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耀性消费时代已终结,美国社会精英阶层层们把钱都花去哪儿了

精英阶层们把钱都花去哪儿了?
国外有一篇题为《炫耀性消费已终结,现在是无形消费时代》的文章,讲了这么个事儿,美国的精英阶层们已经不用奢侈品炫富了,他们有了更高级的方式。
是什么方式暂且不说,我们先了解炫耀性消费是什么。所谓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
我身边就有一个朋友狠下心买了辆高档轿车,结果不到一年价格跌去好几万元,我对他深表同情时,他说,其实他心疼的不是那几万块钱,而是价格下跌后,他爱车的档次也跌了下来。这位朋友没说出来的潜台词是,爱车的档次跌下来之后,他的面子也跟着跌了下来。
很多时候,我们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东西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所以,有些东西往往是越贵越有人追捧,比如一辆高档轿车、一部昂贵的手机、一栋超大的房子、一场高尔夫球、一顿天价年夜饭……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凡勃伦称之为炫耀性消费,他认为,那些难于种植并因此昂贵的花并不必然比野生的花漂亮,对于牧场和公园,一头鹿显然没有一头牛有用,但人们喜欢前者是因为它更加昂贵、更加没用。
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炫耀性消费的商品称之为凡勃伦物品,甚至画出了一条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经济学家们发现,凡勃伦物品包含两种效用,一种是实际使用效用,另外一种是炫耀性消费效用,而后者由价格决定,价格越高,炫耀性消费效用就越高,凡勃伦物品在市场上也就越受欢迎。
根据07年的调查数据,《纽约时报》总结,进入美国社会前1%的门槛是年收入38万美元,但如果按净资产计算,你需要拥有至少840万美元的资产进入这个阶层。
根据《Business Insider》15年时的数据,在纽约,需要年收入达到60万美元方可跻身城市的1%。在三藩,需要达到55万美元。在波士顿,需要达到52万美元。
他们是医生,是集团律师,是对冲基金的管理人。
从07年到17年这10年期间,美国精英阶层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据显示,这一群人花费在物质上的钱明显减少,普通中产阶级保持稳定。那么,精英阶层们把钱都花去哪儿了?
在那些你看不见的地方,比方说教育。前1%的人中,教育开销占家庭年收入的6%。普通中产教育开销占家庭年收入的1%。
自1996年起,前1%家庭的教育开销增加了3.5倍,而普通中产没有变化。
美国私立小学的平均学费是10000美金左右一年,私立高中是15000美金左右一年,绝对高过当季款的大牌手袋。教育投入显然不属于炫耀性消费,甚至不是物质层面上的消费。它是无形的,长期的,但也是最昂贵的,普通中产无法支付的。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在《资本的形式》中提出了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文化资本是一种通过教育洗礼,历练而成的个人优势,与生活品味息息相关。建设文化资本就是美国精英阶层们巩固地位,封杀其他阶层上升的新手段。
奢侈品已经无法让他们有安全感,于是他们停止了普通中产也渐次加入的炫耀性消费行为,转而通过文化资本建设,在自己以及下一代周围构筑起一座坚实的壁垒,将他们与其他人彻底隔离开来。
这种“隔离”非常微妙,是是否有阅读《经济学者》(Economist)之类财经杂志的区别,是去超市购买加工食品还是有机蔬果的区别,是有无定期去健身房习惯的区别。
两个人或许穿着打扮不相上下,甚至普通中产会看起来更加富贵,然而一开口说话,一暴露自己的生活习惯,阶级之分高下立判。
