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信息 20世纪50到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发展状况 历史小论文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2高三历史最近各地新题二轮汇编:专题14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
2012高三历史最近各地新题二轮汇编:专题14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249次
资料类型:说课稿
文档大小:4.08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2012高三历史最近各地新题二轮汇编::专题十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2009年9月在中国内地公映的影片《建国大业》,以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筹备为主线,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过程。下列历史事件不可能出现在影片中的是A.重庆谈判
B.七届二中全会
C.北平解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农民在分配土地
b. 人民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
c.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解析】考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图A是土地改革,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图B是人民公社体制下,集权所有制;C项是家庭联系承包责任制下土地集权所有,但使用权归农民个体所有。
137.(2012·潍坊三县期中联考·19题)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农业生产合作社劳动工分票
人民公社,大有希望
农业承包合同书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将土地使用权上交集体,1958年的人民公社运动农民完全失去土地的使用权,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集体)和土地使用权(农户)的分离,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其中最主要的改变是土地使用权。
138.(2012·河北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39题)元旦献词一般是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发表或者在元旦社论时出现,是新中国历史发展变化的见证之一。以下关于中共中央“元旦献词”标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49年:《将革命进行到底》
B.1967年:《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建设上》
C.1988年:《迎接改革开放第十年》
D.2000年:《迎接新世纪的新曙光》
【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发动,全国上下齐造反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967年、1968年扩大到经济领域,正常的生产秩序都无法进行。此题应该选择B。
139.(2012·广东高三百校联考·18题)右图是某同学在历史探究性学习时所绘制的一幅漫画,若要为该漫画配以文字说明,最合适的应该是(
A.消灭剥削
B.反对内战
C.全民抗战
D.包产到户
【解析】图中的关键信息是:“消灭地主”“农民翻身的解放”可以看出是消灭剥削、压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40.(2012·江苏阜宁、大丰、栟茶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我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B.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3.1993年2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内商品资源完全实现市场配置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144.(2012·安徽名校高三模拟二)有人把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划分为初步探索、制度创新和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其中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这里的“创新”具体是指(
A.按劳分配制度的创新
B.管理模式的创新
C.所有制方面的创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
【解析】根据所学,1978——1992年是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改革目标;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2004年以后是纵深推进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题选D项。
145.(2012·湖北稳派教育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下图为新中国人口增长率变化曲线,其中1959年—1961年、1973年—1980年两个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用文字表述其共同因素最恰当的是(
A.政策因素的影响
B.自然因素的影响
C.生育观念的影响
D.经济因素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59年—1961年由于饥荒,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策造成;1973年—1980年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故选A。
146.(2012·山东日照高三模块考试·23题)右图是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1987年出版)中对一些国家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当时,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预测的依据是(
①文革后社会政治局面稳定
②出台重大经济决策活跃城乡
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世界
④突出科技教育兴国战略地位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①②④ 符合1987年时中国的现状,③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逐渐确立的,故本题该选B。本题应注意的是,“突出科技教育兴国战略地位”,不是特指“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47.(201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14题)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下列对于我国新时期农村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B.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C.D.全面推进农村改革,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答案】C
149.(2012·章丘第一次模拟考试·8题)“它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对原来僵化的农业经济体制实行了自我完善,使之变为新型的农业体制,使亿万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上述材料评论的是(
A.B.C.D.A.B.C.?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为1985年此时的农村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此时的城市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故使农村和城市的差别相对来说较小。故正确答案为C。
152.(2012·安徽黄山模拟·13题)8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单位把对外经贸谈判当做“一场特殊的国际阶级斗争”,在谈判桌上设“前线政委”。导致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A.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B.国际形势仍然复杂动荡
C.“左”倾错误方针并未得到纠正
D.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僵化
【解析】考查改革开放。80年代初,已完成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但从材料的信息看,当时仍然是阶级斗争思想非常浓厚,也就是思想观念仍然陈旧僵化,选择D项。
153.(2012·山东滨州高三期末统考·15题)“中国加入世贸,就像一个昏庸短见的守财奴,把自己的清白闺女嫁给了土匪。结果,土匪根本就没有把岳父当人看……还要赔上23000亿美元的嫁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对外开放政策在今天应当重新审视
B.中国给“世贸”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C.过分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富强之路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由材料信息可知,作者不希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认为入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显然过分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事实上,对于中国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54.(2012·山东泰安质检·1题)201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
①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
②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提供了平台
③保障了中国的经济安全
④促使中国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竞争力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为中国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和所学史实世贸组织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建立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受到冲击。
155.(2012·潍坊四县一校质监·25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流行词语,下列各组中,都属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是(
A.阶级斗争
B.体制改革
C.市场经济
D.和谐文明
【解析】阶级斗争应是六七十年代;勤俭节约在50到70年代已成为风尚主流;小康社会应在20世纪末;B都是80年代开始出现的。
