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经济前景景是怎样的

大家对中国经济前景怎么看?【历史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129,260贴子:
大家对中国经济前景怎么看?
反正从泛滥的民间融资来看,我对实体经济的前景不看好。
@清风小渺,权限狗衮出历史吧。
反正我知道饿不死就行
兴奋剂上瘾晚期,个人感觉。中央是不敢再发吗啡了,所以民间融资如此横行
撑,撑到哪天撑不住了,一块完蛋
减税会是解决办法吗?
有税收,有拆迁,有市场宏观调控涨钱,还有资源出口和国外援助,经济一片大好啊人家老外工作八个小时,拿我两天的工资,这绝对不是@¥……%问题,这是我个人问题,那么多移民我去不了,只能说我不争气!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2018年中国经济前景怎样?官方回应四大经济热点-中新网
2018年中国经济前景怎样?官方回应四大经济热点
日 00:09 来源:  
  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 李金磊)投资增速放缓会否拖累经济增长?明年中国经济前景会怎么样?下一步房地产市场如何改革?美国税改会否影响中国吸引外资?国家统计局、商务部14日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了诸多外界关心的热点问题。
  投资放缓会否拖累经济增长?
  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7.2%,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是否会拖累明年的经济增长?对此,官方予以了否定。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回应称,今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是7.5%,与上年同期相比回落了0.7个百分点,但同期GDP的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还加快了0.2个百分点。这说明随着经济增长动力格局的变化,投资的适度放缓不一定会下拉经济增长速度。
  毛盛勇认为,尽管投资增速缓中趋稳,但短板领域、创新领域和民生等领域的投资一直保持比较快的增长。投资的效率在提升,结构在持续优化。
资料图:一处刚建设完工的房地产楼盘。 记者 张斌 摄
  明年中国经济前景会怎么样?
  2018年马上就要来了,外界很关心2018年中国经济的前景和走势。毛盛勇判断称,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明年还能够延续下去。
  毛盛勇表示,第一,从世界经济来看,世界经济复苏的态势比较明朗,全球贸易也在比较快地增长,这是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从内部来看,消费能够继续延续规模持续较快增长、结构升级步伐继续加快、消费对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加上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也比较好,所以明年消费应该能延续比较好的增长。明年总的来看,制造业在加快振兴,制造业投资有可能会继续回升,基础设施保持相对平稳,房地产投资也不会有大的起落,所以整个投资应该还能够保持总体平稳的发展态势。
  毛盛勇表示,从以上角度来看,明年的经济增长应该说有一个比较好的支撑,能够延续今年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资料图:北京一处正在建设的楼房。记者 李金磊 摄
  下一步房地产市场如何改革?
  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7.5%,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7.9%,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记者表示,房地产投资数据继续降温,7.5%的增速是近一年内的最低点,预计12月份这一增速将继续降低。
  “整体来看,一方面热点城市或者主要城市的房价上涨局面得到了控制,另一方面,成交、投资总体比较平稳,说明房地产市场当前运行总体是比较平稳的,说明调控取得了成效,风险也得到了初步控制。”毛盛勇称。
  毛盛勇透露,下一步还要加快房地产市场制度的改革,加快推进长效机制的建设,特别是要从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综合施策,更快更好地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这样一个定位。
图为繁忙的厦门集装箱码头。(资料图) 记者 王东明 摄
  美国税改会否影响中国吸引外资?
  在谈到美国税改的影响时,毛盛勇表示,这几年中国一直在推行降税减费的工作,为企业减负累计2万亿元左右,有效支撑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现在企业普遍感觉到税收、费用包括各方面的成本负担还比较重,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也还有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的必要。
  至于美国税改是否影响中国吸引外资,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认为,税收政策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但不一定是决定性因素,可能还取决于东道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市场潜力、生产要素、营商环境等综合因素。
  “我国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中国的宏观经济保持着中高速的增长,内需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们还在大力优化投资和营商环境,不断放宽市场准入。比如,今年我们新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限制性措施就减少了30条。”高峰说。
  “中国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歇,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大幅度减少市场准入限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继续努力提高对外资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我们有信心,中国仍将是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热土。”高峰称。(完)
【编辑:于晓】
>相关新闻:
>经济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 2015 年之后二十年经济发展方向、行业趋势会是怎样的?
我的图书馆
中国 2015 年之后二十年经济发展方向、行业趋势会是怎样的?
