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c这几种硬盘噪音和机械硬盘读写速度度怎么排序

品牌: 1Mac mini提速 该如何加装固态硬盘?   苹果2013年秋季新品发布会在凌晨刚刚结束,在本次发布会上苹果推出了最新的iPhone&5C/5S手机产品,而产品线最大可能更新的就是MacBook&Pro,不过很失望除了手机产品,其他苹果设备只字未提。既然没有新款PC产品曝出,其实大家也没有必要扫兴而去,不妨看看这篇苹果Mac&mini的硬件升级文章。  编辑本次升级的这台2012版苹果Mac&mini是去年同事去香港帮着代购的,型号为A1347。尽管Mac&mini在苹果众产品线中只算比较小众的一款,但它的小巧、精致和均衡的硬件性能却恰好满足了编辑本人的使用需求,占地空间小,办公、上网都可以轻松应对。购买Mac&mini的初衷有两点,一是替换已经过时的。二是空间,台式机占用书桌的空间过大,并且线缆凌乱。而Mac&mini小巧灵活,放在桌面上也就是20×20厘米巴掌大的地方,方正金属小盒子不显眼,却很精致。苹果Mac&mini提速&该如何加装固态硬盘?&  平时在家使用Mac&mini的几率并不是很多,浏览网页,写写文章,看高清或者刷微博什么的,这些应用Mac&mini的都能胜任。不过,有一点还是无法忍受,就是开关机和打开应用程序的速度。尽管Mac&OS&X系统优化非常出色,但启动加载速度还是成为了整机性能的短板。  这个瓶颈造成的原因是苹果Mac&mini出厂时只标配一块的机械硬盘,读取速度方面远不及固态硬盘。也正是出于这个的原因,不少用户和我一样都打算为Mac&mini加装一块固态硬盘,以提高整机运行的效率。  为Mac&mini加装固态硬盘?看到这里很多网友都会认为苹果Mac&mini已经设计的如此紧凑了,机身内部还能组成双硬盘吗?没错,去年Mac&mini&2012发布后,iFixit网站就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拆解,然后给出了一套Mac&mini的双硬盘的升级方案。而本文中编辑按照拆解步骤,成功添加了一块128GB固态硬盘,并且组成了Fusion&Drvier模式,具体方法请大家参看接下来的详细文章。品牌: 2拆解前注意事项一:确认硬盘仓的位置★拆解前注意事项一:确认硬盘仓的位置  写在文章的最前面,如果大家也打算为苹果Mac&mini升级固态硬盘的话,除了购买一块固态硬盘,还需要的就是添加一根数据连线,这条苹果专用数据线相对比较贵,如果在网上淘的话,大概在70元左右。注意:苹果Mac&mini数据线方向是有差别  苹果Mac&mini不同时期推出的产品数据线方向是不一样,如果购买的数据线方向弄错就会造成无法安装,还得重新更换线耽搁升级速度。为了让大家一步到位就能升级成功,首先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简单的判断。大家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方法,先确定一下机身内部硬盘的具体位置。确定方法:  大家可以先在Mac&OS&X系统中关于本机-更多消息--系统报告---串行ATA中看一下仓位名称,苹果Mac&mini&2013年3月份前生产,采用硬盘下置结构,在Mac&OS系统中显示为位置Lower。Mac&mini&2013年3月份前生产&硬盘仓位为下置Lower  苹果Mac&mini&2013年3月份后生产的部分机型,硬盘开始直接改为上置,在Mac&OS系统中显示为位置Upper。苹果Mac&mini&2013年3月份后生产的部分机型&硬盘为上置硬件确定方法:  将机身翻过来拆开后盖,用牙签之类细物探测,如果硬盘紧贴在天线金属网下面,那说明Mac&mini是2013年3月份前生产的。如果不是的话,在天线下面1厘米处才能碰到硬盘,那说明苹果Mac&mini&2013年3月份后生产的。相比之下,2013年3月份前生产的Mac&mini加装固态硬盘比较复杂。&判断是否紧贴无线接收器————————————————————————————————————————————————————————————Mac&OS&X系统仓位名称和数据线的对应关系  确定硬盘位置后,大家就可以参考上面图示购买数据线了。对应关系是这样的,如果是2013年3月份后生产部分机型,采用上置硬盘需要购买图中左侧数据线,而2013年3月份前生产的下置硬盘则需要购买右侧数据线。&3拆解前注意事项二:备份系统非常重要★拆解前注意事项二:备份系统非常重要  在动手拆卸硬件之前,我们首要牢记的是备份系统和数据。如果硬盘上没有什么数据的话自然不用多说,但是如果有个人重要数据,我个人建议最好是提前备份到移动硬盘上,以免意外丢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另外,最好制作一个Mac&OS&X系统的启动安装优盘,以备不时之需。Time&Machine给移动硬盘格式化一块Mac&OS扩展分区&用来备份系统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备份  备份系统的方法相信接触过苹果Mac&OS&X系统的用户都会很熟悉,那就是使用Time&Machine备份系统工具来完成。如果系统下面的数据不是很多,找一块等容量的500GB移动硬盘就可以。如果不是很熟悉Time&Machine这项功能的话,可以参看苹果官方网站的相关介绍点击。备份系统大致方法如下:1、必须要有一个USB或1394或雷电的硬盘盒容量要大于或等于你所备份的系统。2、接上外置硬盘按下电源按钮。听到启动声后,按住ALT或&OPTION键&或COMMAND(普通键盘就是那个WIN的图标键)+R,选择OSX&恢复模式。3、从“Mac&OS&X&安装器”菜单中选取“磁盘工具”(分区时,近量容量小于SSD的容量。以后恢复时,不会提示你,所选磁盘空间不够没法恢复)4、点选你的外置硬盘&&点选“恢复”标签。5、在左侧的窗口中点按“Macintosh&HD”(或您的OS&X硬盘名称)并将其拖至“源磁盘”栏6、在左侧的窗口中点按你接入的外置硬盘并将其拖至“目的磁盘”栏。7、此时会出现警告信息,提示目的宗卷的内容将被抹掉。点按“抹掉”。8、等恢复完成,这样你的系统和就全到外置硬盘上。