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共享主义-幻想主义者技

先说一下自己的背景吧。我就读于哈佛大学近东语言文明系古代近东博士项目,更细的方向是以希伯来圣经(圣经旧约)为主,以古代两河流域研究为辅;对古代叙利亚黎凡特、古代安纳托利亚、早期犹太教、新约、古代埃及也有按降序排列的一些了解(最后两个排名不分先后,都很一般)。我不是基督徒。&br&&br&&b&我个人的感觉是所谓“不信教就不能‘真正’读懂圣经”和“只有不信教才能‘真正’读懂圣经”都是片面的。这种口舌之争没什么意义,因为大家的立场都不一样。&/b&&br&&br&&br&能不能读懂圣经,自然取决于什么叫“懂”。这个“懂”,在不同的时期意味着不同的内涵和标准。我们在这里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重述一遍圣经——特别是我更了解一些的希伯来圣经——的学术历史。但讨论很多问题都需要有一定的历史观,否则容易出现鸡同鸭讲、双重标准的情况。&br&&br&首先,圣经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套书。我总喜欢引用我导师常提起的一个事实——圣经的希腊语是ta biblia,是中性复数;圣经的希伯来语名字也是有了圣经之后才慢慢定下来的,在犹太教中有时叫tanakh,是三个词的缩写:torah, nevi'im, ketuvim,后两个都是复数,第一个词虽然不算,但一般torah也是分五本书。所以圣经是一个集子,对于不同的信仰群体而言,这个集子的内容还是有些许不同的。犹太人不信次经、新约;新教徒也不以次经为正典;撒玛利亚人只信五经(torah),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教会也有自己的正典范围。那么,连内容都不一样,读懂的标准可想而知也有所不同。&br&&br&其次,回到开头所说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读懂圣经的概念可能也不同。这里的懂,都是不同群体主观理解的“懂”。&b&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在各个时期,都有一些人觉得自己的理解才是正确的或唯一正确的解读,本质上就是借助“解释”这一形式去传播自己的观点。&/b&在此我们举若干例子,就不展开了:&br&&br&一、圣经旧约内部就已经有所谓“经内解读”(Inner-biblical interpretation)。有一些后期的圣经作者,会对更早的圣经其他篇章的内容进行解读、演绎。比如Psalm 110提及并重新了Gen. 14中的Melchizedek这一形象。&br&&br&二、死海古卷里有一大部分文献是库姆兰社区对圣经内容的重新释读,称为Pesharim。主要的解读方法就是指明圣经(特别是先知书里)里的XX其实是YY。譬如,假如圣经里提到了某个正面人物,Pesher里面可能就会说,这个人指的是teacher of righteousness。而这个人物,也可能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社团的社会和宗教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还有就是把其中的一些地名和死海古卷时期(大约公元前二世纪到后一世纪)的罗马等地名对应起来。总之就是用一种“当代化”甚至“末世化”的眼光去真正“解释”圣经里一些在这些pesharim作者眼中不够清晰或他们担心读者读不明白其真正含义的段落。其实大约同时期的但以理书里,但以理解读尼布甲尼撒的梦境和解读下一任国王夜宴看到的墙上文字这一情节,和pesharim的解读方式就很像。总之,就是在说:“报告老板,我觉得这段话得这么读!”&br&&br&三、第二圣殿时期的“重新演绎的圣经”(re-written bible),譬如以诺一书对以诺这一创世记里仅仅提了一两句的人物以及大洪水故事的扩展。当然,这和“解释”本身不能完全等同,但的确在效果上“解释”了圣经里面语焉不详的一些内容——比如以诺这位没有死去就“与神同行”的人到底做过什么之类。&br&&br&四、新约里试图解释、更新旧约内容,让读者“读懂”旧约的例子也不少。有机会再展开,这个也不难查到。&br&&br&五、拉比文学。后者则包括譬如midrash,genesis rabbah (和其他rabbah),mishnah和塔木德本身也是对torah里面的律法部分的一个补充和细化。譬如安息日不可工作,那么什么才叫“工作”?再如“不可把羊羔煮在它母亲的奶里”到底是什么意思?&br&&br&六、犹太和基督教神学家的圣经评注。奥利金、Ibn Ezra、Rashi直到宗教改革时的马丁路德等等。评注顾名思义也是再告诉别人如何读懂圣经。&br&&br&七、神秘主义解读。&b&直接指出圣经有些含义必须是内行人才能读懂的,大众读不懂。&/b&比如犹太神秘主义卡巴拉,代表作如Zohar,对圣经律法书的神秘主义解读。&br&&br&再次,一直以来,对圣经的理解都涉及&b&字面意义与引申意义之争。&/b&在犹太教范畴内一般称为peshat与derash之争。回归字面、回归圣经本身的运动在犹太和基督圈子里都出现过,前者就是所谓卡拉派,Karaites(“诵读者”),后者基本上就是宗教改革时新教的观点。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读懂圣经呢?按照不同的观点当然不一样。而随着启蒙运动兴起,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圣经中与自然科学乃至常识相悖的细节越来越多地被学者注意到。耶和华分开红海的水,应该从字面上理解吗?神六日创造了世间万物,是真的吗?&b&可以说,如何读懂圣经、什么人才能读懂圣经等问题,导向了现代圣经学术批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b&&br&&br&&br&&b&而我们不能忽视这背后的历史背景:从死海古卷社区,到早期基督教、早期犹太教,再到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时期的圣经解读&/b&。评论者告诉你,他才能读懂圣经,按照他那样都才能读懂圣经,领会圣经作者(不管作者在他眼里是神还是人,是摩西一个人还是好多人)的真实意图。&b&而历史背景之外当然也有宗教背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辩论、宗教内部“异端”和“主流”的辩论、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权威的辩论。&/b&&br&&br&&br&基督徒和犹太人谁正确地领悟了神的意思?有时候穆斯林也会参与进来。哪些基督徒或哪些穆斯林领悟了神的意思?把圣经当作神的话或人的话,哪种观点才能让我们真正读懂圣经?&br&&br&&br&&b&而到了最后这一步,本题的主旨也就显露出来了&/b&。&b&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随着启蒙运动才出现的一种分歧。&/b&在之前,无所谓信教不信教,有关圣经的宗教信仰里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信、怎么信。信不信则是一个近现代出现的问题。同样,这背后是历史背景。&br&&br&&b&总之,脱离历史背景,就无法理解什么才叫不同人眼里的“读懂圣经”。&/b&&br&&br&&br&可以想见,在今天这个世界,世俗化是一个大趋势;但宗教是否会东山再起再次占据优势也很难说。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但对于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乃至科学家、学者而言,科学尚未解开一切谜题。病痛、死亡、罪恶、未知的未来,都让宗教仍然很有市场。而在我们中国这个非西方、非犹太基督文明,基督教传入的历史与西学东渐、列强入侵等历史话题息息相关。题主的问题引发人们的争论是很容易理解的。&br&&br&学术上的圣经研究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变成了丰富多彩的试验田。解读圣经的视角有很多。单纯的学术批评、重构圣经文本的诞生和发展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潮虽然仍然是许多研究的基石,但很多时候把圣经当作一个整体的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也早已重新大行其道。将圣经旧约和新约与当代社会联系起来,以女性主义、少数族裔、同性恋等视角解读已经屡见不鲜。而圣经作为宗教典籍和神学作品这一属性也开始被学者重新强调。&br&&br&&b&综上所述,信教者的懂和非信教者的懂,归根结底不是一个意思,没必要争论。&/b&&br&&br&&br&我们回顾一下上面的例子就明白了。早期基督徒眼里的“懂”圣经,和拉比犹太教眼里的肯定不一样。以赛亚42、49、50、53提到的奴仆,指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以色列本身,抑或耶稣?以赛亚书7:14是暗指玛利亚和耶稣么?基督教和拉比犹太教会给你不同的解答。&br&&br&在我们非教徒眼中,此事与我们无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算两边为此打两千年,和我们关系不大。&br&&br&而创世是否真的存在?耶和华分过红海吗?圣经里的数字都真实可信吗?&b&我们问教徒和非教徒,问原教旨主义和所谓文化上的基督徒,得到的答案也是截然不同的。问题是,这有没有高下之分呢?&/b&&br&&br&&br&&b&我觉得应该这么说:在一定程度上,这和基督教、犹太教关于圣经某些细节的“真实”含义的争论本质相同。反映的是两套信仰体系的根本分歧。只不过,其中一套信仰体系在近现代占据上风,并且是包括我本人在内许多人特别是中国人的信仰,而且这种信仰体系与科学技术、学术研究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乃至是后者某些方面的基石。&/b&&br&&br&&br&&b&然而,我们仍然不能忘记,圣经有其宗教属性。特别是我们这些学圣经研究的非教徒一定要铭记这一点。如果无神论早已是全世界的共识,那宗教学、圣经研究、伊斯兰研究、佛教研究不都成了考古学?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世界里拥有另一套认知体系的人大有人在。&/b&&br&&br&&br&&b&简单说一句“你们反而读不懂圣经”其实是过于傲慢了。没有他们,圣经也失去了大半魅力。&/b&&br&&br&&br&&br&&br&所以我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有一整套历史背景;也很简单——因为本来就是无所谓对与错的问题。&br&&br&回到题目:不信教的人能读懂圣经——字面上可以;部分作为历史文献可以读懂(参看&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圣经》故事可信吗? - 梅华龙的回答&/a&);文学、艺术、哲学、智慧上更可以(关于后二者我很喜欢传道书和箴言),只不过到这个层面就已经是“诗无达诂”了。到神学层面,就看你的&b&想象力和包容心了。&/b&
先说一下自己的背景吧。我就读于哈佛大学近东语言文明系古代近东博士项目,更细的方向是以希伯来圣经(圣经旧约)为主,以古代两河流域研究为辅;对古代叙利亚黎凡特、古代安纳托利亚、早期犹太教、新约、古代埃及也有按降序排列的一些了解(最后两个排名不…
