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卡minilux胶卷怎么如何安装胶卷

帐号安全提示
即日起穷游网将实行手机绑定实名制,绑定手机后就可以正常使用穷游的写帖、创建行程、点评、足迹、问答等功能。
穷游大洋洲
初学者发一组徕卡随身机Minilux的片片-英国&北欧
初学者发一组徕卡随身机Minilux的片片-英国&北欧
绝对初学者习作,觉得还是跟数码比起来,胶片的质感好一些。都是习作,水平一般,不敢贻笑方家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就看看罢了
1、链接和的大桥
2、:驶向朝阳的豪华游轮
3、斯德哥尔摩:换岗仪式的卫兵
这张质感看起来不错
4、斯德哥尔摩:内拍照的游客
5、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外,红砖建筑的魅力
看大家有兴趣没,有人看的话在发一些的图片
普通反转片不能拍对比度这么太大的目标,它的宽容度太小了。
还有,冲洗质量貌似不是很好。 :/23
胶卷是E100VS,反差本来就比较大,再加上底扫密度较小,扫出来都偏暗,所以暗部的细节丢失比较多。片子出来后老公也批评我,说光比太大的地方,就不要乱扫一通了!
不过比起旅途中同样场景用400D拍的片子,胶片的还是有味道和出彩许多呢,比如说在走廊的那张,色彩真的让人喜欢。
顺便请教一下,大虾所指“冲洗质量不是很好”,不知从哪里看出?谢谢。
biobeyond写道:
普通反转片不能拍对比度这么太大的目标,它的宽容度太小了。
还有,冲洗质量貌似不是很好。 :/23
还是插播几张的吧,先来的
6、伦敦:馆。博物馆里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小场景,这个场景很有些舞台剧的味道呢
7、伦敦:对面的街景。去伦敦的时候阳光灿烂,让人很放松,感觉伦敦的街景有一种老派的摩登味道。在这幅图里,伦敦的极大元素:红色邮筒、双层巴士和老式造型的出租居然来了一个全家福
8、:公园里的一个私人小花园。不愧是园艺之过啊,这个小花园打理的太漂亮了,感觉像魔戒故事里面霍比特人居住的小屋咧
hymichelle写道:
胶卷是E100VS,反差本来就比较大,再加上底扫密度较小,扫出来都偏暗,所以暗部的细节丢失比较多。片子出来后老公也批评我,说光比太大的地方,就不要乱扫一通了!
不过比起旅途中同样场景用400D拍的片子,胶片的还是有味道和出彩许多呢,比如说在走廊的那张,色彩真的让人喜欢。
顺便请教一下,大虾所指“冲洗质量不是很好”,不知从哪里看出?谢谢。
biobeyond写道:
普通反转片不能拍对比度这么太大的目标,它的宽容度太小了。
还有,冲洗质量貌似不是很好。 :/23
不是什么大虾,说说自己的看法而已。
先羡慕一把你的胶卷和底扫。
E100VS那种档次的片能冲洗出这种效果...
反转卷冲洗工艺比较复杂,时间掌握不好,药水调不好,都会冲成这种偏蓝的色调.冲洗质量和欧洲或差太远.既然买了这么好的胶卷,来一次欧洲也不容易,冲成这样真可惜.
还有你拍的St.Paul's那张很经典,唤起了我的记忆,那就是我曾经最喜欢站着吃三明治的Ave Maria Lane.很多的Cabs从这里出来,还有似乎那个修路的牌子总还是在那里. ::lol
胶片的层次确实很丰富.
我觉挺好的 minilux镜头还是不错的
就是操作反人类。。。
土产品写道:
操作反人类。。。
不是开玩笑的哦:)
1 闪光灯要按六次功能键才能关闭
2 超鸡肋连拍没法关闭,有时候会误触发
3 补偿只有一个键,步长0。5。 先要长按3秒 然后+0.5到+2 之后-2。0到-0。5。所以你要是减0。5档的话要4-5秒钟。。。
4 快门非常硬 容易抖
5 开机速度很慢
6 取景器极小(有时候拿起相机会找不到取景器) 测光奇怪
所以说呢 除了那个手动设焦距以外
其他功能基本上都是为反对抓拍设计的
再加上E02问题 只能用失望形容。
风之乐章写道:
土产品写道:
操作反人类。。。
看大图就是爽!
