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的选择,听大自然的声音,比如打雷下雨的声音,想要身临其境的感觉。请大家指教,本人小白

当前位置: >>
2015高考满分作文
2015 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 10 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 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 帮忙,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果实中 包含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议论文1.以我之力,追我所愿总在追我之愿望。 枝繁叶茂的大树想去远方,又或有热情洋溢的人想让人生熠熠发亮。 唯独忘却自我力 量。 大树从前只想借外物之力到达另一个境地;所谓青春年少也只不过依靠着周身的真实支 撑。 我们总寻求寄托,摒弃实践;总沉迷念想,忽视作为;总着眼外界,无睹内在。 理想的 寻求与达成, 终究回归于自我饱含深情的起点, 对自我的思索与发掘, 对自我的革新与创造。 无数人败给了外力。 对己身不满,然后是无声的控诉与无可奈何的归于平静;对社会持异,改造人世的理想 最终又被悄无声息地否决,再又回到对暴烈摧残生命的默许,对性别不公之象的熟视无睹, 或对《熔炉》 、 《素媛》事件持续发酵的司空见惯。 大多时日,大多数人,坚信自身力量的微乎其微,执着于自身对理想的无能无力。 然, 正如大树冲破阻隔,凭己之力去往远方,芸芸众生间,亦有不懈于梦,无愧于心的人们,夺 得了潜在的力势与优长,达到了心之所向。 听伊迪丝唱《玫瑰人生》 ,146 厘米的个子,带她穿过了废旧的巴黎老巷,逃过了父亲 的谩骂,避开了曼哈顿的繁华,皆因在音乐中觅得了梦想的真谛。 读柴静《看见》 ,她说,我们浑然难分,就像水溶于水中。纷繁的乱象与缺失关照的弱 势群体,她将自己作为发力的来源与希冀的个体,将镜头深入山间树林,深入被黑暗笼罩的 生命,终于寻获心之所想。 看约翰? 纳什《美丽心灵》 ,数学家与精神分裂,不可思议的激烈碰撞。但他未曾屈从于 现实,三十年,三十年对数学的热爱与往复的搏斗,他以自我无可匹敌的顽强与坚忍,战胜 了所有喧嚣。 漫漫岁月,从个人到群体,从滔滔黄河之水到遥远深蓝的爱琴海之岸,浮于表层成为现 象武装,当点到即止化为惯常思维,自我改变与自我追寻便显得稀缺,弥足珍贵。 去追,如霍金以病残之躯写成《时间简史》 ,靠《万物理论》 ;去发扬优长,如简? 奥斯汀 以细腻温和笔触力被封建屏障。 如大树,不仅是自我念想的实现,它的种子已在各个角落生根复蓬勃生长;如平凡又伟 大的个人,柴静,纳什为梦想所贡献的,亦生长成人类社会的宝藏。 正如法国诗人兰波在其《深谷睡者》中所写,闪烁的太阳已越过高傲的山峦,幽谷中的 光点有如泡沫浮泛。 以我之力,追我所愿,挣脱世间繁杂的禁束,去往内心无垢的星空。1 ◎议论文2.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橡胶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且只生长于热带。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由于本土无法种植橡 胶只能依赖进口,于是爱迪生提出: “能否从植物中提取类似的成分?”在这一设想提出后, 美国研发出了人工合成橡胶。 《大学》云: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创新推动了社会 进步。在当下,创新应被大力提倡。 创新往往源于现实的挫折与对未来的希冀。正如大树有对远方的向往但又无法移动,这 一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其以新办法实现愿望。 对国家强大的希望与邦联现实的混乱使美国弃 邦联而采联邦。同样,有着对人民更好生活的向往,让中国选择改革开放而非固步自封。 所以欲先创新,要打破固有的“差不多”这类得过且过的思想,更要打破旧有的温床。 人是有惰性的,而国人思维体系中又有保守、谨慎的一面。正如鲁迅先生所叹, “不是很大 的鞭子打在身上,中国人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创新的思想保证应是对更幸福生活的追求, 有了对未来的追求才会有对现实的不满, 才会产生创新的动力以跳出旧生活。 而仅是主张有 口饭吃,也就无从创新了。 创新以自我革命形式实现。大树的新办法并非仙人传授,果实也不是上帝为其所挂,而 是自出心裁。当代社会竞争加剧,时代飞速发展,只有能创新者可以胜出。反观百年老店柯 达,虽率先研发数码相机,但死守胶卷不放,最终黯然破产。究其根源,在于其公司以其成 熟胶卷技术为傲,而不愿轻易改变。 这说明创新需要一个自我革新机制。这种机制外在动力是竞争对手带来的压力,内在动 力是体制内部具备的发展认知,而后者更重要。要实现对旧有的突破和否定绝非易事,虽有 外来压力,人们也可选择逃避,只有内在对发展趋势的认识,才可以促使人自己否定自己, 自己发展自己, 从而推动革新, 又反作用于这种创新思维。 今日无数大型企业秉承创新理念, 斥巨资于研发,而创新带来的成果又使企业焕发新生。 创新最终引向成功。大树以果实让鸟兽将种子带向远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在现实 中,创新作用远不止此。创新一方面给创新者带来了物质效益,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努力后精 神上的力量的增强。此外,一人的创新起到的带动作用可以激发全社会对创新的兴趣,从而 引发万众创新,极大地带动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进步。 “日新之谓盛德。 ”大树用新办法实现了对远方的探索,而智力足备的人类更有理由去 开拓创新,打开新未来。2 ◎议论文3.换一种方式远行身未动,心已远。 去远方吧!这仿佛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轻轻撩拨你的心弦;又似是一句来自灵魂的催 促,柔柔拉升渴望远方的目光。可红尘的纷繁便同十丈软丝,轻易缚住你的身,阻隔着远方 的梦。 那又如何,总有一种方式,让我们远行。 困住一个人的方式,无疑是残疾和病痛。无论是史铁生困于轮椅之间,还是力克、胡哲 自出生便四肢全无,他们都仿佛是上帝的造弄者,承受着超于常人数百倍的痛苦。可身体又 怎能禁锢一个人渴望远方的心?就这样,力克打开他“不设限的人生” ,史铁生也在文学上 找到精神升华之路。记得史铁生曾给他的偶像――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寄去自己的一本书, 刘易斯回赠他一双跑鞋。后来刘易斯来到中国,第一件事是拜访史铁生。史铁生笑说: “你 送给我的鞋我也穿不了啊。 ”刘易斯则回道: “你送给我的书我也读不懂啊。 ”记者便记录道: 《铁生穿不了的鞋,刘易斯读不懂的书》 。如果缺陷即意味着不完美,那哪一个人不是被缺 陷束缚?我们要像史铁生一样,即使被各种不利所禁锢,也要寻一种方式,让灵魂远行。 正如那棵飞不动走不得的树,一粒种子,能让“我”到达远方。 铜墙铁壁,无法囚着一颗渴望远行的心。前苏联飞行机设计师图波列夫囚于监狱,可他 在狱中仍孜孜不倦地设计。终于,他的飞机翱翔于天地,护祖国一方净土。逝世不久的前南 非总统曼德拉身在狱中,即使这般田地,他也未放弃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甚至对着看守他 的狱卒还进行反种族歧视的演讲。二十七年岁月,在他出狱那天,黑人也迎来光明。 远行,无拘形式,只因心向远方。 我身处之地,青灯重叠,绿水环绕,仿佛与世外喧嚣隔离,俨然一派世外桃源。可这也 无疑是一种禁锢。远方的繁荣、绚烂,像是一个耀眼的梦。可又有多少人,可以任性地“来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听,考场上纸笔相磨的沙沙声。你看,每个人眼中镇静又严谨的 目光。是啊,我们正在用这种方式。让我们走出这座小城,走向美好的远方。 如果繁杂迷了你的眼,冗长囚禁你的身,你换一种方式运行,只因心灵已飘然而去。 流水清冽,风声缓缓,宫殿巍峨,街市庭台。 去吧,去吧,它们就在远方,等你到来。3 ◎议论文4.借风唤花醒,聊赠一枝春结束了漫长冬日,东风却迟迟不来。萧瑟依旧,寒冷彻骨,花儿难以绽放。唤与东风来, 相许一枝春,才换回满园姹紫嫣红竞相开放。是以借东风亦有道,唯有运用自己的智慧,让 他人心甘情愿地给予帮助,才能成就心中所想。 徐志摩说: “是人没有不想飞,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 做人的交待。 ”欲飞之人,不愁无翼,因为他们不会在寻求帮助无果之时轻易气馁。 国人知周杰伦者皆知方文山。年轻时的他默默写过几大本歌词,也投给过演唱公司希望 借成名歌手之口让自己被业界承认。颠沛流离数载,艰辛苦楚在歌词中写尽,终于让他等来 一个周杰伦。他的词成就了一代巨星,也是经周杰伦之口众人才认识了背后的方文山。若他 在演唱公司碰壁之后便果断放弃,乐坛也迎不来这样一个辉煌的传奇。 无助似乎就无望,然而不用自己的智慧想出妙计,怎么让人给予帮助,如何有那关不住 的“满园春色”? 回看先人们的飞行历程我们就能明白:万户借风筝有过短暂的飞翔;人虽无翼,飞翔梦 也曾被称为无稽之谈,但莱特兄弟造出飞机,人终能翱翔蓝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 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他们都与我们无异,正是因为他们“善假于物” 也,才能得偿所愿。 虽说利益驱动他人给予帮助,但我们正是要让他人看到我们身上蕴含的希望,人们的智 慧得到可凭借的“物” 。这才有马云吸引他人投资铸就阿里巴巴的神话,才有中巴的友谊和 无数欧美国家投入亚洲投资银行; 才有中国开展多边外交走在逐渐腾飞的路上。 正如习近平 总书记所说: “我们的蓝图是宏伟的,但我们的奋斗必将是艰巨的。 ”因为我们在借助他人的 力量时仍需更多努力,才能将这些力量为己所用,成就一个国家伟大复兴的未来。 大树因为用甜美的果实才让自己的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 无他, 因果实甜美, 诱惑人心。 而我们的花朵待醒,借与那东风吹满园,赠与它阵阵花香沁人心脾,静待春的绽放。4 ◎记叙文5.为自己开扇窗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整个天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题记 我是一个女孩,因为我的出生,让爷爷奶奶的抱孙梦落空了。我想,大概是因为我足够 幸运,才能这样一点点成长,直至今天坐在这个能决定我未来的高考考场。你也许会奇怪, 我为什么会这样说。是的,我与其他人有那么一点不同,我的听力很差,对于一个农村家庭 来说,的确是一种致命的打击。我依稀记得小时候的自己对于声音的反应很差,我记得爸妈 总是要对我“大喊” ,我记得我从来都是坐第一排。我无法正常的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所以 每当她们玩着捉迷藏以及丢沙包时, 我总会一个人默默的坐在课桌上, 我把课本看了一遍又 一遍,眼睛却不自觉地向操场瞄去。每当有人望过来,又极其心虚地收回目光,像做坏事被 抓住了。 我无法拥有 2015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陶艳波的妈妈,她做儿子的耳朵。她十六 年陪伴,她作他的耳朵,她是他的同桌,让他听见这世间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我的妈 妈,她只能在放学回家一遍又一遍教我读拼音,她只能偷偷背着我去其他同学家里,叫她们 陪我一起玩。她只能在赶集回来给我带回来一本《安徒生故事》 ,但正是这样一本书,开启 了我对阅读的爱好,也开启了我心中的一扇窗。即使我的听力不好,但我却沉浸在那些故事 中。我爱上了文字,爱上了阅读,我庆幸,我为自己开启了一扇窗。 秋风送爽,田间翻滚着金黄的稻谷,爸妈面朝黄土背朝天。冬风萧瑟,爸妈仍在风雪中 劳作。他们为了我,省吃俭用。就在十岁那年,他们带我去大城市,那些冰冷的检查设备让 我害怕,与医院里那些穿着漂亮的人相比,我们一家如同最可怜的存在。后来,我的耳朵上 多了一样东西,那是一个助听器,哪怕很多人从我身边过都要看我的耳朵,但我心中比害羞 更多的是欢喜,我能够更清楚的听见声音。即使是这样,我依然与书为伴,我尝试着写作, 在六年级时,我的习作《母爱》在《小溪流》发表时,我看到我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当我的 作文被邻班语文老师拿去当范文朗读时,我终于听到的不是“那就是隔壁班那个聋子” ,而 是“今天老师朗读的那篇作文是她写的” 。 