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电脑的产品?整体产品包含五个层次层次好,核心,形式,附加

【图文】联想产品策略品牌包装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联想产品策略品牌包装
&&有关联想公司的产品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联想集团的市场营销战略分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联想集团的市场营销战略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问题详情
从产品整体概念来说,它可分为()
A.潜在产品
B.核心产品
C.期望产品
D.形式产品
E.附加产品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从产品整体概念来说,它可分为(&&)&&A.潜在产品&&B.核心产品&&C.期望产品&&D.形式产品&&E.附加产品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用户购买物质产品是为了使用产品的功能,因而产品的功能一般分为(&&)。&&A.基本功能&&B.外观功能&&C.价值功能&&D.辅助功能&&E.使用功能2名牌产品能提高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A.知名度&&B.广度&&C.深度&&D.美誉度&&E.占有率3名牌策略是企业产品策略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A.生产名牌&&B.创名牌&&C.保名牌&&D.销售名牌&&E.发展名牌4产品寿命按其发生、发展的周期规律,一般分为(&&)。&&A.试制期&&B.投入期&&C.成长期&&D.成熟期&&E.衰退期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每天只需0.4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你被选中为
扫一扫-免费查看答案!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提示:请截图保存您的账号信息,以方便日后登录使用。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什么是休闲农业产品?休闲农业产品包括哪些内容?
产品是可以提供给市场的任何一种东西,它能够引起注意、被得到、使用或消费,以满足某种需要。
这让我们联想到产品的有形物象,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通常使用的实物性物品。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这个概念已经无法涵盖产品的全部内涵,普遍认为服务业的产品是有形制品和无形服务的结合。
旅游行业的旅游产品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①旅游产品是旅游线路;
②旅游产品是旅游景区;
③旅游产品是无形服务;
④旅游产品是整体产品。
什么是休闲农业产品?它包括哪些内容呢?
休闲农业产品概念的核心就是需求。休闲农业企业在市场上所销售的产品应该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而生产的产品。
从休闲农业消费者的角度而言,他们支付一定的费用,只是获得和价格等值的休闲农业产品的享用权,而并没有获得休闲农业产品的所有权。可见,休闲农业消费者最终获得的是一次休闲的经历和沉淀于心灵的感受。而这种获得是休闲者在休闲游乐期间经历的各种有形和无形因素的总和。
从休闲农业供给的角度而言,休闲农业产品主要包括初级农产品、农作物加工品以及具有旅游产品性质的农业景观、农业体验性实物和为休闲者提供的各项服务等,是实物和服务的总和。
休闲农业产品应包含以下3个层次(下列图示)
第一个层次是核心产品。核心层次是休闲农业产品的基本效用(即使用价值),它主要通过旅游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整体性融合而集中体现出来。休闲农业消费者大都是城市居民,他们对六大要素的要求有其特定的农业偏好,消费者获得了核心层次的效用就获得了核心利益。
第二个层次是形式产品。休闲农业核心产品向旅游者提供了基本的使用价值,但是市场上无论实物产品还是纯粹劳务产品,其基本使用价值必须依托某种形式的载体才能实现交换,所以第二个层次是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即市场上出售休闲农业产品的实物或劳务的外观。即使是纯粹劳务产品,如园区导游讲解、茶艺表演、民俗歌舞等,也具有类似形式上的特点。因而,任何一件休闲农业产品都具有某种特定的外观。形式产品包括:类型、品质、形态、商标、价格等。
第三个层次是延伸产品。延伸产品是指休闲农业企业为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所提供的相应服务和附加利益。如旅游咨询、优惠付款、礼品赠送和安全保卫等。休闲农业企业利用附加利益和附加服务提高休闲农业产品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由此可知,休闲农业产品是一个整体系统,每一个层次的完善才能真正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求,任何一个层次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整个产品的延伸力。
例如,消费者品尝乡村美食的时候遭遇价格陷阱,流连忘返的时候找不到留宿地点;游览乡村的时候被 蚊虫叮咬;需要服务的时候面对冷漠和嘲笑……每一种不足都足以让休闲农业产品受到致命的打击。因此,必须注重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整体质量,从而提高休闲农业整体产品的竞争力。
文章来源:中国农林科技网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科技助推农业发展,平台聚焦产业对接,打造农林行业专业的综合信息平台
科技助推农业发展,平台聚焦产业对接,打造农林行业专业的综合信息平台
今日搜狐热点当前位置: >>
联想并购IBM全部PC业务动因分析
扎.1jt.’一预经)f谎波?~。。。,1疆-蠹j誉方惑;∥。:一“I?!年一i级;参二氇(;=;I兰攀; 啭吖“’考,。ii北气垂落衡黔罄^’, 。。,,?j:,一j研究隽:,向:≥≤般窖寝。蠢,’1、一,,。j,。一‘.。:一?‘。。々一论文题目j.1一 联想勇:购勺国M。登部既 业务动囡分析? 曩≥董|j…=j,≥,u一:“。.:,■. +‘,一,¨^”鏊蒸j{二◇碜’氯篝莓弱_-.。毒。’+1|一o j。馥’:妒、瓣氍然教授_爹1:一”十j。黎慧缨黪:j、≯譬董糍墨-?萋萋 摘要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定要走产业集中道路,垄断竞争格局是市场 经济成熟形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渐完善,全球经济 ~体化和资本流动国际化,兼并浪潮更是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公司并购不仅影响着企业 的生与死,而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与衰,影响着一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争夺战的胜与负。 跨世纪的新一轮竞争已经展开,发展以IT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 竞争的焦点。中国IT产业集中的道路也只能是政府为主导,通过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建立市场化的微观基础,以兼并收购为主要手段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重组的产业集中过 程。通过并购实现集中,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是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产业发展的 方向。 2005年5月中国联想集团收购宣布完成对美国I 联想并购IB M的P B BM个人电脑(P C)业务的收购。C业务为中国企业探索跨国并购道路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内容。此次联想收购IM的P C业务正是中国本土IT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重要探索。联想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通过并购,逐渐 走向集中,走向国际化,进而实现全球化经营。本文以联想并购IBM为案例,分析了世界 和中国IT产业的并购和产业集中过程,并着重分析联想并购IBM全部Pc业务的内在动因 和外在环境因素。论证了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结构逐步走向成熟以及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并购、走产业集中的道路既是IT产业和企业本身的内在 需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笔者在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中国 IT产业实际的基础上,提出联想并购IBM全部Pc业务是在不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 势和区位优势的前提下进行的,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己使上述前提条件发生了改 变,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里,企业要解决的已经不是能否跨国化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化 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赢得优势的问题。联想并购IBM就是以获取上述三种优势为目的的跨国 并购。联想并购IBM对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企业如何获得企业急 需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关键词:并购产业集中联想集团全球化竞争优势 AbstractIt is demonstrated by the economic theory thatnomarket economy become mature withoutindustry concentrmion and monopoly competition is the mature paaem of market economy.The 1980’S has witnessednot only propelledasurge in th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ofcorporations(M&A),whichforward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andthus improved the economic growthpagern of the whole world.Asaofonesingle nation,but also changed greatly theeconomicnew round competition has commenced in the new century,the development of IT industry has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orld economy competition.The concentration of China’S IT industryCanalso be achieved byM&Aasthemajor means.It is not only the current of the industrydevelopment allviaalong the world.but also the仃end of China’S industries to achieve concentrmionM&Aand thus tOadjust theindustry configuration.The Lenovo Group Limited announced the closing of the acquisition of Computing Division by Lenovo inIBM’SPersonalMay,creatinganew international IT competitoraandthethird―largest personal computingChina’S IT corporation to become