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箱环烧的好还是高级发烧书架音箱推荐的好?

音响里的误区之发烧线_音乐攻略_音乐知识_音乐信息_百度攻略
相关攻略推荐
当前位置: > 文章阅读页
音响里的误区 音响里的误区之发烧线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音响系统所重放的声音质量,除器材本身及组合搭配外,还与听音环境的声学特性,线材,附件及音箱的摆位有很大的关系。关于发烧线,音响系统中使用的主要有音频线,数字线,扬声器线及电源线。 市场上的这些线材品种繁多,广告宣传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不少线材更是被神话,使人对发烧线抱有太大的期望与幻想,其实这里有几个很大的误区。误区一:一味迷信高级线材的威力,不管自己的器材状况如何,以为只要换了好线声音效果就会骤然提升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其实,如果器材不能达到一定素质的话,就相当于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即使用上顶级的发烧线材,也不会从根本上提升器材的表现力,花这些成本去买高级线材,不如干脆升级器材本身,即使是从房间声学处理上或者是音箱摆位上去下功夫收获也会比更换昂贵的高级线材要大得多。 误区二:高级线材,只有锦上添花只能,无力挽狂澜之力。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对于信号线及扬声器线,很多人以线调声。虽说不同的线材对于器材的声音有一定的影响,其实利用的就是线材的声染这一特质,因为线材本身是无源的信号通道,只是一个信号的传递者,它没有放大信号的能力。比如某器材低频欠佳,就去找低频较多的线材,听起来低频是有所加强了,可是,这是通过线材对高频信号的衰减换来的,弄不好会使器材整个的频率响应变得不平坦,这样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应该选择中性,声染低的线材,这类线材不会影响其他器材的表现,易与其他器材搭配,从而真实发挥出器材的潜力。 误区三:小看了电源线对器材的影响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电源线对器材的影响很多人都不以为然,其实虽说电源线的长度对于整个电网系统来说非常短,但一般连接墙上的电网布线截面都较大,而普通随机电源线的截面都很小,导线中间任一部分的直径细小都会成为整个回路中最薄弱的环节,从而成为制约电源供应的因素。而且,专业电源线还带有多层的屏蔽,一定程度能减少电源中干扰的影响。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误区四:银线就比铜线好虽说银线对高频的阻抗低,对高频的传输比铜好,但有时会过度,而低频表现则较差。纯银线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容易氧化,所以比较少见,大多数都是其他金属的银合金。而铜线对高中低频的传输则较均匀,但是纯铜杂质较多,结晶多,不宜适合制作音响线材。现在大多数都是用的是OFC无氧铜,由于杂志减低,声音则趋向清晰透明。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随着冶炼及退火技术的改进,现在出现了大结晶无氧体及单晶铜,使得声音的传输更加平衡。 由此可见,玩线一定要谨慎,不可盲目。线材是不同于其他器材,它是不分级别的,更没与所谓的最好的线材。弄清线材的特性,将线材与器材作出最好的搭配,平价线材也能够出来满意的声音。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
相似攻略推荐音乐发烧友和HIFI发烧友有什么不同?_百度知道
音乐发烧友和HIFI发烧友有什么不同?
音响发烧友上到古典下到流行无所不听,他们认为最经典的还是西方古典音乐,好象还很懂音乐,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弹错音也能听出来。从这点看音乐发烧友和HIFI发烧友好象没什么区别!
我有更好的答案
音乐发烧友是以音乐为主, 就是如你所说的喜欢音乐, 尤其是古典交响乐, 他们欣赏其要表达的内容,意境等. 而HIFI发烧友,是以音响器材为主, HIFI就是&高保真&, 他们追求的是&原音重现&, 器材回放的音乐最在限度的接近原音.
讲究CD, 功放(包括前级和后级),音箱和线材的搭配, 以及听音环境与摆位. 一般而言, 音乐发烧友很有可能是HIFI发烧友;HIFI发烧友基本上是音乐发烧友。前者有品味,不一定有钱。 后者有品味,又有钱。一套入门级的听音系统也得三五万,高的就不说了, 几百上千万的都有。
采纳率:50%
引用samlon_0的回答:音乐发烧友是以音乐为主, 就是如你所说的喜欢音乐, 尤其是古典交响乐, 他们欣赏其要表达的内容,意境等. 而HIFI发烧友,是以音响器材为主, HIFI就是&高保真&, 他们追求的是&原音重现&, 器材回放的音乐最在限度的接近原音.
讲究CD, 功放(包括前级和后级),音箱和线材的搭配, 以及听音环境与摆位. 一般而言, 音乐发烧友很有可能是HIFI发烧友;HIFI发烧友基本上是音乐发烧友。前者有品味,不一定有钱。 后者有品味,又有钱。一套入门级的听音系统也得三五万,高的就不说了, 几百上千万的都有。
也许我说的不对,但只是个人意见,我觉得HIFI与发烧是两个概念,HIFI是高保真再现,就是原音再现,不要任何的修饰与改变,但发烧是器材上的要求,也就是说一定要讨好耳朵,这就很难定义了,因人而宜了,不是说好器材就发烧,而是你把器材定义到最好,才觉得是发烧,呵呵,什么是发烧,用金线,用银线,用无氧铜线材,还有什么线材,用顶级的发烧元件,银电容吗?烧无止境,没有任何改变就是HIFI,非常讨好耳朵就是发烧,个人意见,无须在意,正如楼的网友所说,音乐发烧与HIFI发烧就是两个意思。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音乐发烧友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请问发烧低音喇叭全音的好还是纯低音的好_百度知道
请问发烧低音喇叭全音的好还是纯低音的好
请问发烧音箱的低音喇叭是全音的好还是纯低音的好?请各位高手指点。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低音喇叭当然要用低音的,因为高、低音喇叭设计理念是互相矛盾的,全频喇叭高低音都不够好,只能凑合。
低音喇叭的特点是强大震撼感,雄壮有力、丰满深沉,因为口径一般比较大,当电线圈与扬声器薄膜一起振动,推动周围的空气振动,扬声器由此产生声音,所以声音的清晰度和穿透力就不如全频喇叭和高音喇叭了,因此低音喇叭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与高音喇叭,中音喇叭配合组成音响系统,发出声音带振动性,频率较低,使人耳朵产生共鸣震撼。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低音喇叭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查看: 10865|回复: 2
音响的“贵气”
转贴自“音响发烧站”个人认为是篇非常有素质的文章(前面附加了对“音响贵气”的讨论)
什么是音响的“贵气”
      
      
      大头虾& & 你说的贵气就是高频的纤细,精致,空气泛音吧。多多益善!其实我真正需要的是想让中频密度感重量感上来些但能保持现在的听感。
       mjune& & 有时候我也在“感性”和“贵气”中徘徊,因为要感性,可能就牺牲了一些爽朗的速度,晶莹的高频,和耐听度(一般有“贵气”的线材大都偏中性,比较耐听),所以,我采用的办法就是……现在使用了三条不同的信号线,搭配不同的喇叭线和喇叭来玩,vdh Integration是我最贵的信号线。我听过一些的信号线,也不是十全十美。虾兄试一下吧,这是一条好线。
& && && && & aiko& & mjune兄,慎用“贵气”啊。一般来说中档器材是听不出有贵气的(组合在五六万元以下)。或许你我对“贵气”的理解不同:)
& && && && & 呆鸟& & 一些贵价器材的高频延伸比较好,加上泛音比较丰富,相对于平价器材就显得高贵,如果mjune兄指的是这个我觉得并无不妥。如果说的是在中高频段有点美化和修饰的声音,那么我就不太认同。这个说法太抽象了,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啦!
  & && & 不过我始终觉得现实中的声音不容易让我想起“贵气”这个词来,所以当mjune兄提到贵气的时候我会觉得是一种稍微美化了的失真。
& && && && &mjune& & 我的贵气理解如呆鸟所说……高频延伸比较好,泛音比较丰富,比较精致和干净。现实中的声音是没有这样的感觉。aiko写过一篇关于贵气的文章很精彩,可是现在进不了你的坛子来找到它了。印象中aiko的贵气是“质感”。
& && && && &aiko& & 是啊,确实是你我的理解不同,以下是我对“贵气”的理解。 我们常见到资深发烧友评价一套音响发出的声音有“贵气”,那么什么样的声音才可称为有“贵气”呢?声音有“贵气”要有二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二个条件就是象真度与醉人音色。 象真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音质。音质由三个最主要的因素构成,就是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我们听音时大多时候只是注意音响的三频段平衡性、音场、动态、音色等。音质属于深层次的东西,往往藏在音色之下,要有一定听音经验才能识别。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这三者是相互相承的,有好的纯净度与密度乐器质感才能真实;而非常好的乐器质感一定会有优异的声音密度与纯净度为基础。
& && && && &醉人的音色就是设计师在设计器材过程中赋予器材的自己对音乐的认识与品味。就象发烧友搭配音响时最终声音效果也体现出自己对音乐的品味一样,音响器材也包含设计师的音乐个性。
& && && && &所以,当醉人的音色与高象真度相互溶合时,“贵气”就会出现。如缺少“醉人的音色”,你只会感到器材的解析力很高,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很好,但仍缺少一点东西,还不能称为“贵气”;如缺少象真度,音色只会给你一种表面的美感,所以往往某某发烧友说一套三万元的器材声音与一套三十万元的器材声音好接近时,一般就只是“音色”上的接近,如你象我一样注重“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那么听了之后一定会大失所望。
& && & 大头虾& & 是否每个人心目中的“贵气”不一样,想跟大家交流一下。个人觉得通常我们所说的“贵气”字面上理解是高贵的气质,价格不贵的器材一定不可能有贵气,并不是说这贵是贵价之意,实在是市场规律使然。一分钱一分货。
& && &&&aiko兄提到的慎用贵气是很有道理的,滥用贵气声音偏颇的厉害容易流于庸俗,但是否金额一定在5-6万?由此我觉得可能每个发烧友说的&贵气”不一样。我先灌水说说我心目中的贵气。
& && && &我觉得贵气大致等同于细腻的,有重量感,密度感的音质+美化的音色(如音乐厅的音色:温暖而透明等)。通常高频的气息比较能体现贵气,延伸好,泛音足并且质感细腻。但ATC高频不怎么延伸,我依然感受到一种贵气,一种自然的,质朴无华的贵气,因此贵气不仅仅体现在高频,中频密度质感细腻程度,那种让人感受到小提琴音符充满灵性亮光的感觉也算贵气的一种吧。我觉得贵气不应该是一个具体化的声音,比较难表达清楚,它是一种感觉,诸如雍容华贵,秀丽,明媚,冷艳等等,是什么原因,那个频段,偶次谐波作怪没有研究了,我只认听,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 高贵一定细腻,但细腻不意味着声音阴柔舒服,丹拿那种偏蓝声调的细腻骨子里就给我野性,冷艳甚至粗暴的感觉,它是身穿西装的拳击手!身边有朋友不认为这是贵气,他们把贵气仅仅等同于美化的音色,他们的玩法属于纯唯美圈子的玩法。但我觉得丹拿身上的也是贵气的一种,无它,够细腻。
& && && && &至于我心目中的贵气金额是多少,呵呵,我要求没有AIKO高,3-5万吧,呵呵。
& && && && & j& & “贵气”一词,发烧借以形容声音是以其“神”达于“形”也,而非以形达意。 故众家各持所谓“贵”之一端,体会揣测,尤“盲人模象”,众说纷纭不为怪耳。吾以为,“贵”者以“势”当先,以“华美”、以“精致”、以“灵性”为体现,在声音则为由“质”而“性”然。
& && && && &贵气中,势主要来自对声音的控制力及其可感之气质,须沉稳、平衡、融合,虽乐有参差, 而调度有序;虽异军突起,却动静分明;虽大度雍容,而不失体察细节。所以其声融融如秋月,浩浩尤涌潮,理万声于一体,能以人震撼,而率潮流。或有人以为此,“个性”也?然!其乃高贵率万夫之性也!
