个叫做连客的小东西。中间许多精彩剧情暂时略过。我肯定不是第一个做过这样事的人,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所以在说自己的一些有趣故事前,我想借用大家(包括30岁甚至40岁以上的朋友)的一点时间和一点平和的心态,和大家分享过去一年以来一直没说的一些话。所以前两部说的是对于一些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关键词的理解和体会。他们是:欲望、外界、标签、天才、时间、经历、人生目标、后悔、和现实。这可能会是一篇科普文,也可能会是一篇长篇小说,但我不想这篇文章变成一篇励志文,大家都审美疲劳了。所以我想忽略阳春白雪,尽管信息量很大,但是至少说一些实实在在的经验和故事,说一些效果立竿见影的观点,再说说活捉林志玲什么的,总之让大家多看一点就多获得一点实际的价值。那些最容易被理解错误的事|关于欲望|▼这些是我们内心里和人生理想一样真实的东西:学历、工作、房、车、财富、以及爱。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为了这些欲望去付出,无论付出的是汗水、鲜血、还是身体健康、又或是其它你懂的。尽管我们付出的方式可能不被社会主流认同、可能没那么具有有戏剧性,但你和我、北大图书馆里的学生和网吧中奋斗的少年、职场杜拉拉和夜场里跳舞的小姐、韩寒和芙蓉凤姐(韩少躺着也中枪-_-),我们谁没有为了一个目标连续熬夜奋斗过呢?我们谁没有为了得到一样东西而撕心裂肺地付出过呢?谁没有过那种拼命得快受不了的感觉呢?所以我们最不缺励志的故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付出领域的专家。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跑得越快,越是无法考虑我们是否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北野武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他说他没出名之前想有一天有了钱,一定要开跑车,吃高档餐厅,跟女人们睡觉。而真正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发现开保时捷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好,因为“看不到自己开保时捷的样子”。结果他就让朋友开,自己打个出租车,在后面跟着,还对出租司机说:看,那是我的车。我想说,过去几年里我认识的、深交的、共事过的所有人,包括身边一批又一批二十出头收入一百多万的朋友、三十岁左右收入几百万的前辈朋友、以及简历金碧辉煌得已经不在乎收入的大BOSS、以及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两件事:一,顶级学校的文凭、顶级公司的工作、顶级的收入、顶级的房、顶级的车、顶级的声望,这些都无法满足人类。二,无论是通过爸妈,通过运气,还是通过奋斗得到这些顶级的东西,人类都不会得到更多的幸福感。再就是投资了,比如。接着北野武的故事说下去。想象一下:你今天骑在一辆助动车上,一个小山村来的年轻人经过,说你的车好帅,你不会有任何的满足感。十几年的奋斗后,你坐在一辆你今天都叫不出型号的保时捷的驾驶位上,一个路人经过,说你的车好帅,相信我,你也不会有任何的满足感。你不在乎他,就像你今天不在说你助动车帅的人你的视角在变。每当我们考虑许多年后能够取得的成就,我们总是习惯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衡量幸福感和满足感。你今天的视角只是错觉,却让你相信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这是我们最容易跑错方向的时候。人类的需求是很奇特的。我们吃第一个面包的时候的幸福感,和我们吃第一千个面包的时候的幸福感,是差不多的,前者甚至比后者还多一些。同样的感觉适用于我们赚到的第一笔一万元和第一笔一千万元,第一辆十万的车和第一辆一千万的车,第一个女孩和第十个女人,第一个男生和第十个男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著名的马斯洛五大需求中,你从任意一个细分需求里获得的幸福感只能有那么多。我们清楚地知道快感和幸福感的不同,我们也知道欲望和需求是两个东西(你从来没有听说过“马斯洛五大欲望”对不对?),但是我们的不幸福却是因为不小心把快感当成了幸福感,把欲望当成了需求,而这就是因为我们常站在现在的视角去想象未来的感受。事实是,就好像我们不需要很多的面包一样,我们不需要很多的财富,不需要很多的爱。因为他们很难给你带来更多快乐。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去拔高理想和自由的重要性。你可以尝试着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五种需求是否真的有高低之分,思考一下,是否连最贫穷最饥饿的人们,都一直在生活中同时追求着这五个高低层次的需求。你会发现其实这五种需求一样真实,离你一样近,也一样远。然后你需要找到一个可以同时实现这五种需求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只属于你的奔跑方向。这篇文章会实实在在地帮你找到这个方向。但在这之前,我们先谈一些别的。|关于外界|▼外界带给我们生活最大的影响是嫉妒和比较。我们一直高估了嫉妒。举个例子,没有人嫉妒Lady Gaga。LadyGaga应该要比我们都更有名、更有钱、坐更好的车、住更大的房子,比我们更随心所欲,而且也比我们更有才华。但你不嫉妒她,对么?我们没有人嫉妒LadyGaga--因为她实在是太了。她奇怪得让我们完全不能把我们自己跟她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在名利和才华面前没有自卑,也没有嫉妒,更没有仇恨。反而,我们会去思考,觉得她挺有趣的,挺发人深省的,不是么?所以当你见到好事情发生在了那个他或者那个她身上,嫉妒的小火苗在你心中扑哧扑哧的时候,不如把TA当成那个很奇怪的LadyGaga吧。因为这样的时候,我们就会懂得抛开个人的杂念,去真正思考别人的亮点。至于比较(Social Comparison),我们可以选择努力向那个绩点4.0的同学看齐,努力向那个年薪几十万的旧识看齐,努力向那个不断得到提拔的同事看齐。或者,我们也可以选择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那些和我们一样年轻的人们。看上去像是有30岁阅历的阿呆Adele,19岁时出了张专辑《19》,21岁时出了全销量1200万张的专辑《21》,拿了两座格莱美。她出生于1988年。眼神和心态似乎已经像中年人那样淡定的杜兰特和德里克罗斯,两个毫无疑问的超级球星,他们也出生于1988年。如果你喜欢实用一点的,那么iPhone上用户量最大的个人开发第三方浏览器猛犸浏览器的开发者,是一个1992年出生的北京少年。如果你的视线中有一个世界舞台,那么你会看到上面的人物已经越来越接近你的年龄。我们不需要去看齐,我们只需要去“看”。去看到这个世界除了你现在正处在的那个若干平米的封闭空间以外,还有许多许多精彩的事正在发生。当你发现这个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你就会发现你跟你身边的那些“同类人”根本没什么好比的。这个世界太大了。你不是你自己的标杆,别人也不是。谁都不是你的标杆,这是一个没有标杆的时代。我们要做的是试着不去嫉妒,不去比较,更不要批判,但要试着去观察、去倾听,然后去思考、去沉淀、去让所有外界的信息在你大脑里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处理过程。在你的大脑还没有沉淀出你自己对一件事的观点前,不要发表观点,不要给出你的定论。我们可以不断在大脑中质疑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我们可以不断挑战自己的想法、挑战任何理所当然的存在,只要我们保证我们的大脑一直在思考,独立地思考。要记得,你和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一样。那些最重要的事|关于时间|▼时间是唯一的货币。你所拥有的财富很重要,因为你可以用它用来换很多东西。