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公司为什么要上市还要在港股上市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要到香港上市?_百度知道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要到香港上市?
一、公司的自身需求。大型企业需要大量的融资的数额,国内股市池子太小,而香港股市是连接全球的自由体系,企业可以融到理想的资金。二、香港股市的机制、政策和上市环境。在香港上市是使用港币交易,港币是自由兑换货币,与全球任何一种货币都能自由兑换。且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还可以通过香港股市将资金投资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这是大陆股市无法做到的。另一方面香港资本市场规模庞大,比内地市场更加成熟和规范,制度也更加完善。且香港没有任何外汇管制条例,也不会对股息及任何售股的利润征税,政策环境明显优于内地。三、投资者差别。作为开放成熟的资本市场,香港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投资者,海内外主权基金、养老基金、各类机构投资者、高净值个人等丰富的投资主体,且占总体份额有6成,有利于完善企业自身的股权结构,并且这些投资者更加专业和成熟。所以很多企业愿意到香港上市。一、香港主板上市的要求主场的目的:目的众多,包括为较大型、基础较佳以及具有盈利纪录的公司筹集资金。主线业务:并无有关具体规定,但实际上,主线业务的盈利必须符合最低盈利的要求。业务纪录及盈利要求:上市前三年合计溢利5,000万港元(最近一年须达2,000万港元,再之前两年合计)。业务目标声明:并无有关规定,但申请人须列出一项有关未来计划及展望的概括说明。最低市值:香港上市时市值须达1亿港元。最低公众持股量:25%(如发行人市场超过40亿港元,则最低可降低为10%)。管理层、公司拥有权:三年业务纪录期须在基本相同的管理层及拥有权下营运。主要股东的售股限制:受到限制。信息披露:一年两度的财务报告。包销安排:公开发售以供认购必须全面包销。股东人数:于上市时最少须有100名股东,而每1百万港元的发行额须由不少于三名股东持有。二、香港创业板上市要求主场的目的:目的众多,包括为较大型、基础较佳以及具有盈利纪录的公司筹集资金。主线业务:必须从事单一业务,但允许有围绕该单一业务的周边业务活动。业务纪录及盈利要求:不设最低溢利要求。但公司须有24个月从事“活跃业务纪录”(如营业额、总资产或上市时市值超过5亿港元,发行人可以申请将“活跃业务纪录”减至12个月)。业务目标声明:须申请人的整体业务目标,并解释公司如何计划于上市那一个财政年度的余下时间及其后两个财政年度内达致该等目标。最低市值:无具体规定,但实际上在香港上市时不能少于4,600万港元。最低公众持股量:3,000万港元或已发行股本的25%(如市值超过40亿港元,最低公众持股量可减至20%)。管理层、公司拥有权:在“活跃业务纪录”期间,须在基本相同的管理层及拥有权下营运。主要股东的售股限制:受到限制。信息披露:一按季披露,中期报和年报中必须列示实际经营业绩与经营目标的比较。包销安排:无硬性包销规定,但如发行人要筹集新资金,新股只可以在招股章程所列的最低认购额达到时方可上市。
采纳率:97%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纽交所史上首例!独角兽无需IPO可直接上市,港股和A股看傻眼了
无需IPO,“独角兽”可以直接上市了。
美国当地时间4月3日,全球最大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正式在纽约交所挂牌交易,采取的是“直接上市”模式,成为纽交所史上第一家直接上市的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Spotify开盘报165.9美元,收盘价为149.6美元,较其上市首日参考价132美元上涨了13.33%,并没有出现此前外界曾预测的一路狂跌情况。截止收盘时,Spotify市值约266.45亿美元,成为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直接上市公司。
10年上市路:与腾讯渊源颇深
成立于2008 年的 Spotify 拥有 7100 万付费用户,比排名第二的 Apple Music 多一倍。截至 2017 年底,Spotify 的月活用户约为 1.59 亿,在去年第四季度,用户听歌时间合计为 114 亿小时。
Spotify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营收逐年增加,2015年营收为23.7亿美元,2016年营收为36亿美元,2017年营收为49.9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了39%。
尽管营收高速增长,但Spotify这几年一直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招股书显示,Spotify 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运营亏损分别为9800万欧元、1.91亿欧元、2.35亿欧元、3.49亿欧元、3.78亿欧元。
而亏损原因是需要向音乐版权方支付巨额的版权费用。截至2017年底,Spotify已经共计支付给音乐版权所有者超过97.6亿美元版权费,与此同时还面临16亿美元的版权诉讼,该案件目前仍在加州联邦法院审理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Spotify与腾讯渊源颇深。2017年12月,Spotify与腾讯及腾讯音乐宣布股权投资,腾讯音乐娱乐和Spotify将以现金购入对方的少数股权。招股书显示,日,Spotify发行8,552,440股普通股,以换取价值9.1亿欧元(11.092亿美元)的腾讯音乐娱乐非控股股权。
当前,Spotify持有腾讯音乐娱乐约9%的股权,并且约定无特别情况,3年时间不能出售。
截止上市前,Spotify两位创始人Daniel Ek和Martin Lorentzon分别持股25.7%和13.2%,投票权分别为37.1%和43.1%,两位创始人仍牢牢控制着公司的投票权。
另外,索尼音乐持有Spotify 5.7%股权,及1.8%的投票权;腾讯持有Spotify 7.5%股权,及2.4%投票权;老虎全球基金持有Spotify 6.9%的股权,及2.2%投票权。
为什么选择直接上市?