experience for those China’Scompanyain the world.It isvery important exploration for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which will provide much valuablewho alsocompanieswantto bea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byM&A. Withoutto achieveexception,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novo Group Ltd.is also actualized byM&Aconcentrationandthus to becomea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with the adjustment ofLenovoIT industry.This thesis takes the acquisitionasoflBM’S Personal Computing Division byconcentration of the worldasthecasetoanalyzethe process ofM&A andwellasChina’S ITindustry,especially the externalThe thesis distinguishescausesand intemal cause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acquisition. witll the internal cause,which the intemalcause causethe externalcausemeansthe motivation ofM&As andtheextemalmeans the conditions and situation.It iSthus demonstrated that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China is establishing its own market economy and the world economy is moreandmore globalized,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by the IT corporation and IT industry,but alsoonindustry concentration is not only requiredinevitably demand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globalization.Based reality ofChina’S IT industrytheandJ.H.Dunning’S Eclectic Theory of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the thesis brings forward the point of view that the acquisition of Division by Lenovo wasIBM’sPersonal Computingaccomplished without the advantages of ownership,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the newerainternalization(i.e.OLD.Thechanged the precondition ofM&A…OLI.Inof globalization,it is not necessarytofor the corporationsto worryabout the above said preconditions but howobtain competitiveadvantages in the globalized market.The aim ofthe acquisition of IBM’s Personal ComputingDivision by Lenovo is namely to win the three advantages--OLI.Lenovo’s practice has led the way for those corporations in China whichcorpormion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whilearein relatively inferior position comparing with theto obtainwantingthese advantages.Keywords:Merger&Acquisition,IndustryGlohaUzation,Competitive AdvantageConcentration,Lenovo Group Ltd?,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电子版授权使用协议南开人学工作和学习期问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己通过论文答辩。跄文《聃鼋购珥K铆咒业≤动1司豸杆f’系本人在本人系本作品的唯一作者(第一作者),即著作权人。现本人同意将本作品收 录于“南开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本人承诺:己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 版与印刷版沦义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而引起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本人完全了解《直珏主主笪煎焦羞王堡往二焦旦堂焦论塞曲重!!壹堡;L-同意南开大学图书馆在下述范围肉免费使用本人作品的电子版r本作,口1呈交当年,在校园网上提供沦文目录检索、文摘浏览以及沦文全文部分 浏览服务(论文前16页)。公开级学位论文全文屯子版于提交1年后,在校园网上允 许读者测览并下载全义。注:本协议托对于“非公开学位论文”住保密期限过后同样适崩。院系所名称:7习际南善彳交。怍者签名:与参岛学号:03f'弓乙日期:切占年f月2日 导言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2005年3月10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终于完成了对中国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个人电脑(P C)业务的审查,总支出额17.5亿美元,被业界人士称为“蛇吞象”的联想并购风波也终于尘埃落定。毋庸置疑的是,入世以后中国需要一大批跨国公司作为中国参 与全球经济竞争和发展的主力军。而联想并购IBM的P C业务以及由此引发的风波,为中国企业探索跨国并购道路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内容。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在加入世贸 组织之前,中国企业主要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跨国 并购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方式。此次联想收购I 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重要探索。 在过往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全球共发生了五次大的兼并收购浪潮。公司并购活动不 断从行业内部向跨行业发展,从国内并购向跨国并购发展,从发达国家向全球扩展,从最 初的横向兼并向纵向兼并以及混合兼并发展,终于汇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尤其是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渐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本流动 国际化,兼并浪潮更是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公司并购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生与死,而且影 响着一个国家的兴与衰,影响着一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争夺战的胜与负。因此,我们对关系 到一个国家经济兴衰的公司并购,不能作壁上观,而应当对其产生机制及发展规律有所了解和把握。BM的P C业务正是中国本土IT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一定的市场结构的基础上,有什么样的 市场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竞争格局,这样的竞争格局往往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和绩效,反过 来又影响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看,生产的组织形式是 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而生产的组织形式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又起着巨大的促进作 用。并购重组与产业集中正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对生产力和市场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的一条支线。从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背景和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结构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并购集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正是建立在这个经济发展实践基础之上。翻开中 外经济理论史和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一条非常清晰的线条: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是与市场结构的产业集中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联想为代表的中国IT企业的跨国并购之路,也正是 牲出,f州16M,正滞PL业务础豳分糖沿着这个清晰的线条展开懿。对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来说产业集中与市场结构的成熬是一 百年前的既成事实,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历史,现代经济研究的前提;对于非典型资本主义 国家来说,产业集中在二战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较短时间内就已经基本完成,目前 面临的是反垄断、维护市场公平秩序、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对于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 结构的中国社会来说,这却是一个关系中国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具有重要现实 意义的论题。二、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共分四个章节: 第一章讨论有关并购集中的经济学理论和并购浪潮回顾。先后阐述了垄断理论、规模 经济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然后对五次并购浪潮进行了探讨,阐述了 五次并购浪潮与产业集中、产业集中与市场结构、市场结构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之间的 关系,探讨并购集中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证明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走产业集中道路,垄断竞争格 局是市场经济的成熟状态,并购是实现这一格局的主要途径。 第二章以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实际为基础,以联想并购IBM为案例,分析了世界和 中国IT产业的并购和产业集中过程,着重分析联想并购IBM全部Pc业务的来龙去脉和外 在环境因素。 