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2007年前,重庆朝天门服装市场加工厂区域地址位置在哪里??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汉川市城镇体系分析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汉川市城镇体系分析
一 : 汉川市城镇体系分析汉川市城镇体系分析目录第一部分??????????????????摘要 第二部分??????????汉川市中等城市发展构想第三部分?????????????区域发展支撑条件第四部分??????????????汉川市空间布局 第五部分??????????????土地利用现状第六部分????????????发展中等城市的目标【关键词】: 城镇体系 分布模型 等级规模 结构预测 规模结构 分布摸型 规模分布 中国城镇 城市规划 幂函数(一)摘要汉川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紧邻九省通衢的特大城市武汉,距武汉市中心仅53公里。[)全市面积1663平方公里,人口108.12万。境内资源丰富,投递肥沃,素有“江汉明珠”和江汉平原“鱼米之乡”之美誉。汉川建国后至今,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已完成了三轮规划,分别是1981年、1988年和1996年,前两轮规划是解决城市建设从没有规划指导到有规划指导,1996年省规划院编制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了城市规划的知道作用,几年来对推动汉川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面对中国入世后各种发展机遇与挑战,特别是随着“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推进和汉川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发展的要求,一是宏观经济背景“武汉城市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二是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三是城市发展的新要求与上一轮规划的矛盾,四是国务院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强制性,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为此,2004年10月受汉川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按照汉川纳入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的总体构想,结合汉川政府“十一五”计划发展纲要和建设经济实力较强的中等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特制订本次《汉川市城市总体规划()》。(二)汉川市中等城市发展构想1、中等城市发展目标规模 ???汉川市 汉川市城镇体系分析发展目标: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条件和紧邻武汉市的交通区位优势,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将汉川市建设成为经济结构合理、社会文明进步、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具有水乡特色的宜居中等城市。(]发展规模: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规律,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建设集约型城市。近期(至2015年)以实际居住人口计算的城区人口规模预测40万人左右,建成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0平方米;远期(至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预测在50万人左右,建成区建设用地规模50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00平方米。其中,主城区(仙女办事处、经济开发区)人口规模近期30万人,远期控制在35万人,马口组团人口规模近期10万人,远期控制在15万人。2、中等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汉川市主城区向东发展至汉北河(原新河老镇区),与汉川经济开发区紧密连在一起,跨过省一级公路向北纵向发展至汉川经济开发区的文李坮;沿川刘公路(武荆高速连结段)向北发展,以川刘公路为南北轴向北发展到刘格镇虾子地高速公路出口,东西纵深1000米。跨过泵站河向西南方向发展至城隍镇魏家村,向阳村(5平方公里内)。 适度沿汉川至蔡甸的一级公路跨过汉江向马鞍乡榔头方向发展。马口组团主要沿新北公路向西发展至八达村(汉宜铁路站场),向北发展至庙头镇。汉川市主城区初步形成一个主中心(仙女山办事处,全市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四个区域的城市格局(东边汉川经济开发区工业区、北边刁东农场新兴商业工贸区、刘格虾子地金鼓城新兴工商贸区、西南片物流货运区)。马口组团形成一主两副,以马口镇区为中心的主商业中心,以庙头镇区,汉宜铁路2级站场(八大村)两个商业副中心。 ?? (三)区域发展支撑条件1区位条件规划区以北为省一级公路,西临武荆高速公路连接线川刘路,南接东西向主,要入城干道霍城大道,对外交通区位优越。2、自然条件汉川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居汉江下游湖北中部,东邻武汉,南接仙桃,西与天门毗邻,北与孝南、云梦、应城连成一片。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东南部为陇岗丘陵,中部、北部和西部皆为平原。海拨多在22--26米之间,最高为203米,最低为20.4米。境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素有“江汉明珠和“江汉平原鱼米之乡” 之美誉。汉川水系发达,湖泊众多,特别是湿地生态保护区刁汊湖的面积约13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内陆封闭性湖泊,湖区烟波浩渺,荷莲接天,一派水乡风光。境内有大小河渠68条,大小湖泊513个,塘堰1253个,水域总面积40.4万亩,具有形成水乡特色的潜力。汉川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1℃,平均日照为1938.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98MM,无霜期230天。、人文底蕴。3汉川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出土文物中可以发现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汉川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汉川市 汉川市城镇体系分析汉川在西周时属楚,汉川置县始于公元561年 (北周保定元年) ,县治在现马鞍乡甑山,故名甑山县,先后属甑山郡、复州和沔阳郡。()隋大业末废县为镇,并入汉阳县。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县恢复,移治泐山下,因汊水流经县境而改名汊川县。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改属汉阳郡。公元758年复属沔州。公元826年改属鄂州。公元958年(五代后周显德五年改属安州,移治金鼓城今刘家隔)公元960年(宋建德元年)属荆湖北路,以竟陵义水流入县西,更名为义川县。公元977年(太平兴国)二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以汉水横贯县境,改名汉川县。公元1071年,废县为镇,属鄂州汉阳县。公元1086年,县恢复,仍隶汉阳县。公元1135年(绍兴5年)县又废。公元1137年复置。元代,各地改设行中书省, 汉川属湖广行中书省汉阳府。公元1285年元至22年),移县治于长城(今仙女山办事处)。明代改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汉川属湖广布政使司汉阳府。公元 376年,汉阳府降为州,汉川改隶武昌府。380年,复隶汉阳府。1664年(清康熙3年),湖北、湖南分治,汉川隶湖北布政使司汉阳府。1912年,府设道,汉川属江汉道。1949年月,汉川全境解放,国民党汉川县政府灭亡。同年7月,天汉、川汉两县爱国民主政府撤销,汉川县人民政府建立,隶属鄂中专区。同年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8月,改属沔阳专区。1951年7月,沔阳专区撤销,隶属孝感专区。后孝感专区改名地区,汉川隶属孝感地区管辖。1994年,孝感撤区设市,汉川隶属孝感市。1997年3月汉川撤县设市,仍由孝感市代管。、建设基础城北新区为近十年新开发建设包括居住、行政办公、商业服务等各种功能,在建筑、景观等方面均达到了设市城市较高的建设水平,城区建设范围内大部分道路按规划实施,新增的霍城大道和西湖大道等主干路以及若干支路,构建了城市的发展骨架,体现了汉川市的新形象。5、城中村问题规划区范围现有前房村、后房村、庙湾村等农村自然村,现有农居户约252户,占地面积约262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7360平方米。根据汉川市总体规划对本片区的要求和建设目标,需要将现状的农居户进行搬迁,异地安置。本着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及追求综合效益最优的原则, 具体的安置方案要与农居户进行充分的协商后谨慎地作出。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四)汉川市空间布局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范围、城市地区、主城区规划范围三个层次。市域范围即汉川市全部行政辖区,包括汉川市辖仙女山办事处,汉川市经济开发区,14个镇6个乡,总面积1663平方公里。规划主要内容是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区控制范围即城市地区范围,包括“三镇两场一区一乡一办事处”,即现有仙女山办事处、汉川经济开发区、马口镇、城隍镇、庙头镇、马鞍乡、汈东和汈汊养殖场的全部用地,面积总计约412.8平方公里。城区规划范围:规划城区包括仙女山办事处、汉川经济开发区、马口和庙头部分区域,用地面积约128.26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包括仙女山办事处和开发区,规划建设范围为91.57平方公里,马口规划建设范围为35.37平方公里,是本次城市总体规划汉川市 汉川市城镇体系分析的重点规划范围。[]汉川电厂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2年湖北省孝感市行政公暑,批准建立“汉川市电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以汉川电厂为中心,占地面积为9.6km2。电厂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依托电厂、交通便利的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利用电热资源和电厂副产品,重点发展建材业、轻工业、热能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房地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形成自己的特色。汉川市电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初见成效,湖北省政府体改办、省开发区管理办公室于2001年同意批准将“汉川市电厂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名为“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和招商引资的大力推进,原开发区的规模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土地用量严重不足,汉川市政府及时组织了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现今的汉川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25km2,由北桥科技工业园、新河工业园和生态农业园三大区块组成。规划建设范围东起汉北河,西至洪西渠,南起汉江,北至武汉到汉川的省一级公路。(五)土地利用现状现状用地尚处于待开发状态,以农用地和闲置地为主。用地内现状建筑主要是农村居民点,沿霍城大道新建了部分行政办公建筑及汉川一中,建筑质量好,形象品质较高。基地内尚存零星乡村工业,建筑质量差,设施简陋。规划区地势平坦,水塘众多,视野开阔主要的城市干道已经按总体规划预留了用地。2、现状用地分析规划区总用地125.63公顷,城市建设用地约为16.2公顷,占12.9%,农村居民点用地约为5.5公顷,占4.4%,水塘用地约为4.2公顷,占3.3%,其他用地为农用地和闲置地,面积约为103.9公顷,占79.4%。