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玩了一把王者荣耀虎牙心态直播,一把玩了40分钟,心态爆炸了,势均力敌啊

&p&&b&华为你学不会&/b&&/p&&p&&b&前言&/b&&br&&/p&&p&因为在华为工作过,所以无数次被问起华为的话题,也看到很多公司、很多管理者在学习华为,但结果常常并不好。&/p&&p&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在华为工作的时候,尽管自己的表现还不错,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但说实话我并没有能够很好地认识她。很多今天耳熟能详的话,比如:“不能让雷锋吃亏”,“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削足适履”等等,当时也没有真正理解其深刻的含义。而离开华为以后,特别是自己经历了创业阶段和管理咨询工作之后,才逐步认识到一些东西,不敢说一定对,但至少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p&&p&有幸在华为工作了五、六年时间,当时觉得已经很长,现在看来只是一瞬。很客观说,当时自己的级别不高,职位最高的时候,也就勉强算是一位“中层管理者”,因此并没有接触到很多核心的内容,认识和分析难免不够深入,甚至免不了多有谬误之处,这点请看官们体谅。但可以保证的一点是:绝不打诳语。&/p&&p&这些年已经有很多人在讨论“学习华为好榜样”的问题,据说在《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本书里也系统性探讨过“华为你为什么学不会”的问题。说实话,我没有读过这本书(了解的人知道,我一般不阅读流行的作品)。与学者们的探讨不同,我尝试从一个曾经的华为内部人员、一位当前的管理咨询顾问的角度进行自己的分析和探讨。外界沸沸扬扬、激动不已的一些事情,比如“打官司”、“7000人辞职”、“过劳死”问题,以及各类花边新闻,在华为内部,其实每次都是波澜不惊的。&/p&&p&要说明的是,如果我的观点与其他人相同或相异,可以这样归纳:观点如有相同,谓英雄所见略同;观点如有不同,乃君子和而不同。之所以特别说这些,是因为我不会回复任何争论。写文章已经很费劲,如果再争论就得不偿失了。&/p&&p&套用流行语,做回标题党,名之曰“华为你学不会”。&/p&&p&&b&1.&/b&&b&今果昨因&/b&&/p&&p&很多人和我说:“你看华为是这么做的,我们是不是也要这样做?”对此,通常我不敢苟同。为什么呢?华为今天的做法是不是正确,说实话包括任老板在内,没有人知道,任总也最多是比较有把握而已。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的很多做法,成果在未来,也只有未来才能够检验。&/p&&p&但是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华为昨天肯定做对了很多事情,才有如今的“世界五百强”和“行业NO.1”。因此,我们重点要分析的应该是华为的昨天,而不是今天。另外,绝大部分的企业,规模和华为相差甚远,研究现在的华为怎么做,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华为研发现在开始有“红军、蓝军”,而绝大多数的企业连一套人马都准备不齐,照搬华为的做法不是搞笑么?&/p&&p&因此,学习华为的关键是要研究当年的华为。比如初创的企业要研究早期的华为,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研究相应规模时期的华为。但因为华为的发展实在太快,短短20多年就做到了世界第一,因此要找准对应的时期确实难度很大。但如果做不好这点,结果自然就是“华为你学不会”了。还要补充的是,你即使学习了华为,学到位了,也还有一个外部环境的问题,否则难免会失望。&/p&&p&那么昨天的华为究竟做对了什么?研究华为的文章已经很多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杨国安教授在《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中的阐述,企业的持续成功需要两个条件:战略与组织能力。华为当然也不例外。&/p&&p&首先其战略无疑是正确的,抓住了电信业务的大发展,任总“毛选标兵”的身份,对毛泽东思想的熟练运用,是华为成功的战略关键。一个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人生成就一样,关键往往就是那几步。而华为的关键几步,可以归纳为:一是自主研发,在早年做代理取得第一桶金的基础上,义无反顾,置之死地而后生地开展自主研发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自力更生”;二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农村、城镇、中小城市开始,逐步进入核心网络;三是“孤注一掷”的海外市场战略,大约从1995年开始,坚持不懈地进入海外市场。今天华为的业务收入有三分之二来自海外,与这个战略密不可分。而且即使是国内市场,某种程度上也和海外的成功密不可分,比如移动网络,是先在海外“开花”,然后再在国内“结果”的(当然海外也“结出丰硕的果实”了)。&/p&&p&除了战略之外,在某种意义上,组织能力则更加是华为成功的关键,其“土狼”精神,铸造了华为成功的基因。这点在后续还会进一步说明,这里不赘述。&/p&&p&总之,华为今天的成功来源于昨天的努力,包括战略选择和组织能力建设。忽略华为的昨天,只学习华为的今天,必然是学得越多,距离成功就越远,结果自然是:华为你学不会。&/p&&p&&b&2.&/b&&b&给狼分肉&/b&&/p&&p&企业的老板们常常对华为员工的“狼性”垂涎欲滴,总在感慨:要是我们的员工有这种精神该有多好啊!&/p&&p&华为将“狼性”归纳为三大特点: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坚忍不拔的精神;三是团队作战。通常来说,狼是跑不过羊的,狼能够跑过的是最弱的或者生病的羊。因为如果狼普遍性地能够跑过羊,那羊大约已经灭绝了。但是狼具备的三大特性,决定了它们能够繁衍生息。敏锐的嗅觉是发现机会的能力,坚忍不拔的精神(用华为的话“板凳要坐十年冷”)就是“不放弃”,团队作战就是“不抛弃”,三者决定了超越竞争对手,取得成果的能力。要说明的是,外界认为华为营销体系才具备狼性的看法是不确切和不全面的,狼性体现在华为的方方面面,包括研发、生产、服务体系,甚至行政、人力资源、IT部门。&/p&&p&华为的员工大部分直接来源于高校的毕业生,他们的“狼性”肯定不是天生的,只能来自于华为的培养,但为什么其他企业做不到呢?我自己的体会就是最好的说明:我在学生时代就有过长期在外打工的经历,当时自己是极端反感“加班”的,千方百计找各种理由逃避。但到了华为以后,很奇怪的是,我不知不觉开始了加班的生涯,而且是自觉的,无怨无悔的。我只能把这个现象归因于企业文化。但企业文化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狼性”又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p&&p&大家都知道,华为是一个另类,是500强中绝无仅有的非上市公司。如果我预计没有错的话,只要任总还在位一天,华为就不会上市。华为CFO孟晚舟以及高管们所说的,因为华为的股权结构导致无法上市,那是扯淡。任老板在骨子里排斥资本市场才是核心的关键。&/p&&p&但是不可否定的是,华为却是少有的对员工最慷慨的企业。华为成功的本源,核心的要素就是解决了分配问题,这点任正非在2005年的一次讲话中也总结过。老板们需要注意一个现象,每年因为各种原因从华为离职的员工数以万计,但是很少有人在离开后抱怨公司,更不说攻击了。我熟悉的已经离开华为的同事,从来就没有听到过他们对公司的不满,相反的是,很多人对公司充满着感情。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离开华为的人往往在用华为的手机,反倒是还在公司上班的,用苹果或者三星的比例更高(最近因为华为手机的进步,导致这种情况有所改变)。&/p&&p&试想一下:如果要求员工具备狼性,但又不给狼分肉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很多的老板,一边强调员工要具备狼性,一边却独占了企业的收益,最多给员工喝点汤罢了。“狼们”不是傻子,没有肉,自然就不会再有“狼”性,只有“懒”性,或者是奴性。&/p&&p&“我们决不让雷锋吃亏,奉献着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这句如今已经流传甚广的话,最好地诠释了华为的分享机制。&/p&&p&“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没有分肉机制,却指望员工有狼性,只能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了。不能从根源和本质上着手,只是盯着表象,那我只能说:华为你学不会。&/p&&p&&b&3.&/b&&b&客户意识&/b&&/p&&p&所有成功企业,其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核心,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客户为中心。&/p&&p&大约2002年,一次和中国联通集团及各省级公司领导们的座谈会上,任总语出惊人:“产品的价格是一定会坍塌的!”当时我们很尴尬,就像说我们专门卖便宜货似的。后来我才体会到,他指的不仅是我们产品的价格,也指的是运营商业务的价格。今天中国的电信资费水平尽管比较发达国家依然还很高(前两天李克强总理还在说这件事情呢),但与十多年前比,无疑已经下降太多太多了。运营商业务资费下降,迫使他们找“便宜货”,而华为正好是他们的选择,而不是所谓的“进口货或合资产品”。&/p&&p&也是在那个时候,华为提出来一个口号:“质量好、服务优、价格低”,大家提意见觉得“价格低”会有低端产品的嫌疑,改成了“成本低”,最后变成了“质量好、服务好、运营成本低”,作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所有的目标直指客户的需要。&/p&&p&很多华为的竞争对手感慨:华为的价格好像没有底线!确实如此,华为的价格是极其灵活的,尤其对于战略市场,常常没有设定底价。领导们常常对营销人员说:“不许因为价格问题丢单!”一方面说明不接受价格原因导致项目失败的理由(原因在别的方面),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价格确实是非常灵活的。但是要说明的是,只是灵活,绝不是低价竞争,要不然华为也不可能有那么高的利润。&/p&&p&以客户为中心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记者、政府官员如果与业务没有关系,任总肯定是不见的;但如果是客户,工程师都可以见。“眼睛盯住客户,屁股对着领导”,我不敢说华为的员工完全做到了,但在我所了解的企业中,确实无出其右。另外一家国内知名的企业,其驻外营销机构的负责人,在“迎来送往”之间花费的时间,估计占工作量的五分之一以上了吧。这样的状况,当然会侵蚀企业的竞争力。&/p&&p&华为的客户接待手册,其首页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视客户接待为投资活动。”很多到过华为的人都感慨,对其接待水平赞不绝口。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接待人员中大量的是刚入职华为的新员工!营销人员在正式进入区域市场以前,客户接待作为实习活动,是培训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够让新员工做好客户接待,需要的就不仅仅是花钱的事情吧?我也曾经看到过很多企业的客户接待,有时很疼惜,常常很无语。疼惜的是这样的情况会丢失多少客户啊!无语的则是他们对于客户接待工作认识的浅陋。&/p&&p&再看华为的组织结构,三大业务群(BG-Business Group):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很显然,其组织结构是围绕客户进行划分的。