很喜欢那张 :cry:
直接上LEICA CM ::tx
土产品写道:
不是开玩笑的哦:)
1 闪光灯要按六次功能键才能关闭
2 超鸡肋连拍没法关闭,有时候会误触发
3 补偿只有一个键,步长0。5。 先要长按3秒 然后+0.5到+2 之后-2。0到-0。5。所以你要是减0。5档的话要4-5秒钟。。。
4 快门非常硬 容易抖
5 开机速度很慢
6 取景器极小(有时候拿起相机会找不到取景器) 测光奇怪
所以说呢 除了那个手动设焦距以外
其他功能基本上都是为反对抓拍设计的
再加上E02问题 只能用失望形容。
风之乐章写道:
土产品写道:
操作反人类。。。
CM 是很八错啊。就是价格不是一个数量级的::crydown
鸡毛菜塔库菜写道:
直接上LEICA CM ::tx
土产品写道:
不是开玩笑的哦:)
1 闪光灯要按六次功能键才能关闭
2 超鸡肋连拍没法关闭,有时候会误触发
3 补偿只有一个键,步长0。5。 先要长按3秒 然后+0.5到+2 之后-2。0到-0。5。所以你要是减0。5档的话要4-5秒钟。。。
4 快门非常硬 容易抖
5 开机速度很慢
6 取景器极小(有时候拿起相机会找不到取景器) 测光奇怪
所以说呢 除了那个手动设焦距以外
其他功能基本上都是为反对抓拍设计的
再加上E02问题 只能用失望形容。
风之乐章写道:
土产品写道:
操作反人类。。。
相关阅读1/3
初学者发一组徕卡随身机Minilux的片片-英国&北欧
穷游兴趣小组LEICA Minilux 自动相机介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LEICA Minilux 自动相机介绍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徕卡的另类经典!从Minilux到CM Zoom
]&&&&来源:网络&&&&作者:佚名&&&&(0)
大凡提到徕卡(Leica)相机,给人的印象不外乎其经典的旁轴M系列及庞大全面的手动单反R系列,对大多数人来说,徕卡包装盒上那个醒目的红色“可乐标”代表着登峰造极的制作工艺和光学素质,当然也代表着令人咋舌的价格。Leica M和R已经足够优秀,但是,随着轻便的家用傻瓜机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专业摄影师和高级摄影爱好者也开始需要一台足够轻便的高素质口袋机,以便在任何场合方便随身携带或者当辅机使用。
  1996年,徕卡推出的Minilux成为高端便携机的经典之作。拉丁语中的Mini意味着小巧精致,Lux则代表着奢华,不难看出徕卡赋予这个名字的市场定位。
徕卡 Minilux
  徕卡Minilux的设计思想集中着眼于徕卡的传统强项,利于手持暗光线拍摄,最初曾考虑设计为最大光圈F2,但基于机身体积的限制使最终设计更改为F2.4,即便如此也已经是此类机中罕有的大光圈了。40mm的焦段平实而极少变形,利于纪实和人像要求。由于镜头体积的缘故,机身显得非常厚重,对携带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也提供了极佳的手持稳定性和握持感,在笔者使用过的其他同类型机中,Minilux的慢门显得相对最容易持稳。  为了更利于纪实抓拍的需要,Minilux的内置闪灯和它的外型一样具备足够的威力,GN.l4的标定值使其他只有GN.7左右的同类机相形见绌,配合F2.4的大光圈和高速胶卷,足以应付大多数的拍摄情况。这点是迄今为止其他同类机所远不具备的。  具备程序档及光圈优先模式是所有此类高端便携机所必备的,针对当时市场上同类相机操作上的不便,Minilux的光圈及快门信息显示详尽且方便,特别是进入B门状态下,液晶屏会从1计数到99秒并有夜光显示,机身右侧的光圈和开关转盘也非常便利于单手操作。
徕卡 Minilux 背面
  尽管全钛合金外壳的构造,圆滑有力的边角,细腻的制作工艺以及刻意的延续M风格的机身右侧的小台阶,陪衬着闪亮的“可乐标”以及机身部分贴真皮似乎想告诉人们这是一台非常德意志风格的精品,但事实上,机顶的液晶屏和三个小按键说明了其操作方式的日式风格,曝光补偿模式需按键两秒才能进入,强制关闭闪灯需要连续按键六次,取景器内无信息显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快速操作,毕竟,谁也不想只将它当作一台普通傻瓜机来拍拍家庭纪念照。  Minilux最核心的镜头似乎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对不少人来说,只需要四、五千元人民币就可以拥有一只货真价实的Leica镜头,另外白送一个机身具有着非同寻常的诱惑力,事实也确实如此,这只六片四组的Summarit 40/2.4完全在德国制造装配,沿用了与其M和R系镜头完全一致的制作工艺和精心选料,影象极其细腻优美均衡,几乎达到了传统双高斯对称结构光学发计的最高水平,配合精确的测光与对焦,想拍出失败的照片也难。
  尽管徕卡似乎竭力在具备电子快门线插孔以及七片叶片的光圈环等此类细节上表现此机的专业倾向,但毫无疑问,某些操作上的不便使其不能称为一台完美的便携机,因此,紧随其后,徕卡推出了改良设计的姐妹机——徕卡Minilux Zoom。
Minilux Zoom
