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莱特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前景怎么样,好不好,发展前景等评价

贝莱特集成电路(福州)有限公司
贝莱特集成电路(福州)有限公司
[投诉/纠错]
企业简介 贝莱特集成电路(福州)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集成电路芯片及系统研发、设计和销售的中外合资高科技型企业。公司入住福建省福州市软件园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由旅居美国并具有十多年集成电路芯片及系统设计经验的美藉专家担任法人和董事长。公司拥有一支具有博士、硕士、本科学历且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DSP自动聚焦一体化摄像机系统”已申请了国家专利,该产品广泛运用于安防、教育等领域,产品稳定可靠,得到了广泛认可。 我们将秉承“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经营理念,以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周到的服务奉献给用户。
林**先生/小姐
经营地址:
河南开封鼓楼区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
法人名称:
贝莱特集成电路(福州)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
集成电路芯片及电子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自主开发的产品、技术服务(以上经营范围中凡涉及行政许可的项目应在取得有关部门批准或许可后方可经营)登记机关
林**先生/小姐
注册资本:
300 万人民币
企业类型:
经营模式:
成立时间:
去贝莱特集成电路(福州)有限公司怎么走?上图中的红点是贝莱特集成电路(福州)有限公司的具体位置标注,您可以拖动,双击放大缩小地图
查看联系方式提示
今日查询联系方式已超限制
手机号码:
电话号码:
联系邮箱:1.298元/1年/1个账号2.主从账号方便管理3.集中开发票,方便报销风险评测中我们将持续追踪该企业,并及时自动完成信息更新浏览:504电话:更多邮箱:网址: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铜盘路软件大道89号福州软件园A区31号楼五楼5A-15室简介:注册号:067所在地:福建省注册资本:3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陈炳来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中外...详情更新时间 :下载报告关注监控产品/资质/团队编辑信息企业暂无信息编辑该模块信息浏览企业的用户会大幅提升编辑信息陈炳来他有1家公司,分布如下福建共1家贝莱特集成电路(福州)有限公司等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注册资本,又称额面资本,是指公司成立时注册登记的资本总额。注册资本一语,在各国公司法中并不...* 名词解释由天眼查合作伙伴北大法宝提供注册时间注册时间:一般指公司注册日期,即公司是向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登记的时间。依法设立的营利法人,由登记机关...* 名词解释由天眼查合作伙伴北大法宝提供公司状态登录查看自身风险周边风险该公司 的股东*******曾因************而被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1)详情其他(0)详情预警提醒该公司 发生了************变更(1)详情其他(1)详情登录查看
全屏查看联络员备案无境碧霞2增、补、换照无找品营业弹照数:3 开3住所变更福香市鼓楼区铜盘岁软件变道81号福香软件园A区03幢福建集成找岁设体追事0A福香市鼓楼区铜盘岁软件变道81号福香软件园A区03号楼需楼7A-37室4经营场所变更无福建具福香市鼓楼区铜盘岁软件变道81号福香软件园F区1号楼领0层5增、补、换照甚照 ***************给照 ***************6增、补、换照甚照 *****给照 *****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共3页状态不限有效(1)流程状态不限商标已注册(1)类别号不限VIP会员&——&一眼看清别人不知道的商业信息1.298元/1年/1个账号2.主从账号方便管理3.集中开发票,方便报销1年360元2年720元推荐3年720元立即开通支付后可开发票已是VIP,直接登录扫码下载APP 获取更多免费查看次数查老板一眼看清他的所有公司和商业合作伙伴3次/天(网页1次,APP2次)不限历史信息一眼看清公司/老板的历史相关信息—不限查看公司的股权结构图一眼看清公司的股权路径和实际控制人3次/天(网页1次,APP2次)不限天眼风险一眼看清公司/老板存在和隐蔽的风险—不限我想联系这家企业,因为我要合作我要投资我要投诉这家企业是我的,我要查看合作意向1个投资意向0个投诉意见0个认证该家企业后,可查看所有的信息-->收到的赞共个赞点赞收到的评论同地区同行业公司置顶反馈APP微信天眼查公众账号下载天眼查APP电&&&&&&&话 : 400-871-6266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 9:00-18:30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 官方论坛 :&官方微信 : 官方QQ群 :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版权局固定电话:400-871-6266版权所有: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C)2015 JINDIDATA 京ICP备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71-6266举报邮箱:将硬盘上一个程序分成几段载入内存,是多进程还是多_百度知道
将硬盘上一个程序分成几段载入内存,是多进程还是多
我有更好的答案
应该是多任务不是多进程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德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展规划 - 德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您的位置:
德州市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
  一、全市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工业发展现状和基础  &十二五&以来,全市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变化,加速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工业经济呈现出稳步健康的发展态势。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逐步形成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既有量多面广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有在国内有知名度的新兴产业,我市工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  1.传统优势产业基本情况。德州市传统产业主要包括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食品)深加工等四大产业。2015年有规模以上企业1922家,主营业务收入5913.2亿元,利税591.9亿元。  (1)装备制造。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5家,实现销售收入2030.7亿元,利税190.6亿元。主要包括机床工具、大型重型成套设备、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石油机械等子行业,重点企业有:普利森、通裕重工、景津环保、金麒麟、水星、远大模具、德工机械、联合石油机械等。  (2)绿色化工。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16家,实现销售收入1297.7亿元,利税135.0亿元。主要分为煤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子行业。重点企业有:华鲁恒升、阳煤平原化工、史丹利复合肥、金能科技、恒源石化、实华化工、宇虹新颜料等。  (3)纺织服装。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32家,实现销售收入851.2亿元,利税85.2亿元。主要包括棉纺织、毛纺织、产业用纺织品、服装家纺四大类产品体系,重点企业有:恒丰、华源、德棉、华乐、华芳、鲁银、宏祥、康博等。  (4)农副产品(食品)深加工。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69家,实现销售收入1733.5亿元,利税181.0亿元。主要包括面粉、植物油、肉类、果蔬、乳品、饮料、调味品加工等子行业,重点龙头企业有:发达面粉、扒鸡集团、双汇食品、飞达集团、中椒英潮、旺旺食品、鼎力枣业、古贝春集团等。  2.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德州市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四大产业。2015年有规模以上企业551家,主营业务收入2143.8亿元,利税228.3亿元。  (1)新能源与节能环保。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5家,实现销售收入853.9亿元,利税93.6亿元。主要子行业和重点企业有:①太阳能利用,有皇明、奇威特、中节能、中立、汉能、洁阳等企业;②风电装备,有通裕、株丕特、华业、华亚、双一等企业;③地源热泵,有格瑞德、中大贝莱特、亚太、金光等企业;④新能源汽车,有富路、宝雅、御捷马、喜特恩特、奇瑞、奥冠电池等企业;⑤节能环保,有景津环保、国信水处理、德隆环保设备、奥博环保科技等企业。  (2)生物技术。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93家,实现销售收入557.0亿元,利税64.9亿元。主要子行业和重点企业有:①生物制造,有保龄宝、龙力、福田、星光、谷神、福洋等骨干企业;②生物医药,有禹王、海利安、百多安、德药制药、齐鲁安替(临邑)制药、信立泰、科信、信谊等企业;③生物农业,重点发展生物育种,有鑫秋、良星、希森等骨干企业。  (3)新材料。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95家,实现销售收入488.9亿元,利税47.6亿元。