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器是一个无源电路元件什么的二端口元件

当前位置: >>
第16章 二端口网络(1)
第十六章 二端口网络 内容提要1. 2. 3. 4. 5. 二端口的概念、方程及参数; 各参数方程形式,参数的含义及求法; 二端口转移函数及求法; 特性阻抗的定义及求法; 二端口等效电路的概念,等效电路的结构 及参数; 6. 二端口级联、串联、并联的条件与等效参 数的求法; 7. 回转器、负阻变换器的定义与特性。1结束2
011年10月8日星期六 基本要求结束1. 掌握与每种参数相对应的二端口网络方程,理 解这些方程各自参数的物理意义; 2. 掌握二端口等效电路; 3. 掌握二端口在不同连接方式时的分析方法; 4. 掌握分析特殊二端口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的求解。 难点:二端口的参数的求解。日星期六2 §16-1 二端口网络由两对端子构成, 且满足端口条件: 即从端口的一个 端子流入的电流 必须等于从该端 口的另一个端子 流出的电流。当 一个电路与外部 电路通过两个端 口连接时称此电 路为二端口网络。日星期六工程实践中,常遇到的二端口R A 放大器 C C 滤波器结束传输线三极管变压器(图略)等。3 注意 如果组成 二端口网络的元件都是线性的,则称 为线性二端口网络; 依据二端口网络的二个端口是否服从互易定理, 分为可逆的和不可逆的; 依据二端口网络使用时二个端口互换是否不改变 其外电路的工作情况,分为对称的和不对称的。 二端口网络与四端网络的区别。i1 + u1 ? i1日星期六结束i2 N 二端口 + u2 i2 ? i1i2 N i4 i3四端网络4 二端口的两个端口间若有 外部连接,则会破坏原二 端口的端口条件。 若在图示二端口网络的 端口间连接R,则端口 条件破坏。即 i3=i1+ i?i1, i4=i2? i?i2。 研究二端口网络的意义i1 + u1 ? i1i3i Ri4i2 + u2 i2 ?结束N N1N不是二端口,而是四端网络。 N1 是否二端口? ①应用广,其分析方法易推广应用于 n 端口网络; ②可以将任意复杂的二端口分割成若干简单二端 口(子网络)进行分析,使分析简化;日星期六 5 可以通过简单二端口的链 联、串联、并联等方式得 到复杂二端口及其参数。 如右图二端口可以分解为. I1 U1 jXL1 . I2' . I1'' . I2''. I1 U1jXL1 ?jXC. jXL2 I 2+ . -+. -结束U2. I''' 1jXL2. I2+ . -+ . -U2' U1''+ ?jXC . -+. -U2'' U1 '''+ . -+ . -U2③当仅研究端口的电压电流特性时,可以用二端 口网络的电路模型进行研究。日星期六 6 端子1-1'常称为输入端子, 端子2-2'常称为输出端子。 用二端口的概念分析电 路时,只对端口处的电 压电流感兴趣,它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一 些参数来表示的。 有了这些参数:当一个 端口的电压电流发生变 化时,可以确定另一个 的变化情况。 对不同的二端口,可以 比较它们在传输电能、日星期六1. I1. I2+ . U1 ? 1'+ . U2 ? 2'2结束处理信号等方面的性能。 端口上有 4 个物理量, 任取其中的两个为自变 量,可得到端口电压、 电流的六种不同的方程。 即可用六套参数描述二 端口网络。7 §16-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 一、Y(导纳)参数方程及Y参数 1. 方程 由于是线性二端口, 故用叠加原理可得 . . . I1 = Y11 U1+ Y12 U2 . . . I2 = Y21 U1+ Y22 U2 写成矩阵形式: . . . Y11 Y12 U1 U1 I1 . = . =Y . I2 Y21 Y22 U2 U2日星期六. .(2) II1(1) 1 +. .+ U11 U ? ?. .(2) II2(1) 2 +. .+ U22 U ? ?结束2. Y(导纳)参数 YdefY11 Y12 Y21 Y22称为二端口的Y 参数矩阵,属于 导纳性质。8 3. Y参数的含义与求法 . . . I1 = Y11 U1+ Y12 U2 短 . . 