  从外观上看,Minilux Zoom与Minilux最大的不同似乎只在那只镜头,Summarit 40/2.4换成了Vario Elmar 35-70/3.5-6.5,由于体积的缘故,镜头略突出于机身外。另外,似乎是出于将特色发扬到极致的目的,Minilux Zoom还多了一个标准的闪灯热靴,方便使用大功率外置闪灯的同时,将此类机闪灯摄影容易出现红眼的弊端一网打尽。除此之外,机身右侧的饰皮被取消,快门按键以及设定钮都改为与机身色协调一致的钛色,总体上,除了那个方便使用可靠的塑料镜头盖,Minilux Zoom突出的质感给人以更加奢华的印象,与此同时,更高的重量和分段镶银色边的变焦镜头突出了浓烈的重金属感觉,“制作的像一台豪华坦克”,这就是Minilux Zoom带给众多用家的深刻印象。  相对于Minilux略嫌烦琐的操作,Minilux Zoom的曝光补偿和闪灯控制做了很大的改良,方便进入的同时可以保存设置,即使关机也不影响,极大地便利了使用者的个性发挥,笔者习惯将闪灯设定在off模式,再也不用为Minilux开机后连按六次闪灯键所烦恼。另外,B门更改为更方便使用的T门,尽管这使得电子快门线插孔显得有些多余。  徕卡在Minilux Zoom上取消了专业摄影象征的光圈优先模式颇令人费解,一种解释是对于如此的小光圈变焦镜头来说,光圈优先意义不大,但同时,半按快门对焦也变回了普通傻瓜机的按下快门再对焦,总体看来,Leica似乎是将其设定为一台高级家庭用机或旅游用机,抓拍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挂在胸前参加高档次的宴会或庆典,突出发挥其闪灯和变焦优势,甚至是体现华丽的外观与使用者着装的相匹配,似乎是Minilux Zoom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对于较为传统的摄影者来说,在体积如此小的机身上装设一个变焦镜头,素质、畸变和四角的光通量的确不免让人担忧,但是,对于世界上最优秀的变焦镜头Leica R 70-180/2.8的设计者Lothar Kolsch博士来说,使七片六组的Vario Elmar 35-70/3.5-6.5达到Leica一贯的标准并非难事。的确,在使用Minilux多年后,我开始频繁使用Minilux Zoom,在高倍放大镜下,我并没有发现我所拍摄的图像质量有什么变化,无论是分辨率还是色彩还原甚至畸变。令我惊奇的是,这样的一只空间局促的小光圈变焦镜头甚至几乎没有出现可见的四角通光量不足现象,而此类现象通常是便携机所无法避免的。如果说这只镜头有什么不足,那么个人觉得较复杂的结构带来的个别情况下的眩光似乎比Minilux要多一些。  在Minilux系列推出后,徕卡公司又相继发表了C系列的三款机型,定位于高级家庭用机,逐步摸索和积累便携机的设计生产经验,但随着可操控性更为突出的CONTAX T3、Ricoh GRI等柏机的出现,Minilux系列性能已相对落后,用户要求徕卡公司推出Minilux换代机的呼声越来越强烈,2003年10月,Leica CM正式发布。
  显而易见的足,CM的名称意味着Leica公司打造最顶级便携机的决心,Compact M,意即口袋M机,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在品质,CM都将与徕卡引以自豪的M系列看齐,完全德国本士制造,给人以真正徕卡品质的信心。  毫无疑问,CM延续了Minilux的设计思想并针对性地做出了改良与优化,体积缩小了18%,重量减轻了40g,使其更具便携性同时握持感与Minilux并无变化。吸取了Minilux Zoom的成功之处,内置GN14的闪灯并具备标准闪灯热靴,配合同时推出的GN24的SP24闪灯,拥有了便携机中最强的闪光系统。针对Minilux取景器略嫌狭小,CM的取景器有所改观并拥有包括快门光圈值、曝光补偿、手动对焦合焦指示等极其丰富的拍摄信息,且机背拥有大型LCD屏方便观看信息。手动对焦系统也经过改良,不再是简单的分段预置焦点,而是在取景器中有合焦指示的连续无级对焦。曾让Minilux用家大伤脑筋的曝光补偿和闪灯操作,也由十模武转盘和存储模式的改进而简单易用可随个人要求设定开机状态。最高快门速度提高至1/1000秒(最大光圈时最快1/500秒,F4时最高1/750秒),达到了此类机型中镜间快门的最高水平。金属制镜头盖板坚固可靠,与开关手动机械联动,不必担心恶劣环境积灰后盖板动作的可靠性。所有细节几乎尽善尽美,保留了Minilux独有的电子快门线插孔,甚至电池盖板也与机身有轴相连,以防更换电池时电池盖板不慎丢失。对焦与过片声音也较Minilux低了一个等级,利于宁静环境的抓怕,几乎在每一个细微之处,Leica都竭力做得最好。  Miniiux所配备的Summarit 40/2.4是如此之好,以至于很多用家要求将此镜头单独制作为M卡口上市,CM在继承了这只顶尖镜头的同时对镀膜进行了改良,使逆光效果更趋完美,从实拍的效果来看,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无可挑剔。  总体来看,Leica CM将具备光圈优先功能的专业口袋便携机性能和光学威力已发挥到极致,厄论从T=艺性、操控性、功能性乃至各个细节上来说,已不愧为王者至尊,甚至其价格也如是,对于数码浪潮猛烈冲击传统135胶片市场的今天,付出1000美元拥有一台外人眼中的“傻瓜胶片相机”似乎需要有过人的决心和勇气,但是,对于那些渴望随时随地通过传统方式寻找摄影的真正乐趣,摄取这个世界最本质的瞬间与光影的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能比拥有一台Leica CM更让人轻松和快乐。
徕卡 CM Zoom