3、现状建筑分析通过对现状用地的踏勘分析,本次规划拟对现状建设项目采取保留和拆迁两种处置方式。评价的标准如下:(1)建设年代:保留新建的按规划设计实施的项目(2)建筑质量:保留建筑质量好的项目(3)景观形象:保留与行政文化中心区形象相匹配的项目(4)环境状况:保留对环境无污染的项目(5)建筑性质:保留与行政文化中心职能相协调相并且兼容的项目现状保留建设项目或用地:(1)汉川一中(2)广电大楼(3)计生委大楼(4)交警车辆检测中心(5)市防汛指挥部(6)农居户安置区(7)行政服务大厅现状拆迁项目一览表(1)农村居民点(约250户)(2)存留工业(3)液化气公司(4现状道路交通状况规划区内现状道路主要是为农村居民点服务的乡村小路,等级低,路面质量差,横断面窄,不能满足城市交通功能的需要。道路网需要按总体规划要求?汉川市 汉川市城镇体系分析确定。(]5、现状景观环境基地内部主要是农用地景观,沿霍城大道以北新建的汉川一中及部分行政办公建筑,具有较高的景观质量。6、土地整备分析规划区内的存量土地主要指未建设用地,加上拆迁置换的土地,将成为规划区承担城市功能的主要空间载体。保建设用地15.8公顷,占总用地的12.58%拟拆迁用地8.13公顷,占总用地的2.31%未建设用地99.17公顷,占总用地的78.66% 道路用地2.9公顷,占总用地的6.45%总用地126公顷规划布局? (六)发展中等城市的目标汉川市中等城市发展战略措施:立足于现有城市发展现状,挖掘潜在竞争力,强化优质资源。即以效益为战略目标,以经济技术创新为战略核心,以信息化为战略动力,以争创城市品牌为战略手段,以城市文化为战略后盾。1.汉川市在武汉市“1十8”城市圈内的战略地位和城市功能。汉川市是“1十8”城市圈内核心圈层的唯一县级城市,汉川城区是全市的中心,武汉的卫星城,武汉城市圈层内具有良好的生态影响和水乡园林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武汉市辐射省西部城市群的战略支点。其主城区(仙女山办事处和市经济开发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食品医药、金属制品加工产业为主的工业基地,马口为纺织基地,以发展纺织、服装、光纤电缆等为主,协调发展休闲旅游业。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2.汉川市在各级区域中定位汉川市城镇体系是湖北省城镇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武汉市西部城市群中的重要城镇体系之一。但是汉川市城区不在省域两条重点城镇群(武汉市至十堰市、武汉市至宜昌市)发展轴上,被省域城镇群发展战略边缘化。汉川市在孝感市的市域发展战略定位孝感市南部重要工业城市,孝感市的副中心城市。3.汉川市发展中等城市的战略意义①发展中等城市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等城市不仅是城市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而且是体系中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独特的历史使命。②发展中等城市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在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县级市是中等城市发展的主力军,农民进城成本低、障碍小,在加快农村人口转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比大城市更为明显的优势,随着中等城市居民绝对数量的增加,将为农产品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为农村、农业和乡镇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拉动经济全面的增长。③发展中等城市是现代化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保证大多数中等城市经济资源较为丰富,但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在一定时期内,中等城市规模对区域经济有相当大的影响。④发展中等城市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城市的发展是有规模效益的,但城市规模超过了资源承载的极限,社会形成地价飙升、生活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而我们日益追求高质量的生汉川市 汉川市城镇体系分析活,对阳光、新鲜空气和纯净的水需求越来越强烈,要求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不愿居住在人口密集区。()而且随着21世纪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强烈,也会使城市的发展规模更趋于合理,功能相对分化,城市规模不会越来越大。因此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形成了中等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参考文献【1】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M].北京:商务印刷馆【2】严重敏 区域开发中城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5,1(2)7-11.【3】胡俊 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中心的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38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二 : 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全文zz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全文
_4.html第一条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订,是景德镇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第二条 本规划基本依据包括下述标准和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社会、经济、环境等涉及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相关法律。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字串3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号等国家、省、市有关文件。4、《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景德镇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5、江西省十五计划、景德镇市十五计划、浮梁县十五发展计划。6、景德镇市、乐平市及浮梁县相关部门的规划设想。第三条 规划指导思想1、进一步突出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打造“千年名镇”的新形象,并按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来进行城市规划的编制。2、加强环境保护,挖掘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要素,塑造优美的生态化旅游城市,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字串53、结合规划管理要求,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体现弹性规划原则。4、合理确定布局结构,科学安排近期、远期建设顺序,体现有序开发原则。5、有效改造旧城,有机结合历史保护,有序搬迁现状居民点,改善居住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工作、学习和休闲环境,提供合乎标准的住房和充分的基础设施服务。6、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体现城市高效服务原则。第四条 规划重点1、进行城市性质、人口和用地规模论证,科学、合理地预测城市规模。2、明确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结构。3、研究城市综合交通设施,统筹安排路网场站。 字串44、确定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第五条 规划范围界定市域:景德镇市行政区域,包括一个城区(珠山区)、一个郊区(昌江区)、一个市(乐平市)、一个郊县(浮梁县),总面积5,256平方公里。城市规划控制区:城市规划区控制范围包括现有城区、周边的吕蒙乡、竟成镇、鲇鱼山镇、洪源镇、罗家垦殖场、湘湖镇、浮梁镇、三龙乡、西郊垦殖场、丽阳乡、荷塘乡11个重点地区及其农业和生态用地的全部或部分,面积总计约580平方公里。另外在规划控制上,应当充分考虑到乐平市、浮梁县的城市建设用地。中心城区:即景德镇市区,包括珠山区;昌江区的竟成镇、吕蒙乡、西郊垦殖场;浮梁镇的洪源镇、湘湖镇、罗家垦殖场部分地区。规划建设范围为160平方公里(具体规划范围见用地规划图),其中城市建设用地为80平方公里。字串8第六条 规划期限近期年;中期年;远期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第七条 景德镇的经济发展,要加快改革,扩大开放,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推向新水平。力争在2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现状7,205元提高到54,000元,三次产业比为5:48:47,财政收入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第八条 国内生产总值到2005年(按2000年的价格计算)达到185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0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05年达到16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到2005年达到50亿元左右;外贸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0%,到2005年突破7,000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0%。字串6第九条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培训力度,积极鼓励下岗职工从事经营活动。加大对城市弱势人群的关怀与扶持,对贫困人口实行各项优惠政策。改革社会养老制度,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区和住宅的建设,要充分重视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要。到2020年恩格尔系数(即人民生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下降到30%,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第十条 经济发展战略:以瓷立镇、以瓷兴市,以部省共建国家陶瓷科技城为契机,坚定不移的走陶瓷振兴之路。重点发展陶瓷、汽车、机电、电力、化工、建材和食品七大支柱产业,办好景德镇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陶瓷科技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起服务瓷都、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一流的第三产业体系,将景德镇建设成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字串6第十一条 社会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瓷都的文化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挖掘瓷都历史的研究、旅游开发和产业化放到突出位置,积极发展科普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使景德镇市的社会发展上升一个新的台阶,逐步与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千年瓷都的风貌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相一致。