路 . I2 = Y21 U1+ Y22 U2 法 给定实际电路(结构 参数可能未知),. I1 . I2 + . U1 = 0 ? + . U2 = 0 ?Y11 = Y21 = Y12 = Y22 =. I1 . U1 . I2 . U1 . I1 . U2 . I2 . U2端口1-1' 的短路输 . U2=0 入导纳 口2短路,2 . U2=0 与1之间的 转移导纳 . 口1短路,1 U1=0 与2之间的 转移导纳. U1=0结束先通过实验测定端口 电流与电压,再经过 简单计算即可。日星期六端口2-2'的短路输入导纳 当电路的结构参数已知时, 直接按定义分析计算:9 P421例16-1 求Π型电路的Y参数。 解:按定义有: . I1 Y11 = . . =Ya+Yb U1 U2=0 . I2 Y21 = . . = ? Yb U1 U2=0 . I1 Y12 = . . = ? Yb U2 U1=0 . I2 Y22 = . . =Yb+Yc U2 U1=0日星期六1. I1 + . U1 . I1 Ya YaYb Yc. I22结束由于电路 结构比较 简单,所 以能直观 地看出结 果。1'2' Yb Yc . I2 211'+ . U2 - 2'对于由线性R、L(M)、C 元件构成的任何无源二 端口,都具有互易性质, 所以Y21=Y12。10 关于二端口的对称性 满足互易性质的二端口, 只有3个参数是独立的。 若二端口的Y参数不仅 有Y12 = Y21,而且还有 Y11=Y22,则这样的二端 口在电气上是对称的, 称为对称二端口,它只 有2个参数是独立的。 把对称二端口的两个端 口互换位置后与外电路 连接,外部特性不会有 任何变化。日星期六1. I1 + . U1 YaYb Yc. I21'+ . U2 - 2'2结束对上图的Π型电路, 当Ya=Yc时,就变成 对称二端口。 不仅如此,它在结 构上也是对称的。 注意:电气上对称 的二端口在结构上 不一定对称。11 二、Z(阻抗)参数方程及Z参数. I1. I2结束1. Z参数方程 可以仿照Y参数 + + . . U1 U2 用叠加原理得到。 ? ? Y参数方程与Z参数方程之间 有对偶关系: Y Z 2. 各参数的含义 . . . 开路 I U 短路 U1 . . . Z11 = . . U1= Z11 I1 + Z12 I2 I1 I2=0 . . . 为口2开路,口1的输入阻抗。 U2= Z21 I1 + Z22 I2 . . . U2 U2 U1 Z22 = . . Z12 = . . Z21 = . . I2 I1=0 I1 I2=0 I2 I1=0 为口2(口1)开路,2与1(1与2) 之间的开路转移阻抗。 日星期六 为口1-1'开路时,口 2-2'的输入阻抗。 12 把Z参数方程写成矩阵形式: . . . Z11 Z12 I1 I1 U1 . = . =Z . U2 Z21 Z22 I2 I2 可得Z(阻抗)参数矩阵 Zdef比较可知: 开路阻抗矩阵Z与短路 导纳矩阵Y存在互为逆 阵的关系: Z = Y ?1 或 Y = Z ?1 Z11 Z12 Z21 Z22 1 Y22 ?Y12 = ? Y ?Y 21 Y11结束Z11 Z12 Z21 Z22? 对具有互易性质的二端 口,总有Z21=Z12。 3. 与Y 参数的关系 . . . Y11 Y12 U1 U1 I1 . = . =Y . I2 Y21 Y22 U2 U2日星期六?Y= Y11 Y22 ? Y12Y21 4. Z参数的求法 开路法 实验测量或分析电路。13 举例:求P438习题16-2图(a) 的Z参数矩阵。. 解:为对称二端口, . I2=0 1 I1 1? 2 1? 只有两个独立参数。 + 1I + . &1 . 根据参数的含义: . 1? 3 U2 U1 1' I1 - 2' (1+1)×1 5?+1 = Z11 = Z22 = 3 (1+1)+1 5 4 按定义求 Z21 : 3 3 要获得 Z= 4 5 ? . . . . Y 参数 U2 = 1 I1+ I1 = 4 I1 3 3 3. 3 U2 Y11 Y12 1 Z22 ?Z12 Z21 = . . = 4 ? = ? I1 I2=0 3 Z ?Z Y21 Y22 21 Z11 Z12 = Z21 = 4 ? ?Z= Z11 Z22 ? Z12Z21 14 日星期六 3 1?结束 P423例16?21. I1 ①? 解:用电流源替代两 + Yb . 个端口电流。 Ya Yc U1 ? 由结点电压法 ③ ? ? . . . 