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银行 为什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率是有效工具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聚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8个月内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8个月内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流动性回收面临政策窘境   △央行选择在股市击破3000点大关的当天推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尤为市场关注本报合成图片   央行现阶段已经将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常态政策工具,下一阶段还有可能多次使用。连续上调准备金率凸显抑制流动性过剩依然是央行头等大事,而其动用之频繁也表明政策效用的局限性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相当一部分资金“闲置”,会有利息方面的损失,并且短时间内多次动用法定准备金率,加剧了对商业银行资产运用的政策影响  应采取上调利率来避免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危害如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等,或通过汇率手段对流动性问题釜底抽薪  本报记者 郭凤琳 张泰欣  丙戌年腊月二十九日,在狗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结束后不久,人们正忙于盘算狗年收成究竟几何,此时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悄然挂出一则公告:央行决定自日起小幅上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自日以来第五次以同样幅度上调准备金率,也是今年以来第二次,距离上次不过40天的时间,至此商业银行准备金率已提至10%的水平。  如此频繁上调准备金率的背后,凸显出抑制流动性过剩依然是央行2007年的头等大事,而连续多次动用准备金率也表明政策效用的局限性。专家指出,一方面,央行需要相机抉择提高利率,以缓解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解决流动性问题釜底抽薪之策仍是汇率。  准备金率上调频率将增大  在1月统计数据出台后,市场对央行出台紧缩性措施事实上已经有所预期。  数据显示,贸易顺差当月增长15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7.3%;另一方面,1月人民币贷款增速达16%,比去年同期高2.2个百分点,当月新增5676亿元,是2006年月平均贷款额2650亿元人民币的两倍多。更重要的是,一季度央票到期量为9960亿元,全年则将有26732.7亿元央行票据到期。由于今年一季度债券发行量较少,资金供应量远远大于债券供应量,导致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极度宽裕,过多的流动性将进一步刺激银行信贷投放反弹。  可以预见,短期之内,由于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还会有新的增加,贷款扩张压力仍然较大。这就意味着,央行仍会被动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回收过剩的流动性依然是央行今年的头等大事。业内人士认为,央行现阶段已经将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常态政策工具,下一阶段还有可能多次使用。    申银万国高级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认为,目前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压力比以前有增无减。在贸易顺差短期无望下降、新增外汇储备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央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为避免流动性进一步过剩,必须采取手段回收。而上调准备金率是回收流动性的最好手段。它的优点很多:刚性回笼,不存在到期回吐基础货币的弊端;制度性回笼,不单适用已经存在的存款,也适用于新增存款,上调后,新增的存款也须按照10%的新水平上缴准备金,这也是发行央票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年内最起码还有2次可以用,而且前期会更频繁一点,因为投资、信贷等的压力基本集中在上半年。而且,在目前制度框架下,根据对外汇储备增加的预测,准备金率肯定最终会超过历史上13%的高点。  由于在新年伊始央行就已两次上调准备金率,使得市场对这一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有了更高预计。不少机构预计,2007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密度或会较预期增加,央行可能还将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年底可能上调至11.5%的水平。   频繁动用带来后顾之忧  尽管过去的事实证明,提高准备金率是央行回收流动性的首选工具,但其仅能“扬汤止沸”的政策效果也一直被专家所诟病。央行连续5次动用准备金率,也恰恰表明了这种政策效用的短暂性和局限性。  不过,在目前阶段,相对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而言,央行要回收过剩的流动性只能被迫动用法定准备金率。作为强硬的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具有时效快,耗散少等优点,但是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有较大的影响。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意味着相当部分的资金在商业银行里“闲置”起来,会有利息方面的损失,并且短时间内多次动用法定准备金率,加剧了商业银行资产运用的政策影响,与其商业化的步伐背道而驰。  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袁钢明说,国际上回收流动性通行的办法大都是通过票据回购来实现的,我国的票据业务还不成熟,与准备金率相比,央行要花费很大的成本而且其政策时效比较短。频繁的调动对商业银行运作、金融市场的成熟带来后顾之忧。  他认为,法定准备金率的调高,使银行疲于应付政策考核而弱化了对资金使用有效性的考虑,从而限制了银行多元业务的开展。另外频繁采用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弱化了市场手段,也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健成熟。控制流动性最好的办法还应落在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上。在利率方面,应大力培养不同的利率期限结构。使得不同的机构更加关注资金的成本,通过运用不同的利率工具更好的抑制投资反弹,防止资产价格泡沫。而在公开市场业务上,培育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加速债市股市的正规成熟起着积极的造血功能。只有不依赖于行政指令式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才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需要利率汇率工具配合  显然,仅仅提高准备金率仍是不够的。在目前已达到10%的情况下,准备金率水平不可能无限往上提。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央行采取调控工具取决于其政策目的,而目前央行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回收流动性。