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webimage 下载图片]5 求发烧友或者专业人士看下这俩款耳机哪个更好一点

暂无话题描述关注话题分享阅读全文1.5K58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8555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2634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2537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224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25111,134被浏览4,369,792分享邀请回答4.9K46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832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本人萌新想入坑,想求大神指导下,这三款耳机哪款性价比会比较高一点,不是发烧友,然后我用的是爱疯,跟手机会出现不兼容的状况吗【sony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55,744贴子:
本人萌新想入坑,想求大神指导下,这三款耳机哪款性价比会比较高收藏
本人萌新想入坑,想求大神指导下,这三款耳机哪款性价比会比较高一点,不是发烧友,然后我用的是爱疯,跟手机会出现不兼容的状况吗,杂音,跳音啥的。希望大神解答
不是水帖啊!没大神吗
n3+蓝牙升级线也是一种选择
wf1000x会经常出现断连的问题吗
WI1000较好
WF如果用IPAD看视频会延迟 700我觉得没1000好看 也没有降噪
别买wf-1000x,另外两个看你需不需要降噪功能了
WI 1000的降噪太弱了,音质一般,慎入慎入
个人意见:降噪豆压根不考虑,问题太多,可以去看一下科技美学的评测,要颜值就买h700,要音质就买wi-1000x
看来我还是往后再等等
降噪豆是很*,不过听说连接断续而且有延迟,另外续航也有点硬伤,WI我双十一刚入手,还在路上,预计今天会收到,之前在SONY直营店试听过,手上有QC20,可以很直白告诉楼主,音质完爆QC20,网上也说能爆QC30,最后一款我没留意,不过我可以说,我很后悔买了降噪耳机,因为我后悔我买得太晚了,用过降噪耳机之后,其他耳机都不考虑了,除非楼主是死宅,那当我没说,如果是要外出,特别是上下班通勤的,降噪耳机绝对是不后悔的选择,开启降噪,全世界都清净,只剩下你和你的BGM
Wi,音质一耳朵吊打之前的c10,虽然十倍价格
降噪豆#男子花15万帮女友减...#
但是很舒服 音感很棒很有弹性 人声密度也不疏散 缺点就是这代腔体其实也还可以 但希望更小一点 充电盒掉漆 体积过大 续航弱于AirPods 但是降噪真的很神奇。不听音乐充分感受到一层声音隔绝在外面 。配套用的薄哥伦比亚套加长定制版。连接方面不完善,这代做的还是可以的。一千六的价位买来不亏。但我还是期望下一代的。毕竟一个基佬买了另一个基佬跟着受到了大法的熏陶。但我作为一个理智(假)的大法信徒我还是希望下一代做的完美一些。
降噪豆的降噪很棒。但是欧版用的是德国飞声的单元 人声中频提升,低频没有亚太硕美科生产的低音好。但hifi得中频者得天下。
哪款都不高
点亮12星座印记,
都不高,信仰才是第一
看你怎么选择了,论便宜当然是h700,论方便当然是wf1000x,无线是它的亮点,而且带的稳。但是...论素质,当然是wi1000x最好,相比音质,它比wf要好,论链接的稳定性,它也是最好,wf的话有时候会断音,而项链那款不会...论降噪它比qc30略差,但是一般的环境声可以隔绝,在体验店里开了降噪就听不到旁边的噪声了。而哪个有性价比,看你的标准是什么了。
参与贴吧T豆娱乐城七夕活动
登录百度帐号  随着便携播放设备和数字音乐的兴起,Hi-Fi耳机作为与大众最贴近的音频设备,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烧友圈"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
  随着便携播放设备和数字音乐的兴起,Hi-Fi耳机作为与大众最贴近的音频设备,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烧友圈子。虽然从本质原理上说,耳机都是通过一层振膜来发出声音,模仿出音乐会中成百上千的乐器以及人声。发烧级的产品不仅要在高、中、低频的声音相似度方面接近真实,还要在声场、乐器的结像和定位感等方面做到极尽还原。而要达到以上这些目标,则非高端Hi-Fi耳机莫属。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2/view-5807569.htm  目前各厂商的旗舰级Hi-Fi耳机产品风格各异,在外形、扬声单元的结构设计、各项参数指标以及调音风格等方面区别很大。而且此类耳机由于阻抗和灵敏度等方面的指标各不相同,因此播放的效果受不同耳放的影响也比较大。例如,晶体管耳放和电子管耳放在相同音源下的音乐表现就略有不同。   耳机中最重要的当属扬声器(扬声单元),它主要负责将音乐的电信号转为震动,继而产生声音。但扬声器在其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发声原理。从能量转换的方式上说,耳机可分为电动式(动圈式)、静电、等磁式、驻极体式和动铁式等几类,目前市场上的Hi-Fi耳机主要以动圈和静电式为主。