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衍财富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者厉害麽?

为什么优秀的女人大多没有好下场?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优秀的女人大多没有好下场?
&为什么优秀的女人大多没有好下场?
作者: &发表日期: 15:51:00
&&&&《光明观察》稿件:  为什么优秀的女人大多没有好下场?  --从李清照、陆小曼、张爱玲的晚景看生儿育女的重要性    作者:易富贤     鲜艳的花朵,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杨澜观察到:“优秀的女人是没有好下场的,除非你找到一个好老公”,这话是用现代语言复述了“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一古老的哲言。但这句话并不全面,女人是否有好下场更大程度决定于自己的小孩,而不是老公。    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本支柱。男人是物质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女人是人口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物质再生产是短期投资,人口再生产是长期投资。“下场”通常指晚景,是否有“好下场”,更大程度取决于“长期投资”的获益,这个获益不仅仅包括物质获益,更包括感情获益。现在农村还没有建立社保制度,“物质之孝”和“精神之孝”仍然具有统一性;城市已经有社保制度(目前是全国13亿人口养城市4000万退休老人,城市老人的待遇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物质之孝”已经淡化,但是“精神之孝”仍然很重要,《常回家看看》说出了很多城市老人的心声。中国今后中国社保将面临危机(4亿老人得指望社保),城市老人也还得指望儿女的“物质之孝”。    看起来好像古代妇女地位低于男性,但是从整体获益角度看,女性并不吃亏。古代男子在户外从事危险性生产,意外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女人晚年依靠子女生活。“母随子贵”,女性可以通过生育孩子而提高在家庭的地位。虽然年轻媳妇地位低,但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后,掌管全家的经济,到老的时候俨然一家之长。男性大多在创造了物质财富之后就去世了,而女性却还能安享晚年,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说“上有八十岁老母”,而不是“上有八十岁老父”。    现在妇女仍然从生育中获益。生育年龄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远远低于男性,而绝经期后女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与男性没有差异;哺乳减少乳腺癌的发病率;乳腺癌的发病率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哺乳、积极的性生活减少得乳腺癌的机率(阴道壁吸收精液能够预防腺癌、有利于保持女性激素水平的稳定);多次生育延迟绝经期;性爱次数多不会增加得子宫癌的机会,但跟许多男人发生性关系的女人(如妓女)较易得子宫癌;子宫内膜癌在收入丰厚而无生育的妇女中常见;分娩次数愈少,发生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愈大,独身者的卵巢癌发病率较已婚者高60%-70%。    现在女人寿命比男人长10岁(比如寿命已经比较平稳的西方国家,1992年男人平均预期寿命为73.7岁,女人却为83.8岁)。通常丈夫比妻子年长几岁(尤其是“成功男人”甚至比妻子年长几十岁),男人去世前大多还有妻子相伴。女人如果没有孩子,在晚年平均将孤独地生活十几年。可见孩子对妇女尤为重要。而现在恰恰是女人不愿意生孩子。    当然也有非常成功的女人,没有孩子也能安享晚年,但是那毕竟是凤毛麟角,比中六合彩还难。并且即便年轻时很成功,不能保证老年时候仍然成功。普通老百姓还得指望晚年能有儿女陪伴。当然有儿有女也不一定保证都有一个好的晚年,但是概率毕竟比较大,如果儿女都指望不上,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指望的上的?    优秀女人大多没有好下场,一方面是她们很难找到好丈夫(她们要求高,很难有男人达到她们的期望)、甚至独身,一方面是她们往往没有小孩。我看看古今三个优秀女人的下场。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1084-约1155),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 是宰相赵挺之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曾授鸿胪少卿,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江宁知府。李清照算是嫁对了一个好丈夫,“夫如擅朋友之胜”,生活优裕,所作词,多写其悠闲生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李清照早年金迷纸醉生活的写照。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赵明诚移知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其时李清照才46岁。夫死无子、孤苦无依、身心憔悴的李清照三年后下嫁张汝舟。张汝舟娶李清照不是仰慕她的才名,而是贪图她的古董。婚后李清照便发现“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的错误,毅然讼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并要求离婚。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进了大牢(多亏亲友搭救,九天后被放了出来)。    1134年李清照避难金华,写下《武陵春》,感概“物是人非”,词中表现了李清照对国破家亡,漂泊转徙,夫死孀居的凄苦生活的感叹。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举目无亲,寄人篱下,孤寂而死。后期所作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其中以《声声慢》最能代表她晚年的心境。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曾与三位女性有着斩不断的情愫。除陆小曼外,还有一位是原配夫人张幼仪,另一位是以无言结局的建筑学家林徽音。以下资料来源:王少元《徐志摩与他爱过的三位女性》,洁尘《陆小曼究竟有多美?》,车水《陆小曼水性杨花》。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成伉俪。婚后次年,徐志摩出外求学。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才艺双绝的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当时医学不发达,堕胎意味着生命风险,但是为了追求林徽音,徐志摩强迫张幼仪堕胎。徐志摩见张幼仪不答应离婚和堕胎,便一走了之,张幼仪一人碾转英国沙士顿、法国巴黎、德国柏林,独自生下孩子。1922年徐志摩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但林徽音可能觉得徐志摩并不可靠,悄然随父回国去了,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爱,1928年梁林在加拿大结婚。徐志摩成了孤家寡人。    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张幼仪后与儿子一起在美国幸福生活,活了八十八岁,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徐志摩的冷血寡恩,不尽人道、夫道、父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的事迹却成了徐志摩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标榜!说这是徐志摩反抗“四千年史髅不绝”的“忠孝节义”!      对徐志摩影响甚大的是陆小曼。陆小曼聪慧活泼,通外语,会唱歌,是北京上层社会交际花。其父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20余年。1920年陆小曼父母选中英俊的王赓将军为婿。王赓曾留学于美国西点军校,就职于北平警察局,后任哈尔滨警察总长。王赓办事认真负责。陆小曼生性风流,三天两头到外头游乐。这时王赓的好友徐志摩悄悄地介入进来。陆家和徐家都认为他们是不孝子女,是丑闻,极力阻止。徐志摩、陆小曼认为:“真爱不是罪恶,在必需时未尝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争取,与烈士殉国、教徒殉道,同是一理。”徐志摩则向世人宣示:“我之甘冒世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两人在风气初开的潮流中,受到青年男女的怂恿、喝采,豪气干云地踏上“不思旧姻求新婚”的道路。于是,一九二六年农历七月七日,徐志摩,陆小曼两人在梁启超的证婚下举办了婚礼。新婚后,两人曾有过一段神仙般的日子,但他们的合欢未能长久。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使志摩入不敷出,狼狈不堪。日徐志摩飞机失事。    死前给徐志摩沉重一击的是,陆小曼认识了一个名叫翁瑞午的越剧小生。翁瑞午家里有钱,自己有闲,会玩、会吃、懂得哄女人。两个人如胶似漆,整日在烟榻上浑浑噩噩地吸烟。徐志摩多次规劝,陆小曼非但不改,反而大吵大闹。徐志摩死时陆小曼29岁,与翁瑞午自然同居在一起了,但不正式结婚。翁陆两人晚年分裂。翁另有新欢。1960年,陆小曼在上海街头遇到老友、郁达夫的遗孀王映霞,不禁哭诉道,说自己孤身一人,无儿无女,翁瑞午也跑了,“出门一个人,进门一个人,真是海一般深的凄凉和孤独啊。”陆小曼是日孤身一人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的,终年63岁。陆小曼的灵堂上只有一副友人的挽联。她死前惟一的愿望是和徐志摩合葬,但徐家坚决不答应。她的骨灰一直寄存在某处,直至1988年,由其从台湾回大陆探亲的堂侄出资,才在苏州入土为安。    不过陆小曼还应该感谢中国政府,因为1960年代,陆小曼作为城市居民,能够享受社保,基本生活没有问题,否则,陆小曼的晚年还要惨。新一代的“陆小曼”的晚景可没有陆小曼那么好了。    张爱玲()是一代文学女奇才,其代表作有《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等。1952年,32岁的张爱玲以去香港完成学业为由离开上海申请去了香港。1955年秋天,她离开香港去了美国。移居美国几个月后,张爱玲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在异国生存的艰难。在美国有一种组织叫文艺营,这是一种专门向那些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免费为期三个月短期住宿和创作条件的地方。