首先,什么是侵略?伊斯兰国家发动战争就是侵略啊,那西域褚国被都护府是自古以来喽?更何况,首先发动“”圣战”的是于阗的佛教徒啊~ &br&跑题了,我一直说,宗教只是工具而已,没有哪个民族对宗教是绝对虔诚的,喀喇汗王朝对于阗国的征服也并不是出于圣战的目的,任何一个政权在强大时都有着征服世界的欲望,喀喇汗王朝这个当年北方游牧民族的后裔当然也不例外,突厥人生来就是要战斗要去征服的嘛。&br&那为啥喀喇汗王朝要皈依伊斯兰呢?&br&喀喇汗人在信奉伊斯兰之前信仰多种宗教,如萨满教、明教、佛教甚至还有聂斯托里教等等,多种宗教并存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最后喀喇汗突厥人把伊斯兰教定位国教,是因为在特定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伊斯兰教拥有比其他宗教更大的优势。是什么环境呢?各位请看图&br&&img src=&/24c32dcc6c158f3d3d422941_b.jpg& data-rawwidth=&626& data-rawheight=&4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6& data-original=&/24c32dcc6c158f3d3d422941_r.jpg&&公元840年,突厥回鹘汗国崩溃,回鹘首领庞特勤率领回鹘主力来到七河流域与费尔干纳,同当地的葛逻禄人一道建立喀喇汗王朝。初期的喀喇汗王朝版图大致和葛逻禄人的活动范围吻合,跟南部的同族高昌回鹘和塞人的于阗国关系也比较缓和,但是大家仔细看喀喇汗西部边陲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城市什么呢?对了,怛罗斯,熟悉历史的同学们已经意识到,喀喇汗王朝已经站在了阿拉伯世界的家门口了。很悲催,喀喇汗王朝西部接壤着有一个强大的伊斯兰国家-萨曼波斯帝国。&br&&img src=&/7edcdcb7fe_b.jpg& data-rawwidth=&712& data-rawheight=&3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2& data-original=&/7edcdcb7fe_r.jpg&&萨曼帝国。 波斯塔吉克人在中亚地区建立的伊斯兰教中央集权封建帝国(874~999),10世纪为中亚乃至世界军事强国之一,其领土以乌兹别克斯坦为核心,囊括哈萨克斯坦南部,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以及伊朗大部分,以河中的布哈拉为首都。751年的怛逻斯之战以后,阿拉伯人对河中统治的巩固在一个世纪之后已经使波斯人受益。9世纪50-75年中,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的权力从阿拉伯人征服者手中转移到了本地波斯人。这个纯波斯人的萨曼王朝(源于巴尔赫附近的萨曼的一个统治家族)从875年到999年间以布哈拉为首都成了河中地区的主人。萨曼帝国皇帝伊斯玛仪·本·艾哈迈德雄才大略,在他的统治下,萨曼波斯帝国国力强盛,并且他是一个非常热衷于对异教徒进行圣战的君主(答主认为,他只是扩张对土地感兴趣),在公元893年,他大举发兵中亚,对还是异教徒的突厥人喀喇汗王朝发动圣战,萨曼波斯的军队连续击溃喀喇汗军队,相继攻克苏坎特、怛罗斯等喀喇汗王朝城市,占据费尔干纳,迫使喀喇汗王朝可汗奥古尔恰克将首都迁至喀什噶尔(怛罗斯是喀喇汗王朝初期的副汗首都)。《塔巴里编年史》记述道: 这一年,传来了萨曼皇帝伊斯玛仪·本·艾哈迈德出战并征服了突厥国家的消息,他征服了其王之城,俘虏了他(喀喇汗可汗奥古尔恰克)的父亲和他的妻子“可敦”以及近万人,杀死了其中许多人,缴获了多得不知其数的牲口,每个穆斯林战士得到一份一千迪尔汗的战利品。(下图,怛罗斯等城市已成为萨曼帝国的疆土)&br&&img src=&/81db35aa1_b.jpg& data-rawwidth=&739& data-rawheight=&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9& data-original=&/81db35aa1_r.jpg&&&img src=&/b9aa0c07ede663d8d64c56a6925061ff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8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b9aa0c07ede663d8d64c56a6925061ff_r.jpg&&早期的喀喇汗王朝只能算是个游牧国家,他的人民基本以牧民为主,军队如同他的北方游牧民族祖先一样,依靠各个游牧部落、氏族提供的武装力量,尤其以葛逻禄部最多,各种各样的叶护、酋长、亦纳勒统领着自己所属的部队,为大可汗效力。虽然喀喇汗拥有优秀的骑兵部队,擅长迂回包抄与诱敌深入战术,但毕竟是半职业的游牧兵,在面对定居文明体系齐全各兵种搭配的职业军队时就只能望洋兴叹,就如汉朝将军李陵的5000兵马被7万匈奴骑兵围困,匈奴人除了放箭以外根本没有办法撼动李陵军队的办法。喀喇汗突厥人被波斯人数次圣战数次吊打,也开始痛定思痛,逐渐意识到自己跟萨曼这个伊斯兰帝国的巨大差距,也感受到了在那个年代,伊斯兰教国家的强大和先进,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吸纳接受波斯人先进的文明,向波斯人学习,成为必然选择。但此时,喀喇汗高层学习萨曼帝国仅限于一些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并没有皈依伊斯兰教的意思,这也造成,波斯乃至中亚的各类人才拒绝为异教徒的喀拉汗王朝服务。&br&喀喇汗的伊斯兰化,是因为一个人和一次争夺汗位的政治斗争。&br&萨图克·布格拉汗,生于喀喇汗王朝首都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附近),祖父是喀喇汗王朝的建立者毗伽阙·卡迪尔汗,父亲是阿尔斯兰汗巴兹尔。其幼年丧父,按照草原民族的习俗,萨图克的父亲阿尔斯兰汗没有传位于儿子萨图克,而是传位于自己的兄弟奥古尔恰克,母亲改嫁奥古尔恰克后,萨图克即随叔父生活。喀喇汗王朝在波斯军队的进攻下遭受了惨重损失,白水胡城、怛罗斯、塔尔萨坎特等城市都被萨曼王朝取夺,萨图克于是跟随叔父奥古尔恰克迁至喀什噶尔,少年的萨图克目睹了国家的不堪一击,于是在心里暗暗种下了改革弊端、富国强兵的决心。这时候,萨曼王朝内部发生了内讧,国王伊斯迈尔的兄弟纳斯尔·本·曼苏尔不满其兄的统治,发动政变未遂,逃往喀什噶尔奥古尔恰克处避难。奥古尔恰克庇护了纳斯尔·本·曼苏尔,在王国北部的阿图什为其安排了理想的住处。这就要提到一个有趣的传说了,纳斯尔·本·曼苏尔是穆斯林,需要清真寺进行礼拜,但喀喇汗大汗奥古尔恰克仇恨伊斯兰,不答应他的请求。于是纳斯尔·本·曼苏尔对奥古尔恰克说“我只要一张牛皮大小的一块土地就行了”,奥古尔恰克想,一张牛皮能有多大的面积,他就为他准备了一头最大、最好的牛。聪明的纳斯尔把牛宰了,用牛皮做成了绳子,一下子圈了几百亩的土地,在现在的阿图什市建起了一座清真寺。奥古尔恰克虽然不愿意,但为了信诺而答应了下来。(下图就是当年纳斯尔建立的喀喇汗王朝第一座清真寺,同时也是萨图克的王陵)&img src=&/2bef9f6c28f1c67e29a7dcc0f623813b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3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2bef9f6c28f1c67e29a7dcc0f623813b_r.jpg&&&br&&img src=&/a8ed928b316e264ec67fa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3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a8ed928b316e264ec67fa_r.jpg&&&br&奥古尔恰克曾经许诺,将会把汗位传给萨图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奥古尔恰克打算将汗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侄子萨图克,因此萨图克和叔叔奥古尔恰克的矛盾开始激化。纳斯尔的到来为萨图克提供了夺取权力的时机。&br&萨图克自从认识纳斯尔后,便经常去阿图什,在这里他见到不断从中亚来的穆斯林商人,并从他们的宗教活动中对伊斯兰教开始有所了解,后来在同纳斯尔的交往中,萨图克学到了有关伊斯兰教的许多知识,以及对萨曼波斯王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萨图克意识到,可以利用伊斯兰教以及萨曼波斯的支持对抗自己的叔叔夺取王位,于是萨图克决定皈依伊斯兰教,并开始仿效萨曼波斯,偷偷建立一支效忠自己的“古拉姆近卫军”&br&&br&什么是古拉姆?&br&&br&古拉姆,是中世纪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的一种军队,源于波斯文Ghulam,意为“经过训练的奴隶”,这是一种职业化的精锐军队,历史上的萨满王朝、伽色尼王朝、喀喇汗王朝、塞尔柱王朝王朝与花喇子模王朝王朝等都曾组建过古拉姆部队。阿拉伯帝国的阿巴斯王朝时期,哈里发在身边蓄养一批奴隶侍卫,负责哈里发的个人安全,这便是古拉姆军队的最早雏形,在哈里发穆耳台绥木(Al-Mu'tasim, 833~842)时期,这种做法更加普遍,但后来这批奴隶兵逐渐做大,架空了阿巴斯王朝的权力,萨曼王朝将阿巴斯王朝时代的奴隶兵做法加以制度化、系统化与完善化,从而开创了古拉姆军事制度,成为大名鼎鼎的古拉姆军队的源头。古拉姆成员的主要是中亚地区的突厥人,萨曼王朝扩充古拉姆的途径主要是靠奴隶买卖,此外战俘也是一个重要来源。古拉姆成员从少年时培养灌输波斯文化与价值观、伊斯兰教义以及精湛的骑术武艺,古拉姆长大之后先当兵,为王朝驻守各地,积功可以拔擢为军官。君主的古拉姆进而可以出将入相,担任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吏,或者手握兵权的将领。贵族们的古拉姆则从私人卫队干起,逐步成为他们的管家、家臣和护卫。萨曼王朝作为一个武功之上的伊朗王朝,古拉姆在其国家社会地位非常之高,尽管他们的名号仍是奴隶,但实际上享有极高荣誉,埃米尔、中央与各地贵族对古拉姆也极为信任,也舍得在他们身上花钱,为他们建立起完善的培训和拔擢体制。&br&萨图克以萨曼朝的古拉姆近卫军为模版,从各个突厥部落征集一批精壮青年,组建了效忠自己的近卫部队,这支部队有着严格的规范与纪律,并通过伊斯兰教的信仰约束自己的行为。&br&公元915年,在自己经营多年的古拉姆近卫军,以及萨曼王朝穆斯林的援助下,萨图克以武力从叔父手中夺取了政权。夺位之后,萨图克自称苏丹·萨图克·博格汗,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在国内推行伊斯兰教,在喀喇汗王朝成为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国家,在萨图克死后,其子穆萨继续在全国推行伊斯兰教,公元960年,又约有20万帐突厥人皈依伊斯兰教。喀喇汗大汗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后,萨曼帝国就失去了对喀喇汗王朝进行圣战的口实,中亚的穆斯林志愿军不再帮助波斯人进攻喀喇汗,减轻了喀喇汗王朝的军事压力,使得喀喇汗王朝有机会恢复元气,卷土重来。&br&萨图克汗即位以后便开始对喀喇汗王朝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打击旧贵族。改革举措引起了守旧贵族的不满与恐慌。公元925年以后,随着改革的力度不断加深,旧贵族越来越多的利益被触及,这些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便以巴拉沙衮为大本营结成同盟,试图推翻萨图克的统治。但是守旧派组织的多次政变均被萨图克成功的粉碎,守旧派便组织武装叛乱,从巴拉沙衮一路杀向喀什噶尔,但叛军无乱组织还是训练都不如喀喇汗军队,所以被连续击败,而喀喇汗军队成功反击。公元934年,喀喇汗军队成功控制巴拉沙衮,守旧派头目被杀,守旧势力被彻底粉碎。&br&喀喇汗国内局面逐渐稳定,萨图克便开始实施筹划多时的复仇计划,大举发兵进攻萨曼王朝,去收复被占领近半个世纪的失地。喀喇汗大军主力10万人从巴拉沙衮出发,沿天山而行,经过两场血战,成功击溃了波斯军队,夺回了丧失了近半个世纪的北方重镇怛罗斯、塔尔萨坎特。萨曼王朝在锡尔河以北的兵力已无法抵挡喀喇汗的兵锋,白水胡城2万军队撤回锡尔河以南防守,于是白水胡城也被成功光复,此后萨图克继续扩大战果,基本上肃清了锡尔河以北的波斯人势力。&br&&br&
喀喇汗王朝皈依伊斯兰教引起了于阗佛教国家的恐慌,同时改信伊斯兰教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激进的做法,也引起了佛教徒的不满。962年,于阗趁着喀喇汗军队主力在王朝的西部与萨曼王朝周旋,东部兵力空虚的机会,大举入侵喀什噶尔,战争正式爆发。战争初期但双方僵持不下,于阗军撤退。&br&