其中,动圈式耳机又包括动圈与平板两种,而动铁式主要用于入耳式耳机,其余类型目前已经比较少见。   在耳机发烧友的圈子中,已经产生了一大批颇受追捧的高端产品,本期的评测特别收集了目前市面上炙手可热的静电耳机和平板式耳机进行评测。   声音的优势   舞台信息还原能力:和喜欢描述大场面的HD800不同,得益于更高的阻抗,多数情况下拜亚动力T1有着稳定的舞台还原能力,无论是管弦乐还是加入电子乐器的流行音乐,在乐器较少的时候(比如一个三重奏和四重奏),它对结像和形体还原的能力均非常优秀,很擅长精细地描绘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中等规模舞台空间,让人想起一些优秀的有源音箱。它对声场的纵身空间很敏感(虽然结像并不远),即使是简单的奏鸣曲,甚至单人的吉他弹唱也能区分出发声点的位置差异,近而帮助欣赏者找到舞台轮廓,几乎不会让人感觉声音过于单调、憋闷和扁平。总地来说,它的声场是经典的耳机式声场的一种优秀表达方式,不会让人感到不真实,也很容易表现出来。   拜亚动力T1的命名,源自其业界第一只换能器磁通量高于1特斯拉耳机,也就是说这只耳机相对传统动圈耳机单元效率更高。不过我们认为,这个指标只有纸面价值,因为上面提到的TH900的磁通量就高于T1,以后肯定会有更多高磁通量的耳机单元面市。尽管如此,拜亚动力T1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还是一只阻抗高达600Ω的耳机。这意味着它需要至少±9V的驱动电压摆幅才能理想地工作起来,同时也意味着它对前端的各种失真(特别是不太严重的瞬态互调失真)有一定的抵抗力,那些结构传统的优秀电子管耳放依然可以使用――接下来,试听表现部分证明了我们的推测。   听感/声音舒适度:如果以前拜亚动力的DT931或者DT990让你感觉到高频带有金属色彩而不够耐听的话,那么T1基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如果你的耳放和音源不是特别离谱,那么它的听感都算得上是保证舒适基础上尽量求真的效果。   不稳定的表现   瞬态响应能力:我们认为在这方面,它还是会比HD800好一点,特别是配合那些有输出变压器的经典电子管耳放(比如Tokyo Sound公司的Valve-X)时,它依然可以保持比较快的低频速度,对军鼓、定音鼓、大提琴的细微振动都能比较及时地追随和捕捉到。当然中、高频段没有TH900那么灵敏,这很可能是由于它阻抗较高的特性决定的,不过比起那些历史上经典的高阻耳机,它的瞬态响应能力丝毫不差。   动态还原能力:拜亚动力T1不是一个能够从容获得爆棚场面的耳机,在大动态下,它比较容易出现声音偏紧的问题――即使在Liquid Gold上也有这样的迹象。不过在弱音的表现方面,T1会让人刮目相看,在一些芭蕾音乐中,非常微弱的振弦,甚至现场录音时那些微弱的翻谱声、椅子轻微挪动的声音、演奏者的呼吸声都能比较清晰地捕捉并识别出来。   泛音、透明度和空气感:在音源信息量充足的情况下,除了SPL 2730和RKV,其他耳放都能让T1表现出比较多的泛音。除了RKV也都能让它表现出足够的透明度。我们认为在这个方面,T1至少处于动圈耳机中最好的范畴之内,但也许比HD800稍稍差一点。但是在带有输出变压器的典型电子管耳放比如Tokyo Sound Valve-X上,它在这方面的表现就变得非常突出了,不仅比HD800好,而且明显地泛音和空气感甚至让最擅长这个项目的MD2有点相形见绌。   平衡度:T1的平衡度没有TH900那样的问题,它的频响特征算得上是对那些经典监听耳机的继承,高频延伸和低频的下潜都显得比较充分,中频并没有人们所说的那种凹陷。我们觉得它的中频只是比较平坦而已,这种频响特征让我们想起了EVE的高端监听音箱。   声音的优势   舞台信息还原能力:这是这只耳机在试用中体现出的为数不多的明显优点,但我们认为在这方面它的表现并没有超过早期的K701耳机。当然在500美元级别的耳机里,它的声场、结像表现是最好的,也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形体比例。   平衡度:作为自1975年以来,有着近30年历史的监听耳机市场中的翘楚,AKG对于声音平衡度的理解确实不是一般厂商可以媲美的。K702 65周年版虽然对发烧友的欣赏取向有所妥协,但整体的平衡度依然是同价位中最好的,和参试的这些更昂贵的耳机相比,也至少可以处于中上水平。   音色:我们不得不把这项和声音质感的评价分开,因为对于现代的AKG耳机来说,音色依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它对声音质感的描述与前一代产品颇为相近,有落后于时代之感。   它是眼下AKG在内地市场销售的最好产品了。它和K70X其他型号的最大区别是自适应头带的形状以及外壳配色,本质是投产多年的K701耳机的最新改型。   不稳定的表现
  泛音、透明度和空气感:透明度和早期的K702相比,有一点退步,但在这个价位属于上乘的表现了。不过AKG的老毛病,泛音明显缺乏,空气感在配合优秀的电子管耳放时会有一定的表现,但在配合多数晶体管耳放时则完全没有表现。   瞬态响应能力:过去很多年里,AKG的监听耳机都有着突出的瞬态响应能力,而K702 65th在这方面的表现算是基本合格,在同价位里仍然有一点优势。   静态解析能力:与W5000接近的表现,在Liquid Gold上,甚至显得不如W5000,它的最大特点是随着耳放等级的提升,它的解析力几乎没什么变化。   声音的明显不足   质感:可以说在参测耳机中属于最不理想的一个,虽然比非纪念版的K702要好一些,但没有本质提升,声音密度不足,颗粒、毛刺明显。即使在有输出变压器的进口电子管放大器上,质感也显得非常粗糙,在SPL等晶体管耳放上,和顶级耳机的声音质感差距会进一步拉大。