156.(2012·河南郑州毕业班第一质检·19题)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中说:“华人社团是宗族和同乡组成的公司和企业网(俗称为“抱团精神”),各企业之间层层连接,规模不断扩大,直至覆盖全球,用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当今的互联式电脑网络。”下列各项与这种社团网络发展相关的是
①西周的宗法制 ②明清时期的晋商与徽商③1980年设立首批经济特区 ④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的民营经济
江苏阜宁、大丰、栟茶
【解析】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①②③④最早分别出现在十四大、十一届三中、文革结束初期、十五大,选择B项。
159.(2012·江西高三六校联考协作卷·15题)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反映出共同的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学习借鉴
B.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解析】题干中的三个事件都是经济发展战略与本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实事求是的产物,选择D项。
160.(2012·江西红色六校第一次联考·2题)在经历了2008年令人兴奋的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令人敬畏的国庆60年阅兵后,世博会完成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三连胜”,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见证。以下对这两个城市表述正确的是(
A.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分别代表着南北不同的文化类型,都是我国著名的古都
B.20世纪30年代两地人民共同谱写了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权利的英雄赞歌
C.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两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D.20世纪80年代两个城市对外开放,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解析】本题考对外开放。上海不是古都,排除A;建立的是共产主义小组,不是共产党,排除C;北京不在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列,排除D。故选B。
161.(2012·江苏扬州高三期中调研·11题)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外交活动。重返联合国是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1972年,参加万隆会议是1955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故A正确。
162.(2012·浙江慈溪高三期中·12题)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992年分别形成了三次建交高潮。下列史实与三次高潮成因相对应正确的是(
A.中苏建交、
尼克松访华、
两极格局的崩溃。
B.一边倒、
“求同存异”
《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D.不结盟运动、
重返联合国、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各阶段外交事业发展的成就。通过分析判断BCD三项错误,事件与三次建交高潮不能一一吻合。B项当中,“求同存异”----1955年、《中美建交公报》-----1978年。C项中,日内瓦会议------1954年、万隆会议----1955年、上合组织-----2001年。D项里面,不结盟运动----1961年、重返联合国----1971年、加入WTO-----2001年。
163.(2012·山西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诊断·16题)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C.日内瓦会议对中国对外关系改善影响深远
D.中国日益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解析】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选择C项。A项与日内瓦会议相距甚远,B项的标志为《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D项中多极化格局尚未出现。
164.(2012·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11题)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把他亲自组建的外交队伍比喻为“文装解放军”。当时(
A.外交工作主要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B.外交官们享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切待遇
C.外交部的职能是为解放军提供外交情报
D.解放军在前线清剿敌对残余,外交部在后方发号施令
【解析】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敌视和破坏。在外交领域,我国外交工作主要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165.(2012·湖南四市九校第一次联考·13题)《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维新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
B.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C.美国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D.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解析】考查对中美关系的理解。B、C、D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判断是正确的;而A是错误的,因为维新派是主张以日本政体来改造中国。革命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必修一第24课。
166.(2012·湖南四市九校第一次联考·11题)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声明“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表明美国政府(
A.坚持“一中一台”立场
B.确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 D.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解析】考查对中美关系的理解。关键信息是:“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而并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所以B、D错误,A明显错误。必修一第24课。【答案】C
167.(201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18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这一方针出台的背景是中美关系的改善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世界形势缓和,战争威胁消失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国两制”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A.B.C.D.我国的外交,从建国之初的“一边倒”到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到90年代不结盟,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随其他国家变化而变化的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美国对华态度决定的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中国的对外政策是国家实力变化A...171.(2012·安徽皖南高三联合测评·12题)2012年是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阅读右图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最主要的信息是(
A.中美关系日益走向紧张
B.美国公开违背三个联合公报
C.正确揭示了美国对中国的政策
D.美国政府恪守“一个中国”原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缓和。解题关键在漫画中的文字信息。美国打着恪守三个联合公报的伪装干涉中国内政,由此可得出C正确。A体现不出;B错在“公开”;D不能反映漫画的寓意。
172.(2012·河北沧州高三复习质监·5题)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第二天,苏联最先承认新中国,并建立了外交关系,揭开了新中国外交史上新的一页。据此,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中苏建交后妥善地解决了两国的边界问题
B.中苏建交有利于两国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C.中苏建交对国际力量对比产生重大影响
D.中苏建交标志着中苏两国正式结成同盟
【解析】考查现中苏建交的意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无疑是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影响世界政治格局。ABD说法错误。
173.(2012·河北沧州高三复习质监·13题)1972年2月有美国参议员说:“我认为我们在越南的卷入、我们坚持有必要遏制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仍基于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缺乏对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性质以及对他们的领导人的意图的真正了解,我们确信他们是一个侵略成性的国家。”其意在(
A.继续支持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政策
B.改变传统冷战思维,主张改善中美关系
C.强调中国侵略成性,反对尼克松访华
D.为陷人越南战争和孤立中国寻找借口
【解析】考查中美关系。关键信息:1972年、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
174.(2012·安徽省城名校第三次联考·10题)对右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175.(2012·安徽省城名校第三次联考·11题)日,戴秉国针对美日军演撰文称中国无意取代美国称霸世界,否认中国经济增长转化为军力,指出“在中国近海搞联合军演的做法,是典型的冷战思维”。对戴秉国的表态理解有误的是(
A.中国一如既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B.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受制于“冷战“格局
C.目前美国在世界上依然处于霸主地位
D.将美日军演视作对华赤裸裸的武力示威
【解析】材料中“无意取代美国称霸世界,否认中国经济增长转化为军力”可见中国依然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也在客观上可以看出美国依然处于世界霸主地位。文中认为美日在中国近海军演是冷战思维,即把美日军演视作是对中国的武力威胁。冷战结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B项所述明显错误。
176.(2012·湖北荆州毕业班质检·16题)20世纪70年代初期,尼克松访华与《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使中美双方关系正常化的战略目标是(