第十二条 城市建设战略步骤1、近期(年):大力促进城市开发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配合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市产业的技术更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协作基地的建设;加强城市各等级中心城的建设,形成现代化的城市框架和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江西省园林城市的目标。字串82、远期(年):全面推进经济的高速增长,全市整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建成全国著名的陶瓷高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协作基地,做大做强制造业;建成全国著名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陶瓷外贸出口基地,实现与周边各城市的生产分工和协作;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多组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格局;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的目标。3、远景(2020年以后):迅速提高加工制造业发展服务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自开发水平,使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和化工产业及高科技陶瓷产业等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建成与城市现代化、产业国际化相适应的现代化人居环境。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三条 城市性质:中外著名瓷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著名旅游城市;江西省重要工业城市。第十四条 城市职能:世界陶瓷艺术文化展示及交流中心;全国陶瓷产业重要生产基地及教育基地; “五山两湖”区域旅游中心;赣浙皖区域重要交通物流枢纽;江西省传统工业改造基地及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第四章 城市性质第十五条 规划全市人口控制规模(包括户籍和暂住人口)万人,万人,万人。第十六条 中心城(景德镇市区)规划建成区总人口(包括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暂住人口)2010年、2020年规模分别控制在50万人、80万人左右。 字串6第十七条 2010年规划建设范围将从2002年的40多平方公里增至140平方公里左右,2020年达到160平方公里。规划市区城市可建设用地将从2002年的42平方公里,增至2010年的70平方公里左右,2020年则为80平方公里,这是市区城市建设用地可能达到的上限。第五章 城市规模第十八条 规划原则1、利用景德镇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良好的天然植被条件以及独特的山水风光,建构市域乃至整个大区域的、集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为一体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体系。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要合理分布市域人口和生产力,依据不同城镇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全市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市域土地进行综合控制与引导,完善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 字串23、适度扩张中心城区用地范围,中心城区的规模扩大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对周边建设条件成熟或者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尤其是重点乡镇)的兼并,因此必须从城镇体系上加以调整,合理布局城乡结构,注重基本农田等非建设用地的保护,使城市生态达到良性循环。4、加大蔬菜基地的建设,保证市区与郊区的良好的经济沟通,促进市域农业的发展。第十九条 空间布局根据城镇体系划分标准,结合景德镇的实际地形地貌,景德镇市域城镇体系空间按照四级规划布局,形成以市区为核心,郊区为依托,重点城镇为动力,一般乡镇为基础的结构多元、间隔分布的网络型城镇体系。第二十条 城镇职能1、市区(包括中心城区和二级中心城区): 字串1(1)中心城区在现状建成区基础上进行扩展,重点向东西方向发展。纳入东面湘湖镇的部分地区,西南方向的吕蒙乡和西北方向的洪源镇和罗家垦殖场的一部分,以及北部的浮梁镇。(2)二级中心城区为乐平市区。2、城市郊区(包括近郊范围和远郊范围):(1)近郊范围包括有吕蒙乡、竟成镇、鲇鱼山镇、洪源镇、罗家垦殖场、湘湖镇、浮梁镇、三龙乡、西郊垦殖场、丽阳乡、荷塘乡11个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面积总计约580平方公里。(2)远郊范围除了以上11个乡镇所管辖的所有面积之外,再加上寿安镇,整个远郊范围用地面积为1,300平方公里。3、重点城镇:市区、城市郊区以外重点城镇10个,分为两种模式发展。一种以旅游开发为发展动力,包括瑶里镇、鹅湖镇、高家镇;另一种依托地理优势,以当地资源开发为发展动力,包括涌山镇、众埠镇、乐河镇、经公桥镇、蛟潭镇、后港镇、镇桥镇。字串44、一般乡镇(城镇):一般城镇的建设分为两个部分。(1)乐平市区的双田镇、洪岩镇、塔前镇、临港镇、浯口镇、洺口镇、鸬鹚乡、礼林镇、接渡镇、十里岗乡,以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生产为主。(2)浮梁镇的金竹山、王港乡、庄湾乡、江村乡、西湖乡、黄坛乡、臧湾乡、峙滩乡、兴田乡、勒功乡,以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如种植商品茶)为主。第二十一条 城镇等级规模到2010年,市域总人口将达到185.52万,其中城镇人口100.8万; 2020年市域总人口将达200.02万,城镇人口137.2万。城镇等级规模体系分为6级:Ⅰ级人口50万以上、Ⅱ级人口20-50万、Ⅲ级人口10-20万、Ⅳ级人口5-10万、Ⅴ级人口3-5万、Ⅵ级人口3万以下。中心镇人口不小于3万,一般建制镇人口原则上不小于1万。 字串9第二十二条 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城镇职能结构分为4个等级:城市规划控制区、二级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建制镇。第二十三条 小城镇发展目标加快以一、二级中心城区为龙头,郊区为依托,重点城镇为动力,一般乡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结构建设,形成以公路、电力、电讯相沟通的网络体系,将全市小城镇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交通方便、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经济实力强、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山水园林城镇。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第二十四条 城市规划建设范围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在原有基础上,一方面进行用地整改,另一方面适当扩大规模,重点向东西方向发展。纳入东面湘湖镇的部分地区,西南方向的吕蒙乡和西北方向的洪源镇和罗家垦殖场的一部分,以及北部的浮梁镇。字串9规划期末城市外围轮廓构想为西以206国道为界,北至陶瓷高新科技开发园和浮梁组团的北面边界,东至浮梁组团东缘和昌江大道东延伸达湘湖镇段以南,南端以南外环为边界。规划建设范围总面积为18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可建设用地80平方公里。第二十五条 总体框架景德镇城市总体布局形成“一城三区九大功能组团”的格局,一城即指景德镇城区,三区即指文博区、现代区、生态区。三区中文博区包括四个组团:历史文化街区组团(商业、旅游、居住)、东郊组团(工业、科教、居住)、湘湖组团(高教、居住)、浮梁组团(居住、旅游、休闲);现代区包括两个组团:南河组团(行政、文娱、居住)、吕蒙组团(高新科技产业园);生态区包括三个组团:昌南组团(公共服务、金融、居住)、洪源组团(商贸、物流、体育、会展)、罗家组团(航空港、陶瓷高新技术开发园)。各组团通过城市道路环线相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 字串7第二十六条 城市轴线1、东西发展轴:它是本次规划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轴线。沿此轴线向东西方向扩展并跨越昌江,使城市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规划城市新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风貌展示等用地,使城市的功能日臻丰富完善。2、南北历史轴:此轴线作为景德镇城市历史形态变迁的一条主线,主要沿昌江两岸展开,体现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由北向南的发展历程。这条轴线将主要围绕昌江两岸的景观建设而展开,实现城市规划对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扬。第二十七条 功能组团布局1、历史文化街区组团该组团紧临昌江西岸,景德镇早期城市形成于此,目前存留有大量的文物古迹、遗迹,因此规划该地区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核心区,主要功能定位为商业、旅游、居住。用地上将竟成镇纳入城市建设范围,组团内部以昌江大道为轴布置新兴居住用地,为保护御窑的特殊历史价值,其用地性质单独划为历史街区保护用地。以太白园为中心的布置商品贸易用地。字串82、东郊组团东郊组团的建设由于相对比较完善与独立,将主要依托现有的基础,发展以昌河、华意为主的机械制造行业,但在服务配套设施用地建设上,要结合现有的增长的趋势,按照平均的城市化水平发展做进一步的更新与扩张,城市可建设用地集中在黄泥头一带;内部分为以昌江广场为中心布置适量的商住用地,文教用地主要包括陶瓷学院和江西工艺美术学院,在602所一带布置一研发中心。3、湘湖组团该组团位于原湘湖镇境内,选址在东区黄泥头至湘湖镇之间规划进行高校园区的建设。在完善陶瓷学院新校区和建设景德镇学院新校区的同时,还应适当布置居住、商业、配套服务设施。4、浮梁组团作为城北区的浮梁县城,生态环境优美,城市路网结构清晰,距离城市中心近便,将形成一个以旅游、居住、休闲功能为主的城区,并建设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城区各项服务功能,随着相关城市交通的改善以及外向性经济的发展,浮梁片区将成为景德镇市建成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字串45、南河组团该组团位于昌江南河交汇地带,考虑到该组团的良好区位、资源优势,规划定位为行政、文化、居住、商贸的功能。新市级行政中心搬迁至此。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规划有文化活动中心、景德镇剧院、白鹭大桥以及滨江风光带。6、吕蒙组团该区主要位于现今吕蒙乡境内,处于206国道和昌江之间。是景德镇市的新兴工业聚集地,用地主要由景德镇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成。该区现为景德镇市的城乡结合部和近郊区,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交错分布;新兴工业已在此处择地进行开发;现有的环境质量较好。因此,此处作为景德镇市新兴工业用地比较适宜。将延续景德镇市制瓷的优秀历史,把老城区的陶瓷企业搬迁至此,借助瓷都的品牌效应,再加上瓷都大道以及206国道的便捷交通,形成一个高新科技产业园;内部主要有陶瓷工业园以及原有的焦化煤气厂。字串47、昌南组团为未来公共服务、金融贸易与居住为主要用地的新兴城区,具有不可多得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整个城市化进程中的结点所在。其建设用地将主要分布在山凹处,主要发展方向将向西北与西南两个方向做空间上的拓展,与未来的洪源组团及吕蒙组团进行衔接。8、洪源组团用地主要由洪源镇及吕蒙乡的石岭村构成,主要作为城市人口和经济新的增长基准点,以交通集散和物流运输功能为主,为配合浮梁县良好的自然生态风貌与旅游特色,将该组团规划为景德镇市旅游业发展的过渡区域,引导城市向西部近郊地带延伸;该组团功能定位为商贸、物流、体育、会展;内部分交通集散沿洪源立交桥布置,以新建的陶瓷大市场为中心的安排物流贸易用地。9、罗家组团 字串8位于罗家垦殖场一带,主要是陶瓷高技术产业园和罗家机场。该区用地条件较好,新规划布置的高技术产业园的建设可利用门户区便捷的交通优势,又可以解决浮梁城区的人口就业问题,成为景德镇市扩大规模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将成为景德镇市未来城市布局中的一个重要区域。同时在此规划安排航空港用地。第二十八条 规划用地平衡6-1 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及规划平衡表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 面 积(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 人 均(平方米/人)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H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用地 / 967.3 / 12.09 / 11.89R 居住用地