我们在看很多的企业,其顶层结构还是围绕自身产品划分的吧?其中不乏耳熟能详的著名企业。在世纪之交,中国的电信运营商经过了一系列的拆分和合并的动作,每年都在折腾,而华为也针对性地进行快速调整。在重组信息发布的当天,华为就能够根据重组结果,发布组织结构做出相应调整的决定。在其他竞争对手还在考虑人事问题的时候,华为的人员就已经到位并展开工作了。&/p&&p&有朋友问我:“格力电器怎么样?好像很多人骂。”是的,确实格力经常被骂:被竞争对手骂,被经销商骂,甚至被政府官员骂。但它有没有被消费者骂?这才是问题的关键。&/p&&p&过去很多人认为,是电信行业的大发展造就了华为,而最近几年,大家在看到华为的竞争对手越来越衰弱,华为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的时候,才认识到不仅是这样,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华为成功的关键。&/p&&p&客户乃衣食父母,没有强烈的客户意识,不从竞争力的根本着手,学习华为的唯一结果还是:华为你学不会。&/p&&p&&b&4.&/b&&b&人才优先&/b&&/p&&p&华为的《基本法》第二条:“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集体奋斗和不迁就有功的员工,是我们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关于人力资源还有这样一段描述(第九条):“我们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p&&p&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说到管理者的三项成果:(1)直接成果;(2)建立新的价值观和价值观的重新确认;(3)培养明天需要的人才。但我们看到的各个企业(有些甚至是行业翘楚),有几个把后面两项作为对管理者的要求呢?我们见到的KPI,绝大部分也就是第1项吧,说白了就是更加重视财务结果罢了。&/p&&p&记得1998年前后,任老板不断说:华为缺的东西很多,但是最缺的就是干部。我们当时更多地理解为任老板的“忽悠”,给大家画饼,激励大家提升而已。但是后来,连IBM顾问也感慨华为干部储备非常充裕。这也为后来华为的超常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要让员工如何对待客户,管理者就要如何对待员工。所以海底捞说:“与其让10个客户满意,不如让5个员工满意。”给狼分肉是激励员工的产出,而人力资本的增值,或者说能力建设就是重视产能。长期重视员工产能的提升,才可能达到产出与产能的均衡。如果仅仅强调短期利润,那么产能的投入就会越少越好。十多年来华为的销售数据一直在增长,但利润数据却显示出起伏,其中年的利润很高,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后两年华为减少了投资,也就是减少了维护产能的活动。前几天刚刚传出消息,诺基亚和阿朗要进行合并,而在十多年前,无论是诺基亚、阿尔卡特还是朗讯,每一个名字都只能让华为仰望。他们的衰落或许有很多原因,但不重视产能的维护,尤其是不够重视人力资本的增值,一定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p&&p&某公司举办的一次基层经理培训会上,问到一位经理平常有什么培训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今天是进公司五年来的第二次,前面还有一次是ERP系统的上线培训。还有一个国企的高管这样给我描述他们公司的人员成长:“抓过来,丢进湖里,扑腾上岸学会游泳的,经理!再放进去鳄鱼,没被咬死的,总经理!”这样的机制如何能够在长远的竞争中取胜?说不重视人才培养,是过于客气了,事实上根本就没有!&/p&&p&在上世纪,华为对于员工的培养就已经不遗余力,且不计较得失。和我一同入职的同事,毕业的时候就在申请国外的学校,到华为后刚刚完成6个月的入职培训,就接到美国某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于是直接办理离职出国了,华为没有任何的不满,也没有克扣一分钱的工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点点滴滴,才使得几乎所有离开华为的人,对公司心存感激。&/p&&p&华为内部也一再强调,最大的浪费是知识的浪费,因而特别注重形成分享的机制,进而形成分享文化。如果“给狼分肉”更多的是指物质方面,其实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分享,这也是为什么在华为工作过的员工在职场受到欢迎的原因。一方面在华为的经历获得了自身能力的提升,哪怕是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另一方面建立了一种分享的精神,习惯性地对工作总结归纳并分享给伙伴。&/p&&p&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华为对于知识分享的关注和重视,包括华为大学的建设,也应该是企业中首屈一指的吧。&/p&&p&离开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过于关注短期的财务成果,眼睛只盯着利润的企业,结果当然是:华为你学不会。&/p&&p&&b&5.&/b&&b&开放学习&/b&&/p&&p&不必说华为的员工培训体系,也不必说员工相互之间的学习和提升,单单说华为引入外部顾问的做法,就能够说明华为开放学习的特性。&/p&&p&大约1994年起,华为和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开始了公司的管理变革和进步,其标志性的成果应为1996年发布的《基本法》,确立了公司发展的方向。快20年过去了,今天再读这本小册子,发现其历久弥新,依然很有效。&/p&&p&1996年,华为引入HAY公司,开始了其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经过数年的积累,今天华为人力资源的很多方面,走在了国内乃至世界的前列。前段时间一位年轻朋友去华为面试,其感慨说:“姑且不论华为的业务部门人员水平怎么样,其HR的知识面和水平让人惊叹。”德鲁克和韦尔奇都强调,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部门,至少应和财务部门一样重要,但遍观国内的企业,真正做到的凤毛麟角吧。而华为很早就建立了二级人力资源体系,称为干部部,如中研干部部、营销干部部等,干部部部长通常由该系统的核心领导担任。不得不说,今天华为的人力资源体系与它的开放学习密不可分。&/p&&p&更加明显的是1997开始正式与IBM合作,展开流程优化,IPD、ISC及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话都来源于这个阶段,如“削足适履”,“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没有时间一次做好,总有时间一做再做”,“脱光衣服,连裤衩也脱掉”。&/p&&p&中国人太聪明,一项规章还没有实施,就被改得面目全非,美其名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常常听到很多的管理者,不断强调自身企业的特殊性,对别人好的东西在根本上是排斥的。有鉴于此,任总提出“削足适履”,别强调自己的脚有什么特殊性,先穿上西方优秀管理的“鞋”,不能适应的就“削足”。先僵化适应,待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再考虑优化的问题,而不是一上来就“优化”。&/p&&p&“脱光衣服,连裤衩也脱掉”,按照任总的说法,“只有你不遮遮掩掩,顾问才能知道你的病根到底在哪里。”讳疾忌医,肯定无法取得进步。就自己做顾问的经历,很多企业,他们不会告诉你一些深层的问题,尤其是让老板难堪的内容,病因只能依靠你的经验去揣摩和推测。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水平很高,也免不了要走很多弯路,“治疗方案”也常常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最后自然无法达到目标。&/p&&p&管理者常常有一个倾向,就是强调自己的特殊性,他们会不断和你强调:华为是华为,我们是我们。没有开放的心态,学习就无从谈起。另一种更加可怕的情况是从自身或者小集体的角度考虑,对自己有利的就采纳,不利的则千方百计进行阻碍。某国内知名企业,其领导告诉我说:“你知道吗?我们很早就请人大的专家来咨询和建设企业文化了,我们还是国内最早实施IPD的公司之一,估计也就华为比我们早一点。”可看看他们现在的产品开发,恕俺眼拙,咋就看不出来学到了什么呢。再看看他们几年来推动的“员工成长通道”、“绩效考核体系”,不客气说只能哑然失笑。&/p&&p&无论一个企业有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一定还存在许多不足,没有开放学习的心态,不能“清空”自己,结果显而易见:华为你学不会。&/p&&p&&b&6.&/b&&b&危机意识&/b&&/p&&p&“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诗经o小雅o小旻》中的这句话,反复被企业家引用,以致耳熟能详了。&/p&&p&很多人认识华为,源自2002年流传的那篇《华为的冬天》。这是当年根据任总在深圳蛇口风华大剧院一篇讲话稿整理而成的。文章很精彩,当时的发言更精彩。其中有些内容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正式发布时作了删减。现场听过任总发言的,总能体会到他的那种“无比坦率”语言的魅力。在公司的时候,我们常常开玩笑,开会时不要坐在老板的旁边,最好也不要坐在他的对面(如果会议桌不够大的话)。因为很可能他挥动的手会打到你或者被“下雨”(口沫横飞)。开个玩笑,其实我们还是非常期待老板的发言。&/p&&p&“10多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10多年,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这就是任正非。按照德鲁克的观点,现代社会,人的寿命在延长,而组织尤其是企业的平均寿命却在缩短,因此不管你主动还是被动,大多数人在一生中将不得不从事多个职业(这和过去迥然不同),企业的死亡不可避免。但能够有如此清醒的认识,直面这个问题的企业家,殊不多见。&/p&&p&一点点收获就沾沾自喜,一点点成就自鸣得意,就自认为了不起,宣传满天飞,完全忘记了还应该有所谓的风险意识,最后导致企业的业绩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而华为恰恰相反,在2013年华为营业收入超过爱立信排名电信行业第一的时候,华为不断在强调相应的运营商领域还是爱立信第一。到2014年,运营商领域也超过了爱立信,但依然看不到公司的任何宣传。同时,公司不断强调的是不足,是存在的问题,是危机。看看华为20多年的业绩状况,除了2002年因为IT泡沫,以及些许小的战略选择(放弃了小灵通PHS,很多人说是问题,现在看也不能轻易下这个结论),公司的业绩出现了个位数的下滑之外,其他年份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的速度还很快,这在竞争如此充分的电信行业,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p&&p&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都极富危机意识。李嘉诚说:“我90%的时间在考虑失败。”
柳传志说:“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马云称:“我们要么是在危机中,要么在走向危机之中。”比尔o盖茨声称:“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之遥!”