1' 2' I1 = (Ya+Yb) U1?Yb U2 . . . . 写成矩阵形式: ?Yb U1+ (Yb+Yc) U2 = I2+ gU1 . . I1 U1 . . . Ya+Yb ?Yb I2=?(Yb+g) U1+(Yb+Yc) U2 . = . I2 ?(Yb+g) Yb+Yc U2 比较可求得4个Y参数: 通过本例: Y11 Y12 Ya+Yb ?Yb Y= = (1) 可采用直接列方 Y21 Y22 ?(Yb+g) Yb+Yc 程法求参数。 (2)含受控源时,不满足互易性质,Y12≠Y21。 15 日星期六. ② I2 . 2 gU1 + . U2结束 综上,二端口参数的求法可归纳如下: 给定实际电路 1. 开路短路法(按定义): 结构参数未知,通过实验测量; 结构参数已知,通过电路计算; 2. 直接列该参数方程(矩阵形式),再与该参数矩阵 ( ) 的对应元素比较; 3. 通过其它已知参数求本参数(P378表16-1)。 下面将要介绍的传输参数和混合参数, 求法同上。日星期六 16结束 三、T (传输)参数Y参数和Z参数都能描述二端口的外特性。 而且两者存在互换关系 :Z=Y-1 或 Y=Z-1。 但只用这两个参数描述二端口还不够完善: (1)有时希望找出两端口之间电压电流的直接关系; 如:放大器的电压(或电流)放大倍数, 滤波器的幅频特性, 传输线始端与终端之间的电压电流关系等。 (2)有些二端口不同时存在Y 和 Z 表达式; (3)有些二端口既无Y 也无 Z 表达式; 如:理想变压器。 所以有些二端口的外特性宜用其它参数去描述。日星期六 17结束 . I1 + . U1 ?. I2 + . U2 ?. Y11 Y22 . Y11 . I1= Y12 ? U2 + I2 Y21 Y21 将以上两 式写成: . . . U1 = A U2 ?BI2 . . . I1 = C U2 ?D I2结束? 这就是二端口的T 参数方程。 ? A、B、C、D 称为T(传输)参 将二端口的Y参数方 数,或 A (一般)参数 。 程 2 作如下变换: (A11、A12、A21、 A22)。 . . . Y22 U1 = ? + 1 I2 比较可知如何通过Y 参数得 U2 Y21 Y21 . 到T 参数。 注意负号! 将 U1 代入方程 1 经过整理后得: 将T 参数方程写成矩阵形式 18 日星期六. . . I1 = Y11 U1+ Y12 U2 . . . I2 = Y21 U1+ Y22 U2 . . A B U U1 2 . = . I1 C D -I2 T T 参数的含义: . U1 A= . . U2 I2=0 为两端口的电压 比值,量纲是1; . U1 B= . . -I2 U2=0日星期六. I1 为开路转移导纳; C= . . U2 I2=0 . 为两端口电流的比 I1 D= . . 值,量纲也是1; -I2 U2=0 ? 特点:输出端口开路短路,输 入量比输出量。 ? 对无源线性二端口,T 参数只 有3个是独立的: AD -BC = 1 (为何不是B=C?) ? 对于对称二端口有A=D。19结束为短路转移阻抗; 举例:求P438习题16-3图(c) 的T 参数矩阵。 解:由图得: . . . U1= jωL1 I1+jωM I2 . . . 所以: U2= jωM I1+jωL2 I2 . . L2 . 1 I 1= U2 + (- I2 ) jωM M T=1. I1M L2. I2 +. U2 -+ . U1 L1 1'2结束2'L1 M 1 jωMjωL1L2 ?jωM M L2 M代入方程1 . . L2 . . 1 U1= jωL1 U2 I2 +jωM I2 jωM M . 整 . L1 . jωL1L2 ?jωM (- I2) U1= U2 + 理 M M日星期六? 因AB-CD=1, 故只有3个参 数是独立的。 ? 若L1= L2, 则A=D。 20 n:1 二端口理想元件 ― 理想变压器 2 1 . . + +. . U1 = n U2 U1 U2 . . I1 = ? 1 I2 n 1' 2' 写成矩阵形式: 用T 参数求Z参数和Y参数 . . n 0 U2 U1 A ?Τ . = . 1 由于B、C I1 ?I2 C 0 n Z= C 等于0,所 1 D 以理想变 Τ 参数矩阵为: C C 压器不存 ?Τ n 0 D ? 在Z参数和 T= B B 1 Y= Y参数。 