发现我回答经济金融类问题几乎都没有人赞,好歹这与我的专业还是有一点点关系嘛……无所谓啦,刚好有空就啰嗦几句。--------------今后20年,也就是,这是个很有趣的时间段。先说说这几年传统意义上,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5年汇率改革,中国廉价成本的优势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于是,以2001年与2005年为两个关键时间点,一直到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的国际贸易与顺差形成了这样的情形:三驾马车中,出口这一驾已经腾飞,但这还远远达不到朱总理的要求。在WTO与汇率改革之前,朱总理还做了两件大事,一件事国企改革,一件是分税制改革。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持续了20年,正在向第三个十年迈进。分税制改革之前,中央财政被称为讨饭财政,中央部门的工资都发不起,更不要说什么有力度的宏观调控。简单地说,分税制改革就是把地方财政抽到中央上来,让中央有钱。造成了三大影响:1.地方没钱,于是用土地财政伴随着商品房的开放政策,房地产行业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带动了水泥、钢铁等十几个产业的发展。2.地方确实没钱,于是又有了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债务的膨胀。3.中央有钱,中央如何花了呢?---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第三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打开了经济发展的第二道引擎。,中国就是如此,出口加基建投资的双轮拉动模式。大多数人应该对于WTO、汇改、贸易顺差不会有太多抨击,而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似乎是存在争议的。中国到底需不需要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中国才完成了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话;2008年,中国人均铁路里程世界排名第200名。2014年,中国账面城镇化率54%,但真实城镇化率才43%,而日本超过70%。所以我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依旧会是个承载。之后呢2008年金融危机,2009年,温总理四万亿一揽子计划救市。2011年,所有经济刺激计划退出,中国经济准时准点进入下降通道,GDP增速从07年14.5%的高点下降到2014年的7.4%,2015年李总理提出了7%左右的增长目标。虽然宏观经济如此不景气,但年这六年间依然不乏亮点。比如网络零售比如电影这些行业能否支撑起中国的未来呢?我的看法是这些都是作料。比如互联网零售。2014年互联网零售的增速43%,似乎是非常好看,但实际上已经是低于预期。2008年,网络零售行业增长132%,之后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图表中看出来,增速是一个明显的下台阶过程。高增长不可持续。原因是,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占总零售市场的份额已经不低了,2014年达到11%,未来一定会更高,但是增速的大幅下滑而市场参与者热情不减,这几乎会注定在未来五六年或者七八年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以20年眼光看,互联网已经离红海不远了。而对于以电影为主力的传媒行业来说,行业天花板也同样临近,他们的好时光可能比互联网行业更短。-------------那么,在2015年,一直到2035年,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哪?2013年李克强新政的部分内容:国企改革(朱总理)、自贸区(邓老大)、城镇化加财政赤字(朱总理)、“一带一路”(朱总理)、鼓励创业(邓老大)、简政放权(邓老大)李克强新政就是一个朱总理加邓老大的改革方案,所以西方人说阳光下没有新鲜事。未来中国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出口。基建不用累述,那么出口呢?不论出口还是内需消费,其核心还是在制造业。年“新经济”的崛起让很多人对于所谓的朝阳行业“趋之若鹜”,制造业却被严重低估了。然而,你去看任何一个发展了几十年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有核心制造业的。人类文明至今,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农业时代,一个是工业时代。至于互联网零售,不管是如何新潮如何朝阳,它存在的意义还是在于为产品交易搭建平台。绝大多数的指向,都是制造业。可是,2015年环境已经与2001年差太多,中国不再有廉价土地、廉价资源、廉价劳动力,中国能如何发展?核心技术。举三个例子,可以表现出中国制造业的落后,同时也是制造业的机遇。例1,如果你用中性笔,2元以上的笔,其笔头多数为瑞士原装进口。墨水还很可能是日本进口。例2,取钱时在ATM机打印了票据,其打印机80%来自于日本与欧洲各国,而国产龙头的核心生产设备也多数为进口设备。例3,中国国产车龙头企业比亚迪,研发雨刮器失败,被迫购买德国博世雨刮器。中国的中端制造,是未来20年我认为发展空间最大的。除了各种产品线,以机床为代表的基础工业也同样是重中之重。没有机床,就没有多少中端制造。第二个是金融业。一会儿有事,简单说两句。李总理在逐渐放开民间金融市场,那么民营银行、保险,未来20年都会有机会。其次,中国股市中的散户70%,全球一般情况是30%,私募基金规模还很小,未来私人理财的空间很大。第三个是农业。务农人口会继续减少,而农业生产效率却提升缓慢,这是机遇。中国人不能不吃粮食,周围十多个邻国,也不能不为战争考虑。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2018中国经济的22个预测:不把握祖国经济发展趋势,你如何创业?