A.双方急于摆脱越南战争的困扰
B.中美携手联合抑苏的需要
C.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需要
D.协调双方在联合国事务中的行动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国际形势: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劣势,故此题应该选择B。
178.(2012·潍坊四县一校质监·8题)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
D.多边外边交政策
【解析】“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体现的是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179.(2012·浙江金华文综知识竞赛·17题)在某一时期,毛泽东曾说:“所谓大反华,究竟是一些什么人呢?不过是一些西方国家的帝国主义分子,其他一些国家的反动派和半反动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修正主义分子和半修正主义分子。……美国和我们的仇恨更大一点”。从讲话内容我们可以判断,毛泽东的上述讲话应发表于(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之间继续对立;所以应是年间。
180.(2012·湖南衡阳六校联考·10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中苏建交;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两国关系紧张,所以出现了“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的调查结果。而70年代随着两国关系改善,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等,出现了“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的状况。本题选A项。
181.(2012·北京东城区示范校12月综合练习·27题)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等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争取和平的周边环境83.1972年夏天,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基辛格大骂日本说:“在所有背信弃义的人中,小日本是最坏的一个。”这说明美日之间
A.关系恶化
B.完全决裂
C.对亚洲展开争夺
D.既勾结又斗争
.自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国际上“伙伴关系”的说法屡见报端,国际关系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趋势演变。这种变化说明
A.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C.“结伴不结盟”已经成为所有国家的外交策略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A.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说明④错误,中国不是不与帝国主义国家建交,而是要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186.(2012·襄阳调研统一测试·26题)“这次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五国发起。除了五个发起国之外,参加会议的还有阿富汗、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埃及、埃塞俄比亚、黄金海岸(加纳)、伊朗、伊拉克、日本、约旦、老挝、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尼泊尔、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苏丹、叙利亚、泰国、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国、也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由谁率领(
【解析】考查对新中国外交的理解。由材料参加会议的国家组成来看全部是一些亚非国家,所以由此得出应是指1955年的亚非会议,团长是周恩来。
187(2012·黄山毕业班第一次质检)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对均势概念做了重新解释,提出现在是一个五极世界,其中的一极便是中国,它应该摆脱孤立局面。这说明:(
A.“一超多强”的格局正逐步形成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需要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D.中国致力于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改善。“它应该摆脱孤立局面”的言论表明美国试图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其背景是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弱势,要求跟中国改善关系。故选C。
188.(2012·山东日照高三模块考试·24题)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年)美国提出同时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设想,一个是在欧洲抵抗苏联的进攻;另一个是抵抗中国的进攻;半个是对付别处的不测事件。尼克松执政时期(年)将“两个半战争”改为“一个半战争”,即同时对付在欧洲或亚洲发生的一次共产党大规模进攻;援助盟国对付亚洲的非中国的威胁,或者应付其他地方发生的紧急事态。在这一战略调整的影响下(
A.美国放弃霸权主义
B.美苏对峙局面缓和
C.中美关系得到改善
D.美欧盟友关系巩固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二战后美苏“冷战”和新中国的中美关系。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继续坚持霸权主义政策,美苏关系的特点是苏攻美守,美国处于守势,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苏联的严峻挑战;中苏关系恶化,缓和关系是中美双方的共同需要;西欧各国开始联合,欧共体实力强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故本题该选C。
189.(2012·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练习·18题)1952年,周恩来在《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中说:“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周恩来在此阐释的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解析】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确立并开始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190.(2012·江苏泰兴市第一学期期中调研·8题)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你们一边倒。’正是这样。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对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的外交从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B.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C.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
D.“一边倒”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题干中的时间是“1949年”此时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闭、敌视政策,因此新中国只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有利于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A项出现在1972年后;题干材料为实行“一边倒”政策原因而不是体现,B项没有体现。D项中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答案】C。
191.(2012·江苏泰兴市第一学期期中调研·10题)“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五十年代外交。题干中“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说明此事件涉及的国家有过殖民地的经历。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A项涉及美国,B项涉及日本,D项中包括的国家笼统,有曾经受殖民的国家,有殖民的国家。
【答案】C。
192.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的相同点是
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B.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C.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
.1971年4月,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A.美国政府被迫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B.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C.中国的国防安全面临新的严重威胁
D.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
194.1960年尼克松曾:“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分明显,中国是。”1971年尼克松又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丌门户。”尼克松前后态度的变化说明
①-战后初期美国中国采取遏制和孤立政策是正确的
②美国要主动采取行动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③美国始终以自身利益得失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
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④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71 74 77 1978
建交国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解析】考查中国的外交状况。年为中国与外国建交的第二个高峰期,前一个为建国初期,故说是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并没有说错,①正确;中国外交受到了文革的影响,排除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步缓和,③正确;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不在此时间段,排除④;故正确答案为A。
197.(2012·河北高三质监·12题)2011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周年。十年前,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解析】考查上海合作组织的新型区域合作。ACD说法错误。
198.(2012·福建四地六校联考·8题)下图是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199.周恩来曾就尼克松访华说过这样一段话:“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此前阻碍中美两国交往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敌对的政策
