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技嘉华硕am3主板板的17针的F-PANEL的跳线真么安装?有谁知道帮帮忙,谢谢!

凯完全支持麦克,并且他们的婚姻非常成功,因为他们的儿子安东尼将成为美国总统。&br&&br&我把书、电影和美国现实政治放在一起讨论。&br&&br&凯是一条暗线,这条暗线,是美国现实政治,美国主旋律艺术不能讲的。这里我们将挖掘出这条暗线。&br&&br&要成为美国总统,必须有基督教社会神族或王族血统。&br&&br&凯的全名叫亚当斯 - 凯 (Kay Adams),是美国第一代本土出生总统亚当斯的后裔。这之后,麦克的儿子安东尼成为律师,麦克的侄子安德森成为梵蒂冈神父,是因为,按照柯里昂家族的事业规划:&br&&br&1. 安东尼将完全洗白,事业路线,如里根,施瓦辛格,为:法学院 -& 律师 -& 明星 -& 议员 -& 美国总统;&br&&img src=&/5adb928ef21a7e498c91f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adb928ef21a7e498c91f_r.jpg&&&br&在小说原著中,凯和麦克谈到他们的婚姻和未来时,麦克说:&br&&br&- 无论如何,我不愿意咱们的孩子也过那样的生活。我想要咱们的孩子受你的影响。我想要他们长大成为纯粹的美国孩子。具有真正的纯粹的美国气质,整个身心结构都是美国式的。也许他们或他们的子孙也会进入政界。”&br&&br&- 说着,迈克尔笑了一下。&br&&br&- 说不定他们中间有一个能当上美国总统。妈的,干吗不能?从前在达特茅茨学院,在历史课上,我们还对历届美国总统的家庭背景作了一点研究,发现他们的父辈没有处以绞刑,已经是老天有眼。&br&&br&2. 而侄子安德森,将加入梵蒂冈教会统治阶级;&br&&img src=&/a58fa57ff9a1c8f050201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a58fa57ff9a1c8f050201_r.jpg&&&img src=&/6c2aee2baa06b2d57bcfc1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6c2aee2baa06b2d57bcfc1_r.jpg&&&img src=&/ed9d3bdac92c9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ed9d3bdac92c9_r.jpg&&&br&3. 侄子文森,将全盘接管柯里昂家族黑道事业,为上述两位家族成员的政治和教会事业,提供武力和经济支持。&br&&img src=&/1add39fac5eb5f2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1add39fac5eb5f2_r.jpg&&&br&&br&凯和麦克的婚姻是政治婚姻。&br&&br&美国政治叫三权分立,这个架构来自于罗马帝国时代的三人执政。&br&&br&教父创造的历史基础如下:&br&&br&罗马前三头政治是庞贝、凯撒、克拉苏,三者互有姻亲关系;&br&&br&后三头政治是安东尼、屋大维(奥古斯都)、李必达,三人为凯撒复仇后,瓜分了罗马版图,屋大维掌管欧洲西部、安东尼掌管欧洲东部,李必达掌管非洲北部。&br&&br&屋大维是凯撒的甥孙,被凯撒收为养子,安东尼是凯撒的将军。&br&&br&安东尼是当时罗马的执政官,也是凯撒最为信任的将领。当凯撒遇刺之后,安东尼成为罗马共和国最有权势的人。&br&&br&美国三权分立就是以罗马帝国政治为基础,总统、元老院、法院,三者必有姻亲或血统关系。&br&&br&教父反映了上述罗马历史和美国现实政治架构。&br&&br&教父儿子取名安东尼,女儿取名玛丽。&br&&br&安东尼就是取名罗马执政官安东尼。而玛丽则代表王室血统。&br&&br&17 世纪美国最早的王室学院,叫威廉玛丽学院。拿破仑要成为统治者,就必须娶哈布斯堡家族血统的女性,所以拿破仑娶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玛丽。&br&&br&在教父中,玛丽是教父的继承人,这个从一亿美元的玛丽基金会就开始安排好了。玛丽一死,安东尼将继承家族庞大遗产的一部分,作为竞选总统的资本,同时将彻底洗白黑道家族历史。&br&&br&下面我们来挖掘凯的真实面貌。&br&&br&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麦克是黑帮帮主,凯是以什么的背景和性格,才能体现出一个帮主夫人的角色?这一点很重要。因此不能只看着她的幼儿园教师这个身份。&br&&br&首先,就美国的历史进程来说,麦克的这个黑帮帮主,跟我们常规想象的不一样。他不是普通的香港古惑仔混混,而是相当于军阀时代的黄金荣和蒋介石。&br&&br&黄金荣 1867 年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捕快之家,绰号“麻皮金荣”。他文化不高,12岁便来到上海滩闯荡江湖,他的发迹是成为法租界巡捕房唯一的华人督察长,并在上海建立黑白两道关系网。&br&&br&蒋介石原本是追随陈其美闹革命,反对袁世凯的。但由于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暗杀,蒋介石因而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政治靠山,随后东渡日本,很快返回上海,并和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等人结拜为兄弟。后来,他们一起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做投机生意。上海交易所是大资本家虞洽卿和李叔平、闻兰亭等经济界实力派人物创办的,以有价证券、棉花、纱布、粮食等为主要交易对象。&br&&br&蒋介石当时十分落魄,就由张静江出资让蒋介石以“蒋伟”假名入股交易所“恒泰号”,蒋介石后来在给张静江的信中说:“七日教言领悉一是,代认恒泰号股份甚感,请为签字。”&br&&br&不久恒泰号遇到金融危机,交易所倒闭,蒋介石被逼债,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在虞洽卿的介绍下,投靠黄金荣。 &br&&br&当时选了个黄道吉日,在黄家公馆的二楼上,蒋介石为端坐在太师椅上的黄金荣呈上大红拜师帖子,上书:“黄老夫子台前,受业门生蒋志清”。志清是当时蒋介石常用的名字。然后磕头行礼。 &br&&br&事后,黄金荣在酒店招待债主们,酒席中,黄金荣指着蒋介石说,现在志清是我的徒弟了,志清的债,大家可以来找我要。就这样救了蒋介石一命。&br&&br&蒋介石很快发迹,成为北伐军总司令。&br&&br&黄金荣原本想借着总司令师父的名义,光耀一下自己的门楣。但是在虞洽卿、杜月笙和张啸林等人的建议下,他改变了主意,认为应该归还蒋介石的门生帖子。因为蒋介石现在是北伐军总司令,国民党的高级官员,如果对外宣扬他曾经拜过老头子,加入过帮会,肯定会影响他的声誉,触怒于他。黄金荣觉得言之有理,决定依计照办。&br&&br&蒋介石到上海前往租界,在黄家,双方互致问候。黄金荣原本就要退还蒋介石的门生帖子,因而对蒋介石也不敢用师徒之间的称呼,而是说:“总司令亲临真是我的无上光荣,那张红帖我找出来交给虞老送还。”蒋介石听后当然舒服,不过他还是谦虚地说:“先生永远是先生,过去承黄先生、虞先生帮忙是不会忘记的。”&br&&br&之所以用这么长的篇幅介绍蒋介石黑帮政治,是因为美国政治的本质也是军阀黑帮政治。这是柯里昂家族能够崛起并登上美国政治舞台,家族后人走上总统之路的真实历史基础。&br&&br&在现实历史中,柯里昂家族是指美国现代黑社会组织之父、意大利黑帮(拉丁派)卢西阿诺黑帮家族 (Luciano crime family) 和热那亚黑帮家族 (Genovese crime family)。时至今日,热那亚黑帮家族,是世界最大的黑社会控制互联网赌博集团之一。&br&&br&而肯尼迪家族的崛起,肯尼迪总统的上台和被暗杀,就跟这些美国黑帮有着密切的关系。&br&&br&那么,为什么将凯设定为具有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的血统呢?&br&&br&可以按照总统制度,将美国政治史划分为五个总统王朝。&br&&br&&b&第一代美国总统王朝 (First Party System):伊丽莎白女王(弗吉尼亚)王朝。&/b&&br&&br&第一代总统王朝持续时间为:1789 - 1829 年。美国第一代红色江山,整整四十年。&br&&br&这些总统是:华盛顿,亚当斯-约翰,杰斐逊,麦迪逊,门罗,亚当斯-昆西;&br&&br&亚当斯-昆西是非常稀有的太子党总统。&br&&br&伊丽莎白女王(弗吉尼亚)王朝的最大的特点,是最典型的红色政权,总统都必须具备伊丽莎白女王州(弗吉尼亚州)的血统。&br&&br&其次特点是,总统家族是大奴隶主或大地主阶级,总统非民主选举,而是由美国太子党集团内部推定,实际上,所有的美国总统选举,本质都是美国太子党集团内部推定。&br&&br&最根本的一点是,由华盛顿开创的美国第一代总统王朝,本质就是一个青帮组织政权,就是大家熟悉的共济会。&br&&br&起初的共济会,并不是子虚乌有,而是类似于黄金荣青帮的美国黑社会组织。 &br&&br&正是因为有共济会的存在,在我们下面叙述的第二代总统王朝中,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b&美国反共济会党 (&/b&Anti-Masonic Party&b&),&/b&而该党党魁就是著名的亚当斯儿子,亚当斯 - 昆西;而伊丽莎白女王城(弗吉尼亚)政治集团,正是共济会美国分舵。&br&&br&所以,[教父] 选择亚当斯政权后代血统,意图就很明显了,就是要领导基督教拉丁派,夺取基督教日耳曼派政权的红色江山。这样 [教父] 里面的政治正确,是以基督教拉丁派,也就是梵蒂冈教皇为正统的。而美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却是以基督教日耳曼派(新教,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为正统,其实就是把柯里昂家族设定为梁山宋江集团。&br&&br&比如同性恋在拉丁派信仰中属于思想重罪 (sin),那么,苹果公司新任总裁库克宣布为同性恋,这个就是反拉丁(罗马)的根本标志,也是在美国站政治队伍的一个标志。&br&&br&为什么说华盛顿政权只是一个梁山青帮政治组织呢?因为,从政治血统来说,一代美国政权的主要领导人,都是欧洲政治斗争中被流放的政治犯,是没有政治地位的。&br&&br&而在国际政治地位中,美国首先是作为殖民国和附庸国而存在的,是非常可怜的。&br&&br&华盛顿政权首先是奥斯曼帝国所属的北非海盗国附庸国。这个北非海盗国,就是今日的利比亚。&br&&br&最著名的就是美国与利比亚海盗政权签订的 [的黎波里条约]。