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外人才可以有利推动创新创业浪潮 科技创新

以改革引领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同时面临制造业“去产能化”、房地产“去泡沫化”、金融体系“去杠杆化”、环境“去污染化”四大“阵痛”,下行压力有增无减。在此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推进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可以预期,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是稳定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引擎,层出不穷的创业活动和新企业将给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当前,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正在涌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披露,去年我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增长幅度不可谓不大。然而,必须高度重视的是,大量企业在“快生”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许多企业难以“活下去”“活得好”。要使创业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而不是“昙花一现”,就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进度,让改革引领创业创新浪潮。
首先,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重构多层次市场体系、多样化组织体系、立体化服务体系,缓解初创型企业融资难题。融资难是影响初创型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大量初创型企业很难从银行融到资金,不得不转向小额贷款、民间借贷和网络贷款平台,融资成本居高难下。目前我国天使投资发展还不成熟,难以满足大量初创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缓解初创型企业融资困境,需要大力发展天使投资,超常发展草根金融,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积极发展政策性金融,要让我国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回归公益性。
其次,要加强对初创型企业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升初创型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使初创型企业摆脱用工困境。与一般小微企业相比,初创型企业的用工困境更为明显,招人难、留人难,成为制约初创型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初创型企业的用工难题,需要政府和企业同心合力。一方面,政府要完善初创型企业用工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加大对初创型企业用工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要完善职业晋升机制,构建现代企业管理架构,营造创业企业文化,留住优秀人才。
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创业创新政策,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要进一步定向降准,定向减税,把“少取多予”的“三农”政策移植到初创型企业上来。目前,大量有关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难以落实,且在推进简政放权时,对放权和政策执行的监督监管不足,致使改革效果难以充分发挥,改革红利难以充分释放。因此,在扶持初创型企业发展时,必须加快落实创业创新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避免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不作为”,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作者 辜胜阻)
责任编辑: 周楠
国务院部门网站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卫生计生委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知识产权局
发展研究中心
社保基金会
自然科学基金会
国防科工局
测绘地信局
煤矿安监局
南水北调办
地方政府网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驻港澳机构网站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
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
驻外总领馆
驻外团、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国青年报
中国日报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新闻网
中央企业网站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鞍钢集团公司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铝业公司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旅游集团公司[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
中国盐业总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中车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林业集团公司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华侨城集团公司
南光(集团)有限公司已与珠海振戎公司实施重组,正在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物资(集团)总公司
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大力推进创业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意见》从9大领域、30个方面明确了96条政策措施,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统性、普惠性政策文件。“十三五”时期广东仍将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拐点上,必须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创业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支撑广东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和启示。
向晓梅:以创业创新助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起重要推动作用。“十三五”时期广东仍将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拐点上,必须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让创业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支撑广东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和启示。
