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游执行链的3a原则设计原则有哪些?

【湛江广告创意/设计师招聘】湛江翰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招聘广告创意/设计师-看准网
广告创意/设计师
(五险一金)
湛江翰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招聘
1、广告、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等专相关专业毕业,二年以上设计工作经验,有广告公司工作经验者优先,设计经验丰富者文凭可放松;
2、工作认真负责,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具备团队协作精神;
3、熟练操作Flash、Fireworks、Dreamweaver、Photoshop、Coreldraw、CAD等设计软件;
4、有意应聘者,需附上个人设计作品。
工作地址:
湛江市赤坎区海田路288号金海酒店8612室
Duang~我要涨薪!
匿名填写收入情况,立刻获取涨薪20%的机会
看了该职位的人还看了
北京启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青岛壹峰创新品牌策划有限公司
免费发布职位/提升职位曝光
看准网()为您免费提供湛江翰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相关信息,包括湛江翰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招聘、工资、面试、评价及员工、工作环境照片,以上信息均由湛江翰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员工匿名提交,看准网整理发布,所有湛江翰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相关内容均不代表看准网意见!
找工作,下载「看准APP」
23982 位HR实时在线
附件简历:
请上传简历!
附件简历:
获取职位最新招聘信息
一有该职位最新招聘信息马上通知您
找工作,下载「看准APP」
23982 位HR实时在线秒懂金游链:区块链与游戏相融合视频震撼发布
近几年,因为昂贵的价格,人们对比特币渐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背后的技术“区块链”却知之甚少。其实“区块链”作为继实物与货币之后的新一代价值传输方式,其潜在价值并不亚于信息量化单位“比特”对于互联网时代诞生的重大影响。
为了让感兴趣的人能更快更清晰的理解“区块链”的原理及其在游戏产业的优势与机会,金游链团队经过40多天的精心策划与修改,成功制作出了这部科技感十足的酷炫解说视频。
视频已于8月21日震撼发布,一起来先睹为快吧!
神秘的开头,暗示着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短短几句话,就将游戏产业当前的困境与痛点描述的清清楚楚
区块链原理大解析,真正的秒懂
区块链的天然特点,注定其在游戏产业中的优势异常突出,且应用场景广泛
【完整版视频观看地址】
腾讯视频:
优酷视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备注/文号:
发布机构:
厦门市公安局
公开类别:
& 主动公开
发文日期: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推动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 战略任务  第一节 着力岛内外一体化  第二节 着力二三产共推进  第三节 着力内外需齐拓展  第四节 打造对台交流合作前沿平台  第五节 构建海峡西岸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  第六节 完善中心城市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第七节 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第八节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第九节 着力惠民生促和谐  第十节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第四章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第一节 提升岛内城市功能  第二节 拓展岛外发展空间  第三节 依法保护生态空间  第五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政策引导  第二节 强化项目带动  第三节 明确实施责任  第四节 健全管理机制  附件:名词解释  前 言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推动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后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加快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凸显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窗口”、“排头兵”、“龙头”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城市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地方级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实现翻一番以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5.6:42.4调整为2010年的1.1:50:48.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水平。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二三产共推进效果显著,建成火炬(翔安)产业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同安工业集中区等工业载体,电子、机械等支柱产业进一步集聚壮大,火炬高新区成为全省首个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开发区。建成软件园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园区、观音山营运中心等一批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年均增速比“十五”提高4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新增1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35个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一番,达到524家。  三、对台交流合作实现新发展  对台先行先试前沿平台作用更加凸显,率先成为两岸包机直航点、海上直航口岸和通邮封发局,“小三通”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27万人次,成功举办海峡论坛,打造了“文博会”、“图交会”、“农渔业论坛”等重要交流合作平台,国家部委在厦设立对台文化、科技、农业等一批交流合作基地。厦台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台资28.5亿美元(含第三地),累计对台贸易额194亿美元,厦门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水果入境口岸和集散地,友达、宸鸿、富邦金控、长庚医院等入驻厦门,厦门航空等一批企业赴台投资。  四、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新成果  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国务院批准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启动了一批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厦门港整合和口岸管理一体化改革取得突破,海沧保税港区封关运作。整合重组23家国有企业集团,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整体实力大幅度提升。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中介机构信用管理模式在全国推广。实行重大开发片区和重大项目指挥部模式等快速推进机制,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电子政务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新增境内资本市场融资额超过前15年的总和。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6亿美元,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70.4亿美元,对新兴市场出口比重达到22%,比2005年提高7.3个百分点。城市联盟等区域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对外交流交往进一步扩大,国际友好城市增至15个,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五、岛内外一体化呈现新格局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全面启动,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13亿元,超过前25年总和,其中,岛外投资占全市投资的56.1%。建成“两桥一隧”、城市快速公交(BRT)一期、成功大道、福厦高铁、厦门北站、海沧港区14#-19#泊位、嵩屿港区一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快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以港口、高铁、航空和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基本确立,对外辐射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重大开发片区、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发展向岛外延伸的态势初步形成,中心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六、民生保障工作跃上新水平  惠民生促和谐工作成效显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取得实效,建成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建立“全民社保城市”的政策框架,城乡一体化医保政策体系被国家誉为“厦门模式”;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模式成为全国“蓝本”,实现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五年新增就业97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加强,实施重大海域生态修复工程,主要污染物减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水平。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安厦门”持续推进,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群众治安满意率居全省前列。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市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面临的机遇  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总体环境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这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平台。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并且已经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这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全省发展大局看,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这有利于我市在对台工作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进一步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和前沿平台。  从我市情况看,“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奠定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而且迎来了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的发展新契机,这有利于我市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全面提升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水平。  二、面临的挑战  我市加快发展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全球产业分工、贸易格局和经济力量对比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可能发生重大调整和深刻变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给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将给我市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全国重要区域发展规划相继获批,新一轮的区域改革发展竞争更加激烈,我市加快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总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厦门经济特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决定性时期。