& && && && &贵气以质为华美,来自于乐,而不与乐相悖。故此乐能形神兼备,相得益彰。其器所以不贵 者,厚此薄彼也。
& && && && &精致之器,声声如微,不虚饰、不遮掩,闻之传神。如生、旦、净、末、丑各司其职,以悲喜交融为戏。若以核舟之巧,而贬古陶拙朴,是不识美之精致,又何得之贵焉。
& && && && &何为“灵性”?唯表现形神生动是之也!无此何以震撼人心,故也是最难者。观今之良器, 得其妙也寥寥,以“美”为俗套而已。
& && && && &韦生& & 我认为的贵气感,主要是中频的质感好、细腻、结像力好、有一定的“重量感”, 高频延伸平滑、富有光泽度和适当的量感,不追求极度的高频延伸。呆鸟兄认为在中档器材所表现出的音质高贵有道理,所谓的中档器材有些烧友的配置是不成比例的,如在咸菜、音源、功放等方面都有可能。但为追求个人的理想声音也不足为奇。个人心目中的贵气金额与虾兄差不多,当然也含一些二手的器材。
& && & 我所知道的贵气是个非常感性的提法,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对贵气的理解,简单地说就是:您见过丝绸面料的光泽吗?相对于化纤面料的光泽而言,那光泽就是高贵的……
  音响&贵气&
& &&&读各位对&贵气&的讨论,触动了我的思潮去追溯起自己寻觅&贵气&的漫长历程— 它是一个听到老学到老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领域,是一个令人沉醉的无底深潭、却又是一个光怪陆离、五光十色、令人回味响往、难舍难离的迷幻世界…。&&
   我觉得&贵气&这个问题的确很难以三言两语能理喻,它的范畴属于感觉性多于理念性。要畅谈这问题,令我不得不再用上丢下十多年未再用的笔名,准备写一编文章。文章恐怕颇长,希望仁兄有耐心读下去,或会对大家有些许裨益。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曾用 尤悠、轩子、及遥之 等笔名,在香港 &音响世界& 杂志发表及翻译过不少文章,目的亦是想打入音响圈,更方便地去寻觅自己追求的&贵气&。结果一如所望,有机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名器,令我能深入认识到音响领域的广阔世界,进入了音响殿堂,明白了自己需要的是甚么,少走了很多不必要走的路,亦节省下一些不必要花的金钱。&&
& &&&我自幼喜爱音乐,随着岁月星移,逐渐地演化为 &音响发烧友&。迄今已发烧了五十多年,日积月累地花费金钱倒不少,收集了几千张黑胶碟和千多张CD光盘,满屋堆放着各种各样的音响设备,以备随时转换口味之需。最感殷慰的,至今也年届古稀,对沉迷音响仍然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音乐陶治了我的修养及性情,亦耳濡目染地陶涤我的后一代,音乐令人心情开朗以致可以延年益寿。&&
  & &因此,&贵气&可以说是随着聆听经验的增加。当你聆听一张小提琴唱片,以 斯特拉第瓦利— Stradivari或 瓜涅利 —Guarneri名琴演奏,你聆听到的音色跟普通小提琴的音色没有多大分别时,你心里会不会在诅咒:& 这算是甚么声音? 这套系统简直毫无是处。”你便日渐感到自己的音响器材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希望找到更好的来替换,因而逐渐升级。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 && && &aiko 先生说:音响系统的平衡性、音场、动态、音色…等等全对了,才有可能回放出 &贵气&。 若系统已经有问题,怎能够回放出 &贵气&? &贵气&的确是在高度传真的程况下才会可能呈现。&&
& && &&&所谓 &醉人的音色& 可以说是器材设计者的气质, 如 Mark Levinson,他是玩 cello(大提琴) 的,因此他知道他的器材应该呈现怎样的声音,因而他所设计器材的声音,便具有他自己的气质,这就是 Mark Levinson 的&贵气&。 人们喜欢 Cello 器材,就是欣赏它的这种&贵气&。”醉人” 并不是说调加了酒或糖作味精,而应该含有一听 ”钟情” 、” 倾心” 、”陶醉” 的冲动或神往。就像在黄昏的村野里,你忽然听到远处的禅院钟声般,你会悠然神往;简单地说,&贵气&是一种能令你钟情、倾心、陶醉、冲动、神往……的声音。&&
& && &&&呆鸟 先生说:现实不容易令他想起&贵气&。请问:Stradivari 琴虽然非常昂贵,但为何仍然会 有这么多音乐家想拥有? — 因为它的声音高贵!Mark Levinson, Cello, Dynaudio也是相当昂贵,为何仍有这么多发烧友去追求? — 同样是因为它们的声音高贵,令人一听难忘!当你听到编钟演奏时,你会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虔诚静穆. ,心旷神怡。这就是现实中的. &贵气&。上述 人们追求的器材,当它们正常运作时,它们发出的声音会溶合着一种气质,令人心旷神怡,那就是现实的&贵气&。&&
& && &&&J 先生短短几句文言阐释,几近于&禅&,可见 J兄必定是一位资深音响发烧友,并且年资很深。& 贵气&的磪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据我的经历来说,它的磪是得来不易。它牵涉及对音乐认识及修养,对音响器材的聆听经验和个人心得。积累了经验,充实了内涵,才会领悟 &贵气& 的所在,才知道怎样才能令它呈现。 J 兄说:” 贵气中,势来自器材的声音控制力及可感的气质;调度有序、动静分明、体察细致、雍容大度,声融融如秋月,浩浩尤涌潮,理万声于一体,震撼而率潮流…。” 这数十个字看似简单,我却整整花了最少二十年,才领略到个中窍奥。结果花费不非,买下一批 ” 声声如微,不虚饰,不遮掩,闻之传神之精致之器 ” ,在家里去享受至高无上的 &贵气& ,转眼间亦已有十多年。至于 ” 若以核舟之巧,而贬古陶拙朴,则不识美之精致,又何得之贵焉? ” 这一句 &反璞归真& 的话,我仅在去年年尾,根据上网所得资料,设计并制造好 RPG的 9”x48”x24” Diffractal 模板,和4枝60公分,高达2,4米的吸音柱。依照扩散及吸收原则,在音室布置妥当。想不到这些简单相宜的装置,却能为我的音室开辟了前所难以想
象的新天地。我的音室并不大,三十平方不到,本来准备将隔墙房间拆掉,将音室扩大至五十多平方,现在看来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本地的发烧朋友,以往已经说在我这里听完音乐后,回家最少要隔三天,才会再听自己的音响系统,怕声音难以入耳。这次敦请他们来鉴听,他们初时目瞪口呆,继而叹为观止,心里在密打算盘,看看甚么时候自已也来一套。我的音室现在仅可以说搞妥90%的环境问题,尚有10%要在天花板的旧装璜必须拆去,因为声浪稍大时,可以明显地看到它在震动;音箱后墙的玻璃窗,情况一样,必须贴上 RPG 的 Skyline 才算100%弄妥,到时将会又是另一翻境况,效果将会更上一层楼,音场会更玲珑浮凸。在搬放这些Diffractal 扩散板时,我装置了手提电脑系统,及测度音场的软件,边摆放边测度音室的声音响应曲线,发觉扩散板每加上一块,荧屏上的左右声道曲线,明显地逐渐变得平直,简直令我难以致信它们的效果竟然这样大,而声音对它却又这样敏感。当全部依次摆好后,左右音箱的响应曲线,几乎已接近平直了。说明左右声道已经消除了声音相位的和差效应,注波消除了,低频显得清澈细致、强劲而又有质感;中、高段声音十分通透晶荧,令人几乎可以触摸到漫天飞舞的音符。效果是甚么音响舞台的深度阔度、结像力、解析力、透明度、音像声音大小比例、声音密度及重量感、瞬态反应、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活生感、细节再生、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动态对比、整体平衡、泛音、高次谐波 ……等等形容词全可用上,来描写这聆听室的音响响应的实际情况。总结一句说:要捕捉到 &贵气&,器材只不过属占40分,而聆听环境则占达60分。环境不好的话,本来有的 &贵气& 被左右声道的相位误差相互扺消了,怎样会听到 &贵气&?。由这里可以看到 J兄的&禅&机,是岁月和金钱的总结,非常难能可贵。&&
& && &&&要聆听 &贵气&,必须付出代价:要有好的音乐素养,要有一对好耳,要对音响器材有深刻的认识,要对乐器有认识和对它们的音色有深刻的印象,要舍得花钱,要有充足的时…。还有,你必须对上述的形容词的涵意有正磪的认识,否则,甚么是真正的&贵气&,恐怕你会混淆不清了。从&贵气&整个讨论的各位仁兄言谈中,众说纷纭,给人一个印象,彷似&贵气&可以有多个等级,丰俭由人。小提琴家千方百计要弄到一把 Stradivari? 发烧友愿意花巨资去买 Cello、Jadis、 Spectral、Ayre、Dynaudio、Genesis、Wilson…? 他们岂不是显得有点贪慕虚荣? 若是这样, 岂不是有点自欺欺人?&&质素差劣的器材,没法回放出全音城的声音,试问怎可能听到&贵气&? 我曾在这方面下过功夫, 希能以小本钱投资,买套低价的器材,能够捕捉到&贵气&。结果徒劳无功,花钱花力花时间。我曾有机会听过不下百套系统 (因为要写试听报告) ,发觉没有一套廉价系统能播出有 &贵气& 的声音,顶多所发出声音稍为雅致,听起来比较耐听吧了。大虾头兄说得对:这是市场规律,一分钱一分货。&&
& && &&&软件的录音好坏,对回放效果有决定性作用。录音本身就没 &贵气&,那有可能回放出 &贵气& 来? 但是你若加上了一套24 bit-96Hz升比特及升采样器,情况会有所改善,你或者会捕捉到轻微的贵气。这是我采用了 Perpetual Technologies的P-1A+P-3A后的实际经验,效果是翻版光盘也可以乱真 (除非是粗制滥造、高度失真的) ,难怪 群颖兄在 &音响技术& 曾誉它们为 “穷人的劳斯箂斯” 。我这样做,结果将我千多张光盘的质素提高,聆听起来接近 HDCD水平,为我节省了不少钞票。以既存在音响系统,再适当地搞好聆听环境,其效果会令你喜出望外,这是最精明的提升自己系统的节约办法。(较诸换器材,能否有同样效果,那就要看花上多少倍的投资了。)&&各位或者很想知道我现在选用的器材,我将其列举如下:&&
& &Digital Processor: Perpetual P-1A + P3A&&
& &CD Transport:--Wadia 2000 and Krell MD10&&
& &Preamplifier: Audiolabor--Klar&&
& &Power Amplifier: Restek--Exponent&&
& &Loudspeaker: Dynaudio—Consequence&&
& &Super Tweeter:--Pyramid HF-1 ribbon&&
& &LP Turntable: Audio Exclusive and Micro 8000&&