1956年2月,张爱玲向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写信,请求帮助。张爱玲很快被允许进入这个文艺营,分到了宿舍,而且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在这里,张爱玲3月31日认识了一个叫赖雅的65岁男人。张爱玲孤身一人漂泊异国他乡,没有绿卡,举目无亲,寂寞苦闷,而赖雅则是第一个从精神等各方面关怀她的男性,张爱玲可能把赖雅误认作一个能帮助她打入主流英文文学世界的导师和经济的靠山。两个多月后,这一对不同国籍的老少作家恋爱了,并很快怀孕。得知张爱玲怀孕后,赖雅同意结婚,但是要张爱玲堕胎孩子。其实赖雅只是一个过气角色,在事业上已经走下坡路,不断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难于帮上张爱玲。并且经济十分窘困,有上一顿没有下一顿。贫贱夫妻百事哀,写作不能出头,生活就异常艰窘。婚后不久赖雅中风,张爱玲也放弃了回香港发展的机会,一边工作挣钱,一边照看赖雅,直至赖雅1967年去世。    由于语言和文化氛围的原因,张爱玲在美国的奋斗没有什么像样的成功。性格怪癖,没有什么朋友,生活能力差,不会开车。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时间内, 她因为“虱幻”的强迫症,辗转流离于洛杉矶大地区的汽车旅馆间“躲虱子”,过着半流浪的生活。    1995年9月初,在洛杉矶的西木区,一代文学女奇才张爱玲在公寓中孤然离去,终年75岁,无儿无女,身边没有亲友,没有熟人,甚至连一个生人也没有。好几天后,公寓管理员觉得不对劲,这才发现……    附:《养育孩子的价格》  (这是一篇在网络流传多年的文章,作者不详)  .  美国政府最近公布了一项估算,一个中等收入的美国家庭,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8岁,总共约需16万美元。那么16万美元这么高的付出,我们买到些什么呢?   你买到命名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孩子命名。   你可以每天感觉新生命的活力。   你每天晚上可以在被子里挠痒痒,听窃窃的嬉笑。   你可以得到真诚的爱,超越自己心灵的承受。你可以得到最甜蜜的亲吻、最温柔的拥抱。   除此之外,付出16万美元,你可以看到对石头和云彩,甚至热饼干的永无止境的好奇。   你时刻有一双小手握住,那手上常有的果酱或是巧克力。   你总有个伙伴陪同,一起吹肥皂泡、放风筝、挖沙洞。   你可以不顾一切地欢笑,即使那天老板骂人,或者股票跌得一塌糊涂。   除此之外,付出16万美元,你能够刻南瓜脸,玩捉迷藏,抓萤火虫。   你有借口,可以百读那些自己年幼时喜爱的读物,星期六早上看动画片,看迪斯尼电影,对着星星许愿。   你还可以拿吸铁块在冰箱门上摆出虹、心、花的形状。   你也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英雄,从车库顶上取下飞盘,从脚踏车上取下助轮,从手上挑出小刺,给游泳池放水,或者做小球队的教练,虽然那个队从来没有赢过,但每场赛后都能得到冰淇淋奖励。   除此之外,付出16万美元,你坐在历史的头一排座位上,见证人行走的第一步,讲出的第一个字,第一次约会,第一次开车上街。   你能够成为不朽。   你为你的家族之树添加了一个新枝,如果你幸运,那枝上将长出更多的小枝,代代相传。   你接受到大学里得不到的教育,心理学、护理学、司法学、沟通学。   在孩子眼里,你是上帝之下的第一人。你具有最大的力量,能够医治伤痛,驱赶床下的恶魔,安抚破碎的心灵,巡视过夜聚会,处罚一切犯规,同时给予无限度的爱。   有一天,你的孩子,他们也将同你一样去爱,决不考虑代价。  养育一个孩子,18年,16万美元,真的昂贵吗?    
作者: 回复日期: 15:51:20 
  看过了,  俺走了    
作者: 回复日期: 16:06:43 
  一笑而过
作者: 回复日期: 16:06:42 
作者: 回复日期: 16:23:21 
  恩,这三个例子倒是真挺动人的。。。
作者: 回复日期: 16:55:05 
  有点意思。  不过谁知道呢,也许让这些没有好下场的女人重新选择,她们依然会走自己曾经走过的那条路。
作者: 回复日期: 16:59:44 
  生孩子是爱和生命的延续.
作者: 回复日期: 17:02:20 
    楼主不如写一篇:如果毛×东的妈妈不生孩子,中国的革命将无法成功?  
作者: 回复日期: 17:04:21 
   水寒应该当文学家,拯救人的灵魂。
作者: 回复日期: 17:31:44 
  杨阑给人当完2奶,当然观察出来了啊
作者: 回复日期: 17:53:46 
  记号,留着下回看.  
作者: 回复日期: 18:24:13 
  作者:露一小手 回复日期: 17:02:20          楼主不如写一篇:如果毛×东的妈妈不生孩子,中国的革命将无法成功  =======================  天涯上怎么这么多你这样的SB,老毛挖你家主坟了?
作者: 回复日期: 18:34:25 
  vb mhh 好帖。
作者: 回复日期: 20:01:08 
  好歹顶一下,计生政策处于灭亡的边缘
作者: 回复日期: 20:05:27 
   还有那么多好下场的优秀女人,   都让楼主给自动跳过了    
作者: 回复日期: 21:24:03 
  您所在位置: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学术观点      辩证看待中华传统生育文化      易富贤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show.aspx?id=2062     古代生存条件恶劣,瘟疫、疾病、自然灾害、猛兽、战争、饥荒等常使得人口剧减。人类繁衍非常缓慢,并且充满风险。很多曾经辉煌的民族都先后灭绝。繁衍后代是一种动物本能。但是如何使得这种本领得到强化,就是生育文化。现在幸存的民族都经过长期的摸索,建立起一套生育文化,这些生育文化支撑着民族的持续发展。    中华民族人口一直居世界第一,除了比较有利的地理环境外,更得益于独特的中华生育文化。中华生育文化可以归纳成两个点: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强调的是利益和精神激励;“万恶淫为首”是通过将“性”局限于夫妻而保护生育器官、维持社会道德(看看现代“性解放”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和低生育率就知道为什么“万恶淫为首”)。因此中华生育文化可以浓缩成两个字:“利”、“性”。“利”指的是“百善孝为先”,“性”指的是“万恶淫为首”。    1、百善孝为先    《孟子.离娄》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三事,赵歧的注释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孟子认为,无后是比陷亲不义,不赡养父母更为不孝的事。在孔子学说中,“孝”首先意味着生育传嗣,延续香火。可见生育传嗣在儒家思想中是被视为了“孝”的最高体现,“孝”也就成了人们最强的生育动机。中国历史上一直维持在几千万人口,“无后”所以“为大”者意义在此。孔门的孝的意蕴是丰富的。孝的生育动机对维系宗姓的存在,促进人口发展与社会进步,对创建东方特有的家庭道德准则,培养汉民族传统的亲子情感,对提高人的生育动机水平,使之远离全凭性欲驱使的动物生育心理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标志的生育文化至少有下面多重含义:  1、家族、民族繁衍下去是第一位的,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  2、养老。  3、维持良好的社会道德。    有人说中国没有产生宗教,但在世界各大宗教产生时的几千年之前,中国就已经有家庙、祖宗祭祀。据甲骨文记载,中国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化的祖先祭祀仪式。扎根于每个家庭的祖宗崇拜文化其实是中华生育文化的重要部分。这些生育文化将个人利益与繁衍高度挂钩,并且上升到宗教的高度:养育孩子不但可以防老,而且还影响死后的祭祀。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没有子嗣(或者子嗣夭亡),祖宗祭祀就会结束,香火就会断绝,家族就不能持续存在。因此孔子认为保持身体健康无病也是对父母的孝,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养老只需要几年、几十年;而死后的祭祀却需要数百年、上千年,比养老要重要多了。人死为神,并且这个神是自己家族的神,专门保佑子孙后代的,因此子孙的“孝”既有本能,也有“功利”(希望祖先死后保佑)。西方是上帝崇拜,中国是祖宗崇拜。从心理学角度看,“孝”是驱动人们生育的动机力量。因此有人说:宗教是犹太人的历史,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根据《礼记·昏义》所说:婚姻的目的是 “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生育的传宗接代的目的非常明确。    其次,在儒家生育思想中,“孝”还从赡养,尤其是敬重父母上起着生育动机作用。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孝不能仅局限于养父母,因为犬马都能养主人,重要的是敬重双亲。怎样才算是敬呢?“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只能算是赡养,尚不是称为孝敬。要做到孝敬,一是儿子在父母面前要经常有愉悦的容色。《礼记.礼充》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惋容。”二是“无违”,即不违父母旨意。儒家学说通过对孝的规范,不仅制定了儿子对父母的行为准则,也把父母的生养、死葬和精神愉悦都托付给了儿子。这样,对孝的动人后果的歧望与追求,必然成了推动人们从自身的“老有所养,老有所敬”诸方面而去谋求生育儿子的强大动机力量。    其实任何文明的生育文化都有“孝”、“回报”的概念,只是表述不同而已。“孝”文化是人类各民族family security系统的核心,而family security系统的确立使得人类走向文明。换句话说,繁衍是本能,孝是文明。现在西方国家由于social security的建立,“孝”的观念降低,很多中国人还以为“孝”只是中华文化特有(其实只是中华文化将“孝”文化上升到宗教高度;但是西方还有其他依附宗教的生育文化,而中国却没有)。其实几十年前欧洲的家庭模式与中国没有太大的差别:老人在家帮忙照顾孙子、孙女,儿子、儿媳承担家庭主要劳动。    《论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说:如果对于去世者的丧礼能慎重地处理举行,日久之后亦能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的话,社会之风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渐渐笃厚起来的。换句话说,慎终追远讲的是孝道,厚德由行孝而来。那么慎终追远之后,为何民德就可以归厚了呢?