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兰:为什么我不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入门家(

【图文】市场营销学上课ppt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市场营销学上课ppt1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犹太人的智慧羊皮书+语录
我的图书馆
犹太人的智慧羊皮书+语录
犹太人的智慧羊皮书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最神秘、最富有的民族之一。据统计,美国的百万富翁中有百分之二十是犹太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中,有百分之二十是犹太人,因而历来犹太人被公认为最会赚钱的民族,被誉为“世界第一商人”。  犹太人还深信“致富是可以后天教出来的”。他们相信成功得来不易,而且必须从小培养下一代成功致富的观念,在他们流浪的宿命里,他们不是异国的寄居者,而是掌握命运、掌握财富,信奉“塔木德”智慧的独特民族。  一提到犹太人,一般人的刻板印象就是“犹太人是天生会赚钱的民族,甚至还流传著一则非常有趣的说法:“全世界的钱都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钱却在犹太人的口袋里”。  犹太人最令人折服的是他们惊人的财富和赚钱的能力,他们凭著代代相传的聪明智慧,成为世界上最会赚钱的民族。  无论在全球金融界、学术界甚至科学界,他们始终独占鳌头,而这与犹太人教育子女的独特方式有密切的关系。犹太人非常重视知识,在他们看来,无知的人不可能是虔诚的。在每一个犹太家庭,当小孩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意味著:“书本是甜的”。  智慧来自犹太人的宗教传统,所以在犹太人的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犹太人不断地受到迫害,房子、财产有如昙花一现,所有的犹太人都并不以此为重。一般来说,在犹太儿童还没有长大成人之前,他们的父母就会教育他们,智慧比财富和地位都更重要。  全世界的犹太人口约为台湾人口的一半,但影响差距甚远。其成功的原因,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犹太人认为,谈判是人与人的较量。因此,谈判中的攻心为上至关重要。犹太攻心术最基本的战术是暗示。他们认为,暗示的最大好处是暗示者什么也不需要允诺,而受暗示者就会自己给自己做出种种“投己所好”的允诺。  你只要活着,智能就永远跟着你。在聪颖、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能才是人生无价的财富。  犹太人并不是天生比任何种族的人聪明,但他们更懂得怎样去铸造这枚无价的金币。  智能是永恒的财富,它引导人通向成功,而且永不会贫穷。我们不会因为有知识获得财富,而是我们必须将所获得的知识,经过思考与运用成为智能,才能创造出利润。“智识经济”最主要的内涵就是创新,它是一种智能资本,通过创新才可以制造财富。  因为智能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能就永远跟着你。”在聪颖、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能才是人生无价的财富。  犹太人并不是天生比任何种族的人聪明,但他们更懂得怎样去铸造这枚无价的金币。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群星灿烂,可是,没有一个民族像犹太人这样,没有家园、没有土地、没有生存的权利,被异族追杀、迫害,四处漂流而存续下来,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世界。犹太人是在受尽屈辱后,顽强、执着地生存下来的。很多人认为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他们的生存之道,无不让人佩服。  犹太人也许是世界上最富于集体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民族。其影响世界的两大巨著《圣经》和《塔木德》,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而犹太人的合作往往是几十人或上千人的合作,这就使人不得不对这种集体精神大加推崇。  犹太人是在受尽屈辱后,顽强、执著地生存下来的。他们为生存而努力,为理想而生存,谱写着人类史上璀璨的文明。犹太民族的智慧包含了一些永不消逝的温情与魅力的伟大东西,就像玫瑰色的晨星,闪耀在寂寞的早晨,那就是对于人类灵魂永恒秘密的充满激情的探索。  犹太人是一个小民族,因为这个民族的人口从来没有超过二千万人。这个数字在数亿、数十亿的世界人口中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这个小民族中却涌现出与其人口比例极不相称的许多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传人。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都是犹太裔人士。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是犹太人,许多富有的商人、银行、企业家也是犹太人。  有人说:“不了解犹太人,就不了解世界”。  犹太人凭什么这么优秀?他们靠什么成功?他们成功的智慧是什么?  这本书能让我们了解犹太人的经商观、生活观、爱情观,以及他们成功的智慧法典。
第一章 谁是犹太人?(1)更新时间 10:12:09& 字数:10084
 1.总述——犹太人  在世界诸民族中,犹太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固守其文化传统、勤劳努力、富于智慧,但同时又有着非常不幸的遭遇,如受到排挤、仇视和迫害。  犹太人作为一个被厌弃的民族有着复杂的原因。一个众所周知的理由是犹太人被看作异教徒。犹太人所信奉的犹太教和西方普遍信奉的基督教是不同的,因此,犹太教徒就有了被视作另类的危险。犹太人偏有非常固执,绝不放弃自己的习俗、观念和信仰,因此,就很难融入基督教社会。这无疑是犹太人备受排挤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两千多年的大逃亡中,犹太人的家园被毁,圣殿坍塌,掩埋祖先骨头的土地被弃,当时没有国家可以护佑他们,甚至都没有一丝供他们回望。奴役,驱赶,屠杀,仁慈的失踪,最深的苦难已经俱足,到底是谁救赎了这群似乎原罪深重的人是《塔木德》――一部犹太人看似圣经德智慧法典!——而不是别的,使犹太人民族爆发出惊天的力量,让无数的犹太人从赤贫走向大富,促几经劫难的犹太人民族在后来成为世人所敬仰的民族。  2.犹太人是?  在了解犹太人之前,最重要的是必须清楚“谁才是犹太人”。在这个世上几乎没有一个民族会经常自问或被问到:谁是本民族中的一员,本民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界定本民族?这个问题简单得像空气和水一样,因此不被人注意,也不会有人这样提问。但是犹太人的特殊遭遇,至少在2000年流散生活中,经常自问或被问:“谁是犹太人”。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犹太人面前,不同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家庭和个人的荣或辱,富或贫,甚至生或死。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之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能会使一部分人丧失犹太身份,也可能会在犹太人内部造成混乱和分裂。所以,凡是现今生活在五大洲的1600万犹太人希望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合情合理的、为多数犹太人所接受的解答。但是,要想处理这个问题,其过程是很麻烦的,因为它不仅涉及犹太人本身的历史、宗教、文化一系列问题,同时还包含了国际政治等一些外来的因素。  (1)提出问题  《塔木德》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人来到耶路撒冷,自称是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是犹太人的祖先),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兄弟般地接待了他。恰逢过逾越节,他与以色列人一起守节。在逾越节的家宴上,他与以色列人一起吃逾越节的主要食品—羊羔。当他吃完羊羔后,向主人提出要吃羊肚之类的内脏,主人大吃一惊,断定他不是以色列人。因为真正的以色列人都知道羊的内脏是不能吃的,要作为祭品献给上帝。主人知道自己犯了戒律:《圣经·出埃及记》第12章第43节规定“外邦人都不可吃这羊羔”,于是他把这人扭送宗教机构。《塔木德》借这事,说教以色列人:不要相信来到我们面前,并自称是以色列人的人。  或许这就是最早提出区分和识别是不是真正犹太人的问题了。但是当犹太人的主体还没有从巴勒斯坦流散出去之前,这个问题并不突出,至多也只是个案而已。即使有几个外邦人来耶路撒冷吃了逾越节的羊羔,也无关大局。因为当时耶路撒冷主要居民是犹太人,家家在逾越节吃羊羔,外邦人可能模仿多数人也吃羊羔,他并不一定知道《圣经》上说外邦人不可吃;也可能他装成以色列人,只是为了白吃一顿,并无歹意。甄别的方法也极简单:看他吃不吃羊的内脏。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就能让他们分辨出是不是同族的人,看来他对这方面的事情还是客观看重的。  但是当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后,“谁是犹太人”问题被经常提起了。一方面是非犹太人对犹太人识别的需要,特别是居住国统治者为排犹、反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散居各地犹太人互相认同的需要。  (2)非犹太人的需要  15世纪末和20世纪40年代,在犹太流散历史上这两个时期是犹太人人数急剧减少的时期。其实这两次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发生了激烈的反对犹太人的活动。有意思的是两次反犹活动中欧洲的非犹太人对犹太人的判别采用了不同的标准。  西班牙人完成光复故土运动是在15世纪末,阿拉伯人对西班牙的统治结束。在西班牙生活了50多年,为西雅牙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犹太人难逃厄运,成了西班牙这个基督教王国胜利庆典上的祭品。他们被大量屠杀,最后于1492年被全部驱逐出西班牙。  同样也是在15世纪末,西班牙反对犹太人的活动典型地、集中地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反犹的特点。犹太人必须在接受洗礼或者被驱逐或者死亡中间做出抉择:皈依基督教、接受洗礼者生;坚持犹太教、拒绝洗礼者或者死,或者被驱逐。而欧洲各国则是在比较长的时间,通过种种手段完成他们西班牙的教友对犹太人只在几个月,几天内所作的事。