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爱理财可靠吗现在一标难求,怎么理财

陆金所现在一标难求,怎么理财?专员出来解释说明。_陆金所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45,707贴子:
陆金所现在一标难求,怎么理财?专员出来解释说明。收藏
[猎聘网]中高端招聘,典当大客户销售招聘,年薪30万起,7万猎头在线服务,10秒注册[猎聘网]致力于打造金融行业人力资源平台,是金融从业者职业发展更好的选择
所长拿你的本金理财
好的投资少,用的人多了
金管家,久赢智投
登录百度帐号FutureCar.com
面向国内投资者,介绍未来汽车产业链投资机会的媒体
手机上的财经电台
优质内容创作共享平台,帮助企业提升品牌公关效率的应用工具
集图文快讯,视频直播,FM和付费频道的移动端产品,永无休止的24小时全球科技金融资讯直播
P2P一标难求,会持续多久?
【摘要】进入2017年之后,投资者们猛然发现,各个平台的标都得靠抢了,稍微晚一点,就卖完了。资金站岗成为了常态。本想,这只是春节刚过后的正常现象,但是已经到了4月,一标难求的情况似乎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原因何在?是否会一直这样?
&·&& 10:30
作者: 祝伟明&&&
进入2017年之后,投资者们猛然发现,各个平台的标都得靠抢了,稍微晚一点,就卖完了。资金站岗成为了常态。本想,这只是春节刚过后的正常现象,但是已经到了4月,一标难求的情况似乎并没有明显的改善。例如,以下分别列出了网贷天眼排名前10的平台(剔除了陆金所)、排名在41-50之间的平台的平均满标时间:表1 排名最靠前的平台的满标速度平台名称近7日的满标速度(分)宜人贷3.06人人贷0微贷网4.47开鑫金服0拍拍贷0宜贷网2.7投哪网0.03小赢理财0点融网0平均1.14表2 排名41-50间的平台的满标速度平台名称近7日的满标速度融金所305.39诺诺镑客0.53人人聚财64.16付融宝0广信贷0博金贷149.02奇乐融1.73万盈金融279.6钜宝盆0金元宝理财4.18平均80.461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9个平台中,满标速度低于5分钟的,有15个,占比高达79%! 有10个平台,满标速度低于1分钟,相当于秒杀!而且排名最前列的平台,基本都是一标难求。这到底是什么缘故?!是否会一直持续?老祝试着谈谈自己的看法。1、当前P2P的投资人,并未出现大幅的增长,供给不足是主因。图1 &每月投资人数与借款人数 & & &&&数据来源:网贷天眼相反,由于前两年一系列的跑路事件,媒体的负面报道,网贷行业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再加上16年下半年开始的监管,整个行业的投资人增速是非常缓慢的。所以,一标难求,在于供给不足。以下分别列出了网贷天眼排名前10的平台(剔除了陆金所)、排名在41-50之间的平台(剔除了异常数据,加上老祝家的平台)的不同年份的3月的交易额对比:表3 排名最靠前的平台的交易额对比平台名称2016年3月份交易额(万元)2017年3月份交易额(万元)同比增幅宜人贷76.66%人人贷38.02%微贷网210.66%开鑫金服46704.13-54.41%拍拍贷14474.2685375.62489.84%宜贷网-15.33%投哪网98463.5519.04%小赢理财71.69%点融网28263.381556.69-94.49%平均370.表4 排名41-50间的平台的交易额对比平台名称2016年3月份交易额(万元)2017年3月份交易额(万元)同比增幅融金所48864.5480782.7465.32%诺诺镑客62044.3767431.918.68%人人聚财68844.0644197.71-35.80%付融宝24860.1453038.96113.35%广信贷14811.3236438.18146.02%博金贷40488.4676274.0188.38%奇乐融9500.61513.2-84.07%万盈金融3650.1311783.07222.81%钜宝盆39344.4519792.79-49.69%金元宝理财9487.397376.4-22.25%平均45.27%可以发现,19个平台中,1年前和1年后:交易额是负增长的,有7个;增幅在0%-50%的,有3个;增幅在50%-100%的,有4个;增幅在100%以上的,有5个。在互联网行业,月度的同比增幅,低于50%,那就是非常低的增速了,在19个平台中,低于50%增速的达到了10个,占比达到了53%。