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夷大炮射程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大炮

红夷大炮的真相:没打死努尔哈赤,反毁了明帝国
但凡提及明末清初中国军事史的文史作品,红夷大炮始终是无法绕过的话题。作为一款性能在当时的东亚而言尚属先进的舶来品,红夷炮的威力一直为中国史家所津津乐道,明清王朝的统治者们甚至沿袭把大口径火器神性化的习惯,给红夷炮原产品及它的各种山寨货赐名为“xxx大将军”。
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出现年代至少不晚
于元朝中后期,大口径火炮也随即产生。到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期的明代,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军队的武备中逐渐形成了包括出自本土的碗口铳系列、身管短粗的“洪武铁炮”系列、以"仁字伍号大将军铁炮"为代表的长身管“大神铳”系列,以及正德年间由西班牙传入并且被广泛山寨改良的“佛郎机”系列等等在内的火炮家族。
公元1604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东来的荷兰人在中国东南沿海与葡萄牙人的军事冲突中,使用了一种欧洲制造的前装滑膛加农炮,明人史籍中称为“西洋大炮”。因为明朝人称荷兰人为“红毛夷”,所以这种火炮又有“红夷炮”的别号,清代因满人忌讳“蛮夷”字眼而改称“红衣炮”。该型火炮材质多为铜或铁,设计合理,身管长,管壁厚,自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广义上的红夷炮有舰载型、野战型、要塞型,长者可超过3米,短的也有两米多左右,口径约在110-130毫米,重量自重数百斤至万斤。其发射炮弹的重量从几磅到二十磅不等,依据作战目的不同可使用实心弹,霰弹、链弹等弹种,有效射程约1—2公里。
威力和射程远高于国内各式旧有火炮的“红夷炮”,一经出现,就很快引起了中国人的注意。早在1607年(万历35年),明朝就有个别朝臣提议引进红夷炮,然而由于朝堂上的大部分顽固派官员对火炮技术的茫然无知,结果导致购买红夷炮的提议无疾而终。1618年(万历46年),崛起于东北的后金政权开始袭扰明朝辽东边境,次年更在萨尔浒大战击败明朝的大规模野战兵团,取得决定性胜利,关外战局岌岌可危。值此情形,经过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等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吁,明朝政府才开始从欧洲人手里购买红夷炮。
▲徐光启画像
1620年(泰昌元年)明朝从澳门的葡萄牙人手里购买了4门红夷炮, 1623年(天启3年)又增购了22门。颇会来事的葡萄牙人派遣22名工匠和翻译,历尽艰苦把这批火炮从澳门拉到北京。然而新炮演放后不久,明廷内部争议再起。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演放过程中有门红夷炮发射时因被强令装入过多火药炸裂等技术问题,而是“洋铳若能护国,吾辈成何”的国体问题。
就这样引进红夷炮的事项再次受到阻碍。截止到1625年(天启四年),明朝手上的红夷炮仅有总数三十门。这批形制类似英式寇菲林18磅长炮的大家伙,除1门炸膛外,18门留在北京城,11门被调往山海关外的军事重镇宁远。1626年,后金军6万大举进攻宁远城,负责镇守宁远的明朝兵备佥事袁崇焕秉持“凭坚城用大炮”的作战方针,倚靠11门红夷炮和17000名士兵死守城池。虽然他实际上并没有取得“炮毙努尔哈赤”的战绩,却也让起兵以来所向披靡的八旗劲旅铩羽而归。
▲袁崇焕画像
天启皇帝特地降旨“封西洋大炮为安国全军和辽靖虏大将军”。经此一役,红夷炮的威名才让明朝廷里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们所折服。在来华传教士和西洋工匠的技术支持下,1630年(崇祯三年),徐光启、孙元化等受命前往山东主持仿造红夷炮的工作,至该年八月,共制造出大中小各型红夷炮400余门。这些火炮后来被布防到北方边境的各个军事要塞里,紧接着,明朝又组建了一支以装备红夷炮为主的火器部队。
