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几十年,为什么不会用

(太极 王教练)
(太极 王教练)
(太极 王教练)
(太极 王教练)
(太极 王教练)
第三方登录:九江八旬老人自学太极拳 二十年如一日练就好身体_九江新闻网
编辑热线:爆料热线:8559171广告热线:8505366
九江八旬老人自学太极拳 二十年如一日练就好身体
发布时间: 09:40
九江新闻网—浔阳晚报
八旬老人自学太极拳,每天都要练2小时
二十年如一日练就好身体
每天清晨,只要天气适宜,新湖社区的活动广场上总会出现一位打太极拳的老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难以相信,眼前这位耳聪目明、满头银丝的老人已经80岁了。老人笑着说,练太极拳让我有了好身体。这位老人名叫郭儒青,是一位退休警察。
&弃文从武&老人自学太极拳
&父母为我取一个儒字,是想让我从文,不过我&弃文从武&,不但从事刑侦工作,还与太极拳打上了交道。&郭儒青告诉记者,过去为了强身健体,他学习了一段时间太极拳,后来由于工作忙没时间练习,学过的太极拳招式也逐渐淡忘了。
上世纪90年代,他退休后便赋闲在家。一次,女儿给他带来一本《太极拳》杂志,立即勾起了他过去练太极拳的回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多运动锻炼身体,郭儒青就照着书上的图样,一招一式地自学起来。为精益求精,郭儒青还花了上千元购买一台VCD播放器和不少太极拳教学光盘。
自学太极拳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郭儒青拿出了当年破案的精神,&当时案件留下蛛丝马迹,我们都想方设法破案呢,现在学个太极拳怎么能学不会呢?&那段日子里,郭儒青跟着光盘每天学一式,家人看着电视里的标准动作帮他纠正。渐渐地,郭儒青不但学会了每个招式,还将各个动作名称都背了下来,&野马分鬃、白鹤亮翅&&都说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但太极拳的每个动作名称我都能背下来&。
小腿骨折,他仍坚持锻炼
以前有点基础,加上悟性好,郭儒青很快就掌握了要领,后来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些年,因为经常打太极拳,他身体硬朗了许多,很少生病。
2004年,郭儒青在买菜回家的途中,不幸出了车祸,一辆三轮摩托车将他的左脚小腿撞成骨折。&当时医生要我静卧休养,不让我做剧烈运动,还说我以后可能站不起来。&郭儒青指着他的小腿说,当时休养了一段时间后,身体稍微能活动下,他就在家扶着墙或在家人的帮助下锻炼。到了2005年元月,通过不间断地练习太极拳,他受伤的小腿已能够活动自如。后来就连给郭儒青治疗腿伤的医生都说,想不到能恢复得这么好。
&我这个人坐不住,虽然医生不让我运动,但是我认为打太极拳对气血恢复有帮助,所以坚持练习不放弃。&郭儒青说,骨折后子女非常反对他打太极拳。但看到他通过练习太极拳,腿部恢复得越来越好,也开始慢慢支持他打拳,现在不但支持他,还经常督促他练习。
谈到练习太极拳以来最深的体会,郭儒青说:&这几十年来,我每天坚持打2小时的拳。除了腿受过伤外,身体没有任何大毛病。每次打完拳以后,我都觉得脑子特别清醒,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以&拳&会友,交流心得
&现在打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但不少人对太极拳还有一些误解。&郭儒青说,由于太极拳是传统武术,在古拳谱和一些资料里,有不少神秘色彩,许多东西说的比较玄,加上这几年武侠小说的流行,使许多不了解太极拳的人有一些夸张的理解,也有一些人不屑一顾。&实际上,太极拳的技击技术是科学的,是巧妙利用人体力学和人的生理条件的一种搏击技巧。至于气功,太极拳是有练气的说法,但就个人体会而言,只是一种练拳以后得到的个人感觉。所谓的内劲,实际上也是一种发力技巧,和医学里的气功是有区别的。&
郭儒青告诉记者,为了与&高手&交流,他总会选择不同的地方锻炼。南山公园、湖边和各个小区的广场都有他的身影,遇到打得不错的,他就会上前攀谈;看见新手,郭儒青也会指点一番。如今,他已经认识了十余名年龄差不多的太极拳爱好者,经常一起交流心得。
&坚持了20多年,什么都能丢,太极拳不能丢。只要还能动弹,我就一定要把打太极拳坚持下去。&郭儒青说道。&
记者 李超铭文/摄
郭儒青在打太极拳。
[责任编辑:谢俊]