B.美国反对新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因“文革”动乱外交工作陷入停滞
D.中美两国是两个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
A.实行“一边倒”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关系
D.实行不结盟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一条线”外交方针可知是70年代的外交策略,而现在要转变应该是新时期,新时期的外交基本政策是不结盟。A是建国后初期。B是50年代中期。C应更晚一些。
202.(2012·浙江湖州高三期末·22题)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期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38%-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五四运动时期
B.大革命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文革时期
【解析】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理解。关键信息是:“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译自俄文的书籍占38%-45%”所以可以判断是一五计划时期。
203.(2012·江苏盐城摸底·1题)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对材料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交换意见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B.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C.共同点主要指双方的共同利益 D.新的开始指中美两国全面合作
205.(2012·河南郑州毕业班第一质检·24题)对于下图支持中国票数持续增长情况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施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美苏对中国的战略“扶持”
206.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时(见右图)指出:“上海在美中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城市,在37年前,《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的篇章。”“新的篇章”是指
A.“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B.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中、美两国建交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D.中美关系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A.B.C.D.《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A.B.C.D.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解析】题干由“一边倒”到“求同存异”的提出,说明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B、C项说法均错误。
214.(2012·广东珠海摸底·18题)1955年4月,毛泽东主席曾撰文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下列相关认识中,正确的是A.此后,美国很快就派基辛格秘密访华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定的
C.毛泽东主席的话标志着中国要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毛泽东主席见证了中美建交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
218.(2012·安徽省示范高中第二次大联考·26题)(16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推进中国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新中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都摆放高6. 18米、宽5.24米的孙中山画像。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武昌起义”与“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渡江战役”等依次排列。这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刘新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令侵略者想不到的是,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最终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历经列强蹂躏的中华民族,已经在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中国的嚣张野心中彻底觉醒和顽强奋起了!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勿忘国耻共襄复兴》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大会上的讲话》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基础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4分)
(2)材料二中“这一事件”指的是什么?有何严重后果?结合有关史实说明中华民族是如何“彻底觉醒和顽强奋起”的?(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中国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原因。(6分)
【解析】本题设计新颖,知识点跨度大,考查了对材料的概括分析能力,也要求对所学知识有较好的掌握。第(1)问考查了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按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基础角度来回答。第(2)问依材料二判断“这一事件”,从“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等可以分析出这一事件指九一八事变,其他几个问题根据有关九一八事变的知识进行回答。第(3)问较为常见,按要求回答新时期中国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1)①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②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③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更加激化,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高潮;④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与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 ⑤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后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任答4点,4分)
(2)九一八事变。后果:日本侵占整个东北,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2分)
史实: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全民族抗战,经过八年艰苦抗战,最终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4分)
(3)原因:改革开放;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等。(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9.(2012·天津第一次六校联考·35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
美国总统与议会议员均由选举产生。美国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员组成的国会。每州众议员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任期二年。国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宣战权等。
(1)依据对材料二的理解,概括说明材料一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中两种民主制度在表现形式和性质上有何不同之处?(4分)
据《华商报》消息,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最近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县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这枚印章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公章”。
(3)材料三“史上最牛公章”“牛”在何处?(4分)
(4)通过以上材料中你对民主发展历程有何认识?(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考查的知识点是民主制的发展。第(1)问主要是结合材料,关键信息是:材料一:“选出50人参加”“人数按比例分配”“只能担任两届议员”材料二:“选举产生”“人口成正比”“任期二年”,第(2)问要结合教材雅典民主的实质及美国的民主的理解。第(3)问要结合材料回答,“发明”“至少三人同意”这些信息。第(4)问归纳概括,一定要结合以上的回答,主要是民主的普遍性;民主的参与者;民主的发展性;民主的多样性。
【答案】(1)法制基础上的选举制、集体领导的议会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4分)
(2)材料一表现形式是直接民主,性质是奴隶制民主;材料二表现形式是间接民主(代议制),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4分)
(3)体现创新性;将公章一分为五;暗含分权制衡原则;尊重民意,体现公平,使权力受到有效制约与监督。(4分)
(4)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民主建设不是恩赐,有赖公众的积极参与;体现民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民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借鉴与创新的过程。(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得4分)
220.(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顾准文集》
材料二 ——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写出材料二中①、②所指代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代议制确立的基本途径或方式。
()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通过哪些具体内容来体现的?“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说明了什么?
()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主制度发展的相关因素。
(1)特点:主权在民,直接民主,轮番而治。(3分)
(2)内容:①内阁制,②总统制(①答君主立宪制,②答民主共和制皆不得分)。(2分)
