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阿拉伯打波斯,波斯王子3配置向中国求援但唐没答应?

末代波斯王子为何苦求大唐出兵却不得?!_新浪网
末代波斯王子为何苦求大唐出兵却不得?!
末代波斯王子为何苦求大唐出兵却不得?!
历史上唐朝曾经和波斯萨珊王朝一起,几乎占据了亚洲绝大部分的定居文明区域。两者关系,似乎也处的不错。后来波斯被阿拉伯人入侵时,甚至向唐朝求援过。但为什么唐朝始终没有帮助波斯人呢?萨珊帝国最为稳定的版图规模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波斯求援事件的始末。当时向唐朝求援的是波斯萨珊王朝末代君主伊嗣俟三世(又称亚兹提泽德三世)的儿子卑路斯(Peroz)。卑路斯向唐朝求援的原因是萨珊王朝从633年开始遭受阿拉伯人的侵略。在637年的卡迪西亚战役失败后,萨珊王朝灭亡的命运已无法逆转。伊嗣俟三世无力抵抗阿拉伯人的侵略,为躲避阿拉伯人的兵锋一路向东逃跑。651年时他在呼罗珊地区被一位磨坊工人刺杀,此事也标志着萨珊王朝的正式终结。伊嗣俟三世的继位典礼据《旧唐书》记载,早在伊嗣俟三世遇害前,他本人就曾多次向唐太宗请求发兵援助,但都被唐太宗拒绝。卑路斯历经周折逃到吐火罗,得到当地人保护后,于654年派使节向唐高宗求援。唐高宗以“路途遥远”为由再次拒绝了他的请求。公元661年,卑路斯第二次派使节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没有明确拒绝,只是下诏建立“波斯都督府”,让卑路斯担任当地都督。随后在662年,唐朝封卑路斯为无关痛痒的“波斯王”。截至此时,唐王朝仅仅给予了卑路斯最轻微的帮助。唐高宗或许希望利用卑路斯的影响力控制中亚地区,减缓阿拉伯人东扩的进程。但这点程度的援助,显然连帮助卑路斯保住吐火罗地盘都非常困难。不断向东逃跑的卑路斯公元675年左右,卑路斯只能逃到长安,唐高宗将他封为右武卫将军。但卑路斯被封为右武卫将军后不久便逝世了,他的儿子泥涅师继承了这一官职。公元679年,唐高宗下令大臣裴行俭将泥涅师及其部众送回波斯。不过泥涅师一行人只走到吐火罗地区就没再前进。泥涅师在吐火罗居住了20多年后,又在707年返回长安,被唐中宗授予左武卫将军,最终病死长安。卑路斯父子的萨珊王朝复国梦最终未能实现。负责护送泥涅师的唐朝名臣裴行俭以上就是波斯求援事件的始末。唐朝之所以未能出兵,主要原因如下:路程遥远、后勤压力巨大。在古代世界,劳师远征本就是兵家大忌。唐朝即使从西北疆域出兵中亚,路途也有千里之遥,成本太高、得不偿失。设立波斯都督府后 唐朝版图进入了最大化时期即使不考虑路途遥远和补给问题,唐朝当时频繁的对外战争也使它无暇东顾。比如,唐太宗时期与突厥和吐谷浑的战争,唐高宗时期对西突厥和朝鲜半岛的战争,都持续时间均较长。在多线作战的情况下,唐朝很难拿出足够的兵力支援波斯。此外,唐王朝的战略重心基本上还保持在东亚范围之内。历代唐朝皇帝对西域和中亚诸国的态度只是“确保朝贡臣服”而非“实施武力征服”。他们对中亚事务的关注度远没有对突厥、高句丽、吐蕃等政权的关注度高。因此,从根本上说,唐朝没有出兵支援波斯是由国家战略决定的。萨珊王朝的军事力量 尤其是骑兵是唐朝难以企及的高度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唐朝对于进入中亚用兵,没有必胜的把握。唐朝早期直接继承北朝-隋的军事资源,也就是大量中亚地区的特色军事制度。这确保了盛唐早期的军事强国属性。但随着这些制度的败坏,唐朝已经不得不进入实际上的募兵时代。作为西亚与中亚地区的大国,萨珊军队一直都是中亚军事体系中的佼佼者。唐朝的统治者们,对此不可能没有一定认识。既然,中亚的强军都不是阿拉伯人对手,那么自己手里的弱化中亚式军队,又如何在劳师远征中保障胜率?后来的怛罗斯之战,虽然规模有限,影响力不大。但从纯军事角度而言,就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何况,那一战中的所谓阿拉伯军队,大部分还是波斯与中亚本地人......