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一路一带金融服务

把握“一带一路”重大机遇 全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8月24日,《金融时报》全文刊登了广发银行董事长署名文章《把握“一带一路”重大机遇 全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文章提出“一带一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结合我国对外开放不同阶段的回顾,分析了其突出特点;提出“一带一路”催生金融发展新机遇,在五大领域为银行业转型发展创造条件;提出“一带一路”呼唤银行服务新内涵,银行须强化特色定位,优化机构布局,加大金融创新,提升风控能力。
近年来关于“一带一路”的话题红红火火,小智也担心落伍。好在读完董董这篇文章,感觉醍醐灌顶,经脉打通,这可谓是银行业一站式、全面性、高层次关于“一带一路”的最强解读。下面,咱们就分享一下全文吧!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下半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一带一路”得到了海内外各界的热烈响应,逐步从发展构想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细化为具体的行动纲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时代赋予金融业的重大使命,值得我们金融工作者深入思考。
一、“一带一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已经历了两轮热潮:第一轮是“打开门”,以上世纪80年代建设经济特区为标志,重点是实施优惠政策,让境外的资本、产业、商品等大量地进入我国;第二轮是“融起来”,以本世纪初加入WTO为标志,重点是与国际游戏规则接轨,让中国商品更便利地走向世界和更公平地参与全球竞争。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外贸优势有所削弱,主要外部市场需求疲软,外贸对经济的拉动力正在减弱;同时,国内经济内生动力逐步增强,新产业、新区域、新市场、新机遇不断涌现。“一带一路”战略恰逢其时,以“走出去”为标志,有效整合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类资源,带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第三个阶段。其有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开放内涵更丰富。今年3月28日,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到,“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对外合作内涵非常丰富,仅就经济领域而言,不仅深化了商品和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内容,还广泛延伸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金融、科技、旅游等多个领域;既努力让世界先进技术和产业继续向我国转移,更着力让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高铁、核电等向国外输出;既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在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和龙头作用,也创造有利条件让广大小微企业、居民个人、社会组织等经济活动主体扩大对外交往。可以预见,“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外贸结构优化,更能重塑我国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影响范围更广泛。受制于区位、政策、历史等因素,中西部地区是对外开放的洼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机地将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自贸区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串联起来,形成共振合力,使我国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开放新格局。全国各地都能充分享受对外开放的红利:东部沿海地区可进一步提升开放层次,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中西部和内陆地区则可以加快开放步伐,甚至从以往的“洼地”一跃成为“高地”,比如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云南被赋予“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同时,“一带一路”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沿线的东南亚、中亚、阿拉伯等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潜力所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辐射范围将大为拓宽。
第三,作用时间更持久。一方面,推进时间长。“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多、发展水平差异大,要统一方向、统一步调地推进互联互通,必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分期分步推进,并且很多合作项目如重大基础设施本身的建设周期就比较长。为此“一带一路”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主旋律。另一方面,红利释放时间长。正如古丝绸之路对我国的影响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此次“一带一路”涉及的诸多内容包括设施联通、民间交往、贸易壁垒消除等都并非简单的追求短期利益,而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二、“一带一路”催生金融发展新机遇
当前,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呈现出金融价格市场化、展业准入自由化、服务受众普惠化、人民币国际化 “四化”同步的局面,各家银行都在思考和探索如何顺应改革趋势推进转型。“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我国实体经济注入新动力,也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创造条件。一是营造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建设将为银行带来新市场、新客户、新业务,开辟新的市场蓝海,重建新的竞争格局。二是转变盈利模式,“一带一路”建设派生各类金融需求,仅靠传统金融服务手段难以满足,境外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会逐步提升。三是升级银企关系,通过跟随客户“走出去”,让银行将金融服务内嵌到客户的经济活动,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具体而言,“一带一路”至少在五大领域给银行提供发展机遇:
开发金融。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内容。未来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巨大,有学者预计“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高达数十万亿元。这些项目大多投资期限较长、收益回报率偏低,这就为开发金融提供了用武之地。面对规模庞大的长期融资需求,需要发挥三个作用,即:发挥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官方金融机构及政策性银行的先导作用;发挥全国性商业银行银团贷款、债券承销团的主体作用;发挥社会资本、民间资本通过多层次金融市场“输血”的补充作用。
产业金融。产业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目的。“一带一路”实施的过程,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的过程,需要相应的金融服务作为配套。从产业内部看,龙头企业往往需要借助资本市场通过上市、发债等方式募集资金,加快做大做强,银行可成为企业链接资本市场的桥梁;小微企业则需要效率高、价格优的银行授信来解决资金缺口,逐步做优做精。从整个产业体系看,银行应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从“面”到“链”再到“点”进行产融结合的深入研究,对不同产业实施“增、持、减、退”的差异化策略,动态优化自身的风险组合和业务结构。
贸易金融。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措施。我国将大力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和贸易壁垒的消除及贸易合作。在此推动下,贸易商品种类可望大幅增加、贸易规模也将快速增长。企业的投资、采购、库存管理、制造、装配、分销、零售等贸易达成的全流程,都需要银行提供相应的贸易结算、贸易融资、信用担保、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综合服务,推动产业内上下游企业之间、各相关行业之间、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发展。
跨境金融。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成果。我国企业和居民“走出去”,必然需要金融服务“跟上来”。对于企业而言,到沿线各国开展项目建设、工程承包、工厂设立等活动时,产生出跨境融资、跨境资金归集、跨境投资、跨境并购等需求,需要国内银行及时给予支持。对于个人居民而言,随着我国步入消费增长和财富管理的“黄金时期”,沿线境内外地区日益成为居民旅游、留学、购物、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我国居民的境外消费和投资金额将迎来跨越式增长,跨境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大有可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人民币在国际市场计价、结算、储备等方面接受度越来越高,跨境人民币的流通量越来越大,银行可顺势而为基于人民币拓展各类跨境业务,让人民币更普及。
网络金融。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手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贸易、消费、投资、销售等各种经济活动向线上迁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一带一路”建设更会加速“线上化”在沿线地区的渗透,让人们可以打破物理条件的限制互通有无,在虚拟世界形成一条“网络丝绸之路”。可以想象,借助互联网,在伊朗生产的传统手工地毯,被远在广州的网民“海淘”回家;在上海的创客项目,向新加坡的居民“众筹”资金。银行完全可以整合自身的客户资源、信息资源、渠道资源,围绕“一带一路”打造资金融通在线服务平台。
三、“一带一路”呼唤银行服务新内涵
面对上述重大历史机遇,银行业应有效发挥社会资金配置“水龙头”的作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尤其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实践中注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强化特色战略定位。尽管近年来不少银行提出差异化路径并取得重要进展,但国内银行业整体尚未完全改变“战略趋同”、“产品趋同”、“客户趋同”的局面。目前国内各类银行均表达了踊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意愿,这是好事;与此同时,应结合自身的优势特长、风险偏好等因素,寻求各具特色的切入点,既防止“一带一路”的各领域建设“冷热不均”,也避免重蹈同质竞争的覆辙。比如大型银行可发挥自身在资金体量、海外布局等方面的优势,为“一带一路”重大项目、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提供中长期的融资服务;中型银行可发挥细分特长,积极挖掘“一带一路”建设中涌现的新兴业务亮点。如,广发银行计划以信用卡这张“金融名片”为抓手,加强与境内外商户的合作,让持卡客户在沿线地区享受安心、便利的消费金融服务。 优化机构布局支撑。“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内外区域中有相当部分经济欠发达,银行网点密度较低。银行业可以此为契机,优化自身布局。在国内,要加大关键节点机构设立力度,尤其向内陆地区实行倾斜政策。“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广发银行的相关机构设立取得了重要进展,近期开业的西安分行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将与此前设立的乌鲁木齐分行呼应,成为广发银行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部根据地;2014年上半年开业的福州分行,与广发银行的发源地广东以及上海、浙江等地已有一定基础的优质分行联动,成为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金融劲旅;此外,重庆、南宁等分行即将开业或处于筹建中,广发银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内重点区域的覆盖率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国内银行可乘“一带一路”东风,到沿线各国中心城市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当然,出于财务和时间成本的考虑,更为快捷的办法是加大与沿线海外行的合作,将国内银行的资源优势与海外联行的渠道优势有机结合。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一是模式创新,面对“一带一路”庞大的融资需求,银行在通过直接贷款、委托贷款、银团贷款等方式增加授信支持的同时,更要发挥自身的金融市场枢纽作用,联合证券、信托、基金等机构,通过上市、发债、股权质押、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广泛募集资金,实现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举。二是渠道创新,积极推动“互联网+银行”,使沿线的企业和个人享受普惠便捷的金融服务。比如近期广发银行推出E秒贷,个人客户通过线上实时申请,最快3秒获得贷款预批额度。三是产品创新,敏锐捕捉“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客户需求,不断丰富产品体系。比如,广发银行为“走出去”企业度身定制了贸易金融产品体系,涵盖客户在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保函综合、贸易全程、跨境联动、汇率避险六大方面需求的解决方案,受到了“一带一路”相关企业的广泛欢迎和积极反响。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面对“一带一路”红利,我们“内心火热,头脑冷静”,在积极发掘业务机会的同时,与时俱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一是充实全面风险管理内容。