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app测试中关于手机app性能测试工具部分具体测试什么?

【专家专栏】尹飞 |基于UI响应时间的移动App性能测试解决方案
移动端的性能测试指标有很多,分为响应时间类,资源消耗类,包括cpu、mem、电量、流畅度,网络流量,其中最影响用户体验的就是响应时间,因为它的好坏直接关乎用户的直观感受,所以参考价值也最高。而已有响应时间测试方法存在局限性,如何低成本的快速开展App响应时间性能测试呢?
方法一:Android端可通过AM计算App启动时间,或者通过DisplayManager日志计算activity打开时间。
方法二:程序植入log打点代码,通过特定位置的日志标签计算启动或页面加载时间。
方法三:通过摄像或者截图,然后使用手工或程序的图像对比方法计算。
存在的缺点
方法一缺点:计算得出的结果往往和人眼感知的结果存在差距,这是因为页面加载一般存在网络异步交互,原生的系统日志,无法准确表达App的响应时间,且测试范围存在局限性,对于特定场景,例如控件级别的加载或渲染无法实现测量。
方法二缺点:涉及到产品代码的侵入,需要保证测试代码和产品发布代码的有效隔离,无形中增加了产品代码维护成本。除非必要,一般也不会在实际项目中使用。
方法三缺点:要么依赖高速摄像器材,要么使用手机自身截图的方式。后者容易对测试本身产生干扰,测试结果的权威性无法保证,因为截图本身消耗了计算资源。前者测试成本投入较大。另外,程序图像对比也经常产生误差,例如手机屏幕上的时间标签刚好在图像对比那一帧发生了变化,图像对比结果就会出现错误。
聚焦关键点
从已有方法看出,方法三最契合我们的诉求,但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例如,高速摄像采集成本高;截屏采集对测试环境产生污染;图像对比容易受干扰。为了能给出人眼视觉的响应时间的量化值,并且保证结果准确、项目应用成本低。我们采用自动化+外置图像采集+图像对比算法优化的整体技术方案。
关键点一:无污染
目标:屏幕采集,需要避免对测试环境产生污染,保证测试环境本身干净。
方案:外置摄像头录屏
实施:1、win pc+外置摄像头 ; 2、手机、外置摄像头连接电脑,win窗口显示摄像头采集内容 ; 3、win api抓取win窗口图片。
说明:截图频率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误差精度,窗口截屏抓取程序运行时,图片数据使用内存存储,只在case结束时,完成一次硬盘IO存储操作。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截图速度,实现了20ms一次截图。
关键点二:抗噪点
目标:图像对比,需要过滤图片色差、局部变化的干扰,尽可能贴近人眼观察认知。
方案:图像对比算法忽略局部噪点,采用感知哈希算法,只关注图片整体结构,忽略细节。
完整实施路线图:
1、自动化驱动:MonkeyRunner驱动
2、图像对比:python PIL感知哈希算法实现
3、截屏:WIN API截屏,20ms截取一次
4、时间一致性保障:时间系统统一,都采用windows系统时间原理说明
Case驱动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在一个操作之后等待一个足够长的时间,这个时候软件的界面一定是响应结束的状态。开始时间是我们触发的,所以可以记录,结束时间从图片序列由后往前对比,找到最后一个变化的图片代表的时间就是结束时间。两者之差就是响应时间。
以app启动时间的响应时间为例,自动化case伪代码就是:
1、启动app并记录启动时间
2、开启截图程序,实现录屏
3、等待足够久的时间
4、case结束,截图程序保存截屏图片
5、图像对比使用感知哈希算法计算结束时间
总结优缺点
1、测试环境无污染,截屏操作的win pc上,对app运行环境无影响。
2、精度高,截图操作耗时20ms,理论误差在50ms左右,符合使用预期。
3、抗噪点效果好,对于小范围的动态内容起到很好的过滤效果。
4、可移植性高,不仅android,iOS端稍加改造也可运用。
5、易使用、成本低。所用的硬件和技能都是比较基础的,例如普通摄像头,自动化。
1、不利于CI,依赖外置摄像头。
2、需图片干预,对于屏幕大范围的动态部分,需要做图像处理(遮盖、切割)
3、主动截图,手机刷新频率60赫兹,也就是16.7ms一帧,而本文的主动截图20ms完成一次,无法和系统刷新频率保持一致,存在轻微误差。替代方案是可以通过MHL或者Slimport转接到带HDMI的视频采集卡,实现手机屏幕的同步采集。
4、内存要求大,为了提高截图频率,尽可能的减少IO保存文件的操作次数,方案对pc内存要求较高。
尹飞(百度糯米高级测试工程师)
2011年入职百度,先后负责PC百度浏览器,知道NA等客户端产品的质量保障工作。目前负责百度糯米商户端App的测试工作,对于移动端测试工具改进有较深研究和心得。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扫一扫下载手机客户端
扫描我,关注团购信息,享更多优惠
||网络安全
| | | | | | | | | | | | | | | |
||电子电工
汽车交通| | | | | | | | | |
||投资理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语考试
| | | | | | | | |
| 视频教程|
移动App测试实战:顶级互联网企业软件测试和质量提升最佳实践
国内顶级互联网公司测试实战经验总结,阿里、腾讯、京东、携程、百度等公司多位测试专家联袂推荐
定价:¥69.00
校园优惠价:¥48.30 (70折)
促销活动:
商品已成功飞到您的手机啦!快登录手机站看看吧!