(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波斯被阿拉伯灭亡之际,波斯王子到唐朝请求出兵,皇帝决定干涉波斯被阿拉伯灭亡之际,波斯王子到唐朝请求出兵,皇帝决定干涉山水湖畔百家号波斯帝国是个古老的帝国,在公元661年为阿拉伯人所灭。其实波斯被阿拉伯灭掉不能说明阿拉伯人有多么强,因为在此之前,波斯帝国一直与东面的东罗马帝国交战,耗尽了国力,波斯与东罗马交战预示着两大古老帝国开始走向了衰亡。波斯帝国灭亡之际,波斯末代皇帝的儿子俾路斯一路跋山涉水来到长安,这时正好是唐朝,皇帝是唐高宗,波斯王子请求唐高宗出兵抗击阿拉伯人的入侵,当时唐高宗认为路途遥远,如果直接派兵干涉有些得不偿失,但又觉得这是唐朝势力进入中亚腹地的机会,唐高宗便下令派军护送波斯王子等人返回今阿富汗斯坦锡斯坦一带,于661年建立波斯都督府。这是唐朝势力进入中亚的开始。但唐朝的干涉很有限,只是名义上建立波斯都督府。大家如果看地图就会发现,这个波斯都督府非常靠近阿拉伯帝国,简直就是一个钉子钉在了阿拉伯帝国门口,所以在公元663年也就是波斯都督府建立的第三年,终为阿拉伯帝国所灭,因为是都督府,所以并没有唐朝驻军,不能算是两大帝国的直接交锋。而那位波斯王子则真正成为了国破家亡的王子,公元670年,高宗招卑路斯入朝,授“右武卫将军”,于长安置波斯寺,卑路斯与其子泥涅斯先后定居长安,最后均客死在唐朝。公元八世纪世界形势下面再说说为什么波斯王子要不远万里来到唐朝求救,按理说应该向旁边的东罗马帝国求救才对。相信你也有这样的疑问,为此,我查阅了资料,原来在当时,无论是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还是波斯帝国、西亚诸国,甚至阿拉伯帝国眼中,大唐帝国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国。而且阿拉伯进攻波斯时,大唐的势力已经进入了西域,早在公元640年就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军威威震西域,所以在波斯帝国君臣眼里,能抗衡甚至打垮阿拉伯帝国的唯有大唐,而且,波斯与东罗马帝国交战多年,国力已经不复从前,就算是肯出援兵,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山水湖畔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闲谈历史,以史为鉴。研究历史人物、事件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历史上真实的波斯王子 悲催的帝国王子成为大唐将军历史上真实的波斯王子 悲催的帝国王子成为大唐将军艺江湖人士百家号今天要给大家说说历史上不可一世的波斯和大唐之间的往事,波斯王子曾3次跑到中国哭诉,请求大唐派兵援助,那么当时的皇帝是怎么回复的呢?波斯一直是中亚地区的强国,立国有1000多年。在唐朝初期不断受到阿拉伯人的入侵,不断亡国,在此过程中,其王子3次到大唐求援。第一次,贞观十二年。当时的波斯国王伊嗣俟被阿拉伯人杀了,其王子卑路斯跑到了大唐长安哭诉,请求唐太宗派兵援助。当时唐朝的主要威胁还是突厥,因此,唐太宗婉言拒绝了卑路斯的要求,没有派兵去救援。第二次,龙朔初年。当时在中亚避难的波斯王子卑路斯又跑到长安哭诉,说波斯的土地不断被阿拉伯侵占,请求大唐派兵恢复故土。准备西进的唐高宗答应了,此时唐高宗的战略重点就在于经营西域,扩展领土。于是派大军在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置波斯都督府,让这个王子卑路斯做都护府都督,波斯从形式上纳入大唐帝国。但是2年后,随着战场上的失利,阿拉伯人占领了疾陵城,波斯督护府也灭亡了。而根据后来的情况看,当时因为路途遥远,大唐并没有派兵来收复波斯都护。已经是大唐都督的波斯王子卑路斯逃回到大唐,唐高宗任命他为右武卫将军继续为大唐效力,于是这位波斯王子又成为了大唐的将军。第三次,主动出击。在公元前679年,在王子卑路斯的请求下,大唐主动派军护送卑路斯和他的儿子泥涅师回到波斯,为其复国,而且派了一员大将裴行俭。