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中国耶稣基督教的危害真正的耶稣永远完美的耶稣是善良,仁慈,不为骂人,连买房子,本来就是物业事,都是她

这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耶路撒冷”,是中国基督教最兴盛的城市!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圣地,著名的耶稣殉难教堂就位于耶路撒冷,全世界的基督教徒都期望着有一天可以去耶路撒冷朝圣,包括中国基督徒。如果你是基督徒,又没有能力和时间去遥远的耶路撒冷朝圣,不妨到温州逛逛,因为温州被称为“中国的耶路撒冷”,是中国基督教最兴盛的城市!
图中的温州只有900多万人口,却矗立着数百座教堂,而在同等规模的地区,一般仅有区区数十座。基督教活跃于温州地区,俨然是当下中国宗教景观的一个缩影。
图中的温州是一个比较早开埠的沿海城市,它1876年《烟台条约》后就开埠了,并且此前就有英国传教士曹雅直来到温州,较早地带来了福音的种子。
图中的温州一面靠海,一面靠山,海代表它的开放,山代表它的封闭,它能接纳外来文化,接纳了以后又囤积在这个地方,所以温州人的性格里有双重性,有能接纳的一面,也有固执的一面。开埠早,山高皇帝远,再加上既开放又封闭的人文精神,让温州变得特别适合基督教的传播。
图中的温州本土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偏离也是基督教能够得以传播的重要原因。由于温州地处沿海边陲,远离华夏文明的中心,早期人民为山越族,早期归东瓯国控制,后来才被逐渐迁徙来的汉人所同化。但毕竟与中原文化隔阂较深,因此接受外来文化也较少障碍。
图中的温州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为温州带来了自由与繁荣,发家致富的温州人不断为信仰投资,兴建教堂与各种宗教建筑,不仅仅是基督教,佛教与道教也一直有信徒,只是渐渐不如基督教昌盛。由于经济的发达,教会做到了财务自由,海外亲朋的接济使得家庭教会有底气做到独立。
图中的温州的基督教传播发展迅速,但并不意味无所阻碍。其依然与土著势力产生过剧烈冲突,哪怕是当代温州普遍认可基督教的存在的情况下,也依然存在家庭亲友因为宗教而反目的个例。任何外来的异质文明想要在中国生长,都有一个阵痛期。因为经济利益与信仰之间的冲突,不同力量必然会相互争斗,直到势均力敌,相互妥协为止。
此外,温州人特别会做生意,被称为“东方犹太人”,因此温州被称为“中国的耶路撒冷”也确实是挺符合的。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当前位置: >>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
内容提要近代基督教入华是继明      清之际天主教入华之后中 西之间又一次大规模的文 化交流与碰撞。 此次基督教入华对中 西社会都产生了 深刻的 影响, 成为学者们研 究的 热点。 传教方式是研究这一课题必须关注的问 题, 故笔者以 近代基督教入华 的 传教方式为研究切入点, 运用分析、 比 较的 方法, 论述了 近代基督教在华由“ 整 体置换” 到“ 宏观改造” 两种传教方式的内 容及其转变过程, 重点分析了 两种传 教方式形成的原因、 特点 ;产生的不同结果和影响, 并对此做出评价.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简要回 顾了 唐、 元、 明 末清初及近代基督教四次传入中国 的概况。 第二部分:      笔者将第四次即 近代基督教在中国的 传播又分为三个阶段作了 进一步的叙述。 以上两个部分系本篇论文主论部分的铺垫。      第三部分:论述了近代以来到 1      9 世纪末期基督教在华的传教方式即 “ 整体置换方式” 的形成原因、 表现、 传教结果, 分析了在这种传教方式下传教受阻的原因。第四部分:重点论述了1      9 世纪末期以后基督教传教方式由 “ 整体置换”到“ 宏观改造”的转变,全面分析了转变的原因、表现和转变之后的传教结果。第五部分:      运用对比的方法总结了上述两种传教方式的特点, 分析了 两种传教方式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关 键 词: 近代中 国 : 基督教; 传教方式; 转 变 A b s t r a C the C T      h r i s t i ni a t ym i s s i o ni n 肋d e r nC h i a 份 n a sa n o t h e rl 叩o rt a n tc u l t u r ec o . 叨 u n i c a t i o na n dc 1 a s hb e t w e e nw e s t e r na n dC h 1 n as i n c et h eat C h o l i cm i s s i o ni nl 滋eM i n ga n d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t i m e ,t h e C ri h s t i a n i t y田 i s s i o ni nC h i n ah a daP ro ou f n di n f l u e n c eo nb o t hC hi n e s e nd a w e s t e r ns o c i a l , a n d b e c 哑 ah o ti s s u e t o b es t u d i e d 勿l a t e rs c h o l r. aT h em i s s i o nf o r 口i sv e r yi 叩o r t a n ti ns t u d y i n gt h em i s s i n h o i s t o r y,5 0t h i s rt a i c l e oc f u s e s t h e r e s e rc a h o b j e c t nt o h e O珊 o f f t h e C ri h s t i a n i t ym i s s i o n i n m o d e r n hi C n a . U s i n g na a l y s i s a n d c o n t r a s t m e t h o d s ,t h e rt a i c l ei n s p e c t t h e r e a s o n o f t h e t 份 o d i f f e r e n t m i s s i o n o扭,s f c mi o 飞i n t o b e i n ga n dt h e P r o c e s s o fi tc h ng a e , D i s c u s st h ef e a t re u ,o u t c O n I e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t w od i f f e r e n tm i s s i o nf o r m .h ea T      rt i c 1 e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rt a s : T      h ef i r s tP r tr a e v i e wt h eC h r i s t i ni a t ym i s s i o ni nT ng a ,Y u n ,L a a s tM i n ga n dE ar l yQ i n ga n dm o d e r nC h i n ab r i e f l y . T      h es e c o n dP rtr a e c o u n tt h ep r o c e s so fC h r i s t i a n i t y ,sd e v e l o pi nm o d e r nC h i n ai nt re h es t a g e . T      h i st o P w r t口 a a d eP r e ar P a t i o nf o rt h e服i nb o d yo ft h ea rt i c l e . T      h et h i r dP rtd a i s c u s s e dt h ef o r mo fC h r i s t i a n i t ym i s s i o ni nC h i n ab e or f et h el a t en i n e t e e n t hc e n t u r y .A n dc o n s i d e ri ti saU t c 0 n I eo fi t - n dt h e m 1SSIOn O e X P r e S SaT        h ef ou r t h p rt a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c h ng a i n g 讲o c e s s o f t h e C h r i s t i ni a t y ’5皿 ISSIOn0    fh e w h o l 少r e P l a c e .A n a l y z e dt h er e a s o nw h yi tt a k e ns h 即e帕sb a f f l e d ,te f o r m si nC h i n a . T h i sP rt a or f mf ro mw h o l e 一 r e P l a c et omaro一VleW ra l s o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a s o ni tc h a n g e d ,t h ee x 讲e s sa n dt h eo u t c o m eo fm i s s i o nf o r mo fm a r o s e v i e wr e f o r m So y e r a l l .i f f e r e n t口 i s s i o nf o翔, T      h e f i f t h P rt a c o l n P a r e d t h e t w odSUm和ar1Zee e Pi n f l u e n c et h a tt h e t h ef e a t u r eo ft h e m .A n a l y z e dt h edm1SSI Ond i f f e r e l f tf o r mb r i n gt ot h es o c i e t yo fm od e r nC h i n ac o 叩r e h e n s i v e l y .K e y . o r d s :M o d e r nC h i n a ;C h r i s t i ni a t y ;t h eM i s s i o nf o r m : C h a n g e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 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日期: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约定)签 名 : 土 必 泣一 一 导 师 签 名 : 起鱼立一 日 期 : 王超 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绪(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论文化学理论认为,      文化传播必然导致文化的交流、 冲突与融合。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 象, 它在异质文化间的 相互传播也必然如此。 而传教方式是宗教传播过程中 极为重要的因 素, 它决定着异质文化之间冲突的 剧烈程度和交流的 深度, 关系着传教结果的成败。 因此,任何一种外来宗教要在异域文化中生根、 成长, 就必须慎重考虑自己的传教方式。 历史上 基督教对中国的四次突进中, 前两次即唐代的景教和元代的也里可温教, 均以失败而告终;第 三次即明 清之际 东 来的 天主教, 在耶稣 会士的 苦心经营下终于 有了 一定的 发展, 算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初生其根。究其原因,主要问题还在于传教方式 ( 包括传教的指导思想、方针、策略和具体方法) ,基督教前两次东进在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中一味地依附于中国 本土文化和统治阶层,以致丧失了自己的特点, 被时代所湮没而销声匿迹。