下载客户端
> 微信关注“互动出版网”,便捷查询订单,更多惊喜天天有
ISBN:2上架时间:出版日期:2015 年7月开本:16开版次:1-1
所属分类:
  从移动互联网产品测试的准备工作到产品发布后的质量管理方法,涉及移动产品的整个研发流程,呈移动App开发与测试人员的必备参考
本书由三位国内顶级互联网企业软件测试工程师联手打造,根据移动产品的特点,深入讲解了移动App测试的最佳实践,从移动互联网产品测试的准备工作到产品发布后的质量管理方法,涉及移动产品的整个研发流程,介绍了产业界著名互联网公司的实际经验,为提升移动App质量、打造卓越产品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书共9章,主要内容有:第1章介绍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常见研发流程,包含测试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测试用例和测试环境的准备工作等。第2章详细介绍自动化测试的高效方法。第3章重点介绍性能测试,包括Web前端、App端、后台服务器等性能测试。第4章介绍专项测试,包括App兼容性测试、内存问题测试和分析、流量和电量测试、弱网络和稳定性测试、环境相关的测试等。第5章介绍一些辅助测试方法,包括代码的静态扫描、代码覆盖率、接口mock方法以及AOP测试方法等。第6章介绍发布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包括持续集成、发布环节的质量把控点、内测的利与弊、灰度方法的技巧等。第7章介绍质量的度量和推动,包括QA的角色作用,以及跨团队的质量推动方法。第8章介绍产品发布之后的质量管理方法,包括交叉测试、操纵监控、问题收集与反馈的机制等。第9章介绍软件测试和测试团队的建设,分析了测试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各类型公司对测试的考量与设计,对软件测试、软件测试团队和人员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邱鹏,蚂蚁金服高级测试专家,负责电商系统的前后台及无线App测试,以及团队管理工作。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曾担任京东无线测试部负责人、腾讯高级测试工程师、趋势科技中国研发中心高级技术经理,完整参与了多个大型企业级安全产品的测试工作。在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测试整体技术规划以及团队管理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
陈吉,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曾在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从事开发技术支持工作,对微软系开发技术底层有较深入的了解,擅长代码调试和疑难问题诊断。2013年以后先后加入易迅和京东无线部门从事软件测试开发工作,主攻Android系统的测试,期间负责京东外网接口端对端的监控系统研发、测试工具开发、测试技术的探索和推广等工作。
潘晓明,从事软件测试行业8年,在黑盒测试、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和专项测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很早就开始参与移动App测试,在WebOS、Android和iOS等平台上都有丰富的测试经验。曾就职于惠普和腾讯科技,目前效力于京东,负责测试工具的开发、iOS测试技术研究以及iOS的性能专项测试等。
第1章 产品功能测试概述1
1.1 互联网产品常见的研发流程1
1.2 测试用例设计和评审6
1.3 测试进度管理 10
1.3.1 测试进度报告10
1.3.2 测试完成报告12
1.3.3 系统化的方法14
1.4 本章小结16
第2章 功能测试自动化17
2.1 轻量接口自动化测试17
2.1.1 JMeter关于自动化方面的特性介绍18
2.1.2 基于JMeter的轻量接口自动化实践25
2.2 App UI层面的自动化31
2.2.1 Android的UI自动化技术 32
2.2.2 iOS的UI自动化技术41
2.3 本章小结51
第3章 性能测试53
3.1 Web前端性能测试54
  现在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借助手机等移动设备,人们可以完成资讯的获取、社交、游戏,以及日常生活的各种应用,甚至很多工作的开展。有很多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在崛起,也有很多传统的IT公司在转型,更有大量传统行业的企业在借助移动互联网拓展自己的业务。对IT技术人员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有大量的工作机会,因为有大量的移动互联网相关系统的研发需求。当然,这也意味着有很多新的技术和方法要去学习。有很多的研发人员快速转型到移动互联网领域,有大量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被开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在某种程度上,因为移动设备的特点,比如屏幕相比PC较小、电量有限、移动网络状况复杂,以及设备性能的问题,移动互联网产品对质量的要求其实更高。有过相关研发经验的人应该能体会,快速开发一个可用的移动App并不难,但是做一个高质量的App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