0 n 1 A ? B B日星期六 21. I1. I2结束 四、H(混合)参数!. . . U1 = H11 I1 + H12U2 . . . I2 = H21I1 + H22U2+ . U1 ?. I1. I2 + . U2 ?结束1. H参数的含义如下 . . I2 U1 为(短路)电流放 H21= . . H11= . . I1 U2=0 大系数; I1 U2=0 . 为短路输入阻抗; I2 为开路输出导纳; 显然: H11=1/Y11。 H22= . . U2 I1=0 显然: H22=1/Z22。 . U1 为输入端开路时的反 H12= . . U2 I1=0 向电压传输系数 ;日星期六 22 2. 将H参数方程写成矩阵形式: 1 . . + H11 H12 I1 U1 . U1 . = . I2 H21 H22 U2 1'. I1 YaYb Yc. I2+ . U2 - 2'2结束H H12为反向电压传输系数 1 例:求Π型电路的H参数。 . . Ya 由分压 解:H11为短路输入阻抗 U1= U2 公式得 1 + 1 1 = 1 H11= Ya Yb Y11 Ya+ Yb H21为短路电流放大系数 H22为开路输出导纳 1 . Ya 1 由分流 . H22 = Yc+ I =? I1 公式得 2 1 + 1 1 + 1 Ya Yb Y Yb 日星期六a23 对无源线性二端口,H21=?H12 H 参数也只有3个是独立的。 对于对称二端口,由于有 Y11 = Y22 或 Z11 = Z22 所以 H11H22 ? H12H21 = 11三极管的中频简化 微变等效电路. I1 . βI1 . I2 + . U1 rbe ? + . rce U2 ? 2结束1' 2' 例:求图示电路的H参数。 输入输出为两个独立回路: 比较得: . . H11 = rbe , H12 = 0, U1 = rbe I1 . . 1 . H22 = 1 H21 = β , I2 = β I1 + U2 rce rce . . . Y、Z、T、H 参数之间 U1 = H11 I1 + H12U2 . . . 的相互转换关系见教 I2 = H21I1 + H22U2 材 P427表16-1。 24 日星期六 §16-3 二端口的等效电路 一、等效的概念 ? 任何复杂的无源线性一 端口,都可以用一个Zeq 表征其外特性。1 . I1 . I2 + . U1 ? 1' 1 + . U2 ? 2' . I2 Z3 Z2 2 . I +. U ? +. U ?. I Zeq结束. I1? 同理,任何复杂的无源线 性二端口,可以用3个阻抗 (或导纳)表征其外特性。 ? 构成T(或Π)形等效电路。2 1 . I1 . I2 + . U1 ? 1' Y2 Y1 Y3 +. U2 ? 2' 2+ Z1 . U1 ? 1' 日星期六+. U2 ? 2'25 二、等效电路的确定 1. 若给定Z参数,则应求 T 形等效电路。 求法如下: ① 列T形电路的回路方程 . . . U1 = (Z1 + Z2 ) I1 + Z2 I2 . . . U2 = Z2 I1 + (Z2 + Z3) I2 ②与Z参数方程比较 . . . U1= Z11 I1 + Z12 I2 . . . U2= Z21 I1 + Z22 I2日星期六1. I1 Z3 Z2. I2+ Z1 . U1 Ⅰ ? 1'+. 结束 Ⅱ U2 ? 2'2Z2 = Z12 = Z21 Z11=Z1 +Z2 = Z1 +Z12 ∴ Z1=Z11 ? Z12 Z22=Z2 +Z3 =Z12 +Z3 ∴ Z3=Z22 ? Z12 Z1、Z2、Z3为 T 形等 效电路的三个阻抗。26 2. 给定Y 参数,应先求Π形等效电路 用电流源替代端口电流, 由结点法列Y 参数方程。 . . . I1 = (Y1 + Y2 ) U1 ?Y2 U2 . . . I2 = ?Y2 U1 +(Y2 +Y3) U2 与Y 参数方程比较 . . . I1 = Y11 U1+ Y12 U2 . . . I2 = Y21 U1+ Y22 U21 + . U1 ? 1'. I1 ① Y2 Y1 ③ Y3. ② I2结束+. U2 ? 2'2Y2 = ?Y12 = ?Y21 Y11 =Y1 + Y2 ?Y12 Y1=Y11+Y12 Y3=Y22 ?Y212 +YY22 =Y2 + Y33. 当给定其它 参数时 若要等效成T形电路,则应先变换成Z参数。 若要等效成Π形电路,则应先变换成Y参数。27日星期六 例如,已知T 参数 . . . U1 = A U2 ?BI2 . . . I1 = C U2 ?D I2 将方程2改写为 . 