& &Tone-Arm:--Morch 6p&&
& &Cartridge:--Clear Audio—Goldmund&&
& &Interconnect Cable:--Clear Audio&&
& &Speaker cable:--OCOS&&
& &注:由于现时软件比特数已是24 bit,聆听时加接一对超高音音箱,泛音及次谐波会增加很多。大家不妨一试,担保接上后再不愿御下来。这也是趁出&贵气&要点之一。&&
& &旧的还仍然能用:&&
& &尤悠 &&
再谈音响&贵气&&&
& && &&&上次发表的那篇文章,完全可以说是因为读到&音响发烧站&的「视听论坛」中j君的&贵气& 专题伟论后,触发了拿起笔来写的读后感,亦可说是「狗尾续貂」,替j君续上一些阐释,或可将它当作「车辙」,以供有心人「借鉴」。&&
& && &&&为甚么说它当作「车辙」?自从的「视听论坛」转载我所写给j君的文章到&经验心得&后,我收到一些反应,说明我国聆听音响、欣赏音乐的人士的水平普遍都高了!一位姓林的未来「发烧友」e-mail给我,说他在上海浦东刚买了新居,想为将来的新居添置音响设备,并征求设计好他的聆听室的意见,希望我能给他提出全面的建议,并询问我现用的RPG Diffractal在那里可以订购?结果我们成为了e-mail笔友,我e-mail给他一切资料。这件事说明我的我的「前车」还是有点「可鉴」的。&&
& && &&&在这里顺便一提,原因是我曾经病了,入住医院多次,前后共有半年之多,e-mail积累了太多垃圾邮件而爆满,因此被关闭了半年多的一段时间,恐怕已经有不少e-mail流失了,
& && &&&这里我对大家表示歉意,假如有那位先生尚未得到我答复他的e-mail者,请将原来的e- mail再发一次,保证立即回复。现在用原来地址重新登记了,可以再用:
&&并且新增了另一地址如下:&&
& &正文:&&
& &音色与音质&&
  & &「音响的贵气」这几个字写出来相当抽象,恐怕了解它的抽象内容的香港人不会很多,我仅可算是其中之一而已,因为我可以说是一名道地的音响发烧友,发烧了已经有五十多年。骤然间要说明「音响的贵气」的定义,真是十分困难,彷佛它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体验或感觉…却能肯定它的存在的概念。&&
  & &因再生声音的雍容「贵气」,对我的印象委实太深刻了,我再熟识不过。所以偶然在&音响发烧站&网络的「视听论坛」专栏上,读到一些有关音响回放时,呈现「贵气」的讨论,心里觉得颇为诧异。因为我认为能在聆听音响回放中,聆听出「贵气」,可以说已经是道地的、资深的「音响发烧友」了。这些音响发烧友所拥有的音响系统必需有一定的水平;他们对音响的鉴赏能力、对声音的分析力和品味、对音响术语的认识和了解,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他们都拥有一对灵敏的耳朵,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等等,已经证实了他们对处理音响器材再生的经验丰富,和聆听鉴赏声音音质的资历老到。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些在这专栏发表言论的署名,才发觉他们大多数是&音响发烧站&的专栏主笔,怪不得水平能有这样高。&&
  & &「贵气」这词语,在香港音响界的写手中,很少用来描写声音再生出来的音质。我曾从各种渠道,下载了不少各种各样的有关音响及声学的字典、词汇,翻遍了也找不到有关用「贵气」来形容声音优美的词语。他们多数说:「声音雍容高贵(elegant?)」等许多随着 对声音的形容词描述。英文中elegant多少带有一些人为的、经过培养而得到的修养的意思,不是与生俱来的气质;若使用graceful来形容的话,意思同样是高雅、优美,但却含有天然和赋有的意味较多,就像是乡村姑娘般,不需培训而天真高雅大方,这是天赋的气质…所以可以这样说:「音响的贵气」是一种天赋的音响声音的气质,与生(所采用的音响系统整体配搭)俱来,这与设计师的音乐修养有密切关系。 说起来有点玄,在聆听音响的过程中,一旦你「幸运地」有机会感触到「音响的贵气」这种「东西」后,从此,你对音响聆听的要求,就会不自觉地忽然提高了;你会对回放声音的效果诸多挑剔,这样不对劲、那样也不对劲…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冤鬼缠身般,麻烦永无了期的随着增加了。直至现在,我还搞不清楚:理解了「音响的贵气」后,到底是一件可喜或是可悲的事?是苦事还是乐事?看来我的感觉是有时苦有时乐的,但日子却一天一天愉悦的飞逝了,不经不觉地已经渡过了五十多年。&&
  & &要对「音响的贵气」下一个定义,是一件既复杂又困难的事。假如一定要做的话,最好在开始讨论前,首先我们明确一下什么是音质和音色。我从美国杂志&Stereophile&为了统一写手的用辞含义的字典中,抽出tonal quality和timbre将其翻译如下:&&
  & &音质(tonal quality)——回放出来的声音能摹仿原本声源的精确性。一般音响谈话中,有些人错误地将音质与音调、色调(tonality)混淆。其实在音乐里,音调是指乐谱里相对某一音阶该乐器声音的音质。&&
  & &音色、音品(timbre)——可以识认出来的某种乐器的声音特征,聆听这种声音相同的音阶和音量特征时,可以明显地辨认出来,它是横笛或是巴松管或是某某歌手的声音。&&
  & &从上述的定义中,我的理解认为:音响系统的音质是指它回放出来的声音,能摹仿原本声源的精确性达到的程度。换言之,它可以说是一项该系统技术上能达到的仿真技术指标,亦即是该系统的技术、物理特性。有优异的物理特性是否等如有优美的音质呢?&&
  & &按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即使是普及型器材,今天已能达到以前未能想得到的优异物理特性; 音响器材的买家,从这些器材里得到的音质,又能否感到满足呢? 假如是满足的话,即是没有任何不满,那么便应该没有再出新产品之必要,音响业便必定似「一盆死水」了! 现实情形当然不会是这样,发烧友往往对自己拥有的器材感到不满,因此才尝试去换换这部、换换那部的发烧落去,希望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口味之配搭。与此同时,即使换用物理特性更佳的器材,但总觉得回放出来的声音没有改善,不符合自己口味,这种烦恼一直困扰着他们。&&
  & &但是如根据厂家不断推出物理特性更佳之器材、音质便有改善的论点,这是否背道而驰、是否可笑呢?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是人人有不同之见解,因为各人口味不尽相同! 但是如果改善物理特性就可以接近原音回放,撇开个人之主观评价,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应该能得到近似音乐厅一样的优美音质吧!&&
  & &以下笔者希望大家相信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物理特性的奥妙事实。 在广大的发烧友当中,有不少人不喜欢现在的设计、新颖的器材,反而对一些二十年以上的「古董」器材情有独锺,不舍不离。当然大家会以为只是他们拥有一份怀旧的感情吧! 但是我却认为不只是「怀旧」一词可以解释,还应该有其它原因。我认为原因是现代的器材,就没有以前的器材那份音乐味,古董器材能传达得更多音乐的「讯息」给予人们,使人对音乐更陶醉、更有「意思」。&&
  & &当然,这些器材已是二、三十年前的产品,有很多已经损毁或已经变得衰老,不能硬说所有器材都有好的音质再生。但经过修好的器材,对于真正爱好音乐的朋友,是有更大的满足感,音乐有更亲切、真实的感染力,是优异的音质。&&
  & &还有一样极奇怪的事实,就是我还记起几十年前听到留声机后的强烈感动。当时的留声机失真很大、频律响应只是很狭窄(100-1000Hz),距离「原音回放」很远。但音乐含有的感情,就很直接感受得到。在开始听的短短时间内便立刻被音乐吸引着,然后整个人就集中在音乐上,产生幻觉,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接着发生。虽然留声机发出来的声音,不会接近原音的声音 ,但在眼前的确有一种现场演奏的错觉,听完后的心情是极受感动,仿似到音乐厅听了一场精彩演奏后的心情一样。&&
  & &但是,经详细再考虑一番后,就连自己也觉得可笑。因为这到底与现代人的理论刚巧相反。现代人相信机械性能越佳,便有更高传真度,从而更接近原音回放。以这论点去分析,留声机是Low fidelity,不能够忠实地回放音乐。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以现时的观点去看,「低传真度」的留声机是能播放出很动听的音乐; 二、三十年前制造的留声机,扬声器等,比起目前的产品有更高传真度的音乐再生能力。究竟是什么的一回事呢? 物理特性恶劣的留声机竟然能播出优美的音乐。相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只要音质好便可以回放出动听的音乐吗? 音乐固然是表现声音的一种方法。如果单从字面推想,岂不是只要声音的质量愈好,就会更接近原音回放吗? 是否只要音质好,就能使人完全满足呢? 现在的音响器材的音质,相信大家都同意已臻达理想的境界。其中有些器材在回放某种乐器的独奏时,事实已极之接近原本的声音。但这些器材首回放音乐时,就没有使人感动的地方。有时因为只得音质好,但却令人失去了听音乐的心情,破坏了情绪,这些例子很多。&&
  & &为什么以前的东西好像与现在的东西颠倒了呢? 现在的「声音」虽确实美丽,但音乐的表现就极平凡,似没有感情,没有意思。现代的音乐回放缺乏感情,突然使我联想起 「自动钢琴」。众所周知,在LP初期,「自动钢琴」是唱片之大敌。「自动钢琴」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利用一个布满小孔的纸筒,通过压缩空气去敲打钢琴上的琴键; 因为这种机械构造设计得很巧妙,钢琴上的琴键自动的敲打着、脚踏也被自动按着,远看就好像有位透明人在弹奏着钢琴一样。「自动钢琴」在全盛时期,受欢迎程度更高于唱片,那些「纸筒」记录了很多著名的音乐家的演奏,但当LP正式普及后,自动钢琴便不知不觉地销声匿迹。这种自动钢琴,我也曾听过数次。即使现在也有人喜欢,将当时的机械重修好,还收藏了很多珍贵的「纸筒」。虽然是听得多,但我却认为它没有音乐味,缺乏了感情。当然在演奏的是一台真正的钢琴,音质是毫无疑问的百分百原音,但令人不快的原因,就是音乐的表现力。即使机械结构设计至天衣无缝,但机器毕竟是机器,与原人演奏此较起来,就严重缺少了声音之强弱变化,而且更没有那些「轻轻一按」产生之微妙音色变化。所以当时的纸筒虽是著名音乐家的演奏记录,但回放出来的钢琴声就十分机械化,平凡而没有感性,可以说是死板音乐。&&