这说明,至少有50%以上的平台,供给的能力是不足,投资人数在增加,但是资产不够,而是没得卖。2、导致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监管的三个紧箍咒。进入到2017年,为什么供给能力突然下降了?根源在于监管。三个紧箍咒,将平台的产品供给能力给限制住了。第一个是限额令。按照《暂行办法》的要求,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以往1000万,只需要1个借款人,现在同样的金额,需要10个借款人。不同于个人信用贷,对企业的借贷,找1个企业和找10企业,难度、投入的人力物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有人做过统计,在以个人借贷为主的平台中,超过18%的平台,其20万元以上的在借款项占到八成以上的比重;以企业借贷为主的平台中,约46%的平台,其100万以上的在借款项占到八成以上的比重。(引自微信公众号零壹财经:《致命的网贷限额:5000亿贷款退出,抽贷引发生死劫?》)因此,基本所有平台,都面临资产端的调整压力。第二个是对类资产证券化的禁令。《监管办法》明确禁止网贷平台开展类资产证券化业务或实现以打包资产、证券化资产、信托资产、基金份额等形式的债权转让行为。北京最近出台的整改细则,直接对哪些情形算是类资产证券化,做出了具体的认定。很多平台原来是与小贷、保理等有资产的公司合作,销售这些机构提供的打包资产,现在看来,全部不合规。这就等于卖货的没有了供货渠道,那影响是巨大的。当然,这个禁令,并不是禁止典当行、保理公司向网贷平台推荐借款人,所以是有调整空间的,但也需要时间。第三个银行存管。这是实现前面两个禁令的有效保障措施。银行为平台提供存管服务,前提是平台按照监管的要求,完成整改。这就迫使平台必须切实地执行规定,放弃大额项目,放弃打包销售别人的债权。否则就无法得到银行的支持。尤其上了存管系统之后,超过100万的借款,银行那就审核过不了,标都发不出来。虽然,监管层给出了1年过渡期,但随着过渡期结束的临近,但凡认真要做下去的平台,都必须提早调整,以为后面的备案顺利通过,做好准备。3、无标可卖、无标可投,持续下去,会产生什么影响?供给不足,结果就是需求远大于供给,变成卖方市场。长此以往,比如会引发以下的两类情况:影响一:优质的平台,开始进行接二连三的降息。降息是一种调节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需求。供不应求,也是给力优质平台降价的时间窗口,以应对合规成本的大幅上升。影响二:抑制了行业集中化的趋势。原本一个行业,一开始是群雄逐鹿,成百上千的企业在里面竞争,最后逐渐形成行业的前3名,占据市场的80%的份额。这在电商、团购以及传统的快消品行业,都是这种情况。但这种格局的形成的前提是,企业有充足的、可以不断地扩张的产能,持续满足不断涌入的客户需求。假如来了100个人,你却只能满足10个人,那是不可能形成行业里面的寡头的,因为你留不住另外的90人。网贷行业,就面临着这种情况。虽然前100家平台,占据了80%的交易额,但即使这样,行业也很难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尤其在监管强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单独的平台,规模都受到了强力的限制(例如红岭创投),想做电商领域的淘宝、团购领域的美团,是不可能的。有人会说,那些车贷、个人信用贷不是发展的很好吗?问题是,如果所有平台都去搞消费金融、搞面向个人的信用贷款,那市场容量是非常有限的,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活得很苦逼,原本份额大的平台,反而会被人夺取一块市场。美国有1000多家现金贷的公司,也反映了这种市场的分割性。4、什么时候,抢标难的情况才会缓解?很多投资者此时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这种抢破头的情况会缓解?资金站岗到何时?短期来看,平台都在忙着转型,这种局面不会缓解,而且随着过渡期的结束,存管的普及,反而还会加重。中期来看,待平台转型完成,调整完毕,资产端的产能得到恢复,情况会有所改善。但长期来看,关键在于相关的监管政策,是否会发生调整?例如,100万的限额,会否调整到500万?其他的一些金融创新,是否能够得到认可?5、金元宝如何应对?两个方向进行了部署,并顺利推进中:一是开发更多小额化的资产,单个企业借款在100万以下的项目。目前已经陆续推出了钻石系列、乐融系列、车融系列的产品,都是小额化的项目,完全符合要求。此类产品的产能提升需要一个过程,但肯定会越来越多。二是与有牌照的交易所合作,解决大额资产的合规问题。金产交易所,是有发行产品的资质的,那么一些大额的标的,例如5000万或者1个亿以上的项目,就可以与交易所合作来解决。像行业中的红岭创投、人人贷、开鑫贷等,也都是采用了这样的模式。一般金交所都是由各地的国有企业控股,有政府的背书,同时金交所对项目也要进行审核、把关,与传统的项目相比,程序更为严格。当然,根本的还是在于项目是否真实、优质,项目的风控措施是否到位。金元宝已经与青交所达成了战略合作,很快会有交易所的产品推出。节后经历了2月和3月的抢标难,从4月中旬开始,有一大批的产品陆续上线,相信大家不会再抢标抢的那么惨烈了!作者微信公众号:老祝说
