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的国民收入入的核心。

194.政府的收入分配的调节并非仅仅是基于其收入;198.在收入分配中除了微观的收入分配外尚需宏观;199.政府对外部性进行调节时考虑公平也考虑效率;201.政府通过收入和支出过程的宏观调控不包括以;203.政府在收入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206.以下不属于直接金融优势的是不兼顾流动性和;208.微观收入分配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市场机制;209.公
194.政府的收入分配的调节并非仅仅是基于其收入分配还基于对什么的考虑?效率 195.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什么?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经费拨付 196.世界银行提供的全球主要国家的基尼系数中只有几个国家超过了0.6?3.0 197.个人储蓄是劳动所得剩余价值定义为收入减去税收和消费 198.在收入分配中除了微观的收入分配外尚需宏观的再分配相匹配,其原因不包括以下哪种?微观收入分配是私有制的产物 199.政府对外部性进行调节时考虑公平也考虑效率 200.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影响不包括居民工资提高 201.政府通过收入和支出过程的宏观调控不包括以下哪种方式?对物质生产领域的支付 202.以下因素变动不会带来收入分配的差别的是?消费水平 203.政府在收入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调节各部门的收入分配?税收 204.城乡收入差别原因是生产条件再分配和流动性差异 205.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多元化金融支持 206.以下不属于直接金融优势的是不兼顾流动性和收益性 207.我国直接金融的缺陷是股市变形 208.微观收入分配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市场机制 209.公平在西方解释为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并用什么来加以衡量?基尼系数 210.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解公平作为历史的产物,包含着什么?历史的规定性 211.劳动积累的差别所带来的收入差别看作为公平的 212.下列选项不是微观收入和宏观调控所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是私有制结果 213.关于政府取得收入和支出过程所遵循的原则说法不当的是?当出现效率和公平相背离的情况时优先考虑公平 214.资产阶级意义上的公平不包含以下哪种内容?收入平均 215.不同的社会,不同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公平具有不同的涵义,这体现了公平的什么性质?历史规定性 216.资本主义公平观不包括收入均等 217.资本主义的公平观有历史进步性 218.以下不属于中国金融分业经营的原因是社会原因 219.无产阶级公平观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 220.下面关于储蓄利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利息是按劳分配的报酬 221.关于储蓄以及由此引起的财富差别正确的说法是是劳动积累导致的合理差别 222.在社会主义阶级,尚且不能实行按需分配,这一阶段的公平体现在以同一尺度来分配个人消费品,这一尺度是指?劳动 223.社会成员即便按照严格的按劳分配,也会带来什么的差别?劳动积累的差别 224.以下不属于利息率的四大流派流动性偏差的利率 225.金融分业经营,分别业监管的弊端是导致市场分割和流动资金限制 226.无产阶级的公平不仅要消灭阶级特权而且要消灭什么?阶级差别 227.在共产主义哪个阶段上不能实行按需分配?第一阶段 228.下面有关于无产阶级的公平的涵义,说法不正确的是?否认资产阶级的公平 229.由什么差别带来的收入差别是符合公平原则的?劳动 230.市场化分离的结果将使得劳动者向着什么方向转变存在可能?商品化 231.平均利润率是利率的限制因素是货币供求 232.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失业工人群体不仅失去了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而且不能通过劳动力获得收入,因而扩大了收入分配差别,这种现象称为?经济性分离 233.中国储蓄结构中主要来源于哪里?家庭部门 234.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中,导致收入分配差距不公平性扩大的原因不恰当的是?劳动尺度上的收入分配差别 235.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的条件是资源具有流动性 236.要保证收入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 237.以下不属于利息率控制在适当的水平方法的是政策 238.市场经济并不能保证生产要素在各部门间的充分流动,会遇到各种流动性障碍,这不包括以下哪种?系统性障碍 239.经济性分离是指由于什么使得人们失去了对可客观的生产条件的拥有?市场化改革 240.公有资源在分配上代理人可能取得分配上的优势地位 241.不是经济性分离的结果只有短期影响 242.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最严重的一个障碍是什么?户籍制度 243.土地和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什么特点?土地边际效益递减最为明显 244.在东南亚地区利率自由化做的很成功是朝鲜 245.以下不属于通过低利率政策鼓励使得金融配备资源中的作用削弱途径的是自我融资 246.以下不属于利率的自由化改革和高利率政策相一致的好处是劳动代替资本 247.中国农村的客观生产条件说法正确的事人均客观生产条件相对减少 248.改善农业状况的方式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 249.劳动和资本之间的交易劳动方处于不利地位 250.不同要素之间的交换价格由什么决定?交易双方的权力的既定和实现这种权利的制度安排 251.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交换价格取决于许多因素,以下哪种不属于其中?交换双方的技术水平 252.不同劳动形式之间的交换实现等价交换的前提是?交换双方的权利保证 253.关于生产条件在城乡之间的分配状况,导致的城乡收入差别大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土地投资收益高 254.我国的税制不统一在收入分配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内外所得税的不统一、城乡所得税的不统一 255.