就此而言,提高准备金率只能缓解流动性过剩的程度,无法根治。因此,专家表示,应采取的另外两个措施是:上调利率来避免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危害如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等;通过汇率手段对流动性问题釜底抽薪。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说,通过提高0.5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央行在春节后可一举回笼1600亿元货币,但对于整个市场流动性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最终还是要根据通货膨胀的走势,适时适度加息。  他预计,2月份的通货膨胀会比较高,1月份CPI增长2.2%有春节错月的因素,因此2月份会比较高;而且粮食价格对于CPI的影响未必很短暂,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目前国际粮价如玉米、小麦等仍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这会影响到国内粮价,国内玉米库存比前段时间要低很多,因此粮价对CPI的影响未必非常短暂。加息的压力存在,因此仍维持此前的判断,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央行有可能提高利率。    就加息而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目前企业盈利上升比较快,处于高位,只要企业盈利和资金成本之间存在较大空间,投资扩张就会比较快。因此目前投资存在较强的扩张动机,从这方面来看有加息的必要,而且加息也可以抑制资产泡沫。另外,如果在接下来几个月,物价持续上升,负利率再次出现一段时间,央行就有调整的空间。  不过,加息仍受到两方面制约:首先,在流动性存量和增量都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加息效果值得商榷;另外就是要维持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一定利差,防止热钱流入。但综合来看的话,巴曙松认为,年内应该有一个加息的行为。通过提高资金成本,控制投资和信贷规模。  其实,解决流动性问题的釜底抽薪之策在于汇率。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当前的流动性是由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的,所以从根本上应动用汇率工具,加速人民币升值幅度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流动性过剩而且客观上还可为其它工具拓展更为广阔的政策空间。    巴曙松说,今年一方面要考虑增大人民币汇率弹性,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浮动空间,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实际有效汇率。据他测算,虽然200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创新高,但这一年我国实际有效汇率整体有所下降,这是因为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大幅贬值,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实际赶不上其他一些主要货币兑美元的升幅,因此导致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实际在贬值,这也是去年下半年以来贸易顺差持续高增长的根本原因之一。2007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走势对贸易走势来说影响将会更直接。
建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今年或将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本报记者 俞靓 北京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昨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建设银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他认为,2007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搭配央票发行,仍是央行调控流动性的主要操作工具,今年央行有可能以0.5个百分点的幅度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4次,至11%。减少目前流动性富裕情况,除要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调整外汇管理政策与方式,还应积极扩大和深化其他金融工具的运用,并促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发展。  记者:请您预测央行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措施?  郭世坤:为适应流动性的动态变化,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巩固调控成效,2007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搭配央票发行,仍是央行控调流动性的主要操作工具,央行有可能以0.5个百分点的幅度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4次,至11%,央票发行量突破4.5万亿元。当然,如果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大力回笼流动性后,仍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流动性过于宽松状况,银行放贷冲动和企业投资热情仍难以受到有效抑制,固定投资增长仍然较快,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经济运行过热,通胀压力加剧,央行也很有可能以0.27个百分点的幅度加息1-2次。  记者:由于影响巨大,存款准备金在经济学上通常被称为“巨斧”,国外一般不提倡使用。现在看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为我国央行的常用手段,请您简单谈一下原因。  郭世坤:存款准备金的功能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和不同经济制度下有所区分。在国外,调整存款准备金最初目的是为了防范商业银行支付风险做准备。在支付风险很小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应该控制在一个相应合理的水平,如果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大,国外较少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来减弱流动性。  但是,调整存款准备金操作相对简单容易,涉及面不是很大,能快速起到效果。如果央行选择调整利率,则要进行测算和观察,影响面会更加广泛,比如,对商业银行整体存贷款和业务操作等。相对而言,调整存款准备金相对简单易行。  记者:您认为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有何影响?减少商业银行流动性,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郭世坤:提高存款准备金使商业银行更多的资金被央行吸收,减少能够用于放贷的资金,因此,会直接减弱商业银行的放贷等资金运用能力。  在我国现在经济金融环境下,贷款等资金运用还是商业银行获利的主要方式,提高存款准备金就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存款准备金利率对商业银行来说,往往是非常低的,不能覆盖商业银行正常的经营所需要的对存款人支付的利率和营运成本。减少目前流动性富裕情况,除要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调整外汇管理政策与方式,还应积极扩大和深化其他金融工具的运用,使央行其他货币政策的运用如公开市场操作等,有着更为明显有效的基础。再就是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方面实现更多的突破,使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有更多的途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资金运用的选择余地不大,因此,在资金多余的情况下往往更多地只有通过放贷缓解流动性,从而进一步刺激了投资过热的局面。我认为,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应该通过更多的催生和刺激综合经营来解决。