大树没有翅膀,也没有腿。但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 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也没有翅膀,我甚至是一个别人口中的聋子, 但多么庆幸,一星陨落,暗淡不了整个星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我为自己开一 扇,让我贫瘠的文字带我去看世界!去倾听这世界的轻盈与无声的爱!5 ◎议论文6.未来路上靠自己参天大树虽没有翅膀,没有腿,但靠着自己的智慧与努力,结出果实,让飞禽鸟兽将自 己带到了世界各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人生亦是如此,要想成就辉煌的事业,拥抱幸福的 明天,就必须先放飞美丽的梦想,再靠自己进行艰苦努力的奋斗。 幸福的未来之路上,始终伴随着梦想华丽的舞步。 梦想是催生动力的摇篮,没有梦想就没有巨大的推动力。空寂大漠,驼铃阵阵,因为跋 涉的心渴望远方的绿洲; 辽阔长天, 雄鹰点点, 因为飞翔的心渴望高端的的云层; 苍茫大海, 帆影憧憧,因为远航的心渴望彼岸的港口;三更灯火,书声琅琅,因为求知的心渴望未来的 光环。正如大树,听了鸟兽们旅行的见闻,一颗环游世界的梦想的种子便根植于心。正是怀 揣着那对梦想的渴望, 才让人有了实现它的信心和决心。 因为梦想会发光所以无论身处多么 漆黑的角落,总有一束光,引领着我们前往,风雨兼程,在所不惜。 幸福的未来之路上,必然浸透着个人奋斗的汗水。 奋斗是获取成功, 实现梦想的必要途径。 没有人能一劳永逸, 也不能依靠别人实现梦想, 唯有用自己的汗水,通过自己努力获取的未来才能熠熠生辉。中国有句古话:“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意味一个人要想走得远,走得好,需得立足当下一步步去走,才能身行千里大 有作为。君不见,书家圣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游若蛟龙,翩若惊鸿,是因为他临池学书, 废寝忘食,常年洗笔将一池清泉染成浓黑;乒乓皇后邓亚萍的球技之所以炉火纯青,所向披 靡,因为她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多块球板被握出沟槽而浑然不觉;无臂琴师刘伟的脚下功 夫神奇,风景无限,是因为他夜以继日练琴不止,脚趾被磨出鲜红的血泡也从未想过放弃。 他们为着未来而不懈奋斗者, 使他们今日被鲜花和掌声装点得璀璨无比, 晶莹的汗水折射出 他们勇于追梦的心,他们值得拥有这一切。 可有的人,没有梦想,更不曾想过要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他们也像大树一样,没有 翅膀,没有腿,却将自己的未来寄希望于别人,好恶逸劳,醉生梦死。试想飞禽走兽若答应 大树的请求, 他们终有一天也会因大树的庞大而感到飞行的疲惫体力不支, 大树也不能前往 那么多的地方欣赏风景。 依附他人而铸就的未来, 哪有自己双手拼搏而出的那样动人闪光? 自己奋斗,不苛求别人,那样获取的未来才是春光满满,幸福无比。 愿你我都拥有大树的智慧与勇气,靠着自己的奋斗,拥抱幸福的未来,走出自己的康庄 大道。6 ◎记叙文7.我是你的眼睛这是我最后一次去看老何了。 并不宽敞的房屋下堆着些祭祀用的物什,堂屋中央摆放着一口黑得发亮的棺木。老何静 静地躺在里面。 他的面色黄中透着青――好像他对我们发着怒的模样。 我觉得我可以抓住点 什么,一伸出手,眼睛上涌了一般热气,把我的眼镜也给弄得模糊不清了。 我抬起头,竟看到满屋子的人。 老何你看到了吗?他们都回来看你了。他们的眼睛里还写满了和当年一样的热烈,那热 烈如今也灼烧到了我,让我的胸中充满了似要喷出来的浓焰,一如当年的你啊,老何。 三十年前的老何有着瘦干的模样,每天都在这片小山坳里晃悠。破败的山村有一种出奇 的宁静,老何觉得这种宁静实在太过沉寂。他在溪边捡了一担担鹅卵石,填上了村口那条坑 洼洼的泥浆路。抬头看见天上飞过的一只麻雀,突然知道少了些什么。 老何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些红砖,最后修修补补,在村口盖了一座很小的红砖房,他自制 了一块木板,上面用炭块写上“村口小学”四字。接着他挨家挨户劝说村民们让孩子到“小红 砖房”里上课,他担任校长,也是唯一的教师。 老何的学校开办起来了。他用炭块当粉笔,用手抄的作业本作学生的教材,每当讲到高 兴处就满脸通红。“世上有许多好地方,”老何常说,“北京有故宫,有颐和园,还有圆明园。 圆明园可惜被洋鬼子破坏了,要是也能去看一看??”他忽然停下来,有些黯然,抬起头,眼 睛便又亮了:“你们要努力读书,将来一定能走出山坳坳,去多看看外头的世界,也就当是 老师我看了!” 三十多年间,老何送走了一批批学生,他总说,孩子们眼睛里有光啊,那光太热烈,灼 得他非得做些什么。于是,他做了孩子们的老师,看他们一个个飞出大山,飞到世界各地, 去那个美丽的“外面”饱览美景。 “我也是桃李满天下了。”我每逢去看望他,他总是这样对我说,是感慨,也是叹息。我 静静地握着他的手,听他讲他和他的学生过去的趣事,心里有一种格外的自豪?? “爷爷??”我抓住他已经不再温暖的手,眼前是一些照片,那些爷爷口中的“孩子”手持着 它们。你看,那是故宫,那是圆明园?? 一位年长的叔叔跪了下来,温和的声音都颤抖着:“何老师,我们回来了,我们带了?世 界?回来。您放心,我们一直都是您的眼睛!“ 我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我也是你的眼睛,爷爷,我会把这条路坚持下去。我知道,坐在 志愿填报的电脑前,我一定会告诉自己:就报师范吧。让我成为你的眼睛,替你去看世界的 美。也让更多人替我,成为我的眼睛,看到世界的未来。7 ◎记叙文8.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这天一直在下雨,春树给卧病在床的父亲喂了饭后,就拿了个板凳坐在门口,向门外望 去,看着朦胧的远处发着呆。 春树是个不幸的孩子,他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妈妈因为忍受不了这个潦倒的家而离家, 哥哥早早地外出打工,只留春树和父亲住在这破旧的屋子里。春树小时候被开水烫伤过脸, 脸上留下了难看的疤,虽然村民们都很纯朴,没有排挤他,但他内心深处却有一块疤,他很 自卑。 他努力学习, 成绩优异, 却读完高中后就回家干活, 照顾父亲――家里没有足够的钱, 父亲身体越来越差。 春树很喜欢看课外书,从课外书里,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外面有高楼大厦,有摩天轮, 有很多新奇的事物,他是多么渴望外面的世界啊。可是他的父亲,他的脸,都让他无法在外 面的世界讨生活。 雨渐渐停了,他站了起来,他想到外面走走。他很郁闷,想散散心,走着走着,看到一 个果农在采摘水果。那果农见着他,就咧开嘴笑了:“哎呀呀,来得正好。来,揣几个橘子 给你爸爸吃。这橘子啊,可好销了,它是要运到全国各地的呀,贵着呢!”春树看着一棵棵 橘子树,它们的形状并不好看,扎根在这大山的泥土里,却结出这么甜美的果实,他好像明 白了什么。 回到家,看了看哥哥几天前寄来的信。有几张城市风景的照片,背后有几行字:弟弟, 大城市虽美,但繁华背后也有着无尽落寞。你这么聪明,一定能在家乡有所作为的! 若干年后,还是这个山村,那里虽不富裕,但村民都很淳朴。你只要走进那里惟一的小 学,就会看到一群小学生坐在老师周围,满脸笑容地听他讲课。老师瘦瘦的,脸上有疤,但 他的声音是那么自信,那么洪亮动听。他在这里教了好多年书了,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大 哥哥”,他教的小学生,有的考上大学,去了大城市,有的毕业后,留在了这所小学。这么 多年,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 有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在偏僻的山村里办小学。他平静地说:“只想让更多人能 接受教育。”记者想采访他早年经历,他不好意思地说:“以前,总想着去外面,但又去不成, 后来一想,自己出不去,可以帮助别人出去嘛,就在这里办了学校,虽然去不了远方,也不 负春光。”8 ◎议论文9.修心如莲树求禽兽以携,遭拒;结实以静候,则咸相食,其籽得传。 《劝学》有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然他物何以愿为我所用?盖因其腹中有 物,非空也。 人,只有自我修行,价值昭彰,才可求他人赏识,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即是此理。 修心如莲,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田田的荷叶间一段绿波,愈令风荷芳行万里。 汉有昭君,不赂画工,寂寂深宫她沉婉若水。修心如莲,终得一日,天理昭昭。她的倾 城姿容醉了天子,醉了使臣,以公主之位和亲匈奴。识大体的智慧,济苍生的胸怀,沉着大 气的风范,令她成为一首绝唱。直至百千年后,人们仍可从杜甫的吟诵中瞥见那一抹惊鸿的 倩影,惊艳了岁月。是什么让一位红颜以扶柳之态名留青史?是其内在的德。修心如莲,凭 自我价值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蜀有孔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躬耕于南阳,不争虚名于诸侯。然而 一代名主刘玄德恭敬相邀,三请两拒,传为美谈。如果他不是卧龙先生, 只是一介凡夫俗 子, 又有哪个帝王会甘心低头细语呢?羽扇纶巾间的豪情胆识是其吸引刘备的法宝。 修心如 莲,孔明静候。以兼济天下之大才赢得生前身后名。 姜子牙垂钓言:“愿者上钩。”八十高龄遇文王。可见,世人渴求的与年龄无关,与相貌 无缘。内在价值的升华才是一个人得到赞赏的根源。 甜美的果实让飞禽走兽们心甘情愿地为之奔波;几句空话却没有激起一丝涟漪,人性说 到底总还是带着那么一点点的自私与冷漠。 为利相谋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们谁也没有必 要因此去指责他人。 如何让他人尽心尽力地伸出援手?我们应当磨砺出自我价值, 给别人一 个襄助自己的理由。人,如果一味只求索取,最终没有谁会愿意施予。 修心如莲, 让馨德之香愈远愈清。 砺己如实, 令品质之花不凋不败。于天地山川中探求, 亦得此理。紫云英铺满山野而无人理睬,菟丝子则更令人厌恶。然而,兰花之较弱易萎,仍 有人大费精力悉心养护。蚌深卧水底,恒有渔人冒死打捞。为何?因其有内在价值值得人为 之一搏。唯有自身璀璨如星空,如钻石,如珍珠,才可让人于万千沙砾中发现自己。不入法 眼,焉得相助? 尝怨世之漠然,冷眼不助。心境达然后方知是己身之妄求。人之助我,谢之;人之袖手, 解之,后以明德召之。修心如莲,己之昭彰如朗月清辉。 何妨互利?世界吻我以歌,我送以清香,修心如莲。9 ◎议论文10.智者若树春花的智慧在于燃尽生命的怒放,于是有了草长莺飞,最美人间四月天。夏蝉的智慧在 于蛰伏地底十七年,于是有了一朝破土,一鸣惊人。凤凰的智慧在于烈火的淬炼,于是有了 脱胎换骨,涅重生??而树的智慧,却远不止如此。智者,若“树”。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崇高的理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树的智慧在于志 存高远。正如高晓松所说:人生不应当只有苟且与当下,还应有诗和远方。只有心存着“远 方”,我们才能勇往直前,不至于像失了罗盘的水手。有了目标与方向,我们才能更好地到 达终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下了这样志向的周恩来未曾彷徨, 引领着中国走向富强。 “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邓稼先坚定的志向使他在核领域一 往无前??智慧的大树向着远方,于是它有了目标和动力。智者若树,志存高远。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先“舍”而后“得”,树的智慧在于舍得。如果大树吝啬自己甜美 的果实,不肯分给鸟兽,那么它永远不能到达远方去看这世界。就像壁虎,如果在危急关头 它不舍得自己的尾巴,便无法得到自由与新生。而沙砾,因为懂得放弃自己的棱角、舍弃暂 时的光明,才得以于蚌壳中蜕变为珍珠。智慧的大树懂得舍弃,于是它的种子随飞禽、走兽 们来到了世界各地。智者若树,懂得舍弃。 “呼山不来,我去就山”,树的智慧在于变通。然而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知变通, 只知愚蠢地一条胡同走到底。 就像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变优秀, 不顾孩子自己的实际 情况,盲目地要求他们考好分数、读好大学。