途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或王朝战争);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文件。(2分)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分)
说明: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言之有理同样赋分,2分)
(4)因素:经济发展,社会形态;历史传统;地理条件;国际环境。(答出4点即可,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苏格拉底
19世纪30年代的英议会改革
1871年德意志帝国议会成立
()依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西方民主政治出现了什么发展趋势。(4分)
(3)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完善表中所缺内容。(4分)
结果或意义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①
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③ 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④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第(1)问主要考查苏格拉底对雅典直接民主弊端的认识,重点结合直接民主中的抽签轮番而治的偶然性导致权力滥用方面,可结合苏格拉底之死。 第(2)问从图片即可判断主要信息是民主政治的完善和扩展。第(3)问属于简单的识记题。
【答案】(1)直接民主制使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不利于国家管理,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4分)
(2)西方民主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如英国议会改革;民主政治范围不断向其它地区扩展,如德国通过立宪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4分)
(3)①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③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④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4分)
225.(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49题)(18分)每逢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制度往往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西周封建制度下,主权经由层级的结构,逐级分享,不论王室,或是诸侯,或是卿大夫,都不能拥有完整的主权。而在战国开始时,一种新型的国家出现了。在这个国家里面,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大臣可以自由任免;同时这种官僚制度选任和提拔有才干者,淘汰不合格者。国家事务远较以前复杂,这就需要一批有管理国家本领的专家来行政,而不是任用只懂朝廷礼仪的绅士来做官。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资料整理
(1)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所发生的重要变化。(6分)
夫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此一自强运动,实始于咸丰末年英法联军之役以后,而甲午一战,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之总结也。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2)根据该学者的观点,简述中国近代“自强运动”初期的主要表现及失败原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自强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12分)
(3)材料三中“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指什么?(2分)概括17世纪后期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2分)
(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思想?(2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3分)
【解析】(3)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分)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思想家的宣传鼓动;议会在英国有较长的历史,且掌握一定的权力。(2分,答出两点即可)
(4)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2分)实践:1982年通过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入宪法。(3分)
(1)特点:。弊端:易产生政治腐败,阻碍社会进步。(2)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先通过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再通过颁布法案或宪法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都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都通过两党政治推动政治民主化。(3)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说明:维新派建立君主立宪制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夭折;社会主义制度经过艰苦斗争得以建立,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和腾飞。(4)认识:)
(1)“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和古希腊所创造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必然性。雅典和秦朝的政治制度分别对近代西方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中美两国所创造的政治制度 “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据上图指出这两种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各是什么?请结合史实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美代议制有什么本质区别?)))经济基础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大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由全国人民行使权力;欧美代议制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由资产阶级行使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近代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传入及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统治的危机(3分)
(3)改革开放前,八大的法制思想没有得到全面贯彻。(1)(2)
(1)(2)(2)·26题)(13分)在人类历史上,近代文明的演进过程异彩纷呈,特点显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已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能持续的,……英国这个地外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指出英国“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入口处”的具体表现,并分别说明其对促进英国近代化所起的作用。(4分)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命运》序
(2)根材料二并结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明转型艰难的主要原困。(3分)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我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传大跨越,中国现代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化进入新纪元”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看待中西近代化的不同发展道路?(2分)
【解析】主要是考查人类近代文明史,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情注定其近代文明的演进也是不相同的。(1)问,是英国近代化的变现,主要是两个方面:经济和政治。结合教材不难回答。(2)问是中国近代化转型艰难的原因,一定要联系明清时期阻碍中国向近代转变的经济、政治和思想三方面的因素来回答。(3)问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即可。(4)问总结概括,一是尊重差异,二是结合国情。
【答案】(1)政治上,确立并完善了君主立宪制,为英(2分)经济上,率先完成了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为资产阶级统治和近代化(2分)
原因:政治上专制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分。每点分,若有其他要点,言之有理亦可)
表现:政治上,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分),进()
()世界是多元的各国应尊重彼此的选择;在近代化进程中,应立足国情,走自己的(2分。若有其他要点。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20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九十年的峥蝾岁月和光辉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红旗》(日)
(1)读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材料一体现的思想对中国革命有何重要作用?(7分)
——《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2)外国学者关于邓小平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7分)材料四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90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分别简述其意义。(6分)
4分)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2分)材料一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1分)
(2)态度:符合。(1分)理由: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了世界和平;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6分)
(3)大事: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改革开放。(3分)意义: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华章。(3分)
231.(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
材料二 材料三 ——东方日报