第三章阐述了在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和IT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联想为 适应环境变化而通过并购,构建新的竞争优势的内在动因。 第二和第三章从客观现实的角度论证了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结构 逐步走向成熟以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并购、走产业集中的道路既是IT产业 和企业本身的内在需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第四章主要阐述联想并购IBM对中国IT产业产生的示范作用、启示与影响,及对中 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跨国并购的展望。三、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研究中力图遵循下列原则2 啦心井燃lBM茔韶Pc业备葫逸分辑(--)比较分析与逻辑推理相统一的原则。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企业并购、不同类型企 业并购等的比较研究,试图揭示出企业并购的内在机制。 (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统一的原则。通常来说,规范分析试图对某一现象存在 的合理性做出评判,实证分析更为关注事实,二者是互为前提的,本研究试图结合这两种方法,在每研究一个问题时,遵循规范――实证――翅范的分析孰迹来研究中国IT企业跨国并购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三)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并购是企业行为,微观分析是基础, 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但企业并购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经济结构等宏观环境下进行的, 不可忽视宏观因素的影响作用。本文在研究中,力图做到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把 全球跨国并购大潮下的中国IT企业并购作为研究的重点。 (四)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统一。把一般理论应用于国外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并购外国 企业的实践,钵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3 第一章并购理论溯源及并购浪潮回顾并购指兼并、收购(英文并购一词的缩写M&A是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的第 一个大写字母)。…权威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是:“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公 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企业是投入诸 如机器设备、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产出商品或劳务的场所。企业获取生产要素 的途径或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获得,即企业直接向生产要素提供者购买;二是间接向生 产要素拥有者购买。企业并购是间接获得生产要素的一种方式。公司兼并与收购,是市场 经济的产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发生在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 本主义的过渡阶段。经济实践是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曾对公司并购 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提出了阐述了垄断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与国际生产折 衷理论等,为公司兼并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并购的实践活动。第一节并购理论溯源一、垄断理论企业并购对于资源配置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企业通过并赠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 产成本形成了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企业并购形成了卖方集中,增强了生产者主权,形成 了潜在的市场势力,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垄断,从而可能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无论何种 并购都导致了企业规模的增大,导致企业市场上谈判力量的增强,信息获取能力的增强, 在行业内竞争优势的增强。当横向兼并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规 模经济性的同时,也形成了产业集中,增加了形成市场势力的机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垄 断,从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并购集中的市场效率集中表现为对其结果一垄断的市场效 率的分析。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扩张规模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效率,而是为了追求、加 强其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可以肯定的是,确有一些企业的并购扩张是为了取得垄断地位 以谋求垄断利润,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并购不能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则并购也就难以 为继。因此,企业的最终规模将取决于垄断与效率的力量对比,取决于垄断及效率所带来 的利润大小的对比。换言之,企业的最佳规模是由垄断及效率所带来的边际利润的均衡点’毕肖辉,《企业兼并论》,陕西人民出版杜,1997年版,第7页。 4 丝墅兰丝丝竺叁塑竺些塑!璺竺堑所决定。“’ 具体地,又有二种流派:结构理论和动态竞争理论。(一)结构理论传统主流经济学观点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看待垄断。从垄断集中对市场结构和行为 的影响,提出垄断低效观点。首先他们认定垄断必然限制竞争。古典经济学家推崇竞争, 把垄断作为竞争的对立面加以抨击。在古典经济学中著名的“马歇尔两难”正表明了经济 学在垄断与竞争关系上的困惑。他们认为由于垄断破坏了市场竞争,所以垄断必然是低效 的a结构理论认为,一个产业集中程度越高,则竞争程度就越弱,如果少数儿家公司的营 业额占该行业营业额的比重很高,则那些大公司在价格与产量方面的决策将会产生相互影响,由此有可能引起这些公司之间的合谋行为。按照这一观点,产业集中度越高,越应该采取反托拉斯行动。 亚当?斯密认为垄断,尤其是封建垄断是竞争的最大障碍,对国民财富的增长有着各 种不利影响:l、市场供给数量减少。2、促使市场价格上升。3、社会福利减少。4、不利 于企业良好的经营。因为“独占乃是良好经营的大敌。良好经营只有靠自由和普遍的竞争 才得以普遍确立。”“1含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垄断理论把斯密的垄断和竞争理论系统化,形 式化为完全竞争理论。 结构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完全竞争理论模式。按照该理论,任何对完全竞争模型的偏离, 都会导致生产者对价格与产量的合谋行为,从而使厂商获得高额利润,消费者则不得不接 受高价格。 完全竞争模型在解决一些经济政策难题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一理论存在的主 要问题就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工商业竞争的动态影响。实践对这种理论提出了挑战:第一, 一国国内某一产业的集中度,并不是一个很恰当的衡量指标。因为在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中, 一国产业集中度高的企业受到了越来越强劲的国际竞争的挑战,这种行业中的大型跨国企 业往往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样,以国内产业集中度为指标,通常不能衡量该行业国 际范围的竞争水平;第二,集中度的衡量办法,是通过区别企业产品或生产倾向来定义市 场的,没有考虑到更多的影响因素;第三,该理论受到混合并购进一步的挑战。由于混合 并购不影响单一产业的集中度,所以很难用传统完全竞争理论来衡量。川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一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译本,第456页。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T9年,第182―183页。 5 城怂并鹣lBM全部Pc业务动齿分析(二)动态竞争理论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垄断的认识也在不断 深化。许多经济学家对完全竞争和完全排斥垄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垄断竞争理论的 发展对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前提提出了严厉的质问“他们易于处理吗?他们与现实世界相 吻合吗?”罗宾逊夫人从不完全竞争理论出发认为完全竞争并不是理想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会自然倾向于对社会产生尽可能大的利益一像这样美妙而天真的理论,经过一番辩论之后,看来是永远不能恢复了;假使能树立一个新的正统观念的话,其复杂和老练程 度,将大大不同于旧的正统观念。”“1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从买方市场的角度指出, 静态的一般均衡局面和帕累托最优标准是不可取的。在美国1890年仅以一票之差通过的 《谢尔曼反垄断法》以及随后的相关法律正是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的反垄断基础上的,几十 年来受到了越来越猛烈的抨击。这场运动不仅认为政府应该对优胜劣汰听之任之,应该对 自然垄断袖手旁观,更指出真正的垄断恰恰来自于政府在行业入口所设置的障碍。历史表 明,自然垄断总是很快被新形势摧毁,但由政府造成的垄断则总是根深蒂固,积重难返。 动态竞争理论认为,公司已往的经历对于形成有效的团队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司 之间管理效率方面的差异会造成公司赢利水平的差异,由于存在着公司的组织优势和其他 效率优势,所以公司之间的成本水平和产品质量就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成本低的公司可能 会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这种高市场份额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高行业集中度,将会导致更有 效率。 结构理论与动态竞争理论是两种对立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结构理论认 为集中度是公司行为与业绩的原因,从而把市场集中度看作是制定并购控制政策的唯一重 要标志,高的市场份额也被看成是串谋行为的证据;动态竞争理论则认为产业结构是公司 相对效率与业绩的结果,高的市场份额仅仅反映了高的市场效率,这种理论认为,将关注 焦点放在产业集中程度上的反垄断政策,将会惩罚那些最有效率的公司,从而可能会降低 整个经济效率。二、规模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存在某种技术经济原因,随着产出的增加,一些费用将得到分摊,从而增加企业的收益。显然追求规模经济是企业并购的一个主要动机,但应用这一理论须“1罗宾逊夫人.《经济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64页。 6 №≈升蚺lbM I主冲Pc监蒉功戡分折具备下列前提:并购的企业须具备资源利用上的互补性;企业所处的产业应具有规模经济 的可能性;企业并购前未达到规模经济水平。 