——————————————————————————————————————————————————————————————————————  Time&Machine功能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备份现有的整个系统数据,另一方面组成Fusion&Driver硬盘模式后,也省去了重装系统这一步,并且系统中我们调整的设置和软件程序也就不不需要重新调整安装。  如果备份数据容量很大的话,Time&Machine进行系统备份的时间相应会长一些,20GB数据量粗略估算需要等待20分钟左右。  数据备份好前期软件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下面进入硬件拆解步骤。品牌: 4拆解步骤一:必备工具和如何取下后盖★拆解步骤一:必备工具和如何取下后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拆解工具方面我们要使用到塑料撬棒、镊子、附送C形金属件、T6、T8、M2和小十字头螺丝刀。如果大家手边的工具齐全就不必要单独购置了。编辑在淘宝店家挑选时,由于店主考虑的比较全面,随数据线附赠工具。  如果前期备份工作都已经做到位了,那么就来正式进入拆解环节。由于硬盘托架在机身最下面,因此需要将Mac&mini进行彻底拆解后,才能将硬盘安装成功。按照淘宝商家的改装经验,最佳的建议是将固态硬盘安装在原来机械硬盘的位置,而原机的机械硬盘则放在下面的硬盘塑料架上,这样后续的问题会少很多。主要使用到的内六角T6、T8和M2螺丝刀  拆解的整个过程和方法可以参看下面这段视频。视频链接地址:  上面这段外媒拆解视频中的步骤已经介绍的非常清晰了,其实Mac&mini拆解并不复杂,经过编辑前前后后折腾了不下4、5遍,将所有部件全部拆解下来的话,十分钟就能搞定。苹果Mac&mini主机型号A1347如何将机身后盖打开  首先就是打开机身后盖,按压黑色后盖手掌逆时针旋转,将白色实点和机身边缘上的白色空心点重合,使用撬棒上翘后就可以将后盖取下。取下后Mac&mini的机身内部主要结构和硬件都一览无余,不过,如果想更换硬盘我们需要把所有的部件都拆卸卸下来。&品牌: 5拆解步骤二:取下螺丝并拆解散热风扇★拆解步骤二:取下螺丝并拆解散热风扇  接下来就是拧螺丝,我的建议是按照下图所示,将所有固定螺丝拿下。这样相比一个一个拧下更为方便。其中有3个T6螺丝固定散热风扇的螺丝,2个T8螺丝固定硬盘的螺丝以及最外围3个M2螺丝。螺丝位置标注  螺丝拿下后第一步就是取下散热风扇,拿起风扇的时候注意不要用太大的力,风扇供电线隐藏在下方,抬起风扇的时候,使用镊子将电源线拔掉即可。取下风扇的时候注意电源连线将铜管上方的塑料挡片取下将无线信号接收器下方的金属框架取下  整个风扇拿掉后,侧面还留有一块塑料小挡片,挡片下方有一枚T6螺丝固定,拧下后可以抽出。不过,这块塑料挡片取下的时候相对比较费劲,需要来回晃动后才能拿出。  接下来就是取下无线接收器下方金属网,金属网的边缘和机身缝隙采用了扣合方式,轻轻用力就能拿下。需要注意的是,在上图箭头指向的区域下方,隐藏着无线天线接口,顺着天线找到圆形接口后,用撬棒边缘翘起即可。品牌: 6拆解步骤三:取出主板和硬盘托架★拆解步骤三:取出主板和硬盘托架  接下来是拆解主板,由于硬盘托架隐藏在最里面,因此我们需要将整个主板拿出。主板是有一颗6号长螺丝固定着,取下后将配件中的C型铁钩扳手拿出,并且将其垂直插入主板上预留的两个孔洞。Mac&mini的主板采用卡扣式设计,只有借助铁钩扳手才能找到着力点。这项设计倒是十分巧妙,不仅保证了整机的密合程度,有减少了主板上的固定螺丝。  值得注意的是,在抽出主板的时候,不要用力过猛,稍稍向下扳动铁钩卡扣就会脱离。此时,主板会被推出一段距离,不要着急直接取出主板。拧下固定在主板上的一枚螺丝&并且插入C型铁扳手  主板的后部有两根电源线,由于藏在内存的下方,并且被硬盘托架挡住,不易使用手头的工具拔开,因此将主板推出一点距离后,就会很方便直接用手进行拔插。轻轻将主板推出一小段距离后&把连接主板上两处电源线断开将主板取出后拧掉固定在硬盘托架和电源上的两枚螺丝  取下电源接口处的金属挡片 然后逆时针旋转电源接口  拿掉电源线后主板就可以完全取出了。下一步就是拆卸主机电源,苹果Mac&mini采用条形电源设计,被放置在机身侧面。电源固定方式非常巧妙,将电源接口设计成为旋转卡扣形式,直接在金属壳的内侧削出一个凹槽,然后电源接口旋转后正好卡在中间,最后使用金属片插在凹槽结合处,起到固定的作用。  因此,我们的拆解顺序就是先将固定小铁片拔出,然后用手逆时针旋转电源接口,此时你会发现条形的电源有些松动了,然后就可以很轻松将其取出。品牌: 7拆解步骤四:交换硬盘螺丝和数据线x★拆解步骤四:交换硬盘螺丝和数据线  取下主机电源后,整个空硬盘托架就能拿下来。苹果Mac&mini的设计很让人捉摸不透,既然已经预留了硬盘托架,为什么不能直接加装一块SSD硬盘呢?而非要让用户找工具找螺丝,自己DIY练手吗?按照个人的理解,可能是和SSD固态硬盘价格有直接关系,为了让整机性价比更吸引人,而又不影响主机的扩展性,这样做法是可以理解的。托架上已经预留好硬盘位  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的苹果Mac&mini&2012版和2013版之间的区别,而本人手中的这款是2012版的,因此机械硬盘放在底部,加装固态硬盘相比就复杂一些,拆解彻底后才能调换硬盘位置。如果是2013版的Mac&mini就没有这么麻烦了,拆开后盖直接更换就可以完成升级。将原来机械硬盘上的数据线和螺丝都转移到固态硬盘上固定在硬盘托架上的螺丝和胶垫十字头螺丝要固定在托架内侧  将硬盘托架取出,把固态硬盘安装在原来机械硬盘的位置,而原机的机械硬盘则放在下面的硬盘塑料架上。首先把机械硬盘上的固定螺丝和数据线都转移到新买的固态硬盘上,然后将附送的胶垫固定在硬盘托架圆口上,再将原有的机械硬盘用两枚十字头螺丝固定。这时,应当将两枚十字头螺丝,拧到托架内侧,否则螺丝高度会顶到机箱边缘,无法对齐。8组建Fusion Drive并不复杂★组建Fusion&Drive并不复杂  什么叫Fusion&Drive?Fusion&Drive技术由苹果公司在日的产品发布会上提出。这项技术可以使得硬盘的表现接近SSD固态硬盘,然而却能提供更大的存储空间。此技术是将128GB的固态硬盘与1TB或3TB的机械硬盘结合放在一个硬盘卷中,却能提供更快的读写速度,与Mountain&Lion系统无缝结合。苹果Fusion&Drive  Fusion&Drive技术自动将使用频率低的放在较慢的存储硬盘中,而将常常使用的软件放在固态硬盘中,这样既能提高了速度,又能为我们提高更多的存储空间。