明清之际天主教来华后, 以罗民坚、 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在与中国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很快掌握了其特点,非常睿智的采取了 “ 适应”的传教方式,因而取得了空前的成果。其传教方式被后人誉为 “ 利玛窦方针, o ’近代基督教来华以后,      传教士的活动极为广泛, 对中国 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又 复杂的影响。然而, 此次基督教来华的背景已 完全不同于前三次。1 9 世纪,借着西方国 家的强大武力, 带着强烈种族优越感的传教士, 在面对积贫积弱、 内忧外患而又夜郎自 大 的东方大国时, 首先想到的是以 征服的方式而不是以 适应的方式传播基督教。 可是, 这种 不假思索的传教方式在实践中从一开始就遇到了许多阻碍,引 起了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 破坏了基督教的形象, 使基督教在中国的 传播步履维艰。 为了 使基督教能够继续在中国 传播, 几乎与来华传教同步, 传教士们开始了对传教方式的探讨。 随着这种有益探讨的深入, 使基督教和西方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 西方各国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也有了新的认识和 评价。因此,传教方式的探讨对于基督教的传播和中西文化的交流都极具积极意义。 在世界经济加速一体化的今天,      各个国家、 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在加速发展, 如何正确处理这一过程中 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方式也是一个关键。 因此,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上, 以 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教方式为研究对象, 对前后两种不同 传教方式加以 系统论述, 全 面分析其产生的 背景和形成的原因,以及在不同传教方式下所运用的传教方法、 策略、 产 生的结果, 传教士的活动对中国 社会产生的影响等等。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 研究, 全面掌握 王 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救方式的转变传教 士 在华传教的 轨迹, 希冀 对影响 基督教 在近代中国 的 传教方式的因 素 有 一 个 全面的 认 识, 对其来华目 的 及在中国 近代社会中的 作用和影响有一个公允的评价, 从而对异质文化间交流传播的方法、 途径有更深层的 领悟,以资鉴古知今。( 二) 研究现状传教士      对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的 研究, 几乎是与最初来华传教同 步进行的。 这其中多是传教士的原始著述, 包括他们发给母会的述职报告、 与本国教界朋友的书信往来以及回忆录等。 这种著作起步最早, 数量最多。 尽管大多带有个人情感, 且属于教会修史性质, 并 非完整意义上的 学术研究, 但由 于他们是传教事业的当 事人, 因此他们的著作、 书信等都是研究传教史最原始和最真实的资料。 由于中西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巨 大差异, 传教事 业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所以有关传教方式的考虑是传教士经常面对的问 题。 因 而在他们的著述、 书信和述职报告中大多都是如何传教、 如何使传教的效果更好等有关传教方式的探讨,这也是最早对传教方式有关问题的研究。 中国方面,早期对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的      研究著述数量不多且起步较晚。1 9 9 年间, 4 仅有谢洪责的 《 中国耶稣教会史》 , 陈金铺的 《 中国布道史》 和后来的《 西广东长老会史》 、 《    福州美以 美会年会史》 、 《 两广浸信会史略》 、 《 浸信会在华布道百年史》 等。 这几本阐述 基督教在中国各地方传教经过的简史, 其中 有捎带涉及到传教方式的内容, 但所述不多, 且属于教会内部修史性质, 是教会事工的一部分。 另有一些通史性的著作: 如加拿大传教士季理斐编辑的 《 新教在华传教百 年史 ( 1 8 7一1 0 9 0 7 ) 》 ( 上海美华书馆, 1 9 7 年版) 0 , 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来华差会史著作, 并兼工具书性质; 另如赖德烈的《 基督教在华传教史》( 纽约, 1 9 9 年版) 2 , 将中国历史背景和在华传教活动结合起来, 试图 从政治、 经济、思想和宗教的角度来加以阐述, 比 利时的钟鸣旦教授认为该书“ 大概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深入 和 完整的 通史 著 作” 。 ; 还 如福建 协 和大 学教 授王 治心 的《 中国 基督 教史 纲》 ( 上海 青年协会书局1 9 0年版, 4 香港基督教文艺出 版社 1 95 9 年版, 上海古籍出 版社2 0 4 年版) 0 , 站在护教的 立场上肯定了 基督教入华对中国 社会、 文化的 积极贡献, “ 是开中国 基督教通史 类著 作 之先的 一 本书,自 有他的 地 位与 贡 献” 。 , 其不足 在于没 有涉及 东正 教 在中国的传播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 通史 类著作有 1 9 8 年台 6 湾学者杨森富出 版的《 中国 基督教史》0[ 比利时】 钟鸣旦: 《 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研究的新趋势》 见《 基督教文化学刊》 ( 第2 辑) 人民日 报出 版社1 9 9 年版, 第2 5 9 页. 。查时杰:《 七十年来中国基督教通史的研究代序》见魏外扬:《 宣教事业与近代中国》〔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1 78 9 年版,序言。 王超云基份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 台 湾商务印 书馆,1 9 8 年版) 6 ,以 纯客 观的 史学观点立论, 叙述了 唐代至 1 9 0 年代的 6 中国 基督教历史, 仍肯定了 基督教的 积极作用, 本书 所论包含基督新教和天 主教, 也涉及 了 东正教; 还有香港圣公会李兆强牧师所著 《 十字架与莲花》( 香港基督教与中国 宗教文 化研究中 心,1 9 1 年版) 7 , 本书宗旨 在于期望中国 教会 走向 本色化,同时 希望传统中国 文 化在世界教会及文化发展中 扮演重要角色; 天主 教方面的著作有意大利耶稣会士德礼贤的 《 中国 天主教 传教史》(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4年版) 3 ; 刘准的 《 天主教传行中国考》( 河 北献县,1 9 7 年版) 3 ; 徐宗泽神父的 《 中国 天主教传教史概论》( 上海土山 湾印 书馆 1 9 8 3 年版, 上海书 店1 9 0 年版) 9 是中国 天主教通史的代表之作。 这些通史性著作中就己经有更多的文字涉及到传教方式方面的内 容了, 但也只是对传教士个人或某个差会宗派的传教 方法和特点进行评述,而更多的是对传教史的回顾。0 世纪 8 2      0 年代以 来近代基督教入华史成为中国 近代史和中 外关系史 研究中的 显学,国内学者对基督教在华传播史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了 探索和研究,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其 中, 涉及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教方式的著作有顾长声的 《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 上海人民出版社9 1 1 年版, 8 2 0 4 年再版) 0 , 这是新中国 成立以 来, 大陆在传教史研究方面的一部拓荒性学术著作。 全书以 传教士依托和推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为主线,系统的记述了 传教士在华活动 的全过程,涉及军事、政治、文化、教育、慈善事业等多方面。其中在传教方式方面该书首次提出 “ 孔子加耶稣”的说法,也就是 1 9 世纪末期以来部分传教士如林乐知、 花之安、李提摩太、李佳白 等走 “ 上层路线”的传教方式, 认为这完全不同于早期传教士所鼓吹的 “ 孔子 或耶稣”的方式。顾卫民的 《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6 年版)从社 9会史的角度注重新教的 “ 本色化” 和天主教的 “ 中国 化” 运动, 其中 有关传教方式和具体传教方法、 策略的论述, 但是没有新的提法。 王立新的 《 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 ( 天津 人民出 版社 1 9 7 年版) 9 一书, 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走向和传教士的文化主旨 相结合, 来解析 传教士的功过是非,既切中了 近代中国 社会变革的脉搏,又合乎中西文化冲突与交汇的客观历史实际。 书中提出了“ 基要派” 和“ 自 由 派” 这两种传教方式, 也就是 “ 直接布道” 与“ 间接布道”的区别,并论述了与之有关的传教方法和策略。其中的 “ 自由派”和顾长声的 “ 上层路线”的提法相对应,但比 顾长声的提法要更全面。 顾长声的 “ 孔子加耶稣” 和王立新的“ 基要派” 、 “ 自由 派”这两种提法基本上对有关传教方式和策略方面的研究提供了 一种模式 和框架。张力、刘鉴唐所著 《 中国 教案史》( 四 川省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1 9 7 年版) 8 第十二章也论述了 西方传教政策的转变, 但是很简略,也未全面分析其转变的原因。 颜炳是的 《 心归 何处 ― 儒 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中的部分章节也涉及了 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教的方式, 王超云基份教在近代 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认为是强行输入和替代主义, 但是该书注重的是基督教与儒家 文化的冲突。 另外, 在一些通史性的 著作中, 对传教士的 传教方式也 有 涉及, 但是 大多 很 简略 或是一笔 代过。 这类著作有 卓新 平的 《 基督 教 犹太 教志》 ( 见《 中 华文化通志》 第9 卷, 上 海 人民出 版 社,1 9 8 年版) 9 , 牟钟鉴、 张践的 《 中国 宗教通史》 (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00 年版) 2 , 李宽淑的 《 中国 基督教史略》(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1 9 8 年版) 9 , 王友三主编 《 中国 宗教史》( 齐鲁书社,1 9 1 9 年版) ,周燮藩的 《 中国 的基督教》( 商务印 书馆,1 9 7 年版) 9 等。论述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教的文章有 1      0 0 多篇, 但是专门 论述传教方式的并不多。 