规模经济(EconomyofScale)是指在增加投入要素数量的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公司并购可以扩大企 业生产经营规模,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所谓规模经济(Scale Economy),是指企业生 产和经营规模扩大而引起企业投资和经营成本降低从而获得较多利润的现象。换句话说, 规模经济就是产品的单位成本随着企业规模即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渐降低。在经济学中, 这种现象又称作“规模收益递增”。其具体机制是: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投入 的增加,当产量达到某一临界值Ql时,单位产量的平均固定成本开始下降,进而导致平均 成本的降低,这时开始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增加的比例会继续大于 投入增加的比例;当产量增加到下一个临界值Q。时,产出增加的比例不再大于投入增加的 比例,规模经济效应停止。也就是说,当产量处于Q。与Q:之间的区间时,产生了规模经济 效益。 企业的投入产出有一个适度的规模问题,在适度的规模以内企业的利润或效益最大。只有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一最佳企业规模之后,才能更好地利用一些先进技术设备、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分工,提高投入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收益,以在竞争中处于有 利的地位,最终战胜竞争对手。否则企业规模狭小、投入产出率低、生产成本上升、产品 的个别价值大大高于社会价值,就难以完成其由个别价值向社会价值这惊险的一跳,从而 失去竞争性。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生产厂家纷纷进行资本积累,以不断扩大 企业规模。 但是,企业的资本积累会受到剩余价值率和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并且,社会资 本掌握在相互独立分散的经济主体手中。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财富的增长是迅速的,其数量是巨大的,但从每一个点来看,从每个个别资本来看,其增长则是有限的。然而社会生活会为自己选择出道路。资本集中很快越过了这些限制。通过竞争大资本吞并小资本, 小资本联合成大资本,这就大大加速了个别资本的增大过程,壮大了个别资本的力量,使 单个资本很快满足了最佳企业规模对资本扩张的要求,使一些企业很快达到了最佳规模, 获取了规模收益。因此,最佳企业规模的形成离不开企业间的购并,企业购并是企业最佳 规模形成的重要机制。 最佳企业规模的不断上升促进企业购并高潮的频繁发生。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一定的 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下,企业的最佳规模有一个基本确定的取值范7 牲想井鹋lBM全部Pc业务动戳分析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等在生产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这种最佳企业规模在不断地攀升和提高,并由此诱发起一阵阵企业并购高潮。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客观地存在着一个最佳企业规模,达到这一规模,企业就能处在规模经济状态,从而获得规模收益;否则达不到最佳企业规 模,企业会处在一种规模不经济状态,就不能获得规模收益,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因此,处于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每~企业,都在极力扩大资本的投入,利用收购兼并等手段 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力图达到最佳企业规模,获得规模收益。因此,企业购并是企业扩 大自身规模,获取规模收益的重要手段,规模经济是企业并购的内在动因之一。三、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效率”为出发点,重点考察为什么在一个资源配置通常被认为是由 价格机制所调节的专业化交换的经济中,厂商具有生存、扩张的意义。该理论认为企业和 市场是两种可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通过将市场交 易内部化而节约费用。诺贝尔奖获得者R.科斯指出:“组织的存在是由于市场交易具有成 本。”“1为完成一笔交易,必须了解价格行情,收集、分析与整理信息,签署合同和履行合同,并承担违约的风险和损失,等等。0.威廉姆森在《相机抉择经济学》中指出,由于技术上的互相依赖,如前序厂商定价过高势必促使后序厂商寻求替代的可能性。前后序厂 商相关度的提高将导致纵向合并的产生。企业通过纵向合并将原来的买卖关系转化为企业 内部调拨关系,从而降低交易费用。“1认为,企业并购是用企业内的组织协调替代市场, 从而节约交易成本。 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势力是两种不同而又可以相互取代的交易体制,交易费用的高低 决定了人们究竟是选择市场还是选择企业。企业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合约的连接,而市场也 不过是一个提供人们相互签约的场所。“倘若价格机制能有效地配置资源,那为何在公司 内仍需对资源配置进行计划和指导。创建公司成为有利可图之事的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存在着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这一成本可以归纳为许多因素:a发现市场价格的成本及b谈判和签订合同的成本。””1企业内部的交换特点与市场交易的特点是不同的。企业内部交换 是同一个利益主体的分工与核算,交换双方的利益基本一致,而市场交易则是两个利益主…R.科斯,“论企业的性质”,《管理世界》,1994第6期‘“Willington,0.E,btaukekandl=ZlerackJes:Analogies andAntYtrust ImplYcatYon,New York。Free Press,1975m麦克尔?派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1页. 8 ?“一心/f,臼t6tH t¨nt。L业疳啪幽"廿f体之间的产权让渡,具有利益对立的特点。企业的主要特征是通过企业家而不是市场机制 来配置资源,组织经济活动。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协调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企 业用于寻找贸易伙伴、订立合同、执行交易、讨价还价、监督违约行为并对之制裁等方面 的费用支出。当市场的交易费用很高时,市场不再是协调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应通过企业家将交易内部化来节约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成本。处于生产链上的企业进行纵向兼并,可以使部分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内部完成,而纵向兼并前,这些购买投入要素或销售产品等生产经营活动却要在市场上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完成。由于市场中存在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相当大的交易风险,为 了降低这种交易风险,可以考虑三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永久性契约、一系列短期契约 和纵向并购形成纵向一体化。永久性契约可能会带来两难困境,各个独立的当事人按照对他们自身有利的方式来解释契约的含糊不清之处,各种分歧只能通过无休止的争论或是最终通过诉讼加以解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应该巨细无遗地规定好各种应急的办法。即 使假定企业能够做出详尽的规定,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由于长朔契约和短期契约二者都容易受其制约的这些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实行一 体化生产,使市场交易风险内部化、投资机会内部化,从而避免有效率的投资与有效率的 连续陛决策二者之间的冲突,企业生产过程中前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差异可通过内部控制机制很容易地加以解决,可以相应地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交易费用的节约是企业兼并收购产生的一种重要原因,而企业兼并收购的结果又直接带来了交易费用的节约。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不仅仅是商品的生产单位,而且还需要在产前、产后迸行大量的交易活动,以实现其产品的价值,这些发生在流通领域的交易活 动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不可少的环节。这些交易活动包括企业全部投入产出品采购、推销、包装、调运、保管、储存等活动,也包括与此相关的信息收集和传播、客户的搜寻和联系、洽谈业务、签订和履行合约等活动。这些交易活动本身还包括着风险责任,必须对此交付一定费用,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导致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结构 的变化,进而改变交易费用的支付量,使原有企业市场交易“内部化”,将兼并前供、产、销不稳定的市场关系变为相对稳定的内部分配关系、将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将未知的变 为已知的,从而可以降低因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而形成的风险费用。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John Dunning)教授于1977年提出的了一个更一般和广泛适9 耻蟪'}鹅lBM全部Pc业务动凶分拆用的理论模式,它包容了多派学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这就是国际生产折衷理 论(EclecticTheory 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1他认为,一国的国际经济活动包括商品贸易、资源转让、国际直接投资的总和。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 国际生产的解释都是不全面的,只是孤立地对国际直接投资做出部分的解释,没有形成一 套将国际贸易、资源转让和国际直接投资等对外经济关系有机联系起来的一般原理。国际 生产折衷理论吸收了原有各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区位理论,对各国对 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做出了解释,并分析了各国的国际贸易、资源转让及对外直接投资 中选择直接投资的原因。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三优势模式”(0.I.L Paradigm),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 优势和区位优势。邓宁认为跨国企业所拥有的这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决定了它所从事的 国际经济活动的方式,其中这三项优势是不分主次的。“1所有权优势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 的大于外国企业的优势。它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金融和货 币优势以及市场销售优势等。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 内部化过程中所拥有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将拥有的资产通过内部化转移给国外子公司, 可以比通过市场交易转移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到底是选择资产内部化还是资产外部化取 决于理沦的比较。