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进入文明6进入游戏服就是PrimalGameData-BP

您所在的位置:&>>&
【正式服】第一期剑网3科举题目及答案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正式服科举题目及答案【第一期】
&  红色为题目,蓝色为答案!
  [1] = 单选题& 一&:下面哪位名人乃属蓬莱岛方家之后:
  [1] = 方大同
  [2] = 东方宇轩
  [3] = 方轻崖
  [4] = 方文山
  [2] = 单选题& 二&:少林闻名天下是源于何人:
  [1] = 达摩祖师
  [2] = 玄正方丈
  [3] = 澄如
  [4] = 慧林
  [3] = 单选题& 三&:七秀坊是哪位皇帝赐予地方:
  [1] = 太宗
  [2] = 高祖
  [3] = 玄宗
  [4] = 中宗
  [4] =单选题& 四&:天策除了枪术举世无双,还有什么技艺是闻名江湖的:
  [1] = 裁缝
  [2] = 烹饪
  [3] = 锻造
  [4] = 医术
  [5] = 单选题& 五&:华山纯阳观,是何人所立:
  [1] = 武后
  [2] = 李隆基
  [3] = 李世民
  [4] = 李渊
  [6] = 单选题& 六&:江湖名门录介绍了以下哪些门派:
  [1] = 万花、藏剑、纯阳、天策、少林
  [2] = 七秀、纯阳、天策、少林、藏剑
  [3] = 万花、七秀、纯阳、天策、藏剑
  [4] = 万花、七秀、纯阳、天策、少林
  [7] = 单选题& 七&:七秀坊弟子主要来自于:
  [1] = 美女
  [2] = 孤女
  [3] = 富人
  [4] = 人人皆可
  [8] =单选题& 八&:进入万花谷的道路有几条:
  [1] = 一条 [2] = 二条 [3] = 三条 [4] = 四条
  [9] = 判断题& 一&:万花谷已超越文人云集的长歌门,成为江湖上第一风雅之地。
  [1] = 正确 [2] = 错误
  [10] = 判断题& 二&:孝武帝时,天竺僧人跋陀远自西域而来,受到孝武帝礼遇。
  [1] = 正确 [2] = 错误
  [11] =判断题& 三&:中宗与玄宗两任先帝都曾下诏令公孙大娘到宫中表演。
  [1] = 正确 [2] = 错误
  [12] = 判断题& 四&:天策府的大将军李承恩教授的枪术天下无敌。
  [1] = 正确 [2] = 错误
  [13] = 判断题& 五&:武后当政之后,纯阳弟子曾赠《大统典论》一书给玄宗。
  [1] = 正确 [2] = 错误
  [14] = 填空题& 一&:唐太宗降世之时得高人赠开元典论一书,并从书中习得不少开国之法,最后终得天下。
  [15] = 填空题& 二&:菩提达摩祖师自南天竺而来,面壁九年之后,广罗弟子,传授禅宗,少林寺遂为祖庭。(四个字)
  [16] = 填空题& 三&:七秀坊座落在扬州,成为又一大风雅之地。
  [17] = 填空题& 四&:据说,当年几百明教的大光明寺之变,就是玄宗授命天策府所为。
  [18] = 填空题& 五&:不少名人藏身于万花谷中,其中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药王孙思邈。
  [19] = 填空题& 六&:孝文帝敕命在少室山建造少林寺。
  [20] = 填空题& 七&:武后之时,神策军势力大盛,成为与天策分庭抗礼的军事势力。
【游久网(U9)责任编辑:苦瓜】
八一八Gossip
大饼专访Interview
华山论剑Interview
视频推荐Interview
截图推荐Interview我来讲这个故事吧&br&知道飞信具体是谁做的吗?知道&b&神州泰岳&/b&这个公司吗?&br&&br&当年北京移动想做飞信这个东西,那是&b&整整10年前的2006年&/b&,那个时候大家用的什么手机,文字通讯主要靠什么?所以其实在移动高层是不赞成的。原因很简单,这个飞信是自己打自己的短信业务,你做这个东西一年少赚几个亿啊。北京移动相关人抗住这个压力,还是决定做。在2006年这个年份,这绝对是一块有前瞻性的产品。&br&移动自己是没法开发的,最初版本的飞信也是没法用的,后来神州泰岳中标后研发就给了神州泰岳,而运营是在卓望。卓望是移动全资公司,在大家看来卓望就是移动,在移动看来卓望是乙方,移动是甲方。卓望、神州泰岳的盈利都是来自于移动每年的服务费以及部分业务的分成。所以卓望和神州泰岳是很积极的,因为立场不同,业务越多越好,移动你自己的盈利干我屁事。&br&&b&神州泰岳也因为飞信这块巨大的服务费而实现上市&/b&。当时招股书里面的风险就写的是:如果飞信不行了,或者飞信研发交给别人了(服务支持每年都要竞标的),可能80%的收入就没有了。可见一斑。&br&因为要实现互联网和短信的互通,所以涉及到几个网关、BOSS系统,大家也知道,移动内部这种部门间的合作是很麻烦的,尤其你飞信过来是来抢我短信利润的,你是来抢我钱的,所以其实整个系统推进并不容易。而且,&b&和联通等异网间的通讯,本身也是要结算费用的,我移动不赚钱就算了难不成我还要贴钱给你用?&/b&&br&&b&大家知道2001年前移动和联通连短信都是不能互通的吗?移动只能发移动,联通发联通!&/b&&br&&b&&br&很多业务的设计也都是迫于上面领导压力而妥协的,很多想做的东西也没法做&/b&,毕竟在移动高层看来这个飞信虽然做得不错,但是毕竟不能带来利润,反而抢走原本的短信利润,还得每年给那么多的服务费,最好明天就关了,擦。&br&大家听说过一个说法,叫 &b&国有资产流失&/b& 吗?你飞信干的这个事儿就是了。&br&要知道,那个时候,&b&行货手机都是没有wifi模块的!!通讯商是垄断网络资源的。大家家里不是都有无线路由器的!100M的2G流量是要30块钱的!&/b&&br&&b&当然了,毕竟神州泰岳这种乙方公司也是不可能真的像企鹅那样招揽到最好的研发人才的,做的东西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用心投入的,所以产品质量也可想而知。&/b&你就想,微信要是一个外包团队做的,那能成什么样嘛。毕竟要知道移动算服务费有多奇葩吗?就是按人头来算的,这个项目,要240个人,平均一个人多少钱,层层审批,干掉40个人,最后核算200人,就这样。那公司要赚钱怎么办,招便宜的人呗。&br&&br&到了2010年,其实我们都看到了kik message、Whatsapp的,更不用说米聊这些先行者了。移动内部的人也都纷纷买的港版iPhone 4而不是阉割版的行货。2011年微信上线当天,互联网基地运营室的同事都下载微信研究,我是微信第500号id。&br&毕竟无线互联网兴起,联通拿到WCDMA大举进攻,移动内部很多人也对分配过来的TD-SCDMA完全不抱有希望,大家都门儿清的。移动在广州成立互联网基地也希望可以更好迎接无线以及3G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毕竟那个时候中国70%的无线互联网(2G、2.5G)流量都来自广东一个省。&b&这个时候,飞信已经开始走下坡了。&/b&&br&我们也一样讨论拿什么来对付这些,也提出很多方案,写几百页的PPT,当然最后都经过几个月层层递交一直到北京总部,经过慎重考虑后,都杳无音信了。呵呵……&br&毕竟屁股决定脑袋,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移动自身不希望沦为通道(现在已经沦为了),但又不敢革自己的命(你让被革的下岗的那些人去哪儿?你能确定革的命能赚到更多?)。&br&&br&2011年,飞信运营权从卓望转到移动互联网基地,其实基本上大家都已经感觉到这个市场的变化了,飞信的模式已经抵挡不住之后马上要到来的3G时代了。必须有新的模式诞生。&br&2010年底2011年初,移动高层巨大人事变动,王建宙下李跃上,广东分公司负责移动互联数据业务的副总刘尧根被调离(在最后的年会上喝多了还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这种震动让本该急需迅速应对明确发展方向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部门完全停滞了。更有意思的是,从卓望独立出来专门负责互联网运营的互联公司,因为其COO罗川个人占股,被指“国有资产流失”,罗川下课。&br&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啦,飞信慢慢就淡出人们视野了。&br&&br&其实移动内部并不是没有聪明人和明白人。2006年抗住压力上飞信这样的项目,都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但是毕竟国企,没有办法。毕竟体量太大,几千亿的公司,即使是IT互联网公司也一样没法掉头的。看看微软,在互联网时代有什么新东西和新兴互联网公司抗衡的?&br&回过头来说,电信联通这俩,那是连做飞信的能力都没有的……
我来讲这个故事吧 知道飞信具体是谁做的吗?知道神州泰岳这个公司吗? 当年北京移动想做飞信这个东西,那是整整10年前的2006年,那个时候大家用的什么手机,文字通讯主要靠什么?所以其实在移动高层是不赞成的。原因很简单,这个飞信是自己打自己的短信业务…
关于教材方面,我掌握的关于你已经学过的教材文献的信息量并不是很多,所以以下信息仅供参考:&br&&br&微观:&br&初级方面,三本书择一,分别是Samuelson的经济学(目前到第十八版了,国内有影印的可以买),Stiglitz的(目前到第三版,有没有英文影印的不知道),和Mankiw的那本。Samuelson的是老牌了,很详尽全面,而且照顾初学者,比较浅显易懂,当年我是看第12版的英文版入门的,我很喜欢Samuelson的这本。Stiglitz的那个比较偏重信息不对称等内容,毕竟是作者的老本行。Mankiw的这个现在用的很多,我没读过,没法多做判断。&br&初级微观随便翻翻即可,不要花太多时间。&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48788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经济学.英文版·第18版/中国教育部推荐原版引进教材 (豆瓣)&/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41032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经济学(上下册)(第三版) (豆瓣)&/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85692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经济学原理 (豆瓣)&/a&&br&&br&中级方面,这个没得说,必定是Hal Varian的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很赞,帮助学生从语言描述的经济学过渡到用数学来说话。建议你现在多花些时间看看这个。另一个备选方案是Nicholson的这本,据说也不错。&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428594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豆瓣)&/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226724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豆瓣)&/a&&br&&br&高级方面,也没得说,一本博大精深的MWG的microeconomic theory,厚,详尽,罗嗦。看完就会忘,但一定要认真读完(尽管会很痛苦,嘿嘿),然后放在案头作手册,读文献的时候遇到想不起来的东西就可以随时查了。这本书是高级微观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必读。有英文影印的,有兴趣的话,入一本吧。&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26464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微观经济理论 (豆瓣)&/a&&br&要是翻了MWG觉得太难,不得其门,可以在读完Varian的intermediate MicroE之后,继续看以下1)和2),看完了之后再回过头来翻MWG,就不那么难了&br&1)他的microeconomic analysis,这是中级微观和高级微观之间的过渡教材,写的不错&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72780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icroeconomic Analysis (豆瓣)&/a&&br&2)一本数理经济学的入门教材。