969年,于阗军队联合高昌回鹘援军,再次大举进攻,这次于阗取得了胜利,攻占喀什噶尔的数座城镇,缴获了大批珠宝、良马和一头会跳舞的大象(和田文《于阗王尉迟苏拉与沙州大王曹元忠书》),《宋史》卷四百九十《于阗传》中也有记载,971年(宋太祖四年),于阗国僧吉祥奉国书来宋,自言破疏勒国得舞象。但喀喇汗军队随后反扑,并收复了喀什噶尔的大部分地区。&br&公元971年左右,穆萨·阿尔斯兰汗之子阿里·阿尔斯兰汗(萨图克之孙)继位,于阗趁新君继位之时再次大举进攻,直达喀什噶尔城下,但锐气正盛的阿里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把于阗军压回喀什噶尔南70余公里的英吉沙一线。在这里于阗军顶住了进攻,但不甘示弱的阿里再出劲旅,一举将于阗军主力驱赶到今叶城县南部山地,双方血战7天7夜谁也无法取胜,双方都损失惨重,最终各自罢兵而归。此后,双方之间的战争消沉了数十年,在此期间喀喇汗王朝扔将主力部队放在西部,对抗最主要的敌人萨曼王朝。&br&公元995年—996年左右,于阗趁喀喇汗主力西征萨曼帝国之际,再次发动进攻,正在撒马尔罕坐镇指挥与萨曼人战争的大汗阿里·阿尔斯兰汗闻报后,立即火速率军东救。在喀什噶尔城下一战,于阗军与暴动的喀什噶尔佛教徒被迫撤退。此时的喀喇汗王朝疲于两线作战,于阗国强盛背后又有高昌回鹘,归义军和吐蕃的支持,喀喇汗暂时没有实力消灭于阗,而此时由于常年的战争,萨曼帝国内部矛盾重重,萨曼突厥族奴隶出身的将领阿勒普特勤在萨曼帝国南部独立出来,建立起伽色尼王朝并与喀喇汗王朝结盟,于是喀喇汗王朝决定将军队重心还是放在西部战线,力求消灭萨曼帝国,因此喀喇汗在喀什噶尔地区仍然比较空虚。(下图,伽色尼王朝独立了出来)&br&&img src=&/161e69e3ebaad49bef961_b.jpg& data-rawwidth=&704& data-rawheight=&6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4& data-original=&/161e69e3ebaad49bef961_r.jpg&&&br&公元998年,于阗佛教政权发动了对喀喇汗王朝的最后一次、也是攻势最凶猛的一次进攻,于阗所集结的兵力不下于15万(包括高昌回鹘、甘州回鹘、吐蕃等提供的援军),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浩浩荡荡的进入喀什噶尔地区。当阿里·阿尔斯兰汗得知于阗军第三次兴兵而来,为了复仇,他愤然挥师南下,再次与敌军对垒于英吉沙--这是喀喇汗伊斯兰王朝与于阗佛教王朝的分界线。在这里,喀喇汗王朝的铁骑与越战越精的佛教大军开始接阵。第一回合,阿里的四叔侯赛因战死沙场。第二战,阿里的二叔艾山又重伤毙命。阿里·阿尔斯兰汗在一个惨淡的黎明向敌军发动了第三次猛攻。他亲率主力拼命搏击,在狭窄的阵地上左冲右突,在最后的恶战中,喀喇汗王朝的这位最高统帅与自己的姐姐艾丽努尔公主同时战死疆场。喀喇汗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接着,于阗大军与东山再起的喀什噶尔暴动的佛教徒们,在鼓钹钟磬声中,把阿里·阿尔斯兰汗首级悬挂在喀什城头,喀喇汗王朝遭受了战争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失利。&br&(下图:奥达木麻扎,维吾尔语意思是皇陵,这里埋葬着阿里·阿尔斯兰汗的躯体(头颅埋葬在喀什的麻扎),以及在英吉沙大战中全军覆没的喀喇汗军队将士,奥达木麻扎是一个古战场和古坟场)&br&&img src=&/6fa7e989aef737b2cca2fc7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6fa7e989aef737b2cca2fc7_r.jpg&&&img src=&/cfb201d82fbfeeb46fdf99fab2988903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cfb201d82fbfeeb46fdf99fab2988903_r.jpg&&公元998年伊斯兰教古尔邦节的那一天,由玉索甫·卡德尔汗(阿里·阿尔斯兰汗的堂侄)与阿赫麦德·阿里(阿里·阿尔斯兰汗的儿子)所率领的王朝西部大军攻破萨曼帝国首都布哈拉,彻底击溃了萨曼王朝,俘虏了该国的末代君主,在萨曼帝国的王宫中举行了盛大庆典。但是,就在这喜庆欢呼声中,却传来了王朝大汗阿里的死讯和王都失守的消息。(喀喇汗王朝与伽色尼王朝灭亡了萨曼波斯,瓜分了河中土地)&br&&img src=&/96ea602be5ee0f431fdfabb_b.jpg& data-rawwidth=&726& data-rawheight=&6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6& data-original=&/96ea602be5ee0f431fdfabb_r.jpg&&公元999年,玉素甫·卡德尔汗从驻地撒马尔罕派出使节,向中亚伊斯兰世界求援。由布哈拉的4位著名伊玛木(布哈拉宗教首领、伊斯兰教圣裔奈斯尔丁、穆哈伊丁、栽因丁和卡瓦米丁等4位伊玛目)率领的穆斯林志愿军,以及从巴格达、加色你(今阿富汗喀布尔西南)、花刺子模(在中亚乌孜别克斯坦)等地招募的士兵纷纷加入了进军喀什噶尔征讨异教徒的行列。这支号称14万的伊斯兰十字军。翻越帕米尔高原浩浩荡荡地杀逼喀什噶尔城下,其锋锐不可当。于阗佛军被迫放弃喀什噶尔城向南撤退。玉素甫·卡德尔汗率军穷追不舍,继克莎车、叶城、皮山,极短时间内把战线推进到于阗城下,经过几个月的围困,于阗王朝国王帅部众退到昆仑山区,喀喇汗军队占领于阗城,于阗国灭亡。&img src=&/defc3cf9332994_b.jpg& data-rawwidth=&726& data-rawheight=&4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6& data-original=&/defc3cf9332994_r.jpg&&&br&&br&废话这么,大家对这段历史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回答问题,喀喇汗王朝皈依伊斯兰教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正确选择,如果萨图克汗不皈依伊斯兰,喀喇汗王朝很有可能被中亚的狂热信徒圣战到死,没办法啊,突厥人要是能像以前一样,有个唐朝这样的强国在后边罩着,我想喀拉汗也不会选择投靠伊斯兰世界的,你说萨图克真心信仰了伊斯兰么?反正我是不信,我只信伊斯兰能带给他王位。直到现代,维吾尔族还保留了许多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如占卜、图腾纹身、萨满舞蹈等等。&br&伊斯兰文明在那个时代是先进的,确切的说是波斯文明非常先进,喀喇汗的统治者身处波斯文明圈子没有理由不去学习人家那一套,你要想学习就必须交学费啊,学费就是入教,融入到波斯文明圈子里去,毕竟喀喇汗突厥人曾经被这个文明无情的吊打,喀喇汗突厥人也不像那些不开化的土库曼突厥人,他们的祖先回鹘人在蒙古高原就开始尝试向定居化发展,不然回鹘汗国也不会被蛮族一锅端了,所以思想觉悟还是有的。&br&至于跟于阗国的战争,于阗并不可惜,好战作死,当了高昌回鹘的炮灰,于阗国的算盘就是想趁喀拉汗被波斯人重创国力虚弱之机,趁机扩大自己的地盘而已&br&况且如果这两个国家没有统一,哪来的什么维吾尔族啊?喀喇汗是我的父亲,于阗是我的母亲,谁都没有错,我都为他们自豪,就酱。&br&我觉得,这个问题还不如改成:萨图克是怎么看待昨天还信萨满教的自己的~&br&(文中地图是acfun历史⑨课布哈林制作的。)
首先,什么是侵略?伊斯兰国家发动战争就是侵略啊,那西域褚国被都护府是自古以来喽?更何况,首先发动“”圣战”的是于阗的佛教徒啊~ 跑题了,我一直说,宗教只是工具而已,没有哪个民族对宗教是绝对虔诚的,喀喇汗王朝对于阗国的征服也并不是出于圣战的目…
这个问题。。。我倒是觉得题目补充说明里的东西更有价值一些。&br&&br&有神论和无神论之间的界限很简单啊,theism就是承认一个或多个超自然的神的存在,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神论;atheism就是反对这些超自然的神的存在,包括但不限于认为超自然的神不存在,包括但不限于对超自然的神是否存在持怀疑态度。很多人对athiesm的理解有误,atheism翻译成无神论其实是很错误的,atheism反对的是theism,而不是说默认神不存在。所以正确的翻译其实是“反-神存主义”或“反神存-主义”,而不是“神不存主义”。所以说,任何不直接承认任何形式的超自然的神存在的,都是无神论者。&br&&br&哲学上的神是不是神?概念上而非现实的神是不是神?这个两个的界定其实很模糊,我不清楚所谓的“概念上”指的是形而上学的“神”还是认识论中被大脑所创造的“神”。如果是前者,与其对立的很可能是人格化的神,如果是后者,与其对立的是外界的神,这完全是两码事。&br&&br&不过,有一个思路你可以去尝试一下:去想你是如何定义“是”和“不是”的。&br&&br&打个比方,你相信“爱”存在吗?在自然科学的语境下,“爱”不过是荷尔蒙分泌和大脑反应,再细化就是分子和原子的运动。所以说,在科学的语境下,在现实中,“爱”其实就是例粒子运动,那么这个“爱”和你所相信的“爱”是一码事吗?你所指的“爱”是粒子运动吗?如果不是,且如果你相信科学,那么就一定代表你不相信“爱”吗?&br&&br&我举这个例子的原因是,在讨论A是不是B的时候,除了考虑A和B的定义,还要考虑“是”与“否”的范围,尤其是当A或B的定义较为模糊的时候。比如有些时候,我虽然相信科学,但我不会去认为爱就是粒子运动,和我踢一脚石头一样,毫无意义。&br&&br&至于科学之神,我觉得你指的是deism,自然神论,大体上应该算是广义上的“神”的,不过这依旧一部分取决于你是如何define“是”和“不是”的&br&&br&最后,关于尼采是不是无神论者(注意无神论在此指的是反-神存主义),答案是“是”,但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方式。传统的无神论者是休谟式的,大部分现代无神论者是拉梅特利(《人是机器》的作者)式的,但很少有人是尼采式的。&br&&br&休谟式,指极端怀疑论者,基本上不承认任何预设条件的真理性。拉美特利式,指机械唯物主义论者,认为世界是一台机器,只有物质存在(当然拉美特利本人对神怎么看我是不清楚的)。&br&&br&尼采都不是,也不能是。尼采所持的叫做perspectivicism,即观点主义。他本身就不承认这个世界是有真理的,是有规律的;反之,它是不停变化的,无法被理解的。一切所谓的“真理”在他看来,都是观点罢了,而一个好的哲学家,应该有“很多双眼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有着很丰富的观点。所以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因为首先,世界无序,而哲学上的神作为解释世界的一个工具,只是一种观点罢了,不是真理。其次,若尼采采用了拉美特利式的机械唯物主义,那么他必将自我矛盾,因为机械唯物主义只是一个观点。事实上,在BGE中,似乎还专门有一两段是嘲讽机械唯物主义的。最后,尼采不是休谟式的怀疑论者,因为perspecticism本身就是一种预设,更何况还有will to power这种逆天的预设。&br&&br&这就是尼采为什么是无神论者,而不是传统的无神论者:他反对的是任何稳定的系统。所以说,如果休谟式的无神论反驳的是对神存在的证明,拉美特利式的无神论反驳的是神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那么尼采式的反驳面向的是对于神的态度,一种人类可以发现一个稳定的世界,理解一个稳定的世界的态度。
这个问题。。。我倒是觉得题目补充说明里的东西更有价值一些。 有神论和无神论之间的界限很简单啊,theism就是承认一个或多个超自然的神的存在,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神论;atheism就是反对这些超自然的神的存在,包括但不限于认为超自然的神不存在,包括但不限…