备受瞩目的是,Spotify此次采用“直接上市”的模式,开创了纽交所乃至全球上市制度的先河。财富杂志曾巧妙地评价这一制度,“如果说首次公开募股就像一场婚礼,那么直接上市就像是私奔”。
具体地说,Spotify不用发行新股,只需简单地登记现有股票,然后即可在资本市场上自由交易。也就是说,Spotify的公开上市其实并不是由公司发行新股,所有交易的股票全部来自于现有股东的抛售。
换言之,直接上市可以避免传统IPO的“锁定期”,对公司现有股东所持股份没有限制,股东可以一次性卖出所有股票
跟传统IPO差异更大的是,这家公司上市公开交易股票一脚踢开了作为保荐人的券商和投行,创新地采用一个无承销商的公开上市方式。在直接上市的过程中,公司不需要招聘华尔街的银行做承销,这为独角兽公司省去了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的承销费。
另外,美国证监会还规定,在传统IPO中公司必须保持一段时间的静默期,但直接上市却不同,公司高管在上市前可以公开讨论公司情况。
尽管直接上市有很多优势,但市场仍弥漫不安的情绪。由于没有投行做承销商,缺少“询价圈购”流程就意味着上市没有了传统的开盘价格发现机制,发行价将由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所以第一天交易时,选择直接上市的公司的股价,很有可能会经历剧烈波动。
这一点,连Spotify 自己也在招股书说了:“我们普通股股价可能比一般承销的 IPO 股价的波动性更大。而且,在纽约证券所上市后,股价也可能会迅速地遭遇显著下跌。”
事实上,不是每个公司都适合直接上市。一般来说,只有评价最高、受公众关注的公司才有能力进行直接上市。Spotify敢于以这样的方式上市,在于他们巨大的品牌知名度和非常高的私人市场估值——一方面在全球拥有说千万用户,另一方面则是在上市前就拥有超200亿美元的估值,堪称独角兽中的“独角兽”。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港股和A股看傻眼了
Spotify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完成了上市的梦想,震撼着全球资本市场。
据知情人透露,Airbnb正在观望Spotify的表现,以考虑是否选择直接上市。此前曾有分析称,如果Spotify直接上市能够成功,会使Airbnb和Uber这样的独角兽公司也考虑用这种方式公开上市,引发连锁反应。
在美国历史上,直接上市的案例非常罕见,此前只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出现过,但也仅限于一些不出名的小型公司,Spotify是第一家选择这种上市方式的大公司。而在港股和A股,更是从未出现过这种方式。
纽交所破天荒举动的背后,是一场波及全球的独角兽争夺战。一直以来,纳斯达克是许多科技公司青睐的上市地点,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脸书等全球市值很高的科技公司都在纳斯达克上市。但如今,为了抢夺全球独角兽公司上市,不让纳斯达克一枝独秀,从纽交所到港交所,再到中国大陆A股都纷纷修改上市规则。
在现在看来,纽交所“直接上市”这一创新尝试杀伤力最大。“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可以说纽交所这一举动直接让港股和A股看傻眼了。
那将如何应对?港交所改革的时间表已经排好了,计划在4月底敲定最终方案,落实港交所25年最大变革——允许“同股不同权”独角兽赴港上市,力争到今年秋天迎来第一家独角兽。
而A股历史大变革也即将来袭。3月31日,国务院同意并发布了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CDR即将登场,境内独角兽上市也迎来了“绿色通道”。