于是易中天先生批评道:龙,怪兽也;器,器 材也;材,木材也。现在的家长让孩子成为怪兽、器材、木材,就是不成人。这么说也许过 于绝对, 但不可否认的是, 只把“好分数好大学”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确实有些病态了。 正如奥斯卡? 王尔德所说,成为你自己,因为别的都有人做了。我们不必将自己禁锢在一条 模仿他人的路上,而应绽放自己的芬芳,成为最好的自己。智慧的树虽然没有翅膀飞翔,没 有脚奔跑,但它知道变通,同样到达了世界每一个角落。智者若树,知道变通。 就连三毛也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张扬。”树 的智慧可让我们仔细品,然后便有思维的礼花在脑海中绽放。 智者若树。10 2015 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摘要]点评: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远近结合,感受自然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 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 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 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 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 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 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 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 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 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 自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 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 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 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 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 难道“百 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 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 然的一切, 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 那么, 让我们放下手机, 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 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 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 改造自然, 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 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 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 前者离自然“近”, 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 后者离自然“远”, 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 地感受自然。 围绕这一观点, 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 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11 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 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 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 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文章个别句 子有语病。 (点评:蓬草) [摘要]点评: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感知自然需躬行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 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 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 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 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 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 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 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 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 体会自然、 感知自然, 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 唯有亲临自然, 才能于草长莺飞、 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 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 之见, 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 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 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 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 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 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 “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 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 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 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 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 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 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 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 “控制自然的野心 ”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 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 “感知”,紧扣命 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呼告亲切,嘱托殷殷。12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 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点评:汉文) [摘要]点评: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等。博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 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 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 “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 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 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 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 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 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 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 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 达尔文曾说, 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 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 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 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 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 息、 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 孟浩然、 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 感受天光云影之变, 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 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 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 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 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 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 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具有辩 证思维,故立意较高。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文章在有限篇幅内运用了自然、13 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在表达上,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 了该文的表达效果。 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 表达功底。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文化知识把握亦似 是而非。