虽然当时的明朝文人曾经夸张地形容“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的红夷炮“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但是这种威力不俗的大杀器也有着致命的弱点。因为即使是体量相对袖珍的野战型红夷炮,其装填发射的速率也并不高,每发射一次,都会严重偏离原有射击战位。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火炮需要经历复位、再装填,再次设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骤。因此,即使当时最训练有素炮兵也只能达到一分钟一发的射速,且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故在野战时,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对方情势发生逆转,则往往无法机动反映。如果没有数量足够的步兵协同作战,那么火炮就会轻易落入敌人的手中。于是后来的史书中,红夷炮又留下了“长于攻城,拙于野战”的记载。而明军相对于八旗军,恰恰就有野战为弱。
而作为明朝死敌的后金统治者,自从折戟宁远城之后,也极其盼望能获得红夷炮的技术。同样是在1630年,有后金国人在辽东外海的一条沉船上打捞出了一门红夷炮。喜出望外的皇太极当即令国中汉族工匠对此炮进行仿制,经过数月努力,采用失蜡法铸造出了后金第一门自产红夷炮,炮身竟是采用钢制且很快量产!1633年4月,徐光启等人苦心顾虑打造出来的西洋火器部队在吴桥兵变中瓦解,该部将领孔有德、耿仲明率3600名火器兵,携带十几门红夷炮渡海投降后金,八旗军由此组建了自己的炮兵部队“乌真超哈”。1639年的松山之战,八旗军红夷炮队猛烈的火力就让明朝人深感吃惊。据明将樊成功口报:“达贼将松山25,26两日狠攻,城中拾得打进炮子601余个,俱重十余斤,目下南墙所装红夷炮37门。”
松山大战后,明军关外红夷炮大多落入八旗之手。明军只有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尚存有十多门红夷大炮,而此时屯兵锦州的清军已拥有近百门红夷大炮。满人曾扬言:“将炮一百位摆作一排,凭它哪个城池,怎么当得起三四日狠攻?”
当时尚为明朝服务的著名西洋传教士兼军火专家汤若望惊呼道:“彼(指八旗)之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既已胜我多矣,且近来火器又足与我相当,孰意我之奇技,悉为彼有。”可叹明朝曾经倚重的护国神器,此时竟成为八旗兵攻城拔寨的敲门砖。军事技术优势的丧失加速了明朝的崩溃。
满人入关,一统中原后,在和南明残余势力的交战中依然重视发挥红夷炮的作用。比如在著名的江阴之战中,清军就动用了各类红夷炮224门!康熙年间,在西洋传教士的帮助下,先后仿制出905门大小火炮,除了部分臼炮和源自“佛郎机”的子母炮外,绝大部分是“红夷炮”的魔改版。这些火炮在清朝初年的内外军事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到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老迈年高的红夷炮家族依然是清朝军队装备的主力炮种,随后才因为技术极度落后而逐渐被新式火炮取代。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何俊宏。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铸剑师老郑的私人微信号:LQZJSZ ?长按左边字母复制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 ?长按左边字母复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明朝仿造的红夷大炮_百度知道
明朝仿造的红夷大炮
我经常看到有人说明朝仿造的红夷大炮质量没有原版的红夷大炮好,火枪也是。个人认为明朝仿造的红夷大炮和火枪威力应该和原版的一样。请高人帮我说明明朝的火器怎么样...
