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问题,是矛和盾不能如何用矛盾论解决问题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教案.doc 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教案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本学期总第64?课时????本单元第1课时?????????授课日期:?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课型:精读?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作业:?
生字、抄词、读书?板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招架???紧张???合二为一????大显神威????首次????战场?????长处?
本学期总第65?课时????本单元第2课时?????????授课日期:?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课型:精读?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这儿有一些字词,你们能读准字音吗??
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战场????首次???长处??大显神威??乱成一团???合二为一??胜利者??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坦克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导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多厉害的坦克啊。?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学习1-4自然段?
1、看动画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再读读2——4自然段看课文是怎么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坦克的发明本源于一场比赛。这场比赛进行怎么样呢?你能找到有关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吗??
3?、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1)在引导学生读这段话的过程中,理解“左抵右挡”的意思。?在这里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2)自己比划比划什么是“左抵右挡”,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比赛多么激烈啊。你能把当时的场面通过读再现出来吗??(4)自由读,指读。?
4、?如果是你,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做呢??发明家此时却是突发奇想,他想到什么???5?、交流讨论。?
(1)谁先来说说,他想到了什么办法??
(2)这是他先想到的,后来他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
(4)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
明坦克的。?
6?、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打仗的时候,自卫重要还是进攻重要??7?、?(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现在你再想想看,科学家集合的是矛与盾的什么呢???2、齐读第六自然段?
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565页733页737页65页92页749页611页587页27页20页【视频】矛与盾 绝对不高潮的女优 vs 绝对让所有女人高潮的按摩器(高清字幕版本) | 涨姿势的感受写下来;6猫二则无锡市育红小学顾晓霞谈话导入;们学校编了本小古文的教材,里面有很多故事,例如:;8成语二则无锡市育红小学盛新虹教学要求:1把两则;一、教学《自相矛盾》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12.吾盾之坚,坚是指?我的盾最坚固,坚固到怎样;话自相矛盾,于是旁人就问?旁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10.及返,返:返回;所以,至之市
的感受写下来。 5、学生写感受,并朗读自己的感受 6、我也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立志、勇行,事必成!
6 猫二则 无锡市育红小学 顾晓霞 谈话导入。 喜欢小猫咪么? 一、新授《猫捕鱼》。 1. 想听小猫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带来两个有趣的故事。板书:猫二则,解题。 2. 出示图,指导看图。 3. 出示《猫捕鱼》指读齐读。 4. 这只小猫趴在鱼缸上想些什么呢?(欲捕食之,之指的是小鱼。多馋呀,指读。) 捉到了没有?你怎么知道的? 5.“全身皆湿”会是什么样的呢?看图,对着湿漉漉的小猫,你想说些什么呀? 谁能把这个有情有趣的故事演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有趣的小猫。 6.练习背诵。 二、新授《猫斗》 1.出示“猫斗”。理解,看到这个题目,你想问什么? 2.出示《猫斗》指读齐读。 3.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在哪里斗?斗得怎样? 练读: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4.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1)猫斗的结果怎样?.请两个学生上台做动作,表演得怎样? (2)练读:稍退缩、奋起逐之。 (3)齐读。 三、作业。 出示:小古文。用古代人的话写的文章。 你知道老师在哪里找到这两篇小古文?我
们学校编了本小古文的教材,里面有很多故事,例 如:。有??感兴趣的同学等教材编出来可以让老师带着读哦~~~~~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 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 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8 成语二则 无锡市育红小学 盛新虹 教学要求: 1 把两则成语故事的文言文读通,读顺。 2 理解两则成语故事的意思。 3 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教学《自相矛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比比看,它和我们学过的《自相矛 盾》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呢?(对,它是两千多年的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板书。) 2.这两千多年的文章,我们五年级的同学能读通读懂吗?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要求:读 准字音,读通句子,最好还要读出节奏来。 3.指名读。师评价。 4.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5.鬻这个字特别难读,结构也比较复杂,现在已经不常用了,猜猜看,它是什么意思? 6.卖什么东西呢?(矛和盾)理解“者”,这种意思现在还在用呢。谁来组组词?理解“鬻 矛与盾者”,齐读。 7.矛和盾是什么呢?指名说。师总结。 8.这个楚国人是怎么叫卖自己的矛和盾的呢?(指名读誉之曰。。。。。。) 9.这里还有一个读yù的字,誉,谁来给它组组词。(荣誉、誉满天下)都表示名词。联系上 下文猜猜誉是什么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读读) 生:吹嘘,夸奖,作动词用。(能根据下文去推测字、词、句的意思,真不简单。) 10.他是怎么吹嘘他的矛和盾的呢?齐读。 11.楚国人先夸了他的盾,怎么夸的?指名读。
12.吾盾之坚,坚是指?我的盾最坚固,坚固到怎样?(莫之能陷也。)理解莫之能陷也。 连起来说说。谁能像楚国人一样夸夸他的盾,指名夸,齐夸。 13.夸了他的盾,楚人又是怎样夸矛的呢?指名读 14.吾矛之利,利的意思是----锋利到什么程度?无不双重否定是为了加强语气,猜猜于物 无不陷也是什么意思? 15.谁能像楚人一样夸夸自己的矛。指名读,齐读。 16.谁想来当当楚国人,叫卖一下自己的矛和盾。指名读。谁的叫卖声能说的像电视里的广 告一样,要有吸引力。指名读。 17.我们一起来夸夸他的矛和盾。 18.这个人说的话有没有什么问题啊?指名说。 19.师总结。这就叫自相矛盾,同学们发现了,两千多年前的旁人也发现了他说的
话自相矛 盾,于是旁人就问?旁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20.齐读这句话。 21.楚人实在找不到答案,所以他不能作出回答,引读其人---。 22.这则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你们学得难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23.有些同学已经能背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多么琅琅上口,多么有韵味,这就是文 言文的魅力)。 二、教学《郑人买履》 1.想学第二个成语故事吗?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 2.理解“郑人”,你怎么知道的? 3.理解“履”。 4.所以题目的意思是,指名说,再读课题。 5.想知道郑人最后有没有买到鞋呢?那对照着注释赶紧读读吧,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根据 上下文猜猜。 6.谁来读读这个故事,指名读。 7.买到了吗? 8.生;及返,市罢,遂不得履。齐读 9.猜猜“市罢”是什么意思?