求生欲望迫使大批犹太人违心地按受了洗礼,但是他们仍忠于耶和华,恪守犹太教教律,这些假基督教徒被发现了,西班牙人叫他们“马兰内”(MARRANOS“猪猡”)。  或许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教会成立宗教裁判所,对受过洗礼的犹太人进行甄别,发现是假的,就绑到广场,处以火刑,大批犹太人被杀。假作真时真亦假,到142年,人们不愿再作这种麻烦的甄别工作了,于是干脆全部驱逐。因此,集中反映欧洲中世纪反犹活动特点的15世纪西班牙的反对犹太人活动,与其说是反对犹太人,不如说是反对信犹太教的人。这样,我们可以看出;中世纪欧洲非犹太人对犹太人的识别,主要的依据是宗教,他们反对犹太人主要是反对信犹太教的人,这是中世纪的情况。  后来,当文明发展到20世纪,宗教已退出人们生活的主要领域时,当纳粹分子先在德国,后来又在欧洲他们所占领的地区内,大肆杀戮“劣等民族”犹太人时,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识别有了本质的变化,主要的依据是种族,而不再是单一的宗教了。这也是数百万犹太人苦难的开始,他们的肉体都被无情的消灭了。  纳粹反对犹太的主要表现是对犹太人区的居民进行屠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华沙犹太人区的大屠杀,50万居民几乎全部被杀。按犹太人传统,世代居住在非犹太人环境中的社团,只要它保留了犹太教的基本教义,那么这个社团可称作犹太社团,但是社团中的每个成员不能自动地成为犹太人。纳粹分子在消灭欧洲犹太人区时,并不作这种甄别,殃及了很多非犹太人。华沙犹太人区的50万人中,很多是在纳粹上台后从周围各地或其他欧洲国家到这里来避难的人。  纳粹头子希特勒是极端的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者,他曾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的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任何民族生活秩序的破坏者。他认为:  (1)对种族问题和犹太人问题没有最清楚的认识。德意志民族就不会复兴。  (2)就是纳粹根据血缘关系判定犹太人的。很多在欧洲生活了几代的犹太人,他们已经完全与欧洲民族同化,成了当地民族中的一员,有很多犹太人比德国人还德国化,比法国人还法国化。但是,在纳粹的反犹主义哲学中,犹太人就是犹太人,不管他血液中有百分之几的犹太血液。很多欧洲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祖先中有犹太人。但是,一份有关这方面的文件、一本家谱,甚至为一个查无实据的控告,都是他们丢失性命的杀器。  (3)纳粹就是依据种族体征判定犹太人的,他们荒唐到了以量人的头颅的长度,鼻子的长度和宽度,来观察鼻子的形状等。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判别集中反映了19世纪以后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矛盾由宗教冲突转变到种族冲突的种种特点。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近代非犹太人对犹太人的判别除了保留宗教因素外,主要依据是种族。纳粹的反犹活动是反对犹太人本身。  纳粹对犹太人的判别标准为今天“谁是犹太人”问题的解决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为这与犹太人传统的互相认同标准是不同的。这就引出了以色列著名法学家哈伊姆·科亨的议论:“妻子是犹太人,丈夫是非犹太人,或者丈夫是犹太人,妻子是非犹太人。他们都曾带着自己的孩子去过灭绝人性的集中营,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机构有权否认他们的犹太属性。”非犹太人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判别的犹太人的。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谁才算是真正的“犹太人”。  (3)犹太人的“追求”  因为犹太人长时间的流散各地,不断受人歧视,遭受迫害,渐渐形成了民族互济的传统。随意说一个地方,如美洲,一个落拓的犹太人到了那里,找到犹太人组织,该组织有义务资助他,帮他在那里站稳脚跟,生活下去,一般的犹太人也应该帮助困难中的犹太兄弟。犹太人互相认同的办法除了依据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外,能证明他犹太身份的是信奉犹太教。然而,今天,一个犹太国已在巴勒斯坦建立,“谁是犹太人”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今天的犹太人不必为了躲避迫害而隐匿自己的犹太身份,他们无须躲躲藏藏,公开自己的犹太身份不会招致危险。因此,大批自称是犹太人的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有充分理由认为自己是犹太人,因为他们或在集中营呆过,或被纳粹分子追杀四处躲藏,或他们的亲人被纳粹分子杀害。)来到以色列。泥沙俱下,其中难免有个别人出于精神上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原因也自称是犹太人,当这些人一起涌向以色列的时候,以色列的移民机构怎样才能甄别出谁是真正的犹太人,谁只是自认为的犹太人,谁是想吃逾越节的羊羔——假犹太人,而给予不同的对待呢?而甄别的标准又会是什么呢?  现代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动员和组织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运动,“帮助每个愿意返回故土的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一直是它的首要任务。自1882年,第一批有组织的移民来到巴勒斯坦,到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前,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数由原来的2.4万增加到65万,为以色列国的建立谁备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以色列《独立宣言》中说:“以色列国将向犹太人的移居和散居在世界各国的犹太人敞开大门。”  在日以色列第一届议会上通过的《回归法》(LAWOFRETURN)中规定:”每个犹太人都有权移居以色列国,”“(犹太人)自进入以色列国之日起,即自动获得以色列公民权”。以色列历届政府做出了最大努力接纳和安置大批涌来的犹太移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1959年空运4.8万名也门犹太人返回以色列的“魔毯行动”和1984年空运15000名埃塞俄比亚犹太人返回以色列的“摩西行动”,以及1991年5月空运剩下的14194名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的“所罗门行动”。有人问前总理已故的果尔达·梅厄,为什么政府要花那么大代价接纳和安置移民?梅厄反诘道:”没有移民,哪里来我们的国家。”  现今,以色列建国40年中共接纳了将近200万移民。伴随着大规模移民活动而来的难题是对犹太人的甄别,“谁是犹太人”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以色列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移民情况千差万别,要对上百万的人做出身份甄别,必须要有法律上的依据,统一的标准。为此,以色列议会1970年3月通过的《回归法》修正案中,为“犹太人”下了一个各种势力都能接受的暂时的妥协性的定义,但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谁是犹太人”问题至今仍是以色列最敏感,最有爆炸性的问题之一。  “谁是犹太人”问题归根结蒂是这样一个问题:“犹太人”是一个民族概念,还是一个宗教概念?如果是宗教概念,那么在今天20世纪90年代科学高度发达的时代,宗教因素应放在什么样恰当的位置?  (4)世俗标准  用非宗教的、世人通行的标准来判别一个人的民族归属,那么我们一般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从人种学的角度,即种族的体征(人的肉体组织的特征)来判别;从社会学的角度,即血缘和家庭关系来判别。如果我们在国外,见到一位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可见的种族体征)的人,再了解到他祖上是中国人(不可见的“种族体征”,血缘关系),就可以断定:这个人或者是中国人,或者是外籍华人,是华人的后裔。如果犹太人也能这样容易地判别,那么“谁是犹太人”的问题就不复杂了,因难在于犹太人的特殊经历已经使他们的种族体征模湖不清了,他们的血缘关系非常复杂了。  对于人种学之说:犹太民族的种族体征犹太人的特殊生活环境和近2000年的散居历史使他们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民族,他们的种族体征已被2000年来的“族外婚”侵蚀得所剩无几。最近同时移居到以色列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和苏联犹太人体征上的差别如此之大,使人很难相信他们是同一民族,都是亚伯拉罕、雅各的子孙。同样,摩洛哥犹太人和希腊犹太人(他们可能都是塞法拉迪犹太人)在体征上差别也是极明显的。我们通过也门犹太人(属东方犹太人)、塞法拉迪人和阿什肯纳齐人头颅长度(种族体征很重要的标志)的比较,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明显差别。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将近有2000年历史的、封闭性的也门犹太社团,他们保持了犹太人长头颅的特征。很少为世人所知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他们的历史可能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所罗门时代,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较多地保持犹太人的体征。然而他们的欧洲兄弟处境不同,族外婚比较普遍,与居住国主体民族同化程度比较高。因此,长头型的特征几乎消失。而处于中间状态的塞法拉迪人,则中头型占绝对优势。由此,我们可以说,犹太人的种族体征已在漫长的岁月中起了变化,而且是很明显的变化。  虽然当我们在肯定犹太人种族体征有了明显变化的同时,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否认他们之间还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犹太人之所以在长期的散居生活中保持了民族的同一性,宗教固然是主要的因素,但应该承认:在族外婚存在的同时,族内婚受到重视,充满活力;强大的外旋离心力和顽强的内旋凝聚力同时存在;与居住国主体民族同化和与主体民族隔离,民族自我孤立,两种倾向同时存在。我们在了解了犹太人散居生活的历史轨迹后,就能了解这种矛盾现象是如何奇妙地统一在犹太人身上的。