回首2017年宏观经济的热词,莫过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杠杆”、“灰犀牛”等最受业内关注。
而反映在宏观研究领域,则是首席经济学家们的新周期之辩,看多派与看空派观点逻辑鲜明又针锋相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经济学家们对2017年至2018年经济发展的观点。
2017年宏观研究领域最引人关注的“新周期”争论,将国内券商最顶尖的首席大佬们划分为两个阵营:方正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等积极拥抱新周期。
而另一方是以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为代表的保守派观点则相对理性。
任泽平在2014年提出“5000点不是梦”,2015年又提出“一线房价翻一倍”。对于2017年的宏观经济积极看多,认为“新5%比旧8%好”,在年,中国经济将以L型触底,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
任泽平提出从中长期角度,中国经济可能已经告别了过去长达六年的去产能、通缩和资产负债表调整。在研报中,任泽平提出了“产能周期”的概念。
“供给出清新周期是产能周期的第三个阶段,描述的是供给出清进入尾声、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企业盈利改善、资产负债表修复、为新一轮产能扩张蓄积能量的状况。”
看好制造业发展、看中改革加速……多方阵营的看好指标也不一。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称,“多项制造业指标向好,实体经济回暖迹象明显”。
汇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别低估中国经济潜力”、“未来改革的加速,有助于提振企业信心,并支持增长回暖进入可持续扩张”。
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GDP增速超预期,再次验证经济L型拐点已过,经济‘新周期归来’。”
刘煜辉则将本轮的反弹定义为“周期的幻影”,其最早则在3月6日发表《“空中加油”的新周期还是滞胀的“桑拿房”》就开始担忧未来中国宏观经济。
在日天风证券宏观策略会上,刘煜辉发表《钝刀与剃刀》的演讲,他认为,首先中国经济是一个高度信贷依赖型的经济体,经济增长不是靠的效率提升,而是印钞票钱砸出来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催生了金融和房地产两个巨大的泡沫,正是这种庞氏骗局带来的后果导致一旦监管收紧货币,哪怕是边际的轻微收紧,都会迅速转化为钱荒。
在关于新周期争论之时,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CPI比去年同期上涨1.4%,PPI比去年同期上涨7.4%。其中PPI涨幅为2008年四季度以来的季度同比涨幅高点,生产资料价格是推动PPI上涨的主要因素。
一季度GDP数据虽是向好,对此李迅雷解释为:时滞。“对于此轮周期性行业的回暖,不少人认为是新周期的崛起,那为何不是经济下行中的短暂反弹呢?现在经济数据好也没用,马上会再跌下去的。”姜超的《是新周期启动,还是繁荣顶点?》研报同样表达了看空观点。
目前,大家最关注的仍然是2018年的走势。“2016年到2018年,中国经济可能还是L型触底。但是到了2018年下半年,到了2019年,大家将会看到库存周期、房地产周期、产能周期将会同时叠加向上,包括过去这几年供给侧改革红利的释放。
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到2019年,我们将会看到中国经济突破L型的一横向上,发展的质量显著改善,所有的经济空头必须在2018年下半年以前翻多。”任泽平对于2018年宏观经济走势,依旧乐观。
“经济增速回落,周期崛起将被证伪。”李迅雷对2018年的经济仍然看空。“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经济稳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传统产业投资,但这条路越走越窄,这就是为何经济增速回落、不会有新周期的原因。”“经济下行拐点出现。
需求端房贷萎缩、地产销售转负将令地产投资下滑,人民币升值将令出口承压,库存周期步入尾声,去产能制约制造业投资扩张。”2018年,姜超的观点依旧站队空方。
在日天风证券宏观策略会上,刘煜辉发表《钝刀与剃刀》的演讲,他认为,首先中国经济是一个高度信贷依赖型的经济体,经济增长不是靠的效率提升,而是印钞票钱砸出来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催生了金融和房地产两个巨大的泡沫,正是这种庞氏骗局带来的后果导致一旦监管收紧货币,哪怕是边际的轻微收紧,都会迅速转化为钱荒。
在关于新周期争论之时,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CPI比去年同期上涨1.4%,PPI比去年同期上涨7.4%。其中PPI涨幅为2008年四季度以来的季度同比涨幅高点,生产资料价格是推动PPI上涨的主要因素。
一季度GDP数据虽是向好,对此李迅雷解释为:时滞。“对于此轮周期性行业的回暖,不少人认为是新周期的崛起,那为何不是经济下行中的短暂反弹呢?现在经济数据好也没用,马上会再跌下去的。”姜超的《是新周期启动,还是繁荣顶点?》研报同样表达了看空观点。
目前,大家最关注的仍然是2018年的走势。“2016年到2018年,中国经济可能还是L型触底。但是到了2018年下半年,到了2019年,大家将会看到库存周期、房地产周期、产能周期将会同时叠加向上,包括过去这几年供给侧改革红利的释放。