27.96 18.52 27.63 18.22C 公共设施用地 417 875.1 9.81 10.94 9.70 10.76M 工业用地
26.97 28.49 26.65 28.02W 仓储用地 200 216.2 4.17 2.70 4.65 2.66T 对外交通用地 160 185.3 3.77 2.32 3.72 2.28S 道路广场用地 348 825.4 8.19 10.32 8.09 10.15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200 237.1 4.71 2.96 4.65 2.92G 绿地 360 833.8 8.47 10.41 8.37 10.24其中:公共绿地 260 593.7 6.12 7.43 6.05 7.3D 特殊用地 230 99.1 5.41 1.24 5.35 1.22城市建设用地 0.00 100.00 98.81 98.36&备注&:2002年现状总人口43万人(含浮梁城区2万人)。字串62020年规划总人口80万人。现状城市建成区包含浮梁城区:3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160平方公里其中含:生态用地面积 50.2平方公里河湖水域面积 12.7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 80平方公里城市发展预留用地 17.1平方公里表6-2 分期建设用地平衡表序号 用地名称 面 积(公顷)1 现状建设用地及局部整改用地 42492 远景发展预留用地 772.33 中远期发展用地 1091.54 近期新增各类用地 1887.2合计 总用地面积 8000表6-2 分期建设用地平衡表序号 用地名称 面 积(公顷)1 道路用地 314.502 绿地用地 329.403 商业用地 169.804 广场用地 34.705 行政用地 82.406 公建用地 62.107 商住用地 16.808 仓储用地 9.009 市政工程设施用地 46.9010 居住用地 558.1011 工业用地 170.3012 公共活动用地 93.20合计 总新增建设用地 1887.20第七章 居住用地规划第二十九条 规划2020年居住用地总规模为1481.8公顷,占总用地的18.52%,人均居住用地为18.22平方米/人。字串8第三十条 居住用地分为一、二、三类布置。一类住宅用地为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的低层住宅用地;二类住宅用地为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类住宅用地为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混合交叉的用地,主要包括规划期内必须改善的旧村。第三十一条 加快对三类居住用地特别是“城中村”的改造。按照国家及江西省的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第三十二条 规划居住用地的容量控制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区绿化水平,优化居住环境质量为目的,具体指标如下:表7-1居住用地容量控制指标表类别 容积率 建筑层数 绿地率 建筑密度 间距一类居住用地(R1) ≤0.6 2-3 ≥40% ≤20% 1:1.5二类居住用地(R2) 1.0-1.8 一般多层2-3小高层为15层以下 ≥30% ≤30% 1:1.1三类居住用地(R3) ≤2.0 一般为多层和低层,2-6层 ≥25 ≤38% 1:0.9第八章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第三十三条 公共设施用地总规模为875.1公顷,占总用地的10.94%,人均用地为10.76平方米/人。字串1第三十四条 公共设施用地容量控制见下表:表8-1公共设施用地容量控制指标表类别 容积率 建筑密度 绿地率 建筑限度行政办公用地 市级 ≤1.0 ≤30% ≥35% 18-28片区级 1.0-1.8 ≤35% ≥30% ≤22商业金融用地 市级 2.0-2.5 ≤40% ≥20% 22-78片区级 ≤2.0 ≤35% ≥25% 15-24文化娱乐用地 市级 1.0-2.0 ≤30% ≥30% 15-24片区级 0.8-1.2 ≤35% ≥25% 12-18居住区 0.6-1.0 ≤50% ≥25% 10-15市场用地 市级 1.0-1.5 ≤40% ≥20% ≤18居住区级 0.8-1.2 ≤35% ≥25% ≤18医疗卫生用地 市级医疗卫生用地 市级 0.8-1.0 ≤30% ≥35% ≤33区级 0.8-1.2 ≤32% ≥30% ≤24教育科研用地 市级 0.8-1.0 ≤30% ≥35% ≤24区级 0.6-1.0 ≤32% ≥35% ≤18字串7第三十五条 行政办公用地为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于昌江与南河交汇处韭菜园地区建设市级行政中心。第三十六条 商业金融服务业用地规划于昌南大道、瓷都大道及周边地区布置市级大型商业中心及金融中心,安排综合商场、宾馆、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保险业用地,同时配套规划公用服务设施,形成景德镇市商务中心。其它各级服务业用地分别安排在各组团内。第三十七条 文化娱乐用地市级文化活动中心安排在新建的白鹭大桥两端的韭菜园和西瓜洲地区。各城市组团布置小型综合文化娱乐中心,如游艺室、图书室、小型电影厅、录像厅等。综合文化娱乐中心各占地3.5~5.0公顷。字串9第三十八条 体育用地在靠近迎宾大道南侧修建市级大型体育中心。其它地区分散布置小型体育用地。第三十九条 医疗卫生用地于曙光路规划疾病控制中心用地。2010年前在新区规划建设1,000床大型综合医院一处。第四十条 教育科研用地完善现有陶瓷学院新校区的建设,在湘湖镇建设景德镇学院新校区。新区内适当布置中小学建设用地。于602所周边规划一所研发中心。第四十一条 市场用地规划安排陶瓷贸易、个体服装、小商品批发、水果、蔬菜及综合批发市场等市级大型市场,靠近对外交通出入口布置。 字串6农贸市场按综合市场规划,包括肉菜、小百货、小型书店、小型自选商场、修理店、粮油小商店等,设置于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内,设置标准0.7~1处/万人,每处占地2,000~3,000平方米,在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具体按此要求布置。第九章 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第四十二条 规划2020年工业用地总规模为2278.9公顷,占总用地的28.49%,人均用地为28.02平方米/人。仓储用地总规模为216.2公顷,占总用地的2.70%,人均用地为2.66平方米/人。第四十三条 规划工业用地容量控制具体指标如下:表9-1 工业用地容量控制指标表类别 容积率 建筑密度 绿地率 建筑限高一类工业用地(M1) 1.0-2.0 30-40% 30-35% 12-24m二类工业用地(M2) 0.8-1.2 20-40% 25-30% 6-12m三类工业用地(M3) 0.2-0.8 ≤45% 20-25% 4-6m字串5第四十四条 工业用地布局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陶瓷高新科技开发园为龙头,结合原有工业,形成以陶瓷高新科技一体化的工业结构。第四十五条 仓储用地容量控制主要按仓库类型、用途等要素来确定。仓储用地布局根据仓储类型、用途、规模等,结合工业、对外交通、生活居住等用地的布局进行统一综合规划。仓储规划用地向货物流通中心方向发展,远期成为集储、运、销为一体的社会化公共设施。第十章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第四十六条 公路规划措施1、规划“景婺黄(常)”高速公路景德镇段。2、规划206国道为一级公路,进一步完善对其进行改造的配套建设。3、建设环城南路高速公路,疏散过境交通流量。字串14、完成田乐公路一期工程。5、建设浮梁湘湖-乐平高家的一级公路。6、规划建设济南-广州的高速公路景德镇段。第四十七条 汽车客货运站规划进一步完善现有汽车客运站的建设,于东郊组团规划新建一汽车客运站。在洪源组团配合物流中心规划大型的货运站场。第四十八条 铁路规划1、规划建设九景衢铁路景德镇段。2、取消黄泥头―小港咀窄轨铁路专线。保留黄泥头―青塘发电厂专用线。经市区的铁路两旁设置标准绿化隔离带。3、增加景德镇-北京、景德镇-广州、景德镇-上海的车次。 字串54、改善铁路路基条件和通车设施,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形成夕发朝至、朝发夕至的,以中近程为主要客源的快速旅游列车。5、改善景德镇火车站的接待设施。第四十九条 机场规划1、将现有罗家4C级民航机场扩建达到4D级民航机场标准,陆续开通景德镇至南京、杭州、桂林、深圳、武汉、昆明、成都、厦门、沈阳等航线;2010年开通国内(含香港、澳门)30多条航线,年客运量达到100万次,年货运量可达100-200万吨,远期规划开通至东京、汉城、新加坡等国际航线。2、增加景德镇到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等地的航班密度。3、开通庐山-景德镇-黄山直升飞机空中游。4、机场主端侧设计净空要求,空中走廊为北偏东40度60秒。字串55、改善新建候机楼内接待设施,增加旅客候机室内的座位和服务项目。6、加速机场和市内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以及运输工具的改进和完善。第五十条 水运规划1、规划2010年前在昌江下游新建客、货运码头各一个。2、整治昌江航道,综合利用昌江渠化工程,大力发展水上客货运输,建设好昌江上游浯溪口工程,确保昌江通航300吨级货船。3、开通景德镇-鄱阳湖赣江水上客货运及水上旅游线。4、加快码头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第十一章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第五十一条 规划原则1、优化城市道路用地结构。2、疏解过境交通,分散城市中心区流量。字串73、完善路网建设,打通断头路,加强支路建设。4、实行公交优先政策,控制摩托的出行量。5、主次支路分级明确,机动、非机动、行人分离。6、加强交通管理,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7、协调好近期远期道路修建的过渡衔接工作。第五十二条 路网总体结构在原有路网基础上,形成内、中、外三级环状道路与方格网状道路相结合的城市路网结构,路网重点实施建设“三环七纵十三横”。各组团之间由城市环路有机相连,使各功能组团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各个功能组团内部形成环状或方格网状的相对较为独立完善的交通系统。第五十三条 环线设置字串7景德镇城市交通环线建设形成内、中、外三级环路。其中内环路为瓷都大道-昌江大道-广场北路-广场南路-曙光路;中环路为金岭大道-紫晶路-西山路-景德大道-景瑶公路-昌江大道东延伸段-景樟路-三贤大道;外环路为206国道-景婺黄(常)-南外环。第五十四条 纵横道路建设城市南北向干道建设7条,分别为206国道(景德镇段)、金岭大道-西山路、瓷都大道、广场南北路、通站路、林荫路-陶阳路-三宝路、景瑶公路。城市东西向干道建设13条,分别为景婺黄高速公路(景德镇段)、唐英大道-三贤路、三河路-昌江大道-昌江大道东延伸段、迎宾大道、建设大道、昌南大道-珠山路-朝阳路、世纪大道-新厂路、通江路、曙光路、景德大道、工业园主干道、岚山路、南外环。第五十五条 风景(景观)路建设字串1风景路的设置主要依靠城市的历史街道和沿江河道路,突出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旅游特色。建设沿河景德大道风光带、迎宾大道、生态路,做好昌江、南河、西河两侧道路的景观建设。强化陶瓷博览区和湖田古窑址处的景观道路建设。第五十六条 路网密度市区规划路网密度主干路为每平方公里1.2公里,次干路为每平方公里1.4公里,支路为每平方公里3公里。规划道路用地率为14.33%。老城区规划道路用地率达到15.68%。道路建设各项指标应满足规范要求。第五十七条 道路分级规划城市道路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规划。过境路:红线宽度68-108米,设计车速40千米/小时。 字串4主干路:红线宽度40-50米,设计车速40-60千米/小时。次干路:红线宽度25-40米,设计车速40千米/小时。支 路:红线宽度15-30米,设计车速30千米/小时。步行路:红线宽度15-30米。第五十八条 道路交叉口设施规划道路交叉口设施规划包括立交规划和渠化路口规划。其中立交划分为非互通式立交和互通式立交两种型式。非互通式立交一般为跨线桥,其用地在道路红线范围内;互通式立交由于型式不同,用地面积有所差异,一般用地规模不超过10公顷。立交形式应力求标准化,就简避繁。平面交叉路口应按规定拓宽进口车道,并相应拓宽红线。各类交叉路口周围建筑应按规定后退红线。表11-1 交叉口设计形式表立交型式 通行方式 通行能力 (当量小汽车/小时) 用地规模 (公顷)跨线桥 非互通式