  这本书写作的初衷就是希望给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研发团队,包括测试团队,一个基于大量一线实践的比较系统性的参考。
  我们毕业后工作的几家公司都比较重视产品质量,对测试的投入都比较大,对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使得我们有机会比较系统地实践专业的测试工作。另一方面,近几年我们接触了很多规模较小的软件研发组织,甚至是一些创业公司,他们的团队和业务在快速发展,有非常强烈的意愿去深入了解体系化的测试和质量提升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但常常会感到一些迷茫。之前我们写过一些博客文章和培训材料,并参加了一些业界的技术交流,得到了非常多的正面反馈,让我们觉得这件事有价值,对同行们可能也有一些帮助。一两次的技术交流和零散的讨论总觉得不够系统,说不清楚。那不如写一本书吧,正好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做过的事情,有过一些实践经验,也踩过一些坑。
  本书的内容组织
  基于以上的出发点,我们希望比较系统地介绍整个移动App的测试,其实广泛一点来讲是质量保证的工作,因为这本书里介绍的不少实践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测试的范畴。
  首先我们会介绍一下典型的互联网产品的研发流程。就我们工作过的几家公司,每家都有一些不同,但是核心的做法其实非常类似。并不是简单地套用敏捷等流程方法,而是经过不断实践的摸索和调整,各家都找到一些适合产品特定以及互联网快速迭代要求的流程做法。这些也是后面讨论一些质量实践的基础。在第1章的第二部分我们介绍了功能测试中的一些实践,包括测试用例的设计和评审,以及测试进度的管理。
  第2章介绍了自动化的方法,包括接口层面的自动化,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了一种实践过的轻量级方案,以及App UI层面的自动化,分布介绍了Android和iOS用到的一些技术方案。
  第3章介绍了性能测试的方法,包括Web前端的性能,为了介绍这部分的性能问题,也介绍HTTP协议相关的知识,以及常用的测试方法。第二部分是App端的性能,包括Android和iOS内存相关的问题,以及内嵌Web组件的性能分析。最后介绍了后台服务的性能测试,包括了压力场景的建模、测试工具的介绍以及测试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第4章重点介绍了几个针对App的测试方法,包括兼容性测试、流量测试、电量测试、弱网络测试、稳定性测试、安全测试和环境相关测试。这些方法,由于都是针对某个特殊方面或者问题的,所以我们统称为专项测试。
  第5章介绍了代码静态扫描、代码覆盖率分析、接口Mock方法和AOP测试方法,这些是测试方法中非常有效的补充,我们称之为辅助测试方法。
  第6章介绍了发布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活动,包括持续集成的实践,以及发布环境的质量包括,包括发布系统的介绍。另外还专门讨论了内测和灰度这两个互联网产品比较常用的方法。
  第7章介绍了质量的度量和推动方法。包括我们常用的一些质量分析的维度,QA的角色和所做的工作,并专门讨论跨团队的质量推动。
  第8章介绍了一些发布之后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继续进行一些模块之间的交叉测试,发现一些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另外,介绍了互联网产品的一些常见的监控维度,并重点介绍了适合测试团队开展的接口方面的自动化监控的实践做法。最后,讨论了关于外部用户问题反馈的收集和跟进的一些常见的做法。
  第9章,最后,作为在软件测试领域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员,我们也想借这个机会讨论一些我们对于软件测试、测试人员以及团队的看法和思考。因为前面介绍的所有实践,都是这些人做出来的。