在美国,订阅《经济学者》一年只需要几百美元,这不是一笔大的开销,但这是一种意识,也是一个标志,你是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教育背景与个人素质,决定了你会关注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作者在文中将精英阶层中这群“充满心机”而又高瞻远瞩,不惜一切代切投入下一代教育,一心搞文化资本建设的人,称为“有抱负阶层(aspirational class)”。
下一代的教育是重中之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教育机构经常宣传,巴菲特4岁的时候,就开始做起人生第一笔生意卖口香糖。在好利网投资的你,则可以开始教育孩子,如何养成理财习惯了。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炫耀性消费终结,无形消费时代开启的本质;“炫耀性消费”――人们将物质消费当作衡量社会地位;放到现如今的国内,似乎女士的特殊皮质爱马仕铂金包;但为什么现在说这种“炫耀性消费“在美国社会终结了;在美国,一些普通或过季款式的gucci,fend;这是所谓的消费平民化;在讨论精英阶层的“新手段”之前,我们来弄清一个问;根据07年的调查数据,《纽约时报》总结,进入美国
炫耀性消费终结,无形消费时代开启的本质
“炫耀性消费”――人们将物质消费当作衡量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标准。 曾几何时,使用银器,曾在欧洲被看作上流社会的象征。游艇和带有全套智能安保系统的度假别墅,一度是欧美富人的标配。 放到现如今的国内,似乎女士的特殊皮质爱马仕铂金包,男士的奔驰s级轿车和白手套司机,被看作是有钱有地位的符号。前几年的郭美美的包,今年王思聪的100迹樱希危俚缡樱蹦昕吞镆鳎缃褚旅奔涞牟鸢悼饫锏模600,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我是有钱人。它们都属于Veblen理论中的炫耀性消费品。
但为什么现在说这种“炫耀性消费“在美国社会终结了呢?一切要归咎于20世纪的大规模生产经济,制造业大量外包给中国导致随处可见Made in China的标签,以及对新兴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市场的开发,使得原本一件难求的“奢侈品”成为了不难获得的“商品”。
在美国,一些普通或过季款式的gucci, fendi包,ferragamo皮鞋,在打折季时像白菜萝卜一样被堆在货架上。或者你去中国游客钟爱的奥特莱斯看看,那里终年陈列着平价的名牌商品。美国女大学生不用“借贷”就能买苹果手机,不是因为她们更富裕或者更聪明,只是因为新款苹果手机可以以299美元的首付,每月话费外加40美元,一年内还清全款的政策轻松获得。不仅苹果手机可以贷款,价值十多万美元高级车辆的租赁方案,也让普通人有了开好车的机会。我在美国的同事有一辆路虎揽胜,付过2000美金的首付后,每月只需再缴纳800美金的月租。3年使用期到,他可以选择付清剩下的5万美金,获得这辆路虎车的所有权,也可以退还给车行。
这是所谓的消费平民化。然而,平民化显然破坏了特殊性。 当大部分中产与精英阶层都能购买名牌包与高档汽车,都能支付去欧洲度假,或者巴哈马游轮旅行的费用时,他们看上去,没有区别。精英阶层们感到了不安,他们迫切需要用新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优势。美国的精英阶层们已经不用奢侈品炫富了,他们有了更高级的方式。
在讨论精英阶层的“新手段”之前,我们来弄清一个问题,究竟是谁处于美国社会金字塔尖上的精英阶层?
根据07年的调查数据,《纽约时报》总结,进入美国社会前1%的门槛是年收入38万美元,但如果按净资产计算,你需要拥有至少840万美元的资产进入这个阶层。根据《Business Insider》15年时的数据,在纽约,需要年收入达到60万美元方可跻身城市的1%。在三藩,需要达到55万美元。在波士顿,需要达到52万美元。他们是医生,是集团律师,是对冲基金的管理人。
从07年到17年这10年期间,这一群人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据显示,美国精英阶层花费在物质上的钱明显减少,普通中产阶层保持稳定。那么,精英阶层们把钱都花去哪儿了?
