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仙谱天仙福报那么大,为什么投胎为人却处处不如人,像动物一样苦。什么时候受完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明代小说道教因素述略
  摘要:明代小说包含着许多道教因素。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与道教息息相关,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话本体小说更是“道化题材”。明代小说中道教影响的意象痕迹和渗透随处可见。道教作为一种本土宗教,原本就与中国百姓的世俗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为道教信仰、道教情感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道化题材”小说,就更是植根于世俗生活的泥土之中。中国论文网 /8/view-5172400.htm  关键词:明代小说;道教; 因素  中图分类号:I05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3?06  卿希泰先生曾说:“道教自从创立开始,便同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一方面是道士运用文学手段来进行教义宣传,抒发求道的理想情操,铺叙神仙胜境;另一方面是文人的崇道和对道教活动的文学表现。这两者的结合使得中国文学更具有浪漫气息,从而结出了许许多多色彩斑斓的花朵”。[1]246 道教宣扬成仙,认为人生在世,只要安份守己、积善行德,或者能明心见性、苦行修炼,就能成仙。明代的文学作品中,这种思想也时见流露。  明代小说包含着许多道教因素: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与道教息息相关;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话本体小说更是“道化题材”,总之,明代小说中道教影响的意象痕迹和渗透随处可见。  一、神魔小说中的道教因素  “神魔小说”此术语,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首先提出。明代的神魔小说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兴起于明代中叶,在数量上很大,在民间流传的范围也相当广。其以丰富的文学想像力,任思想邀游在宗教天地里,塑造了众多的人格化又神格化的佛道英雄人物,宣扬了变幻无穷的佛道法术,展示了令人羡慕神往的神仙境界和生活。  (一)《西游记》  元代出现的《西游记》平话中记载有反映道士的内容。《永乐大典》存有元钞本《销释真空宝卷》,即《西游记》平话残本。残本中的情节与明代《西游记》小说的情节有相合之处。徐振贵先生在其《试论道教对明代神魔小说的影响》一文中指出:“明中叶之后的神魔小说,以幻想的翅膀描写神鬼妖魔,名僧高道,方士羽客,炼丹服药,阴阳五行,卜筮巫祝,借神佛妖魔形象和迷离恍惚变幻万千的情节,反映佛道及其内部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歌颂长生永存的人生理想。……而其中所塑造的成功的神魔形象又往往具有神性、人性、动物性和谐统一的特点”。[2]50神魔小说描写的神仙妖魔大都被作者赋予超人间、超自然的神性,但它们毕竟是人本质的异化,因而符合逻辑的具有人的特点,同时有的还附有动物的属性和特点,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猴性,猪八戒的猪性,牛魔王的牛性等。  神魔小说具有这些特点,可以追溯至神话传说和志怪小说的影响。另外,在道教里,早把这三性结合在一起了,因而对神魔小说有所影响。道教信仰中,得道成仙是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标,神仙是分等级的,能够变化的,或为飞禽走兽,或为异物异人。《抱朴子内篇?遐览》说:  “其变化之术,……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含笑即为妇人,蹙而即为老翁。踞地即为小儿,执杖即成林木。种地即生瓜果可食。画地为河,撮壤成山。……亦化形为飞禽走兽”。[3]247-248  神魔小说中的七十二般变化、三十六般变化可能与此有关联。有些神仙或由动物脱化而来,或本身就是动物的形体,或其得道成仙需要借助于动物。如四方之神是玄武、白虎、朱雀、青龙,九天玄女是鸟身人头。从某种程度上讲,“神仙与仙境,鬼魅精怪,道士与道术,是道教为文学提供的主要意象。道教神仙之说,不但刺激了作者的想象力,提供了诸多神奇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的凝固形态渗透到中国古代小说中。其中明代神魔小说塑造神魔形象具有三性统一的特点,也是道教影响文学的具体表现和主要所在”。[2]4  《西游记》在谈禅讲道、说神志怪之间,“使神魔皆有人情,情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4]本来唐僧是和尚,取经应该佛教的事情,但仅有佛教因子的注入,吴承恩不可能写出《西游记》,《西游记》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伟大奇书,与道教的介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中国人是以道教的眼光来看待理解佛教的。道教以太上老君为创世主,老君所创造的宇宙无限广阔浩渺,上至玄天,下至地府,有诸天帝之天庭,仙人游乐之仙境等。“道教徒的信仰之一就是得道成真,得道成仙。《五岳山名图》说:‘性命魂神之所属,皆有理所。’理所就是‘仙境’。‘仙境’在天上,即三十六天,也在海中,在岛上,即十洲三岛”。