但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 (点评:志扬) [摘要]点评:文章思路严密,是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 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 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 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 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作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 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 “驴友” 身体力行, 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 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 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 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 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纵山小的豪 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 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 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 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及。柴 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 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 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 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张开双臂,拥抱”是感知自然的方式; “张开双臂,拥抱”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切向往之意――对自然“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就 不遥远而离得近了。省高考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感知自然”,这篇文章紧扣住“感知自 然”进行阐述,写了“感知自然”的方式,写了“感知自然”的效果。文章内容切合题意。 文章思路严密。文章在第一段引述材料提出论点后,读者自然要问:现代人为什么14 要“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第二段、第三段便依次作了回答: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古人为 我们做了表率。 紧接着, 第四段写到: “拥抱自然, 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 感受一份幸福。 ”“收 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既是感知自然的目的,也是感知自然的效果。第五段还是从感 知自然的效果这个角度来论说感知自然的好处――悦目舒心。 接下来第六段提出: 自然虽美, 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唯有这样,我们拥抱的才是一个纯净无暇的自然。文章最后回应开头, 又冉然升华: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儒家境界。 更值得一说的是语言。这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文章以散句为主,间以 大量的骈偶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典雅。骈偶句俯拾皆是,如“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 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如“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如“细听鸟鸣婉转,静闻 花朵香气”,连标题“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都是骈偶句。骈偶句如此之多,固然可能是受 作文题材料的影响――材料前两段用的就是骈偶句式――而着意模仿, 但我更愿意相信, 这 是作者阅读倾向和文字能力的反映――若作者不爱读骈偶文, 不爱写骈偶句, 便难以在考场 上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如此大量的骈偶句。骈偶句可叙事,可抒情,亦可议论。作者奉《过 秦论》 《原毁》为圭臬耶?传统文化的传承有赖此等考生。 在这篇 900 字左右的文章里还有大量的引用,以引用开篇,以引用启最后一段,引 用共有 8 处之多。这些引用的出处涵盖古今中外,不能不令人叹服。作为考生,人人都积累 素材,大家都希望能在行文中有所引用而为文章增色,可是,有几人能用得这么多,而且用 得还算恰到好处?一篇考场作文,有大量的骈偶句,有不少的引用。何为才华?此为才华。 文章当然也有不足,如对顾城《门前》有关诗句的引用便不够准确,可相对于那些 可圈可点之处,这些不足也就无需提了吧。最后我要说的是,能做到书写工整如此文者,亦 实属不多。 (点评:业源) [摘要]点评: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心突出。走进香山之中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 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 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 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 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 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 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 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 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 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 带着自 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 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 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 而不是辨别自然的, 自然这么美, 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15 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 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 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 近自然, 感受它的爱。 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 再俯视山下的树林, 雨模糊了它们, 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 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 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 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 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土地, 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 自然的清香留在我 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点评: “香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这篇作文是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 心突出。文章表达符合文体要求,语言有文采。 符合题意表现在,作者自始至终紧扣材料,比如作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 生动地描写了香山的红叶、鸟语、树木;作文的第五自然段,细致地写了香山的秋雨,同时 又写出了香山丛林的气息。 中心突出表现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在写用视觉、用听觉、用嗅觉、用触觉、用 心灵去感知香山这个小小的生态图。 这篇文章文情并茂,记叙散文特征突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等诗 句的引用, 非常自然妥当。 第二、 三自然段的后半部分,联想想象非常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值得“点赞”。 不足之处在于,全文选材的新颖度有限,全文写作的难度系数一般。此外,文章 的层次还可以更有逻辑性,目前的次序是红叶――鸟语――树木――秋雨,可以改为红叶 ――树木――鸟语――秋雨。 (点评:林琴) [摘要]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带您去看花海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天气炎热, 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 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鱼跃而起。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 门。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 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 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 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糯糯的 声音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天开?为什么… …”“哎呦,可问 怕外婆了! 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 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 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 ”“那后天呢,16 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我心 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 以指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热解毒之用… …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 圆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 是怎样的状况。