  关于内容本身,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其特点,我想那就是实战。除了个别知识点补充了一点点介绍性材料,这本书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我们在真实的项目中实践过的,有很多材料都是直接来自真实的项目(当然做了一些敏感信息的过滤)。我们的原则是宁愿不全面,也不想误导。因为工作久了,我们发现有很多的理论似是而非,怎么说都有道理,比如凭空讨论一个企业应该专注一个领域还是应该多元化经营?这样的讨论可能会一直绕圈子,给不了真正有价值的参考;还不如介绍几个真实的企业是做什么的,处于什么样的状况,有什么优势,遇到什么实际问题,是怎么处理的。软件测试,甚至整个软件研发,都属于工程实践的范畴,最终是要有实际的产出,不是凭空的理论,所以我们觉得也应该用实践的态度来对待知识经验的分享。
  谁适合阅读本书
  说实话,在给这本书起名的时候我们有一些纠结,因为内容是围绕着一个移动App测试的各个方面来讲解的,但是有经验的读者会发现,这里介绍的测试技术和质量流程对于其他互联网产品同样适用。比如一些自动化和性能测试的方法,以及代码静态分析和覆盖率等技术手段,还有质量度量和推动的实践,都不局限于移动互联网方面,我们甚至觉得并不局限在互联网方面。就我们个人的经历而言,我们曾经参与过大型电信系统的开发,企业级服务器软件的测试,以及PC客户端的产品,后来转型到互联网领域,有很多在之前领域里好的实践可以被借鉴和应用,只不过要考虑实际产品和项目的特点来调整,我想反之也是一样。所以请大家不要被互联网或者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束缚,不是触了网就立即如何。我们仍然需要理解每一个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对于每一个质量提升的实践也是一样,然后结合自己所在项目的实践,优化和调整,这样会更加有效果。
  基于本书的内容组织,这本书可能适合下面这些人:
  希望将测试做得更加深入的一线测试人员,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测试人员,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相关的测试技术和方法。
  希望提高代码质量的一线开发人员。本书有很多质量提升做法也可以用于开发,比如静态扫描和内存分析,在很多的团队中也确实如此应用。
  收到写序邀请时,我毫不犹豫答应了,因为终于有同仁开始把针对移动互联网测试领域的实践体系化整理了出来,然后分享给大家。另外很开心的是,Ricky这个家伙是我的好友和同事,不少的实践和方案一定层面也代表了我们团队过去的真实测试管理和实践,要特别谢谢Ricky,帮助实现了我们的愿望!
  几年时间内,移动互联网席卷几乎所有行业和领域,移动开发技术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测试团队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快速适应和应对相信是很多公司非常重视的事情,我们应该采取和之前哪些不一样的测试方法,应该保留哪些方面的技术,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测试技术发展方向和各维度挑战又是什么样的?目前还没看到非常有代表和指引性的整体测试实践书籍,这是让我感到有点缺憾的地方,不同行业领域都各自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测试技术不应该落后和滞后。通读了Ricky的整本书,让我很开心地看到体系化的移动互联网领域测试技术终于有一个很清晰的面貌放在了读者面前,也许这里的很多技术/工具方案并不代表是最好的,但在这本书中衍射出来各个维度/领域的测试实践和思路,对正在从事移动互联网测试的同行是一个极大的帮助和指路明灯。如果您也正从事移动领域的测试,强烈推荐您仔细用心阅读这本书。这本书可以按兴趣分章节来阅读,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一部分技术,当然对于一些测试管理者,我也强烈推荐通读每个章节,在通读的过程中,同时建议思考这里的测试解决方案体系建设,同时完善自己的测试体系和思想。
  借这本书,我也想简单分享一下我对国内测试行业现状的看法。过去近20年里,有些比较悲哀地看到大学教育仍然停滞在单纯的理论介绍上(这些理论大多都过时了),有些大学老师甚至对IT公司的测试工作没啥了解;而大部分企业里的测试团队,也相对比较落后,仍然基本聚焦在纯黑盒/功能测试上,在如何更好地提升测试效率以及深层次地提升测试质量等方面很少开展;大批的同行可能在抱怨公司对测试岗位不重视的同时,很少去思考测试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很少去分析测试的发展是否进入误区或要怎么改进。作为一名测试人,我一直想对其他同行呼吁和呐喊,希望不要糟蹋了自己良好的大学专业知识,不要让自己工作几年后因所开展的工作而缩小了自己的职业空间。但行业里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同仁一起来做这件事情,才能把测试领域的正确发展方向广泛传播。