&br&&br&1796 年 11 月 4 日,美国总统亚当斯跟奥斯曼帝国签订的 [奥斯曼利比亚条约] (Treaty of Tripoli) 中,明确声明美国并不以基督教为信仰基础:&br&&br&鉴于:美洲联合国政府(美利坚合众国)绝非以基督教信仰为国教&br&- As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s not, in any sense, founded on the Christian religion. &br&&br&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新生美国政权必须按照传统,从国家财政拿出巨资作为向利比亚政权进贡的贡金,有时供金甚至达到国家财政的 20%。&br&&br&美国政权首先是商人政权。所以在美国政坛始终有两派。一派维护自身商业利益,另一派维护自身政治利益。商人更愿意交贡金息事宁人,而政治家就更愿意打战。&br&&br&所以当时的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哈珀 (Robert Goodloe Harper),在 1798 年 6 月 18 日,就不愿意再给利比亚政权交贡金,说出了这样一句名言:&br&&br&- 国防愿出万金,进贡不给一分。&br&Millions for defense. But not one cent for tribute. &br&&br&1453 年之后,欧洲长期受奥斯曼帝国的蹂躏。到了华盛顿政权时期,已经是欧洲超越奥斯曼帝国的时代了。所以,在英、法的扶持下,小小的美利坚,也敢跟奥斯曼帝国下的利比亚政权说不,发动了两次利比亚战争,最终不用交贡金了。&br&&br&然而保护费还是要给的。即使是 1812 年所谓美英第二次独立战争,美国取得胜利,美国商船,无论航线如何,仍然要到英国缴纳一次保护费,才能回国。&br&&br&所以美国历史并不存在所谓的独立或者革命。华盛顿政权作为一个小小的山寨政权,能够做的,只是在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之间,选择保护费(贡金)交给谁的问题。历史上所谓的华盛顿拒绝君主宝座的禅让精神,纯粹是子虚乌有。&br&&br&当然美国做了一百年欧洲跟班小弟后,终于明白,要做就要做老大。这是多么痛彻的领悟啊。&br&&br&这样,从真正的历史情感来说,华盛顿女王城(弗吉尼亚)政权并不得人心,很长时间美国人民都不认识华盛顿,也不欣赏华盛顿。因为让美国人民更气愤的是,赶跑了利比亚海盗,给英法缴纳的贡金,甚至更昂贵。华盛顿当时是美国首富,家产达 50 万美元,贡金问题当然无所谓。&br&&br&于是,华盛顿政权到了第五代总统门罗,不得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Era of Good Feelings)。&br&&br&总而言之,美国第一代王朝,只不过相当于汪精卫政权,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没有价值可言的。自由、民主、革命,只是政治家的一些客套话,任何朝代都可以写出一箩筐的赞词。&br&&br&&b&第二代美国总统王朝 (Second Party System):消灭印第安民族英雄总统王朝 (1829 - 1854)。&/b&&br&&br&那么,华盛顿政权就是相当于蒋介石政权,代表了大奴隶主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华盛顿自己就是美国首富。&br&&br&跟 [红楼梦] 贾府的寿命类似,女王城(弗吉尼亚)政权经过四十年的寿命,就差不多了。亚当斯-约翰的儿子亚当斯 - 昆西,不过是个汉献帝式的人物。只不过他们还不觉得大限将至,在 1824 年总统选举中,仍然若无其事的按照华盛顿太子党集团进行内部推定。&br&&br&当时,一切都内定好了。美国公民代表院的院长 ( Speaker of the House) 科雷说服美国人大推选昆西做总统,而昆西则承诺上台后选科雷做国务卿。&br&&br&选举结果出来,无论是普选选票还是选举人选票,都是一个叫杰克逊的人获得高票,华盛顿太子党集团当然无视选举,直接否定选举结果,让昆西做总统。&br&&br&但是,时代已经不同了。终究是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这个时候美国发生了巨大军事技术革命,杜邦火药厂研制出发射药和炸药,温切斯特兵工厂在美国本土建立。
凯完全支持麦克,并且他们的婚姻非常成功,因为他们的儿子安东尼将成为美国总统。 我把书、电影和美国现实政治放在一起讨论。 凯是一条暗线,这条暗线,是美国现实政治,美国主旋律艺术不能讲的。这里我们将挖掘出这条暗线。 要成为美国总统,必须有基督教…
题主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系列的问题。大致按照声音的传递和感知过程,我逐步的来回答这个问题:&br&&b&1.人脑的物理声学特性:频率响应与方向选择&/b&&br&或许你已经注意到,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跟对自己的录音有很大的区别。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耳的耳廓-外耳道、头骨等会对声音产生一定的影响(作处理)。我们把这些影响作为一个系统,它对声音的处理有一个传递函数[1],称为Head-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s(脑相关传递函数,HRTF),定义如下:&br&&img src=&/aa73048dacce_b.jpg& data-rawwidth=&191& data-rawheight=&8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1&&其中P_1是人耳鼓膜处的声压,P_2是在同样的条件(与音源距离,角度)下,在同样的位置使用无方向特性的麦克风测到的声压。该传递函数主要表现为两个特性:&b&频率响应&/b&特性和&b&方向选择&/b&特性[2]。&br&&img src=&/af530c632bc23ecf62ad8c7_b.jpg& data-rawwidth=&905&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5& data-original=&/af530c632bc23ecf62ad8c7_r.jpg&&可以注意到&br&&ol&&li&该系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增益/衰减效果不一样,&b&在2KHz-6KHz频段,表现为增益&/b&(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比较尖锐的声音很敏感)&b&,比之低的频段表现为衰减&/b&。在人声的80 Hz 到1100 Hz频段,频率响应曲线比较平缓,大致处在-10db. &br&&/li&&li&不同角度传递来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响应,上图中30度(垂直方向,偏上方)的音源比0度的方向(垂直方向,正前方)的音源具有更高的响应。&/li&&/ol&实际上,不仅在垂直方向上有方向性,在水平方向上,该系统也有方向性:&br&&img src=&/fdee436fedd867e7842990_b.jpg& data-rawwidth=&659& data-rawheight=&3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9& data-original=&/fdee436fedd867e7842990_r.jpg&&我们&b&对45度方向&/b&(两侧)&b&上的声音最敏感&/b&(“侧耳倾听&)&b&,对正前方左右20度内的声音具有最好的空间敏感特性&/b&(更易于辨别方向)[3]。&br&更多关于该模型的特性,可以参考引文[1-4].&br&&br&&b&2.噪声与随机共振(stochastic resonance, SR&/b&&b&)&/b&&br&噪声无处不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随时都存在在风声、谈话声、机器运转等声音,比较类似的环境模型是白噪/粉噪。对于一个信号处理系统,噪声的存在通常会影响系统的信号的处理能力,因此人们经常想要抑制系统的噪声,提高信噪比(SNR),理论上来讲,噪声是信号处理系统的敌人。但是在实际系统中,反而经常会发现,当系统中存在不可预期的随机震荡时,系统对信号的处理效果反而会增加,即随机共振现象(stochastic resonance, SR)。[5]&br&&br&约瑟夫结(Josephson Junction)是一个典型的随机共振系统模型[6]:&br&&img src=&/3e4c7cfb115_b.jpg& data-rawwidth=&549& data-rawheight=&5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9& data-original=&/3e4c7cfb115_r.jpg&&在输入信号中的噪声水平增加时,该系统的输出信号SNR反而增加,直到输入信号中的噪声超过一定水平。其数学物理基础我在这里不做解释,请参考引文[5-8]。&br&&br&Bulsara等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包含随机共振的单个神经细元模型[9]。随后,人们在人类视觉[10]、听觉[11-12]等方面观察到随机共振现象。甚至人工耳蜗使用者也有该现象[13]。简单的说,就是&b&在环境中有一定的噪声时,我们反而(对目标声音)听得更加清楚&/b&。并且人的其他知觉也有类似的效应。&br&&br&&b&3.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b&&br&人在一个很吵闹的环境,比如拥挤的公车或是鸡尾酒会上,仍然能听到朋友的谈话。该能力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14],也就是选择性关注(selective attention)。在周围交谈的语言都不是我们的母语时(我们不感兴趣的声音),我们可以注意到较远处以母语说出的话语。&b&我们所注意的声源所发的音量,感觉上会是其他同音量的声源的三倍甚至更多&/b&。&br&&br&人之所以能对声音选择性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两个耳朵,而左右耳都还有方向选择性的(原理类似于相控阵雷达,使用多个小的TR单元接受信号,而不是像传统雷达一样仅使用一个较大的接收单元),可以利用双耳信号的相关性增强信号[15],我们面向音源时候,在嘈杂环境中对目标声音的感知能力会得到显著增强,模型模拟中,能得到5db左右的增益[16]:&br&&img src=&/b1fb0ee5eb_b.jpg& data-rawwidth=&514& data-rawheight=&4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4& data-original=&/b1fb0ee5eb_r.jpg&&&br&同时,对方说话的手势、嘴唇的动作等等也都会助益我们对其的理解,这方面的因素制造了我们“听清”了的假象。