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风格派建筑哪些设计师推动了新版面风格的发展

当前位置:
荷兰设计师的汉服元素家具设计唯美如画
深窗综合&|& 21:09
&编辑:佛茶
许多朋友喜欢现代风格的家居设计,因此追求欧式风格,简欧风格的家居环境。而在国外的人眼里,其实中国家具也是非常美的。
很多人看惯了各种风格的家居设计,发现不少中国设计师喜欢在作品中融入外国元素,却很少见到外国设计师选择中国元素。这次,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来自外国设计师的中国元素家居设计。
来自荷兰设计师的汉服家居设计
从荷兰阿纳姆到英国伦敦从事设计后,设计师Henny van Nistelrooy现在把北京当成了他的家。在这里,他创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设计工作室,并从事家居产品和室内设计。
来自荷兰设计师的汉服家居设计
Henny van Nistelrooy来自荷兰,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CA),来到北京后被中国文化和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所吸引而长居于此。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对于国外设计师有很深的吸引力,这些&外国文化&从不同视角感染着Henny,无论是北京的自然风景、建筑景观、文物古迹生活方式都给了Henny无尽的设计灵感。
来自荷兰设计师的汉服家居设计
YIFU(衣服)系列是他最近的新品设计,灵感来自于传统的亚洲服装(汉服)。这些衣服独特的造型特征给了他灵感,他决定用现代的设计形式去表现,细节的处理能够在保留设计原味的基础上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和触觉体验。
来自荷兰设计师的汉服家居设计
古老的寺庙和宫殿,复杂精细的漆饰和木刻,门窗上的几何构件以及建筑结构都对设计师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上家具设计经过了复杂精细的纱线处理,试图在在传统工艺和现代工业之间寻找平衡。
来自荷兰设计师的汉服家居设计
如此看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同样吸引着外国的设计师们。只要善于发掘,民族文化的宝库能为我们提供无穷无尽的资源。
【相关阅读】
窗花有话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深窗立场。
深窗公众平台“革命性”设计构思的设计大师——里特维德_结构,建筑,荷兰,风格,_创意猫网
需求方指引
服务商指引
&&&&“革命性”设计构思的设计大师——里特维德
“革命性”设计构思的设计大师——里特维德
导语 结构,建筑,荷兰,风格,运动,家具,科班出身,对称性,组合,艺术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不是建筑学或设计方面的科班出身,但他对所学的任何实际知识都非常用心,并始终有独到的理解。)
& & 建筑和应该帮助人们感受空间。——里特维德
& &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不是建筑学或设计方面的科班出身,但他对所学的任何实际知识都非常用心,并始终有独到的理解。在现代设计运动中,里特维德是创造出最多的“革命性”设计构思的设计大师。
& & 【生平简介】
& & 日,里特维德出生于荷兰名城乌特勒支,父亲是当地一位职业木匠,里特维德从7岁起就开始在父亲的作坊中学习木工手艺。l911年他开设了自己独立的木工作坊,同时开始以上夜校的方式学习建筑绘图。
& & 19l7~l9l8年他设计并制作了“红蓝椅”,并于次年成为荷兰著名的“风格派”艺术运动的第一批成员。“风格派”运动是几乎与德国包豪斯齐名的现代艺术设计运动,其中包括许多当时非常“前卫”并在设计思想上崇尚创新的建筑师、、艺术家和理论家。
& & 在20年代,现代设计运动的发展早期,里特维德的先锋作用并未限于家具设计领域,1924年,里特维德设计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也是建筑设计史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施罗德住宅。
& & 日,里特维德去世,享年76岁。
& & 里特维德不是建筑学或设计方面的科班出身,但他对所学的任何实际知识都非常用心,并始终有独到的理解。
& & 【设计风格】
& & 里特维德是一位关注社会,注重普通人生活的设计大师,尽管其设计中不断出现“革命性”手段,为社会中多数人服务始终是他的宗旨。在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里特维德开始用最廉价的普通板材设计家具,完成了命名为“大众艺术”的系列家具设计,以后几十年中时断时续的许多以普通钢管、板材、胶合板为主体的设计构成了这位经典大师家具设计中的主体。
& & 里特的建筑理念:首先,他认为建筑和设计应该帮助人们感受空间。其次,他提倡使用规模生产的预制构件,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此外,他提倡简洁设计,从而让人们从繁琐的装饰中解放出来。总结成三个词就是:风格派美学、功能主义、理想主义