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嘲的说道:“哎!老了, 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又是 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 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 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点评: 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花名。 大道至简。高考场上的作文亦然。本文的“至简”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标题简。 题好文一半。高考作文要求“题目自拟”,该生拟的是“带您去看花海”,此题是全文一以贯之 的线索,拟得很有诗意、很能吸引人眼球;用“您”这个第二人称写作,在 70 万份高考卷中 其辨异性很给力,值得点赞。其二是结构简。全文共 7 段。第 1、2 段快速入题分别写“昨日 之时感受自然、今日之时感受自然”,第 3、4 段详写我幼时被外婆带去“感受自然”,第 5 自 然段写我长大了带外婆“感受自然”,第 6 自然段用议论抒情绾结前文,第 7 自然段扣题点题 作结。全文绝无蔓枝,浑然一体。今年作文的关键词有“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途径(用身、 用心、用科技手段) 、感受自然的结果(自然离我们“远”“近”) ,作者用 7 个自然段将其掰开 揉碎、扣得很充分。其三是题材简。全文就地取材,就写田边地头,就写真情实感,人物少、 情节明、环境“简”,很有“实战”价值。此外,本文文体特征突出,文情(天人合一)理(光 大发扬孝文化)并茂,详略处理亦无不当。 (点评:王景) [摘要]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 通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奥妙。科技,拉近了人与 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目前,一 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 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在 许多地方与内蒙古有异曲同工之妙。网友们纷纷感叹,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 发现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的确,如今的人们处在边界的互联网时代,不出家门,我 们就可以看见内蒙古广阔无垠的草原, 感受“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气势。 这要放在古代,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惫。在偌 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过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奇心。 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 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尔发生了 8.0 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17 我们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通过上网,我们 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 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 科技 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 技,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 敬畏在心间。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科技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想象, 推动了我们去探索。回首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哥伦布历尽艰险发现新大陆,却未发 现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亚洲; 近代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缺乏对世界的了解, 妄自尊大……我 们要好好利用科技,开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师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 我们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时,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 总而言之,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里,科技的出现总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感 知自然的。我们应感激: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本文完全符合题意,观点十分鲜明。标题 “科技拉近 人与自然的距离”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全文围绕此分别从“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和“科 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两个方面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层次清晰,论证严谨,观 点突出。 本文立意深刻,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作者反复强调“科技”能“让我们更好 地感知自然”“利用自然”,“更好”二字体现了小作者并不否定亲身感知自然的重要。文中倒 数第二段,作者借用时下流行的教师辞职信,提出了“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 竟还有诗和远方”,可见其论证思维的严谨、辩证,值得点赞。 全文用例恰当,中外并举,引古说今,详略得当,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流畅,有 一定的文采。假如论证能更深入一点,用例再斟酌一下,本文会更精彩。 (点评:民之音) [摘要]于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仰观宇宙,俯察万物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得以借助电视、网络等手段以认识自然。但若把科技 当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径,在我看来,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亲身走进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才能够真正 感知自然的美与力量。 何谓“感知”?“感”即感受,“知”为相知。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为何科技手段无法 让我们真正地亲近自然,感知自然。 电视可让我们知晓全球天气,网络可让我们将生物知识尽收眼底,科技的确为我们 提供了了解自然万物的一种极便利的途径。 然而, 这顶多可算作对与自然相关的科学知识的 学习与认知。科技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它始终无法让人感受自然之美。正如孩子们从来 不会为屏幕上的红花绿叶而欢呼雀跃, 画家们从来不会面对电视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挥毫; 同 样,天气预报不会让诗人诗兴大发,生物纲目种属也无法让作家文思泉涌。作家迟子建曾说 过:“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放下鼠标,离开电视,亲身走向大自18 然,方有望与大自然相感相知,相亲相近,让心灵得到美的洗涤。 以亲身走进自然的方式,其意义还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通过与万物的接触, 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 人本为自然的一个部分,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斩断了人与自然间的纽带。人 们得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便使人类对自然失却了敬畏之情,却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 心。试想,若只从天气预报中认知自然,又何谈对蓝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识概括自 然,又何来对花草树木的珍视与保护?过分依赖科技,却失却了对自然的亲身感触,使人类 忘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制造出雾霾封城,河水重金属 含量超标这样种种的荒谬事情。科技并没有让人与自然更近,相反,它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 系,让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让我们重返自然,亲身感受自然,我 们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静坐莲池旁,与莲花久久对视,莫奈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 ;走进马群中, 与奔马朝夕相处,徐悲鸿才能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马的健美与力量。此二者,皆以亲身接 触的方式,走进自然,想必这便是他们得以与自然相感相知,并从其中获取心灵的力量的原 因。 让我们走进自然,于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大自然真正相感 相知,相依相守。 点评: 本文立意准确,自始至终均在证明一个观点:要想感知自然,就必须亲身走进自然, 才能敬畏自然。 文章采用先破后立、层层推进的手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构严谨。 文章先指出电视网络等科技手段在感知自然时的不足:无法让人感知自然的美和力 量。用孩子、画家和作家面对屏幕等媒介的表现证明自己的观点,又用迟子建的言论作证, 事、理结合,言之凿凿,使论证严密。 接着,文章提出一个深刻的观点:亲身走进自然的意义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 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作者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 是人类却因不亲近自然,或只通过媒介了解自然,造成严重后果:与自然疏远,甚至破坏自 然,使雾霾封城,河水有毒。