在享有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我们归结为什么?国民待遇差异 256.以下不属于中国储蓄率不断升高带来问题的是银行利润增加 257.以下不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的问题是丰富的物质资源 258.高利率的弊端是企业高风险 259.在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中国民待遇的差异包括许多方面,关于这些方面的描述中不准确的是?保农村不保城镇 260.收入的调节过程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逆向调节的现象,这些因素不包括?权利过于分散 261.社会保障的提供错误的说法私人自己能够解决 262.关于收入分配调节和生产条件分配的关系生产条件分配是收入分配的原因 263.社会保障的覆盖的群体应是所有公民 264.“五色”收入中“蓝色”收入代表着什么?走私 265.社会上存在的灰色收入现象体现的是收入分配过程中的什么问题?分配制度不规范 266.中国强制性储蓄现目前是通过哪一手段来实现税收 267.()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同等的权利。国民待遇原则 268.以下不属于解决储蓄过剩带来的问题方法的是减少消费 269.投资率和储蓄率的差别越来越大,差别是储蓄率降低 270.若人民币升值,最受影响的是国民 271.当税负过重的时候就会产生无效替代进而导致什么?效率降低 272.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工没有差别,但在分配上有哪些差别,含等级差别身份 273.生产条件是指客观和主观条件 274.劳动者收入条件是什么条件的结果生产条件 275.调整利息率应当考虑什么因素贷款涨幅大 276.自然垄断导致不公平的社会分配 277.不属于全体公民享受国民待遇的普遍化要求的是同等收入 278.在市场经济中什么垄断不是反垄断的对象?自然性垄断 279.就业时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存在着系统性的收入差别的原因是什么?人力资本的差异 280.由于微观领域收入分配由生产条件分配所决定,收入分配的调节应当与生产条件的分配调节相结合起来,以下各项做法中不符合着个原则的是?约束私企高管收入 281.以下关于规范政府调节过程的说法,不恰当的是?加大税率以实现社会公平 282.微观领域的收入调节的政策应当遵循的原则或内容不包括以下哪种?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 283.以下不属于储蓄到融资再到投资三过程的是其他金融资产 284.储蓄决定论是储蓄决定投资 285.在金融结构不变,储蓄可能增加或减少,它们与哪方面有关系社会储蓄 286.史迪格里兹理论借贷资金信息不对称是,银行利润率会怎样?降低 287.金融结构中利息利率,西方国家称作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88.传统体制下分配不合理,不是什么因素,而是身份制导致市场 289.传统体制下,行政系统组织起来的系统,按照什么原则组织起来的等级 290.政府通过什么方式调节分配过程收入和支出过程 291.以下属于计划投资,计划储蓄两者的意义是计划意义 292.改革开放以来很长时间里我国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储蓄大于投资 293.国民储蓄的结构可以从哪些方面考察?主体的结构,形式的结构 294.资产的三性指的是什么?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 295.储蓄的主体结构由什么组成?以上都是(家庭和个人、企业、政府) 296.原来的统一的资本积累过程现在分成了哪几个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过程?储蓄、投资和金融 297.以下关于国民储蓄的主体结构和形式结构之间的联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企业选择资产形式的自由度比家庭更大 298.以下关于传统的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投资不再与储蓄相关 299.国民储蓄的主体结构一般不包括以下哪个主体或部门?银行 300.政府能够使用我们私人部门不能使用的筹资手段是因为政府具有什么?公共权力 301.即便在金融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会由于什么的不同而带来金融地位的不一样?储蓄结构 302.通货膨胀势必造成的是社会不稳定 303.以下不属于投资缺口补充方式的是降低利率 304.外部经济较强的投资项目主要由哪个部门投资政府 305.政府投资主要考虑项目的社会效益 306.我们支出的多少除了与个人的收入和收入预期有关还与什么有关?现实提供的金融支持 307.传统经济条件下储蓄的主体结构表现为什么?政府储蓄 308.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国民收入的供给和需求不一定相等,其原因不包括以下哪种因素?生产资料供应不足 309.传统体制下的国民收入主要以什么方式存在?政府储蓄 310.以下关于投资主体和投资部门之间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政府投资于外部性较弱的部门 311.储蓄的规模和结构都要受到国民收入的什么的影响?分配结构 312.我国储蓄并不是绝对过剩,而是没建立起哪方面的概念企业投资 313.中国对外投资引进外资的利润是成本大于利润 314.要得到全球战略性资源安全的利益,必须有维护全球利益的扩大融资 315.中国目前的情况提高劳动性收入的份额会对储蓄率降低 316.凯恩斯认为储蓄的决定因素是收入 317.不属于相对收入理论的看法的是储蓄由当期的收入决定 318.政府的收入通常是以什么形式集中从高收入人那里获得?税收 319.我们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带了储蓄的什么改变?储蓄主体和形式多元化 320.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什么?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分配 321.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一般不会影响以下哪个因素?储蓄倾向 322.国民收入分配影响国民储蓄及其规模的的途径不包括以下哪种?公共产品的供给 323.凯恩斯倡导绝对收入,他认为政府转移支付从高收入者手中取得收入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会使得国民储蓄率如何?降低 324.可以借助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和金融霸权来支撑经济发展的国家是哪个?美国 325.家庭主要是以什么形式来储存它所掌握的储蓄的?金融资产 326.以下属于中国多投资有收入利益出口的国家的是发展中国家 327.