■国际机构观点   瑞银集团首席策略师陈昌华  流动性困境根源在于巨额顺差  此次上调准备金率可能跟资产价格走高相关,流动性充裕使资产价格居高不下。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旨在收缩流动性,解决资产价格一路走高的问题。这项工具的反作用就是对于银行收益的影响,提高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减少,资金不能放贷,可能增加银行的成本压力。  如果流动性问题还存在,央行有可能再度提高准备金率,或和其他工具配合使用,如加息,或提高人民币升值幅度。此次上调准备金率对流动性的影响暂时来说还是很有限,流动性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巨额顺差带来的,仅靠提高准备金率很难解决。对于债市和股市的影响也同样有限,短期来说,对心理上会有影响,过一段时间,影响会渐渐缩小,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靠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俞靓 肖潇)  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梁红  向市场传递紧缩信号  我们认为,1月贷款增长过快可能是导致此次上调准备金率的原因,而此次上调准备金率50个基点向市场传递了强烈的紧缩信号。此次上调准备金率是过去8个月中央行第5次上调准备金率,这凸显了在一个开放的经济和货币被低估的环境下央行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认为提高准备金率并不是个有效货币政策,中国以往4年的经验显示,提高准备金率的有效性将由于本币被低估而很快消退。同时由于有大量存款,提高准备金率50个基点并不能减弱银行放贷的能力。总之,提高准备金率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仍持乐观态度。预计今年中国GDP增长率将为9.8%,2008年将达10%。而通胀压力将在今年一季度达到顶峰,下半年逐步减轻。(黄继汇)  花旗集团亚太经济与  市场分析部副总裁沈明高  反映央行微调货币政策决心  去年我们关注的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今年则是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外资的持续流入,国内市场消化流动性能力不足等。  此次央行提高准备金率50个基点并不能一下解决流动性过剩这一问题,但却反映了央行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的决心。  至于近来是否会加息,我们正在做进一步观察。如果一季度银行贷款增长过快,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等资产价格出现泡沫,通货膨胀持续上升,那么央行在3、4月份加息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可能将有一次27个基点的加息。(黄继汇)
金融市场可望一个月内消化紧缩影响
“V”型行情将再度上演   本报记者 黄宪奇  针对本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市场的影响,业界专家表示,由于资金的“抽血”过于集中,金融市场短期内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但大量央行票据到期,以及外汇占款形成的货币投放将使本次货币紧缩的影响在一个月内被消化殆尽。金融市场在短暂的喘息后将迎来报复性反弹,“耐克式”V字型行情将再度重演。  短期冲击在所难免  虽然本次准备金率上调并不意外,但一些金融机构还是有些措手不及。一位从事资金调拨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根据1月底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4万亿元的数据估算,此次调整将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资金1700亿元。另外,央行在节前向市场投放的900亿元逆回购资金也于昨日到期;扣除昨日到期的900亿元央行票据,意味着央行在25日一天之内净回笼了1765亿元现金。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春节长假临近尾声,但城乡居民的存款提现需求并未降温;加之路途上花销,银行的现金流出甚至有加速态势。  业内人士表示,为应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部分银行可能适时抛售流动性较好的债券,一定程度上引发债市和拆借市场各拆借品种利率上升,但总体看,上升幅度有限,基本上在5至10个基点。而对节前牛气冲天的股市,业内人士表示,或多或少会有些冲击,但影响仅限于心理层面。  政策效果将在一个月内消化  根据统计,在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后的一个月内,将有3940亿元的到期央行票据,接近单月央票到期的历史高点。而近期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贸易顺差额达到158.8亿美元,为同期的历史最高值;说明贸易顺差导致的资金流入继续呈加速态势。如此看来,此次紧缩政策光是对冲1月份贸易顺差形成的货币被动投放,就已相形见绌;随着大量央行票据的陆续到期,准备金率上调的资金紧缩效果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被消耗殆尽。  “耐克式”V字型行情将再度重演  业内人士表示,依1月份贸易顺差增长的态势,国内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泛滥局面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的过快增长,成为今年货币政策调控主要任务。这样的背景下,聚集了大量资金的商业银行,可能不得已再度把资产配置于收益率较低的债市。  一些机构的投资负责人也表示,这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会对股票市场流动性产生实质性影响。居民储蓄进入股票市场是当前A股最大的流动性所在,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难以降低居民储蓄对股票、基金投资的预期回报率。宏观货币紧缩政策不会直接作用于居民储蓄,也就难以收紧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春节后股市流动性还有快速上涨可能。长假是居民家庭充分交换信息的良好时期,年初以来的赚钱效应与故事将在家庭之间迅速传播,鼓励并刺激居民储蓄在春节后进一步流入股票市场,踊跃的资金推动春节后的行情。  而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走势则更为乐观。华尔街日报近日发表署名Chi Lo的文章认为,中国居民拥有现金及国内银行储蓄多达36万亿元人民币,而其中流动资金的比例则占到了到86%。也就是说,有大约31万亿元的现金随时可以流动于不同的资产类别之间去追求更高回报――这几乎相当于中国06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鉴于人民币尚未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国内资金无法大规模流向海外,这就放大了流动资金对市场的影响力。  在过去几次准备金率上调过程中,无论股市还是债市,几乎规律性呈V字型地加速反弹态势。业内人士表示,在雄厚的资金储备的支持下,本次准备金率上调也难以出现例外。