明军腐败严重,不能近身肉搏了,才发现手中没有成熟的远程武器。西方则不同,要尽量远程射击作战思想和作战目标的差异明军的火枪一般是短管枪,射程近,但是装填快,火炮也是如此,士兵很宝贵,引进的炮也是中国生产的,中国的冶金技术,作为研究,并且仿制了200门以上)其实,身管短,肉搏兵压上的模式足够而且一般明军将士兵看做消耗品,不太考虑远程射击,于是引进了西方的武器,很快进行了仿制(一共只引进了12门炮,主要因为对手太弱,火器压制,人口少,很多实力相当的国家群雄并起,长身管武器要好一些所以到明末的时候,铸造技术没问题,但是射速高,才能保证优势,所以
采纳率:36%
质量很低,对于远程武器的防护能力比较差,因为火器高度发达的缘故,速射,范围打击武器上,西方跟大明没法比,而明初也是有一小部分板甲的。西方穿板甲的时候明军早就穿镶铁棉甲了,不是因为大明造不出板甲,实际上西方普通士兵使用的板甲杂质很高,还不如鳞甲。在多管,红夷大炮,大明优势不明显,当然也作了不少改进,并且在明末研究出了具有实战意义的燧发枪和铜铁混合炮身大炮较西番尤为精绝。长距离精确打击武器,例如鸟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明朝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明朝的红夷大炮,是咋使用的?
清朝是一个重视冷兵器的时代,在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火器连明朝都不如,后来才开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火器制作,其实在我国的明朝时期,都开始引进使用西洋火铳红夷大炮,并且,到后金的时期,自主研发出第1门红衣大炮,被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当时的铸炮技术已经独步全球,火炮性能已经远远超过西洋火炮。下面就来说说,当时明朝引进的,西洋火铳红夷大炮的操作流程。
1.第一步把所有的装备清典清楚,有多少火药,和点燃火药用的火把,再确定,炮架子是否水平,以及炮身是否水平。
2.第二步检查一下,第一步留下的具体细节操作问题,用尺测量一下,炮身是否真的水平,炮膛是否堵住,火把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3.第三步,就是瞄准目标,由于当时炮弹是一字排列的,有一个瞄准之后,方便告诉其它同伴,就会采用敲打炮架来告诉,要怎么移动。
4.最后一步,就是填充炮弹,再把摩擦引信装上去,等待发炮命令!
文章,杂谈一锅炖原创,谢绝转载!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历史好书明朝那些事,强力推荐。
此书讲的历史,通俗易懂,值得一看。
今日搜狐热点晚明引进的红夷大炮:误国的利器?_网易新闻
晚明引进的红夷大炮:误国的利器?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四百年前事关国运的军事武器—红夷炮,已是一件件古董,静静躺在军事博物馆的绿茵场上,为过去那段烽烟往事留下证据。这是中国火器史上最为纠结的一段历史。中国是火药和火器的故乡,但明朝时却要花尽心思偷学、引进西方的火炮。中国人曾经无比迷恋、呼为神器的“红夷大炮”真的能挽救国家于危亡吗?历史证明,明朝的城池大多是被他们自己引进的大炮轰开的,红夷大炮竟是“误国的利器”?红夷大炮进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黄一农是火炮史方面的专家。2006年英国皇家火炮博物馆要办一个展览,请他去做鉴定。他一进库房便大吃一惊,竟然有700门古炮聚集在一起!这些古炮乃是大英帝国在扩张的过程中缴获的战利品,其中一部分就出自明代负责北京防卫工作的官员黄克缵之手,被称为“吕宋大铜炮”。这种炮严格意义上说也是靠偷学的技术打造出来的:当年曾经有闽南人侨居菲律宾,他们多数在当地充任工匠—铁匠、铜匠、铸匠等。他们是第一批接触 到当地西班牙火炮的人。一些人回国后被黄克缵寻访到,开始尝试制造这种巨炮。可是制造这种火炮技术要求非常高,尤其是这些低级工匠乍看就会的,其实仅仅是 皮毛而已,等炮真的铸造出来,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当时,他们一人负责铸造两门,一共铸了28门大炮,全部运到与满洲人对阵的最前沿—辽东地区。