&/p&&p&危机意识,对企业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是谦虚的心态,“谦受益,满招损”,看到自己的不足,就少了自满,多了谨慎。有了空杯心态,才能够有发展和成长的空间。二是奋发的精神,人只有在危险中才能真正奋发,才能激发出潜力。三是变革的勇气和信念,社会在变化,环境在变化,客户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也在变化,“唯一的不变是变化本身”,唯有如此才不至于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p&&p&另外,危机不仅指危险,危险中蕴含着机遇,才是危机的完整含义,这是一体的两面。也只有看到危险中的机会,才能给我们带来向上的动力。一方面要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为应对危机做好充足的准备,缺少其中的任一方面,自然还是那句话:华为你学不会。&/p&&p&&b&7.&/b&&b&大道至简&/b&&/p&&p&早年的华为,按照现在的看法,可以说其管控水平是非常烂的,或者说管理缺失得厉害。财务管理、费用管理基本靠自觉,到处都是漏洞。但即使如此,宁愿有漏洞,华为也不愿意把管理复杂化。&/p&&p&事例一:客户接待管理部门有小礼品,赠送给来访的客户。负责接待的客户经理可以领用,但需要登记客人信息。这样因为登记的原因,客户往往需要在旁等待,尽管最多只有两三分钟,还是被老板批:这有什么好管的,了不起多领几个,亲戚朋友都送完了就不领了嘛!于是后来就只有管理部门自己记录,客户经理不再登记了。&/p&&p&事例二:为了控制出租车费用快速增长的问题,某营销主管要求所有的的士发票需要注明起止地点,结果每个月大概需要半天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当然也有精明的就乱编一气),最后被反映到公司,出台这项政策的主管被批评,该项制度也取消了。&/p&&p&事例三:随着华为营销队伍的扩展,各部门都需要向区域办事处要数据,你要我也要,各营销代表处/办事处因此不堪重负。为此老板大发雷霆,把相关领导好一顿痛批。最后建设了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区域只提交一次数据,所有需要数据的管理部门自行去取。&/p&&p&事例四:以前华为的离职员工需要自己拿好离职申请单,找各个部门审批签字。在公司小的时候,因为办公在一栋楼里,这个问题还不突出,等发展了以后,需要跑几个地方,光离职手续就要办理好几天。为此有人开玩笑:提交离职申请的时候还觉得对不起公司,办完手续就觉得公司才对不起自己。随后华为设置了专门的人员,离职人员只需要填好申请表就不用管了,等手续办好后直接去财务结算就可以。&/p&&p&当然还有很多的事例,就不一一列举了。任正非这样说:未来华为接班人要满足几个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简化管理的能力。简化管理是什么概念?其本质就是追求效率。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与树木的年轮一样,有天然生长的趋势,不简化最后一定会复杂无比,导致效率低下,并侵蚀企业的肌体。&/p&&p&见过太多的企业,规模不大,流程却很复杂,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各类人员拿着需要签署的文件、报告、单据,到处找领导,甚至于在领导的门口排队。尽管签字本身的时间很少,但需要了解前因后果就占用了很多时间;同时,领导的工作被各类签字不断打断,自然就没有成块的时间来工作,结果只能是忙忙碌碌,少见成果。他们没有区分例行和例外的习惯,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觉得签字是一项值得炫耀的权力,有意无意设置了过多的环节。&/p&&p&管理不是企业的目标,管理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而已,所以必须简化。我们尤其需要注意和防止的,是花费2元的成本去堵住一个1元的漏洞,而这个现象在企业管理中比比皆是。还有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内容交给管理,尽管两者有着关联性。&/p&&p&比如在营销的费用管理方面,很多企业设置了过多的环节。我经常问营销管理人员,你怎么知道某项费用是否该花费?客户不认识,项目进展也不清楚,那大约只能拍脑袋吧?既然是拍脑袋,直接交给一线营销人员好了,“让听见炮火的人决策”,比后方决策更加合理吧?至于是否会损公肥私,那其实是另外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是文化与价值观的建设,“以德治国”;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审计的方式,“依法治国”。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有效避免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且管理的目标是成果,我们没有必要那么在意其中是不是有“漏网之鱼”。这里顺便强调,事前审核与事后审计比较,只要不会出现很大的乱子,后者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因为后者的效率高。这样打比方:就营销人员费用,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模型,给他们充分授权,但每一段时间我会对费用率最高的5%或10%进行审计。大家如果都不想被审计,自然就会合理花费;至于道德高尚的,我想他们是欢迎被审计的吧。&/p&&p&随着公司的发展,如果管理得不到简化,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崩溃,这也是为什么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很多企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原因之一。没有“大道至简”的理念,学习华为的结果还是失望:华为你学不会。&/p&&p&&b&8.&/b&&b&原生发展&/b&&/p&&p&华为早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除了制度之外,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这些不成文的规定,执行得甚至比公司制度规范还要严格。比如夫妻不能同时在公司工作,比如不允许炒股。拿我自己来说,尽管是经济学专业毕业,很多同学在证券公司工作,但在华为工作期间,一直没有开设证券账户,也没有买卖过任何一支股票。&/p&&p&直到今天,华为依然不参与资本市场,企业的发展依靠的是自身的原始积累,甚至连股份制改造也没有做。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方式太慢了,可你看到的结果却是华为发展得特别快,快到二十几年成为世界第一,快到迅速打垮了一个又一个上市公司。奇葩、另类,这是很多外人给华为的定义和说法。一次有人问我:“华为为什么不上市啊?”说实话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只是知道任老板在内心深处是排斥资本市场的,说不定他认为这是“不劳而获”吧。这么多年,无论股票、房地产市场怎么热,华为不炒股也不炒房。&/p&&p&曾经有一个城市,房地产高涨,希望华为在当地设立研究机构,给出的优惠条件是:免费给很大的一块地,一半工业用,一半住宅(后者要求给内部员工),但任老板毫不犹豫拒绝了,当时负责该市场的高管可是无比心痛。&/p&&p&再看另外一家公司,正在准备上市,我问董事长:“贵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什么啊?”因为从我的角度来看,他们根本没有上市的必要。一是他们处于一个细分行业,不需要大量的投资;二是他们根本也没有开拓新产品新领域的计划。董事长的回答是:“既然董事会已经确定要上市,我们就应该全力以赴执行这个决议。”他说的自然有道理,但其实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还有一家上市公司,发行上市时因为市场比较热,股份超发圈来了超过预期的大量的钱,没有投资渠道,只能买了银行的理财产品,这是在创造价值吗?这还算好的,还有一家企业,也是上市公司,因为上市时的承诺,却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投资标的,最后只好为了投资而投资,收购了一些垃圾公司,最后导致企业连续亏损。&/p&&p&上市就像考上一个好大学,那是进步的台阶,不是终点,企业发展也没有终点(至少经营者的目标是这样)。但我们看到很多的管理者,感觉上市就是终点。&/p&&p&再看华为提倡什么?去年华为发布了学习“布鞋院士”李小文的广告,新近发布了“芭蕾脚”的广告(痛并快乐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每一点成果的背后都是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结果,这就是华为对待发展的精神和态度。&/p&&p&所有的进步首要的应该是基于自身的能力,首先具备原生发展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争取相关的资源和机会,才不至于本末倒置。而我们看到的情况更多是,不管也没有必要,不管是不是符合发展的规律,大部分的企业都想借助一阵风,“御风而行”,飞到天上去。他们忘记了,如果自身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体魄,即使飞上天还是会摔下来。&/p&&p&总体上,利用原生发展还是资本市场,决定于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并不排斥通过资本市场、兼并收购等方式取得发展,但我们一定要以原生发展为基础。从逻辑上说,如果原有的业务都做不好,凭什么相信可以做好新的业务呢?“可以因为成功而多元化,但绝不会因为多元化而成功。”&/p&&p&每次我看到企业的高管一边开口闭口大谈上市、股份增发、兼并收购、商业模式、蛇吞象,一边和我探讨学习华为的课题,我就看到天空飘过6个字:华为你学不会!&/p&&p&&b&9.&/b&&b&适当利润&/b&&/p&&p&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高毛利是毒品,高成本是毒药》,其中文章开始的“王小二卖豆腐”的故事,就是一次听任总说的,那大约是在2002年。在一次营销季度会议上,老板一上台就专门给大家说了这个故事,我不知道是他听来的还是杜撰的,反正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还有就是他的“价格坍塌论”。老板不断叫嚣:“我们要降价!”这真是奇怪的事情,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情况是:销售人员说价格高,老板说不高。&/p&&p&在上世纪末,曾经有这样一个讨论:营销是需求主导还是竞争主导?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所有的大学教育告诉我们的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但竞争到底该如何定义呢?无疑竞争也是营销的一个核心主题,忽视竞争与忽视客户需求一样,结果是企业没有竞争力。而过高的利润率必然引来更多的竞争,企业必然会面临更大的压力。&/p&&p&该如何选择?其实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面临很多权衡。所谓权衡,自然是有两个以上的选择,而且每个选择一定是优劣互现的,否则只有好处或者只有坏处,根本无需权衡。既然是权衡,就很难有标准答案,在“需求导向”还是“竞争导向”的问题上,唯一让我们安心的是两者兼顾,在其间取得适当的均衡,因时因地制宜。&/p&&p&华为这些年走过的路,可谓“尸横遍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电信行业的“七国八制”、“巨大中华”,还有数不清的中小企业,到如今诺基亚合并阿朗后的三足鼎立(华为、爱立信、诺基亚),太多的鼎鼎大名的公司销声匿迹了。这一切不能不说与华为追求适当利润的做法有着很强的关联。如果追求的是高利润,很多公司或许还有生存空间,他们也不会很快消亡。&/p&&p&(注:“七国八制”指美国朗讯、加拿大北电、法国阿尔卡特、瑞典爱立信、芬兰诺基亚、德国西门子、日本NEC和富士通——“七个国家,八种制式”;“巨大中华”指巨龙、大唐、中兴和华为四家国内相对比较大的公司。)&/p&&p&华为追求适当利润的做法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价格方面,还有很多措施也反映出来:其收入分配机制,每到丰年,大幅上调工资;基于高薪,其对于毕业生的“掠夺性”招聘也极大打击了竞争对手(今天华为在技术、专利方面的领先与此不无关系);进入新产品、新领域时没有底线的价格策略,“狼性”的体现也说明其追求的并不是利润最大化,最起码不是短期的利润最大化。&/p&&p&一家生产机械的企业,处于细分行业领先的位置。我发现他们的人均销售收入不高,但企业经营状况还不错,再一了解发现他们的毛利率很高,也因此经常因为价格原因放弃一些合同。