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制度差异较大,监管机构要求银行除做好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外,要更加关注国别风险、市场风险、合规风险,银行要全方位评估落实。二是巩固全流程风险管控关口。把好客户准入关,针对各部委和各省区的“一带一路”细化方案,筛选出符合自身风险收益偏好的“白名单”客户,开辟绿色通道;把好过程监控关,定期对所拓展的业务和客户进行检视,避免一些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落后企业以“一带一路”为借口停滞转型升级步伐;把好贷后管理关,鉴于“一带一路”涉及的一些重点项目建设时间跨度长且所处位置偏远,要严格落实贷后管理责任,坚持现场回访,帮助客户用好资金。三是增强风险专业素质。要让相关岗位的员工具备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匹配的风险管理知识,广发银行倡导“穿透式培训”,将结合“一带一路”业务品种、客户类型、具体项目,由总行专业骨干及外聘专家直接对基层一线开展针对性培训,使得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始终同步。(本文作者系广发银行董事长董建岳,原文刊载于日《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3次下载&&|&&总8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5积分
0人评价4页
0人评价3页
0人评价2页
0人评价1页
0人评价2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5积分VIP价:4积分(金融时报)金融科技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_新浪财经_新浪网
  (金融时报)金融科技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胡萍本报记者胡萍“加强金融设施互联互通,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平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通过推动支付体系合作和普惠金融等途径,促进金融市场相互开放和互联互通”……日前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金融服务方面有着诸多涉及。对于金融科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发挥的作用,专家的普遍观点是,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具备了模式复制、对外输出的可能性,但在分享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金融互联互通的同时,仍需坚持安全底线,防患于未然。  一个案例:“互联网+”带来的普惠金融曙光  中国首家航空航运资产交易所前海航交所,将自身形容为“一家将互联网作为智能工具,专注于航空航运领域的互联网资产交易所,在服务中小航运企业的同时,为‘一带一路’贡献着力量”。  上述公司运营总裁王前前介绍,深圳市交委去年10月发布《深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送审稿)》,提出率先建设成具有深港合作特色的国际航运中心。深圳港作为国家战略资源,有着连接“一带一路”的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任务。而前海航交所作为生根于深圳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于深圳港的建设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航运业复杂、离散的航运数据挖掘和获取是其进行的主要工作之一。“通过对船舶交易和运营结算等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帮助中小航运企业从运营模式、业务架构等方面进行优化,并逐步增强其在外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王前前说,“这些最真实的航运数据,是航运企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同时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港口整体的运营状况与市场需求,有力支持深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稳步推进。”  在他们的实践中,互联网极大地缩短了企业之间资产交易的空间距离,省掉了很多间接成本,这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支持实体产业的例证;而大数据的挖掘使用,将原本离散的中小企业船舶交易与运营数据汇集起来,作为其能否获得融资服务的一项重要增信依据,进而将船舶参数、船舶运营绩效、企业情况等航运要素,与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对接,拓宽企业融资来源并降低融资成本,这也带来传统航运业的变革。  一个视角:金融科技助力深度金融合作 &#x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我国首份《“一带一路”倡仪的金融支持》报告,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若干成功经验和做法,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借鉴。其中,某些移动支付和金融服务,直接越过支票、信用卡等传统交易阶段,进入基于网络的移动支付,这些宝贵经验输出到各国,可以让更多市场主体分享金融科技所带来的便捷。  “中国已然领先世界的移动支付技术,给这些金融欠发达的国家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李扬说,互联网的创新,助力当地人有机会跨越银行卡时代,直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推动无现金社会建设和脱贫大业。有资料显示,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中国金融科技已形成了成熟的技术出海模式,比如某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输出安全风控、数据分析等移动支付基础技术,先后与印度、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的合作伙伴展开战略合作。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撰文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集中于支付基础设施的发展,在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带动下,各国可以更有效地推动以互联网/电信支付、手机银行为核心的普惠金融,加强经验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多渠道、广覆盖的金融服务。  可以看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正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金融科技增长爆发期。