  而最新的消息是,在今年9月份德国科隆举办的Photokina 2004博览会上,Lcica隆重推出了CM Zoom,该机由Leica D-Lux、Digital 2的设计者、柏林设计师阿奇姆·海涅设计,采用覆有饰皮的防水防震钛金属机身和超高质量的徕卡VARIO-ELMAR 35-70mm f3.5-6.5镜头并在德国本土装配,变焦段覆盖了从风光摄影到人像摄影常用焦距段,同时提供了能够应付各种拍摄题材和拍摄环境的手动设定选项;其综合信息取景器能够为摄影者显示各种关键的摄影参数,以便其能够在眼睛不离开取景器的情况下选择和设定各种功能;加之在规格很小的机身上提供了大型按钮和清晰的控制功能布局,因而十分便于使用,使之最终成为专业摄影师和高级业余摄影者家庭生活、假日和休闲时刻不可或缺的伙伴以及专业机型的备份机,还能够让摄影者时划同忆起徕卡M型相机的古典风尚。在这个快速向数码摄影转换的时代,徕卡CM Zoom以其高保值性和永恒的优雅为高端便携式胶片相机设立了新的标准。
相关新闻& & &
   同意评论声明& & & & &
   发表评论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莱卡胶片机身以及相关知识
我的图书馆
莱卡胶片机身以及相关知识
LEICAFLEX SL....................9成以上新....GERMANY...................一台跟一辈子的相机,适合任何艰苦条件,纯机械快门,在没电的情况下,快门仍然可已达到15秒到1/2000秒!轻微只用痕迹。R系列之中的约32个型号款式,只有LEICAFLEX ;LEICA SL(MOT), SL2(MOT); LEICA R6 R6.2几款是机械快门!一台经典的全机械单反相机:莱卡Leicaflex SL1964年,莱卡的第一部单反相机——Leicaflex——诞生了。翻开当年的宣传手册,扉页上是充满自信的一句话:“现在,您手中是一部莱卡的单反相机……”是的,尽管比竞争对手的步子落后了几年,也不管这个领域的竞争是多么激烈,莱卡还是来了!粗犷不羁的机身造型、极为明亮的取景器、轻柔利落的布帘横走快门(最高速度达1/2000秒),等等,无不透露出莱卡的倔傲和自信。 在这个领域站稳足根之后,莱卡于1968年推出第二代单反相机Leicaflex SL(姑且可以看作“R2”)。除了取消了反光镜锁之外,Leicaflex SL继承了前任的所有优点,并且装备了一系列崭新而实用的功能,使之真正成为坚固可靠、趁手实用的摄影工具。这部相机的销售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持续生产了七年之久(),而且德国的机械相机品质是早有盛名的,很多五六十年前甚至更早的相机到今天照样正常使用,毫无问题! 国内对于莱卡的单反相机本来就很不熟悉,更不要说早期的那几台机械相机。以前曾经在无忌的帖子里看到公鸡先生、DKDK等大虾偶尔提到Leicaflex,多为贬斥之辞,给人的感觉是和基辅60之类一个档次的东西,所以也生起许多不好的印象。后来终于有机会购得一台Leicaflex SL,细细把玩品味,才感叹学海无涯,以DKDK之见多识广(M家手动系统),对于Leicaflex也未免道听途说,信口开河。 对于这台出自莱卡之手的相机,像“充分而扎实的用料”、“做工精细”等形容词就不用再重复了。全金属的机身也是当然。机身带着粗犷的、男性的曲线,表面结构十分简练,左肩是整合在一起的胶卷感光度设定盘和回片钮,右肩是整合在一起的快门速度盘和过片扳手,以及一个小小的圆圆的计数窗(很像M系列的,加上还有手写体的“Leitz”标志,因此在莱卡单反相机中有幸得到山东尼康老单独为其“网开一面”)。黑黑的一整块,没有胶卷视窗,机顶连热靴触点都没有……那么,它的内涵究竟隐藏着些什么呢?要打开Leicaflex SL的后盖,不是像如今通常的那样提起回片钮即可,而是按住机背左侧的一个小圆钮向上推;当然,回片钮同时也必须提起,不然没法装胶卷。装好胶卷,设定感光度、设定光圈和快门、拍照。所有与摄影本质无关的次要的东西都被排除了,除了构图和光线之外你不用再考虑别的什么。为了这个目的,莱卡向你提供了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精确的测光和高效而可靠的快门。 Leicaflex SL采用TTL测光,这是精确测光的基本条件。但还不止于此。莱卡在Leicaflex SL上首次采用了“莱茨选择测光”功能,将测光范围精确地限定在聚焦屏中心圆所对应的范围之内(直径7mm,大约只相当于整个取景范围5%的面积),这种精确程度是通常的“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所不能比的。因此,“莱茨选择测光”一般又被称为“点测”,这并不是一个过分的说法。莱卡引以为傲的这种功能在当时以及其后的一二十年里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为莱卡单反系统与日系相机的竞争压上了一个显著的筹码,并一直保持到最新的R6.2和R8之中。至于机械快门则更是点测的天然绝配(如果是电子快门则必须配有相应的曝光值锁定功能,如R3以来的那样),这是Leicaflex SL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轻柔而结实可靠的快门是Leicaflex SL成功的另一个关键。老实说,在听到Leicaflex SL的快门声之前,我一直觉得R4的快门声已经很轻柔了(尽管反光板的起落有一定响动),所以Leicaflex SL的快门声简直给我带来的是惊喜:轻柔,干脆,震动极小,几乎感觉不到反光镜起落的声响和震动,这种感觉比R4还要好得多。更何况这个布帘横走快门从一开始就达到了1到1/2000秒的速度(闪光同步1/100秒,B门),可惜的是它没能在R3中得到沿用,也许莱卡是不得不为全新的电子机身设计新的快门吧,由此带来的后果之一是:R3、R4、R6的用户都必须忍受最高只有1/1000秒的快门。