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到2019年,我们将会看到中国经济突破L型的一横向上,发展的质量显著改善,所有的经济空头必须在2018年下半年以前翻多。”任泽平对于2018年宏观经济走势,依旧乐观。
“经济增速回落,周期崛起将被证伪。”李迅雷对2018年的经济仍然看空。“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经济稳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传统产业投资,但这条路越走越窄,这就是为何经济增速回落、不会有新周期的原因。”“经济下行拐点出现。
需求端房贷萎缩、地产销售转负将令地产投资下滑,人民币升值将令出口承压,库存周期步入尾声,去产能制约制造业投资扩张。”2018年,姜超的观点依旧站队空方。
2017年,中国经济取得靓丽的成绩,好于预期。工业企业利润出现20%以上的增长,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已经被打破,外汇储备在减少1万亿美元之后出现了缓慢增长态势;财政收入自2015年以来增长首次超过8%,缓解了刚性支出的压力。
另外,2017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已升至76.8%,为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行业集中度明显攀升。
在外贸方面,在全球经济复苏共振以及汇率贬值因素的带动下,2017年的出口增速同比转正。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前11个月,按美元计的出口同比增速为8%,远高于2015年-2.9%和2016年的-7.7%。
而内需旺盛和大宗商品价格抬升,共同维持了进口的高增速。2017年前11个月,按美元计的进口同比增速为17.3%,远高于2015年-5.5%和2016年的-14.3%。
“可以说,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中国经济在2017年的良好表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应逐步显现的结果,也是投资和出口持续发力的结果。尤其是出口,在经历了两年的负增长之后,增速再度创下近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根据测算,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1.5个百分点左右。
假定没有出口的复苏也没有其他政策刺激,2017年的经济增速可能5.5%甚至更低。”
首创证券分析师张一认为。
多方胜出?空方落败?但是似乎并不是这样。
“在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大致稳定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却呈现出分化加剧的态势。目前几乎在每一个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乐观的一面与悲观的一面。这恰恰就是为何学者与分析师们的意见大相径庭的原因。”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解释为何学者与分析师们针对中国宏观经济乐观与悲观的看法迥然相异的原因。
张明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似乎进入了一个波动率下降、各种指标较为稳定的平台期。然而在貌似平静的水面之下,实则暗流涌动。
“一方面,宏观经济的各方面均呈现出分化加剧的态势,另一方面,去杠杆、控风险的举措也可能产生显著的冲击与影响。乐观者与悲观者均盯住了分化的一个侧面,而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考虑,似乎才能把握中国经济的全貌。”
2018年的宏观形势展望大多数乐观,表述中不乏:稳中求进补短板,监管趋严防风险;全球经济进入繁荣期,中国发展迈向高质量;新时代新周期;底部徘徊延续,趋势稳中向好;经济复苏,优配股市,静待债市;全球新周期,中国新时代;积铢累寸,蓄势待发;周而复始,期而不乱;宏观经济平台期,消费升级进行时;周期迎新催人进,改革辞旧正当时……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就认为,2018年中国经济继续L型,向下的力量主要是地产调控的滞后影响、资金成本上升的滞后影响。向上的力量的主要来自企业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改善带来的扩张,居民收入增加带来的消费提升等。
“总体上看2018年经济平稳,仍能保持在6.7%左右。从三驾马车看,固定资产投资承压,消费和外需是支撑。PPI上涨3.5%,涨幅比2017年回落近三个百分点。CPI上涨2.5%,比2017年提高近一个百分点。PPI和CPI剪刀差显著收窄。
宏观政策继续保持稳定,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更偏向中性。经济平稳、政策趋严、美国加息使得中国资金价格将呈现高位波动特征,10年期国债利率将达到4.1%-4.4%。
人民币汇率趋势性贬值结束得到确认,2018年将在6.5-6.9之间波动。”
看过专家的观点,你不禁会想到:2018年中国经济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中国企业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这不仅是你的疑问,也是中国企业家最为关注的焦点。
安邦智库针对2018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改革大趋势,以及国际政经形势做出了22个重要预判。
那么,2018年,我们又将面临什么状况?