& & 1、将传统建筑、家居设计特征完全抛弃,变成最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或称之为“元素”。
& & 2、把最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或元素进行简单的结构组合,但在新的结构组合当中,单体已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视性。
& & 3、在造型艺术中,除了对称性以外,非对称性也是体现艺术效果最有效的手段。
& & 4、在造型上,非常特别地反复运用纵横几何结构,在色彩的使用上重视基本原色和中性色。
& & 【作品赏析】
& & “红蓝椅”系列家居是里特维德极富轰动性的作品,是荷兰风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里特维德说"结构应服务于构件间的协调,以保证各个构件的独立与完整。这样,整体就可以自由和清晰地竖立在空间中,形式就能从材料中抽象出来。里特维德在这一设计中创造的空间结构可以说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开放性指向了一种“总体性”,一种抽离了材料的形式上的整体性。它的与众不同的现代形式,终于摆脱了传统风格家具的影响,成为独立的现代主义趋势的预言。
& & 施罗德之家建于192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栋房子最不寻常的地方就在于,尽管它已经有了80年的历史,但看起来仍像刚建成两三年的样子。它的楼上是生活区,有一扇滑动板可以把房间分隔为四个部分,当家人要睡觉时就会把房间隔开,但是在白天,它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这样,建筑内外就构成了一个整体。家具一般都采用明朗色调,比如他设计的著名的红蓝色椅子。
& & “z”形椅,年设计制作,在家具的空间设计组织上是又一次革命,在最直接的功能上则扫除了落座者双腿活动范围内的任何障碍。“Z”形椅开发了现代家具设计的一个方向或一个类别,后代不少设计师不断在其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诠释”。
& & 在现代家具设计史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位设计师能像里特维德那样经手如此多种多样的家具设计并创造出如此多的划时代的设计作品,而这许多设计作品又能对后世众多的设计师们产生如此深远而持久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里特维德是一位设计导师,其设计更多的是在为同代或后世设计师指明一种方向。然而,里特维德自己的许多旷世名作,并非像当今绝大多数评论家的所认定的那样“并不舒服”,而是非常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实际使用起来是很舒服的。依靠椅子的结构而非面料的厚包来取得舒适感,是里特维德对家具设计的又一重要贡献。
文章标签: & & & & & & 科班出身& 对称性& & &
相关LOGO:
本类最新推荐
本周点击排行
热门评论榜
快速提交设计需求,按需快速匹配服务商!
&&共有0人讨论“革命性”设计构思的设计大师——里特维德
企业为什么都选择创意猫
领先的设计门户
数万设计机构提供选择
平台担保,满意才付款
零佣金,零手续费
热门设计服务
价格:面议
价格:¥0.00元
价格:面议
价格:¥800.00元
价格:¥1500.00元
价格:¥580.00元
最新活动专题
价格:¥0.00元
价格:¥0.00元
价格:¥0.00元
价格:¥698.00元
价格:¥0.00元
价格:¥100.00元
_国内领先的广告设计交易平台&&&&Copyright&&&2018&&&&青岛创易智联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客服在线:
4000-556-956
周一至周六8:30—18:00
问题描述&&*
最近联系人笔者按:初识朱胜萱是在2008年的夏天,因为上海世博公园,笔者来到Nita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工作实习,由此得到了接触和了解朱胜萱的机会。朱胜萱,云南人。他皮肤黝黑,像极了从云南出来闯江湖的小伙子;他一头中长发,从外表就能判断身上蕴含的设计师气质;他个子不高,但是有着先进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他眼睛很迷人,从里头你能阅读到很多智慧的闪光。在2009年的夏天我再次拜访了朱胜萱,对他进行了一次非官方的访谈。(文章中出现的“景观”一词,等同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风景园林”的概念)
朱胜萱简介:荷兰Nita设计集团中国区执行董事,荷兰戴尔夫特大学访问学者,师从荷兰著名景观大师NIKE ROOZEN。长期致力于城市生态学领域,积极倡导GREEN CITY的理念。多次在重大工程建设中荣获突出贡献奖。2002年 成为NITA GROUP 合伙人,负责中国分部的管理工作。
Nita主页:
采访时间:
仇银豪(以下简称仇):我们从Nita开始,您在2002年成为了Nita的执行董事,至今已经有7个年头,那么这7年期间,您觉得Nita走过了怎样的一个发展历程?