2.0~2.5部分苜蓿叶形 非互通式
3.5~5.0部分定向型 非互通式 2.5~3.0环形 互通式
2.5~3.0喇叭形 互通式
3.5~4.5苜蓿叶形 互通式
7.0~9.0定向型 互通式 1 8.5~12.5表11-2 城市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及用地规模交叉口型式相交道路等级 T型灯控交叉口 十字型灯控交叉口 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 用地规模 通行能力 用地规模 通行能力 用地规模主干路与主干路 3.3~3.7 0.50 4.4~5.0 0.65主干路与次干路 2.8~3.3 0.40 3.5~4.4 0.55 2.4~2.7 1.0~1.5次干路与次干路 2.2~2.7 0.30 2.8~3.4 0.45 2.0~2.5 0.8~1.2注:通行能力单位:千量小汽车/小时;用地规模单位:公顷字串9第五十九条 社会公共停车场规划规划在城市出入口设置大型货运停车场,位于主要对外通道附近,解决城市对外联系方向上大型货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具体位置依据公共停车场专项规划控制。城市内部按规范设置社会公共停车场,同时在支路及交通量较小的次干路上设置港湾式路侧停车带。公共停车场用地人均0.85平方米。2010年市区拟安排公用停车场(库)5处,车位1,200个;2020年将停车场增至10处,车位达7,000个。第六十条 公共加油站规划根据用地布局和交通需求,合理布置公共加油站,服务半径按900米控制,同时考虑采用新能源的需要,逐步推广加气站,尽量与加油站结合布置。加油站进出口宜设在次干路上,并附设车辆等候加油的车道。公共加油站在城市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阶段布置。 字串9第六十一条 货物流通中心规划为使货物运输安全便捷,易于货运交通管理。景德镇市区货物运输应以社会化专业运输为主,同时结合市区货物特征合理选择货运车辆。大、中、小货车的合理车型比例为1:5:3。第六十二条 城市广场规划规划城市公共广场11处,分布在市区的车站、码头,以及行政、居住、商业中心区等地。城市广场规划按人均0.2-0.5平方米的指标进行控制。第六十三条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1、公交规划目标提高公交车总量,至规划期末,公交车万人拥有率达到标台。优化线网布局,提高线网覆盖率,使城区公交站点3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5%,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合理设置各类公交场站,保证公交场站发展的用地需要。 字串52、公交发展原则(1)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争取在城市形成规模的同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公交网络,达到每万人拥有8辆公交标准车的水平。(2)公交车辆以单机标准公交车(大巴)为主;小型客车(中巴)、出租车为辅。(3)随城市规模的扩展,逐步形成快速公交走廊。(4)建立中小巴系统,利用中小巴特有的灵活性,使之作为常规公共交通的一种辅助方式。(5)建立完善的公交站场,在主要公交线路上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6)市内公交线路长度控制在15公里以内,站距控制在500米左右。3、公共交通政策限制摩托车发展,摩托车总量控制在现有水平以下并逐步取缔;合理有序发展小汽车,从“抑制拥有,鼓励使用”转向“鼓励拥有,抑制使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交占居民出行的比例,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出租车、私人小汽车为辅的多种客运交通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强化居民交通法规意识,建立交通管理中心,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字串54、公交车辆规划按每辆单机标准公交车年客运量40万人次估算,折合每日1000人/次左右。2020年景德镇市区公交车需求量按200辆标准规划配置。5、公交停车场规划规划建设综合车场,集行政管理机构、停车场、保养场等功能于一体,作为公交总公司或分公司所在地。由于综合车场兼首末站功能,其用地规模应综合考虑。2020年市区规划首末站20处,枢纽站5处,保养厂2处,综合车场5处,总用地规模为20公顷。第十二章 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第一节 绿地系统第六十四条 规划目标景德镇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目标是:“山在城中”,“城在绿中”,构筑“山、水、城、林”融合和谐的山水园林城市。充分利用景德镇城市四面青山、江河穿城、山水环抱的自然生态条件和良好的气候与土地条件,构筑和优化城市山水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城市区域大生态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最佳居住环境。第六十五条 用地布局结构建设点、线、带、面、楔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以山地、丘陵、河道、园地、农田林网等防护隔离绿地组成绿楔,伸入城市内部。1、点一一由街头绿化,居住小区、居住区及村级公园组成。字串92、线一一由道路、河流两岸的绿化组成,用绿色通道把中心城区和各镇区连接起来。3、带一一由工业区防护隔离绿地及较宽的道路绿化带组成。4、面一一由市级、区级公园、风景名胜公园、风景旅游区等组成。5、楔一一由山地、河岸、园地、农田林网组成。第六十六条 绿地系统建设措施1、在基建报建时严格执行省《江西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和市政府《城镇园林绿化管理暂行规定》。绿地面积不足的要实行异地绿化补偿,收缴绿地补偿费。同时要切实加强绿化管护,巩固绿化成果。2、搞好全市古树名木的调查建档、拍照、挂牌工作,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切实搞好管护。3、森林资源保护规划,增建生物防火林带300公里,修建防火通道200公里,并逐步建成水泥硬底化通道,提高森林防火的能力。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重点是防治虫病,找出防治办法,进行综合治理。字串14、提高林份质量,建设混交林和风景林,抓好主干公路和边境绿化形象工程建设。继续提高绿色通道的绿化质量水平。5、改变粗放的“铲平”开发方式,尽可能保护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尤其应注意保护独立的山丘;并要下决心搞好石场复绿,恢复自然生态环境。6、各级公路、河道、铁路两侧按规定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以此为骨架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林网,林网完好率达到90%。7、在搞好四旁绿化的基础上,远郊区所有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都要建设环城林和村镇片林,建设一批公园绿地,逐步提高环境质量。8、市区绿化要与“分散集团式”城市布局相结合,加快绿化隔离地区的植树进程,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森林公园、防护林和苗圃、花圃,扩建、新辟公园和街头绿地,搞好四旁绿化,加强居住区绿地和单位专用绿地的建设,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高水平的市区绿化系统。 字串19、在市区中心地区的四角保留楔形绿地,形成通风走廊。严格控制中心区周边地区的建设,逐步增加绿化比重,发展成为大面积片林。要尽快建设好环绕市区中心地区宽100米以上的绿化环带,主要是迎宾大道的绿化带建设。10、建设市区公路、铁路、河湖水系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形成绿化网络。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水平,精心绿化主要干道,形成乔、灌、花、草结合的花园式道路。11、保持现有市区湖泊水面,补充清洁水源,加强河湖管理,进行绿化美化,提供娱乐、游憩场所。并进一步研究部分河道通航游览的可能性。其他河道凡有条件的也要综合开发风景资源,绿化美化环境。12、严格控制各单位的绿化用地,旧城区不低于25%,旧城以外地区不低于30%。新建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2平方米。危旧房改造区绿化用地不低于20%,人均公共绿地不少于1平方米。第二节 城市景观第六十七条 规划原则字串41、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原则。2、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则。3 、保护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4 、场所与精神相结合的原则。第六十八条 布局结构规划形成以规划区各公园、广场节点为核心,沿街沿河绿化带为骨架,各组团内附属绿地为基础,滨水绿化景观为主的水乡生态绿化系统,构造蓝轴(水系)、绿轴(绿化带)相互交融的生态发展空间。第六十九条 园林景观规划以城镇绿化、通道绿化、庭院(单位、厂区)绿化为重点,以增加绿化量、美化环境为目标,建设一批环境优美、景观别致、各具特色的风景线、风光带、休闲广场、街心花园、园林化小区、园林化单位等,加快景德镇市“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提高绿化的品位和档次,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字串2第七十条 一江两岸景观建设一江两岸景观带的建设。景德镇市区河道长12.50公里,地处昌江中游,沿江设有客货码头7座。昌江目前水体保存良好,几乎没有污染,沿江人民生活用水大多依靠昌江。无论从历史价值,环境资源还是城市景观等方面来看,昌江水系的保护与开发都值得重视。目前市内昌江两岸环境较差,有必要进行整治,为市民休憩,游客观赏以及城市景观塑造作出贡献。第十三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七十一条 保护原则1、从景德镇城市布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着手保护和规划工作。2、充分尊重历史环境,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字串33、充分研究分析景德镇特色,发掘和延续历史文化内涵,促进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和持久性。5、要兼顾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居环境改善,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第七十二条 保护思路以保护景德镇地区珍贵的陶瓷文物古迹、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及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为重点;使新旧建筑、新的建设与周围环境互相协调;要妥善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要继续在城区和广大市域范围内增划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第七十三条 保护空间格局要从整体上考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尤其要从城市格局和宏观环境上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规划的总体构想是以昌江为一条主脉,联系老城内四个主要内环保护区域和老城周边四个外环保护区域。景德镇市的历史文化保护空间格局分为:一条主脉(昌江);内环保护区(包括珠山明清御窑遗址保护区、湖田古窑遗址保护区、枫树山陶瓷文化博览区、三闾庙文物保护区)、外环保护区(包括浮梁旧城古文化保护区、瓷土矿保护区、瑶里历史文化保护区、乐平文物保护区)。控制范围分为三级(绝对保护范围、建筑控制区、环境协调区)。 字串5第七十四条 保护措施1、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切实做好于保护中求发展的工作,杜绝乱拆乱建古建筑的现象发生。加强对“古码头遗址”的开发。三闾庙古码头及其对岸码头,可以作为城市空间的节点来开发利用。2、协调好城市新区建设与城市老区的关系,新区建设规划应体现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老城区改造要基本保持原有的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在这些地段合理进行土地置换,迁出人口,降低核心区建筑密度和容积率。