对于一名刚从事测试行业的同仁来说,我强烈推荐从下面几个领域来完善提升自己: 1) 针对开发语言或脚本语言的深度掌握和熟练使用; 2) 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测试分析设计和评估能力,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测试体系和思想; 3)对产品的相关开发技术和设计架构,甚至深入到代码实现角度的深层次掌握和理解;4)坚实的自动化测试理解以及实践积累; 5) 对操作系统、网络等基础知识更深入的掌握和实践;6)保持对测试行业新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对齐。 这些方面的能力,我们要在配合工作实践开展情况下,夯实,做深,做专,这是工作前5年里特别关键重要的沉淀,会直接影响自己未来10年甚至更久的职业发展空间。对于逐步走上管理岗位的测试同仁来说,我一直推崇技术管理的定位,直接说就是技术加管理两条腿都要继续保持,没有了持续的技术提升意识,自身的未来竞争力以及无法给团队很及时精准技术辅导的弊端会逐步显现出来,一旦到了不惑之年才醒悟,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后悔都来不及了。对于一名测试管理者,我也特别推荐从下面几个领域来丰富完善自己: 1)建立自己清晰完善的测试解决方案体系和思想,配合工作管理,不断实施打磨,梳理完善自我的测试知识体系,培养出自己的一套测试解决方案体系和思想,如同我们讲的古人要悟出自己的一个道来一样;2)对质量和效率提升如何更加清晰的平衡和把关能力;3)完善和建设清晰的测试度量体系;4)关注和推动自动化测试,同时关注投资回报率(ROI)。
  额,好吧,好像开始讲我自己的测试“大道”了,跑题了。最后回来再看这本书,我尤其希望读者能理解这本书所传递出来的思路和思想,然后您就清楚了Ricky的良苦用心,您也就正式悟道了!
  最后送所有测试同仁的一句话仍就是:技术决定未来、没有技术没有未来!
  吴凯华
  腾讯公司社交网络质量部副总经理
  当邱鹏委托我为本书写推荐的时候,我也倍感压力,作为在测试及质量领域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兵,深知这一领域的艰深与繁杂,也深深地知道在这个领域里,我们走得太快而沉淀太少; 尤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行业与业务一路飞奔,而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方法和工具却远远没有跟上。邱鹏、陈吉与潘晓明合著的此书正好补缺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本书基本上涵盖了移动互联网产品测试的方方面面,从入门的功能测试、自动化到相对专项的弱网络、安全、稳定性等,都有所涉及。翻完此书,最大的感触是:实用!本书不会介绍什么“高大上”的概念,而是选择了很多非常实在的测试问题,给出了非常具体、可以实操的方案;而这些方案并不一定用了什么新颖的、昂贵的工具平台,很多的工具平台也许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稍加改造与适配就非常适合移动的场景。
  总之,我相信,无论是测试的老兵,还是新人,你都可以从本书中获益良多。 对于测试的老兵而言,建议将本书看作工具手册,遇到某一领域的问题时,翻开看看,总能找到你想要的方案、工具。 而作为新人,自然建议通读一遍,对于某些领域的测试问题,也许暂时不会遇到,也许尚不能完全理解,也没关系,放于枕边,日后遇到时再翻出来看看,定会又有深一层的理解。
  ――李俊,蚂蚁金服资深专家
  移动互联网高潮迭起,打造上千万乃至上亿用户的APP是每个开发者的梦想,Testin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APP测试领域的专业厂家,我们深知每一个成功APP的背后都有一支强大的测试队伍,本书作者邱鹏成功领导过上亿用户APP的测试,他的实战经验对每一个渴望成功的开发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通过这本书,他把经历过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我们,为我们揭开了移动APP测试的神秘面纱, 其中的不少方法和经验,也是Testin一直以来所采用的。本书的精彩样例和讲解,由浅入深,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测试人员都能毫无障碍地学习。
  ――戴亦斌,Testin云测联合创始人&COO
  任何好的移动App其实都依赖着强大的后台服务支撑能力,Ricky的书并不仅是针对移动客户端的测试实践的,其中还包括了网络协议、接口层、后台服务性能等全面的测试内容,也借此引出了行业内主流的互联网测试开展方法,涉及面虽广但因结合了具体实践案例而能很好地展示互联网测试的特点,在分层、精准测试的指导思路下,测试工程师既能如庖丁解牛般对项目中技术细节深入了解,又能兼顾到快速迭代发布的质量把关。因此本书对移动互联网测试工程师、在测试领域中努力探索的其他同行们以及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中的团队都有着很强的参考学习意义,强烈推荐给大家!