01 预计2018中国经济增长率6.5%
按照中国宏观经济的线性逻辑来评估中国2018年的经济增长,很显然主要数据的曲线和影响都是向下的,只有少部分数据的曲线和影响是向上的。
从世界市场的竞争角度来看,中国2018年的经济增长也不乐观,中国商品及服务在世界市场面临着越来越强大的压力和障碍,世界各国的保守主义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冲击中国经济。
同时,中国的生态环保压力以及以往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增长因素,如无效GDP,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逐渐被剔除,这些因素均将导致201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低于2017年。
图1:中国历年经济增速(%)
表1:国内外主要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速预测
预估中国2018年的经济增长率预估为6.5%。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评估结果是在线性基础上做出的评估,任何一个政府都会因应当期经济的形势及时做出调整和政策改变,均将在一定程度修正经济增长率的数据,因此2018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实际在当期还会存在若干不确定和变数。
02 将实施积极的债务扩张政策
面对当前和今后的国内外形势,安邦咨询认为,中国维持稳健的经济增长和其他发展目标并不能在一种线性基础上考量,而应该结合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缺陷和问题,结合世界经济形势来判断。
要解决这些严肃的挑战和问题,让经济体维持一定的动能恐怕是必须的,这就要求中国需要显著地扩大发债,通过债务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多元目标。
中国实行积极债务扩张政策的主要原因和理由包括:
(1)需要应对美国大力度税改政策的影响,维持中国的财政稳定。
(2)需要活化实体经济,需要制造出一个需求更加畅旺的国内市场,需要新的资本投入。
(3)中国政府目前还有适度的空间来扩张债务,而当前资本过剩的环境提供了足够的资金。
(4)中国调整结构、实现经济转型需要有时间窗口。
(5)中国需要避免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下滑。
(6)中国在十九大有很多政治目标、社会目标以及国际战略,都需要很多钱来实现。
要解决这些问题,扩大债务可能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显然,支持增加债务的理由还有很多,虽然限制条件也很明显,但就形势论形势,现在开始策动和考虑规模超过“4万亿”的大规模刺激方案,恐怕也是中国现实的需要。大致估计,未来3年至5年,中国可能需要30万亿以上至50万亿的增债规模才会有效。
图2:中国政府近年债务余额
至于资本投资方向,不应继续增加在基础设施的投资,无论是效率还是未来负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磅”,都存在着问题,比较理想的投资方向,应该是实体经济减成本、增实力的方向,如:基金。还有军民融合、战略新兴产业、乡土产业、生态环保产业、中国年轻人很擅长的消费科技、“银发产业”以及雄安新区的建设等等。
这不见得是最优方案,但可能是让中国摆脱潜在经济困局最可行的、有力的举措。
03 中国经济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周期性特点,一个上升轨道连结一个下降轨道,这就构成为一个周期。就此而言,“未来会有一个新周期”也没错,因为一个周期一定会连接着一个周期,但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开始步入一个下降轨道,而不是持续的上升。
从趋势的角度来看,中国竞争力呈现的是一种下降的趋势,今后的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修正阶段的增长形态,各种非理性增长因素,无效GDP成分会得到修正,逐渐从经济增长队列中被挤出。
这一过程当然是有代价的,其成本尚不可全面评估,但中国以往GDP增长中的有效GDP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高,这一点无疑是肯定的。
图3:世界经济的国别构成图
就此而言,有两种现象值得重视:
第一,外部世界对于中国的各种担忧似乎有些过分,因为中国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第二,中国自身对于中国实力整体过于乐观的估计,也值得再认识。
作为13亿人口的一个大国市场,其世界影响力肯定是存在的,但中国的竞争力正处于下降和修正的轨道之上,而非持续的上升,这一点需要警惕,否则分岐化的判断甚至猜测将导致自相矛盾的政策效果。
04 将继续压缩产能、解决过剩
我们预估,2018年中国还会继续压缩产能,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解决过剩。
从某种意义上说,压缩产能也是一种去杠杆,但实际二者今后将有所分歧。中国政府在去杠杆的问题上保持谨慎态度,这是因为要确保经济稳定,不能出现失速的状态,可能作为调控手段会出现加杠杆的情况。
图4:年金融机构杠杆率(%)
图5:年企业杠杆率(%)
图6:年政府杠杆率(%)
而去产能,主要是与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有关,否则进口还会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压力更大。
此外,压缩产能还会减少西方对中国的影响。
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从趋势上看,中国经济政策的大目标出现了巨大的调整,由外向内。中国今后经济政策的重点是国内市场,政策方向上强调的也是国内市场。
05 政府将重组社会组织系统
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从观察来看,现在正处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初期阶段,反腐败就是这一历史阶段的一个外部特征和发展证据。
随着这一时期的进程延续,今后中国将会进入到一个社会组织系统重组和重建的阶段,各类社会组织将会全面深化和建设。而目前各类社会组织系统尚处于无序的状态,并未得到统一而有效的重建。
就商业活动而言,各类协会组织将有可能进一步实体化,这将会涉及任命权、审批权、资源分配权等重要的组织资源。
这类组织系统的重建,实际是政府平抑互联网影响和冲击的重要进程和治理步骤,中国政府将会日益重视各类社会组织的建设,这是必然的一种趋势。
06 财团经济可能得到采纳和推行
财团经济有可能得到采纳和推行,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理解上的各种混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对于财团的传统认识以及将财团与财团经济混为一谈。
事实上,财团从来都是政府间接控制市场的工具。尤其是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行业,这是一种需要巨人的行业,而财团可以充当有效的角色。
而中国未来的问题,在于财团的实现路径。
有关混改的政策文件指出,要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需要,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
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
公益类国有企业则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必要的产品或服务价格可以由政府调控。