另一方面,人的注意力能控制当有多个声音传到时,更注重听哪个声音[17]:&br&&img src=&/be7b676ae606186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be7b676ae606186_r.jpg&&在同时听到两个声音并注意其中一个时,和只听到一个时,脑内的EEG信号略有不同。目前人们只是通过各种途径观测到人的对知觉的控制能力,并没有一个完整和透彻的神经基础来解释该控制能力[18]。&br&&br&&b&4.语音与非语音感知&/b&&br&人脑有特定的区域来处理听觉信号(比如出击听觉皮层)[19],对于不同类型的听觉信号,人脑中有对应不同的敏感区域:&br&&img src=&/ffe07aa4282eaefe246d09e_b.jpg& data-rawwidth=&1108& data-rawheight=&5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8& data-original=&/ffe07aa4282eaefe246d09e_r.jpg&&上图中黄色部分即对语音感知能力敏感而对非语音迟钝的区域。有了该神经基础,我们更容易将语音从环境之中提取出来,并忽略其他声音。&br&&br&&b&5.噪声与休息/睡眠&/b&&br&或许你注意到,在屋外下着雨,偶尔有遥远雷声飘来的飘来的时候,很容易感到困意。这就是噪声(适度)的神奇功效。在给予一定白噪声刺激时,人经在放松状态下过短短几分钟,心跳频率便会显著下降,容易入眠[21]:&br&&img src=&/a86a68c69deb0867eaa5368bfbebc474_b.jpg& data-rawwidth=&401& data-rawheight=&39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1&&以上显示了两人的心律变化,在白噪声引入时虽然效果有差异,但都出现了心律的下降。关于该效果,可以前往该网站自测:&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ainy Mood&i class=&icon-external&&&/i&&/a&。当然,如果这时候传来尖锐的声音(惊雷,2-6KHz),人是很容易惊醒的(参见上文关于频率响应的内容)。&br&至于白噪声助眠效果基理,我们还没有透彻的了解。&br&&br&总结:&br&基于以上的原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增强对特定声音的感知能力:&br&&ul&&li&加一点噪声&br&&/li&&li&面向声音传来的方向&br&&/li&&li&在音源较远,没有视觉帮助时,可以”侧耳倾听“&br&&/li&&li&意识里选择注意对象(该能力可锻炼)&/li&&/ul&------&br&[1] Mehrgardt, Sünke, and V. Mellert.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ternal human ear.& &i&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i& 61.6 (1977): .&br&[2] Ballachanda, Bopanna B.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external ear acoustics.&&i&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i& 8.6 (1997): 411-420.&br&[3] Wersényi, G. &Direc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dummy-head in measurement techniques based on binaural evaluation.& &i&Journal of Engineering, Computing & Architecture&/i& 1.2 (2007): 1-15.&br&[4] Chen, Jiashu, Barry D. Van Veen, and Kurt E. Hecox. &External ear transfer function modeling: A beamforming approach.& &i&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i& 92.4 (1992): .&br&[5] Benzi, Roberto, Alfonso Sutera, and Angelo Vulpiani. &The mechanism of stochastic resonance.& &i&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general&/i& 14.11 (1981): L453.&br&[6] Wiesenfeld, Kurt, and Frank Moss. &Stochastic resonance and the benefits of noise: from ice ages to crayfish and SQUIDs.& &i&Nature&/i& 373.): 33-36.&br&[7] Gammaitoni, Luca, et al. &Stochastic resonance.& &i&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i&70.1 (1998): 223.&br&[8] McDonnell, Mark D., and Derek Abbott. &What is stochastic resonance? Definitions, misconceptions, debates, and its relevance to biology.& &i&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i& 5.5 (2009): e1000348.&br&[9] Bulsara, Adi, et al. &Stochastic resonance in a single neuron model: Theory and analog simulation.& &i&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i& 152.4 (1991): 531-555.&br&[10] Simonotto, Enrico, et al. &Visual perception of stochastic resonance.& &i&Physical Review Letters&/i& 78.6 (1997): 1186.&br&[11] Balenzuela, Pablo, and Jordi García-Ojalvo. &Neural mechanism for binaural pitch perception via ghost stochastic resonance.& &i&Chao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i& 15.2 (2005): 023903.&br&[12] Ward, Lawrence M., et al. &Neural synchrony in stochastic resonance, attention, and consciousness.& &i&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ologie expérimentale&/i& 60.4 (2006): 319.&br&[13] Chatterjee, Monita, and Mark E. Robert. &Noise enhances modulation sensitivity in cochlear implant listeners: Stochastic resonance in a prosthetic sensory system?.& &i&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Otolaryngology&/i& 2.2 (2001): 159-171.&br&[14] Pollack, Irwin, and J. M. Pickett. &Cocktail party effect.& &i&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i& 29.11 (1957): .&br&[15] Von der Malsburg, Ch, and Werner Schneider. &A neural cocktail-party processor.& &i&Biological cybernetics&/i& 54.1 (1986): 29-40.&br&[16] Hawley, Monica L., Ruth Y. Litovsky, and John F. Culling. &The benefit of binaural hearing in a cocktail party: Effect of location and type of interferer.& &i&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i& 115.2 (2004): 833-843.&br&[17] Kerlin, Jess R., Antoine J. Shahin, and Lee M. Miller. &Attentional gain control of ongoing cortical speech representations in a “cocktail party”.& &i&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i& 30.2 (2010): 620-628.&br&[18] Miller, Lee M. &Shaken, Not Stirred: Emergence of Neural Selectivity in a “Cocktail Party”.& &i&Neuron&/i& 77.5 (2013): 806-809.&br&[19] Lewis, James W., et al. &Human brain regions involved in recognizing environmental sounds.& &i&Cerebral Cortex&/i& 14.9 (2004): .&br&[20] Binder, Jeffrey R., et al. &Human temporal lobe activation by speech and nonspeech sounds.& &i&Cerebral Cortex&/i& 10.5 (2000): 512-528.&br&[21]Spencer, J. A., et al. &White noise and sleep induction.& &i&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i& 65.1 (1990): 135-137.
