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减少对手机的人们过度依赖手机?

现代人不可忽视 手机依赖症·甘肃日报 数字报刊平台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第03版:晚刊
第01版 晚刊
第02版 晚刊
第03版 晚刊
第04版 晚刊
现代人不可忽视 手机依赖症
案例: 大学毕业还不到三年的晓海是一所中学教师,他总结自己一天的生活:“手机”是唯一不能少的关键词。确实,早晨手机闹铃把他叫醒,醒来以后晓海第一眼先看手机有没有信息和未接来电,每天用手机更新微博,用手机上网玩游戏,在单位用手机跟亲朋好友通电话,睡前玩会儿手机也成为习惯。 “出门前必检查的三样东西:房门钥匙、钱包和手机。”这成了晓海的口头禅,也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有一次晓海去学校上班忘了带手机,坐在教师办公室感觉浑身别扭,老是担心有人给自己打电话发短信,备课和批改作业根本静不下心来,最后只能向领导请假回家拿手机。 “我可以几天不见女朋友,但是不能一天不见手机。”晓海从高中第一部只能通话的直板手机到现在的苹果iPhone,手机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在更换。刚开始只是方便他和父母及同学朋友的联系,后来用手机玩游戏、上网,到现在发微博甚至买东西。如果没有了手机,晓海真的难以想像他将怎么生活下去! 心理分析 如今,在公共场合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每人手里有一部手机,大家都在对着手机说、听、看或埋头不停地输入信息。 手机与生活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人像晓海这样,一旦没带手机,就觉得不自在,可以说是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手机不在身边就心烦意乱,难以控制急躁情绪,导致无法进行正常工作;手机在身边时,每隔几分钟就想去看看手机是否有新信息或未接电话,听见别人手机响也会下意识地看自己的手机…… 显然,手机依赖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些人过度依赖手机,是由工作需要或生活习惯决定的。 比如,商业人士需要手机联系业务,异地分居的家人需要用手机频繁联系,同事之间需要用手机联系工作……在不需要手机的时候,离开手机也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另外,功能不断丰富是很多人对手机产生依赖的另一个原因。因为手机功能不断丰富,满足了人们的多样需求 ,通话 、聊天 、上网 、游戏……久而久之,难免让人产生依赖感。 近年,手机更新换代一直保持较快速度,阅读、摄像、音乐、游戏等娱乐功能的加入,使得手机成为人们打发零散空闲时间的手段;智能操作系统集合社交网站、网络购物等应用,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由于越来越多的功能跟手机捆绑在一起,离开手机之后,自然就会觉得不方便。 根据一家市场调查公司发布的调查结果,25- 34岁年龄段的人群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最高,其次是16- 24岁年龄段青少年和50岁以上中老年用户,公司白领对手机依赖程度最高。 其实,产生手机依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的高压力下产生的信息焦虑。我们知道,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海量信息面前,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由于担心错过可能有价值的信息,就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或者搜集更多信息,最终产生信息焦虑的心理。 信息焦虑可分为焦虑、恐惧、抑郁、狂躁四个层面。所谓焦虑层面,是指一旦缺少信息来源便会有不正常的行为状态,比如发呆、不习惯面对面交流等;恐惧层面是指持续没有信息接收24小时以上,会出现恐慌心理;抑郁层面则表现为希望每次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且会为自己获取信息不足感到失望;而狂躁层面,则指沉浸在海量信息中不能自拔,生活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中。而在每一层面的信息焦虑中,手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手机依赖虽然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但是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身体健康方面,手机辐射以及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有害而且会增加疲劳感;过度依赖手机会占用人们的正常休息或者锻炼身体的时间,对身体健康也不利。 在心理健康方面,手机依赖症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完成工作,正常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另外,沟通过度依赖手机会导致人与人之间见面交流减少,而面对面交流的缺失,可能会使得亲情、友情淡化。 心理处方 像晓海一类的手机依赖症患者,要引起重视并及时排解,防止其发展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为工作需要和生活习惯原因患上手机依赖症的人群,可以尝试在工作和生活需要之余尽量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多和别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同时,要学会转移注意力,淡化手机在自己心中的印象。 如果是因为玩游戏上网等娱乐功能产生的手机依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手机的功能简单化。自我控制并且转移注意力,减少使用手机娱乐功能的次数。使自己的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外出散步、郊游、健身等。 而对于因为信息焦虑而产生的手机依赖,关键在于调整心态,更加理性地面对、获取以及处理信息。 一方面,可以采取“休克疗法”,让自己暂时远离手机,减轻手机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应丰富自己获取信息的途径,不要单单依靠手机,多读书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重心从手机上转移,从而克服自己对手机的依赖,让生活回到正常状态。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法律顾问:高洁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ICP备案号: 陇ICP备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亲爱的手机,我们如何才能减少对你的依赖?