我们认为,在这个方面,和早期的梅花版K701相比,AKG甚至退步了。   动态还原能力:和其他厂商的在产高端动圈耳机有明显差距,在这个价位上,甚至也不是最好的,很多时候爆棚的段落也会含糊,粗糙地一带而过,不过它对弱音的拾取能力有接近顶级耳机的表现。   耳放适应性:拜亚动力T1和HD800不同,后者具有很多低阻耳机的特征,比如对功率和耳放内阻有所要求。拜亚动力T1只是提高了高阻耳机的效率,但本质上它仍然是那种和电子管以及经典输出变压器有着亲和力的耳机。这使得那些有经验的发烧友可以用相对低一点的代价通过拜亚动力T1感受新一代动圈耳机带来的优秀现场还原能力(可能只需要升级一下音源)。毕竟优秀的分离元件晶体管耳放(比如我们试听平台中的Liquid Gold)的成本相当高昂。   佩戴舒适度:天鹅绒耳罩触感比前代机型(DT880、DT990等)柔软,在干燥的环境下绒面即使在洗涤晾干后也不易产生“扎脸”的感觉。耳罩深度同样非常出色,不会有压耳廓或憋闷的感觉――这得益于倾斜安装的单元。不过耳罩直径偏小,加上头带比较紧,不是很适合在佩戴耳机时带着眼镜,另外耳廓太大的用户也会感觉不适。总地来说,拜亚动力T1的佩戴舒适性在新一代中高端动圈耳机中处于中等水平。   音源适应性:那些抱怨拜亚动力T1的透明度、声音鲜活感或者动态表现的用户,建议除了耳放之外,也能顺便检查一下音源,拜亚动力T1对那些中价Hi-Fi CD机或解码器加入的“味精”有点敏感,此外它也依赖像Mytek 192 DSD、Lynx Hilo或者Symphony I/O这样高素质的专业音频解码器提供动态没有压缩的声音信号。   耳放适应性:对不同驱动特性的耳放很敏感,但对耳放的音色取向并不挑剔。在低档耳放中有可能找到适配的组合,和优秀的中档电子管耳放搭配则更令人值得期待,但对晶体管耳放的档次提升不太敏感,从HA4转移到Liquid Gold上后,声音没有明显提升。   佩戴舒适度:天鹅绒耳罩的触感颇佳,但填充偏硬,其单元和头带的悬挂设计加剧了这种偏硬的耳罩对脸部的折磨。不过好在耳罩接触面不大会改善夏天佩戴时的舒适性,另外,这个耳罩设计不适合戴眼镜的人长时间佩戴。   声音优势   泛音、透明度和空气感:这方面的表现仅次于MD2,如果在合适的耳放上,它在这方面的表现甚至比MD2更充分,但在低端耳放如RA1上,它的透明度和空气感会受到比较明显的影响。   舞台信息还原能力:PS1000对乐器形体比例的描述能力不逊于其他厂商的顶级耳机,结像方面其实也有很大的进步。   静态解析:它对弱音的还原和其他顶级动圈耳机处在同一水平上,在Liquid Gold上,甚至让人觉得它对微小细节的敏感程度比TH900更高。   动态还原能力:它在爆棚时能量非常充沛(耳放驱动力满足需求的话),甚至比HD800更适合表现音乐的高潮部分,而在弱音时则像MD2一样能安静准确地捕捉细节。   这是歌德对具有革命意义的GS1000耳机的完善型号,它用更不易产生谐振的铝金属外壳代替了歌德的高级原木,不过单元仍镶嵌在木质框架上,和RS1等传统歌德耳机一样,在单元背后涂有胶装阻尼材料,而单元前方有多孔的金属保护板和纱布状的滤网。它的大尺寸空心海绵耳罩可以用于Rudistor Chroma MD2,实际上两者在声音上也表现出了许多天然的相似性。   不稳定的表现   瞬态响应能力:PS1000的瞬态响应能力依赖于耳放,在驱动力受限时,它无法良好地表现那些需要收放速度来体现的细节。   平衡度:PS1000的平衡度居然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即使耳放相同,我们也发现有的个体稍偏向高频,而另一些稍偏向低频。但总地来说它的平衡度在歌德历代旗舰中属于比较出色的。   质感和音色:和MD2类似,它的质感表现总体不错,但有可能受到耳放的影响,除了和晶体管耳放匹配不理想外,它在RKV MKII上也会出现明显的颗粒。和以往的歌德耳机相比,它的音色还原是比较中性可靠的。   声音的明显不足   稳定性:歌德单元的传统,除了K1000,多数其他厂商的动圈耳机在这方面不会表现得过于明显,但歌德顶级耳机的单元状态确实会受到使用时间、存放条件、煲炼水平的明显影响,另外不同批次的歌德耳机的个体差异会较其他大厂更为明显。   声音优势   舞台信息还原能力:同样地,它也有着天然的宽阔声场,至少横向声场是这样的。结像虽然不如德系的T1那么清晰,但在多数耳放上都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结像和相对清晰的形体比例,不过它的声场似乎是为小编制室内乐和歌剧作品量身定做的,表现这种题材时会有一种在听音箱的感觉,但纵深感不如HD800这样的耳机,也没有明显的高度,表现大编制管弦乐作品会受到限制。
  泛音、透明度和空气感:参测的多数耳机都需要耳放配合才能在这一项上表现出色,但MD2似乎天生就可以做到这些,甚至在优质的随身耳放上,它就能表现出漂亮的泛音、理想的透明度和明显的空气感。这只耳机几乎不会带来任何憋闷、呆板的声音。   静态解析:它对弱音的还原已经算是典范表现了,只是弱于静电耳机和TH900,但不逊色于T1和HD800。   Rudistor Chroma MD2是意大利著名耳放品牌Rudistor的第二款动圈耳机,它的全开放设计看似非常简单,工艺甚至有点粗糙(其实整块低谐振铝铣削的单元壳体成本并不低),单元和耳朵间只隔着一层薄薄的海绵,没有硬质的护板和其他阻尼材料。在声音上这只耳机被人们看作是高级系统的理想备机――它被认为听感出色,而素质并不突出,事实是这样的吗?   不稳定的表现   瞬态响应能力:如果只听管弦乐作品,它的瞬态响应能力甚至可以算是优秀,不过在一些现代的电影原声音乐中,它在这方面的表现稍逊于T1和HD800,但好于HE6和PS1000。   动态还原能力:MD2会对动态有轻微压缩,但不影响欣赏,这可能是它为自身独特的声音美化处理做出的牺牲。   