其中代 表性的文章有吴义雄的 《 自 立与本色化― 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基督教对华传教战略之转变》 ( 载《 中山 大学学报》 2 0 4 年第 6 0 期) ,该文认为从 1 9世纪后期开始, 基督教对华传教战略发生 根本性的转变, 开始以 中国 教会的自 立与本色化为对华传教的 指导思想,文中 还论述了 外国 传教士在这一过程中 所做的 努力。 吕 厚轩、 张伟的 《 清 末基督教在华传教策略改变论述》( 载《 济南大学学报》2 0 4 年第 6 0 期) ,该文主要论述了 传教方式转变的 表现,但在论述传 教策略改变的原因时,只看到国内 社会和民 族思想的发展变化和教会自 身发展变化的作用, 对当时的世界形式只是一笔带过。 王立新的 《 十九世纪在华基督教的两种传教政策》 ( 载《 历 史研究》1 9 9 6 年第3 期) 一文对 1 9 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两个不同 派别 “ 基要派” 和“ 自由派” 各自 的传教方法、 传教对象、 对中国文化风俗的不同态度等进行了 初步研究,认为 1 9 世纪8 0 年代之前, “ 基要派”占主导地位;8 0 年代之后, “ 自由派” 逐渐成为主导力量。此外,涉及传教方式的文章还有谭树林的《 近代教会学校开设儒家经典原因初探》 ( 载《 晋阳学刊》 2 0 0年第 4 期) , 龙秀清的 《 论十九世纪新教传教运动》( 载《 东北 师大学报》1 9 8 年第 3 9 期) ,吴梓明、陶飞亚的 《 晚清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载《 文史哲》1 9 7 年第2 9 期) ,秦立霞 的《 从传教为主到教育为 本一-试论近代教会大学角色转变的历史根源》 ( 载《 江苏高教》 2 0 2 0 年第 1 期) 等等。 根据以      上对传教方式研究史的回顾可见, 虽成果颇丰, 但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 第一, 与传教方式有关的传教方法、 策略等内容, 大量存在于当时西方来华传教士的书信、 日 记、 回忆录和述职报告中, 由 于他们是从更好的 服务传教事业这一现实目的出发的, 故 相关内 容比 较零碎,还没有从 “ 方式” 、 “ 策略”的高度加以 总结, 且属于教会事工的一部分, 不能算作真正的学术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传教士从大陆的退出, 传教士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随着其传教事业的结束而结束。 第二, 教内 学者的 研究多是个人传教经验的 总结, 带有很强的个人感情色彩, 因此在认识上难免片面化。 第三, 国内 学者对传教方式的 研究还嫌不足。 在八、 九十年 代虽有一定 进展, 顾长声和王立新的 研究关注到了 这个问 王超云基替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题, 但之后大多数国内学者的 注意力便很快转移到了 传教士与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这个 层面上; 而且,国内 学者对这一问 题的研究均是按派别分类进行的。 因此, 对传教方式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细致深入。 鉴于以 上认识, 本文拟将来华传教士作为一个整体, 对其在华传教方式的演变加以全面论述。(      三) 对基督教几个概念的说明为不致引起棍淆,有必要对基督教的几个概念加以界定。通常认为,基督教     ( C ri h s ia t ni t y ) 指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各教派的总 称。 它主要包括三大教派: 天主教( R 咖a n C a t h o l i c hu C r c h ) 、东正教 ( rt o h o d o x C h u r c h ) 和基督新教 ( ro P t e s t nt a i s m ) 。 在我国,由 于翻译上的缘故,汉语中将新教 ( Pr ot e s t nt a i s 耐 译成了基督教, 造成了与基督教总称 ( ch is r ti ni a t y )在概念上的混淆。学术界有人采用 “ 基督宗教”来表述 C h r i s t i a n i t y ,但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同。本文的基督教指 C h r i s t i a n i t y ,基督新教指P r o t e s t nt a i s 。 ,天主教是 R o 帕nC a t h o l i cC h u r c h 。一、基督教入华概述( 一)唐朝时景教入华历史上基督教来华共有四次。      第一次是在唐代, 称为 景教。 景教是古 代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传入中国 后的称谓。 据明熹宗天启五年 ( 公元 1 6 2 5 年) 在西安发现的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 景教于唐贞观九年 ( 公元 6 5 年)正式传入中国,并受到了唐朝统治者 3的热烈欢迎。碑文写道: “ 大秦有上德曰阿罗本,占 青云而载真经, 望风律以驰艰险。贞观九 祀, 至 于长安。 帝 使宰臣 房公玄 龄总 仗西 郊, 宾 迎入内 。 翻 经书 殿, 问 道禁闹。 ” 。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 后, 中国 文献称之为波斯教、 波斯经教、 景教。 关于景教之得名, 碑文这样写道: “ 真常之道, 妙而难名。 功用昭彰, 强称景教。 ” 也就是说, 当时还没有一个专 门的或者很恰当的名称, 所以 勉强称之为景教。 后来的 学者对 “ 景教” 这一名称有如下解。参见 【 英】阿? 克? 穆尔:《 一五五0年前的中国 基督教史》中华书局,1 9 4 年版, 8 第4 3 页; 朱谦之: 《 中国景教》 人民出版社,1 99 3 年,附录一。 王超云基份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释: 李 之藻 在其 《 读景教碑书后》中 认为: “ 景者, 大也, 绍也, 光明 也” 。 阳 玛诺 也认为是“ 光明 广大之意” 。曾 经署名景门 后学的杨襄甫 在他的 《 景教碑文纪事考证》中 说: “ 景之 云 者 , 文 取 光 明 之 意, 义出 本 经 约 翰 福 音 传 一 章 云 。 ” 。 钱 念 幼 所 撰《 归 潜 记 》 ( 丁 编 之一)中 也写道: “ 景教者,基督旧 教之聂斯托尔派也。……入中国 后不能不定一名称, 而 西文原音弗谐于口, 乃取《 新约》 光照之义, 命名曰景。 景又训大, 与喀多利克( ca th li o q e) u 原意 亦合, 可谓善于定名。 ” ②由      于受到唐朝统治者的 优遇,景教入华后很快便立足中国,建寺传道。碑文记: “ 贞观十又二年秋七月诏日: 道无常 名, 圣无常体, 随 方设教, 密济群生。 大秦国 大德阿罗 本, 远将经像, 来献上京。 详其教旨 , 玄妙无为。 观其元宗, 生成立要。 词无繁说, 理有忘签。济 物 利人, 宜行天 下。 所司即 于 京 义宁 坊造大 秦寺一 所, 度僧二十一 人。 ” 。此后景教曾有过 “ 法流十道” 、 “ 寺满百城” ④ 的 无限 风光. 但是由 于景教徒大肆邀宠于统治者, 走了一条近乎纯粹的上层路线, 缺乏一定的信众基础。同时, 为了不被中国本土文化排斥, 景教徒在经典的 翻译传述上也极力比 附并盛于唐朝的儒、 释、 道三教, 从而失去了自 身的 特点。 除上述原因外, 笔者认为传教士作为商人的文化身份使其更注重于经商和商业利益而忽视了其传教职责。于是唐武宗会昌五年 ( 公元 8 5 年)灭佛令之后, 4 景教很快便形消影 散, 绝迹于中原。 阿拉伯人阿伯尔法拉及 ( bu A lf ra a j) 说: “ 回教纪元三百七十七年时( 公 元9 7 年, 8 宋太宗雍熙四年) 在八吉打城基督教徒居留 地某教堂之后, 余遇基督教僧那及兰( N jr a an )。 其人年甚幼,面目 可爱,静默寡言, 不受问则决不启口。七年前 ( 公元 9 0 8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 五年) 尝受大总管之命, 与僧五人往中国 整顿其地基督教。 余访问其 旅行情况。 那告余云,中国之基督教已 全亡。 教徒皆 遭横死, 教堂毁坏。 全国之中, 彼一人外, 无第二 基督 教 徒矣。 遍寻 全 境, 竟无 一人 可以 教 授者, 故急归回 也。 ” ⑥( 二) 元朝也里可温教来华基督教第二次入华是在元朝。      景教在唐朝被禁灭后, 在中原地区很快消失, 但是在边 疆少数民 族, 尤其是北方少数民 族的许多部落仍然保留了景教信仰。 元朝建立后, 景教也0参见徐宗泽: 《 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书店,1 9 0 年版, 9 第8 5 页. 0朱谦之:《 中国景教》东 方出 版社,1 9 3年版, 9 第1 5 页。 克? 穆尔:《 一五五0年前的中国 基督教史》中华书局, 98 1 4 年版, 第4 3 页。 。【 英】阿 ? 中外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中华书局,2 加3 年版,第2 32 页。 。张星娘:《 王起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随之再次入华。元统治者在建立其横跨亚欧的大帝国时,对宗教也实行一视同      仁,皆为我用的政策。 元世祖忽必烈曾 对马可 . 波罗说: “ 有人敬耶稣,有人拜佛,其他的人敬穆罕默德,我不晓 得那 位最大。 我便都 敬 他们, 求 他们庇佑我” 。 。成吉思 汗家 族 还与 信奉景教的 可烈 部和汪古部联 姻, 这便使景教得以 在蒙古部落上层人物中自 由 发展。 成吉思汗的后继者窝阔台、 贵由 等等也对景教等宗教实行怀柔政策。 随着元朝的建立, 景教从边缘地带进入政治 中心地区, 在全国 传布开来。 许多蒙古贵族、 官员、 侍臣、 御医和一些色目 人都信奉景教。元朝重臣 镇海及其几个儿子都是景教徒。 。景教的 神职人员 还享有免除 税赋、 差役和军役等特殊待遇。 如至元四年 “ 二月, 诏遣官签平阳、 太厚人为军,除军、 站、 僧、道、 也里可 温、 答失 蛮、 儒 人等户 外” . ③至 元二十九 年七月 , “ 也 里 鬼里、 沙沙尝 签 僧、 道、 儒、 也可里 温、 答赤蛮 为军, 诏 令 止隶 军籍” 。 . 此 外, “ 止定 宗、 宪 宗 之间, 则 诸教士 之田 税、 商税, 均行 豁免” ⑥ 。 “ 军籍之停 止, 摇役 之镯除, 租税之 豁免” @ ,己 是 政府的 一 种特 殊优待, 但是,当时 元朝政府对也可里温的 尊崇尚 不至此, “ 至元十九年四月,救也可里 温依僧例给 粮” 。 。 景教在蒙元帝国的尊崇下, 一时 颇为壮大, 有景教徒达 3 万人之多 气据近人研究, 元代景教徒遍及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陕西、山 西、辽宁、北京、 河北、 河南、 江苏、 浙江、 福建、 广东、四 川、 云南等全国 各地⑧ 。 “ 足见也里可温 人数之遍于 各路, 备极一时之盛也” 。 。为此, 元朝政府还专门设崇福司, 管理也里可温等教诸事。 “ 祟福司,秩 ( 从)二品。掌领马儿哈昔列班也里可温十字寺祭享等事。至元二十六年置, 延佑二年改为院, ? ? …省并天下也里可温掌教司七十二所, 悉以 其事归之. ””在景教流行的同时,天主教也在元朝时传入中国。1      2 4 5年方济各会修士柏郎嘉宾等三人携教皇书信来与蒙古修好, 这是罗马教廷与蒙古之间 通使的开 始; 之后有鲁布鲁克受法王路易九世之遣于 1 2 3 年通使蒙古。1 5 2 6 年波罗兄弟抵达蒙古上都,狈见蒙古可汗, 登基不久的忽必烈接见了 波罗兄弟。当了解到教会详情后, “ 世祖即派二人携带玺书,出。任继愈: 《 中国的 基督教》 商务印书 馆,1 9 7 年版。 9 。朱 谦之: 《 中国 景教》 东 方出 版 社,1 9 3 年版, 9 第1 3页. 7 .《 元史 ? 兵志》中 华书局,1 9 6 年版, 7 卷9 8, 第2 5 3页。 1 。《 元史 ? 世祖纪》中 华书局,1 9 6 年版, 7 卷1 7,第3 4 页。 6 。《 陈垣学术论文集》( 第一集)中 华书局,1 9 0 年版,第2 8 2 页。 