这个下面再说。&br&&br&&br&数理经济学:&br&入门级的教材,我觉得最好的是两本,一是Suen and Silberberg的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这个要怒赞,结构条理都很清楚,翻一遍下来,用数学的语言掌握经济学就不难了。有影印版。二是蒋中一的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这个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原著可能也不会难搞到。&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2261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经济学的结构 (豆瓣)&/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96117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豆瓣)&/a&&br&更进阶一些的,就要看比较变态的数学教材了,那套 Springer的UTM系列据说不错,可惜我没看过,惭愧。&br&&br&宏观:&br&Varian的中级微观读过,就可以一边着手看数理经济学和高级微观,一边开始着手看宏观了。&br&入门级的,基本上Mankiw和Samuelson的那个可以覆盖住。老师让我着重看的是Branson的那本,比较老了,80年代的教材,但前五章写的很精彩,看过之后基本上就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两条主线有了基本的了解了,方便进入后来的新古典主义综合。&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amazon.com/Macroeconomic-Theory-Policy-William-Branson/dp//ref%3Dsr_1_1%3Fie%3DUTF8%26s%3Dbooks%26qid%3D%26sr%3D8-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acroeconomic Theory and Policy (3rd Edition): William H. Branson: 6: Amazon.com: Books&/a&&br&&br&中级的(或者初、中级的),Dornbusch and Fischer的那本不错,也可以看Krugman的。总之如果你前面微观和数理经济学的基础打得扎实的话,直到中级宏观就都不会很难,主要是领会宏观经济学几个主要的概念和方向就行了。&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215288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acroeconomics (豆瓣)&/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225261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acroeconomics (豆瓣)&/a&&br&&br&然后建议看一些经济学思想史。我看过的,强烈推荐的是Schumpeter的那个经济分析史,比较老了,但是很酷,当年看它看得很入迷。&br&现代的,讲凯恩斯之后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史的,很不错的是这本Modern Macroeconomics,把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从20年代以来的打打杀杀讲得比较明白了,看过这本书,再翻高级宏观的很多东西,就不难(见附件)&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77333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豆瓣)&/a&&br&&br&高级宏观:&br&至少我觉得必看的是Romer的Advanced Macroeconomics,超级喜欢的一本书。&br&Blanchard and Fishcher的一个讲义集子Lectures on MacroE,比他们主要给本科生作教材的那本难度高一些,适合作深入阅读。&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48090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ectures on Macroeconomics (豆瓣)&/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47101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dvanced Macroeconomics (豆瓣)&/a&&br&Ljungqvist and Sargent的这本Recursive Macroeconomic Theory,怎么强调它的重要性都不过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很多研究工具和方法,都要靠看它来掌握。有这么个说法,没读过这本Recursive MacroE的,就不叫经济学的研究生。可惜,惭愧,我没有读过这本书,所以后面我读Acemoglu大牛的书的时候无比吃力。想要再回头捡起来的时候,已经没时间了。唉。&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44138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ecursive Macroeconomic Theory (豆瓣)&/a&&br&&br&然后是根据自己的方向去作深入阅读了。比如经济增长理论,比如货币政策,比如public finance,新经济地理,等等。这么多方向,一是我并不很了解,二是大多数都是研究生之后的教材,可能对于现在的你也不是很适用。只就其中的两个领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推荐叫才给你。&br&&br&经济增长理论:&br&Barro and Sala-i-Martin的economic growth,2004年有第二版了,这个是老牌“圣经”,这个领域的必读,很赞。&br&Acemoglu 的Introduction to Modern Economic Growth。2009年新出的教材,Acemoglu是我最崇拜的大牛之一,他早晚会得Nobel的。别被标题所迷惑了,这本书绝对不是 introduction那么简单。作者很野心,有取Barro and Sala-i-Martin那本书的地位而代之的意思,呵呵。不过写的真的很好。&br&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Aghion and Durlauf编出这么个浩浩荡荡的handbook出来,功德无量。(是个论文集子,都可以在elsevier上下下来,不过C. Jones做了个合集的pdf,也可以上他的主页去下载。&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201746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conomic Growth (豆瓣)&/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329871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troduction to Modern Economic Growth (豆瓣)&/a&&br&&br&&br&新经济地理:&br&Developmen, 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 by Krugman。一本小册子,几乎没有数学,非常适合作新经济地理的入门。这个领域现在很热。&br&Spatial Economy,by Fujita, Krugman and Venables。好书,牛书,强烈推荐读这个方向的学生认真去读的。只是数学公式太多了,前面MWG那本和数理的功底没打好,这本书看起来会比较吃力。&br&Fujita and Thisse的The 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这个也很好。&br&(这个领域Krugman, Fujita, Thisse,加上一个Venables。)&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201733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 (豆瓣)&/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82574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Spatial Economy (豆瓣)&/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201736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 (豆瓣)&/a&&br&&br&另:制度经济学也挺热的,这些年,也有一份不错的书单。但就不多说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再说。&br&&br&然后就是文献阅读了,这个更因人而异,不多说了。
关于教材方面,我掌握的关于你已经学过的教材文献的信息量并不是很多,所以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微观: 初级方面,三本书择一,分别是Samuelson的经济学(目前到第十八版了,国内有影印的可以买),Stiglitz的(目前到第三版,有没有英文影印的不知道),和M…
没人说这个吗?&br&&br&&br&各企业运营报表,财务分析等等。&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69& src=&https://pic4.zhimg.com/v2-cad4b9a33b7_b.jpg& data-rawwidth=&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ad4b9a33b7_r.jpg&&&/figure&&br&&br&&br&&br&看着高大上吧,其实都是免费的。&br&&br&&br&但是本质上,这个真是特别值钱,知识是无价的,经验更是。你做好一个行业的业务分析,就能了解这个行业的运行状况,从而发现商机。&br&&br&即便你已投身其中,你也可以学习前辈公司的经验,少走弯路。&br&&br&有的骗钱的网站和补习班动辄上千,少则几百的卖,其实这些都是免费的,去官网查查就能找到。&br&&br&好多人要,我就粘着吧。&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pan.baidu.com/share/link%3Fshareid%3Duk%3D&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an.baidu.com/share/lin&/span&&span class=&invisible&&k?shareid=&uk=&/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br&那个,不求你关注,点个赞就行。
没人说这个吗? 各企业运营报表,财务分析等等。 看着高大上吧,其实都是免费的。 但是本质上,这个真是特别值钱,知识是无价的,经验更是。你做好一个行业的业务分析,就能了解这个行业的运行状况,从而发现商机。 即便你已投身其中,你也可以学习前辈公司…