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现象,犹太人的某些种族体征才多多少少地保存下来了。其实了解犹太人外形特点,才是对我们判别犹太人的一个重要参考。  一般犹太人多属高加索地理人种中的阿尔卑斯山区地域人种和地中海地域人种。阿什肯纳齐人属阿尔卑斯山区地域人种,他们的体征是:身材矮胖,中、短型头颅为主,圆脸,宽鼻,毛发褐色,体毛浓密,肤色浅黑白色。也有一部分阿什肯纳齐人身材高大,毛发带黄色,眼珠浅淡,脸长,鼻窄而长。塞法拉迪人属地中海地域人种,他们的体征是:身材矮瘦,毛发黑色或暗褐色,肤色深,鼻窄而直,眼球褐色,多数为中型头颅。这是犹太人最基本的特点。  除上述两种人外,东方犹太人,如也门犹太人,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和一些人数较少,长期生活在与外界接触不多的地区内的犹太人,他们较多保留了犹太人的种族体征,但是因为生活环境,特别是自然条件的影响,体征差别比较明显。  而用社会学来说:血缘关系也是重要一点。通过血缘关系判别一个人的民族隶属是世人都接受的简便易行的方法。非犹太人也是通过血缘关系,参照其他因素来识别犹太人的。这样的识别有三个层次:  (1)一个人的祖上是犹太人,那么,他是犹太人的后裔,他是不是犹太人,决定于他双亲的身份。例如,1000年前,在中国开封定居的犹太人,在长期生活中,已完全与中华民族同化。他们是犹太人的后裔,但已不是犹太人了。  (2)就是一个人的双亲是犹太人,那么他就是犹太人。  (3)那就是一个人双亲中有一位是犹太人,那么他可能是犹太人,可能不是犹太人。这里:”可能”的标准是主观的选择。  这是非犹太人对犹太人识别的一般标准,但并不是犹太人认同的一般标准。  如上面所说的前两点对犹太人和非犹太人的判别是一致的,其重要的一点则还在最后一点上,即配偶一方是非犹太人时,分歧出现了。这里我们先排除犹太人宗教方面的因素,看犹太人是怎样确定其子女的民族隶属的。根据一千多年来的传统,犹太人的身份来自犹太母亲,即犹太母亲所生的子女是犹太人,而与父亲的身份无关。这是犹太人根据血缘认同的惟一标准,它已载入以色列国的《回归法》,具有法的效力。  以母亲的身份决定子女身份的原则在犹太社会中并非历来如此。这显然与犹太人的历史有关,而在这历史的背后,则是一种强烈的维护犹太民族延续的愿望。  就像上面所说的,当犹太人的主体聚居在巴勒斯坦的时候,几乎不存在谁是犹太人的问题。虽然在形式上,是由父亲的犹太身份决定其子女的犹太身份的,但如果我们考虑到以下事实,“父亲身份决定论”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当一个外邦女子来到犹太人中间与犹太男子结合时:  (1)她很容易宣布加入犹太教,而成为犹太人,无须经过男子成为犹太教徒时必须举行的割礼;  (2)当她生活的犹太人中间时,一切宗教活动和犹太人的生活习俗,她都可以“随大流”,无人管她虔诚与否。因此,外族女子从夫成为犹太人是当时巴勒斯坦的定规。只有当犹太男子娶了外邦女子,并有可能发生背教行为时,《圣经》的编纂者才通过上帝进行干预,呼吁维护“族内婚”。犹太人的祖先娶外邦女子为妻,为妾的并不少见。亚伯拉罕的妾是埃及人,所罗门王的妻子是埃及法老的女儿。晚年,所罗门王淫乱宫闱,宠爱异族之女,当她们“诱惑他的心去随从别神”(《圣经·列王记上》第11章第4节)时,耶和华才谴怒于他。另一方面,在犹太人聚居的条件下,犹太女子很多有可能与外族男子结合,万一发生苟合,那要受到谴责,他们的孩子是“马姆泽尔”(MAMZER,希伯来文,意为:非法子、私生子),“私生子不可入耶和华的会”。  所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犹太人的主体没有离开巴勒斯坦之前,犹太人的身份是容易判定的,没有表现出如后来所呈现出的那种复杂情况。以色列法学家哈伊姆·科亨曾这样说:“一个人说他自己是犹太人,能否相信他的话?从法律意义上讲,在多数情况下,这取决于他提出这个说法时他所生活的地方,如果在犹太人占多数的地方或国家,可以相信他的说法,或可以把他看作是犹太人;如果在非犹太人占据的地方或国家,不可相信他,除非他拿出充分的证据。”这就是说,犹太人在根据血缘关系判定“谁是犹太人”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他们当时的生活问题。  也就是在公元前538年时,犹太人才正式结束了“巴比伦之囚”的生活,返回巴勒斯坦,重建圣殿。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那种犹太人占多数,处统治地位的半封闭式的环境不存在了,他们必须与巴勒斯坦各民族共处。这样,犹太人与外族交往增多,同外族通婚越来越普遍。首先是宗教人士感到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危险性:由于异族宗教的冲击,犹太教可能被遗弃;犹太民族可能像他们的兄弟“失踪的以色列十支派”一样消失在巴勒斯坦诸民族之中。这样,就发生了以斯拉的整肃犹太人的活动,他用种种清规戒律规范犹太人的言行,这才使犹太人在以后的500多年中,在巴勒斯坦保持了民族的特点,“族外婚”的减少,使犹太人身份的判定不再成为普遍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同时解决不用再去争议谁才是真正的犹太人了。  虽然如此,但当犹太人的主体被逐出巴勒斯坦后,犹太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再是少数外邦人进入犹太群体,而是犹太人失去了共同生活的地域,不得不汇流到世界各民族的汪洋大海中去。生活环境的变化,使犹太人很难保持古老的传统生活方式,与外族接触增多,不仅是男子,也包括女子的“族外婚”明显增加。为了在异族中保持种族的延续和信仰的独立,犹太人需要确立自己的种族疆界。在长期生活中,犹太人逐渐形成了犹太女子所生子女是犹太人的传统。这个传统观念的转变是客观需要,不是主观意愿。首先,必须弄清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不管他们在这个国家或地区中人数多少,经济实力强弱,他们都不是这个国家的少数民族,是外来户,是异族。他们始终处在”弱者”的地位,受歧视,受迫害。这是散居犹太人的最基本状态。为了生存下去,为了种族的延续,犹太人必须学会自我保护。而家庭,则是他们最重要,也是最后保护自己的堡垒。在家庭中,女子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家庭又是培育子女延续后代的主要责任者。犹太人的传统观念是“多子多福”,“多子”是受称颂的,“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圣经·创世纪》)。  所以,现在以母亲为中心的犹太家庭,子女身份从母,有利于在异族中保持种族和文化的独立和稳定。与中国传统很相近,犹太人的“家庭内核”极难打破。它对犹太人在2000年流散生活中,保持民族的同一性起了重要作用。子女身份从母,也是鼓励“族内婚”的反映。处于受歧视弱者地位的犹太人,很难指望通过婚烟关系使外族的男子或女子皈依犹太教,成为犹太人。因此,确立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有利于犹太女子被迫选择“族内婚”的道路。一个外族男子极不希望因为与犹太女子结合,而使他的子女成为受歧视的犹太人。因此,外族男子娶犹太人女子为妻的可能性相对于犹太男子娶外族女子为妻的要小得多。子女身份从母使犹太民族能在外族包围中保存下来。  最后,把犹太人从世俗的社会学——血缘关系角度出发自我认同的标准简单地归结为:  犹太母亲(父亲的族类无关紧要)所生子女是犹太人;犹太父亲(非犹太母亲)所生子女不是犹太人。这上决定性,足以证明现在的犹太人不再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5)宗教标准  民族与宗教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他们分属不同的范畴,虽然两者之间有联系,但是人们严格地把两者分开,不混为一淡。例如,我们不把基督教和西方人等同起来;信基督教的人不一定是西方人,亚非拉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居民中有基督教徒;西方人也不一定都信基督教。同样,佛教徒不都是亚洲人;亚洲人中有不少是信其他宗教的。非犹太人也循此理识别犹太人,犹太人就是犹太人,不管他是否信奉犹太教。改信基督的犹太人还是犹太人;皈依犹太教的非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  从现在的犹太人看来:所说的犹太教和犹太人都是统一的,犹太人是犹太教物的外形,犹太教是犹太人的精神内核。这样,他们把犹太人与犹太教等同起来:信犹太教的人是犹太人;犹太人都信犹太教,由此,可以演化出一些令非犹太人为之瞠目的结论。犹太人的这种宗教和民族的统一观是与犹太教和犹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是与犹太民族的特殊遭遇有密切的关系,并非是宗教分子兴风作浪的结果。  犹太教教义与犹太人的关系犹太教的经典《圣经》和《塔木德》等,在叙述神和人的关系时,人都是指一个群体以色列人,亚伯拉罕、雅各的子孙不是个别的人。  (1)耶和华是以色列人的神、民族的神。这个思想贯彻《圣经》始终,开始耶和华与亚伯拉罕的接触,着眼点在使亚伯拉罕成为“多国的父”,“后裔极其繁多”,“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神”。以后,耶和华令摩西率全体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引导全体以色列人走出沙漠,在“流奶与蜜之地”迦南(今巴勒斯坦之古称)定居。  (2)神曾两次与以色列人立约,立约的一方是整个以色列人。与亚伯拉罕立约,肉体标志是割礼,行割礼的不是亚伯拉罕个人,而是他家的所有男子。与摩西立约,标志是守安息日,立约的一方是神的选民——整个以色列人。“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这些定例若能在我面前废掉,以色列的后裔也就在我面前断绝,永远不再成国”。以色列人把耶和华看作是民族惟一的神;以色列人把与神立约看作是整个民族的行为;以色列人把整个民族看作是神所选择的子民;以色列人把民族所受的苦难看作是神对民族罪孽的追讨;以色列人把希望寄托在神派弥赛亚来解救他们。犹太人和犹太教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是整个世界的别的民族里面都是很少见的。  公元前928年,所罗门王卒,统一的希伯来王朝分裂,南方的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建立了犹大王国,后世人反犹大支派及犹大王国的人称为犹太人。也就是这个时候形成了犹太民族和犹太教。北方弱小的以色列王国在强敌腓尼基和大马士革的影响下,崇拜外神,崇拜偶像,对耶和华的信念已极其浅薄,因此在被亚述人灭亡后,很快同化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各民族中去了。南方的犹大王国则坚持了对耶和华的信仰,尽管内部也有宗教矛盾,但它被群山环抱,又保存了约柜,受外族宗教影响较少,特别历经几代国王的努力,耶和华在人民中一次又一次地复苏。在犹大王国中,犹太教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  也就是在巴比伦之囚后,许多犹太人在巴比伦舒适环境中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不想回艰苦的迦南地了。只有祭司、神职人员、宗教的虔诚者、没有家业的穷人(他们都是耶和华的忠实信徒)共4万人返回迦南地。因此,犹太人被掠往巴比伦,离开迦南时是一个民族;返回迦南时只是一个教族。在这样一个群体中神权思想和宗教戒律是至离无上的,他们最高的统治者是祭司长,咨询执行机构是长老会,政教完全融合为一体。  因此,与其说他是波斯帝国一个偏僻的行省,还不如说是他一个犹太教的社团。即使是这样,犹太人经受不起生活的逼迫和异族的诱惑,慢慢地脱离了犹太教的轨道,对耶和华的信仰动摇,这就导致尼希米和以斯拉的宗教改革和整肃。为防止异族的宗教和文化的影响,规定了严格的内婚制,重申了各种宗教戒律,仅仅安息日就有39个“不准”。依靠严格的宗教戒律使犹太人保持了民族的特征,避免了与异族同化的危险。犹太民族在严格遵守犹太教的教规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依靠宗教把各个个体维系在一起,避免与异族同化。因此说,犹太人的历史一点也离不开犹太教。