为了吸引“独角兽”,各大交易所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如今,随着Spotify成功直接上市,纽交所正将这场独角兽“争夺战”推向一个高潮。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南方财富网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8小时排行来自雪球&#xe6关注 港股打新,看懂本文就知道怎么玩了 摘要:香港是全球最大的新股市场,IPO融资总额多年居全球前列,曾经连续3年IPO融资金额位居全球首位。公司要在港交所上市,首先向港交所上市科提交IPO资料,同时上市资料送交香港证监会进行双重存档。对于最新的港股同股不同权的新规,港股打新怎么操作?看懂这篇文章就知道怎么玩了。转载来源:手把手教你投资港股作者: 割总&以下是正文:香港是全球最大的新股市场,IPO融资总额多年居全球前列,曾经连续3年IPO融资金额位居全球首位。与A股IPO实行审核制不同,香港IPO实行注册制,但是香港的IPO注册制相比于美国的注册制又更为严格。公司要在港交所上市,首先向港交所上市科提交IPO资料,同时上市资料送交香港证监会进行双重存档。港交所上市科属于事务性机构,香港对IPO进行把关的主要机构是港交所上市委员会(Listing Committee),该委员会由专业人士组成,包括银行家、律师和投资者等,类似于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同时,若香港证监会发现上市公司IPO资料存在虚假资料或误导性陈述,可叫停公司上市。拟上市公司通过港交所网站披露易的“申请版本及聆讯后资料集”栏目 发布拟上市公司招股书,类似于A股拟上市公司在中国证监会网站发布的“预披露文件”。正常情况下,拟上市公司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后一周至两周内会正式开始招股供散户申购。A股主板上市要求拟上市公司连续3年盈利,港交所主板上市要求则更为宽泛和灵活,即使没有盈利,只要符合营收、市值或营运现金流的测试要求,亦可申请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根据《主板上市规则》的要求,在港交所主板上市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分别是“盈利测试”条件、或者“市值/营收/现金流量测试”条件,或者“市值/营收测试”条件,三项测试为或者关系,只要满足其中一项测试即表示符合满足了港交所的上市要求。以2016年底和2017年在香港主板上市的美图公司(01357.HK)和众安在线(06060.HK)为例,两家均属于亏损公司,但是满足市值/收益测试的要求,也可以在港交所上市。公司拟在A股上市,按现行规定,发行市盈率不得高于23倍,与A股IPO不同,公司拟在港交所上市,定价是按照市场化发行,只要能发得出去,港交所和证监会并不干预上市公司的发行定价,例如同在2017年上市,腾讯子公司阅文集团(00772.HK)的发行市盈率高达100倍,而从事建筑业务的河北建投(01727.HK)的发行市盈率仅8倍。2018年4月,港交所修改主板上市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和不符合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股上市,并且为寻求在香港做第二上市的公司设立渠道。对于同股不同权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港交所要求拟上市公司属于创新产业,公司业务有高成长记录,并且公司曾获得第三方投资,公司市值最少100亿港元,如预期市值少于400亿港元要求最近一年收入不低于10亿港元,要求不同投票权架构下的受益人必须在上市后一直担任公司董事,受益人的投票权不得超过普通股投票权的10倍,上市后在公司名称后加W标记。对于公司的重大事宜必须按照“一股一票”的基准表决,所谓重大事宜包括修订公司章程、委任及罢免独立非执行董事、委任及解聘核数师、任何类别股份所附带权利的变动及公司自愿清盘。同股不同权公司的规定主要是吸引小米、滴滴等内地创新公司在港上市,痛失阿里巴巴已经让港交所感愧莫名。对于不符合主板上市财务要求的生物科技公司,要求公司上市时预期市值最少15亿港元,公司可以没有收入,但是要求公司产品已通过第一阶段临床试验,且主管当局不反对公司开展其后的临床试验,要求公司获得至少一名资深投资者的投资,若公司根本改变主营业务,需要获得港交所同意,对于不符合主板财务要求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后公司名称添加B标记。对于生物科技公司的新规,港交所主要吸引处于研发阶段的制药公司。