行文至此,问题的原因、结果已经阐明。以上是“破”。 最后两段,文章通过莫奈亲身观察荷花、徐悲鸿走进马群的成果证明,人只有走进 自然,才能真正与自然相感相知,获取力量和智慧。这是“立”。 全文 1000 字左右,内容丰富,所用材料真实、典型,具有说服力。对比、假设论 证手法的运用, 突出了通过亲身感知自然这一方式的优点和通过媒介感知自然的不足。 语言 流畅,成语运用恰到好处;用到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有气势和力量。 这篇考场作文,还有一个优点:卷面整洁,字迹美观悦目。 不足之处:开头稍显拖沓拢梢愿蛹蚪唷R晃斗穸萍济浇榈淖饔茫挥斜缰と 识。 (点评:存仁) [摘要]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19 尽赏自然,尽得清欢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清欢。”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 冬有雪。何必局促一室之内?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明丽山水,如画风光尽享生 命清欢。 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 丽山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 “山水与我情相宜也。”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 化共鸣与深长情谊。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王摩诘隐居终南, 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他 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 粹而明净。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渗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喜马拉雅山 下的不丹王国,一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人们深信自然有灵,皆与自然和睦而居,在 这里只有纯净的山水滋养人心,人们接受明媚阳光最无私的馈赠,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 自然,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宁,灵魂自然 受到洗礼,这正是自然最美好的馈赠。 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触摸,身处其中,这本身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 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福楼拜曾写信致女友:“我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惜时如金 的世界大文豪竟将晨曦之降视若盛世,按时静赏。原来,当那晨光穿过天幕,仿佛朦胧如蛋 壳白的天空,是一天中最新鲜纯净的时刻。静坐窗前,那是自然对生命的致礼。正如王开玲 曾说:“做精神明亮的人。”亲近自然,每一缕晨光的意义,代表着自然的张力与生机。感悟 品味,生命接收自然的赠予,岂不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明亮乐观的精神美学? 现代社会的纷扰喧闹中,人们更应走近自然,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浮华与 疲惫,诗意地栖居。王国维曾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世俗 浮华,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自然,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 世清欢。 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 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 中心突出立意明确, 文章首段明确提出中心论点, 即“亲近自然, 尽享生命清欢。”全文围绕亲身感知自然的途径所获得的结果、意义行文,层层深入思路明 晰。文章思古鉴今,指出文人墨客尽赏山水的情怀自古有之,亲近自然一方面能获得心灵的 洗礼与灵魂的丰盈,另一方面,用心感知、触摸自然,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 的精神美学。 能够从这两方面分析和论证, 显示出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已达到了一定 的深度。虽然文章后半部分借用了王开岭《按时看日出的人》一文的观点和语句,但运用得20 还是较为贴切自然,不生硬。反观现代社会,文章呼吁人们投身自然去寻觅生命本色、尽享 尘世清欢。末两段稍显拖沓,收束可更简练些。整篇文章紧扣中心,材料丰富,语言简洁并 具有古典的诗意美感,书写干净美观。 (点评:玉环) [摘要]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星野道夫曾言:“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 景。”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 怪的世界。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 自然的无限魅力。 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尝不可。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身处 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 只要是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和 图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网友侃言:“如今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 心知天下的诸葛亮。”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人们坐在舒适 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习性, 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 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 人。这种种体验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然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坐在沙发上或电脑 桌前,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那一个个 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 是如何书写生命带给它们的壮歌。 躺在舒适的床上, 你也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探险者们的种种艰辛与困难, 但无法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的窒 息般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给人带来的绝望。 正如你观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 却永远 无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 由此可见, 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自然是远 远不够的。 既然如此, 不如走进大自然, 与它拥有一个心贴心的拥抱吧! 当你踏进绿绿的草地, 自然给你的不再只是一张翠绿的图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乐园。 当你走进宽阔的大森林, 自然给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兽的画像, 而是地球之肺给人带来的清 新空气和舒适的荫凉。 比起在网络中源源不断的海量自然信息, 你不仅收获了自身亲历的难 得体会, 而更多的是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 还在等什么?难道要放弃掉那用再多的金钱 都买不来的自然厚礼吗?而只有通过自身经历的途径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礼物的厚重与美好。 罗素有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不要再呆坐在沙发上或电脑前,走出一成不变的生 活,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惟有此途径,人类才能 知晓自然母亲的美好与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点评: 本文围绕“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立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周密。 文章开门见山, 于首段提出中心论点, 主体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先从反面论证“通 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感知自然虽然“未尝不可”,但是“远远不够”,再从正面论证只有 走进自然才能收获“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结尾再次点题。行文连贯,照应严密。语言 整饬流畅,句式长短结合,富有节奏,蕴涵情感,显露出较为坚实的表达功底。稍微有些美 中不足的是,个别引文不尽准确,个别地方“得”“地”不分,个别句子因存在掉字现象而损害 到语言之美。21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 “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 ”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 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 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 “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 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 明。 【满分作文】 生命的本质更在于过程 这让我想起韭菜与韭菜兰的故事。韭菜兰作为兰花的一种,因极其类似于韭菜,故得 名“韭菜兰” 。倘若区别二者差异,仅存在于长熟待取阶段,不仅破坏了世间万物自然规则, 也会造成美食的难以下咽。 世间万物在成长阶段都是以“简”存在。以人为例,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 ”人在 成长过程中, 身体构造已然完成, 内心和思想内涵的填充才是人 “成熟” 的标志。 倘若以 “人 的存在仅为存活定义”这是对神圣生命的践踏。如果以这样的规则宣讲传世,缔造出来的只 是“活人” 。 人,存在固然是有着本质区别和探索的。以完成某项成就某项工作某种生命为基础。 若,仅仅以人活着等死校正其意义,这违背了人存在和存活的理解。 