材料四——阎延文(《台湾风云》)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台湾问题的由来,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概括海峡两岸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所作出的努力。
()阅读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对台湾问题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简要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为什么说两岸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1)由来:解放战争中蒋介石集团失败,退据台湾。(1分)
因素:美国的介入;“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台独势力。(3分)
努力:《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提出;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反分裂国家法》;两岸政党高层领导的频繁接触。(答出3点即可,3分)
(2)转变:从武力威胁、干涉内政向欢迎两岸实现“大三通”。(2)
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美国霸主地位的削弱。(3分)
必然: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两岸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答出3点即可,3分)
——《十二铜表法》
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责、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差异。(5分)
(2)材料三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
国难以实现的原因。(7分)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落实的?20世纪末中国“法治”建
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6分)
【解析】第(1)问从《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内容上以及法律体现公正性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回答辛亥革命在法制建设上成就。原因从辛亥革命失败根源上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民治”含义,回答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答案】(1)差异:《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2分) 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赋予贵族、官僚一定的法律特权;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3分)
(2)表现: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4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传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3分,若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给2分)
(3)落实: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1分)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分)确立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2分)目标: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分)
235.(2012·安徽皖南高三联合测评·26题)(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雄。
——《柏拉图全集》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皱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
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1)材料一中,柏拉图对古希腊的民主制持何种看法?他认为客服这些缺陷的有效手段是什么? (4分)
(2)在20世纪初,中国哪一群体制度移植实验的失败能从反面证明材料二的观点?这种移值来的制度与中国传统在致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导致其在中国无法成长?(8分)
(3)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是什么?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6分)
【解析】第一问第(1)小问从材料第一段“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 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概括。第(2)小问从材料第二段哲学王的思想来概括。第二问第(1)小问材料二阐述了政治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结合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可以获得认识。第(2)小问通过对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差异比较中获得认识。第三问第(1)小问回答新中国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第(2)小问可以从符合国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等角度思考。
【答案】(1)看法:柏拉图认为希腊的民主政治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限制,存在着民主权力滥用的倾向;民主使智慧边缘化。(2分)手段:柏拉图认为,应该将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相结合,由具有智慧和美德的哲学家治理国家。(2分)
(2)群体: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以失败告终。(2分)
差异:①经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②政治: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势力强大。③文化:西方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6分)
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3分)启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必须与其基本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建设要尊重其历史传统;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3分)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相关人群及人数统计表
人群 自由民
(含妇女和儿童) 奴隶 梅迪克
(外邦人) 公民
(成年男子) 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
人数 168000人 200000人 32000人 约40000人 约3000人
正是在民主共和主义政治文化的引导下,《联邦宪法》(即美国1787年宪法)诞生了,正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1)材料一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中“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的主要表现。
(3)依据材料三,归纳新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
【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的理解。可以从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加以概括。第(2)题考查的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的主要表现的理解。根据“地域平衡”的提示可以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关系加以阐述;“体制平衡”可以结合美国联邦政府体现的分权制衡原则的特点加以归纳。第(3)题考查的是对新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的理解。根据材料三选举方式和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的变化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1)特点: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2分,回答“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可得1分,回答“妇女、儿童、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可得1分)
(2)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分权制衡,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政府内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对立法权的再度分割(即分成参议院和众议院两个院),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6分,回答其中一点可得2分)
(3)变化:①由举手表决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②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③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向城乡平等。(4分,回答一点可得2分,回答2点可得3分,回答3点可得4分)
237.(2012·湖北孝感第一次统考·26题)(17分)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历程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2分)
(2)观察上面三幅图,说明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政治政体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5分)
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
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与渐进的制度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3)据材料三,说明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和表现。(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4分)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近代,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及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由材料中“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到“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可以总结出“天下变局”是指统治者由世袭贵族到出身布衣,国家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第(2)问三图可知分别为秦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其特征就一目了然了,发展趋势由专制走向民主。第(3)问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把握材料的关键词“和平与渐进”、“议会高于王权”即可解答。第(4)问的认识从适合国情、与时俱进、尊重文明多样性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2分)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分)