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主管
九江市政府新闻办、九江日报社主办
九江日报社承办
联系我们 电话:
广告合作:
投稿邮箱:
地址:南湖支路九江日报社12楼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3790|回复: 7
转帖《他为什么不会用》庄梦碟
 当今,有些练习太极拳术几十年,自认为拳法较好的人,总试图利用一些表演比赛拿到金牌银牌聊以自慰或在人前卖弄一番,夸大其艺。但现实中多数人却是弄巧成拙,所获得奖牌荣誉与真扣实斗相比苍白无力,练而无用,只有败北的尴尬场面,令人汗颜
笔者有位武友,在国内些表演及正规比赛中成绩卓著,曾取得多枚奖牌,但缺乏实战经验,较技时战绩败多胜少。他与笔者交谈时说,如果他的情况对学练太极拳的人有改进和借鉴作用,愿解剖自己
武友先后拜在三位太极拳名师门下,并历访名家,从1981年开始至今二十余年苦练不辍,他拳架规范、套路娴熟,并多有心得,在同门师兄弟中是位佼佼者,在当地很有影响,是位“名师”。但谈起拳术实战时他却很惭愧,所会的功夫,在推手时还能发挥作用,散打时则自感踢、打、摔、拿无法施展.太极拳的因势利导、引进落空、避实击虚、震弹发力、一弹而起、伤筋挫骨、犯者立仆、出奇制胜等等技巧更淡不上,师傅所授的手、跟、身、法、步的套路招势在实战巾无用武之地,如同摆设。据说此现象并非个别,不少太极拳爱好者或功夫很好的练家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这就需要问一问自己或朋友为什么会这样
反思------多年来,武友在太极拳学习方法上所接受的是以套路为主的训练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架势传授,从单势到整个套路学习基本上是手的角度、身躯的高低、眼的方的方向、左腿儿分劲、右腿几分力等等的零件式训练。这种训练要求严格、丝毫不能差,使学练者认为太极拳难学、难练。往往自己练习几十年的套路给师傅演练看,不是手高了,就是角度转大了,还是毛病百出。应该指出社会上一些人练习拳术是学改、改了练、练了改,但在师傅面前演练拳架时还是永远练不对、做不准确,这是普通现象。因此学生也养成丁一切围绕套路练习,“死练拳、练死拳”的现实处处可见。学拳者把精力用在练好套路、拳架卜,但却无心、尤精力探讨实战技艺,严重忽略了太极拳的实用本质,在与人交手、真打实斗时才就会尝到苦头
 死记硬练已成为太极拳运动发展的一大障碍。因学拳架、定拳架、练拳架、改拳架占去太多时间,实不可取。俗话说:“规矩尽而变化生”。孙、杨、吴、武等式太极拳虽出自陈式太极拳,但均自成一体,其招同名但其势变化大,向实战效果则丰相同,能发对方于丈外。笔者认为,拳势只要不违背拳理,套路熟练后,就不应在架势的高低、手的角度、步子的大小等等方而去纠缠。因实战时对方是运动的,出手或起脚、身材高低和步子大小是因人而异的,只用同定的一成不变的动作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局面是难以取胜的。拳架熟练后耍多注重内里修炼,拳谚曰“不在架势,在气势”,就是这个道理。
  反思二练拳者缺乏实战意识,虽然下功苦练,招势熟练.掌握了太极拳的一些规律和推手知识,实战时却不能学以致用。主要原因:一 、拳师授徒过于机械,只讲套路和推手知识,不言散打。师傅即使传授拳的技击作用也只是“专门”挑几个动作检验学生,或设计一些小“圈套”等着学生去钻。有的师傅教导学生使用招势时,师傅已开始动作了,先学生一步,故而能化掉来力,能把学生发出去使白已的功夫显得很神奇。当学生冷静下来回头一看,却发现自己原来是中了师傅的“计谋”、虽然自已被化掉、反弹出去,却是师傅的意识指导学生发放,而不是师傅随心所欲、随人变化而技击的,也不是学生突然袭击。这种技击均有主观性,所以,此种训练方法实质上并无实际意义。二、过于相信“拳打万遍.神灵自现”的说法。师傅说“东西都在拳架里”,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学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一味苦练而不去深研其实质,则是贻害无穷。拳架的练习,必须是在明白招一势的关系及其作用后才去苦练的,作用不明是练盲拳。正所谓“梦想历年,谈话终生,一旦交手,两手净空”。但也有个别学生有悟性,路子也很正,只是一说练拳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一曝十寒,这种练法同样难以成功。