朱胜萱(以下简称朱):7年使得Nita(尼塔中国)从一个实验型的小型事务所迈向基本完善的综合设计机构。
七年间更多的是积蓄和等待,积蓄着团队的力量和等待着市场的理性回归。在中国地产业最火爆的2002年到2007年,中国景观设计市场开始登上设计舞台,众多的国外事务所、国内大型景观设计院如雨后春笋般勃发,众多院校也纷纷开设景观设计专业,可就在这么火热的市场下Nita几乎未承接到任何地产商业项目,那时蓬勃发展的居住区商业景观与Nita所倡导和提倡的格格不入,Nita无法适应那时的市场节奏和审美。那段时间的快速发展毁掉了一批刚刚崛起的优秀设计团队,快速的、媚俗的复制不仅误导了众多刚进入设计界的设计师而且直接引导了大量的投资商和政府的决策者形成错误的审美情趣。在中国设计市场一片大好时,Nita只能孤独的坚守着自己的理念和梦想,随着居住区商业景观市场的低迷,设计行业的冷却和淘汰给了Nita发展的机遇 。
这7年期间, Nita如同一个孤独的追梦者,但我们相信坚守信念是团体唯一的出路。
仇:Nita是一个什么样的设计团队?
朱:Nita是一个有梦想的富有创造力的年轻团队。Nita如同一群有信念的追梦者。Nita(上海)设计师的平均年龄仅为30岁,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和行业状态下Nita在设计师的选择上别无出路只能自己培养。目前大部分的骨干设计师均为早期的建筑师、规划师等改专业。国内所谓的景观、环艺、风景园林等专业均存在着专业教育的局限、落后、闭塞。
仇:Nita奉行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朱:我们是“GREEN CITY”理念的倡导者,我们相信“绿色城市”理念能提供一个统一的基本认识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城市、景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其原理是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利用各种先进的处理方法和手段,强调环境的自然生态性,强调城市发展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要最大限度的降低环境污染,强调减弱城市对自然的互相冲突,利用环境的和谐增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
“GREEN CITY”对“绿色”的阐述不是简单的扩大绿化生态面积,也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而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规划布局设计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师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等等。我们倡导在今后的发展中推广先进的技术方法来改善目前各方面的矛盾冲突,运用一些先进的手段及材料对绿色城市理念做出推广与传播。
简而言之,景观设计中包括以下的一些基本目标:
1)保护自然资源,提倡环保节能的设计趋向和生活态度;
2)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最大程度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
3)通过先进的科学数据分析,创造高效的自然环境,尽量消化城市对自然造成的影响;
4)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现有的原生态体系精心保护并有效的利用其进行周边辐射影响。
仇:世博会给Nita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世博公园到江南广场,再到世博村以及白莲泾公园的陆续中标,Nita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高度认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Nita的成功是因为什么?
朱:成功是因为坚守吧,一个信念的坚守。 在面对铺天盖地均是快速的、媚俗的复制时Nita冷静的坚守着,坚守着自己的风格和理念。坚守着设计师最基本的设计准则和职业道德修养。
当世博公园国际方案竞赛成功,NITA被业界开始聚焦和关注,如此重要的项目且成为2010上海世博第一个开工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世博公园的实施过程中中我们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工作强度。当公园实施效果初步呈现后,后面的项目就相对轻松了。
仇:Nita被上海世博局聘为景观项目总协调单位,您是怎样让Nita去做到有效的协调?