[5]仙境作为道教预设的“理想世界”,有着一种迥异于其他宗教的“理想世界”的强烈的此岸化倾向。仙境并非孤悬于经验世界之外的超验世界,而是凡人也可以进入的“现实”世界。仙境信仰是道教的核心信仰之一。李养正先生在《道教概说》中说:“不相信地上有仙人、仙境,也就没有了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长生久视的愿望。所以说,对神仙世界的崇拜,乃是最基本的信仰,自然是道教不容惑疑的根本教义”。另外他又认为,“因为相信有仙人,仙境,故而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永远幸福”。[6]《西游记》开篇一段即以道家思想谈论天地,然后引出花果山,称“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再写悟空出世: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7]2  为了与天地山川齐寿,悟空暂离花果山去学长生之术,拜菩提祖师为师。当悟空随童子去见菩提时,作者有这样一段描写:  “这猴王整衣端肃,随着童子径入洞天深处观看,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直至瑶台之下,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7]4  孙悟空的诞生,是道家天地日月孕育的结果。孙悟空所要的长生不死,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童子带孙悟空进入的是道教的仙境福地,孙悟空半夜到菩提祖师榻前得到的真传是道教内丹所讲的精、气、神,龟蛇相结、五行相用。由此可以看出,孙行者的根在道而不在佛。孙悟空戴的虽是僧帽,但内质亦属道家道教。《西游记》中,常常将佛道两家搞得非此非彼,不伦不类,主要人物外形是和尚,嘴里说的又是道教术语,有着浓厚的道士气息。如唐僧每遇到道观时必定要整理衣冠对祖师瞻拜一番,悟空、八戒和沙僧就更是如此。八戒、沙僧下凡之前任的是道教官职天蓬元帅和卷帘大将,下凡后二人变成了取经的和尚。悟空称心猿、八戒称木母,“心猿”、“木母”皆为道教术语。
  孙悟空、沙僧、八戒自叙其成道的经过,则更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如第十七回孙悟空道:  “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枉徒劳。得传大品天仙诀,若无根本实难熬。回光内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8]287  第十九回八戒说:  “得传九转大还丹,工夫昼夜无时辍。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周流肾水入华池,丹田补得温温热。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离龙坎虎用调和,灵龟吸尽金乌血。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8]316  第二十二回沙僧道:  “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先将婴儿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明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8]366  《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多半是神仙佛道们有意使之走脱,目的是成全唐僧师徒的八十一难的。悟空每遇降服不了妖魔之时,或去求观音,或去拜玉帝,这样,佛道神仙和妖魔鬼怪便组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宗教世界图景。  《西游记》中的玉帝其出身和来历的传说,在《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中有记载:  “有国,名号光严妙乐。其国王者,名曰净?。时王有后名宝月光,其王无嗣。……忽夜保月光皇后梦太上道君……安坐龙与抱一婴儿身,诸毛孔放百亿光……梦归觉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王忽告崩,太子治政。俯念浮生,告敕大臣嗣位,有道遂舍其国,于普明香岩山中修道。功成超度,过是劫已,历八百劫。……如是修行,又经亿劫,始证玉帝”。[9]  据此经文: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予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  第七十八回“比丘怜子遣阴神,金殿识魔谈道德”中,比丘国王用小儿心肝为药引子以求长生,刘荫柏先生在《〈西游记〉与道教》一文中认为:“这是一幅惨绝人寰的血淋淋的人间地狱。这不是作者凭幻想的翅膀编造出来的,它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是来源于明代世宗皇帝崇尚道教现实社会生活的”。[10]嘉靖朝世宗用小女孩的“先天丹铅”炼药以求延年益寿。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西城宫词》中曾讽咏世宗此举说:“两角鸦青双箸红,灵犀一点未曾通。自缘身作延年药,憔悴春风雨露中”。[11] “历来《西游记》的研究者,有说它谈禅,有说它讲道,有说它融合三教,都能从中找出根据来,其实到了吴承恩生长的明代中叶,儒释道三教早已合流,以儒生而又能谈禅讲道的并不鲜见”。[12]209-210正是因为《西游记》与道教渊源如此之深,一些道教信徒将《西》说成是道家的“证道奇书”、“金丹大旨”。明袁于今《〈西游记〉题词》说此书“寓五行生克之理,玄门修炼之道”。  (二)《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褒周抑商的主题、对愚忠愚孝的批判,是通过阐截两教派的争伐来体现的。阐代表周方,截代表殷方;阐为神,截为魔,将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杂揉在一起,这是小说最富特色的地方。  在《封神演义》中,阐教和截教同属道教,是道教的两大派别。鸿钧道人“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即老子和元始天尊掌阐教,通天教主掌截教。阐教门徒称呼通天教主为师叔,截教门徒称呼老子和元始天尊为师伯。如《封神演义》中有对话:  “你师,我师,总是一师秘授,了道成仙,共为教主”。[13]258  “我和你一样规矩”。[13]206  “你我俱是道门” [13]203  元始天尊会见通天教主时,称对方和自己是“你我道家”,可见作者是把阐截作为道教两个派别来写的。道教的正式出现是在东汉末年,最先兴起的是天师道与太平道。而《封神演义》写于明代,演的是商周奴隶社会的变迁史,商周时作为宗教的道教组织虽还未正式成立,更谈不上阐截派,但原始宗教已十分盛行。殷商时代,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了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建立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原始的鬼魂崇拜已发展到了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梦兆迷信也已发展到了求神意以定凶吉的占卜巫术。《封神演义》以大量超人间的荒诞情节,把本来还是写人间历史为主的《武王伐纣平话》改成了仅仅托体于历史因由的神魔小说。小说中的商周斗争,主要成了一场神魔斗法和宗教派别的斗争。领导这场浩大的伐纣战争的小说主人公姜子牙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神,但也是于昆仑山修行四十年颇有些道术的准神。他是受元始天尊的委派下山来成就人间大业并主持封神大仪的。  《封神演义》展示了一个庞大的神仙体系,《封神演义》阐教“玉虚”教下的神仙有:广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玉鼎真人、黄龙真人、普贤真人、慈航道人、惧留孙、文殊广法天尊、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灵宝大法师等“十二代上仙”及其同辈燃灯道人、陆压道人、云中子、度厄真人、月合仙翁。  截教的“左道”之士有:赵公明、彩云仙、吕岳、菡枝仙、焰中仙、罗宣、马元羽翼仙、火灵圣母、余元、法戒、云霄娘娘、琼霄娘娘、碧霄娘娘等十洲三岛列仙及其同道石矶娘娘、金光圣母、四圣、十天君。  阐截斗法逐步激化,自十三回至八十四回主要写神仙间的火拼和战争。在“黄河阵”、“诛仙阵”、“万仙阵”诸役内特别写到的神仙还有阐教教主太上老君、元始天尊、截教鼻祖通天教主。还有老君的大弟子玄都大法师、元始大弟子南极仙翁和通天“上四代弟子”金灵圣母、无当圣母、龟灵圣母、多宝道人和金光仙等七位门人,更有“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收老君、元始、通天三位做徒弟的鸿钧道人。以上诸神形成了两个对立的神仙集团,表演了一出 “封神”历史大剧。  《封神演义》中阐截诸多神仙,许多不见于道教典籍。小说最后封的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绝大多数也系虚构。如元始、老君、通天三位教主,通天教主在《道藏》所列最高神三清中不见踪迹。鸿钧道人也仅仅是首见于《封神》,还有许多神仙在《道藏》中也几乎全不见姓名。“原有仙圣也好,自造神祗也好,援佛入道也好,总而言之,《封神演义》编织了一个庞大的道教神仙系统,大大扩充了道教神仙队伍,这是其他任何作品都无法比拟的。其中有些神仙虽无案可稽,仅仅因为被《封神演义》封神,便流传下来,深深扎根于民间的土壤”。[14]486《封神演义》深受道教思想和思维的影响,突破一般思维的模式,驰骋幻想,创作出极其离奇而又能令人接受和启迪的充满幻想的内容和荒诞的情节,令人不忍释手,耳目一新。
  二、历史小说《水浒传》、《三国  演义》中的道教色彩 历史演义题材方面有相当一些作品也有很浓的道教色彩。《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有一段生动的文字描写大山景象:  “根盘地角,顶接天心。远观磨断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左壁为掩,右壁为映。出的是云,纳的是雾。锥尖像小,崎峻似峭,悬空似险……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袋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15]4  这里所描述的就是道教名山龙虎山。  《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中写道:  “嘉佑三年春间,天下瘟疫盛行……命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参知政事范仲淹奏道: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使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15]2-3  “天师在东京禁院做了七昼夜好事,普施符?,禳救灾病,瘟疫尽消,军民安泰。天师辞朝,乘鹤驾云,且回龙虎山去了”。[15]9  描写农民起义的著名小说《水浒传》一开始就写了神仙和星辰下凡的事情。