。《 元也里可温教考》见陈垣:《 陈垣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年版,第 2 2 页。 0《 元史 ? 世祖纪》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卷 1 2 ,第 2 41 一2 4 2 页。 .徐宗泽: 《 中国天主教史概论》上海书店,1 , 0 年版,第 1 9 0 页。 6 。张 星娘编注: 《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 第3 9 5 一 4 6 页 中华书局, 0 2 o 3 年版。 0 .陈 垣: 《 陈垣学术论文集》( 第一集)中华书 局,1 9 0 年版, 8 第9 页。 u《 元史 ? 百官志》中华书局,1 9 6 年版, 7 卷8 9,第2 27 3 页。 王超云基赞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使教廷, 要 求教 宗 派 遣一 百 位通晓 七艺的 学 者东来” 。 。 通过波 罗一 家的 努 力, 元朝 统治者与天主教教皇之间有了一定的沟通和了解, 这为不久以 后天主教正式传入中国 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1 2 9 年教皇尼古拉四 8 世派意大利方济各会修士约翰? 孟德高维诺作为教廷使节前往中国, 成为天主教来华真正开教的第一人。 元皇帝对天主教徒也颇为宽厚, 故孟德高维诺的 传 教活 动较为顺利, 他先后领洗入教的 人很多。元朝对于景教和天主教不加区别,      通称为也里可温。 陈垣说: “ ‘ 也里可温’ 者, 元时基督 教 之 通 称也. ” 呱 而, 不论 是景教 还是 天主教都未能 在当时的 中国 继续生 存 下去。 究其原因, 是因为景教与天主教的信仰者大多是可兰人、 蒙古人和色目 人。 这样元代基督教在中国的发 展, 并非大多数中国 人尤其是汉人的饭依过程, 而主要展示了“ 事实上或名义上的 外国 基 督教 徒 在中国 居住时的 活动” ③ ,因 而未能 在中国 本 土 文化扎根。 加之景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的相互攻汗, 势不两立, 也削弱了元朝基督教在华的影响, 限制了其发展。 此外, 元朝基督教徒依附于蒙古人的政治势力而侵犯其他宗教的利益, 结果招致其他宗教势力的排挤和打击, 也影响了 基督教的进一步发展。 马薛里吉思在镇江为官时, 倚势将历 史悠久的佛教金山 寺强占而改为十字寺, “ 也里可温擅作十字寺于金山地……倚势修十字寺” ④这引 起人们的反感, 元仁宗降旨 拆除 景教所建, 毁其十字, 使“ 其重作佛像, 绘画寺壁, 永以 为 金山 寺院” , 并裁定 “ 金山 也 里可 温子子 孙孙勿 争, 争 者坐罚以 重论” 气罗马教廷的分裂,中西交通在 1      4 世纪中叶以 来的阻塞,元朝统治的危机等都促使了 也里可温教的消亡。 在孟德高维诺死后, 中国天主教群龙无首, 罗马教廷由 于分裂而自 顾不暇。1 36 8 年,明 代元而起,明 太祖朱元璋明 令禁止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这样, 基督教在中国再度很快消亡。徐宗泽认为: “ 元代之信奉天主教者, 大抵系西域各部落人,真 正之中国人实绝无而仅有。 元朝以 鞋粗种征服中国占其地而有之; 及一旦失势蒙古人及其他民 族皆远逃出塞: 汉族重行恢复, 则蒙古异族所有之一切建设,自 然尽量铲除之矣。 且当时 又 无教 士 继续 来 华, 亡羊失 牧, 不 久而 竟无声 无臭。 ” 曲。方豪:《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上)中华书局,1 9 8 年版,第2 4 页。.陈 垣: 《 元也 里可 温 教考》见 《 陈垣 集》中 国社 会科学出 版社, 2 00 年版, 第3 3 页.。【 英】阿 ? 克? 穆尔:《 一五五0年前的中国 基督教史》中华书局,1 9 4 年版,第2 8 页.④卓新 平: 《 基督 教 犹 太教志》 , 《 中 华 文化通志》 第9 典, 上海 人民 出 版社, 1 9 8年版, 9 第4 9 页. .陈垣: 《 陈垣学术论文集》( 第一集)中华书 局,1 9 0 年版,第3 8 4 页。 .徐宗泽: 《 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 上海书店,1 9 0 年版, 9 第1 0 页。 6 王超云基赞教在近代 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 三)明末清初的天主教入华明清之际天主教来华是基督教第三次东进。      经过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之后, 西方基督教世界在这时己 发生了巨 大的 变化。 宗教改革运动使罗马教会势力减弱, 而“ 新航道”的开辟和 “ 新大陆”的发现所带来的 海外传教高潮则给基督教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一天主教在欧洲的 失势使他以“ 欧 洲所失, 海外补回” ①为口 号, 将海外传教作为振兴教会的一项重要措施。 从此, 基督教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真正成为世界性宗教, 尤其以天主 教各修会的海外传教活动最为活跃。耶稣会、 方济各会、多明 我会等修会相继入华传教, 促成了 基督教在中国的第三次传行。 以      利玛窦、 罗明坚等为代表的耶稣会士, 通过对中国 社会的深入观察和分析, 敏锐地 把握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认识到 “ 儒教是中国固有的、 最古老的 宗教。 儒生管理着这个国 家。 它有大量的 典 籍,比 其 他宗教有 着大的 多的 影响 力。 ” 。要 想“ 为 基督教在 中国 开 拓一 片新田 园, 就 必须跻身于 儒者 之林。 ” ⑧因 此 他们采取了 思 想的 契 合, 精英阶层的切入, 伦理的示范等方式以思想、 学术、 伦理为切入点传播天主教。 思想上通过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相结合,并借助于对佛家的抗击和批判与晚明时期知识界的意趣合缘共鸣。 以耶稣会为代表的天主教传教士注意到争取士大夫阶层的同情, 调和甚至变革天主教的礼仪制度以减少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是传教成功的关键。 为此, 他们大量著书译书, 讲授科学, 介绍西学以 吸引听 众, 并辅以 适当 宣讲教义。 在付出了巨 大的 努力, 促 成基督教在华传播的第三次高 潮的同时掀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巨浪。 在他们的努力下, 天 主教在中国 有了 一定的 信众基础, 并得到统治者及士大夫阶层中许多人的 理解与 支持。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中,      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 而“ 士大夫实独占 地成为中国 的 统治阶 层” 。 . 因 此, 传教 士选择了 一条以 文 人士 大夫为 主要 传教 对 象的 精 英路线, 采用了讲求重质量而不单纯追求教徒数量的方法。 利玛窦认为在中国“ 一个知识分子的饭依较许多一般教友更有价值” 气 他指出: “ 假如有一 批知识分子或进士、 举人、 秀才以 及官吏等进教,由 于知识分子能进教,自 然可以铲除一般人可能对我们的 误会。 如果我们有相当 多的 教 友, 那 就 不愁给皇帝 上 奏疏了” ⑧ 。 为 此 他们主要通过 交友 和 传播科学技术来与中国儒士阶层对话, 以期达到传教的目 的。 利玛窦曾向中国较为系统地介绍了 地理。参见唐逸:《 基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3 年版,第3 9 0 页。 1.王晓朝: ‘ 基督教与帝国文化》东 方出 版社,1 9 7 年版,第1 9 0 页。 3 。王书楷: 《 天主教早期入中国史话》( 内 部读物)湖北蒲析市第一印 刷厂印 刷,1 9 3 年印,第I 9 4 页。 D 。金耀基: 《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 人民 大学出 版社,1 9 9 年版,第5 5 页。 。《 利玛窦全 集》 第四 册( 台 湾) 光 启 辅仁 联 合发行, 1 9 6年 8 版, 第5 2 1 一 5 2 页。 。《 利玛窦书信集》( 台湾) 光启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4 0 页。 1 王起云基1 肾 教在近 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学、 数学、 天文学等等; 之后的 汤若望不仅是天文学家, 而且在机械制造方 面也颇有造诣。 他曾 帮助崇祯皇帝制造出了 威力强大的“ 红夷大炮” , 后又帮助清政府编制 “ 时宪历” , 深 得清朝统治者的尊祟。 南怀仁在康熙时负责修造大炮, 并且在中国与俄罗斯 等国的外交活 动中担任重要角色。 他们的 种种努力减少了中国 人对外来者的敌视和排斤, 获得了 最高统治阶层的支持。在取得社会上层同与情支持的同时,      传教士们非常注重个人品格的培养, 强调“ 灵修” 与道德实践, 他们所具有的道德的感化力和人格的感召力赢得了中国人的赞誉。 当时的思 想家李蛰评价利玛窦说: “ 凡我国书籍, 无不读,? 一 请明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有 请明于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说。 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 行此间之礼仪。 ”是一 个“ 中 极 玲珑, 外极朴实” 的“ 极 标致” 之 人。 。 顺治 帝曾 评价汤 若望: “ 玛法 ( 顺治 对汤若望的尊称, 满语意为 可敬的 长者、 爷爷) 为人无比。 别的人并不爱我, 只是为利禄而 当 官, 所以 常 来求恩, 他却 表示恩 宠已 满 足, 这真是不爱 利禄爱 君主 啊! ” ② 在华耶稣会士的      种种努力, 减少了中国 人高傲自 大的心理及对外来者的敌视和排斥,获得了最高统治阶级的支持、 利用, 从而使天主教在中国取得长足发展, 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能够禁而不绝。 1 6 0年时, 5 天主教在华有教徒 巧万人⑧ , 到1 7 0年教徒人数至少 达到3 0 万刃 。 传教士己 深入到除云、 贵、 川外的全国 各地, 尤以 江南、 直隶 及东南沿海发 展最快。 。 康熙晚年, 在华天主 教传教士内 部发生了 关于中国 “ 敬孔祭祖”问 题的 “ 礼仪之争” ,由于罗马教皇下通谕, 禁止中国教徒 “ 敬孔祭祖” ,使 “ 礼仪之争” 升级为罗马教廷与中国皇帝之间的冲突。 康熙皇帝盛怒之下一改其以往对天主教的宽松政策, 降旨 禁教:“ 以 后不 必西 洋人 在中 国 行教, 禁 止即 可, 免得多 事。 ” 。罗马 教皇 本笃 十四 世于1 7 4 2 年再度颁布通谕 《 自 上主圣意》 ,以 严厉的 措辞禁止中国 教徒行中国 礼仪, 禁止再讨论礼仪问 题。 清朝自 康熙以 后的诸皇帝均实行禁教政策, 天主教在中国的传行再度衰微, 到1 10 8年教徒 人数下降 到 约2 5万人 。 , 但 这也 使 近代基 督教再次 来华传教 有了 一 定的 基础。。孙尚杨: 《 利玛窦与徐光启》新华出版社,1 9 3 年版,第2 9 7 页。 6 .任延黎主编 《 中国天主教基础知识,宗教文化出版社,1 9 9 年版,第2 0 页。 .张力、刘鉴唐: 《 中国教案史》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7 年版,第3 8 5 页。。【 法】 卫青心: 《 法国 对华传教 政策》 ( 上) ,中 国社 会 科学出 版社, 1 9 1年版, 9 绪论。。孙尚扬、钟鸣旦:《 一八四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学苑出版社,2 0 4 年版,第 3 0 2 页。 