三、有自满思想有的人只会套路练习和推手知识就妄称自己已得法,不能正确领会拳架、推手与散打三者之间的关系,与人交手时较劲用力,背离拳理,难出功夫。套路的锻炼需活学活用,势势明白,招招清楚,要符合“练拳时无人当有人”,与人空手时“有人当无人”的实战要求。只有这样长期演练下去,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反思三名家箴言无所不及.如不深研其精华,负笈从拳,便很难正确理解太极拳的奥妙。假如仅从拳论拳经的字面去理解,以字解字,认识肤浅,甚至还有可能会曲解拳论拳经的本义。当今之世,拳家著书立说已成时尚,个别著作者的理论标新立异,夸夸其谈到把原本很简单的道理说得既复杂又神奇,一旦被深究其理竟然会前后相矛盾;也有的名家过于保守,把一个完整的理论说一半留一半,如同一台运转的机器,师傅只给徒弟讲解机器的零部件,而不说它的工作运行原理,使听者茫茫然不明其理,更让学习者感到无所适从。这也如同盲人摸象一般,摸着鼻子就说象是妊的,摸着腿就说象是圆的,习者终难融会贯通。  古今拳论之多可用车载斗量。学者要窥全豹,必皓首穷经。然而,终因拳论学说精华与糟粕混杂,如不理解其实质,极易误入歧途。所以,学者必须善于在实战中去除糟粕,明辨真伪,不断进行揣摩和反思,善于总结经验,学会用新的认识对照自己所学所练进行检验,并能从中得到提高。  当今一些太极拳练习者演练拳架规范,行云流水、阴阳兼备、开合有致、刚柔相济、完整无缺,推起手来能攻善守,甚至还会发人丈外,但散打时其拳架如同摆设,学而无用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使广大学拳者少走弯路,避免出现那种重套路轻实用的锻炼效果,笔者希望有志于弘扬和光大太极拳的朋友们,要敢于抛开门户之见,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把那些“秘传”和“秘诀”奉献于世,真正做到门广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能够互相借鉴学习,以达到共同进步和推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向更高境界发展的目的。
可能问题在于学了“基础”还没悟到“结论”。
老师,应该是学了“基础”没有练到“结论”吧?现在太极拳讲悟太多,讲练太少。很多人根本不练散手的。只是拳架,推手。拳架或者应该终身修炼,但推手到了一定程度(听劲准确无误时)是不是就该自然过度到散手去了?否则,听劲能力再好,不过是推手相互游戏作乐,一旦上了擂台就什么都用不上了。呼吁练过多年推手的高手们多练散手,到擂台上和其它拳种一较高下,给太极拳正名。
这估计会有难度。
&&&& 根据我多年在外追寻太极练法和用法的体会,结合体育运动训练学的原理,我个人看法:第一,您本人身边有没有明白拳理的老师教您,明白拳理是指体用结合,怎样练就怎样用,否则练一辈子也不可能入门.第二,练太极要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来练,凡是体育运动,都离不开力量和速度,力量重点是爆发力,您不具备这二点练出高功夫很难,几乎不可能.第三,结合我多年的经验,真正的太极拳并不一定在发源地,比如陈式太极拳,我已多次去陈家沟,发现他们在练举重,又在练摔铰,感到练拳和用法脱节了,其实不难理解,1928年陈发科离开陈家沟去北京就再也没回过陈家沟,而且陈发科的儿子陈照奎根本不会陈家沟流行的太极拳套路.陈家沟能有今天的影响,主要还是吃老祖宗的饭,可以说谁掌握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谁就是正宗的太极拳.第四,我个人建议您去以下几个地方比较一下再选好老师:1,找武式太极乔松茂,2郑州找张志俊(陈式)3,四川找林墨根(杨式).4,再去陈家沟找王西安\陈正雷等.跑完后您比较,再决定定老师.如没时间,您可先选张志俊或林墨根.&&                  &&&&&&&&&&&
1928年陈发科离开陈家沟去北京就再也没回过陈家沟,不,他回来过,而且不止一次。
关健是陈发科老爷子有没有把真拳留在陈家沟,洪均生,冯志强,李经捂........等等太极高手,名人全是陈发科老爷子在北京培养出来的,陈家沟有几个?另外,陈照奎的拳为何与其他的不同?而且陈照奎却不会目前陈家沟流传的拳架?
恰恰是这些人只练拳而不练功所导致的不能用,但现代人也很难再去练那些个传统的太极功夫,如接坠、跳台、捋桩、抖杆------等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