创新断层凸显广东产业发展短板,广东面临“二次创业”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36年来,广东依靠政策红利和低成本要素驱动,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自1989年始连续25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首位,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省转变为“世界工厂”的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为中国经济30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但是,目前广东仍存在着“创新断层”的深层次矛盾。表现为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和“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境,面临“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广东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机制仍不完善,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创新评价机制尚未建立或完善,科技、产业、教育、财税、环保等政策扶持自主创新协同不够,自主创新的法制、税负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制约了企业和社会的创新活力,导致产业层次低、竞争力不强。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中80%的专利技术来源于国外,微电子、光电子、关键芯片和基础材料发展滞后,装备制造业中的精密驱动件、控制件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隐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
以创业创新对接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常态”下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机制转换
“新常态”下广东必须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思维进行新的调整,以创业创新对接融入产业转型,引领整个产业体系的重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发展走向全面的创新驱动。
一是以创业创新带动全产业链的整体创新,把科技创新、生产工艺、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以及产业集聚等结合起来,从整个产业链的层次通盘考虑,把更多的现代生产工艺、现代商业技术、现代管理方法整合进产业价值链中,与产业创新同步推进。二是以创业创新推动存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断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善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以创业创新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及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硬件制造、软件与数据服务、生活服务等结合为全产业链生态系统,以互联网思维实现创新“路径突破”。四是以创业创新提高企业效益与发展质量,提升研发、设计、采购、仓储、物流、营销、服务、融资、技术支持服务等环节的价值增值。
推动广东迈向全面创业创新时代的制度设计,构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加强横向合作,构建“政产学研资介外”相结合的合作型创新体系。积极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纽带、“政产学研资介外”相结合的合作型创新体系,完善以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为核心的产业化机制,以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把承担政府政策性、公益性目标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整合一定区域内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及海外科研机构等诸多方面,使其密切合作,发挥好区域的整体创新优势。
二是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融合,破解“技术孤岛”困境。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构建包括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担保资金和政府创投引导基金等在内的覆盖创新链条全过程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体系,破解“产业旱地”困境。
三是创新“育才融智”机制,提升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建立相关部门与高层次人才对接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居留、出入境、资助、教育、职称、医疗、税收、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系统化特惠政策。探索推行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创新科技人才持股制度,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选拔、考核、评价与奖励体系,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为主导的科技人才综合评价体系,打造育人、用人、留人的“创新人才特区”。
四是塑造创新文化,建设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要大力宣传技术创新的重大成就、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团队的先进事迹、先进经验。发展创新文化,营造人人想创新,个个能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形成全民、全域创新局面。塑造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宽容失败、竞争合作、注重长远的“创新文化精神”,激发全民、全域创新潜能,推动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实践。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创新教育,进一步出台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刘志铭: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金融生态系统
为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打造发展新引擎,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意见》与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一起构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后者的重点在于创新,旨在为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前者的重点则在于创业,旨在为推动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提供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意见》从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财税政策、搞活金融市场、扩大创业投资、发展创业服务、建设创业创新平台、激发创造活力、拓展城乡创业渠道等9个领域提出了近百条具体政策措施。笔者认为,当前最为重要也最为紧迫的是破除经济发展中的“双边信任困境”,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金融生态系统。
创新创业的发展需要解决“所罗门之结”问题
创新和创业是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已成为世界的共识。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通过两个渠道实现对经济的影响:一是通过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生产力,一是动态地促进创建能创造新价值的新企业或新产业(当然也会取代旧的企业或产业),这实际上包含创新和创业两个方面。然而,创新和创业浪潮的兴起,必然要面对创新创业者与投资者之间的相互信任问题,即“双边信任困境”,他们一方拥有新技术或新点子,另一方握有资本。“双边信任困境”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悖论:要开发一个创新的技术或点子,创新者必须相信投资者不会剽窃他的技术或点子,而投资者又必须相信创新创业者不会窃取或滥用其资本。法国经济学家库特和谢弗将创新者与投资者的联结比喻为“所罗门之结”——古代航海的帆船上将两股绳环紧密联结起来的结,其中一个绳环代表有新技术、新点子的创新或创业者,另一个则代表有资金的投资者。