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本能的、不讲回报的,是心甘情愿的;一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把自己拉扯大,付出了无限的心血和爱意,人就会产生一种回报的心理,这种回报的心理就是“孝道”的神髓,此孝心经过不断地培养、成长、扩展,最会形成了一个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这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和孝扩展到全社会,就是孟子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就是为什么儒家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自古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规范,历代统治阶级不但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教化(古代还有举孝廉的制度,最近也有学者和政协委员提出要将“孝”作为选拔公务员的标准之一),而且还在立法上进行多方面的保护,甚至将不孝列入十恶不赦的罪行之一。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家庭,家庭结构的破坏,预示着今后道德的沦丧(事实上现在已经开始了,将本来应该用来养育小孩的精力化在歌厅、酒吧、牌桌上,社会道德能好吗?)。几千年来“断子绝孙”是最恶毒的咒语(因为意味着家族和民族不能持续发展),现在竟然无所谓了。“以德治国”必须以恢复家庭结构为前提。    2、古人谈人口与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关系    古人早就注意到了人口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国家需要劳动力,需要征收赋税,需要征发徭役,需要兵源,这些都需要人口的基础。在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中,以富国强兵为生育目的者不绝于史。南宋思想家叶适总结说:“民之众寡为国之强弱,自古而然矣”。也正因为如此,古代中外先哲一致强调“以人为本”,中国的周公、老子、孔子、荀子、墨子,以及西方的亚里斯多德都先后论述过“以人为本”。春秋齐国名相管仲说:“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仓廪实而知礼节”。孔子说:“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孔子说这话的时候,中国人口占世界1/3以上,现在中国人口只占世界的1/5,不久将下降到1/6),就是说国家领导人的首要任务是发展人口,相对于土地和生产力水平来说,使得人口最大化。每当看到人口众多时,孔子便情不自禁地赞叹说:“庶矣哉”(人真多啊!),冉有问:“人多有什么好处?”孔子说:“富之”、 “教之”,就是说人多才能富强,富强才能产生文明礼义。总结管子和孔子的观点:人口多才能富裕,富裕之后才能懂礼节,文明才能大行其道。道理类似现代城市化的“聚集效应”。    战国秦国改革家商鞅说:“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管仲和商鞅首先强调的是人众,其次才是兵强,人众是兵强和国富的基础。    墨翟的政治理想就是“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他认为生育众多的人口是使一个国家富强最为迫切的事,人口多国家更好治理,社会更为稳定。“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所不足也”(缺的不是资源而是人口)。他将大量进行生育看成是富国的基础,指出人口不足,“天下衣食之财,必将不足。”《尉缭子》说:“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孟子说:“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宝”。孟子就说,诸侯有三宝,一是土地,二是人民,三是政务管理。南宋叶适则进而论述了以富国强兵为生育目的的道理:“民之众寡为国之强弱,自由而然矣”,“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则所为而必众,所欲而必遂”。《资治通鉴》:“人口滋多,则斌税自广”。就是说人口多,生产多,赋税多,兵员广,国力就增强,也有能力进行救灾、度荒,并且人均赋税轻,人均承担的国防任务也轻,老百姓日子就好过,国家也就容易管理,社会也就更加稳定。    因此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人口的增殖。为了尽快增加人口,管子、商鞅等提出了“徕民”(招徕他国之民)政策;荀子提出 “以德”、“以力”、“以富”三种方法来“兼人”(即兼并他国人民)的政策。孔子认为首先应推行仁政,爱护百姓,以招徕其他诸侯国的人民。“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可见中国古代先贤们早就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综观历史,凡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时期都国运昌盛;而视百姓为草芥的时期都国运衰败。    “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现在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在鼓励生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还在“徕民”(吸引移民)。加入“徕民”队伍的国家将越来越多。    3、多子多福、早婚早育的时代背景    由于生育对家庭有回报,对国家也有利,历代统治者都鼓励生育,多生多育意愿、多子多福观念深入人心。早在周代,就有“螽斯羽,诜诜兮,宜乐子孙,振振兮”,“卑尔昌而炽,卑尔寿而富”之类子孙繁昌的祝福歌谣。统治者还通过采取一些措施鼓励生育,比如管仲提出消除社会鳏寡现象的“合独”主张,他说:“所谓合独者,凡国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则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后事之。” 墨子反对“重丧”、“蓄私”等一些不利于生育的习俗和制度。在这些思想家、政治家的多生意愿影响下,追求多子女成了我们民族生育心理的一大特点。    为了增殖人口,发展经济,中国古代还提倡早婚早育。男人决定家族,父母催着儿子娶妻;女人决定民族,政府催着女子嫁人。    《黄帝内经.素问》:“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就是说男子16岁、女子14岁之后就具备生育能力,可以结婚。齐恒公曾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孔子主张“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墨子说:“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不敢毋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墨子解释说:“欲早处家者,有所二十年处家:其欲晚处家者,有所四十年处家。以其早晚相践,后圣王之法十年。若纯三年字子,生可以二三年矣。”即是说,如果按三年生一个孩子,早婚十年,就可早育三个孩子。但是由于好不容易将女儿培养成劳动力,父母还想女儿为家里多做一些贡献,父母并不希望女儿过早结婚离开家庭。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就用法律来设置结婚上限年龄(现在的婚姻法却是设置结婚下限年龄),防止晚婚。 从古代墓志等资料总结,古代女子在15-19岁结婚为多。古代平均寿命短,夭折率高(需要生育六七个孩子才能防止人口减少),要珍惜生育时间,早结婚的话,孩子长大成人就是帮手;要是像现在30岁才结婚,一方面完不成生育六七个孩子的任务,一方面很多人在孩子未成年就会死亡,孩子便成孤儿了。并且早育对晚育更有利于优生(使得大多数孩子都在母亲黄金生育年龄出生)。    在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模式下,男子20岁、女子17岁已经接近人生中物质再生产能力的鼎盛时期,具备养家糊口的能力,而这个时候生殖能力也接近最佳,无论从物质再生产还是人口再生产角度,这个年龄结婚都是比较理想的。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是协调的。过了这个时候再不结婚,可能会因为性饥渴的原因出现社会问题。    由于古代夭折率高,瘟疫、战乱常使得人口剧减,这种多子多福、早婚早育的观念对维持中华民族人口的数量非常重要(很多古代与中华民族势均力敌的民族都消失了)。    4、现在西方国家鼓励生育的力度还比不上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一直在流传,其实越王勾践是否真的卧薪尝胆倒是不可考证,但是古籍《国语》却明确记载了越王为了强国而鼓励生育,经过20年的鼓励生息终于灭亡吴国。现在西方国家生育率低下,人口减少,正在鼓励生育,但其政策力度还不如2500年前的中国越国。勾践说:“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四面八方的移民来归附他就象水往低处流似的。如今我无能力吸引移民,只能带领男女百姓繁殖人口”。    越王勾践 “令壮者无取老妻,令老者无取壮妻”,因为这种年龄悬殊不利于生育,一方有生育能力,另外一方却没有,导致夫妻不育 。现在在没有哪个西方国家有这种婚姻法。    勾践对不实行早婚者还要罪及父母:“女子年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现在日本25%的男人和16%的女人在近40岁的时候都还是单身,日本妇女还有一半的人到33岁还没有生育过孩子。    勾践并重视生育安全:“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这是说,孕妇临产时要向官府报告,官府派医生守之,免费医疗,确保母子平安。现在西方国家还做不到生小孩免费医疗的,还得靠自己缴纳医疗保险费,保险外自己还得掏钱,比如日本生孩子时保险会给30万日元的补贴,但住院生孩子的平均费用为41万日元,加上怀孕期15次的孕妇健康检查,还有婴儿用品和孕妇服,所有费用加起来平均为60万日元。    勾践尤其是大力奖励生育:“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就是说,生男孩,奖给一壶酒、一条狗;生女孩则奖励一壶酒、一头猪;倘若生了三胞胎,则国家委派专门的乳母照料;生双胞胎的,国家负担其中一个的抚育费。那些孤老、寡妇、患疾病的、贫困无依无靠的人家,官府就派人收养他们的孩子。越王勾践时代生育一个孩子奖励二壶酒和一条狗、猪(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产量低,养一头猪、一条狗不容易,就是1980年代初,农民家庭一年也养不了几头猪,能够杀猪过年就算不错的家庭了),这个奖励分量相当于一个家庭至少两个月的收入(美国2005年家庭中间收入4.6万美元,要达到越王勾践的奖励强度,得奖励7、8千美元才行,但是现在美国生育一个孩子只有1000美元返税;日本家庭收入600万日元左右,但是生孩子的补贴2006年增加后也不到40万日元)。对于生育双胞胎的,还没有哪个西方国家承担一个小孩的抚养费的,对于生育三胞胎的,也没有哪个西方国家提供免费保姆的。    汉高帝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意即百姓生子,可免徭役二年。2002年日本男女职工平均工资收入为447.8万日元,二年徭役意味着给国家贡献986万日元。日本政府现行政策只给每个家庭区区40万日元,要是依照汉高帝那种鼓励政策,得给986万,相当于节省三分之一的抚养费(日本养一个小孩从小到大要花3000万日元)。    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汉代人口税中有一种算赋,是15岁至56岁的男女成年人交纳的,每人一算,120钱。