“‘互联网+’包含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合体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5G网络等,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连接,在‘一带一路’的各个节点上可以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说。  更多思考:创新合作要以市场稳定安全为前提  在黄震看来,未来创新合作要与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结合起来,连接国内的“一带一路”上的各个节点与国际上有关国家的节点,形成更大范围更高维度的资源匹配,优化资源效率。  “目前我国国内的电商模式已渐趋成熟,相应的物流仓储支付结算等配套设施和技术也较完备,具备了模式复制、对外输出的可能性。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商贸往来有着巨大的需求。所以,在‘一带一路’上,我们既要加大跨境电商的零售业务接口业务的发展,也要加大跨境电商对于装备出口、金融服务等工作的支持力度。同时,也特别需要移动互联网、信息通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有关的人员、商贸往来中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更高维度的支持和保障。”黄震说。  王广宇认为,需要高度重视各种新金融命题的合作,在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的同时,创新金融科技应用,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完善金融系统网络。  当前,中国金融业正以其独特的创新力和合作精神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但无论何种模式创新,都应把金融安全放在更高位置上。正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所提到的,要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APP专享完善“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体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
  完善“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体系
  陈四清
 &#x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愿景走向落地实施,成果正在显现。“一带一路”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而打造“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是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带一路”建设是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实践,为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挑战此起彼伏,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去全球化”态势有所凸显。  实际上,“去全球化”仅仅是表面性的、暂时性的,并不能影响全球化的大趋势。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生产、资本的国际化,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并为各国促进经济增长创造了机会。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细化,逐渐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演进为以产品内分工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各国在国际分工中合作密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比如,虽然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贸易金额增速大幅下降,年平均增速不到3%,仅为之前十年即年三分之一左右的水平。但是,全球贸易依存度有所提升,以全球贸易规模占GDP的比例计,年平均为48%左右,高于之前十年43%的平均水平。  从历史来看,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和推动因素。多个成员国结合成更大范围的经济区,可以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形成合力,从而更有利于成员国融入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涉及主体较少、关系相对简单,也可以成为优化全球化体制的“试验场”。据WTO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贸易安排(RTAs)数量快速上升,由不到100个迅速上升到目前的600多个。从近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区域一体化的形式不断演进,按贸易、要素、政策等方面的融合程度从低到高,已形成了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六种类型,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模式参与其中。据统计,全球每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参加了3个以上的RTAs,最多达到30个。  不过,区域一体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区域一体化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进而影响到合作进程,甚至对全球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首先,成员国在经济、政治制度方面存在差异,会影响区域合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率;其次,成员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话语权也有所不同,可能会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最后,区域一体化主要关注商品、资源自由流动,较少触及制约各国生产能力的形成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基础等。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下行时,由于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各国倾向于采取保护主义,进一步影响区域合作和凝聚力。比如,英国“脱欧”暴露了欧盟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近年来“去全球化”风潮的一个典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当今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和克服了现有一体化合作存在的不足。  第一,从基础设施做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交通、电力、通信等均处于全球较低水平。“一带一路”建设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优先领域,助力沿线各国突破生产能力提升的瓶颈。  第二,加强产能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互补式的产能合作框架,中国向沿线国家提供优势产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沿线国家则可以充分释放农业、能源、矿产品等方面的能力与潜力。这种产能合作,有助于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实现共赢,提升区域整体生产能力以及均衡发展水平。  第三,加强人文交流、夯实合作根基。“一带一路”横跨亚、非、欧三大洲,涵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政治、文化差异显著。“一带一路”建设强调政策沟通、民心相通,深化各国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文化互敬,为务实合作提供保障。