创业或创新周期的三个发展阶段对应了三种融资形式和阶段。一般的,创业的启动资金通常依靠关系性融资——靠人际关系驱动的融资,正如人们通常笑言的三种人:家人、友人和傻人。由于对大多数创新创业者来说,依靠关系性融资无法募集到所需的资金,这样就转而依靠陌生人。第二种或第二阶段的融资形式为私人性融资,不能依靠关系性融资获得资金或需要扩展其产业规模的创业者通过向银行或风险投资机构获得资金。如果一个创业公司取得足够的成功,就会向公众出售自己,这可以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进行,也可间接由上市公司将其并购。由于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是一个庞大的非特定的群体,这第三个阶段也称为公众性融资。
只有为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提供足够的资金,新技术或新点子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或经济增长,甚至才会有源头的创新。可以说,为上述三个阶段尤其是创业启动阶段提供资金的可能边界,决定了一个国家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实现创新(业)者与投资者的牵手、解决融资问题是实现创新或创业驱动、经济发展实现“惊险的跳跃”的关键一环。
一个有效的金融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具有能有效化解“双边信任困境”的法治基础
《意见》抓住了当前创新创业面临困境的关键所在,对创新创业的融资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其中两个部分的内容分别阐述了以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和以扩大创业投资支持创业起步成长,解决创业者面临的资金需求问题。
针对当前我国创新创业的融资主要依赖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和创业投资的支持作用薄弱且创业投资中政府投资比重较大等现状,《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具体举措。在发挥资本市场对创业的支持方面,《意见》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上市或发行票据融资,并鼓励创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积极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加快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向创业板转板试点等。这些举措,着眼于降低直接融资的门槛,将大大推动创业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对于传统上创业企业融资主要依赖银行信贷来说,《意见》提出要创新银行的支持方式,推动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对创业创新活动给予有针对性的股权和债权融资支持。除在资本市场和银行融资外,《意见》提出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导和鼓励众筹融资平台规范发展,开展公开、小额股权众筹融资试点,丰富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等,拓展创业融资新渠道。
除了及时推出弥补创新创业融资政策短板的举措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金融生态系统。一个有效的金融生态系统固然需要多层次、完善的金融市场和投融资平台,然而更重要的是具有能有效化解“双边信任困境”的法治基础,而这远非金融产品或工具创新那么简单。前述关系性、私人性和公众性融资需要不同的法律来解决双边信任困境。一般的,关系性融资需要有效的产权保护(财产法),私人性融资需要合同的有效执行(合同法),而公众性融资则不光需要产权保护和合同执行,还需要基于证券法、公司法和破产法等在内的商事组织法。简言之,随着创业融资形式的发展,对法治的需求也将不断深化。法律效力或法治水平决定着企业能否由关系性融资转向私人性融资乃至公众性融资。虽然在上述领域我国都有相应的立法,但是司法和执法环节的不足仍然制约了相关法律的效力。事实上,即使在立法层面,也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创业投资的内容。随着创新创业对融资规模及其形式需求的变化,对法律及其创新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因此,我国在产权、合同和商事制度方面的法律也要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需要。从这一角度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阮晓波:让更多的创新有效转化为创业
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
《意见》的对策措施,都是因应各种创业主体在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各种便利,进一步简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给予创业者充分的自主权,在各个关键节点给予创业者动力和推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使之公平有效运作,为创业者打造了优越投资和发展环境。这些指导性政策,如果落实为具体的执行型细则,创业者就可以根据政策对号入座,获得切切实实的政策支持,将会在中国掀起新一轮创业潮,改变未来生活、统领科技前沿的未来的“腾讯”、“华为”、“阿里巴巴”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创业不等于创新。创业就是用一种合理的商业模式,创造一个可以连续生产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机构,从而使这个机构平稳运行和不断扩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满足市场需要从而产生利润,通过摄取利润获得企业的存续和发展。创新不是这个过程的必要元素,满足市场需求才是必要元素。所以,成功的创业往往只需要复制成功的商业模式,利用现成的技术和设备,只要复制得好,满足了市场需求了,创业就成功了。反而,创新,无论是技术的创新还是服务模式的创新,对于创业者来说,创新与否,完全是看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创业行为不是创新也不需要创新,如果一定要用完全新的商业模式去创业,如果这个商业模式没有经过市场的充分检验,其创业风险是很大的。所以,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不是同一件事。
创业和创新属于不同的专业和领域。创业造就的是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创新造就的是发明家、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专家;创业需要完成的是组合一个可以自我生存自我复制的社会经济组织,创新需要完成的是发现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新的规律,找到更高效的产品、服务的生产方式,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和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业和创新需要不同的资源。创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并且以盈利为目的,只有产生足够的盈利,企业才能够生存发展,所以,各种支持创业的政策无不围绕着资金这个主题展开。创新当然也需要资金,但是,决定创新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及其团队,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就是创新的动力之源。创新需要的是各种实验,是把各种新的元素打乱重新组合以便观察任何新的结果的过程。创新就是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就是在所有前人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把科学再往前推进一步。