根本性的分歧只有一点:&br&&br&那就是现在伊斯兰世界存在的各种问题,究竟是因为“伊斯兰教本身就是邪恶的”,还是因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br&&br&由此可以引申出另外一个话题:伊斯兰世界究竟是快要完蛋了呢?还是处于社会转型的痛苦期,处于黎明前的黑暗?&br&&br&穆黑们认为:你愚昧,你落后,你素质低,你没科技,你四分五裂,所以你就该灭绝,就该淘汰。既然你都快完蛋了,那我就赶快踩上一脚,将来还可以落个“先见之明”。&br&&br&落井下石,岂不美哉?&br&&br&穆黑们一看不到(或者假装看不到)伊斯兰世界内部的各种分歧,二看不到社会与思想领域的激烈变化。在他们的观念中,穆斯林铁板一块又一成不变。至于出现的问题,那肯定是教义邪恶。在这种设定中,他们觉得自己掌握真理,占据着理性和道德的双重高地。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都可以把“绿教”批判一番。&br&&br&含蓄点的,口口声声反对“政治正确”,仿佛他们收到了天大的迫害;直接点的,扯大旗做虎皮,一天到晚琢磨着怎么把“恐怖分子”的帽子给全体穆斯林戴上,戴结实;至于极端的,跃跃欲试,集中营、毒气室、焚尸炉……反正我文明、你野蛮,把你杀的像印第安人一样快绝种了,将来假装道个歉不就得了。&br&&br&在他们的幻想中,应该来一场终极PK,一边是“文明世界”,一边是“野蛮人”。只要抛开“讨厌的政治正确”,他们就可以利用科技优势心情舒畅的杀人。&br&&br&他们觉得全世界穆斯林都是应该连坐的,因此哪怕张三李四是邻居,同时从电视上看到一个大新闻,张三就应该立刻忏悔道歉,否则就是同情暴恐。当然了,就算你每次在第一时间表态,你还是怀疑对象,谁知道你是不是“塔基亚”原则呢?&br&&br&一百多年前,黄祸论流行的时候,欧美人觉得你华人愚昧,还特别能生,还迷信,还暴力,还搞义和团,所以“华人不适合民主(的对待)”,必须“狠狠地惩罚中国人”,否则“华人会在三十年内占领美国”。所以要搞个《排华法案》,把华人拒之门外。而一百多年后,一大群华人在网络上,为特朗普“全面停止穆斯林进入美国”而鼓掌叫好。&br&&br&二十世纪,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为开端;二十一世纪,是“911事件”和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作为先导。当年往中国倾销鸦片,把华人称为“东亚病夫”的英国人,一定想不到2008年中国的奥运金牌数量全球第一;几个人端着刺刀就能占领一座县城的日本鬼子,也一定想不到1950年志愿军就可以“雄赳赳,气昂昂”把美国人赶回三八线;当年惊叹于“洋布既美,其价复廉”的华人自己,也一定想不到今天中国GDP坐二望一,成为世界工厂。&br&&br&伊斯兰世界正处于传统社会瓦解,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人民仍处于“自发的抵抗”阶段。在这个阶段,混乱、暴力、排外,内心的虚弱与敏感的自尊并存。客观的说,无论是保守还是激进,都可以找出来一堆东西供你们嘲笑和消遣。你们也毫不客气的把嘲讽用到了极致。&br&&br&穆黑们带着傲慢与偏见,搜寻着穆斯林的各种负面新闻,然后断章取义的找几段经文,以证明所有的坏事都是因为“这个邪教”。这里也不得不佩服你们成功的将其发展为一种娱乐活动:在网上随便编个段子,就会有一大堆人点赞。在这种似乎应者云集的假象中,你们又一次觉得自己是正确的、英明的,起码是可以很容易操纵群众情绪的。一步步将自己放在越来越偏执的角色中。&br&&br&我一向主张,讨论问题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不说谎”,包括不能故意隐匿事实,说一半留一半;二是“目的好”,即要以好的愿望为出发点,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矛盾。事实上,只要这坚持这两点,越是尖锐的批评,越是直指要害的分析,笔者越是喜欢。但你们中的多数显然做不到这两点。&br&&br&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总是渺小的,因此很多人总是跟随着舆论随波逐流。但是以不变的眼光去分析剧烈变化的世界,时间久了必然越来越与现实脱节。与其在浮躁的网络世界里自我强化一个不靠谱又不人道的偏见,还不如冷静下来,分析一下问题所在,看看自己能做点什么。&br&&br&“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各位网友有幸生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度,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资讯发达的年代,希望占网民主体的八零九零后们,不要被人带歪。事实上,大家正在遭遇网络普及时代第一次大规模考验人们眼界和分析能力的事件。难道真的要放弃自己的思考吗?&br&&br&对某些穆黑:试看三十年后,究竟谁被打脸。
根本性的分歧只有一点: 那就是现在伊斯兰世界存在的各种问题,究竟是因为“伊斯兰教本身就是邪恶的”,还是因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 由此可以引申出另外一个话题:伊斯兰世界究竟是快要完蛋了呢?还是处于社会转型的痛苦期,处于黎明前的黑暗? 穆黑们认…
&p&在我看来,最为无奈的是,谈“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引用相关的“科学史”作者的作品。谈圣经问题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引用相关的释经学作者的作品。很多本来很复杂的问题被过度简化了,也没有相关的学术著作引用。&b&无论科学史还是释经学,这两门都不只是神学立场独占的领域,明明相关领域都有人在做,然而知乎上的人还是忙着站队和树靶子。&/b&&/p&&p&我想说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乎上的大部分人在这方面就是&b&“知道的少”&/b&。当然,有些“良币”因为是乱七八糟的书名和人名,不认真看下是不知道的。一帮人这么迷恋&b&“宗教和科学”&/b&的题目,那么你们觉得&b&Richard Dawkings&/b&和&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David_C._Lindbe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avid C. Lindberg&i class=&icon-external&&&/i&&/a&相比,谁更有发言权?&/p&&blockquote&David C. Lindberg (November 15, 1935 – January 6, 2015) was an American historian of science. &b&His main focus wa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science, especially physical sci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science.&/b& Lindberg was the author or editor of many books and received numerous grants and awards. He also served as President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and, in 1999, was recipient of its highest prize for lifetime scholarly achievement: the Sarton medal.&/blockquote&&br&&p&在科学史方面,我甚至都没有看到过有人引用&b& Andrew Dickson White的《科学-神学论战史》&/b&这样的作品啊。虽然David C. Lindberg在&i&When Science and Christianity meet&/i&这样批评过:&/p&&blockquote&It is well known, of course, that it was a clash of ideas—between scientific claims fervently held by a small band of scientific reformers on the one hand and opposing theological doctrines supported by centuries of church tradition on the other. Unfortunately, this version of the story has proved itself vulnerable to simplistic black-and-white elaborations. In the overheated rhetoric of the likes of&b& Andrew Dickson White and many popular writers, this has become a tale of combat to the death between the voices of scientific freedom and the forces of theological intolerance&/b&—and, as a welcome bonus, an opportunity to bash the Catholic church. &b&As such, it may make good drama, but it is seriously deficient as history.&/b&&/blockquote&&br&&p&谈到解经,现在我把W. W. 克莱恩《基督教释经学》的一个note给引用出来,&b&意在提醒各位“圣经”研究的复杂性。&/b&&/p&&blockquote&109. 关于新约研究(这里是指社会学方法论研究),有三部看法相同的简易入门注释作品,提供了应该考验的广泛前提。参阅B. J. Malina &. R L. Rohrbaugh, Social-Science commentary on the Synoptic Gospels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2); B. J. Malina &. J. J. Pilch, Social-Science commentery o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Minneapolis: Fortress. 2000); 和Eerdrnans 的&社会修辞注释& (Socio-Rhetorical Commentaries) 系列中,由威瑟林顿(B. Witherington) 撰写的《马可福音》、《使徒行传》、《罗马书》、《哥林多书信》和《加拉太书》注释,以及由德·席尔瓦(De Silva)撰写的《希伯来书》注释。某些解释证明是有问题的,不过大多数是有价值的和合理的洞见。&/blockquote&&br&&p&&b&某答案的引用圣经的手法和方式,基本上跟某些极端原教旨的教徒一模一样。&/b&实际上,他们有着异曲同工的处理方式,其解释都是极为粗糙的。就eternal punishment而言,我们可以看下Andrew Louth在&i&Introducing Eastern Orthodox Theology&/i&一书谈到的Universal Salvation:&/p&&blockquote&in Orthodox theology hope in universal salvation, based on a conviction of the boundlessness of God’s love, has never gone away. St Gregory of Nyssa interprets&b& the apostle Paul’s teaching that God will be “all in all’ (1 Cor. 15.28) to mean the ‘complete annihilation of evil’.&/b& St Maximos the Confessor likewise holds out the hope of the salvation of all. The grounds for this are principally the long-suffering love of God for all creation, and also the conviction that evil is without substance, but is rather a corruption or distortion of what is good.