Fusion&Drive不如单SSD读取速度快,是在SSD和HDD两种硬盘存储中间一个折中的速度,但是方面要比两个盘分开好很多,编辑推荐128GB以下的固态硬盘最好使用Fusion&Drive模式,如果所购SSD容量超过256GB就不要考虑这个模式了。——————————————————————————————————————————————————————  固态硬盘和机械盘分开用不组Fusion&Driver操作不复杂,直接进入恢复模式运行Time&Machine,将系统恢复到SSD硬盘上即可,恢复完因磁盘名称一样,推荐修改一下名字方便区分,然后格式化掉以前机械硬盘上的数据就可以了。  而本次我们重点介绍的是Fusion&Driver模式,其实操作也很简单。  硬盘和数据线确认连接正确后,开机启动进恢复模式COMMAND(WIN图标键)+R&,启动后进磁盘工具,此时会发现机器内的硬盘全成为了红色如下图。磁盘全成为了红色磁盘不能识别,要修复系统恢复后进入关于本机可以看到Fusion&Drive组合完成  磁盘处于无法识别状态,只能选择修复,点确定完成修复后,宗卷会将颜色改为黑色,这时候系统会自动完成Fusion&Drive模式(内置两块硬盘组成为一块,磁盘上的所有东西就全没有了),退出“磁盘工具”。连接备份系统用的移动硬盘,重新启动再次进入恢复模式,把系统恢复到Fusion&Drive硬盘上,重新启动就可以正常使用了。&9Fusion Drive硬盘速度表现怎样?★Fusion&Drive硬盘速度表现怎样?  Fusion&Drive组成后,硬盘读取速度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下面我们就来实际测试一下,在App&Stroe中Blackmagic&Disk&Speed&Test进行测试,可以看到下面的读取测速图。由于之前更换的三星840是借用,之后更换了浦科特M5S。写入速度为205.6MB/s,而读取速度为454.2MB/s。相比Windows&7&64Bit下的测试中,读取和写入方面达到了500.11MB/s和195.52MB/s几乎没有太大的差距。  由此可以说明的是,如果选择经济实惠的容量固态硬盘,而容量而128GB的话,组成Fusion&Drive绝对是最佳的方案。不仅读取速度与纯固态硬盘没有太大差距,同时还兼顾了更大容量硬盘存储空间。我们甚至可以将其看作一块“超大容量”的固态硬盘,而其他的事情只需要交给Fusion&Drive自动处理就可以了。Blackmagic&Disk&Speed&Test硬盘读取写入速度实测  组成Fusion&Drive模式后,固态硬盘其实并不会自动开启TRIM功能。这项功能可以有效减轻固态硬盘的“磨损”,提升读取速度。TRIM功能可以令操作系统删除数据时,通知固态硬盘立即擦除这些数据占据的区块,从而防止固态硬盘长期使用后出现性能下降问题。开启TRIM功能  开启此项功能只需要大家下载一款TRIM&Enabler软件工具即可,下载地址。安装要求是英特尔64位处理器和苹果OS&X&10.7.0操作系统或者更新。打开软件后只需要将按钮保持在On的状态,重新启动系统就可以生效了。升级固态硬盘总结:  由于苹果Mac&mini的内部设计十分紧凑,结构也很巧妙,因此硬件拆解和加装硬盘的过程不算复杂。软件部分麻烦的地方就是系统备份恢复的过程,加装固态硬盘容量大于256GB,不必组建Fusion&Drive模式,操作步骤不算多。组建Fusion&Drive更适合于固态硬盘128GB容量以下来使用,通过实际测试,Mac&mini的开机速度和软件加载速度明显提升,同时还兼顾了大容量的数据存储空间。  最为值得提醒的是,组建Fusion&Drive模式前切记提前做好系统和数据备份,如果忘记备份数据,一旦组成后硬盘数据将全部丢失,想找回的话就不太容易了。苹果2013年秋季新品发布会在凌晨刚刚结束,在本次发布会上苹果推出了最新的iPhone 5C/5S手机产品,而PC产品线最大可能更新的就是MacBook Pro,不过很失望除了手机产品,其他苹果设备只字未提。既然没有新款PC产品曝出,其实大家也没有必要扫兴而去,不妨看看这篇苹果Mac mini的硬件升级文章。
产品定位 屏幕尺寸
投诉欺诈商家: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本城市下暂无经销商
4¥61995¥62996¥82997¥40998¥65889¥569910¥4899imac各个大小容量SSD硬盘它们读取和写入速度都一样吗_imac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4,954贴子:
imac各个大小容量SSD硬盘它们读取和写入速度都一样吗收藏
imac各个大小容量SSD硬盘它们读取和写入速度都一样吗
好像是128g比不上256g的,但是比256g更大的差不了多少了
闪存颗粒越多,就越快。也就是越大容量越快。你可以选择1TB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您所在的位置: &
2017新款iMac使用体验:专业办公性能强大
时间: 10:51:05
编辑:yemeiqiong
来源:威锋网
  今年的 WWDC 意外地迎来 iMac 的更新,而且还是三款机型。iMac 自上一次更新已经是 2015 年的事儿了。虽然从外观看不出 iMac
有多大的更新,但从性能来说,苹果带来的更新就不是一点点了。这次更新的 iMac 机型包括 21.5 英寸非 Retina 显示屏的机型、21.5 英寸
Retina 4K 显示屏的机型,以及 27 英寸 Retina 5K 显示屏的机型。我们将对 4K 的 21.5 英寸机型和 5K 的 27
英寸机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深入体验。  沿用多年的外观  自 2012 年 iMac 的薄边框惊艳登场之后,这个设计就被沿用到现在。然而,因为苹果秉承简约线条的设计理念,这样的外观放在今天仍能让人眼前一亮。新
iMac 的边缘厚度仅 5 毫米,当然,苹果聪明地将大部分零部件放到了机身的中间。尽管如此,iMac 从侧面看的弧度还是很美观。  对于外观唯一要吐槽的依然是不能调节的屏幕高度。我们可以调节屏幕的角度,但是那么美观的铝制底座不能调节高度,真是可惜了。随着现在站立办公的流行,如果
iMac 自带调节高度的功能,将会更受办公室的欢迎吧。   Mac 中的最佳显示屏  2017 款 iMac 的更新中,显示屏同样得到了重要的更新,至少屏幕追求“绚丽显示屏”的决心从未动摇。这一次更新,21.5 英寸 iMac 和 27