题主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系列的问题。大致按照声音的传递和感知过程,我逐步的来回答这个问题: 1.人脑的物理声学特性:频率响应与方向选择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跟对自己的录音有很大的区别。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耳的耳廓-外耳…
更:把英文原文删了,希望可读性稍微好一点。&br&&br&另外简单解释一下,建立球面坐标系其实只需要两个东西,&b&基本大圆和基本点&/b&。基本大圆有了,纬度怎么算就知道了;基本点有了,经度怎么算就知道了。就可以通过经度、纬度确定位置了。&br&&br&下文所述的日面坐标系,&b&基本大圆就是太阳自转的赤道,基本点就是&/b&&b&日UTC 12:00的太阳赤道面升交点&/b&。再通过测量大量黑子的移动来把太阳自转周期25.38天定下来,就确定了太阳表面随时间转动的坐标系。&br&&br&至于什么P角、B角,是用来校正太阳赤道面和地球赤道面以及黄道面的夹角的,也就是在实际使用中用来定基本大圆的;L0是用来定基本点的。&br&&br&这事就结了。&br&&br&——其实没结。上面说的这种坐标系叫Heliographic Coordinates,说的就是太阳表面具体的物理位置。还有一种坐标系叫Geocentric Solar Coordinates,说的是从地球看过去,太阳这个视圆面上的位置。这两种都是二维的坐标(不算时间的话),还有一种叫Heliocentric Coordinates,是三维的坐标,这样也可以描述太阳内部和外部的位置,详见参考文献第一篇。&br&&br&------------&br&我不是做太阳的,找了一篇介绍这事的短文,翻译一下:&br&&a href=&///?target=http%3A//gong.nso.edu/data/DMAC_documentation/Vmbical/Solar_coord_define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SO:GONG:Documentation:Solar coordinates: definitions&i class=&icon-external&&&/i&&/a&&br&&b&&br&日面坐标系&/b&&br&要决定太阳表面一个地点的位置,需要考虑到,太阳赤道面和黄道面有7.25°的夹角,于是,需要三个坐标(P,B,L)来定义一个坐标网格。定义这些坐标所需的常数值由美国海军天文台天文年鉴给出。&br&&br&&p&涉及到的名词定义如下:&/p&&b&P角: &/b&太阳自转轴北极和地球自转轴北极(北天极)的夹角记为P角,其取值范围是正负26.31°。&br&&b&B0:&/b&日面中心点的日面坐标纬度值记为B0,或B角。取值范围是正负7.23°。用来校正太阳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倾角。&br&&b&L0:&/b&日面中心点的日面坐标经度值记为L0。经度值是与一个假想的固定转速的经度网格相比较确定的,转速是13.2°/天,是太阳黑子穿越日面中线的平均速度。该假想的标准经度网格的0°定义为日UTC12:00穿过太阳赤道面升交点的那一条经线,并假设以25.38天的周期匀速旋转至今而计算得来。&br&&br&&p&一旦P、B0、L0三个参数确定,就可以建立日面坐标系,某个日表特征的纬度、中央经线距离、经度值就可以确定下来了。&/p&&br&&b&纬度:&/b&从太阳赤道面向北向南测得的角距。&br&&b&子午线距离(CMD):&/b&从日面中线(正对着我们、连接太阳自转南北极的经线)量起,到某一日面特征的日面经度差。&br&&b&经度:&/b&从日面坐标系0°,自东向西沿太阳赤道测得的角距。&br&&br&---------&br&我的理解是,知道了P、B0、L0之后,随时间旋转的日面坐标系就建立起来了;再知道纬度+CMD,或者知道纬度+经度,都可以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之所以要在经度之外再弄一个CMD,是为了使用方便,因为0°经线可能转到后面去,而日面中线永远都在那。&br&&br&其他一些可能相关的文章,有兴趣自己看吧~&br&&a href=&///?target=http%3A//fits.gsfc.nasa.gov/wcs/coordinates.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fits.gsfc.nasa.gov/wcs/&/span&&span class=&invisible&&coordinates.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ulrich.astro.ucla.edu/papers/Carrington.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ulrich.astro.ucla.edu/p&/span&&span class=&invisible&&apers/Carrington.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cism.hao.ucar.edu/cismdx/ref/Labs/2005_AFWA_ShortCourse/Lab04/refs/CoordinateSystems.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ism.hao.ucar.edu/cismd&/span&&span class=&invisible&&x/ref/Labs/2005_AFWA_ShortCourse/Lab04/refs/CoordinateSystems.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更:把英文原文删了,希望可读性稍微好一点。 另外简单解释一下,建立球面坐标系其实只需要两个东西,基本大圆和基本点。基本大圆有了,纬度怎么算就知道了;基本点有了,经度怎么算就知道了。就可以通过经度、纬度确定位置了。 下文所述的日面坐标系,基本…
首先你说的核销不对。核销本质是用自己的资本金去消除坏账造成的损失。商业银行如果能靠自己核销那是他们的本事不是坏事。&br&&br&其次,建国起没有n家银行。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其他银行实质上都是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四大行是自80年代起陆续新设或从政府机构中独立出来的。具体可以点我动态看我的上一个关于四大行的前身的回答。&br&&br&最后,除了中农工建交以外,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并没有对其他银行大规模的救助。所以不用考虑那么多,集中在工农中建交上就好。&br&&br&基于以上,建议该问题修改为“国有五大银行自成立以来共剥离多少不良资产,具体如何操作”。&br&&br&针对修改后的问题,我占一个坑,晚上回答。&br&&br&提前吐槽:写这篇报道的记者真是缺德。对吴的表述是绝对的曲解加断章取义以及脑补。&br&&br&------------------------------------------更新--------------------------------------------------------------------------&br&(以下部分内容参考:&a href=&///?target=http%3A///s2009/zcglg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转型&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财政部酝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方案&i class=&icon-external&&&/i&&/a& 等。&br&&br&&b&一、几大银行三次剥离不良资产&/b&&br&&br&
第一次剥离:1999年,东方、信达、华融、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并规定存续期为10年,分别负责收购、管理、处置相对应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当时财政部为四家公司各提供了100亿元资本金,央行发放了5700亿元的再贷款(我猜利率可能是2.25%,央行政策性再贷款利率很少变动)。同时,资产管理公司向商业银行和国开行发行了8200亿元的金融债券,利率为2.25%。这两个数字加起来,意味着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贷款和发债筹集到1.39万亿资金,全部用于按照面值购买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即为第一次不良资产剥离。此次剥离后,商业银行将1.39万亿基本不可能收回本金的贷款资产,转换成了8200亿元可以定期收到利息的债券以及5700亿元现金。&br&
个人观点:这一次资产剥离,主要目的是挽救当时技术上已面临破产的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质量也不怎么样,很多都是历史久远的坏账。&br&&br&
第二次剥离:&br&
日,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进行了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这次剥离的特点是部分资产不按账面价值转移,而是由财政部给出一个“适宜的价格比例”。日,信达以账面资产50%的名义价格获得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2787亿元可疑类不良资产的批发商资格。再加上信达2004年的收获,以及在2005年年初,建行向信达剥离的569亿元损失类不良贷款,还有正在准备上市的交通银行也向信达剥离了650亿元可疑类不良贷款。最终,信达与东方签署《债权转让协议》,将从建设银行剥离的1300亿元可疑类贷款批发给东方。&br&&br&
此次剥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商业银行上市而美化其资产负债表。此次剥离不同于第一次的政策性剥离被定位为“商业性剥离”。因为第二次剥离的不良资产形成的时间短,贷款决策的商业化程度较高,贷款分类标准更明确,贷款手续也相对规范——总之就是更值钱点,所以要卖个好价。&br&&br&
2005年进行了第三次不良资产剥离&br&
工商银行4500亿元可疑类贷款分作35个资产包,按逐包报价原则出售,华融公司中标226亿元,信达公司中标580亿元,长城公司中标2569亿元,东方公司中标1212亿元;工商银行2460亿元损失类贷款委托华融公司处置。&br&&br&&b&所以,三次总共剥离的不良资产金额是大约2.2万亿。&/b&具体到每家资产管理公司,大致如下:(四家各自披露信息不全有遗漏,因此加总起来没那么多)&br&
信达公司&br&
·1999年-2001年 陆续政策性收购建行、国开行不良贷款3946亿元 &br& 
·2000年-2004年 陆续接受财政部、建行委托管理和处置的债权资产和债转股资产1123亿元。&br&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br&截至2008年6月末,累计接收银行不良资产6751.46亿元 (含新收购部分52.38亿元),其中政策性接收中行不良资产2773.13亿元。&br&&br&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br&
自2005年以来,共成功收购了中国银行资产包7个、中国工商银行资产包17个,以及华夏银行资产包1个,收购债权本金2,634.5亿元。”注意这里的数据是自“2005年以来”。&br&&br&
华融公司于2000年间政策性收购了工商银行4077亿元。&br&&br&&b&
二、剥离效果如何?&/b&&br&&br&&br&效果一般。
首先这些贷款质量本身就比较差,特别是第一次剥离的,再加上资产管理公司体制僵化,国企做派,估计其发行的债券压根就没想过还本付息,从人民银行借的政策性贷款也是慢慢的还,到最后除了信达经营较好以外,其他都整天嚷着要免除债务。具体不再讲。&br&&br&&b&
三、吴那句话什么意思?&/b&&br&
首先,说央行政策导致坏账,那是傻逼言论。计划经济时代,人民银行一度和财政合署办公,财政直接向人民银行借钱,企业依靠拨款不问效益只管生产,导致社会资源被大量浪费,这是这些坏账产生的根本性源头。&br&&br&
其次,坏账产生了富豪吗?一定程度上是的。&br&&br&
一是:不良资产出售是否合适,关键在于定价。特别是0405年那段时间的不良资产,许多商业银行为了尽快上市狂甩包袱,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又没有能力处置,大都当了二道贩子,批发后又零售给国外投行,其中许多含有股票、房产等资产,在随后的06、07年这些资产如何增值,无需多说。那么,当时谁便宜买到了,谁赚了。此为产生富豪的渠道之一。&br&&br&
题外话。我有个朋友以前所在的公司也是个国资的资产管理公司(不是上述四家,一家小字辈的)。该公司看到几年前白菜价卖出的一个资产包中,仅仅内含的股票增值就已让外方值回票价,干脆撕毁协议,不给了。流氓吧?&br&&br&
二是:对于诈骗案件等财富转移所导致的不良资产,最终处理如果不能从犯罪人手中追回赃款,则央行发行金融稳定再贷款,借钱给金融机构,把在金融机构门口静坐的借款人安抚住。央行的钱归根到底来自全国人民,相当于全国人民为骗子买单,而骗子发了大财。此为产生富豪的渠道之二。&br&&br&