……It was also the conviction of one of the greatest Orthodox saints of recent times, St Silouan of Athos, manifest in a conversation with another Athonite hermit, who declared ‘with evident satisfaction’,
&b&‘God will punish all atheists. They will burn in everlasting fire’.&/b&
Obviously upset, the Staretz said,‘Tell me, supposing you went to paradise, and there looked down and saw somebody burning in hell-fire – would you feel happy?’
‘It can’t be helped. It would be their own fault’, said the hermit.
The Staretz answered with a sorrowful countenance: &b&‘Love could not bear that’, he said. ‘We must pray for all’.
&/b&&/blockquote&&br&&p&不要说这种思想没有影响力,“尼萨的格列高利”和“认信者马克西姆”的地位在基督教思想史上是很高的。如果连这都不知道的话,还是免谈。当然,对于某个连“奥古斯丁”都认为是乱七八糟的人而言,恰恰不知道在他的作品中给出了相应的答案。&/p&
在我看来,最为无奈的是,谈“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引用相关的“科学史”作者的作品。谈圣经问题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引用相关的释经学作者的作品。很多本来很复杂的问题被过度简化了,也没有相关的学术著作引用。无论科学史还是释经学,这两…
@罗宾 的回答有点莫名其妙,文不对题,题主问的是“天主教”,首先,你拿一本基督新教的圣经在列举,拜托认真一点,好歹列举天主教的圣经。然后,拜托先了解一下天主教的教义,你的圣经例子恰好佐证了为什么天主教不鼓励平信徒在没有神父指导的情况下自己读圣经,反对个人解经,就是怕出现看到你列举的类似句子就望文生义,圣经句子很多是比喻,另有所指。其次,天主教可不是新教一样“唯独圣经”,可不是捧着一本书作为其他一切作品和传统的唯一衡量标准,还有不亚于圣经的“圣传”(非人物传记,自行谷歌)。关于后面的例子OzoraShoko已经很好的说明。我总结一个,对于题主所言,教会已经承认历史上有一些过错,教宗的“无谬权”体现在神学训导上,但是人有软弱性,不存在完美无缺不曾犯错的人,教宗在神学训导外有可能因自身的软弱而犯下过错,神职人员有犯错的可能,人有病需要医院,有罪才需要教会,教会对此也毫不隐讳,对于历史上的过程,坦率承认并且道歉。因此愿我们同声祈祷,愿圣神指引教会,指引我们,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amen
@罗宾 的回答有点莫名其妙,文不对题,题主问的是“天主教”,首先,你拿一本基督新教的圣经在列举,拜托认真一点,好歹列举天主教的圣经。然后,拜托先了解一下天主教的教义,你的圣经例子恰好佐证了为什么天主教不鼓励平信徒在没有神父指导的情况下自己读…
一、圣经中的部分原文:&br&&br&
“你的同胞弟兄,或是你的儿女,或是你怀中的妻,或是如同你性命的朋友,若暗中引诱你,说,我们不如去事奉你和你列祖素来所不认识的别神;是你四围列国的神。无论是离你近,离你远,从地这边到地那边的神;你不可依从他,也不可听从他,眼不可顾惜他。你不可怜恤他,也不可遮庇他;总要杀他。你先下手,然后众民也下手,将他治死;要用石头打死他,因为他想要勾引你离开那领你出埃及地为奴之家的耶和华你的神。”(申13:6)&br&&br&
如果新娘不是处女,就要用石头将她打死(申22:21),女人如果在城里被强奸,也要被处死,在城外被强奸的才能被饶恕(申22:25)。&br&&br&
“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太10:21)&br&&br&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太10:34)&br&&br&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14:26)(按:中文通行版的《圣经》把“恨”篡改成“爱我胜过爱”,并注明原文作“恨”。为什么要毫无根据地篡改?是不是《圣经》中译者也觉得这段话太恐怖了?&br&&br&
我必使灾祸临到人身上,使他们行走如同瞎眼的,因为得罪了我。他们的血必倒出如灰尘;他们的肉必抛弃如粪土。 (西番雅书 1:17)&br&&br&
& 凡不尋求耶和華以色列 神的、無論大小、男女、必被治死。&歷代志下15:13&br&&br&&p&
&你必要用刀殺那城裡的居民、把城裡所有的、連牲畜、都用刀殺盡。&br&你從那城裡所奪的財物都要堆積在街市上、用火將城和其內所奪的財物、都在耶和華你 神、面前燒盡.那城就永為荒堆、不可再建造。&申命记13:15-16
(希特勒和日本人真是非常完美地执行了上帝的命令,将异见者异族者从肉体上消灭,能颁布这种命令的绝非人类,而是畜生)&br&&br&&/p&&br&………………&br&&br&二、圣经带来的暴行:&br&&br&&p&海帕西娅:希腊女几何学家,415年,基督徒凶残地袭击了她,他们用贝壳剥掉了她的皮肤,然后将她烧死。罪名是女巫。吉朋(Gibbon)在《罗马帝国表亡史》中叙述时说:「她由车上被拉下来,剥脱衣服到一丝不挂,被拖至教堂,为一群野蛮而无人性的狂徒,用尖利的蚝?将她的肉由骨上剥削下来,手脚砍下,抛掷火燄之中。」&/p&&p& 加尔文烧死医生塞尔维特的罪名也是宣传错误教义。虽然同时被天主教和新教宣布有罪,但最后他是被新教的&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6%%25E5%E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日内瓦&i class=&icon-external&&&/i&&/a&理事会以&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BC%%25AB%25A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异端&i class=&icon-external&&&/i&&/a&的名义烧死。&/p&&p& 艾蒂安o多莱,人道主义者.1546年在巴黎被活活烧死,仅仅是因为他译了柏拉图的一段对话,里面否定了灵魂不朽说。&/p&&p& 按照基督教教义,女人应绝对服从于男人。于是有发生教会贬低并丑化女人,捏造女巫形象,迫害女人,甚至活活烧死所谓的“女巫”,以及对巫术的追捕。&/p&&p&
1484年,两位教士亨利希和耶科布,撰写了&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A5%25B3%25E5%25B7%25AB%25E4%25B9%258B%25E6%25A7%258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女&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A5%25B3%25E5%25B7%25AB%25E4%25B9%258B%25E6%25A7%258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巫之槌&i class=&icon-external&&&/i&&/a&,详细列举了很多种识别女巫的方法,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欧洲女巫大审判”。&/p&&p&
借由猎杀女巫之名,三个世纪内约有十万人被处死,其中绝大多数是女性,尤其集中在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地区。&/p&&p&维萨留斯(A. Vesalius, )&/p&&p&是解剖学家,发表了《人体的构造》。教会判他死刑,并通缉追捕。从此他就离开意大利,至老而不知所终。&/p&&p&布鲁诺 (G. Bruno, )&/p&&p&是个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反对所谓三位一体说,写了《论限宇宙和世界》、《论原因、本原和同一》、《诺亚方舟》。更进一步发展哥白尼的宇宙结构模型,指出「太阳也只是千千万万个普通行星之一而非宇宙中心」,被罗马教廷的宗教裁判所迫害而逃亡各地十五年,终于在威尼斯被捕,过了八年酷刑的监仓生活。在1600年被送往刑场时他大声反对,因此被用钳子将舌头从口内拉出并剪断,然后火刑烧死。&/p&&p&拉美特利()&/p&&p&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及无神论哲学家,主要的无神论著作为《人是机器》,出版后大大激怒教会,著作被焚毁,威吓要杀死他,拉美特利被迫逃亡终生。
&/p&&p&狄德罗()&/p&&br&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及无神论哲学家,《百科全书》的主要编辑者。狄德罗一生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宗教神学,曾被教会关押三个月。&br&…………&br&&br&&br&三、圣经之错or信徒之错:&br&&br&&p&面对这些教会历史上无法否认的暴行,包括十字军东征,天主教独裁,以及日内瓦暴政。&/p&&p&很多人说,并不是圣经的错,而是那些表面上信而本质上并不信
的人扭曲了圣经,而导致的。&/p&&p&但是&/p&&p&第一,之上列举的圣经之残暴经文,为这些“好像是信其实并不信”的人,提供了可供引用和背诵的理念基础和源泉,所以这些经文是教会暴行与黑暗的根源。试想,如果这些人根本引用不到这些变态经文,如何打着圣经和上帝的名义施暴呢?利用上帝打压异己和异见者的光荣事迹数不胜数,从摩西开始,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其实通篇上是领导者记载下属的无能、软弱、不忠,叛变者的可恶,自己的忠心、耐心。一直到法利赛人利用上帝杀毒耶稣,再到保罗彼得利用上帝驱逐斯多瓦派,无不是将异见者定义会假先知,灭亡者,除之而后快,这类经文都是常引不衰的好用工具。&/p&&br&&br&&p&第二,照这种先进的撇清关系的方法,那文化大革命并非领袖倡导的理念的错,而是下面的人执行偏了,领悟偏了。那天主教什么理念都不会有错了,因为错在领悟者解释者和执行者。&/p&&p&
在纯理论方面。想要向信徒洗脑、灌输和巩固自己的思想时,就让信徒充分利用理性,有许多地方解释不通时,就动用超理性论和上帝不可知论,那在论辩方面,这个理论本身已经金刚不破了。因为理性只能被利用来加强自己攻击别人,而不能用来怀疑自己。&/p&&p&
在实践方面,凡是执行出善果时,就归功于圣经的伟大,信仰的伟大。凡是执行出无可否认的恶果和暴行时,就归功于实践者的假信、错误领悟和愚蠢执行。那这种理念或书籍在实践方面也是金刚不破之身了。&/p&&p&