第一章 谁是犹太人?(2)更新时间 10:12:47& 字数:9782
 (6)犹太人的流散与犹太教  现在就可以这么说,犹太人是靠着犹太教的支撑,是靠着对上帝的忠贞才能在长期流散生活中没有被异族同化,在艰苦的环境下保存了自己。犹太人坚信:耶和华是他们祖先的神,他们民族的神;他们与上帝有永恒的约:  上帝对他们有神圣的“应允”,只要听从上帝的教诲,恪守上帝的戒律,上帝会眷顾他们,保护他们,拯救他们,最后返回他们祖先的土地——上帝“应许之地”;但是他们违背上帝的教诲,行恶行,有罪孽,上帝要惩罚他们,追讨他们的罪愆,因为上帝在万民中选中了他们,因此他们有罪就要受到报应;流散的艰难生活,正是对他们罪孽的惩罚;他们真心认罪、悔改,上帝会宽恕他们。每次逃过厄运,自然地想到是他们的忏悔,感动了上帝,得到了宽恕;犹太人不相信来世,相信现世报应,这样每经历一次磨难,在幸存者的心头积累起一分对神的敬畏,经历几千年的磨难,使他们能在绝望中顽强地生活下来,就是一个可敬之处。  再说另一个,宗教的经典,《圣经》、《塔木德》等,规范了犹太人的行为,成了他们生活的准则,使他们能在异族的大海洋中,保持肉体组织和精神生活的独立性的发展。一本《圣经》,每逢新月,向耶路撒冷方向祈祷,犹太人超越了时空界线,保持了民族统一的特征。  今天,犹太人凭什么认同埃塞俄比亚犹太人、也对犹太人和其他与世接触甚少的东方犹太人?主要不是追查数千年的血缘关系,不是考察肉体组织的特征,而是凭借宗教,尽管他们生活习俗已大相径庭,甚至宗教礼仪也有差别,但是同一种文化源,同一种宗教性质的历史连续性,同一种民族宗教的特性,即共同的经历和意识,共同的历史追溯,突破了一切世俗的框框,他们能彼此认同。这种宗教与民族的统一,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使情况已千差万别的与犹太人汇聚到一起。  没有共同地域的犹太人,在共同的精神世界中相遇,在宗教世界中相遇、相识。这就是流散中犹太人与犹太教的全部关系。  (7)难解的题  因为历史在不断的发展,时代也在不断的进行,犹太人在认同中遇到了新的挑战。在犹太国家以色列国建立后,“谁是犹太人”成了一个尖锐而敏感的问题。  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有几十万幸存的犹太人,在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的集中营中尚有25万濒于死亡的犹太人,他们急需救援。以色列国建立后,政府大力抢救这部分欧洲犹太人,在建国后第一次移民高潮中(1948年5月——1951年底)有移民70多万人,使以色列国犹太人数翻一番。在确定这批移民的身份时,出现了问题。在这将近50万欧洲移民(有20万左右来自亚非阿拉伯国家)中情况非常复杂,他们中有很多人不是犹太教教徒;很多人不是犹太母亲所生;很多由于犹太妻子而受连的欧洲男子,或者受犹太丈夫连累的欧洲女子。不管是从世俗标准(血缘关系),还是宗教标准,都不能认定他们是犹太人,甚至还有一些与犹太人毫不相干的欧洲人。  但是,他们都被纳粹分子判定为犹太人关在集中营受尽折磨,他们都被纳粹分子追杀过,九死一生。他们来到以色列国,有没有权利享受一个犹太移民能享受的、取得公民权和受政府优待照顾的权利,是个难题。宗教界提出异议,但是政府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安置他们。这为以后“谁是犹太人”问题的争论埋下导火索。  以色列国有一位内政部副部长鲁费森是一个犹太人(犹太母亲所生),但他是一位天主教的牧师,在他申请移民以色列时,要求按《回归法》中犹太人的身份移居,即自进入以色列国之日起,自动获得以色列国公民权,并享受犹太移民的其他权利。移民机构把问题提到以色列最高法院请求裁决。最高法院裁决说,根据多数人对“犹太人”这一术语的解释,鲁费森的要求被拒绝。他只得通过《国籍法》,获得了以色列国的国籍,享有公民权。  一位美国犹太男子娶了一位非犹太女子为妻,后移居以色列国。在以色列生了孩子,在户籍登记时,“信仰”栏目空缺,因为父母都是无神论者。户籍机构不承认这个孩子是犹太人,父母上诉最高法院。法院裁定在这孩子身份证上可以登记为犹太人,但一再声明这不涉及“谁是犹太人”问题。宗教界对法院裁决不满,扬言要挑起争论,向政府施加压力。执政的工党联盟不得不在1970年由议会通过《回归法》的修正案中规定非犹太母亲生的子女不是犹太人,除非他皈依犹太教。  上面所述的都是发生在以色列国的真实实例。它说明人们对“犹太人”是一个严格的宗教概念,还是一个民族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介绍犹太人的几种主要观点。  信奉犹太教的人是犹太人这是一个绝对命题,它的肯定式和否定式都成立:  (1)一个人,不管他是什么民族,不管他有没有犹太血统,只要信奉犹太教,那么他就是犹太人;  (2)一个人,尽管他是犹太母亲所生,尽管他从小生活在犹太环境中,如果不信奉犹太教,而是另一宗教成员,那么他就不是犹太人。宗教界人士和虔诚的犹太教教徒持这种观点。这个观点完全排斥了“犹太人”的民族属性,只认定“犹太人”是一个严格的宗教概念。根据这种观点,以色列国建立后的第一次移民高潮中50万欧洲犹太人,大约有一半以上不能成为犹太人;鲁费森副部长和那名儿童都不是犹太人。由这个观点可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信奉犹太教”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在犹太教中有各种派别,对教律、教规、礼仪,甚至对教义有各不相同的解释和要求,应该遵循哪些戒律,就可以认为是“信奉犹太教”了。各教派在这一点上取得了一致,共同认为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男子行割礼,这是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的证据,据说,在以色列国,最激进的无神论者也把孩子送去行割礼的。二是守安息日,这是上帝与摩西在西奈山立约的标记。至于犹太教的其他教律和教规。几千年来已成了犹太文化和犹太生活的一部分,成了犹太人行为的规范。因此,在“信奉犹太教”的教徒中出现了“在俗教徒”(他们在欧美各国和以色列国占多数;多数是阿什肯纳齐人)和“正统教徒”(他们在东欧和以色列国有一定势力;多数赛法拉迪人和东方犹太人在宗教上趋于正统),他们都行割礼,都守安息日。但这两部分教徒经常在宗教问题上发生“文化斗争”(KULTURKAMPF),甚至发展成流血冲突。  (2)谁是按受教徒和皈依者的权威者。正统派认为只有严格按照教规接受的教徒(行割礼)和皈依者(举行皈依仪式,补行割礼)才是合法的,也就是说必须由正统派的首席拉比,或由他指定的拉比接受的教徒和皈依者才是合法的教徒,才能成为真正的犹太人。而非正统派(在俗派),则认为他们的拉比也有权接受教徒和皈依者,特别是在欧美各国的非正统派,他们甚至声明,如果以色列国的正统派强行通过有关法案,其结果可能是犹太人的分裂,因此这场“文化斗争”还没有最后结束。谁是接受教徒和皈依者的最高权威,仍悬而未决。  宣布自己是犹太人的人是犹太人这似乎是一个纯主观命题,但只要我们考虑到以下因素,就可发现它的客观依据包含在纯主观之中。  (1)要看在这个世界上,犹太人所占的处境与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不可能吸引与犹太无关的人宣布他自己是犹太人,在纳粹分子屠杀犹太人的时代是这样,在今天当犹太人有了一个国家时也是这样(个别现象应该排除)。这是这个命题最主要的客观根据。回顾历史,从《塔木德》时代到今天,每个头脑清楚的人都知道,犹太人是“弱者”,是受压抑的、受排斥的,他们有的只是不幸和苦难。  因此,如果有人(他可能没有犹太血统)到犹太组织那里或到以色列来,宣布自己是犹太人,或希望成为犹太人,那么犹太人就没有理由不欢迎他。有些人担心:个别别有用心分子,为了经济或其他利益,甚至为了进行间谍活动,假装成犹太人到以色列国牟取私利或进行破坏。首先,这种情况是个别的,不应作为制定法律的依据;其次;即使进行了宗教皈依仪式也并不能防止这种个别情况的发生;再说犹太教的传统中有这样的惯例:其实是否应该相信一个自称是犹太人的人,如果是在多数情况下,就应该取决于提出这种声明的地点,如果在犹太人占多数的地方,那么可以相信他的声明,把他看作犹太人。如果不在占多数的地方,那么把他看作犹太人就不太可能了。  (2)就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从一开始就生活在犹太家庭或环境中,如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非犹太人。像他们,包括这位非犹太人的母亲,在犹太的意识和信念中生长,过着犹太式的生活,承受了作为犹太人所受的痛苦和不幸,有些甚至被关进集中营,经历过死的考验,有的人全家都被纳粹杀死。有什么必要一定要这些人按照犹太教法规,补行割礼,先成为犹太教徒(甚至还要区别哪位拉比有资格履行这种宗教仪式),才能认定他是犹太人。他们的生活经历是他们成为犹太人的最充分的证据。  (3)再一个就是人权和现状问题。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一就是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对犹太人生育的尊重以及对他们信仰的尊重是对人尊重的体现,没有理由对犹太人的孩子强制性地给予一种社会地位,是犹太人或者不是犹太人;也没有理由强制性地给予他一种宗教信仰犹太教。这种强制是对人格的蔑视,对人权的侵犯。每个出身犹太家庭的人(不管其父母是否都是犹太人,抑或其父或其母是犹太人)都有权选择是否接受犹太教,而不影响他的犹太身份。对这种权利的惟一制约是获得权利后所承担的义务。  现今社会,信仰犹太教已不成为所有犹太人的共同因素,很多的犹太人,特别是欧美各国犹太人中的年轻一代已不信宗教,他们是无神论者。历史的渊源和民族的特性,使他们希望自己是犹太人(他们有权是犹太人),但又不想恪守犹太教的戒律和教规。他们认为犹太教的历史,是犹太共同历史的一部分。因而,按犹太教教规判定谁是犹太人只有历史的规范性,没有现实的规范意义。强迫非宗教的、希望是犹太人的人接受犹太教作为是犹太人的必要条件好像犹太人是附在犹太教后面赠送给人的不要钱的礼品一样伤害了人的权利,是不人道的。  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是不是犹太人。这就是这种观点持有者的结论。显然他们把犹太人看作是一个纯民族概念,宗教在其中不应起作用,或不应起主导作用。回顾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历史,它的创始者们始终想把宗教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我们将把神职人员限制在会堂里”(赫茨尔语),“宗教应放在犹太教会堂和需要它的家庭里”(魏兹曼语),不让它越出范围,干扰国家的政治进程。  