(2)图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 图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图三:人民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分)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2分)
(3)特点:采用和平渐进的方式;议会高于王权。(2分)表现:建立君主立宪制。(2分)
(4)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4分,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 一、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1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3分)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5分)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2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有关知识点,考查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教材相关知识再现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可注意“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这些信息,容易概括出从礼到法的演变。孔子的儒家学派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可联系到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礼”。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来概括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第3问“今昔情势不同”主要反映在晚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变化,可从民主革命兴起、近代工业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入等角度来回答。第4问根据所学回答《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原则,1954年宪法具有的进步性,可根据材料回答,从人民享有真正广泛权利、民主限制取消等角度回答。
【答案】(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1分)态度: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2分)
(2)特点:皇权高于法律(或法自君出、法律代表君主的意志);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3分)
(3)表现: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或清朝出现统治危机亦可);近代工业的发展。(3分)
(4)原则:《临时约法》:实行法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尊重人权。(3分)(任意三点给3分)《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原则;(2分)
进步性:人民享有真正广泛的民主权利;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2分)
239.(2012·江苏扬州调研·24题)(12分)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百度网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2分)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又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是如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4分)
【解析】本题是对政治民主多样性的考查。第(1)问从“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不难归结特点:直接民主。第(2)问据所学回答出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过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第(3)问是对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考查。第(4)问要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答案】(1)特点:直接民主。(2分)
成因: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公民人数少,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没有公民权,只有少数成年男子才有公民权。(2分)
(2)确立:通过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斗争,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文件的方式确立代议制的民主政治。(2分)
不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共和制等。(2分)
(3)举措: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健全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等。(4分)
2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的法律名称
A 《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商业银行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
B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外汇管理条例》等
C 《预算法》《审计法》《政府采购法》《价格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
D 《著作权法:》《: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专利法》《商标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
E 《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
F 《对外贸易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建国17年来和1979年中国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A、B、C三项以及D、E、F项分别属于哪些类型的法律。(4分)指出这些类型的法律法规制定的主要背景。(4分)
(1)建国17年来: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奠基阶段;成就显著,制定了包括宪法在内的多部法律、法令和法规。(2分)1979年: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转折点;在刑事、民主政治、经济等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 (3分)(2)A、B、三项,属于市场主体、市场管理和市场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D项属于著作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E项属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韵法律法规;F项属于与国一际接轨方面的贸易法律。(4)
背景:文革结束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科学技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保理念的加强;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需要。(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图二所示文件规定中国实行什么样的政治体制?(2分)这种政治体制与图一的政治体制有何相似性和本质区别?(4分)
材料二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首次就职演说()据材料二你认为罗斯福所指的 “立宪体制”在罗斯福时期以及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起了什么影响?(分)()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不同时期的法制建设对政治民主化建设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分)()罗斯福新政后扩大了行政权力。(1分)这种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在增加国家经济管理职能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2分)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分)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相关人群及人数统计表
人群 自由民
(含妇女和儿童) 奴隶 梅迪克(外邦人) 公民(成年男子) 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
人数 168000人 200000人 32000人 约40000人 约3000人
正是在民主共和主义政治文化的引导下,《联邦宪法》(即美国1787年宪法)诞生了,正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1)材料一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中“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的主要表现。(6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新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
【解析】第(1)问中数据说明当时真正拥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只占雅典人数的极少数。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政治。第(2)问中关键信息“权力制约权力”,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制约,中央内部各权力部门的制约,结合教材史实说明。第(3)问中关注1979年后的三个变化,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代表名额中农村人数的增加,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逐步发展。