惠帝这个法令使15岁至30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赋,且达常人的5倍。也就是说,你不出嫁,不生育,那么应该生育的子女的人头税就要你来负担。现在西方国家虽然通过纳税惩罚丁克家庭和单身,但是其力度远远达不到汉惠帝时候的程度。    日本政府现在赞助媒婆,相对于中国古代来说真是小巫见大巫。    西晋政府法律规定:“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也就是说,女儿到了十七岁,父母不嫁国家包办。日本要是采纳中国西晋的做法,大量的女光棍会被吓死。    唐太宗观元年(公元627年)下诏:“其庶人男女无室家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皆任其同类相求,不得抑取。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婚媾,令其好合”,“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粤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导劝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附殿”。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将婚嫁情况作为考核官吏升降的标准之一。现在西方国家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降低单身率作为政绩考核的。    可见相对于中国古代来说,现在西方国家在鼓励生育方面一方面气魄不够,另一方面还太小气。以西方国家目前这种不痛不痒的鼓励措施,难怪生育率不升反降。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口一直居世界第一并非偶然,也不容易,而是古代精英们精心策划的结果:一方面得益于精英们设计的生育文化,一方面也是历代统治者苦心经营的结果。中国古代皇帝是世袭制,得考虑“子孙帝王万世之业”,需要笼络一批深谋远虑之士,思考国家的持续发展,并且当时人们敬天畏神,考虑问题得对的住良心,怕死后受到惩罚,因此能够建立起能够沿用几千年的制度。周朝的礼仪制度、儒家学说、秦始皇的郡县制度是确保中国在文化上和领土上保持统一的重要原因。现在西方政府是任期制或者选举制,并且宗教在衰败,礼崩乐坏,丧失了道义的节制,又不惧怕死后的惩罚,政府领袖只考虑自己任期内的事情,只要几年、几十年内不出问题就行,得过则过,这也是日本等国生育率低迷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口众多,主要是生出来的,而不是同化来的。中国人口众多,使得中国没有像古罗马那样蛮族化,没有像拜占延那样突厥化,也没有像印度那样杂化。罗马帝国被蛮族所灭,再也没有复兴过来;中国晋代五胡乱华,但是后面隋文帝凭借众多的汉族人口成功地重新统一了中国。
作者: 回复日期: 21:27:00 
  白痴楼主,你出这个贴子有什么意思?养孩子是各人的私事,因为中国已经有十三亿人口了,一家再生七八个的.....,莫非你老婆不想生,你专门写了这篇贴子来对她看么.  16万美元等于多少人民币,我估计她看了,更不敢生了.
作者: 回复日期: 21:40:11 
  《大国空巢》--全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作者:易富贤    摘要导读    1、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在目前发达国家的寿命和死亡情况下,妇女平均得生育2.1个孩子。而由于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都比发达国家要高,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应该在2.3以上。考虑到不孕不育症、单身、丁克等人群,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一两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个孩子。要是一个国家的主流家庭不愿意生或者养不起三个孩子,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人口有其内在调控机制。在古代通过“左手”(瘟疫、战争、饥荒、自然灾害等)调控人口。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美洲新大陆高产作物的引入旧大陆,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粮食数倍增加;加上牛痘接种和青霉素等的推广使得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从过去20多岁延长到现在的60多岁,导致人口激增。但是工业化通过“右手”压迫人口,降低生育意愿、养育能力和生育能力。这种“两手”调控机制使得人口呈S形变化,数千年的低水平平稳期,三百年左右的急剧上升期,然后是人口高水平平稳期或者下降期。计划生育使得中国放弃了数千年一遇的人口发展机遇。中国要是1970年代就不实行计划生育的话,随着人类发展指数(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的提高,生育率也会自发直线下滑,人口不会无限增加,中国2005年底人口也只有15亿左右;即使1980年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那么2005年人口也只有14亿左右人口,但是人口结构就更为合理,更有利于国家的持续发展。    3、中国人口增加不是因为毛泽东鼓励生育,主要是寿命延长,是“死的少”,而不是“生的太多”。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延长到1980年的68岁,同期人口从5.5亿增加到10亿。毛泽东时期的人口政策遏止了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下降的趋势(从19世纪初的占世界40%下降到1949年的22%),1949年中国人口占世界22%,1980年仍然是22%。要是依照马寅初人口论,从年少生3亿(实际上4.57亿),意味着1959年以后出生的人口的近2/3是不能出生的,现在中国可能已经因为老年化而崩溃,已经沦落为一个毫无生气、丧失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家。中国1950年代到1970年代繁衍的人口成为现在的劳动力,才是目前真正的“人口红利”。现在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是“吃祖宗的饭”,但现在的计划生育却是“断子孙的根”。    4、人类几千年人口数量波动在低水平,生活质量也没有大的变化。近300年人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人口密度优势和规模优势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人口增加,对现有的资源消耗只是“加法”地增加;但更重要的却是使目前的“非资源”(如氮气、太阳光)变为新的资源(氮肥、太阳能),这种新资源的增加却是“乘法”地增加的,这也是为什么近代人口不断增加,而生活水平反而不断提高的原因。说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成长远远比人口增长快。何况现在人口增长已经减缓(停止计划生育都难以防止中国人口锐减),科技的进步却还在加速,谁能断言中国人口上限?中国人口减少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悲剧。    5、中国的人口过多只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谎言。中国所有资源总量在全球都位居前列:农用地面积全球第一,国土面积、矿产资源全球第三,森林面积全球第五,淡水资源全球第六。由于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世界平均”意义不大,低于“世界平均”并不意味资源不够。前苏联、大洋洲、美国、加拿大、蒙古国这五个地区人口不到全球10%,但是陆地面积超过全球39%。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大洋洲、南美洲人口占全球13.7%,但却拥有全球36%的耕地。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南美洲、大洋洲、刚果这六个地区占全球人口14.5%,但却拥有全球65.7%的森林面积。南美洲、俄罗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美国、大洋洲、缅甸、刚果这8个地区人口占全球18.8%,但却拥有全球64%的水资源。大洋洲、南美洲、美国、前苏联、蒙古人口不到全球14%,但却占有全球草原面积的48%。前苏联、美国、南非、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德国、英国8个地区人口占全球13%,但却拥有全球62.3%的矿产资源。除了资源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外,中国人均资源并不处劣势,比如,除中国以外,全球40.9%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多,59.1%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少;全球16%的人口人均矿产资源是中国的8倍,但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却是另外84%的人口的1.56倍。中国人口密度是印度的37%,人均农用地面积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面积是印度的73.5%,人均长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1.13倍,人均草原面积是印度的30.14倍,人均森林面积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淡水资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矿产资源是印度的3.55倍。中国绝对算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也不错”,中国 “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不是“人口过多”。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农业政策和人口结构而不是耕地。比较资源丰富和资源贫乏的国家,发现经济水平并不完全由人均自然资源决定的,因为人口资源才是第一资源,是中国最大的优势资源。人是“本”(能够将“非资源”变为“资源”),自然资源是“末”,想通过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资源”是舍本逐末。    6、由于人口的负面影响是直接的,抱怨人口过多、建议控制人口的“有识之士”历代不乏其人。现在不少人口学家声称要将中国人口降低到7亿、5亿或者3亿。2005年中国人口中1970年以后出生的7亿,1978年以后出生的5亿,1988年以后出生的3亿。