你所拥有的时间远远更重要,因为你可以用时间来换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包括财富,包括成就感,包括幸福感,包括其他那些我们都清楚的、比财富更让我们的生命有价值的东西。是的,每个人拿时间换每样东西的汇率都不同,有些人可以用很少的时间换到很多的财富,有些人需要用很多的时间换到很少的幸福。但是事实是,只要你愿意花时间,你可以换到任何东西。所以你要想清楚,你到底要用时间来换取这世上无限可能中的哪些。打开你的视野,你会发现有太多经历和体验可以让你去换取。但你的时间银行里每天只存了24个小时。你可能以为你还有一辈子的时间去做一些你想做的事,但事实是,没有人可以保证明天上帝是否会往你的银行里存另一个24小时。所以,你要想清楚。|关于经历|▼如果你今天能从这篇文章中带走任何一样东西,我希望会是接下来关于经历的这一段。经历的英文叫什么?如果你曾经玩过角色扮演类游戏(RPG),你会知道有一个概念叫EXP,全称叫Experience,这就是经历的英文。人生就是一场巨大的RPG,你扮演你自己。你唯一升级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积累EXP。我们都了解那些故事,我们都懂那些道理,看了那么多励志贴,我们甚至都快知道为什么乔布斯会成为乔布斯。但只有经历才能让我们真正把那些道理变成意识。那些改变我们一生的道理,都是不是别人教会的。所以即使你有最完美的理论,你都没有把握说服那些还没有开上保时捷的人们,让他们懂得保时捷不是他们想要的,也没有把握去说服那些还没有在投行工作过的孩子,让他们懂得去放弃投行(更何况,对于那些热爱金融的孩子来说,你的劝诫极有可能是错的)。所以哪怕这篇文章非常努力地想要往实用的方向靠拢,可能你看完以后还是没有任何领悟。这一切就像你无法说服还没有吃过很多很多面包的人们,让他们懂得吃一千个面包是要反胃的。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只有我们已经拥有的那些经历,决定了我们下一步会做什么。所以很多时候,你只要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去体验不同的经历。去爱,去恨,去在热恋中没心没肺地笑,去在失恋后声嘶力竭地哭,去翘课,去打架,去拼了命的读书,去让自己真的领悟那些道理。你所尝试的事,你所认识的人,都是你经历的一部分。他们帮助你去理解你一直知道但是不曾真正理解的事,他们帮助你去看到一直存在着但是你不曾看到的世界。但是,你的人生很短,你的时间货币只有那么多。所以除了乔布斯已经告诉你的“不要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你还要记得,永远不要重复一样的经历,因为你不会从第二次一样的经历中收获到更多,更因为这个庞大的世界有太多有趣的人等待着我们去认识、太多截然不同的经历等待着我们去体验。这篇文章也会实实在在地帮助你探索不同的经历。你只要记住,如果你每个星期都在做着差不多的事情,那么一年以后你还是一年前的你,只是老了一岁。如果你愿意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都去尝试一种新的体验,或者认识一个来自完全不同背景的朋友,那么一年后你和一年前一样年轻,只是比别人多活了一年,多了一年的阅历和对世界的认知。过去一年里我的个人故事|辞职前的故事|▼我2010年暑假结束,拿到回黑石的offer后,就开始了寻找自己人生目标的旅程。2010年的9月到12月,我过得挺糟糕的。因为我每天起来都在想我接下来这辈子要干什么。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果我接受了那个offer,我未来两年的前景。我们办公室里有一个韩国人Jay,我实习的时候是他做分析师的第三年。每年的反馈中,他都是黑石他那一届全球所有分析师里最强的那一个。我没有怀疑自己能够成为这届最好的分析师,但同时,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J是我能成为的极限。但仔细想想,J也不过只是那样,像永动机一样地在办公室努力工作,像尊贵的孩子一样在夜店潇洒地玩耍。J是最出色的,但也是黑石所能创造的最出色的。后来我想到了环境的局限性,想到了密集网络。我在上中的时候,我这届最好的学生去了北大和清华。而在沃顿时,最好的学生去了高盛直投、贝恩资本、凯雷、KKR、Jane Street等买方。我想到我们是不是已经成为模式化思维的牺牲品(victims of stereotypes)。我们的社交圈里都是与我们同类的人,我们互相交流、竞争、鼓励、启发,处于所谓的密集网络。我们自以为我们充分见识了整个世界,但其实我们只是在重复肯定同一类信息。所以如果你是“最出色的”那一个,那么你极有可能就是所有和你同类的人当中最出色那一个。但这也就是你的极限。而有另外一群人,他们只是想和别人有点不一样,他们想去外面看看,去见识见识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他们想要找到自己独特的生活。对于这些人来说,天空才是极限。说实在的,所有当年选择DIY出国的朋友们,如果今天你有幸拿到了让那些当年去北大、清华的那些同学羡慕的Offer(再次向躺着也中枪的北大、清华同学致以崇高的歉意),如果你有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见识,那绝对不一定是 因为你比他们更出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那个出国还没有像今天一样流行的年代,你没有被那个上北大、上清华的模式化思维所套住。所以老天很弄人,因为所有一直在追求“出色”和“卓越”的人最后都在他们最坚信的标准上“输”给了那些只是想过自己独特生活的人。当然,2010年末的时候,我只是确定了自己是被老天玩弄的人哪。但幸好我还有一年时间,我决定一定要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目标,然后坚定地走下去。一开始,我和很多人一样,觉得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多走走,去见识这个世界,活出自我。但后来我发现这个目标其实只是说着好听,但是其实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动力,然后我就很伤心。再然后,我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有点与众不同的目标,就是“做个有意思的人”(Be an interesting person)。因为对我来说,这是我当时能给另一个人的最高评价。但后来我又想了想,这个目标用管理学的标准来说,就是太不具体太不精确所以很难提供持续动力。然后我就更伤心了。所以从九月到十二月的四个月里,每天起来就因为找不到人生目标而痛苦。因为自己跟自己的内心对话太多,经常一不小心就错乱了。当时也没有人告诉我什么20分钟就可以找到人生目标的这种好事。于是我就上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课,和各种奇奇怪怪的人交流,希望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一些启发。那段时间我过得真的很彷徨也很烦躁,好在我坚持了下来。我谈判课上的教授成为了我很重要的一个导师--尽管他从来没有一对一给予我任何指导。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些改变我们人生的道理,都不会是别人教会的。进入到十二月以后,我的目标慢慢找到了我。四个月里经过无数内心挣扎之后沉淀下来的思想最终被我总结成了两句很简单、看似和“做个有意思的人”一样不具体、但对我而言包含了丰富含义的话:To grow and to help others grow. To live and to help others live.成长,并帮助别人成长。体验和经历生活,并帮助别人体验和经历生活。这两句话就成了我的人生目标。它能让我感动得哭,也能让我感动得笑。最重要的是,尽管这两句话在外人看来可能莫名其妙,但我发现这两句话解释了过去二十多年里自己做的许多事情背后的原因,其中包括了我为什么从小一直都不好好读书,为什么选择出国,为什么一直逃课,为什么在2009年和一群朋友一起创建了BIMP这样一个神奇的项目,等等等等。|关于辞职的决定|▼在确定了人生目标以后,我的思路和视野都变得清晰了很多。我很快找到了我想要做的事。