现代人与手机的关系亲密如热恋中人,如胶似漆,难舍难分!人们变成了“低头一族”,对手机无比的依赖,每天埋头于手机忙于刷朋友圈、
发微信、玩游戏、看视频和网购等。据调查,人们可以忍受手机不在身边的极限是3小时,手机的魔力之大可见一斑!
手机的确在很多方面对我们帮助很大,但如果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手机上,势必又会影响到工作、学习、生活甚至我们的健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无视我的存在,只顾低头玩手机。我有一次在去杭州的列车上看到的一幕令人难忘。当时一个正低头玩手机的妈妈旁边坐着一个几岁的孩子,小家伙想和妈妈说话,所以就几次打断她,最后她忍无可忍,把孩子训了一顿。他们对面有个年轻的姑娘看不下去了,就把孩子叫到跟前陪她玩了一会。有手机控的父母,就会衍生出寂寞控的孩子!
有些人已经意识到这种相亲相杀的关系,想减少对手机的依赖,那么如何能够做到呢?
首先,有些家长在带小朋友时,希望他们能够安静些,自己轻松一点,就给他们手机玩,这种无意识地“玩手机从娃娃培养起”的做法务必要避免,建议大人放下手头的事情多陪陪他们,并且引导孩子对读书的兴趣,从彩色绘本到儿童文学再逐步提升难度。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书店、图书馆、游乐园和博物馆也是很好的选择。其次,在空余时间里迷恋手机的人们可以尝试多做些户外活动,如散步、爬山、徒步、骑单车、野营、旅游等。再次,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尤其是中学生,家长在送给孩子手机之前可以约法三章,比如周一到周五期间手机上交给父母或老师,如果每天学习上需要查找资料,则在一个时间段用电脑查。周末手机的使用时间定为几个小时,可以协商,但一旦形成约定就要遵守,否则减少手机的发放次数,甚至严重违约的没收手机。当然这都是外在的一个约束,关键是跟孩子多沟通,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树立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最后,“低头一族”可以尝试每天手机关机或静音一段时间,从而增加和身边同事、亲人和朋友的交流时间。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是需要手机,但不能过度依赖它。当我们在虚拟的世界里不停追逐时,就已经关上了和身边人心灵沟通的大门,是时候减少手机的使用时间,重觅生活本真,多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地美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四类手机依赖症 用这些方法一一解决_话题_青网
四类手机依赖症 用这些方法一一解决
你是否已经习惯了与手机相伴的日子?早晨还没睁眼就摸 索床头的手机关掉闹铃 ; 公交车上打开网页查看新闻 ; 随时随地收发短信邮件 ; 工作空隙阅读电子小说 ; 全天候交友聊天,查询股市行情 ; 睡前还要躺着玩玩游戏方能安心合眼&&
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越来越成为人们难以 割舍的助手。但是,随着&手机一族&队伍的不断壮大,一种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也悄然现身了。
手机依赖症的表现主要有六个方面 :
●强烈关注短信 ;
●交流多通过手机进行;
●手机随身携带,如果没带就会坐立不安;
●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对劲,并刻意看一下是否有未接来电 ;
●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听成自己的手机在响 ;
●有事没事总会不时拿出手机看看。
由于青年白领女性、中年 男性和大学生这三类人群面临的各种压力相对偏重,更容易被手机依赖症所偏爱。
说是&手机依赖症& ,其实并非是多么严重的心理疾病,确切一点说,实际上就是一种手机依赖现象。虽说不是什么严重的心理疾病,但手机依赖症对人特别是对年轻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它会影响年轻人的学业、事业、人际交往,以及身心健康。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手机依赖症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当手机代替了直接的人际沟通时,当手机游戏和手机网络的虚拟世界成了排遣无聊和空虚的归宿时,人们就会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封闭与孤独、退缩与逃避等不健康心态就会在心里滋生,人的现实生活所需要的社会功能就会退化,进而人的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手机依赖症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行为习惯导致的手机依赖
现代的社会生活方式让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 的得力助手,手机无形中在人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日积月累的手机相伴的生活方式,使用手机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习惯成自然,人们形成了对手机的依赖心理。一旦手机没电或来电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
用心理学的话说,这是因为使用手机形成了稳固的动力定型。一旦这个动力定型遭到破坏,人就会体验到某些消极情绪。这是不少人出现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
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控制。可行的方法是系统脱敏疗法。具体做法就是,除了必不可少的使用手机外,逐渐减少不必要的使用,增加其他联系方式,如书信、直接见面和交流聚会,逐步脱离对手机的依赖。尽量保持平静心态,多进行户外运动,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也有助于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逐步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心理医生。