1 I. + D I. U2 = C 1 C 2 代入方程 1并整理 . A I. + AD ? B . U1 = I2 1 C C 对于无源线性二端 口有 AD ?BC =1日星期六于是T 参数方程变为 . A I. + 1 . U1 = C 1 C I2 . 1 I. + D I. U2 = C 1 C 2 与Z参数方程比较得Z 参数,然后求出T形等 效电路的三个阻抗: A?1 Z1=Z11?Z12= C Z2 = Z12 = Z21= 1 C D?1 Z3=Z22 ?Z12 = C结束28 Π形等效电路的Y1、Y2、Y3与T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D?1 Y1 = B Y2 = 1 B A?1 Y3 = B 对于对称二端口, 其T形或Π形等效 电路也一定对称。结束4. 二端口内含受控源 . . (1)T形等效电路 Z11?Z12 Z22?Z12 I1 I2 . . . 1 2 U1= Z11 I1+Z12 I2 + ? + . + . . . . (Z21?Z12) I1 . Z12 U1 U2 U2= Z21 I1+Z22 I21' 此时Z12≠Z21 含受控源的二端口的 将方程 2 作如下变换 T形等效电路 . . . . U2= Z12 I1+Z22 I2 +(Z21?Z12) I1 ? ?2'CCVS日星期六 29 (2)Π形等效电路 含受控源时Y12≠Y21 用同样的方法得如下方程: . . . I1=Y11 U1+Y12 U2 . . . . I2=Y12 U1+Y22 U2 + (Y21?Y12) U11 . I1 (Y22+Y12) (Y11+Y12) + . U1 ? 1' 含受控源二端口的Π形等效电路日星期六P440习题16-10(b) 已知 Y = 5 ?2 0 3 问是否含受控源,并 求它的Π形等效电路 解:Y11=5S,Y22=3S结束VCCS . I2. (Y21?Y12) U2 ?Y12. U2 ?Y12 = ? ,Y21= 0 ?2S 2 + (Y21?Y12) =2S Y1 =(Y11+Y12) =3S Y2 =?Y12 = 2S Y3 =(Y22+Y12) =1S302' §16-4 二端口的转移函数? 二端口的转移函数指:用运算形式表示的输出电压 或电流与输入电压或电流之比。 也称为传递函数。 ? 实际上是第14章中网络函数的一种。 ? 本节讨论在二端口条件下的转移函数,且二端口内 部没有独立源和附加电源。 一、无端接时的转移函数 1. 二端口无端接的条件 ①输入端接无内阻抗激励源; ②输出端无负载,即 输出电压时开路,输出电流时短路。日星期六 31结束 2. 无端接情况下的四种转移函数 (1)电压转移函数 U1(s)=Z11(s)I1(s) +Z12 (s) I2(s) U2(s)=Z21(s)I1(s) +Z22(s) I2(s)1 I1(s) I2(s) + U1(s) ? 1' + U2(s) ? 2' 2结束令I2(s) = 0,即输出端开路 U2(s) Z21(s) 所以电压转移函数为 = Z11(s) U1(s) 或者根据Y 参数方程 I1(s) =Y11(s)U1(s)+Y12 (s) U2(s) I2(s) =Y21(s)U1(s) +Y22(s) U2(s) = 0 令I2(s) = 0 有日星期六U2(s)由此得Y21(s) =? Y22(s) U1(s)32 (2)电流转移函数 由Z参数方程 2 U2(s)=Z21(s)I1(s) +Z22(s) I2(s) = 0 令U2(s) = 0 (输出端短路)1I1(s)I2(s)+ U1(s) ? 1'+ 结束 U2(s) ? 2'2所以用Z参数表示的电流转移函数为 I2(s) Z21(s) I2(s) Y21(s) 同理可得 =? = Z22(s) Y11(s) I1(s) I1(s) 综上所述,求转移函数的方法是: 先列出适当的参数方程 (有端接时可能要采用两 种不同参数方程) ,日星期六再按转移函数的定义 求出其比值。 (输出端开路或短路)33 (3) 转移导纳函数 令U2(s) = 0 I2(s) U1(s) = Y21(s)1I1(s)I2(s)(4) 转移阻抗函数 U2(s) = Z21(s) 令I2(s) = 0 I1(s) 以上四种转移函数是纯粹用Y参数或Z参数表示的。 也可以纯粹用T (A) 参数或 H 参数表示。 