和身边许多的朋友一样,创业也曾经是我大脑中的考虑过的一个想法。但我一直想不到任何我愿意用我几乎所有的时间货币去换的一个创业项目。但在确定了人生目标的今年一月份,我几乎没有花什么时间就确定了一个项目的大方向,这个商业项目的创意像是奔着我而来的。然后再通过不断的完善从一个不成熟的产品渐渐变成一个成熟的产品,一个真正可以持久给所有人带来价值的产品。所以,可能和许多我很尊敬的朋友不同,我的出发点并不是“慈善”和“义务服务”,“创业”也从来都不是我的目标(一个学了四年金融的人怎么可能一直心存“创业”这个目标呢),我的目标就是实现“成长,并帮助别人成长。体验和经历生活,并帮助别人体验和经历生活。”简单的说,我的内心并没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你一定要创业、你一定要创业”,只是碰巧创造一个商业化的项目是实现这个目标最好的方式,而创立一个商业项目这件事碰巧叫做创业。而另一方面,在黑石工作可以帮助我“成长”和“经历”,但是我觉得在黑石的一个暑假实习里,我用20%的时间经历了接下来的两年里可能会经历的80%的体验,对我来说已经很值得了。我也一定会“成长”,但是未必会比创业成长得更快、更深刻、更理想、更多样化(比如说我就没有办法做我一直很想做的美工设计工作了!)。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在黑石我基本上不能实现我人生目标的另外50%--“帮助别人成长。帮助别人体验和经历生活”。所以结果就是,“是否辞去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直接成为无业游民”这么重大的一个选择,被我用人生目标给瞬间解决了。有多瞬间呢?我后来发现了个有趣的巧合。四年前,我曾经尝试着去写一篇回忆录,来回忆出国两年多的旅程,然后这篇回忆录不幸地才写到出国的第一年就没有后来了。尽管写回忆录是一件有点折磨人的事情,但读回忆录绝对是件超开心的事。当中我写到过六年前我决定放弃轻松进北大清华的机会,毅然决定出国念高中,因为上海中学不支持孩子们申请国外大学。原文如下:“北大清华这种学校我肯定不去!”我当时的有两个很简单也很清晰的想法:一,I deserve the best in the world,二,也是更重要的想法,我想,就算最终在美国毁了,我至少做了一个帅到五体投地的决定,我鄙视了北大清华。更离奇的是,从那以后的两年至今,我几乎从来没有为这个决定后悔过,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好想的。仿佛这道选择题是在侮辱我的智商而不是测试我的智商一样。无论如何,两年后的现在,我相信,这个帅到五体投地的决定,是我一生至今最正确的决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是不会变的。把上文中的北大清华换成黑石,就是我的大脑在半秒中以内做出辞职这个决定的思考流程。可见大脑在考虑一些人生大事上是不怎么需要运作的,让心去运作就足够了,而你的人生目标就是你的心。如果说这六年里,相比上面这段话我又多了什么领悟,那就是:? 一个人生目标? 人生没有任何决定是错误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另外一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撞上的许多堵墙|▼Randy Pausch在他著名的“最后的演讲”中提到过一个很实在的观点。他说,在我们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撞上很多墙,但是这些墙不是为了阻挡我们,它们只是为了阻挡那些没有那么渴望理想的人们。这些墙是为了给我们一个机会,去证明我们究竟有多想要得到那些东西。我撞上的第一堵墙,就是我没有如我所愿地一毕业就辞职。考虑到团队开发的进度,个人诚信问题方面带来的压力,家庭的压力,以及很多直接辞职可能带来的负面因素,我最终还是回去工作了四个月才得以正式辞职,其中包括一个月的培训。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老板都不允许我告诉任何人我辞职的事情,但大老板自己却没有做好保密工作,以至于同事们最终都知道了我一个小小的分析师要辞职。但我又被规定不能公开,所以在我座位附近的办公室气氛很糟糕,上班感觉度日如年。我一年的故事就这么讲完了。如果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人生,那么最好的形容就是从一年前我确定了人生目标的那天起,一切就开始失控。但我想在这个回顾的最后,和所有已经确定了自己人生前进方向的朋友,分享这一年最大的感想:你的理想就像一辆车,如果你觉得这辆车的一切都在你的控制之中,那么可能说明你开得还不够快 。Your dream is like your car. If you are in full control of it, you are not driving it fast enough.|关于感谢|▼感谢所有支持你、欣赏你、否定你、看低你的人。我一直说,永远不要忘记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不是一出生就上了好到可以改变我的学校,一直到六年前,我都不算是个好学生,学生生涯当过的最高的职位是小队长,期中期末考试好像从来没有进过班级前三,有一年甚至还是全校倒数10%,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感谢自己不知为什么突然一根筋地开始愿意好好努力,自从那以后就知道实现梦想就靠坚持付出,没有别的秘诀。后来我出国,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世界,在一路的坚持中,遇上了许许多多带给我灵感的人,他们用他们的经历影响和改变了我。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忘记你从哪里来,这也是为什么我想继续传播我受到的影响,可能是作为一种感谢。同样地,过去的许多年里,我被许许多多人否定过,甚至包括身边很好的朋友。从五年前的:“就你也想进沃顿?”一直到几年的:“你还是别创业了吧”,“你肯定不会辞职的”等等。这些否定和质疑一路上给我很大的鼓舞,让我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过去的这六年,我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许许多多强大的人,他们强大的地方可能是一些人生经验,可能是一个很偏门的技巧,有或者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一个坚持了几十载的生活细节。今后我会一一道来。以上故事,分享给所有相信人生就是不断经历的朋友们。明年,我们依然年轻。《在现实中真的有不太拼,就能赚钱的方法吗?》 精选四进入2016年,很多人发现钱比以前难赚了,实际上是赚钱的逻辑变化了。现在的中国,进入了更高层次的“资本经济”的时代。什么是“资本经济”时代呢?简而言之,它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了一根“杠杆”,在物理学上“杠杆”的作用是利用“力臂”将“力量”放大,从而可以翘起更大质量物体。经济上多了这一根杠杆,其活动空间和灵活性都**增强,这也叫“资本思维”。今后的中国人必须深刻理解和运用“资本思维”这个工具。资本思维要想学会“资本思维”,必须先来深刻理解一下什么是“资本”。“资本”仅仅是指钱吗?不是。资本是对资源的“支配权”,通过资源支配带来更多的支配权叫“资本运作”,通过“资本运作”优化和配置社会财富,实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资本运作”的社会价值。因为资本有趋利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会促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朝着效率、效益最大化的方向上行。社会资源将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国家和地区、最有效率的产业、最有效率的企业、最有效率的项目、最有效率的个人。资本的逐利促进资源的优化,资源的优化顺势产生新的资本,并且不断产生新的机会,如此一边循环一边膨胀。