我们认为,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能力。
现在的混改实际上为财团经济提供了一种实现路径。对于商业类的国有企业,可以“搭船”出海;对于公益类国有企业,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总体上实现“国有+”或是“民营+”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形态,让中国企业强身健体。
中国改革以来的政策实践表明,一项好的政策,仅靠理论号召和行政命令是不行的,还是要做基于效率的考虑,利用市场的原生动力加以驱动,才能有效取得实践成果。
07 民营企业面临巨大挑战
民营企业在中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压力,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营企业家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发展阶段的原因。
图7: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未来,民营企业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1)金融资源的限制;
(2)政治形势的变化和适应;
(3)劳动力资源的紧张;
(4)法律的完善滞后于发展的需要;
(5)资源利用的许可;
(6)资源分配的调控;
(7)混改。
民营企业家必须要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强力竞争,部分民营企业可能出现“散户”化和“个体”化的趋势,实体企业在事实上转化个人投资者。
08 再私有化和再国有化
中国目前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再私有化和再国有化,双轨前进。
图8:低效率的国企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消耗者
2017年国有企业的数据到当年11月止
很滥的国有企业通过私有化实现扩张;需要政策大力支持的民营企业,则通过引入国有资本,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国有化。
需要竞争和积极性的国有企业是在再私有化的问题;不赚钱但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民营企业是通过再国有化,解决养起来的问题。
09 大量发债无法避免
毫无疑问,中国存在债务问题,外部世界通常以债务为标准衡量经济体的健康水平,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大为堪忧。实际中国经济的确存在大量债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上升的速度很快。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居民负债,成为中国债务领域的三大负债隐患。
图9:GDP增速与国企负债率
图10:国内各类型工业企业负债规模
中国社会发展的大目标如果是确定的,那么为了均衡的实现,政府主导就是必须的,而政府财政资源有限,筹集资金就必须依靠大量发债,这是原因之一。
再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回收货币流通量,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既然大家不愿意花钱,政府就来帮助你花钱。
10 外资在中国将出现分化
回顾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对待外资的第一个阶段基本是以最优厚的条件来吸引外资;第二个阶段强调“利用好”外资;第三个阶段是“让你发财”,这个阶段中国已建立起对自身市场规模的自信,如果说不是过度自信的话。
至于今后,预估来到中国发展的外资将会出现分化,这种分化将会表现在产业门类,也会表现在其他方面。世界金融资本将会在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看好”中国市场,因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和产业转型中明显具有服务业的吸引力。
图1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图12:主要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占比
世界上其他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产业和企业,也会看到中国市场具有“投资特权化”的倾向,因此也会积极介入中国市场,当然这不会是普遍意义上的外资。
11 税收政策或将摇摆不定
债务增长本身就证明政府财政资源的紧张,社会大目标的实现将会导致这种财政资源的紧张更为加剧,因此财政收支恶化的风险隐约可见。要解决这种系统风险,方法通常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加税让税收大幅增长,一个是经济活力释放,税收自然增加。
目前由于世界经济的竞争形势已然成形,尤其是美国的税改打开了世界各国减税的竞赛大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加税虽然有冲动,但却无法拿得出手。
图13:中美税负比较
至于经济活力的释放,这要求进一步扩大自由竞争,进一步提升市场化的水平,与现行社会大目标并不一致。所以,现在的中国税收政策实际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摇摆状态。
无论是房地产税,还是其他制度性的税改,甚至分税制的调整,关键问题都是这种摇摆的税收政策造成的不稳定。
换句话说,中国目前的税收体制和税收政策尚处于一种乐观情绪的控制之下,一旦形势恶化,财政收支恶化的风险更为加剧,则税收政策方面的摇摆将会转而变得坚定不移。
12 抵制奢侈品消费或成主流话语
中国现在面临着矛盾的情形,经济增长需要消费,但社会大目标的实现也提供了反消费的需要,因为这个社会大目标是以贫富均衡为衡量,奢侈的消费只会夸耀富裕,不会有助于社会大目标的实现。
所以,中国政策对于消费,尤其是奢侈品消费的抵制,会渐渐变为主流话语。
此外,消费品尤其是奢侈品消费需要大量进口,需要更多外汇,在人民币汇率趋于贬值的条件下,这是很难获得政策支持的。因此未来在反消费的趋势下,反对“腐朽”生活的话题可能再度出现。
13 个体效率不等于宏观效率
一枝独秀的产业,一枝独秀的企业,在中国是否存在呢?肯定存在!很多人将此视为一种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中国经济的兴旺和乐观。不过令人遗憾的事实在于,个体的高效并不能反映和证明整体的高效。这种“一枝独秀”恰恰是缺陷而非成就。
表2: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收入前20排名
任何一个成功的经济体,尤其是中国这种大国经济,必须在非常多的领域保持高效才能转化为整体上的高效,否则仅仅是数个领域的个体增长很难支撑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
14 货币投放不一定导致通胀
在西方各国实行QE以来,中国央行也动用了大量货币工具,投入了一定规模货币量,但这种货币投放并未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大多数使用QE工具的国家也未发生通货膨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实际其原理在《颠覆世界的城市化》(陈功,2015年)一书中已经清楚讲明,就是货币转化成了产能,产能压低了价格。
那么,随着中国奔向社会发展的更大目标,债务以及债券都会有更大规模的膨胀,这种情况下是否会产生通货膨胀?