平衡度:MD2在平衡度方面让人想起了T1,但它的表现更易受到耳放的左右,当驱动力不足时,它会体现出稍偏向高频的特性。   质感和音色:和T1类似地,对单件自然乐器和传统声乐作品的质感与音色描述出色――当然带有一点美化,但这些美化也不会干扰严肃的鉴赏者。表现流行、摇滚乐中加入明显失真效果的电子乐器时,MD2的软化处理恰到好处,使得这些声音不至于刺耳又能有比较清晰的交代,它的声音完成度可以和T1媲美,基本无需担心会出怪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晶体管耳放比如SPL 2730上,MD2也会出现明显的颗粒声。   耳放适应性:如果想充分发挥PS1000作为顶级耳机的素质,对耳放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优秀的晶体管机、胆石混合放大器、带有顶级品质输出变压器的放大器都是可以考虑的,但多数进口中档耳放并不足以满足它的胃口,需通过认真地搭配实践进行检验。   佩戴舒适度:作为外壳结构设计思路类似的耳机,PS1000的头带和悬挂系统好于MD2,硬质大海绵耳罩在夏天的透气性也好于MD2形状类似的软质耳罩,但它的大耳罩上涂胶的部分老化会较快,而且容易掉黑渣。此外它的单元壳体太重,接近HE6,线材也较重,会导致佩戴者头顶和颈椎受到的压力更大。   音源适应性:对音源的信息量(例如录音水平、音频解码端)有一定的要求。   电源适应性:对供电比较敏感,建议保证接地良好,且需要配合电源处理设备(如再生电源、优质隔离牛或高级滤波器)使用。   耳放适应性:比歌德耳机的耳放适应性要好一点,但对IC类耳放的排斥程度甚至更高。在SOLO UL上它的声场表现有一定下降,察觉到了明显的底噪;在Tokyo sound Valve-X SE上它获得了综合听感最佳的表现;在Liquid Gold上,除了低频颗粒感增加外,其他方面都可媲美顶级耳机。但在所有耳放上,它的音色、透明度、瞬态响应都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   佩戴舒适度:比PS1000轻巧得多的单元主体,巨大的海绵耳罩和弹性不错的头带使得它的耳压比较小,佩戴眼镜也丝毫没有问题。不过它的悬挂系统设计得有些粗糙,在听音时扭动头部可能发出异响,而且滑动调节机构完全靠两片塑料悬挂装置夹紧单薄的U型金属滑轨提供阻尼,长时间使用会很快失效。对于头小的用户来说,他们需要自己DIY解决单元由于自重向下滑的问题。   声音优势   舞台信息还原能力:与HD800不同,HE6的声场表现不会立刻吸引你的注意力,这点和TH900有些类似,高级平板耳机的好处是在驱动良好的情况下,舞台的三维感明显好于普通动圈式耳机,这可能与它们独特的单元构造有关。它们能比HD800更好地表现舞台的高度,而不仅仅是纵深和宽度。如果对比此次作为参考用途的ABYSS AB-1226平板耳机会更清晰感受到这一点。作为顶级平板耳机,HE6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它的形体刻画能力――特别是大鼓、大提琴、钢琴、吉他的形体表现,和动圈耳机只能表现出形体比例不同,平板耳机在充分驱动的情况下可以拥有接近音箱的、带有一定实体感觉的乐器或人声的形体描述。和顶级静电耳机不同的是,HE6对低音乐器的形体刻画能力更突出。   HE6是从HIFIMAN早期平板耳机HE5/5LE发展而来的,由国内耳机DIY大师Winny先生手工制造的HE6原型机和现在HIFIMAN销售的产品在声音表现略有不同。不过更多的变化,特别是积极的变化出现在外观和佩戴舒适度上,现在的HE6虽然外观设计并不算出彩(配色和早期的HE5相比显得有点单调),但工艺细节已经比较到位,耳机采用的换线接口保持了自身特色。当然,最重要的这是中国人设计和依靠生产线制造的第一种技术成熟的、具有顶级素质的耳机(此前的HE5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声音表现也不算理想,而JADE静电耳机仍应算作个人的DIY制品),而且售价相对平易近人。   质感和音色:平板耳机对声音的质感呈现和一般动圈耳机完全不同,虽然不能像驱动完美的静电耳机那样有非常细腻顺滑的高频质感,但它的中频和低频质感会显得既丰满又细致。另外,HE6对人声和弦乐音色的还原非常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有一种细密清甜的感觉,而且对其他器乐作品的表达也有明显的实体感。   听感/声音舒适度:由于它的音色和声场表现,HE6的声音非常宽松、大气,听感舒适度良好,从Liquid Gold更换到更差的耳放只会压缩动态或者让声音变得模糊,但声音质感和音色比较稳定(带有点经典高阻耳机的风范),因此HE6一般不会带来过于刺激、明显有压迫感的声音。   不稳定的表现   动态还原能力:HE6有时会明显吃掉一些动态,这是因为对耳放驱动力过于依赖的原因。不过一个反面的例子是ABYSS AB-1226,它甚至被认为不能被Liquid Gold充分驱动,但依然表现出明显比HE6更宽广的动态范围。当然在Liquid Gold耳放上,如果和LCD-2相比,HE6的动态还是要好一些,比多数动圈耳机要显得好一点。但假如耳放换成HA4或者SPL 2730,那么HE6的表现就会像睡着了一样……