显而易见,乾坤万物、日月星辰都有着存在的意义,并非仅仅是生存、繁荣、湮灭的 生理代换。 探索万物更应该从本质和存在过程出发, 生命的结果也只是存在过程中磐涅的另 一种“新生” 。 万物或许以不同形式存在、或许存在于不同状态、或许相同形式和相似状态存在,这 些都不影响对其生命结果的探索。归咎其源,这也印证了生命过程存在的意义。 既然,万物本身都有着自身的意义和本质追求。那么,对万物结果的探索,不能止步 于生命的终结。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和关爱,丝瓜和肉豆的藤须虽有着惊人的相似程度,两 者生命的结果却差异较大。 不论是肉豆和丝瓜、不管是韭菜与韭菜兰。在生命过程中都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些因 素极易被诱导成另一个生命结果。但是,出于对生命探索的尊重,你会发现,很多时间,相 似的个性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感同身受,诞生的却是差异较大的人生。比如,现代社会下,相 同的人相同的社会接触相同的时间,却成不了优秀的“人” 。囿于,这是个人对生命本质过 程的探索结果。 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过于完美的结果,却常常忽略过程中存在的美好。韭菜与韭菜 兰是最好的佐证,虽然两者结果有异,过程展现有差,但是都是完美的人生。 不管是丝瓜和肉豆、韭菜与韭菜兰,每个生命的过程中都存在某些特性,这些有可能 导致不同生命的相似程度,但要记住:生命只有一次,比起不离其宗的结果,追求过程的探 索才是人生的意义。22 2015 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 ①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 邓世昌、 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 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 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 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 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英雄,展 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将题目抄写在 答题卡上。 ②《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 。在你的生活中,哪一 种物使你 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 ,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 , 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015 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我是谁的风景,谁是我的过客 每个情感纯真的人,心底都有一首情歌,它美丽且忧伤,心动又销魂。 心怀淡淡烟愁的女子,注定比别人多一缕细腻的伤感,注定比别人多一抹触景生情的 悲凉。 总是轻易就被一些悲情的东西,忽然触碰了至低的泪点。一颗温柔的心,竟然变得那 么敏感那么脆弱。 在爱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软肋,爱是人生中经历的一段插 曲,更是一种心酸的浪漫。 昨天你那么爱我,今天你在哪里?开始笑得最美,最后哭得最 真,这就是最真实的爱情。 多少真爱被现实击败,回忆只能证明自己爱过,并不能说明那段爱可以白头偕老,更 不能把丢失的一切复原。 时间,没有给任何人留下一张折返的车票,我们只能一路前行,甚至连回头悲叹的时 间都没有。 我在天涯一角平静的生活,疏远着尘世里的一切,那些流逝了的曾经,在谁忽然记起 的瞬间里闪过? 好不容易跨过了一段艰难的时间, 又被一种低落的情绪侵占泛滥。 我的世 界,你的世界,幸福和忧伤不再交换,挥手即是永远?? 谁是谁的风景,谁是谁的过客都是注定的。你握过他的手又怎样?你拥抱过他的一切 又怎样?最终都是指尖划落的尘烟?? 一个人疼痛不堪的时候,总想找一种方式来麻痹自己,麻木自己的一切神经,好让自 己在一瞬间忘记了那疼,忘记了那殇。 暮然间,一股酸楚的感觉,忽然在眼底流淌泛滥。有些东西注定在远去的同时,也在 心上留下抹不去的疤痕。 在心角处寻一个凄美的位置给自己,再华美的文字都不能召唤回那个温暖的怀抱。那 盈握在心的美好,不舍得它走远,又该将其存放于何处? 一段爱情,分离了,也就散了,一颗沸腾过的心,变成一池死水微澜,一个人安静的 忧伤,是唯一镇痛的方式。 爱是美丽的忧伤,爱是甜美的心碎。看着一个熟悉的背影,终于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 双唇颤抖着,心却已无言。 爱到忘却了自己,等到有一天从那个爱情的痴梦中醒来,发觉自己的身心竟已是伤痕 累累。 曾祈祷此岸彼岸,莫失莫离,如今却已失已离。无力改变的结局,无法持久的炙热, 情深缘浅是早就拟定了的结局。223 斑驳的情话,凋谢成旧忆旧年,贴在胸前找不到那时砰然跳动的感觉,代替它的却是 一种隐隐的痉挛。 2015 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出题者给学生多个选择,这是好事。但两个大作文――大作文一 :深入灵魂的热爱; 大作文二: 假如我与民族英雄过一天――都具有很强的主题先行的色彩, 这不利于学生独立 思考、自由表达,很多学生的作文,可能沦为抒情、喊口号。2015 年湖北高考作文题目: 材料作文,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 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 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2015 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手机被扔到了一边,混账东西吵死了,是的这是一天我的清晨,以一个骂手机的方式 开启了全新的一天,转了一个身,不知过了多久只觉迷迷糊糊的样子。 天啊,七点了,说好的晨读呢!起这么早对得起苍天吗?这个吗,不是昨晚――行了 不要找借口了,还不快去干你该干的事,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干起了口水仗。 昨晚是什么情况呢?一哥们在打游戏,我在床上想做安静的美男子,下面的话就不多 说了。反正我是不停地说睡吧睡吧,结果越说越清醒,好吧,承认这是我的无能,对,就是 事与愿违,南辕北辙,好吧还有什么词来形容呢! 多么努力练着书法,好吧,我的字不能称书法,好高大上的样子啊!那就说我练字好 努力啊!一张纸又一张纸,最后有点累,是的,的确是有点累,写一两个字抬头看看面前的 女孩,她好像有点不好意思,我实在想说我对你真的没有什么意思,只是我有点累抬头然后 你又刚好在我前面,你又在找借口,好吧,我承认,我在找借口,当时我却是在想,你是我 女朋友多好,这个念头只持续了一秒钟就没了,我也不知道它跑到哪里去了。不过遗憾的是 我旁边的女孩她走了, 书桌上的书也走了, 她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去了, 谢谢你陪伴我几个月, 看着我的字一点一点变好看,是的,你听不到了,或许你不领我的情,我只知道你的名字, 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连名字都忘记,那个时候我们这是曾经认识的陌生人,但愿你幸福,一 次我偶然看到你的右手中指有一个戒指。 下午呢想到隔壁老王家串串门,结果呢!我现在 都还在想着,是的我把隔壁王安石纪念馆当自己家了,哪里可真是一个福地,别致典雅,古 朴,颇有风韵的, 来抚州一定要来看看啊, 来看看这位孤独的老王。 午睡到下午三点,天啊, 我好能睡,是的的确是好能睡,不好意思昨晚没怎么睡好。不好意思我又躲进了图书馆,上 午那个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是的,她还在我的对面坐着。 2015 年湖北高考满分作 文点评: 湖北省今年高考作文仍沿用以往的材料作文形式,而材料作文,也是近几年高考中一 种普遍的命题方式。 与往年相比, 湖北省今年的作文题目比较务实, 贴近生活, 学生在立意、 择体、选材、构架等方面都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考生普遍反映试题难度不大。从所给材料来 看,这则作文题目更强调思辨性、哲理性,重点考查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清晰的语言表达 能力。本题考生可以多角度立意,第一,因为有了泉水蓄积,所以才有了地上喷泉,才有了 溪流,其一,联系人生经历思考,可以写一写人生的蓄势与勃发,人生若想有精彩的展现, 必须不断积蓄力量积极向上,要经过默默无闻的奋斗过程;其二,联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 国家、个人与民族思考,正因为有了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群体,才有了国家与民族的进步与发 展,可以写一写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平凡也伟大等。第二,人们往往关注地上的喷泉,却很24 少关注地下的泉水,而恰恰是泉水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联系现实思考,我们往往关注 社会那些风云人物,所谓的名人、公众人物,却往往忽略了默默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绝大 多数,也就是那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平凡人”,由此可以写一写关注普通人,关注平凡人 等。其次,如有考生立意为 “ 现象与实质 ” 也是与题目有关联的,只是不能看作是最佳立 意。2015 年河南高考作文题目: 作文题目:给违反交规父亲一封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作业题目:女儿和爸爸外出在高。速上,爸爸不断打电话。家人多次劝阻无效,女儿 只好打电话给交警,举报父亲,此事引起很大争议,要求考生写一封信,给女儿或者爸爸或 者有关部门,800 字。 2015 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我喜欢城市的繁荣,但心底仍存一份特殊的乡村情结。相比清晨的宁静,我更愿意在 晚霞渲染天空的时分散步, 这个时间, 古树下的巷子里会飘出柴火的香味, 不似煤球般刺鼻, 更不像天然气那般无味。 家中的院落俨然是一方田园,深棕色栅栏围有一堵高墙,爬满各种藤类植物。推开木 门,入目即绿,果蔬的清香扑面而来。紫茄有喜人的长势,儿时不懂“细菌”一说,饥饿时就 摘一个,用清洌的井水冲洗,茄香满口,心上欢颜。番茄透着少女般的青涩,细嫩的黄瓜吊 在木架上,淡黄的花上偶尔有蜜蜂驻足。院中央是一棵笔挺的银杏,这种树比较稀有,秋季 会呈现一片硕大的金黄。 苹果树寄托了我儿时天真的梦想,我喜欢在叶缝抚照的斑驳光影下,静静的站立,闻 着淡淡的果香,感受阳光的温暖,同时又幻想有红色苹果砸到我成为第二个牛顿。园子里有 一丛不太显眼的碧绿种着葫芦,那时受《济公》的影响,总想着做一个空心儿的,盛上新酿 造的梅子汁,不过很遗憾,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这葫芦失窃了,此事便也被我遗忘。 院子后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秋收时,我也随大人们踏入田里,手抚着小麦,呼吸间尽 是麦穗的清香。麦田的一头,有高大的槐树枝繁叶茂,盛夏时节,老人们常在树下纳凉,摇 着蒲扇,喝着清茶闲谈岁月。街坊们围在一起下棋,或悠闲催促,或焦急蹙眉。偶尔路过, 看着他们进入严肃的状态哑然失笑,简直像是高手对决。 后来的一场家庭变故,我与父母 搬到城市定居,一恍十余载光阴,已不知故乡变成怎样的模样。 一个味道便是一处记忆,一方面维系着人对过往的怀念,另一方面也在记录着一个又 一个感人的故事,哭笑过后,不过烟云一场,而沉淀在心底深处美好的东西便成了幸福。 每天清晨一睁眼,看见明媚的阳光和盎然的绿意,清风静谧,呼吸间有植物的气息, 淡淡的,如若幸福的味道 2015 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这个题目出来也是有争议的,即时通信时代却来考查书信写作,这也许是很多人的疑 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正是高考语文回归传统、贴近生活的最好体现。