更值得一提的是,Leicaflex SL的机械快门是可以进行无级调节的,也就是说,你可以把快门转盘旋到任意一个位置来设定快门速度!这对于要想对曝光进行微妙控制的人来说,实在太方便了! 同样,Leicaflex SL的取景器也给我带来惊喜。真的,它的明亮程度绝对不亚于R3至R7的各款相机,甚至在“取景”的时候有更多的一些“真切感”(这个不太好形容)。高视点的设计使得用家更容易看清取景器内的信息。聚焦屏不是裂像聚焦屏,而是中心圆微棱聚焦屏,这个对于人像和微距要更好用一些,但通常的差别不大。至于测光是用双针显示的,二者重合即为正确曝光,这种方式当然比某些相机的三灯显示或电子相机的手动模式要直观方便得多。通常情况下在取景器内只能看到一根设定指针,这时如果把过片扳手扳开一点角度,则启动测光开关,出现测光指针(Leicaflex SL适用PX625电池,1,35V)。将过片扳手复位贴在棱镜侧,则关闭测光。曾经看到网友说这种测光开关方式乃尼康FM2首创,显然是个谬误。另外,在取景器下方可以清楚地看到设定的快门速度,只有不能读取光圈数值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在这些“本质重要的功能”之外,另有自拍扳手、电量监测、景深预视等比较实用的功能,尽管没有闪灯热靴,但有专门的闪灯接孔。当然,在某些人看来,没有反光镜锁,没有多重曝光,这就已经是拒绝任何一台相机的理由了。对我来说,各种复杂的功能除了在刚买来时让人激动几天之外,并没有进一步的价值。的确,我最需要,而且差不多仅仅需要的,也就是那些“本质重要的功能”:准确的测光、可靠而舒适的快门、明亮而信息丰富的取景器,而这正是Leicaflex SL当年的优势,以及在今天看来尤其可贵的地方。这样一架做工精致、坚实可靠的全机械相机,集合着精炼而充分的功能,充分体现莱卡理念,为莱卡单反相机系统的立足和发展立下了决定性的汗马功劳,称之为“经典相机”,应该不是过分。 [摘自伊壁鸠鲁 ]LEICAFLEX SL说明书下载:
&&现在出售的这台LEICA SL我亲自使用拍摄过,他的点测光准确无误,阴天的测试样片:
&Leica R6....全机械相机......90%....................................德国到货渐进式改进,是徕卡一贯的发展原则,但R6面世后,无意中开始了一项新革命----一下子返回全机械式手动操作的典范相机中。其机身不但反对采用自动对焦、自动曝光及自动程序式自动曝光,甚至反对采用时下流行的耐用塑胶模铸机身等----这一切被视为现代化相机之浒设计。但在R6机身上,我们会发现机身上的设备,特别在操作上全是非常乘法的,而且各项按钮亦非常符合手型,就算用家不曾看过机身操作指南,亦懂得运河操作运用。另一方面,R6的设计,亦是提供职业或业余摄影爱好者能以今日之价钱,来购买今日徕卡全机械式相机,作为对往昔徕卡机机械之怀念。
&R6可说是现今非常先进的机械式操控单镜反光相机,机身揉和了先进的电子设备,来负责控制机内先进的可选择式曝光及测光系统。同时可进行OTF(菲林平面测度)自动闪光控制功能,可说是徕卡首部机械式单镜反兴相机提供是项功能。况且无论是热带的酷热环境或极带狂风严寒都不能影响R6之正常操作。而就算测光体不能工作,仍然可操控机身的机械快门,继续进行拍摄工作。徕卡的优良传统首先,我们要向徕卡厂商的优良设计工程师和熟练操作装配工人致敬,因为将一部神话中的相机,成为现实地生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此我们不再赘述徕卡创办人的历史和徕卡35mm相机之发展史,但我们却肯定----徕卡----能提供优良35mm相机质素和专业水准。由于生产此类相机,是需要熟练的生产技工,而在现今百物腾贵之下,R6的生产成本价格比起一般同级35mm的专业相机来说,自然高昂得多,但仍能针对市场上顶级用家之需要,仍能维持生产一系列高品质之产品----如R5、R6、M6及高质镜头等。
&R6与R5不同之处,除了机身是采用机械快门之外(与M6相同),整体上是根据R5之电子设备揉合M6之机械发展蓝图演变而成。而R6的机身快门与测光系统是独立式个别分开,在机身焦平快门上更设有一魄贺点作为重点测光之用,就如M6一样。而R6更采用了复杂及精心设计的夫瑞奈而(FRESNEL)式第二反光镜片及采用双重二极测光体(与R5相机一样)在M6及R6相机上虽同样是设置了机械快门,但在M6上的快门是采用传统耐用的胶质布廉快门,而在R6机身上,则采用了现今先进的金属纵走式快门----与R5一样,比M6能提供更低数可靠的快门误差。R6同样设置了一7mm直径魄贺点范围作为重点平均及TTL自动闪光曝光控制。R6可说是首部全机械式操控的单镜反光相机,而又能提供重点及平均测光系统功能,和提供OTF闪光操控等功能的相机。除此之外,R6还提供了独有之反光镜预升----在使用长距镜及微距拍摄工作时能避免机身之震动。可供调节视差之接目镜片达至±2屈光度,用家亦可选择采用日期机背、马达卷片器或自动卷片器等等。操作如上文所述,我们就算不曾看过用家指南,亦能懂得操控此部R6相机。R6机身重量虽不及2.5磅,但在握持中能提供结实感觉,加上机身设计符合手型,使用家得以容易把持相机。而上片过程亦非常短及牢固。只需一下前卷动作便可同时进行上片及上快门程序。并不同M6可作多次前卷动作。而回卷方面亦同样需要手动操作,而不论装设马达与否,所需回卷速度则有赖用家本身而定,但却能提供非常宁静之声音。观景方面,R6提供优质光学质素,明亮观景窗和高达17层之反光镜面提供明锐之对焦影像,使观景窗有如水晶一样透澈。电源在R6方面,电子操控部分,除了提供机身之测光系统外,还负责机身的10秒延迟自拍系操作。2枚S-76银化电池及一枚3V锂电池或从机身马达卷片器提供所有电子测光功能。观景器中的LEDS灯号,测光系统,电池检查按钮,自拍等功能都曾消耗机身电力。