新材料产业门类较多,主要有高档建筑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土工合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机传热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等,重点企业主要有:宏祥化纤、群力塑胶、传茂科技、航天睿特、聚力焊接、索通碳素、奥福陶瓷、华业钨钼、晶华集团等。  (4)电子信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但增长势头强劲,在金融器材、电子元器件、数字仪表、集成电路、医疗电子等领域培育了一批特色产品,集聚了一批企业。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88家,实现销售收入243.9亿元,利税22.2亿元。重点企业有:三和、泓淋、富电、科海、晶威特、万恒、骏风等。  (二)产业发展特点及优势  1.工业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十二五&以来,德州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提高。2010年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64.7亿元,2015年度实现1823.8亿元,年均增长16.1%。&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10年的405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9566.1亿元,利税总额从469.5亿元增长到989.8亿元,利润总额则从253.6亿元增长到556.6亿元,分别增长了1.36、1.11和1.19倍,年均增长18.7%、16.1%和17.0%。  2.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德州市逐步形成了工业门类比较齐全、轻重比例基本合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均备的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主要包括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产业。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四大产业。每个产业都形成了若干特色显著、区域集中的子产业,集聚化、基地化、园区化发展趋势明显。目前,全市有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十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了47个特色产业基地。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28.05%。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技术创新投入大幅度增长,企业研发(R&D)投入比重明显上升。目前,全市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7家、省级83家、市级151家。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全市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签订分支机构建设、共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等合作协议256项。2015年度共有243个工业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计划,研发经费总投入14.38亿元,其中有96个项目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以上水平。技术创新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以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为主攻方向,积极构建人才建设平台,大力引进高端产业技术人才,加强企校合作,促进实用型和创新性人才培养。  4.骨干龙头企业带动力增强。2015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工业企业达到3家,税收过亿元的13家,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了重点产业发展。华鲁恒升依托洁净煤气化技术,建设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通裕重工凭借技术和制造优势,实现从核心零部件向大型高端成套设备生产的转型;恒丰纺织通过科技研发与合资合作,着力打造&百万纱锭、百万产值&的新型纤维织造产业基地;皇明集团利用太阳能光热生产技术优势,引领光热技术发展;景津集团发挥集成制造和品牌优势,打造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宏祥集团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和研发基地;保龄宝公司瞄准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构建起知名的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美国威讯公司德州项目的签约实施,为建设高端半导体生产基地,引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规模优势不突出。产业总体规模不大,竞争优势不突出。各产业内企业集中度不高,群山少峰,缺少在全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支撑,特色产业集群普遍规模较小,品牌带动和示范作用不强。  2.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在各个产业中,除生物技术、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的部分子行业外,产业的特色不明显,发展方式比较粗放,高端高质产品少,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技术含量和知名度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缺乏竞争优势。  3.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不少企业仍处于初级加工制造阶段,局限于引进技术进行简单模仿和制造,缺少对技术进行消化和二次创新,自主创新的产权保护意识淡薄。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研发能力较弱,不注重&产学研&创新平台的利用。  4.产业链条不完善。各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深加工的上下游产业链条。终端产品、整机产品少,产业内多是原材料类、配套型和基础零部件产品;现有终端产品缺少核心零部件,并且市域内缺少较完整的配套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  5.集约发展水平不高。我市工业园区总体缺乏高水平规划,产业细分不明显;部分县市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同质化明显,特色产业竞争优势不突出,集约集聚发展态势不明显。  二、全市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世界产业发展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发达经济体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美国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欧盟发布&工业复兴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日韩提出新一轮IT战略等。各国纷纷通过促进网络化、智能化生产来巩固或进一步提升其已有的生产和效率优势,促进制造业回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发挥低要素成本优势,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全球贸易投资和区域产业分布呈现新格局,我国工业逐渐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智能装备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二)我国产业发展政策导向  针对&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国务院在2015年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以及《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两大战略性文件,将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作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另外,《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互联网+&行动最大的焦点在于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意见》提出: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二是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三是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四是大力发展行业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创新,网络化生产、流通、消费更加普及,标准规范、公共服务等支撑环境基本完善。互联网技术和工业、制造业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将成为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主引擎。  (三)我市工业面临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我市工业转型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既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也具有诸多优势和潜力,困难与机遇同在。  1.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当前工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工业经济将长期处于总体平稳、相对困难的状态。  (1)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看  其一,国际经济低迷状况将持续存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在新的技术平台上提升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继续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对我国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巨大压力。全球经济新常态下国际贸易呈现萎缩趋势,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国际贸易放缓对我国商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加快产业升级,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其低成本优势,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国际市场展开竞争,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  其二,国内工业经济转型任务艰巨。调整结构、化解过剩产能、提质增效任务依然艰巨,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更加趋紧,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任重道远。  (2)从企业微观经济环境看  其一,工业经济运行环境不容乐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2015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达到88.54元,同比上涨0.91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1%,同比下降0.27个百分点。特别是受产能过剩、安全环保节能倒逼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部分企业仍有进一步下行的可能。  其二,去产能增加了稳增长的难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下一步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近期看,去产能将会对稳增长带来一定影响,但长痛不如短痛,坚决贯彻中央部署,积极稳妥地处置&僵尸企业&,取得去产能实效,是换取未来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  其三,安全环保节能等硬约束趋紧。强化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硬约束,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但从短期看,一些能耗高、排放重的企业改造升级成本上升,生存压力增大。  2. 我市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从国际环境看有利因素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经济格局、贸易规则在重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大量涌现中蕴含机遇。主要发达国家市场需求、供给结构和贸易结构都面临深度调整,且结构调整优化需要较长的过程,客观上为我们加快结构调整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经过近几年的调整之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世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革,在未来的亚洲新生产网络构建中,中国将成为重构东亚区域和&一带一路&生产网络的最重要驱动因素,客观上为我们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环境。  (2)从国内情况看有利因素  我国在&十二五&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调速换挡&将成为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经济下行态势得到有效遏制,新常态下改革红利、开放活力、创新动力正在加速释放,从加快&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到制定《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具体措施,从继续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到先后多次降息、降准、降税,增加财政赤字规模,再到加大定向调控等等,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提供了重大的空间平台和利好机遇。国家陆续出台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稳定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升级,消费市场可望持续向好。国家和省制订出台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能过剩、行业效益下滑对经济发展转型形成了倒逼机制,增强了企业主动转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客观上对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添了压力和动力。  (3)从我市情况看有利因素  其一,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迎来难得的政策机遇。德州在2015年成为全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城市,历史上第一次全域纳入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关注支持德州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并专门出台支持德州的政策措施,这一重要战略将为我市加快协同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动能和活力,&一区四基地&战略定位,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先进要素,搭建起更高更大的平台,将对我市长远发展带来全方位、历史性的影响。  其二,我市区位战略优势更加突显。我市地处京津冀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之间,有利于南北借力,对接融入,建设连接两大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示范城市。我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铁路网、&三纵三横&的公路网,有利于以&路&聚&流&、以&流&促&产&、以&产&兴&城&,打造全国交通枢纽城市。对于我市接受辐射影响、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区域合作,参与产业分工,完善产业布局,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其三,工业生产要素资源比较丰富。全市人均耕地1.7亩,是全省的1.2倍,全国的1.3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将为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布局空间。水资源丰富,黄河流经本市62公里,年引黄河水25亿立方米,地下淡水储量丰富;供电供热充足,市内发电装机容量300万千瓦,装机容量263万千瓦的华能德州电厂是国内第二大热电厂;天然气供应较好,中原油田、鄂尔多斯油气田的供气管网通过本市,城市居民生活基本都用天然气;人力资源丰富,现有49所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每年可培养各类技术人员20多万人,可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其四,有着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历经多年发展与积累,我市成就了一批规模实力、自我发展能力比较强的企业,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新兴产业和优势行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企业家科学发展观念不断增强,企业科技领军人才、技能人才力量进一步增强。工业结构正从初级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深加工为主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变,形成了工业门类较为齐全、轻重比例较为合理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得到普遍增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后晋升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功能进一步完善提升。都为全市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工业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相结合,以转型升级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为中心,实施&两化融合&及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壮大新兴产业并举,加快构建技术先进、结构优化、绿色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遵循的原则  1.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确立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围绕培育产业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秩序,完善企业、区域、产业间协调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2.