  & &上述讨论中,清楚明白地指出光凭音响系统组合的物理特性优异,是满足不了发烧友的要求的,他们所追求的不单是音响系统组合回放出来的音质,还需要音乐里的那些有血有肉的气质和感情。这些东西不是物理特性优异、失真在小数点多少个0之下就能体现出来的。
& && & 奥妙在于怎样才能表露出有血有肉的气质和感情、有音乐味?谈论至今,应该讨论音响系统组合回放出来的音色了!&&
  & &我认为「音响的贵气」这东西,主要是音响系统组合所回放出来的声音的音色,因为它增加了聆听者对声音瞬间识辨能力。因此,我可以断言:音色必然存在有乐器声音的泛音和高次谐波。音色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音响系统组合原本赋有的,回放出来的声音能令发烧友聆听起来心神领悟、迷醉钟情的。虽然「音色」是属于一个极为抽象的形容词,但它却是指声音的强弱变化与微妙的音色变化,与「音质」是不同的。原本以现在音响器材的优异物理特性,不单有原音的音质,应该要有原音的音色,两者如果都能满足音乐迷,相信古董器材也应该再没有存在的价值。&&
  & &强弱与音色微妙的变化最珍贵。现在的音响器材虽有美丽音质,但缺乏感性的原因,大概是与自动钢琴有共通之处。而音质恶劣 (与现在的器材比较) 的古董留声机、音响器材,却有丰富的音乐味,原因是有的:以前的器材,因为性能不太优良,无法造成原音回放,所以就致力于表现音乐的组织要素万面,从开始已放弃原音回放这条路,只尽量记录下声音的强弱变化及音色微妙的变化,因此回放时虽不HiFi,但有极丰富的音乐味。就算频律响应狭窄、失真不少,但主要回放声音的强弱与音色微妙变化,我想它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物理特性虽不是完美,但论到音乐味,我深信LP始终最优秀,在未来的日子,LP是会继续被大家爱戴!&&
  & &但是,现实情形里,人们似乎是追求「音质」多于追求「音色」、「音质」和「音色」虽同是需要的物理特性改善,但设计者就只着眼「音质」,忽略了「音色」,其实要更有音乐味,要有更美丽的音色,也是与器材的物理特性息息相关,为何人们只着眼「音质」呢?
  & &为了追求声音的活生感及自然的移动,看来设计师应朝着另一种原音回放(音色)的道路,制造更有音乐味的器材。我的Audio Research SP 11 MK II前级放大器,它由SP 11升级到SP 11 MK II,仅是将内部的一些接线和电容器改变了,身价一下子提升了一倍余,机本身的质素,当然也是提高了不少。事实证明:音质和音色是与生产时所选择的零件有很大的关系。我的意思是不一定必需是补品,只要对口径。有些有权威性的写手说:他在升级他音箱内的分音器时,发觉无论怎样也没办法将高音更顺耳,结果尝试将那颗Wima电容器倒过来焊接上,结果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试想,这只不过电容器的薄膜引线由里向外或是由外向里而已,谁知道结果竟会有这样大的分别?音响之根源是音色 我们已经讨论过不同人有不同的喜爱,包括器材的音色。但对于音乐来说,最重要是声音的强弱变化及音色的微妙变化。我相信没有人不喜欢听细腻的音色。假若声音失去了细腻的音色,音乐便变得平凡而死板。爵士音乐便少了那份摇撼(swing) 节奏感,歌声会缺乏感情,大型交响乐的旋律便模糊不清。因此听什么类型音乐也好,微妙的音色变化、活生感是最为重要。&&
  & &十个人有十种听法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可想象他们到音乐厅听现场演奏。虽然十个人在同一环境聆听同一场音乐,但十个人就不会以同样程度去理解音乐,各人有各人听法,对演奏的音乐是否喜欢,各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的态度。人不是机械,音乐的感染力对于每个人都有程度上的差别。音响也是同一道理。如果有十名发烧友,他们家里应该会有十种不同音色的音响组合吧!&&
  & &2000年初,我在于本地聆听到一套如此的搭配的器材:Gryphon XT前级及Gryphon S-100后级,推McIntosh K2 9500。你不禁会想:这样高价位的器材搭配起来,相信声音不可能不好吧?事实却不是这样,回放出来的声音瘦削尖锐,更要命的是整个回放过程活像是戏班子在赶场子,赶快完了这场好去别处演奏。奇怪的是应该是三分钟的旋律,它却没有在回放时间上少了一秒钟,但给所有听者的感觉是赶着下班,听起来一点印象也没有,草草了事的,就像猪八戒「囫囵吞枣」般吞吃人参果,吃了也不知道人参果的味道究竟怎样;又似水过鸭背,清洁溜溜,没留一点痕迹。我心里不禁在想:假如换上了一对ATC 100或 Dynaudio Compound 4或 confidence 5情况会有天渊之别!这次的经验是:器材都是好的,但彼此配搭上却做错了。我将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人们就立即采取行动,将我的那对Dynaudio Consequence音箱搬来接上,以原来的聆听环境再回放同一乐曲,结果不出所料:声音有条不紊的、慢条厮理的、音色强弱与微妙的变化纤毫毕现…(当然,Gryphon S- 100的输出功率较小,推动Consequence显得吃力是必然的) 你能说K2 9500这对音箱不好吗?但以它来回放起Rock and Roll音乐时,年轻朋友却喜欢到心坎里,摇摆得十分起劲!&&
  & &&音响发烧站&aiko君说:「…声音有“贵气”要有二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二个条件就是象真度与醉人音色。」&&
  & &象真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音质。音色却是由三个最主要的因素构成,就是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我们听音乐时,大多时候只是注意音响的三频段平衡性、音场、动态、音质等。音色属于深层次的东西,往往藏在音质之下,要有一定聆听声音经验才能识别。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这三者是相互相承的,有好的纯净度与密度乐器质感才能真实;而非常好的乐器质感,一定会有优异的声音密度(泛音和高次谐波)与纯净度为基础,这就是它特有的天赋音色。&&
  & &醉人的音色就是设计师在设计器材过程中,赋予器材的自己对音乐的认识与品味。就象发烧友搭配音响时最终声音效果,也体现出自己对音乐的品味一样,音响器材也包含着设计师的音乐气质和个性。&&
  & &所以,当醉人的音色与高象真度相互溶合时,“贵气”就会出现。听人说:人的脑电波理含有Alpha波,而大自然里的Alpha波存在于23KHz里。由于CD取样频率的关系,所以仅能发出20KH z以下的频率,而LP的泛音即可以高达100KHz。是否因为CD里不含Alpha波,无法与脑电波起共振反应,所以令人们聆听起来,没有LP那么好听? 还有,当人身处大自然中时,往往会感觉心情特别舒畅,可能是人脑与大自然的A1pha波起了共鸣。相信「贵气」醉人的音色也许存在于这种A1pha波之中。为此,我曾经翻阅不少百科全书想弄明白A1pha波究竟是甚么东西?我没法找到。我只能人云我亦云,姑且信之。&&
  & &如缺少“醉人的音色”,你只会感到器材的解析力很高,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很好,但仍缺少一点东西,还不能称为“贵气”(上述K2音箱的例子证实了这种设想);如缺少象真度,音色只会给你一种表面的美感,所以往往某某发烧友说:一套三万元的器材声音与一套三十万元的器材声音好接近时,一般就只是“音质”上的接近,如你象我们 一样注重“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那么试听了之后一定会感到大失所望。&&
  & &真实观点(HiFi)是对质感真实的追求,是侧重于声音客观性,主要是针对那发出声音的实体的真实感有很高的要求,无论是乐器的声音、发声的具体位置、形状大小、演奏技巧、乐队的规模大小和摆布、乐队中个人的表现……使整个演奏的声音听起来好像「看得见, 摸得着」,有点象是欣赏一幅工笔画;对意境真实的追求方面,一般都坚持对声音的客观的美、对声音质感的还原、对还原声音中强弱、节奏、旋律、动感、和声……表现意境的声响表达有很高要求,以实现声音对情绪的真实表现与还原,犹如欣赏写意画。&&
  & &假如这套HiFi能把这些声音音色和音质都能准确地再生出来,亦是说它能够呈现出「贵气」,这就是音响系统的高度传真!木制的乐器应赋有木的气质,竹制的乐器应赋有竹的气质,铜制的乐器应赋有铜的气质,因摩擦琴弦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应赋有很多条马尾毛制成的弓,齐擦在弦上细致摩擦声…等等。总而言之,声音准确,不加一点盐、不加半点醋。&&
  & &我有一片CD唱片,是由Ricci拉的小提琴名曲集 &The Glory Of Cremona&里,他动用了由期间所制造的,一共15把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来演绎。要将这唱片的声音准确重现的话,真是对器材的质素作严厉考验,稍差的器材所再生出来的声音,15把提琴的声音会是通通一样。那一种声音是1560年前的Andrea Amati所制造的琴发出来的?那一种声音是 1744 制造出来的Joseph Guarneri所制的琴所发?…混淆不清。试问一套连高度传真也未能达到的音响系统,又怎样能再生「贵气」的呢?这是最起码的条件。明明演奏者用的小提琴是Stradivari (斯特拉第瓦利) ,或者是Guarneri (瓜涅利),你聆听起来却与三数百元一个的小提琴的声音没有甚么分别,售价接近美金数百多万元以上的一把的世界名器的 音质和音色(较买一台Stienway & Son的大钢琴贵上十数倍),被你糟蹋了,不,是被你那套音响系统糟蹋了!&&