但为什么说这不应该是吴的本意,因为这两条渠道并不光彩,也不是央行的政绩。央行是国务院所有部委中,最具改革精神的部委之一。在这个部委中,一个以力主改革闻名的前央行副行长,可能如此无脑吗?我不知道记者从哪只狗眼里看出了吴”情急之下“这四个字。
首先你说的核销不对。核销本质是用自己的资本金去消除坏账造成的损失。商业银行如果能靠自己核销那是他们的本事不是坏事。 其次,建国起没有n家银行。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其他银行实质上都是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四大行是自80年代起…
反射望远镜原理图:&br&&br&&img data-rawheight=&547& data-rawwidth=&999& src=&/007ffdbf07e6ef18ecc4ea8d91ebcbf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9& data-original=&/007ffdbf07e6ef18ecc4ea8d91ebcbfd_r.jpg&&&br&折射望远镜原理图:&br&&img data-rawheight=&519& data-rawwidth=&600& src=&/31bcb9d88bdf812f5ea158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31bcb9d88bdf812f5ea1580_r.jpg&&&br&折射望远镜的特点是:镜筒长,有色差,部署安装容易,适合入门,重量一般不太重&br&&br&反射望远镜的特点是:镜筒短,有球差,部署调试、校正较麻烦,适合专业观测,重量和体积一般都较大&br&&br&所以,如果过去完全没有用过望远镜,建议先入手折射式望远镜,有基础以后再考虑反射式的,一般来说反射式的望远镜都要有私家车才能方便运输。反射望远镜的比较难的是校正球差,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困难的。&br&&br&90EQ对于初学者来说足够用了,我自己用的是80EQ,观测一般的天体(月亮、木星、土星)已经足够了。&br&&br&天文观测,最烧钱的不是器材,而是观测地点,好的观测地点都在郊区,怎么带着几十斤的设备大半夜跑到观测地点才是最困难也是最烧钱的。&br&&br&附图:80EQ+佳能550D拍摄的土星和光环的照片,实际望远镜里看的要比这个清晰。(拍摄水平太差)&br&&br&&img data-rawheight=&200& data-rawwidth=&272& src=&/cad1ddfea9df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2&&
反射望远镜原理图: 折射望远镜原理图: 折射望远镜的特点是:镜筒长,有色差,部署安装容易,适合入门,重量一般不太重 反射望远镜的特点是:镜筒短,有球差,部署调试、校正较麻烦,适合专业观测,重量和体积一般都较大 所以,如果过去完全没有用过望远镜…
投票支持了&a href=&/people/ming-wei& class=&internal&&铭蔚&/a&先生&br&全封闭的幕墙全靠设备通风和空调调节室温,能耗是很大的,一旦设备停机,室内环境会令人难以忍受。大多数高层建筑业主并没有富裕到每天24小时开着设备不关机,所以通风窗就成了不能舍弃的东西。为了避免通风开启扇造成的立面参差不美观的现象,建筑师们也是想到了一些解决方案,&a href=&/people/ming-wei& class=&internal&&铭蔚&/a&先生已经展示了一些方式。我在工作中也接触到一些解决方案,比如GMP事务所某项目把开启扇做在百叶窗后面,来达到是否开窗都不影响立面效果。还有如下图这种,保持玻璃的完整性,把实墙部分作开启扇的方法&img src=&/ede909e4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7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ede909e4_r.jpg&&。&br&&img src=&/fa908ddd163a0b4c0f47b3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fa908ddd163a0b4c0f47b3e_r.jpg&&
投票支持了先生 全封闭的幕墙全靠设备通风和空调调节室温,能耗是很大的,一旦设备停机,室内环境会令人难以忍受。大多数高层建筑业主并没有富裕到每天24小时开着设备不关机,所以通风窗就成了不能舍弃的东西。为了避免通风开启扇造成的立面参差不美观…
&img src=&/v2-fe90ba958a4f8de6d17a746e45ab5ffd_b.jpg& data-rawwidth=&1362& data-rawheight=&2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2& data-original=&/v2-fe90ba958a4f8de6d17a746e45ab5ffd_r.jpg&&&p&先说是什么,再说是不是,最后说为什么。人必须要有逻辑,请用你们很厉害的学历很厉害的工作能力告诉我,光谈碳交易黑幕,没有其他任何对这题的全面认识,是如何能够回答这题的?你们真的不要看看我后面科普古气候变化项目那块并不支持全球变暖的论据?丁仲礼院士对于气候变化并不影响地球而影响人类的认识,对于古气候的贡献,都是,或者成为了学界共识。环境这门学科,虽然我很不愿意承认,但是这门学科建立的初衷就是保护人类利益。人类的生存环境才是焦点,你跟我扯恐龙是几个意思?一开始就没有人想要保护地球,那是你们强加给学界的想法。&/p&&img src=&/v2-5a38befc42417b97ddf2ab_b.jpg& data-rawwidth=&1374& data-rawheight=&11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74& data-original=&/v2-5a38befc42417b97ddf2ab_r.jpg&&&p&求求你们,不要如此Low的随意引用院士的话。他整个采访核心的内容在说什么?他说碳交易规则黑幕,他呼吁平等,呼吁和人权对等的排放权,参与在气候大会上的争吵,他希望能制定公平公正的碳交易机制,他直言不讳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发文章怒怼了交易规则,并骄傲地告诉你,他踏踏实实做了那么多,得到了其他国家科学家的支持。柴静作为一个被你踩在脚下智商压榨的文科记者,将自己置放在基于主流基础科普的知识上,无比精确地找到并引了所有吃瓜群众最疑惑的高阶问题的回答,因为问题问得好,所以得到了无比精简精妙的回答。我想大部业界的人对她应该是服气的。丁院士耐心科普到他是古气候学的专家,告诉不明真相的你不用担心历史上温度高还是低,我们学界并没有想要拯救地球,只想要拯救我们人类自己。他的每一样论点,他严谨认真的做派,都是一位世界上最主流气候环保科学家应有的样子。这篇短短的对话他俩配合告诉你的信息,摸着自己的良心,摸着你的良心,是这样可以随意被你拿出来断章取义的么?是可以就这样利用它来怼气候变化和我们需要作出的环保努力。我问一句于心何忍?于心何忍?多么不尊重。&/p&&br&&p&-------------------以上是忍无可忍必须要抬院士出来打你们脸的分界线-------------------------&/p&&p&&b&此文为事实科普文,主要论证“全球变暖”是否是一场单纯的骗局,并不涉及讨论全球是否变暖这个课题本身。此回答不会出现任何支持或者反对全球变暖的数据图片,而只会罗列科学界的共识。&/b&话题经验:本科环境科学,研究生环境能源,博士海藻柴油。&/p&&br&&p&&b&此文会回答以下问题:&/b&&/p&&p&1 什么是全球变暖,什么是气候变化,讨论他们的意义,学界真正在讨论什么,什么具有争议而什么又是事实?&/p&&p&2 人为气候变化的危害以及碳管理的重要性。&/p&&p&3 碳交易是什么,碳交易的“阴谋”。
&/p&&p&4 骗局是指什么事件?调查结果和结局。&/p&&p&5 关于全球变暖,共识与争议。全球变暖的证据vs反对者的证据,各方观点。&/p&&p&6 古气候的科普。&/p&&br&&br&&br&&br&&br&&p&----------------------------------------------------------正文---------------------------------------------&/p&&p&&b&一: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b&&/p&&p&科学界真实在讨论的不仅仅是&b&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b&, 而是气候&b&变化Climate change&/b&。全球变暖小于属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指天气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从几十年到几百万年)的一种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和持久性意义的变化。
气候变化可以是一种平均天气情况的变化,也可以是平均天气分布的变化。举例,这种变化可以是全球温度变化,极端异常天气(比如说一个地方在历史上异常的变冷另一
个地方变得特别温暖, 也可以是一个地区的天气复杂而奇怪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城市热岛效应等等。这个气候变化可以是全球范围的,也可以是海洋或大陆范围的,也可以是整个人类活动范围的,
也可以是具体国家等范围的变化。在气候变化的议题里面,全球变暖这个议题被热议。全球变暖包括的议题也有很多,可以是广义的世界性范围某些国家地区相比自己而言气温的上升与否,也可以是狭义的地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还可以指世界范围性的城市热岛效应。全球变暖还可以是长时期(几千万年前到现在)的世界的气温变化,也可以是近一百年的气温变化。此外,变暖造成的冰层融化与否,海平面上升与否,人类化石燃料燃烧对人类健康,对生物多样性,对居住环境,以及对自然的各种影响等等都包含在其中。这些所有东西的研究,都会对人类发展和生存起到非常严肃
的影响。整个科学界是严肃的, 议题是有意义的。&/p&&br&&br&&br&&br&&br&&br&&br&&p&&b&二:不管全球温度升高还是没有升高,人为温室效应也是存在并需要采取行动管理。
&/b&&/p&&p& 人为温室效应的存在和需要调控不需要全球变暖作为必要前提。工业革命以后, 人类经济', 科学,工业,人口的迅猛发展导致化石燃料使用的急剧上升,排放了大量并成尖锐增长模式的温室气体,各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空气污染和各种生态破坏等等不可持续的发展在世界范围有目共睹。&/p&&blockquote&&i&19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路克·霍德华(Luke Howard)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热岛效应”的气候特征理念。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进入21世纪,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容量低,热传导率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百度百科&/i& &i&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一个低压旋涡,结果就势必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百度百科&/i&&/blockquote&&img src=&/a350c9fc955_b.jpg& data-rawwidth=&639& data-rawheight=&5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9& data-original=&/a350c9fc955_r.jpg&&&img src=&/709e8bda357a1e885ce17b7b7f754bd3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9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709e8bda357a1e885ce17b7b7f754bd3_r.jpg&&&blockquote&&i&图片关键词: 19 Century Great smog London&/i& &i&大量污染物在热岛中心聚集,浓度剧增,直接刺激人们的呼吸道粘膜,轻者引起咳嗽流涕,重者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的中老年人还会引发心脏病,死亡率高,如英国伦敦在1952年12月份,因为这个原因死亡4000余人。&/i&&/blockquote&&p&&u&上面的例子,显而易见,可以肯定的是全世界范围爆发的城市热岛效应,作为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变暖之中的议题,意义重大,空穴来风,并没有在忽悠。热岛效应的罪魁祸首就包括温室效应,土地利用,绿化问题等等。其中温室效应还会在空气污染,臭氧空洞,海平面上上和各种环境问题中扮演不好的角色。除了城市热岛效应,碳循环失衡还会产生酸雨,酸化土地,海洋。&/u&&/p&&blockquote&&i&温室效应 (Greenhouse Effect):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如果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a href=&///?target=http%3A///subview/.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飓风&i class=&icon-external&&&/i&&/a&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二 氧化碳融入地表水源造成水,土地的酸度升高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农业问题,留在空中催化和和其他气体反应,造成了二次污染等等。