对于寻求在香港做第二上市地的公司,要求最近两年在合资格交易所上市的合规记录,公司市值最少100亿港元,如预期市值少于400亿港元要求最近一年收入不低于10亿港元,对于在港做第二上市地的公司,港交所主要是要吸引类似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已在海外上市的内地大型互联网公司。还有一种上市形式同样适合主板和创业板,就是介绍形式上市,这种方式上市不涉及发行新股,不进行融资,上市公司也无需承担大量的上市费用,比如香港交易所(00388.HK)2000年上市就是采用介绍形式,还有就是一些上市公司分拆业务上市,也有不少采用介绍形式上市,比如2017年九龙仓集团(00004.HK)分拆九龙仓置业(01997.HK)在港交所上市也是采用介绍形式上市。A股长期保持着打新股不败的神话,只要中了新股就能赚钱,按照现行规则,要在A股申购新股,必须持有A股市值才能打新,但是A股新股中签率低至0.01%至0.05%。港股申购新股则不然,打新无须持有市值,而且可以融资打新,打香港新股的好处是中签率高,经常打1手也能中。参与港股打新并非稳赚不赔,经常有破发现象,既然有可能破发,选择打哪只新股就很重要,我先说自己对以往香港新股的观察,先说哪些种类的新股不能打:1、内地银行股,二级市场一堆1倍PB以下的银行股,你在一级市场按照1倍PB发,典型的高估值,这种新股不能打;2、券商股,券商股是典型的周期股,行情好的时候发行定价高,比如2015年6月发行的华泰证券,上市当天涨了5%。行情不好的时候即使定价低,市场也不认可,没必要打;3、纺织服装类股,这类股在香港市场估值低,以往类似新股也表现不佳,没必要打;4、海外上市公司:虽然港交所一直在引进除中国大陆之外的公司上市,包括日本、新加坡、欧洲等地,但是以往该类公司上市后多数表现不佳,所以不建议申购此类新股,2017年好些新加坡的小型公司在香港上市,表现参差不齐;5、估值极高的上市公司:很多上市公司上市时赶的时间点非常好,正好赶上热点,例如2013年上市的辉山乳业,当时正值原奶价格暴涨,辉山上市定价极高,甚至比二级市场同类型上市公司现代牧业的估值都高,虽然认购热烈,但是上市当天表现不佳,这种就属于上市公司完全没有给市场留出水位。对于估值较高的上市公司,这一逻辑并不适合高科技公司,香港交易所目前上市的高科技公司较少,似乎市场对这类公司饥渴过度,因此,即使是高科技公司定价较高,市场仍会踊跃申购,当然,在我心里,美图这个公司不能算高科技哈,这公司本质上就是一卖手机的公司。6、周期股:这类公司如果发行的时候正好处在上行周期还好,如果正好在下行周期发行新股上市,建议回避;7、小市值上市公司:经常有总市值在5亿港元以下的公司在港交所上市,这类公司里面经常有黑马,也是暴涨暴跌的集中营,对于这类公司,我的看法一看行业,二看估值,三看概念。行业前景好、有概念、估值合理的公司上市时暴涨可能性极高,但是对于前景一般估值也不便宜的公司,建议回避;8、地产股:除了2017年内房股大涨之外,以往内房股PB值长期维持在1以下,对于按照净资产以上发行的地产股,相比于二级市场同类型公司,几乎不具有任何估值优势,这一点上和银行股类似。对于不能申购的港股新股,追根溯源,就是一级市场发行价相比同类型公司的二级市场价格,不具有明显的估值优势。那么哪些公司可以申购呢,根据以往的打新经验,我觉得以下类型公司可以申购:1、高科技上市公司,港股的高科技板块靠腾讯已经支撑很多年了,市场对高科技股简直是求贤若渴,从阿里、阅文、易鑫上市的热度就可见一斑,当然,你要分辨一些伪科技股;2、独特概念上市公司:香港市场比较喜欢新类型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这家上市公司的业务模式独特,市场里没有可比上市公司,这类公司在上市时有一定的估值溢价,比如神州租车、众安在线和易鑫,但是也要考虑到虽然香港没有可比公司,但是欧美市场可能有同类型上市公司,香港毕竟是一个机构占主导的市场;3、有显著估值优势的公司:以日上市的中国万桐园(08199.HK)为例,该公司从事殡葬服务,发行市盈率仅12倍,相比于同类型上市公司福寿园(01448.HK)的29倍市盈率,具有明显的估值优势,且发行后总市值仅3亿港元,兼具估值和小市值优势,考虑到福寿园在港股的良好口碑和估值优势,因此万桐园非常具有申购价值。但是,并非所有具备估值优势的公司都具备申购价值,港股确实对某些公司属于风险厌恶型,比如我上面举例的那些建议回避的上市公司,对于具备估值优势的上市公司,一定要考虑以往同类上市公司的市场口碑。再来说说港股打新的规则,港股新股抽签对散户有照顾,很多打1签也能中,即使是特别热门的新股,1手中签率也比A股要高太多,比如日上市的阅文集团(00772.HK),一手中签率也高达7.7%,而众安在线的一手中签率是100%。