在那些你看不见的地方,比方说教育。前1%的人中,教育开销占家庭年收入的6%。普通中产教育开销占家庭年收入的1%。自1996年起,前1%家庭的教育开销增加了3.5倍,而普通中产没有变化。美国私立小学的平均学费是10000美金左右一年,私立高中是15000美金左右一年,绝对高过当季款的大牌手袋。教育投入显然不属于炫耀性消费,甚至不是物质层面上的消费。它是无形的,长期的,但也是最昂贵的,普通中产无法支付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在《资本的形式》中提出了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文化资本是一种通过教育洗礼,历练而成的个人优势,与生活品味息息相关。建设文化资本的目的就是美国精英阶层们巩固自己的地位。
奢侈品已经无法让他们有安全感,于是他们停止了普通中产也渐次加入的炫耀性消费行为,转而通过文化资本建设,在自己以及下一代周围构筑起一座坚实的壁垒,将他们与其他人彻底隔离开来。这种“隔离”非常微妙,是是否有阅读知名财经杂志的区别,是去超市购买加工食品还是有机蔬果的区别,是有无定期去健身房习惯的区别。两个人或许穿着打扮不相上下,甚至普通中产会看起来更加富贵,然而一开口说话,一暴露自己的生活习惯,阶层之分高下立判。
在美国,订阅《经济学者》等知名杂志,一年只需要几百美元,这不是一笔大的开销,但这是一种意识,也是一个标志,你是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教育背景与个人素质,决定了你会关注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精英阶层中这群“充满心机”而又高瞻远瞩,不惜一切代切投入下一代教育,一心搞文化资本建设的人,称为“有抱负阶层(aspirational class)”。美国富二代的孩子和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学校课堂上看起来并么有太多区别,但是区别却在课堂之外,富裕家庭的孩子课外可有私教,可以出去跟家人出国旅行,可以有各种兴趣爱好等等,这种见识,也是同样宝贵的学习。比如北卡富人区的贵族高中,就有3个室内体育馆,剧院,游泳馆,网球场,橄榄球场,棒球场,这样的学校里,你常常能看见很多颜值又高身材又好的高中生,良好的教育从小就开始了:常年健身,令他们线条优美;温和礼貌,也是好教养的表现。
美国的名校申请,是标准精英教育。像哈佛和耶鲁这样的学校,在考核申请时,也会参考学生的家庭背景和过往经历,从小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优势,这个时候就凸显出来了。
同样是富有,土豪和精英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谁的房子大,谁的车子好,谁的资产多,而在于后代的教育。一些美国著名的家族,成员都是名校毕业一大把的,甚至有专门的家族教育基金,保证这种优良的传统,一代一代继续下去。
前段时间看新闻:郭晶晶儿子上幼儿园了,是一年学费14万的香港宝山幼儿园,被誉为幼儿园中的哈佛,这个幼儿园里的学生都大有来头,有前律政司司长黄仁龙女儿,跳水王后伏明霞女儿,豪门媳妇徐子淇的女儿等等。
最近几年,各种真人秀节目里,我们惊讶的发现:黄磊女儿黄多多一口纯正的英文,华谊兄弟老总王中磊儿子威廉弟弟的英语水平被称为专八。黄磊女儿上的是北京私立汇佳学校,王中磊儿子上的是北京德威国际英语学校,据说,王菲的两个女儿都在这所学校上过。还有马伊P文章的女儿,陆毅的女儿,邓超的儿子,读的都是上海宋庆龄国际幼儿园。赵薇更豪了,为了女儿到香港面试,特地花了1亿买了学区房,简直就是她演的电视剧《虎妈猫爸》现实版。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逆袭很难,但当金字塔尖被这样一群人占领时,才叫真的没有机会。好在还没有,我们还可以努力!
想起另外一件事,这几年“直播”很火,不少网络女主播在这波热潮中赚得满盆满。她们中有很多之前没读过什么书,或者家庭条件原本非常普通。财富突如其来,大部分人花重金购置行头,把自己打扮成名媛贵妇的样子,好像从此变为了“人上人”。但她们真的实现阶层攀升了吗?
我听说其中有个女主播,把所有直播赚来的钱花在了去英国留学上。在我看来,她是她们中最有可能真正实现阶层攀升的一个,因为她领悟到了阶层与阶层之间,根本的差距是什么。
王朔谈到自己的女儿时,说过一句话:我不想让她成功,成功是什么?不就是挣了一笔钱然后让傻逼知道么? 优质教育的终极核心,也许并不是教你如何成功,攀升到顶峰,而是如何忠于自己的兴趣,在这个领域成为实现个人理想并同时对他人有价值的人。当然,基本能做到这份上的人,也都成功了。
越厉害的人越拼,因为他周围都是这样的人,深知实现精神自由的前提是财务自由和迁徙自由;越不上进的人越懒,因为当一个井底之蛙,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差不多,就觉得日子过的蛮好的。
所以,这个世界的真相,有时候蛮残酷却也蛮励志的:无论中外,原来那么多比你有钱的人,一代一代的,都还比你努力啊。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高等教育、中学教育、专业论文、炫耀性消费终结,无形消费时代开启的本质15等内容。 
 我们迎来了新的 消费时代,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 ...大学生消费目的的异化主要表现为:炫耀性消费、盲目性 消费、攀比性消费和时尚性...  广告传播本质上就是与目标受众沟通的过程, 目的是要...” 房地产广告中突出强调“家”的主题来开启消费者...为了结婚、为了孩子、 为了独立、为了炫耀、为了方便...  【翻译词汇】 大规模消费时代 an era of mass consumption 追求物质生活 pursue...来讲 in regard to 炫耀性消费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炫耀 show off 与?相关...  2014年6月英语六级翻译预测:高消费时代【题目】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到新的高度...然而,从消费观念方面来讲,很多中国的消费者 还处在“炫耀性消费”的阶段,这是...  【翻译词汇】 大规模消费时代 an era of mass consumption 追求物质生活 pursue...来讲 in regard to 炫耀性消费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炫耀 show off 与…...  奢侈品消费时代已经来临?中国奢侈之风全接触 数百万...孙时进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这种炫耀性消费现象,...奢侈品就是 &价值品质比 &和 &无形价值与有形...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大规模消费时代, 中国民众的购买 ...来讲 in regard to 炫耀性消费 conspicuous ...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和 独到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  奢侈品消费日益受到 大家的关注,许多人认为我国的奢侈品消费时代己来临,这种高...(二)奢侈性消费的取向异化 我国消费者进行奢侈品消费的目的多是炫耀和盲目跟从...炫耀性消费时代是否会终结?_新华网上海频道_图片
新华搜索:
&/&&&&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炫耀性消费时代是否会终结?