赵匡胤是上界霹雳大仙降世,出世之时,“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21]1宋仁宗是上界赤脚大仙,他把天下治理得万民乐业。宋仁宗朝,“玉帝差遣紫微宫中两座星辰下来辅佐这朝天子,文曲星乃是南衙开封府主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武曲星乃征西夏国大元帅狄青”。[15]2这些神仙星辰无疑是从道教神仙谱系中移植过来的。  小说中写到的九天玄女,也称玄女、九天娘娘,《太平御览》卷十五引《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与蚩尤作战不利,得玄女相助,才制服蚩尤。在道教神仙谱系中,九天玄女是仅次于女娲、王母的女神。旧时习俗,妇女常到玄女庙烧香,求娘娘赐子或者保佑母子平安。玄女在《水浒传》中所作的事情,或让宋江改邪归正,或对宋江进行帮扶。  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好汉的特殊出身,即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降生尘寰。这种构思无疑是民间艺人和作者的道教影响下的灵感。小说第71回写道:  梁山泊好汉的忠义堂上做罗天大醮,报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到了第七日夜三更时分,只听得天上一声响,如裂帛似的,西北乾方天门上出现“天门开”的奇景。天门里卷出一团火来,滚到宋江等所在的虚皇坛前,钻入正南方地底。宋江叫人挖开泥土,不到三层,挖出一个石碣来,道士何玄通认出石碣上的“天文”:前面有天书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后也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下面注着众义士的姓名。梁山泊好汉个个有来历,乃上界星辰下降尘寰。这些星辰的来历具有道教背景,道教认为北斗七星丛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书中不仅塑造了众多法力高超的仙人或半仙人形象,而且通过种种神助的场面来表现“替天行道”的旨趣。宋江这位梁山泊中的中心人物善于做梦,而他每次所梦,不是与神团聚就是与鬼相会。不论是九天玄女,还是土地龙君,不论是罗真人,还是张天师都成为以宋江为栋梁的梁山事业的后盾。在作者的笔下,“水浒的一百零八将乃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化身。这实际上即是道教神谱中‘天罡地煞’说的文学表现。翻开此书,我们还可以看到关于法师方术的各种描写以及道教仪式场面的铺排”。[1]245如第七十一回所叙之“罗天大醮”,真是写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另外,《水浒传》中常常看到有关道士施用符?的情节,为读者展现了许多天师与道士画符施?的场面。[1]262《水浒传》有公孙道士出家加入梁山泊的内容。  “《水浒传》属于历史小说,但其中描写道士和道教的部分,却酷类神魔小说。道教以成仙了道为号召,虽然也有一些会哲理性的教义,但民间却直以神仙观之”。“施耐庵生平至今所知甚少,恐怕他于道教并不十分熟悉,故书中所写道教并没有超出民间传说的范围”。[12]209  《三国演义》中涉及道士或道教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几个回目中,如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第六十八回“甘宁百骑劫魏营,左慈掷杯戏曹操”和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二十一《孔明秋夜祭北斗》,说诸葛亮在祁山军营中祭斗祈禳,在朝斗仪式中宣读青词曰:  “伏以周公代姬氏之厄,翌日乃瘳;孔子值匡人之围,自乐不死。臣亮受托之重,报国之诚:开创蜀邦,欲平魏寇,率大兵于渭水,会众将于祁山。何期旧疾缠身,阳寿欲尽,谨书尺素,上告苍穹:伏望天慈,曲赐臣算,上达先帝之恩德,下救生民之倒悬。非敢妄祈,实由恳切。下情不胜屏营之至”。[16]  诸葛亮的祈风、祭星并宣读青词无疑具有十足的道教色彩。  三、话本体“道化题材”小说  明代话本体“道化题材”小说的代表为冯梦龙的《三言》和凌?初的《二拍》。《三言》中的“道化题材”小说很好地“将神仙思想,道教情感融入世俗生活之中,把神仙怪异和现实社会混为一体,或者是神鬼故事的某些段落在人间的搬演,或者是人类社会的故事的某个阶段中渗入了神怪活动”。[14]472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思想,宣扬长生久视、羽化登仙是“道化题材”小说最常见的主题。《张道陵七试赵升》取材于东汉末年创立天师道的张道陵的传说。此篇写了张道陵四件事:第一,鹤鸣山以符水救人疾病,所叙与葛洪《神仙传》相仿;第二,降服好饮人血的白虎神;第三,消灭枉暴生民的鬼帅鬼兵;第四,七试弟子赵升。  前面三件事表达道教利人济物、祛灾禳祸的教义,七试赵升是作者花大气力、大篇幅写的重点,占了全文的二分之一。作者从七个方面形象地说明了得道成仙的必备条件。七试为:第一试,辱骂不去;第二试,美色不动;第三试,见金不取;第四试,见虎不惧;第五试,被诬不辩;第六试,存心济物;第七试,舍命从师。“这七试总的来说,是在宣扬一个“诚”字,只有心诚,才能经受住各种看起来非常荒谬的考验”。[14]474