进一步分析,发现在2009年因为“四万亿”的关系,导致产品供不应求,自然毛利率比较高,即使后来行业的情况已经越来越糟糕,但他们习惯了高毛利,依然坚持“没有好的利润,宁愿放弃合同”的做法。这直接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的发展戛然而止,二是“培养”了竞争对手。最近几年,该企业的销售收入呈现出拾阶而下的趋势(当然其中也有外部市场的原因);同时,其和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大幅缩小了。他们的做法与华为恰好相反,即使我指出了这个问题,企业也相应调整了激励制度,我依然发现该公司还是因为坚守价格,导致了一些关键项目的失败。我只能感慨:习惯的力量很强大!&/p&&p&其实,通过适当利润做大规模,因为规模经济,本身也能够带来成本的下降,提升利润率,形成正循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还意味着削弱了竞争对手的力量。另外,企业是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的,除了创造就业、带动经济发展之外,以更低的价格提供合适的产品,我想也是对社会的一项贡献吧!&/p&&p&过于在意利润率,特别是过于在意短期的利润率,追求当期利润最大化,抱有这样的想法来学习华为,恐怕还是那个结果:华为你学不会!&/p&&p&&b&10.&/b&&b&天时地利&/b&&/p&&p&即使你有效避免了“学不会华为”的一系列问题,也不见得就能够学会华为,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天时地利。&/p&&p&据说当年任正非2万元创立了华为(之所以说“据说”,因为没有官方资料能够证明是2万元),而今天,即使我们已经很清楚华为是如何走过来的,即使技术、营销、制造等环节可以基于华为的经验,参考华为走过的路,假设给你2亿、20亿、甚至200亿,你能否再造一个华为?&/p&&p&答案显而易见:不可能。核心的原因就是时势完全不同了。一位朋友,他公司做的产品与华为有一定的竞争关系(非华为主流产品),他和我说:“华为赞成的我们就要反对!”我给他点了赞。当然不是指反对华为的精神或基本原则,而是在具体的竞争优势上,你必须和华为进行区隔,直面竞争的结果只能粉身碎骨,无数的公司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p&&p&时间不会倒流,当前及未来的“势”也不可能与华为当年完全相同,学习的困难就在这里吧。僵化理解不可能取得成效,每个企业或多或少都与华为有所不同,最起码天时地利已经不一样,照搬的结果只能是水土不服。另一方面,不同的企业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我曾经这样举例:开车的时候,如果偏左了,要往右打方向盘;反之则要往左打。不能因为看到华为往右,大家就简单地往右,或许你本身已经往右偏了,继续向右的结果只能愈加偏离了正确的道路,导致倾覆的结果。&/p&&p&有一位负责人力资源的主管曾经就这个问题和我探讨,他说:“你看任正非说‘灰度管理’,我们公司是不是也应该讲点灰度啊?”我开玩笑回答:“贵公司已经很灰了,再讲灰度估计得变成‘黑’了。”华为的员工中,技术人员出生的占很大比例,又有很多是学校一毕业就来公司,思想单纯,追求完美,容易冲动,所以需要讲点灰度。但我看到的大部分公司情况恰好相反。顺便说一下,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在华为诸多理论中,最不应该学习的就是“灰度管理”,因为很少有企业像当年的华为那么单纯,他们最应该讲的是“白一点”。&/p&&p&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绝大多数产品已经走过“供不应求”的时代。尽管华为成功的根本原因不能说是外界环境,因为面临同样的外部环境,更多的企业销声匿迹,而华为成长壮大了。但无疑,当年电信行业需求的爆炸式增长为华为带来了快速发展,这也容易给大家造成一个印象,就是学习华为就可以取得超常规发展,这是“幼稚病”。&/p&&p&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其实这有一个前提,就是长期看,“人和”的作用是最关键的。就短期而言,情况也许刚好相反。试想一下,没有“东风”,孙刘如何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没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国的抗日战争也不会八年就结束。基于“人和”,合理利用“天时地利”,才能够取得适时的成功。对每一个学习华为的企业而言,“天时地利”一定是不同的,生搬硬套自然行不通。&/p&&p&更加麻烦的是,“天时地利”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所以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此谓“持经达变”。离开“经”的“变”是乱变、胡闹、瞎折腾;有“经”无“变”那是僵化、教条、官僚主义。&/p&&p&不顾天时地利,不理解华为成功背后的逻辑,仅仅停留在对其表象的学习上,结果免不了就是:华为你学不会!&/p&&p&&b&总结篇:学习华为好榜样&/b&&/p&&p&说了这么多“华为你学不会”,目的当然不是告诉大家“学不会”。其实这系列文章中谈到的内容,没有多少新鲜的东西,我也没有什么值得一爆的猛料。尽管外界很多人认为华为相当神秘,但本质上华为其实是一个相当透明的企业,并没有什么藏着掖着的“法宝”。那么,为什么至今还看不到有多少企业能够学会华为呢?&/p&&p&作为总结,今天的题目是“学习华为好榜样”。如何避免学习华为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达到“学会”的目标?要学习华为,自然要清楚华为为什么成功,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已经汗牛充栋,但本着“大道至简”的原则,根源一定是简单的,我的归纳就是两个词:分享、未来。&/p&&p&什么是“分享”?在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部分人想到的是利益的分享,华为员工的收入很高,推行全员持股制度,每个人都是“资本家”等等。这确实是分享的一个方面,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我认为还有更加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知识的分享。利益的分享是在投资人、经营者、员工、以及政府之间的均衡或博弈,是“你多我少”的关系,体现的是《大学》中的那句话:财散则民聚。而知识的分享更加高级、更有价值,它体现的是共赢,是未来,是1+1&2,是“教学相长”。这也是为什么华为员工整体的能力和素质远远高于绝大多数企业的原因。利益的分享要求创始人不讲私利;而知识的分享不仅于此,还要有学习能力和培养后进的胸怀(管理者的悲悯情怀)。通过知识的分享,进而推动能力的进步,并通过每一个人能力的增长,达到组织能力提升的目标。&/p&&p&什么是“未来”?未来就是“风物常宜放眼量”,就是在短期和长期的均衡中,更加重视长期。见到太多的企业,每次提到员工能力建设的时候,常常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因为他们觉得太慢了,像运动员,坚持训练来提高成绩当然很漫长,哪里比得上“兴奋剂”呢?可是“兴奋剂”的使用,一方面会“边际效用递减”,另一方面会逐步侵蚀肌体的健康,最后免不了使人成为“废物”。&/p&&p&如果说“给狼分肉”更多指的是利益的分享,那么“开放学习”指的就是知识的分享。“人才优先”、“原生发展”、“适当利润”说的是重视未来;“今果昨因”、“天时地利”指的是学习华为的方法论。“客户意识”、“危机意识”、“大道至简”则是企业成功的核心管理理念。&/p&&p&学习华为的另外一个难点,就是它们是一个系统,单独学哪一项或几项是没有结果的,甚至因而走向了歧路。其整个系统的根源和基石是:“分享”与“未来”。但我常常看到的现象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企业的老板们提倡和要求的往往是:对自己有利的就学习,不利的就避而不谈。比如营销,要求学习华为的“狼性”精神,而“给狼分肉”和“人才优先”则置之一旁,这样的学习当然不可能达到想要的目标。&/p&&p&最近两年,很多著名的企业出现了发展停滞的现象,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者往往把这个现象归结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原因。这个理由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我常常问他们:“贵公司为未来做了哪些准备,付出了哪些努力?贵公司的竞争力提升了没有?”没有考虑未来,没有为未来做出努力,竞争力没有提升,如果还能快速发展,请问天理何在?“风口之猪”不可能永远飞翔。&/p&&p& “华为你学不会”系列文章中,没有提到华为的技术优势、大量的专利,没有提到巨额的研发支出,也没有深入探讨华为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而这些往往是外界学习华为的地方。比如IPD、ISC、任职资格体系,薪酬考核体系等。尽管自己曾经深处华为的营销系统,我也没有探讨华为“狼性营销”细节的方方面面。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我认为这些是果,不是因。崇尚分享和重视未来的企业,自然会这样做。&/p&&p&说到底,华为的成功可以归纳为一句简单的话: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方向正确,坚持进步。方向正确包括企业的战略方向,还有企业文化切合了人性的本质;坚持进步就是不断改进的过程,就是危机意识,就是永不停息,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p&&p&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华为都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企业的“好榜样”,也见到数不清的老总们希望学习华为,不一定要做到华为的那种规模,因为“大”不一定意味着“强”,很多“中字头”的企业规模比华为还要大很多,但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并不想学习它们。&/p&&p&企业发展与个人的发展一样,本质上没有捷径。从内在的本质着手,踏踏实实、全面系统地“学习华为好榜样”,关键在于“分享”和“未来”。就“分享”而言,不仅分享利益(这是必须的),还需要分享知识,以锻造一个企业人员成长的基因。唯有形成基因,企业才能抗击风险,持续发展。而一个企业,在能够生存的前提下,请尽可能考虑“未来”,今果昨因,同样今天的努力收获在未来。最后,要再一次说明,这两者是紧密相关的,是一体的,任何割裂都无法达到我们的目标。&/p&&p& 【全文完】&/p&&p&【敬请关注:“大道至简”原创微信公众号——Simple_Philosophy】&/p&
华为你学不会前言 因为在华为工作过,所以无数次被问起华为的话题,也看到很多公司、很多管理者在学习华为,但结果常常并不好。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在华为工作的时候,尽管自己的表现还不错,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但说实话我并没有能…