  & &对小提琴有研究的,相信会对意大利黄金时代,几位著名的小提琴制造家有一些认识,对他们所制造的小提琴有些怎样的特点,亦会好奇地探索一下。如Stradivari发出来的声音像地中海上空的阳光一样温暖、明亮、醉人、甜美传神和反应灵敏。Joseph Guarneri也是当时意大利四大名家之一,他的名气是自N. Paganini在1742年,采用了他所制的名为&大炮 Cannon&来演奏后,名气振动了整个欧洲,他所制的小提琴价值亦一日千里。Guarneri所制的小提琴发音格外深厚明亮,但外观不甚精致。Andrea Amati是小提琴制造学派的代表之一,曾经是Stradivari的老师,他早期制造的小提琴尺寸较细小,后期作品琴头旋首则大,音质甜美、优雅、低音弦更为动听。晓得多少小提琴的常识后,我在1991年聆听上述的&The Glory Of Cremona&时,用的是Restek Vector前级,Restek Exponent Mono block后级,Restek CD Radient CD 唱盘, Deltec PDM 2译码器,Dynaudio Consequence音箱,Clear Audio 讯号线,OCOS音箱线,这套系统来再生的。当年的耳朵还十分灵敏,15部提琴的声音有点不同,这方面可以肯定,但要说这是那个名字或别个名字的琴所发的声音,却没法肯定。尤其是由16节至30节的乐曲,Ricci是分别以15个名琴,演奏同样的Bruch 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同一小节,真是「雄兔却扑索,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了,两只兔在眼前走已经难分辨,何况15只眼前乱走的白兔,它们都是那样洁白可爱,谁能说谁是谁?谁会这 样幸运有机会近距离去听到名琴所发声音,我为了想分辨这15把世界名琴,绞尽了脑筋才找到方法,结果我跑了多家书店,买来了不少有关小提琴的书。我认真的读完它们,对名琴多少有一点认识后,将&The Glory Of Cremona& CD放进CD机,把遥控器的Repeat钮按下,每曲不恹烦地连续聆听数十次,直到我认为已经有眉目为止。就是这样,15把小提琴聆听下来,可以说「耳熟能详」了。这就是发烧友的真正发烧精神!是一种坚毅不懈地永远追求音响完美再生的精神。可惜的是我只有这个录音的CD,要是当时有一张LP黑胶唱片在手,分辨起来就容易得多了,我曾经寻找了全香港所有的唱片店,都没法找到(真是一项遗憾事情)。&&
  & &这张唱片录制的原意很明显——给人们认识到名琴的声音,不同的琴各自有它不同的气质,但它们的声音都是那么高贵而令人向往。下文说明一下世界怎样公认这些名琴的,世界各国都希望能制造出同样质素的小提琴来,换言之,世界各国是怎样去寻觅这种小提琴所产生的「贵气」所作的努力:&&
  & &自18世纪开始,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作家,就一直在模仿Stradivari等意大利大师的所制造的小提琴形状和尺寸制作提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论模仿得多幺维肖维妙,声音效果总逊色很多。对这种以手作及简单工具制作出来的,连用先进机械精确仿制的相同制品的质素也达不到,这奇怪事实令人不禁怀疑:其中必定有「诀窍」。世界各个先进国家,都设立了研究部门或专门机构,集中了小提琴制造家、声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等等,去分析Straivari、Guarneri…等各名琴的构造。它们的外型…努力寻求 Stradivari等名琴发音的诀窍。形状上、木料上、涂漆上、几何曲线上、材料物理性质上、提琴的琴腔的共鸣上、质料共振上、琴弦张力上、琴颈和琴尾间的力矩上…等等,利用先进仪器,作了各种各样的很多详尽细致的测量鉴定。最显着的是:优质古琴的整个频率响应范围内,响度曲线出现很多音波峰和音波谷,其中有三个「峰」是优质古琴所共有。这些「峰」是当小提琴被拉时,由提琴面板、提琴内腔内的空气,与整个小提琴各部份,都在同时振动而得到的。研究仍继续进行,迄今已变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提琴
& &声学。&&
  & &制造一把古老、高质素的小提琴,已经有这样高深的学问,现今科学发达,几经计算机分析得到详细数据,也没有办法再制造出同样的小提琴来,真是「贵气」难求!&&
  & &怎样才算是能再生出真实的Stradivari 或Guarneri小提琴的声音,怎样才是Steinway三角大钢琴的声音,当然要有一对金耳朵才能分辨识认出来,而且这对金耳朵必需曾有现场聆听过这些乐器的经验,才能作准;但双簧管与单簧管也混淆不清、洞箫和长笛的声音也分不清楚,那就有点那个了。再谈「贵气」也是白搭!&&
  & &发烧友们多半认为自己的耳朵是金的,实际上他们有几许到现场去听音乐,只有他知道和天知道。他们的声音鉴赏能力或许很强,但我敢说他们的声音概念是建立在他们的意识里,是抽象的。他们心中的音响再生里也会有「贵气」,这种「贵气」也是抽象的,是他心里想象出来的,别人很难理解。欣赏音乐的修养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他只能算是「器材」或算是对「声音」的发烧友吧了,他所欣赏的仅是声音的美,而不是整体音乐的和谐
& &韵律。&&
  & &我住的市镇里,就有这样一位「声音」发烧友,他喜欢聆听鼓声,朋友到访所听的音乐,除了&第一鼓&继续还是第一鼓,真的是&鼓战&连场。他用的音箱是B&W Nautilus 801,15寸 的低音大单元,再生出来的低频声音,真的具有震撼性。再生&第一鼓&时,我可以感到背部靠着的沙发,因共振而产生的反作用力的敲打,力量还相当大。播放&黄孩子&第8曲目时的海浪声音,真的是汹涌澎湃,以雷霆万钧之势迎面覆盖而来。这种气势,我的Dynaudio Consequence音箱望尘莫及,但Consequence再生细致的大浪小浪一个接一个,冲撞到礁石所冲击起的水花洒落声音等等…纤细的呈现,却远较Nautilus 801详尽得多,聆听者被溅得一头一脸四处都是。这里并无意思贬低Nautilus 801的质素,它完全是音响系统的声音讯源、前后级放大器等等的质素问题,再加上聆听室的声学处理不妥,声音再生才会这样粗糙。整体来说,这个搭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中频和高频段音域,被吸掉或反射的和差效应所抵消,令到中高频段失落,因此丧失去细致分析力,声音便变得粗糙。话说回头,我的那位朋友却是沾沾自喜,认为自己这套音响系统所向无敌。&&这种重型超低音的「享受」,只可偶尔为之,否则影响身心健康。这次聆听经验却是难能可贵的,我还是第一次体验到这种气势。从此可知:低频亦有、层次、深度和细致性,汹涌而澎湃仅是「劲」吧了。像上述例子的意境中,海浪澎湃并带着无数的水花,这样才算是好的低音。听鼓声的话,必需分别有:大鼓鼓皮所发的声音、鼓内空腔所发的共鸣声音、敲打鼓边表面所发的声音…等等的细致呈现、有所区别、而且层次分明、时间先后有序。这样才能说是低频!不是声音震撼、下下打在前胸感到疼痛窒息心跳加速,地动山摇,声音散送时所产生的风煽动了裤脚…这只是专业器材所营造出来的低频,仅能算是官 能的享受吧了,不敢恭维。&&
  & &「贵气」有浓淡层次 有人认为「贵气」的种类很多,可以丰俭由人。意思是说高价系统有高价的「贵气」,不同价位的系统,有不同价位的「贵气」。换言之,「贵气」有很多价位,亦即「贵气」有不同的等级。严格地说,我认为「贵气」没有种类或等级之分,只可以说它存在着不同的层次。高度传真的音响系统也有不同的层次,只要组件选择适当、搭配得宜,就能再生出「贵气」。这样就可以解析音响系统的价格高低,都有可能呈现「贵气」的原因。层次之分别在于「贵气」呈现的浓淡而已,回放出来的声音呈现「贵气」的「浓密」或「淡薄」,不能说明是由较高层次的或较低班次的音响系统再生出来了。「贵气」也有浓妆或淡抹,要根据自己经济条件和喜好、口味而定。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这许多发烧友吕布里,自己眼睛里的西施也会多如天上繁星。我觉得「贵气」的浓淡不是三言两语可以理喻,它的范畴相当广阔,要明白很多音响上常常采用的术语,才能够意识它所包括的内涵。我自己就拥有三四部前级放大器,用Restek 的Vector回放效果是纤毫毕现、玲珑剔透;用AudioLabo的Klar时回放出来的声音却是丰厚润滑、风情万种;真是「燕瘦环肥」难以取舍,「燕瘦」回放出来的声音比较「淡薄」;「环肥」回放出来的声音则是「浓密」的。要了解这样一个既是感觉性、又是理念性的抽象概念,必需要学习并熟悉音响技术上的术语。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台湾&音响论坛&的总编辑刘汉盛先生,他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音响二十要」,很详尽的音响术语阐释(感兴趣的话可以上音响论坛的网站下载)。我在2000年网上才有机会拜读他这篇大作,认为不可多得的佳作,于是打印下来,作为自我检讨、批评别人音响系统的参考依据。我发觉它的用处颇 大,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及了解个中道理。80-90年时代我能读到这篇文章就好了,这样我可以少走不少弯路,节省下不少不必要花费的金钱。我个人认为刘汉盛在给音质和音色所作的说明令我越读越胡涂起来,什么布、鞋的质;什么黄、蓝的色;我读罢还是糊里糊涂,辨不出东或西。令我产生一种错觉:看来他自己也还未了解透彻。&&
  & &我学习音响技术术语是从杂志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来,过程相当漫长。当年香港音响杂志中,我最推崇的写手叫雷明。他吐故纳新的较别的写手说得忠实,不含商业性地推销代理商品,骗取双重稿酬。我为了追寻雷明的文章,因而走遍很多旧书摊子,买来不少旧杂志(后来为了节省地方,我将那些印着的彩色广告页抛弃了,现在仅存留下印着文章的杂志散页)。&&
  & &若要我写出怎样的音响系统才会有「贵气」,我会说这种音响系统必需达到下述各项标准:&&
  & &(1) 6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 &(2) 4个对比: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动态对比。&&
& &(3) 4个度:瞬态速度,深度,阔度,透明度。&&
& &(4) 2个力:解析力,结像力。&&
& &(5) 1个平衡:整体平衡。&&
  & &这些标准多半是对音响系统各构件,作适当的挑选、并且搭配得宜而获得的。音响系统中各构件的选择和搭配,是一门经验和实践相结合的学问。它是那么的千变万化、五花八门,随着各人口味不同,可以做出诸多类型的声音效果,各取所爱。有经验的音响业前辈,略知你的所好,了解你的预算,很快便会提出一套令你满意的系统搭配的。 要想上述各点都能在声音再生中达到理想,必需具备下列的条件:&&
  & &(1) 对音响系统各构件,作适当的挑选、并且搭配得宜;&&
& &(2) 对音箱的摆放位置,附加超高音单元;&&
& &(3) 聆听室声学处理恰当;&&
& &(4) 有录音达到一定水平的软件…等等&&
  & &为声音再生做出适切的配合,创造「贵气」呈现的环境,「贵气」便会在望了!剩余的仅是「贵气」呈现的浓淡和层次,那就要看投入资金多寡了。首先认识「贵气」必需具备的重现条件,才晓得怎样去迎接「贵气」。标准和条件立了不少,它们有一定的重要性,有空首先再谈谈有关影响「贵气」最敏感的所采用的讯源和软件问题。
三谈音响贵气
& &编辑先生,