&&&&&&&&&&&&&&&&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作者的其他文章
京ICP备号-1
京ICP证150581号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乙10号艾维克大厦1404室
联系电话:010-
微信公众号
金评媒微信公众号
或其它登录方式
手机验证码&:
输入新密码&:
再次输入密码&:
或者,您可以
重复密码&:
或其它登录方式在陆金所投资的烦心事:多出一倍的本金利息“悄悄”被划走_第一财经
在陆金所投资的烦心事:多出一倍的本金利息“悄悄”被划走
一财网杨倩雯 10:05
最近,胡女士(化名)在平安集团旗下著名平台陆金所的一笔投资遭遇了烦心事。据胡女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她在陆金所平台所投资的一笔款项到期之后,遭遇了罕见的系统异常,被返还了多一倍的本金和利息。
胡女士主动联系陆金所,本想协商解决还款事宜,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去在银行卡里的款项。有法律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陆金所直接扣取客户银行卡里金额的行为存在瑕疵,与其服务协议不符。
多出一倍的本金和利息
从胡女士在陆金所的资金记录来看,她于去年12月28日注册成为陆金所会员,并进行了个人账户充值,同时于12月30日投资了陆金所的&彩虹-恒达01A号&理财项目。根据产品详情介绍,这款产品所涉及的资产为委托贷款资产转让,期限176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7.3%,于6月24日到期。
6月26日,胡女士发现自己上述理财产品到期,没有多想,她就理所当然地将账户的结余资金通过&提现&这一指令转到了自己的银行卡上。
&后来我越想越不对,总觉得钱不应该有那么多,于是看了下资金记录,才知道出问题了。&胡女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从胡女士的资金记录来看,&彩虹-恒达01A&分别在6月26日14点及17点左右收到了两次等额的本金和利息。也就是说,陆金所在&彩虹-恒达01A&产品上多给了胡女士一倍的本金和利息。
&这种状况在大型金融机构中很罕见,造成这样的情况原因有多种,可能是系统问题,也可能是生产环境中数据反复传输中发生的错误,或者是业务部门人工操作重复。不过这种正常的产品到期业务处理一般都是系统自动完成,从重复给出两次资金这种状况而言,如果排除人为故意为之,最可能的情况就是系统出错。&一名大型券商清算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
根据胡女士提供的7月1日与陆金所客服的通话录音,陆金所客服人员表示,所有跟胡女士购买同一产品在同一天到期的客户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而原因则是:系统出错。
值得注意的是,胡女士表示,重复收到款项的问题并非是由陆金所通知到胡女士本人,而是由胡女士在收到款项两天之后的6月28日下午,由她自己通知陆金所的。
胡女士的手机号码在通讯商处查询到的通话详细记录显示,6月28日19点左右,胡女士对陆金所的官方客服电话拨打过电话,但在这之前并没有收到过来自该号码的电话。
从这通电话的通话录音来看,陆金所客服人员对于胡女士诉说的重复收到款项事宜一无所知,通过查询才发现问题。对于为何隔了多日陆金所还未发现出错,该客服人员解释说,因为6月27日和6月28日正值双休日,相关工作人员并未上班,因此没有发现,并表示周一(即6月29日)陆金所方面会联系胡女士协商如何处理此事。