中间路线的观点第三种观点是想在上述两种观点中找一条中间路线,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至少不使“文化斗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犹太人的国家以色列国的统治者努力做调和的工作,力图使“犹太人”既是一个民族概念,又是一种宗教概念。  (1)规定“犹太母亲所生子女是犹太人”。这个规定既符合犹太人的传统,又部分地满足了“世俗派”的要求。但是,“世俗派”进一步提出,从遗传学观点来看,犹太母亲所生子女不比犹太父亲所生子女多一点“犹太血液”。因此,有人提出动议:只要配偶一方是犹太人(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其子女是犹太人。这项动议未被接受。  (2)规定“皈依犹太教的人是犹太人”。这个规定充分满足了宗教界的要求,虽然“世俗派”非常厌恶把宗教和民族联起来的观点,但是,它没有违背他们的根本宗旨,他们可以不反对。  (3)规定“自愿皈依另一宗教”的“犹太人”(其母是犹太人)失去犹太身份。这自然是迎合了宗教界的要求,内政部副部长鲁费森不是犹太人,有了法律的依据。非宗教人士对此非常不满,因为这违背了信仰自由的原则。  以色列国是犹太人的国家,但是犹太人的大本营在美国(美国犹太人有538万,超过以色列国)。由于种种原因,以色列国内宗教势力上升,他们希望在“谁是犹太人”问题上做出完全符合宗教要求的解释和规定。但是,犹太人大本营美国的犹太人遏制了以色列宗教界的这种企图,使“谁是犹太人”这个在“文化斗争”中占重要位置的问题处在微妙的平衡之中。目前,双方似乎都不想打破这种平衡,其实直到现在这场战斗还没有进行到最后。  3.世界上的犹太人  现在全世界大概有多少犹太人?要给这个问题提供一个准确的答案,是一件不容易或者说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在识别犹太人的问题上本身就存在着困难和分歧,加之犹太人分散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中,所以说,想要准确性的统计出全世界犹太人的人数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然现在要有一个准确的数目是不可能的,但是想得到一个大概的数目还是可以的。1992年,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当代犹太人研究所在耶路撒冷召开过一个“世界犹太人口学术会议”。根据这次会议的有关资料,我们知道,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世界的犹太人口大约为1298万。这里有一份这次会议关于全世界犹太人口粗略的统计表,我们可以从中大致了解犹太人的基本人数和分布情况。  全世界犹太人口数(粗略统计)1998年  国家或地区人数占全球犹太人口总数(%)  全球犹太人口.0  以色列  以色列以外  美洲  北美  其中:美国  加拿大  拉美  其中:阿根廷  巴西  欧洲  西欧  其中:法国  英国  东欧和巴尔干地区  其中:苏联  亚洲非洲(不包括以色列)  其中:南非  大洋洲  在上面这数据中,除了以色列的犹太人口统计比较准确可靠外,其他多数国家和地区和数字都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在进行人口统计时把犹太人作为一个单独的少数民族或宗教集团加以统计,很多国家犹太人口的情况都是靠当地犹太社团提供的大概数字。  根据“世界犹太人口学术会议”的资料说,现在全世界有犹太人口100人以上的国家有74个,分别分布在美、欧、亚、非和大洋洲等五大洲。这也就是说,犹太人仍是一个散居世界各地的民族,其分散程度远比其他许多民族,包括一些大民族要高。  分布特点虽然犹太人分散在世界各地,但是他们的分布情况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相对集中在北美、以色列和前苏联的东部地区(俄罗斯东部、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全世界大约83%的犹太人集中在这三个地区。另外,如果再扩大一点来看,美国、以色列、法国、俄罗斯、乌克兰、英国、白俄罗斯、加拿大、阿根廷、南非这十个国家的犹太人占了全世界犹太人口的95%。这说明,尽管犹太人分散在全球各地,但其主体相对集中在为数不多的一些国家中。  (2)在每个有犹太人的国家里,犹太人几乎都集中在大城市里。大多数国家半数以上的犹太人居住在该国的首都或最大的城市里。全世界犹太人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农村或小城镇。因此,犹太人基本上是一个“城市民族”。  分布细说以色列是世界上惟一的犹太人国家,也是全世界惟一的一个犹太人占人口多数的国家。1994年,在以色列的530万人口中,犹太人有400多万,占人口总数的81%,另外还有100余万阿拉伯人等少数民族。在其他国家里,犹太人是占人口比例极小的少数民族。即便是在犹太人最多的美国,他们也不到3%。犹太人除了在美国(2.4%)和加拿大(1.1%)超过总人口的1%外,在其余国家里都不到1%。  犹太人,尤其是那些信仰犹太复国主义的犹太人,一般都把居住在以色列的犹太人称为“已回归的”或者“已聚集的”犹太人,而把生活在以色列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的犹太人称为“仍在流散中的”犹太人(theDiaspora,原为希腊语,义为“分散”)。因为他们相信,犹太人返回故土巴勒斯坦(不少犹太人不说巴勒斯坦,而称其为“埃来兹·以色列”,中文译为“以色列地”)是一种神圣的责任和历史的必然。他们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词汇“阿里亚”(Aliya)来表述犹太人从世界各地移居以色列,其语义为“上升”,意思是当犹太人从流亡的地方回到圣地后,他们在精神上升华了。关于以色列犹太人的情况,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专门讨论。这里,让我们来粗略地看一下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也就是“流散中”的犹太人的情况。  全世界犹太人口最多的国家是美国,现有570万犹太人。据美国犹太人口调查组说,除了这570万犹太人口外,美国还有270万所谓的“边缘犹太人口”,主要是指犹太人的非犹太人配偶,以及这种混合婚姻家庭中的孩子。他们可以算为犹太人,也可以不算为犹太人。另外,还有一些不愿意承认自己犹太身份的犹太人,也在“边缘犹太人口”之列。  犹太人主要集中在美国的大城市里。仅纽约一个城市就有200万犹太人,是现在世界上犹太人最多、最集中的城市。也就是说,全世界差不多每七个犹太人中就有一个在纽约。美国其他犹太人集中的城市还有;洛杉矶(50万)、费城(30万)、旧金山(26万)、芝加哥(25万)、迈阿密(20万)、波士顿(17万)、华盛顿(15万)。犹太人口超过一万的美国城市有60多个。由于集中在大城市,加上集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所以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们在人口(2.4%)上的比例。  现在由于美国犹太人越来越紧密地融入美国社会,他们自己的犹太特征也变得越来越淡薄了。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的通婚已非常普遍。现在大约有45%到50%的美国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结婚。而在20世纪初,这一比例仅为2%到3%。在混合婚姻家庭的孩子中,只有三分之一登记为犹太人。宗教过去一直是维系犹太社团的核心力量,但今天的美国犹太人中,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有一半的人说他们不信犹太教。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是犹太人,是因为他们出生在犹太家庭,或者保持某些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还有一些出身于犹太家庭的人,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犹太人。对于这些现象,一些犹太人忧心忡忡。他们说,对美国犹太人的威胁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犹太人正自己消灭自己”。现在看来犹太人他们自己是自己的敌人,所以这也是对美国犹太社团最大的威胁。  加拿大与美国的情况基本相同,这两个北美国家构成了当代最大的犹太人聚居区。  16世纪,犹太人踏着哥伦布的足迹来到拉丁美洲,有很多人认为哥伦布本人就是一个犹太人。因为当时西班牙、葡萄牙等拉丁国家大规模地驱逐犹太人或强迫他们改信基督教。有不少犹太人当时是作为伪基督教徒(马拉诺)来到拉丁美洲的。大批的犹太人是在19世纪后期才来到拉美的,但他们的来源却与美国的犹太人不太一样,既有来自东欧和中欧的,也有来自巴尔干和地中海沿岸的。他们早期主要集中在阿根廷和巴西,后来逐渐从这两个国家再迁到其他拉美国家。现在,几乎每个拉美国家多多少少有一些犹太人,但绝大部分(三分之二以上)仍是集中在阿根廷和巴西这两个地方。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欧洲其实一直是犹太人密集的地方。到1930年,欧洲(不包括原苏联)还有大约650万犹太人,其中波兰有300万,罗马尼亚近100万,匈牙利、德国、捷克、法国、英国各有几十万。然而,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大屠杀的浩劫之后,欧洲的犹太人只剩下了125万,其余的几百万人,除了少数逃出欧洲外,都惨死在纳粹的集中营里。这次浩劫对东欧的犹太人尤为惨烈,战前东欧的500万犹太人幸存下来的只有几十万人。东欧曾经是传统犹太文化保存得最完整的一个中心,但随着犹太人在肉体上被消灭,这里丰富的犹太文化也荡然无存了。  近一二十年来,又有一些北非、中东、南非等地的犹太人向欧洲移居,他们的到来给欧洲犹太社团补充了一定的新鲜血液。现在,欧洲的犹太人仍主要集中在法、英两国。对于多数欧洲国家的犹太人来说,由于同化、低出生率和外移,他们的人数仍在减少。  苏联要在解体之前是世界上犹太人最多的国家之一,当时大约有160万人,仅次于美国和以色列。在沙皇时代,俄罗斯的犹太人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到19世纪后期曾我近500万,后因大量外迁和波兰独立而减少到100多万。犹太教在俄罗斯和东欧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是从巴勒斯坦传入的,但是最早传入路线却不是从地中海,而是经黑海沿岸从陆上来的。前苏联把国内的犹太人看作一个民族,名列全国第十六位,在吉尔吉斯族之后。由于苏联与西方国家和以色列长期敌对,所以它对国内犹太人的外移一直严加限制。从80年代后期起,这种控制才得以大大放宽。尤其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对犹太人的限制基本取消了。