&p&过去的2015年里深圳楼市带头暴涨,刚来的2016年里上海楼市带头暴涨。一线城市的房价暴涨让炒房投机者盆满钵满,让持有房产者哈哈大笑,让刚需购房者欲哭无泪,让市场观望者大跌眼镜,也让中国的房地产走势扑朔迷离。&/p&&br&&p&房价暴涨到底是为什么?还能涨吗?现在能看到的解读大多来自于需求侧或者资本市场,我作为城市学者,在此从供给侧,特别是房地产供给的上游——土地供给说起,解读一线城市房价暴涨背后被忽略的另一个根本原因:收缩的土地供给。&/p&&br&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环环相扣,甚至要从被长期误读的“人多地少”说起……&br&&br&&br&&p&&strong&1&br&中国真的“人多地少”吗?&/strong&&br&&/p&&br&“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这句话印在我们深深的脑海里,从小就知道,甚至被认为是基本国情之一。&br&&br&但是,近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让我对这句话产生了深深的怀疑。&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992f7a39f7dcaff8c0fb20_b.jpg& data-rawheight=&530&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92f7a39f7dcaff8c0fb20_r.jpg&&&/figure&&br&大多数城市根本不缺土地,只是缺中央批给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br&&br&A市,刚刚申请下占地几十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新区;B市,开发商又圈下了几个数百公顷的大盘;C市,果断喊出了“再造一个X百万人口的新C市”的口号……&br&&br&在许多城市郊外,建成区连绵不绝而人烟稀少是常见的景象。仿佛对这个城市来说,往外扩展出去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情,荒山野地有的是地方。决定是否扩展的仅仅是那个写在土地规划上的指标,那条画在纸上的规划边界,以及地方政府执行指标与边界的决心。&br&&br&&p&通过宏观统计数字,也可以发现城镇建设用地只占全部国土的极小一部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e5f31be22a8da774bc07cb_b.jpg& data-rawheight=&309& data-rawwidth=&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e5f31be22a8da774bc07cb_r.jpg&&&/figure&&br&&br&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占比图,根据2013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统计局数字绘制(数字中城市/城镇的统计口径尚不清晰)&br&&br&根据较近的权威土地数据:全国建设用地面积5.25亿亩,合35万平方公里,仅占国土面积的3.6%;其中&strong&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4.7万平方公里,仅占国土面积的0.49%&/strong&。&br&&br&&p&也就是说,我国大概每一百份土地,会有十四份耕地,仅有三份给了村庄、工矿、道路等的建设用地,而仅有半份土地给了城市产业、居住等各类功能使用。我们知道,随着城市化率超过50%,就在这半份土地上,居住着全国近一半的人口,提供了全国大部分的投资、消费、税收和产出!&/p&&br&&br&&br&来和其他国家比较一下,中国的建设用地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大概是美国的三分之二,是法德日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参见:基于Global Land 30的全球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与变化统计分析(陈军 等,2015)。&br&&br&&strong&有的人说,这是全部国土的比例,中国还有大片沙漠草原山地不能算,那么我们继续去研究,只算宜居又如何?&/strong&&br&&br&方案1,全部国土比较:中国平均的人口密度是132人/平方公里,其他国家平均人口密度为:日本336、韩国478、印度338、越南238、德国230、英国247、美国31人/平方公里(迟竹强.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995313.asp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真的是地少人多么?&/a&)。&br&&br&方案2,宜居国土比较:中国1类宜居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20%,宜居国土上的人口密度是660人/平方公里。日本不适合居住的山地和丘陵占去了75%,这样按适宜居住的面积25%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超过了1300人/平方公里。&strong&宜居土地上中国居住密度仍是日本的一半&/strong&。&strong&不只中国有高原荒漠,基本上所有大国都有大量不宜居住的土地。&/strong&俄罗斯、加拿大的宜居国土也许只有10%,剩下是冰原森林;巴西大概20%,剩下的是热带雨林;美国最好,适宜利用的大概60%,仍然有大量荒地和阿拉斯加冰原。同理,各国家的宜居土地居住密度数据都要相应折算增大。&br&&br&折衷一下,假如不用人非要都住在最宜居土地上,按适一般宜居住地区计算,中国沿海的13省、市、自治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407人/平方公里。看起来确实跟美国没法比,比欧洲差一点,但是&strong&在东亚兄弟间是同一水平,没有明显差太远,至少没有我们心目中以为的那么远&/strong&。&br&&br&中国城市化发展已经相当节地了,可供下一步城镇扩展的空间,即使不去挤占那20亿亩的耕地,也还是果断可以有的。&br&&br&&br&&strong&回过头看“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这句话,你明白其中的玄机了吗?&/strong&&br&&br&&strong&√ “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用来形容耕地有限,是适用的。“&/strong&我国耕地面积排世界第4,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人均耕地仅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这样的话语仿佛还在大喇叭里回放。我们在建国初期,其实是作为一个尚且吃不饱饭的新兴国家,用“人多地少”来向国民形象地描绘国情,说明农业发展和耕地保护的重要性。&br&&br&&strong&× “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用来说明我国城市土地增长空间有限,是错误的。&/strong&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城市发展真的只用了很少的土地,并且需要更多的土地。而更多的土地不是没有,而是被某种力量牢牢的约束着,只能缓缓释放甚至不让使用。&br&&br&&strong&将用于耕地保护的口号,借用成为了土地供给有限和房价高涨的借口,这是多种利益共同驱动下的结果。&/strong&将原本正确的话语,借用到了一个并不适用的领域,实际上是一个由国土部门、地方政府、开发商、其他房地产既得利益者和不明真相的群众,在有意无意间共同经营的假象:国土部门希望维护土地供给管制的合法性、地方政府希望维护自身土地信用、开发商和房产业主希望维护和提高房价。&br&&br&那么,这个假象是如何形成的?要从“土地资源”到底是什么开始说起。&br&&br&&br&&p&&strong&2&br&“土地资源”不等于“土地”&/strong&&/p&&br&区分“土地”和“土地资源”两个概念成为了继续讨论的关键:&strong&具有自然属性的“土地”并不一定紧缺,包含人为规定的“土地资源”却一定是紧缺的。&/strong&&br&&br&&p&土地管理专业的权威教材是这么定义的: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土地和人类活动相结合形成的,土地与土地资源在数量上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p&&br&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土地是国民财富增加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古典经济学家,比如18世纪末提出增长极限说的马尔萨斯,认为有限的土地资源会制约经济增长。这一认识反映了早期经济学家对土地资源的物质崇拜,或者说农业经济意识。&br&&br&但是,经济学发展进入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学者的观点是,土地和房屋本身并不稀缺,是&strong&人为的流动性限制&/strong&在调节其稀缺程度。&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94dd7ba1bb9b_b.jpg& data-rawheight=&294& data-rawwidth=&35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5&&&/figure&&br&秘鲁著名经济学家德o索托揭示了《资本的秘密》,认为“僵化的资产并不能被称为资本,只有通过合理的所有权制度表达并进入流通性领域的资本才会发挥其潜能,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空间生产的动力”。而当代顶尖的社会学家大卫o哈维在评价那本风靡一时的《21世纪资本论》时说:“(作者)皮凯蒂把资本的定义搞错了。那些闲置的钱、土地、不动产、房产等都不能算作是资本,因为它们没有进入流通领域生利。这也正是资本家能够长期保持高额回报的秘诀:&strong&通过限制一部分的资本供给来保证那些仍在流通领域中资本的回报,就像那些石油公司制造短缺的假象一样&/strong&。”&br&&br&最后这一句说得多好,把“资本”换成“土地资源”,把“石油公司”换成“国土部门”,就把中国特色说得明明白白。&br&&br&&br&&p&&strong&3&br&中国特色:土地供给的政府垄断&/strong&&br&&/p&&br&人为区分不具备流动性的资产和具有流动性的资本,从而造就资本的稀缺性的过程,有如为资本加上了一个流动性障碍——&strong&“钟罩”&/strong&。钟罩内,土地和资本自由流通,财富不断积累;而钟罩外,同样的土地却无人问津。&br&&br&&p&设置“钟罩”的做法,可以是有意识的政府行为,可以是集体无意识的市场行为。&/p&&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f61586bea9bf9b33999dbd0e_b.jpg& data-rawheight=&829& data-rawwidth=&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f61586bea9bf9b33999dbd0e_r.jpg&&&/figure&&br&比如香港,作为自由市场和资本主义的代表,却恰恰设置了最严格的土地流通管制。&br&&br&人们通常对香港的印象是人多地少,居住面积非常狭小。其实在香港的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400多平方公里是没有什么人去或者去的人很少的郊野公园,目前香港所有建设用地面积只占总面积的25%,住宅用地7%,只要住宅用地所占面积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多住一百万人。