&p&&b&一、&/b&&/p&&p&&b&30岁的华为,被20岁的腾讯秒杀了!&/b&&/p&&p&根据两家公司刚刚公布的业绩,2017年华为的净利润是475亿元,而腾讯飙升到了715亿。也就是说,腾讯的利润达到了华为的1.5倍。&/p&&p&而在2010年,华为的净利润为238亿元,腾讯只有80.5亿元,华为几乎是腾讯的3倍!&/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8aba1b82bf400eae2781492feddef4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43& data-rawheight=&6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d8aba1b82bf400eae2781492feddef49_r.jpg&&&/figure&&p&至于目前的员工人数,华为接近18万人,腾讯大约为4万人,腾讯的员工人数不到华为的四分之一。&/p&&p&&b&这真是应了那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马化腾生于1971年,比任正非小了27岁!&/b&&/p&&p&华为和腾讯基本上不构成竞争关系,拿他们对比是因为都是深圳企业。&/p&&p&&b&那么问题来了:华为是不是已经“烈士暮年”?而腾讯是不是已经“高枕无忧”?&/b&&/p&&p&&b&当然不是!&/b&事实上,腾讯在公布业绩前后刚刚经历了一场股票大跌。一方面,腾讯第一大股东宣布减持大约2%的腾讯股权,另一方面腾讯的游戏收入出现了季度环比下滑。这两个事情连续出现,让市场对腾讯的发展“是否见顶”出现较大分歧。&/p&&p&至于华为,也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全球通讯方式正在酝酿新的变革,5G时代快速到来,未来可能全面进入卫星移动通讯时代。另一方面,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开始见顶,整个行业的增长极限似乎已经到来。&/p&&p&&b&但华为2017年报,也向我们展示了这家企业值得敬畏的一面:&/b&&/p&&blockquote&&b&1、华为目前全球研发人员达到8万人,大约占全公司总雇员的45%;&/b&&br&&b&2、华为2017年的研发经费达到了8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4%,占年销售额的15%。近十年来,华为投入研发费用超过3940亿元。&/b&&br&&b&3、华为拥有的专利达到了7.4万件,其中90%以上是发明专利,其拥有PCT国际发明专利的数量,为中国企业第一。&/b&&/blockquote&&p&也就是说,华为的研发投入几乎达到了其年度利润的两倍!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在中国企业里是绝对遥遥领先的。下面是以欧元计算的,中国企业2017年研发投入排行(表格里华为的数据被低估了一点):&/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cd3af9c9ffd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52& data-rawheight=&4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cd3af9c9ffd5_r.jpg&&&/figure&&p&而且我还可以告诉你,897亿元人民币的研发投入,几乎是清华大学一年科研经费的18倍!换句话说,中国科研经费最多的前30个大学的经费投入总和,都没有华为一家企业多。&/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396c1fa4bd69fa3f47bf8f2d47376c2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9& data-rawheight=&8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396c1fa4bd69fa3f47bf8f2d47376c25_r.jpg&&&/figure&&p&&b&上图:中国内地高校2016年度研发经费前十。&/b&&/p&&p&2018年,华为的研发经费投入可能会突破1000亿。对于这样一个企业,你绝对不能低估它的前途。&/p&&p&&b&二、&/b&&/p&&p&&b&更何况,华为正在开展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革命!&/b&&/p&&p&华为的掌舵人任正非素来以危机意识、自我反思意识著称,他不断在自我革命。但2018年正在酝酿的这场变革,却可能是华为有史以来最大的!&/p&&p&几天前,华为领导班子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担任华为董事长多年之后,孙亚芳退休,梁华接任。华为新董事会构成如下:&/p&&blockquote&&b&董事长:梁华&/b&&br&&b&副董事长:郭平、徐直军、胡厚崑、孟晚舟&/b&&br&&b&常务董事:丁耘、余承东、汪涛&/b&&br&&b&董事会成员:梁华、郭平、徐直军、胡厚崑、孟晚舟、丁耘、余承东、汪涛、徐文伟、陈黎芳、彭中阳、何庭波、李英涛、任正非、姚福海、陶景文、阎力大&/b&&br&&b&候补董事:李建国、彭博、赵明&/b&&/blockquote&&p&可以看出,任正非既不是董事长、副董事长,也不是常务董事,只是普通的董事会成员(兼任公司总裁)。但任正非还有一个重要身份,他是华为最高权力机构“股东会”的两名成员之一。华为股东会由任正非和员工持股会构成。&/p&&p&也就是说,任正非至少拥有华为50%的表决权。而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已经升任副董事长。&/p&&p&3月20日,任正非以华为总裁的身份,签发了《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总纲(公开讨论稿)》,开始在公司内部征求意见。&b&这意味一场重大变革,即将在华为发生。&/b&(这份文件,可以在华为心声社区首页上看到)&/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59dae6bd6e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6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59dae6bd6e7_r.jpg&&&/figure&&p&文件总结了华为过去30年成功的原因,试图摆脱“路径依赖”,让华为“始终充满活力”,以迎接未来的挑战。&/p&&p&&b&在总结过去30年成功经验的时候,文件说:“过去三十年,公司基于正确的社会与产业洞察与假设,形成并坚持了正确的发展思想与路线”。&/b&&/p&&blockquote&&b&所谓“社会洞察”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间沟通的数字鸿沟需要跨越;&/b&&br&&b&所谓“社会假设”是: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中存在着巨大的企业发展空间与市场机会;&/b&&br&&br&&b&所谓“产业洞察”是:产品相对标准化、代际变化相对缓慢,客户群体相对集中、具有相似性,商业模式比较稳定(2B模式,客户主要购买产品与相关服务)&/b&&br&&b&所谓“产业假设”是:做快速、有力的跟随者,用持续的微创新、较高的性价比、良好的客户体验,构建公司持续发展并择机超越的机会。&/b&&/blockquote&&p&&b&也就是说,华为承认自己的第一个30年,是依靠当“跟随者”、搞“微创新”和“较高性价比”发展起来的。&/b&说到底,是利用了“中国工程师群体”比“西方工程师群体”巨大的薪酬差距,并抓住了中国快速城镇化、信息化的巨大历史机遇。&/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37f04a789b095d784163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6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37f04a789b095d784163b_r.jpg&&&/figure&&p&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任正非提出的“以宗教般的虔诚对待客户需求,重视普遍客户关系,构筑战略伙伴关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华为首先可以打败国内对手,然后再解决国外对手。&/p&&p&&b&三、&/b&&/p&&p&进入第二个30年,华为面临的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p&&p&首先,华为已经是领跑者,而不再是跟跑者,后发优势没有了;其次,人民币升值加速了“中国工程师成本”的提升,人力成本优势逐步消失;第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竞争对手突然倍增,华为面临“跨行业颠覆”的可能;第四,美国对华为采取了处处封杀的姿态。&/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4ab3aefb6f28ddc4e89b6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6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4ab3aefb6f28ddc4e89b65_r.jpg&&&/figure&&p&在华为上述文件里,有这样一张分析图(上图):华为突然发现,竞争对手不仅仅来自“设备产业”内部,还可能来自“芯片产业”、“互联网/云服务商”,甚至是“电信运营商”。华为可以涉足的范围变大了,但竞争对手也大幅增加,市场格局变得高度复杂。&/p&&p&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如何让18万人构成的华为摆脱官僚主义、激发全员活力,同时避免风险和内耗,就显得空前重要。&/p&&p&&b&在任正非看来,华为的新定位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ef1a0e010e1a619bf3ee2a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ef1a0e010e1a619bf3ee2ac_r.jpg&&&/figure&&p&但问题是,定位是简单的,变成现实是复杂的,关键问题是人的管理。任正非已经74岁,他希望通过这次自我革命迅速建立起统治与分治并重、责权清晰、运作高效的“分布式经营模式”。&/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78f84a12fd4f5ff49c66e34c2a4206e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77& data-rawheight=&7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8f84a12fd4f5ff49c66e34c2a4206ec_r.jpg&&&/figure&&p&而这一切,说到底就是:发现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发挥作用、让人才始终充满激情和活力。&b&为此,华为在这份《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里提出了大量的新管理理念。比如:&/b&&/p&&blockquote&&b&高层领导要学会“仰望星空”,要在思想与方向上引领公司前行。&/b&&br&&b&业务部门主官要具有企业家般的奋力牵引精神和独立担当经营责任的能力。&/b&&br&&b&一线作战团队主官既要“敢战”,有强烈的求胜欲望;又要“善战”,具备打赢“班长战争”的新能力。&/b&&br&&b&打破干部队伍板结,促进干部按需流动,有序引导优秀干部奔赴新机会、做出新贡献。&/b&&br&&b&要调整过往单一聚焦电子信息领域生源的获取模式,进一步加大对于数学、物理、材料、生物、艺术、人文等多学科优秀生源的获取比例,让丰富多样的队伍知识结构,触发融合创新带来的创造机遇。&/b&&/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80f1ea77dfd6e0b6899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60& data-rawheight=&7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80f1ea77dfd6e0b68990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ea7ca8cac95a8e38a8a114d6e4b39b4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74& data-rawheight=&8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7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ea7ca8cac95a8e38a8a114d6e4b39b45_r.jpg&&&/figure&&p&&b&上图:对于华为即将展开的大变革,华为员工非常关注,纷纷在“心声社区”上留言。&/b&&/p&&p&面对未来的挑战,一流的企业、企业家都充满焦虑。腾讯的解决方案是,在优化自己原有产品、服务的同时,全力开展“流量变现”、“流量储备”,大量投资、收购企业,力图“不错过未来”。&/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03d7e792c8fab24a6af75a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62& data-rawheight=&5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03d7e792c8fab24a6af75ae_r.jpg&&&/figure&&p&&b&有人统计,腾讯在2017年以“每月10家”的速度不断投资新的企业(上图)。而华为则试图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再造内部流程、激活员工活力的方式,最终杀出一条血路!&/b&&/p&&p&企业竞争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科技类企业的生命周期更短,迭代迅速。无论是华为还是腾讯,都压力巨大。&/p&&p&&b&让我们祝愿这两个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企业,通过各自的不懈努力、自我变革,都能实现基业长青!&/b&&/p&&p&&/p&