国门打开后,犹太人大批流向国外,主要是移往以色列。在1989年到1994年的五年里,有大约50万犹太人离开原苏联各共和国,移居到以色列和西方国家。  在以色列建国之前,一些亚非国家,尤其是在一些阿拉伯国家中,也有不少犹太人,这些都是非常古老的犹太社团,有的可以追溯到《圣经》时代。但随着以色列的成立和阿以冲突的发生,大批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纷纷迁往以色列。现在,除了伊朗、土耳其各还有两万多人外,其他亚洲国家剩下的犹太人的数量很少了。原来的摩洛哥、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北非阿拉伯国家的几十万犹太人在50年代初几乎全部迁到了以色列。所以现在在非洲大陆,只有南非才有一个人数较可观的犹太社团,而在非洲的其他一些国家,多的也不过数千人,少的当时也只有几十或上百人。  犹太人常常被人们称为一个“流动的民族”,或者“流浪的民族”。自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被罗马人征服,犹太教的第二圣殿被毁坏之后,犹太人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漂流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利于他们生存,哪里有利于他们发展,他们就往那里流动。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一下从古到今犹太人的流动方向,就会发现:它是遵循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一自然法则的。但是,这一法则在犹太人的流动中更多地体现了人为选择的因素。  很多的实事都可以看出,古代的犹太人几乎全部集中在亚洲西部。据《圣经》记载,他们曾因饥荒而迁往埃及,后又为逃避埃及人的奴役而返回巴勒斯坦,他们还曾被古巴比伦人虏往巴比伦囚禁,但后又被波斯人释放了回来。此时,犹太人已逐渐开始从巴勒斯坦向四方流散,最初流散的地区是巴勒斯坦周围的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和埃及等地。公元一世纪,犹太人的国家被罗马帝国征服,他们遭到迫害、流放和屠杀。为了维持民族的生存,他们中的多数人开始向东欧、南欧迁徙,后又向西欧发展。到中世纪时,大多数犹太人移居到了欧洲,一部分人生活在伊朗、伊拉克、阿拉伯半岛和埃及等地,留在故土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反而只有极少的数量了。  现在欧洲,外来的犹太人生活仍不稳定,他们不时遭到迫害、驱赶,流离失所,被迫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但在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他们的生活却非常安定,并繁荣发达起来。然而,到15世纪时,基督教徒重新占领了西班牙,在这里强迫统一信仰,犹太人和穆斯林必须在改教、逃离、死亡三者中工作出选择。于是,数十万犹太人被迫离开他们生活了许多世纪的西班牙,流向地中海东南沿岸的穆斯林国家和意大利、巴尔干半岛等地。这些犹太人的后裔在穆斯林国家一直生活到20世纪中期。  到近代,犹太人虽然又一次与新兴资本主义一起在欧洲繁荣起来,他们在欧洲的人数也达到800多万,但他们却仍被多数欧洲人视为异类。随着欧洲各地的反犹主义日益盛行,尤其是沙皇俄国对犹太人迫害的升级,他们的生存日渐艰难。于是,他们又开始向两个方向流动:一个方向是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鼓舞下,移居巴勒斯坦,为建立犹太人自己的国家做准备,这种移居被称为“阿里亚”;另一个方向是越过大西洋,奔向当时还没有反犹主义、“自由、富庶的”美洲新大陆。从1880年到1907年,从欧洲移民到美洲的犹太人多达200万。  到了20世纪,在俄国“十革命”、德国纳粹排犹灭犹、以色列国成立、阿以冲突爆发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下,犹太人又一次发生了大规模的流动。原来生活在欧洲中部的几百万犹太人消失了,他们要么惨死于纳粹的死亡营中,要么逃到欧洲以外的地方,逃向巴勒斯坦、南北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前犹太人最多最繁荣的中欧成了犹太人的荒漠,而美国却变成了犹太人最多的国家。
第一章 谁是犹太人?(3)更新时间 10:13:43& 字数:9203
 1948年,两千年来第一个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的出现,使它成为吸引全世界犹太人的一个中心,各地犹太人源源不断地向它涌去。首先到达的是数十万纳粹大屠杀中的幸存者;其次是阿以冲突爆发后,原来在中东各穆斯林国家的几十万犹太人无法继续在当地生活下去,他们几乎全部迁到了以色列。以色列一方面出于犹太复国主义的理想,一方面出于同阿拉伯国家战争的需要,不遗余力地帮助犹太人前来定居。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地犹太人像涓涓细流,根据《回归法》不停地汇入以色列。  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处于“冷战”状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里。苏联出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一直不允许其境内的犹太人自由移居国外,把他们“圈”了几十年。但是,当苏联解体后,马上出现了50多万犹太人外移的滚滚洪流。这些移民大多数流到了以色列,直到现在,许多犹太人仍然在向以色列移居。另外,原来生活在非洲之角埃塞俄比亚的2万多犹太人因内战和饥荒,在以色列政府的帮助下,到90年代初期,也全部移居到了以色列。  也就是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世界犹太人口的重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各地散居的犹太人逐渐聚集到以色列。美国和以色列成为世界上两个新的犹太人中心,两国的犹太人占了全世界犹太人的74%左右。  人口趋势自80年代以来,世界犹太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据人口专家们预测,到2010年,世界犹太人总数将从现在的1280万减少到1200万左右。这其中,以色列之外的各国犹太人总数将从现在的865万减少到550万左右。世界犹太人口(不包括以色列)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低出生率导致生得少,死得多,出现负的自然增长率;二是犹太人与非犹太人通婚,从而使犹太人因同化而人口减少;三是外移,导致一些国家犹太人口减少。  与国外犹太人口的情况相比,以色列犹太人口的发展却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首先,以色列犹太人的出生率大大高于国外犹太人。每个以色列妇女平均生育2.8个孩子,而西方国家的犹太妇女平均只生1.5人;其次,以色列不存在犹太人因同化而减少这一问题;第三,接受大量来自国外的犹太移民,是以色列人口增长的最主要、最迅速的来源。现在,一方面以色列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人民生活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而另一个方面,国际间的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一些国家出现了反犹排犹的新纳粹势力抬头的现象,这一切,都刺激和吸引着更多的犹太人前往以色列定居。  一方面,以色列之外世界犹太人口数量在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以色列的犹太人口不断增长。这样,用不了几年,以色列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犹太人最多的国家。而且,以色列的犹太人还将超过世界各地犹太人的总和。人口学家们预测,大约到2010年,生活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数将超过生活在以色列以外的犹太人。那时,在全世界1200万犹太人中,将有650万生活在以色列,550万在以色列之外。  到那时,以色列就真正成为世界犹太人的“祖国”了。因为现在除犹太人外,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是生活在国外的人比生活在祖国的人多。到那时,也就不能说犹太人是一个其主体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了。  回首犹太人的曲折历史,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20世纪,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辗转漂泊了整整两千年。再看看犹太人流散的路线,他们似乎兜了这样一个大圈子:西亚(巴勒斯坦)——东欧——西欧——美洲——西亚(现代以色列)。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犹太人不仅仅只是在地理上转了一圈,而且看起来他们好像总是随着世界文明的脚步走。当世界最早的古代文明在西亚产生时,犹太人随之在西亚繁荣起来。当地中海文明逐渐衰落。西方文明的中心转到欧洲大陆后,犹太人也随之来到了欧洲。当世界历史发展到当代,欧洲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开始落伍,美国在独领风骚几乎一个世纪之后,现在开始出现衰落的征兆,犹太世界的中心又逐渐向以色列转移。  当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说西亚的以色列的文明程度会超过美国,会成为下一个文明中心,但犹太人的漂流总是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潮头走,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或者说是一种奇特的现象。也许这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抑或其中还有什么属于必然性的东西。不知是犹太人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还是世界文明的发展造就了犹太人?  4.关于犹太人的书籍  《圣经·旧约》,还可以称做《塔纳赫》,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圣经·旧约》的前五卷书称为《妥拉》(又称《律法书》、《摩西五经》),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塔木德》,它对《妥拉》及犹太教经文中的&#条诫律”逐一做出了详尽解释。第三部《米德拉什》。除《妥拉》外。这是犹太教中的三部典籍。犹太教典籍多是一些阐释与评注式著作,由于编纂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常常出现相互包容和交叉评注现象。  