比如,在物理学上,石墨和金刚石是同素异型体,它们都属于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但是物理性质大不相同,价值也天壤之别,就是因为他们的组成结构不同而已。所以资本思维的精髓是结构重组。即对资源的分子进行时空和结构上的调整,从而产生由“石墨”到“金刚石”的增值效果。宏观方面的资本运作是对全社会的资源重组,比如中国的国企重组,将**改变中国经济的结构,提升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而当一个社会经济依靠“资本运作”来运转时,就步入了“资本经济”时代。从经济层面讲,今后社会上只有三类人:第一,资源者。他们是资源的最直接拥有者,依靠出卖自己的资源生存,比如农民靠耕地、工人靠体力、医生靠技能、作家靠写作,还有老师律师等等。第二,配置者。资源是谁的不重要,关键要有资源配置权。这类人依靠配置资源挣钱,从事资源的投入-整合-运营-产出工作,以企业家为主,创业者也属于此类。第三,资本家/。他们离资源最远,但是所有资源却统统归他们掌控,他们只躲在幕后玩操作游戏。风险投资者就属于此类人,比如孙正义投资马云,阿里巴巴上市使他大获成功。资本家无国界,他们可以控制全球资源流向;可以通过金融体系支配大量别人的资产。所以,资源名义上都是资源者的,实际上都是资本家的。看一个人能量多大,关键是他能配置多少资源。按照这三种不同性质的角色扮演,今后的个人如何获得财富?无非只有三条渠道:出售资源、配置资源、掌握资本。1、资源者(普通人)“资源者”通过出售自己资源生存,也就是资源者的技能,即:时间+体力,这也是社会上分布最多的人群。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业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换来财富。然而普通人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几的,他们能够出售的资源都是差不多的,于是为了让自己的资源卖上好价钱,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这时一个普遍的做法就是读书,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为什么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一般会比没有文化的人起薪高一些。但是现在文凭带来的技能差距差别越来越小,一个普通的一本学生与二本学生已经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反而不如蓝翔挖掘机学的好的人附加价值高,这是因为前者数量多,后者数量少,而且后者更加注重实践,供需关系决定了资源的价格,因此读书无用论早就开始流行。所以,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要么通过读书获得更高、更稀罕的的技能价值;要么通过爱思考、会做人、大量实践提高自己实践能力。另外,对于“资源者”来说,还有天生稀罕资源,比如外貌。长的好看的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的婚配、工作、生活中获得很多额外的财富;如果长的好看再加上运气好就可以进入演艺圈,成为明星之后自己的资源就成了稀缺资源,资源的价格远远高于一般人!但是外貌在一般情况下难以改变“资源者”的本质处境,只能略微提升。王宝强就算是健身+保养+专业造型设计,也是无法从外貌上超越刘德华的,所以他是傻根,华仔是神偷。而且外貌这种资源不一定是越漂亮越好,王宝强和黄渤的外貌特质也是他们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有的普通工人、白领、职业经理人、甚至到当年的“打工皇帝”唐骏、各大明星,都属于“资源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其获得财富是有限的。他们有时辛苦了一辈子,但是遇到家人生一场大病几乎就会崩溃,有的为了供养孩子、病人需要打三份工,这是非常心酸的。职业经理人赚的再多也是有数的、过气的明星过的不如普通人等。当然,有的人天生就拥有稀缺资源。比如富二代,生下来就可以继承一批遗产这种稀缺资源。再比如明星的孩子,天生就获得了媒体关注的稀缺资源;再比如某人住在市中心的破院子里,只要拆迁就可以获得一大笔财富;天生获得了位置的稀缺资源,或者你运气非常好,买彩票中了奖,也是享受到了“好运”的稀缺资源。这类财富,可遇而不可求,只能靠运气。而且这些好运的“资源者”往往不懂如何经营资源,他们的财富不具可持续性,不能增值扩张,甚至往往是被浪费的,明星和富二代寂寞了会吸毒,遗产会坐吃山空,大奖也会挥霍完毕,拆迁款往往用于赌博……当然还有最后一条没有说,就是出售风险,如果愿意承担坐牢、死亡的风险,去偷、去抢、去骗,曾经看到一篇新闻,某人通过抢银行获得了数百万巨款,然后潜逃、隐姓埋名,做起了房地产生意,几年后家产过亿,同事也东窗事发。因此如果通过这种渠道赚钱,你获取的财富也会增加,但是承担的风险也会增加,最后还是不划算。2. 配置者(企业主)这种人不是资源的直接拥有者,他们往往通过脑力去设计资源的配置,通过优化资源去赚钱,企业家就属于这一类。在奴隶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人力”(即:奴隶);封建时代的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土地”,而资本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资本”,资本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配置。从定义上来讲,企业家是从事资源的组织、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企业家的收入跟他配置的效率成正比,上不设限。但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资源配置承担风险,下限就是破产。为什么很多人想去创业呢?就是因为他们想从第一类人努力攀爬到第二类人。一旦从“资源者”升级到“配置者”,就意味着不用再出卖自己的技能,而是开始经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经济都实现了自由,从而实现人格上的自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者”都适合去创业。他们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创新力、机遇和资本。配置者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和数量决定了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代表了生产力水平。配置者非常需要创新精神,所谓创新就是他们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新组织的开拓以及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调配。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中国企业家的更新换代。30多年前,中国开始第一次改革开放,那时整个中国百废俱兴,当时的大环境就是最好的机遇,只要大胆出来闯荡的人,即使没有文化、没有见识,都成了企业家,这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而如今,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深化,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也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欧美和日本,企业家始终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才可以担任。而接下来的中国,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理想追求,以及对创新的深刻理解,很难再成为社会的“配置者”。