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斯大林现代经济体制的特征是,弊端分别是什么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13306所
24小时更新:3621
总量:6747662

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试题:7.3
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试题:7.3
时间: 17:48:25
下载量:31次
大小:53KB
所属资料: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在手机端浏览文档
[课时作业]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四分之一,主席团委员只能连任三届。这一制度有助于(  )
A.清除个人崇拜的影响
B.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C.改变权力集中的局面
D.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解析: 个人崇拜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干部更新制度是政治民主化的表现,故B项正确;权力集中局面的改变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2.(2017·厦门市高一考试)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进行工业体制改革
解析: 材料强调“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而揭露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属于“‘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继承的一面,未涉及是否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体现了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原有经济基础上的局部改革,在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一种继承,与材料“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改革的具体方面,农业还是工业,故D项错误。
3.(2017·石家庄市高一考试)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的“八五”计划顺利完成,但随后经济增长率停滞和下降,“九五”“十五”计划均未完成。导致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过于激进
B.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D.个体生产束缚了农业发展
解析: 改革措施过于激进的是戈尔巴乔夫,故A项错误;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勃列日涅夫前期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后期因为美苏争霸,同时并未根本触动斯大林体制,导致失败,故B项正确;此时并未发生大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故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集中在工业改革,故D项错误。
4.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从本质上揭示了(  )
A.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B.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D.戈尔巴乔夫改革力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党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指出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D项并不是从本质上说明问题,排除。
5.(2017·太原高一期末)在苏联历史上“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文中的“他”是(  )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 根据材料“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纠正了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根据此材料“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根据材料“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停滞,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故C项正确。
6.1987年底,在苏联各类“非正式组织”达3万多个,到1989年2月,发展到了6万多个,成员有一部分是共产党员。尤其是“跨地区代表团”的成立,标志着有组织的政治反对派在苏联议会中出现。这表明苏联的改革(  )
A.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B.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改造
C.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解析: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之初首先把改革重点放在了经济领域,但经济改革受挫,进而戈氏又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他在“新思维”的指导下,以“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为手段,以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目的的政治改革动摇并剥夺了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材料“1987年底,在苏联各类‘非正式组织’达3万多个,到1989年2月,发展到了6万多个,成员有一部分是共产党员。尤其是‘跨地区代表团’的成立,标志着有组织的政治反对派在苏联议会中出现”表明苏联的改革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D项正确。
7.《苏联改革30年,无处纪念只有祭》:回顾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新概念迭出,所提愿景振奋人心。而中国改革显得就事论事,冲击力不足;苏联有“500天计划”改革方案,而中国长期改革的目标也只是“小康”;当苏联人期待一步跨进西方式发达社会的时候,中国“慢腾腾”地提出改革要分三步走,继续强调自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该则材料强调改革需要(  )
A.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
B.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
C.循序渐进、尊重规律
D.特别关注民众的诉求
解析: 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改革需要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但如果不切实际,会给改革带来恶果,苏联的解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故B项错误;材料把苏联和中国的改革进行比较,中国的改革能够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取得了成功,而苏联改革急功近利,最终失败,所以材料强调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尊重规律,故C项正确;关注民众的诉求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
材料二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经济改革。1954年3月,苏共中央做出决议,决定大面积开垦荒地。1956年,全国共开垦荒地3 600万公顷,当年新开垦荒地上的玉米获得了丰收,粮食总收获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于是许多地区盲目扩种玉米,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苏联许多地区不宜种植玉米,产量很低,“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1958年以后粮食产量开始下降。由于大量开荒,几百万公顷没有森林带保护的土地为风沙侵蚀所毁。
(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请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导致了什么结果?根据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解析: 第(1)问从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分析。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第(2)问要求围绕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结果和失败的原因作答。
答案: (1)特点:工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资料生产(重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消费资料生产(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二战的影响;“冷战”与争霸的需要。
(2)重点:农业方面。结果:短期内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是破坏了生态平衡,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原因: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预览已结束,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哦~
&#xe6热门推荐
&#xe6相关资源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浏览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
1、二战后,首先冲破传统观念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不包括
A.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B.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C.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
3、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措施不包括
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B.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C.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D.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4、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评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B.没有冲击斯大林体制,只具有消极作用
C.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D.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改革效果不大
5、勃列日涅夫工业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
B.下放企业管理权
C.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权
D.扩大农场自主权
6、关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
B.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C.经营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
D [来自e网通客户端]
审核人:网校通专供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关于斯大林问题”学术讨论会综述--《社会主义研究》1989年03期
“关于斯大林问题”学术讨论会综述
【摘要】:正 由中共中央党校国际共运研究所《当代世界共运中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课题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和《光明日报》理论部联合召开的“关于斯大林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初举行。现将研讨会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斯大林模式问题 一部分同志认为,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继承列宁的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体制。这种体制虽然有很多的弊端,但它是社会主义的幼
【作者单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文亮;[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2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宗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吴仁彰;[J];苏联东欧问题;1985年02期
李元书;;[J];苏联东欧问题;1986年03期
吴仁彰;[J];苏联东欧问题;1987年06期
李元书;[J];苏联东欧问题;1989年01期
李秀琴;[J];苏联东欧问题;1990年01期
佟玉华;[J];苏联东欧问题;1990年04期
杨章明;;[J];今日苏联东欧;1987年02期
郑晓星;;[J];今日苏联东欧;1991年05期
杨玲;[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继峰;;[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孙利国;;[J];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朴林;[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欧阳万福;[D];中南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之超;[J];科学社会主义;1999年04期
胡一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9年01期
王鹏;[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01期
何梓;[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武克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沈宗武;[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秦正为;;[J];理论导刊;2008年05期
辛程;;[J];中华魂;2010年04期
张玉龙;[J];理论学刊;2002年04期
吴鸿璋;;[J];理论探索;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C];1997年
;[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王建朗;;[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单霁翔;;[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一辑)[C];1996年
;[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六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成立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马学恩;马国文;;[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邓普辉;;[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杨均照;;[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孙钧;;[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 冒天启;[N];社会科学报;2008年
何宏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闻 一;[N];学习时报;2005年
闻一;[N];学习时报;2006年
康慨;[N];中华读书报;2008年
闻一;[N];学习时报;2008年
刘硕良;[N];中华读书报;2005年
本报记者  郭奇志 通讯员  李静;[N];中国邮政报;2006年
郑异凡;[N];北京日报;2006年
闻一;[N];学习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宗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赵绪生;[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倪稼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丁常昕;[D];复旦大学;2007年
周建东;[D];山东大学;2007年
邢和明;[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谢双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刘伟;[D];吉林大学;2009年
鲁军;[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侯依成;[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淇锋;[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王璇;[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彭成刚;[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王振军;[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魏法谱;[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刘吉余;[D];山东大学;2008年
许丹丹;[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焦晓丽;[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赵子峰;[D];吉林大学;2007年
冯岩;[D];吉林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但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最主要的弊端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排斥市场调节
C.权力高度集中
D.民主法制不健全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最主要的弊端是排斥市场调节,用行政性命令去干预经济,故选B。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经济体制的特征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