  泛音、透明度和空气感:只有当使用Liquid Gold驱动HE6时,我们才有价值讨论一下这3个词汇。HE6泛音还算丰富,也能比较充分地还原那些发烧弦乐或人声的空气感。它的透明度不算非常高,但仍略好于LCD-2。可能希望获得一种混响的感觉,HE6有时让人觉得和音乐之间隔着一层薄纱。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会认为这种稍稍牺牲一点透明度的声音会显得更“文雅”。   平衡度:即使在强手如林的顶级耳机中,HE6的声音总体上来说,也是比较平衡的,不过视耳放不同,有时会稍稍显得低频量感偏多且略显松散。   声音的明显不足   瞬态响应能力:前文提到,HE6和印象中其原型机的表现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瞬态响应方面――它的原型机并不难于推动(只需要插在VAW8PR上就可以),而且很容易获得良好的瞬态响应,只是低频量会比较少。相比HE5,只要驱动条件稍微改善,HE6的速度就会明显更快一些,但在播放一些电子合成的低频声音时(比如电影《阿凡达》的原声带中,有大量的这类元素),边缘会有些模糊,但这并不会明显影响它表现管弦乐细节时的水准。   声音的优势   质感和音色:LCD-2可以说代表了美式听音审美的一个传统流派,它的能量分布是典型的金字塔状(低频多、高频少),这使得耳机不管在描述什么类型的声音时都会显得足够厚重(甚至有点太厚重了)。新一代动圈耳机里缺乏具有这样声音特质的产品。这种声音质感在回放某些风格的录音时会很有帮助(比如DECCA、EMI或者CBS的一些早期立体声录音,不过如果回放喇叭花的录音会让你怀疑唱片教科书上是不是在恶意吹捧这个厂牌),这款耳机的音色还原较为准确,且在强调厚重质感的耳机里实属难得。   动态还原能力:和HE6在驱动不足时会舍弃动态表现不同,LCD-2多数情况下能较完整地展现前端提供的声音动态范围,特别是音乐爆棚的段落会显得能量充沛而稳定(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耳放不能差得太离谱,至少需要一台SPL 2730或者SAC1000)。另外它弱音的拾取也属于比较好的水平。   AUDEZE的LCD-2 Ver3并不是它们最新的产品,不过很遗憾我们时间有限,而终于征集到的LCD-3样品还在路上,不过我们会在未来几期中补上这一课。回到LCD-2,作为让AUDEZE这个美国小众品牌为世人所知的第一款拳头产品,它也许更有代表性。Ver1版LCD-2是早期的HE5的竞争对手,而如今的Ver3版LCD-2则需要面对HE500这样的高性价比产品。与等磁平板耳机领域的主要对手HIFIMAN不同,AUDEZE模仿SA5000、T1等耳机,让单元与人的头部两侧呈一定夹角布置,以此来改善声场和结像表现,但佩戴的舒适性成了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不稳定的表现   听感/声音舒适度:多数时候它听起来不会让人感觉太疲劳,尤其是那些难度不高的“口水歌”。但我们回放比如瓦格纳的歌剧作品时,在柔版乐章时感觉快睡着了,而高潮来临则让人有一种要扔掉耳机逃跑的感觉。不同的音乐类型和录音风格下(即使这些录音的水准都很高),这只耳机的综合听感和耐听度也截然不同。   声音的明显不足   舞台信息还原能力:HE6在驱动不足时会舍弃动态,而LCD-2保留了动态,舍弃了声场。是的,只要驱动稍稍不如意(比如使用RKV MKII、SUGDEN HA4、SPL 2730这个级别的耳放),它的声场就会比STAX 007 MKII系统听起来更狭窄。不过更让人失望的是,即使换上Liquid Gold,它的声场还不如其他的耳机,我们甚至一度怀疑是哪出了什么问题……而且更糟糕的是,这只耳机在多数情况下的结像也很模糊,仅与铁三角的W5000差不多(有的录音中,我们甚至感觉它比W5000更难分辨乐器的位置)。   瞬态响应能力:在听完LCD-2 ver3以后,我们一度认为HE6的瞬态几乎不再是问题了。这只耳机在参试的所有耳放平台上瞬态响应能力都表现得不够理想,中高频瞬态几乎和铁三角的W5000相近,会因此丢失很多细节,以至于我们怀疑北美Headfi论坛的编辑拿到的是不是某个特别好的个体,而我们拿到的是一个特别糟糕的个体(美国品牌的品控不至于这样吧?)。   耳放适应性:毫无意外地,需要强大的驱动力,特别是足够的功率。当然50Ω的阻抗,意味着输出电压摆幅也许要合适的匹配。坊间观点认为日本LEBEN的CS300胆合并功放比多数顶级耳放更适合驱动HE6似乎也有些道理,不过很遗憾,本期我们没有找到这样的设备。但是如果为驱动特性更为恶劣的ABYSS量身打造的Liquid Gold耳放还不能充分驱动它的话,那么这只耳机的性价比还剩多少呢?   佩戴舒适度:天鹅绒耳罩触感不逊于T1,甚至还要好一些,关键是夏天时一般天鹅绒耳罩会更凉爽一些。耳罩深度足够了,不过似乎太软,但这样也有利于配合眼镜使用。佩戴方面,平板耳机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单元结构问题,重量会很大。而且HE6的外壳减重工作似乎也不够充分,没有更多地使用优质复合材料减轻重量。但相比于本次来到CHIP实验室的其他平板耳机,它倒可以算是佩戴最舒适的一个了。   音源适应性:和T1一样,HE6需要声音比较中性、透明,动态范围大的新一代音源,价格较低(相对这个级别而言)的Apogee Symphony I/O很适合充当这样的角色。   耳放适应性:如果LCD-2的用户认为我们上文列举的它的缺点都是无稽之谈的话,那么只能说在本次参测的所有机型中,我们无法找到一台适合它的耳放。   佩戴舒适度:如果你的耳廓正好可以放进LCD-2那个球场形的耳罩给你划出的轮廓里,那么你很幸福。如果你的耳朵有点大,又戴着眼镜那你还是放弃LCD-2吧,它质感十足,同时重量感也十足,而且不透气的耳罩会在夏天让你有坐在刑讯室里的感觉。不过即使你的耳朵能放进耳罩,还要面临特殊的头带和单元连接结构的折磨,它们会让耳罩下缘压迫脸颊和下颌骨……总之,这只耳机的“配戴体验”绝对和“舒适”这个词没有关系。