一方面有几十万住在非常不人道的环境里面,已经产生了很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包括青年人的不满;另一方面却有大片的土地不能够来使用,这实在是非常荒唐的一种处境(凤凰卫视评论员何亮亮)。&br&&br&其实香港完全可以开发土地,降低房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资本家不会允许。政府的城市规划及土地开发被各种利益集团,政治团体,环保组织所挟持,寸步难行(知乎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115ba1eb53c1b& data-editable=&true& data-hash=&115ba1eb53c1b& data-title=&@chen shawn& data-hovercard=&p$b$115ba1eb53c1b&&@chen shawn&/a&)。这是市场自发进行土地管控的例子,也说明完全把土地管控交给市场是不当的。&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dae4efc3e3f4a_b.png& data-rawheight=&312&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dae4efc3e3f4a_r.png&&&/figure&&br&香港与深圳的交界处落马洲附近,河上方为深圳市,与人们印象中香港更高密度开发的印象恰恰相反&br&&br&&p&&strong&中国土地制度的特色在于,国家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在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条件下,对建设用地供给实行严格的纵向计划管理,有效控制了土地资源的流动性,保证了建设用地的相对稀缺性。&/strong&&/p&&br&对中国城镇来说,土地资源主要就是指建设用地。在建设用地供给管控的基础上,中国通过分税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土地招拍挂等制度一系列制度改革启动了“土地财政”,释放了庞大的土地信用,成为了推动城市化的初始资本。2012年“土地财政”为&strong&2.7万亿&/strong&,比土地财政更大规模的是以土地为信用的相关抵押贷款,达&strong&6&/strong&&strong&万亿&/strong&,同期中央税收也只有11万亿。(赵燕菁,;华生,2014)。&br&&br&&strong&这是中国城市化路径的成功之处,也是建设用地的供给管理制度有功的一方面。&/strong&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过去几十年中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不管是日本、韩国、台湾还是新加坡、香港,事实上都实行了强有力的土地资源管制手段,成功释放了土地中隐藏的信用。所以不要看它们是自由市场,在土地供给这一块都是妥妥的政府管制。中国的建设用地供给制度不过是其中之一。&br&&br&&strong&土地资源就像是钞票,土地就像纸。如果钞票印发没有任何限制,所有纸都能变成钞票,那么这钞票将没有任何信用可言&/strong&——只会贬值,无人使用,无人乐意持有;如果任何土地都能变成土地资源,那么土地资源将同样失去信用——只会贬值,无人投资,更无法将它作为资产抵押出去,没有人愿意接受。这就是土地资源供给政府管制的必要性,犹如为土地资源设置了一个“央行”。惟其如此,土地资源才有价值。“央行”的任务是管控流量,过量了会导致土地信贷崩盘,几十万亿地方债变成坏账引发经济危机;过少会使房价高企,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br&&br&&p&&strong&相比之下,其他对土地资源管控无能为力的发展中国家,也就失去了释放土地信用,利用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机会。&/strong&要么因为建设用地可以被人随意占用使用,建设管理失灵,比如违章建筑横行的埃及,以及民众随意占地建房、遍地贫民窟的一众拉美国家。这种情况相当于钞票滥发。要么因为资本家和既得利益者的合力,形成像香港一样有地不能用的局面,这种情况相当于钞票不够,使得通货紧缩,与土地相关的经济萎缩,连必要的使用需求都无法满足。更普遍的发展中国家情况是两者都有:合法的土地和房产极少而高昂,其他都是无法确权无法流通的房屋,财富流动和社会流动彻底断层。&/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f9fdb7bba66de88f789de9_b.jpg& data-rawheight=&344& data-rawwidth=&5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f9fdb7bba66de88f789de9_r.jpg&&&/figure&&p&巴西的贫民窟与富人区,合法房产与违法房产并置(这围墙要是打破,那可真是要命了)&/p&&br&&br&&strong&但是,正因为土地资源管控是合理合法的,所以真的不必要以“人多地少”、“耕地保护”、土地资源紧缺”这种错误的名义去推行。&/strong&&br&&br&&strong&耕地保护是必须的,建设用地的供给管理也是必须的,但是前者并非执行后者的直接依据。&/strong&对于耕地保护而言,因劳动力流失和生产积极性下降造成的耕地抛荒问题,可能比建设用地侵占农田的问题要显著。&br&&br&&strong&城市化进程,其实不但不和耕地保护对立,还可能伴随着耕地增加!&/strong&全世界10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耕地是越来越多的,因为人在城市生活占用的土地更少,在城市人均占用100平方米建设用地,在农村人均则要占用250-300平方米土地,人从农村迁入城市时卖掉或弃置了原来的土地。中国却相反,因为农民两头都占地,进入城市的同时却没有退出农村的土地。&br&&br&重庆实施了&strong&地票制度&/strong&,探索了另一种可能性。农民以自愿为基础将农村的宅基地和集体土地复垦为耕地,卖给城市开发者。这样,到2020年,重庆在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拓展的同时,3400万亩耕地一亩都不减少,还能增加100多万亩耕地。这是&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t.sohu.com/5039524.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黄奇帆讲了5个故事:诺贝尔奖得主听得聚精会神&/a&的第四个故事,很有趣。(这里只是举例拿出一种耕地保护与城市化共生的可能性,不是鼓励觊觎农村建设用地。因为中国农村的土地其实相当于农民工的最低工资和社保,提供了他们的一条重要后路,也是中国劳动力成本如此低廉的原因之一。农村土地流转话题太大太深太复杂,不展开)&br&&br&对于建设用地的供给管理而言,它的必要性实质上来自于对土地资源的供给管理以维护其价格的稳定。&br&&br&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br&——《论语·子路》&br&&br&&br&&p&&strong&4&br&地方与国土部门:从阳奉阴违到齐心合力&/strong&&br&&/p&&br&在过去,土地资源管理一直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它包含着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讨价还价,甚至市政府与下属区县之间的讨价还价。再加上在流通性“钟罩”内外徘徊的小产权房和违建等问题,种种乱象屡禁不止。&br&&br&按照经济学家张五常的理论,中国的地方政府具有企业的性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高效发展,部分归功于各地方政府拥有以土地使用为代表的资源配置的调整权,从而以市县为单位进行高度自由的竞争。所以中国的土地“央行”国土部门的任务要比韩日等国艰难得多,因为为了管理更庞大的国土,它必须统辖众多各怀心思的“印钞厂”——地方政府。&br&&br&&strong&中国国土部门进行土地资源管制的主要方式,是新增建设用地的供给管理制。&/strong&在总体规划中,大约每1万新增人口,对应1个平方公里的新增建设用地。地方政府的惯常做法是通过“做大”预期人口规模以获取土地指标份额。不少城市的领导由于认识上的片面观念,希望把自己的城市“做大”……“做大”一个人口意味着可以“多占”一份建设用地。就国土管理部门而言,则是尽量压小一些。艰苦的讨价还价, 常常使规划编制单位夹在其中(邹德慈,2005),这才有了“全国新城新区规划的总人口达34亿”的怪现状。&br&&br&所以,过去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国土部门,基本上是不怎么配合的。每一个小“印钞厂”都在或明或暗的多释放一些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最后可能就汇成了难以估量的系统性风险。国务院调查显示,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规划4.6个新城(新区),地级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br&&br&建设用地这种“钞票”到底超发了没有?不好说。超发了多少?难以估计。&br&&br&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路口抢行会造成交通堵塞,但是轮到我们自己了,还是会抢行,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公地悲剧。&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3eeb68d15d9a_b.jpg& data-rawheight=&353&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3eeb68d15d9a_r.jpg&&&/figure&&br&&br&&strong&奇怪的是,自2014年前后起,上海、深圳、广州等几个一线城市的地方政府突然“从善如流”,主动对自身的建设用地进行了异常严格的管制!&/strong&&br&&br&上海市甚至提出&strong&“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减量规划”&/strong&的计划。2014上海为落实国土部门管制要求,甚至自请比原定的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供给目标进一步减少。&a href=&tel:&&&/a&五年内上海每年只能新增12平方公里。&br&&br&深圳市更为极端,计划到2020年的土地,至2015年就快用完了,五年内新增建设用地仅剩&strong&8平方公里&/strong&。深圳市提出&strong&“存量规划”&/strong&的口号,全面开展存量用地的城市更新来满足建设需求。&br&&br&这一回,一线城市的地方政府没有像从前一样采用和国土部门对着干或者阳奉阴违的态势,甚至没有奋力争取更多用地指标,而是配合着国土部门,主动加强了对自身土地供给的约束。&br&&br&&strong&为什么这回地方政府那么配合呢?&/strong&&br&&br&&p&第一种解释,来自中央政府的压力。2014年来自中央政府的管控土地资源的压力骤然增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严格控制城市边界”,国土资源部印发的&strong&《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注意,这里又扯上保护耕地的大旗了)&/strong&提出“除生活用地及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城市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北上广深要起到政策示范作用,压力最重。