  ――万巍,腾讯社交网络测试总监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测试作为技术研发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作为一个测试从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术能力、怎样快速地对互联网测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学习、自己的职业怎样规划才是最合理的等问题,是每个测试从业者必须面对和考虑的,很多测试从业者由于经验比较少和缺乏一些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建议,往往会走很多弯路。本书作者在腾讯、京东、阿里等大型互联网公司有多年丰富的测试研发和测试管理经验;结合大量的实战经验,对移动互联网测试在功能测试、自动化测试、专项测试、QA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讲解;能够帮助测试从业者快速和系统地了解和学习移动互联网测试架构。相信本书的内容无论对初级测试员、资深测试员还是测试管理者都有一些很好的启发和帮助。
  ――付学宝,京东无线开发总监
  推荐产品经理阅读本书,书中有大量的实例帮助产品经理更全面地理解用户体验。用户不会愿意使用这样的产品:用十分钟就会让手机发热很厉害,或者在未知的时候被使用了大量的流量,或者在2G网络上完全打不开……本书还介绍了如何搭建自动化测试平台,帮助产品研发团队快速迭代产品,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为重要。
  ――Nikita Peng,携程机票产品总监
  本书结合邱鹏先生多年的测试工作经历及对行业知识的理解,深入浅出地揭秘互联网测试。书中总结了通用的方法论、工具创新,并结合大量的实战项目案例分析,可以很好地帮助读者归纳总结。本书同样适合测试以外的互联网从业者学习,也有助于研发体系内其他的角色更好地理解测试,促进更多的换位思考和合作共赢,衷心推荐大家阅读学习。
  ――徐奇琛,京东无线运维总监
  本书几位作者是我以前在腾讯、京东的同事,他们有非常丰富的测试经验。目前移动端是所有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本书非常好,是通过丰富的项目实践摸索后的经验总结,是极有价值的宝贵资源,如果你对移动App测试和质量提升感兴趣的话,本书极具参考价值。
  ――朱永敏,口袋理财CEO
  本书从京东/腾讯的实际项目出发,系统介绍了iOS和Android App的整体质量保证实践,及全生命周期的方法、工具,并详细阐述了关键实现原理及相关代码,对开阔实际测试工作思路有非常大的帮助。作者们有几年的APP测试经验,以及在阿里巴巴技术大会等做技术分享的经验,有系统的总结梳理,本书值得互联网技术工程师参考。
  ――梁剑钊,天猫高级技术专家
  做为一股汹涌而来的行业潮流,移动互联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而针对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测试一直是很多软件质量从业人员的困扰。本书构建了移动产品测试的整体框架,在一些有移动特性的环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比如电量、流量、弱网络等,同时辅以大量的实践案例。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好书!
  ――陈世宏,途牛旅游网无线中心总经理
  对于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而言,更好的产品质量意味着更高的用户留存转化率,更少的用户投诉,从而实现更低的推广成本,最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先机。但是,大多数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在创业初期,并不具备完整的测试团队和质量管理能力;即使随着业务的发展,产品质量需求提上日程后,搭建质量管理体系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创业者。本书能够解决创业者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困扰:涵盖了从测试团队建设、测试流程与生命周期管理、常见测试工具与测试技术介绍等内容,面向Android与iOS两大主流移动OS;无论测试的是客户端产品还是Web产品,均能够从中获益。本书特别针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场景特点,重点介绍了专项测试内容,能够发现传统测试无法覆盖的使用场景,可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同时,本书包含了丰富的案例与实用的代码供读者参考使用,是一本兼顾了理论性与实用性的好书!
系列图书推荐 ¥99.00¥69.30
同类热销商品¥35.00¥24.50
订单处理配送
北京奥维博世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china-pub,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app性能测试工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