因此,中国的企业家正在更新换代,一些90后创业者纷纷走近我们视野,很多老的企业家也自愿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当然,这些素养也都是可以后天创造的,比尔·盖茨在发家之前已经做了7年的程序员。所有后天的努力,“资源者”完全可以转换到“配置者”。不过,获取财富只是他们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3. 资本家/投资人(幕后掌握)这个社会的财富,看似是属于分散的“资源者”的,实际上却是归“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质上,更多的是属于资本家的!资本家的定义是:以资本运作为业的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掌握了科技与运用的企业家们,能迅速的积累起巨额的财富,他们的企业对一个国家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企业组成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于是形成了垄断,而这时的“企业家”开始坐在了幕后操纵这一切,演变成了“资本家”。“资本家”跟“企业家”的最大区别是:资本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而是在幕后操纵企业宏观思路,企业的产品是各类消费品等,而资本家的产品就是各个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并购、重组的方式,将一个企业的未来把控到自己手中,孙正义投资了马云,成全了阿里巴巴,马云就是企业家,而孙正义就是资本家。孙正义手里有N个马云,成了日本首富。再比如巴菲特专门坐在老家操纵他的布局,他也是资本家。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但是为什么叫“资本”主义社会呢?而不叫“自有市场主义”社会呢?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资本”是度量和决定一切的标准。在中国的古代,你富甲一方也没用,官员随时能把你家产抄净,你有钱也要去给权力行贿,去买官。而你只要有了权力,哪怕身无分文,一样生活富庶、吃喝不愁,所以那时是官本位。某公司曾经说过,自己从不做研发,让市场上那些小公司去研发,如果一旦成功,就花钱买过来,如果不卖,就花钱把这个公司的几个核心挖过来。这就是资本主义。(当然无视知识产权是有问题的,正确的做法是花钱买过来)如果你有了1亿元的资本,你可以花一千万雇上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一批人,把你的资本从1亿变成2亿,你躺在床上就赚了九千万。而这一切,只因为你在从事资本运作,你只需要够聪明和有魄力,不需要有力气、不需要花时间、更不需要长得漂亮。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第3种人赚的钱就比第2种人多,第2种人赚的钱比第1种人多。因此,第1种人在努力进化到第2种人,而第二种人在拼命进化到第3种人。中国天生具有资本的人是极少的,大部分第3种人都是从第1种人或者第2种人进化过来的,虽然目前这种进化已经越来越难了,但还不是没有希望,因为以后会更加的困难。这就是阶级的固化,阶级间流动的减少。每个人都在玩命探索的方法,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原因就只有两点:你的头脑有多聪明?或者你积累的资本有多少?你想到了一个可以改进手机的idea,而且你觉得这个idea可以赚很多钱,那你要问自己,你有没有这个资金去运作这个idea?同样的idea,三星华为都可以支配更多的资金,去雇佣更好的工程师,去更好的推广,你确定不是去给这些资本拥有者蹚雷?或者是正在走向一条已经无数人走过的死胡同?具体举个例子,你做软件开发,会不会问你一句话:“如果某巨头山寨你怎么办?”你想开一个网店,你有没有资本去宣传?去压货?如果实力不够,要么是根本卖不出去,如果你能卖出去,那些更有实力的卖家分分钟用同样的产品把你pk掉。同时,这也回答了另一个问题:赚钱的方法千百样,为何偏偏选择“打工”这一种?答案是:你不打工你能干啥?你以为你出来干别的就能赚钱?几年前网上疯传送快递赚的多,我就嗤之以鼻,这种没有门槛的行业是不可能赚的多的。你愿意赚1万干这个,我分分钟找一个赚九千就干的,我再找一个赚八千的你信不信。最后,无论你是送快递还是摆摊,无论你是卖肉夹馍还是搞IT,你都会被拉到一个门槛平均收入。因为IT需要学习,赚的多一些;快递比较辛苦,赚的比IT少,可是还是比打扫卫生的多一些,就是这样。那到底怎么样从第1种人进化到第3种人?第一步,你要进行资本积累,你愿意打工也好,愿意自己做产品也好(有的人就自认为在创业了),先完成资本积累。这一步最重要,也是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和实力的时候了,摆地摊、开淘宝、做网站、做APP、、海外代购、开设计工作室、卖肉夹馍、给幼儿园摄影的,等等等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句话,这步就是出卖你的个人资源,就看你卖不卖的上价了,多学习吧,即使不为了文凭;多辛苦吧,只要不是出卖健康。第二步、善用资本,用资本赚钱。怎么用资本赚钱?问你们个问题你们就明白了。如果你家开了个小饭店,每个月能赚1万,但是需要个厨师。你自己炒菜水平很高,如果自己当厨师,饭店每月净赚1万;如果雇佣一个厨师,每月花8千,饭店净赚2千。你怎么选择?答案:雇一个厨师!这样你只要能用每月一千利息的贷款,再盘下一个饭店,那个饭店也能净赚一千了。(补充:这个饭店赚两千,还利息一千,净赚一千,数学不好的不要再给我留言了好不,知乎跟微博一个水平么)。而你,只需要这样盘下100个饭店,每个月就能净赚10万,而你这时,却在国外旅游,成了第3种人。很多人一直在打工,他们没有成为第3种人,很好理解。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做买卖的,也有很多人还是没有钱,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做厨师,自己的妹妹做服务员,自己的老妈管收银,仅此而已。所以,以后问自己怎么成为第3种人,就是一句话:“不要自己炒菜,雇一个厨师”。如果能用资本去赚1块钱,也比用出售自己的体力赚100块钱更符思维。另外,聪明和资本,如果你只具有其中一点,记得,要找只有另一点的人去合作,他们也在等着你!再另外,即使是具有同样特点的人,其财富也是有差别的。同样出卖自己劳动力或者具有同样资本的人,其付出的脑力、体力不一样,所获得的收益也是不同的。就是说,两个一模一样的打工仔或者超级富二代,一个努力思考、肯付出辛苦,另一个成天打游戏睡觉,前一类还是要比后一类财富来的多的。但是聪明刻苦的打工仔总与打游戏睡觉的超级富二代比,就是给自己的人生添堵而已。普通人的提升同时,再强调一点,如果你是个普通人,或者自认是个普通人,但是又有上进心,不如务实一点,脚踏实地的往前走。曾经有个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儿子已经5岁,她每天要上班、做家务、带孩子。但她拥有人事部二级口译证书,每个月都有天南海北的会议翻译任务,还兼任这家口译中心的导师。打开她的博客,已经更新了500多页,有2000多个帖子,全部都是每天她自己做口译练习的文章,平均每天两篇长的一篇短的。她坚持做这件事已经快10年了,非专业出身的她因为爱好英语而一直努力。她说,10年前,她曾经看到一份调查报告,一个人如果要掌握一项技能,成为专家,需要不间断地练习10000个小时。当时她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天练习5个小时,每年300天的话,那么需要7年的时间,一个人才能掌握这项技能。她说:“幸运的是,我知道自己想掌握什么技能,我只需要立马投入干起来就行了,我没有5个小时的时间,我每天只能学习3个小时,现在已经快10年了,我觉得自己差不多已经掌握了这个技能吧。”再比如,披头士乐队在成名前已经参加过1200场演出。可是为什么你做了10年公务员还只是一名小职员?为什么在家里做了7年的饭,没变成特级大厨,反而发现婚姻到了7年之痒呢?那是因为,你没有投入精力和热情来练习一项技能。