根据徕卡厂方估计,有效的电池可提供2500次曝光,测光损耗则可达70筒135/36作每次数2秒测光之久。R6的电池检查可测度机身电力是否足够,操控时只需将电池检查按钮按下五秒,如果指示灯逐渐熄灭或是跳动,则表示电力已经衰退,需要更换电池。更换电池亦非常简单,只需将机身底部电池盖旋开便可。当然极端之温度或温度都能令R6之电子部分受到损害,但对机身机械来说却毫无影响,仍能继续拍摄工作。上片上片程序亦非常简单,首先将回卷杆拔起,菲林背盖便会自动弹开,按下背盖便自动关起,菲林背盖为可更换式,可更换日期背盖或卷庄式菲林背盖。背盖打开后,用家便可装入菲林,装入菲林方法与早期徕卡的SL系列相机大致相同。首先将菲林舌先装入右边之菲林引导室内,经过菲林齿滑向左边之菲林筒室,然后按下回卷杆使菲林筒牢固在菲林筒室中,前卷菲林使菲林滑行,关上背盖便可进行拍摄。用家只要熟悉后,此种装片方法比较现今之自动或非自动上片系统来得更快捷简易。而回卷方面,不论装上马达卷片器或自动卷片器与否,只需按下回卷释放按钮(设在机身底部)转动回卷杆便可将菲林回卷。回卷完毕前,用家在感觉或听到菲林舌转离菲林室之声音时即时停止,可避免将菲林全部回卷入菲林筒中。因为R6机身为全机械操作相机,故此,机身上并无DX密码菲林装置,用家只能作手动调校ISO菲林速度。操控及指示装入菲林时,切勿忘记调校ISO菲林速度。菲林速度指示调校掣设在回卷杆之周围,按下旁边之细小按钮(亦作电池检查用),转动指针至所需ISO或DIN菲林速度便可。因按动电池检查掣关系,电力检查灯同时着亮。故此在调节ISO时应尽快进行,以免因电池检查灯着亮而消耗机身电力。机背上之小窗能提供用家轻易识别机身是否装上菲林。我们再将集中力移至机身顶部右边,便可看到机身快门调节盘,快门速度由1秒~1/1000秒、B(Bulb)及X(1/100秒)闪灯同步快门等。集中注意力在快门速度盘前端,我们不难发觉一控制杆,此控制杆为专门负责R6机身的测光模式选择--重点式或平均式。而R6的测光系统启动只需轻按快门释放钮,便自动开启测光系统(或按动电池检查掣亦可),离手后,测光系统自动关闭或停留12秒(当菲林经已前卷)以节省电力。R6的快门启动则分为2阶段,轻按时可启动测光系统,继续按下时则启动快门,而快门启动感觉是非常柔顺。快门启动掣中央可提供电子/机械快门释放绳装入以开启快门及作长时间曝光用。在机身后面,观景窗之左上角为视差调节钮,以供调节用家差距调节钮,以供调节用家视力差距之用,而下方之扁平按钮即作观景窗之遮罩,防止耀光进入,在R5上是可提供更准确之自动曝光,但在R6,观景窗上的耀光则不会影响R6的测光系统,但在TTL闪光时则非常有用。能提供更准确控制平衡闪光补光及现场光之用。在设定曝光时,我们首先要设定一些准确数字因素,手动曝光一定要明确地测度高光,其次余下的曝光因素才设置于系统中。当选用重点测光时,测光符号会在观景窗闪动然后熄灭。在R5上则以±符号代替。其他控制功能如R6前方的景深预观掣、十秒延迟自拍掣、测光模式选择杆。同时开动观景窗内的灯号作夜间监察快门或光圈用,以及特置的快门绳装置孔和反光锁位等。观景R6观景窗最明显的好处是在观景及影像对焦质素表现方面,因厂方采用了17层的半透镜作为主要反光镜,能更有效地将光线折射通过第二层反光镜反光至测光体作为测光用。其余光线则全部经过高质之徕卡镜头经反光镜反向至观景窗中,因过程全部采用高级光学玻璃,致使观景窗有如水晶般明亮透澈。能提供针尖般锐利对焦及减低眼部疲劳。R6的对焦片跟R5一样可互相交替使用,五款对焦屏提供不同用途。随机的是1号对焦屏,内置裂像,中央微棱及外围磨砂;2号对焦屏则为全磨砂式,提供微距及长焦距镜用;3号对焦屏为中央贺点及外围微棱;4号对焦屏为全磨砂内置线格式,提供建筑、翻拍及电视翻摄用;5号对焦屏为清晰对焦屏加对焦线格,供科技拍摄用途,以上全部对焦屏皆有一个7mm直径圆作为重点测景之用。观景窗显示由观景窗内望,我们可看到观景窗之底部排列着一系列的讯号,提供曝光指示、快门速度、光圈资料及闪光预备/曝光O.K确定指示讯号。大而明亮的LED批示灯显示曝光设定讯号,以箭咀形式显示,与M6相同。提供用家清楚指示。设定快门时,只需轻按快门或曝光模式选择杆启动测光表,观景窗内会显示模式变动,同时箭咀会指示改动光圈来平衡曝光。当曝光组合正确时,会出现一圆点于箭咀中间。当中间圆点及“+”符号着亮时,即指示曝光过度半级。继续调节光圈至“+”符号着亮即批示曝光过度一级。故此用家能够轻易操控及作包围曝光之用。但在选用重点曝光时,用家应紧记以物体之中间色调作为测光用,以避免获取错误曝光数值。测光表在R6上,我们会发现机身上的测光系统操作非常快捷、简易及非常准确。特别是机身上的重点测光系统,就算是使用广角镜头亦能令用家轻易读取中间色调,在使用长焦距镜头时,就算在困难环境下,亦能读取准确读数。因R6为全手动机身,故此我们只需根据测光读数拍摄,直至光源改变才需重新 定曝读数。R6的快门速度盘并非连续形式,故此能提供半级快门选择。机身上自动测光锁及关闭模式亦是非常方便使用,但当测光模式选择从平均转至重点测光时,中间是会关闭测光表的(因OFF掣设于重点和平均掣中间)。使用重点测光时,50mm的读数是7度,使用20mm时是1.8度,而当选用400mm镜头则是低于1度窄角测光表而测光表敏感程度亦相当高,平均能提供-1EV值(以1秒F1.4光圈ISO400计),重点模式时,能提供+1EV值(1/4秒,F1.4,ISO400计),当光度低于此时,测光系统不能提供可靠读数而观景窗内LED指示灯亦会同时闪动。准确测光系统亦能提供全级快门或1/4~1/8间半级快门指示。快门R6是全金属焦平快门相机,比起R5来说,R6则失去了1/2000秒的高速快门,但却回复了一秒的快门时间。以全机械式快门来说,准确度可说非常接近,但并不比现今之电子操控快门准确。