现在一个孩子都不生,今后平均寿命为76岁的话,中国人口也要到2046年、2054年、2064年才能分别降低到7亿、5亿、3亿,但那个时候最年轻的妇女也已经有41岁、49岁、59岁了,基本都丧失生育能力了,然后在2085年左右中华民族基本灭绝。以急剧压缩人口规模、催生畸形人口结构为代价提高生活水平,和过把瘾就死没什么区别。一票否决制否决的是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并且不用说中国人口减少到7亿,即使3亿甚至几千万,要想保证现有的生活质量,现有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不过是多维持几十年、上百年罢了。要从全球化角度看待资源,即使中国一个孩子都不生,民族自杀,留着资源给其他国家,也不过多用几十年。因此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只有一条路可走:依赖于科技进步开发新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节流不如开源,而科技进步依赖于足够数量、合理结构的高素质人口。    7、从全球看,环境污染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中国总体生态环境自1990年代起也不断改善。但是中国城市环境确实在恶化,一方面是因为粗放式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现在二、三亿青壮年农民工只是序曲,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工地,这个过程必然伴随城市环境的恶化(如果走精细化道路,现代科技可以确保中国将环境恶化降低到可接受程度,不会发生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伦敦烟雾”事件)。即使现在一个孩子都不生,光将目前人口城市化,环境问题同样严重。并且中国现在的环境污染很大程度是国际社会转嫁来的。计划生育无助于改善自然环境,但是却严重污染人文环境。    8、计划生育政策出台是非常草率的,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当年的所有预测全部落空。中国在人口学家的恐吓中莫名其妙减少了数亿人口。比较中国和印度的HDI,发现计划生育并没有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任何贡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martya Sen通过比较中印两国的人均GDP,也得出相同的结论。计划生育无功于当代,却有害于千秋:诱使中国走“以物为本”的畸形粗放型发展模式,削弱物资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抬高养育成本,降低生育意愿,使得中国提前进入养不起孩子的时代,削弱人口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人口老化,导致“未富先老”,使得中国难以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中国目前是9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老年人口,只有城市的4000万老人享受社会养老金;今后是2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老年人口,三四亿老年人口都得指望退休金),并使得城市化滞后,降低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腰斩依托于健全家庭结构的传统文化;彻底改变世界和中国民族结构(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从1980年的22%下降到2005年的19%,不久将降低到15%,然后继续快速下降,李小平等人口学家认为应该继续降低到占世界3%;2000年到2005年这五年期间中国新增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2%);增加出生性别比;降低人口素质;增高家庭风险;降低国防潜力,威胁中国边界安全;激化了干群矛盾;破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将威胁社会稳定。恶梦醒来是早晨,但是中国人口恶梦醒来却将是漫长的黑夜。    9、有多少的人口,就有多大的消费市场,就有多大的需求,就有多少就业机会。减少人口之后减少消费,哪里还有就业?计划生育导致家庭结构畸形,家庭缩小,只需要比较少的收入就可以维持家庭基本消费,导致工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使得行政成本(从1978年到2004年增加100倍)、垄断企业与资本三者拿走了GDP的绝大部分,中国工资收入占GDP比例不断下降,现在只占GDP的12%(其他国家占54%-65%),居民收入只占GDP的22%。在这种“寄生经济”的模式下,必然压制正常消费,增加腐败的空间,贫富差别增加,也给房地产、教育、医疗产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导致消费萎缩,产品廉价外销、高度依赖于国际市场、经济受制于人(全球都在享受中国的“人口红利”,中国老百姓却享受不到),国内需求不足引起就业不振,老百姓生活压力加大。要是1980年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家庭需求底线提高,工资占GDP的比例被迫成倍提高,虽然孩子增多,妇女劳动参与率降低(也能缓解就业压力;而目前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高居全球第17位),但是家庭生活水平反而比现在高,消费和生产的关系趋于合理,大大增加就业容量;多出生的人口中只有1980年代初出生的大约三千多万(不可能超过五千万)进入劳动市场的,相对于目前9亿多的劳动人口来说比例不高,对现在的就业影响不大,而且现在缺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力,就是说20岁的人口基本并不与50岁的人口抢工作。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主要是由于大学扩招,高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到2006年增加5倍,如此大跃进,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就业压力的。不顾人口结构的扩招并且将使得今后很多高校因为生源短缺而破产。    10、因为涉及利益和权力,计划生育就像是穿上着了魔法的红舞鞋,停不下来了,计生委靠编造数据来维持其存在的理由,将每年出生人口多计算50%左右,从而将客观调查的1.2-1.3的生育率修正成1.8。中国人口迷雾是“人工迷雾”。中国2005年底实际人口只有12.5亿左右,而没有国家统计局宣称的13.07亿。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建议下,中国人口政策还纹丝不动, 《报告》预测在现有政策下中国人口将于2033年达到15亿,根据这种预测,2006年人口需要增加1300万以上,但是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只增加692万(实际上可能只增加两三百万),可见《报告》一两年的预测就与实际相差甚远,遑论今后了。目前每年出生1200万左右,死亡1000万左右,随着老年人口的堆积,死亡人口将急剧增加,中国人口已经接近负增长,继续现行人口政策,中国人口高峰连13亿都难以达到,不可能达到14亿,更不会达到计生委和主流人口学家所宣称的16亿。    11、各民族的博弈归根到底是生育文化的博弈。中国成为第一人口大国得益于传统生育文化(家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有大的道理。现在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不就是国家和民族意义的传香火吗?家族的香火传不下去,难道国家和民族的香火传得下去?依照现在“科学”的标准,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有很多缺陷,但却成功延续了我们的民族的文明和人口(而其他很多文明却相继消亡);在古代那种生产力条件下,人类繁衍相当于紧急避险,要是采纳现在“完善而公平”的文化和制度,连人口都不可能延续下来,更别说其它的了。但是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模式,动摇了中华生育文化的两个支柱(祖宗文化和礼教文化),从而使得中华文化圈的地区(台湾、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的生育率为全球最低。比较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生育率随着社会发展而下降的趋势,中国大陆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后生育率也只能在1.8左右(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中华文化圈的其他地区没有刻意破坏生育文化,生育文化是遭到被动破坏的;而中国大陆的传统生育文化遭到三重破坏:A、现在的物质生产至上的经济制度和家庭模式对中华文化圈的打击;B、与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曾经主动打击传统的生育文化;C、几十年计划生育的片面宣传刻意破坏生育文化,人口上限和超低政策生育率形成生育心理的“爬蚤效应”。因此中国即使停止计划生育也将达不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中国目前发展水平时的生育率,多次生育意愿调查也证实这一点。人口问题已经是火烧眉毛,容不得继续延误时机,中国人口政策需要方向性的改变,而不是“二孩晚育”这样的微调。重建生育文化、鼓励生育的任务将非常艰巨。    12、健全的人口结构是经济起飞、国家崛起、合理养老金制度的建立等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而畸形的人口结构却是经济衰退的充分条件。近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已经下降到1200万左右(数量还远不如1940年代),其中女孩不到600万;印度每年出生人口2400多万,其中女孩1200万左右。意味着今后印度的物质再生产能力(劳动力)和人口再生产能力(育龄妇女)都是中国的两倍。现在在鼓励生育的情况下,香港每个妇女只生育0.95个,台湾、韩国1.1个孩子(这些地区发展水平比中国大陆早20多年)。要是光停止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育,中国现在每年出生的这500多万女孩(扣除不生育人群后,生育妇女不到500万)到时候每人平均只生育1.2个孩子的话,那么每年出生人口只有600多万,而其时每年死亡人口近2000万,而2040年左右每年死亡人口2500多万(1960年代中期每年出生人口2500万以上),每年人口减少1000多万—大国空巢!    《大国空巢》全文42万字,茅于轼、仲大军作序,即将由香港大风出版社出版(.hk/default.aspx)。大风出版社是南怀瑾(一代国学大师)支持、王小强(原中国国家体改所常务副所长)主持的出版社。
作者: 回复日期: 21:52:00 
  但,曾经分光过。  不能最终把握自己的还不能算优秀的女人?!