区位优势是指企业在具有上述两个优势以后,在进行投资区位要素选择 上足否具有优势,也就足说可供投资地区是否在某些方面较国内优势。区位优势包括:劳 动成本、市场需求、自然资源、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政府对外国投资的政策等 方面的优势。 邓宁认为,这三类优势都不能单独用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企业只有在具 备这三类优势时,爿可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邓宁对三类优势以及它们在决定企业从事对 外直接投资的中的作用作了说明。 邓宁的折衷理论因其高度的概括性、广泛的涵盖性和较强的适用性,被认为是迄今最 完备的、被人们最广泛认同的一个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但也有学者认为,邓宁的理论虽然 解释性很强,仅是因为它几乎囊括了其他各种直接投资理论,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和线索,而且各种优势等量齐观,缺乏逻辑性和主次之分,只是各种理论的简单归总。但需要指出的是,邓宁的理论虽然没有多少新颖之处,它也并非是对其他理论所分析变量的简 单总结,而是对其他理论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综合吸收和系统联系,从跨国公司”Rugman.A.M.“New Theorie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n Assessment of Internalization Theory,”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1986,印.23?5691Kindleberger,Charles P,“Monopolistic Theor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in George Modelskied,and World Orders.’1 ReadingsinInternalionalPoh'tiealEconomy,1975,PP 1―2610 艟想’}购lBM全部Pc业务动崮分析国际生产的高度,讨论这些变量对海外直接投资的作用。另外,邓宁将三种优势视为动态 的,会随着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到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 资的决策。这可以说是比较系统地解释了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及其动态变化 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行为的影响。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不仅限于讨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还力图对企业整个国际经 济活动,即出口贸易、直接投资和许可证安排做出统一的解释,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现实国际经济中,跨国公司不但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还是国际贸易和技术转让的主 体。因此,解释了跨国公司整个国际经济活动的决定因素,就有可能建立一个将国际贸易、 国际直接投资与技术转让统一进行解释的理论基础。邓宁的理论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尝 试。第二节并购浪潮回顾理论界把发达国家产业集中归纳成几次并购浪潮。经过这几次并购浪潮,发达国家的 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不断向更高、更合理、更具有竞争力的层次发展。 美国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产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比较完善,但是这种完善 也是与企业并购的历史同步发展、相互呼应的。 如同大多数学者一样,我们把美国并购历史浓缩为五次大的并购浪潮。如同商业周期 一样,这五次并购浪潮也是峰谷交替,从19世纪末持续至今。这些并购浪潮深刻地改变 了美国的经济面貌,使美国由一个原本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社会变成了今天这个充斥着巨人 身影的国度。这五次并购浪潮,既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又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生产 发展,优化了企业结构和资源配置。 一、第一次并购浪潮。早期美国制造业很少存在潜在的规模经济。美国南北战争前 后出现了生产规模扩大的趋势。南北战争期间和战后,一些资本家从巨额国债、土地投机 和欺诈贸易中获得了巨大利益,产生了一些金融巨头,于是有了迅速的资本积累;成批分 配和成批生产两个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结构和南北战争后公司的性质,现代通讯和现 代运输的发展提高了市场协调性。这些因素在扩大了市场的同时也提高了公司最佳规模的 限度。美国制造业开始了第一次兼并集中浪潮。 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是五次浪潮中最重要也是对美国经济结构影响最为深远的一 次。它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大企业,使其成为支撑美国工业结构的基础,还构筑了现代企业 制度的基本模式,即贝利和米恩斯在其1932年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权》一书所宣l】 帆岱竹蚺18M亡潍PC"业舟硝出悖彗}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时期,其他发达国家也程度不同地兴起了并购和产业集中活动, 这也就是所谓的以横向并购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并购浪潮。这次并购浪潮对于西方发达国 家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使资本主义工业结构出现了永久性的变化, 通过这一次并购浪潮后产业集中度大大提高。完成了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完成了从自由 竞争向垄断竞争的过渡,莫定了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基础。以后的几次并购浪潮都是在此 基础上展开,在产业组织结构格局上没有重大质的变化。第二,第一次并购浪潮加大了企 业制度的创新,企业合并兼并、资本市场和股份制公司的发展使众多家族式管理转向现代 管理、由单一产权结构向多元产权结构转化,进而促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推动了 企业制度的变迁,使资本主义产权结构走向成熟。 二、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西方国家一战后重建时 期。资本市场也逐渐恢复起来,既起到了为战后重建筹集资本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企业 并购的蓬勃发展。20世纪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收购兼并浪潮把西方产业结构 一调整推向了新高度。这次兼并规模比第一次更大。到1929年,继股票市场大崩溃之后, 企业并购也随之降温。 由于1914年《克莱顿法》的颁布实施,横向并购的势头被遏制,纵向和混合并购逐 渐占据主导地位,因而这一时期,新的完全垄断企业出现的并不多,寡头垄断企业却产生 了不少。正如施蒂格勒所说,第一次并购浪潮与第二次并购浪潮区别在于,前者是“为垄 断的并购”,后者足“为寡头垄断的并购”。 三、第三次并购浪潮。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也正是美国经济增长的 黄金时期,持续的经济高涨使人人预期乐观。与前两次企业并购浪潮相比,这一时期的业 并购数量增长很快。从1963一1970年,企业并购的数量达26419家。 这次并购浪潮有两个主要特点:(1)以混合型并购为主。 (2)此次并购浪潮的规模也比较大。在美国第三次并购浪潮期间,面对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欧洲垄断势力为了对付 美国垄断力量的竞争,在战后建设中强调继续提高产业集中,加强自身力量,使西欧拥有 过去没有的国际规模的企业。西欧在这时期继续着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并购浪潮。 四、第四次并购浪潮。几乎整个70年代,美国的企业并购活动都处于相对低潮,这 与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是一致的。到198i年后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1985年进入高峰期, 并一直持续到1990年。 与以往几次并购浪潮相比,此次并购浪潮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次数少,规模大。 从并购的次数上看,即使是高峰期1985年的并购次数也只有3000多次,远不及1970年。12 一t…/t”’㈧li¨¨‘‘LⅡ口∞∞”口|不过从并购规模上看,仅1985年,并购支付金额就达1796亿美元,10亿元以上并购案 达36次之多;从1981-1990年,并购交易的支付金额累计达1.4万亿美元,10亿元以上 并购案累计达247次之多。(二)此次并购还以敌意收购而著称,虽然次数不多,但是并 购支付的金额却很可观,“小鱼吃大鱼”的案例时有发生。(---)此次并购浪潮多集中于石 油、航空、医药、金融等行业,且跨国并购初露端倪。 五、第五次并购浪潮。进入90年代后世界经济以美国为龙头进入长期增长阶段。世界经济特点是: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全球性经济竞争愈演愈烈,以网络技术、生物工程、现代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推动着经济发展,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 作用。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各国企业纷纷以合并、兼并方式进一步改善企业组织结构、 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以形成拥有更大竞争力的联盟或企业集团。在这种背景下新一轮并 购浪潮以更猛烈的势头滚滚而来。这是一场更成熟、更健康、更大气磅礴的并购浪潮。美 国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发生、发展与整个90年代美国经济周期是很合拍的。1992年美国经 济开始逐渐恢复,之后连续走强在此期间,美国企业并购活动也亦步亦趋,从1994年开 始升温,1999年达到顶峰。之后,受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并购活动 也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 “9ll”事件之后,下滑态势已无可挽回。第五次并购浪潮与前几次并购浪潮相比不但在量上处于不同的级别,在质上也有了很 大的区别。然而,并购与产业集中、并购与垄断格局的形成与调整,并购与市场秩序的成 熟,并购与竞争的史加激烈这些总趋势并未改变,相反,由于这种变革发生在我们生活的 时代,并且被放大了而使得这种趋势变得更明显了。 从以上对五次并购浪潮的阐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次的并购浪潮都是 一次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一次并购浪潮的横向并购实现了产业组织结构的规模化集中,形 成了垄断格局。第二次以纵向并购为特点的浪潮使垄断企业减少了交易费用,形成了寡占 性垄断竞争,使产业集中的格局调整更加完善。第三次浪潮的混合并购强化了垄断企业的 经济实力和经济地位。在产业集中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本的更高度集中,大型企业的经营领 域与活动范围延伸到许多与企业毫不相关的领域,导致自身的组织结构、业务结构发生了 新的变化。第四次浪潮是对新的市场、技术、条件下垄断组织结构的调整,对市场结构变 化的适应,对过去垄断组织不合理状况的纠正,同时随着市场的扩大,垄断组织的规模却 在不断扩大,虽然市场占有率和产业集中度没有太大变化。 从产业组织随着并购浪潮的发展而变化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条产业集中道路的强 化、完善过程。