比如由H 参数方程: 令 U2(s) = 0 得 U1(s)=H11(s)I1(s)+H12 (s) U2(s) I2(s) =H21(s)I1(s) +H22 (s) U2(s)日星期六+ U1(s) ? 1'+ 结束 U2(s) ? 2'2H21(s) = H11(s) U1(s)34I2(s) 二、有端接时的转移函数 ? 实用中,二端口的输入激励总是有内阻抗ZS的,输 出端往往接有负载ZL 。 所以二端口一般是有端接的。 ? 有端接的二端口分两种情况: (1) ZS和ZL只计及其中一个,称为单端接的二端口; (2) ZS和ZL都计及,称为双端接的二端口。 有端接时转移函数的求法: ① 选取适当的参数,列参数方程; ② 列端口的VCR ; ③ 按定义推出转移函数。日星期六 35结束 I2(s) 2 1 I1(s) 1. 单端接的情况 + + 选Y参数: U2(s) R U1(s) I2(s) =Y21(s)U1(s) +Y22(s) U2(s) ? ? 端口VCR: 2' 1' U2(s) = ?R I2(s) 由端口VCR 消去U2(s) : 消去U2(s): I2(s) =Y21(s)U1(s) ?Y22(s) R I2(s) U2(s) 按定义得转移导纳 U2(s)=Z21(s)I1(s) ?Z22(s) R I2(s) Y21(s) 则按定义得转移阻抗: = 1+Y22(s)R U1(s) U2(s) Z21(s) = 若选Z参数: R+Z22(s) I1(s) U2(s)=Z21(s)I 36 日星期六 1(s) +Z22(s) I2(s)结束 I2(s) 2 1 I1(s) 若同时采用Y参数和Z参数: I2(s) =Y21(s)U1(s) +Y22(s) U2(s) + + U2(s) R U1(s) U1(s)=Z11(s)I1(s) +Z12(s) I2(s) ? ? 和端口方程: U2(s) = ?R I2(s) 2' 1' 则消去U2(s) 和U1(s)后 可得电流转移函数: 若采用Y、Z参数的 Y21(s) Z11(s) I2(s) 另一个方程,并消 = I1(s) 去I2(s) 和I1(s) 1+Y22 (s) R ?Z12(s)Y21(s)结束则可得电压转移函数: Z21(s) Y11(s) U2(s) = U1(s) 1+Z22 (s) 1 ?Z21(s)Y12(s) R 日星期六在求电流、电压 转移函数时,采 用了两种不同的 参数方程。37 2. 双端接的情况 如果仍以U1(s)作 为输入,则转移 函数与单端接的 情况相同!。1 I1(s)I2(s) 2 + U2(s) ?2'结束R1 + US(s) ?+ U1(s) ?1'R2讨论双端接的情况应把US(s)作为输入。 此时,转移函数将与两个端接阻抗有关。 求转移函数的思路与单端接的情况类似: 输入端: U1(s) = US(s) ?R1 I1(s) 输出端: U2(s) = ?R2 I2(s) 代入Z 参数方程: US(s) ?R1 I1(s) = Z11(s)I1(s) +Z12(s) I2(s) ?R2 I2(s) 日星期六 = Z21(s)I1(s) +Z22(s) I2(s)38 1 I1(s)I2(s) 2 + U2(s) ?2'结束R1 + US(s) ?+ U1(s) ?1'R2US(s) ?R1 I1(s) = Z11(s)I1(s) +Z12(s) I2(s) ?R2 I2(s) = Z21(s)I1(s) +Z22(s) I2(s) US(s) = [Z11(s)+R1] I1(s) +Z12(s) I2(s) 于是电压转移函数为:由这两个方程 消去I1(s)得到 I2(s)的表达式。? Z21(s) R2 ?R2 I2(s) = = US(s) US(s) [R1+Z11 (s)][ R2+Z22(s)] ? Z12(s) Z21(s) U2(s)日星期六 39 §16-5 二端口的连接 讨论二端口连接的意义 简化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 ' I1 I1I1'二端口有3种连接方式 级联、串联、并联。.. ' I2I2' . I2 . + I2 . I2 + . U + ?2 .. U U2 2 ? ?40结束日星期六. . . I1 + ++ I2' I1'' ++ .. .. . U1' 1' PP1 U2' 2' U U 1 + I1 ?? + +. ?? . . P1 . . U2' U1. . P2 '' U1 + ' ' I1I1' ? ?I2I2' . ? . U1 U1 . . .. '' '' I1I1'' I2I2'' ? +.