创业和创新的社会意义不同。正如《意见》在发展意义部分所讲,创业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创业,我们拥有了更多经济组织,人民群众更加安居乐业,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载体,更有实力去推进创新活动。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科技创新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管理创新让合作过程更加畅顺,提高了社会效率;体制创新让我们避免社会虚耗,提高了发展的速度。创新就是革过去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命,重新布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创造新的人类历史纪元。当前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就是追赶欧美等创新型国家,在源头创新、突破性创新、核心技术方面占领一席之地,成为世界主要的科技创新中心。而在体制创新领域,我们所进行的探索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也被实践证明更加卓有成效。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重视做好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后发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创新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需求动力。应该建设一流的创新环境,包括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的产业链、优越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建设先进的科研基础设施。应该完善创新制度,学习先进国家制定自主创新法律和制度,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还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高度重视建设创新生态体系,就是建设好大批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一流专业研究机构、善于将技术商业化的高科技企业。要培养出大批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并且推动三者良性互动。还应该衔接好创新、创业、创投,让更多的创新有效转化为创业,让创新与创业及时得到创投的大力支持。应该建设好基础设施,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一流的交通、能源、信息、网络设施。应该重视建设创新文化,将创新作为每一个国民的基本职责,把创新作为人生追求和工作乐趣,把创新能力作为判断人力资本价值的衡量尺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的创新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段华明:加快形成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生动局面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就是风生水起的创业创新史
对于新时期的中国,人们有这样豪迈的表征:改革开放创大业!在一定意义上,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正是风生水起的创业创新史。回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涌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创业浪潮,次第显示有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78年—1985年)。作为新时期发端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搞活,给了百姓创业致富的机会和施展空间。城市个体户和农村专业户是当时民间创业的主要形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抢抓时机,破茧成长,他们中有些成了中国社会的第一批富翁。
第二个时期(1986年—1991年)。随着农村改革步步深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试点发展到全面铺开,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承包租赁经营兴起,私营企业开始发力。一些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的企业家,原来是机关工作人员,或是国有企业中的人,还有国家科研机构、高校教师,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奋创业,各显神通,出现了民营企业家。先行一步的广东成了创业的热土,产生洼地效应,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创业者。深圳特区的“深圳速度”、“深圳模式”更成为创业的窗口,以独特魅力成为中国创业者的乐园,引爆“孔雀东南飞”的历史盛况。
第三个时期(1992年—2001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创业注入新的动力,创业型经济迅猛发展,创造了空前的神话。全国上下席卷下海经商热潮,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在市场上与外企、国企的拼搏竞争中,以民营企业为重要代表的创业者,改变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的版图。这期间,“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至理名言,成为一切创业者的尚方宝剑。“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既是对中国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改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主创业的科学总结。
第四个时期(2002年—2011)。“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一项重大国策,创业投资受到关注,自主创业是创业投资的方向。由于互联网迅猛发展,主要特点是知识分子创业高峰。对于显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如何看待他们的资本、财富以及剥削问题?我们党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和创新思维来正确认识和对待,认为新社会阶层创业没有脱离劳动,是在改革开放政策鼓励帮助下成长起来的,财富是在劳动和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各种要素相结合过程中创造的,形成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观念和创业机制。
第五个时期(2012年至今)。互联网+“大云物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引发电子商务和创意创业潮,至深且巨地创新引领着发展新常态。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以构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导理念:激发活力,尊重创造,鼓励成功,肯定财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质,是充分活跃和调动劳动者的能力及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把充分发挥每个劳动者的创新活力作为核心文化理念,倡导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念,建立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人机制。要通过政策平等来调动人们的创造性,用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的公共政策,建立起有利于全民共创财富、共享财富的体制机制,通过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自主创业创新,放手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愈演愈烈,我们需要创造型劳动、创造型知识、创造型人才,要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获得公众的认可,享有崇高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成功的创业者就是今日的英雄。要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新创业浪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