作者: 回复日期: 22:07:24 
  2006年美国人均GDP4.2万美元,中国1.4万人民币。因此养育成本要这么比。
作者: 回复日期: 22:28:18 
  计划生育之葵花宝典:若要成功,不可自宫!转贴    路边社特约记者 路人甲    编者按:金庸先生的名著《笑傲江湖》描述了一种邪门功法,据说威力无比,神秘莫测,当代的强制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与这种邪门功法极其类似,最近路边社特约记者路人甲对此做了专题调查,撰文以飨读者。    1,计划生育葵花宝典第一章:欲练神功,引刀自宫。  旁注:无数“大侠高手”曾经指出,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欲练盖世神功,必须先行自宫。  有“专家”认为,想要发展,必须通过强制手段严格控制人口。中国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于1980年草率决定推行一胎化强制计划生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违法拘禁、打砸抢、强迫流产、引产、上环、结扎绝育等事例。  计划生育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搜刮民众的敛财工具。    2,计划生育葵花宝典第二章:若不自宫,也能成功。    旁注:更多的大侠高手证明,自宫对练成盖世神功实际上没有什么帮助。聪明的如黄药师,迟钝的如郭靖,稳重的如王重阳,顽皮的如周伯通,都没有自宫,但是都成长为一代宗师,并通过华山论剑当选为武林委员会常任理事。  在上个世纪,很多面临巨大的人口增长压力,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国家和地区,例如台湾省、韩国、新加坡、日本,都没有实行强制计划生育政策,而是推行了完全自愿的家庭计划引导民众少生优生,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且经济发展迅速,现在生育率过低,都在鼓励生育。    3,计划生育葵花宝典第三章:即使自宫,未必成功。    旁注:古今中外,没有自宫后练成神功的先例。  中国实行强制计划生育二十多年以来,文盲、半文盲仍然超过一亿,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绝对贫困人口超过一亿(按照联合国标准绝对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严重的文盲和贫困问题构成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巨大障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社会贫富分化悬殊。每年公款消费接近一万亿,社会保障、公共医疗、教育、环境整治等公益事业却严重缺乏资金。    4,计划生育葵花宝典第四章:若要成功,不可自宫。    旁注: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自宫自残身体,大伤元气,练功未成身先病,很多人因此致残致死。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胎化强制计划生育政策严重损伤民族元气,民间积怨深重,还导致人口急剧老龄化、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两大社会危机,以及其他诸多弊端。现在老龄人口超过一亿,人口比例超过百分之七,并在急剧增长中;二十年后将有四千万壮年光棍找不到老婆。这两大危机严重威胁中国的发展潜力和长治久安。
作者: 回复日期: 22:35:15 
  作者:谢微蓝 回复日期: 20:05:27    还有那么多好下场的优秀女人,  都让楼主给自动跳过了  =================  概率不高  
作者: 回复日期: 23:18:15 
  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吃了谁的亏?    这是《就人口政策调整与计生委法规司长于学军商榷》之三。全文刊发于法治论坛(http://bbs.chinacourt.org/index.php?s=9ddd46b4dcc47915dd38&showtopic=231703)。    日国家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于学军,就“稳定生育政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政府网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1]。      [于学军]坦率地讲,计划生育确实使一部分家庭的利益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农村的老百姓实行计划生育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对国家和百姓来说是受益了。所以,我们经过30多年的计划生育,使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讲,中央决定也讲“要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优先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就是因为他们在过去的时候为计划生育作出了奉献。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了,我们不能让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吃亏。事实上这几年我们也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尽量使我们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家庭不吃亏,让他们感到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经济上能够得到实惠,在社会上也有地位,比如在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实行的奖扶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老百姓真正感觉到计划生育是一个造福于人民的事业。       [易富贤] 计生委不是说计划生育利国利民吗?实行计划生育的人自己都吃亏,国家就更加吃亏了。      不是说少生优生吗?独生子女已经提高了素质,怎么还需要为独生子女加分?      不是说少生快富吗?怎么还还需要让少生在“经济上能够得到实惠?邓小平说过要让先富的人带动和帮助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那么少生而快富起来的家庭就有必要帮助其他家庭。但计生委的做法却是鼓励两极分化,不利于社会和谐。      我在《大国空巢》一书全面反思计划生育,从多个角度都认为计划生育没有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任何贡献,相反却是中国很多问题的根源。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建民教授说:“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育的成本和效用会‘外溢’,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当生育成本外溢时,就会形成对他人或社会福利的损害。当效用外溢时,就会增进他人或社会的福利。前者我们称之为生育的负外部性,后者则是生育的正外部性。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生育的负外部性呢?一般来说,在一个公共资源被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而公共资源又处于短缺状态的社会中,最容易产生生育的负外部性。或者更为通俗地说,在存在人口压力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生育的负外部性。多生育可以比其他人占用更多的公共资源,即所谓‘搭便车’,进而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压力长期存在,公共资源仍然短缺的社会主义国家,个人生育行为成本的外溢是最容易发生的。而随着社会公平机制的改善和公共资源的进一步扩大,多育成本外溢的倾向也就越大。因此,计划生育在中国是一种长期的社会需要,因而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做出长期的制度安排。”[2]      依照李建民的观点,中国计划生育应该长期进行,应该“少生奖”,加重对“超生”家庭罚款。      李建民的这些观点其实是非常荒谬的。依照李建民的观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甚至不少欧洲国家)人口压力更大,资源更加短缺,并且社会分配更加公平(光是工资就占GDP的60%,还享受社会福利),公共资源真实地被全体社会成员共享,那么生育更加是负外部性,就更加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但是这些地区为什么不但不实行计划生育,反而在千方百计鼓励生育?      李建民教授认为中国应该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理由是:    1、公共资源短缺。    2、并且公共资源被全体社会成员共享。      这两条理论都不成立:    1、我在《中国的人均资源真的不足? 》一文已经论述[3],中国自然资源并不短缺,现在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资源的短缺是因为投入不足,只要中国在共同资源上的投入达到正常国家水平,公共资源就不会短缺。    2、中国公共资源并没有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其他国家分配率高达60%;而中国工资只占GDP的12%,加上农民收入不到GDP的10%,工资总额不到GDP的22%。就是说中国养孩子投入主要是自己,父母辛辛苦苦培养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的78%的贡献却要给社会(只拿回22%)。换句话说,中国培养孩子的成本家庭占90%以上,却只拿回22%的产出,在这种高付出、低回报的分配模式下,生育意愿必然低(这也是中国目前超低生育率的原因)。想想看,0.4%的家庭占有了70%的财富,“计划”全国人民的后代,“省”的那点资源,省给谁了?其他国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那么中国就更加不应该实行计划生育。      被外界称为当今中国四大杰出经济学家之一的程恩富于日在华南师范大学演讲时,提出一个新观点:“丁克家庭对祖国发展有贡献,应该享受高保。”[4] 他的依据在于,“孩子一生下来,对于国家的教育、医疗、就业等一系列压力随之而来。生得越多,国家的投入就越多”。因此他认为,相对而言“丁克家庭”对社会的贡献大,到60岁后享受高保是“有充分理由”的。但是程恩富却不知道一个国际上公认的经济学常识:一个人人力资本积累的大部分是发生在家里,特别是在生命周期中的最初阶段。即使在社会福利高度发达的西方发达国家(真正免费到高中的义务教育,高校学生家庭所分摊的高校教育成本比例通常在13%―15%),家庭的投入也是主要的,国家也是赚多孩子家庭的便宜,很多家庭因此不愿意生孩子。      依照于学军、李建民、程恩富这类学者的建议,现在全国各地农村都在奖励独生子女家庭。云南、甘肃、贵州、河北、宁夏、新疆等省和一些地区,相继在去年和今年出台规定:中考和高考的农村独生子女户、二女户考生给予10-20分的照顾加分。上海市给丁克家庭退休时一次性奖励4600元[5]。奖励的资金来源是大家缴纳的税。      中国现在连小学和初中都不是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家庭所分摊的教育成本占高中全部投入的70.1%,占大学的66%,“丁克家庭”吃喝玩乐舒服享受了,连孩子都懒得生,到老了还要盯上别人家孩子创造的财富,程恩富还认为“丁克家庭”对社会贡献大!      依照程恩富的观点,自杀的穷人应该被授予超级烈士称号? 因为他们一方面减少了贫困,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人口,还减少了低素质的、更穷的后代。      那么计划生育的家庭是否吃亏?确实吃亏,但是吃的是计生委的亏,不是吃超生家庭的亏。计生委是将自己的罪责转嫁给其他家庭,将自己欠的债要别人来还。现在当务之急是停止计划生育,改善人口结构。比如现在四五十岁的独生子女家庭,停止计划生育之后鼓励你们的二十多岁的孩子生3个孩子,二十年之后你们孙子孙女长大,加上其他家庭(包括超生家庭)的孙子孙女,人口结构大为改善,能够勉强维持一个社保系统,你们还能够安度晚年。如果贪图计划生育奖励(上海丁克家庭奖励4600元)而坚持计划生育,那么今后你们只有1个孙子或孙女,他们的同龄人也少,根本不可能维持最低的社保系统。并且由于纳税人太少,国家到时候不一定拿得出4600元来奖励你们,就算拿得出,由于物质资本是递减的(人力资本是递增的),那个时候4600元又值什么?多出来的2个孙子或孙女说什么也比4600元钱合算。何况,到时候老年化严重,国家需要鼓励生育,那个时候的民意是要求给多生的家庭以奖励,还会给你们少生的家庭以优惠?因此不要被计生委许下的空头支票所迷惑(30年前国营企业是金饭碗,现在成了下岗的代名词),今后的领导人不可能、也无力兑现计生委现在许下的支票。韩国就是一个例子。    