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厦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以更加昂扬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奋力推进厦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为新起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在先行先试上有更大作为,在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上有突破性进展,着力岛内外一体化,着力二三产共推进,着力内外需齐拓展,着力惠民生促和谐,着力抓党建强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积极推动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发展,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窗口”、“试验田”作用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用,更好地发挥厦门在福建跨越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为率先实现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努力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沿。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创新驱动的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大力建设“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幸福厦门”,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比“十一五”翻一番以上。  ——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跨越。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继续保持我国东部地区先进城市行列;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000亿元以上和550亿元以上,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突破,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率不断提高,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  ——和谐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和谐社会建设领先全国,人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保持我国东部地区先进城市行列,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国家赋予的重大先行先试政策取得新突破,在全国起示范带动作用;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解制约我市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体制机制。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对台前沿平台作用更加凸显,对外开放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  ——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得到新增强。岛内外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岛外71平方公里新城核心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85%。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800亿元以上,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有效发挥窗口示范作用,在福建跨越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紧紧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用好用足用活中央赋予的政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又好又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质量、壮大总量、增强后劲,奋力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与跨越发展的有机统一。  ——必须始终坚持转型发展。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岛内外一体化、二三产共推进、内外需齐拓展、惠民生促和谐,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  ——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致力对台先行先试,进一步增强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努力实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致力推进低碳试点城市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必须始终坚持为民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岛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第三章  战略任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十项战略任务,重点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改善和先行先试等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实现突破。  第一节 着力岛内外一体化  按照“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以“全域厦门”理念和“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全面拓展岛外,优化提升岛内,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基本形成岛内外一体化、岛外各组团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城市新格局,争取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构建岛内外一体化城市新框架  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完成《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和《厦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的修编。岛外重点着眼于空间拓展、产业集聚、功能完善,加快新城开发建设,打造一流的城市形象。岛内重点着眼于形象更新、产业转型、功能提升,加快旧城旧村改造、城市综合体建设和东部新城区建设,引导一般工业加速迁往岛外,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  1、全面拓展岛外城市发展空间。全面加快岛外新城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进出岛通道的联接辐射功能,以核心区建设为重点,组团式推进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新城建设。根据岛外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促进新城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为新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加快岛内城市功能向岛外分流,引导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向岛外布局,增强城市功能,带动新城发展。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推进汀溪、新圩、灌口、东孚等试点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加大对革命老区和偏远山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全面优化提升岛内城市功能。遵循“保持风貌、保持特色,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设密度,提升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功能”的原则,完善岛内城市规划,合理划定产业区、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历史风貌区等,强化规划引导,科学安排建设。制定实施旧城片区和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有序推进营平片区、厦港片区等旧城保护性改建和将军祠西片区、枋湖后埔片区、何厝岭兜片区等片区提升改造。制定实施历史文物、风貌建筑保护专项规划和保护条例,做好鼓浪屿、万石山、仙岳山、环岛路等历史文物和自然景观保护,传承城市文脉,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引导一般工业加速迁往岛外,岛内重点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商务营运中心区、文化创意园区、高端消费中心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会展北片区、湖边水库片区、五缘湾片区等建设,完善科技研发、金融商务、休闲度假、高端商贸等功能,打造具有一流水准的本岛东部新城区。  二、完善岛内外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  加大岛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形成组团内外交通畅通、市政设施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岛外各组团迅速聚集产业、凝聚人气奠定基础。  1、构筑一体化的路网体系。打造市域内“半小时交通圈”。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进出岛新通道建设,延伸城市快速干道,完善连接岛内岛外之间交通干线网,完善与过境道路的连接,贯通城市快速主干网,构建城市组团之间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岛外新城路网框架,实施岛外公路市政化改造和乡村道路工程建设。  2、推进市政设施配套一体化。逐步把农村供水、污水、垃圾、生态建设等纳入城市建设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供电、供气联网保障体系,推进岛内外公交、路灯、园林绿化、垃圾污水、环卫保洁等市政管理、保障标准一体化。与岛外新城路网建设同步实施给排水、垃圾收集、供电供气、公交场站、园林绿化等市政设施建设,建成新城主轴区共同管沟。升级改造小城镇、新农村的市政设施薄弱区域,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岛外农村地区延伸,改善农村市政设施水平。  三、构建岛内外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科学谋划、先易后难、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推进财政、土地、治安、户籍、城管、市政、基层社区管理等公共管理体制的一体化衔接,打造全市统一的公共政策平台;按照“制度统一、标准趋同、水平均衡”的原则,加快建立岛内外一体化、城乡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完善岛外新城和农村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和体育等设施配套,推进岛内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健身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岛外和农村拓展。调整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推进一批岛外新城和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改善农村教学设备,逐步实现岛内外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标准统一。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健全岛内外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完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实现一区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一镇(街)一站(综合文化站)、一村(社区)一室(文化活动室)以及每个行政区配置“五个一”的体育设施。  2、健全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全市社会保障服务网点的布局和建设,完善岛外就业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设施,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岛内外一体化。  