英寸 iMac 均配备 Retina 显示屏,前者是 4K 分辨率而后者是 5K 分辨率,但两块屏幕默认都是比一般 sRGB 更广的 P3
色域,可呈现比常见色域更丰富的色彩。  根据苹果的介绍,新 21.5 英寸 iMac 和 27 英寸 iMac 主要更新在亮度和色彩两方面。其中,亮度提升到了 500
尼特,相比去年的机型提升 43%,跟去年的 MacBook Pro 屏幕升级持平。同时新 iMac 屏幕支持 10 亿色彩,带来更加鲜艳亮丽的色彩表现。  全新 iMac 的屏幕在这两方面升级之后,用苹果的话来说就是“Mac 上迄今最明亮、最多彩的 Retina 显示屏。”  21.5 英寸款 iMac 的 Retina 4K 屏幕规格如下:  - 21.5 英寸 (对角线) Retina 4K 显示屏  - 分辨率为 4096 x 2304 像素(940 万像素),支持十亿色彩  - 500 尼特亮度  - 广色域 (P3)  27 英寸款 iMac 的 Retina 5K 屏幕规格如下:  - 27 英寸 (对角线) Retina 5K 显示屏  - 分辨率为 5120 x 2880 像素(1470 万像素),支持十亿色彩  - 500 尼特亮度  - 广色域 (P3)  27 英寸款 iMac 最突出的自然是 5K 的分辨率,像素数量比 4K 机型的显示屏高出
67%。单单这方面就足以让其显示效果令人难以置信的清晰,确实在浏览网页或文章时,文字更加锐利和清晰,包括高分辨率的图片亦是如此,因为像素密度足够高,总像素达到
1470 万之多,肉眼已经难以分辨出单个像素了。即便再凑近细看,也几乎看不到像素点,这对于用 iMac 修图做设计的用户来说是一大优势。  高分辨率的表现就不多说了,但不得不说的好处就是,在浏览高分辨率照片时,可以一次看完整张照片,无需像 1080p
显示屏那样放大才能查看细节,这种是直接一步到位的像素级别的细节展现,无论是 5K 还是 4K
款均是如此,但前者可以查看更多。而且,在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时,也不会感到显示空间太过于拥挤。  如下图可以看到,同样是 6 个任务(视频、网页、文件夹、校准工具、系统设置和视频编辑工具),5K iMac
完全释放空间的情况下绰绰有余,这对于视频或图片这类素材的专业编辑者来说应该是好事,可预留更充裕的空间查看素材或剪辑工具。  相比之下,在 iMac 4K 下同样的 6 个任务,而且也释放了最高的屏幕空间,但明显要稍微拥挤一些,窗口缩到最小依然有重叠的情况,如下图:  摆在一起更直观的对比,iMac 5K 和 iMac 4K 在屏幕空间的释放方面,虽然只差了“1K”的分辨率,但明显前者更加具有优势,如下图:  而在播放 4K 分辨率 的视频时,那种生动逼真的效果,也远比 1080p 更进一步,这种视觉体验无论在 iMac 4K 还是 iMac 5K
上都能能体现出来,在像素那么高的显示器上看视频真心身临其境之感,更加真实。  下面是一组屏射,包括色彩和细节都很到位的还原了出来,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红就是红,或许屏射拍不出来,效果大家自己看图吧:  从个人电脑消费领域的发展来看,iMac 5K 的屏幕算得上是领先的超高分辨率显示屏, 至少超过了 Windows
阵营的一体机产品,而且在消费级的显示器上,也少有如此出色的产品,否则苹果也不会联合 LG 单独开发 5K 显示器了。  这两款 iMac
的黑电平表现都极为出色,根据苹果介绍,在其中他们为屏幕加入了一种独特的光定向工艺和光学补偿膜,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屏幕呈现的黑色都更深邃,色彩也更逼真。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显示屏的优质特征,我们使用了老旧的民用级校色以红蜘蛛 4
进行测试。当然了,测试的结果自然不如苹果出厂前使用的三种先进的光谱仪,但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了。  在关闭自动亮度,将亮度滑条拉倒最高之后,测出 iMac 的显示屏亮度最高达到了 498 cd/m 2 左右,4K iMac 平均为 493cd/m 2
左右 。显然,民用校色仪测出来与官方标称的 500 cd/m 2 还是有小小差距的,但如果从过同一校色仪对老款 iMac 测过的数据来看,的确有了 40%
左右的提升,这个亮度比很多高端和专业显示器都高多了,保证在明亮或有强光的室内环境下也能有较好的可阅读性。  iMac 4K 亮度、对比度:    iMac 5K 亮度、对比度:  至于对比度,上面的也显示了 iMac 4K 在亮度最高时,可以达到 980:1 左右的对比度。而 iMac 5K 则达到了 1050:1
左右。对于一款桌面液晶显示器而言,这个对比度已经相当不错,堪比很多高端显示器。  在颜色精确度上,两款新 iMac
的表现同样令人难以置信。说实话,既然苹果承诺出厂前使用的三种先进的光谱仪进行测试并精确校准。色彩精准性或精确性完全不用质疑,可直接上手即用,而我们民用级设备测出来的表现也体现了这一点。  iMac 4K 色彩精确度如下图,跑完 48 色的测试之后,Delta E 平均数值仅 0.78:  iMac 5K 色彩精确度如下图,Delta E 数值平均仅 0.66,比 iMac 4K 更加准确:  据说,苹果在这一批新 iMac 上,将标准的白色 LED 转变为更加先进的红绿荧光粉
LED,因此样可以更均等地表现红、绿、蓝三种颜色,从而更平衡、准确地呈现逼真色彩。的确正如苹果所说,两款 iMac 的色彩精确度和还原度相当惊人,从 Delta
E 数值就可以体现出来。  简单来说,常规或普通显示器,Delta E 数值只要在 10 以内的屏幕已经可以算得上合格水平了,但肉眼还是能感受到其中的色偏差异。正常在 5
以内可察觉性较低,而优秀的要求最大数值在 3 以下,此时绝大部分人肉眼已经难以细致察觉出色偏,而数值能够小于 1
的则是非常精确、相当完美的色彩水平。作为比较,一般的专业显示器,基本能够将 Delta E 数值控制在 5 以内,而两款 iMac 的数值都在 1
以内,绝对超专业水准。  接着看色调响应和灰阶,iMac 4K 在 100% 亮度时,gamma 光度为 2.3,与标准的 2.2 gamma 曲线几乎完全重合,仅偏差