一、30岁的华为,被20岁的腾讯秒杀了!根据两家公司刚刚公布的业绩,2017年华为的净利润是475亿元,而腾讯飙升到了715亿。也就是说,腾讯的利润达到了华为的1.5倍。而在2010年,华为的净利润为238亿元,腾讯只有80.5亿元,华为几乎是腾讯的3倍!至于目前的…
&p&这里的“被试”我们假定为是人类被试——动物被试就由不得同意与否了……&/p&&p&知情同意——得看知的是什么情,同的是什么意。若是“虚情假意”,那也算不上“道德”了。&/p&&p&社会心理学中有两个非常有名的研究,一个是米尔格拉姆的电击服从实验,一个是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有名”的点不仅仅在于其研究主题本身,而且这两个研究还推动了学者对研究伦理的探讨。这俩实验还都符合这个题目,被试都是同意参加的,然而,实验确实也是“不道德”的(至少从今天来看)。&/p&&p&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社会心理学”教材中找到这两个实验——电击实验是在“服从”这部分,而监狱实验通常在“态度”这部分。这里我们就不赘述两个研究的具体步骤了,知乎上很多朋友都分享过。&/p&&p&我们可以将这两个研究结合起来看——它们都探讨了社会情境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实验社会心理学家一直在追求【操纵】社会情境这一变量,然后看看这些变量对我们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既然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就必须人为地设定一个环境,然后将被试置于环境中,观察其言行。而且,为了使言行(因变量)更为真实,研究者还必须隐藏部分关键信息。试想,如果被试还没来参与你的研究,就已经知道目的,他还怎么真实表现。&/p&&p&以电击实验为例:&/p&&p&假如你还没来实验室就已经知道本研究是为了探讨人们在权威力量面前,是否会表现出服从——甚至服从于伤害他人的命令。&/p&&p&当研究者(权威)命令你按下电击按钮时,你还会按吗?毕竟,没有人想被人指摘。&/p&&p&当然,你也可能会按。反正你也知道“电击”是假,里面那个学生才是真正的表演艺术家。&/p&&p&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为了让研究更加真实,必须隐藏真实目的,而编织一个故事。电击实验中,研究者告诉被试我们正在进行的是英语背单词教学活动,希望你来配合。你本着“助人学英语为乐”的良好态度参与实验再正常不过了。&/p&&p&被试既然来了肯定说明他们是同意了的。然而,知情同意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是个“幌子”——被试知的是假情,却是真同意。&/p&&p&在这两个实验中,被试都有不同程度地负性体验,包含痛苦的情绪甚至攻击的行为等等。尽管研究者一再向公众解释他们尽了一切可能消除这种不良反应,并且认为与实验结论的伟大程度相比,这些不良反应九牛一毛(在《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有精辟论述)。&/p&&p&在这后来,各大机构都认为要加强研究的伦理管理,要求各个学术机构对研究的设计进行伦理审查。研究者本身也应当自律,如果需要隐瞒实验的真实目的,必须在实验结束后告知被试(debrief),如果研究会带来负性体验,也必须在知情同意书里讲明。&/p&&p&比如社会排斥这个主题。对被试启动社会排斥会带来负性的情绪体验,心痛体验,甚至产生攻击行为,不道德行为等等。这些通常会在实验开始之前简要的说明:&/p&&p&“本实验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但是我们保证这些反应比起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都弱很多。但如果你仍旧感受到不舒服,你可以联系我们,或者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p&&p&在实验结束之后,我们会解释:&/p&&p&“由于实验的需要,我们隐瞒了部分内容,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在本实验中,我们真正想要探讨的是:blabla。其中,(某个操作)是为了让你产生不良情绪的,它并不是真实的……我们再次为给你带来的困惑而感到抱歉。”。&/p&&p&通过上述举措,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实验给被试带来的潜在的“伤害”。&/p&
这里的“被试”我们假定为是人类被试——动物被试就由不得同意与否了……知情同意——得看知的是什么情,同的是什么意。若是“虚情假意”,那也算不上“道德”了。社会心理学中有两个非常有名的研究,一个是米尔格拉姆的电击服从实验,一个是津巴多的斯坦福…
&p&作者:翁放&/p&&p&来源:云锋金融&/p&&p&&b&壹&/b&&/p&&p&1985年5月,摆在日本大藏省大臣竹下登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p&&p&要么,让美国议会提出的两百多桩贸易保护法案成为现实,其中每一桩都与限制日本商品进口有关;&/p&&p&要么,就得接受美国改造自己国家货币和金融市场的无理要求。&/p&&p&刚刚履新的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在会面时对他半开玩笑半威胁的说,“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情绪十分高涨,而且在近几个月内会继续恶化,有好几项保护主义的法案已经提交国会审议了。”&/p&&p&“如果你想要阻止这些立法,甚至让总统发动否决权的话,那最好采取些短期就能让他看得到实际效果的措施。” &/p&&p&贝克所指的措施,就是让日元升值,同时减税和扩大内需。多管齐下,以解决两国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问题。&/p&&p&就在三个月前,美国参议院以92:0全票通过了要求对日本实施报复的美日贸易共同法议案,众议院的民主党议员们更迫不及待的提出要对日本所有进口产品征收25%的惩罚性关税。&/p&&p&&b&山雨欲来风满楼,面对二战后的老大哥、冷战时的盟友突然亮出的獠牙,就算是当时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也汗毛倒立、别无选择。&/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6c39e135ecc2b064c8dc0f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16& data-rawheight=&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6c39e135ecc2b064c8dc0f3_r.jpg&&&/figure&&p&&br&&/p&&p&日本不是没有做过反抗的努力。&/p&&p&上世纪六十年代,当两国为纺织纤维产业的贸易摩擦首次交手时,日本政府的态度还是很强硬的,不但严词拒绝了美国让自己限制毛纺化纤产品出口量的要求,众议院甚至还全票通过决议,反对美国干涉日本的贸易政策。 &/p&&p&结果,日,美国尼克松政府突然宣布对一切外国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并停止把美元自由兑换成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加上纺织行业的出口受挫,让日本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p&&p&两个月后,日本政府服软妥协,接受了美国关于解决纺织品问题的方案,并以政府赔偿方式弥补了日本纺织业的损失。 &/p&&p&&b&老大哥之所以是老大哥,在于他治你的办法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多。&/b& &/p&&p&因此,当12年后,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在日本外相安倍晋太郎到访时提出“日元因为人为的关系被低估了,而汇率对美日贸易影响巨大,日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时,安倍选择了顾左右而言他。&/p&&p&和他的儿子一样,老安倍只是个政客,而舒尔茨却是芝加哥大学教授、建筑工程公司总裁、尼克松前政府的财政部长,在这样的人面前谈汇率和贸易,是很容易被套路的。另外,安倍大概也是想起了十几年前处理贸易摩擦不当后的惨痛教训。&/p&&p&&br&&/p&&b&&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61ca17f9bb2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94& data-rawheight=&34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4&&&/figure&&/b&&p&&br&&/p&&p&就在他们会面的同一时间,美国嘉碧乐货车公司总裁李摩根正在联合学术、法律等多界大佬,共同起草题为“美元与日元的不匹配:问题的所在与解决方案”的摩根报告。&/p&&p&摩根的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屡次败给日本小松制作所,他恨得牙都痒。 &/p&&p&这一报告将当时的美国对外经济关系归结为三点问题:&/p&&p&快速恶化的贸易收支&/p&&p&相对日元不断升值的美元汇率&/p&&p&美国政府在汇率政策上不作为,导致本国产业受到进口产品的恶意冲击 &/p&&p&这一报告提供的解决方案,是迫使日本进行&b&“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b&。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美国对日本高压式谈判的纲领。 &/p&&p&回到文章开头,当时的大藏省大臣,后来的日本首相竹下登手上的难题。他在慎重考虑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对日本可能造成怎样的伤害后,和当时大藏省负责外汇政策的行天丰雄说,“(让日元)升吧,10%也认了。” &/p&&p&于是四个月后,广场协议签订。&/p&&p&之后的一年间,日元兑美元升值40%,幅度甚至超出了美方的预期。然而,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却不降反升。亿日元,亿日元,翻了接近一倍。 &/p&&p&当时美国盛行的将贸易失衡与汇率挂钩的观点,在实证案例面前不攻自破。&/p&&p&&b&贰&/b&&/p&&p&美国人并没有反省自己的政策,更不会因此善罢甘休。他们想到了第二个点——“既然不是汇率的问题,那一定是日本的经济结构出了问题。日本必须开放市场,扩大内需,才能解决贸易失衡问题”。 &/p&&p&“采取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经济大国日本理应承担的国际责任。”&/p&&p&——美国财政部长贝克,1987年 &/p&&p&日本不敢怠慢,由央行行长前川春雄带领团队起草了一份报告,为的就是寻找一条既能减少贸易顺差、又能不影响日本经济的可行之路,史称&b&“前川报告”。&/b& &/p&&p&前川报告的建议可以总结为五点:&b&一是扩大内需,二是升级产业结构,三是扩大进口并改善市场准入环境,四是加快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五是采取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b& &/p&&p&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听起来有点耳熟。可惜,这个前川报告当年只实施了后半段,却忘了前半段,结果就是吹起了偌大的日本资产泡沫。 &/p&&p&另一方面,美国却没有因为日本的“乖巧听话”就放下手上的贸易镰刀。从1986年为了打开通信、电子、药品和医疗器械、汽车四大市场签订的“市场指向型个别领域协议(Market Oriented SectorSelective,MOSS协议)”,到1989年为了改变日本封闭式经济环境的“结构性贸易障碍协议(Structural Impediments Initiative)”,&b&美国挥舞起301条款的大棒,试图像一百多年前的黑船那样冲开日本的国门。&/b& &/p&&p&所谓301条款,是指美国《1974年贸易法》中规定的,如果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在经过调查之后,发现另一个国家侵犯了美国根据贸易协定应当享受的权利,或者这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美国商业造成了限制或负担,可以依据情节的严重程度采取报复措施。 &/p&&p&听起来像是法庭审理案件,不过在301的法庭上,作为被告的国家是无权出席和抗诉的,要么庭外服软寻求和解,要么就得指望美国的贸易代表突然发善心。