&&&&日 08:22:16
&&来源:新华网
  几十年前中国人把使用国外品牌当做一种炫耀甚至是成功的标志,穿上耐克、阿迪达斯的运动鞋,似乎就很有面子。后来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更多了,国人转向购买Logo明显的手袋手表,认为奢侈品价值集中在大而闪亮Logo上。炫耀,成为过去人们购买奢侈品的一个原因。
  在人均GDP 49,351元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的今天,人民手头越来越宽裕,奢侈品变得不再那么“奢侈”。人们对奢侈品消费的态度还会停留在炫耀上吗?
  在意大利知名男装康纳利专柜,年近50岁的张先生正在选购外套。“我算是这家店的回头客,但是说实话并不是看中牌子,”张先生说,自己第一次购买就是因为试穿后觉得非常合适。
  随着奢侈品大举进入中国,中国人的消费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在挑选“牌子”的同时,更注重产品的品质或是优质的消费体验。
  在对1344位高知、高职、高资产的职场精英人士的调研中,炫耀性心理、社交需要和追求时尚的消费心理并不明显,而卓越的产品品质和体验(71%)是他们最看重的,同时,奢侈品消费被广泛地接受为高品质生活方式的一部分(57%)。
  细化奢侈品消费的市场规模我们发现,“品质一族”是市场主体消费者,不仅占据最大的人群规模也占据最大的市场价值规模,而希望通过奢侈品来炫耀或彰显实力的消费者不足五分一,市场价值也远低于“品质一族”。
  奢侈品进入中国市场的20多年来,人们不再觉得服饰上Logo越大越明显越好,而是讨厌“撞衫”。所有人都能叫得出名字的大牌对“土豪”的吸引力变得不如以前,设计独特、品质上乘的小众品牌成了心头好,消费者选择的眼界慢慢开阔了起来。
  来自全球知名咨询公司贝恩的丹尼尔·齐托(Daniele Zito)认为,“如果说中国的消费者以前购买奢侈品是为了炫富,那么现在则是想更多的展示个人的品位,以及希望挑选到奢侈品行业中最好的产品。”
  从数据中我们看到,人们心中最想要的奢侈品品牌出现了波动, 前十大品牌逐渐流失份额,小众品牌知名度在提升。中国的消费者心理在日渐成熟,消费水平和层次的提升让国人逐渐脱离用Logo炫耀和证明自己的阶段。
  嗅觉灵敏的奢侈品行业很快发现这一点,用去Logo化应对人们的低调消费。全球奢侈品行业三巨头之一的PPR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弗朗索瓦-昂利·皮诺曾解释其淡化GUCCI品牌Logo的趋势的原因,“我们正在减少Logo,走向更加谨慎的奢华——显然,相比我们销售增长的幅度,双G图案的GUCCI的销量却一直在下降。”
  201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出现2%左右的下滑,市场规模降至约1130亿元。中国人对奢侈品的追求不再狂热。根据FT研究院2015年的调查:对于2014年的奢侈品购买者,其2015年奢侈品人均购买预算相比去年实际支出下降了11%,自用大于送礼。这也证明了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告别了盲目购买的阶段,开始了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理性消费。
  中国消费者在全球奢侈品消费中正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2014年,中国消费者已经是全球奢侈品市场无可争议的最大买家: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060亿美元,同比增长4%,约合6400多亿人民币,这也表明中国人2014年买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
  2000年到2015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数量急剧上升超越日本,从全球的1%上升至了31%,日本则由25%下降至10%。如此庞大的奢侈品购买人群,炫耀性消费真的能就此终结吗?