但是,从前类似的严控要求也并不少,因此这一次的管控力度调整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bbcc888ac730e209b1fa14_b.png& data-rawheight=&205& data-rawwidth=&5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bbcc888ac730e209b1fa14_r.png&&&/figure&&br&&p&从官媒可以看出,上海本来要起带头模范作用。这不奇怪,我们国家大多数改革,都是一线城市带头,二三四线后续跟随的,算是一种惯例。从以前搞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到现在搞上海自贸区、前海自贸区,哪怕修地铁修高铁,都是如此。但这回土地供给收缩以上海深圳带头,却带来了意外,后文说明……&/p&&br&第二种解释,预留可持续发展用地。这一点过于理想化,是历来都有的美好意愿,但并不能导致突然的转变。&br&&br&第三种解释,摆脱了“土地财政”。比如深圳市政府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占比达90%以上,也就是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不到10%,完全摆脱了“土地财政”。一般地区土地出让金占到政府收入50%左右,多的甚至占70%,叫他们不卖地根本停不下来(2014年&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news.xinhuanet.com/house/nb//c_.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全国一季度土地出让金超万亿 占地方财政收入一半以上&/a&)。地方政府不用再靠卖地来赚钱,这是减少土地供给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仍然不是充分条件,毕竟没有谁会嫌自己钱多,政府也一样。&br&&br&&p&&strong&第四种解释,也是最可信的解释,维护土地资源的价值:&/strong&&/p&&br&上一节分析到,中国政府通过有效控制土地资源的供给来保证建设用地的相对稀缺性,过去这只是中央政府国土部门负责的行为,而地方政府并不热衷。随着经济“新常态”和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到来,&strong&发达城市的地方政府,相对于其他地区更早更敏感地察觉到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的变化,察觉到前期土地“超发”可能积累的系统性风险,自发地、不约而同地采取行动维护本地土地资源的价格。&/strong&这才是地方政府主动配合国土部门行动的直接原因。&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2a4dac8430ab_b.jpg& data-rawheight=&315& data-rawwidth=&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土地惜售,方可保持市场热度&br&&br&&p&&strong&一线城市地方政府与国土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制,这说明了什么?&/strong&&/p&&br&&p&&strong&说明了全国性的土地“超发”可能已经成为事实&/strong&&strong&!如果各地方不能通力行动,那么全国土地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就会到来!&/strong&&/p&&br&到时不仅仅是土地财政无以为继,地方政府赤字的问题,而是数十万亿的土地信用贷款、地方政府债务大规模违约带来的无法估量的风险。必须各地区各城市共同行动,共同采取更为严格的供给约束,才能避免价格风险。惟有这样的预期,才能促成地方政府与国土部门的合作,并作表率地率先行动。这也侧面验证了上文对土地资源是由人为的流动性限制保障价值的判断。&br&&br&&p&&strong&反之,那些不具备条件或者缺乏敏感意识,仍在大规模出让土地某些城市,则可能会面临土地价格拐点、土地信用崩溃的风险。&/strong&&/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ccd1c85b5aeb6e96b55ac621a3595e94_b.png& data-rawheight=&404& data-rawwidth=&6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ccd1c85b5aeb6e96b55ac621a3595e94_r.png&&&/figure&&br&&p& 比如最近为了去库存焦头烂额以致想出“0首付”政策的某东北中心城市,它在五年前的口号是这样的……&br&&/p&&br&&br&&br&&p&&strong&5&br&一线城市:一马当先,鹤立鸡群,怎料引来群狼环伺&/strong&&br&&/p&&br&写了那么久,才写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br&&br&其实上面的内容我大概写就于2014年底,在那个时候,眼看着一个上下合力共同应对全国土地市场风险的良好局面就要形成。然而,2015年起又发生了始料未及的变化。&br&&br&&p&&strong&深圳、上海,这两个土地供给的自我约束最严格,最先号称从土地供给“增量”过渡到“存量”、“减量”的城市,恰恰是2015年前后房价处在风口浪尖的城市。&/strong&&/p&&br&一线城市提供了对抗全国性风险,进行自我约束的良好表率,可是并没有如以往一样,很快得到其他地区的跟随和模仿。这可能有很多原因,摆脱土地财政也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总之,全国性的共同行动没有及时形成。&br&&br&而这个时候,全国土地市场系统性风险即将,或者已经来到了……&br&&br&记住每1万新增人口=1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这个比例。上海高峰期每年的人口流入近100万,深圳也有近30万。据此应得到100平方公里、30平方公里新增用地。超大城市本来就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应当是人口和土地同时扩张的(参见:&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 - 臧大为的回答&/a&)。但是,由于它们的自我约束,上海仅年增12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深圳则欲求8平方公里土地指标而不可得。而那些发展动力不充足、人口每年净流出、房价早已开始下跌的地级市县级市,似乎十几平方公里的新城还在上马……如果你是房地产投资客,你选择哪里?&br&&br&&p&&strong&勇作表率的一线城市,就像暴风雨中的灯塔一样闪亮。&/strong&&/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1abdd3e01e49713d7aaf866e028c1b99_b.jpg& data-rawheight=&399&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1abdd3e01e49713d7aaf866e028c1b99_r.jpg&&&/figure&鹤立鸡群,怎能不引来群狼环伺?&br&&br&&p&资本犹如饥渴而贪婪的狼,当全国数百个城市大多都已经被榨干了营养、再也没肉吃了,正在即将到来的冬天惶惶不可终日时候,突然间仅存的几个土地市场良性的一线城市,犹如新鲜出炉的肉包子一般,还把自己切成了一半大小……所有资本必须、立刻、马上一拥而上。资本是自由流动的,&strong&原本分散于几百个城市的资本集中于几个城市,怎能不把这几个城市吃干抹净?&/strong&&/p&&br&现在对一线城市房价暴涨的各种说法,从杠杆、从炒作、从链家、从城市前景、从购房需求方面都给出了很好的解释。但是其他的说法不完善之处在于:房贷杠杆是早已有之的;一线城市的购房需求与发展前景与次一级城市是平滑变化的;链家和炒房团是全国都有的。这些都不能解释为什么北上广深突然与次一级的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南京、杭州等拉开如此巨大的差别,甚至在几个一线城市内比较,深圳、上海也比北京、广州的表现要妖异得多——为什么是它们俩带头涨?而我现在提供了一个一直被忽略,但是非常根本的原因:&br&&br&&p&&strong&一线城市在土地供给方面勇作表率的加强约束,因为和其他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土地市场风险优势,而吸引了全国土地资本的集中攻击。&/strong&&/p&&br&而上海、深圳因为土地供给政策调整的最强,自我约束得最严格,反而使得其下游房地产市场的供不应求的预期最为严重,在全国市场普遍风险的背景下风险最低,成为了最佳的资本目标,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避风港,也才有了后来的种种操盘炒作。&br&&br&&p&打个比方,大雨即将到来,而其他的江河全都淤塞不堪,仅有的两条江疏浚良好。&strong&整个大雨落下的水,全流到疏浚良好的&/strong&&strong&仅有的&/strong&&strong&两条江里,它们反而就成了洪水泛滥的重灾区&/strong&。&/p&&br&&br&&br&&br&&strong&6&br&结语&/strong&&br&本文的逻辑是:&br&①全国的土地市场风险是均衡分布的&br&②随着整体土地供给过量,土地资源超发,系统性风险堆积&br&③为了破解系统性风险,需要收缩供给&br&④选择了深圳和上海作为收缩供给的试点/带头大哥&br&⑤上海深圳的供不应求,带来明显的低风险预期,&br&⑥全国的土地市场风险均衡被突然打破,全国资本汇集上海深圳&br&⑦低风险预期加上资本富集,操盘炒作手段频出&br&⑧房价暴涨&br&&br&&br&2014年,是全国性土地市场危机到来以前,最后和最好的调整时间点。&br&&br&在这一年,政府也实实在在采取了行动,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br&&br&让人万分惋惜的是,即使在这个时候,意在管制土地资源供给、维护土地资源价值的政策和手段,偏偏还要名不副实地挂着用了无数次地“保护耕地”的旧旗号,而使得它避免市场整体风险的重要的真实意图没有合理地表达,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维护土地价格就维护嘛,不要扯上保护耕地的大旗。我们就老老实实的谈是否要管制、管制多少、如何管制好了。总是扯上无可争辩的耕地保护,反而失去了理性讨论和为各个城市提供更好方案的机会。&br&&br&让人万分惋惜的是,这样的重要调整,或者说改革,像以往一样,首先响应的是一线城市的地方政府。上海、深圳甚至作出了象征意义远甚于实际意义的自我约束。然而偏偏这一次,最不该管制如此严格的就是一线城市,应该从那些没有活力、人口净流出却还获得了大量指标、对土地资源挥霍无度的三四线城市开始。土地供给应当均衡地、同步地收缩,结果变成了极端的不均衡收缩。调整的先后次序有误,效果迟迟不能显现,整体风险继续堆积。&br&&br&&p&而我们现在,看着深圳、上海的房价暴涨,这两条江河的泛滥,或许只是更大一场暴风雨的前奏。&/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a2badad56f3aa0f72eba4e2_b.jpg& data-rawheight=&787& data-rawwidth=&1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a2badad56f3aa0f72eba4e2_r.jpg&&&/figure&&strong&(正文完)&/strong&&br&&br&&br&&br&---------------说说我非常不靠谱的房价预测-----------------&br&&br&说说上海深圳现在的房价,如果政府下狠心坚持收缩供给政策,那真的就是那么高。