& && & 最近本栏目已经作了改进,有一件事情想请问:为甚么「经验心得」栏目不能像「视听论坛」一样可以图文并茂?我从世界上各种杂志或网站的archive下载时,都能图文并茂下载到我所想获得的文件和图片,想不到我这篇文章需要附图却遇到了这样多的困难,想要附图的读者只好麻烦你们直接e-mail索取了。本文附图中图3, 4是制造扩散模板的图样,图A, B是制造扩散模板的沟槽的刨刀图样,图14, 15, 16, 17是制造吸音柱的制造过程的示意照片,想自己制造这些声学处理构件的发烧友朋友,最好e-mail索取,笔者十分欢迎。
& &我的e-mail地址是:
  & &这已经是三谈了,总觉得谈得还是十分空泛,摸不着天际地悬浮于半空,感觉也不十分落实。希望这一「谈」会把满聆听室里的污烟瘴气扫除,还给读者们一个天朗气清的卓越聆听环境。
  「贵气」这词语,在香港音响界的写手中,很少用来描写声音再生出来的音质。我曾从各种渠道,下载了不少各种各样的有关音响及声学的字典、词汇,翻遍了也找不到有关用 「贵气」来形容声音优美的词语。他们多数说:「声音雍容高贵(elegant?)」等许多随着 对声音的形容词来描述。英文中elegant多少带有一些人为的、经过培养而得到的个人修养的意思,不是与生俱来的天然气质;若使用graceful来形容的话,意思同样是高雅、优美,但内涵里却含有较多天然和与生俱来的天赋意味。就像是一名乡村姑娘般,不需培训而天真高雅大方,这是天赋的气质…所以可以这样说:「音响的贵气」是一种所采用的音响系统整体配搭,它的天赋的音响声音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这与设计师的音乐修养有密切关系。
  & &近代的科学证实,胎儿的大脑细胞成长最迅速的时期,是在怀孕二十余周之后,直至婴儿成长到五至七岁时为止,脑细胞已经增长至成人的百分之九十左右了。用现代计算机语言来说:硬件已经装配妥当、接线齐全,并且初步有齐必备的 built-in软件(遗传的生理及心理本能、胎教及婴儿生长的环境影响),构成了兼容性的基础。
  & &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纵横交错地藏着二亿多条神经纤维和突触,彼此紧密交连,脑电波信息的频密,比十个纽约或东京的交通灯电路网加起来,还要复杂错综。就以HiFi发烧友的「宝耳」为例,每只耳内有四千多条神经纤维,与大脑半球两侧的颞叶部(听觉中枢)联系着。颞叶部虽然很细小,但它与大脑的感觉、情操、记忆、判断、识辨、意愿、语言、思考……等神经中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我们的「宝耳」,它只要听一小段乐章,就立即知道是小提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而且是海费兹演奏的;听到娇嘀嘀的声音时,会混身骚软、并且血服贲张;听到梵音或圣诗,会立即虔诚肃穆,不再意马心猿;听到叽哩呱啦声音,就知是萝卜话(日本话)而不是英文;听到带着沧桑的声音会伤感、悒郁,悲慽的会落泪,兴奋的会随乐曲起舞、高声欢笑…「宝耳」这种「瞬态响应」是任何音响系统所不能达到的,相信发烧友多半都是以自己的宝贝耳朵作准绳,因而选择音响系统时,才会这样吹毛求疵。话说回头,是金耳朵也好,宝耳也好,甚至是「填海级」耳也好,可以说是从小就锻炼出赖的,因为人耳朵的灵敏度,就像大脑细胞般,成长后就不会再增长,只会随着年纪的增大,而日渐衰退。
  & &「音响发烧」是一种病毒,是一种对身心没有害处的病,是医生医不好的病毒……唉,最要命的是要不断地花钱买能「补」耳朵的「汤(更为高质素的器材)」,而且还要换「汤」不换「乐」……
  & && & 我自小就不幸地染上这种病毒。只不过仅听到父亲和叔父,闲着的时候经常情不自禁地引腔高哼,唱的是当年时髦的流行曲调,病毒就「过滤佳」地深入了心肺,令我一生「受用」不尽。过了几年,长辈出洋后,我对这些迷人的旋律开始缅怀。于是,病毒就是这样开始发作了,我忙于奔命地四处打听这些耳熟能详的曲调的名称?作曲家是谁?现在回想起来,假如当年我把那份热忱,花费在功课上,相信必定可以名列前茅。
  & && &&&这种病一发作,真是非同小可,混身不仅发烧,并且心痒难禁,一股劲地在心腔里胀满着,不泄不快。我当然不知道自己已染上了病,只知道自己有满腔求知欲望,促使我去逛书店、上图书馆,不断地翻音乐书籍,啃了不少「乐」理和「乐」曲。想不到久病真会成「医」,可是病情也就愈陷愈深,不自觉地急需要饮「补汤」。就这样开始,家里也逐渐地由简单变复杂的有了各种各样的音响设备,由矿石收音机变真空管收音机,再变小型音响系统…,不胜枚举。唱片及其它软件也逐渐地积累…,钞票却月入并不多,但花在这方面的钱从来毫不计较。发烧病能令人生充满着憧憬,能激励人们的求知欲,能帮助人建立奋斗目标,能促使人辨别美与丑、是或非,能刺激人不甘后人、力求进步……想不到染了这种病毒,竟会带来这幺多好处。因此,我的发烧病,也传染给了下一代。说它是有意的安排,假如他们大脑里没有这种细胞,也不会感染得上;事实上,不仅是我的下一代,而且是广泛世人的后一代都感染上了。所不同的,只是披上不同时代的外衣吧了。要不,为什么米高积信、麦当娜、邓丽君、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竟能在短短几年间崛起,而且钞票赚到盘满钵满?
  & &人们发烧起来是狂热的、富感染性的、没办法压抑的;卖「汤」的人「得福」了!他们利用了这种病毒不可药救的特点,供应了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迷汤」,并且在「烧」上加油,满足发烧病者某一方面的需要,却又、滋长了新的连锁病征出来,如虚荣、奢侈、浪费、时尚、崇拜……。
  & && &&&大概经过悠久社会文化的陶冶,人类的XY性染色体的遗传基因,对这种病毒的兼容性方面的密码,已经作了某种程度的重编(其中当然 Y型染色体,重编得较为完整;要不,为什么多半的 HiFi发烧友是男性?)。但一定要说发烧这种病毒有遗传性、与生俱来,却有点说不过去。自古以来,也有不少音乐家、乐器演奏家、歌唱家、甚至是爱乐者的族谱里,不一定能翻出有祖先是发烧病毒的带菌者。反之,亦然。事实说明,发烧病毒多半是后天感染而来,先天基因,就像很多元素接触到氧气一样,亲和能力特别强。 音响之根源是音色 我们已经讨论过不同人有不同的喜爱,包括器材的音色。但对于音乐来说,最重要是声音的强弱变化及音色的微妙变化。我相信没有人不喜欢听细腻的音色。假若声音失去了细腻的音色,音乐便变得平凡而死板。爵士音乐便少了那份摇撼(swing) 节奏感,歌声会缺乏感情,大型交响乐的旋律便模糊不清。因此听什么类型音乐也好,微妙的音色变化、活生感是最为重要。
  & &听到飘逸细致的高音如铜钹、三角铁、小提琴泛音、竖琴拨弦的尾韵…尽管声音很薄但非常清晰、玲珑、透明…这是一种高级享受的景界…我的印象中,只有自从我拥有了Consequence这对音箱后,才从新进入过,是在回放Virgin 编号V2402的Ennio Moreicone 电影原声黑胶唱片时,其第二面声轨中的飘逸铜钹声,真是令人陶醉。由此,我认识到超高音单元对音乐的聆听的重要性,没有它,聆听音响就存在缺憾了。 上一篇&再谈音响贵气&一文中提及怎样的音响聆听系统才会有「贵气」,这种音响系统并不是完全该是靠音响器材的质素,与此同时还必需具备一个相应的聆听环境。而甚么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 动态对比;瞬态速度,深度,阔度,透明度;解析力,结像力;整体平衡…等等的一系列有关耳朵聆听音响牵连到的术语名词,差不多完全都与聆听环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聆听环境能否匹配,直接影响回放出来的声音的好坏。而笔者感觉里,认为对聆听环境做一些必需的声学上处理,是一种最经济和立杆见影的效果最好的改善回放声音的方法,其效果比较换音响器材、讯号线等等的改善高出千倍。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深入去了解聆听环境与形容音响「贵气」的许多术语名词的关系,并且粗略地介绍一些聆听环境声学处理的方法。由于牵涉及的数据很多,下文中笔者摘用了不少好文章的片段,也有摘译了不少的外国文件…主要目的是想把这篇文章充实化,并无作占为自己创作的意思。
& &欣赏音乐
& &&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主要是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乐曲的创作、演奏(演唱)和欣赏,是音乐艺术实践的三个方面。我们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美的标准是由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审美趣味所决定的。音乐形式上的美,只是艺术美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的内涵的美。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作曲家创作乐曲,也象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
  & &欣赏音乐包容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从宫能上剌激聆听者的听觉,今聆听者对这种声音产生喜爱的感情,然后这种喜爱的感情渐渐炽热化起来,令聆听者发展成为发烧友。发烧友除了对音乐的追逐和热爱之外,还会额外的对音响器材能再生录音的音色的追逐和热爱。于是发烧友进入了一个理智的欣赏音乐层次。 要想理智的全面地欣赏一个音乐作品,就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 &1.官能的欣赏: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旋律非常好听,这是音乐吸引人的诱惑力,纯粹这样去聆听音乐,仅是官能的欣赏上的剌激,可以说是比较肤浅的欣赏。
  & &2.感情的欣赏:要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除了官能的欣赏以外,还必须进入感情的欣赏。
  & &3.理智的欣赏: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各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 &旋律又叫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这是声音令人产生官能的和感情的感觉并喜爱上音乐的主要要素。我对莫扎特的旋律信手拈来的天才,真是由衷的钦佩,旋律彷佛取之不尽,创作之多是历史之冠!