  中国在奢侈品方面热情高涨反映了国民收入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西方消费者来说,个人的价值是他们选择奢侈品的主要原因,而对于深受传统如家思想影响的中国消费者来说,“面子”对于消费有多少影响呢?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新安研究中国人的面子观与炫耀性奢侈品消费行为发现:中国消费者之所以选购奢侈品,跟“想要面子”和“怕掉面子”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是出于提升社会地位和形象的需要来获取面子,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因为需要避免他人的负面评价以保住面子而不得不这样。
  中国人需要靠“面子”来得到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是炫耀性消费一个重要动机。目的就是通过外显的消费行为向他人传达“我是谁”“我属于什么群体和阶层”等重要信息。
  “面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国人的生活习惯中去,影响了消费习惯。面子文化的根深蒂固,让炫耀性消费的改变并不容易。
  雷小山在《山寨中国的终结——创造力、创新力和个人主义在亚洲的终结》一书中写道:“超级富豪过去会照搬别人的装修方案,全都弄成富丽堂皇的伪路易十四风格,一样的镀金栏杆,一样的豹纹装潢,但是现在追求个性的趋势开始了,因为大家对家装流程很熟悉了,想要创造一个不一样的家。”
  的确,提起豪宅,人们印象中总是富丽堂皇的欧式风格,而现在富豪们的装修风格百变。旅途中的纪念品、艺术家作品都常被用来装饰,除了追求温馨舒适,他们努力与众不同。
  除了房子,人们对车子的态度也有了大改变。由于交通拥堵和车辆限牌,车子自身的利用价值减少,剩下的炫耀价值更大了,但是,人们购买豪车的欲望随之减少了。
  2015年开始,大部分豪华车销售增速均低于整体汽车市场增速,一些豪华车品牌销量甚至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2015年进口汽车共107.8万,较2014年的142.3万辆跌幅达24.2%,2016年又下跌了8.4%,豪车不受待见了,那富豪们现在喜欢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
  根据胡润百富发布的报告,随着财富的持续增长,更多高净值人群开始选购自己的公务机。
  中国大陆公务机机队数量将近300架,而中国有1420人目前都有购买公务机的潜力,需求高达1750架,总价值超3400亿人民币。如果算上隐形财富,未来五年有潜力购买公务机的人数将升至1850人,购置公务机需求将升至2320架,价值将超4600亿人民币。
  一位接受《胡润百富》采访的公务机机主说:“不用去航站楼安检,不用办理很复杂的登机手续,公务机便捷程度高。而且我可能随时随地都会需要开会或讨论一些东西,这些在公务机上就能很轻松地完成,节约了很多时间。”与其在交通拥堵车辆限牌的情况下购买豪车,不如把钱花在高效便利的公务机上,虽然公务机的价格更加昂贵,但富人们的心态却比曾经“朴实”了许多。
  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尼克莱·罗萨诺夫(NikolaiRoussanov)、芝加哥大学的凯文·考非·查尔斯(Kerwin Kofi Charles)和埃里克·赫斯特(Erik Hurst)经研究发现:个人的经济状况和“对照群体”决定了消费习惯。
  就美国而言,黑人和西班牙裔平均经济实力低于白人。1986年到2002年美国劳动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采集的消费者花费调查(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数据显示:黑人和西班牙裔人在时装、汽车和珠宝等引人注目的东西上的花费,比白人高30%。这就意味着,黑人和西班牙裔家庭每年在炫耀性消费品上的花费,比同等收入的白人家庭多2300美元。比起同等收入的白人,他们在教育上的支出分别少了16%和30%,保健上少50%。
  “黑人在珠宝、时装和汽车这类东西上的确比别人花钱更多,这些东西都是给人看的。”罗萨诺夫说。
  无关肤色,生活在贫穷社区的低收入人群炫耀性花费会更多,因为这种花费能让他们比社区中的其他人显得更有身份。生活在富裕社区的低收入人群不会将自己收入的更大部分用于炫耀性的东西,因为要想在自己所在的群体获得更高的地位,必须花更大的价钱,而那些高额花费是他们无力承负的。即:财务状况比周围的人相差越多,他们在炫耀性消费品上的开销就会越少。所以中国的富豪们和低收入人群都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炫耀性消费,庞大的中产阶级才是。