(2)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分权制衡,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政府内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对立法权的再度分割(即分成参议院和众议院两个院),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6分,回答其中一点可得2分)
(3)变化:①由举手表决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②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③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向城乡平等。(4分,回答一点可得2分,回答2点可得3分,回答3点可得4分)
243.(2012·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21题)阅读下列材料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
(1)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材料?还可以搜集哪些类型的材料?各列两种。(2分)
(2)依据卡片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指什么?为“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列宁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
(3)卡片二中“新政”被称为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开始”体现在哪里?(3分)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又进行了怎样的调整?(1分)
(4)卡片三所展示的巨大成就无疑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提出了很多创见。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除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之外还有哪些?(2分)
(5)上述卡片所反映的改革在实质和手段上有何相同点?(4分)
【解析】第(1)问考查对史料收集方法的理解。此题是开放式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第(2)问考查对列宁实行经济改革政策的理解。根据提示“迅速、直接的办法”指的是苏俄为了国内外敌人,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指的是在小农国家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采取市场调节的新经济政策。第(3)问考查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政策的调整的理解。根据卡片二“罗斯福新政”的提示可以结合罗斯福的经济改革的特点加以概括;第二问可以结合国家在经济生活中角色的转变、制度的完善、生产力:科技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结构的变化等加以分析。第(4)问考查对中国现代改革开放历程的理解。首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第(5)问考查对改革的实质及手段的理解。第一问改革的实质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的辩证关系及社会性质考虑;第二问手段强调的可以使经济发展模式: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答案】(1)途径:上网搜索、去图书馆查询、向专家学者请教等;类型:实物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分)
(3)“新”体现在: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国家成为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订者和执行者;普遍建立了福利制度;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和中间阶层的壮大;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新经济出现等。(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分)
(4)创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2分)
(5)实质都是对现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都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手段都是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4分)
245.(2012·山东潍坊青州第一学期期中质检·29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1分)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2分)
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应配套措施。
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2)材料二、三表明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了怎样的调整?(2分)其特点是什么?(2分)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3)材料四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有何重大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计划与市场。第一问
材料反映的1921年的经济政策不难判断是新经济政策;第二问反映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体现国家的作用;第三问21世纪我国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最后一问主要抓住经济政策调整要与国情相结合,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等回答。
【答案】(1)政策:新经济政策。(1分)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2分)
(2)调整:制订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2分)
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分)
(3)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分)
(4)结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政策必须依据国情不断调整创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可以互相借鉴。(3分,答出3点即得满分)
246.(2012·安徽省示范高中第二次大联考·27题)(16分)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国计民生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一般说来,英国移民前往英帝国的自治领(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和美国;意大利人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除很大一部分人通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年,20年问,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移民对近代影响最大的~方面,就是移民与近代城市的发展。看看中国近代沿海沿江的这些城市几乎都是移民产物,其中最典型的是上海。上海是移民的城市,移民中百分之七十左右都来自浙江北部、江苏南部。除了沿海这些城市以外,还有很多交通枢纽的城市、如蚌埠等,工矿城市、如抚顺等,也都是移民的产物。所以移民对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葛剑雄《移民:牵动中国历史棋局的人们》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年间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 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 15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60年的足迹》
(l)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海外移民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近代移民活动的基本特点。从近代化角度分析移民活动的重要作用。(5分)
(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6分)
【解析】本题围绕人口迁移与流动这一中心,设计多个问题,考试对材料的处理、分析和相关教材知识的掌握。第1问回答时需注意“欧洲海外移民”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从给移入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利于移民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便利了欧洲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和发展;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等角度来回答。第2问概括分析材料二、三,得出近代中国移民活动的特点;移民活动的作用需注意前提要求“从近代化角度”。第3问材料四反映的人口迁移特点是省际迁移;各类出国留学;国际劳务输出等。原因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角度入手进行回答。
【答案】(1)影响:给移入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利于移民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便利了欧洲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和发展;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5分)
(2)基本特点:①以迁往沿海沿江地区(通商口岸)、工矿区、交通要道为主;②以民间自然迁移为主。(2分)
重要作用:①改变了人口分布状况,推动了近代人们生活文明和习俗变革;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化进程)。(3分,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3)原因: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②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③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影响。(6分,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247.(2012·安徽皖南高三联合测评·27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的看法是——至少是美国——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不管理论如何变化,经济政策从来没有放弃过国家手预;干预的方向虽然有所不同,干预的力量却难分伯仲;干预的方法有所不同。干预的结果却大同小异。
——林昙《美国财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交部经济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