3、对于历史悠久并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应以重点维护和保护。保护和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由珠山路直至朝阳路形成景德镇市东西走廊,其两侧的建筑布局和景观布局风格须充分体现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字串84、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还要做好精神层面的保护,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市领导及全市人民的保护意识,共建城市。在保持古民居、古窑址、古建筑、街巷以及街区的同时,更要保留好能够体现城市历史特点的生活习俗。5、景德镇保护规划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处理好与该城市密切相关的昌江、南河、西河的关系,利用沿河景观资源优势做好城市景观规划。注意保护高岭村及其周边的自然特色,做好高岭土发源地遗址以及其自然特色的保护工作。第十四章 旅游专项规划第八十一条 总体思路根据《景德镇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景德镇市旅游业发展总体思路为:一个形象(中外瓷都——天下名镇)、两大特色(陶瓷文化和山水生态)、三大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地缘优势)、实现四化(产业化、信息化、集团化、国际化)。 字串3第八十二条 开发模式旅游景点的开发要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有机协调,景点的开发总是以具有艺术观赏价值、文物研究价值、历史追溯价值为主要前提,这些景点大多都是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开发商要和保护主管单位达成一致,在开发和旅游上合理运用资源和统一调配资金,保护单位的拨款可以用于对文物的修缮和环境的改善,另外旅游的一部分收入可划出来加强对文物的进一步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第八十三条 旅游体系布局1、大区域旅游城市群布局在规划过程中,景德镇要积极配合大区域旅游城市群布局这一趋势,组建周转能力强大的物流、人流中转中心。在中期规划中结合各条旅游线路修建高档次的宾馆、酒店。远期规划过程中,积极向国家和有关部委争取在景黄高速修建的基础上,穿过杭州延伸至上海,开通景、杭、沪都市旅游线路,另外考虑开通景德镇——三清山——武夷山的风景旅游线路,这些线路的出行距离均不超过8小时,发展的潜力极为明显。 字串32、市域范围的旅游体系布局开通瑶里风景区——金竹山寨风景区——东埠古街——高岭古矿区——玉田湖风景区——红塔、古县衙旅游区——景德镇市区——翠平湖风景区——洪岩风景区旅游线路,修建市级公路,实行联营机制。3、市区范围的旅游体系布局景德镇市区内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珠山明清御窑遗址、龙珠阁、中国陶瓷博物馆、一江两岸风景带、枫树山陶瓷文化博览区、湖田古窑遗址、三闾庙古街区包括莲花塘、人民广场、中山北路仿古步行街、海慧游乐园等,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在城市中环线内开设市区这几个主要古迹遗址的旅游直达线路。第八十四条 瓷文化旅游开发战略 字串4利用考古发掘和文物展示,建设御窑陶瓷博物馆,展示陶瓷历史断层,在地面建设历史文化遗产廊道,形成观赏性与参与性兼具的特色旅游线路,以整合旅游资源为依托,发挥文物古迹可利用性的功能作用。结合陶瓷大市场、中小学陶瓷培训基地的建设,开发集陶瓷艺术品鉴赏、陶瓷文化教育、陶瓷精品购物、陶瓷制作工艺欣赏、陶瓷制作亲身体验、陶瓷名家现场报告等全方位、多功能的陶瓷旅游线路。第十五章 环境保护规划第八十五条保护规划原则1、保护城市特色,满足城市功能需求,提高生活功能区环境质量,保护好自然与人文景观。2、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原则,实行全过程控制。3、坚持扬长避短,合理资源配置原则,充分利用综合与系统分析技术,使之产生最佳环境效益。字串14、坚持强化管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使规划成为促进和落实“八项制度”的基础和先导。第八十六条 环保目标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生产,逐步治理老污染源,使污染得到基本控制,主要污染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中、远期进一步搞好环境综合整治,使城市质量有明显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基本稳定,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使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将景德镇市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城市。第八十七条 城市环境分区1、一级环境保护区把核心保护区、行政中心以及大学城定为一级环境保护区。该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类区的二级标准;区域噪音按《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1类标准。 字串82、二级环境保护区(I类)把北环路居住生活区、老城区内部的生活小区、浮梁片区规划为二级环境保护区(Ⅰ类)。该区是城市重点环境保护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类区的二级标准;区域噪音按《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1类标准。3、二级环境保护区(II类)把西北门户区、西南科技园区、浮梁科技园规划为二级环境保护区(Ⅱ类)。该区重点是现状商业、居民混合区及规划的商业活动区,无污染工业区,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类区的二级标准;区域噪音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标准。4、三级环境保护区把焦化煤气厂、昌河汽车城、高新区(吕蒙)一带规划为三级环境保护区。该区现状已经是重度污染地区,由于其特殊性,在采取一定措施后,预测未来仍将有一定污染,是环境保护重点治理控制地区,按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类区的二级标准;区域噪声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3类标准。字串5第八十八条 环境控制目标1、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二类区的二级标准执行。2、地表水环境质量控制目标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控制目标水体 水域 控制城镇 功能区类型 水质目标昌江河支流杨村河 杨村河(北河)发源地(跑马降、鸡冠石)-峙滩杨村入昌江河处 浮梁县 渔业用水区 Ⅱ昌江河支流西河 黄坛三县尖-三闾庙入昌江河处 浮梁县 渔业用水区 Ⅲ昌江河支流东河 谣里白石塔五谷尖-鹅湖镇饮用取水口下游200米处 浮梁县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Ⅱ昌江河支流东河 鹅湖镇饮用取水口下游200米处-东港桥入昌江河处 浮梁县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Ⅲ昌江河支流南河 南河与婺源交界的三花尖南麓入境处-黄泥头水厂取水口下游200米处  浮梁县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Ⅲ昌江河支流南河 黄泥头水厂取水口下游200米处-西瓜洲入昌江河处 昌江区 景观用水区 Ⅲ昌江 兴田镇埠(与祁门县交界)入境处-峙滩 浮梁县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Ⅱ昌江 峙滩-朝天门 浮梁县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Ⅲ昌江 朝天门-浮梁县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处 浮梁县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Ⅲ昌江 浮梁县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处-瓷都大桥下游100米处 珠山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Ⅱ昌江 瓷都大桥下游100米处-渡峰坑 珠山区 景观用水区 Ⅲ昌江 渡峰坑-鱼山水闸 珠山区 工业 Ⅳ昌江 鱼山水匣-昌江河鱼山、丽阳出境处 昌江区 景观用水区 Ⅲ玉田水库 南河上游入玉田水库处-玉田水库出口 浮梁县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Ⅱ乐安河支流官庄河 历居山小河口-历居山小河口-氵名口入乐安河处 乐平市 景观用水区 Ⅲ乐安河支流车溪 涌山共库入境处-浯口镇西湖桥东南鸡公山下入乐安河处 乐平市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Ⅱ乐安河支流 石番溪 科山下东麓-鸣山入乐安河处 乐平市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Ⅱ乐安河支流长乐 十里岗乡-氵名口出口滩入乐安河处 乐平市 渔业用水区 Ⅲ乐安河支流建节 众埠镇入口处-众埠镇尚濂咀入乐安河处 乐平市 景观用水区 Ⅲ乐安河支流安殷 洄田乡港背村入口处-方家滩 乐平市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Ⅲ乐安河支流安殷 方家滩-翥山渡入乐安河处 乐平市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Ⅱ乐安河 氵名 口入境口-虎山上游1000米 乐平市 渔业用水区 Ⅲ乐安河 虎山上游1000米-虎山下游1000米 乐平市 渔业用水区 Ⅱ乐安河 虎山下游1000米-接渡大桥上游1000米 乐平市 渔业用水区 Ⅲ乐安河 接渡大桥上游1000米-韩家渡大桥 乐平市 景观用水区 Ⅲ乐安河 韩家渡大桥-乐安河出境处 乐平市 渔业用水区 Ⅲ共库 乐平-婺源、浮梁交界处 乐平市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Ⅱ字串93、环境噪声质量目标按景德镇市城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执行,城市交通和区域环境噪声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第八十九条 环卫设施布局1、尽快完善垃圾中转站的布点,按1.5平方公里规划一处,中转站用地面积约200平方米,设置在主次干道。2、垃圾收集站(点),居民区按300米半径设置1个,占地面积30平方米,逐步实行生活垃圾袋装收集。粪库与粪便无害化处理。现有粪库4座,规划在西南区新建粪库1座,2020年内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3、合理分布公厕,流动人口密集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每400米设置一个,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左右;加快现有破旧公厕改造,至2010年水冲式公厕达到80%,2020年达到100%,粪便机械化清运率达到100%。 字串24、市区垃圾近期仍采用卫生填埋法,远期以焚烧法为主。工业废弃物的处置首先应加强综合利用。对工业危险废物和医院的废弃物应设置专门的工业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进行集中处理。5、垃圾处理场应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垃圾填埋场的卫生防护带为500~800米,垃圾焚烧场的卫生防护带为300~500米。规划对市区4个区的垃圾填埋采用统一集中处理的方法,以利于卫生管理,防止污染源的扩大。第十六章 给水工程规划第九十条 用水量预测规划2020年景德镇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为800升/日,则总用水量为64万立方米/ 日。供水普及率为100%。第九十一条 水源规划规划以昌江、南河为城市主要水源,辅以人工水利工程。划定昌江上游为城市主要水源保护区,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严格控制管理。字串4第九十二条 城市供水设施规划城市现状有3座水厂,2001年日供水能力为20.4万吨/日,在建的第四水厂设计供水能力为20万吨/日(见表20-1)。