走了很长时间才到达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估计是因为国内情况有变,而且路途遥远,补给困难,因此裴行俭直接就回来了,最后一次的复国再次失败了。这波斯王子为什么老缠住大唐不放,为啥不找其他国家。其实很简单,当时在世界上能够与阿拉伯帝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只有大唐,而且大唐跟阿拉伯人交手,胜多败少,只有大唐能够打败阿拉伯。那么问题又来了,但是大唐国力那么强盛,为啥不趁机西进,拿下波斯和阿拉伯呢?其实主要是两点原因。一是,代价太大。当时的阿拉伯帝国那是世界大国,国力也是相当雄厚,而且从长安出发到波斯,这么遥远的距离,那最后的消耗完全是国力。如果开战将是国力的较量,这么远的距离,运送粮草首先难以克服。如果战争不顺利,可能将整个大唐拖垮。实在没有必要。而且大唐当时也没有继续西进的想法。二是,当时有强敌在侧了。在这一时期,吐蕃强势崛起,军力强盛。而且大唐败多胜少。与阿拉伯人的威胁相比,吐蕃那是近在咫尺,随时兵临城下,因此,大唐大部分的力量要留下来对付吐蕃军队,根本无暇西顾。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艺江湖人士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讲尽艺术江湖人士故事 +关注
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波斯王子复国梦:流落唐朝的“中东难民”|波斯|难民_凤凰国学
波斯王子复国梦:流落唐朝的“中东难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今年以来最抢人眼球的新闻无疑是ISIS肆虐造成的中东难民潮。这些难民不断涌向西方的欧洲,搞得欧洲各国焦头烂额、疲惫不堪。但是欧洲并非是中东难民唯一的逃难目的地。在唐朝,有一位波斯王,在国家灭亡成为难民后,历经种种波折率领部众前来中国,并最终于长安辞世。
今年以来最抢人眼球的新闻无疑是ISIS肆虐造成的中东难民潮。这些难民不断涌向西方的欧洲,搞得欧洲各国焦头烂额、疲惫不堪。 但是欧洲并非是中东难民唯一的逃难目的地。在唐朝,有一位波斯王,在国家灭亡成为难民后,历经种种波折率领部众前来中国,并最终于长安辞世。 萨珊波斯的灭亡 今天提起波斯,人们往往直接和现在的伊朗画上等号。当代的伊朗和中国并非邻国,两国之间的交往也很难说得上有多么密切。在中国的伊朗人数量屈指可数,很难想象今天如果有伊朗人蒙难,会把地处遥远、语言不通、文化迥异的中国当作是一个理想的逃难之地&&伊朗人要想进入中国,要么得穿过动荡不安的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要么得绕路中亚,和诸多斯坦国打交道。就算侥幸混入中国,高鼻深目又多信奉什叶派伊斯兰教的伊朗人也和中国社会格格不入,适应起来困难重重。 那么,当年的波斯王又是为何选择来中国呢? 如今不少人会哀叹中国领土在近代屡遭削减,先后丢了外东北、外蒙古、新疆伊犁以西、江心坡等地。不过比起伊朗来说,中国人可说是太幸运了。 历史上的伊朗诸帝国比现今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领土要广袤得多。两河地区、高加索山区、阿富汗和中亚地区都曾经为伊朗所有。而文化上受到伊朗影响的区域就更大了。这些地方构成了所谓大伊朗地区。 也就是说,在古代,大伊朗地区的范围直接抵达中国边境,尤其在唐朝初期,属于萨珊波斯的吐火罗斯坦(今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乌兹斯坦部分地区)与唐朝的安西都护府(辖境在今新疆)地理位置上极为接近。同时,唐朝也积极参与中亚事务。波斯和罗马向来是一对冤家,萨珊波斯前的帕提亚就长期与罗马为敌。 在公元7世纪前,萨珊波斯是西亚和中亚地区无可争议的一霸。在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后,萨珊波斯更是长期与东罗马战战和和,争取西亚地区的统治权。 