作者: 回复日期: 23:34:59 
  LZ,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坐到沙发啦
作者: 回复日期: 3:55:28 
  计划是生育让当代人断子绝孙,让下一代人举目无亲
作者: 回复日期: 4:12:28 
  人口政策调整不可沽名学霸王    基本国策起苍黄[1],岂容寄生再猖狂?  以人为本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2]。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3]。   天若有情天亦老[4],人间正道是沧桑[5]。     [1]:苍黄,同仓皇。本句是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已经遭到各界广泛质疑,理论基础已经动摇,停止计划生育势在必行。苍黄兼有变色的意思。  [2];计划生育代表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随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确立,人口政策将面临方向性调整。人口政策的调整是最高层次的政治改革,其影响将延续数千年。  [3]:在秦末群雄相争之际,楚怀王是反秦义军的精神领袖,声望很高。霸王项羽的部将英布杀害“义帝”楚怀王,有人建议项羽惩罚英布以消民愤。霸王不但不惩罚英布,反而自己承担杀害“义帝”的责任。刘邦借此做足了文章,为“义帝”发丧,联合诸侯讨伐“不义”的项羽。形势急转逆下,英布也投靠刘邦,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4]: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这里是说,计划生育是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见到如此惨烈的事件(减少数亿后代),老天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  [5]: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停止计划生育之后中国人口恢复性增长。古代神话:女仙麻姑对另一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见葛洪《神仙传》)。     计划生育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决策失误,从始至终都是受人口学家的误导,现在人口学家和计生委还在利益的驱动下用种种复杂的“游戏”掩盖人口真相。如果没有当年宋健的人口控制论(所有预测全部落空),就不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如果后面历次生育率数据和人口总数数据不被计生委和人口学家们“修正”,中央早就停止计划生育。因此中国人口政策失误的责任一清二楚。但是现在计生委和人口学界已经开始狡辩,将责任往中央推。    计生委几年前就意识到面临被撤消的危险,悄悄地在“计划生育委员会”前面加上了“人口”二字,变成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指望今后中央知道人口真相停止计划生育后只要将后面的“计划生育”四个字去掉变成“人口委员会”就行了,作为部委仍然可以“可持续发展”。但要是计生委能够“可持续发展”,国家就不可能“可持续发展”了。有人说,砍树工人可以转变成种树工人,计生委也可以转变职能鼓励生育。但是树木是没有意识的,而人的生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育意愿,同样一个部门以前让人不生孩子,现在鼓励人们生育孩子,大众在心理上难免很别扭。阎王能变成送子观音吗?计生委代表的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立的。自然过渡让人感受不到“拨乱反正”的味道,生育意愿难以提高。    让人不生育容易,让人生育难。计划生育一抓就灵,鼓励生育是百求不应。计划生育是从百姓收钱,一个部门就足够。鼓励生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投资,需要进行分配制度的根本性调整,全面改善民生,解放生产力对人口的压迫,重建生育文化,涉及到税收、财政、文化、教育、医疗、住房(韩国生育率低下,与住房等民生压力大很有关系;美国德克萨斯州生育率在2.3以上,高于美国平均水平2.1,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州房价低,生活压力小)等多个方面。一个部门有能力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有必要单独设立一个部委?计生委的一些服务功能可以转归到其他一些部门(如卫生部、民政部)。现在行政成本奇高,何必保留一个没有用的计生委?     中国计生委为什么老是与韩国相比?赵白鸽谈及性别比的时候与韩国相比,其实中国和韩国在出生性别比方面并没有可比性。计生委法规司长于学军也谈到韩国的双向计划生育:以前限制生育,现在鼓励生育。其实韩国的“计划生育”也已经失败,现在在鼓励生育的情况下生育率只有1.08,韩国现在正后悔没有早点鼓励生育。与国际接轨,难道要与韩国1.08的生育率接轨?其实计生委羡慕的是韩国的负责人口的“机构”。韩国的教训是深刻的:韩国当初限制生育的时候有专门机构,现在鼓励生育、改善出生性别比的时候也有专门机构,正是因为有与人口有关的专门机构的存在,韩国的生育率不断下降(伤口老是被抚摸不但不有利于愈合,反而容易感染)。而美国没有负责人口的专门机构,生育率却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因此中国今后要提升生育率,就必须撤销与人口有关的专门机构。     从长远看,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失误往往会被时间冲淡,而人口问题的失误却再怎么放大也不为过,现在不算知名的人口学家,今后从历史角度看,却可能是著名的民族罪人。人口问题是一个定时炸弹,越往后掩盖,问题就越严重,越来越清晰,对政府的威信损害越大。通过“平稳过渡”撤除这个定时炸弹是不可能的,纸是包不住火的(计生委可以“左右”、“修正”一两次人口普查结果,但今后的人口普查还是会将人口真相公布出来的),今后四亿老人在等着养老,民族需要持续发展。现在可以拒绝笔者的观点(可能听起来不太顺耳),但是今后不能拒绝汹涌而来的因为计划生育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人口政策的调整是一个政治大礼包,但是这个大礼包里面的是鲜活的树苗(可望长成高大的栋梁),而不是饼干(晚打开几天也没问题)。要是不及时打开,看到的就将是发出腐味的枯木。残酷的现实已把计划生育政策改革逼到了最后读秒阶段,再犹豫几年都可能把中华民族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人口政策调整上不可沽名学霸王!如果现在不撤销计生委,今后政府承担得起人口政策失误这个重大历史责任?     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作者: 回复日期: 5:04:49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 3:55:28      计划是生育让当代人断子绝孙,让下一代人举目无亲  ------------------------------  你个傻子在国观吠就算了,还跑来杂谈丢脸。
作者: 回复日期: 6:57:32 
  作者:浮世若尘 回复日期: 5:04:49    你个傻子在国观吠就算了,还跑来杂谈丢脸  =========================  计划生育一日不停,我就一天不停止在网络摆摊
作者: 回复日期: 6:59:57 
  中山老师呼吁一下,有一方是独就可以生二个,谢谢,
作者: 回复日期: 7:05:51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 6:57:32      作者:浮世若尘 回复日期: 5:04:49      你个傻子在国观吠就算了,还跑来杂谈丢脸    =========================    计划生育一日不停,我就一天不停止在网络摆摊        =========  是好汉就上书给朝廷,在这里跳有个p用。
作者: 回复日期: 7:12:27 
  作个记号.
作者: 回复日期: 7:27:33 
  有点道理!
作者: 回复日期: 7:26:27 
  “省养儿女的钱”是省不出来的    对孩子的投入(包括精力、感情和金钱的投入)就像给庄稼施肥一样,需要适可而止。假如单位面积的菜地最佳允许种植三棵庄稼,种三棵庄稼的成本是种植一棵庄稼的1.6倍。而有人却出了个馊主意,说是将本来用于三棵庄稼的肥料用于一棵更好,产量更高。这就是典型的“高投入高产出”思路。其实施肥过量是有害的。一方面危害庄稼本身:一个是容易倒伏,倒伏一旦出现,就必然导致粮食减产;另一个是容易发生病虫害,氮肥施用过多,会使庄稼的抗病虫能力减弱,易遭病虫侵染,继而增加消灭病虫害的农药用量,直接威胁了食品的安全性。此外过多施用的肥料超过土壤的保持能力时,就会流入周围的水体中,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滋生,继而破坏水环境。据统计,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过量的肥料会渗入20米以内的浅层地下水中,使得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有科学家发现长期饮用含硝酸盐多的水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现在农业上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合理施肥不但减少肥料的开支,更增加粮食产量[1]。就是说不合理的过多施肥不但降低庄稼产量,而且引起土壤退化,对环境也有损害。    养孩子也一样,独生子女培养成本增高,但是素质却降低,高投入不一定高产出。    经济学者认为,在美国这样的主流家庭养育三个孩子的社会,养3个孩子的花销只相当于养一个孩子花费的1.6倍,可3个孩子长大后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却是1个孩子的3倍。可见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少生孩子带来的所谓“人口红利”被大量浪费了。    “省钱养儿女”是可行的,但“省养儿女的钱”是省不出来的,1980年代初农村那些生育两三个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将孩子拉扯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巨额计划生育罚款),当时生活是苦一点,但咬咬牙,挺一挺也就过来了;而那些独生子女家庭,当时生活是稍微好一些(但没有质的差别),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可以用来打麻将、养宠物,但是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水平反而偏低,需要国家用“少生奖”来扶贫(不是说少生快富吗?不是说少生孩子可以提高孩子素质吗?怎么还要靠慢富的人纳税来扶贫?),尤其是这些家庭今后的日子更加艰难。想想看,当初每月几十元的收入,假如不用来养孩子的话,这些钱也用掉了,即使特意设立一个账户,当年存的钱到现在也不值钱了,但却少了一两个可以凭借养老的孩子。现在很多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很后悔当初没有“超生”(实际上生育两、三个孩子是合情合理的,由于过激计划生育政策的存在变为“超生”)。建议黄宏、宋丹丹在春节晚会上续演小品《超生游击队》,当年那些“超生”的孩子都长大了,将他们的家庭与独生子女农民家庭对比。  
作者: 回复日期: 8:19:34 
  来拿3分
作者: 回复日期: 9:06:02 
  文章提交者:刈云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对城市贫民窟隐藏的大量黑户人口,你认为该怎么处理?  ======================  国家应该停止寄望生育,改善民生,让主流家庭光明正大的生孩子,养得起孩子。    在国家内部,竟然有黑户口,竟然需要打游击,这是人类数千年未有之现象,是对中华文明侮辱!
作者: 回复日期: 9:06:53 
  只要有中山水寒先生的贴,一定顶!!