  纵观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我们发现主要消费群体并不是中国的富人群体,而是普通收入的中国年轻人。
  Global Blue(环球蓝联)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的平均消费支出由875欧元下降至736欧元,主要原因为中产阶级游客数量增加,导致交易次数显著上升,但单次消费力对相对薄弱。
  “奢侈品消费的主力是那些平均月收入5,000-50,000元、年龄在20-40岁的高学历人群”。事实上,通过媒体报道,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发生在身边的这样的案例:“在外企从事行政工作的刘小姐,每月收入8,000多元,不定期给自己添置名牌服饰、饰品,有时一条裤子就要花掉几个月收入,透支信用卡也是经常的事,但是她觉得物有所值”。
  重视奢侈品的品质和自身体验的“土豪们”毕竟是小众,用“极少数”代表整个社会并不准确,相反,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中产阶级的消费状况更具有代表性。另外,贫富差距不消失,炫耀性消费就不会消失。
  中国,民以食为天,餐饮中的炫耀性消费更是自古就有。从明朝开始,鱼翅变得名贵起来,“无翅不成席”更是成为了一句谚语。为什么人们对鱼翅趋之若鹜?物以稀为贵,人们更多是品尝鱼翅的“社会味道”——高档和身份。营养价值并不高的鱼翅,就是炫耀性商品的一种。
  环保组织自然大学零鱼翅项目组发布《2016年中国高档餐饮业鱼翅销售调查报告》称:近两年,北上深禁鱼翅餐厅增加近七成。 “鱼翅是一门垂死的生意”,广州一位批发商说,它的价格和销量都在逐年下降。就香港而言,2010年至2013年,鱼翅进口量下降近半(45%)。在被视为中国鱼翅贸易新中心的广州,2013年鱼翅零售价比12年降低了57%。我们看到,中国致力发展的和谐消费,已经初有成效。
  中国政府公务和官方宴请鱼翅的禁令,姚明的公益广告,让大众认识到了这种“高档”食物的本质和给环境带来的恶果。野生救援协会2006年开始开展保护鲨鱼鳍的运动时,75%的中国人不知道餐桌上的鱼翅与鲨鱼有关。2013年当中国人再次接受民意调查时,91%的受访者说他们将支持在全国开展禁鱼翅运动。今年香港国泰航空和中国远洋公司相继承诺全面禁运鱼翅的行为大受好评。
  如果说炫耀是人之天性难改变,那么在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面前中国人还是很“拎得清”的。有悖于和谐发展的消费观并不被大众接受并渐渐消亡,以人为本、尊重他人 和尊重自然的和谐消费一直是国人努力的方向,而炫耀性消费不过是主流中的小小波澜。
  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教授Vladas Griskevicius等基于基因进化论,认为炫耀性消费的实质是一种自我的呈现方式。“炫耀”也是可以进行交流的,男人通过炫耀性消费展示自己的地位、资源、魅力,这恰恰就是吸引女性必不可少的,他向女性传递着“他可以依靠”的信息,内在的原理就像“孔雀开屏”,通过绚丽的尾巴获得理想的配偶。但是对女性而言,炫耀性消费,特别是服装、身体配饰等相关的炫耀性消费还可以作为提升美丽与吸引力的手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袁少锋等人选择了128位女学生研究配偶吸引目标对女性炫耀性消费倾向的影响,这些女生被分为“置身于约会场景”实验组和“身处普通场景”控制组,分别给出5项世界名牌奢侈品进行炫耀性倾向测试。
  不论是单身还是恋爱的女生,当身处有异性吸引的约会场景时,炫耀性消费倾向都会明显增强。除此之外,女性在受到“比美”威胁的时候,也容易激发出炫耀性消费。生命在进化,而一些原始的基因信息常常无法改变并不易发现,吸引优秀配偶的目的,产生提升美丽和吸引力的动机,进而驱动炫耀性倾向,一切发生的悄无声息,这就是为什么女生们都刷爆卡买包的原因了。
  今天,以追求产品核心价值——品质和体验的理性消费已经让曾经痴迷奢侈品的土豪们渐渐摆脱了炫耀性消费的魔咒。
  或许炫耀性消费只是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即使“后来居上”的中产阶级完成了在炫耀性消费上的强力补位,但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也只是走上了先行者走过的路,而和谐消费才是所有人的最终目标。
                       & 
          
Copyright (C)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联系电话:0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精英阶层生活方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