如果改口扩大供给,那泡沫瞬间就挤爆……泡沫积累太久了,两个方向都非常危险……泡沫永远在破的时候才能证明它的存在&br&&br&&br&&br&最可能的情况是:上海深圳虽然是不小心当了收缩供给的带头大哥,但为了示范作用还要咬牙一阵,直到各地方都收缩供给,全国土地风险再度平衡,上海深圳才会悄悄松口土地供给,回到正常供应上来。&br&&br&所以现在是一个“压路机前的硬币”位置,可能还有涨,但压路机后泡沫破灭,可能比现在还低。压路机就是那个“全国平衡,悄悄松口”的时间点,半年后?三年后?五年后?我真的不知道。&br&&br&需知如果要操作捡硬币,必须在拐点到来之前离手,拐点要比压路机来得早。当所有人看到压路机,就走不了了。&br&&br&另外,任何操作都要看短、中、长期,我这里评价的是短期暴涨,说的也是中短期可能的泡沫,长期来看,上海深圳在短期压力释放后,仍然是中国最坚挺的市场之一,这个“长期”以十年几十年计。&br&&br&&br&&br&&br&--------更新----------&br&经知友 @韩一 提醒,就在今天早上,深圳领导发话要增加土地供给了&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news.cnfol.com/chanyejingji/45261.s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news.cnfol.com/chanyeji&/span&&span class=&invisible&&ngji/45261.s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br&压路机的到来也可以非常快 Σ( ° △ °|||)︴&br&&br&&br&&br&--------更新----------&br&昨天部长放话了:&br&&strong&国土部部长姜大明表示,&/strong&&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news.163.com/16/0310/06/BHPD4ACP.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增加土地供应稳定房价&/a&&br&&br&我们眼前一亮地注意到:&strong&终于,&/strong&&strong&或许&/strong&&strong&是第一次,部委主管领导将“土地供应—房价”的关系堂堂正正的讲出来,不再挂着耕地保护之名行土地供应管理之实,这是很大的进步。&/strong&&br&&br&对于这种新的共识的形成,我们必须深感欣慰。要知道,以前要么把土地供应管控小心翼翼地放在耕地保护的大帽子里《&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link%3Furl%3DbgcmrIK5Y1tBaxDrEAg0hbJ3N8JJAIR_gZGTMg345cBcjNA5VgWT8iqYXIW2NwIw3K68o0o4TomdjQEWgkRClcU4Iz21nVv-UoTG32YGyriFagMArzTVUnPPyJs5QqQtD6O2NArOJNvdcQApv7N2JD8Yx1PdepsfQoF-TpIEMbayDn7dH2rT-tNhDroNDSFZo6cUBvIkV1uOmv87wLVClDCokj2D--H5r3eOR86KOtU0cW9rOGsPHXTS0eVdBL9NGEWqP-7Ybcq1h7ax9GdtiNw04ujnSrwC1WbhY1SvELKFFK0d2_C9V7t5iUj0ptCu&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a&》;要么最多承认土地供应影响地价,地价又作为房价成本,部分影响到房价“&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jmsg.focus.cn/ztdir/2009guotuju/index.ph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土部地价说-搜狐网、焦点房地产网&/a&”;从未说到土地供应管理能从供求关系预期的方面直接影响房价。&br&&br&“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br&——《论语·子路》&br&&br&这回终于名正言顺了 []~( ̄▽ ̄)~* &br&&br&&br&部长说的两个关键词:&br&&strong&“因城施策”:&/strong&也就是各城市的供给情况不同,比较好的情况是全国供给收紧,三四线收紧,二线具体分析,一线放松。&strong&不要被媒体标题“增加土地供给”给误导了,&/strong&这里有个结构性的问题,100城市少供给1平方公里,3个城市多供给10平方公里,整体不是还少了70平方公里么?所以会是在整体供应收缩情况下的局部供应增加(参见评论区回复@少年)。所谓有保有压、优化结构、分类调控,都是这个意思,这个提法是很正确的,就看实际执行能不能管住。&br&&br&&strong&“人地挂钩”:&/strong&这个是亮点和重点,要根据全国人口流动来决定各地区的土地供给。人口流出的缩减土地供给,人口流入的增加土地供给。这个是更重要和根本的事情,做好了将改变从前的土地财政模式。这种规模的国土整体协调其他国家都未必有经验(想想美俄松散的联邦制,他们也没有纵向的土地供给管理),也涉及到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等多部门的合作,是对我们国家宏观调控和治理能力的很大挑战,做成了治理能力会上一个大台阶。对此我会后续写文关注。&br&&br&&br&管制土地供给的有趣之处在于,只需要做出一个姿态,改变人们的预期,各方就会相应行动了。这和股市里放出一个利空预期,股价就会立刻开始运动,不需要真的等到限售股解禁,是一个道理。不需要等到真的等到填海弄出几十平方公里土地才有用。放话说不新增建设用地,和放话说要开始新增建设用地,都是预期管理。&br&&br&如今,深圳市委和国土部都把姿态做出来了,深圳上海不必要的土地自我设限可能要松绑了,资本炒作云集的基础——供不应求的预期可能要消退了。&br&&br&所以,答案或许很快就要揭晓了。&br&&br&&br&-------更新--------&br&新消息,“压路机”出现,房价应声回落:&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finance.ifeng.com/a/05892_0.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线楼市现退烧信号 有房源一夜暴跌160万&/a&&br&&br&松一口气的发现,虽然我并没有大妈们懂房价,但是在年初暴涨时,写下的“压路机前的硬币”的猜想还算正确,没有被打脸。&br&&br&不过具体手段上,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在供给端发力:增加供给,以及放出增加供给的预期信号,像深圳一样。而“沪九条”却还是在对需求端发力,第一刹得有点过猛;第二也不是政府合理的干预手段,没什么依据;第三对一部分刚需者是不公平的;第四刹住的需求仍然在,只是被拖延。&br&&br&如果说深圳调控手段是缓缓开来的压路机,上海调控手段就是碾压过来的坦克了。。&br&&br&总之,我不欣赏在需求端进行干涉,很没道理。深圳的1年变成3年限购我也是不太赞成的。这些只能做临时手段,也希望供给端调整完成后,逐步放松需求端的干涉。&br&&br&如果上海后续也在供给端调整,才算完成了调控。&br&&br&房子终究不是股票,大起大落的,并不让人愉快。&br&&br&&br&----------&br&发改委牵头增加一线城市供给&br&&br&“《关于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透露,我国将增加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的住宅建设用地供应”&br&&br&中央部门发话,回到了增加供给的正确道路上&br&&br&还要看地方政府的具体增加土地供给的实施方案和执行力度了&br&&br&&br&-------------&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nbd.com.cn/articles//1062515.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 | 每经网&/a&&br&&p&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p&&br&&p&这一政策导向已开始在各地落地执行。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信息中心监测显示,上周(日至12月18日),中指院监测的40个主要城市土地推出量环比增加56%。其中,一线城市量增价跌,均价回落;二线城市供地放量,代表二线城市推地宗数较上周增加82宗,推出面积较上周增加44%。&/p&&br&&br&本文纯属娱乐&br&本文纯属娱乐&br&本文纯属娱乐&br&╮(╯3╰)╭ &br&&br&&br&&p&------------------------------&/p&&p&&em&题图来源:网络、自绘&/em&&/p&&em&部分内容已收录于第8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奖,注解参见原文&/em&&br&&p&&strong&&em&城市周看&/em&&/strong&&em&
为思维寻找盲点,为城市寻求共识&/em&&/p&&p&&em&微信订阅:cityzhoukan&/em&&/p&
过去的2015年里深圳楼市带头暴涨,刚来的2016年里上海楼市带头暴涨。一线城市的房价暴涨让炒房投机者盆满钵满,让持有房产者哈哈大笑,让刚需购房者欲哭无泪,让市场观望者大跌眼镜,也让中国的房地产走势扑朔迷离。 房价暴涨到底是为什么?还能涨吗?现在…
我来分享一下我&b&&u&每次&/u&&/b&都会给新手看的四段录像。带有个人喜好成分。我觉得这四个录像,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无论是辩论队训练还是通识类讲座,百搭,且老少咸宜。&br&&br&&u&1.
03国辩——顺境/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u&&br&&ul&&li&这个看的是马薇薇被质询环节(还有杨振宁笑着擦汗的一幕)&/li&&li&主要展现反驳的思路,以及机智的魅力(顺便唬唬新手辩论赛的嘉宾很大牌)&/li&&li&稍微了解一下反方论点,就可以直接跳到10:46&/li&&li&黄执中的结辩也很厉害,但我个人更喜欢『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那场的结辩&/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zMyMjAzNDA%3D.html%3Ffrom%3Ds1.8-1-1.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03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a&&br&&/li&&/ul&&br&&u&2.
06亚太——现代人应效仿太公钓鱼/毛遂自荐&/u&&br&&ul&&li&这个要看正一兰渝宏以及正二关一鹏的环节,相信我,你一定会会心一笑&/li&&li&主要展现立论的巧妙以及反驳的诠释能力&/li&&li&正方结辩王海青也非常出彩,只是新手讲座一般没时间看整场&/li&&li&一般我还会给新手讲个八卦,正方自由人游忆真的是靠正方诠释的太公钓鱼找到了真爱&/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MTQ0ODYwMjU3Ng%3D%3D.html%3Ffrom%3Dy1.7-1.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06亚太半决赛_现代人应效仿太公钓鱼/毛遂自荐&/a&&br&&/li&&/ul&&br&&u&3.
01国辩——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不可取的&/u&&br&&ul&&li&这个要看袁丁的反驳&/li&&li&不需要看前面环节,可以直接跳至12:31,基本不影响理解&/li&&li&可以当做陈词和修辞优美的典范&/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DM3MTMwNA%3D%3D.html%3Ffrom%3Ds1.8-1-1.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际大专辩论赛——以成败论英雄&/a&&br&&/li&&/ul&&br&&u&4.