2、性格孤僻导致的手机依赖
封闭孤独的性格特征,也是不少人出现手机依赖的心理 原因。这些人往往交际圈小,朋友少,想与外界联系又不积极主动,只能借助手机来排解孤独感。有些人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尤其是换了新的环境后,如换了新的工作和岗位, 一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他们渴望沟通,希望交流,需要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于是,手机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人际直接沟通,通过手机与外界保持联系,使自己不被社会遗忘。
这种情况应该从改善性格入手,让自己走出 孤僻。性格的改善离不开生活的改变。因此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多建立面对面的现实的人际交往。就是说,应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接触,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群体活动。
3、心理压力导致的手机依赖
有些人由于工作关系,手机的使用频率十分高。经常处于电话铃声不断的情况下,有时候手机并没有响铃,却存在幻听的现象,这也是手机依赖症的表现,是工作压力所产生的副作用,是工作应激所诱发的。偶尔出现,并不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但如果频繁发生,并且严重地干扰到正常生活,就要考虑是否患上了强迫症。
现代生活很容易形成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不少人出现手机依赖的根源。如果工作压力让他们内心对手机铃声有一种期待心理,强烈的心理暗示就会诱发幻听。
这种情况的关键对策是主动进行心理减压。 比如可以适当地休息, 外出旅游, 散散心。 如果不是急事大事,索性放下不去管它,过几天再说,或许会有个更清晰的认识,更合理周密的打算。想想开心的事或拿本有趣的书,读几段令人开怀大笑或幽默风趣的章节,唱首优美动听的抒情歌,一曲欢快轻松的舞曲或许会唤起你对美好过去的回忆,引发你对灿烂未来的憧憬。这样心理解压,无形中会淡化对手机的依赖。
4、人际依赖导致的手机依赖
有些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依赖现象,在 手机上时刻保持沟通,稍长一段时间收不到消息就内心烦躁不安,这就是人际依赖导致的手机依赖。
心理学上有个自我界限的概念,说的是,在人际关系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能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有的人的自我界限比较模糊,没有独立的自我,分不清自我和他人,习惯于过度依赖他人,甚至总想把自己和他人融为一体。这种人际依赖心态,也是一些人产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原因。
首先要学会在心理上明确自我界限,正确 理解人我关系。具体说来,关键是在与人友好相处的同时,不对人际交往抱有太多的期待,学会分清人我,学会保持距离, 学会保持独立, 学会在独立的生活中安顿自己的心灵。同时,再配合前面说到的系统脱敏疗法,来逐步淡化对手机的依赖。
你是否有手机依赖症?
经常使用手机的你, 是不是也担心自己得了&手 机依赖症&?下面这个小测试可以帮助你做个大致的判断。 如果下列问题有一半以上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 ,一定要小心对待。可以参照上面的方法来自我调整。
1、你是否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带就会 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
2、一段时间内手机铃声不响,你会不会感到不适应,并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是否有未接电话?
3、你会不会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手机在响?
4、你是否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
5、你是否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
6、你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吗?
7、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信号时,你会不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而且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8、最近经常有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出现吗?
责任编辑:pathos不在
&&&Power&Media& 鲁ICP备开心俱乐部
育儿网用户登录
欢迎您nickname
专家在线回答网友问题。
婴幼儿护理
情商与品德
赏识与挫折
感知觉训练
行为与习惯
艺术潜能开发
儿童常见病
玩具游戏运动
玩具游戏运动
发育关键期
发育关键期
&&&应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让孩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应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让孩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控制孩子手机上网时间他就会觉得没事做,觉得应如何合理安排这些时间让孩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加親子活動,不要過分依賴玩具以及電子產品,如果能和寶寶一起做遊戲或者去戶外玩耍,那寶寶就不需要靠手機來消磨時間了。
因为空闲时间的存在,才导致许多孩子低着头抱着手机上网打发时间。空闲时间需要父母协助安排计划:参加兴趣班;阅读图书;户外游戏;记录日记;养鱼及宠物等,重要的是要征询孩子的意见,有兴趣才有动力。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的跟孩子一起进行室外 活动,减少手机上网时间。