提质增效。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切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处理好产业发展层次与规模、质量与速度的关系,科学定位发展方向、重点和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  3.创新驱动。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着力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  4.龙头带动。实施骨干企业培植工程,发挥好企业主体作用,聚集要素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龙头企业和财源支柱企业。依托龙头企业的技术、品牌和规模效应,实现延伸开发、产业裂变、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区域内产业配套,以重点突破带动企业群体协同发展,培植壮大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进一步增强产业实力和发展后劲。  5.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着力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承接高端产业、先进产能转移,主动推进与央企、名企的深入合作,支持骨干企业兼并重组联合,努力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产业发展资源,加快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6.集约集聚。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载体作用,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园区化、基地化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产业集群优势。注重产业的地域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产业联盟的作用。注重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绿色生态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工业产业规模和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1.总量规模。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0亿元,其中八大工业产业达到13000亿元,利税达到15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10%左右。着力打造装备制造、绿色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6个千亿级产业。  2.结构优化。新兴产业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4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35%以上。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特色、生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企业支撑。大力培植&三个一百&企业,即:100家大企业,100家高技术、高成长企业,100家创新型企业。力争到2020年,年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的企业达到4家,100-200亿元的8家,50-100亿元的25家。年税收过亿元企业达到30家,过千万元的200家。  4.主导产业。全市层面着力构建&10+6&产业体系,即培植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电动乘用车、节能环保、体育用品、空调设备、农业机械、新型化学材料、新型纺织、食品制造、石油装备、汽车零部件等10个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植产业基地、专业园区、骨干群体,在全市重点产业建立产业联盟,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2020年,全市力争形成区域相对集中、产业特色鲜明、专业分工协作、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四、工业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  (一)发展四大优势产业  加快推动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四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增强工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1、装备制造产业  贯彻&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自主品牌建设为核心,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承接国内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整机、主机产品及核心零部件,提升装备制造设备及产品的集成化、智能化、规模化水平。到2020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  (1)大型重型成套设备。依托通裕、迈特力、富士制御等企业,发展核电及风电装备、超超临界发电设备、重型锻压装备、电梯等大型成套设备,积极进军高端制造领域。  (2)机床及附件。依托普利森等重点企业,发展深孔钻镗床、大中型数控车床,带动机床附件等配套企业,建成全国重要的机床及附件生产基地。  (3)汽车及零部件。培强金麒麟、水星、三岭等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完善配套体系,打造北方重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支持齐鲁客车与国内大型汽车企业开展多方位合作开发,扩大生产能力。  (4)轨道交通设备。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有利时机,依托宁津弹簧、晋德、龙祥等企业,积极发展动车组及铁路弹簧、高速铁路紧固件、桥梁支座、动车组刹车片等轨道交通设备。  (5)工程和石油机械。依托山东德工、公路机械、恒特重工等企业,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组建大型工程机械集团,发挥液压产品传统优势,形成配套产业集群。依托联合石油、大陆架等企业,大力发展钻探、采油设备及附件,壮大石油机械产业集群。  (6)体育健身器材。依托泰山体育、迈宝赫等骨干企业,采用信息集成技术,开发生产人性化、功能化的运动健身器械装备,建设国内外知名的特色产业生产基地。  专栏1: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1.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以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石油机械、海洋工程装备为发展重点;  2.禹城市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以重型锻压和冲压装备、发电设备、核电及风电装备为发展重点;   3.乐陵市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以汽车五金、门窗五金、建筑五金、五金工具为发展重点;  4.乐陵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主要发展高端刹车片及制动成套装置、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  5.乐陵市体育用品产业基地:主要发展竞技体育器材、场馆器材、运动球类、运动服装;  6.宁津县电梯及零部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端智能化电梯以及电梯核心零部件;  7.宁津县健身器材产业基地:主要发展机电一体化新型健身运动器材、专业训练器材及家用健身器材;  8.齐河县机械装备产业基地: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金属材料深加工、建筑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矿用生产成套设备;  9.武城县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特种车整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  10.庆云县机床附件产业基地:主要发展数控机床以及高端智能化机床附件。  2、绿色化工产业  以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产品的精细化、专业化和系列化,着力构建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生产安全的绿色化学工业。到2020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00亿元。  (1)煤化工。依托华鲁恒升、阳煤平原化工、史丹利、金能科技、绿源化工等骨干企业,着力开发新型复合肥料,加快合成氨、尿素、磷肥等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建成全省规模、技术一流的化学肥料生产基地。拓宽煤化工发展领域,重点发展醋酸、有机胺、甲醇、甲醛等碳一化学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碳一化学品产业基地。  (2)石油化工。以恒源石化为龙头,实施对外合作与&走出去&战略,延伸产业链条,走炼化一体化发展道路。积极开发乙苯&苯乙烯、聚苯乙烯、丙烷脱氢制丙烯、丁辛醇系列产品。  (3)盐化工。发挥实华化工龙头带动作用,延伸盐化工产品链条,向氟氯化工产品方向发展,开发氯化聚氯乙烯、新型制冷剂、多元化的耗氯、高附加值绿色的精细化工产品,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盐化工产业基地。  (4)精细化工。开发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高耐气候牢度的有机颜料,加快染料、颜料及其中间体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开发清洁生产、本质安全的新技术,提升光气化产品的技术水平,打造绿色、清洁、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专栏2:绿色化工产业基地  1.