+. ++ .. '' '' U1 1 PP2 U2 2 U'' U'' 2 ? ?? ?? .. .. '' '' I1I1'' I2I2'' 一、级联(链联) 复合二端口的输入端为 P1(第1个)的输入端。 而输出端则为P2 (最后1 个)的输出端。 . . 在连接处有: U2' = U1''. I1 + . U1 ? P1. I2'. I1'' P2. I2 + . U2 ?结束+ +. . '' U2' U1 ? ?. . ' '' I2 = ? I1 A' B' A'' B'' 设: P1、P2的T 参数分别为 T'= T''= C' D' C'' D'' . . . . . ' U2 U2 U1 U2 U1'' 则 . = T' . = T' . = T' T'' . =T . ' '' I1 I1 -I2 -I2 -I2 所以复合二端口的T 参数矩阵为 T = T' T''日星期六 41 T = T' T'' = =A' B' C' D'A'' B''解:视为两个二端口链联 求左边对称二端口的T 参数(输出端开路短路, 输入比输出)。 输出端开路得:结束A'A''+B'C''C'' D'' A'B''+B'D''C'A''+D'C'' C'B''+D'D'' 举例:求P389习题16-12图 (a) 的T 参数矩阵。 . . A' = 1,C' = Y I1 I2' 由对称性得:D'=A'= 1,B' = 0 1 2 +. + . Y U' P1 所以: U1 1 0 A B 2 T= ? ? 2' 1' Y 1 C D A B 设二端口P1的 T1= T 参数矩阵为 C D日星期六=A AY+CB BY+D42 二、并联.. I1 + . U1 ?I1' P1. I2' + . U2' ? . I2设: P1、P2的Y 参数分别为 Y'=+ . U2 ?+ . U1' ? . I1' . I1'' +. '' U1 ? . I1''Y11 Y12 ' '. I2'. I2'' P2 + . '' U2 ?Y21 Y22 ' ' . 则: I.1 = I2. . . . . . ' '' ' U1 = U1 = U1 U2 = U2 = U2 '' . . . . . . ' '' I1 = I1 + I1 ' '' I2 = I2 + I2日星期六. I2''Y21 Y22 '' '' . . ' '' I1 I1 . + . ' '' I2 I2 . . ' '' U1 U1 = Y' . +Y'' . ' '' U2 U2 . . U1 U1 =(Y'+Y'') . =Y . U2 U2 复合二端口的Y 参数 矩阵为 Y=Y'+Y''Y''=Y11 Y12 '' ''结束43 三、串联. I1 + . I1' + . U1' ? . I1' . I1'' +. '' U1 ? . I1'' P1 . I2' + . U2' ? . I2 +. . . ' '' I1 = I1 = I1 . . . ' '' U1 = U1 + U1. . . ' '' I2 = I2 = I2 . . . ' '' U2 = U2 + U2结束. U1. I2'设:P1、P2的Z 参数分别为. U2. I2'' P2 + . '' U2 ?Z'=Z11 Z12 ' ' Z21 Z22 ' 'Z''=Z11 Z12 '' '' Z21 Z'' '' Z22 ''则: Z= Z'+ Z''??. I2''日星期六44 §16-6 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 i1 一、回转器 为线性非互易的多端元件, 理想回转器是一个理想二端口元件。 i1= g u2 VCR:u1= ?r i2 或 u 2 = r i1 i2= ?g u1+i2+结束u1?u2?回转器的图形符号r 和 g分别为回转电阻和回转电导,简称回转常数。 由端口方程得: u1 i1 + u2 i2 = 0 即理想回转器不消耗功率,是一个无源线性元件。 性质:把一个端口的电流 (电压)“回转” 为另一个端 口的电压 (电流)。 功能:把一个电容回转为电感。日星期六 45 说明:L = r2C =C / gZin 在输出端口有: I2(s) = ? sC U2(s) ? 