&如果估值端计算出的金额、利息和应转账款一致,那清算系统确实可能发现不了问题,但产品到期如果人工核对一下前期购买金额和赎回金额,或者系统中设置相应的阀值那就会及时发现。&上述清算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
异常款项悄悄被划走
不过,收到这份&意外的礼物&,却使胡女士觉得很&心塞&,本想着等第二天陆金所电话明确原因之后,将银行卡里的钱再转账进陆金所账户,但是令胡女士意外的是,陆金所在没有通知她的情况下直接从其银行卡里将钱转走。
&我知道这属于不当得利,理应还给陆金所,但是他们居然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把款项划走了,这让我不能接受。&胡女士称。
根据胡女士的通话详细记录、陆金所资金记录及所收到的银行短信提示,胡女士与陆金所账户绑定的中信银行卡于6月29日14点27分被转出一笔资金,金额正是之前的那笔异常款项,陆金所资金记录则在同一时点显示为&充值&交易,交易备注为&异常款返还&,并于6月30日晚上将这笔钱款从其陆金所的个人账户中扣除。但陆金所在这个时点之前并未拨通过胡女士的电话。据胡女士反映,她也没有收到过陆金所关于此事的任何短信或邮件通知。
&当初充值的时候是需要输入密码和手机动态码的,可是陆金所这次充值的动作并不是由我来操作的,也绕过了交易和手机动态码的步骤。&《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点入陆金所账户,发现&充值&这一指令确实需要输入充值金额、银行卡交易密码以及手机所收到的随机动态码。
在上述7月1日与陆金所客服的通话录音中,针对胡女士的疑问,客服人员曾表示,陆金所扣除这笔款项的依据是陆金所服务协议(个人会员版)(下称&服务协议&)中的第十条第8点。
本报记者随即翻阅服务协议中的相关条款,发现其具体内容为:&如果陆金所发现了因系统故障或其他任何原因导致的处理错误,无论有利于陆金所还是有利于个人会员,陆金所都有权纠正该错误。如果该错误导致个人会员实际收到的款项多于应获得的金额,则无论错误的性质和原因为何,陆金所保留纠正不当执行的交易的权利,个人会员应根据陆金所向个人会员发出的有关纠正错误的通知的具体要求返还多收的款项或进行其他操作。个人会员理解并同意,个人会员因前述处理错误而多付或少付的款项均不计利息,陆金所不承担因前述处理错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或责任(包括个人会员可能因前述错误导致的利息、汇率等损失)。&
一名从业多年的律师对本报记者表示,条款中写明&个人会员应根据陆金所向个人会员发出的有关纠正错误的通知的具体要求返还多收的款项或进行其他操作&,这句话操作主体应为&个人会员&,且操作依据是&陆金所向个人会员发出的有关纠正错误的通知&。如果陆金所并未发出此通知就擅自进行扣款操作,无疑与该条款不符,在程序上存在瑕疵。
&另外,如果跳开这个案例,陆金所该条款最后一句的免责条款有&霸王条款&的嫌疑,涉及到合同法里面规定的免责条款无效情形。&《合同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合同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无效。&少付情况下,如果是陆金所的过错,可以主张这个免责条款无效。&上述律师表示。
从上述7月1日与陆金所客服的通话录音来看,当胡女士表示为何没有提前通知时,客服人员并未做出解释,当胡女士要求更高级别的工作人员进行解释时,该客服表示3个工作日内会给到解释。不过,截至本报记者发稿,胡女士表示仍未收到来自陆金所的任何电话。
事实上,从通话记录上来看,上述7月1日的电话也是唯一由陆金所拨打给胡女士的电话。胡女士表示,从6月28日开始,她就分多日打过多个电话去客服中心,但客服中心称要由&后台&具体处理此事并联系胡女士,但直到7月1日才得以进行第一次沟通。而在此之前,胡女士表示仅在6月29日收到过一个陆金所的来电,但由于当时正在开会未能接听。
&我们的规定就是3个工作日内给回复,如果打过电话而客户没有接到,那就再顺延3个工作日。&客服人员对胡女士如此表示。
&陆金所作为平安集团旗下一个著名平台,当初就是冲着它大集团的名声和安全性去的,没想到系统出现这种错误,而且不经我同意擅自划走银行卡里的钱,服务也不尽如人意,今后我不会再在陆金所平台上进行新的投资。&胡女士表示。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1-;。
编辑:林洁琛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金所理财可靠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