德城区绿色盐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绿色制冷剂、特种PVC等高附加值耗氯精细化工产品。  2.乐陵市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化工合成新材料;生物食品添加剂等生物化工产品;绿色环保涂料。  3.齐河县新型煤焦化产业基地:加速实施炭黑、甲醇、焦油加氢等高端精细煤化工项目,提升产品附加值。  4.临邑县特色石油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MTBE、丁基橡胶、高纯度异丙烯等石化深加工产品;农药、医药中间体、异氰酸酯等高端下游产品。  5.平原县生态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氨醇的下游延伸产品;新型复合肥料;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等产品。  6.运河新型煤基化工产业基地:发展氨醇、醋酸等产品的下游深加工,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有机化工原料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3、纺织服装产业  推进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丰富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建设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到2020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0亿元。  (1)棉纺织业。依托夏津县&中国棉纺织名城&和陵城区、武城县棉纺织产业集群,以华源生态、恒丰纺织、华芳纺织为等骨干企业为带动,走差别化、多种纤维混纺为主的高档、特色纺纱之路,打造高档、特色、新型纤维纱线基地。打破印染瓶颈制约,发展色纺纱生产,对接针织、家纺、服装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  (2)毛纺织行业。依托禹城市&中国半精纺毛纱名城&,以鲁银羊绒、德信羊绒、祥鼎毛绒、恒丰七彩莲等骨干企业为载体,提高企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与科研院所、名品企业、商业结成联盟,在科研、生产、设计、品牌及销售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促进毛纺织产业链健康发展。  (3)家纺服装。以德棉集团、康博实业、盛原服装、中绵针织、奥珍针织、中合服饰、神龙毯业、元茂纺织、元济纺织等骨干为依托,引进印染染整企业,补齐产业链条短板,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梭织服装、针织服装、羽绒服装及家纺床上用产品,提高品牌及市场影响力。  (4)产业用品。依托陵城区&中国土工用纺织材料名城&及乐陵市帆布产业集群,以天鼎丰、华乐实业、宏祥新材料、东方股份、浩阳新材料、晶华碳纤等骨干企业为带动,大力发展车用、矿用、土工用、医疗用等产业用纺织品,形成我市纺织产业新领域。  专栏3: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1.陵城区新型纤维纺织产业基地:以新型特色纤维纺织、产业用纺织品为发展重点。  2.夏津县棉纺织产业基地:以精纺、色纺、绿色印染、功能性面料为发展重点。  3.禹城市半精纺毛纱产业基地:以半精纺毛纱、毛制服装服饰为发展重点。  4、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及拥有&中国粮油食品城&、&中国实木家具之乡&的品牌优势,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精深加工,重点开发营养、绿色、安全、方便的保健型食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到2020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800亿元。  (1)畜禽加工和奶制品。依托双汇、金锣、扒鸡集团等企业,上游发展畜禽繁育和企业化、规模化养殖,下游加强副产品综合利用等,发展以高档冷冻肉、中高温畜禽熟食为主的畜禽加工产品。依托光明、东君乳业等企业,加强奶源基地建设,重点开发各种功能性乳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安全营养水平。  (2)果蔬加工和饮料制品。以乐陵、庆云为重点区域,依托鼎力、汇源、百草纲目等企业,发展枣制品深加工及果汁饮料、脱水蔬菜为主的果蔬加工产品。依托古贝春、奥德曼、青啤平原、克代尔等企业,发展优质饮料酒。  (3)粮油制品。依托旺旺、发达、中粮面业等骨干企业,发展以名牌食品和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大豆油、玉米油、植物蛋白等为主的粮油加工产品。  (4)调味制品。依托英潮、飞达、鸿兴源等企业,走&基地+龙头企业+市场&的路子,推进调味品精加工,加速产品向高品质和品牌化方向发展,逐步建成全国重要的调味品生产、研发和销售基地。  (5)造纸和家具。改造提升林纸加工产业,开发高档文化用纸、新闻纸、包装纸等。发展高档复合人造板材及绿色时尚家具,加快宁津实木家具产业发展。  专栏4: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  1.禹城市食品产业基地:以乳制品、饮料制品、食品馅料、肉禽加工、调味品、面粉为发展重点。  2.乐陵市食品产业基地:以枣制品加工、调味品、糖制品、马铃薯和玉米深加工为发展重点。  3.宁津县实木家具产业基地:主要发展餐厅家具、卧房家具、客房家具、办公家具以及酒店家具。  4.齐河县食品产业基地:主要发展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食用菌及有机蔬菜加工生产。  5.临邑县食品产业基地:主要发展冷鲜肉、冷冻食品、白酒、啤酒、磁疗、面粉、休闲食品、方便面等。  6.武城县食品产业基地:主要发展白酒酿造、辣椒及食用菌加工等。  7.夏津县食品产业基地:主要发展面粉、功能食品、保健食品、休闲食品、白酒以及植物油。  8.庆云县食品产业基地:以鸭产品养殖加工、枣制品加工为发展重点。  9.经济开发区食品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禽畜肉类深加工、面粉加工及乳制品、油制品生产。  (二)壮大四大新兴产业  1、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  继续发挥我市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基础扎实、门类较全的优势,加大研发和投入,延展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的扶持政策,突破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抢占行业制高点,努力打造国家重要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到2020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  (1)太阳能利用。依托皇明、奇威特、中节能、中立、洁阳、汉能等骨干企业,以智能化、集成化、建筑一体化为方向,强化光热利用领域发展优势,努力在太阳能高温发电、采暖制冷、集成应用等技术取得突破。加强太阳能电池高端技术研发生产,推动光伏产业向光伏组件、光伏照明、并网发电方向延伸。积极发展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力争在大功率、高性能等方面取得突破。  (2)风电装备。依托通裕、株丕特、华叶、华亚、双一等企业,加快研发、引进先进制造技术,提升风电主轴、塔筒、叶片等关键配套产品生产能力,重点发展风电机组、机械传动、运行控制、变频器等高端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风电部件生产基地。  (3)电动汽车。依托富路、宝雅、御捷马、喜特恩特、北汽、奇瑞等骨干企业,发挥德州开发区、陵城、齐河等集群生产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突破核心部件生产,提升关键工艺技术,实现电动汽车的规模化生产,培育一批整车和配套产业的自主化品牌,建设重要的电动汽车生产基地。  (4)中央空调和地源热泵。依托中大贝莱特、亚太、格瑞德、金光等企业,提升中央空调和工业制热(冷)设备升级换代,提高节能效率,壮大产业集群。积极研制新型地源热泵、水源热泵技术,加快实现热泵空调压缩机及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打造全国最大的热泵空调生产供应基地。  (5)环保和水处理设备。依托景津集团、中大贝莱特公司,拓展压滤机生产和应用,开发城市污泥处理等相关配套设备。依托国信水处理公司,开发超滤膜、微滤膜、海水淡化膜组件等高端产品,建成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基地。依托德隆环保、恒特机械公司,发展环保机械设备。  专栏5: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1.齐河县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以旅游观光、代步电动车以及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为发展重点。  2.武城县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以地源(空气源、水源)热泵、中央空调整机生产、环保过滤材料及设备为发展重点。  3.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太阳能产业基地:以太阳能光热集成应用、高温发电、采暖制冷和光伏照明、光伏发电为发展重点。  4.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以中央空调、地源热泵、环保和水处理设备及新能源汽车为发展重点。  5.禹城市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光伏组件、纤维乙醇、风电部件、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发展重点。  6.陵城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以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部件为发展重点。  2、生物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国家生物产业示范基地的品牌效应和技术优势,加大研发投入、高端人才引进和重大项目实施,加快提升生物产业核心竞争力,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到2020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  (1)生物制造。