专栏3:岛内外一体化的重大片区建设  新城建设:集美新城、海沧新城(包括海沧湾、马銮湾)、同安新城(包括同安湾)、翔安新城、岛内东部新城区。  旧城改造:营平、厦港、曾厝垵、西郭、自行车厂、将军祠、农科所、枋湖、何厝岭兜、后埔等片区以及岛外海沧旧城区、杏林旧城区、集美旧城区、同安旧城区、翔安新店旧城区等。  小城镇试点建设:汀溪镇、新圩镇、灌口镇、东孚镇等。  新农村建设:岛外农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老山区建设等。  第二节 着力二三产共推进  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互相融合,推动厦门制造向厦门创造提升,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基地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壮大产业规模,打造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一、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做强做大电子、机械、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六大支柱产业,建设海峡西岸高端制造业基地、自主创新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务中心和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规模壮大有机结合。  1、电子  重点发展平板显示、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等。  平板显示。重点引进面板生产线以及上游玻璃等配套产业,做强做大产业规模,建设国家级光电显示产业集群,成为国内重要的平板显示产业生产、研发基地。  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大力提升半导体发光二级管(LED)衬底、外延、芯片、封装、照明应用及荧光粉等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着力引导太阳能光伏电池或组件朝长寿命、低成本、高效率方向发展,抢占产业制高点;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并重,以发展半导体发光二级管(LED)产业技术和应用为核心,建设现代照明产品重要生产基地。  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巩固戴尔计算机和联想手机产业优势;推进计算机与消费性电子产品融合发展,引进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外部设备等配套项目,推动射频识别与物联网技术进步,建设国内计算机与通讯设备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  2、机械  重点发展汽车、工程机械、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航空工业、船舶制造等。  汽车。推进工艺技术改造,提升客车产品质量;引进轿车、专用车和关键配套产品,加快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推动汽车产业链向纵深扩延;围绕品牌创建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全球大中型客车生产基地和国内汽车制造及出口基地。  工程机械。推动基础工艺、基础部件技术提升,增强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可靠性;开展整机产品节能减排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攻关,发展电动叉车、驱动系统和工程机械再制造;完善产品系列,拓展市场,培育国内重要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  电力电器。引导配电设备领域向输电领域延伸,大力发展智能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培育高水平的协作配套体系。  航空工业。提升规模,建设研发中心,完善飞机维修项目,增强大型商用飞机“一站式”维修能力,拓展相关飞机零部件制造产业,进一步巩固亚洲重要的航空维修服务中心地位。  船舶制造。重点发展汽车滚装船产品为主的大型商用船、游艇设计制造、船用机电设备设计制造等,提升核心部件研发制造能力。  3、航运物流  重点发展口岸物流、第三方物流、城际配送物流,大力拓展中转业务和内陆腹地,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和全国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形成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新格局。  打造两岸海运枢纽和区域性物流中心。鼓励引导两岸航运企业增辟新航线、增加班次,加强双方海运业务对接合作,共同设立中转基地、货运站场、经营航线等。建立对台揽货(快件)货物分拨中心,设立对台邮件总包交换中心。  拓展中转业务和腹地。加大航线拓展力度,重点拓展台湾经厦门中转的国际航线,争取国际航商将更多的中转货物转移到厦门港,做大国际中转业务。建设赣州、长沙、龙岩等“″陆地港”,拓展海铁联运业务,将厦门港腹地从闽粤赣十三市延伸至中西部地区,打造便捷的东南出海通道,实现区域物流联动发展。  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城际配送物流。鼓励制造业和商贸业剥离物流服务,推进工业企业实行服务外包,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依托的供应链管理、城际配送物流,建成城市公共配送网络和服务台湾地区以及闽西南地区的城际物流配送体系。  完善物流载体平台建设。实现港口无纸化通关,整合码头资源,提高港口通关效率。加快建设和完善四大物流园区,培育壮大20家营收亿元以上物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特色物流中心和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配套的专业批发市场。  4、旅游会展  突出“海峡旅游”品牌,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完善旅游会展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滨海旅游、文化旅游、对台旅游、高端旅游,提高旅游会展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打造海峡西岸文化休闲旅游中心。  对台旅游。拓展两岸旅游合作领域,完善两岸旅游协作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延伸对接双向旅游线路。开发提升″厦金游″等对台旅游产品,增辟两岸及国内外旅游空中航线,开辟厦门至澎湖和台湾本岛的邮轮航线,吸引动车沿线客源经厦门口岸赴台旅游,吸引台湾游客经厦门往返两岸,打造″海峡旅游″首选便捷口岸。  滨海旅游。重点发展滨海休闲、邮轮游艇、海上运动、海岛旅游。改造东渡港区泊位,扩大邮轮码头岸线,打造国际邮轮母港。开发游艇、帆船旅游产品,建设五缘湾、香山等游艇休闲度假区。培育观音山、五缘湾、同安湾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带,开发鳄鱼屿、火烧屿等生态海岛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加大对“闽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创新,整合厦门多元特色文化,推广南音、歌仔戏、高甲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大型现代演艺、文化会节、厦金文化观光等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建设方特欢乐世界等若干大型参与性旅游娱乐设施。结合鼓浪屿“申遗”,打造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地和旅游目的地。  高端旅游。重点发展商务会展、医疗保健、温泉养生、体育旅游等产品。完成会展中心三期扩建工程等重大项目,培育和引进品牌展会,建设全国会展名城和海峡西岸旅游会展中心。开发温泉资源,建设五缘湾、杏林湾、汀溪等一批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融中医理疗、健康体检、康复疗养为一体的高端医疗园区。提升承接国际赛事的能力和水平,吸引更多大型国际赛事来厦门举办。  加强旅游会展配套能力建设。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星级酒店、会展场馆、客服中心等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停车场、自驾车营地等配套设施水平,完善″一区一中心″旅游咨询服务网络,规范城市公共信息图形标志。加强旅游整体宣传和推介,密切区域旅游合作,打造以厦门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旅游经济区域。  5、金融与商务  推进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集聚境内外金融机构,培育金融要素市场,汇集金融人才,完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高端中介服务,营造良好金融商务环境,初步建成“立足厦门、辐射海西、服务两岸”的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打造海峡西岸金融商务中心。  金融  推进厦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试。进一步便利新台币兑换,争取率先在厦门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开展两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拓展对台离岸金融业务。推动金融机构双向互设、相互参股。引进台资金融配套服务机构。支持在厦门设立两岸合资的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推动厦台跨境投融资,鼓励厦门企业到台湾发行上市。  提高集聚和辐射能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厦设立总部(分支机构),将厦门作为开展对台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基地。推动辖区金融机构对外进行业务拓展或设立分支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在岛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完善城乡金融布局。积极引进各类金融人才,建设结构合理、关系和谐、流动有序的金融人才支撑体系。  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整合现有产权交易市场,将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拓展建设成为各类产权交易的统一平台,探索建立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推动火炬高新区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园区。推动境内商品期货交易所在厦设立期货交割仓库。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培育具有综合竞争力的金融企业。鼓励企业多元化融资和在境内外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设全国保险改革发展试验区,开展保险领域试点试验。  商务  营运中心。大力吸引各类企业来厦设立总部机构。完善总部企业融资、上市服务协调机制,扶持总部企业做强做大。鼓励本地企业以厦门为总部向周边拓展业务,提高企业知名度。推进岛内高端商务楼宇建设,改造提升旧城商务区。建成观音山营运中心、五缘湾营运中心、沿环岛路总部经济带、杏林湾营运中心、海沧中央商务区及环东海域营运中心片区,完善营运中心公共配套服务,形成以本岛东南滨海带为主、以环杏林湾及环东海域为辅的总部企业聚集区。  中介服务。壮大法律、会计、咨询、评估、认证等中介服务业,引导中介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引进境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提升中介服务水平。鼓励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企业向周边辐射业务。完善中介企业信用数据库,营造诚信环境。  6、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重点发展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和嵌入式软件、数字内容、信息技术服务等。  应用软件。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医疗卫生、物流、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等行业的应用软件研发和系统解决方案服务;促进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和新型业态的应用开发和信息服务。  集成电路设计和嵌入式软件。重点发展与本地消费电子、通信产业配套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嵌入式软件,为发展智能化、自动化装备制造提供支持。  数字内容。主要发展动漫、游戏、电子学习和网络教育、电子出版和数字典藏。重点扶持原创产品。  信息技术服务。重点发展基于宽带、移动通信、互联网以及三网融合的应用开发与内容服务;加快发展移动数据及多媒体、数据中心等增值服务;鼓励离岸服务外包,大力发展在岸服务外包;继续推进电子口岸、易通卡、公共交通信息平台等推广应用。  专栏4:支柱产业重大项目  电子:  平板显示面板项目、平板显示玻璃项目、厦门天马TFT项目等;  外延芯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逆变器和蓄电池等配套项目等。  机械:  金龙轿车、厦工专用车、厦工关键液压零部件项目等。  航运物流:  象屿保税物流园区二期,航空港工业与物流园区,厦深铁路前场物流园,粮食批发市场,厦门汽车物流中心,海峡(厦门)国际钢铁物流中心,海峡电子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等。  