4。张泽: 《 清代禁教时期的天主教》 ( 台 湾) 光启出版社,1 9 3 年版,第2 9 2 页。。 【 法1 卫 青 心 : 《 法国 对 华 传 教 政 策 》 上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 1 91 年 版, 第8 6页 ; 顾 长 声 : 《 传 教 士 与 近 代中 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1 年版,第 伟页。 8 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 四) 清末民初的基督教基督教第四次大规模来华,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      后。1 8 0 年之前,天主教会以地 4下传播的 方式仍维系着其在华的 生存, 而东正教于1 7 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了 教堂, 到1 8 7 0 年, 新教传教士也 进入中国。 但因 这时清政府仍然实 行严格的 禁教政策, 教会活动多处于地下状态,因而虽有一定的 基础, 但没有构成强大的发展势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势力的发展, 他们极力要求打开中国国门, 以 作为它 们的 原料产地和商品 市场。 同时, 西方宗教界面对世俗化社会下宗教势力的 衰弱,为维系其国内 信徒的宗教热情掀起了 1 9世纪海外传教运动。 为此, 在传教士的鼓吹下他们动用武力, 于1 8 0 年发动了 4 鸦片战争, 之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强行解除清政府长达百年之久的禁教政策。 尤 其是北京条约签定之后,以 新教为主的各派、 各差会在华开始了大规模传教活动, 天主教各修会亦重新派遣大批传教士入华, 俄罗斯东正教也从北京、 东北进而深入到内 地开展范围 广泛的传教活动。由此形成了基督教第四次入华传教的高潮。 与前三次相比,      基督教第四次入华有着自 身的特点: 一是其传教活动不必完全从头做 起, 而可以 借助于其在中国内 地保存的教会组织体系及其影响; 二是此次传教使基督教最 终在中国 真正立足, 使之留 存发展至今; 三是基督教各派的差会、 修会和传教使团均凭借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强加于中国人民头上的各种不平等条约而推行其大规模传教活 动,由此造成了 许多中国人对 “ 洋教”的抵触心态, 引发了不少 “ 教案” 事件, 结果导致 了基督教在中国的畸形发展,而中国基督教徒及其神职人员亦开始走上探索中国教会 自立、自 办, 形成 “ 本色” 教会的 道路。 。以 下专门 就近代基督教来华 ( 1 8 0 年以 4 后的第四次来华) 稍加展开,分阶段叙述。二、以新教为主的基督教近代来华发展概况( 一) 1 8 6 0 年之前为初期发展阶段早在 1      7 世纪中叶, 基督新教教徒就开始注意向中国 传教。英国公谊会的 创始人乔治? 福克斯在他的日 记中这样写道: “ 在1 66 1年 ( 清顺治十七年) 有三位教友, 名叫施丹。卓新平: 《 基督教犹太教志》 , 《 中华文化通志》第9 典上海人民出 版社,1 9 8 年版, 9 第1 3 页. 1 王超云基替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白( J o h n s t bb u s ) 、 考司曲 路( R i c h rd C a o s t r o p p e ) 、 福尔 ( H e n r y F e l l ) , 他们很勇敢 地到中国 传教, 经过了 不少困 难。 ” 。 但关于这次传教未见其他记载。 此后, 一方面由 于中国的禁教政策, 另一方面由 于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贸易, 出于商业利益, 该公司严禁船只搭载传教士前往印 度、 中国 传教。 马礼逊作为第一个来中国 大陆的新教传教士, 直到 1 8 7 0年9 月5 日 才辗 转 至 挞 澳门 , 9 月7 日 抵达 广州 。 。 根据 伦敦会给 他的 指示: “ 我 们相信你能够继续留在广州而不致遭到反对, 一直住到你能达到完全学会中文的目 标。 ? ? ? ? ? 一 是你可编 纂一部中 文 字典, … … 二 是你可把圣经 翻译 成中 文。 ” 。 他以 东印 度公 司 正式 雇员的身份为 掩护, 在广州、 澳门 等地从事传教活动, 先后翻译了 《 新约》 和《 旧约》 , 编撰了 《 华英字典 》 , 并于1 8 3年陆 2 续出 齐, 使基督 教的 全部原 始 教 义首次 得以 完 整 地介绍 给中国 气在他的倡导下, 新教传教士于 1 8 2 年、1 3 8 3 年在广州创刊了英文期刊 《 中国丛报》和中国境内 第一份中 文期刊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 在接收新教徒方面,1 8 4年7 1 月1 6日 ,马礼 逊来华7 年后, 才在 澳门 为 广东人蔡高 施洗 ⑥ , 发 展了 第一个中国 大陆 新教 徒。1 8 6 1年 n月3 日 作为马礼逊的助手于1 8 1 3 年来华的米怜在马六甲 为梁发施洗入教, 成为第二个中国 新教教俨 。由 于清廷严厉的教禁和天主教在澳门的 排斥, 马礼逊在华传教活动步履维艰,进展极慢。然而马礼逊前后在华传教 2 5 年,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新教入华莫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史家所评论的: “ 评价新教早期成就的真正标准不 在于它收 到了 多少 信徒, 而 在于它为后来的 工作 所莫 定的 基础。 ” 。 1 8 0 年鸦片战争 4前, 基督教传教士在华主要活动一是搜集情报, 鼓吹采用强硬手段叩开中国大门的政治活动; 一是为在中国传教做准备性活动。 在鼓吹对华使用武力方面, 以《 中国 从报》 为阵地, 发表了大量发动战争的叫嚣: “ 根据中华帝国目 前的态度,如不使用武力, 就没有一个政府可与之保持体面的交往。 ” 。“ 倘若我们希望同中国 缔结一项条约, 就必须在刺刀尖下命令它这样做, 用大炮的口 来增强辩论。……我们是主张采用有力的和果断措施的鼓吹者。 姻此类言论在当时的传教士与欧美商人之中比比皆 是。 德国 传教士郭实腊以 传教为名,曾十多次在中国 沿海侦察, 搜集了大量有关中国军事、 政治、 经济的情报。 他对清政府在。【 韩】 李宽 淑: 《 中 国 基督 教 史略》社 会 科学文 献出 版社, 1 9 8年 9 版, 第1 6 页。 3 .马 礼逊夫人: ‘ 马 礼 逊回 忆录》 广西 师范大 学出 版社, 2 0 4年版, 0 第3 8页。 。马礼逊夫人: 《 马礼逊回忆录》1 8 7 年1 0 月2 0 日“ 伦敦教会给马礼逊的指示” , 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 0 4 年版 0第2 5 页-。顾长声: ‘ 传教士 与 近 代中国》 上 海人民 出 版社, 1 9 1年版,第2 8 5 页。 。马 礼 逊夫人: 《 马 礼 逊回 忆录》 广西师范大 学出 版社, 00 2 4年版, 第9 9 页; 【 法】 卫青 心: 《 法国 对华 传教政策》 ( 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1 年版,第6 9 2 页。 .【 美】 麦沾恩: ‘ 中华最早的 布道者梁发》见 《 近代史资料》中 华书局,1 , 9 年, 7 第2 期, 第1 1 页。 5 0【 美】费正 清: ‘ 剑桥中国 晚清史》( 上) 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3 年版, 9 第6 4 页。 0 0顾长声:《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1 年版,第3 8 4 页。 0转引自 顾长声: 《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1 年版,第3 8 5 页。 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欲方式的转变上海的防务详细调查后得出结论: “ 如果我们是以敌人的身份到这里来, 整个中国的抵抗不 会超过 半小时. ” “ 所有这一 切 我 们都已 充 分调查清楚” ① 1 8 9 年裨治文 2 来华 前, 公 理会给他的 指示中说: “ 在你工作和环境允许的 情况下, 我们要求你把有关中国 人民 的 特征、 状况、 风俗、 习惯等, 特别要对这些情况受他们的宗教影响,向公理会做出 完整的 报告。 ”。但鸦片 战争 前清政府始终 奉 行 禁 教政 策, 1 8 5、1 0 8 n年都 有关于 禁教的 上 谕 1 8 2年 1嘉庆帝再次颁谕: “ 自 此以 后, 如有洋人秘密印 刷书籍, 或设立传教机关, 希图惑众, 及有满汉人等受西洋人委派传扬其教, 及改称名字, 扰乱治安者, 应严为防范, 为首者立斩;如有秘密向 少数人宣传洋教而不改称名字者, 斩监候: 信从洋教而不愿反教者, 充军远方。 ” 。 天主教也一直处于地下状态。 故传教工作一直处于边缘地带,没有多少 进展。 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      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迫使清政府解除教禁。84 1 2 年的中英 《 南京条约》 、1 8 4 年的中 美《 望厦条约》 和中法 《 黄埔条约》 使西方传教 士得以 合法进入中国长期居住,并进而取得在五个通商口 岸传教和建教堂的权利。 但是,8 1 4 6 年之前, 基督教各派仍未 在华取得合法传教权, 因 此, 传教未能公开 进行. 1 8 4 6 年,在外国势力的压制下道光帝下令正式解除自 康熙、雍正以 来长达百年之久的教禁, 规定:“ 天主教既系劝人为善, 与别项邪教迥不相同, 业已准免查禁。……所有康熙年间各省旧建之天主堂, 除己 改为庙宇民 居者毋庸查办外, 其原旧 房屋尚 存者, 如堪明 确实, 准其给还该处 奉教之人. ” 怡 西方各国 武 力和不 平等 条约的 保 护下, 在华天主 教 传教 事业再次开始复兴, 并有许多新的差会来华。 这时, 活跃于中国的有耶稣会、 遣使会、巴 黎外方传教 会等, 他们在江苏、 安徽、 河北、香港、贵阳、 广东、 直隶、 北京、重庆、 河南等地广泛 活动。因教务发展迅速,罗马教皇在原来澳门、 南京、 北京三个主教区的 基础上, 又增加了 陕 西、山 西、山 东、 湖 广、 江 西、 云南、 香港、高 丽等 8 个 代牧主 教区 ⑤ 。 清政 府对天主教的弛禁引起了基督新教的 不满,于是,又赶紧派誉英向新教传教士解释说: “ 本大臣于各国习教规矩,有无分别, 本不知晓,今已知之较多,故再宣布,天主教无论供奉十字架图像与不供奉十字架图 像, 凡习教为善者,中国盖不禁止。 至规矩之或异或同,断无分拒之理。 ” 。 于 是, 基督新教 也 得以 在华 合法 传布。 据统计, 新 教各派 在华 传 教士 人数1 8 4 0年为2 0 人,1 8 4 5 年为3 1 人,1 8 4 8 年6 6 人,1 8 5 5 年7 5 人,1 8 5 8 年8 1 人,1 8 6 0 年1 0 0。顾长声: 《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 版社,1 9 8 1 年版, 第3 1 页。 。转引自 谭树林:《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与中国传统文化》载 《 北方论丛》1 9 8 年,第4 9 期. . 【 美1 麦沾 思: 《 中 华 最早的 布道 者 梁发 》见 ( 近代史资 料》中 华书 局, 1 9 9年, 7 第2 期, 第1 7 页? 4 。张泽:《 清代禁教时期的天主教》( 台湾)光启出版社,1 9 3 年版,第2 9 5 页. 2 。王 友三主 编《 中国 宗教史》 ( 下) 齐鲁书 社, 1 9 1年版, 9 第9 1 页. 5 。【 法】 史式徽: 《 江南传教史》第1 卷 上海译文出 版社,1 9 3 年版, 8 第8 2 页。 