但是一开 仗,这些炮纷纷炸膛,基本无法使用。此时距明军偷造佛郎机也已数十载过去了,仿制火器一代比一代粗糙,军火库里的明军火器几乎全是垃圾,频繁炸膛,简直是一堆不定时炸弹,无人敢用,只有一些三眼铳和鸟铳勉强可以上战场。那时候明朝“先进”的热兵器对阵满洲人“落后”的冷兵器,是怎样一种情形?举个例子,明军用三眼铳,平行的三根枪管,每一根枪管一个点火孔。打仗的时候,把三个枪管的弹药都装好,敌人冲过来的时候,点火,打一枪,再转一百二十度,再点火,打一枪发弹速度是比较快,可是缺乏瞄准器技术,准度很差。 结果两军对抗,三发没打到敌人,对方的骑兵已经冲到面前了,只好再拼刀。结果热兵器完全没有在欧洲战场上的威风,被冷兵器毫无悬念地战胜了。很快,连同北京在内的北方广大地区,便处于后金八旗铁骑威胁之下。有着“以文制武”传统的大明,在万历皇帝的鼓励下,急命“知兵”文官献计献策!广大爱国文官倒是相当踊跃。但他们毕竟是一群“外行”,根本提不出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案。唯有当时的钦天监(国家天文台)官员徐光启的奏折—启用西洋神器红夷大炮,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徐光启生于上海近郊一个贫农家庭,他不是个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翰墨文人,他与天主教传教团耶稣会有长期的交往,甚至像婴儿一样受洗、入教。通过在华传教士的熏染,他成为中国最早开眼看欧洲的人,他跟随利玛窦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几何”二字就是他译定的;他还把南方一种稻类引种到北方, 天津小站稻从此名闻遐迩;他还让北方人吃到福建白薯。不过因为是士大夫中的异类,徐光启总是受到排挤。引荐西洋炮之举,能否完成他用西学救中国的心愿?而且怎么才能让“夷人”将手中的利器卖给中国人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借东风—到澳门买大炮。澳门当时是西方人在中国唯一的居留地。从16世纪中叶以来,中葡双方就建立了一种概念比较模糊的和平相处关系,天高皇帝远,这中间有灰色地带。 一方面,明朝政府已经习惯了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存在,并把澳门葡人当做华夷政治秩序下的一个新的外夷藩属。另一方面,葡人为了稳固在澳门的地位,使之合法化,不仅每年明里上缴两万两税银和五百两地租,暗里也不放过任何一个结好中国当局的机会。除了对地方官不断的行贿外,还出动军舰帮助明军镇压叛乱。另外, 葡人在澳门的军事工业也比较发达,为了防范西班牙和荷兰等殖民对手,葡萄牙在澳门建有9座炮台,后来建立了著名的博加劳铸炮厂,制造欧洲最新式的大炮,被远东葡人称为“世界上最好的铸炮工厂”。徐光启决定要到澳门去弄炮,并招聘会操作火炮的铳师,准备再行研制。结果他费劲心机在澳门弄的炮和炮师刚走到南昌,自己却被免官了。还是当时另外一个天主教徒李之藻辗转把这四门炮运到了北京。没有徐光启这样的技术人才,研制大炮自然成了泡影。皇帝想到的还是“拿来主义”的老路,就用现成的炮来守城吧。可四门炮怎么够?巧合的是,在1620年前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艘 “独角兽”号舰船,因遭遇台风在广东阳江海域沉没了。当地官员邓士亮巧妙地打捞起了沉船上的大炮,除了中小铳外,共捞得大铳(红夷炮)36门,并将其中24门紧急运往京城。这其中半数被运到宁远。在宁远大战中,袁崇焕将这些“原装进口”的红夷大炮摆在城墙上,满洲人根本不知道这种武器的厉害,结果死伤甚重。这就是朝鲜人韩瑗在日记中记载的事件,袁崇焕和红夷大炮一战成名……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阅读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夷大炮炮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