&/i&&/blockquote&&img src=&/5eeac3fefa9c01_b.png& data-rawwidth=&602& data-rawheight=&4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2& data-original=&/5eeac3fefa9c01_r.png&&&blockquote&&i&Boston, Massachusetts. Surface temperature, 2009. Source : Camilo Pérez Arrau, 2010&/i&&/blockquote&&img src=&/cc4afd9c4a6b4508dff725a447ba5d29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cc4afd9c4a6b4508dff725a447ba5d29_r.jpg&&&blockquote&&i&Souce: NASA&/i&&/blockquote&&p&热岛效应是&u&碳&/u&循环失衡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绿化问题,使得城市生态系统(局部生态)的碳循环失衡,温室效应严重,破换我们居住环境的适宜度和舒适度,引发上述的污染健康问题。在城市范围内的环境评价,碳排放管理,对我们的居住环境,影响是决定性的。我想大家对于不按常理出牌的蓝天都深有感受。减小温室效应不仅仅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包括合理的城市规划,无地利用,绿化植被等等,涉及范围已经不仅仅只是在气候和环境学。这样庞大的课题,参与的顶级科研人员不计其数,是无法容忍某个人某个国家上演滑稽的骗局戏码的。&/p&&br&&br&&br&&br&&br&&br&&br&&br&&p&&b&三:关于碳交易的“阴谋”&/b&&/p&&br&&p&&b&什么是碳交易?&/b&&/p&&p&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u&温室气体&/u&减排,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i&——中国碳交易试点破冰之难,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i&&/p&&br&&p&&b&时间线&/b&&/p&&ul&&li&&i&1990年,IPCC发布了第一份评估报告。经过数百名顶尖科学家和专家的评议,该报告确定了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它对政策制定者和广大公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后续的气候变化公约的谈判。&/i&&/li&&li&&i&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又称为“地球高峰会”)上,155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i&&/li&&li&&i&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日至日间开放签字,至今有约190个左右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定,条约于日开始强制生效。&/i&&/li&&li&&i&&u&美国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虽然在议定书上签字但并未核准之。2001年3月,美国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 《京都议定书》&/u&&/i&&/li&&li&&u&&i&中国政府2002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自主提出了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
&/i&&/u&&/li&&li&&i&欧盟于2005年设立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确立交易规则&/i& &/li&&li&&u&&i&中国2006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但是人均排放量远远低于美国
&/i&&/u&&/li&&li&&i&2007年,按照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缔约方会议第十五届会议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i&&/li&&li&&i&2009年,&u&哥本哈根气候大会&/u&,焦点是“责任共担问题”而不是气候是否变化问题。各国政府在谁该减排多少,&u&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多少资金帮助上没有达成共识。&/u&&/i&&/li&&li&&u&&i&2011年12月,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签署但后又退出的国家。&/i&&/u&&/li&&/ul&&br&&br&&p&&b&碳交易的机制是什么?各方责任是什么?&/b&&/p&&p&为达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球温室气体减量的最终目的,前述的法律架构约定了三种排减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JI);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e,ET)&/p&&ul&&li&&u&《京都议定书》有一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发达国家靠不可持续发展和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到达今天的发达,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落后同时也相对没有承担那么 多的环境责任&/u&&b&。&/b&这个原则体现在很多方面。基本方面有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在内的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 年减少5.2%。欧盟的集体减排目标为到2012年,比1990 年排放水平降低8%,欧盟从中再分配给各成员国。而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此外,发达国家还要以金钱或者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减排。
&/li&&li&&u&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要求发达国家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u&&b&。&/b&《京都议定书》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要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而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同时,根据《京都议定书》建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u&发达国家如果完不成减排任务,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或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量&/u&,获取“减少排放量”作为自己的减排量。清洁发展机制不但具有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功能,还能为参与国带来巨大商机,所以成为各国政府与企业重点发展的工作&i&。&/i&CDM项目必须满足:(1)获得项目涉及到的所有成员国的正式批准;(2)促进项目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3) 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产生实在的、可测量的长期效益。参与CDM的国家必须满足资格标准。所有的CDM参与成员国必须符合三个基本要求:&u&自愿参与CDM&/u&;建立国家级,CDM主管机构;批准《京都议定书》;此外,工业化国家还必须满足几个更严格的规定:完成《京都议定书》第3条规定的分配排放数量;建立国家级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估体系;建立国家级的CDM项目注册机构;提交年度清单报告;为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买卖交易建立一个账户管理系统。
&/li&&li&碳排放权交易系统 (ETS) 是一个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政策工具,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遵循“总 量控制与交易”原则,政府对一个或多个行业的碳排放实施总量控制。——International Carbon Action Partnership 碳市场简报 #1 2015年10月&/li&&li&联合履约(JI,Joint Implementation) 系附件一国家之间在“监督委员会”(SupervisoryCommittee)监督下,进行减排单位核证与转让或获得,所使用的减排单位为“排放减量单位”(Emission ReductionUnit,ERU)。&/li&&/ul&&p&&u&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国进一步减排的成本高,难度较大&i&温室气体&/i&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在中国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进行CDM活动,减排成本可降至20美元/吨碳&/u&&b&。&/b&&u&这种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形成了价格差。发达国家有需求,发展中国家有供应能力,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u&&/p&&blockquote&&i&这种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积极进入发展中国家寻找合作项目,为碳交易开辟了绿色通道。这也是业内把既减排又赚钱的CDM称为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免费午餐的原因”——三方认证的挪威船级社专家张建丽
&/i&&/blockquote&&p&&b&中国碳交易&/b&&/p&&p&中国目前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为80亿吨,占全球25%,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被《议定书》纳入强制减排计划中,但中国却一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参与碳交易市场的活动。近两年来中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及核 证减排量供应量方面已领先全球。&/p&&ul&&li&&i&2007 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得73%,2008年更是惊人占到84%。2009 中国有近2000个CDM项目获得国家发 改委批准,有267个CDM项目在EB成功注册。印度、巴西、中国和墨西哥是全球CDM项目注册数目最多的4个国家,占据了全球CDM项目总数的75%。