但是,随着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感召下开始对外进行军事扩张,萨珊波斯碰上了一个更加强大、更加有威胁的敌人。此时萨珊波斯刚经历过一段争位的混乱时期,国力大大削弱,国王伊嗣俟三世无力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从632年开始,萨珊波斯逐渐为阿拉伯军队蚕食,伊嗣俟三世无计可施,不断东逃,最终在位于中亚的木禄城(今土库曼斯坦马雷附近)被杀。 波斯王子卑路斯 伊嗣俟三世被杀对波斯流亡者来说是个重大打击,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卑路斯和巴赫拉姆当时依然健在。在紧追不舍的阿拉伯人的压力下,他们想出了向东方中国寻求援助的招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的高峰,碰上波斯王子请求帮忙的事,唐朝皇帝会如何处理呢?最终波斯王子的复国梦能否成功? 现在能看到的关于波斯王子落难中国的记录主要来源于两部官修正史《旧唐书》与《新唐书》。但是两书的记载可是有相当差距的。 根据《旧唐书》,伊嗣候被突厥大首领驱逐到吐火罗,还没到就被大食(阿拉伯)所杀。儿子卑路斯成功逃到吐火罗获得庇护,并在龙朔元年请求唐朝出兵救援。唐朝派王名远出使西域,分置州县,将其所在的疾陵城设为波斯都督府,卑路斯为都督。咸亨年间,卑路斯亲自来朝,高宗封其为右武卫将军。 仪凤三年,高宗令裴行俭护送卑路斯回国为波斯王。但裴到了碎叶就返回了。卑路斯长期滞留吐火罗,并不断受到大食侵扰,部众逐渐离散。终于在景龙二年再次入朝,官拜左威卫将军,不久后在长安病逝。 而《新唐书》对于卑路斯的记载是这样的:伊嗣俟智力不当,被大首领驱逐,出奔吐火罗并于半路被大食击杀。卑路斯成功抵达吐火罗并遣使唐朝求援。高宗认为过远无法援救拒绝出兵。卑路斯于龙朔初年再次求援,唐高宗派使者到西域分封州县,以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卑路斯为都督,很快被大食所灭。卑路斯于咸亨年间入朝,官拜右武卫将军,然后病逝。 之前他的儿子泥涅师在朝中当质子。调露元年,高宗下诏裴行俭护送泥涅师返回波斯为王,但裴行俭于碎叶返回。泥涅师因此滞留吐火罗二十年,部众离散。在景龙初年再次来朝,授左威卫将军,随后病死。波斯只留下了西部地区。铸币是波斯王正统的一大象征,虽然伊嗣俟三世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但是仍然留有铸币。 可以看出,虽然萨珊波斯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但并不为中国史家所重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甚至连萨珊波斯末王的名字都未能统一&&《旧唐书》是伊嗣候,《新唐书》为伊嗣俟。以中古波斯语这个名字的实际发音Yazdākird来看,恐怕后者的转写相对准确,前者的&候&大约是由于誊抄较为生僻的&俟&字时形近致讹了。 关于波斯王子卑路斯国破家亡后的经历,《新唐书》和《旧唐书》的经历更有颇多抵牾之处。 《旧唐书》中,卑路斯先后两次被高宗授职,第一次是右武卫将军,第二次是左威卫将军。《新唐书》中,卑路斯并没有先后被授予右武卫将军和左威卫将军,当上左威卫将军的是他在唐朝宫廷当了质子的儿子泥涅师。同样,客居吐火罗二十年的也是他儿子。以卑路斯的年龄推断,《新唐书》的说法更加可信一些。 《新唐书》中&西部独存&的说法更是荒唐不合常理&&阿拉伯人正是从萨珊波斯的西面打来,将其吞没的。波斯王子都被迫一路流落东土,所谓西部独存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作为卑路斯来华前最后落脚点的疾陵城,即今阿富汗西南部的扎兰季,也并非处在萨珊波斯的西部。 但无论如何,卑路斯在亡国后前来中国,并最终病卒于此是可以肯定的。 