  声音优势   声音舒适度:把发烧友关注的那些决定声音素质的细节表现放下不谈,在STAX SRM-007 TII的驱动下,系统确实能够提供非常舒适的听感,原厂搭配整套系统的声音完成度还说得过去。   泛音、透明度和空气感:这差不多是静电耳机的先天优势,在STAX 4040A和第一代STAX 007系统的时代,我们参加各种试听活动的印象就是当时的高级动圈耳机(比如HD580、DT931、K500)是无法在透明度方面和静电耳机相抗衡的。现在第二代007系统依然能在这方面保持优势――只是这个优势被无限缩小了。新一代的高级动圈耳机和万元级动圈耳机放大器已经能在透明度、泛音两个方面接近STAX 007 MKII系统的表现,而空气感方面,HE6这样的优秀平板耳机也能对STAX 007 MKII系统构成威胁。   平衡度:与多数高级动圈耳机相比,平衡度是在其他方面明显不济的STAX 007 MKII系统为数不多的,相对突出的优点,它的频响从听觉上来说相当平坦,没有明显的峰和谷,中高频似乎有轻微的增强,但无伤大雅。   我们对此次参加试听的唯一一套静电系统――007系统本来抱以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不同于顶级动圈耳机的声音,然而最后的试听结果让我们有些失望。不过并不意味着STAX SR007 MKII耳机本身素质不佳,实在是原厂配套的STAX SRM-007tII耳放没法充分地给自家耳机提供支持。它们的表现不仅无法抗衡Liquid gold驱动下的HD800、T1、HE6等耳机,甚至SUGDEN HA4等万元级耳放和几款高端动圈耳机的组合也可以对它构成威胁。   不稳定的表现   质感和音色:STAX 007 MKII系统并没有铁三角那样的所谓日式音染,其实它的音色还是比较可靠的。不过改进后的MKII系统的质感表达很怪异,不仅和现场听到的声音有差异,而且和我们此前各种场合听到的STAX SR007耳机+叶立VAW8PS组合的声音也有一定差距,也不如第一代使用GE 6CG7 电子管的STAX 007系统。过去的细腻、顺滑的声音质感,STAX 007 MKII系统只剩下了“顺滑”这一半,至于另一半我们实在不知道应该去哪找。   瞬态响应能力:瞬态响应本来是STAX静电耳机的传统强项,不过现在就连高频的瞬态响应表现,也很难让人有惊喜的感觉,只能说和参测的其他耳机的平均水平相当,不过和以往的静电系统相比,它的低频速度有明显提升,没有过于拖沓粘滞的感觉。   W5000和AKG K702 65周年版都是到截稿时止,这两家著名耳机品牌各自在中国内地市场正式销售的最高级型号(AKG K712售价和K702 65周年版基本相同,且内地代理并未正式铺货),但它们的售价比起前述的耳机要便宜至少1/3,所以我们在优缺点的衡量上会适度放宽标准。   从售价上看,W5000高于A2000X,是眼下铁三角的量产旗舰型号。它做工精湛,由整块实木(日本特产,樱花乌木)制作的耳机外壳,看起来有一种高贵的质感。它也继承了铁三角使用大尺寸(53mm)铷磁单元的传统,线圈也采用了8N无氧铜制造,以它的售价看,其用料不可谓不下功夫。不过,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借到最新的铁三角原厂HA5050型耳放。   声音优势   综合听感/声音舒适度:如果和HA4搭配,W5000非常适合一般流行音乐的回放,有着不错的耐听度,它不太理想的低频瞬态会虽然会损失一些细节,但总体来说声音还算比较开放。在Liquid Gold上,它也不会表现出很有压迫感的声音。不过,这只耳机对耳机放大器的底噪有些敏感,配合SOLO UL、RKV MKII、甚至在Liquid Gold时,都听到了底噪。   不稳定的表现   平衡度:如果使用EMI、DECCA等厂牌的模拟录音试听,会感觉它对中低频似乎做了一点提升,而使用一些经典的流行乐录音会显得这只耳机的低频有一些衰减,但总地来说,这个平衡度还是不错的。   泛音、透明度和空气感:这几项表现受耳放的影响较大。在多数中价耳放上,这只耳机的透明度并不理想,在RKV MKII上它几乎感觉不到泛音,但在Liquid Gold上,它在这些方面听起来甚至并不比PS1000、MD2和HD800逊色多少。   声音优势   舞台信息还原能力:综合表现比较优秀,在最顶级的Liquid Gold平台上,它只比HD800的舞台规模稍小一点,但它的结像明显比HD800更清晰,除了大提琴和大鼓这些中低频段的乐器外,其他器乐的形体比例精确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在不易表现出形体的中、高频乐器方面,它反倒可以比较清晰地划分出各个乐器占据的空间比例,在插电和不插电的流行音乐、电影原声、音乐剧等体裁里,它甚至可以比HD800更好地描述出舞台的空间感,但在表现配器复杂的大编制管弦乐作品时,它突出的中低频也会明显影响它的结像、声场和形体表现。   动态还原能力:在我们最顶级的平台上,TH900有着理想的动态表现,无论是管弦乐作品还是摇滚流行乐作品,它对爆棚场面的控制都非常稳定,能够从容、充分地表现出音乐高潮时的细节,而且感觉不到明显的动态压缩。而其对管弦乐作品的弱音还原能力,也丝毫不逊于HD800和T1。   实际上所有参试的耳机,此前我们都曾在不同场合下试听过。大多数型号在我们视听室的AB对比中表现出的特点都没有明显超出或不如我们的印象。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TH900。它的优点和不足都如此突出,是一款个性极为鲜明的产品。   静态解析力:多数情况下TH900有着媲美T1的冷静,中高频的静态解析力很突出,细节非常充分。   质感和音色:它对加入失真效果的电吉他质感刻画得非常精细,对管弦乐器的质感和音色表达也比我们熟悉的那些日系高级耳机要理想得多,有着欧洲耳机的冷静音色。