&/i&&/li&&li&&i&2011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为落实“十二五”规划关于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4年,7个试点已经全部启动上线交易,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统计数据,共纳入排放企业和单位1900多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总量合计约12亿吨。
&/i&&/li&&li&&i&2015年 中国正在七个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积累经验,为 2017年初全国范围内的碳市场建设做准备。届时中国将拥有世 界上最大的碳交易体系。另外,自清洁电力法案开展以来,美国 各州对碳排放交易的兴趣与日俱增, 建立新的碳市场或在已有碳 市场的联结都有新的可能性。截止日,中国七个试点碳市场二级市场累计交易量达4,979万吨,成交额达到2.32亿美元,交易均价为4.66美元/吨。中国自愿减排项目注册数为341个,签发项目83个,签发减排量共计2,504万吨tCO2e。——International Carbon Action Partnership 碳市场简报 #1 2015年10月&/i& &/li&&/ul&&br&&br&&p&&b&总结&/b&,这种低碳经济既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也可以带来经济转机。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减少对马 上确定就要枯竭的化石能源的依赖性,优化产业结构,根本上改变人类生存发展的观念。要说谁是最大获利者,可能是全人类以及后代。碳交易可能并不完美,但是却不是任何人刻意用来套上阴谋论用来随意做做政治抹黑的。&/p&&br&&br&&br&&br&&br&&br&&p&&b&四,仔细阅读前三条重要回答,已经完全可以得出“用骗局描述气候变化(注意不是全球变暖)议题是滑稽和无知的”这样的结论。以及,“碳交易是变着方式像发展中国家收钱”这种判断是非常粗暴武断不负责任的。那么Climate gate, 气候变化门”其实和气候变化没有关系,而是对全球变暖议题讨论的质疑。最后却被无知而相信阴谋论的人刻意与气候变化和碳交易混淆。下面是骗局事件发生的时间线:&/b&&/p&&ul&&li&&b&[日] &/b&在距离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峰会(12月7日)还有一周时间的时候,一名黑客窃取英国东安吉利亚的大学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s (UEA) Climatic Research Unit (CRU) 的气候研究中心里,世界顶级气候学家之间交流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内容,也由此窥探到过去十几年里气象专家们之间私下的思想交流。黑客把电子邮件公之于众,并声称从邮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气象专家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换句话说,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这一说法,也许是谎言和欺骗!这让反对“人类影响气候”说法的人感到非常兴奋。这一事件在整个世界引起讨论和争论,并被媒体称为气候门。上升成为了一场大有背景的科学阴谋,让气候界,科学界陷入巨大的信用危机。&/li&&li&&b&[日]&/b& 事情发生后,东英吉利大学发表声明,确认学校的&a href=&///?target=http%3A///view/899.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服务器&i class=&icon-external&&&/i&&/a&遭到黑客入侵,在全球气候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气候研究小组的数据被盗,包括大约1000封邮件和3000份文件,其中有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在过去十三年里通过邮件交流的记录。校方说,这些文件中总容量为160兆,其中邮件中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平常的交流。但是媒体报道称,其中也有一些在讨论如何对付那些气候怀疑论者。除了对付气候怀疑论者。邮件中还有一些如何通过阻止意见不同的科学家的论文发表的内容。被反对者广泛引用的有以下邮件。
&/li&&/ul&&p&(A)&/p&&blockquote&&i&From: Phil Jones. To: Many. Nov 16, 1999
&I've just completed Mike's Nature [the science journal] trick of adding in the real temps to each series for the last 20 years (ie, from 1981 onwards) and from 1961 for Keith's to hide the decline.&&/i&&/blockquote&&p&反对者认为,这里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主任Phil Jones企图暗示同事自己随意篡改数据从而“掩盖全球气温下降”的真相,并称,这种“把戏” 早在很久之前就被 Michael Man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使用在一篇发表在Nature的著名气候著作中。Michal Mann,美国物理和气候学家,任职于美国宾西法利亚州立大学。 1998年,和Raymond S. Bradley还有Malcolm K. Hughes 共同发表了一篇名为 Global-scale temperature patterns and climate forcing over the past six centuries的文章,其中包括了这张因为形状特别像曲棍球帮而被广泛成为&hockey stick graph& 的“曲棍球棒”图。图片显示了地球气温在在1000年的全球气温变化,如图,前九百年气温变化成直线,稳定平缓,却在二十世纪末期,工业革命后急剧升高。由此 引发了世界对“人为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广泛关注。上面说过,这篇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是一篇被气候界广泛引用的权威文章,此封Email 用“把戏”来称呼这篇文章的数据处理方式,让气候界的信用遭到质疑。&/p&&br&&img src=&/812f1d381a14f0b13fb5ed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812f1d381a14f0b13fb5ed_r.jpg&&&blockquote&&i&图片:著名的Michal Mann和他的Hochey sitck graph。&/i&&/blockquote&&p&(B)&/p&&blockquote&&i&From Phil Jones To: Michael Man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July 8, 2004
&I can't see either of these papers being in the next IPCC report. Kevin and I will keep them out somehow — even if we have to redefine what the peer-review literature is!& 我觉得我不会看到这些文章在IPCC的杂志上发表。&/i&&/blockquote&&p&这封邮件另怀疑者质疑这些全球变暖科学家试图阻止他们反对者的论文在权威会议上的发表。由于IPCC在2001年的第三个报告里引用了Michal Mann的hochey sitck graph,所以在气候门事件爆发后,世界最权威气候报告IPCC遭到全方面的信用危机。&/p&&img src=&/96dbeb7d61e2_b.jpg& data-rawwidth=&1100& data-rawheight=&7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96dbeb7d61e2_r.jpg&&&br&&blockquote&&i&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的政府间气象组织。由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几千名各界科学家参与主要工作是编写气候报告提供科学技术建议给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帮助其制定决策方针。 IPCC由IPCC panel (监督委员会也是法人),Secretariat(秘书处), Bureau,和三个working group 组成。Working group I, II, III (每个working group有两个联席主席,一个来自发达国家,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还有几个技术支持小组组成Working group I研究气候体系和变化,Working group II 研究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working group III 专门研究减排方案)。监督委员会是由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拍出的懂行的代表组成的,而
非政府组织和政府间合作组织只能以旁观监听的形式出席。IPCC的报告,由各国政府选出的科学家通过层层审核而做出。IPCC不自己开展科学研究,
而是根据搜集评定综合已经发表的学术著作而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设意见。&/i&&/blockquote&&p&(C)&/p&&blockquote&&i&From: Kevin Trenberth (US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To: Michael Mann. Oct 12, 2009 &
The fact is that we can't account for the lack of warming at the moment and it is a travesty that we can't... Our observing system is inadequate&/i&& &i&内部质疑承认证据不足&/i&&/blockquote&&p&(D)&/p&&blockquote&&i&From: Michael Mann. To: Phil Jones and Gabi Hegerl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Date: Aug 10, 2004
&Phil and I are likely to have to respond to more crap criticisms from the idiots in the near future. 称呼质疑者和反对者为垃圾和智障&/i&&/blockquote&&ul&&li&&b&[日]&/b&&/li&&/ul&&p&也就是在哥本哈根会议前两星期,Muir Russell技术调查委员会成立,对CRU email事件展开调查。调查委员会由与CRU以及IPCC没有任何关系的学者组成,主席Muir Russell(前公务员,爵士,前格拉斯哥大学校长、苏格兰司法任命委员会主席)。调查委员会的其他成员有:Philip Campbell(Nature杂志主编), Professor Geoffrey Boulton ( 前爱丁堡大学副校长、爱丁堡皇家社科协会、苏格兰皇家名誉教授);Professor Peter Clarke (前苏格兰National eScience Centre主席); David Eyton (BP(British Petroleum)英国石油集团公司研究技术组首席执行官); Professor Jim (Norton BCS副主席)。很多气候界的科学家和组织,政府部门表示支持UEA并宣称这次这次调查根本不必要(investigation is unnecessary)&/p&&br&&ul&&li&&b&[日] &/b&&/li&&/ul&&p&Phil Jones辞职。&/p&&ul&&li&&b&[日]&/b&&/li&&/ul&&p&英国首相Gordon Brown秘书发表声明&/p&&blockquote&&i&&The approach of the climate saboteurs is
to misuse data and mislead people. The sceptics are playing politics
with science in a dangerous and deceitful manner. There is no easy way
out of tackling climate change despite what they would have us believe.