物流集聚区:  厦门现代物流园区、海沧物流园区、前场物流园区、刘五店物流园区等。  旅游会展:  国际邮轮母港一期(东渡港区0#-4#泊位改造)、香山国际游艇俱乐部、中奥游艇俱乐部、海翔国际帆船中心、五缘湾游艇帆船国际展销中心、鳄鱼屿度假休闲岛、中洲岛方特欢乐世界与梦幻王国主题公园、观音山主题游乐园、洪山旅游、五缘湾高端医疗园区、杏林湾温泉度假区、同安汀溪温泉度假区、翔安东山和内垵温泉旅游区,环东海域度假酒店群、会展三期等。  金融商务:  观音山营运中心、五缘湾营运中心、杏林湾营运中心、新站营运中心、海沧中央商务区(CBD)等。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厦门科技创新园、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中国电信动漫运营中心、中国数码港厦门产业基地等。  二、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产业、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1、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重大专项,与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平台作用,加快项目成果转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2、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基地。以引进大项目、培育大基地为导向,充分发挥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厦门科技创新园、厦门软件园产业基地、国家专利产业化(厦门)试点基地和国家动画基地、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国际人才培训基地等载体作用,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向优势企业、产业园区和基地集中,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财政扶持资金,全面落实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支持企业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实施并购重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专栏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和重大项目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发展重点: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生产;“三网”融合、射频识别和物联网技术开发及其在城市管理、交通组织、医疗、市民服务等领域应用终端产品研发、生产;云计算技术及服务;高端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以服务外包为主的软件技术服务等。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  发展重点:基因工程药物、诊断试剂、疫苗、海洋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新药创制等。  重大项目:厦门生物产业基地等。  新材料产业:  发展重点:新能源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特种金属材料、化工轻纺新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稀土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  重大项目:厦门新材料研究院和产业化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  发展重点:高效节能装备、节能照明产品、废水膜治理回用、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空气和污水防治成套设备等。  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重点:工业设计、广告设计、软件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等创意设计;影视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后期制作、展示传播、衍生品开发等影视产业;网络传媒、数字视听等数字内容与新闻媒体产业;原创艺术、古玩与艺术品、演艺娱乐等艺术产业。  重大项目: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园博苑影视基地、龙山文化创意园、湖里文创园、翔安香山文化影视基地等。  海洋高新产业:  发展重点: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精细化工、海洋能源利用、游艇及海洋装备产业等。  重大项目:厦门国家海洋研究中心、海洋生物功能性产物产业化中试转化平台等。  三、改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  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新产品开发,促进一般简单加工向产业高端环节提升,增强品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改造提升传统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网上展示、交易、服务等新型业态,完善生鲜超市、便利店等便民服务设施,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建设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房地产市场,促进商贸、社区服务、房地产等服务业转型升级。  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产业链)和大企业集团  加快建设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专业化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优质大型产业项目、龙头项目和配套项目向专业园区集聚,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品牌效应,鼓励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培育和发展一批以厦门为总部、跨区域发展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培育壮大平板显示、汽车及工程机械、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商务等一批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加快培育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力争五年内形成若干个500亿元乃至1000亿元以上工业产值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打造若干个500亿元乃至1000亿元以上年销售(营业)收入的大企业集团。  五、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1、壮大海洋优势产业。充分利用海洋、港湾资源和海洋科技力量的优势,重点发展港口航运物流,建设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着力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海洋环保、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游艇及海洋装备设计研发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挖掘海上景观、海洋文化资源潜力,拓展滨海文化旅游,打造海洋经济强市。  2、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主要依托国家海洋三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加强海洋产业中试平台和工程中心建设,建成厦门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开展海洋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在厦海洋科技力量整合,鼓励海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  3、提升海洋管理水平。统筹推进海岸、海岛、近海、远海开发,合理规划沿海滩涂开发,推进无居民海岛保护性开发,依法开展围海造地,促进海岸线和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加快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实施海堤开口,开展海滨沙滩修复,建设红树林湿地公园。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依法开展海洋执法监察。  六、优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两头在厦、中间在外”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高优种苗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积极推进台湾高优农产品种苗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建设对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合作交流基地和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扶持发展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走科技、品牌新路,引导到周边地区建设生产基地,以周边农产品为原料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配送,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扶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基地。积极实施“菜篮子”、“米袋子”工程,保障城乡农副产品有效供给。  专栏6:现代都市农业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现代农业科研基地等。  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银鹭集团、惠尔康集团、银祥集团、如意集团、中绿集团、中盛粮油、中禾实业、同安源水、厦商农产品集团等。  重点高优种苗业:花卉、水果、蔬菜、林木、水产。  第三节 着力内外需齐拓展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外经贸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区域协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内需与外需并重、消费与投资并重转变,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努力扩大内需  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着力开拓国内市场,加强投资与消费的有机结合,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1、大力拓展消费需求  增强消费能力。重点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消费需求。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健全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鼓励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实施农民创业转型工程,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多渠道增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培育消费市场。加快推进区域性消费购物中心建设。把握高铁、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便捷交通网络带来的巨大商机,打造特色商业街,加快岛外商圈建设,引进国际品牌,大力发展高端百货。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丰富旅游产品,拓展对台旅游,增强旅游对扩大消费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现代流通,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引导企业构建电子营销网络平台,打造电子商务中心城市。举办各类节庆促销活动,促进商业、旅游、文化结合。促进消费需求与保障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健全消费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专栏7 :促进消费的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  综合购物中心:厦门特易购购物中心、湖里万达城市广场等。  特色商业街:思明电子数码街、筼筜路咖啡休闲文化街、海沧油画街、翔安大嶝闽台美食街等。  岛外大型商业设施:厦门圣果院商业中心、国贸商城、新站国际商贸城、新站南广场商业综合体、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改扩建等。  重大工程:厦门购物嘉年华、厦门购物节、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  2、持续扩大和优化投资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以投资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消费空间拓展和城市功能布局优化。