0.1,输出不同亮度完全不会感到偏差,也说明从黑到灰再到全白十段灰阶中,色彩随亮度输出表现几乎平衡。但色温变化有点大,不同亮度的灰阶色温浮动有点大,从最低的
7740k 可跳到最高 7850k 左右。也就是说,本身观感上稍微偏冷的情况下,100% 亮度下显示越亮的图片这种感觉越明显。  而将 iMac 4K 显示屏亮度设置在最高 50% 的情况下,光度 gamma 值也是
2.3,偏差同样很小。不过,此刻不同灰阶下色温表现就平顺得多了,基本保持 7650k 左右的色温。关于偏冷的色温大家不必介意,因为很多研究称,亚洲人大多数人看
7500k 的色温认为更赏心悦目,而看 6500K 正常色温很多人认为已经偏暖。  iMac 5K 在色调响应和灰阶上,100% 亮度时 gamma 光度为 2.3,而 50% 亮度时达到完美的
2.2,色彩随着亮度变化输出绝对精确无误,其亮度变化与人眼察觉的效果一致,能够表现出真实图像的对比度,说明黑色层次的细节可以准确显示,不会黑成一片,白色的场景不会白茫茫一片无细节。至于灰阶波动也比较大,整体色温偏冷。  在 50% 亮度时,情况也与 iMac 4K 相同,色调响应出色,gamma 值 2.2,但不同灰阶下色温表现要平缓很多。  再看色域,iMac 4K 和 5K 的 sRGB 均达到了 100% ,Adobe RGB 色域覆盖也全都是 92%。由于测试工具没有纯粹的 P3
色域显示,再通过 HCFR 工具来测量,确实也基本完美覆盖了 P3 色域。  数据测试就到这里,再次说明,本次读取的数据只能做个参考,不同批次的 iMac
数据会有所不同,不能通用,完全不能一概而论,而且所测得的数据也与测试环境有关,至于 Spyder 4 Elite
也只是民用校色仪,谁也无法保证它是最准确的。  总之,iMac 5K 和 iMac 4K
算的上十分专业的显示器了,至少在未进行任何校色的情况下,色彩精确度在行业绝对顶尖的水平,这也符合苹果对消费者的承诺。因此,对于专业用户如摄影师、4K
视频剪辑师、3D 动画师这类视觉设计工来说,无论是 iMac 5K 还是 4K,显示器均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购入即用,免色彩管理。而对于一般用户,这两款
iMac 绝对足以满足大多数人的 4K 视频盛宴,因为在桌面一体电脑上,新 iMac 提供了最顶峰的显示性能。  CPU 与图形处理器的升级  新款 iMac 均升级到了第七代 Intel Core i5 和 i7 处理器,处理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非 Retina 屏幕的 21.5 英寸
iMac 采用双核 Core i5 处理器,Turbo Boost 可以从 2.3GHz 提升到 3.6GHz。Retina 的 21.5 英寸机型搭载四核的
Core i5 或 Core i7,Turbo Boost 之后最高可达 4.2GHz。Retina 5K 27 英寸的机型 Turbo Boost
最高可提升到 4.5GHz。  笔者测试的这台 27 英寸 iMac 搭载的是 3.4GHz 的四核 Core i5。通过 Geekbench 4.1 跑分测试,其单核心处理速度跑分
4757,多核心跑分 14036。与之相比,上一代搭载 3.3GHz Core i5 处理器的 27 英寸 5K 屏 iMac 单核和多核的跑分为 4214 和
13081,而上一代搭载的是英特尔第六代的 CPU。  新款 iMac 配备了 Radeon Pro 500 系列图形处理器。27 英寸配备显示屏的 iMac 拥有最高可达 8GB 的独立显存。21.5
英寸配备 Retina 4K 显示屏的 iMac 拥有最高可达 4GB 独立显存。  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以 27 英寸 5K iMac 为例,新的图形处理器使得视频编辑性能提升达上一代的 1.4 倍,游戏性能是上一代的 1.5
倍,3D 图形性能是上一代的 1.4 倍。  笔者使用 Unigine Valley 1.0 进行了跑分测试,这款 27 英寸 iMac 采用的是 Radeon Pro
570(4GB独立显存)的图形处理器,将测试条件设置为 Extreme HD,得出的最低帧数为 19.3,最高帧数 58.5,平均帧数 32.7,获得 1367
的总分。跑分结束后 GPU 的温度为 73℃。  新款所有的 27 英寸机型都配备了 Fusion Drive 数据存储技术。Fusion Drive 可以将常用的 app
和文件自动存储到高速闪存中,其他大的资料会转移到大容量的机械硬盘中。新款 iMac 的固态硬盘速度提升最高可达 50%,Fusion Drive 的提升最高可达
3TB。  我们通过 AJA System Test 来测试这台 27 英寸 iMac 的硬盘读写速度如何。将分辨率调到最大 5K RED,测试文件大小设置为
4GB,其他设置默认。  测出 27 英寸 iMac 的写入速度为 365 MB/Sec,读取速度为 403 MB/Sec。  那么实际的硬盘读写速度如何呢?我们通过实测拷贝一个 5G 的文件夹来估算一下时间。用 Apple watch 计时得出的时间是 24.97
秒。  我们在一个月的实际使用中体验这两款新 iMac 的性能如何,分几种使用场景。  工作时  日常工作中直接要面对的就是 iMac 这块调校具佳的屏幕,由于苹果对新款 iMac 的 Retina 屏幕进行了亮度和色彩度的升级。新款 4K 和
5K iMac 显示屏的亮度都达到了 500 尼特。相比上一代 iMac 亮度提升了 43%。另外新 iMac 的色彩高达十亿,支持 P3 广色域,从标准的白色
LED 转变为更加先进的红绿荧光粉 LED,使得色彩更逼真。  即便是显示默认桌面的壁纸,画面的精细程度以及细节都会不由的让人赞叹。在如此高分辨率的屏幕上,文字的缩放显示完全不用担心会虚化或有锯齿的问题,在苹果原生的例如
Safari、Pages 等应用里文字显示细腻且充实,没有任何虚边,只是在第三方应用例如谷歌 Chrome 浏览器、微软 OneNote
笔记等应用上,因为默认字体的关系,字体渲染的看上去表现欠佳,但经过默认字体及渲染设置后,表现就和原生无差别了,只是略有些繁琐。至于其他的一些冷门应用,字体显示模糊及分辨率的适配问题,稍微留点耐心等待开发者去适配就好了。  日常工作面对这样一块优秀的屏幕,对笔者从 2015 年款 MacBook Pro