表20-1厂 名 取 水 方 式 水厂供水能力(万吨/日)观音阁水厂 昌江地表水 6.5洋 湖 水 厂 昌江地表水 11.8黄泥头水厂 南河地表水 2.1合 计 20.4字串5规划增建两处水厂,其中西区水厂位于西市区南部,湘湖水厂位于湘湖镇东南角,设计供水能力分别为15万吨/日和10万吨/日,届时城市日供水能力达65.4万吨/日。第十七章 排水工程规划第九十三条 污水量预测取2020年综合污水排除率为80%,则城市污水总量为51.2万立方米/日。第九十四条 排水体制规划采用完全分流制排水体制。老城区部分区域可保留合流制排水形式,通过截流管输送至污水厂处理排放。新区可分期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排放系统和雨水排放系统,先解决污水处理排放问题,再完善雨水灌渠。第九十五条 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取污水处理率为60%,则规划污水处理规模为30.72万立方米/日。 字串5根据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以集中处理为主把市区划分为3个污水排除与处理区,建设污水处理厂3处,分别位于城市西北、西南与南部,规划其污水处理能力分别为12万立方米/日、12万立方米/日和8万立方米/日,总处理规模到2020年应达到32万立方米/日。第九十六条 污水管线布置2020年市区城市污水管普及率达到90%,沿昌江、南河建设截流干管,沿城市主要街道铺设污水干管。第九十七条 逐步完善雨水排除系统城区旧沟除少数经整修可继续利用外,部分合流旧沟结合危旧房改建和道路拓宽改造为雨、污分流管道。重点解决低洼地区的严重积水问题,增设6到10处雨水泵站,确保雨水顺利排放。更新改造排水能力低的雨水管,疏挖下游排水河道。2020年市区雨水管道服务面积率达到90%以上。第十八章 电力工程规划第九十八条 电力负荷预测字串9预测2020年全市负荷应达到55万千瓦;全市用电量22.3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达到2787千瓦时。第九十九条 电源规划2010年电源总供电能力应达到江西省电力设计院编制的《2010年景德镇供电区11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卷册检索号:36-X2821G-A-01)中所预测的目标,即可满足全市用电需要。2020年电源总供电能力应达到50万千瓦以上,缺少电力应尽量从省网电得到满足,并应积极开发水电事业。第一00条 电网规划1、景德镇电压等级分为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380伏/220伏。2、2020年建成1座500千伏变电站。3、逐步形成220千伏主干输电网,2020年就建成5座220千伏变电站。 字串94、加强110千伏主干送电网建设,2010年建成5座变电站,2020年建成10座变电站。5、完善35千伏主干配电网,近期应加紧改造10千伏供电线路,使其尽快形成环路。6、加强农网建设,提高农村用电水平。第一O一条 变电站建设1、充分预留变电站站址,站型应朝大容量,少占地方向发展。2、220千伏变电站沿规划建成区两侧高压走廊附近布置,部分深入城区中心,110千伏变电站可深入城区中心。规划增设7处110千伏变电站。3、建站选址可采用三种方式: 结合旧址改造和调整规划布置;大型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和大型企业单位宜采用110千伏直接供电;部分地区可考虑地下式变电站。字串5第一O二条 走廊规划和高压线路1、走廊:结合带形组团式城市结构,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大型高压走廊和电缆通道,树立先有走廊后有线路的概念。走廊应少占城市建设用地,并满足城市景观要求。2、高压线路:线路敷设考虑安全实用,节约用地和承受能力,长远规划,远近结合,线路应尽可能在规划走廊内敷设。第十九章 电信、邮政工程规划第一O三条 电信规模预测1、电话网络规模 :2020年全市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40%,其中城区达50%。全市电话用户达到32万户,全市交换机容量为40万门。2、长话网规模 :到2020年,长话电线数达到4万条,交换机容量达到4万路端。字串93、移动电话规模预测 :移动电话网是实现通信个人化的必要途径,是未来发展方向,需要大力发展。预测2020年普及率达到60%,用户达48万户,交换机容量达到60万线。4、数据通信网规模: 加快数据通信发展速度,采用高科技数据通信方式,2020年数据用户应达到16万个。第一O四条 微波通信和微波通道以昌江为界,规划东西两个收发讯区,集中安排全市主要无线电收发讯站点,并划定保护范围,防止电磁干扰,城区内应尽少采用直接传播方式,尽量利用收发讯区中心转站转播。第一O五条 有线电视网加快景德镇有线电视网建设,实现全市有线电视联网及统一管理。规划到2020年将网络发展到全市,总用户达到20万户以上。字串1第一O六条 电信设备用地规划全市规划邮电信息枢纽中心1座,位于西市区,作为全市邮电管理和信息服务中心;到2020年电信枢纽达到1座;综合电信楼(汇接局+端局)达到2座;一般电信局楼10个。第一O七条 邮政业务规模预测根据2001年人均14件,年函件量为540.3万件的现状,预测2020年人均15件,年函件量为1350万件。第一O八条 邮政系统规划形成邮电局、邮电支局和邮电所三级邮政局系统,提供优质高效,极其方便的邮政服务。到2020年逐步建成邮电支局80座,邮政所35处,邮政所服务半径小于1000m。第二十章 燃气工程规划第一O九条 燃气需求量预测 字串7预测2020年居民,公建和工业用户液化石油气耗量为10万吨 /年。预测2010年及2020年煤气用量分别达到1000万立方米/年和2500万立方米/年。第一一O条 燃气系统建设加快区域气化站的建设,作好近、远期管网的衔接,保证近期建设管网符合远期使用天然气要求。 在新区扩大燃气管道服务范围,大力发展管道供气用户。市区边缘区及老市区等不便敷设煤气管道的用户可适当发展瓶装液化石油气用户。近期以煤气及液化石油气为主,远期考虑天然气的引入。第二十一章 城市防灾规划第一节 消防工程第一一一条 消防规划要求满足城市总体布局的消防安全、消防站规划、城市消防给水、消防通信规划的基本要求。第一一二条 消防队伍建设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走全社会办消防的路子,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组织,以适应消防工作的需要。到2010年,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的中心镇、开发区、工业区均要建立民办消防队。现在企业专职消防队,要保持人员的稳定,逐年更新器材,加强装备建设。全市重点单位、街道、乡镇要逐步建立义务消防队,形成公安队、企专队、义务队为一体的消防保障体系。第一一三条 规划措施 字串6根据《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消防站的布局就应以接到报警五分钟内消防车可达责任区边缘为原则,每个消防站责任区面积4—7平方公里的规定,根据景德镇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及布局,除现状消防中队之外,至2020年消防站应达到16处,每处用地1-1.3公顷。第二节 防洪工程第一一四条 防洪标准城市主要工矿企业、仓库、机关、学校等重要部门要能抗御20-50年一遇洪水,一般地区最低要能抗御10-20年一遇洪水;2010年以后,按中等以上的现代化都市要求,能全面抗御50-1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为奋斗目标。第一一五条 规划措施1、强化防汛抗旱指挥部职能,制订科学防洪方案,明确任务,范围、做到城市防洪和农村一起抓,重点抓城市防洪,落实《防洪保安资金征收管理办法》,足额征收防洪保安资金,用于防洪非工程措施和建设防洪工程。 字串92、进一步完善“昌江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和建立预警系统,充分发挥水遥测先进技术功能,应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水文情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及水文预报的预见期和精度。提前对突发性洪水的预报,使之尽量减少经济损失,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统计,提前3小时作出一次洪水预报能减少直接经济损失30%左右,这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防洪减灾措施。3、科学地调度鱼山闸坝,完善调度方案和操作体系,避免调度失当,抬高洪水位造成更大损失。鱼山闸孔启闭应由市防总直接下达指令调度。4、水行政部门要加强执行《水法》,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河道管理力度,每年汛期来临前要全面进行一次整顿疏障大检查,凡是违章建筑物,有碍泄洪能力的一律请有关建设部门负责拆除。5、加强过河建筑物设计标准的审查和管理,凡是涉河的建筑和设施必须经过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方可开工建设,设计洪水标准不得低于50年一遇,重点工矿企业建设选址,须经过洪水影响评价和分析论证,其址抗洪能力不得低于20年一遇。字串16、为能抗御特大洪水的侵袭,拟在昌江中上游建造大型水利工程。根据《饶河流域规划》,宜选择浯溪口水利工程为昌江防洪骨干工程,工程总库容526立方米,防洪库容317.5立方米 。通过库堤结合,综合运用,调峰错峰,科学调度,可将城市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的水平,大大减轻市区洪涝灾害。同时,可为景德镇市提供水资源保障。7、为使城市能抗御50年一遇大洪水,在兴建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同时,还需在昌江、西河和南河市区段修建防洪墙和防洪堤。根据50年一遇洪水淹没图,需在市区西河两岸低洼段,昌江右岸韭菜园至吕蒙桥下游杨家港段以及南河皖赣铁路桥至卫生洁具厂段修筑防洪堤。昌江左岸建材厂至南河皖赣铁路桥修筑防洪堤,在昌江大桥上游城市段修建防洪墙。在考虑浯溪口水库调洪作用下各河段抗御50年一遇洪水,堤顶高程见下表。目前各防洪堤(墙)顶高程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待浯溪口水库建成后各防洪堤(墙)可抗御50年一遇洪水,达到中等城市防洪标准要求。防洪河段堤顶高程单位:米河名 河 堤 50米一遇洪水堤顶高程 20年一遇洪水堤顶高程西河 西河口至罗家垦殖场 35.20——37.00 33.40——35.00南河 皖赣铁路桥至卫生洁具厂 33.60——37.20 32.00——36.30昌江 韭菜园至杨家港 33.50——31.00 31.90——29.60昌江 建材厂一南河口一皖赣铁路桥 35.50——33.60 33.70——32.00(注:文内水位高均为吴淞基面。吴淞基面-674米=黄河基面)字串18、整治城市湖塘,在河、漫、滩开扩地段筑围堤,或者挖深,形成一个较大水面,叫围堤式池塘;还可以整治原有雨水池塘,开出水口,变死水为活水。这样可以调节气候,改善城市卫生,美化城市;可蓄积雨水,作为地面水的排放水体。还可利用修建福利设施,增加城市文化休息的活动场所。第三节 防震减灾工程第一一六条 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资料表明,境内地震烈度为不大于5度。第一一七条 防震减灾措施1、城市总体规划布局采用组团式结构,用林地公园及耕地将各组团分开,提高城市的总体抗震能力。规划区西部东江河网地带多保持农田耕地,少布置高层建筑物及重要的市政构筑物。 字串82、对潜在震害严重的旧城区采用拓宽打通道路、开辟新道路、改建危旧房屋、降低建筑密度等规划措施,提高抗震防灾能力。3、对城市主要道桥、高层建筑物、重要公用设施、政府机关、主要医疗单位等按抗震设施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4、在进行城市规划布局时,注意设置绿地等空地,可作为震灾发生时的临时救护场地和灾民的暂时栖身之所。第四节 人防工程第一一八条 指导思想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方针,坚持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长远建设与应急建设相结合,国家投资与社会、集体与个体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人民防空工程建成布局合理,类别齐全,功能配套的网络式城市防护工程体系的目标要求,使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统一规划、同步实施”。 字串8第一一九条 规划将城市人防工程划分为人员掩蔽工程、指挥通信工程、防空专业对工程、其他配套工程四个部分。第一二O条 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1、采用片区式城市结构,片区间用绿地或林地分开,增加城市防空、 防火及人员隐蔽能力。2、控制城市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改善城市道路系统, 保证市内交通和对外交通畅通无阻,便于战时人员疏散和人防物资的输送。3、对大量储存和使用易燃、易爆、有毒等物质的仓库、工厂, 规划安置在出事情况下不影响城市的地方。第一二一条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1、建设防空地下室,平时可用作商场、娱乐、车库、仓库,战时可作为人员掩蔽、物资贮存。 