作者: 回复日期: 9:11:13 
  年轻的繁华,换来晚景的凄凉。
作者: 回复日期: 9:18:54 
  对“计划生育贡献论”算法的剖析    计生委主任张维庆骄傲地宣称到1998年底少生了三亿多人,到 2005年底减少了4亿人口,“计划生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计划生育成就功不可没或者叫功德无量”。真的如此吗?     日的《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题目为《计划生育近三十年效益巨大——少生3.38亿人为全社会节省抚养费7.4万亿元》[2]。文章说:“据计算,目前我国每个少年儿童0-16岁的抚养费,农村至少为4.1万元,城市至少为11万元。儿童抚养费以家庭抚养为主,约占86%;以社会抚养为辅,约占14%。以减少出生3.38亿人计,为广大城乡家庭节省6.4万亿元抚养费,为国家节省1万亿元抚养费,两者合计共为全社会节省7.4万亿元儿童抚养费,这几乎等于1997年我国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少生3.38亿人,更缓解了人口对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沉重压力,促进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显著提高。1979年至199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417.7元增至6490.1元,居民消费水平从227.0元增至3094.0元,计划生育为实现三步走、奔小康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年的人民日报以1998年的畸形的高养育成本(其中很大原因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本身)来推测计划生育节省的社会成本,认为为家庭和社会节省抚养费7.4万亿元,考虑到有人孩子还没有满16岁,平均每人节省2.2万元。这样看来,好像中国现在的经济成长都归因于人口的减少,改革开放政策以及生产力发展反而一点功劳也没有!这是非常滑稽的结论!计生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功劳全归功于人口减少,给人一种即使不干活光靠减少人口就可致富的感觉。就算真的省了7.4万亿,但这3亿多人口今后所创造的价值又是7.4万亿的多少倍?按照计生委的说法,毛泽东时代因为“误批”马寅初而“误增三亿”,光培养成本就增加了6.568万亿,而根据新华社公布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3],从1959年到1979年这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一共才4.648万亿,比6.568万亿还少1.92万亿,就是说当初要是也计划生育的话,不干活就可以致富了!印度没有强迫进行计划生育,经济改革比中国晚十几年,但现在的经济增长势头与中国不分上下,潜力比中国还大,照计生委的说法,扣除人口增加的成本,印度事实的成就远比中国大,我们一直宣传的社会主义优越性被计生委一下子就抹煞了。    2002年类似的宣传在人民日报又重复了一遍:&#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天。20年前的今天,即日,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中央正式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统计显示,20年来,全国累计少出生人口近3亿,平均每个家庭少生了0.74个孩子,为家庭和社会节省抚养费 6万亿元,节省物质技术装备费5.9万亿元” [4]。这次说的是1982年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成本又增加了,由1998年平均每人2.2万人增加到4万元,3亿人口共节省11.9万亿,相当于1982年到1991年这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要是当时干脆一个孩子都不生的话,节省的经费可能超过1992年到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不干活就实现共产主义了!    依照张维庆主任的说法,到2005年底共少生4亿多人口,并且满16岁的比例增加,而这几年成本更高,上海市一些地区2003年的成本宣传为高达49万元了,从全国成本来说比1998年至少增加3倍。那么以现在的价格计算,少生的4亿人口节省了至少30万亿元,相当于1972年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总和。    美国养育孩子到18岁家庭花费就达16.5万美元(还不包括读大学的钱),但是养育一个孩子的家庭并没有比养育三个孩子的家庭多存33万元钱,并且生活质量也没有高多少。美国平均每个妇女生育2.1个孩子,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日本的妇女平均分别只生育0.9、1.25个孩子,以中国人口学界的那种算法,香港、日本生活水平目前接近美国的水平完全是因为少生一个孩子,否且生活质量只能算是中等发达水平,为了继续追赶美国的生活水平,生育率应该继续下降才是,香港、日本目前鼓励生育是愚蠢的。可见用平均每个孩子的花费来计算计划生育的贡献是滑稽的,尤其是中国畸形的高养育成本与过激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以购买力计算,2005年美国人均 GDP $41800,香港为$32900 (官方汇率为$2.5万) 。美国每个妇女生2.1个孩子,香港生0.95个左右孩子,美国每个妇女平均比香港多生1.15个孩子。美国养育一个孩子每年平均花费1万美元。美国4.1口之家平均创造GDP为$17.138万,香港2.95口之家平均创造GDP为$9.7055万。那么依照中国计生委的算法,要是美国妇女也像香港那样平均只生0.95个孩子,每个家庭节省1.15万美元,加上$17.138万共有$18.288万,2.95口之家人均GDP为$6.2万,比现在多出48.3%!这还不计算因少生孩子而增加妇女工作时间所创造的财富。看来美国总统鼓励生育是因为钱多得没有地方花了,故意拖延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要是香港妇女像美国这样平均生育2.1个孩子,那么每个家庭等于多出1.15万美元花费,$9.7055万减去这1.15万美元,等于$8.5555万,4.1口之家人均GDP为$2.08万,只有现在的63%。而香港要缩短与美国的差距,就应该连目前的0.95个孩子都不生,每个家庭节省0.95万美元,两口之家人均GDP为$3.765万,也还是没有美国现在多。    就像一辆可载40个人的长途巴士,只乘载了10个乘客,汽油费和汽车损耗费500元,每人平均50元。要是乘载了30个乘客的话,耗费只稍微增加一点,只有600元,平均每人20元。而依照计生委的思路,要是乘载30个乘客的话,就需要花费1500元了,只乘载了10个乘客反而节省了1000元。    吴洪森在《关于计划生育的另一种思考》一文中指出: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的,生育率只有1.2的水平。30年的计划生育经费总值估计在3000亿元,假如将这3000亿元用来普及教育,就有3亿人可以读完初中。中国目前文盲和半文盲总人口只有1.8亿,还可以多出一大笔钱来提供高中教育,假如教育政策倾向女性,中国不但全面扫盲,而且还多出一亿多有高中毕业程度的女性[5]。一方面同样可降低生育率,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人口素质。    并且上面人民日报的那种对比算法本身就很滑稽:&#年至199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417.7元增至6490.1元,居民消费水平从227.0元增至3094.0元”,难道1998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1979年提高了15.5倍?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1979年是1.年是8.2789,就是说1979年的417.1元人民币相当于279.2美元,1998年的6490.1元人民币相当于783.9美元,二者只相差2.8倍。即便用人均GDP这个指标,也需要考虑通货膨胀,以及与国际主要货币的汇率的变化等因素,不能静止地用本国的指标,而应该用国际标准化的指标。并且人均GDP并不能准确反映生活质量,比如,2005年人均GDP美国是4.18万美元,中国是14000人民币(折合约为1700美元),中国一个县城家庭月收入2000元人民币生活质量并不差,但美国月收入245美元无法生存。就算以购买力计算,中国人均GDP 14000人民币也只折合6000美元左右,美国月薪600美元的家庭生活质量也远远没有中国月薪1400元人民币的农民家庭生活质量高。   
作者: 回复日期: 9:28:11 
  做个记号先
作者: 回复日期: 9:30:22 
  计划生育导致目前高失业率和今后劳动力短缺     --减少人口可以解决失业问题吗?                作者:易富贤
           很多人认为中国就业压力大是因为人口太多,僧多粥少,需要减少人口才能缓解就业压力。            难道粥是天上掉下来的?社会作为整体,有消费才有需求,有需求才有生产,有生产才能提供就业,有就业才有能力消费,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生产是为了满足需求,贸易是用来交换产品,如果生产主要是换外汇(而不是产品和服务),那么等于是帮别人干活。一个萝卜一个坑,有多少的人口,就有多大的消费市场,就有多大的需求,就有多少就业机会。减少人口之后减少消费,哪里还有就业?            侯若石、何茂春、丁刚等学者认为消费实力是一种国家实力(《消费能力体现大国实力》环球时报日)。生产为消费服务是世界强国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大国都是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很高的国家。经济大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生产和消费并举,进口和出口两旺,引进和输出均衡,收入和支出双高。消费的增长标志民生改善和市场活跃,而这两个因素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消费产品剩余化、多样化的时代,现在缺的不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发言权、影响力要大于生产者。中国的强大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够制造多少产品和我们制造了什么产品,也取决于我们买什么商品,买多少商品。            有人说,日本人口只有1.27亿,购买力却达到4万亿美元,与人口11.3亿的印度差不多,因此消费取决于人均收入而非人口数量。但是百姓的基本生活消费是一定的,那么产品供应量也必须是一定的。比如对粮食和衣服等的需求,不论富人还是穷人,消费相差不大。同样4万亿美元的消费量,日本的消费只能提供6600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而印度却能提供5亿个左右就业机会。日本对低附加值的产品需求有限,而单位消费量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所提供的就业并不多。日本即使消费饱和,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也不过是满足日本本国的就业而已。即使发达国家的低端产品全部依赖中国和印度提供,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也不多。            就每个人来说,幼年时代单纯是消费者,青壮年时期生产大于消费,老年的时候又是消费为主。由于物质资本是报酬递减的,人力资本是报酬递增的,青壮年消费能力如果主要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培养下一代),这样不但能够使得老有所养,并且促进社会进步。计划生育却打断了这种天然的投资链,让青壮年强盛的生产能力部分空耗(过度娱乐),部分用于物质资本的积蓄(比如通过出卖产品换取外汇),那么这个资本的报酬是递减的,不但养不了老,也不利于社会进步。            计生委宣称1980年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减少3亿人口(笔者认为只减少1.3亿,最夸张估计也不会超过2.2亿),等于丧失了一个相当于整个美国人口的消费市场,对中国的经济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因此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内需,才能做到生产和消费同步升级。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中国的内需,来自于如何把中国国民的消费潜力发挥出来,使中国经济从依靠资本驱动转变为依靠内部消费的驱动。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一直存在。消费往往是主导产业革命的动力。以前绝大多数人辛苦劳累于土地上,还难以获取足够的粮食。随着品种的改良、农业技术的提高、化肥的使用,农业生产率提高,现在工业国家只需要1-2%的劳动力就能满足所有人的粮食。如果消费结构不改变,那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理者 英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