《圣经·旧约》(《塔纳赫》)  犹太教的第一部经曲为《圣经·旧约》,希伯来文称作《塔纳赫》(Tanach)。它包含三部分:《妥拉》(Torah)5卷、《先知书》(Navim)8卷、《圣录》(Chetubim)11卷,共计24卷,因此也被称为《二十四书》,《塔纳赫》即三部分的开首字母之合。《塔纳赫》是自”巴比伦之囚”到波斯统治时期的250多年里,一批犹太祭司和文士收集古代犹太教历典籍和律法文献,加以整理、编纂而成。  《妥拉》  原意为“教义”、“训诲”、“指引”,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五部经书,又称《摩西五经》。其中详细记载了犹太人关于世界和人类的由来,犹太教各项律法条文,以及古以色列人早期历史情况的传说,这一切构成犹太教教义、教规的重要依据。  《创世纪》叙述了宇宙和人类的起源、人类的堕落、洪水灾害、人类如何分散于全世界,以及犹太人先祖的故事。  讲述上帝在创造完成物质宇宙后,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男人亚当和女人夏娃。上帝把他们作为大地的主人和海中鱼、空中鸟及所有地上爬行生动的主人。这是《创世纪》里的传说,他就是以上帝在六日内创造天地的恢弘诗句开始的。  “伊甸园”的传说讲上帝把亚当和夏娃放在一个花园天堂——伊甸园里,夏娃受一条蛇(老女神传说的象征)诱惑,尝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实,她怂勇亚当也行此事,违抗了上帝的诫命。这一行为结束了他们的无知,使他们心明眼亮了。震怒的上帝诅咒蛇将成为所有动物中最低级者,永远用肚子爬行,吃尘土,成为人类憎恨的敌人;诅咒妇女在生孩子时要受痛苦;诅咒男人要为食物而在田野里终日劳作。最后他把这两个不顺从的人从伊甸园赶出去,并派天使把守园子,还安设了可以四面转动并能发出火焰的剑,护卫园子和生命树,使亚当和夏娃再也不能接近那棵生命树。上帝说:“现在人已成为我们中的一个和善恶者,难道他应该伸出手,从生命树上摘果子,吃掉它,永远长寿吗?”“大洪水”的传说详细叙述了挪亚一位在他那一代人中惟一公义的男人的故事。上帝对人类普遍的恶行感到绝望,后悔创造了他们,就发下一场大洪水“要毁灭天下所有肉体”。  但是,他同挪亚订立了一份契约,因为挪亚一直把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全部献给上帝。上帝指示挪亚制造一个方舟。这个方舟救了挪亚一家和上帝创造的每种生物中的一对。上帝应许再也不毁灭这个世界,并以一道彩虹作为“我与大地上所有血肉之躯契约”的标记。在“巴别塔”的传说中,上帝讨厌人们讲话,并使他们流散四方来限制他们的权力。《创世记》一书还讲述了犹太人的先祖——乌尔城的亚伯拉罕受上帝召唤,离开家乡来到“流着蜜与奶的迦南之地”的经历,及其子孙以撒和雅各等的故事。  《出埃及记》记述以色列人在埃及如何遭受迫害、耶和华如何派摩西去救以色列人、摩西如何同埃及法老斗法、又怎样领导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上帝帮助以色列人渡红海以及在西奈山赐予摩西律法故事。书中记载了“摩西十诫”及其他犹太教律法。  《利未记》主要记述逃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在西奈旷野中流浪的初期生活和摩西依靠利未人与叛教者斗争的情况,还记载了以利未人为主体的祭司阶层的献祭程序,以及民众应该遵守的诫律规则,其中大多系敬拜的规则。因此,这卷书亦称《祭司法典》。  《民数记》因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西奈旷野清点过两次人口数目而得名。主要记载以色列人在西奈旷野的40年流浪生涯及其初到迦南的生活状况。其中载有数条为后世指定的律法,也叙述了以色列人口是如何计算的。  《申命记》(申命是重申律法的意思)叙述摩西临终时,如何向以色列人民重申上帝的律法,劝喻他们服从上帝的律法,还记述了摩西的辞世、埋葬及人们悼念他的情况。  在犹太教中,《妥拉》占据着《圣经·旧约》的核心地位,为其最其神圣、最重要的部分。它规范着所有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在尔后的悠悠岁月中,犹太人正是从《妥拉》中寻求到鼓舞与指引。它也成为以后出现的《密什那》和《塔木德》的中心基础。犹太人深深地挚爱《妥拉》。约书亚·罗斯·李普曼曾描述过这种感情:“《妥拉》是我们人民的不朽的保证。它如同这个世界一样广大深邃。它一直深入到苍天的蓝色神秘中。旭日初升与夕阳西下、应许与完成、出生与死亡、人类的戏剧……全都融入这部经卷之内。在漫漫而过的岁月中,我们犹太人在这部书中找到支持和力量。尽管许多民族兴起又衰落,尽管许多帝国征服他人又走向衰亡。以色列人通过他们对《妥拉》训诫的忠诚一直保持着持久的尊严。”  《先知书》  是《圣经·旧约》的第二部分,分为前、后先知书两部分。犹太教认为先知在犹太民族史上,是作为神意的代言人而不断出现的,他们有时引用过去的历史,有时预言未来的事情,借以劝告人们遵守同上帝的契约与上帝的律法。犹太人认为犹太民族领袖摩西是最伟大的先知,他的继承人约书亚及其随后的撒母耳、以利亚等也都是先知。这些先知没有留下著述,但他们的事迹被记录在《先知书》中。《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卷)与《列王记》(上下卷)被称为“前先知书。”同一期间,被认为是由另外一些“先知”亲自写出的书,称为“后先知书”,包括“三大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及合为一卷的《十二小先知书》。犹太人的七十子希腊本《圣经》中,把《但以理书》作为第四大先知书,并在《耶利米书》后又附上《巴录先知书》。  《约书亚记》叙述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领导下征服迦南地,并分其地与各支族的故事。  《士师记》叙述士师时代的情形及其与四邻民族的战斗,及以色列人如何背弃耶和华,侍奉他神的恶行。  《撒母耳记》上下卷记载先知撒母耳、打罗、大卫的传记与故事。  《列王记》上下卷记载所罗门王朝的情形,及所罗门逝后,其国分裂为以色列国和犹大国的历史。  《以赛亚书》中的先知以赛亚是犹大国的先知。在以色列国倾覆前数十年,他宣布耶和华可畏的权能和崇高的威严,要求国人在一切困苦之时,祈求耶和华的帮助,而不要乞求世人的援助,他还预言一位和平的君王将登大卫之位,建立一永久之国,并必以正义治理国民。此书后半部为另一位先知在巴比伦所作,其姓名不详,因此被人们称为第二以赛亚。他应许犹太人得以早出巴比伦归国。以色列人将如同“耶和华的仆人”,把耶和华的旨意传给外邦人,使之将来共同得到救赎。  《耶利米书》记述先知耶利米出现在犹大国倾覆前数十年,在犹大国倾覆之后继续其工作。他宣布耶路撒冷的灭亡,但也称耶和华将与犹太人订立一不可解除的契约,此约纯系耶和华对犹太人的永久之爱而成,与外表之物无关,乃上帝与人民之间的一种纯属灵性及个人间的关系。耶利米是先知中的殉难者。  《以西结书》中的先知以西结是一位被虏至巴比伦的犹太人,是当时巴比伦犹太人精神领袖。他力言个人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但更注重宗教领袖对于人民的责任。  在《十二小先知书》中,《何西阿书》记载先知何西阿在以色列国亡国之前几十年,出现于其国。他宣布上帝耶和华因以色列人所犯的罪行,将使之亡国,并成为囚徒被虏至异国。但此后耶和华会对以色列人再施慈爱,准许他们归回故国。  《约珥书》记述了先知约珥呼唤人民忏悔,称以色列人若转向耶和华,上帝必以其灵浇灌他们。  《阿摩司书》,先知阿摩司为著书先知第一人,出现于以色列国,略在何西阿之前。他称由于以色列人中的有钱有势者残害贫穷弱小者,因此正义之神耶和华将使他们遭遇灭亡之灾,这一惩罚是不能因祭祀或炫耀式的敬拜而免除的,即使以色列人为上帝的特殊选民,也无法逃脱这一劫难。  《俄巴底亚书》中,先知俄巴底亚宣告以东民族的灭亡,因为他们在犹大国灭亡时,曾残酷地蹂躏犹太人。  《约拿书》中,先知约拿讲述耶和华顾念处于“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  《弥迦书》记述了先知弥迦预言犹太人将会及早地从巴比伦归回故国。他们将会把耶和华的旨意传给外邦人,使之将来共同得到救赎。  《那鸿书》记载先知那鸿预言尼尼微将灭亡。  《哈巴谷书》记载先知哈巴谷预言巴比伦将灭亡。  《西番雅书》中的先知西番雅讲述耶和华愤怒之日发生的种种令人恐怖事件。  《哈该书》与《撒加利亚书》记述了先知哈该与撒加利亚劝告、鼓励自巴比伦回归的犹太人重修耶路撒冷圣殿。  《玛拉基书》记载先知玛拉基痛斥犹太人对宗教的冷淡和道德衰微。  《圣录》  包括《路德记》、《历代志》上下卷、《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哀歌》、《但以理书》,由不同风格和题材的作品构成。从文学角度看,是《圣经》中最光彩夺目、富有魅力的一部分。  《路德记》叙述大卫王祖先的故事。  《历代志》上下卷叙述以色列的历史,起于上古之时,直至犹大国灭亡之际。书中特别注重一切有关圣殿及其敬拜的事宜。  《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均匀《历代志》的续编,二书全都叙述了犹太人自巴比伦归国后之事,主要讲述以斯拉及尼希米通力治理耶路撒冷的事迹。  《以斯帖记》叙述犹太人如何在波斯朝廷之内卫护自己,挫败敌人的阴谋。为纪念这一胜利,犹太人专门设立了“普珥节”。  《约伯记》讨论了虔诚敬仰上帝的人为何受苦的问题。  《诗篇》中有大卫和犹大国灭亡前其他作者的作品,但大部分是身为“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的作品。其中以各种不同角度描写虔敬上帝的犹太人的生活,使人从中得到教训与安慰。  《箴言》以宗教思想为基础,以“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为纲,阐述生活上实用的规则。  《传道书》为处世为人的至理名言,但言辞情绪忧郁,作者特别注重生命的虚空,因此该书第一节写到:“空虚,空虚,人生空虚,一切都是空虚。”  《雅歌》记载许多爱情与婚姻的诗歌。  《哀歌》叙述犹大国灭亡时耶路撒冷的惨状。  《但以理书》记述虔敬的但以理及其友人,不畏各种威胁、强迫,坚守祖先的宗教而获得丰厚的报偿;其敌人则得到极其严厉的惩罚。  《圣录》对犹太人生活的影响很深,犹太人在不同的节日里诵读它们。在逾越节读《雅歌》、五旬节读《路德记》、阿布月九日读《哀歌》、住棚节读《传道书》、普珥节读《以斯帖记》,以此来纪念他们历史上具有重大的事件和人物,激发自己的民族感情。  综上所述,《圣经·旧约》(《塔纳赫》)实际上是一部有关犹太人早期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完整地展示了犹太民族的发展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犹太人民广阔的生活画面,详尽地记载了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杰出成就,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为了解和研究古代犹太人社会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圣经·旧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它几乎运用了所有的文学创作形式,如:神话、传说、小说、寓言、戏剧、散文、诗歌、谚语、格言,并独创了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为繁花似锦的世界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在《圣经·旧约》中,犹太人被流放的历史,是一再出现的主题。