1' 由理想回转器的VCR: 设:C =1? ,r=50k U1(s) = ?r I2(s) 则:L = 50,0002 ×10?6 = 2500H U2(s) = r I1(s) 可得: 理想回转 0 ?r 器的 Z 参 Z = U1(s) = r sC U2(s) r 0 数矩阵为 2sC I (s) =r 1 理想回转 所以: 0 g 器的 Y 参 Y = U1(s) 2C = s L ?g 0 =sr Zin= 数矩阵为 I1(s)C日星期六1I1(s) + U1(s)I2(s) + U2(s) ?结束46 二、负阻抗变换器 (NIC)1I1(s)I2(s)+ + NIC也是二端口的理想元件。 U2(s) U1(s) NIC 1. 用T 参数描述的VCR : ? ? 2' 1' (1)电流反向型 特点:经传输后电压 U1(s) 1 0 U2(s) = 不变,U1(s) = U2(s), I1(s) 0 ?k ?I2(s) 但电流变为I1(s) = kI2(s), (2)电压反向型 并改变了方向。 U1(s) ?k 0 U2(s) = I1(s) 0 1 ?I2(s)2结束特点:经传输后电流不变,I1(s) = ?I2(s), 但电压变为U1(s) = ? kU2(s),并改变了方向。日星期六 47 2. NIC的阻抗变换公式 对电流反向型 由 U1(s) = U2(s) I1(s) = kI2(s) 得1 I1(s) Z1(s) + U1(s) ? 1' NICI2(s) 2 + U2(s) ? 2'结束Z2(s)U1 ( s ) U 2 ( s ) Z1 ( s ) = = I1 ( s ) kI 2 ( s )在输出端口 U2(s) = ? Z2(s)I2(s) 代入上式得: Z2(s) Z1(s) = ? k日星期六阻抗变换结果: 电阻 → 负电阻 正电感 →负电感 正电容 →负电容48 结束本章结束日星期六49
第16章 二端口网络(1) 23页 免费 第16章 二端口网络(2) 34页 2财富值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学院 理论电工教研室 第十六章(二端口网络)习题解答一、选择题 1.二端口电路的 H 参数方程是 a 。 a. ? & & & ?U 1 = H 11 I 1...第十六章 二端口网络重点: 重点: 1. 二端口网络的有关基本概念 . 2. 熟练计算二端口网络的四种参数矩阵 . 3. 掌握分析网络参数已知的二端口网络组成的复杂电路...第十六章(二端口网络)习题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图 16―3(a)所示二端口电路的 Y 参数矩阵为 Y= 二端口的 Z 参数矩阵为 Z= 。 ,图 16―3(b)所示...第16章 二端口网络 二端口网络二端口网络隐藏&& Chapter 16 1.二端口网络及其方程; 2.二端口的 Y, 二端口网络 主要内容 Z, T ( A), H 参数矩阵及其相互...第十六章 二端口网络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电路课件第十六章 二端口网络 16.1 基本概念 16.1.1 二端口网络的端口条件和端口变量 1. 端口条件:在端口网络的任意...第十六章 二端口网络第一节 二端口网络 第二节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二端口网络的定义,会区分二端口与四端网络。 2.掌握二端口端口电压和...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学院 理论电工教研室 第十六章(二端口网络)习题一、选择题 1.二端口电路的 H 参数方程是 a. ? 。 11 1 12 2 b. ? 1 ? =H U +H...33页 1财富值 第十一章 ( 三相电路)习题... 10页 免费 第十六章 二端口网络 电路... 37页 免费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第十六章 二端口网络第十六章 二端口网络隐藏&& 第十六章 二端口网络 本章讨论的问题 1、什么是二端口网络?四端元件一定是二端口网络吗? 2、什么是二端口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源二端理想电路元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