朱:首先是合作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由于世博公园建设过程中业界和媒体有较好的评价,自然给了上海世博局对Nita极大的信心,Nita有了对设计控制的话语权自然就可以做出有效的协调。当然对5.28平方公里内上百于个项目快速的建设中设计的协调控制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Nita自2005年起就针对此项目组建了一个专业的管理协调技术团队。
仇:世博给Nita带来了什么?给您个人带来了什么?
朱:2010上海世博给了Nita荣耀和机会,团队的发展会有更大的可能性。同样业界的聚焦也带给了Nita压力和责任。
对我个人而言是这些年坚守的肯定和承认,当然也带来了对未来更多的信心。
仇:那Nita又给世博带去了什么?
朱:Nita除了帮助世博组织者在复杂的工程建设中科学、合理、高效的解决景观环境的各种问题外,给世博带去了两个特殊的公园(世博公园和江南公园),给发展中的中国公共景观建设带去了不一样的处理方式。
仇:谈一下世博公园吧!
朱:是一个十分冗长和沉闷的故事,对老百姓而言结果特别简单,就是黄浦江边乔木覆盖率很高的蛮自然生态的绿色公园。但对我们而言就是个充满着故事的历程。
世博公园自2006年5月开始国际方案征集,经历了半年左右的选秀般的淘汰,连竞赛用的设计任务书都进行了南北两方代表的征集,Nita的胜出其实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我自己。胜出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我们自始至终保持着简单而合理的创作理念,在众多轮忽左互右的专家和领导指导意见中依然清醒的知道这片土地需要什么。
其实竞赛的成功不代表这个项目的成功,真正的战役从施工开始,如此重要的代表项目大到国家领导小到地方专家,我们几乎每个星期会同时面对着不同的反对意见,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推翻。为了抢时间进度参与施工图设计的单位多达四家,协调工作可想而知,据统计正式的有会议记录的方案讨论会就有一百二十多次,我亲自参加的有关设计调整的工程例会就有二百四十多次。
由于植栽施工的季节限制,两年的建设期限,在一片工业厂房上没有任何可利用的植物资源要全新的建造一个完全恢复了的绿色公园,所有的一切围绕着施工种植季节展开,从开工起我们就面对着一场战斗,只不过对手是时间。
仇:Nita是个国外的设计团队,那么在中国进行项目时,又是怎样去实现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互补?
朱:文化一直是我们在中国承接项目时受到最多质疑,我认为文化本身是流淌的,没有固定一成不变的东西,怀有尊敬的心态去平和的对待本土地域文化,不一味的迎合和媚俗。
文化的本身是互通的,在广义的范畴文化没有所谓的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上海外滩的建筑文化本身是外来的,但现在已经地域化了。
在中国我们都过度的在表面浅层次上关注文化,肤浅的去添加所谓的文化内涵,我宁可理性的科学的解决问题也不为所谓的关注文化就媚俗的去添加文化的外衣。也就是我宁可让别人说我不了解所谓的本土文化,也不去媚俗的伪文化。
仇:您对当今中国景观界是个什么样的认识?
朱:混乱的开局,很黯淡的未来,不是初级阶段而是一个错误的阶段。上至决策者下至老百姓所有的人都由于错误的引导对景观有了一个错误的认知,教育培养体系的混乱导致景观设计业界的未来黯淡,会有很长的弯路需要我们去走。
仇:您想将Nita带到什么样的高度?听您说您要将Nita做成一个集团,更多的去关注新材料、新技术对景观设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朱:我希望将来Nita(尼塔中国)三年内成为中国设计界的一面旗帜,有一定影响力的设计团队。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不仅需要在上层理论建设中关注我们城市的交通、人口、社会、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等宏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实际的行动,有实际的工作去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新材料、新技术是Nita未来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改变目前所谓的“景观设计”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材料的产业链也至关重要,目前的设计师为什么只知道防腐木、花岗岩?是因为材料产业的匮乏和制约,未来自然资源的滥用导致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我们已经有专业的团队去长期关注资源型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这将为未来景观设计提供全新的工具,也会为Nita提供有力的竞争力。
仇:作为一个景观设计的直接的执行者,您觉得应该怎样去实现对环境,对社会的职责?给读者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吧?