依托保龄宝、龙力、福田、星光、谷神、福洋等骨干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应用,围绕糖工程、酶工程等重点领域,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提高玉米芯、玉米、小麦、大豆、棉籽、红枣等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推进高效安全食品向功能性、多样性发展,积极开拓生物质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新兴领域。  (2)生物医药。依托禹王、海利安、百多安、德药制药、齐鲁制药(临邑)等医药企业,研发生产新型保健药品、防治疫苗、癌症诊断试剂、抗感染药剂,推进生物芯片、人造血管等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积极开发新型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基化学药物等,促进生物技术在中药、兽药生产中的应用。  (3)生物农业。重点发展生物育种,依托鑫秋、良星、希森等企业,积极培育优质棉花、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新品种。培育骨干企业,大力研发新型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绿色农用产品。  专栏6:生物技术产业基地  1.禹城市功能糖产业基地:以功能糖及衍生产品、大豆蛋白及保健产品、生物质燃料为发展重点。  2.陵城区大豆深加工产业基地:主要发展大豆蛋白类产品。  3.临邑县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生物、化学制药为重点,发挥医药、兽药、农药群体优势。  4.齐河县医药器材产业基地:以医疗器械、医药中间体和生物酶制剂为发展重点。  5.平原县新型药品产业基地:以精神类、心血管防治药物及医药中间体为发展重点。  6.宁津县生物育种产业基地:以小麦、玉米良种为发展重点。  3、新材料产业  加大新材料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着力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开发新产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特色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全省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0年,产业主营业务达到800亿元。  (1)新型建筑材料。依托晶华集团,加快开发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发展易洁镀膜、低辐射镀膜、光伏建筑一体化玻璃及深加工产品,建设重要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依托优势企业,推动传统建材向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发展。  (2)复合材料。依托航天睿特等公司,集中发展碳/碳复合材料,建设中国航天碳材料生产基地。发挥玻璃钢复合材料及产品优势,积极开发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推进产品向航天、航空、风力发电、汽车产品、体育用品高附加值应用领域发展。依托陵城区宏祥化纤等群体企业,加快发展土工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3)焊接材料。依托聚力焊材等公司,积极开发高强高韧焊接材料,耐热、耐蚀、耐辐照、耐磨及耐低温焊接材料,无毒绿色钎焊材料及焊剂。发展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自动焊丝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高品质焊材基地。  (4)其他新材料。依托新材料科技成长性企业,加快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机传导新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等研发生产,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  专栏7:新材料产业基地  1.陵城区土工合成材料产业基地:主要发展新型功能性土工材料。  2.临邑新材料产业基地:主要发展碳素材料、节能环保玻璃以及功能性陶瓷。  3.武城县复合材料产业基地:以汽车、风力发电、中央空调、体育器材、航空航海用玻璃钢复合材料及产品为发展重点。  4.庆云县新材料产业基地:以碳/碳复合材料、无机传热新材料产品为发展重点。  5.德城区新材料产业基地:以高端复合材料、碳素制品、碳纤维制品、玻璃深加工制品为发展重点。  4、电子信息产业  实施创新引领、融合发展,深化技术和产品应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省级信息技术产业园的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到2020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1)电子产品制造业。依托威讯、越海光通信等企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光通信器件、智能终端、智能信息处理、多媒体网络等设备和数字内容产品。依托三和电器、皇明洁能控股、光因照明、亿昌照明、亚明照明、德法尔等企业,加快发展光伏、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封装材料等新产品。依托德州奥冠新能源、汉格动力和东鸿制膜,发展新型锂电池及材料;依托联孚汽车电子,发展多功能电动汽车控制器;依托信诺,发展医疗电子。  (2)信息软件产业。依托庆元电子、新未来科技、财富科技和中泰华研科技等企业,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管理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带动信息服务业发展。  专栏8: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1.平原县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敏感电子元件、集成封装材料为发展重点。  2.庆云县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手机配件、LED节能灯为发展重点。  3.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锂电池、手机芯片、电子元器件生产为发展重点。  (三)加快培育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围绕制造业衍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涉及工业领域的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节能环保及安全生产服务等行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企业提高效能、价值增值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是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途径。德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1.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业。创新设计理念,提升设计手段,壮大设计队伍,大力发展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产业。推动重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争创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推动太阳能、生物技术等龙头企业研发、技术中心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发展面向生产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测等服务,鼓励发展检索、分析、咨询、数据加工等知识产权服务。  2.现代物流业。引导工业企业加快物流业务整合、分离和外包,释放物流需求。完善德州资通物流、运达物流、庆云国际物流等9家已投入运营物流园区的服务设施,培育物流市场,创新发展模式,增强服务功能。加快推进东北商贸物流城、山东盖世冠威国际物流园等13个物流园项目的建设进度。完善物流网络体系,推进物流社会化。加强物流资源整合,鼓励生产、销售企业的运输服务功能与主业分离,培植一批大型专业化物流公司。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把德州建设成鲁西北、冀东南的物流中心,成为连接华北、华东、东北、西北的物流区域枢纽。  3.电子商务业。以建设&无线城市&和&智慧德州&为契机,探索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发展新型服务模式,进一步增强电子商务应用的渗透性。促进电子商务示范应用和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机构发展。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管理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实现企业间和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融合与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企业群体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依托庆元电子、新未来科技、中泰华研科技公司等企业,集中搞好企业信息化软件、办公软件、汽车试验设备及自动化控制的研发、设计、应用。以新一轮汽车、机床、生物、医疗等行业的智能化需求为动力,依托通裕重工、景津集团、普利森集团、德工机械等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推动工业嵌入式软件、自动控制软件与主体产业剥离,设立研发、设计、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企业。  5.