  不稳定的表现   透明度和空气感:与HD800一样,TH900在这方面的表现依赖于耳放,不过多数普通的胆耳放配合TH900几乎不可能听到你希望的那种富有电子管独特空气感的声音,优秀的分离元件晶体管耳放倒是有可能(比如像我们使用的Liquid Gold)。总地来说,它不属于那种很容易表现出通透而富于空气感的耳机(后者的典型产品如Rudistor MD2)。   耳放适应性:支持STAX 007耳机的朋友可以把我们描述的所有现象归咎于耳放,而欧美主要厂牌的替代品价格过于昂贵,这无疑对于那些懵懂状态下就贸然购买原厂静电耳机系统的客户来说是灾难性的局面。有人可能会想到STAX原厂提供的俄罗斯EH 6CG7的品质较差(东欧出品的信号管鲜有声音较理想的),可以换成古董管,不过且不说4根管精确配对的难度,STAX电子管耳放在换管后必须随着电子管的老化程度,在头几十小时的使用中反复仔细地调整偏压值,对于动手能力差、缺乏模拟电路基础知识的玩家来说无异于另一个灾难。   佩戴舒适度:在这个方面STAX 007 MKII系统可以扬眉吐气了,因为多数动圈耳机的佩戴都不够舒适,那些平板耳机就更是相形见绌了,如果戴惯了STAX的圆形真皮耳罩和自适应头带,几乎无法适应其他耳机的佩戴系统。显然,舒适的佩戴设计再加上“温和”的声音,很适合2小时以上的聆听。   音源适应性:对音源的敏感程度很高,需要声音足够透明细腻的音源,而且音源必须有良好的瞬态响应能力。   电源适应性:对供电要求,明显比多数成熟的动圈耳放要高,建议须配合电源处理设备(如再生电源、优质隔离牛或高级滤波器)使用。   耳放适应性:对不同驱动特性、音色风格的耳放都很敏感,多数不使用输出变压器的电子管耳放都不适用。使用晶体管耳放时,我们使用的HA4表现尚可,SPL 2730则完全不适用,但在Liquid Gold上,W5000的表现我们认为明显超过了原厂的HA5000。   佩戴舒适度:和LCD-2类似,它的单元和人的头部两侧呈一定夹角,不过它的皮革耳罩很浅,而且开口为圆形,对眼镜佩戴不会造成明显阻碍,耳压也非常合适,所以总体舒适度比多数采用皮革耳罩的耳机要好得多。不过由于皮革耳罩和脸部接触面较大,在夏天还是会比较闷热。   声音优势   舞台信息还原能力:非常突出,在我们试用的所有耳放和音源平台上,HD800都积极地证明着它是最喜欢描述舞台场景的耳机――在播放那些现场录音和电影原声录音时尤其如此。在这里我们用舞台信息代替“声场”的概念,是因为我们不认为耳机可以直接描绘声场,因为它难以模拟真实的发声物形体的大小(小型的书架箱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它依赖于通过明确的结像和合理的形体比例以及舞台不同位置上的各种声音细节来帮助用户判断出舞台的规模。HD800与大多数耳机不同,它对舞台的纵深和高度有比较明确的交代,这继承了它前辈的优点。而它前辈机型所不具备的是HD800对形体比例更为清晰的描述。此外,这支耳机的结像能力也是历代森海塞尔动圈耳机中最突出的之一。   无论从任何角度讲,HD800都是非常出色的动圈耳机,适中的阻抗能给无论是电子管还是晶体管耳放的设计者都留下了设计空间,较高的灵敏度则不至于让用户因为没有耳放而“哭鼻子”――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为它搭配一台中等价位的优秀晶体管(含运放IC类)耳放是必须的。   动态还原能力:比较强横的动态,即便是我们平台中最便宜的Mytek 192 DSD解码器都能提供128dB的动态范围,尽管不少放大器会让这个数据大打折扣,不过我们的Liquid Gold和SPL 2730不会这样,而HD800是参测型号中为数不多照单全收的型号。它在爆棚时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对弱音的还原也足够清晰。   静态解析力:细节充分,这是森海塞尔家族传统意义上的弱项,但HD800改变了这种局面。它对各种自然乐器的残响都比较敏感,如果你喜欢捕捉那些音头音尾的话,那么HD800是个好选择。   不稳定的表现   音色和质感:HD800对多数管弦乐器的音色刻画是教科书式的,尤其是铜管、木管和打击类的乐器,对管弦乐队的质感刻画也继承了HD系列旗舰耳机的传统。对弦乐的质感表现则比较依赖于耳放和音源的搭配,对人声也是如此。不过这部分缺陷只能算作它的不稳定性,并不能算缺陷(因为在有的平台上,比如搭配SUGDEN的HA4耳放,它在人声和弦乐方面的质感表现甚至会变得很突出)。   瞬态响应能力:HD800的瞬态响应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它在低频段的瞬态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但在中高频段,和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则表现平平。当然,在搭配Symphony I/O且设计合理的运放(IC)类耳放时,它的瞬态表现也可以非常出色――所以在这方面它的表现算不稳定,但和HD650时代明显不同的是,瞬态问题不再是HD系列旗舰耳机的顽疾了。   听感/声音舒适度:在最便宜的SOLO UL和最贵的Liquid Gold平台上都还不错,在以插电乐器为主的流行音乐播放中声音会显得比较紧张,有一定压迫感,在SPL 2730和RKV上这个问题会变得更明显,但在使用Apogee的Symphony I/O直接输出时则没有这个问题。   透明度和空气感:HD800天生并不缺乏透明度和空气感,但它依赖于在这方面表现出色的音源,同时耳放必须足够“精确”,并且其电流和电压摆幅能够恰巧满足HD800的需求。一些输出变压器型耳放,如果输出变压器的性能不足,可能会导致HD800发出一些类似HD650那样朦胧的声音,某些OTL型电子管耳放也容易出现类似的问题。   CHIP这样测试   在本次高保真耳机的测试中,为了保证测试和试听具有广泛的适应性,CHIP特意选取了多价位段的音源和耳放设备作为测试平台。同时CHIP还选择了歌德HP1、ABYSS AB-1266、AKG K1000作为此次评测试听的参考耳机。