中国多选择有收入利益进口项目是食品 328.经济发展如果长期依赖外资,不对外投资,对我国长期经济发展是国民收入降低 329.政府在选择进入的产业时应该进入与私人互补的产业 330.凯恩斯的消费和储蓄理论认为消费倾向递减、储蓄倾向递增 331.传统经济形式下我们的投资主体单一是因为什么?经济主体单一 332.储蓄资源流到哪一个投资者手里取决于哪个部门?金融部门 333.国民收入分配改革导致的储蓄与投资的决策分离程度越高,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高 334.金融改革之初,无法打破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障碍,使得投资出现短平快和小规模的现象,这使得产业结构如何?同构化 335.以下各因素中不会对投资的结构或者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消费结构 336.中国是从哪一年开始之后出现的十万以上产品进入人们的消费范围的?2003年 337.我国对什么性质的外资投入过多。竞争性 338.取消最优惠国待遇,以下不属于内外资避免人为的内资被外资替代方法的是平等竞争 339.我国是生产汽车大国,但没有形成有竞争性产品 340.不同时期的主导消费品不一样,储蓄行为具有阶段性,收入增加不会立刻引起消费行为的增加。因此,两个阶段过渡时期储蓄会?增加 341.关于平均消费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有社会的规范性 342.纳入人们消费选择范围的主导消费品从社会长期的过程来看是什么?社会的规定性 343.除了收入之外,还有哪个因素影响着我们的储蓄?劳动力再生产费用 344.影响储蓄的因素除了收入以外,还有消费,以下关于消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随着主导消费品的变动(从百元阶段到十万百万阶段),储蓄率会提高 345.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的主导消费品是百元产品,其中所谓的“三大件”不包括以下哪个?电视机 346.最初我国主要是利用什么来实现强制储蓄的?相对价格 347.改革开放后我国遵循了比较优势战略,改革开放取得的是什么?失败 348.我国的贸易和工业战略的两个词联系起来了。两个词是贸易伙伴和战略伙伴 349.弥补国民储蓄缺口的一个重要的办法是什么?采取强制储蓄 350.强制储蓄是利用什么来扩大资本品的生产从而增加未来社会财富总量的一种行为?货币发行 351.强制储蓄是指利用非市场的手段增加国民储蓄的做法,这些做法的途径不包括?法律规定 352.在我国经济改革前后采用了许多的强制储蓄的方式,以下哪种属于非货币手段?票证 353.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采用的强制储蓄包括强制性公债,它不具有以下哪种特点?自由购买 354.解决强制储蓄问题时应该考虑哪些方面?以上都是(强制储蓄的形式、强度、用途) 355.造成我国储蓄率高的原因是我国在不同阶段实行了不同形式的什么?强制性储蓄 356.我国现阶段的强制性储蓄通过什么形式实现?价格、税收 357.竞争优势不在于劳动密集,而在于技术密集 358.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与什么有关?战略结构 359.导致中国的储蓄过剩问题的原因一般不包括以下哪个?经济快速发展 360.通过强制性储蓄获得的资源的用途不该是扶持国有企业 361.不能解决储蓄大于投资问题的是说服教育 362.在通货膨胀时期,我国仍然存在许多形式的强制储蓄通过价格、税收等方面的配合来实现,这不包括以下哪种?奢侈品消费税 363.以下做法不能有效解决中国储蓄过剩问题的是?征收房产税 364.我国的货币化指标在最初1978年的时候只有多少?31.98 365.发展中国家开放条件下,如何能将专业人才留下。加强教育 366.人才方面的全球自由流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正确的 367.发展中国家开放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要分两个部分是文科和理科 368.沟通储蓄部门和投资部门的通道有哪些?以上都是(储蓄者利用自己储蓄的资金进行投资行为、储蓄者将自己的资金交给金融中介产生间接金融资产、不通过金融中介直接地买卖直接金融资产) 369.凯恩斯认为在国民收入小于最优国民收入的情况下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储蓄增加的关键变量是什么?增加投资 370.哈罗德-多马模型将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归结于什么的高低?储蓄率 371.不同时期的国民收入与国民储蓄之间的变动存在不同步性,其原因不包括是?收入增加的非规律性 372.储蓄与投资过程之间的分离需要通过金融来建立联系,其渠道不包扩以下哪种?投资者购买间接金融资产 373.以下哪种理论认为储蓄是投资的资源,因而储蓄从物质形态上制约着投资的行为和规模。储蓄决定论 374.社会价格的变动率取决于什么?超额需求的大小 375.当主导消费品具备相对稳定性的时候国家的储蓄变动主要受制于什么变量?收入 376.不仅应当静态的按比较优势发展经济,还应怎样通过动态确立起竞争优势。雄厚资金 377.我国20世纪80年代发生通货膨胀时人民的做法是买耐用消费品 378.以下关于投资决定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资本的积累与投资无关 379.软件产业的技术强国是美国 380.什么时候计划储蓄的行为不受其价格变动率影响?通货膨胀率较低的时候 381.在投资决定论中,以下哪个因素不会影响社会产品价格变动率?计划储蓄 382.在投资决定论中,引起计划消费不能实现、事后投资大于计划投资的重要因素是?投资 383.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抢购风对家庭储蓄的影响降低了储蓄率 384.中国进入万元产品阶段是以什么为代表的?电脑和移动通信 385.中国是从哪一年之后出现的十万以上汽车产品开始进入人们的消费范围的?2003年 386.发展中国家开放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不包括重点依靠企业进行投资 38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要将复杂劳动密集转变为简单劳动密集 388.以下与一个国家的竞争性优势无直接关系的是教育的投资 389.以下关于各个阶段我国主导消费品发展的的说法正确的是?投资的方向要与储蓄积累规定的下一阶段主导消费品一致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32尔雅当代中国经济题库2015等内容。 