推进投资重心转向岛外,投资重点向民生、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进一步提高岛外投资、产业投资、民生投资比重。加大对内对外招商力度,吸引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来厦投资,积极引导和促进闽商回归,大力提高社会资本投资比重,推动形成政府投资引导、市场主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持续扩大投资规模。发挥投资对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宽项目来源,提高项目投资规模和技术水平,促进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形成一批新增长点、就业点和财税点,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增强跨越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创新投资促进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完善和落实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创业投资的政策措施,切实扩大社会资本投资。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策划生成、储备管理、滚动发展、协调推进制度,破解招商引资、征地拆迁、项目落地等环节中影响投资的体制机制。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建立高效服务机制,努力创造公平、公正、规范发展的市场环境,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二、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利用外资的实效,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优势。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保持我市外贸份额继续占据全省一半左右。优化出口结构,培育自主出口品牌,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实施重点出口企业战略,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大型出口企业。积极拓展进口,力争成为若干大宗商品进口的集散地和分拨地;鼓励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进口,促进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并购海外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建立一批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强外贸服务促进体系建设,健全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机制,营造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2、提升利用外资水平。理顺招商机制,完善快速评审、协调和决策的工作机制,发挥专业招商队伍优势,创新招商引资奖励和考核制度,促进片区招商、以商引商和产业链龙头企业招商。拓宽招商渠道,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协会和闽商作用,加强日常联络和项目推介,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投资咨询中介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强招商选资,着力引进一批带动性强、具有支撑作用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推动引资引智相结合,注重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我市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充分发挥对台前沿优势,加大对台资的招商力度。  3、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作用。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运作和资源整合,不断创新和聚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功能优势,积极推进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等业务,探索实施更加开放和优惠的政策,逐步实现自由贸易港区的功能。加强与台湾高雄、台中等自由贸易港区对接运作,推进深度合作。  4、深化与港澳侨合作。支持在厦的港澳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强与港澳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引进港澳资金、技术和管理,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推动厦门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鼓励企业到香港设立营销中心、运营中心。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拓展与海外华侨华人的联谊交流,大力吸引海外侨胞来厦投资,参与厦门经济社会建设。积极推进国际友城工作,推动更多外国领事机构落户厦门。积极拓展各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大力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  三、提升区域协作水平  1、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主动融入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对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推进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城市联盟和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政策和资源优势,主动参与和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主动为周边地区做好航运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科研等方面服务,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主动衔接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厦漳泉大都市区的港口、机场、信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推进九龙江流域生态保护。  2、加强海西城市群协作。密切闽西南五市、闽粤赣十三地市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推进与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间的互动合作,加快产业对接,强化要素聚集,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在做大做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产业群、港口群中主动发挥作用。继续推进山海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3、深入开展跨省区域协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成为连接两大区域的黄金通道。发挥沿海港口优势,积极发展公铁海空等多式联运,积极开拓腹地,努力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引导企业参与中西部等具有后发优势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拓宽企业发展空间。  4、实施对口帮扶。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下达的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任务,提高工作实效与水平,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拓宽对口帮扶渠道,建设一批示范项目,改善受援地区群众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增强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第四节 打造对台交流合作前沿平台  发挥经济特区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作用,围绕提升两岸交流合作水平,率先先行先试,力争对台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创造新经验,建设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  一、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  全面深化厦台经贸合作,建设两岸货物贸易的重要枢纽和产业对接集中区。率先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货物早期收获计划、早收清单,推动更多厦台交流合作内容列入后续协议,在促进厦台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政策、台湾服务业市场准入等方面先行试验。扩大厦台货物贸易,做大做强涉台贸易市场。继续办好台商投资区,推进台商投资区扩区和功能整合,增强对接台湾产业转移的载体功能,推进厦台在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方面对接。深化厦台金融合作,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强厦台旅游会展合作,建立紧密合作机制,构建两岸旅游会展合作的主枢纽。推动两岸双向投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厦门企业到台湾投资、融资,促进形成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综合枢纽  进一步拓展两岸直接往来的范围和层次,提高两岸直接往来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和“黄金通道”。争取率先试行更加便利两岸直接往来的措施,促进两岸人员、物资、信息流动。加强口岸大通关机制建设,推动厦台口岸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立高效便捷的口岸管理机制。做好做大“小三通”,充分利用厦金通道,适时增加航班、增投运力,开通夜航等,吸引更多大陆居民和台湾民众循“小三通”往来两岸。做优做强“大三通”, 进一步增辟航线、增加航班,建设两岸海空运输综合枢纽。建设对台邮件中转地。  三、建设两岸交流交往重要基地  创新厦台交流合作机制,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厦台之间各领域交流合作的实效和水平,办好海峡论坛,建设两岸交流交往最活跃的平台。以闽南文化为纽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厦台文化交流活动的渠道和规模,打造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对接与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现有对台科技、农业、新闻出版、会计等交流合作基地作用,全面推进厦台之间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争取国家有关部委、两岸协商机构及台湾行业协会等来厦设立办事机构,建设两岸事务重要协商地。  四、建设两岸同胞融合示范区  充分发挥“五缘”优势,构建两岸同胞共同的美好家园。建立健全涉台法规规章,依法保护台胞的正当权益,为台胞投资兴业、交流交往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做好在厦台胞的服务工作,放宽在厦台胞的工作和定居条件,对台胞在厦置产置业、就学就业、居住生活等实行市民待遇。鼓励常住厦门台胞融入社区生活,参与社区服务。支持在厦台商、台湾专业人士和优秀人才依法参选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加入群团组织,参评“五一劳动奖章”和“劳动模范”等。密切厦金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完善涉台突发事件协作处理机制,妥善处理涉台突发事件。探索建立厦台司法互助机制,共同打击罪犯。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纽带作用,发挥两岸民间信仰和民风习俗相同的优势,举办两岸各类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促进两岸民众交流和情感融合。  第五节 构建海峡西岸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  以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为新起点,进一步发挥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积极争取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一、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以开展改革试点为平台和抓手,全面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等试点建设,重点在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价格和国有企业等领域深化改革,建立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效机制。