The evidence is clear and the time we have to act is short. To abandon
this process now would lead to misery and catastrophe for millions.” 气候变化攻击者的做法是滥用数据和误导人。怀疑论者在以危险和欺诈地方式对科学玩弄政治。不管他们怎样混淆视听,气候变化不是可以轻易针对污蔑的。气候变化的证据是清楚的,而可供我们采取行动的时间很短。如果现在放弃,可能会对我们导致痛苦和灾难。&/i&&/blockquote&&ul&&li&&b&[日] &/b&英国科学技术委员会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宣布对UEA和CRU 邮件和数据共享方面进行调查&/li&&li&&b&[日] &/b&英国咨询委员办公室ICO副专员Deputy information commissioner Graham Smith声明说从被公开的CRU与其他科学家之间的邮件没有做到英国信息公开法free of information(FOI)的要求。&/li&&li&&b&[日] &/b&NATURE杂志主编Philip Campbell在被质疑者其公正性后辞职调查委员会。 对于Phillip的这次举动,调查委员会主席Muir
Russell说他很遗憾Philip的退出,但表示理解。Philip
Campbell曾在公开场合发表过各种偏向于UEA和CRU的各种言论:&/li&&/ul&&blockquote&&i&“There was nothing to suggest a cover-up by climate scientists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没有任何证据指向UEA的隐藏数据 ”&/i& &i&“The scientists have not hidden the data. If you look at the emails, there is one or two bits of language that are jargon used between professionals that suggest something to outsiders that is wrong. In fact, the only problem there has been is on some official restrictions on their ability to disseminate data, otherwise they have behaved as researchers should. 科学家没有隐藏数据,如果你阅读那些邮件,你会发现只有极少的部分专业对话可能会让外行觉得那是错误的,唯一可能成问题的只是一些官方对于数据传播的限制,除此之外他们表现出一个研究者应该有的样子。”&/i&&/blockquote&&ul&&li&&b&[日] &/b&英国科学技术委员会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对 Phil Jones为首的CRU(UEA)的研究者进行公开提问。&/li&&li&&b&[日] &/b&英国科学技术委员会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批评了UEA大学的信息封闭保留氛围“culture of withholding information”但是委员会没有谴责Phil
jones。 委员会称当Phil jones和CRU处理被要求数据共享的情况时,大可以做得更专业。UEA和CRU的科研声誉因此失误而失去光泽。&/li&&li&&b&[日] &/b&&/li&&/ul&&p&Lord Oxburgh (牛津大学毕业,普林斯顿大学phd毕业,曾于牛津供职,前剑桥大学皇后学院院长earth science
系主任,斯坦福访问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前校长,英国国防部Ministry of Defence首席顾问) 通过对邮件时间的调查就此事件发表声明:&/p&&blockquote&&i&“absolutely no evidence of any impropriety in the emails, the basic science seems to have been done fairly and properly”(真心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邮件有任何不妥,CRU这群人很妥当的做好最基本的科研工作)&/i&&/blockquote&&p&David Hand, a statistician a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who sat on the enquiry panel, said&/p&&blockquote&&i&The CRU scientists, had been naive over their use of statistics, but there was no evidence that the better techniques would have produced different results. (帝国理工统计学家在听证会上说CRU很天真,但是没有更好的技术来产生更好的结果了。)&/i&&/blockquote&&ul&&li&&b&[日] &/b&Muir Russell调查委员会的结论:&/li&&/ul&&blockquote&&i&“Climate
science is a matter of such global importance, that 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honesty, rigour and openness are needed in its conduct. On
the specific allegations made against the behavior of CRU scientists, we
find that their rigour and honesty as scientists are not in doubt” (对于气候变化这一严肃课题,CRU研究者们显示了他们作为科学家应有的诚实和严格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i&&/blockquote&&p&一
共有八个组织对Muir Russell调查委员会的结论做出了调查了并得出没有证据说明CRU伪造数据的结论,这八个组织是 House of
Comm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UK); Independent Climate
Change Review (UK); International Science Assessment Panel (U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first panel and second panel (US);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S)&/p&&ul&&li&&b&[事实真相总结]&/b&&/li&&/ul&&ol&&li&The Climatic Research Unit (CRU)是隶属于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UEA的一个世界顶尖认为气候变化的机构。此研究机构最显著的研究结果是和英国气候局Hadley Centre 合作的全球地表温度记录。这份全球气温记录追溯到了1850年。其中CRU负责搜集模拟陆地部分的温度记录而Hadley Centre负责搜集模拟海洋部分的温度记录。这组数据记录为:HadCRUT,囊括了年,从北纬65度到南纬35度之间区域分散分布 的气温数据,并通过把地球网格化而赋予这些不同的气温记录点不同的影响度而建模得到结果,于1998年发表在了Climate Monitor。&/li&&li&气候变化门正是从他们的邮件被黑而开始的, 主要质疑他们的模型存在误导和错误,并且不分享原始数据。事实上CRU的工作其实只是搜集综合整理这些数据引入气温计算模型来重建气温记录。他们的原始气温数据是从很多地方搜索或者买来的,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始数据来源是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s。CRU并没有享有所有数据的保存权和所有权以及公开权。EAU的问题就在 于他们没有数据所有权,而此大学又没有完善的官方的拒绝查询数据的公事公办的条例形式,所以一部分学者间的轻浮口语化的邮件,以及一些业内人士对自己模型 数据的刁侃变成了媒体捕风捉影的对象。CRU的director 是Phil Jones,他在邮件事件爆发后企图整理所有原始数据公之于众, 但是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会花费他们很多时间甚至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从而使他们陷入信用危机。
&/li&&li&而另一方面以Michal Mann为代表的其他气象学家也 被牵扯近来因为他们独立研究得到的结论和CRU的一致,他们可能认识但是没有任何合作,更和这次email泄露没有任何关系。这些人有的是IPCC世界最 官方的政府间(所谓政府间就是由各国政府派代表去的意思)气候变化研究机构)的成员有的人则不是。其中,IPCC成员Michal Mann的图被IPCC引用。这两件事一件是一个科学界希望自身数据共享的反省和革新,另一件是一个主流气候界认同所以放上IPCC,却肯定有业内职业质疑的这么一个科学争议。被一些无知不负责任的媒体和个人加以了天马行空的猜测试 图找到这些科学家,研究机构,联合国组织之间暗中勾结的联系编织出一个由几个科学家主演,却可以玩转整个世界各国政府的惊天科学阴谋丑闻。
&/li&&li&英国独立调查人员前后用了六个月彻底调查外泄的电邮后证实,科学家是清白的,这些电邮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显示他们扭曲数据。&/li&&/ol&&br&&br&&br&&br&&br&&br&&br&&p&&b&五:关于全球变暖&/b&&/p&&p&&b&学界共识&/b&&/p&&p&多种数据显示&u&自工业革命后&/u&,全球地表气温变暖,高层大气变冷,极端异常天气(干燥或多雨狂风,极寒极热,厄尔尼诺现象),城市热岛效应,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这些都是没有疑问的被一致认可的。并且没有自然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p&&p&&b&学界争议&/b&&/p&&p&远古时期气温记录重建和对于气温变化周期的猜想,没有证据可以 证明地球气候处于一个什么期,科学界大部分认可并认为今天的气候变化,非常可能是由于人类不可持续发展而引起的。&/p&&p&&b&学界支持:&/b&&/p&&ul&&li&&i&2001 17国学术界签字,在Nature上发表联合声明支持IPCC在气候变化共识上的权威性。The statement was signed by the science academies of Australia, Belgium, Brazil, Canada, the Caribbean, China, France, Germany, India, Indonesia, Ireland, Italy, Malaysia, New Zealand, Sweden, Turkey, and the United Kingdom. &/i&&/li&&li&&i&2005 11个G8国包括世界最大三个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中国学术界签字,一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回应:支持IPCC和同意应当采取迅速行动,
The statement stresses that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is now sufficiently clear to justify nations taking prompt action, and explicitly endorsed the IPCC consensus. The eleven signatories were the science academies of Brazil, Canada, China, France, Germany, India, Italy, Japan, Russia,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i&&/li&&li&&i&2007 , 13国家联合确认自己的声明,表示:气候变化是明确的,并且非常有可能是人类原因造成。如果不采取行动,这些气候变化会对我们产生环境危害。&It is unequivocal that the climate is changing, and it is very likely that this is predominantly caused by the increasing human interference with the atmosphere. These changes will transform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Earth unless counter-measures are taken.“ The thirteen signatories were the national science academies of Brazil, Canada, China, France, Germany, Italy, India, Japan, Mexico, Russia, South Africa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i&&/li&&li&&i&也发表过类似声明&/i&&/li&&li&&i&2010 来自斯坦福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其他几个大学的教授在美国著名学术期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PNAS)发表了一篇名为Expert credibility in climate change的文章,调查了1372 名气候学家的著作和引用之后得出了以下结论:97–98% of the climate researchers most actively publishing in the field support the tenets of ACC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outlined by the IPCC &/i&&/li&&li&&i&各国其他科学行业对IPCC和气候变化支持和发表各种声明的有:Inter Academy Council,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Academies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Sciences, Network of African Science Academies, Royal Society of New Zealand, Royal Society of the United Kingdom,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merican Chemical 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 American Physical S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P European Physical S European Science F Federation of Australia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 American Geophysical U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 Crop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and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 European Federation of G European Geosciences U Geological Society of A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desy and G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 Australian Meteorological and Oceanographic S Canadian Foundation for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 Canadian Meteorological and Oceanographic S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UK); World Meteorological O American Quaternary A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Quaternary R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Wildlife V America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 American Society for M Australian Coral Reef S Institute of Biology (UK); Society of American Foresters.; The Wildlife Society (international); American Academy of P American College of Preventive M American Medical A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 Australian Medical A World Federation of Public Health A American Astronomical S American Statistical A Engineers Australia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Australia)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reat Lakes R Institute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s New Z World Health O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i&&/li&&/ul&&br&&br&&p&基本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罗勇的这段话高度传达准确全面地传达了学界的共识:&/p&&blockquote&&i&&欧亚地区的寒冷天气,并不意味着全球变暖进入停滞期。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导致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主因。近30 年对太阳辐射的卫星观测表明,太阳活动没有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而且太阳活动的自然变化对全球变暖的贡献还不到温室气体作用的1/10。强烈的火山爆发 虽然会对地球大气起到降温作用,但这种事件出现频率低、影响时间短。如果气候变暖速度过快,影响将有可能是灾难性的”&/i& &i&“首先是工业革命以来,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地表平均温度均表现为上升趋势,且二者的上升幅度都表现为人类排 放源较多较强的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二是温室效应的基本物理定律能够很好地解释“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增暖”以及“高层大气变冷”的现象。三是只有考虑人类活 动的作用,特别是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大幅增加,才能通过模拟而再现出近百年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四是在地表—大气—海洋温度、水循环、冰冻圈以及极端天气 气候事件等方面的变化中,越来越多地分辨出人类活动的影响。任何目前已知的自然因素都无法解释当今全球变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无论是采用严格的统计分析, 还是利用气候模式模拟作为分析手段,近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m3主板推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