每天上班只是看报纸、上网、应付各种琐碎任务,每天做饭只是为了让家庭正常运转,并不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这件事。不要再哀叹大学毕业之后专业就丢了。如果从初中开始算起,12年的学校教育,就算每天学习一门技能2小时,一年300天,你也只有7200小时,还有2800小时的缺口;就算你毕业后每天坚持练习1小时,你需要10年。为什么理工科的人更容易成功?只要他们毕业后专业对口,还是做的那点事,那么他们就等于1天8小时都在练习。这2800小时,只需要1年多就填补了。可我们很多人,工作的内容并不是在练习技能,大部分是应对琐碎的人和事,实际上,是在荒废人生。也许你会说,我是平凡人,我不想成为什么家,只想安安分分过日子。那只是你的错觉,时间在流逝,你每天重复重复再重复的那些行为,就是在塑造你,你不想成为什么人,可是你注定会成为什么人。每天5个小时,如果你是用来看韩剧、翻手机、玩游戏,那么7年后,你会变成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你最擅长的就是如数家珍地说起别人的成功和失败,自己身上找不到任何可说的东西。花1分钟想一想,曾经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每天去做这件事。7年后,你会发现你已经可以靠这件事出去混饭吃了。哪怕你喜欢逛街呢,你规定自己每天逛街3小时试试?可能一开始你觉得很高兴,每天如此,你会发现无聊。再坚持下去,你就开始琢磨了,我逛街还能发现点什么?还能搞出点什么花样?坚持下去,7年之后,你可能会成为时尚达人、形象设计专家、街拍摄影师、服装买手……生命中的下一个7年,下一个10000小时,你打算怎样度过?延伸阅读:很多人不赚钱,错误的抱怨自己的运气和能力。其实,他没有想清楚,自已和多数人一样,都是在食物链的底端和社会的边缘。和一个做管理咨询的朋友聊天,他每年在外面的时间有200天,是个空中飞人和高铁达人。他的收入呢?讲两天的课可以收3万元,一年靠个人努力能赚300万。他的客户都是什么样的?大型的外资企业,如BP,BASF等,国内企业,如平安,中信银行等等。他赚钱是靠什么?他说,自己是寄生在食物链的顶端。他说,因为是寄生,所以要比那些企业更加了解他们的业务前景,要更努力的学习和思考他们面临的问题。看新闻联播,看周围的朋友,看谁在赚钱?我观察,能赚钱的大多数是在食物链的顶端。1.马云的淘宝;雷军的小米;梁建章的携程;神州专车,京东商城---互联网大创新型不能赚钱,还大量烧钱,但非常值钱。这些创业者都是离地三尺三的神仙,可以欣赏,不可以模仿。2.做大型国企的配套企业,**审批的配套企业如消防工程,人防工程,高级培训师和咨询师,银行的寄生者:小额贷,P2P,民间金融公司---资源寻租型,走“喝大酒”路线的资源依赖者。这些都是些铁哥们,而且能喝酒,能唱歌,能熬夜的三能人物。3.,安利,华与华,叶茂中等等暴力营销派比如包装一个品牌,把渠道、价格战和暴力营销玩得滴溜溜转的。这些是吃透人性,了解营销的顶级大脑。4.华为,富士康,格力等等---勤恳的工业家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小作坊,只有极少数能孕育出真正的工业家基因,本质上都是成本驱动的业务形态,通过业务流程创新,以及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断优化业务,扩大规模。5.银行工农中建;中石油、中海油、中移动、中石化、中信集团等。---共和国的长子,赚垄断的钱,代表国家在收钱6.各类上市公司靠金融赚钱,大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从银行获取信贷资金,然后充当二道贩子,通过、等形式把资金再贷出去,获取暴利。7.房地产几乎成为很多上市企业的避风港,很多企业的主业其实不赚钱,但因为有房地产,报表特别好看。很多个人通过银行,前几年通过投资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也跻身千万富翁的行列。在我周围,没有一个是通过炒股赚钱的,没有一个是通过倒买倒卖石油和赚钱的,没有一个是靠换取的,没有一个是通过在企业里打工赚钱的。如果他们声称短期致富买房买车,全靠炒股和工作,我在脑海里会多问几个为什么。细想之下,多半是幌子,很多人都是有另外的收入。现在是个浮躁的社会,现在是一个追逐金钱的社会。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来源:谢晋文、水木然作者:谢晋文点击下方享更多精彩《在现实中真的有不太拼,就能赚钱的方法吗?》 精选五现在的中国,进入了更高层次的“资本经济”的时代。什么是“资本经济”时代呢?简而言之,它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了一根“杠杆”,在物理学上“杠杆”的作用是利用“力臂”将“力量”放大,从而可以翘起更大质量物体。经济上多了这一根杠杆,其活动空间和灵活性都**增强,这也叫“资本思维”。今后的中国人必须深刻理解和运用“资本思维”这个工具。资本思维要想学会“资本思维”,必须先来深刻理解一下什么是“资本”。“资本”仅仅是指钱吗?不是。资本是对资源的“支配权”,通过资源支配带来更多的支配权叫“资本运作”,通过“资本运作”优化和配置社会财富,实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资本运作”的社会价值。因为资本有趋利性和增值性,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会促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朝着效率、效益最大化的方向上行。社会资源将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国家和地区、最有效率的产业、最有效率的企业、最有效率的项目、最有效率的个人。资本的逐利促进资源的优化,资源的优化顺势产生新的资本,并且不断产生新的机会,如此一边循环一边膨胀。比如,在物理学上,石墨和金刚石是同素异型体,它们都属于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但是物理性质大不相同,价值也天壤之别,就是因为他们的组成结构不同而已。所以资本思维的精髓是结构重组。即对资源的分子进行时空和结构上的调整,从而产生由“石墨”到“金刚石”的增值效果。宏观方面的资本运作是对全社会的资源重组,比如中国的国企重组,将**改变中国经济的结构,提升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而当一个社会经济依靠“资本运作”来运转时,就步入了“资本经济”时代。从经济层面讲,今后社会上只有三类人:第一,资源者。他们是资源的最直接拥有者,依靠出卖自己的资源生存,比如农民靠耕地、工人靠体力、医生靠技能、作家靠写作,还有老师律师等等。第二,配置者。资源是谁的不重要,关键要有资源配置权。这类人依靠配置资源挣钱,从事资源的投入-整合-运营-产出工作,以企业家为主,创业者也属于此类。第三,资本家/投资人。他们离资源最远,但是所有资源却统统归他们掌控,他们只躲在幕后玩操作游戏。风险投资者就属于此类人,比如孙正义投资马云,阿里巴巴上市使他大获成功。资本家无国界,他们可以控制全球资源流向;可以通过金融体系支配大量别人的资产。所以,资源名义上都是资源者的,实际上都是资本家的。看一个人能量多大,关键是他能配置多少资源。按照这三种不同性质的角色扮演,今后的个人如何获得财富?无非只有三条渠道:出售资源、配置资源、掌握资本。1、资源者(普通人)“资源者”通过出售自己资源生存,也就是资源者的技能,即:时间+体力,这也是社会上分布最多的人群。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业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换来财富。然而普通人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几的,他们能够出售的资源都是差不多的,于是为了让自己的资源卖上好价钱,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这时一个普遍的做法就是读书,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为什么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一般会比没有文化的人起薪高一些。