改革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适时调整和完善市、区财政体制,进一步建立适应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要求和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资管理机制,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用、社会事业等领域,建立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投资机制。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深化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监管体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有效发挥国有企业在推进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  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强化政府承担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建立新型医疗模式,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统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系。  推进依法治市,稳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有利于岛内外一体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统一岛内外政策,打造全市统一的公共政策平台。统一岛内外管理体制,推进城市建设、执法、规划等管理一体化衔接,建立健全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村改居”社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创新土地利用制度。开展村级综合改革试验,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实现“村改居”社区管理体制与城市社区对接。加快推进省级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试点镇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  四、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体制  以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优化行政结构,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改革。大力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推行现代行政管理方式,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管理,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强化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创新公务员管理制度。  第六节 完善中心城市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围绕建设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进一步提高港口集散能力,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完善水电气供应保障以及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管理城市水平,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1、提升海港和空港枢纽中心地位。加快厦门漳州港区一体化建设,整合港区资源,优化港口布局,完善通关条件,增强港区整体优势;继续实施深水航道疏浚工程,建设嵩屿、海沧港区等集装箱泊位,完善口岸配套设施,推进航运交易市场建设;增辟航线,增开航班,完善航运服务功能,发展以集装箱运输为主、散杂货运输为辅的航运业务,力争到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形成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打造海峡西岸航运物流中心和国际航运枢纽港。完成厦门高崎机场三期扩建,力争动工建设翔安国际机场,大力发展航空客货运服务,实现年旅客吞吐量2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30万吨,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的国际干线机场和区域性航空枢纽港。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全面拓展陆空、海空、海陆等多式联运。  2、加强对外交通通道建设。全面融入海峡西岸交通网络,打造东南沿海铁路交通综合枢纽和全国重要公路主枢纽城市,构筑厦漳泉同城化快速通道,形成闽西南“1小时交通圈”。完成龙厦、厦深高速铁路建设,启动福建沿海货运铁路专线、厦漳泉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建设大运力快捷铁路运输通道,完成火车站改扩建、前场特大型货场等大型客货运枢纽建设。完成厦成、厦安高速公路、厦漳跨海大桥建设,规划建设对台和对外区域通道,实施国、省干线改造工程,完善各区综合性公路客货运枢纽,形成与对外交通的良好接驳,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对接”。  3、构筑便捷的城市交通圈。继续完善市政交通路网构架,构建大运力公交体系,形成市域内“半小时生活圈”。建设进岛新通道,以三纵二横进出岛快速干道为依托,打造纵横相间扇状城市组团快速路网框架。加强各组团与城市快速路网及城市主干道的联接,加密组团内支线,完善方格网状组团内交通支路网络体系。规划岛内外各组团间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力争建成3条轨道交通线路。  二、增强城市公共设施保障能力  1、提高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强九龙江北溪、石兜水库和汀溪水库的水源保护工作,提高原水预警能力。建成莲花水库,开工建设枋洋水利枢纽等水源工程,尽快形成“一江四库”的水源格局。完成集美北部水厂等四个水厂扩建工程以及本岛至翔安输水管网,打造多源化环状供水体系,提高供水供应保障能力。新建扩建一批污水厂,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实现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继续完善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海沧(西部)垃圾处理基地建设,加强垃圾收集、中转体系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以上。完善500千伏等高压变输电体系,加大岛外各区变电站布点力度,初步形成“岛内双链拉手,岛外三片环网,进岛四个通道”供电框架,加强电网设备自动化并提高分布式电源接入条件,增强供电可靠性;完善输配电网络,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实施重要节点和区域架空线入地。衔接国家西气东输三线进入厦门,建设天然气应急储备体系,连接集美、翔安两门站高压供气系统,增强供气保障能力,建设集美门站至同安调压站高压管线,扩大供气规模,建设一批天然气汽车加气站,拓展天然气用途。  2、完善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海域、高层建筑消防设施,提高消防应急反应能力。完善避震场所和疏散通道体系建设,提高城乡综合抗震防灾能力。结合城市景观、路堤交通、生态护岸、水资源开发利用,完善岛外新城沿海护堤及其防潮排涝系统。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东西溪、深青溪、瑶山溪、后溪、九溪、过芸溪等,进行汀溪水库群的综合整治,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  3、建设智慧城市。加强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实施网络改造及光纤入户,开展骨干网升级改造,建设基于宽带、无线通信、三网融合的信息化应用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提升通信保障应急水平。加强对台直接通信设施建设,完成厦金海底通信光缆铺设,积极推动厦漳泉城市群通信一体化,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信息枢纽。  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改善交通通行环境。进一步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加强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交通引导工程建设,推行文明行车,倡导公交或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缓解交通压力。建设一批人行通道,优化红绿灯信号及视频引导系统。规划建设一批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居住区停车场地向公众开放,加强小区停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共占道临时泊位,增加停车场地数量。  2、加强市政管理。完成市、区两级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平台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监督和执法。加强城乡道路、水、电、通信、有线电视、路灯、园林绿化等市政设施的管理,推进建管分离,逐步实施养护作业市场化。加强内湖、海岸线排水体系安全管理。完善重大公共设施项目的运营机制,探索建立项目服务外包方式。  专栏10: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海港:厦门港主航道扩建三期、刘五店航道一期、厦门港海沧航道扩建三期,海沧港区泊位、刘五店南部港区散杂货泊位、东渡港区现代码头泊位、嵩屿港区二期岸壁工程等。  空港:高崎机场扩建三期、翔安国际机场。  对外交通通道:厦深高速铁路、福建沿海货运铁路专线、厦漳泉城际轨道交通,厦成高速公路、厦安高速公路、厦漳跨海大桥建设,国道324改线和省道206改造,后溪长途客运站、枋湖客运中心、海沧客运站、新阳客运站、翔安客运中心和同安客运中心等一级公路客运综合枢纽,海沧、前场、刘五店、现代四大物流园区和同安等一级公路货运综合枢纽等。  城市交通:黄厝、高林、海沧新阳西、同安梧侣、翔安新店等一批公交场站;海翔大道、第二东西通道、环岛干道、滨海大道、翔安南路等城市高快速路;城市交通改善工程。  轨道交通: 共3条线85公里。  市政建设:集美北部水厂、海沧水厂、汀溪水厂扩建等工程;新建澳头污水厂,扩建翔安、集美污水厂,搬迁海沧污水厂,新建汀溪、新圩、莲花、五显、洪塘、大嶝等污水处理站;西部(海沧)垃圾焚烧发电厂、后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厂、东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等。  水源工程及流域治理:莲花水库、长泰枋洋水利枢纽等水源工程,石兜水库除险加固及输水工程、北溪引水左干渠改造二期、本岛与翔安供水管网互通工程;东溪、九溪等流域整治。  第七节 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实施生态人居工程,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继续保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居全国、全省领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宜居厦门”。  一、着力推动低碳发展  加快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把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活方式低碳化,突出对台合作交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节能降耗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建成厦门特色的国家低碳示范城市。到2015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国家、省下达的目标内。  1、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低碳化。突出结构减排,加强与台湾低碳产业和技术的合作,构建以低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优化工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推进电力、化工、建材、纺织等节能改造;规划建设一批低碳示范工业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推广节能技术,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推进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节约替代石油等重点节能工程建设,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分布式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  2、持续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组团式开展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功能,争取实现大部分居民在组团内就地就近工作、生活,整合优化城市空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紧凑型城市。