但是,你仍能操控R6--当所有电池耗尽时。而徕卡厂方亦显示用在R6机身上的金属快门比用在M6机身上的胶质布帘快门同样耐用、准确。而R6的闪光同步快门高达1/100秒,足以在猛烈阳光下作闪光补光及TTL闪光补光用。R6机身上的快门调节钮设计比较高,以提供用家作较长程之快门释放位置。镜头及接环在这几年中,普遍的可说是没有什么镜头及得上徕卡镜头质素。徕卡镜头,与徕卡机身一样同时升值。镜头生产方面亦逐渐现代化及多元化,更多新焦距镜头面世。今年,徕卡生产了一枝新变焦镜头及28mmPC移轴广角镜头,此镜为半自动光圈模式。而接环方面,R6仍然采用R5的镜头接环,仍需三刀式镜头才能作TTL测光,旧有的双刀式接环经改良为三刀式后可用于R6机身上,否则会破坏机身接环的机械部分。而旧有之:VISOFLEX反光箱镜头加接环14167后可连用于R6机身上,但只提供收光圈式测光。闪光灯使用R6机身当与转接器SCA351或多或500连接后,便可使用SCA300及500系列闪光灯。我们尝试用美斯32CT3连用于SCA351接合器于R6机身热脚上使用,闪光灯本身能提供足够弹性----作垂直及水平拍摄之用。加止闪灯后,机身操控闪灯开关容易,全有赖用家选择。因机身为全机械快门操作,快门速度只需在X(1/100秒)或以下都能与闪光同步,加上机身能提供TTL及OTF闪光功能,故此任何光圈亦能使用(只需在闪灯功率下);以ISO菲林速度调校亦会自动调节闪灯TTL功能。假设你需要作闪光补光拍摄,选择快门速度为1/60秒,以迎合日光测光表曝光指示,这时需要F8光圈来平衡曝光。如果这时拍摄,你会获取全光闪光补光。但这并非所要之效果,这时,你只需变动(包围)曝光杆至-1位置。不要变动光圈,不需理会观景窗之显示,因此时你已经将背景作为曝光资料。当然,在拍摄后,紧记将包围曝光杆摄回“0”位。以上混合式手动或自动闪光控制曝光,能令你真正获取专业闪光----无论在作长时间曝光以获取现场光或只在直接闪光补光。而闪光预备指示可在R6观景窗内左下角以闪动形式显示。在使用X同步快门时(1/100秒)闪光讯号闪动两次,使用1/60秒,闪光讯号逐渐亮着,当快门高于同步快门(1/秒时),则自动熄灭。而自动式TTL闪光于B掣时仍能生效,只是观景窗内读数全部熄灭。使用时,可按下快门释放掣以启动快门,此时仍需将手指按在快门释放掣上,观景窗内的曝光指示箭咀则同时批示足够曝光及操控闪光灯作出闪光。附件徕卡R6的主要附件可说是一系列的可更换镜头----从15mm至800mm、增距镜、延长管、接环连接现存的VISOFLEX镜头等。而DB2日期机背可提供日期印入、参考数字或连续数字于菲林上。还有遥控器R作遥控马达卷片器或自动卷片器,更可作隔时拍摄之用。总结虽然徕卡R6是现今较昂贵之35mm单镜反光相机,但是R6之稳固札实机身能与M6机身相提并论,加上单镜反光相机之灵活及兼容性,徕卡高品质镜头保障,可选择重点或平均式曝光,以及TTL和OTF闪光功能等。对于徕卡摄影师来说,徕卡R6的紧密操作,轻巧体积,高品质生产设备足以令徕卡摄影师感到信赖与自豪。&.p&原 作 者: 廖天华文章来源: 香港《摄影世界》
leica SL 永恒的经典 Leicaflex SL 带 leica 50 2 标头 功能完美 成色很新简单测试后 功能非常正常 快门很轻柔 快门速度也很准确&&适合收藏 德产leica R 50 2 标头 镜片完美 功能完美 德产 味道最浓郁的版本 1968年,徠卡推出 Leicaflex SL,Ludwig Leitz 認為 Leicaflex 的 non TTL metering 非常的不正確。他認為一定要由觀景窗中的某一區域來測光才是正確的。於是所謂的 Selective Metering 就成了 Leicaflex SL 的特點之一。也因此Leicaflex SL 是第一部有 selective light meter ,簡單說就是大一些範圍的點測光,約為 7mm 直徑。這個測光是由 M3 時期的 Leicameter MR 所改良過來。而這個 Leicaflex SL 上的測光系統更進一步的建立起 Leica在SLR 相機中的領域的地位。SL 機身也同時引進了新的設計,自動光圈,在 Leicareflex 用是縮光圈測光,可是在 SL 上,便是全開光圈測光了。這裡就講到了接環插刀設計。Leicaflex 是單刀的(Single Cam),而 SL 則多了一個是(2 Cam)到了 Leica R3 後便又多了一刀為 3 Cam。所以一些舊的鏡頭要用在R的機身上需要送至徠卡原廠去做改進的手續,多加幾刀。SL 有另一變型叫做 SL MOT 其實就是可以加裝捲片馬達 Motor Drive 的機型。快门:机械式横走快门快门速度:B.1—1/2000秒曝光模式:手动测光方式:TTL闪光接口:X.M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电池:HD水银电池1.35V X 1个W X H X D(MM):148X97X57重量:770G
自己很喜欢胶片摄影,最近想重新整理一下器材,打算出一台相机,再添加一只徕卡镜头。一直在犹豫是留R5,还是留Leicaflex SL。SL做工非常扎实,过片手感绝佳,而且快门震动非常轻微。但是和R5相比没有光圈或快门优先。R5虽然电子集成化程度高了不少,操作比较方便,但是做工和手感,以及取景器的明亮程度都不如SL。另外,放大观察两台相机照地照片,画质没有任何区别......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一个多星期了,但是已下定决心,只留一台。诚心希望论坛里的各位朋友提供建议,指点迷津,到底留哪一台,本人感激不尽!!!自己拍摄较多的是风景和人文,大概每周一卷左右......