字串52、可结合医院、电站、绿地、广场等设施的改造,建设地下医院、电站、车间、仓库等设施提高城市综合防灾抗毁能力。3、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城市环境特点,修建地下街、地下过街道、地铁、过江隧道及地下共同管沟。4、协调城市的整体功能,使城市地上、地下形成一个有机空间网络,成为一个综合体。第一二二条 建设沿江防灾减灾绿带规划将防洪堤与沿江绿带(昌江、南河、西河)相结合,形成沿江生态走廊,该走廊可作为防灾、抢险的场所和通道。第一二三条 避灾据点与避灾通道的规划布置1、一级避灾据点:一级避灾据点,是灾难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应按照人口密度和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市区内。由与居民关系最密切的居住区级公园、广场、街旁游园及小区的公共设施组成。 字串82、二级避灾据点:二级避灾据点应分片选取,与一级避灾据点有机结合,并以城市周边的大型市级公园为主,城市近郊区由于空地较多,避灾点也可灵活选取,以求在灾害发生时,将城内居民安全、迅速地转移至宽敞的环境。第二十二章 近期建设规划第一二四条 近期规划原则在景德镇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综合考虑景德镇市“十五”计划,依托老城市,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性,并考虑城市远期发展,保持与总体规划结构布局的衔接性和一致性。重点理顺道路等级体系,完善道路系统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开发一片,利用一片,使其滚动发展,用有限的资金,使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第一二五条 近期建设四大重点任务字串81、完善城市交通系统。重点规划实施“四线三环七纵十三横”的建设。“四线”为对外交通建设,即 “景婺黄(常)”、山东济南至广州、南外环的高速公路和“九景衢”铁路;“三环”即城市内、中、外环,内环路为瓷都大道-昌江大道-广场北路-广场南路-曙光路,中环路为金岭大道-紫晶路-西山路-景德大道-景瑶公路-昌江大道东延伸段-景樟路-三贤大道,外环路为206国道-景婺黄(常)-南外环;“七纵”(南北向道路)为206国道(景德镇段)、金岭-西山路、瓷都大道、广场南北路、通站路、林荫路-陶阳路-三宝路、景瑶公路, “十三横”(东西向道路)为景婺黄高速公路(景德镇段)、唐英大道-三贤路、三河路-昌江大道-昌江大道东延伸段、迎宾大道、建设大道、昌南大道-珠山路-朝阳路、世纪大道-新厂路、通江路、曙光路、景德大道、工业园主干道、岚山路、南外环。字串92、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一是保护历史街区,注重城市的文化价值,切实保护好城市历史风貌,做好中山路、中华路、三闾庙古街的改造工作。二是保护古窑遗址,对御窑遗址进行保护性挖掘,建设御窑博物馆,同时还要做好湖田古窑遗址及其他窑址的发掘和保护。三是对具有一定价值、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里弄、古作坊和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测绘和研究,加以严格的规划控制。3、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如财富大厦、紫晶宾馆、中国陶瓷博物馆、西山湖宾馆、国际会展中心、景德镇剧院、御窑遗址公园等的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同时做好公共设施建设,如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广场、农贸、停车场、公厕等。水务上要全面实施城市给水管网和所有水厂的改造扩建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改造水利设施。电源和电网改造“双轨并进”,建设强大可靠的电力保障系统。字串54、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在市区要集中力量建设中心地区外围的公园和绿化环带,完成城乡结合部的绿带衔接。其中重点实施“三区五林八带十园”工程,“三区”即规划完善建设3个风景区:陶瓷历史博览区、玉田水库风景区、山田水库风景区;“五林”即完善和新建5个城市森林公园:枫树山森林公园、三宝蓬森林公园、莲花塘森林公园、松涛森林公园、冷水涧森林公园;“八带”即规划建设8条风光带,其中4条道路风光带:高岭大道、金岭大道、昌南大道、迎宾大道;4条滨河风光带:沿河东路、沿河西路、西河、南河;“十园”即完善5个休闲公园和新建5个街心花园。第一二六条 近期建设九大重点地区1、老城区内核心保护区,主要是整治与更新基本按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景德镇市老城区保护整治与更新详细规划》实施。在老城区的改造过程中,将一些位于重要文物保护遗址地段的居民进行外迁,集体安置在新建生活小区内部,在原址进行古建修复。同时加快对御窑遗址的测绘工作,在2005年完成遗址博物馆的修建。字串42、韭菜园、西瓜洲地区的综合开发建设市级行政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辅以商住、展示等性质的用地。在韭菜园地区建设景德镇剧院,在西瓜洲地区靠近南河边建设一座大型污水处理厂。3、昌南大道及周边地区主要以高级商住楼、城市公共设施、行政办公、商业博览为主要功能。沿昌南大道、紫晶路、西山路两侧修建财富大厦、紫晶宾馆、中国陶瓷博物馆、西山湖宾馆、国际会展中心及部分行政部门办公楼,打造景德镇新形象。在206国道的西侧修建植物园。4、高新科技产业园此地区的规划基本按照《高新产业园区概念规划》和《陶瓷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路网方案进行实施。局部用地性质和路段从宏观角度做了相应的调整,以工业、居住、仓储、市政设施为主要用地。在206国道新线建设的同期,修建与之联系的东西向次干道。 字串95、南河地段建设景德大道(南河段)和南河风光带,同时集中开发新型住宅小区,并完善与602所的交通衔接。6、迎宾路两侧完善“中国陶瓷城”、“中国瓷园”的建设,营造景德镇作为“陶瓷之都”的崭新形象,成为对外开放的一个门户。实施修建在石岭的一带的国际会展中心和体育中心。7、昌江大道两侧近期主要以“春天花园”、“新枫园”、“远东怡景花园”新型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为主,同时完成昌江大道延伸至景樟路部分的建设。8、高岭大道两侧完善陶瓷学院新校区和启动景德镇学院新校区的建设,同时适当布置居住、商业、配套服务设施。字串69、金岭大道及周边地区根据《陶瓷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搞好陶瓷高新技术工业园的开发,实施航空港、物流中心的建设。第二十三章 郊区规划第一二七条 郊区规划范围随着景德镇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原有行政编制的用地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和市域整体的发展需要,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中应该适当突破行政范围的约束,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郊区规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近郊范围,范围确定的依据是在中心城区外围一带,综合考虑地形特征、交通便利条件以及经济因素等,确定的范围面积约580平方公里,包括有吕蒙乡、竟成镇、鲇鱼山镇、洪源镇、罗家垦殖场、湘湖镇、浮梁镇、三龙乡、西郊垦殖场、丽阳乡、荷塘乡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空间形态上以中心城区为核心,11个乡镇作为其近郊的卫星城镇。字串7第二个层次是远郊范围,范围的确定依据现有的行政编制,除了以上11个乡镇所管辖的所有面积之外,再加上寿安镇,整个远郊范围用地面积为1,300平方公里。第一二八条 规划重点郊区规划要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拟订合理的城市建设用地计划,对农业生产用地实施开发性保护。规划建设和布局城镇蔬菜基地、副食品基地,充分提供服务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政府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宏观调控职能,在总体上把握和平衡,拟定建设秩序和建设重点,引导郊区建设项目分期实现。第二十四章 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第一二九条 由于景德镇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城市发展用地十分有限,在远景展望中,需要对其城市规模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论证,尤其是要论证其和周边城市的区域联系,不排除采用行政区划变更的手段,进一步调整景德镇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第二十五章 规划实施措施第一三O条 规划内容层次理性化字串2总体规划批准以后,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完成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及在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内对各项建设做好具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第一三一条 规划决策程序的法定化1、制定总体规划实施细则。2、强化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发挥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3、加强实施管理的监督力度。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和引导城市建设布局趋于合理。4、强化规划宣传,鼓励公众参与,提高全民规划意识。5、积极运用经济手段,推动城市建设发展。6、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第二十六章 附则第一三二条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说明书和规划图纸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第一三三条 本规划自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实施,届时原有市区总体规划相应废止。字串3第一三四条 本文本解释权归景德镇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三 : 小城镇 总体规划《××农场场部总体规划》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目 录第1部分 规划文本.......................................1第一章 总则..................................................................................1第一条 指导性文件................................................................................................1第二条 规划效力....................................................................................................1第三条 术语............................................................................................................1第四条 规划期限....................................................................................................1第五条 本规划编制依据.........................................................................................2第二章 发展目标和指导思想.....................................................2第六条 总体目标....................................................................................................2第七条 指导思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朝天门儿童服装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