朱:首先一定要有一颗爱的心。要有很敏感的知觉,和风、细雨、叶落等一些细微的自然现象都会牵动和感染自己,要懂得敬畏和怜惜,敬畏我们的道德约束、文化传统、自然规律,可能我说的过于文艺和宽泛了。设计师首先要做一个能克制自己欲望的人,不要一味的索取,为了自己的便利去无谓的践踏。
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实现自然人的职责,去关爱家人和朋友,去爱护自己生活的社区环境。设计师需要跟着自己的心去走,社会责任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实现的,不要空谈报复和理想坚守自己的信念用一颗爱的心去工作和生活我想就是最直接的实现社会责任吧!
仇银豪,目前为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在读博士,曾获2005年中日韩大学生论坛“世博家园杯”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铜奖、2005“瑞田杯”国际青年“人类发展与和平” 最佳人居环境设计大赛鼓励奖。其参与的项目曾荣获“山东省旅游产业旅游规划及建设项目策划创新奖”三等奖。
仇银豪,目前为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在读博士,曾获2005年中日韩大学生论坛“世博家园杯”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铜奖、2005“瑞田杯”国际青年“人类发展与和平” 最佳人居环境设计大赛鼓励奖。其参与的项目曾荣获“山东省旅游产业旅游规划及建设项目策划创新奖”三等奖。&把中式小板凳玩出国际范儿,这位在央美任教的荷兰设计师简直棒呆
把中式小板凳玩出国际范儿,这位在央美任教的荷兰设计师简直棒呆
日12时44分来源:
HennyvanNistelrooy
来自荷兰的产品和室内设计师,本科和硕士分别毕业于荷兰艺术学院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2012 年的夏天,Henny 来到了北京,并把自己在伦敦开设的工作室Studio HVN也带了过来,同时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国际预科项目专职教师。
前不久,特赞介绍了一个来到北京“坐蹦蹦”的荷兰设计工作室Lava Beijing。就是这篇:《》。
今天,我们又和一位来自荷兰的设计师聊了聊,继续感受荷兰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两颗核弹头,碰撞、爆发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和 Lava Beijing 一样,Henny 也深深为中国传统文化感到着迷。马扎、汉服、月盈则亏……这些概念下至街头市井,上至玄奥哲学,Henny 是如何发现并挖掘到的?
“马扎”工作坊
“马扎”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中国传统家具,它可以折叠,便于携带。你小时候家里,可能也有那么一把不起眼的“小板凳”。
作为北京市井聚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很多北京的老大爷们就喜欢带着它在路边下棋、打牌。Henny 也在大街小巷见到过各式各样的“马扎”,但它们制作并不精美,甚至极其简陋。
然而在他的妙手下,如此接地气的传统家具,瞬间“现代感”了起来!
框架的材质从金属到木头不等,各色各类的织物被大胆应用,色彩也更加欢快明亮。
同时还保留了“马扎”最大的优势——随取随用。
在 Henny 看来,这个古老、便利的玩意儿不该被淘汰。它虽然模样老旧,却陪伴了中国人很多年。
比起一些超市里售卖的塑料板凳,“马扎”显然是更好的选择,花点心思它就能更美、更年轻。
Henny 与他设计的“马扎”
Henny 似乎并不满足于单单自己做设计,他甚至在北京的社区里办了一个“工作坊”,教市民们亲手制作,“安利”他心爱的“马扎”。
他一边向大家详细介绍“马扎”的历史,一边为大家提供涂鸦或编织的好点子。
在 Henny 的感召下,大家都开始动手制作起来。第一步,是为凳脚涂鸦上色。
这大大小小的圆点,颇有些草间弥生的味道呢!