答案同样是不一定。
这种情况的出现倒不一定是央行通过各种工具进行平抑,结果导致了通货膨胀没有发作,真正具有极大抑制作用的是,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如果中国市场逐渐“由外转内”,注重内需市场,从一个向外倾销的“世界工厂”变成一个向内的超大型消费市场,那么通货膨胀的发生几率会改变,通胀发生的可能性被大大降低。
图14:历年M2余额、GDP规模及比值()
图15:中国货币投放大增并未带来高通胀
之所以对通货膨胀发生有一定的保留,关键在于“由外转内”的中国经济,通胀是由外部因素导致的。如果一方面发钞,一方面又不注重控制进口,一旦汇率价差映射到了商品价差上,通胀就会伴随商品而输入,这时才会出现通胀。
所以,如果中国进一步扩大货币规模,可以预料今后政策最为强调的就是防止通胀情况的出现。
货币扩张的条件下,通胀是外部性的,这一点影响很大,因为要防止这一情况的出现,“进口从紧”就会发生。
15 全球将进入贸易保护新时代
如果评价欧盟与美国,美国的贸易保护相对来讲比较低,欧盟的贸易保护倾向其实更严重,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一旦统一步骤就会发现欧盟的贸易保护比美国的更厉害。
欧盟与美国的区别在于,美国的贸易保护在明处,体现在法律和法规之上;欧盟的贸易保护往往是在暗处,隐藏在文化与传统的背后。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成为总统之后,“美国第一”以及“美国强大”的口号落在了实处,尤其是税改,大力吸引美国制造业资本回流,再加上对移民政策的修正,还有大砍联合国经费等措施,在事实上引导全球开始进入了一个贸易保护的新时代。
这是现实。
问题在于,贸易保护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如果你不对等采取措施,就等于为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买单”。这是一种经济海啸,也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旦形成,就势不可挡。
所以,未来世界各国都会由开放的自由市场转而倾向保守,世界各国都会倾向贸易保护,这是未来的大潮流。
不过,这样的潮流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不惜代价生产所造成的。这种过度生产,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兴起,创造无与伦比的乐土,无法令人忽视。
图16:中美货物贸易情况(-9)
16 宏观负债决定人民币贬值
人民币汇率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重要经济标志,众多政策走向都与人民币汇率紧密相关。我们所言及的人民币汇率贬值趋势是指的远期,不是指的当期或短期的人民币汇率。
对于短期的人民币汇率,市场上有很多干预手段,可以人为修正汇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央行都会这样做。
对于人民币汇率而言,问题在于,长期趋势怎么办?信息分析上的趋势主要是指时间轴上的可见动向,在分析方法上是信息变动的一个横断面观察。
人民币汇率问题也是如此,时间轴如果被拉长,中国经济体的实际宏观负债就决定了人民币将贬值。其他技术性的工具手段甚至净出口的影响,都不是很大。
图17:美元兑人民币走势图
净出口,完全可能因管制而实现,但这种情况下,无法因为净出口而认为人民币汇率将是坚挺的,经济体内在的原因还是在趋势问题上起决定性作用的。
图18:中国居民和政府部门债务占GDP比(%)
图19:中国企业部门债务占GDP比(%)
而经济体的内在因素中,债务的上升无疑是肯定的,而且今后规模可能越来越大,因此人民币汇率的起伏,虽然情况纷杂,因素多变,但主要看债务。
17 财政刺激方案代替土地经济
如果要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大目标,同时又不会引发巨大的冲击和震动,那么只有靠“钱”来解决问题了。
我们提出30万亿到50万亿的财政刺激方案,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考虑用财政方案以及各种基金取而代之土地经济。拿钱开路,拿钱来填窟窿,否则一定会震动和冲击。银行、地方政府、债务、资产价格暴跌……这一切的影响都不会很小,只有用钱来解决。
事实上,总结中国以往的政策成败经验,其中的一个重要经验是,政策操作放在需求端,影响最小,效果最大。
图20:中国历年土地出让金收入规模
图21: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
打压房地产用了这么多办法,消耗了这么多国家资源,效果却不尽人意,市场内不买账,老百姓不买账,开发商也不买账。但如果明确、清晰地将政策放在需求端,提供大量房子租赁,租金价格很便宜,房子住起来很舒服,租约稳定,那还有什么买房子的需要?