 2016尔雅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练习答案(1.1-1.61)-分章节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 10 由于制度变革和创新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因而存在着制度短缺的问 题。...  2015尔雅当代中国经济答案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发现网上没有完整的有序的,这是我自己的 判断题答案修改 T for true F for ... 当代中国经济...  2016尔雅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练习答案(1.51-1.61)-分章节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每一节的标题都有特别标注,可以很轻松的做题哦 ...  2016尔雅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答案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2015尔雅当代中国经济答... 320页 2下载券
尔雅...尔雅当代中国经全部题库 暂无评价 522页 2下载券 ...  2016尔雅当代中国经济题库+期末满分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期末试题在前面,题库后面 增量资源的相关概念 姓名:满分君班级:默认班级成绩: 100.0 分一、单...  2016尔雅当代中国经济期末考试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中国家庭储蓄的主要形式是 ? ? ? ? A、实物 B、银行...  2015.12.尔雅当代中国经济期末考试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这是考完后的正确答案,保证题题正确,欢迎下载!文档贡献者 悠悠97531 贡献于 相关...  《当代中国经济(尔雅)》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判断题 测试时间:-- ...文档贡献者 ok与尔同行 贡献于 相关文档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服务业已成带动和支撑国民经济增长核心力量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精彩图片推荐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第2章国民收入核算重点分析.ppt 7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国民收入核算
在取得数据之前进行理论化是一个严重 的错误。从曲解事实去适应理论而不是从使 理论适应事实出发,是毫无意义的。
—— 谢洛克·福尔摩斯 什么是国民收入核算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国民收入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统计和会计的方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系统科学的定量描述,为经济分析和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制定经济政策或计划管理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国民收入核算的作用
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性,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斯通曾指出,“现代经济科学是通过与核算科学的有机结合,在不断缩小先验理论与经验研究之间鸿沟的过程中谋求新发展的。”其对于国民收入核算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 国民收入核算的作用
国民收入核算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主要有 两大作用: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标准;
第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是经济学家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建议的依据。 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三大指标
GDP:国民收入总量
CPI:物价总水平
失业率:就业总水平 GDP
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
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 (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理解GDP含义需要注意的几点
1 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而非实物核算
2 最终产品,而不计入中间产品
3 生产,而非销售:本期生产,而非往期生产;存货也应
4 流量,而非存量;是期间概念,不是时刻概念
5 国土原则:GNP(国民原则)——换算
6 市场活动:不计入非市场活动(家务劳动、自然经济) GNP与GDP的区别与联系
GNP:国民原则;GDP:国土原则
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例如,中国诺基亚公司归芬兰人所有,所以该公司在中国经营得到的利润,虽是中国GDP一部分,但不被统计为中国GNP,而应归入芬兰GNP。 类似道理,中国海尔在美国工厂的利润,应作为美国GDP一部分,但应被统计为中国的GNP。 随着国际经济联系加强,强调身份区别的GNP相对重要性下降,重视地域范围的GDP相对重要性上升,从而使GDP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总产出指标。 举例说明
中国:GDP=A+B
GNP=GDP+(D-B) 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础:
国民收入恒等式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例子:一个纺纱厂年产出和收入报表 国民收入恒等式
总产出=总价值增值=50000
总收入=工资和薪金+利息+地租+利润=50000
总支出=购买纱的支出=50000
恒等式: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原理:简单模型
——国民经济循环过程 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 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
生产法:增值法
支出法: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收入法: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
支付+折旧
统计误差:在理论上三种方法是恒等的,但是在现实的统计中却可能出现误差。