不知道宝宝多大的 你要给宝宝安排作息时间的 要排的满满的 要慢慢的改掉上网的习惯
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给孩子玩手机,用其他的游戏时间来取代了,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了
带孩子多出去玩玩,参加一些动手能力得动活动,多和孩子交流
相关未解决
高悬赏问题教你解放双手摆脱“手机依赖症” (1)
在近期的某真人秀节目里,众位明星聚在餐桌前等待食物的间隙,纷纷掏出手机,埋头刷屏,这种行为遭到了其中一位明星的反对和阻拦。该明星事后表示,大家都在玩手机,没人愿意交流,这种情况会让人觉得见面不如不见面。
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手机持有者哪怕只是半天儿不见手机,都会魂不守舍,这种现象被称为“手机依赖症”,随着智能手机在普及率的快速提高,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机持有者成为“手机依赖症”的患者。
有专家表示,“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不仅影响正常的社交,还有可能导致颈椎病、抑郁症、“手机脸”等一系列疾病。
清明亲人相聚,
手机反成沟通屏障
清明节,各处一方的亲人齐聚一堂,共同为祖先祭祀,这本是个交流互动和稳固亲情的重要时刻,然而,在吴女士眼里,被手机充斥的清明节似乎变了味。
吴女士表示,很多亲人都是从广州、深圳、香港等地赶回来拜山,有些亲人已是多年未见,本来大家可以借这个机会好好叙叙旧,感受亲情的温暖。可没想到,家中的长辈们相见亲切,而晚辈们却手机不离身,相聚时不停地刷手机,“本身都是堂表兄的关系,多年不见已是生疏,但他们一见面就是玩手机,甚少交流,真不想我们这辈的感情就断在下一代了。”吴女士担忧地说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成为了吴女士心中困扰的真实写照。
近期,有媒体以“你拿手机干什么”为主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有136人参与调查。其中,近七成受访者随时“刷手机”,近半数每天“刷手机”3小时以上。65.44%的人最爱使用手机的社交功能(QQ、微信等APP使用),16.18%拿手机来“玩游戏、音乐、看视频”,11.76%更热衷于“碎片化阅读(新闻资讯类、小说类等)”。
80.15%的人说,刷手机这事,一天都耽误不得。超过24小时不碰手机,也许他们都要“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个数据虽然惊人,但也是意料之中的。
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分析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手机依赖的本质是对信息的依赖,通过看手机提高安全感。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祝卓宏还指出,大多数手机依赖者是由于形成了习惯化的行为,掏手机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有的人是因工作所限,需要随时接电话,否则就有被职场“边缘化”的危险。
近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网友,不少网友表示,他们都有用手机上网的习惯,而且部分网友因为过度玩手机,出现了近视加深、干眼症、颈椎病、心理焦虑等不良症状。
据《每日邮报》报道,在一项调查中显示,53%的英国人在手机丢失、没电、欠话费或者连接不上网络时会感到焦虑;有70%的手机用户患有“震动幻听综合征”,不时感觉手机在震动;43%的智能手机用户曾出现过大拇指疼痛,半数人说手机用多了会感觉大拇指没有力气;电子产品用得太多还会导致头部习惯性下垂以及驼背,这会加大脊椎压力,导致脖子、头和肩膀疼痛。另一个明显副作用是近视发病率大幅上升。自智能手机1997年问世以来,英国人近视率增加35%,预计未来10年还会增加50%。另外,人们在聚精会神盯着屏幕时,眨眼的频率会减少三分之一,这会使眼泪蒸发率更高,从而引发干眼症,最终导致对眼睛的永久性伤害。
记者在网上暂未搜索到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调查数据,不过仍然从相关医院了解到,从日常接诊的病例来看,近年来,市民由于过度使用手机上网而患上近视、干眼症、颈椎病等的病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时间过度使用手机上网,容易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近视加深、患上干眼症、得颈椎病等。
医生提醒网友,用手机上网时,注意要适度控制上网时间。一般来说,上网30分钟到45分钟就要让眼睛休息一下。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坐姿和习惯,不要长时间同一姿势使用手机上网。使用手机上网40分钟左右就要把头部仰起来,活动一下。另外,要多参加体育锻炼,比如打羽毛球、篮球等,加强自己肌肉的力量,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颈椎,以避免各种脊椎疾病的发生。
解放双手,摆脱“手机依赖症”
不少人已经意识到手机对人类健康和情感掠夺问题的严重性,却不知如何戒“瘾”。对此,专家表示,要想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解放双手,逃离“手机依赖症”,不妨试试以下几个小诀窍:
一、外出别带手机充电器
手机上瘾会导致耗电量大幅增加,若身边没有充电器,人们就会主动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因此,平时外出最好不要随身携带充电宝、充电器等,不给自己“留后路”。
二、关掉手机通知信息功能
若开着邮件、短信、微信回复提醒等信息通知功能,铃声或震动音会催促你不停地去查看,关掉相关功能,只在必要的时候查看手机,可以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力,减少使用时间。
三、设置复杂密码
很多人为图省事,不给手机设置密码或设置得很简单,这样不仅个人隐私无法得到保障,而且因为可轻松解锁,反而增加了使用手机的时间。不妨给自己设置一道“关卡”,设置一个复杂的密码,不仅增加安全度,还会让人心理上感觉解锁麻烦,无形中减少了玩弄手机的次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用手机继续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