&/p&&p&&br&&/p&&b&&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ca15e5aca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24& data-rawheight=&3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ca15e5aca0_r.jpg&&&/figure&&/b&&p&&br&&/p&&p&1989年6月,美国在同一天对日本发起了三起“301调查”,分别针对卫星政府采购、巨型计算机政府采购和木材产品的技术歧视性使用——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三个行业,但全部都与市场准入有关。 &/p&&p&&b&调查只是一种威胁,逼着日本人坐到谈判桌前谈开放才是目的。&/b&&/p&&p&在宣布调查的同一天,美国就向日本发出了磋商邀请。日方虽然在明面上多次表示绝不在报复性制裁措施的威胁下坐上谈判桌,但说着说着还是坐到了桌前。除了在这三个领域的妥协之外,还和美国签下了“结构性贸易障碍协议”,开放了大部分的国内市场。&/p&&p&&b&叁&/b&&/p&&p&1992年克林顿上台,美国进入民主党时代。&/p&&p&日本政府本以为鼓吹自由贸易的民主党能够少一些贸易保护的套路,多一些互利互惠的真诚,却没想到克林顿对日本的第一句话就是——&/p&&p&“冷战期间的美日伙伴关系已经过时,经济贸易问题是美国最为关心的事项,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问题极为忧虑,日本必须对此采取更加有效的对策。”&/p&&p&这一说法,丝毫不顾及当时日本经济已经滑入“失去的十年”。 &/p&&p&“美国企业有提供高品质具有价格竞争力产品的责任,而日本则有责任接受这些产品。”&/p&&p&——克林顿 &/p&&p&此时的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对付日本行之有效的“官民协同贸易战体系”——美国的企业和工会向国会陈情,国会提出带有贸易保护色彩的法案,白宫和USTR则立即拿着法案和301条款的威胁,逼迫日本在贸易谈判中就范。 &/p&&p&举例来说,在1993年开始的美日综合经济协议谈判中,美国向日本提出了“控制经常项目盈余”和“进口占GDP比例”的具体数值要求。这一直接干涉内政的举动引起日本国内一片哗然。&/p&&p&迫于民众的压力,在第二年的美日首脑会议上,日本首相细川护熙狠下心来和克林顿摊牌,“我国政策的数值目标什么的,不该由美国决定。” &/p&&p&老大哥雷霆震怒。&/p&&p&克林顿立即签署了可以随时发动超级301条款的行政命令,分分钟可以将日本列入惩罚性关税的黑名单,USTR心领神会的同步发布了对日制裁的清单,而美国参议院则有本上奏,提出了强迫日本开放市场的法案。&/p&&p&三管齐下,就问你服不服。 &/p&&p&四月,就在美国即将发动超级301条款期限的数小时前,日本服软了。 &/p&&p&这种千钧一发的戏剧化时刻,在美日的贸易战中发生过不止一次。&/p&&p&一年后的1995年,美日为了汽车及零配件行业又起了争端。当时日本车在美国的比例已经非常高,《时代杂志》曾感慨,“美国路上五辆车有一辆来自日本,可日本路上一百辆车都没有一辆来自美国。”&/p&&p&&br&&/p&&b&&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8c688e232c78e4f49e4ac0c3d33d4f6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39& data-rawheight=&3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8c688e232c78e4f49e4ac0c3d33d4f6d_r.jpg&&&/figure&&/b&&p&&br&&/p&&p&为了曲线救国,美国一方面要求日企在美的造车厂必须使用更多的本地产零配件,另一方面则希望将美国车企在日本的销售点扩张至1000家。 &/p&&p&谈判破裂后,美国再次威胁要启动“301条款”,对日本产的高级汽车征收100%的附加关税。不过这一次,因为WTO已经生效,日本也硬气了起来,决定向WTO起诉美国的单边主义制裁行为。 &/p&&p&最终,在美国发动制裁期限只剩一天的时候,美日达成和解,美方撤回了制裁性的高关税,而日方则撤销了向WTO的申诉。 &/p&&p&类似的故事在中美之间也曾上演。 &/p&&p&1991年USTR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问题对中国发起了“301调查”。那时的中国压根就没有什么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美国以这个名义来威胁,无非是觉得中美贸易逆差从1985年的600万美元上升至1990年的104亿美元,窜的太快了。&/p&&p&就在USTR即将做出制裁,要对中国输往美国的106种商品加征100%关税的前几个小时,中美签订了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中国承诺将全面修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尤其是美国关注的医药和文艺作品等领域。 &/p&&p&&b&各国与美国打贸易战走过最远的路,就是老大哥的套路。&/b&&/p&&p&&b&肆&/b& &/p&&p&与其说上世纪美日之间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贸易战,不如说是美国单方面借口贸易战,不断地敲打日本经济和贸易政策,使其更符合本国的需求。&/p&&p&这和美国在政治上充当世界警察,本质上如出一辙。 &/p&&p&而日本之所以惟命是从,不敢忤逆,也是有苦衷的。日本在军事安全领域对美国极其依赖——商业谈判中最怕的,就是一方有软肋一方无节操。日本在每次贸易谈判中都不敢逾越损害日美关系的红线,所以老大哥一旦要将威胁成真,就只能迅速服软。 &/p&&p&此外,在那个缺乏国际贸易秩序的年代,WTO还没有建立,单边贸易行为没有约束,美国可以肆无忌惮的单方面宣告惩罚性关税,还不用承担任何的责任。难怪特朗普要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若是回到那个年代,他这样有文化的“流氓”才能有最大的用武之地。 &/p&&p&不过特朗普也能从美日贸易战中汲取了不少经验。 &/p&&p&首先,控制国会是打响贸易战的重要环节,只有让国会能在合适的时间审议通过合适的法案,才能给贸易谈判输送源源不断的弹药。今年的国会中期选举,对于特朗普来说是一场不能输的仗。 &/p&&p&其次,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作为冲在贸易战场最前线的先锋,必须得是深谙总统心意的自己人。现如今USTR的话事人莱特希泽恰好就是里根政府打响美日贸易战时的副贸易代表,从身至心都奉献给了贸易保护事业,而奉行自由贸易政策的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科恩,则在税改通过后被兔死狗烹。 &/p&&p&最后,贸易战是幌子,背后在谈判桌上能达成什么样的协议才是关键,作为纵横商界几十年的老油条,特朗普不会不懂得这个道理。&/p&&p&相比医改、税改这些需要处理错综复杂政坛关系的事务,自导自演一出贸易领域的大戏,未尝不是特朗普亮出的真正王牌。&/p&
作者:翁放来源:云锋金融壹1985年5月,摆在日本大藏省大臣竹下登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让美国议会提出的两百多桩贸易保护法案成为现实,其中每一桩都与限制日本商品进口有关;要么,就得接受美国改造自己国家货币和金融市场的无理要求。刚刚履新的美…
&p&这个问题,真的想怒答一波。&/p&&p&追求这个东西本来是少男怀着对爱情的憧憬,在遇到心仪的姑娘后,心花怒放,小鹿乱撞,坠入爱河的高级感觉。但现在的男性为何普遍不再追求女性了呢?情况是这样的。&/p&&p&我们每个人对恋人都会有一个标准,标准或高或低,但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遇到一个让自己一眼就爱上了,忍不住想去告诉她:我第一眼看到你就爱上你了,这种级别的女生,真的是百年一遇。在日常生活中,身边更多的是:&/p&&p&A:长得还可以,挺好看的&/p&&p&B:性格超好,长得不好看&/p&&p&C:长的一般,性格一般&/p&&p&D:长得很漂亮,性格很差&/p&&p&E:长得丑,性格一般&/p&&p&F:看起来很漂亮,但一看就觉得非我良人的类型&/p&&p&楼主自从离开学校参加工作,就说来到深圳吧,每天上班,下班,逛街遇到形形色色的女生,大家都说深圳美女多,确实。楼主遇到了很多美女,但是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她们没有灵魂,只是长得好看而已。来深圳两年唯独有一次在地铁上遇到一个姑娘,长得特好看,特有气质,骨子里透出一股仙气。让楼主一见倾心,看到她,让楼主觉得好想赶快开始度过余生了。通俗的讲,楼主愿意付出一切去追求她,无论她再作,再怎么让楼主伤心,楼主也愿意。因为从她的外观和流露出的气质来看,从看到她的那一刻,楼主心动了,激发了楼主无尽的保护欲和巨大的勇气去追求她。&/p&&p&然而在我们生活的大多数时间,遇到的都是感觉还不错,有一点喜欢,可以试着处的姑娘。然后楼主的作死之旅开始了。楼主觉得一个姑娘人还不错,长得蛮可爱,性格也古灵精怪,人挺善良的,是个好孩子,然后楼主就试着去追求。每次说请她吃饭,看电影,没问题,详谈甚欢,感觉楼主终于要脱单了,然后每天早上,晚上微信不断,对她嘘寒问暖,可以打着地花一个小时去买她喜欢的水果,只因她突然想吃了。然后从侧面向姑娘流露爱慕之情,姑娘揣着明白装糊涂,然后楼主直接大胆表白。我喜欢你,你愿意做我女朋友吗?然后姑娘笑而不语,表白了几次之后,姑娘终于拒绝。然后讲自己的往事,自己以前多么多么喜欢一个男孩,但他不喜欢人家。人家现在心里还很牵挂他,如果他现在跟他的第多少多少任女友分了,我还是愿意和他在一起什么的。&/p&&p&姑娘话都说到这份了,楼主也不是蛮不讲理的人,绅士般的退出,毕竟发乎情,止乎礼嘛,楼主也是有尊严的,也不愿去打扰别人的生活。一个半月后,对话如下:&/p&&p&&b&姑娘:最近怎么不请她吃饭了?&/b&&/p&&p&&b&我:忙&/b&&/p&&p&&b&姑娘:哪里哪里新开一家店,好想去吃哦。&/b&&/p&&p&&b&我:那你快去吧,晚了人家关门了。&/b&&/p&&p&&b&然后姑娘不说话了,遂发了朋友圈:虚情假意,何必当真。&/b&&/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065b076fc0b4a9c91a9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34& data-rawheight=&3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065b076fc0b4a9c91a94_r.jpg&&&/figure&&p&&br&&/p&&p&当时我牟足了劲去追她,换来的除了打脸,就是打脸。然后楼主不犯贱了,姑娘又有一种世外高人看穿一切的心态来肯定自己的做法。那么问题来了,我对她只是有好感,挺喜欢的。还没到爱的发疯,坠入爱河的地步。在对于这种正常的恋爱关系下,楼主已经尽力去表达自己的诚意和爱慕之情。你不同意也没关系的,然后姑娘的意思好像是给我一种朦胧,模糊,怪我还是不够真心什么的。&/p&&p&感情是平等的,而且在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女生都还不足以让一个男性愿意为之付出一切。这些女生对自己的了解可能真的太乐观了,以为现在男多女少。男的就该跪舔什么什么的。但对于知乎的广大男同胞来说,从年龄段上,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成年人在面对感情上,是要脸的,是需要些许回应的。就像我买彩票,刮奖已经看到了谢谢两个字,我还会继续把这张奖票刮完吗?&/p&&p&&b&生活薄如茧壳,爱情埋在心底。&/b&楼主和广大男同胞一样和一些优秀,三观正的女性一样,期待爱情,但不会卑微的去要求爱情。&/p&&p&&br&&/p&&p&最后,回归问题本身,&b&现在的男性是否普遍不再对女性展开追求了?为什么?&/b&&/p&&p&&b&答案:是&/b&&/p&&p&&b&为什么:生活压力巨大,没遇到合适的,大多数情况,点到为止。期待爱情,但是不跪舔爱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去追一个对你不怎么感冒的女生,还要冒着掉眼泪的风险,真的不值。不如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关爱家人上。不是为了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而是让自己越来越优秀,越来越了解自己,让自己能不再为外界所左右。你爱我,甚好。不爱,也无妨。内心的愉悦是最重要的。我可以花一辈子的时间去等待,去寻找那个欣赏我,不做作,善良的姑娘。不着急,因为急也没用。&/b&&/p&&p&&b&在次也想对广大的女同胞说一句话,其实男生择偶还是谈恋爱,一定是先看你这个人是否善良,其次性格如何,最后才是长得如何。(只要不是特别丑)看到身边的朋友找的女朋友越来越丑,我就知道他们是真的要结婚了。&/b&&/p&&p&&b&真人真事真感悟,不匿&/b&&/p&&p&&br&&/p&&p&&b&———————————————分割线———————————————&/b&&/p&&p&&br&&/p&&p&没想到这么多赞,我只是说说我的感受和理解。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b&一次对视,一次心跳,却拿一生的前途做赌注,值得吗?