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清洁生产审核、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评估、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等服务。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本行业提供节能服务。发展节能中介组织,重点在项目节能咨询和设计、节能评估、节能技术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方面开展服务。积极培育企业安全生产服务市场,加快发展安全生产技术咨询、合同安全管理、工程建设、产品推广和安全风险评估、装备租赁、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  专栏9: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1.中心城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基地。立足产业基础和区位、交通优势,以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为发展重点。   五、工作推进措施  转变发展方式,调优产业结构,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是&十三五&期间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化解工业发展中困难和矛盾的有效手段,更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和实现工业强市的必然选择。  (一)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提升计划&,推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四大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向差异化和价值链高端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重点发展整机、主机产品及核心零部件。绿色化工产业依托重点园区和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实现精细化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加快技术装备升级和品牌创新,突破印染发展瓶颈,培植提升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链。农副产品(食品)加工业向优质、营养、安全、绿色、生态终端产品和功能化产品发展。  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四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国家级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技术制造两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做强做大;加快培植体育用品、节能环保装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力打造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新兴产业基地。  3.着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健全技改项目筛选制度,立足市场需求,遵循产业政策,围绕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优势产业与高新产业、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选项目,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健全项目论证评审制度,规范论证评审程序。健全项目储备制度,建立全市工业重点项目库。狠抓企业项目建设,每年着力抓好一批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和市级转型升级导向计划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一批先进产能。完善投资考核奖励机制,将工业技改投资相关情况纳入县市区考核指标。  (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1.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平台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企业自建、合建、内设、外设、外并技术创新平台。支持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及重点实验室,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全面建设省级研发机构。启动市级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和科技小院等科技创新平台的推广工作。  2.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积极引导大院大所名校来我市建设创新载体。鼓励企业联合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积极推广应用高校、科研机构的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定期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  3.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县市区根据主导产业培植情况,采取政府主导、与第三方合作等方式,建设公共研发平台及检验检测平台,为区域及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德州应用技术研究院建设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太阳能地热能利用、现代医药、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无机新材料、有机化学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八个领域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相关公共检验检测平台。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企业科研仪器设备对外开放,推进科研资源共用共享。  (三)创新企业发展模式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以股份制改造为抓手,推动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治理完善、财务健全、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启动规模以上企业改制五年行动计划,落实《德州市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工作实施意见》,连续五年每年完成100家企业的股改任务。  2.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以专业策划为抓手,积极推动企业管理机制创新,实施&企业管理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管理&等先进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精细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发展质量。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引导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的市场开发方式,提升资源整合、细分市场、优化运营模式的综合能力。到2020年,全市大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全部采用国际或国内先进管理模式。  3.创新企业资本模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融资模式,优化融资结构,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中长期融资、本地金融机构贷款所占比重。用好上市挂牌、债券融资、融资租赁等直接融资方式。县市区做好&政保贷&业务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四)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  1.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引导企业提升思想境界,用全球视野定位自身发展。支持企业在国外建立产品展示营销中心、专营店等,鼓励优势企业在国外设点建厂,实现销地产。鼓励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与保护,运用商标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引导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国外知名展会,推广自主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发挥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作用,推动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交易。  2.积极利用国外资源。支持企业引进和利用国外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关键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合资、参股等方式利用国外科技资源。支持企业建立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鼓励与外资企业、外资研发机构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境外上市,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  3.推动并购重组国外企业。围绕品牌、技术、销售服务网络三项重点,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走出去,收购兼并国外企业,获取国外专利、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完善对重大企业并购重组交易的管理,完善相关风险评估与保障体系,加强对跨国并购企业的风险保障机制建设。  (五)加快工业信息化进程  1.积极实施工业智能化制造工程。支持企业将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丰富产品功能,提高产品性能。支持企业使用大型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装配线等智能化制造装备,推进生产线数字化改造,建设自动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实施&机器代人&工程,促进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应用。  2.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推广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将研发、采购、生产、营销、售后等各环节有机集成,实现信息共享、科学决策,提高生产效能,做到快速应变,增强竞争力。实施工业大数据战略,建设德州市工业云服务平台,成立工业经济信息中心,引导企业应用工业云服务。推进&智慧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人、物、园功能系统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  3.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试点工作。分层次开展培训活动,提高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全市选择50家企业开展信息化示范培育,建成样板,示范推广。每年组织100家工业企业进行两化融合水平测度、等级认定和重点行业评估。推荐优秀企业参加&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贯标试点。  (六)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1.提升企业经营队伍素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市县两级组织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深造和考察学习,做好青年企业家和&二代企业家&的重点培养,全面提高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资本运营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现代管理能力,提升企业家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  2.加强企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德州市现代产业人才支撑计划&和&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集聚一批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重大产品研发、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落实人才政策,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紧缺人才来德创业就业。鼓励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企业通过岗位聘用、项目聘用、技术合作和人才租赁等方式招才引智。鼓励企业选拔和推荐高层管理和技术人才到高等院校研修深造。  3.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企业和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发展企校共建公共实训中心和企业实训基地,开展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员工培训。支持市域院校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转型升级需要的实用技能人才。建立专业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注重培养和选拔岗位技能带头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七)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1.抓好企业节能降耗。建立节能降耗倒逼工业转型升级机制,严格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单位能耗下降双控措施,推动资源集约高效利用。重点支持实施电机能效提升、低温余热利用、工业锅炉改造、工业太阳能利用等4大类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稳步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探索建立节能量交易制度。  2.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全面贯彻落实循环经济条例,做好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推进循环经济示范技术、示范项目、示范企业申报和示范城市创建。落实《德州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在水泥、化工、石化等行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抓好清洁生产单位认定工作,创建一批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与环境标志产品三位一体的示范企业。  3.加快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制定并落实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十三五&目标计划及2017年阶段性目标。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办法,严控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控制、转移和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建立利用节能环保标准促进落后产能退出的工作机制,淘汰一批低水平、污染重、能耗高、安全性差的落后产能,为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八)提升工业发展保障能力  1.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分析。用好德州市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平台,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监测,特别是对300户以上重点企业的资金、产销、资产、效益、纳税、投入等情况实施直接调度。完善监测分析,突出预测预警,准确把握运行态势,研究对策措施,确保工业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2.加强工业生产要素保障。积极破解各项工业运行制约因素。加强与企业和金融机构信息沟通,帮助协调资金供求,县市区建立企业过桥基金,保障企业资金链安全。整合工业用地资源,推动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利用,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加强对电力的调度监测分析,协调好企业峰谷用电。建立要素保障相关部门会商、协调机制,完善应急供应保障预案,形成强有力的应急保障工作支持系统。  3.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简政放权,编制完善审批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压减审批事项,精简审批环节,提升政务服务中心功能,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涉企收费,强化中介机构管理,减轻企业负担。健全企业投诉求助处理和督办机制。强化节能、环保、质检、安全、税收等监管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九)加强工业经济组织推动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工业意识,把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党政&一把手&工程。市县两级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业发展推进委员会,建立完善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成员会议,协调工业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工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2.落实扶持政策。严格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政策扶持。健全政、银、企对接合作机制,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在市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中设立产业升级子基金,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方式设立增信基金(政银保合作)、租赁基金、股权基金、创业基金等,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的撬动放大功能和引导作用。  3.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督导、调度、考核、通报等工作制度,通过强化考核、严格奖惩,激发责任部门、县市区政府和各方面促进工业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确保完成任务目标。
2013 德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版权所有 | 地址: 东风东路1566号 邮编:253000 电
话:2687096
建议使用IE5以上
分辨率浏览  |
| 鲁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艺员发展前景好不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