  “一带一路”建设进展顺利,有望进入腾飞阶段
  三年多来,“一带一路”海陆推进,在促进区域合作和全球化发展方面成绩斐然,造福各国人民。  第一,“朋友圈”不断扩大,国际认同感增强。目前,“一带一路”已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国高度评价“一带一路”建设,2016年11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首次将“一带一路”倡议写进了决议,转化为国际共识。  第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实质进展,夯实共同发展基础。一大批标志性工程相继落地:中巴经济走廊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喀喇昆仑公路二期、白沙瓦至卡拉奇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等重点项目完成融资,恰希玛和卡拉奇核电项目进展顺利;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全面推进,乌兹别克斯坦“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通车,塔吉克斯坦“瓦赫达特—亚湾”铁路建成通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正在加快建设,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中缅皎漂港等项目有序推进。2016年9月,《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公布,标志着“一带一路”框架下第一个多边合作规划纲要正式启动实施。  第三,经贸合作“开花结果”,助力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2016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约为9535.9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1260.3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沿线53个国家直接投资达145.3亿美元。各类双边、多边产能合作基金规模已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0亿美元,为东道国和地区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税收和近20万个就业岗位,给沿线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第四,民心相通工程配套稳步推进。截至2016年6月末,已与沿线国家先后举办了19次“国家年”活动,设立20多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电影节和图书展每年定期举办,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今年5月,中国还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一步加强全方位交流。此外,在旅游、卫生医疗、科技、青年交流、党政合作、智库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效。  虽然“一带一路”在合作机制完善、共同市场建设、政治文化互信等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在总体目标、合作框架、基础建设方面均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得到夯实。未来,“一带一路”建设有望实现历史性跨越,推动区域合作和包容性发展。
  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但也有一些问题和障碍亟须破解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发挥着聚集资本、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截至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拓宽了境内外融资渠道,完善了跨境金融服务,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与“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7个国家设立了人民币清算行。开发性及政策性金融机构、各类投资基金和商业银行等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例如,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贷款余额已达到2000亿美元左右;中国出口信保公司为相关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以新开发银行、亚投行为代表的多边金融机构和丝路基金、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等先后成立并开始运营;共有10家左右商业银行在沿线近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一级分支机构,其中,已在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截至2016年底,中国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跟进境外重大项目约420个,提供各类授信支持约600亿美元。  从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来看,在金融支持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需要破解。  第一,资金供求缺口及期限匹配问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其资金需求量巨大。据估计,未来几年,仅亚洲基础设施投资每年就可达8000亿美元。但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期限长,资金回收周期则更长,少则10年、多则30年。相对而言,项目融资的资金来源一般期限较短,传统的银行贷款、保险资金、债券以及融资租赁等期限通常为5~10年。  同时,沿线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体系尚不完善,资金外流现象突出。此外,区内不同国家在资金供需关系上也存在巨大差异:东亚国家普遍储蓄率高,有些国家甚至超过40%,在寻找更为有利的投资领域;中欧、北非等国家储蓄率较低,往往不到20%,难以满足投资的需求。  