但是现在文凭带来的技能差距差别越来越小,一个普通的一本学生与二本学生已经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反而不如蓝翔挖掘机学的好的人附加价值高,这是因为前者数量多,后者数量少,而且后者更加注重实践,供需关系决定了资源的价格,因此读书无用论早就开始流行。所以,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要么通过读书获得更高、更稀罕的的技能价值;要么通过爱思考、会做人、大量实践提高自己实践能力。另外,对于“资源者”来说,还有天生稀罕资源,比如外貌。长的好看的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的婚配、工作、生活中获得很多额外的财富;如果长的好看再加上运气好就可以进入演艺圈,成为明星之后自己的资源就成了稀缺资源,资源的价格远远高于一般人!但是外貌在一般情况下难以改变“资源者”的本质处境,只能略微提升。王宝强就算是健身+保养+专业造型设计,也是无法从外貌上超越刘德华的,所以他是傻根,华仔是神偷。而且外貌这种资源不一定是越漂亮越好,王宝强和黄渤的外貌特质也是他们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有的普通工人、白领、职业经理人、甚至到当年的“打工皇帝”唐骏、各大明星,都属于“资源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其获得财富是有限的。他们有时辛苦了一辈子,但是遇到家人生一场大病几乎就会崩溃,有的为了供养孩子、病人需要打三份工,这是非常心酸的。职业经理人赚的再多也是有数的、过气的明星过的不如普通人等。当然,有的人天生就拥有稀缺资源。比如富二代,生下来就可以继承一批遗产这种稀缺资源。再比如明星的孩子,天生就获得了媒体关注的稀缺资源;再比如某人住在市中心的破院子里,只要拆迁就可以获得一大笔财富;天生获得了位置的稀缺资源,或者你运气非常好,买彩票中了奖,也是享受到了“好运”的稀缺资源。这类财富,可遇而不可求,只能靠运气。而且这些好运的“资源者”往往不懂如何经营资源,他们的财富不具可持续性,不能增值扩张,甚至往往是被浪费的,明星和富二代寂寞了会吸毒,遗产会坐吃山空,大奖也会挥霍完毕,拆迁款往往用于赌博……当然还有最后一条没有说,就是出售风险,如果愿意承担坐牢、死亡的风险,去偷、去抢、去骗,曾经看到一篇新闻,某人通过抢银行获得了数百万巨款,然后潜逃、隐姓埋名,做起了房地产生意,几年后家产过亿,同事也东窗事发。因此如果通过这种渠道赚钱,你获取的财富也会增加,但是承担的风险也会增加,最后还是不划算。2. 配置者(企业主)这种人不是资源的直接拥有者,他们往往通过脑力去设计资源的配置,通过优化资源去赚钱,企业家就属于这一类。在奴隶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人力”(即:奴隶);封建时代的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土地”,而资本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资本”,资本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配置。从定义上来讲,企业家是从事资源的组织、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企业家的收入跟他配置的效率成正比,上不设限。但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资源配置承担风险,下限就是破产。为什么很多人想去创业呢?就是因为他们想从第一类人努力攀爬到第二类人。一旦从“资源者”升级到“配置者”,就意味着不用再出卖自己的技能,而是开始经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经济都实现了自由,从而实现人格上的自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者”都适合去创业。他们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创新力、机遇和资本。配置者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和数量决定了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代表了生产力水平。配置者非常需要创新精神,所谓创新就是他们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新组织的开拓以及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调配。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中国企业家的更新换代。30多年前,中国开始第一次改革开放,那时整个中国百废俱兴,当时的大环境就是最好的机遇,只要大胆出来闯荡的人,即使没有文化、没有见识,都成了企业家,这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而如今,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深化,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也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欧美和日本,企业家始终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才可以担任。而接下来的中国,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理想追求,以及对创新的深刻理解,很难再成为社会的“配置者”。因此,中国的企业家正在更新换代,一些90后创业者纷纷走近我们视野,很多老的企业家也自愿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当然,这些素养也都是可以后天创造的,比尔·盖茨在发家之前已经做了7年的程序员。所有后天的努力,“资源者”完全可以转换到“配置者”。不过,获取财富只是他们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3. 资本家/投资人(幕后掌握)这个社会的财富,看似是属于分散的“资源者”的,实际上却是归“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质上,更多的是属于资本家的!资本家的定义是:以资本运作为业的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掌握了科技与运用的企业家们,能迅速的积累起巨额的财富,他们的企业对一个国家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企业组成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于是形成了垄断,而这时的“企业家”开始坐在了幕后操纵这一切,演变成了“资本家”。“资本家”跟“企业家”的最大区别是:资本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而是在幕后操纵企业宏观思路,企业的产品是各类消费品等,而资本家的产品就是各个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并购、重组的方式,将一个企业的未来把控到自己手中,孙正义投资了马云,成全了阿里巴巴,马云就是企业家,而孙正义就是资本家。孙正义手里有N个马云,成了日本首富。再比如巴菲特专门坐在老家做投资操纵他的布局,他也是资本家。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但是为什么叫“资本”主义社会呢?而不叫“自有市场主义”社会呢?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资本”是度量和决定一切的标准。在中国的古代,你富甲一方也没用,官员随时能把你家产抄净,你有钱也要去给权力行贿,去买官。