然后,再将涂好的凳脚挂起来晾晒。
拼接好支架,再利用帆布或麻绳进行手工编织。
大功告成后,你就可以挎着亲手制作的“马扎”上街啦~
“蚀”|地毯
除了手工艺,Henny 还擅长从传统文化中提炼抽象的哲学思想,并将其融进现代设计里。
月亮不仅是传统文化里的一个经典物像,更是中国哲学里的一个象征。从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到唐宋诗词,月亮与太阳一直暗喻着“阴与阳”的哲学。
受此启发,Henny 设计了一组“蚀”地毯,每套作品由两张地毯拼接而成,代表着从“初亏”到“全蚀”的过程。
蓝色代表月亮,约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覆盖,犹如一弯新月。
橘色代表太阳,一张红色方形地毯覆盖了下方地毯一半的面积。
绿色则代表地球,下层长方形的地毯几乎完全被覆盖,相当于“全食”。
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日月的冥想启发了不少诗人才子,而 Henny 也以此为灵感,拉近了我们与日月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蚀”系列的地毯,都是由尼泊尔手工匠人,使用当地生产的优质羊毛耗费数月编织而成的。
无论是颜色选择还是材料加工工艺,Henny 都在试图寻找传统工艺和现代工业之间的平衡点,探索传统制造业的优点和局限性,从而创造新的工艺手段。
“衣服”|沙发
看着 Henny 这张设计手稿,你能猜出这件设计作品的灵感来自何处吗?
你也许想不到,这套沙发的设计灵感,竟然来自于中国传统服饰——汉服。而它的名字也非常简单直接——“衣服”。
Henny 认为,汉服在展现布料的美感上非常有借鉴意义。除了对布料材质的精挑细选,对版式、触感、颜色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也极其细致。
“衣服”系列家具正是延续了这种古人“精益求精”的追求。而对设计师来说,这同样也是对手工艺的过去及未来的一种反思。
在设计上,Henny 一直着迷于探索一件产品从构思到制作成型的全过程,所以从设计、选材到制作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会乐在其中。
Henny 与他设计的“衣服”
Henny 告诉我们:“你看见的是我的作品,但我看见的是我身边的事物——每天的生活。尤其是那些传统元素,无论是艺术品还是普通的手工艺品,不管是来自大街小巷还是博物馆,它们都能带给我灵感。”
正如美国创意家居杂志《Dwell》对Henny 的评价:“在荷兰乡间成长、在伦敦接受的教育、在北京居住工作;他用多重口味的原料将设计调制成了一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鸡尾酒。”
Q=特赞Tezign
A=HennyvanNistelrooy
Q:您来北京之前也在伦敦工作过,为什么会选择来北京?
A:事实上是因为我夫人,她在北京找到了工作,所以我也开始在北京找工作。
我觉得北京很有意思,是因为这儿真的很“中国”。我也在上海居住过,但上海的外国人更多地待在外国人的圈子里。我想对我来说,北京能让我更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当地的社区和文化。
“缝合”是一个用高科技纺织品缝制的椅子。这个看起来柔软其实极其坚固的椅子,所需的工具就是一台缝纫机和一把剪刀。
Q:除了北京、上海,您还去过中国那些城市?对那些地方有怎样的印象?
A:我还到过中国的很多城市,包括杭州、苏州、成都、厦门、香港……中国太大了,从北京到上海,就相当于我从荷兰到意大利!
对我来说,这些城市各有风味:有东西文化的差别,有气候的差别,连当地人的性格也各有不同。
“Fabricate”是一个以纺织工业用机械生产的织品吊灯。这个产品灵感来源于一个小型手工纺织机的实验,一步步发展到适用于电脑控制的大型纺织工业机器。
Q:您在适应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A:我从来不觉得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件困难的事。我喜欢去到一个新环境,因为这能让你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甚至颠覆你以往所有的认知。无论是学习新的事物,或是认识新的人,它们都能帮你打开思维。
“Extract”系列是将县城的纺织品拆线后,经手工一经一纬重组而成的纺织物。
Q:您同时也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您怎样看待教师与设计师身份的不同之处?