照此理,世上就不存在错误的理念和想法了,只存在错误的领悟者,错误的解释者,错误的执行者。因为要么我坚持的这个理念境界太高,你们这些人的理性根本钩不到(不可知论,上帝大于理性论),要么你们领悟错了,理解错了,导致执行出了恶果和暴行。&/p&&br&&br&&p&第三、基督教各派在坚持“圣经对,人解释不对,执行不对”的护教论时,都认为相比于其他各派而言,自己这派是对圣经的最蒙恩宠的领悟者,最正统的解释者,最有力和忠心的执行者。那这么多自认为最牛逼的派别,到底谁是对的?最牛逼最正统和最神圣的派别和信徒对圣经“总原则”的解释绝然不同时,听谁的?&/p&&p&
我们只能说,当对立的各方都能引用圣经支持自己,且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时,极有可能是圣经本身就是自杀矛盾的,从而成为基督教自我纠结自相攻击的源泉。本源不正才导致支流旁出,本源不清才导致支流混浊。从这方面讲,康德的理论比圣经不矛盾得多,很少有人对康德的理论有那么那么多分歧的理解产生那么多派别。因为人家定义清楚,论证严密。&/p&&br&&p&
改革宗把其他所有宗派视为要么异端要么未归正宗派两种,拥有广泛人气的任不寐又把改革宗看作受人文主义荼毒的未归正派,只有路德宗才是最归正的。基督教的各派无不处于自我陶醉和自我封赏之中,原因非常明显,各派都有自己“必杀技”的圣经支持自己。&/p&&br&
圣经的自相矛盾性和“易被误解性”在教会界无处不在(管它三自还是家庭,管它归正还是非归正)-----大到教会方面派别林立,大佬辈出;小到家庭方面,夫妻各以圣经武装自己,以达到控制配偶之目的;最后,微观和limit到每个信徒自己的脑袋里,信徒自己的思维就一团浆糊,面对生活时不知所措,只能求援于有权威的牧师长老,因为圣经经文与先前的思想打仗,圣经经文与经文之间也打仗,不同牧师之间的讲道也打仗,脑袋都快爆了,不如让渡出自己的思维和决策权,让牧师长老替自己决策吧。殊不知牧师长老的脑子、家庭、教会也是一团浆糊,只能在信徒面前装做圣经解释的权威而已。然后牧师长老纷纷求助本派的“神学家”。时刻盼望着本派高人来做培训和讲经,给自己传授内力,梳理自己的脑袋。然后本派的神学大佬之间又打仗。逻辑漏洞、诡辩、断言再加上各种宗教情绪与狂热,充斥着教会界。&br&&br&&p&
这些遍布到信徒内心、家教、教会之中种种的混乱,争执,自大,以及暴力残忍血腥迫害,难道不是一本圣经引发的血案吗?再怎么用一派神学和所谓总原则去统一和解释,乱还是乱,波动无常还是波动无常。因为从源头就混浊,支流能清澈吗?从源头就矛盾,支流能统一吗?源头中就有暴力成分,支流会没有血腥和残忍吗?&/p&&br&&br&&br&&p&&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edcd00ebfd4dbfa4559567&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伍亦勤& data-hash=&edcd00ebfd4dbfa4559567& data-hovercard=&p$b$edcd00ebfd4dbfa4559567&&@伍亦勤&/a&&br&&/p&&br&&p&&b&PS:&/b&有个年青人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b162fdd1edaa98b87df5e&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梁璟珂& data-hash=&b162fdd1edaa98b87df5e& data-hovercard=&p$b$b162fdd1edaa98b87df5e&&@梁璟珂&/a& 说我不引用上下文,直接讲这些残忍的圣经经文,是断章取义,是半桶水并晃荡着。&/p&&br&&p&回答:&br&&/p&&p&你以为联系个上下文就能洗地了?搞笑。希特勒要杀光犹太人 还能先出几十本丑化犹太人的专著先做个铺垫呢,酝酿下情绪和气氛呢。你以为有个上下文的前因后果,杀人灭族就有理了?丑化下受害者,施暴者就能做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破事了?(耶和华和耶稣都是这类货色)。&/p&&br&&p&你的”上下文“,不光不能为这些矛盾经文洗地,反而越描越显出上帝的自私与残暴。&/p&&p&整本圣经其实贼简单,无非就是设置一个亲近上帝(以色列的上帝,亚伯拉罕的上帝)就是善,就是圣洁;远离上帝 不听上帝的话就是邪恶 就是污秽的预设。在这个预设下,天天给这个族定罪,把那个人击杀,还自导自演一个”神格“分裂赚人眼泪的救赎电影。有意思吗?实际上,幼稚至极 无理至极 残暴至极。&/p&&p&你的”上下文“,无非就是强调这些无理的“预设”。&/p&&p&谁是半罐子还不知道呢,老子站讲台讲道 和威斯敏斯特神学院教授谈笑风生时,你还在换尿布呢。图样图森破。&/p&&br&&br&&br&&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青年传道人必看 - 罗宾的回答&/a&&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青年传道人必看 - 伍亦勤的回答&/a&&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基督教可信吗(基督教总论) - 罗宾的回答&/a&&br&&br&&br&&p&&br&附一:基督教 系统化 剖析&/p&&br&&p&&a href=&///?target=http%3A//.cn/s/blog_62edeg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基督教总论(基督教教义中系统化的错谬)&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附二:文章专辑&/p&&br&&p&&a href=&///?target=http%3A//.cn/s/articlelist__2_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信仰探索专辑&i class=&icon-external&&&/i&&/a&&/p&
一、圣经中的部分原文: “你的同胞弟兄,或是你的儿女,或是你怀中的妻,或是如同你性命的朋友,若暗中引诱你,说,我们不如去事奉你和你列祖素来所不认识的别神;是你四围列国的神。无论是离你近,离你远,从地这边到地那边的神;你不可依从他,也不可听…
&p&题主以为只有在基督教里受过洗礼的人,那才叫信基督?&/p&&p&&b&神学词典:无名基督徒&/b&&a href=&///?target=http%3A///book/html/131/765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神学辞典-无名基督徒&i class=&icon-external&&&/i&&/a&&/p&&blockquote&&b&wúmíng jīdūtú&/b&&br&&b&ANONYMOUS CHRISTIANS&/b&&br&&i&参阅: 315信仰 277宗教神学 332降生 449基督论 456救恩史 595传教神学240非基督宗教神学&/i&&br&(一)概念说明:「无名基督徒」(或:匿名基督徒) (anonymous Christians)是近日神学家拉内(K. Rahner, )所提出的名称,意指那些尚未认识或信奉基督的人,只要具有诚意和凭良心作事,便可以获得救恩;拉内认为对基督的信仰可有明显和隐含之分,「无名基督徒」便是对基督怀有隐含的信仰。&br&(二)非基督徒得救的问题:&br&梵二大公会议()以前教会的传统立场是「教会以外无救恩」(extra ecclesiam nulla salus)。这名言来自教父奥力振(Origen, 约185-254)和西彼廉(Cyprian, 约200-258),日后佛罗伦斯大公会议(1442)又宣布此原则(DS 1351)。&br&梵二对非基督徒得救的问题&br&采取较开放的态度,《教会》宪章一面重申教会为救恩的必需性(LG 10),但同时拓宽了教会的精神领域;领了洗的基督徒固然是教会的成员,但其他未接受福音讯息的非基督徒,也以不同的方式与天主子民有关连:「原来那些非因自己的过失,而不知道基督的福音及其教会的人,却诚心寻求天主,并按照良心的指示,在天主圣宠的感召下,实行天主的圣意,他们是可以得到永生的」(LG 16)。宪章继续指称,连那些尚未认识天主,即没有信仰的人,只要是出于诚意和依从良心作事,天主也给他们为得救所需的助佑。宪章同时指出教会传教的职责,但声明在传福音时,教会无意废弃各宗教和文化传统中的真理与善的成份,却要保存这些因素,并使它们达于圆满的境界(LG 17)。同样,《教会传教工作》法令一面强调教会传教的使命,一面承认其他宗教也具有积极的因素,可以导人归向天主,及作为接受福音的准备(AG 3)。另外,《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更指出圣神能以特殊方式使非基督徒参与基督的逾越奥迹(GS 22)。&br&(三)梵二对非基督徒救恩问题带来的突破,一般认为拉内的贡献相当的大:&br&在讨论这问题时,拉内根据两项基本原则:&br&1)他首先提出基督的信仰对得救的必需性,这必需性与救恩的本质有关,因为信仰正表示对于天主藉着基督施予的救恩采取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参 315)。&br&2)另一基本原则是天主愿意拯救一总人的普遍性救恩意愿(弟前二4)。这普遍性救恩意愿似乎与对基督信仰的必需性有抵触,事实上只有少数人享有这信仰。为解答这难题,拉内认为必须把对基督的信仰分为明显与隐含两个层面;后者已足以使人获得救恩。&br&拉内的理论基于他的「先验人学」(transcendental anthropology)(参 160,161),隐含的信仰与人的「超越经验」有关;人为万物之灵,其最大特点便是无止境的超越。人在认知和爱的精神行动中常趋向更大的领域,即趋向更大的真善美和无限的实有(infinite being)。拉内的独特见解在于指出,这种趋向无限实有的超越经验已不是纯属本性的经验,而是一种恩宠的经验。当人向超越经验开放,积极地追求更大的真善美时,他便是向那施与圣化恩宠的天主开放,进入恩宠的境界。&br&拉内更指出这种超越经验不但与恩宠有关,也与基督奥迹有关。在反省降生奥迹时,拉内认为圣言与人性结合,是给人性的超越导向带来圆满的实现,基督奥迹可视为人自我超越的最高典型;当然,这自我超越是有赖于天主的自我通传的。因此,当人向超越经验开放时,其实便是向基督奥迹开放。拉内特别举出两种对基督隐含信仰的方式,或「无名基督徒」的具体表现,即接受人的有限存在和对弟兄开放:1)谁面对生老病死之谜,和人生的各种挑战,却能处之泰然,接受自己的局限,并忠于日常生活的职守,谁便是隐含地接受了那位降生成人、分享了人的一切际遇、而常忠于天父的基督。即使这人尚未认识基督的讯息,实际上已接受了祂。2)透过降生奥迹,基督成了人类的近人,祂临在于弟兄姊妹们身上;谁对弟兄开放,予以真诚的接纳和爱心的服务,便是接受了基督。以上两点格外是拉内所称「无名基督徒」的具体表现。&br&拉内的理论也包括对于非基督宗教(参 239)救恩意义的反省;拉内支持传统道理,承认教会为得救的必需性,但认为这必需性与实际历史境况有关。在基督来临以前,和今日福音尚未普及的地方,当地的宗教也有救恩意义。人既是群体性的,必须透过宗教社团表达信仰,非基督宗教可说是尚未认识基督福音的人,藉以获得救恩的一般途径;因此,这些宗教在天主的救恩计划中具有积极的意义。&br&有些人认为「无名基督徒」的理论阻碍了教会的传教工作(参 595)。拉内却坚持教会传教的使命,他指称传福音的目的在于把人心中隐含的信仰带领至对基督明显的宣信,使人加入教会,藉着圣事和教会内其他救恩方法,更有效地,和更圆满地获得救恩。