货币政策“法宝”――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其与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并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能直接冻结商业银行资金,抑制银行信贷资金过快增长。  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自2006年下半年至今,人民银行已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2.5个百分点。自昨日起,开始执行10%的标准。
【中国证券网】
央行为何频繁上调准备金率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  2月25日是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之日,存款准备金率如今将执行10%的标准。而此时距离上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仅过了一个多月。  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从2003年到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贷款增长过快,投资增长过快,外汇流入比较多,国内银行间流动性偏松,资金充裕。  以2006年为例,信贷增长势头高居不下,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外汇占款越发加剧流动性过剩问题。数据显示,2006年年初预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目标为2.5万亿元,而伴随着全年银行信贷的迅猛增加,全年实际达到3.18万亿元,两者足足相差6800亿元。而从2006年2月底起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当年10月底外汇储备又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  央行行长助理易纲日前表示,从2003年至今,适当收回流动性,紧缩银根,就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取向。这几年央行多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提高了利率,这些都是紧缩银根的措施,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据央行统计,2003年至2006年央行发行票据净对冲流动性约3万亿元;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深度冻结流动性约1万亿元。而进入2007年后,银行新增流动性问题依然突出,央行又连续两次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进行对冲。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以往被称为是政策效应比较猛烈的政策工具。不过,在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下,当前使用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已渐成为央行的“常规武器”。  央行已表示,当前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属于“适量微调”,并不属于政策“猛药”。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增强了央行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不少专家也认为,从2006年开始,央行明显采取了对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小步快跑”的方式。  不过,流动性过剩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内问题。在国际国内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加剧。央行表示,如果国内外条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国际收支较大顺差仍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持续。因此,未来央行可能将不得不继续面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给过多的局面,对冲流动性仍将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  数据显示,流动性在2007年1月份没有减弱的迹象。根据央行2月15日公布的报告,人民币贷款增速依然很快,1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比去年末高0.9个百分点。贸易顺差依然维持在高位,据海关统计,1月份实现贸易顺差158.8亿美元,较2006年1月增长了67.3%。  展望2007年的货币政策,易纲表示,希望能够进一步收紧流动性和银根,使得当前货币信贷增速更加慢一点。有专家预计,面对新的流动性,央行仍会继续使用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手段,甚至不排除运用利率的手段。  央行此前也已表示,搭配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是今后央行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之一。  不过,对今后是否加息,易纲认为,目前利率水平和整个经济金融指标是基本相适应的。“是不是要有所变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央行会高度关注投资、市场、价格等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实施最优的货币政策。”
机构热议央行会否加息  虽然距离上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仅一个月,央行便宣布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0%,但市场对这次调整并不感到意外,多家机构预计年内或将调整至11.5%的水平。此前,在1988年至1998年的10年间,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国内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保持在13%的高位。   亚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汤敏表示,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在意料之中,此次上调更多是起一种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投资一度过热,虽经过调控已得到一定抑制,但为了巩固效果,防止投资反弹和出现资产泡沫,央行采取了一种预防性的措施,在新年伊始给市场发出强烈信号。他认为,从宏观调控的效果来说,上调准备金率和加息两种措施各有千秋。但从目前现状看,上调准备金率负面作用小一些。但他同时表示,通货膨胀有加快趋势,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上升,不排除加息的可能。   中信建投分析师诸建芳认为,事隔一个月再度调高准备金率,可见对抗流动性过剩已然成为央行今年的头等大事。1月份的贸易数据显示,外汇占款近期仍将居高不下,所以收回过剩流动性在所难免。当然,不能排除央行在短期内加息的可能,一切要等到2月份宏观数据出来后见分晓。