当然,这就是一个钱的问题。
18 中国的科技创新拥有巨大市场
从历史的长周期分析角度看,创新科技不一定有利于一个国家,但却一定有利于一个时代。
从中国未来的经济趋势看,有两个原因将有利于中国未来的市场创新科技活动:
第一个,市场规模。只要市场规模足够大,不是那么技术的技术也能产生很大的技术效益。这将明显激励中国的“点子文化”,鼓励市场科技的创新活动。
第二个,从货币刺激的角度看,今后也适合市场科技的创新活动。钱多,但又不知道去哪里合适,找到一个“好点子”就是必须的。
市场科技的创新总是围绕市场、围绕消费而产生,其实就是换个新方式让你花钱更方便、更好玩。这样的市场科技创新也是一种创新,与过去金融界在信用卡上的创新完全一样,有利于刺激消费,也有利于制造风险。
中国最缺少的是生产活动和生产效率方面的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创新,目前看到的大都是消费领域的创新,生产领域的创新科技活动还相对比较少。所以今后的中国,创新活动的科技导向似乎正在决定,中国的科技创新可以拥有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却不一定能够拥有一个时代。
19 中国将不再有中产阶级
中国今后很难有真正的中产阶级存在,主要原因是两个:
一是成本的高涨将迅速吞噬掉财富和资产,中产阶级徒有概念但无其实质,其资产处于危险之中。
二是技术贵族在撕裂中国的中产阶级,这实际是一种分化,部分中产阶级因为掌握有独特的技术和创新能力,拥有一种资源稀缺性,导致他们的收入大大高于一般人,成为技术贵族。
至于普通的中产阶级,实际上他们因社会综合成本上涨的速度,远超其收入上涨的速度,而不复存在。
图22:中国居民杠杆率迅速提高影响稳定
中产阶级的贫困化并不仅仅是美国的问题,社会普遍的居民负债证明了这一点。而中产阶级的消失所导致的“社会稳定器”的消失,这一问题深为值得警惕,这是今后中国的大问题。
社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表现极端化,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在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内涵。
20 世界将进入大危机时代
这一论断当然与现在的各类乐观预期有着巨大的背离,但绝非耸人听闻。
大危机时代的原理和逻辑是,世界的保守主义潮流将造成成本的上升,资本对于成本高度敏感,成本一上升,资本就疯狂,资本一疯狂,大危机就爆发。
这样的逻辑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测和判断当然“有待观察”,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所经历的保守主义时代都不是好的时代,历史上的保守主义时代,从来都是大危机时代!
21 过度生产将导致世界危机
长久以来,过度生产被视为是一种进步,有本事生产出来,什么东西都拿来投入进行大批量生产,都是“白菜价”,这就是过度生产,实际是一种生产超限战。
过度生产虽然利润微薄,但由于规模大也可以积累起庞大的资本,拥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而这种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市场影响力往往又容易被乐观估计,以为是一种世界市场上的支配性影响力,实际问题不是这样的。
过度生产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了贫富差异过大,导致了各种社会不稳定,导致了综合成本的过快上升。更麻烦的是,过度生产还会影响到全球市场关系,影响到世界市场各国之间的竞争关系。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从事过度生产,包括印度、东南亚甚至东欧,打着“学习中国”的旗号与中国竞争,同时使得世界的过度生产问题更加趋于严重。
大家都搞生产超限战,什么都不顾了,赚钱要紧,尽量的倾销,能卖多少是多少!这样一来,世界整体的关系平衡就要被打破,政治精英和政治倾向失去了平衡,大家都乱了方寸,顾此失彼。
穷的变成了富的,富的似乎变穷了;更大的事情没人管了,自然环保和生态,受到严重冲击和影响;各国财政吃紧,越来越倾向于走极端,资本界的保守和谨慎原则被抛弃,凡此种种,都会招致反弹,其结果就是世界各国的保守主义盛行,逆全球化现象普遍出现,债务堆积。
现在的世界就处于过度生产的状态,这是资本过剩推动的一种结果。现在还看不到问题解决的出口,但它不是不可知的事务,未来经济研究必然会另搞一套体系,形成新的经济认识。
22 中国东南沿海或将陷入困境
十九大确立的社会发展大目标,重点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了注重社会均衡。经济增长不再是最为优先的目标,生态均衡、贫富均衡、外交均衡、效率与公平的均衡等等,这些均衡关系是最重要的方向。
从这些均衡关系的方向来看,重商主义的时代接近结束了,经济学家的时代接近结束了。
受这种政策方向转变影响最大的是,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他们在社会转型道路上的压力最大。因为社会发展目标与它们原来的发展模式差异非常大,适应起来更加艰难,说服难度大,转型成本更高。
十九大只是建立了一个发展框架,确定了方向,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经济基础是否能够跟得上,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考验的关键点是东南沿海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这些东南沿海的省市顺利过关了,社会稳定,经济稳定,则十九大的社会大目标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实践。
2018年,中国经济仍将面临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挑战,下行压力不减。消费增速预计保持稳健,归因于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升级需求、新消费业态和模式(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消费信贷的指数级增长以及鼓励消费的政策支持等。
制造业投资有望在“制造强国”战略加速落地、鼓励研发的背景下回升,房地产投资略有下降。
政策方面,“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日渐清晰,继续关注金融稳定相关的监管措施,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基调不变,存在边际收紧的可能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将作为主线。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也从原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的对策也相应由推动经济总量增长转变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的前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