  在道教经典中,修道者进入仙山洞天之前必须要进行一系列严格的宗教仪式后才可进入,比如斋戒就是一道必经的程序。葛洪认为,入山之前必须“先斋百日,沐浴五香,致加精洁,勿近秽污”。[17]74 “凡人入山,皆当斋洁七日,不经污秽”。[17]299《紫阳真人内传》则认为进入洞天之前必须“退斋三月”,[18]陶弘景也强调要寻找仙境须“勤斋戒寻之”,[19]557 “自非清斋久洁,索不可得”。[19]572  “道化”题材类小说虽没有道教典籍对修道者要求严格,但诸如试探和考验还是经常有的。这种试探与考验的故事在基督教里亦为常见。如耶稣传道前受试探的故事。“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在受洗之后,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共40天。……试探的故事说明耶稣最忠实于上帝的诫命。他对三个试探的回答皆以律法为依据,引经据典批驳魔鬼”。[20]  冯梦龙的《三言》荟萃了多种类型的“道化题材”小说。《三言》中“道化题材”小说按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修道成仙、度人成仙、道士生活、神仙事迹、道士除妖、鬼域灵怪世界等。  道教思想在《三言》中得到了完整系统的体现。“当审美成为教化的途径,文学实际上就开始了对宗教的部分取代,其取代的程度则随着宗教文学的逐步世俗化、艺术化而加深”。[14]482道教作为一种本土宗教,原本就与中国百姓的世俗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为道教信仰、道教情感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道化题材”小说,就更是植根于世俗生活的泥土之中。  四、结语  明代小说深深打上了道教的烙印,这是道教影响明代文学的又一重要表现。“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是这一时代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反映。因此,对社会诸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道教势必会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文学领域,在作家生活、作品内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作用”。[21]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明代道教就不能不对当时的小说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研究明代文学,其道教因素是不能回避的。  参考文献:  [1]卿希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徐振贵.试论道教对明代神魔小说的影响[J].齐鲁学刊,1989,(6):50.  [3]葛洪.抱朴子内篇[G]//道藏(第2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8.  [4]鲁迅.明之神魔小说(中)[G]//鲁迅.鲁迅全集(卷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5]陈耀庭,刘仲宇.道仙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6]李养正.当代道教[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11.  [7]吴承恩.西游记[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2.  [8]吴承恩.西游记[M].朱彤,校注.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  [9]高上玉皇本行集经[G]//道藏(第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10]刘荫柏.《西游记》与道教[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2):12-17.  [11]朱权等.明宫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13.  [12]伍伟民,蒋见元.道教文学三十谈[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0.  [13]许仲琳.封神演义[M].彭万隆,点校.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14]杨建波.道教文学史论稿[M].武汉:湖北出版社,2001.  [15]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4.  [16]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金丹[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紫阳真人内传[G]//道藏(第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19]真诰(卷11)[G]//道藏(第20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20]孙善玲.走向神圣――耶稣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  [21]张松辉.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神仙之怒_中华文本库
非常遗憾!在本库中没有找到与&"神仙之怒"&相关的文本閬撴暀绁炰粰澶ф帓鍚峗浠欏惂_鐧惧害璐村惂
&&&&&&&&&&&&&&&&&&&&&&&&&&&&&&&绛惧埌鎺掑悕锛氫粖鏃ユ湰鍚х?涓??鍒帮紝鏈?惂鍥犱綘鏇寸簿褰╋紝鏄庡ぉ缁х画鏉ュ姫鍔涳紒
鏈?惂绛惧埌浜烘暟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神仙排位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