主要使用的统计方法是支出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production approach) 又称部门法(sector approach)。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产值来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它反映了GDP的来源。 运用增值法统计GDP,即计算每个部门或企业对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值。 我国现行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分为农业,采掘业,化学工业,金融保险业等17个部门进行生产或部门法统计。 有关事项 1)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2)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3)政府部门提供的劳务活动以投入的成本计入总产出。 生产法计算的中国GDP 支出法详细
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消费: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劳务
投资:物质资本存量的增加
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日本年间的经济发展计划。该计划由池田勇人内阁制定并实施。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主要内容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漫画
①充实社会资本。②,提高高生产率部门在产业中的比重。
③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
④培训人才,振兴科学技术。
⑤缓和,确保社会安定。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主要目的
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在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漫画
于,使经济达到极大的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实现充分就业,消除日本经济所具有的经济结构不平衡状况;其具体目的是 10 年后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倍以上。
这一计划规定: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效果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实施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6%和11.5%,超过计划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的第七年,便实现了国民收入增长1倍;按计算,从1960年的395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10年间平均增长83% 。1970年该计划完成之时,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先后超过法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通货膨胀 、、大都市人口过密化和农村人口过疏化等问题愈益严重。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最初受到很多经济学家反对,认为此举将加重。一般日本民众也认为,他们收入“倍增”的效用将被通胀抵消。然而,这一场消费者革命成了日本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漫画
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日本至1968年就成为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从1960年到1973年,日本人均甚至增加了两倍,失业率也保持在1.1%-1.3%的低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的倍增,并不是指的倍增,而是指的倍增,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根据最初的规划,当实现倍增以后,比增加65%(扣除通胀因素)。因此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是没有实现倍增的。因此,小林义雄教授在《战后日本经济史》中明确指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不是真要实现劳动人民的收入增加,而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资本在中所占比例增加的一个途径,是资本和劳动博弈中的胜利。当然,应该客观评价,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确实是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重要一步。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时代意义
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是因为他们把的目标,确定在全民的收入增长上,把这一核心要点作为这场运动的名称、口号和旗帜高高举起。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带动的增长,而不是用经济总量的增长来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以国民收入倍增为第一目标,经济的发展就会井然有序;用的增长为目标,不对人们的收入做出规定,财富分配次序就会混乱,经济发展就会失衡。
如何确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一门学问。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成为日本民族具有高度凝聚力的象征。为什么要这样确定经济发展的第一目标?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市场经济的科学其实就是人的科学,市场经济就要调动人人的积极性,推动人人消费,拉动内需,经济才能持续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收入的来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