王超云基誉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余人 。 。 教徒人数 1 8 4 4 年为6 人,1 8 5 5 年7 2 5 人,到1 8 6 0 年增加到约2 0 0 0 人② 。 这些差会和传教士主要分属于英、 美、 德、 加拿大等国, 从教派来说主要分属于圣公宗、 浸礼宗、 公理宗、 信义宗、 长老宗、监理宗以 及内 地会系等。 1      8 4 0年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虽使传教士获得在五个通商口 岸传教的特权, 但不允许进入内 地, 并有法令加以 严格限 制。 清廷再三申明: 传教士 “ 只于 通商五口 地方 建堂 礼 拜, 断不 越界 传教” ⑧ 。 “ 倘有违 背条 约, 越界 妄行地方官一 经 拿获, 即 解 送 各国 领事 管 束惩 办” 。 。 即 是 在五 个通商口 岸 传教也 必 须是 “ 以 早出 晚归, 不准 在外过夜为断” 气因 此, 传教 “ 工 作 无大进展, 播种虽多, 收 获有限” ⑥ . 而中 国 传统 文 化根深蒂固的强大影响及其影响下形成的淡薄的宗教意识, 使得基督教在这一时期虽有发展,但成果并不显著. 1 8 6 年6 5 月3 0 日, 杨格非给伦敦 教会的 报告中, 谈到他在中国 传教的困难时说: “ 中国人似乎是我所见到和了 解到最漠不关心、最冷淡、最无情、最不要宗教 的民 族。 ” 。( 二)1 8 0 年到 1 6 9 世纪末是基督教在华大规模传教时期鸦片战争后,      企图以 基督征服中国的传教士们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 无视条约和清政府的规定, 潜入中国内 地各省非法传教, 与当 地人民 发生冲突, 引发了最初的 教案。 1 8 6 5年法国 神甫马赖等非法潜入广西西林传教, 被知县张鸣凤逮捕处死, 法国遂以 此为借口与英国 联合发动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迫使清政府分别与 俄、 美、 英、 法签订了 《 天津条约》 , 将允许传教士深入内 地活动的“ 传教宽容条款” 强 行塞入条约, 使基督教在华的“ 传教自由” 得到了保障。中俄条约第 8 款规定: “ 天主教原为行善,嗣后中国于安分传教之人,当一体矜恤保护, 不可欺侮凌虐, 亦不可于安分之人禁其传习, 若俄国人由通商处所进内地传教者, 领事馆与内地沿边地方官按照定额, 查验执照, 果系良民, 即行花押放行,以便 稽查。 ” ⑧ 中 美条 约 第2 9 款规定: “ 耶 稣 圣教, 又名 天主教, 原为劝 人为善, 凡 欲 人 施诸。卓新 平: 《 基督 教 犹太教志》 《 中 华文 化通志》 第9 典, 上 海人民 出 版 社,1 9 8 年, 9 第1 5一1 3 6页。 3 .顾长声: 《 传教士 与 近代中国》 上海 人民出 版社,1 81 9 年版, 第n 了 页。 .《 筹 办 夷务始 末》 道光朝, 卷7 6, 第2 8 0页; 8 张力、 刘 鉴唐: 《 中国 教 案史》四 川省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 1 9 7年版, 8第3 3 2 页。。‘ 筹 办 夷务始 末》 道光朝 卷7 3, 第3 页;王 立新: 《 晚清政 府对 基督 教 和传 教士的 政策》 载《 近代史 研究》1 9 6年 9第3 期。。 《 筹 办 夷务 始 末 》 道 光 朝 卷7 6, 第3 1 6页; 3 《 中 国 教 案 史》 四 川 省 社 会 科 学院 出 版 社, 1 9 7年 8 版, 第3 2页。 3 。《 中 华归 主 ― 中国 基督 教事 业统计1 9 1一 0 1 9 2 。 》中国 社 会科学出 版 社1 85 9 年版, 第4 09 页. 。顾长声: 《 从马礼 逊到司 徒雷登》 上海人民出 版社,1 9 5 年版,第1 8 9页. 8。王铁崖:《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 1 册,三联书店,1 9 8 1 年版,第8 8 页。 王超云基誉教在近代中国 传教方式的 转变己 者亦 如是 施于 人. 嗣 后 所有安分 传教习 教 之人, 当一 体矜 恤 保护, 不可 欺 侮凌 虐。 凡 有遵照 教 规 安 分 传习 者, 他 人 毋 得 骚 扰. ” 。中 英 条 约 第8 款 规 定 : “ 耶 稣 圣 教 暨 天 主 教, 原系为善之道, 待人如己。自 后凡有传授习 学者, 一体保护。 其安分无过, 中国 官毫不得刻 待禁阻。 ” . 中 法条约第 1 3款规定: “ 天主教原以 劝人行善为 本, 凡奉教之人,皆 全获保佑身家祥 其会同礼拜诵经等事, 概听 其便。凡按第八款备有盖印执照安然入内 地传教之人,地方官务必厚待保护。 凡中国 人愿信奉天主教而循规蹈矩者, 毫无查 禁,皆 免惩治。向 来 所有或写、 或刻奉禁天主教各明 文, 无论何处, 盖行宽免。 ” ③1      8 0 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 《 6 北京条约》 。中法 《 北京 条约》规定: “ 应如道光二十六年正月二十五日 上谕,即晓示天下黎民, 任各处军民人等 传习天主教, 会合讲道、 建堂礼拜, 且将滥行查擎者, 予以 应得处分。 又将前谋害奉天主教者之时所充之天主堂、 学堂、 全 坟、田 土、 房廊等件应赔还, 交法国 驻割京师之钦差大臣, 转 交该 处 奉教 之人, 并 任法国 传 教士 在各省 租买田 地, 建 造自 便。 ” ④此 款最 后一 句为法文本中 没有, 而是当时任翻译的巴 黎外方传教会士艾美在中 文约本上私自 添加的, 它 为后来天主教会在中国内 地广置产业、占有田 地伪造了根据。有史家评论此举说: “ 传播 上帝福音的教士, 居然可以用欺骗诈术于如此重大的事项, 即使目 的纯为良 善, 其手段仍深为 可鄙。 ” ⑥ 《 天津条约》 和《 北 京条 约》 之后, 基督教 在华 进入了 广 泛、 深入的 大规 模传教时期。 天主教各修会和新教各差会纷纷派遣传教士进入内 地各省, 并创立了许多新的 传道会, 他们主要采用到处讲道, 散发宗教宣传品等直接传道方法。 此外,由于 “ 时局的 剧变, 迫使传教士们的工作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 他们的传教工作就不得不和他们的前辈有所不同。 ” ⑥传教士还采用了 少量的诸如文字出版、医疗、慈善、 教育等事业为传教的辅助手段, 吸引 信众, 增加教徒人数, 因此取得了较大发展。 其中 新教在 1 8 4 年有 2 6 4个 传教会,1 8 位传教士;1 9 8 6 年有 2 7 9 个传教会,4 3 位传教士,华人传道 7 7 0 人;1 5 8 9 8年 有4 1个 传 教会, 传教士 1 2 9 6 人, 华人 传道 1 6 5 7 人 。 。 到1 9世纪 末仅 西方新教 传教士 就已 增至 1 5 0 0 尸 。 中国 教徒人数 1 8 6 0 年为 2 0 0 0 人,1 8 7 6 年为 1 3 0 3 5 名,1 8 8 9 年为0王铁崖: 《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 册, 三联书店,1 9 1 年版,第9 8 5 页。 .王铁崖: 《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 册, 三联书店,1 9 8 1 年版,第9 7 页. 。张泽: 《 清代禁教时期的 夭主教》( 台湾) 光启出 版社,1 9 3 年版, 9 第2 27 页。 0王铁崖:《 中州 日 约章汇编》第 1 册,三联书店,1 9 8 1 年版,第 1 7 页。 4 。吕 实强: 《 中国官 绅 反 教的 原因 ( 1 8 0一1 6 8 7 4 ) 》 ( 台北) 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 研究 所, 1 9 6年 版, 第1 2一1 0 o 3 页: 顾 卫民:《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6 年版,第 1 9 9 页。 2 。【 法】 史 式 徽: 《 江南 传教史》 第1 卷上 海 译文出 版社,1 9 3 年版‘ 8。王 友 三 主 编‘ 中 国 宗 教 史 ) ( 下) 齐 鲁书 社 , 1 9 1年 9 版, 第9 5一 8 9 6页 8 .0王友三主编 《 中国宗教史》( 下)齐鲁书社,1 99 1 年版,第9 3 页。 7 王超云基替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72 3 87 人, 1 8 8年8 9 o 6 2名 8 。 。 天主 教 在这一时 期 也得到了 相当 的 发展, 到1 9 0年时, 已有 天 主 教 代 牧区3 7个, 教 士1 3 6人, 5 其中 包 括 外国 传教 士8 6人, 8 。教 徒 人 数达 到7 2万人 ⑧ . 1 8 0 年以 6 前, 全国 仅 有1 4个宣教 师驻 在地,1 8 1 年一 6 1 8 8 0 年, 新 开 辟了 宣 教师 驻在地6 5 处。以 后2 0 年( 1 8 8 1 一 1 9 0 0 ) 中 又 增加了2 7 7 处 ④ 。( 三) 庚子事变后到2 0 世纪2 0 年代是基督教在中国全面深入发展时期义和团运动给西方在华教会和传教士以      沉重的打击, 据统计, 被杀害的 天主教主教 5人, 教士4 8 人, 修女9 人, 修士3 人,中国 教徒近 3 万人: 外国 新教教士1 8 人,教友 5 00人, 教堂约四 分之三被毁 户 . 这迫使教会痛定思痛,自 我反省, 对在 华传教方式做 出了 相应的调整: 严禁教士干预政治、 诉讼, 注重入教者的 基本素质, 更多 地采用间 接的方法传教,培养中国 籍神职人员,试图消除中国 人的误解及反感。由此, 教案逐渐减少, 而且许多知识分子也开始接纳并认同基督教。 另外,中国社会在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 的变革和革命也有利于基督教的传播。因此,基督教 1 9 0 年后在华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传教士 人数、 信徒人数和来华差会数日 益激增。 基督新教的 外国 传教士 1 9 0 年是 1 5 0 0 人⑥ ,1 9 0 5 年增至3 4 4 5 人, 5 年间翻T 一番多, 1 9 1 0 年达5 1 4 4 人, 1 9 1 4 年是46 5 2 人, 到1 9 7 年竟达8 2 0 0 人, 其中 半 数以 上来自 美国, 有4 5 0人 。 。 中国 新教 徒人数1 9 0 0 年是8 0 0 0 0 人, 1 9 0 4 年增加到 1 3 0 0 0 0 人, 1 9 1 4 年为2 5 0 0 0 0 人, 1 9 1 8 年约有 3 5 0 0 0 0人⑧ ,1 9 2 年4 o 2 5 9 人@ 3 . 基督新教的 宗派 1 9 0 年已 有6 1 个传入中国, 但在2 0 世纪的头2 0 年中竟增加了一倍多,1 9 0 年有 1 2 0 个,此外, 3 还要加上 3 6 个诸如基督教青年会、救 世军和雅礼 布道 会等 基 督教组 织 。 。 天主 教方面,由 于清政 府的 保 护和自 身 传教 政策的调整,也比 前一时期大为发展。 从人数来说,1 9 0 年天主教在华传教士是 8 6 人,1 8 9 0 1 年1 3 9 1 人, 1 9 2 0 年1 3 6 4 人, 1 9 3 0 年2 0 6 8 人。 这几个年份梵蒂冈 派驻中国 的 代表人数分0王友三主 编《 中国宗教史》 ( 下) 齐鲁书社,1 91 年版, 第9 5一 8 9 6 页。 8 。卓新平: 《 基督教犹太教志》 , 《 中华文化通志》 第9 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年版, 9 第1 5 页。 3。穆 启 蒙 编 著, 侯 景 文 译 : 《 中 国 天 主 教 史 》 ( 台 ) 光 启出 版 社, 1 9 3年 9 版, 第1 7页。 2。《 中 华归主― 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 ( 1 9 1一1 0 9 2 0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5 年版, 8 第5 2 页。 7 。张力、 刘 鉴 唐: 《 中国 教案史》四 川省 社会 科学院出 版社, 1 9 7年 8 版, 第5 3页。 1 。