03国辩——广告有利/不利于大众消费&/u&&br&&ul&&li&这个是看黄执中的结辩&/li&&li&不看前面问题不大,直接跳到28:54&/li&&li&阅历、成熟度、渲染力&/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jI1NDExNDg4.html%3Ffrom%3Ds1.8-1-1.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003 世新vs墨尔本 广告有利/不利于大众消费&/a&&br&&/li&&/ul&&br&这四段我看过好多好多好多遍了。。。。
我来分享一下我每次都会给新手看的四段录像。带有个人喜好成分。我觉得这四个录像,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无论是辩论队训练还是通识类讲座,百搭,且老少咸宜。 1. 03国辩——顺境/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这个看的是马薇薇被质询环节(还有杨振宁笑着擦汗的一…
查了一下自己最近的文章,从史前按时间顺序排名如下:&br&&br&&ul&&li&1 火&br&&/li&&li&2 弓箭(及其他弹性捕猎器械)&br&&/li&&/ul&&u&以上为人类(智人)压倒其他生物的原因&/u&&br&&ul&&li&3 宗教(文明社会的源头)&br&&/li&&li&4 青铜(轮子是青铜的附属)&br&&/li&&li&5 文字&br&&/li&&li&6 铁&br&&/li&&li&7 液体炼铁&/li&&/ul&&u&以上发明塑造了各个阶段的农业文明&/u&&br&&ul&&li&8 蒸汽机-机床-铁路(工业革命早期的煤铁复合体)&br&&/li&&li&9 中央银行(由政府定义通货,引导物资流向)&br&&/li&&li&10 计算机&br&&/li&&/ul&&u&以上发明塑造了当代世界。&/u&&br&&br&具体请看下面这篇被退稿的世界技术-制度史。(轮子未入选的原因见青铜部分,电力未入选原因见工业部分)&br&&br&&b&《翻开历史,我看到一本技术手册
——10000年来技术对社会制度的影响》&/b&&br&&br&&ul&&li&&b&序 好老板谈工资,坏老板谈理想&/b&&br&&/li&&/ul&&br&&p&又到了高中生填志愿、大学生找工作的季节。作为一个混过三四种互不搭界行业的中年人,几乎每年春夏之交我都会被一茬茬的弟弟妹妹问:“大哥(叔),什么工作干起来有意思?”。&/p&&br&&p&这时我总会摆出长者的姿态,进行一场残酷的对话:&/p&&br&&blockquote&&p&“也许有这样的工作,但肯定非常少。你们最好不要抱期望,因为如果不用付钱你就愿意为兴趣去做事儿,谁还会为此付工资呢?”&/p&&br&&p&“有趣的事情都去哪了?”&/p&&br&&p&“一般圈在游乐场和旅游区里收钱。运气好的话,还有不少免费的乐趣可以用业余时间去发掘”&/p&&p&“那……工作还有什么意义?”&/p&&br&&p&“咱们不是富二代,工作当然是为了在不破坏健康的前提下赚钱,让你有足够的财富和闲暇去享受那些美好而有趣的事情。”&/p&&/blockquote&&br&&p&给出如此“可怕”的结论,我不是想毁掉弟弟妹妹对生活的憧憬。相反,看清了“好老板谈加薪、坏老板谈理想”的事实,他们就更容易避开传销的诱惑,丢掉一夜暴富的幻想,踢开“人人可创业”的鬼话,踏踏实实地去找工作——年轻人越是敢于正视这个并不浪漫的社会,未来的生活离自己那些浪漫的梦想就越近。&/p&&br&&p&同样的逻辑可以从个人的职业感悟推广到整个社会——所有社会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都是强迫人类做“不情愿”的事情,绝不会有哪条法律要求人类进餐喝水,因为人人都自觉完成的任务无需再通过制度来确认。人类建立的制度要么对抗人的本能,要么违反人的直觉,总之必然会让一部分人甚至所有人觉得不“舒适”或“不自然”。&/p&&br&&p&但正因为这些“不自然”的存在,人类超越了所有靠本能和“天性”生活的生物,用成千上万“不舒适”的“制度”搭建了45亿年来地球上最大的奇迹——文明社会。所以,不分专业,无论学校,几乎所有毕业生就业的时候都会因为工作的枯燥无趣而失望。这正是因为他们离开了主流社会节奏之外的校园,以正式成员身份加入人类社会的缘故。&/p&&br&&p&那么,问题来了,人类为什么能建立一系列让自己觉得“不舒适”的制度?我们为什么要走进“枯燥”的文明社会?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也很枯燥,枯燥到让人不舒服。我尽量把它讲的简单一点。&/p&&br&&ul&&li&&b&一 为了文明,让我们造一个神&/b&&br&&/li&&/ul&&br&&blockquote&&p&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于尘土。&/p&&p&——《圣经 创世纪》&/p&&br&&p&我们和黑猩猩的不同,是要在超过150人的门槛之后才开始显现……智人是怎么跨过这个门槛值,最后创造出了有数万居民的城市、有上亿人口的帝国?这里的秘密很可能就在于虚构的故事。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p&&p&——《人类简史 从动物到上帝》&/p&&/blockquote&&br&&p&定居农业是文明社会的基础,但依照人类学领域的主流看法,史前人类并没有“主动”走向农业文明。相反,他们倒是很有动力抛弃文明。因为和游猎生活相比,农民的食物更单一,营养更匮乏,健康水平更差,闲暇更少,社会更不平等,而且容易因为新出现的不动产而爆发激烈的冲突,更何况还要接受诸多新制度的约束。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大多数早期的农民都宁愿做一个旷野里打猎采果的自由人。&/p&&br&&p&古人的选择不难理解,收集自然的出产显然要比挥汗种植单一作物要轻松愉快。古代神话中,上帝对亚当夏娃子孙的惩罚是世代耕作谋生,几乎所有农业民族的贵族都以狩猎为娱乐,这正是几百万年的草原游猎生活塑造人类本性,淘汰不热爱游猎生活的基因的证据。直到21世纪的网络时代,
“偷菜”还是中国人的乐趣。&/p&&br&&p&然而,农业社会拥有人力优势。在最富庶的地区,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很难养活一个猎人,但至少能给几十个农业家庭提供足够的耕地。如果农业社会和采集社会发生正面冲突,胜利的必然是农业社会。更重要的是,农业社会已经是一个文明社会,可以强迫农民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比如说拿出口粮供养士兵和官吏,再派遣这些专职人员去消灭竞争对手。游猎部落无法储备食品,即便没有打败仗,但只要被士兵们打断了正常的生活,就只剩下迁徙和死亡两个选项。所以,农业文明缓慢而不可阻挡的前进,最终占据了大多数适合耕作的地区。&/p&&br&&p&不过,农业文明能赢的前提是农业文明已经存在,是已经有足够的人选择辛苦耕作的生活方式,并在糊口之余向统治集团交出剩余产品。所以,我们无法绕过最初的问题:怎样让人忍受文明社会的制度束缚?怎样让曾经自由的人类种地并缴纳余粮?&/p&&br&&p&暴力当然是必需的手段,但有组织有训练的暴力应该是农业文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在农业刚出现的时代,人类只能用木材、石头和毛皮制造工具,最强的武器不过是镶嵌燧石的长矛,或是皮索制作的弓箭,和众多普通农民的武器甚至农具相比都没有压倒性优势。如果只依靠暴力来迫使农民劳动、交出剩余产品,恐怕监工和税吏就会耗光所有收集的粮食。&/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3c9a7b82ddff7b6e9a6055_b.png& data-rawwidth=&395& data-rawheight=&22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5&&&/figure&&p&&u&曾经的最强兵器——燧石矛头&/u&&/p&&br&&p&所以答案显而易见——第一代农业文明的凝聚力来自宗教。在地中海东岸,一万年前的城市耶利哥(Jericho)除了城墙和防御塔之外,唯一的公共建筑就是神庙;同样建于一万年前的恰塔尔休于(Catal Huyuk)连城墙都没有,但也有专门的神祠;一万一千年前的哥贝克力(Gobekli tepe)遗址,没有民居,只有数千吨巨石构筑的一个个祭坛。再晚一些中国的牛河梁遗址有一座直径100米、高40米的土石山,完全靠人力夯成,只为向女神致敬。&/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a429c19e2e012b7a4ddc0_b.png& data-rawwidth=&558& data-rawheight=&3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a429c19e2e012b7a4ddc0_r.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d8c0b4b47e9f3ad244a0_b.png& data-rawwidth=&558& data-rawheight=&3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d8c0b4b47e9f3ad244a0_r.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b4e61eedc0f8bb_b.png& data-rawwidth=&504& data-rawheight=&3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4e61eedc0f8bb_r.png&&&/figure&&p&&u&历史比金字塔长两倍的哥贝克力神庙遗址及复原图&/u&&/p&&br&&p&在一个没有金属工具,没有车辆,没有纺织品,全靠石器、木棍和皮索来工作的时代,这些和物质生产无关的伟大工程证明了早期农民对神灵的虔诚、对祭司阶层的敬畏。而且,同期的遗址中完全没有宫殿和兵营的位置,神庙是唯一可以确认的权力中心。构筑神庙的工作看似“无用”,但如果没有宗教活动来凝聚社会,那些所有文明都不可缺的世俗事务,如修筑渠道、收取余粮、组织军队都无从谈起。&/p&&br&&p&这样,文明诞生的原因似乎延伸到了更具体的问题:为何文明社会的早期成员都会虔诚地相信超自然神灵?为何祭司集团能制定一系列规则约束所有人?为何他们能利用非常简陋的物质条件布置足够慑服人心的宗教仪式,甚至让农民心甘情愿地充当人殉?&/p&&br&&p&但实际上,这些问题根本不必回答——如果你在招聘启示中提出了本科学历的要求,就不该奇怪为什么绝大多数应聘者都经历过高考。既然在石器时代,能动员大多数人口采取违反人类“天性”的生活方式、并长期保持为制度的唯一力量是宗教,自然所有的文明在早期都会存在宗教主导阶段。至于那些没有选择宗教化的石器时代族群,那些宗教凝聚力不够的部落,要么被文明化农业社会赶走,要么被早期宗教文明吞并,根本就没有资格被文明人记录为历史。&/p&&br&&p&这个阶段从史前一万年左右开始,持续了四、五千年。和后世的文明社会不同,那时的社会没有什么“世俗”和“宗教”的区别。在祭司和普通人看来,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本是一回事,僧侣也不是所谓的“出家”和“出世”之人。相反,负责祈祷的是祭司(僧侣)、负责管理生产的是祭司、负责储存物资的是祭司、负责商业的是祭司,负责开办学校传授知识的是祭司,负责治安的还是祭司,甚至负责组织演出,娱乐神灵(也允许平民围观)的也是祭司。两河流域古神话称,恩奇神(Enki)之所以造人,就是为了替神灵耕种土地,免除神灵的辛苦。祭司们有义务也有权利替神管理人类,让农民按照神的意志去劳作。&/p&&br&&p&所以,与其说神庙是早期文明的政治、文化、司法和军事中心,不如说此时的文明城邦就是神的庄园,类似后世的寺庙地产。直到公元前第三个千年的两河文明,祭司团体还直接拥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土地,神庙依然是古代城市中唯一引人注目的建筑。典型的神庙会在壮观的高台之上设置祭祀大厅,周围被祭司的房间环绕,这些房间就是最早的的办公室。神庙外围则排列着仓房,储存整个文明的剩余产品。文明居民要办几乎任何事情都必须去找祭司,就像我们去政府办事大厅,去社保中心,去学校和剧场一样自然。&/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eb589ac0e46fed_b.png& data-rawwidth=&558& data-rawheight=&3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eb589ac0e46fed_r.png&&&/figure&&u&苏美尔神庙-城市复原图&/u&&br&&/p&&br&&p&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遵守祭司转述的神谕,而不是来自世俗政府的法律。早期苏美尔人如果遇到纠纷,神庙就是法院,祭司就是法官,占卜和神谕则是终审判决。按中国古神话,司法源于尧舜禹时期的大法官皋陶:“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这描述的显然也是文明肇始,由祭司(巫师)主持的占卜“神判”。对于此时的“文明人”来说,恐怕根本就想象不出一个没有祭司和神灵的社会。&/p&&br&&p&公元前1300年,游牧蛮族以色列人到达巴勒斯坦,开始创建定居文明社会。和其他文明的早期阶段一样,以色列最早的文明领袖是先知祭司,称“士师”,旧约圣经专门有一章《士师记》描述这个神权时代。而士师的英文译名正是Judge,即法官、裁决者,兼有管理世俗社会之权。最后一任士师是撒母耳。《圣经