随着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市场秩序趋向一种稳态,垄断组织的实力在加13 ――.型型竺竺塑竺些垒丝堡丝强,在更高层次的竞争中不断形成更完美的垄断竞争。 尤其是第五次并购浪潮把这种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的调整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高度。而 且第五次并购浪潮与前几次相比,第五次兼并浪潮集中体现出了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战略 的新特点,这一特点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吻合,反映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 系。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都在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跨国公司不再拘泥 于国界的限制,也不再把视野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国家,而是由国际化经营向全球化经营转 变。这是经济全球化迫使跨国公司进行战略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反过来推动经济全球 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并购浪潮的掀起正是在这一国际经济大环境下发生的,通过并购实 现在本行业的全球竞争优势。近年来全球并购规模越来越大和大宗交易个案的增加,都反 映了跨国公司力求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意图。震动欧洲的沃达丰恶意收购曼内斯曼一案, 便充分证实这一点。这次并购浪潮的特点是;并购规模越来越大,形成的垄断企业规模越 来越大,并购日益跨越国家的界限,企业规模对垄断的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企业购并规模呈直线上升趋势。根据国际数据中心(IDC) 的统计,全球并购总额,1998年为i.4万亿美元,1999年为2.4万亿美元,2000年为 3.4万亿美元。2000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英国沃达丰公司吞并德国曼内斯曼公 司这两桩交易金额超干亿元的并购案将跨国公司购并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也标志着业己 历经多年的跨国公司合纵连横之势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这种强强合并对全球经济的影 响十分巨大,它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刺激了更多的企业为了维持在市场中的竞 争地位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热的并购浪潮之中。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使得企业购并的视野 和触角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容易地跨越国域, 其垄断程度也无法用原有的概念来测度。在顶级大企业间的跨国并购扩大了垄断的边界。 市场全球化,竞争全球化、导致产业集中与 垄断概念的全球化。14 牲总丹蜘lBM:亡砧Pc业务础W甜卿第二章联想并购IBM全部Pc业务外在动因本文第一章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证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定要走产业集中道路,垄断竞 争格局是市场经济成熟形态,而实现这一格局的主要途径是并购。信息技术产业 一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y,简称IT产业,系指信息技术产品生产或经济活动的总称。中国称IT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它主要由计算机技术产业和通信技术产业组成, 微电子产业和软件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IT产业是一个战略性产业,具有技术密集、 资金密集的特点,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纪之交,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 表的新的IT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为了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许多发 达国家纷纷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IT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发展中国 家也在采取对策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跨世纪的新一轮竞争已经展开,发展以IT为中心的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中国IT产业集中的道路也只能是政府为 主导,通过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市场化的微观基础,以兼并收购为主要手段进行 重组的产业集中过程。通过并购实现集中,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是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也 是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在本章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联想并购的来龙去脉,然后再据此着重 分析联想并购IBM的外在环境动因。第一节联想并购I阴全部Pc业务始末联想20年发展史一是中国IT产业发展的缩影,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一个土生土 长的国内公司成长为跨国巨擎,联想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世界经济 的全球化,通过并购,逐渐走向集中,走向国际化,进而实现全球化经营。 联想集团公司成立于1984年11月1日,设立之初原名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 技术发展公司(以下简称新技术发展公司),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投资20万元人民 币,由11名技术人员所创办。新技术发展公司历经1 8年的发展,随着业务不断扩大以及 多次组织重整、重新命名,而成为今目的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原本新技术发展公司所擅长 的个人计算机相关业务,则以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联想计算机集团(以下简称联想集团) 为主体持续发展。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联想集团除营业额由原来300万人民币成长为350亿元人民币外,员工数也膨胀至近12,000名f2003年4月止),成为一家以信息产 业为基础的跨领域经营企业集团。该公司在排名中,己连续3年排名前三,见表2.1。】5 ^^,盘,T”’ln^lr¨pcLx£雷f由旧:廿甘r表2.1 2001―2004年中国大陆电子信息百强前五名义l2001iE20022003正2004厂商 普天 洋壬尔 跌想 上广电TCL营业额46,500 40,628 28,44l 23,007 17,754厂商 营天 海尔 联想 上广电 熊猫电子营业额64,248 60,255 32.876 30,009 2l,205厂商 海尔 普天 联想TCL营业额71,052 60,227 3j,542 3l。885 26,869厂商 海尔 联想TCL营业额80,648 40.33l 38,204 30,686 26,3272 3 4 5上广电 熊猫电子上广电资料来源:中国信息产业部联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一、联想发展首部曲一一联想汉卡80年代初期在中国政府改革开放政策下,个人计算机开始由发达国家输入方式,进 入中国大陆市场;由于当时国内厂商尚无计算机自行研发能力,中关村的计算机公司大都 扮演贸易商的角色。而当时的联想与纯粹的民营企业相比,因具有官方背景,拥有政府支 持;且其背后主力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为中国计算机的主要研究机构;因此在起步 阶段即以计算机为核心产品,奠定其在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发展基础。 8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从国外进口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接口均为英文操作;当时虽然 有台湾汉卡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中国普通群众并不习惯仓颉输入方式。因此,中文化问题 成为个人计算机在中国推广的第一障碍。当时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凭借中科院 计算技术研究所累积的技术优势,以西文中文化作为产品开发重点,投入70万人民币开 发联想汉卡,并于1985年推出第一代产品,产品上市当年即创造300万人民币的营业收 入,让联想跨出成功的第一步,并累积了第一笔自有资金。 二、通过代理积累未来竞争力 1986’t987年间代理国外品牌PC的计算机公司陆续在中国大陆出现,新技术发展公 司亦为当时Pc主要代理商之一。新技术发展公司除代理Pc之外,并将『联想汉卡J搭配 系统销售,不但提升了汉卡销售量,也使其成为外商进入中国市场选择渠道伙伴时的重要 对象。 1987年新技术发展公司与美国AST公司(虹志)公司结合为策略伙伴, 开始代理美I虱AST计算机,一年后AST计算机在中国大陆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世界排名也升至第九 位。而新技术发展公司的营业额亦由1985年300万元人民币,在1987年底成长为8,300 万元人民币,两年之间成长27.7倍,1988年营业收入更达到1.2亿元人民币。(数据来16 4/,一盘,}’妇t虹M.症坤PC业务啦幽分按。自联想集团网站)在此过程中,其不但快速累积营运资金,而且通过代理外商产品,学习品牌与行销等相关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建构了绵密的渠道布局,为日后r联想J品牌 在中国市场打下深厚的基础。 三、由代理转而发展自有品牌Pc 历经三年的学习,在资金充沛、渠道布局完备、产品管理知识及研发技术能力逐渐累 积,以及中国庞大内需市场的诱惑下,新技术发展公司进一步由汉卡的销售,挺进PC产 品,初期由主机板业务切入,并逐步往自有品牌Pc发展。由于中国政府采取计划经济发 展体制,在政治制约下新技术发展公司无法自行开发自有品牌,故通过与第三者合作方式 涉足主机板业务。 1988年新技术发展公司与拥有国外进货渠道的香港导远计算机公司,以及中资背景、 以货款担保为主要业务的中国(香港)技术转让公司合作, 设立香港联想科技有限公司, 三家公司各出资30万港币, 并开始对外出口主机板。 成为联想财务运初期业务仍以PC代理进口为主,香港联想于1994年2月在香港上市, 作的重要据点。透过发售新股融资2.17亿港币,香港联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两年后,新技术发展公司于1990年在其发源地北京成立 北京联想计算器集团公司, 的『联想J品牌PC, 正式取代新技术发展公司的名称,同年开始推出自制、自销为联想集团进入自有品牌PC的开端。见表2.2。表2.2香港联想公司发展过程l发展阶段初期阶段核心业务 代理销售计算机为主-".?:成果1988年营业额达到1 2亿港币1989年:4000片/月,营业额3 2亿港币;1991年:lO万发展阶段 出口主机扳为主片/月;1992年:营业额8亿港币:1994年:片,全球市占率10%出口主机扳500万转型阶段财务运作中心1994年香港上市,透过发售新股融资2 17亿港币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联想集团网站提供资料整理四、在Pc舞台由配角转为主角 1990年始进入PC系统制造的联想集团,初期业务发展并不顺利, 见起色, 市场销售一直未尤其在1993年国际PC大厂相继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后,产品研发技术相对弱势的联想集团更居于劣势。