漫漫复国路 虽然唐高宗对前来求援的波斯使节颇多礼遇,但是毕竟波斯路远,加之应付西突厥和吐蕃才是唐朝皇帝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所谓援助也多为象征性的。如卑路斯在疾陵城期间,唐朝封其为波斯都督,但并未对其提供任何军事保护。以至于在公元674年,卑路斯由于大食的不断侵逼被迫逃离中亚,身入中国。 然而卑路斯前来中国并非自愿,而是国家政权被篡夺后的无奈之举,因此他在中国始终积极寻求复国。请援不利,卑路斯在中国也不会坐以待毙,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他就请求高宗皇帝在长安醴泉坊建起一座&波斯胡寺&。 波斯寺的建立可谓是卑路斯团结一切波斯流亡力量的一项尝试。 萨珊波斯主要信仰祆教,即俗称所谓拜火教。卑路斯作为王室成员和正统继承人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波斯寺却并非祆教的宗教场所。波斯人的亲戚粟特人也多信奉祆教,粟特人安伽墓中生动描绘了胡人在中国的生活场景。 所谓波斯寺虽然冠名波斯,但在初唐时主要是指作为基督教一支的景教的活动地点。这并非是中国人分不清景教和祆教&&彼时中国主要信仰祆教的粟特人甚多,中国人对祆教较为熟悉,而祆教的活动场所被称为祆祠。景教在中国反而是个新事物,因此虽然景教徒并非萨珊波斯主流,不过由于大多数中国景教徒仍然来自萨珊波斯地区,景教在中国人眼里仍然是一种波斯宗教,其活动场所也就叫波斯寺了。 随同卑路斯来华的波斯贵族们虽然以祆教徒为主,但也不乏景教徒,而当时长安本就有旅居中国的波斯景教社团。甚至有说法认为卑路斯的夫人也是景教徒,也无怪乎卑路斯作为祆教徒要奏请建立波斯胡寺了。 只是卑路斯的诸多努力并没有取得太多的成效。随着卑路斯在长安辞世,复兴波斯的角色转移到了他儿子泥涅师头上。 大概令波斯王子更加无奈的是,虽然在679年,唐朝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护送波斯王子回国复位,但实际上真实打算是攻打吐蕃和西突厥。也因此,当裴行俭行军至碎叶城,成功平定西突厥后,就立碑凯旋,把波斯王子扔在了吐火罗。泥涅师靠着部众在吐火罗斯坦死死撑了二十多年后,终于在708年逃回长安,自此波斯王子们的复国企图彻底失败。 尽管复国梦破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停留在中国的萨珊波斯贵族一方面逐渐和中国人融合,如改姓&李&等汉族大姓并积极入仕;另一方面又和中国人始终维持着区别。 根据出土的《苏谅妻马氏墓志》,一直到萨珊波斯入华两百年后的晚唐咸通十五年(874年),萨珊波斯遗民仍旧保留祆教信仰,甚至还能使用中古波斯文字婆罗钵文,所谓&苏谅&和&马氏&乍看像是中国人的名字,实际是对Sūrēn和Msī这样的波斯名的巧妙翻译。在整整两个世纪后,波斯人仍然坚持使用自己的语言和名字。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竖有六十一蕃臣像,其中&右骁卫大将军兼波斯都督波斯王卑路斯&、&波斯大首领南昧&两像就在其中,静静守卫着他们的庇护者。 今人恐怕很难揣摩当年在华萨珊波斯遗民的心态,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他们作为一个孤独的小群体居住了很多代,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却始终怀有波斯情结,没有彻底融入中国。而后来来华经商的波斯同胞不少却已经皈依了他们的敌人带来的伊斯兰教,更是与他们格格不入。大概最能与他们取得共鸣的,还是印度的帕西人或者以色列建立前的犹太人吧。
[责任编辑:李志明]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29539
播放数:289749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波斯王子3配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