过渡过来的人来说,实在是太惊艳了,无论是可视内容还是多窗口平铺,都极大的方便了笔者的日常工作任务,提高几个档次的效率。比如多应用窗口同时平铺在桌面上运行,随时切换,而不是反复在从后台激活窗口到前台然后各种切换,浪费掉了不少时间。  使用 Photoshop 时,也自然可以打开多个画布平铺在工作区,即便是处理图片时也能随心所欲的来回切换。就连使用 iMovie
简单处理视频时,都不用再去频繁的缩放时间轴了,显示内容的宽阔使视野一目了然,就如同从 3.5 英寸 iPhone 4s 直接升级到 iPhone 7 Plus
时大屏幕的高分辨率可视范围带给视觉体验的痛快感受。  笔者在体验过 21.5 英寸和 27 英寸之后,明显更钟意屏幕更大的 27 英寸 5K 屏款。当然 4K 分辨率在 21.5
英寸的屏幕上,也是同尺寸屏幕中的顶级表现,相比 27 英寸 5K 款,抛开价格不谈,27 英寸 5K 屏自然是更有优势的。虽然 iMac
在外观上没有升级,但是背部弧面设计,边框最薄 5mm 的机身里,嵌入那么多零件,甚至包含了独立显卡,还是不由的去赞叹苹果的工业设计,这款设计从 2012 年
10 月发布的 iMac 上市至今已经有差不多近 5
年的时间,市面上至今仍没有同级别的产品能与其外观设计相媲美。此外就是桌面的洁净程度,只需要一根电源线,就可以在桌面上工作,这种极致的简洁体验追求,也只有苹果才能做到。笔者在简单的几天使用体验中,在对比其他同事的桌面和自己的桌面之后,小洁癖心作祟,这种清爽的感觉,一个字描述就是――爽!爽!爽!  新款 iMac 在硬件上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开机时间 5 秒,笔者入座办公桌,按下电源键开机,稍微挪动一下椅子,调整到舒适的坐姿后,iMac
的桌面已然已经准备好。输入密码进入系统就可以打开应用开始工作了。如同 Mac
的休眠功能激活后便可以使用一样快速便捷。经过此前的测试及跑分的良好性能表现,在日常的工作使用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向你反馈,打开 Safari 少于 1 秒,启动
Pages 等 Work 套件皆少于 1 秒,启动 iMovie 少于 2 秒,打开 PhotoShop 约 3 秒,Final Cut Pro 启动约 2
秒,内置原生应用启动基本已经实现“秒开”,第三方大型软件启动耗时则稍稍长一点点。同时在后台进行任务切换时,同样也是极佳的响应速度,暂时还没有发现任何滞后或卡顿的表现。  在用 iMove 进行简单的视频处理时,笔者进行了简单的视频渲染导出测试,一段时长 4 分 34 秒的 TCL 原生 4K 四色演示视频,用
iMovie 略微修改了音轨之后,用默认设置进行导出实测, 21.5 英寸 4K iMac(i5/8G/Redeon Pro 560)导出 4K 分辨率用时
3分 43 秒,27 英寸 5K iMac(i5/8G/Redeon Pro 570)导出 4K 分辨率用时 3 分 43 秒;一段时长 9 分 15 秒的
1080P 延时摄影视频,用 iMovie 添加 BGM 音轨之后,用默认设置进行导出实测, 21.5 英寸 4K iMac(i5/8G/Redeon Pro
560)导出 1080P 分辨率用时 2 分 07 秒,27 英寸 5K iMac(i5/8G/Redeon Pro 570)导出 1080P 分辨率用时同样是
2 分 07 秒。两款 iMac 表现一样,同时长同分辨率视频在笔者之前使用的 2015 款 MacBook Pro 上耗时分别是 9 分 13 秒和 4 分
40 秒,在处理 4K 视频的过程中,MacBook Pro 的风扇狂转到 6000 转以上听到明显的啸叫声,才能将 CPU 温度控制在 80
摄氏度一下,iMac 渲染 4K 视频时表现相对温和不少,触摸机身背部都未感受到明显的温度提升,风扇转速均未超过 2000
转,虽然对比的设备是不同类别的,但由硬件性能升级所带来的使用体验提升还是显而易见的。  使用 Photoshop 进行图片处理的时候,无论是多图层多分组的大尺寸 PDF 文件,还是上百帧的 GIF
表情包导出,都如某品牌巧克力广告中所述如同众享丝滑一般的流畅,很少出现反映滞后和卡顿的现象。当然,目前新款 iMac 出厂默认系统还是 macOS Sierra
10.12.5,待下半年更新到 macOS High Sierra 后系统流畅度能否有现在的表现暂且就不得而知了,但笔者还是较为期待届时新版 Safari
的表现。  玩游戏  虽说我们都知道 Mac 电脑的主要定位从来都不是游戏,但毕竟 iMac 不同于 Mac Pro,并不是完全的专业定位,再加上 macOS
平台上的游戏阵容虽不能说多但也肯定不少了,所以使用 iMac 玩玩游戏,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而且,2017 款 iMac 无论是 21.5 英寸版还是 27
英寸版,在配置尤其是显卡上都有了不小的升级。所以,今年的 iMac 的游戏性能,其实还是值得我们去看一看的。  正如之前所说,这次参加测试的 iMac 是 21.5 英寸版和 27 英寸版各一台,分别是 21.5 英寸版顶级选择,拥有 3.4GHz 第七代英特尔
Core i5 处理器、8GB 2400MHz 内存、4GB 显存 Radeon Pro 560 显卡,以及 27 英寸版入门选择,拥有 3.4GHz
第七代英特尔 Core i5 处理器、8GB 2400MHz 内存和 4GB 显存的 Radeon Pro 570 显卡。  对比 2015 年款,2017 款 iMac 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采用新的架构之后,Radeon Pro 500 系列的显卡进入了桌面级的范畴。单拿
21.5 英寸的版本来说,2017 款顶配的 Radeon Pro 560 显卡就比上一代的核显 Iris Pro Graphics 6200
不知道要高哪去了。同样的,27 英寸版光说入门选择,Radeon Pro 570 也明显优于上一代的移动级显卡 R9 M380(显存
2GB)。所以这一次的游戏评测应该是很有看头的。  那么这两台 iMac 的对比呢?尽管 27 英寸版所用的并不是顶配的 Radeon Pro 580,但从硬指标的对比来看,Radeon Pro 570