第二,区内货币支持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投资、贸易规模巨大,但是由于区内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不高,交易中仍主要使用美元、欧元等第三方货币进行计价和结算。根据2017年1月SWIFT的全球货币国际支付份额排行,人民币等六种区内货币已跻身前20名,但总份额不到6%。如果第三方货币在流动性方面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区内正常经贸往来。但是使用区内货币,则面临着兑换成本和汇率风险较高等问题。  第三,金融业服务能力问题。“一带一路”建设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相关周边市场,金融服务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跨境。此外,“一带一路”建设涵盖政府、企业、个人等多个层次以及投资、消费等多个领域,金融需求复杂,相对而言,区内金融业国际化程度不高、综合化服务能力不足。目前,金融业服务格局仍然比较单一:中国金融业参与多,国际金融业参与相对较少;政策性金融向纵深拓展,商业性金融积极性有待提高;传统性金融产品丰富,创新性金融供给不足。  第四,风险管理与化解问题。部分国家自身实力不足,资金投入、运营管理、履约还款等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多边合作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难度较大。同时,沿线国家经济、金融、社会环境差异明显,部分国家地缘政治风险不容忽视,风险防控难度较大。此外,中国企业、金融机构“走出去”经验不足,相关风险管理能力不够,风险问题更加突出。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谱写支持“一带一路”创新实践新篇章
  中国金融业一直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金融业理应勇于担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金融大动脉的供血能力。总体而言,完善的“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体系应该坚持多元、立体以及市场化的要求:将多边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国内外投资者都纳入进来;充分利用各层面资金来源和各类型投融资产品及工具,构建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资金价格、运作机制和经营管理要坚持市场化原则,提升可持续性。  第一,项目贷款与创新金融产品“双管齐下”,化解期限匹配问题。充分发挥国际金融机构、政府性基金、政策性银行等公共资金的引导与示范作用,撬动长期性商业性资金参与。金融紧盯沿线重点项目,发挥项目贷款期限长、贷款条件灵活等优势,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核心项目提供稳定资金。同时,创新金融工具,将长期红利转化为短期可见、易得的投资收益,吸引各类资金。例如,通过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和发行债券、外汇理财计划等方式,将私人资本纳入“一带一路”项目建设。  第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小币种交易,“长短结合”提高货币支持效率。推进人民币清算渠道建设,为客户提供完整安全、优质高效、简便经济的全球支付清算服务,改善人民币国际化运作环境。积极推动人民币在“走出去”重大项目中的运用,拓宽海外人民币运营和投资渠道,鼓励在沿线国家、地区使用筹措的人民币资金。同时,拓展区内小币种交易业务,降低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稳步增加可报价货币数量,实现对“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覆盖;积极开展小币种的现钞、现汇结售汇业务,拓展远期结售汇报价业务。  第三,加强同业合作和业务创新,全面提升跨境、多元化金融服务能力。加强区内、区外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网点覆盖、市场熟悉程度、资金来源、金融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针对“一带一路”金融需求特点,以传统业务为基础,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提升全方位服务能力。同时,加大对沿线重要战略支点地区的网点布局,充分发挥已有机构的业务辐射能力,提升全面覆盖能力;在重点区域积极整合网点资源,提升服务效能。例如,2016年,中国银行将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机构整合进中银香港,整合后第一年,上述地区的新增授信就较上年增长202%。此外,为破解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全球性难题,中国银行创新推出跨境撮合服务。2013年以来,以沿线国家为重点成功举办30场跨境撮合活动,现场达成合作意向5000多项,目前已形成2000多项实质性合作。  第四,强化风险控制,构筑完善的风险管理“堤坝”。建立全球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模式以及全球额度管控系统,实现境内外、多业务风险全覆盖。积极开发货币互换、掉期等各类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利率、汇率等风险。推动风险对冲与交易机构,信用调查与评级机构、保险机构等各领域的协调配合。特别地,秉承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市场原则,吸引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机构参与进来。例如,引进各类国际信用担保机构,促进国际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发展,提升风险分散效能。此外,引进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信息共享。在支持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针对部分国家的外汇管制,帮助设计解决方案,化解收汇难题;参与对外谈判,帮助企业规避合同中的不利条款,最大限度保障企业的利益。  第五,引导国际资本向“一带一路”聚集,满足建设资金需求。持续提升金融业在国际金融中心的资金运作能力,调动全球资源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在境外债券市场的筹资力度,增加发行规模、打造一批标志性的、有影响力的项目,吸引更多国家和企业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改变欧美银行业主导的局面。例如,继2015年6月在国际市场上发行40亿美元债券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之后,今年4月11日中国银行再次组织5家海外分支机构成功发行折合约30亿美元的债券,国际投资者认购活跃。  国家战略机遇就是金融业的发展机遇,国家的战略要求就是金融业的重要工作目标。未来,中国金融业需继续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全力打造“一带一路”资金融通方面的主干线、主渠道、主动脉,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再上新台阶。■
  作者系中国银行行长  (责任编辑贾瑛瑛)
责任编辑:王琛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嘉金融服务跑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