面对如此困境,联想集团于1994年3月19 13成立r微机事业部J,17 ――集团在PC市场的颓势。 规格已由486转向Pent[um(奔腾), 主要诉求,一…~塑!丝堡丝叁塑竺些丝!望i鲨由原来在联想CAD事业部的杨元庆领军:透过一连串组织改革、精简人员以及渠道策略转 变(由直销改为分销),并确立以市场导向为公司发展策略指导方针之后,才慢慢扭转联想联想集团一举立足中国PC市场关键之役是在1996年。1996年,国际PC市场的主流 而国外厂商一如既往,将中国视为非主流规格的次级市场,销售产品仍以486规格为主。杨元庆于是采取『让中国人用的起国产计算机J为 发动『万元奔腾J的市场价格战, 首度将1.j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奔腾计算机价格降至9999元人民币,并在一年后连续4次采取同样的价格策略,以高规格低价位手 法,广获中国消费者的认同,让联想市占率迅速爬升为中国第一。 当时中国在PC应用起步上虽然较欧美国家晚,但在市场导向为策略制定指导方针 下,联想并未将中国市场视为次级市场,反而推出规格与欧美市场同步的产品,并且有别 于国际品牌厂商以全球标准化产品进入中国,联想顺应中国地方各别需求推出差异化的 PC:加上在掌握政府重要人际网络之下,取得大量政府订单,使其在家用或商用市场皆取 得有利地位。由于产品策略成功,联想市占率随市场需求的成长不断扩大,至今仍稳居中 国大陆第一的市场领导品牌。参见图2.1与图2.2。图2.1联想集团1994年至2002年市场占有率JⅡo毒精:。。女{_^、1“-4000 删1LLI O1990 1991 1992 1993 199420001995一一≥.粼}}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98 228 463 79l 1470 2618 4000 30 L5f口系列l口系列128172542图2.2联想集团1990年至2002年销售额18 ,IA一心,l”'inAlt¨n t。L业矗础幽竹晰剧2l与图2.2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联想集团网站资料整理备注:.2002年销售量下滑,是[]2001年将集团之神舟数码独立,所以2002年起神舟数码代理 PC的销售量不列入计算。五、并购集中一联想国际化之路而现在,随着国内著名厂商的调整和转型,各大产厂商之间的合并和并购,互联网企 业的兴起以及新的传统力量的介入,中国IT界的格局又面临一次巨大的冲击,在此基础 上,旧的格局必将被很快打破,新的格局也将在不远的将来逐渐形成。进入新世纪,联想 又为自己确立了新的宏伟目标:2010年进军世界500强,打造“高科技的联想、服务化的 联想、国际化的联想。” 北京时间12月8日上午9点,联想集团在北京正式宣布,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NI 的全球Pc业务,其中包括台式机业务和笔记本业务。具体支付方式则包括6.j亿美元现 金和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同时联想集团宣布了高层的变更调整。IBM高级副总裁史蒂芬一 沃德将出任联想集团新CEO,杨元庆则改任公司董事长,同时,老帅柳传志将彻底退居幕 后。具体而言,联想集团付出的12.5亿美元包括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 构成,中方股东、联想控股将拥有联想集团45%左右的股份,IBM公司将拥有18.9%左右的 股份,困此,这次收购实际上是中美两家IT厂商的战略合作行为。新的联想集团在五年 内有权根据有关协议使用IBM的品牌,并完全获得商标及相关技术,这就使得联想的产品 在全球PC市场上具有了最广泛的品牌认知。这次联想的收购行为,是中国IT行业在海外 投资最大的一场,至此,联想集团将成为年收入超过百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Pc厂商。联 想表示,成立二十年来,联想经过无数坎坷,但是要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规模的长久企业, 这次和IBM的合作是一个突破性契机,联想管理集团的管理层在两间国际顾问公司的大力 支持下,完成了近13个月的谈判和工作量极大的业务梳理工作。最终走到了一起。~夜 之间,中关村土生土长的联想集团成功登陆美利坚,拥有了庞大的国际采购、运营和销售 平台。见图2.3:19 uB升黼IBM主部Pc业务韵池分析并购后图2.3并购前后联想股权结构图 资料来源:新浪网,有关联想收购TBM PC业务交易详细数据http://tech.sina.com cn/focus/IBM―sell一icpp/index.shtI【】l?2004年12月08日根据并购协议,联想和IB.、_I将结成长期战略联盟,IBM将成为联想的首选服务和客户 融资提供商,而联想将成为IBM的首选Pc供应商。IBM高级副总裁兼IBM个人系统部总经 理史蒂芬?沃德将担任收购完后的新联想的CEO。而联想董事局副主席、总裁兼CEO杨元 庆:睁担任收购完成后的新联想董事局主席。 以双方2003年的销售业绩合并计算,此次收购意味着联想的PC出货量将达到1190 万台,销售额将达到120亿美元,从而在2003年Pc业务规模的基础上增长4倍。收购完 后的联想将把IBM的“’i'hink Pad”品牌笔记本业务、联想在中国的业务整合在一起,形 成遍及全球160个国家的分销和销售网络与广泛的全球认知度。双方致力于在Pc销售、 业务和融资方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全球总部设在纽约,主要运营中心设在北京、罗列(位 于美国北卡州)。交易总额约17.j亿美元,IBM将占有联想18.9%的股份,预计在2005年 第二季度底之前完成交易。 联想自1997年以来,连续7年在中国和亚洲PC市场保持领先地位。2003年,联想 PC销售额达30亿美元,IBM的PC业务则创造了90亿美元的营业额。根据国际数据中心 IDC对2003年第三季度数据的统计,联想和IBM的Pc业务一共在全球市场占有8%的份额。 基于对未来全球Pc市场销量的预测,在高速增长的全球笔记本和Pc市场中,此次交易将 极大地增强联想的市场影响力。 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对于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而言,具有深远意义。以往,我们 印象中的并购往往是国外巨头收购本土企业以打开中国市场,但是联想让我们知道,我们 同样可以通过国际并购来走向世界。20 一¨…“、,…¨L,。p㈣4一w第二节联想并购IBM外在动因J_~p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 过内因而起作用。规模经济、管理资本和节约交易费用是企业并购的内因,每一次并购高 潮的来临又与社会、技术、经济环境等外因发生重要变化密不可分的,这些外在因素的变 化在一定的条件下改变了企业的规模边界、提高了管理效率时,大规模并购的高潮就来临 了。联想并购fBM就是在经济走向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个IT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 背景下发生的。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经济~体化进程中的第五次并购浪潮兴起。跨国并购 和战略联盟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各种公司和经济组织所处的传统市场结构,知识型、网络 型的并购趋势随之形成。在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结构下,高科技公司之间的竞争 重点由对国际、固内市场的争夺转为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创新,而企业驾驭各种纷繁复杂的 战略关系的能力也成为其并购竞争成败的关键。据英国经济媒体《经济学家》的统计,1990 年到1998年的短短数年间,全球并购总值翻了5倍。美国在1998年的商业收购超过l12.4亿美元,1999年到了137.4亿美元;欧洲1998年商业并购价值为284.4亿美元,1999到 了497,7亿美元;而同期亚洲的商业并购案分别只有6.4亿美元和15.9亿美元。发达国 家不论作为并购的出售方还是收购方,其并购额均接近全球并购总额的90%。如果说,20 世纪90年代的商业并购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那么今天,并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 科技公司参与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并购作为国际直接投资FDI的主导方式,1999年全球 跨国并购总值与FDI总流量的比值达到了4:5,其中,发达国家这一比值超过了90%。 近年来,针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并购也在快速增长,并购流入发展中国家FDI的比重 由1987~1989年间的10%增至1997~1999年间的33%,其中亚太地区FDI比重从8%升 至2l%。在活跃的亚太经济圈内,并购主要集中在电信、制药、传媒及互联网行业。新兴 行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是本次并购浪潮的亮点之一。传统产业开始积极向新兴行业进军, 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转型,而新兴行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以传统行业为依托,二者的兼并融 合也就成为必然。AOL对传统传媒巨子时代华纳的并购、李泽楷的盈动数码收购香港电讯 等案例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全球共同市场的形成,贸易壁垒逐渐消除及各国反托拉斯 法管制松动,使企业间竞争加剧,企业需要考虑自己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通过收购实现21 更大规模经营。几乎是所有第五次并购潮中的重要案例都发生新旧经济的交界领域。1998 年,Telecoffm]unications与AT&T合并,此案例价值480亿美元;同年,欧洲电信巨头沃 达丰花费503亿美元并购了空联通讯;还是1998年,美国电信与西南贝尔发生并购,价 值526亿美元。1999年葛兰素?威康公司与史克医药发生并购,资本金额突破760亿美元, 同年MCI世界电信与斯普林特电信的并购再次刷新记录,案例价值高达1260亿美元。该 年年末,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以1840亿美元的资本投入而称霸。经济全球化、全 球~体化的进程在不断地推进,促使大型科技公司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 的企业开始感受到国际竞争的残酷性和巨大的生存压力。各国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界限 日趋模糊,科技公司要取得竞争优势就需直接面向全球市场,而大型并购则是IT企业国 际化扩展的理性选择。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产业结构发生变动,必然要求在全社会内重新配置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经济资源, 经济资源将随产业结构的变动而流动和重新组合、调整。这种调整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 资本积聚,扩大自我投资以谋求产业的发展或退出:二是通过企业兼并等,将需求降低的 产业部门的存量资产或资源迅速转移到需求增长旺盛的产业部门,以适应产业结构和需求 结构的变化。企业并购因“速度陕、风险小、资本集中迅速”等优点被许多企业广为采用, 这就是为什么在产业结构剧烈变动时期恰恰也是企业兼并高潮掀起时期的原因。 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丰富的市场供应极大地满足了市场的需 求,市场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 国力的提高,不可避免地还会出现其他过剩的生产加工能力因此,结构问题现在已经成为 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阻碍,要想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克服 市场需求所带来的约束,那么就只有调整旧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解决这一 结构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鼓励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充分利用和消化国内剩余的生产能 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在40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建立了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现代产业结构,特别是 传统的制造业部门,具有雄厚的基础和实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一些传统产 业乃至部分新兴产业部门已进入或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要求逐步 压缩这些长线部门,以利于资源的最佳使用;而与此同时,这些部门成熟的产品或技术在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有着较人的市场。