A:在我的工作室,我会做更多商业项目;但在央美,我会更重视学术语境。
当我和学生们在一起时,我们会讨论很多有创意的新点子,并且根据我的实践经验去探索新方向。所以一方面来讲,这为学术本身带来了很多新的想法;另一方面,这是将学术理论投入应用,是真正在做设计。
我喜欢寻找这两者的平衡。
“Uniform”是一个系列的门牌号码,每一个字母都有相同长度的材料制作出来
Q:您之后对 Studio HVN 的未来有怎样的规划?
A:我会更加注重设计和产品之间的平衡,因为这两者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当我设计沙发,我会更加明白沙发在空间中的作用;当我设计空间,我也会对组成这个空间的细节有更深刻的理解。
所以对我来说,室内设计师并不总是真的要改变一座建筑的结构,而是思考如何选取正确的元素放在建筑物里面,去构成整个空间。
在设计上海的展览上,Henny 在他的展区前比出特赞手
文|王师境、赵洋、吴梦娇
联系合作: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扫描二维码打赏我们设计视角 | 荷兰设计师眼中的中国设计土壤
“Here (at des:glory) the studio culture is quite egalitarian. Designers are self-starting and can make up their own mind. It is a pretty free environment.”
-Mark Holtmann
des:glory屹珂设计邀请到了前登贝设计总监 Mark Holtmann 作为他们荷兰分公司 des:lab 的合伙人,目前也正以客座创意总监身份参与到上海办公室的项目中,我们订阅号趁着这个机会来到了des:glory屹珂设计,与des:glory屹珂设计的设计师一起与Mark 探讨了他眼里的国内设计土壤,听到了许多非常新鲜有趣的观点,在此与大家分享。
des:glory以下简称 D,Mark以下简称 M
D:相比上次在中国工作,这次回来觉得中国的设计领域有什么变化吗?
M:成熟了许多。相比以前,现在人们更多地在设计英文logo了,我还看到了一种中式风格的形成,例如像摩拜和链家的logo那种英文字体设计,很圆润且字母出头部分很短,圆润是国际化的风格但是西方设计师很少会设计很短的出头部分。
另外,现在能看到更多有品位的东西,例如在上海有好多非常好看的餐馆和小店,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把小小的空间打造得漂亮又舒服。在VI应用上也很有美感,考虑到了整套包装和体验,把所有细节都做得很好,而不是只有一个八十年代的logo。这种审美水平现在很常见了,但上一次我在这的时候还非常稀有。我和航峰(des:glory艺术顾问)谈论过这种设计敏感度,它像中国传统园林那样,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都是一道有趣的风景,同时又另人感到平和。相比十年前,我觉得中国设计师现在能够成功地把这种敏感度从水墨画带到识别形象设计上。
D:改变这么快的原因?