在岛外新城公建设施建设中优先采用节能模式,规划建设公共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以及配套设施等,建设低碳新城。推广使用节能建筑材料和新技术,加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全面推广精装修房,推行建筑节能“绿色评级”,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实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完善城市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完成国家“十城万盏”LED试点城市和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城市工作,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实现城市管理低碳化。  3、持续推进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完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低碳示范社区,引导居民在装修、家电使用、垃圾分类、购物等日常生活中做好节能减排。鼓励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广节能环保型汽车,2015年居民绿色出行率达60%以上。加大低碳理念和节能减排宣传,培养居民适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4、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开展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生产废弃物回收加工利用,促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综合利用体系,实施污水排放和就地回用结合,构筑资源再生利用体系。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鼓励企业使用消耗少、低污染的工艺、设备、能源和原材料。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健全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识、认证制度。  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等重点环保工程,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巩固和提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水平,保持厦门生态文明水平居全国前列,基本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  1、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加强污染源监控和治理,完成国家、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拓展减排领域,将农业污染源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纳入主要污染物减排体系。加强生产生活污水治理,提高工业用水回收利用率,提高电力等行业脱硫效率,实施脱硝治理,全面推行零排放生态养殖,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提高机动车准入标准,实施机动车环保检验标志管理。  2、加强污染整治与生态修复。结合河道清障、截污、治污、清淤、堤防建设等,实施重点水域、重要河流水体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染连片整治,推进工业区周边农村污水治理。全面实施海域环境综合整治,改善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实施海漂垃圾污染整治,减少海洋养殖污染。  3、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建立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饮用水源地污染整治与生态建设,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加强重点工业行业、风险污染源、危险废物、放射源等监管,确保环境安全。加强工业粉尘、建筑工地、道路扬尘和有机废气治理,减少无组织排放。推进安静小区建设,强化噪声、油烟污染监管,营造和谐安静的生活环境。  4、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突出林相改造和公园、绿地建设,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大力实施中心城区绿化工程、生态风景林工程、绿色景观生态长廊工程、绿色村庄工程、森林生态休闲工程、绿色海岸工程等,加大社区公园建设力度,完善社区生态公共绿地体系。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42.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新建各类公园50个以上,市民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公园休闲便利。  专栏11: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大项目  低碳城市: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 、两岸搭桥项目(LED路灯示范项目)、低碳产业示范园区、东部固废填埋场气体再利用项目、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项目等。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工程、农村污染连片整治工程,海域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中心城区绿化工程、生态风景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绿色海岸工程、绿色村庄工程、岛外生态园林工程、社区公园建设工程等。  第八节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优先发展教育,推进人才强市,基本建成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人才荟萃、创业投资活跃、综合环境优良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厦门”。  一、打造海峡西岸自主创新基地  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完善创新机制,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一番以上,全市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4%,努力建设海峡西岸区域性研发中心和自主创新高地。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持力度,创新科技投融资体系,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质量创新,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中试基地等,鼓励企业通过本土化研发升级技术创新能力。  2、做大产业创新平台。积极推进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和各类孵化基地的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科技检测服务平台,支持拓展功能和服务范围。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和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建设。争取到2015年,建成50个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和30个科技园区、专业孵化器。  3、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重点,依托厦门创业园、软件园、中国科学院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产业技术研究院、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成果转化创新基地,进行基础技术、应用技术、高新技术和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在厦门开设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深入产学研合作,深化“院地合作”工程、“市校同发展”工程和“对台科技交流合作”工程,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及其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打造对台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参与国家重大自主创新计划,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攻关研究任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发展”方针,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工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国领先水平。  1、推进公共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向学前一年延伸,率先实行十年义务教育。实现城区每2万人口不少于1所、每个镇不少于2所公办幼儿园,规范和扶持民办幼儿园,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5%。逐步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经费、师资力量、设备配置和质量评价标准。调整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完善新城和重大片区配套学校建设,推动城区学校扩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完全免费。优质多样化发展高中教育,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二级以上达标校标准。构建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两头延伸。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公共教育整体水平。强化教育经费保障,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2、加快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重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紧缺人才,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科体系,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完善集美、翔安、曾厝垵三大文教区建设与配套,支持在厦省部属院校发展与建设,形成区域特色的高校集群。拓展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开放水平。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组建开放大学,整合社区、企业、学校等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实施国家、省、市人才规划纲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优化人才环境,形成具有厦门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优势,力争人才发展主要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打造“海峡西岸人才创业港”。  1、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九大人才工程”,培育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实施“双百计划”,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培养、引进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加大实用型技工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人才队伍创新能力。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人才队伍建设。  2、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围绕我市重点产业的发展,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引才模式,探索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人才发展五大政策”,促进人才优先发展,引导人才向岛外地区流动。推进人才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强化人才服务保障,积极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专栏12: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重大工程和项目  科技创新:  1、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成50个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主要有:厦门汽车电子孵化器与研发平台、海西半导体照明国际认证服务平台、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三期--闽台诊断产品创新创业园、海峡中医药合作发展中心科研联盟平台、厦门工业设计中心等。  