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表示,此次调控属于事前调控,给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市场仍然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此次上调0.5个百分点,不会对市场有太大影响,近期内央行仍有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   美国银行认为,公开市场操作和提高准备金率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两大工具,但提高准备金率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因为这一措施成本更低;人行将为其发行的一年期央票支付约2.8%的利息,而为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只需支付1.9%的利息。   汇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针对国内市场中的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很可能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年内的主要应对手段,除去最近的一次央行年内还可能上调三次。他表示,今年我国贸易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预计将分别达到2000亿美元和600亿美元左右,所以国内的资金面仍将维持宽松局面。对此,央行应对的手段仍然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票据为主。   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表明再次加息的必要性不强。此外,全球经济增长已经开始放缓,美联储甚至有降息的可能,所以中国采用利率作为调控手段的可能不大。他表示,如果决策部门担心过多的流动性导致股市泡沫,加息才将被采用。  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表示,渣打预计的大体原则是,人行2007年每季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此举是在不上调利率的情况之下对付流动性的一种有效办法。虽然上调准备金率减少了在节后立即上调利率的可能,但他同时表示,渣打仍预期今年人行至少会加息一次。   但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表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说明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是比较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手段还是调整准备金率而不是利率,近期央行不会加息。  (据中金在线)
遏制信贷扩张央行打提前量   记者贾壮  央行在农历狗年最后一次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选择的还是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这项在狗年内被使用了5次的货币政策工具,多少让人有些审美疲劳。  1月份的各种经济运行数据刚刚公布,不温不火的运行态势让担忧调整利率的市场人士放下心来,而央行又在此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似乎加息已成为不太可能的事情。  从央行的角度来说,早已把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常态的货币政策工具,而不是教科书里面所说的“猛药”。个中原因央行高官已有过解释,这是因为目前中国央行属于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紧缩效果与主动投放基础货币情况下是不同的。  相对于公开市场操作和调整基准利率来说,目前阶段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于回收流动性作用非常明显,只有这个工具央行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准备金率调整具有强制性,2006年四季度央票数量招标有多次流标,且央票有到期之日,在当前国际收支双顺差趋势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准备金政策效果比较直接,对流动性控制显然更为有效。  应该说,央行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在合适时机出台的恰当政策,春节前公布的1月份经济运行数据表明,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信贷反弹压力仍然很大。据央行数据,今年1月份新增贷款5676亿元,比去年月均水平高出一倍,照此速度扩张,今年的货币信贷将会达到3.8亿元。央行从货币信贷的供给角度入手,打出一个提前量,对于遏制信贷扩张将会发挥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态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这是流动性持续过剩的主要原因。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我国贸易顺差接近160亿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0%。可以预见,短期之内,由于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还会有新的增加,贷款扩张压力仍然较大,这就意味着,央行仍会被动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回收过剩的流动性依然是央行今年的一个重要工作。  事实上,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目前被动投放基础货币情况下对冲流动性的现实选择,但由此得出央行短期内不会调整利率的结论并不妥当。正如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所言,目前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与经济热与不热无必然联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日前表示,央行在决定是否调整利率时,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就包括投资的因素。事实上,在中国历次宏观调控当中,对于投资的重视都要高于通货膨胀,加息政策往往出现在投资大幅度反弹的时候,而信贷高速扩张正是投资反弹的罪魁祸首。在信贷增速抬头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还是有必要从需求的角度出发,祭出利率手段,遏制投资反弹的势头。  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预计,央行今年将每季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但是由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能锁定住银行系统的一部分资金,若想要控制住信贷及投资规模,迟早要上调利率,今年至少会加息一次。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目前我国的通胀水平已经使得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由于粮价的传导作用,今年2月份和3月份CPI还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央行在此后加息的可能性比较大。  不过,中央银行在运用利率工具的时候,也会受到汇率政策的影响。事实上,央行之所以在利率政策面前缩手缩脚,要尽力保持美元和人民币之间利差是主要原因,这个利差被中央银行当作狙击热钱的重要工具。美联储停止加息步伐已有时日,而今年很有可能进入减息周期,这无疑增加了中国央行调整利率的难度。
0102030405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