M:现在大家都从网络上获取灵感,这是全球性现象了,中国也是在适应这种现象,这里的人也会在微信上关注各种潮人,通过他们看到全世界在流行些什么。设计也是一样,荷兰的设计在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因为荷兰的设计公司会把自己跟全世界的同行做比较,而不只是跟本土比较,可能有时能够从字体设计和排版风格上看出一点本土味道,但总体来说很难看出一家设计公司来自哪里。我最期待的是中国公司成功进入西方市场,我觉得接下来几年就会发生。
D:在中国做设计与在荷兰做设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M:客户的坦率程度。我感觉有些中国客户有点不敢解释他们害怕或者担忧的是什么,所以作为设计师有时候还得当起心理学家的角色。我觉得客户应该非常坦诚且深入地表明自己的需求或问题,这样设计师才能帮他们找到最恰当的解决方案。很多时候中国客户只给你一半的信息,你在第一次提案之后才得知真正的问题是什么,然后你就得把同样的事情重新做一遍,对设计师或客户来说都很浪费时间,因为原本这时间可以用来更加深挖一个设计想法或者把应用优化。客户是按项目而不是按时间付设计费,所以他们可能不会意识到。设计师并没有无限的时间用在一个项目上,一开始浪费的时间最终会影响到项目后面的部分,从我的经验来说,当客户与设计师之间保持坦率高效的时候,项目出来的结果都会比较好。
我有时觉得他们不想说是因为他们怕那些原因过于简单。很多原因可能听起来有点无聊但对我来说却非常有用,例如你怕用圆形会跟你的邻居太像,即使邻居是完全不一样的行业,但是作为客户的你可能每次看到邻居也有圆形都会觉得不舒服;或者例如你老板的太太不喜欢蓝色,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告诉我这些信息,我就知道我做任何蓝色设计都不会被接受,好过让我永远都想不通为什么蓝色的方案没有被选上。
很多这种很实际的麻烦最终会导致更大的问题,所以客户和设计师之间必须要有更多的信任,客户不应该害怕在设计师面前没面子,因为我们就是来帮他们解决问题的,不管他们的动力或秘密是什么,我们永远都应该给他们安全感和支持,所以我也不喜欢抱怨客户。如果你抱怨客户,说明你们的沟通还不够透明,当然这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设计师要对客户充分透明,客户也要信任设计师。
荷兰设计的特点:规划性、古怪、色彩丰富、打破常规
D:为什么中国的客户不信任设计师?
M:中国的设计公司还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形成他们的名声,而且品牌设计在中国还是相对较新的概念,大多数人对这个概念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客户也没有很多时间去真正了解这一行,所以这一行业对客户和设计公司来说都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要怎么判断设计的好坏?作为设计师我们常常忘了对外行的人来说判断设计有多困难,他们通常的做法是问问朋友和同事,但每个人的意见都不一样,所以最终可能会做最安全的选择,但这可能是最没亮点的一稿。不过,中国人很擅长快速发展,所以可能过几年这些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D:如果提供了一套自己非常满意的设计给客户,而客户不接受,会如何解决?
M:如果是一套我非常满意的设计,它肯定覆盖了客户的所有需求,不管是品牌定位,还是客户的内部安排,还甚至超出他们要的,把他们带到他们自己想象不到的高度。假如是这种情况,很少会有客户不喜欢这个方案,但是,如果真的发生的话,我也觉得没关系,他们有权利这么做,毕竟要长久地去看和使用这个设计的人是他们。
D:如何平衡自己的想法与客户的意见?
M:很多时候常识决定了一切。如果客户不喜欢一个设计,他们要能明确地表达出在策略或视觉感受上哪里不好,这样的话我会很愿意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我觉得识别形象设计是一种把所有这些要素融合的艺术。一个品牌可以有各种相反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个银行可以有权威性的同时很友好,很有信赖感的同时很幽默。我觉得一个好的设计师是可以平衡不同的因素,创作出一套适切的方案。
Mark上周的座谈会海报,由des:glory艺术顾问亲手操刀。
D:觉得中国的设计在未来十年后发展成怎样?
M:我觉得到时所有思路都会妥善理清,会对细节和材质更加注重,并且会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到时会跟荷兰、纽约或者伦敦相媲美。我觉得中国在很多方面都会超越欧洲,包括设计,我已经在像上海这样的地方看到了很多巨大的改变。有时很可惜的是由于受到全球性审美的影响,一些地方性特色会被抹除,我以前很喜欢看路人穿着睡衣在上海街上,而正是这样的特色给一个地方赋予趣味,不过等你深入理解透了之后就又能找到自己的风格。我希望且相信中国能够发展出自己的本土味道,并且将其输出,我能想象十年后荷兰的设计师会受到中国特色的英文字体影响。
以上动图及文字均由 des:glory 原创
如有任何问题、建议,或者合作意向
请联系:marketing@des-glory.com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荷兰风格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