在国内生产、对外出口受到较多贸易限制的条件22 ¨一~……….一oP…^1Ⅷ,,Ⅳ下,通过跨国并购将有利于完成这些成熟产业和长线产业的调整和转移。这些产业的部分 外移,又可因获得低成本的生产条件和新的市场而延长其生命周期。 世界经济正处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和发 展;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要求更为迫切,中国IT产业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 冲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互联网的兴起更使人们深刻 地认识到,作为战略性的生产要素,信息和知识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 资源。全球化和信息化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关键是我们必须紧紧地把握好机 遇,不断调整发展战略,适应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为 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创造应有的国际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IT产 业生产应用大国,只有顺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潮流,不断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才能 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提高综合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IT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在 高速增氏的背后,信息化也给产业发展环境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一是跨国大公司更加注重 研发和创新,开始转向通过技术和服务来获得高额利润,而其加工制造能力则转移到低成 本的发展中国家,价值链高的部分保留和集中在发达国家;二是小的技术公司以更为敏捷 化的运作方式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技术,成为新技术开发的重要推动力和大公司的并购 对象:三是伴随技术的快速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IT产业的产品价格在快速下滑,技术、 产品与市场的创新周期也越来越短。环境变化因素的互动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向IT产业 和企业提出了优化结构、提升竞争力的强烈要求。 加入WTO必然对国内技术水平落后、而自身又缺乏新产品和业务创新能力的企业形成 强烈冲击,也会加速人才流动。同时,入世将给我国信息产业创造更多的面向全球市场的 发展机遇,将带来我国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我国对外开放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投资环境也会进一步改善,能更好更多地利用国际先进 信息技术和资金,加强国际合作,加快IT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进步,在更大的范围、更深 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另一方面,日益改善的对外贸易环境有助于我国IT企业,在获 得较为公平合理的待遇和更多的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机会的同时,变压力为动力,学会按 国际市场标准体系和营销惯例经营管理,逐步增强自身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 l一~……、川-¨ 』,Jp…YL.巾?wPv“∥20世纪最后十间,我国IT产业的市场规模比90年代初扩大了8倍。步入新世纪的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有发展前景且市场潜力最大的信息产品市场。世界跨国公司均看好 这个市场。三、IT产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 地、实现市场中的惊险~跃,必须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谋取高市场占 有率、击败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这些都需要企业有相当的实力。这种实力表现在生 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生产效率和资本大小等一系列因素上,谁拥有雄厚资本的企业就 会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有利地位,而拥有雄厚资木的有效方法是兼并其它企业,扩大自 身规模,加速资本集中。因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既导致一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要被淘 汰,从而提供了被兼并对象,又导致了一部分企业愿意兼并其它企业这一事实。 12月8日,联想以收购IBM全球电脑事业部的新闻,犹如重磅炸弹激起无穷波澜和想 象。继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之后,12月13日,甲骨文(Oracle)在经历了18个月的收购 战后,最终以103亿美元吃下仁科(PeopleSoft),创造了继时代华纳(Time Warner)与美 国在线(AOL)合并、惠普(I{P)收购康柏(Compaq)之后的又一起大额并购案记录。但在几天 后,这一记录又被另一软件企业刷新。12月16日,赛门铁克(Symantec)和美国Veritas 软件公司宣布合并。赛门铁克将采用交换股份方式收购Veri[aS,收购总额约为135亿美 元。在此一天之前,美国两家主要移动通信运营商斯普林特(Sprint)和内克斯特尔(Nextel) 达成合并协议,这项合并案的交易额大约为350亿美元。 几乎是同时,其他的并购消息此起彼伏。12月17日,Siebel系统公司宣布以1-lj亿美元的价格收购edocs公司,以 进一步扩大公司的业务规模。同一天,英特尔(Intel)宣布与惠普公司达成协议,接手惠 普位于科罗拉多州的英特尔安腾处理器设计团队。此前,冠捷科技以3.j8亿美元收购了 飞利浦的全部显示器业务与低端平板电视的外包业务。此外,还有思科斥资3400万美元 现金收购一家名为BCN Systems的小公司:微软公司收购一家反弹出式窗口、反垃圾邮件 软件开发商Giant软件公司……。而据研究公司DealogiC提供的数据,仅在甲骨文收购 仁科的这一周,全球并购交易额竞高达1080亿美元,在历史上名列第二。其中,大部分 并购都发生在美国,发生在IT产业。 这些并购事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并购的双方大多是行业的领导企业,而并购后的新企业,更是行业的寡头。甚至可以说,这次由甲骨文等 掀起的IT并购潮,正是一场疯狂的寡头游戏。24 2004年,在服务器领域,高端仍然被IBM、惠普等国外厂商所把持,浪潮、联想等只 是偶现峥嵘,却难以影响整个市场;在芯片领域,英特尔还是勿庸置疑的领导者,国内芯 片只是刚刚喊出“开始量产”的口号:在网络产品领域,思科的地位仍然无人撼动,华为 的竞逐高端还是一个开始启动的趋势。国内厂商要想吃到高端这块“天鹅肉”,还需要厚 积薄发。市场上的优胜劣汰是永恒的规律。许多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lO年前的世界500 强企业到今天只有20%~30%依然存在,这样的比例放在IT业还将进一步萎缩。强者尚 且如此,那些一直作为市场配角的中小企业的消失速度就更加迅速,2004年就让这种现象 有了充分的展现。曾经驻足中关村的50多家PC品牌如今只剩10余家,去年还喧嚣一时 的华禹邦甲笔记本品牌今年己彻底消失不见;在手机领域,国产小品牌在大厂商的降价冲 击下也陆续淡出市场。如果说“大鱼吃小鱼”还是正常的市场竞争之道的话,那么两强之 f司的兼并则是最极端的企业成长方式。尽管一加一未必大于或等于二,但资源集中似乎已 经有了不可阻挡的趋势。从经济学角度上说,自由竞争时代终究要转变为寡头竞争的时代, 在2004年的IT界这样的趋势似乎已经愈加明显。在IT领域的高端应用市场,无论是存 储、服务器还是路由器、交换机,在市场上角逐的也不过只有IBM、惠普、EMC、SUN、 思科等几家国际大厂商。在这个同样要咀速度取胜的市场上,高额的投入,以及由此带来 的高品质的产品、高素质的人才自然也加高了竞争的门槛,形成了激烈,却又成熟、有序 的竞争环境研发高投入产生科技竞赛从0到lOOkm/h的加速仅2.5秒,而惠普每年用于 研发的投入就超过40亿美元,IBM则曾在全球研发投入百家公司中排名第三,这使得IA 服务器、刀片服务器市场几乎成了IBM、惠普的天下。然而即便是二者的竞争,稍一迟疑 也可能落后。曾经由于IBM较惠普抢先8个月推出8路至强服务器,使得一 产品为主的国内厂商联想、浪潮产生了一些影响。不过基于用户的需求,2004年各大厂商 出现了推动存储网络开放标准的应用,提高产品互操作性,实现虚拟化管理的趋势。 在全球PC市场排名第八的联想,在收购了排名第三的IBM电脑业务之后,跃居到世 界第三。从此,戴尔、惠普和联想“三国演义”的局势更加明朗,而其他Pc企业的生存 状况则会更加恶化;甲骨文在完成收购之后,ERP市场已经成为SAP、甲骨文两大豪门的 竞技场,而在整个软件市场,微软、IBM、甲骨文三大寡头的光芒将笼罩一切:而冠捷科 技在收购之后,也将一举超越三星,成为全球第一大个人电脑显示器制造商。大者恒大, 弱者消亡。看似很无情,这却是IT产业的必然规律。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无数的并购中 逐~消亡,我们可以想像的空间也越来越少。生在2004年年底的新一轮并购狂潮,规模 之大,事件之频繁,影响史之深远,均可写入全球IT产业的史书中。这一次并购浪潮折 射出怎样的产业发展规律?为我们揭示了怎样的未来图景?中国企业在其中处于怎样的位 置?国际市场如此,国内市场更是危机四伏,台式Pc领域,从年初就开始探讨“二线品 牌如何突出重围”,到年中危机开始出现,从恒生首先消失,到超群继而不见,在这两家 曾经名列“中关村十大PC品牌”的掩护下,年终在中关村就有30多家中小品牌已经告别 了市场:笔记本电脑领域,去年还曾掀起“国产品牌自主研发”热浪的华禹邦甲似乎一 夜之间就在市场上销声匿迹,更有多家地方性小品牌或摇摇欲坠,或淡出;手机领域,在 国外厂商的降价反扑之下,易美之类以贴牌为主的二线品牌失去了其存在的空间。除此之 外,显示器、闪存、芯片等等,每一个领域都能看见一些中小品牌黯然离去的身影。 毫无疑问,市场竞争的加剧让这些品牌失去了其依赖的生存之本,有经济专家曾分析 过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无非就是几点:先入市场的时间优势、本土化的成本优势、贴近 用户的服务优势;而技术研发、产品生产、资金实力等方面,较之国外厂商都有着较大的 差距。而在我国IT市场,那些中小品牌较之大品牌企业,其竞争的优劣之处也大体如此, 也许还能加上两条:市场规范尚未健全,用户对应用了解不够。当时间指向2004年,我 困¨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各类市场规范基本完善,用户对产品、技术也都有了更多 的了解,市场竞争空间愈发狭小,而大品牌企业依托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从价格和服务两方 面发起的一系列迅猛攻势,~点点削弱了中小品牌曾经的生存基础。用户的眼睛都是雪亮 的,当一个企业的产品从技术、价格和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失去优势的时候,也就到了其被 彻底抛弃的时候。鞋想在国内IT界已经算是龙头老大,但把联想放在全球舞台上与国际 知名品牌PC厂商相比,无论在实力、技术、规模、品牌知名度和服务水平上有着不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想笔记本金牌维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