《圣经·旧约》的叙述强调每当犹太人背离上帝的诫命,就会惹怒上帝,被一次又一次地从其精神故乡驱赶出去,无家可归。  《次经》  (Apocrypha)犹太教圣书中不仅包括上述正典之书,还有另一类书,称为“不经之书”(Apocrypha,意为“隐藏”或“不为人所知”)。居住在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人视这类书为正典,但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则否认它们。”不经之书”中有《以斯德拉一书》、《以斯德拉二书》、《托比传》、《犹滴传》、《以斯帖补记》、《所罗门的智慧》、《便西拉的智慧》、《西录书》、《耶利米书信》、《三少年之歌》、《苏珊娜的故事》、《彼勒和大蛇》、《玛拿西的祷文》、《马卡比传》上下卷等共15卷。按其内容可分为历史书、小说、智慧文学、启示文学、书信及褥文等。其中《马卡比传》上下卷为研究马卡比时代极有价值的材料。现代许多学者把它们总称为《次经》。  《伪经》  (PseudePigrapha)指上述正典之书和《次经》之外的其他古代希伯来文宗教书卷,因其书名、作者名属假托,书中人物也假托《圣经·旧约》人物的名义,而被认为是《圣经·旧约》的模拟作品或伪仿作品,称为《伪经》。它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00年——公元100年之间,大部分已散失,流传至今的只是一小部分,它们分为两类:  《巴勒斯坦伪经》和《亚历山大伪经》。《巴勒斯坦伪经》用希伯来文或阿拉米文在巴勒斯坦写成,包括《十二族长遗训》、《禧年书》、《以赛亚殉道记》、《亚当与夏娃传》、《所罗门的诗篇》、《耶利米的其他语录》、《先知列传》、《约伯之遗命》、《圣颂》、《以诺一书》、《巴录启示录》、《摩西升天记》和《阿西加尔的故事》等13卷书,分别以传记体野史、诗歌、小说和启示文学的形式写成,内容大多是对《圣经·旧约》的补充和再创造。《亚历山大伪经》用希腊文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写成,共6卷,包括《亚里斯提亚书信》、《西比路巫语》、《马卡比传三书》、《马卡比传四书》、《以诺二书》和《巴录三书》,内容分为宗教文献、历史书、哲学著作和启示文学等。  《七十子希腊文本》  (Septuagint)《希伯来圣经》最早的希腊文译本。其中《妥拉》部分,是由72位犹太学者应埃及法老之请,在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后统称全译本为“七十子文本”或“七十贤士译本”公元前3-2世纪用流行的希腊文编译而成,首先为不熟悉希伯来文的亚历山大地区犹太人使用,因此,亦称“亚历山大本”。公元1世纪流传于巴勒斯坦,为基督教最初应用的《圣经·旧约》,现仍为希腊正教会的通行本。后被译成多种文字,流布于全世界。  《马所拉》  (Masorah)希伯来语音译,意为“传统”,是犹太教根据《圣经·旧约》文句和读音的口传传统写成的《圣经译注集》。公元前6世纪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后,开始形成这一传统。为防止对《圣经》的篡改或删节,连原文中的句数和字数都有计算,称《圣经·旧约》原文共23203句。公元6-9世纪,一些专门从事编辑这些传统著作的犹太学者被称为“马所拉学士”,经他们译注和鉴定的《圣经》称“马所拉本”,是具有权威性的版本,甚至被视为《圣经》原本的善本。  《塔木德》  (Talmudh)犹太教的第二部经典是《塔木德》(希伯来语音译,意为“教导”,又称口传《妥拉》,出自《申命记》第11章第9节:“你们将用它来教导你们的孩子”)。其权威性仅次于《圣经·旧约》。对犹太教而言,《圣经·旧约》是永恒的圣书,而《塔木德》则是犹太教徒生活实用的经书,旨在给犹太人提供宗教生活的准则与处世、处事、为人道德规范。  公元70年罗马帝国毁灭耶路撒冷圣殿后,把犹太人全部驱逐出城。犹太人四散各地,原有的摩西律法在实行中发生问题,需要补充。公元135年科尔·科赫巴起义失败后,再无重建圣殿和重建一个祭司集团的希望,所剩的只有上帝的律法。人们如何才能保有这一律法呢?这时正值拉比时期,拉比犹太教的特点是重视宗教律法的阐释,而不注重教义的解释和对外传教;在宗教律法和世俗律法关系上,承认世俗律法对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拉比们为他们自己制定了两个任务。  集体任务是以编纂《米德拉什》而闻名。它是对《圣经·旧约》等宗教经典的注释、注解和对《妥拉》的神秘解释,也就是要解释出成文《妥拉》中的神秘意义。他们感到《妥拉》不仅是一部关于社会法律和历史事件的著作,而且其内还隐藏着它曾经是宇宙的律法和有关天地自然方而的全部知识。除了对成文《妥拉》神秘性的钻研外,拉比们还从事如何使《圣经》教义适用于完全不同于古代环境的当代生活,如何按当代价值观可以接受的方式解释经卷。大约在公元前30年-公元10年,学者大希勒尔为《妥拉》周到、审慎、有伸缩性的解释模式制定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原则。如:“你自己讨厌的东西不要强加给你的邻居。这就是全部的《妥拉》,其以后的评论就是,去,学习它。”  拉比们的另一个任务就是与犹太教口传律法有关。根据拉比传说所看,上帝在西奈山赐予摩西两部《妥拉》,一部成文的《妥拉》,还有一部口头的《妥拉》,后者是一部更大的教义书。它被记忆下来,并一代又一代地传到早期拉比那里。后来,各拉比学派在对口头《妥拉》不断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开始把所有相关的评论和口传律法系统化。公元175年犹太人领袖犹大亲王发起并主持完成了一部口头《妥拉》编辑版本,公元200210年成书,称为《密什那》。公元5世尼下半叶,犹太学者们又在此基础上编著《革马拉》,它是《密什那》的释义和补编。《塔木德》乃二者的合称,在经页上常左右并列,但后世往往称《革马拉》为《塔木德》。由于编纂地点不同,《塔木德》分为《马勒斯坦塔木德》和《巴比伦塔木德》。中世纪欧洲对《塔木德》的研究非常活跃,其诠解和补充工作一直到现在还在延续。  《塔木德》被看作是犹太教的基本法典,因为其中包括民法、刑法、教法、规章条例、传统风俗、宗教礼仪、各种社会道德的讨论与辩论、著名犹太教学者的生平传略等。《塔木德》也被视为一部犹太教精神的百科全书,因为拉比们在辩论中调动了各种论据。书中有脍炙人口的格言、民间故事、传说、逸事集、双关语、梦析,还有包括神学、伦理学、医药学、数学、天文学、历史学、地理学、植物学等方方面面的日常科学知识。其中的民间传说,如:巴山王巨人奥格的传说,夸张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对于外人,《塔木德》像是一个装满面了乱七八糟东西的柜子,一个没有索引的零散张页的百科全书。实际上对大多数人来说,《塔木德》是难以接近的,然而那些懂得它的人已记住了它。  《塔木德》是犹太人智慧日积月累的贮藏所,而这种智慧并不是非要显示在表面上。《塔木德》不是具有必然真理的著作,而是阐述了很多有名有姓的犹太拉比的观点。拉比们互相之间常常无法取得一致,但他们的观点却被认为有着某种神圣不可侵犯性,值得研究,是对于永无止境地探求《妥拉》真理的一种贡献。
第一章 谁是犹太人?(4)更新时间 10:14:36& 字数:6076
 《塔木德》所解决的难题不胜枚举。若是关于一个合乎逻辑的答案存在着观点上的不一致,《塔木德》就根据拉比中多数人的意见做出结论,因为《妥拉》就是教导大家遵从大多数人的意愿。此外,凡是《圣经·旧约》中律法显得过于简洁和散乱的地方,如关于安息日的律法,在《塔木德》中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并汇集在一篇里;不然的话,要理解这些律法是不可能的。《塔木德》具有解决存在争议问题的权威性,因为《妥拉》中说“你们要根据他们将教导你们的那些教义和他们将宣告的判断准则来行动”。这就说明,上帝已经把这种权威交给了犹太圣哲们,然而让所有犹太社团接受《塔木德》,却经过了好几百年。  《塔木德》继承并发展了《妥拉》的训诲和《先知书》的社会理想,又反映出犹太教怎样适应不同的时代,甚至在宗教法这个最难变革的领域中,也能根据现实生活的经验,而不是凭法律条文的逻辑去做出新的解释。“首要的不是精研律法,而是实践”的主题思想贯穿在全部《塔木德》之中。在犹太经学院里,人们学习《塔木德》比学习《圣经·旧约》更要认真,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之为长老,除非他通晓《塔木德》,即使他对《圣经·旧约》烂熟于心也不行。掌握《塔木德》的传统方式是借助评论不断地阅读它,就它与他人争辩,提出更进一步的解释,直到它成为熟悉的领域。传统的西方词汇目录、索引等方式是最近才开始采用的。今日在《塔木德》研究领域中,在以所熟悉知识为主的传统学者和以批判观点而不是知识为主的现代学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鸿沟。  《密什那》  (Mishnah)希伯来语音译,源自其词根Mishnah(意为“重复”),《密什那》意为“通过重复学习或教导”。它是犹太教口传律法集《塔木德》的前半部和条文部分。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171217年)犹大亲王(亦称圣者拉比犹大)掌管乌沙犹太教公会。当时犹太教除《妥拉》成文律法外,还有数百年来拉比诠释律法而形成的大量的“口头法规”。这些法规是拉比们根据律法条文在实际生活案例上具体应用,教导犹太人“可行什么”和“不可行什么”。在犹大亲王的主持下,把自以斯拉时期以来一直收集的所有关于律法的评论汇集在一起,加以分类、整理和补充,经20多年时间,编成一部希伯来文巨著,称为《密什那》。这部带有辩论性评论集按一系列论文的内容编为6个分卷,共63篇。内容包括犹太教的教规、诫条和婚姻、家庭、宗教生活等守则。书中每一条亦称一条“密什那”,以相关事物为名,如:“安息日的密什那”。  比如:针对“摩西十戒”中“记住安息日,保持它为圣日”的诫条,和在《圣经》里所说在这一天特别禁止的惟一工作形式是禁止点火。一些照本宣科的人简单地理解为:遵守律法的犹太人在所有的安息日的,应坐在寒冷黑暗的房间里。而“安息日的密什那”解释说:《妥拉》的真正含义是犹太人遵守安息日,将安息日作为礼拜和喜悦的圣日。应使犹太人家庭在安息日过得更令人兴奋。因此在一周的第七天,可以雇非犹太人来生火、点灯,做特殊的饭菜。如果一个非犹太人点亮一盏灯,一个犹太人可以使用这一灯光;但是他自己为此目的点亮灯是禁止的。根据“安息日的密什那”,安息日是一个快乐的日子,家中最好的食物要供安息日用。这一天要穿上最好的衣服,即使是在非常时期,也不例外。在安息日人们还要受到拉比们的照顾。  总之,《密什那》强调:犹太人一方面为保持律法圣洁,要慎重地走出每一步;另一方面在遵守律法的基础上,还要使生活过得更为舒服,并尽可能与律法保持一致。  《塔木德》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对《密什那》详尽的讨论,引用各种各样拉比的观点作为证明和争辩的总结。这些辩论以《圣经·旧约》经卷为权威,所采用的每一段经文是否准确合用要公开辩论。辩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地利学派的大师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