10.及返,返:返回。 11.当郑国人返回时,集市散了,所以遂不得履。 12.谁来猜猜。他没有买到鞋子,多么失望啊!指名读,齐读。 13.老师发现上文有个“已得履”,为什么又说“遂不得履”呢? 14 指名读,齐读。 15.吾忘持度,哪个字解释我?持指什么。度指尺码,连起来,指名解释。 16.所以,他返回取之。他回去拿什么?心情怎样?齐读这句话,注意他语气的变化。 17.那么,他的尺码在哪里?又是怎么来的呢?指名说。哪个字告诉你的?他先量了一下自 己的脚,怎么量的?请同学们伸出脚量量自己的尺码。师总结。 18.他量好以后,而Z之其坐。联系上下文猜猜是什么意思。 19.
所以,至之市,而忘操之。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真是个粗心的人。 20.谁能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1.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师范读,照着老师的样子再读一遍。 22.这个人为什么买不到鞋?是因为集市关门了,忘记带尺码了,都不是,是因为他最后说, 指名说。这个人真固执,旁人还劝过他呢,别人怎么劝的,自读他与旁人的对话。 23.谁来读读?读出语气。 24.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 。齐读两人的对话。 25.这个人愚在哪儿?分角色读出他们不同的语气。同学们,文言文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 个深刻的道理。 26.齐读这个故事,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三、总结 1.我们今天学的这两则成语故事都是文言文,我们称它为小古文。学习小古文难吗?学习 小古文有趣吗? 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三则小古文,请同学们拿出材料,齐读课题,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好 好地读读,想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的。
9 滥竽充数 执教:冯曙光 教学要求: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弄懂《滥竽充数》的意思和主要内容。 2、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看图猜成语 1、谈话:同学们,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 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特别是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32成语二则 帮与执政等内容。 
 成语二则_其它语言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诲人不倦】从不厌倦,多用于赞美...【严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老师和朋友。 【一字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  成语故事二则 22、成语故事二则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 “南 辕北辙”的行为,应该想办法去帮助他, “亡羊补牢...  22 成语故事二则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求、宝、剑、急、号、慌、指、靠”8 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  总第17 个课案 课题 共需 2 课时 6、成语故事二则 课型 新授课 第 1 ...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教师帮助梳理。 教师手记 (1)越王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2)...  搜 试试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幼儿教育 幼儿...暂无评价 1页 2财富值 6 成语故事二则 6页 免费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  24 成语故事二则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周旺镇中心学校课时计划专用稿纸教学年级 教学课题 五 班级 115 授课教师 彭伯华 科目 语文 24 成语故事二则《塞翁失...  搜 试试 7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小学教育 ...过程与方法 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成语故事二则第 1 课时 教学...  成语二则 暂无评价 2页 1.00元 不什么不什么成语 4页 1财富值 常常用错的...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 种种困难。 3、...  成语二则 暂无评价 2页 1.00元 成语 42页 免费 各类成语 暂无评价 24页 免费...李代桃僵: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深藏...> 【答案带解析】“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毛泽东同志的这句话启示我们,当我们与父母发生矛盾时,应该(
)A.冷静下来,搭起理解的桥梁,心平气和地与父母商量
B.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决不放弃C.敢于指责父母的错误,并要求父母及时改正
D.不与父母争执,与父母的观点保持一致 
试题分析:此题以毛泽东的名言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父母子女关系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题文中的“桥或船”代表的是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强调了我们与父母之间发生矛盾时,要冷静下来,搭起理解的桥梁,心平气和地与父母商量,其中B的做法不利于父母子女关系的建立,C不符合题意;D是没有主见的表现,所以正确答案选A
考点:父母子女关系
考点分析:
考点1:理解和体谅父母
相关试题推荐
关于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是天经地义的,所有父母都能做得很好
B.是理所应当的,子女不必加以回报C.是亲情的自然流露,合乎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D.是迫于道德和舆论的元奈之举,和法律无关 
“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教子故事家喻户晓。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看到(
)A.父母只是在生活上抚养我们
B.父母只教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C.父母保障子女的身体健康
D.父母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 
下边漫画《难以招架》中的子女缺失的传统美德是(
) A.孝亲敬老
B.扶危济困
C.尊师重教
D.理性消费 
“别忘了时间的残酷,别忘了人生的短暂,别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否则你将永远无法尽孝,因为孝心不能等待!”“孝心不能等待”启示我们(
)A.孝敬父母是人类最高美德
B.孝敬父母要化解亲子矛盾C.孝敬父母要等有钱时再说
D.从小就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 
北京青年小理在俄罗斯留学时与澳大利亚姑娘码丽娜相识,后来两人来到中国结婚,并长期居住在北京,2012年8月,他们的女儿惠惠出生,三口之家过得非常美满。你认为小理的家庭属于(
)A.单亲家庭
B.主干家庭
C.核心家庭
D.联合家庭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导读
日09:03&&&来源:
【字号 】&&&&&&
E-mail推荐:
<font color='#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在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训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956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多事之秋”。这一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暴露出一些严重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上半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下半年波兰和匈牙利事件的发生。1956年6月发生的波兹南事件,暴露出波兰政府在处理工人罢工问题上的严重官僚主义,同时也说明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处置不当,同样会激化成为对抗性矛盾。1956年10月又发生了匈牙利事件。波匈事件的发生,有复杂的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其中没有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国内情况看,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1956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但是,由于在三大改造中的某些过急过快的错误,加上领导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以及国际上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的影响,导致了某些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和激化。  1956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出现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紧张的情况,一些社会矛盾也表现得比较突出,有些地方甚至发生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事件。在半年内,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大约有一万多工人罢工,一万多学生罢课。1956年10月起,广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山西、河北、辽宁等省,还发生了部分农民要求退社的情况。对政府批评的意见,对现实不满的言论,也多起来了。总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人们刚刚还在欢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伟大胜利、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怎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这是许多人所始料不及的。对这类事件怎么处理,全党既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经验。一些干部习惯于按照革命时期的经验办事,用类似处理敌我矛盾的办法处理罢工、罢课事件,造成了矛盾激化。  国际国内出现的上述新情况、新问题,&引起了党对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注意,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矛盾,也就成为党和毛泽东反复思考的重大问题。在充分准备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日,毛泽东在规模空前、共有1800多人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正式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除了刘少奇外出考察外,都出席了这次会议。  毛泽东在会前写了一个讲话提纲,共12个问题。后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时,也就是这12个问题,只是把第六、第十一两个问题的顺序对调了一下。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基本上是照这个提纲展开的。  这次讲话后,毛泽东根据原始记录加以整理,并作了若干重要的补充和修改,于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这个讲话。此时,反右派斗争已经开始,由于当时对右派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因此讲话稿在整理过程中加进了强调阶级斗争很激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等一些同原讲话精神不相协调的论述。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讲话重点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指出,我国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第二,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社会中“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的一个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在区分两类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应当运用的方法。他指出:“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所谓专政的方法,就是镇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敌对分子,强迫他们服从人民政府的法律,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把他们改造成为新人。所谓民主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和说服工作,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方法可以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即“团结――批评――团结”。  第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还提出了处理政治思想、经济、党派、民族、科学文化等领域矛盾和问题的基本原则方针。在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毛泽东指出:“对待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对待精神世界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但不会收效,而且非常有害。”思想性质的问题,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发展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毛泽东指出,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我们各方面的事业在蓬勃发展,但是目前困难还很多,这也是矛盾。因此,我们作计划、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第四,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最后一个部分,还探讨了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毛泽东提出,“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他说:“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篇十分重要的理论著作,它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上,首次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明确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提了出来,对于在新形势下认识和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正确认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有新思路和新办法。但是,毛泽东当年所提出的许多基本方针在今天还是适用的。比如:“团结――批评――团结”是处理人民内部是非矛盾的重要方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是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重要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指导我国艺术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关系的重要方针等。因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杨媚)
推荐此新闻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密码:&&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历次党代会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矛盾问题的精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