&/b&&/p&&p&&b&那年在我最无能为力的年纪却碰到了想钟爱一生的姑娘,结果大好的前程丢了,那个机遇好到什么程度呢?我不能说,现在我也得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b&&/p&&p&&br&&/p&&p&&b&———————————————分割线———————————————&/b&&/p&&p&&b&最新回答,刚刚的经历,我真的有点怀疑人生了&/b&&/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飞沙: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恋爱需求?&/a&&/p&
这个问题,真的想怒答一波。追求这个东西本来是少男怀着对爱情的憧憬,在遇到心仪的姑娘后,心花怒放,小鹿乱撞,坠入爱河的高级感觉。但现在的男性为何普遍不再追求女性了呢?情况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对恋人都会有一个标准,标准或高或低,但相信对大多数…
&p&谢邀。&/p&&p&就来聊两件日常生活中被我们低估的,严重影响“沟通”的事。看完你可能也会发现,它们真的是生活中经常发生却很难被我们用语言清晰描述与解决的情况,甚至很多时候你都意识不到它们对人际交往产生的严重影响。&/p&&p&&br&&/p&&p&&b&1. “我总觉得你话里有话”——防御性倾听&/b&&/p&&p&我们常常去强调沟通效率,强调传达信息的一方需要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有时候误解的产生还可能是源自接受信息的一方。&/p&&p&&br&&/p&&p&有些人习惯于&b&“选择性倾听”&/b&,只关注那些自己感兴趣或印证自己想法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听八卦的时候很容易断章取义的原因,比如有时一个人明明在说ta因为自身经济压力和前女友分手了。但听的人由于自己的内心想法是人都贪慕虚荣,于是听成了“对方前女友因为嫌弃ta穷而和ta分手”。&/p&&p&&br&&/p&&p&有些人有时会&b&“虚假倾听”&/b&(pseudo-listening),他们会用点头或适时微笑来假装专注,而实际上思绪却在神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人在开会或上课听讲的时候,表面上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脑子里却可能在想:今晚吃什么好呢?&/p&&p&&br&&/p&&p&还有些人则喜欢对细节&b&自行脑补&/b&。比如,当对方说这件事情需要尽快完成,ta就自行脑补了“尽快”意味着“今天之内”,从而为了赶进度而草草了事等等。&/p&&p&&br&&/p&&p&而在各种有问题的倾听方式之中,对人际的破坏力最强的是 &b&“防御性倾听”&/b&。&b&处在这种倾听状况中的人,总是会感受到别人的话语中,含有对自己的攻击性,从而表现得剑拔弩张,采取高度戒备的回应方式,让对方感到被攻击。&/b&&/p&&p&&br&&/p&&p&防御性倾听(Defensive Listening),不仅和其他几种方式一样容易导致沟通中误解的产生,而且它是其中&b&最不容易为倾听者自身所察觉的——很多时候,它就像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b&(Becker,&br&Ellevold, & Stamp, 2008)。&/p&&p&&br&&/p&&p&因为防御性倾听很难被人们自身所察觉,为此,学者们总结了一些(Nayab, 2010;Shori, 2011)&b&陷入“防御性倾听”的信号&/b&:&/p&&ul&&li&听别人说话时,内心仿佛有声音不停在说,“我没有”、“不是这样的”等等。&/li&&li&觉得对方的话让自己感到很受伤、很委屈,“ta怎么能这样伤害我?!”。&/li&&li&努力找出对方的话里有哪些是指责你的,又有哪些是伤害到你的。&/li&&li&总觉得对方“话里有话”,也觉得自己很能听得出ta言语背后的“潜台词”。&/li&&li&对方还在说的时候,就已经忍不住在脑海中想着下一句应该如何反驳或者回应对方刚才对你的“指控”。&/li&&li&对方会反复向你澄清,ta只是表达一下看法和建议,没有别的意思,请你不要介怀、不要有别的想法等等。&/li&&/ul&&p&&br&&/p&&p&不难看出,当进入这种状态时,人们的专注力就不再是沟通的内容本身,而变成了对对方逐字句地保持警惕,以识别出对方所做的攻击和造成的伤害等等,因此,&b&沟通的目的也就不知不觉地转移到了如何抵挡对方对自己的攻击,如何躲避对方言语上对自己的伤害,甚或是如何驳斥对方以“赢得”这场对话了。&/b&&/p&&p&&br&&/p&&p&&i&那么,在日常的沟通中,应该如何应对这种防御性倾听呢?&/i&&/p&&p&&br&&/p&&p&心理学家建议我们,当确定自己已经陷入了一种防御式倾听时,你需要澄清导致你进入防御状态的“攻击”是否是确实存在的(Goulston, 2013)。比如,你有机会自我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Perper, 2014),“你刚才这样贬低我,让我感到很难过,这让我没法专心地听你其他的想法和建议”,这样的澄清有助于避免双方陷入防御-攻击的恶性循环。&/p&&p&&br&&/p&&p&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b&你发现自己常常将他人的话语误当作是攻击&/b&:你需要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当对方的看法是对的时,也并不代表你的看法就是错的,反之亦然。更何况,很多时候双方的看法也都没有绝对的对错。&/p&&p&&br&&/p&&p&同时,当我们在与他人沟通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自己是否在攻击对方。为了更好地达到沟通的目的,我们也可以学着以更没有攻击性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看法:&/p&&ul&&li&“是的,但是…”变为“是的,另外…”,同样是想补充或提出不同的建议,后者听起来更没有攻击性。&/li&&li&尽量避免说“你从来都不能…”或者“你为什么总是…”&/li&&li&“你也太敏感了,我没有这个意思”,这样的话并不能让处于防御性倾听的人感到好受。&/li&&/ul&&p&&br&&/p&&p&&b&2. “Ta从不主动发怒却总是否定且消极”——被动性攻击&/b&&/p&&p&当然,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太敏感”,而是真的遭遇了一些攻击。这些攻击可能是狂风暴雨般的,也可能是难以觉察却不断扰乱生活的。接下来,就来说一种特别的“攻击”。&/p&&p&&br&&/p&&p&你有遇见过这样的人么?&/p&&p&&br&&/p&&p&在日常交流中,他们好像总是很被动,很无害,但言行之中却总让你不舒服,觉得隐藏了一种说不出来的攻击性。当他们知道你想得到什么以后,甚至会悄悄的费尽心思去阻碍你。你每次和他们交流完之后,你都觉得又沮丧又懊恼,觉得很愤怒。&b&但他们却会在这个时候表现地异常平静,甚至会问你“你干嘛忽然这么生气?”&/b&——好像一切的错全都落在了你身上——让你就像一拳头打进棉花里一样憋屈。&/p&&p&&br&&/p&&p&这种时候,你很有可能就是收到了对方的&b&“被动攻击”(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b&。&b&这是一种“敌意”的不直接的表达,有时通过拖延对你的回应,有时通过顽固不化,有时通过反复地、故意地在本应由ta负责的事情上犯错、失败。&/b&&/p&&p&&br&&/p&&p&一个惯于被动攻击的人可能有以下(一种或多种)表现:&/p&&p&1. 否认&/p&&p&被动型攻击的人不愿意承认自己行为导致的结果。他们一味责怪他人、不愿意看清自己犯下的错误。&/p&&p&&br&&/p&&p&2. 忽视&/p&&p&比起面对面地拒绝你或是向你直接表达愤怒,这类人更有可能&b&“无意”地“忽视”你的生日或者你曾经和他讨论过的某些计划&/b&。最后只剩你又生气又伤心,却无能为力。&/p&&p&&b}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者荣耀心态爆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