  & &节奏是各音谐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因此旋律中必然包含节奏这一要素。& && && &
   节拍是强拍和弱拍的均匀的交替。节拍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的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进行的。& && && &&&
& && &速度是快慢的程度。为使音乐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必须使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
  & &力度是强弱的程度。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 &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都是音乐感情表露的最主要的手段。
  & &音区是音的高低的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 && && && &
  & &音色是不同人声;不同乐器及其不同组合的音响上的特色。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 &和声是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和弦进行的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以及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倾向性,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功能作用,直接影响到力度的强弱、节奏的松紧和动力的大小。此外,和声的音响效果还有明暗的区别和疏密浓谈之分,从而使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 &复调是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时问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
  & &调式是从音乐作品的旋律与和声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归纳出来的音列,这些音互相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而调性则是调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许多音乐作品中,调式和调性的转换和对比,是体现气氛、色彩、情绪和形象变化的重要手法。
  & &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互相配合,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旋律尽管是音乐的灵魂,但其它要素起了变化,音乐形象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其它要素甚至可起主要作用。想要进一步的了解,那就牵绊到音乐的理论专业的课程了,脱离了我们欣赏音乐的原始目的,故此点到即止。
  & &简单的说:欣赏音乐进入另一阶段是:从音响系统和聆听空间里,捕捉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的「贵气」。「贵气」仅仅是声音的一种高雅气质,一种令人聆听起来身心很愉快、心仪仰慕、很舒畅欣慰,并且是一种铭记于心,很难忘记的经验。应该说是一种官能和感情混为一体的欣赏,但是如果缺乏了理智的分析,就很难品味出「贵气」而变做盲目的崇尚了。
  & &上篇&再谈音响贵气&文章已经作了一些讨论,这篇文章要谈的是比较实际的问题:怎样能够以最低的投资,去会令到自己的音响系统获得改进,聆听到最低层次的音响的「贵气」!换言之,我们应该怎样去设法改善自己的音响系统的音色。以下讨论的一些问题是 影响我们耳朵聆听音乐的时候,耳朵受到了那些客观的和主观的因素、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因素,令我们在聆听音乐时,不能够捕捉到声音回放出来的音响的「贵气」的原因。首先让我们比较彻底的去深入了解「贵气」,和人们听觉上的一些客观实况。
 甚么是音响的「贵气」?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究竟甚么东西影响了系统的回放音色?说实在的,我为了要写好这篇文章,还真的上网学习了有关声音传播的理论,因为在我住的小镇上的新华书店,也「市场经济化」了,没法找到这种冷门的专业书籍,太一般的对于我来说起不了作用,只好舍近而求远、舍易而求难了,弄明白了还要将它翻译出来,既花时间又费笔墨。好的是我现在有的是时间,最重要的是维持着自己的兴趣,要自己的脑筋不停的动,就很难变成老人痴呆了。
  & &下文讨论的很多有关声学上的问题,我们必须弄懂了才晓得原来我们的聆听环境,就是影响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不好听的罪恶祸首,才会痛下决心去作必要的声学处理。十数年前我在香港初次有机会接触这种声学处理构件时,自己曾身历其境的体验到它们对聆听室所起的神奇效果,由于它们是进口商品而订价十分昂贵,因而错过了多年可以聆听到纯净了的音乐机会,白白浪费了十数年的光阴而后悔莫及。现在处身于国内,可以花费不多的、比不上买一对8 N纯铜讯号线的代价,换来了较它好上千万倍的音色改善,它的确是一项效果/金钱比十分大的投资。
  & &声音的音色 *(注1) 是由声音波形的谐波频谱 ( spectrum ) 和它所凝聚的氛围决定。声音波形的基频( fundamental ) 所产生的听得最清楚的音,称为基音 ( fundamental tone );各阶次 ( order ) 的谐波(harmonics )*(注2) 的微小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称泛 音 ( partial tone )。单一频率的音,称为纯音( tone),具有谐波的音称为复音 ( complex tone )。每个基音都有独特的频率和不同响度的泛音,人们聆听到时,立即可以分辨出来这种独特的频率的特征,与其它不同响度的泛音 (overtone),但具有相同响度和音调的声音之间的分别。声音波形及各次谐波的比例、声音波形随时间的衰减大小,决定了各种声源的音色特征,它的凝聚氛围是每个周期波峰间的连线,凝聚氛围的陡缓,影响声音强度的瞬态特性。声音的音色色彩纷呈,变化万千,高保真 ( Hi Fi ) 音响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输、还原去重建原始声场的一切特征,使人们真实地感受到:声源定位感 ( spatiality ) 、空间感 ( spaciousness ) 的质素,能显示许多不同乐器或演唱者,各个发声位置及其声音空间。有人认为空间感即是英文的声像演绎( soundstage presentation ),亦即回放系统准确地再生原始演唱者或乐器的位置、尺码、形状和声音的特征。空间感呈现很广阔环回声音、较两边音箱阔的三维空间,可以感觉得到临场的聆听感、大堂堂音 ( ambience ) ,包围感( envelope )、层次深度感 ( layers and depth ) 等各种立体声音的环回的效果。
& &*(注1)音色timbre的概念十分复杂,如上述的定义,构成音色的物理成分十分复杂;人耳对音色的感觉过程也十分复杂;每个人都生就一对与别人不同的耳朵,对音色感觉和心理上反应也十分错综复杂。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听觉,可以说十分错综复杂,彼此之间也千差万别的,各自有自己与别不同的「主观评价」。&&
& &*注2:谐波harmonics亦称为overtones: 它们是一群基频的倍数频率。谐波的延伸可以无限地超越人的闻阈。谐波里包含有「奇次谐波」和「偶次谐波」的特性。一个二次谐波相当于四倍的基频; 如此类推。每一个偶次的谐波,如2.4.6等,就是一个八度音阶 ( octave ) , 或是音阶高于相应基频的倍数。另一方面,每一个奇次的谐波,如3,5,7等,及它们提升层次所产生的连串音阶,没有与任何八度谐波相对应,因而会是一种不愉快声音。因此,我在这里必须强调:音响系统会产生奇次谐波的话,它回放出粗糙难听而偏硬声音,因而也不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音色的物理成分:
  & &我们耳朵对音色的感觉,是人类听觉器官最为神奇的功能之一。活到八十岁的老人,一生中可能听到并且能瞬息间分辨出亿万个不同声音的音色,而且可以清晰地记忆它们之间的不同音色的特点,可以说人耳对音色的分辨能力是无限的。这也是人类听觉器官最挑剔的功能,是判断声音音色好听或是不好听的主观直接神奇的功能。
& &声学上音色之间的差别分解为:
  & &(1)频率frequency 是声音的基础,不同的频率产生相异的音调,令人聆听到不同的意义或旋律(基频频率fundamentals及其谐波序列orders of harmonics) ;
  & &(2)振幅modulation 是声音天赋的特质,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乐器,都会有它自己与别不同的特质。它会令人聆听起来时产生感觉,令人的情绪产生变化:立即分辨出是谁或者是甚么乐器的发出来的声音;
  & &(3)发声过程sound sequence是声音产生的源头,决定声音的赋有的特征,它是根据乐器的材料成份、形状、构造…的不同,产生的声音也不同。这便是名歌星、名琴的分别,他们的声音产生的源头与别不同,人们喜欢聆听。上篇&再谈音响贵气&文章提起的意大利小提琴,和下文所提的土耳其钹,都是因为它们的声音产生的源头特殊,人们喜欢聆听而誉满全球。
  & &这三个变量因素,是一种包含着时间的当量,帮助我们进一步弄清楚音色概念。音色感觉的生理机制,是人耳蜗基底腹,在受到这三个当量的刺激后,向大脑皮质所发送相应的脉冲信号。这些变量因素是构成音乐语言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等的复杂变化,令音乐多姿多采、千变万化。
  & &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发声腔调,每一件乐器也会奏出不同于其它乐器的声音。事实上每一滴雨水落地的响声,落点不同因而彼此各自也有区别。这些音色差别,我们都能够感觉出来。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各种各样的音色的感觉,都可以归纳为听觉器官对声音进行频谱分析的结果。 每个人对同一种音色的评价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意见。形成音色主观评价不同的心理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就像每人的口味嗜好一样,各有各人自己的偏好,很难强求一致。
形成对音色主观评价不同的心理因素:
& && &在交响乐队中的土耳其钹,(Cymbals),也是一种用“响铜”制造的体呜乐器,源出自古代土耳其,最早在埃及、叙利亚和伊朗流行,后来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扩张而传入欧洲。1623年,土耳其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一位名叫艾夫迪斯(Avedis)的炼金匠,发现了一种冶炼合金的秘方,并将其应用到制钹上,才使土耳其钹各扬天下。由于艾夫迪斯的成名,人们给他取了“齐尔德吉安”(Zildjian,即“钹匠”)的雅号。时至350余年后的今日,艾夫迪斯的直系后裔仍在使用世传的秘方制造着世界闻名的“齐尔德吉安” 钹。但现代欧美的一些制钹厂,已经学会模伤“钹匠”的技艺,造出了不少出色的仿制品。这是世人主观评价对钹音色独具爱心的例子。