撒母耳记》记载了士师神权制度的末日:&/p&&br&&blockquote&&p&以色列的长老都聚集,来到拉玛见撒母耳,对他说:&/p&&p&“你年纪老迈了,你儿子不行你的道。现在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p&&br&&p&撒母耳将耶和华的话都传给求他立王的百姓:&/p&&p&“管辖你们的王必这样行。他必派你们的儿子为他赶车、跟马,奔走在车前;又派他们作千夫长、五十夫长,为他耕种田地,收割庄稼,打造军器和车上的器械;必取你们的女儿为他制造香膏、做饭烤饼;也必取你们最好的田地、葡萄园、橄榄园赐给他的臣仆;你们生产的粮食和蔬菜水果,他们必取十分之一……”&/p&&br&&p&百姓竟不肯听撒母耳的话:&/p&&p&“不然、我们定要一个王治理我们,使我们像列国一样——有王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p&&br&&p&耶和华对撒母耳说:&/p&&p&“你只管依从他们的话、为他们立王!”&/p&&/blockquote&&br&&ul&&li&&b&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b&&br&&/li&&/ul&&br&&blockquote&&p&乃命重黎 绝地天通 罔有降格&/p&&p&——《尚书》&/p&&br&&p&帝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 使人神不扰 各得其序 是谓绝地天通&/p&&p&——《尚书孔氏传》&/p&&/blockquote&&br&&p&圣经竭力宣扬神权至高无上。但很明显,撒母耳立王是一个神权向王权让步的故事。长老们逼迫祭司交权,理由是以色列需要军事统帅;祭司则告诉他们王权意味着缴纳永无休止的税赋,供养官僚机构。与虚无缥缈的上帝相比,这两个理由才真正无可抵抗。&/p&&br&&p&最初的文明是“孤岛”式的农业城邦,生存和扩张的主要障碍是自然环境,以及周围保持游猎生活方式的“蛮族”。宗教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后,在一些肥沃的冲积平原上,农业城邦开始变成“群岛”,进而边界相接,开始竞争土地、水源、矿产等稀缺资源。人类遇到了从未有过的的局面——现有生活方式的最大威胁是另外的人类。军事活动第一次成为文明社会的必需品。&/p&&br&&p&军队需要纪律,需要统一的指挥,必须有稳定的领导,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暴力团体。另外,军队不仅可以对外征伐,还可以用于对内镇压。所以新兴的军官团体有能力发动政变,把自己变成国王和贵族,强迫祭司和民众都服从自己。这个逻辑似乎很顺畅。&/p&&br&&p&但石器时代还没有后世意义上的军事阶层,因为缺乏合适的武器。受材料限制,军队只能用木棒石块来制造兵器,比如骨制箭头的弓,或是精心磨制的石斧。这些装备杀伤力并不明显胜过农具、猎具,而且难以持续作战——最好的燧石刀,也很容易一击碎裂,变成普通的钝器。&/p&&br&&p&这意味着无论是对外战争还是对内镇压,少量职业军队都没法压倒临时组织的民众。宗教的动员能力明显胜于刚刚出现的军官团,而全民动员往往能打败少量凶悍的入侵者,或是阻止军阀夺权的企图。所以,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祭司都是军事行动的主导者,神权的地位依然稳固。&/p&&br&&p&渐渐地,祭司们努力搭建的贸易网带来了压制神权的新材料。大河流域周边的山区提供了铜、铅、锡的矿石,几种柔软的金属混合在一起,可以凝结成坚固且有韧性的合金——青铜。原本主要用于装饰的金属从此可以用来制造工具。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各个早期文明相继进入青铜时代。&/p&&br&&p&在随后的五千年中,铜在大多数地区都是货币的重要材质,虽然比不上金银,但这也足以证明铜是一种准贵金属。早期文明大多处于大河冲积平原,远离矿区且缺乏冶炼的燃料,青铜的价格更是昂贵到平民难以承受。所以,青铜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农民和工匠换上了青铜工具,他们一般只在工具的关键部位使用一点点青铜,比如木犁的尖端,比如锯子的齿部。大多数工作依然使用纯粹木器和石器,效率没有明显改善。&/p&&br&&p&但是,有限的金属完全可以改变战争的形态。青铜兵器,哪怕只装在矛头上,也足以把军队的杀伤力提高一个数量级。几百名精兵持剑、披铜甲,射出青铜箭簇,可以轻松打败上万名石器时代的民众,而且武器并不会因此出现明显损耗。&/p&&br&&p&金属刀具的出现还给人类带来了精密加工硬木的能力。此前人类虽然已经使用陶轮来制作陶坯,但直到青铜工具出现,人类才能造出廉价的车轮和车轴,并在关键的受力点用金属部件来加固,交通因此进入了车辆时代。青铜时代的马还没有被驯化成后世的强壮马种,体型比驴大不了多少,没法背负一个骑兵作战,但体力恰好足以拉车。多匹马合力,双轮马车就能带着射手或粮食飞驰,赋予军队前所未有的机动性、冲击力和后勤能力。&/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bd25f0fe19d89e01a657_b.png& data-rawwidth=&504& data-rawheight=&3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d25f0fe19d89e01a657_r.png&&&/figure&&u&山西曲沃县晋侯墓地的陪葬战车&/u&&br&&/p&&br&&p&对于大河流域的文明来说,青铜武器和马车(包括马)的价格都非常“合适”。既没有昂贵到无法批量生产,也没有廉价到人人拥有。这意味着职业军队可以不依赖祭司集团的支持,自行解决对外战争和对内镇压问题。神权社会因此遇到了两难境地——不组织新型军队,就会被外部压力消灭;组织了新型军队,就会被反噬。总之,祭司和他们控制的民众不是向其他城邦的军队投降,就是向本城邦的军队低头,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意味着世俗政权的出现。&/p&&br&&p&圣经里的以色列人要求:“我们定要一个王治理我们,使我们像列国一样——有王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与之对应,中国上古史中也有禅让制被废除,大禹子孙世代称王的记录。这显然都是军事贵族集团确立自己地位的过程。实际上,甲骨文和金文的“王”字本身就是斧钺之形,意思是控制武装的人。军事首脑称王,军官和骨干士兵就成了军事贵族。&/p&&br&&p&不过,除了军事动员之外,宗教集团还在文明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早期的农业社区没有文字,所有的信息都要靠记忆来保存。这意味着无法对社会进行精确控制,也不能对一个人的长期工作给出准确评价,甚至很难在记忆出现冲突的时候做出评判。后世最好的管理手段在这种条件下也束手无策。&/p&&br&&p&管理有偏差,最好的结果是是让员工能容忍偏差;赏罚不准确,最好的消息是大家依然保有底限的积极性,依然相信判决的权威性。一般来说,我们只能在亲朋好友的圈子里看到这种容忍和信任,一旦范围扩大到陌生人,不精确的管理必然会会导致利益冲突,进而导致分裂。在文字出现之前,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靠宗教,用神的权威“抹平”粗糙管理中出现的混乱,用氏族共同利益的传说来化解不可避免的内部矛盾,这才能维系一个超出“熟人”圈子的文明社区。所以,在王权形成的最初阶段,依然以神庙作为重要的行政管理机关,早期的苏美尔王宫面积一般只有神庙的一半左右,直到文字的出现。&/p&&br&&p&公元前3500年左右,文明社会控制的人口和资源都越来越多,即便以神的名义也很难弥合管理的错误。负责具体事务的祭司们绞尽脑汁解决这个问题,先是用图画来记录账目,然后逐步简化图形,公元前3000年,与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几乎同时,楔形文字出现了。&/p&&br&&p&文字的出现结束了“空口无凭”的时代,档案记录了物资和历史,让命令可以在不同的人之间精确传递,让已经达成的承诺有据可查。这让分层管理和精确的计划成为可能,也让管理者能够考察不熟悉的下属,官僚机构因此第一次成为可选的组织方式。发明文字的神庙随即培养雇佣了第一代纯粹处理行政事务的技术官僚——书吏。&/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994e72cbdf0fb5ffbb9d6_b.png& data-rawwidth=&457& data-rawheight=&3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994e72cbdf0fb5ffbb9d6_r.png&&&/figure&&u&楔形文字泥板文件&/u&&br&&/p&&br&&p&书吏不需要兼任祭司,不需要有坚定的信仰,也能像过去的祭司一样管理生产,也能征税并组织公共工程,甚至还做的更好一些。中国古代传说称“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似乎讲述的就是书写对生产的促进,以及对神权的打击。&/p&&br&&p&军事贵族很快发现了技术官僚不依赖于神权的特征,迅速地把官僚机构纳入自己的麾下,雇佣纯粹的世俗官吏来管理社会。到了公元前2300年左右,苏美尔王宫的规模已经压倒了神庙,开始接手社会日常管理工作。类似的,公元前1600年左右建立的商朝拥有文字和青铜,自立国起就有强大的王权。&/p&&br&&p&所以,青铜-文字时代的典型特征是王权压倒神权,军事集团依靠暴力专政。由于青铜的稀缺和制造不易(需要多种金属融合),贵族军官很容易垄断金属的供应,进而垄断了从政(管理经济)和从军(掌握暴力)的资格。普通农民如果想在青铜时代糊口,就必须紧密依附于军事贵族,甚至充当奴隶,才可能获得军事保护和有限的金属工具。这就是史书上常说的奴隶制时代,但似乎用“属民制时代”描述更合适一些。&/p&&br&&p&农民只有石器和木器,所以少量青铜贵族可以轻松的镇压底层的反抗,比此前用神话来维护秩序更有效,这意味着阶级秩序严格而稳定。但在统治集团内部,必须有暴力之外的力量来维护秩序。因为统治阶级内部不存在金属-石器的技术鸿沟,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暴力来夺取权力。一群军官如果只靠暴力的平衡来划分利益,势必战乱不止,互不信任,既不会产生稳定的王权,也不可能和其他文明的军队相对抗。&/p&&br&&p&所以,虽然消灭了旧的神权政府,但成功的军事贵族集团还会在世俗统治机构内部保留一部分的宗教神话和氏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何时进入星际文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