而你只要有了权力,哪怕身无分文,一样生活富庶、吃喝不愁,所以那时是官本位。某公司曾经说过,自己从不做研发,让市场上那些小公司去研发,如果一旦成功,就花钱买过来,如果不卖,就花钱把这个公司的几个核心挖过来。这就是资本主义。(当然无视知识产权是有问题的,正确的做法是花钱买过来)如果你有了1亿元的资本,你可以花一千万雇上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一批人,把你的资本从1亿变成2亿,你躺在床上就赚了九千万。而这一切,只因为你在从事资本运作,你只需要够聪明和有魄力,不需要有力气、不需要花时间、更不需要长得漂亮。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第3种人赚的钱就比第2种人多,第2种人赚的钱比第1种人多。因此,第1种人在努力进化到第2种人,而第二种人在拼命进化到第3种人。中国天生具有资本的人是极少的,大部分第3种人都是从第1种人或者第2种人进化过来的,虽然目前这种进化已经越来越难了,但还不是没有希望,因为以后会更加的困难。这就是阶级的固化,阶级间流动的减少。每个人都在玩命探索的方法,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原因就只有两点:你的头脑有多聪明?或者你积累的资本有多少?你想到了一个可以改进手机的idea,而且你觉得这个idea可以赚很多钱,那你要问自己,你有没有这个资金去运作这个idea?同样的idea,三星华为都可以支配更多的资金,去雇佣更好的工程师,去更好的推广,你确定不是去给这些资本拥有者蹚雷?或者是正在走向一条已经无数人走过的死胡同?具体举个例子,你做软件开发,天使投资人会不会问你一句话:“如果某巨头山寨你怎么办?”你想开一个网店,你有没有资本去宣传?去压货?如果实力不够,要么是根本卖不出去,如果你能卖出去,那些更有实力的卖家分分钟用同样的产品把你pk掉。同时,这也回答了另一个问题:赚钱的方法千百样,为何偏偏选择“打工”这一种?答案是:你不打工你能干啥?你以为你出来干别的就能赚钱?几年前网上疯传送快递赚的多,我就嗤之以鼻,这种没有门槛的行业是不可能赚的多的。你愿意赚1万干这个,我分分钟找一个赚九千就干的,我再找一个赚八千的你信不信。最后,无论你是送快递还是摆摊,无论你是卖肉夹馍还是搞IT,你都会被拉到一个门槛平均收入。因为IT需要学习,赚的多一些;快递比较辛苦,赚的比IT少,可是还是比打扫卫生的多一些,就是这样。那到底怎么样从第1种人进化到第3种人?第一步,你要进行资本积累,你愿意打工也好,愿意自己做产品也好(有的人就自认为在创业了),先完成资本积累。这一步最重要,也是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和实力的时候了,摆地摊、开淘宝、做网站、做APP、炒、海外代购、开设计工作室、卖肉夹馍、给幼儿园摄影的,等等等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句话,这步就是出卖你的个人资源,就看你卖不卖的上价了,多学习吧,即使不为了文凭;多辛苦吧,只要不是出卖健康。第二步、善用资本,用资本赚钱。怎么用资本赚钱?问你们个问题你们就明白了。如果你家开了个小饭店,每个月能赚1万,但是需要个厨师。你自己炒菜水平很高,如果自己当厨师,饭店每月净赚1万;如果雇佣一个厨师,每月花8千,饭店净赚2千。你怎么选择?答案:雇一个厨师!这样你只要能用每月一千利息的贷款,再盘下一个饭店,那个饭店也能净赚一千了。(补充:这个饭店赚两千,还利息一千,净赚一千,数学不好的不要再给我留言了好不,知乎跟微博一个水平么)。而你,只需要这样盘下100个饭店,每个月就能净赚10万,而你这时,却在国外旅游,成了第3种人。很多人一直在打工,他们没有成为第3种人,很好理解。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做买卖的,也有很多人还是没有钱,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做厨师,自己的妹妹做服务员,自己的老妈管收银,仅此而已。所以,以后问自己怎么成为第3种人,就是一句话:“不要自己炒菜,雇一个厨师”。如果能用资本去赚1块钱,也比用出售自己的体力赚100块钱更符合金融思维。另外,聪明和资本,如果你只具有其中一点,记得,要找只有另一点的人去合作,他们也在等着你!再另外,即使是具有同样特点的人,其财富也是有差别的。同样出卖自己劳动力或者具有同样资本的人,其付出的脑力、体力不一样,所获得的收益也是不同的。就是说,两个一模一样的打工仔或者超级富二代,一个努力思考、肯付出辛苦,另一个成天打游戏睡觉,前一类还是要比后一类财富来的多的。但是聪明刻苦的打工仔总与打游戏睡觉的超级富二代比,就是给自己的人生添堵而已。普通人的提升同时,再强调一点,如果你是个普通人,或者自认是个普通人,但是又有上进心,不如务实一点,脚踏实地的往前走。曾经有个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儿子已经5岁,她每天要上班、做家务、带孩子。但她拥有人事部二级口译证书,每个月都有天南海北的会议翻译任务,还兼任这家口译中心的导师。打开她的博客,已经更新了500多页,有2000多个帖子,全部都是每天她自己做口译练习的文章,平均每天两篇长的一篇短的。她坚持做这件事已经快10年了,非专业出身的她因为爱好英语而一直努力。她说,10年前,她曾经看到一份调查报告,一个人如果要掌握一项技能,成为专家,需要不间断地练习10000个小时。当时她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天练习5个小时,每年300天的话,那么需要7年的时间,一个人才能掌握这项技能。她说:“幸运的是,我知道自己想掌握什么技能,我只需要立马投入干起来就行了,我没有5个小时的时间,我每天只能学习3个小时,现在已经快10年了,我觉得自己差不多已经掌握了这个技能吧。”再比如,披头士乐队在成名前已经参加过1200场演出。可是为什么你做了10年公务员还只是一名小职员?为什么在家里做了7年的饭,没变成特级大厨,反而发现婚姻到了7年之痒呢?那是因为,你没有投入精力和热情来练习一项技能。每天上班只是看报纸、上网、应付各种琐碎任务,每天做饭只是为了让家庭正常运转,并不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这件事。不要再哀叹大学毕业之后专业就丢了。如果从初中开始算起,12年的学校教育,就算每天学习一门技能2小时,一年300天,你也只有7200小时,还有2800小时的缺口;就算你毕业后每天坚持练习1小时,你需要10年。为什么理工科的人更容易成功?只要他们毕业后专业对口,还是做的那点事,那么他们就等于1天8小时都在练习。这2800小时,只需要1年多就填补了。可我们很多人,工作的内容并不是在练习技能,大部分是应对琐碎的人和事,实际上,是在荒废人生。也许你会说,我是平凡人,我不想成为什么家,只想安安分分过日子。那只是你的错觉,时间在流逝,你每天重复重复再重复的那些行为,就是在塑造你,你不想成为什么人,可是你注定会成为什么人。每天5个小时,如果你是用来看韩剧、翻手机、玩游戏,那么7年后,你会变成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你最擅长的就是如数家珍地说起别人的成功和失败,自己身上找不到任何可说的东西。花1分钟想一想,曾经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每天去做这件事。7年后,你会发现你已经可以靠这件事出去混饭吃了。哪怕你喜欢逛街呢,你规定自己每天逛街3小时试试?可能一开始你觉得很高兴,每天如此,你会发现无聊。再坚持下去,你就开始琢磨了,我逛街还能发现点什么?还能搞出点什么花样?坚持下去,7年之后,你可能会成为时尚达人、形象设计专家、街拍摄影师、服装买手……生命中的下一个7年,下一个10000小时,你打算怎样度过?延伸阅读:很多人不赚钱,错误的抱怨自己的运气和能力。其实,他没有想清楚,自已和多数人一样,都是在食物链的底端和社会的边缘。和一个做管理咨询的朋友聊天,他每年在外面的时间有200天,是个空中飞人和高铁达人。他的收入呢?讲两天的课可以收3万元,一年靠个人努力能赚300万。他的客户都是什么样的?大型的外资企业,如BP,BASF等,国内金融企业,如平安,中信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孩子怎么赚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