顾长声: 《 传教士与 近代中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1 年版, 8 第2 0 页. 5 。王友三: 《 中国宗教史》 ( 下) 齐鲁书社,1 9 1 年版,第9 9 9 页。 。顾长声: 《 传教士与 近 代中国 》 上 海人民 出 版社,1 9 1年版, 8 第2 0 页。 5 。王友三: 《 中国宗教史》( 下) 齐鲁书社,1 9 9 1 年版, 第9 9 页. 。[ 美】费正 清:《 剑桥中华民国史》 ( 上)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 9 8 年版,第 1 9 8 8 一 1 9 页。 8 王超云基替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别是4 1 人, 7 人, 4 4人, 5 6 9 人, 称为 “ 宗 座 代牧” 或“ 监牧” 。 . 天主教 徒人数增 加也很快,1 9 0 0 年是 7 4 1 5 6 2 人,1 9 0 7 年初达 1 0 0 万人,1 9 1 0 年增加到 1 2 9 2 2 8 7 人, 3 年中增加3 0 万人, 1 9 2 0 年是1 9 9 魂 4 5 3 人, 1 9 2 1 年 超过2 0 0 万,1 9 3 2 年达 到2 5 6 2 7 4 2 人 ② 。 1 9 0 0年以前的3 0 年教徒增加一倍,而之后的1 3 年就增加了一倍。这一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主要应归于基督教在华传教方式的      调整和传教策略的改变。 这缓和了教会和传教士与中国人民的矛盾, 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国人变革、自 新、富强及向 西方学习的心里,中国社会在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也为基督教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三、强权支持下的整体置换方式8世纪后期到 1 1      9 世纪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寻找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各国最迫切的要求。 处于清王朝统治下闭关自守的中国却徘徊在封建统治的衰退期而迟迟不能前进, 地广人多而又积贫积弱的中国成了欧美列强扩张的理想目 标。 传教士急于要打开中国传教大门 而鼓吹对华使用武力, 在传教士的叫嚣下,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 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 下,西方传教士仗着炮舰的余威,带着 “ 白 种人的义务” ,纷纷进入中国传教。由于对西 方种族、 文化、 经济、 社会强烈的优越感, 使他们从传教的方式方法到对待中国社会及本土文化上都带 有 浓烈的 “ 文化帝国 主义” 色驴 。 这一时 期 传教 事业在不 平等条约的 保护下虽有一定发展, 但他们的传教方式和任意恶事的 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愤怒和反抗,民 教矛盾和中 西文化冲突日 益尖锐, 产生了 数以百计的教案, 阻碍了 传教事业的 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酿成了全国性反帝反洋教运动的总爆发― 义和团运动.0王友三: 《 中国宗教史》( 下) 齐鲁书社,1 9 9 1 年版,第1 0 9 页。 1。德 礼 贤: 《 中国 天主教史》( 台 湾) 商务印 书馆, 1 9 3年 8 版, 第9 - 3 4页. 9 。文化帝国 主义是上世纪9 0 年代美国 历史学界研究美国 十九世纪海外宣教的一种新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方式, 文化帝 国主义和商业帝国主义、 政治帝国主义是从功能上对整个帝国主义的一种划分。 通过这种划分,它把传教士的活动和 帝国 主义的 对外扩张联系 起来, 用功能类比 和结构关系的 观点 进行分析,从而提出 美国 传教士十九世纪中叶的在华活 动是一种不同 于经济或政治帝国 主义的文化帝国主义。这一理论在分析传教士的 活动时,不局限于 他们的主观意图和所采用的策略,而是着眼于影响他们行为方式的内在深刻的文化因素。尽管传教士所作的一切努力可能都是为了传扬基督教, 但宣教工作和帝国主义的 整个侵略活动却被一条强大的锁链- 帝国 主义文化―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 联系并非意味着传教士在侵略活动中 扮演着某种具体的角色, 而是指他们的言 行中总是流露出 一种 “ 帝国主义精神” 。 所以, 他们的活动无论是属于文化、商业或政治的范畴,其性质都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其根本特性为 “ 强加. o , 王超 云基赞教在近代中国传表方式的转变( 一)整体置换方式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即以西方的宗教、 “      整 体置 换” 。 可以 用来描 述1 9世纪 基 督教世界 对华的 整 体政 策,文化、 经济、 政治等全方位取代中国的传统, 在中国 确立西方的 世界观, 将中国纳入世界 资本主义体系,受其操纵,为其服务。 在宗教方面, 从鸦片战争至 小 1 9 0 年义和团运动的 0 多时间,传教士借着西方列国的武力在不平等条约的 6 保护下大量涌入中国,在用强力宣教的同 时, 极力宣扬西方文化优越论, 大肆贬斥甚至污蔑中国 文化低等、 劣质, 中华民族是愚昧落后、甚至低劣的民 族,企图以 基督教文化征服中国,使 “ 中华归主” 。德国传教士郭实 腊在 1 9世纪 3 0 年代就己 声称: “ 我心中长久以 来就怀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即 在 当 今的日 子里, 上帝的荣光一定要在中国 显现, 龙要被废止, 在这个辽阔的 帝国 里, 基督将 成为 唯 一的 王 和 崇拜的 对象。 ” ②这种 传教 方式产生的 原因 是: 当时中国 社会相 对落后和衰弱, 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则处在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 相比 之下传教士们产生的强烈的 文化和种族优越感是其产生的条件, 这种优越感使他们在中国 行事采取了单论国 界、 不论是非的 “ 双重标准” ;西方宗教界在 1 8到 1 9 世纪出现的信仰危机和因之而起的 “ 奋兴运动” 和海外传教运动是其动力所在; 基督教教义上将福音传遍世界的普世性和 “ 除了 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 神” ⑧ 的排他性诫命是这一方式产生的 理论根据;同时, 这种传教方式的生成还受到中世纪尚武精神遗风的影响。现分述于后: 1      . 清王朝末期的腐朽衰弱。中国封建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到 1 9 世纪时己处于衰落的晚期, 清王朝的统治在经历了 “ 康乾盛世”后己 进入危机四 伏的 “ 衰世” 。经济上,封 建土地制度依然是社会的基础。 土地高度集中 使农民失去了 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占 全国人口8 既以 上的 农民 所占 土地仅及耕地面积的1 %左右 0 ④ 。 加上繁重的 地租、 赋税、 劳役和高 利贷, 使广大农民陷于极端贫困、 卖妻器子的悲惨境地。 他们不但无力改 进生产技术, 无法扩大农业再生产和发展家庭手工业, 而且常常连简单再生产也很难维持, 社会生产陷于 停滞落后状态之中。 政治上, 清朝后期的 封建统治阶级, 虚骄自 大,闭塞愚昧, 对世界形 势茫然无知。 面对迫在眉睫的西方侵略,却自以为 “ 大皇帝君临万国, 恩被四表, 无论内地外夷, 均系大 皇帝百 姓” ⑥ , 还在做 “ 天 朝上国” 的 美 梦. 而 吏治的 黑暗 和极端腐败更是到了 难以复加的 地步, 几乎是无官不贪, “ 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 , 这成为阻碍社会。[ 美1保罗 ? 尼特:‘ 宗教对话模式》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4 年版,第2 0 3 页。.《 中国 丛报》1 8 2 年8 3 月号, 第1 0 页, 4 张力、 刘鉴唐: ( 中国教案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 9 7 年版, 8 第2 8 4页。 。引 日 约? 出埃及记)2 0 :1 一 3 .陈旭麓主编 《 中国 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 87 9 年版, 第2 页。 梁廷:《 奥道贡国说》卷 6 ,第 1 0 页;陈旭麓 《 中国近代史》高教出版社,1 9 7 年版,第4 8 页。 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进步的一大毒瘤. 军事上, 八旗军队变成有特权、 养尊处优的寄生阶层, 武官只知吞铜肥 私, 不管营务; 兵卒则扰民 劫财, 从不操练, 致使军制落后, 军备废驰,已 失去了 抵御侵略, 保 卫国 防的 能 力。 当时 借传 教为 名 刺探中国 情报的 传教士郭实腊曾 在 他的《 日 记》 中 写道: (中国) t , 这个国 家……火药的质量低劣, 炮的 保养和使用极坏, …… 所有他们的 军 事 工作已 陷 于 腐烂” 。 整个社 会呈现出 一幅 衰 败凋 弊、 停滞不前的 景 象。2      . 欧 美各国的迅猛发展。 当中国封建社会日 益没落的时 候, 欧美资 本主义国 家却在蓬勃发展, “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 造的 还要多, 还 要大” 气1 8世纪6 0年代英国 首 先开 始了 工业革 命, 到1 9世纪3 0一 0 4年代, 英国资本主义完成了以 大机器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 进程, 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 的国 家, 其工业产量占 世界总 产量的一半。 英国 大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 地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军事力量的发展, 英国 先后击败了老牌殖 民国家葡、西、 荷、法, 取得海上霸权, 成为世界头号强国。1 9 世纪2 0 年代以 后,工业革命逐渐蔓延到 法、 美、 俄、 德等国。 这些国 家也都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走在世界发展的前沿, 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并积极进行海外扩张。 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 中, 利用基督教在普救主义原则下强烈要求人人接受其信仰的特点, 都把宗教作为自己的 工具充当它们推行侵略政策的先锋和开路者。 而传教士为了要将福音传到世界的每一个角 落,也乘机借助政治、经济侵略为后盾,传播宗教。时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的介尼甘 J. ( R . er J ue qo n) 说过: “ 从商务的观点来看,传教工作为我们对华商务的发展,是大为 有利的。 …… 传教士己 经跨过的平原和土地上, 工程师正在进行侧量。 借着这些铁道, 商 人的货品就可以 大量运入内地了。 要是我们没有传教士供给的报告, 中国 大陆上许多地方 到今天还关闭 着呢! 当记住: 我们的商旗是紧跟着十字架的旗号的, 谁打击那高举着十字架的手, 必 然损 伤我 们 商 旗的 利益。 ” 。于是, 近代来 华 传教士总 是与 炮 舰、 商船相依 相随而行。3      . 中西对比 之下传教士的 强烈优越感。 在西方工业革命丰硕成果与中国落后保守的 强烈对比 之下, 更增 加了 传教士们的优越感, 他们对中国 行事采取 “ 双重标准” ,即 “ 但 论国界, 不论是非” ④ , 在与中国 人打交道时 可以 不按西方自 身的价值标准行事. 游历过 欧洲又久居租界 集中 地上海的王韬深有感触地说: “ 西人在其国中,无不谦恭和蔼诚实谨 愿, 循循然奉公守 法, 及一至中土即翻然改 其所为, 竟有前后如出 两人者。 其周旋晋接也,。顾长声:《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上海人民出 版社,1 81 9 年版, 第3 0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 9 2 年版,第2 7 6 页。 5 .张力、刘鉴唐:《 中国教案史》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7 年版,第2 8 29 - 一 2 3 0 页。 0罗志田:《 再造文明之梦― 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5 年版,第 1 9 7 页。 2 王超云基努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无不傲慢侈肆; 其颐指气使之概, 殊令人不可向 迩; 彼以 为驾驭中国 之人, 惟 势力可行耳”。张 之洞也曾 指出 各国“ 皆 视中 华为另一 种讨人嫌 之异物, 不以 同 类相待; 必欲 作践之制 缚之剥削 之, 使不得自 立为 一国 而 后已 ” 。 。 只 有在坚持欧 洲文化 优越 观的 基础 上, 才可以 对“ 劣等” 民 族实行不同的 准则而不觉得违背了自己 的 价值观念。 西方传教士到“ 异端” 国 家去就是为了 教化 “ 化外之民” , 所以 “ 当 和我们在一起时,总带有傲慢的 保护者的高人一等的 神态” ⑧ 。 另 外, 传 教士 之所以 能 不 顾基督教反 暴力的 基本准 则 而 在中国 认同 于炮舰政策, 部分是因为传教的最终目的是精神征服, 而更主要的还是西方文化优越观的支 持, 故能公开支持武力而不觉于心不安。 确实有不少人来华传教是出于善意, 但当中国士 人对此好意冷淡甚而抵制时, 传教士的文化优越感使其不能接受这样的态度。 有传教士以为中 国 人视 西方为 夷狄的 做 法是公 开违背了“ 爱你的 邻 居如你 本人” 。 的 诫 律, 西 方有义务“ 说服” 中国 人走到更加 “ 符合其权利和义务” 的 方向 上来。 如果说服不生效, 就必须 强制。 似乎中国 人“ 犯规” 在先, 西方人也就可以 不按其自 身“ 规矩” 对待中国 人⑥ 。 4      . 工业革命后欧美宗教界面1 右 的困 境。工业革命以 来到 1 9 世纪,欧 美宗教界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也使基督教需要向 外扩张,以 解决自 身的生存困境。 启蒙思想高扬理性大 旗, 使基督教的基本原则遭到批判与冲击,到 1 9 世纪已 被驳得体无完肤, 只剩下道德一 项了。1 8 世纪下半叶开始的 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工业技术的能力,内燃机、轮船与 火车的发明与使用标志着一个新时 代的开始。1 9 世纪中叶以 后电力科学的发展使电力扩 大使用, 人类社会从蒸气时代进入了电力化的时代, 生产力大大提高。 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水平提高, 使人们的宗教思想和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韦尔斯在 《 世界史纲》 中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对宗教思想的影响时说: “ 当物理学的 进步所引起的机械革命, 正在破坏着经过数千年演变的古代文明状态的社会分等, 并已 在产生着一个正义的人类社 会和一个正义的世界秩序的新的可能和新的理想时― 在宗教思想领域中也进行着一场 至少是同等重大、 同等新奇的变化。 就是那个引起机械革命的科学知识的增长, 也正是这些宗教骚乱的原动力。 ” ⑧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使人们感到, 生活的改善不是靠上帝的恩宠,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因此, 人们宁可把时间花在劳动上, 而不愿花在祈祷上。 导致这一时 期西方社会 “ 灵性上死气沉沉” , “ 绝大部分人都毫无宗教热情” ,或 “ 几乎完全忽略灵性王韬:《 张园文录外编 ? 传教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8 年版, 9 第1 2一1 3 页。 2. 页0张之洞:《 致西安鹿尚书电》光绪二十 七年二月初五日 ,《 张文襄公全集》第嘴 册,中国书 店,1 9 0 年影印 9 本, 第1 2 罗志田:《 再造文明 之梦 ― 胡适传》四川 人民出 版社,1 9 5 年版,第1 9 5一1 2 2 页。 4 《 新约 ? 马可福音》1 2:3 1一3 4。 罗志田:《 帝国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条约体系的演进)载 《 中国近代史》2 0 5 年,第 1 0 期。 【 英1韦尔斯:《 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 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1 年版, 第8 39 页。 王超云基赞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方面的 事 情” ① 。由 于生活 世 俗化的 加强, “ 宗 教” 与“ 俗界” 分裂, 信仰生 活 变 成了 一种与政界、商界无关的事,教会人士与普通信众开始脱离, “ 许多牧师整天赌博、 狩猎、酗酒, 毫不 掩 饰他们对周围 奄奄 待毙的 人 们漠不 关 心” 。 。 因 而“ 引 领教外 人士 入教的 工作极少开 展. 下层阶级处于灵性贫乏的 状态. 群众的娱乐活动鄙俗不堪, 文盲到处可见…… 酗酒 之风盛行” ⑤ 。 据此, 有学者认为,1 9世纪是基督教势力在西方大衰落的时 代, 新教教 会的 生 命力 与 影 响 力受 到了 严 重 削 弱, 甚 至 是 完 全 衰 竭了 ④ 。 但与 此同 时 , 受1 9世 纪的虔诚与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人们还难以彻底割舍传统的纽带, 还希望有圣洁的灵性生活。 这种情况需要一种直接指向内 心信仰的召唤,以 激发出 活跃的灵性热情。1 8 世纪 3 任 一 组 0年代卫斯理兄弟在英国、 爱德华兹和怀特菲尔德在北美发起的 福音 “ 奋兴 运动” 代表了 这 种努力。 他们不断巡回布道, 宣扬一种洗心革面使人重生的 转变, 强调悔改归正, 在积极 为他人服务中体现宗教生活, 切实打动了 人们的心弦。 英美随之出 现了 数百个奋兴团 体,最著名的是 “ 牛津圣社” , 它后来发展为卫斯理宗。 卫斯理等人的活动彻底改变了英国人,尤其是中、下层阶级的宗教状况,重新激发了 人们的宗教热情。 “ 奋兴运动”对美国的影响甚至更大更持久,以至出现了第二次大觉醒运动。 “ 奋兴运动”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人 们宗教热情的空前高涨,产生了一批新的宗教团体。但灵性奋兴毕竟只是一种精神激励, 它的对立面是日 益强大的世俗社会, 当国内灵性激发的工作达到极限后, 宗教热情就难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退。为不使信徒重陷世俗社会的 “ 泥沼” , 对外传教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了。 新教各派为了应对社会世俗化的挑战, 并维系国内 信徒的宗教热情发起了大规模的对外传教 运动。 美国 学者妮尔丝在考察美国 传教运动后, 也 认为“ 海外的 传教运动也就是让 宗 教狂热 一 直能 在美国 持续 下去” 的 手段 。 。 天主 教在经 历了1 7 世纪 下半叶 到1 9世纪初的 衰退后,也有所发展。1 8 巧 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在欧洲封建专制主义复辟的过程中 罗马教廷也经历了复辟阶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复兴。 “ 传信部” 和耶稣会重新恢复活动及新的传教组织的成立又给天主教会的 传教活动增添了 力量。 “ 1 8 0 年, 4 欧洲再也没有妨碍天 主 教在 华大力开 展活 动的 重大障 碍了” 气 在这 一时 期 天主教的 传教 活动中, 法。佩吞:《 基督与文明》伦敦 1 9 1 2 年,第3 8、3 7 9、3 7 0 页;转引自 8 杨真:《 基督教史纲》( 上)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1 9 7 9 年版,第心 3 8 页.0[ 美】斯威特:《 美国历史中的卫斯理宗》纽约,1 9 3 3 年版,第3 9 页; 杨真:《 基督教史纲》( 上)生活 ? 读书 ? 新 知三联书店,1 9 7 9 年版,第4 3 9 页.。【 美] 威利斯顿。 沃尔克: 《 基督教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1 年版,第5 9 4 页。 7 。J o h nD i l l e n b e r g e r , P r o t e s t a n t 伪r i s t i a n i t yl n t e r p r e t e d 仆r 训g hl tD e v e l o 四e n t , 晚c m i l l a 田 P L l b l i s h i n gC o 叩a ny , N e wv rkl o 9 8 8P . 1 魂 了 ; 转引自 龙秀清: ( 论十九世纪新教传教运动》载 ( 东北师大学报》1 9 9 8 年,第3 期。 .【 美】 P . C . 妮尔丝: 《 美国 传教士对美国 对华政策之影响》载李本京主编 《 美国基督教会对东亚之影响》正中 书局, 99 1 1 年版,第9 页;龙秀清:《 论十九世纪新教传教运动》载 《 东北师大学报》1 9 8 年,第3 9 期。 。【 美1费正清主编:《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3 年版,第 6 9 03 页。 王超云基份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国一直居领先地位, 其次是意大利、 德国 和比 利时。 传教组织中 复兴后的耶 稣会再次发挥了主要作用。5      . 基督教教义的 普世性及由 此产生的强烈的排他性。 基督教是一种普世主义宗教, 它“ 不同于许多其他宗教的 地方在于, 它有着极为强烈的 将 普遍主义理想化为现实的 愿望, 有着持久不衰、 越来越顽强的 传教使命感, 他要将自 己的 教义与信仰传播给一切人, 要将上帝的 福 音 传遍世界的 每 一个 角 落. ” 。耶 稣基督也曾 训导 他的门 徒 说: “ 天 上地下 所有的权柄都给了我, 所以, 你们要去, 使万民作我的门徒, 奉父、 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 所盼咐 你 们的, 都教 训 他 们遵守, 我 就常与你们同 在, 直到 世界的 末了。 ” 。 基督教 普世主义强 调 其唯 一 性, “ 除了 我以 外, 你不可有别的 神” 。 , “ 神 将他 升为 至高, 又赐给他那超乎万民 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 称耶稣基督为 主, 使荣耀归与父神。 ” ④充分说明耶稣基督至高无上、 神圣不可侵犯,宇宙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耶稣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