& && &(1)&&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日常接触的声音信号亦不同,适应了较为宁静的生活环境的人,对城市的烦嚣音响感到刺耳;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习惯了城市街道杂音,对城市喧哗嘈杂声响,却并不那样无法忍受。&&
& && &(2)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会有很大的不相同,经常接触音乐艺术,对乐器音色和演奏技巧有研究的人,和平时不接触音乐艺术,不关心乐器演奏的人,对音乐音色虽然有不同的评价。前者对音色要求细腻、严格,能够区分音色的微小变化;后者对音色要求祖糙,无法感觉出音色的细微变化。&&
& && &(3)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聆听声音的能力会逐渐下降,音色的谐波成分(高频泛音)听不见了,因此,上数岁的人与年青人的音色感觉有所不同。 老年人觉得不明亮的音色,年青人感觉明亮,老年人感到明亮的音色.年青人可能会感到刺耳。&&
& && &(4) 每个人聆听音乐时的心态状况不同.亦影响对音色的感觉。例如一个人处于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对明亮尖锐的音响感到厌恶和格格不入,而其它人并没有这种感觉。&&
& && &(5) 一些人听觉生理上有缺陷,对音色产生与常人不同的感觉,会影响对一些特定的频段音色的分析能力,从而影响音色的正常感觉。&&
& && &音色的美与丑感觉依附于人的物理条件,就个人的感受来说,又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因此,纯粹地为某一个音色的好坏去争辩不休,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 && &不同的声强的声波到达两只耳朵时,会产生声级差。形成声级差的主要原因是人耳朵的遮蔽效应。前进中的声波如遇到几何尺寸等于或大于声波波长的障碍物,会发生遮蔽效应。
& && &其原理是:高频声在传播遇到障碍物时,因无法越过障碍物,在障碍物后面形成声阴影区;低频声波波长大于障碍物而在障碍物后面形成声音衍射区。&&
& && &高频声音对于声级差起重要作用,因为高频声波不能绕道聆听者头部,所以处于声阴影区的那只耳朵,比较能够听到直达声的那只耳朵,声强级产生差异。频率愈高,声源偏离正面中轴线愈大,声级差就愈明显。 这就是我们对高频声波有更高的方向分辨能力的原因。
& && &从衍射效应的角度看,低频声音当然也会形成声级差。但是由于头部直径为20 cm左有,低频声音发生衍射时,多走的路程有限,因衍射而损失的能量也很小。因而偏离中轴线的低频声,到达两耳的声级差几近于零,对声源定位作用不明显,因此低频声音没有方向性。&&
& && &声级差令人们的感觉:对高频声波有更高的方向性,而低频声音没有方向性,因此我们做声学处理的时候,对高频声波(尤其是它们的第一、第二次反射波) 必需设法把它们吸收,以免它们产生声波的和差效应,破坏了整个音乐回放效果。
& && &遮蔽效应对于音级差产生作用的同时,必然会同时对音色产生影响。因为构成音色的主要成分是基础音和各次谐波的分量。例如一个基频为200 Hz,入射角为45度 复合波的点声源,它的基础音和低次序谐波,遇到头部障碍后产生衍射效应,其高次谐波则被头部遮蔽而出现高频声阴影区。这时,到达一侧耳朵的声音为直达声 (原音色) ;到达另一侧耳朵的声音,因为高频损失而使音色发生变化。大脑皮质根据两耳的音色差来辨认声源方位。
& && &由此可见,音色差是高频信号声级差的另一种反映。&&
 & &必须指出,音色差的形成主要是那些基频在60 Hz以上的复合音声源。因为60 Hz以下的声音高次谐波波长较大,遇到头部尺寸(直径约20 cm)的障碍并不产生遮蔽效应;例如基频为30 Hz的声音,其15次谐波为480 Hz,波长为0.716 m,波长比头部直径大许多,双耳之间不会形成明显的音色差,其17、18、19次谐波,强度很弱,对音色构成意义不大。因此, 60 Hz以下的声音比中频、高频声的声源方位感准确性要低。&&
& && && &从强度差和音色差对双耳效应作用中,可以推想出纯音比复合音更加难以定位,原因在于纯音是正弦波(单个波),不能构造音色差。&&
& &时间差和声级差的组合&&
& && &双耳效应所产生的各种差别,对声源的方位感,都能够单独发生作用。在它们相互结合时,则产生综合作用。如果它们的作用相反,那末就相互抵消。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聆听室里经常会发生这种声音相互抵消的情况,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重点,也是影响回放出来的声音不好听的罪魁祸首。
& && &近代立体声技术的实践证明.时间差和声级差的组合,对声源方位感的效果十分明显。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1 ms时间差相当于5 -12 dB的声级差,其关系可互换。在一个混响时间超过正常声学要求的大厅里,声频的反射声、混响声等声级大大超过其直达声。这时,人耳对声源的第一波阵声源的刺激甚为敏感,如果反射声和混响对于直达声延时40 -&&60 M,人耳还可能把握到声源方位。如果延时超过这个40 - 60 M范围,人耳便无法分辨原
& && &发声到达双耳的时间差和声级差,就会产生分离的方向感,或混乱的方向感。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回声很重的大厅里不容易把握住声源方位,需要用眼睛帮助定位的缘故。&&
& &&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怎样去保持第一波阵声源的纯净性,极力设法去保持以免受到干扰。我们的声学处理重点,就是尽量消除那些多次反射声波的干扰,设法吸收它们或扰乱它们的扩散方向。聆听室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一种容器,在其中发生的声音反射回听者耳朵那里——音箱产生声波,其中一些直接到聆听者的耳朵,而大部份是由房间的地板、天花板或墙壁等反射之后,才到聆听者耳朵的。当两个同频率等幅度的声波,以不同的时间到达聆听者的耳朵,这些声音就是多少有点不同相位,即是说,声波形的形状和大小虽然一样,但波峰值和波谷值都不相吻合。两个声波在完全反相时,峰值填平了波谷值,就完全抵消。波形的总幅度是由「常态」或媒体的、非激发态开始算起的最大偏离,数值是正的。但声波的本身是在正负两个方向连续变化,因此在声波上的某一点,相对于正常状态时,声波的综合会产生正值或负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多个声波相交时,会互相加强或互相抵消的原因。这些合成声波的幅度,等于在相交点各声波幅度之和,如果是正值相加就一定生一个更大的正值,负值相加产生一个更大的负值;如果正负值相加,总的结果就接近于零。如果两个声波的幅度完全相等,但是数值相反,合成声波的幅度就等于零。同样,对于声波其压缩的部份遇到另一声波的稀疏部份,互相会抵消,其程度依随着室内正常的空气密度的偏离而不同。如果完全抵消,就会没有声音。
& & 声源深度感&&
& && &声源深度是听音人与声源之间的距离,所以声源的深度感,又可以称为声源距离定位。声源深度感常常同某个数字模式相联系。当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时,我们除了感觉到这个声音发生的大致方位外,还会感觉到这个声音发生的大致距离。若要精确地感觉到声源的深度,则要熟悉声场环境,熟悉声源音色,或者直接借助视觉去测量声源与自己的距离。由此说明,声源深度感是后天形成的,可训练的。&&
& && & 深度定位主要通过声波衰减的程度来判定。声波在辐射过程中,能量随传播的距离而损耗,首先是高次谐波中振幅较小的先衰减,形成音色变化。人耳听到声信号后,同大脑储存的声信号作比较,从而判断这个声信号声源的深度。&&
& && && && & 深度感的另一途径是声源比较法。当有数个不同距离的声源存在时,人耳可通过最近的点声频,来推测出其它声源的深度。多个不同距离和入射角的点声源所形成的阵声源,使听觉产生声音的宽度感和包围感。再重复一句话;声源深度感通常与视觉并联,靠视觉形成经验,靠视觉帮助精确定位。&&
& && &这里必须要提出的是必须注意聆听室的宁静性。这种宁静包括聆听室会不会受到外界声音的介入,最重要的还是音响系统会不会存在任何内部的噪音(local noise) 。
& &频段跟踪与音色分离&&
& && &声场中有许多音色相近,但频率不同的点声源同时发声,听觉能够跟踪其中一个声源,听觉的这种功能称为频段跟踪。例如交响乐欣赏,当许多拉弦乐器在不同高度上同时发声的情况下.欣赏者仍然清晰听见某一声部的声音,就是频段跟踪功能在起作用。&&
& && & 声场中有许多个频率相近、但音色不同的点声源同时发声,听觉能够将某一个音色与其它音色分离出来,这种听觉功能称为音色分离。最常见的例子是,在一个喧闹的环境里,当我们想要听清楚某人的讲话声时,我们就会全神贯注地去抓住这个声音,这时,仿佛其它声音都减弱了,被抓住的声音好像从众多的讲话声中分离了出来。这就是人耳的音色分离功能在起作用。&&
& && &在现实生活中,频段跟踪与音色分离两种功能常常是同时起作用的。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声音信号,都存着频率差别。另外在乐器音域表中,弦乐的最高音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而人声及管乐的最高、最低音也不是绝对的,它们会依演奏者的演奏能力而有些许的改变。同时管弦乐团的排列也会因乐曲需要而作调整。& &
& && &这里,我特意将音乐指挥乐团演出时,习惯性的将不同乐器的排列方式,借用了一个示意图列出如下,帮助乐迷们作频段跟踪,听觉能够跟踪其中某一种乐器声源,去分析自己的音响系统的音响舞台。这样或许会提高聆听音乐时的趣味性。
& &图1 交响乐团乐器习惯性的排列示意图
& && &频段跟踪和音色分离功能的基础是先天性的,例如一个刚生下两个月的婴儿,就能够从许多人的说话声中听出母亲的声音。但是人们后天的经验训练,会使这种功能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举例说,一个经过严格训练、并长期从事音乐专业的乐队指挥,在交响乐队演奏时,能够分辨出上百件乐器的不同声音,能够发现乐手演奏中的细微错误。同样地,一个经常欣赏音乐的人,可以将交响乐演奏的复杂音响分离出旋律、和声、对位、节奏音型等各个不同的组织体。而一个极少接触音乐的人,显然缺少这种音响的层次分辨力。&&
& && &当然,听觉的频段跟踪与音色分离能力不是无限度的,它受声场一定条件的制约。一般地说,当信号噪音比(在此处是指所跟踪的信号同背景信号的比例) 不低于3 dB时,所跟踪的信号清晰可辨,信噪比为0时,信号跟踪显得有点费力;信噪比为20 dB时,信号跟踪变得 模糊不清;信噪比为4 dB以上时,频段跟踪将失去目标。&&
& &音响频域分段
& && &这音响频段是根据乐器的音域,和音响人对频段的习惯称呼来划分.目的希望聆听者能借着乐器的音域去判断频段。要评定自己的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的音响频域分段,只能借用一些测试用的软件,无论你的音响系统所用的讯源是仿真或数字,市面上都有这种软件可以买到。假如买不到的话,数字讯源的发烧友们,可以e-mail给我向我索取一片计算机翻录的CD。上了年纪的我是用这种软件来测试自己的耳朵究竟退化倒了怎样程度的。
& &20 - 40 Hz极低频,能达到这一段音域的乐器极少,而这一段音域的声音已无方向性,是音响器材最难表现的音域。
& &40 - 80 Hz低频,提升了一个八度称为,(频率每增加或减少一倍时就是一个八度)。
& &80 - 160 Hz中低频,再提升了一个八度。此频段是最容易产生房间驻波的频段。
 从160- 1280 Hz为止,横跨了三个八度(320 Hz、640 Hz、1280 Hz),这一段中频是所有乐器与人声出现最频繁的频段,也是音乐的灵魂区域。
& &1280 - 2560 Hz中高频,亦是提升了一个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手发烧音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