在当今这个微信微 博流行的微时代里,我们更多人只是浅阅读和微写作,离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远。是时候引起 重视了。此题两点关乎传统,一是书信的形式,二是女儿举报父亲的行为,这一行为在现在 看来难以理解,孰不知,早在《孟子》中便有着名的三不孝,“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 孝也”,根据汉代赵岐的《十三经注》的阐释可知,孩子有意的曲从大人之意,即使大人犯25 错了也不指正,这便是不孝的表现。由此可见,材料中女儿举报父亲违法,正是古人所提倡 的孝道的表现。 写信并不是聊天,也是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因此,作文的基本功还是很重要的, 需把你的观点用书信的形式表达出来。围绕什么主题,这就好比作文的立意。 题目提示可以给违章当事人、女儿、警察三个对象任选一个写信。这就至少有三个角 度可以去展开思考,确定写信的主题了。最好写的当属给女儿写信,对这种超乎寻常的另类 的孝举表达敬意。 女儿举报父亲的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恰恰体现了对社会对他人的高度责任感,也 是对父亲的负责任的一种体现。2015 年湖南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 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 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 实里包含着种子。 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2015 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为曾经收到的请柬踌躇,为没有时间和地址犹豫。躲过雨,错过风,赴约成了心病。 那张莫名其妙的请柬,似倏然划过的短笛,身前身后,各有一场局。邀约的不知何人, 赴约的却是自己。 那麽多的激动如雨,那麽多的彭拜如潮,却不知什么时候停了、退了, 该是赴约的时候,却迈不动步履。 故人如片片落花,寂寞对着欢喜,长久地坐在往事的树 下 ,悄悄地发霉,静静地离去。 曾经的绿,在杯中吐蕊,一轮轮。一簇簇,次第开启。那些五颜六色的絮语,随浆荡 开涟漪。经年之后,依然是夜的温暖,风的绵柔,水的静谧。 不知何时何故,心经不再飘舞,绿茵漫堤,冉冉徐徐,化作静水深流,睡在心底。心 湖,幽深,彻骨,一抹飞鸿,于俯仰之间,驮起两翅清凉,一声叹息。 时间排列着额头的纹路,丈量着两岸的距离,揣测着心湖的深度。许多的改变,是命 运的悄然调整, 是秩序的潜心设计。 力所能及, 当为可为; 力所不及, 不为不可为。 人无咎。 自然之间,相互皆缘。浅浅淡淡者,茶缘;深深浓浓者,亲缘;是是非非者,情缘。 缘起,是昨日的风;缘灭,是今天的云 。风云安然,人缘安好。 当年结绳的人,如今各握半条绳索,在或明或暗的是非中,审视从前的牵手;在或短 或长的间隙里, 寻找未来的自己。哦, 发出请柬的, 原来是未来的自己, 请柬里有一轮红日, 在黎明的河边,暖暖地等着自己。 2015 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六月的风,又吹来 一年一度的高考。 作文,其实就是用书面讲话,表达内心想说的话。原本是平常稀松之事。由于作文的 分数在高考中占有很重的分量,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也就引起高度关注,成为热点话题。早 在六月的风尚未吹起之际,各种各样的 2015 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就铺天盖地。 终于,随着 6 月 7 日高考大幕徐徐开启,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浮出水面。 在我看来,全国卷的两个作文题目出得最好。不论是《写一封信》还是《谁最有风采》 , 一是对于考生来说,都能够写,不是偏题,也不是难题;二是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 《写26 一封信》 涉及如今常见的边开车边打手机的现象, 借助于孩子与父亲的举报与被举报矛盾展 开,隐含教育、法制意义;如果考生在备考期间,只埋头课本,不关心时事政治,不知什么 是“大国工匠”等,就写不好 《谁最有风采》这篇作文。 高考作文题目对语文教育往往会起“指 挥棒”作用,全国卷的两个作文题目显示了“正能量”。北京卷的《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 一天》 ,也具备这样的意义。 我很喜欢湖南卷充满童话色彩的《有一棵大树》 ,但是材料中的一句: “它结出甜美的 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果实被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似乎应 当改为“果实被飞禽、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这样才使故事前后呼 应,更加完整。实际上,果实被飞禽吃了以后,种子传播更远。我的家乡的一座中空的古塔 的顶上长出一棵茂盛的桔树,就是飞鸟的功劳,走兽是无论如何上不了古塔顶上的。2015 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 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 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 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5 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永 远 的 遗 憾 ――湘阴县岭北镇寻谱记 文/张先德 2014 年 10 月 12 日(农历九月十九) ,星期天,多云。我邀请在湘阴县新泉镇工作了近 三十年的夏明光先生,驾车陪同我一起到祖源地、与湘阴县新泉镇相邻的岭北镇军民围、黄 泥窖寻谱。 在益阳市我住处的楼下,我们用过早餐就出发了。省道 S308 上,人来车往。上午八点 多钟,我们到达新泉镇。夏先生说,在镇上,他曾经为一张姓人家印过家谱。我决定先看看 这户人家的谱。轻车熟路,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张志祥牙科诊所”主人张志详,他正在为他人 看牙科。 刚好他妻子买菜回来, 他便请妻子到房内拿出家谱给我们看。 我查阅他的家谱得知, 虽然他也是南轩裔,但我们在南轩四世孙处就分支了。他为任远后裔,我们是任道后人,铿 公是我们共同的先祖。 因时间紧迫,我们立马告辞,寻访我久欲造访的军民围。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岭 北镇(茶湖潭乡)新民村(即军民围村) 。好在军民围村距新泉镇很近。在该村 7 组,我们 找到在邻里眼中应当知悉谱事较多的张细兵老人,但是 62 岁的张细兵正在干农活。等到老 人回家后,问之,一无所知。但其热情带我们到本组张培根家,都说张培根家有老谱。到张 培根家后,他亦不在家,其老伴说是一大早就到茶湖潭街上去了。见此情景,张细兵老人主 动提出骑摩托车去找人,20 分钟后,终于找回了 74 岁的张培根老人。他说,家中无老谱, 只有一本“时裔”,且只记得其派语中的六个派字:“奇,式硕流忠义”,他本人是“流”字派。 经我详细询问得知,新民村张姓人家,主要分布在第一组和第七组。现在七组的与我 们不同,只能去第一组碰碰运气。 告别张细兵、张培根两位老者,我们踏上第三站。根据张培根的指点,找到了新民村 一组 79 岁的张德根和 67 岁的张培根(两人是亲兄弟) ,但是,两人都对自己是什么派也弄 不清。27 但他们透露大约是今年 8 月份,牌口乡飞龙寺村有两人来寻找过。我推测可能就是张 国其、张正全两人,他们根据先德的提议来寻谱的。 既然军民围没有收获,我决定去五搭桥看看。数年前一位族兄说过,我支族祠堂在五 搭桥附近。 问讯得知五搭桥在五星村。 又是一路打听, 在一条水泥公路边上, 在“张记油坊”, 我们找到一名老者,名叫张正秋,问之,其对自己是什么派,一无所知。但经其指点,我们 原路折返五星学校(学校早就撤并了,现在成了沙发厂) ,并请另一老人带路,找到了五搭 桥的原址(距学校大约 300 米左右) 。五搭桥现在成了一口池塘的“塘坝”了。无奈的我,只 好用苹果手机拍了几张“塘坝”相片,以作纪念了。老人说,五搭桥大约是在 1950 年代左右 拆除的,并说五搭桥附近没有张氏宗祠。 最后一站,到仁义村寻谱。因为,在我已经找到的道光八年的《张公南轩族谱》之中, 记载了我的部分先祖故后安葬在黄泥窖。而据夏明光先生主编的《岭北地方志》记载,黄泥 窖就在仁义村境内。在一家名叫“坦坦超市”的南货店,打听得知,店主就姓张,问之,一无 所知。并告诉我们仁义村支书张应秋的电话,我拔打其电话问之,基本上是什么也不知。 这次岭北镇寻谱,可以说是一无所获。因此,在我最新编纂的《牌口张氏族谱》中, 部分先祖信息残缺不全的问题,将成为永远的遗憾而无法弄清了。纵观本次寻谱过程,个人 有三点感慨:一是在岭北镇,老人们对谱事一无所知,连自己是什么派也搞不清。二是五搭 桥周边没有张氏宗祠,否决了那位族兄的说法,了却了先德的一桩悬念。三是军民围村、仁 义村我们所寻访的张姓人家,没有一家藏有族谱。呜呼!现代人宗族观念、家谱族事漠然视 之,为之奈何?! 2015 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信息时代对自然的审美与思辨:写出自己的特点就好 2015 年广东高考作文为新材料作文。材料着意在信息时代,从不同途径感知自然时人 与自然的距离这个角度, 来切入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具体主题。 每个考生可根据自己对自然 的认识、感悟、理性展开对自然的审美与思辨, 在立意与语言表达上,有自己的特点就好。 材料通过传统的看云识天气与现代气象预测相比较,展示出在对生活有实用价值的自 然规律的把握中人们离自然的“近”和 “远”; 通过在森林中接触自然与通过网络了解自然这两 种途径, 展示出人们在对自然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中离自然的“近”和 “远”。 材料末段 认为:“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 ?近?,又似乎很?远?”。材料只陈述事实,不 作评判,意在引 发考生的思考。考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下对自然或“远”或“近” 的感知和体 验,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思考背后的原因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2015 年四川高考作文题目: 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 甲:老实是 诚实、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 章。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 写。 2015 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范文:28 秋日里的某一天,一直灰蒙蒙的天空,终于变成熟悉的湛蓝了。 要变得让人喜爱,也是需要几分努力的。早上出门,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雨里行人 匆匆,没带伞的人跑得狼狈,带了伞的人,也无法走得潇洒,雨太大,难免湿鞋。秋雨中的 公园,没有了往日晨练的老大爷老大妈们,不过公园里黄透了的银杏和如同着了火的枫叶, 红黄交织碰撞,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一瞬间便将抑郁的情绪调动成暖暖的色调,心里似乎也 热闹了起来。 带着一份好心情,到了单位,办公室还没打整利索,没想到,一缕阳光就破窗而 入,出太阳了!于是按照预定的计划,带上设备,向秋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雷下雨的声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