也有人批评「无名基督徒」这名称给人自大的印象,但拉内提出这名称,并非作为与其他宗教人士交谈的工具;而是为了提醒基督徒对于其他弟兄的救恩问题,应采取更积极的看法。「无名基督徒」虽是拉内创新的名称,其实也有传承的依据,教父戴尔都良(Q.S.F. Tertullian, 约160-230)已称人为天生的基督徒(anima naturaliter christiana) 。&br&(四)基督与其他宗教的关系已成为今日神学反省的重要课题,讨论的焦点在于基督的普遍性救恩意义,即有关基督为人类救主的问题。近日神学家对这问题的不同意见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形成三种不同的基督论:&br&排外基督论(exclusive Christology):这意见坚持教会以外绝无救恩的严格诠释,不但视基督为全人类的救主,而且否认历史中任何其他救恩媒介的可能性;因此,为了获得救恩,必须认识和信奉基督,加入祂的教会。基督教神学家巴特(K. Barth,)在他早期神学思想中,是这种排外基督论的杰出发言人。至于天主教方面,这是梵二以前的传统立场,但梵二已带来重要的转变。&br&包容基督论(inclusive Christology):这种基督论维护天主普遍性的救恩意愿,同时宣认耶稣基督是天主和人之间的唯一中保(弟前二4~5);也承认除祂以外,「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字,使我们赖以得救的」(宗四12)。这些神学家主张对基督的信仰为得救固然是必需的,但这信德也可以是隐含的;基督的教会是得救的门路,但对于尚未认识和信奉基督的人士,其他宗教也有积极的救恩意义。如前面所介绍的,拉内「无名基督徒」的理论代表这种基督论。梵二采纳了这种理论。梵二以后,最近在基督教神学界中也逐渐向此立场开放甚至已接受。&br&多元基督论(pluralist Christology):多元基督论并不指基督论的多元化,却代表一种神学上创新的模式。希克(J.H. Hick, 1922- )把这模式比作哥白尼的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他主张不以基督,而代以神为神学反省的中心。从这角度看,世界各大宗教都是平等的,耶稣基督也只是历史中众多救主之一。假如说基督是圣言降生成人的话,那么也该承认这圣言也降生在其他宗教教主身上。印度神学家巴尼卡(R. Panikkar, 1918- ),在后期著作里也由包容基督论转入了多元基督论;他企图把历史中的耶稣(historical Jesus)和宇宙性的基督(cosmic Christ)分割,主张宇宙的基督不但现身于纳匝肋人耶稣,也曾现身于各大宗教的教主,他们都是同一宇宙基督在历史中以不同姿态出现。&br&这种多元基督论把宇宙基督与历史耶稣分割,这样作是违背了新约的启示。当新约作证耶稣基督是人类救主时,并非指一位抽象的基督,而是指那位降生成人的纳匝肋人耶稣,这位耶稣藉着祂的生平事迹,尤其祂死而复活的奥迹,成为人类的救主。透过祂的复活,这位历史的耶稣被宣布为超历史的宇宙性基督,但二者同是一人。假如说基督也降生在其他宗教教主身上,那无异是把降生看作神话故事,使降生奥迹失去它专有的独特意义(参 332)。&br&结论:上述三种意见中,包容基督论才是正确的立场,这立场基本上采纳了拉内「无名基督徒」的理论。拉内对于救恩史(参 456)的反省可以作为这理论的补充。基督事迹是历史中的个别事件,但却对全人类有普遍性的救恩意义;为解释基督事迹的个别性、及其普遍性意义,必须从天主圣三的角度看这事迹。在永恒中圣父对人类怀有一整体性的救恩计划,这计划须在历史中实现和展示出来,这构成了救恩史;基督奥迹便是这救恩计划在历史中的圆满实现,因此保禄称基督为天主救恩旨意的「奥秘」(mysterion) (弗一9);圣神便是使救恩史向前推进的动力。在基督降来之前,圣神已默启旧约的先知圣贤,并以真理启迪旧约以外的古代贤哲,给基督的来临作准备工夫。在基督复活后,圣神更成了「基督之神」,使基督奥迹「内在化」,植根于人的心灵;也使这奥迹「普遍化」,普及各时代,各地域的人。圣神能启发人对基督宣示明显的信仰,也能引领人隐含地接受和生活基督的福音,成为「无名基督徒」,默然地参与基督的逾越奥迹。&br&这圣神已在各民族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中播下圣言的种子,作为基督福音的前导。无疑地在中国深远的文化传统中,圣神也播下了圣言的种子。由于这些真理的种子,这文化传统不但向基督讯息开放,而且也是表达这讯息的有效工具,能在人心中引起更大的共鸣;因此,把基督讯息与中国文化配合是传播福音的当前急务。同时,教会也视宗教交谈为传播福音的一部份,这交谈可以使双方获益;因为透过与其他宗教的交谈,基督徒也能更深入了解自己的信仰。&br&参考书目:&br&甘易逢,傅佩荣译,〈有关其他宗教的神学反省〉,《神学论集》17(1973), 431-441。&br&───,黄雪霞译,〈福音传播与世界性宗教〉,《神学论集》43(1980),75-82。&br&张春申,〈中国教会与基督论〉,《神学论集》37 (1978),435-451。&br&───,〈宗教交谈的神学基础〉,《神学论集》45 (1980),329-338。&br&───,〈中华民族与天主的启示〉,《神学论集》71 (1987),73-77。&br&包瓦(D. Power),傅佩荣译,〈从神学观点看宗教的存在问题〉,《神学论集》20 (1974),285-298。&br&罗光,〈佛学与天主教神学〉,《神学论集》1 (1969),85-94。&br&──,〈现代儒家思想与基督信仰的融合〉,《神学论集》76 (1988),537-547。&br&谢扶雅,〈经学时代,佛学时代,基督学时代─ 中国宗教文化的回顾与前瞻〉,《神学论集》50 (1982),481-489。&br&D'Costa, G.
&i& Theology and Religious Pluralism: The Challenge of Other Religions.&/i&
Oxford: Blackwell, 1986.&br&Dupuis, J. &i&
Jesus Christ at the Encounter of World Religions.
&/i&New York: Orbis Books, 1991.&br&Kueng, H.
&i& Christianity and the World Religions.
&/i&Lon-don: Collins/Fount, 1987.&br&─── . and J. Ching. &i&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Religions.
&/i& New York: Doubleday, 1989.&br&Rahner, K.
&Christianity and the Non-Christian Religions.&
&i& TI, &/i& vol. 5. 115-134.&br&─── .
&Anonymous Christians.&
&i& TI,&/i&
vol. 6. 390-398.&br&─── . &The One Christ and the Universality of Salvation.&
&i& TI, &/i& vol. 16. 199-224.&br&───. &Jesus Christ in the Non-Christian Religions.& &i&TI,&/i&
vol. 17. 39-50.&br&Richard, L.
&i& What are They Saying about Christ and World Religions?
&/i&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1.&br&Roeper, A.
&i&The Anonymous Christian.&/i&
New York: Sheed and Ward, 1966.&br&Schineller, J. P.
&Christ and Church. A Spectrum of Views.&
&i& Theological Studies &/i& 37 (1976): 545-66.&br&Song, C. S.
&i&Christology and Other Faiths: Some Theological Reflections. &/i&
Toronto: Ecumenical Forum of Canada, 1985.&br&Wong, J. H. P. &Anonymous Christians: Karl Rahner's Pneuma-Christocentrism and an East-West Dialogue.&&br&&i&Theological Studies &/i& 55 (1994): 609-637.&/blockquote&&p&天主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NWsL4JcDYFDxliCr-snSKWWGaNT2DLnb3WQsIktzB_TZWoRmOAi3DVRBBPrsR_Bi3rKMDc5s7bFS_XN2Pwow4FRGNA-zkZ1vaTL2CLzZ0f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p&&blockquote&在我们的时代,人类的结合日益密切,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增加,教会亦更用心考虑它对非基督宗教的态度。教会既以促进人与人,甚至民族与民族间的团结互爱为职责,在此首先即考虑人类共有的问题,以及推动人类共同命运的事。&br&&br&  各民族原是一个团体、同出一源,因为天主曾使全人类居住在世界各地,他们也同有一个最后归宿,就是天主,祂的照顾、慈善的宜证,以及救援的计划,普及于所有的人,直到被选的人集合在圣城,就是天主的荣耀将要照亮的圣城,各民族都将在祂的光明中行走。&br&&br&  对于今日一如住日,那深深激动人心的人生之谜,人们由各宗教期求答复:人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与目的何在?什么是善?什么是罪?痛苦的由来与目的是什么?如何能获得真幸福?什么是死亡,以及死后的审判和报应?最后,还有那围绕着我们的存在,无可名言的最终奥秘:我们由何而来?将往何处?&br&&br&  各种非基督宗教&br&&br&  自古迄今,各民族都意识到,某种玄奥的能力,存在于事物的运行及人生的事故中,有时竟可追认此一「至高神明」或「天父」。此称意识与体认,以最深的宗教情感贯澈到他们的生活中。但是,与文化进步有关联的宗教,更以较精确的概念和较文明的言词,设法解答同样的问题。例如,印度教徒用无限丰富的神话,及精微的&u&&a href=&///?target=http%3A///list-.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哲学&i class=&icon-external&&&/i&&/a&&/u&,去探究表达天主的奥秘:他们用苦修生活方式,或用深度默想,或用孝爱信赖之心投奔天主,以求解脱人生的疾苦。又如在佛教内,根据各宗派的不同方式,承认现世变化无常,呈现彻底缺陷,教人以虔敬信赖之道,去追求圆满解脱境界,或以本身努力,或藉上界之助,可以达到彻悟大光明之境。世界各地的其它宗教,也提供教理、生活规诫,以及敬神礼仪,作为方法,从各方面努力弥补人心之不平。&br&&br&  天主公教绝不摒弃这些宗教里的真的圣的因素,并且怀着诚恳的敬意,考虑他们的作事与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规诫与教理。