的性能仍旧比 Radeon Pro 560 的高出一大截,至少光从浮点运算能力来看,3.6 TFLOPS 的前者要比 1.9 TFLOPS
的后者多近一倍。因此,正好我们也能够看到 21.5 英寸版 iMac 的顶配和 27 英寸版 iMac 的入门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那么,接下来就开始游戏评测吧。本来计划中有一款《武装突袭 3》作为一个 CPU 和 GPU 并重的测试,无奈本作对 macOS
的兼容性并不好,只能作罢。  首先我们从人气大作开始吧,这里选用的游戏是《Dota 2》。那么, 27 英寸款 iMac 来打头阵。将画质选项设为最高之后,基本上帧数能够维持在
80 左右,非常流畅,而且表现很稳定,明显能感受到作为人气大作的良好优化。不过到了打团战的时候,帧数会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但仍然能够维持 65 至 70
的帧数。  然而 21.5 英寸版的表现有些让人意外,同样的情况下其帧数只能维持在平均 35 帧,到团战的时候直接跌到 25 帧。至少就玩《Dota
2》而言,看来这个机型不算是好的选择。不过还是那句话,适当关闭一些特效,流畅度还是有些保证的。  接下来,我们可以来尝试一个有趣的游戏,那就是《群星》。《群星》和“硬件杀手”这样的称号虽然完全靠不上边,但它是一款来自游戏公司 Paradox
的策略游戏。懂得的玩家都知道,Paradox 的策略游戏因为牵涉到大量的运算,经常是很吃 CPU 的。我们这次测试的两款新机搭载的都同样是 3.4GHz
的第七代英特尔 Core i5 处理器,所以可以一起测试了。  总的来说,《群星》在新款 iMac 上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在画质全开,并且游戏采用 1000 颗星系,30 个 AI
对手这种很少有玩家会尝试的吓人规模时,游戏时间流逝速度开到“最快”一档,游戏仍然始终保持 60
帧左右。游戏发展到后期时随着系统运算量不断提升,游戏的卡顿也会渐渐变得明显,但总的来说还在可接受的范围,更何况我们一般玩《群星》时也不会使用那么大的规模来进行游戏。  最后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评测全都是在
的分辨率下进行的,这也是绝大多数游戏在新版 iMac 上使用的默认设置。尽管 iMac
以 4K 和 5K 分辨率作为卖点,但并不意味着它们适合 4K 或 5K 游戏。《Dota 2》在使用 4K 以上分辨率后帧数跌至 30 帧 ――
这还是因为它优化好。《群星》在开启 4K 以上分辨率后帧数直接掉到 17 帧左右,游戏体验变得很差。  这个事实其实不会令人感到惊讶,因为即使是到了今天,像新 Titan 这么强的卡皇,单卡仍然疲于应付 4K 分辨率。27 英寸 iMac 的
Radeon Pro 570 性能比 Nvidia 的 GTX 1060 只稍强一点,自然我们就不能奢望它的 4K 甚至 5K 体验了。  不过有那么一款游戏倒是值得一提,那就是《地铁 2033:重制版》。这款游戏的原版 2010 年推出时就以“硬件杀手”著称。2014
年重制版发售,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场景和更逼真的光影表现,配置需求也就上了一层楼。  由于《地铁 2033:重制版》的 Mac 版并不支持分辨率调节,默认就是桌面使用的分辨率,因此我们只能在 27 英寸版 iMac 上用 5K,而
21.5 英寸款则用 4K。让人惊讶的是,前者在 Very High 的画面设置下,也能达到一个 35 至 50 的帧数区间,总的来说还算是可以玩。21.5
英寸款在 4K 分辨率下表现则不太好,20 至 30 帧的区间可以说并没有达到一个基本的流畅。  不过这个例子至少可以说明,只要游戏有相应的优化,27 英寸版 iMac 在 5K
分辨率下还是能有一个基本的流畅度的,如果是顶配版体验肯定会更好。不过,毕竟 5K 游戏实在是一个困难的课题,要找到合适的游戏只能说看缘分。  另外再来说说载入时间和发热量。因为采用了 Fusion Drive 硬盘和高速内存,游戏的载入体验都让人满意,玩家不会等待太久。5
秒左右的载入时间并不过分。至于发热这块,iMac 的控制很不错,至少在一段时间的游戏后后盖上都只是微暖,并没有让人难受的热度。  总的来说,27 英寸 iMac 入门款的游戏性能要高于预期。不仅仅是 1080p 分辨率,它能够以让人满意的流畅帧数应对
分辨率的主流游戏,甚至高配大作,这点就相当不错了。虽然 4K 以上的游戏体验总体来说并不好,但事实上
的分辨率配合 iMac
优秀的屏幕表现,整体的视觉效果已经相当出彩了。更何况,其实 4K 或 5K 时的游戏界面和文字过小,反而不如
时恰到好处。  至于 21.5 英寸版 iMac,因为它的 Radeon Pro 560 和 Radeon Pro 570
相比差距较大,即使是顶配版也不能在游戏体验上和 27 英寸款的入门版相提并论。如果想要用它来玩游戏,避开配置过高的大作和适当的降低特效就是必要的了。  专业 App 的使用体验  在标配的 2017 版 iMac 上试用了 Final Cut Pro X 和 Adobe Audition 两个软件,一个是 Mac
端专业的视频编辑软件,来自苹果本家,另一个则是 Adobe 在收购 Cool Editor Pro
之后推出的多功能音频处理软件,相信很多做视频音频的朋友对它们都不陌生。  笔者先体验的是 2017 版 iMac 用 Final Cut Pro X
进行视频剪辑、合并、特效以及渲染等一系列工作。这款软件从发售后的反响就是非常吃硬件,至少在老版(2015)iMac 上确实如此,不过更新升级到 Final
Cut Pro X 后,从软件层面上解决了太吃硬件的问题,现在主要的要求是针对 CPU 和显卡。  最新版本 Final Cut Pro X
包含进行后期制作所需的一切功能,导入并组织媒体、编辑、添加效果、改善音效、颜色分级以及交付,所有操作都可以在该应用程序中完成。  得益于 Radeon Pro 500 系列图形处理器和大容量独立显存,27 英寸 Retina 5K 屏 iMac 和 21.5 英寸 Retina
4K 屏 iMac 运行 Final Cut Pro X 过程都非常流畅,在此过程中,笔者还保持着 Photoshop、Lightroom