  各参考耳机的分工   作为目前量产产品中最贵的音乐欣赏用有线耳机,ABYSS AB-1266售价远高于在产的STAX旗舰静电耳机SR-009,它和官方推荐的Liquid Gold耳放搭配确实表现出了让人刮目相看的硬素质,声音质感(密度)、声场、结像等反映耳机素质的主要方面都很出众,较参测耳机表现最好的型号还能有更进一步的提升。而在动态、瞬态、静态解析力以及乐器形体描述等传统耳机往往表现较困难的领域,它更有着超常规的实力,当然它对驱动力的需求也是非常可怕的。因此我们以它作为各参测机型在Liquid Gold耳放上各项硬素质考察的主要参考基准。已停产的AKG K1000,由于独特的佩戴方式带来了超群的声场和形体表现(非常接近于音箱),因此以它作为各款耳机最为重要的声场、结像、形体描述等表现的参测基准,同时也作为评估参测的新型动圈耳机技术进步情况的基准。它的另一个任务是考察参测各耳放平台的驱动能力。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发现歌德已经停产的著名旗舰HP1在与测试中的几款中档耳机放大器搭配较好,综合听感的表现较其他高端低阻耳机明显更为稳定,因此决定以它作为各款低阻耳机对不同耳放的驱动适应性的评判基准。   关于6.3mm耳机接口和4针XLR/6针双XLR平衡耳机接口   由于眼下耳机单端改平衡驱动非常流行,而新一代高端耳放普遍加入了平衡驱动接口。为了判断Liquid Gold耳放在平衡驱动和单端驱动时的性能差异以及耳机在平衡和单端驱动下的声音差异,我们增加了一只原厂出品的平衡版MD1作为辅助参考耳机。将单端6.3mm插头的普通MD2和平衡版MD1分别接入Liquid Gold耳放进行对比。应该说无论是单端还是平衡接入的MD1、MD2型耳机均得到了非常充分的驱动,我们认为平衡接入后的MD1除了可感知声场范围略大于单端接入的MD2外,其他包括结像、质感、音色、瞬态响应、通透度等几个方面的表现均逊于单端接入的MD2,声音颗粒感和结像放粗的现象尤为明显一些。   音源部分   我们的基本搭建思路是选择PC+数字界面(专业音频接口)+专业解码器。整个试听平台的参考数字前端我们使用了售价约9.5万元的全能数字播放机MAN301,这款Hi-End级数字前端由瑞士Weiss出品,它可以兼作硬盘播放机(数字转盘)和CD转盘使用。而且无论哪种工作模式下都可以通过AES/EBU、SPDIF或TOSLINK数字输出端口,为其他解码器提供精确的数字音频信号(MAN301也可以独立提供高品质的模拟信号),另外它也提供了Word Clock时钟同步接口。在MAN301之后,我们连接了两个不同档次的专业级音频解码设备,包括代表行业最新技术水准的美国Apogee Symphony I/O 2×6解码器(数字接口)和用户广泛并以性价比著称的美国Mytek Stereo 192 DSD解码器,它们都能输出代表目前业界最高水平的125dB以上的动态范围,并提供至少10ps(皮秒)甚至更小误差的内部时钟精度。之所以没有使用发烧友常用的各种面向民用市场的Hi-End级CD/SACD播放机和民用解码器,是为了避免声音风格、音色取向千差万别的民用音源设备会过多地干扰我们对耳机的判断。   参考级耳放平台   在耳放部分,售价4.8万的Cavalli Audio Liquid Gold在失真最低的A1类状态下可以输出9W的功率,理论上可以给任何一支参测耳机提供足够充沛的驱动力。此外它的动态、频响、声道分离度和失真指标也代表着业界晶体管耳机放大器的顶尖水平,我们通过它来观察各参测耳机的音质潜力。   典型中级晶体管/电子管耳放平台:考虑到多数耳机用户家里的实际配置状况,我们也在试听中引入了多款11 000~20 000元级别的耳机放大器,包括面向民用Hi-End市场的英国SUGDEN MasterClass HA4、面向专业录音棚的德国SPL Phonitor 2730晶体管耳放以及德国AudioValve RKV MKII电子管耳机放大器。   同时,考虑到Graham Slee SOLO的各种衍生型号耳放在国内市场的保有量巨大,我们专门加入了SOLO Ultra-Linear耳放,来观察在普及型进口Hi-Fi耳放设备上,这些顶级耳机的表现。   另外,我们将自身非常熟悉的日本Tokyo sound Valve-X SE耳机放大器也加入了进来,它采用经典的12AU7电子管并联推挽的SRPP方案,功率放大级为每声道一只三级晶体管,内阻较低非常适合驱动高敏低阻耳机。它还加入原厂独特绕法的输出变压器以匹配不同阻抗的耳机。它是典型的小功率输出变压器型耳机放大器,我们可以借此观察在这种设计非常传统的输出变压器型耳放上,各种新型耳机的适应性如何。   参考级耳机、耳放以及部分线缆   在本次评测中,CHIP除了选择歌德HP1、ABYSS AB-1226和AKG K1000等耳机之外,还找到了顶尖水平的Cavalli Audio出品的Liquid Gold和著名的电子管耳放,让它们参与到耳放适配性的评测当中。此外,CHIP也筹集了诸多的专业音响线缆和电源净化装置,以保证测试水准。   测试环境以及设备指标   在本次测试中,CHIP在专用的室内环境中搭建了耳机测试平台与环境。同时,通过在多音源、多耳放平台中进行横向、纵向以及交叉比对,来对各款耳机的表现进行评判(由于版面所限,并未陈列出全部设备)。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dwebimage 请求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