还是SL好,徕卡自主设计更古典,R5融合了美能达的造型,是电子机,SL是纯粹的机械机。
两台都出掉,在r9和r6.2之间重新选一台,论使用和手感,绝对r9;论外观,各人审美有所不同;6.2唯一的亮点就是机械快门,较sl年份新,更加小巧可靠。仅凭个人使用下来的感觉,玩徕卡r,只留一台机器的话,绝对r9;发烧r系列,r9+r6.2但是反过来还要看看楼主的r系列镜头,如果不太烧,选r7;如果手里的镜头对得起机身,还是推荐r9,而且现在的价格是历史最低点,绝对是135胶片机器抄底的好时机。R9还是一台可以实现数码,胶片双修的高度前瞻性机身。闲话了一堆,仅供参考,不过倒是自己的切身体会,用过才知道。顺便自己打个广告,如果有兴趣r9,找我,保证同成色找不到比我价格更好的,无奈缺米上m系列数码。
我也有这个想法,但是用起来r5确实要方便一些,另外从质量上考虑,不知道这两台机器谁能坚持的时间长一些。
SL才是真正徕卡血统的SL2横廉1/2000秒非常厉害!到R6.2纵帘(钢帘)才做到1/2000秒...R5也有德产和葡产新的机身可兼容老的镜头,但反过来不行,从选择镜头的范围角度来看,建议留R5。SL能使用3-cam的镜头吗?不过即使卖了SL,也卖不了多少米,怀念手感的话,都留着吧。
SL最好选SL-M黑漆版本的,可露铜有苍桑感又可收藏。。不过用来玩,反而是R3我用得最狠(有A档哦),反正不值钱,用坏不心痛。我的R6倒不怎么舍得用。
在用R5,摸过别人的SL。感觉…… 还是留一个M6比较合适…… 咳咳其实,无论留哪个都好,我的选择不在哪个,而在于哪台是黑色的。
留SL咯。我一直在用SL,各方面感觉不错
R9和r8功能和外观介乎完全一样,只是重量轻了100克(据说是为了亚洲客户设计的),价格却高了将近1倍。R6.2只比R6多了1/2000的快门,其地方也没有多少改进,价格高了接近3倍。所以我认为,电子快门的相机首选R5,R8.机械快门首选Leicaflex Sl和R6.当然如果不考虑价格的话,R9和R6.2更好。
徕卡Leicaflex SL\ SL2 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我没有SL2,但每次把玩Sl都爱不释手。打算永久收藏了
&SL:价廉、结实、机械、经典RE:较轻、电池易找、光圈优先有时较方便AFUN:有N的FM3A28/50/105及ROLEI35SE/T3/FUJI645等一堆旁轴,想尝尝毒看看反应,有可能与ROLEI35SE搭成日常主力,也考虑传家请LZ建议。LEICAFLEX SL....................9成以上新....GERMANY..................总的评价:一台跟一辈子的相机,适合任何艰苦条件,纯机械快门,在没电的情况下,快门仍然可已达到15秒到1/2000秒!R系列之中的约32个型号款式,只有LEICAFLEX ;LEICA SL, SL2; LEICA R6 R6.2几款是机械快门!
果LEICA R-E在深处深山老林突然电池没电,仍然可以1/100秒运作,满足你决大多数的拍摄情况,不会让你束手无策!Leica Motor winder....马达转片器........90%.........................(136/垂询)
Leica Minilux ZOOM我没有亲自使用过,在德国见过一个老教授用Leica Minilux ZOOM,他对他的评价不错!在中国很多人使用Rollei 35系列的相机,因为可能更耐用,论成像质量,我可能更推荐Rollei 35系列(因为我用过),但是我不知道你是否熟悉手动相机?如果熟悉的话,我推荐Rollei系列的35S或者35SE!他们的体积都很小巧,从这一点来说很适合旅游摄影,就看你习惯哪一种操作系统了!不过,只要您有兴趣,操作都不是问题,只需要你试拍一次!回:newsandme兄,你好!我们之间不必多礼!Canon EOS 350D或Canon EOS 30D可以搭配「Leica RE + Leica R 35mm f4.0 PC 移轴镜头」吗?回复:可以的,Leica R 35mm f4.0 PC 移轴镜头和Canon EOS 350D也是我目前的基本配置!还有如果拿「Leica RE + Leica R 35mm f4.0 PC 移轴镜头」来拍摄人物,是否恰当?会有变形的状况吗?回复:35mm移轴镜头在不移轴的时候,是和普通35mm镜头几乎完全一样,而且移轴镜头在控制畸变处理上比一般35mm镜头更好,所以不必担心变形的问题!
今天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篇文章http://article.pchome.net/00/03/11/65/index.phtml?14,0才知道您出售的LEICA相机都称得上古董了…二、三十年前的相机还能有这么高的价值真是不容易…不过在R系列的介绍上...没有您提供的这篇详尽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能达x700胶卷安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