等好几款软件的后台运行,为的就是测试 2017 款 iMac 固态硬盘的性能,事实证明它们很好地经受住了考验。当然,酷睿 i7/i5 处理器 Turbo
Boost 技术加持也不可忽视。  尝试导入了索尼 A7SII 拍摄的 4K 超清视频,速度还是蛮不错的,27 英寸和 21.5 英寸 iMac
之间在处理速度上差别比较小,不过这里要特别赞一下 27 英寸的工作站式 iMac,宽裕的屏幕空间带来了几乎无顾忌无束缚的工作窗口排布,Final Cut Pro
X 标准的项目窗口及大小可变的双监视器窗口跟 27
寸大屏简直相得益彰,时间线的浏览包括其他点选切换操作也更为便利了,感觉十分的舒爽,在这样一块屏幕上做视频,让工作俨然变成一种享受。  官方宣称 2017 款 iMac 最多可支持达 5 个 4K
全分辨率视频流编辑多机位项目,从单纯运行上这绝对没问题,唯一存在问题可能在于存储空间上,毕竟大家知道 4K 视频渲染真的要做起来的话那可能就是按 T
计算的了,刨开这一点,2017 款 iMac 在高清视频编辑的读取速度、处理速度和渲染速度都令人满意,全程无太过明显的滞后,没有出现顿卡。  大家不要忘记了,这还是 VR 视频首次在 iMac 系的亮相,在 macOS High Sierra 10.13 下,我们将有机会在专业软件中直接编辑
360 度视频,还可以创建精彩的 3D VR 内容,可是说是苹果首个迈入 VR 编辑时代的工作站(官方推荐使用配备 Radeon Pro 580 图形处理器的
27 英寸 iMac 进行 3D VR 内容创作),可惜条件所限暂时还没能实验全景视频和 VR 视频,有机会的话等到 macOS High Sierra
正式推送,并且软件也有了相应的更新优化之后,我们再来试一试这把炫酷。  接下来是 Adobe Audition CC 2017,Adobe Audition 这款软件就是原本的 Cool Edit Pro 被 Adobe
全方位加强后推出的版本,是非常强大的音频软件,有多音轨、波形和光谱显示等丰富的工具集,可以对音频内容进行混音、编辑和创建,无论是音频修整还是制作精美混音它都能胜任。  实际上在 2017 款 iMac 上运行 Adobe Audition 非常游刃有余,不管是录制音乐还是为视频做后期配音都很轻松,笔者使出玩坏 Au
的劲儿包括同时开启多轨录音,20+音轨的花式拖拽和拉动,音轨切割合并,声音采样,降噪,单独音频和多个音轨的效果器控制等等都试了一遍,感受是单个音频波形的读取速度非常快,无论是降噪还是调音的预览都是秒开,相当惊人。即便是多个音轨的混缩也基本无需等待时间,声音细节还原细致,再加上宽裕的工作窗口,编辑流程轻松顺畅,节省了很多等待时间,大大加快了效率,体验相当不错。  最后笔者还试了一下 Mac 端的字幕软件 AcrTime Pro 和 Aegisub,前者测试视频压制的速度和成品画质,后者主要用来制作带特效的
ASS 的。  Aeg 的视频载入速度向来是出了名的慢,这里载入的是 1.3G p 视频,用时不到 10 秒钟,已经非常可以了。然后载入以前做的
ASS 特效字幕,再配一首正经的歌曲,得到一个相当非主流的实景 MV(大误)。单纯做字幕特效对硬件没有太多要求,Aeg
在高端设备上的表现也很整齐,全程流畅无迟滞。接下来就看字幕压制了。  字幕压制换 AcrTime Pro 进行,这个软件需要安装 Apple 提供的 JAVA 6 才能运行,注意它与 Oracle 发布的 JAVA
环境不兼容,安装的过程颇为麻烦,不过这个软件自带字幕压制,弥补了大部分字幕软件没有压制功能的缺陷。所谓字幕压制其实就是将字幕变成画面的一部分,并且一直保持压制时的视觉效果,在不同设备、不同播放器所呈现的效果始终一致。由于字幕加入了画面,画面就产生了变化,所以需要对视频进行重新编码。  带特效的 ASS 字幕加高清视频压制对很多字幕组小伙伴的电脑是一项挑战,因为压片的过程本身很吃 CPU,所以我们顺便试试用 2017 款 iMac
进行字幕压制的效果如何。Arctime Pro 采用的 FFmpeg+x264/x265 视频编码方案,本身在画质和编码速度等方面就做得不错,笔者分别尝试了
H.264 和 H.265 压制,输出格式为 1080p MP4,音频为 AAC 编码,用较慢速度解析,成片质量和字幕效果表现令人满意。  此外选用高级压制模式,分别进行 ProRes 编码的视频,DNxHD、DNxHR 编码的视频压制,以及 MOV、TS、FLV、MKV
封装,在软件硬件的配合下,同样非常流畅,导出画质基本达到原画水平。这证明 2017 两款 iMac
不仅能完全发挥专业软件的性能,而且还能让一些普通或者老牌软件发挥更加稳定,带动更好的软件效果。  其他方面的更新  新 iMac 配备了多个多标准的端口。三款新 iMac 的机身背后都标配两个 Thunderbolt 3 (USB-C)端口,数据传输速度最高可达
40Gb/s,是上一代端口 Thunderbolt 2 的两倍速度。Thunderbolt 3 视频输出和连接显示屏的带宽是 Thunderbolt 2
的两倍,可以连接两台 4K 显示屏或一台 5K 显示屏。  除此之外,机身背后还配备了四个 USB 3.0 端口,和一个 SD 卡槽,可以满足基本的需求,不需要额外添加转换器。  此次发布会还推出了新的 Magic Keyboard。新版的键盘增加了数字小键盘。但随机附带的键盘仍然是没有数字小键盘的 Magic
Keyboard,中国区销售的 iMac 附带的是适用于中文拼音的键盘。随机附带还有更流畅的 Magic Mouse 2。   总结  看完我们的评测,有人可能会纠结,新款 iMac 那么强大,那 iMac Pro 不是更强大吗,我需要等 iMac Pro 再入手吗?虽说 iMac
Pro 的性能要比标准 iMac 强大很多,但标准 iMac 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可比性的。而且根据 iFixit 对新开 iMac 的拆解发现,21.5 英寸
iMac 可更换 CPU 和升级内存,这也给新 iMac 增加了优势。  如果你的 iMac 是 2015 年款的,运行 MacOS High Sierra 仍很流畅,倒不需要升级,但是 2017 年的 iMac
对那些还在用着 2015 年以前的机型的用户来说是一次更新的好机会。
分享给朋友:
热门关键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测试固态硬盘读写速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