2、科技创新载体:建成30个科技园区和专业孵化器,主要有:厦门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厦门科技创新园、厦门生物产业基地等。  优先发展教育:  3、七大教育推进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工程、学习型城市建设工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教育国际化及对台教育交流合作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青少年身心健康工程。  4、五大教育改革试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试点、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试点、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前早期教育试点。  5、重大教育发展项目: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二、三期、城市职业学院集美轻工分院、福建化工学校和集美大学老校区改造提升工程,厦门理工学院三期、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二期、南洋学院二期、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二期、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二期、技师学院二期、海洋学院二期、演艺学院翔安校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校新建或扩容、公办幼儿园建设等。  人才强市:  6、“双百计划”:引进1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300名领军型创业人才。  7、九大人才发展工程:创业创新人才聚集工程、岛内外一体化人才推进工程、产业人才支撑工程、两岸人才特区建设工程、青年英才培育工程、社会事业人才优化工程、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工程。  8、五大人才发展政策: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人才创业创新扶持政策、吸引人才到岛外工作创业政策、两岸人才特区政策、人才流动政策。  第九节 着力惠民生促和谐  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加快推进岛内外、城乡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打造“幸福厦门”。  一、促进和谐充分就业  全面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多渠道多方式开发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力争年均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设“充分就业城市”和创业型城市。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健全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视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和退养上岸渔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完善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建立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体面劳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基本建成全民社保城市  全面实施全民社保工程,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各类参保人群保障水平差距;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差距,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方便参保人员就近就医;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保障作用。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岛内外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统一,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困难群体动态生活补贴机制。  三、初步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型城市  在全国率先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全面实施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进一步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调整收入、住房面积等准入控制标准,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通过新建、改建、置换、收购等方式多渠道提供各类保障性安居房,基本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工业集中区及周边外来产业工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四、推进社会福利普惠  重点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的保障水平,推进福利服务向普惠型发展,努力建设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的新型福利体系。完善市、区综合功能的养老和福利机构设施,实现每个区至少有1所社会福利中心,完善残疾人托养机构体系,新建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济救助,在岛外建设市第二救助管理站,实现救助资源布局均衡。  五、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服务和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数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岛外综合性医院建设,实现每个区至少有1所三级综合医院。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缩小岛内外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差距,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社区防治、妇幼保健等工作,拓展提升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提高基层诊疗服务水平,每个街道至少标准化配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合理控制医药费用,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医疗卫生中心。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在岛内外均衡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增加市级大型体育场馆,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面创建“健康城市”。  专栏13:改善民生重大项目  社会保障:  各类保障性安居房建设、翔安区社会福利中心、同安区社会福利中心、市第二救助管理站。  医疗卫生:  中山医院内科综合病房楼、市第一医院东侧上古街停车场、翔安医院、五缘湾医疗中心、中山医院湖里分院迁建、厦门眼科中心扩建工程、口腔医院、厦门新站配套医院、环东海域配套医院、市第二医院三期扩建、市中医院中医康复楼、市仙岳医院二期扩建、市第三医院三期扩建等。  公共文化体育:  集美新城文化公建群(包括图书馆、科技馆、艺术中心、书城)、同安滨海新城文化中心和运动训练中心、翔安新城综合体育馆和体育场、海沧体育中心和游泳跳水馆、闽南戏曲艺术剧院、市体育中心场馆改造、厦门大剧院、博物馆等。  第十节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大力弘扬特区文化精神,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加强文化对外交流,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一、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  全面实施文明品牌工程,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打造“文明厦门”。  1、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切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活动,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努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巩固和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力争在全国文明城市考评中持续保持前列。  2、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乡村少年宫等项目实施,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考评中保持先进。确保妇女儿童发展纲要顺利实施,重视少儿图书馆、儿童主题公园等设施建设。  二、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打造海峡两岸文化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知名文化城市。  1、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建设一批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系。开展国家数字图书馆进社区活动,完善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镇(街)、村(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实现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完成农村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增加对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投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建设力度,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做强做大主流新闻媒体,加强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加强文化对外交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投入,完成第二轮地方志编修。  2、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强化文化创意支撑和科技创新支撑,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重点发展影视动画、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数字内容与新媒体、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古玩与艺术品、印刷出版等产业,完善原创研发、生产制作、产权交易、咨询服务、产品营销等产业链,促进关联行业集群发展。高标准建设一批新兴、专业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和聚集区,推动老工业区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进行创意改造,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总部以及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文化创意高端环节入驻。加强品牌培植力度,做好品牌营销,培育壮大一批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深度对接台湾文化产业,加强厦台在动漫网游、影视、创意设计等方面的产业合作,建设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园区,培育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新品牌,打造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示范区。  3、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统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加快新闻出版、国有文艺院团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力。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资本的进一步融合,创新文化生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友情链接交换原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