这一切虽然在许多方面与天主公教所坚持、所教导的有所不同,但往往反映着普照全人类的真理之光。天主公教在传扬,而且必须不断地传扬基督,祂是「道路、真理与生命」(若:十四 6),在祂内人頞获得宗教生活的圆满,借着祂天主使一切与自己和好了。&br&&br&  因此,教会劝告其子女们,应以明智与爱德,同其它宗教的信徒交谈与合作,为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作见证,同时承认、维护并倡导那些宗教徒所拥有的精神与道德,以及社会文化的价值。&br&&br&  论回教&br&&br&  天主教会也尊重回教徒,他们崇拜惟一、生活、常存、慈悲、全能、创造天地、曾对人讲话的天主。他们努力使自已全心顺服天主的命令,包括隐秘的命令在内,就如依斯兰信仰所衷心佩服的亚巴郎顺服天主一样。他们虽不承认耶稣为天主,但却尊之为先知,并尊敬耶稣的童贞母亲玛利亚,并且有时虔诚地向她呼求。此外,他们也期待审判之日,那时天主将酬报一切复活的人。因此,他们也重视道德生活,并以祈祷、施舍、斋戒恭敬天主。&br&&br&  在时代的过程中,基督徒与回教徒曾经发生争端与仇恨,本届神圣会议吁请大家忘掉过去,诚意实行互相谅解,共同卫护及促进人类的社会正义、道德秩序、和平与自由。&br&&br&  论犹太教&br&&br&  本届神圣会议,探讨教会奥迹时,忆记新约的子民同亚巴郎后裔在精神方面所有的联系。&br&&br&  实际上,基督的教会承认其信德与蒙召,依照天主的救援奥迹,从圣祖们、梅瑟及先知们,早已开始。教会承认所有基督信徒,即依照信德为亚巴郎子孙者,都巳包括在这位圣祖的召选之内,而教会的救援在选民逃出奴役之地时,己是神秘的预象。为此,教会不能忘记,它是通过天主曾以无限仁慈与之谛结旧约的邃民,而接受了旧约的启示,同时外邦人的野橄榄树枝被接在优良的橄榄树根上,接受营养。教会信仰基督是我们的和平,祂藉十字架使犹太人与外邦人得以和好,使双方在祂内成为一体。&br&&br&  教会也常记得保禄宗徒有关他同族人的话:「义子的名分、光荣、盟约、法律、礼仪,以及恩许,都是他们的:圣祖也是他们的,并且基督按,血统说,也是从他们而来的」(罗:九,4—5),祂是童贞玛利亚的儿子。教会又念记称为教会基础与柱石的宗徒们,以及那许多向世界传播基督福音的首批门徒,亦都是出生于犹太民族。&br&&br&  有圣经为证,耶路撒冷没有认识眷顾它的时期,大多数犹太人亦未接受福音,甚至有不少犹太人阻止了福音的传布。虽然如此,按照圣保禄宗徒,天主赐给犹太人的恩宠与召叫并无反悔,由于祖先的缘故,他们对天主仍是极可爱的。教会偕同先知们和圣保禄宗徒,仍期待着惟独天主知道的时日,那时所有民族将同声呼求上主,「并肩事奉祂」(索:三,9)。&br&&br&  基督徒与犹太人既然共有如此伟大的精神遗产,本届神圣会议,极愿提倡并鼓励双方彼此认识与尊重,这特别可借助于研究圣经、神学及友谊的交谈而获致。&br&&br&  虽然当时犹太当局及其追随者促使了基督的死亡,但在基督受难时所发生的一切,不应不加辨别地归咎于当时的全体犹太人,或今日的犹太人。教会虽然是天主的新子民,但不应视犹太人为天主所摒弃及斥责,一若由圣经所得结论似的。因此,无论在传授教义或宣讲天主圣言时,都不得教授有违福音真理及基督精神的事理。&br&&br&  此外,教会既反对迫害任何人,且纪念与犹太人共有的遗产,决非为政治因素,而实由福音仁爱的宗教理由所催迫,痛斥一切仇恨、迫害,以及在任何时代和由任何人所发动的反犹太人民的措施。&br&&br&  再者,一如教会在过去与现在均一直坚持,基督是为了众人之罪,以其无限仁爱,甘心情愿受难受死,使普世都获得救赎。因此,教会的职责就是宣扬基督的十字架,作为天主普爱众人的标志,和一切圣宠的泉源。&br&&br&  普遍性的友谊&br&&br&  如果我们不愿对依照天主肖像所造的人,以兄弟手足相待,那么我们便无法呼求万民的天父。人类与其天父的关系,以及人类与其同胞弟兄的关系,密切相连,正如圣经所说:「谁不爱人,即不认识天主」,(若一:四,8)。&br&&br&  因此,凡在在人与人间或民族与民族间,对于人格尊严及其权利引起歧视的任何主张与实例,都是毫无依据的。    &br&&br&  教会对于人类因种族、肤色、生活方式或宗教的不同而发生的任何歧视与虐待,均认为是违反基督精神而予以谴责。为此,本大公会议追随圣伯多禄圣保禄宗徒的芳踪,剀切吁请全体基督信徒,务要「在外教人中保持良好的品行」(伯前:二,12),并与所有的人尽量和平相处,俾能真正的成为在天大父的子女。&br&&br&  ——梵蒂冈第二届神圣大公会议颁布&/blockquote&&p&&br&&/p&&p&&b&最后转帖百度贴吧一个天主教徒的帖子:&a href=&///?target=http%3A///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天主教认为: “非基督徒”也有可能进天堂&i class=&icon-external&&&/i&&/a&&/b&&/p&&blockquote&非基督徒也有可能进天堂。这在天主教会,是早有定论的事!但是,看到“基要派”的某些信徒胡搅蛮缠,硬是说“非基督徒一定下地狱”。我认为,有必要重申一下天主教的观点,免得外教的朋友误会了天主教,误以为天主教也像“基要派”那么极端!!&br&&br&首先,必须说明的是:“非基督徒”也有可能进天堂,为什么我们天主教还要传播福音!原因很简单:因为天主教关心的,是人的灵魂如何才能切实得救!得享天国。因此,传播福音,使更多人认识天主,是很有必要的!主说:“我是世界的光,跟随我的,决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br&&br&然后,“梵二”&u&&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x%2BZ5mMbGPAsY/M/Q/im9DR3tEqEFWbC4Yzg89xsWivSrZu8RrRWH8Uaoa0Gjm1XrHsKd0ueNl4wripOOA15C4U%2BGRIwDgEI46b99l0XyUM/jR49NyMTc/6qmUGNB%2BhoBDSgWARKcGfluu44eboXVu649iYxOCudDJRCeUanY8O1pOqVGptZSUv%2BXtLXBrQYtyjwNAf5LmL1etb9N4hGNCDA8Zu4mdgY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大公会议&i class=&icon-external&&&/i&&/a&&/u&的文献:&br&&br&&br&原来那些非因自己的过失,而不知道基督的福音及其教会的人,却诚心寻求天主,并按照良心的指示,在天主圣宠的感召下,实行天主的圣意,他们是可以得到永生的(十九)。还有一些人,非因自己的过失,尚未认识天主,却不无天主圣宠而勉力度着正直的生活,天主上智也不会使他们缺少为得救必需的助佑。在他们中所有的任何真善的成分,教会都视之为接受福音的准备(二十),是天主为光照众人得到生命而赐与的。&br&——————————— 《“梵二”文献,教会宪章》&br&&br&这不独为基督信徒有效,凡圣宠以无形方式工作于其心内的所有善意人士,为他们亦有效(三一)。基督为所有的人受死(三二),而人的最后使命事实上又只是一个,亦即天主的号召,我们必须说,圣神替所有的人提供参加逾越节奥迹的可能性,虽然其方式只有天主知道。&br&———————— 《“梵二”文献,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br&&br&&br&综合上述文献,不难得出结论。&br&在天主教看来,部分“非基督徒”也能进天堂!&br&&br&————————————————————————&br&&br&天主教教理:&br&&br&&br&「由於基督是为所有的人而死的,而人最终的召叫,实际上又只有一个,就是天主的召唤。因此,我们必须说,圣神给众人提供参加逾越奥迹的可能性,但其方式只有天主知道」。&br&凡是不认识基督福音和他教会的人,只要按照他们所晓得的,寻求真理并承行天主的旨意,都能得救。我们可以假设,这样的人,如果知道洗礼是必要的,他们一定会明确地渴望洗礼。&br&———————— 《天主教教理,1261号》&br&&br&&br&给外教的朋友解释一下,上述“得救”,就是“得享天国”的意思。&br&这里也说得够明白了:部分“非基督徒”也能进天堂。&br&&br&&br&教会与回教徒的关系。「天主的救恩计划,也包括那些承认造物主的人,其中首先要推回教徒,他们自称具有亚巴郎的信仰,和我们一样地钦崇唯一的、仁慈的、末日要来审判万民的天主」。&br&----------------- 《天主教教理,841号》&br&&br&&br&教会承认其他宗教,仍「在幽暗和形象中」寻找一个未识之神,但天主离他们并不远,因为是他赐给众人生命、呼吸和一切,并愿众人都得救。因此,凡在其他宗教内所发现的「任何真和善」,教会都视之为「接受福音的准备,也是天主的恩赐,以光照每人,使他获得生命」。&br&----------------- 《天主教教理,843号》&br&&br&&br&上述“获得生命”,指的是“获得超性的生命”。&br&在天主教看来,其他宗教的一部分信徒,也是可以进天国的。&br&&br&为了证明我对上述文献的解读都是正确的。&br&接下来,我转帖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对上述文献的解读。&br&&br&&br&&u&&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x%2BZ5mMbGPAsY/M/Q/im9DR3tEqEFWbC4Yzg89xsWivSrZu8RrRWH8Uaoa0Gjm1XrHsKd0ueNl4wripOOA15C4U%2BGRIwDgEI46b99l0XyUM/jR49NyMTc/6qmUGNB%2BhoBDSgWARKcGfluu44eboXVu649iYxOCudDJRCeUanY8O1pOqVGptZSUv%2BXtLXBrQYtyjwNAf5LmL1etb9N4hGNCDA8Zu4mdgY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大公会议&i class=&icon-external&&&/i&&/a&&/u&的说法是,基督徒是属于教会,而非基督徒的信者以及有善意的人是趋向教会,(参阅教会15.16)为了得救,这两种范围都重要,而且各有不同的程度。人经由教会而得救,在教会内得救,但得救常是因着基督。得救的范围,除了正式归属关系外,也可以有其他趋向教会的方式。&br&------------- 若望保禄二世《跨越希望的门槛》,第21章。&br&&br&&br&上面,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说得够明白了。&br&基督徒属于教会,“非基督徒”的善良人,是趋向教会。&br&而得享天国的人,除了属于教会的以外,也可以有趋向教会的方式。&br&&br&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认识基督的福音。那么,他就有义务加入天主教。否则,他就无法进入天国。&br&&br&可是,有些人从未听过天主教的教理,有些人对天主教存有误解,有些人受自身能力所限,实在无法理解天主教的教理。也有些人,由于是诚心寻求真理的,所以,他会同时对比好几个宗教,最后他可能发自内心的认为另一个宗教(比如佛教)更接近真理,于是他选择了佛教,就不选择天主教了。&br&&br&例如上述这几类人,是很难加入天主教的。但是,如果他们依照自己良心的声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性主义不需要幻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