港股的新股申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国际配售和公开发售,国际配售主要针对机构,类似于A股新股的网下申购,公开发售就是针对场内散户的部分,类似于A股的网上打新。港股新股的承销商(保荐人)在新股开始申购之前,都会确定国际配售和公开发售所占的比例,考虑到大部分的新股申购并不是那么火热甚至有破发风险,一般承销商规定的国际配售比例要大大高于公开发售部分,以免得散户认购的公开发售部分认购不足。以香港市场新股最冷门的内地银行股为例,2017年7月,总部位于河南的中原银行(01216.HK)在香港上市,按照最终发行价2.45港元计算,发行PB为1.07倍,因为二级市场有好些内银股PB都在1以下,比如民生银行(01988.HK)的PB值仅0.65倍,试想谁会以高于1倍PB去申购中原银行呢?中原银行总计发行33亿股,其中90%为国际配售(29.7亿股),10%为公开发售(3300万股),但是即使只有10%发售给散户,最终散户的认购比例只有39%,也就是散户只申购了1287万股,按照香港新股的发售规则,最终多出来的2013万股只能回拨给国际发售部分,也就是机构认购,或者是由承销商包销。那么机构为什么要做接盘侠呢?我的理解是大的承销商每年要承销各种大大小小的上市公司,有热门的也有冷门的,国际配售的部分,他们肯定是要找自己熟悉的机构来认购,主要是各类基金,你今天帮了承销商,下次热门股发售的时候,再给你多分配一些热门股,要不就是承销商要编织各种理由去说服基金,比如低估啊,前景好啊,总之散户不喜欢,就只能让机构当接盘侠了。同样道理,如果是热门股,人人都想要,机构以前在冷门股吃的亏,这时候要通过热门股补偿回来,以阅文集团为例,腾讯的亲儿子,按照以往的惯例,公开发售超额认购到一定倍数,为了照顾散户,都会将国际配售的部分回拨一部分给公开发售部分(散户),但是具体回拨多少就可以由承销商掌握了,像阅文这种热门股,最后承销商确定如果超额认购超过50倍,只回拨到33%,大大低于以往回拨到50%的比例,也就是说在这种热门股上,承销商首先是倾向于把股票给自己相熟的基金来认购的,毕竟他们才是承销商的衣食父母。以阅文为例,阅文上市发行总股数为1.513718亿,承销商(摩根士坦利/美银美林/瑞信)规定1.362346亿股(90%)为国际配售,1513.72万股(10%)为公开发售,另有15%超额配股权。回拨机制如下:超购10倍或以上,但少于30倍,公开发售回拨至15%;超购30倍或以上,但少于50倍,公开发售回拨至25%;超购50倍或以上,公开发售回拨至33%。所谓超额认购倍数是就针对散户初始发行的1513.72万股(10%)而言,对于这种大热股,超购50倍基本是板上钉钉的,所以在一开始其实就能确定阅文最终会回拨到33%,也就是散户最终能申购4995.28万股(33%)。在确定了散户最终可申购股数之后,香港一般还将散户分为两个组,分别是甲组和乙组,甲组是申购新股金额在500万港元以下的人,乙组是申购新股在500万港元以上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当时申购的这只新股,比如你申购阅文花了1000万,你就进乙组参与抽签,如果你申购雷蛇只花了100万,那么你进到甲组抽签,这里的申购金额包括融资部分的金额,就是你找券商借钱申购(孖展)也算在内。将散户分为甲组和乙组后,然后将回拨后可供申购的新股再按照各50%的比例分给甲组和乙组的散户来抽签,一般来说,乙组抽签的人要大大低于甲组,但是总的资金量要大于甲组,但是他们可供抽签的新股总数和甲组一样,变相提高了甲组的中签率。这大概就是在香港抽新股照顾散户的原因了。以阅文为例,这次总计大约有41.8万人参与阅文的新股抽签,其中甲组40.68万人,乙组1.12万人,而甲组里面只打1手的散户就有10.33万人。在乙组的申购人中,其中顶格申购的超级散户仅277人,每人申购7,568,600股,按照每股55港元发行价,冻结资金1153亿港元,根据阅文的发行公告,阅文最终冻结资金为5200亿港元,也就是说这277人的超级大户占总申购金额的22%,而每个人分到的股数为1.78万股,总计约为493万股,占所有散户可申购部分的9.9%。说香港打新股照顾散户,不是代表散户每次抽1签都能稳中。只是说目前的抽签规则有利于散户中签,所以使用小额资金(2万至5万港币)打热门股,从长期看是一个收益率较高的策略。再来谈谈超额配股权,所谓超额配股权,就是相当于拟上市公司授予承销商的一个看涨期权,当公司上市后,如果股价大涨,承销商可以按照发行价从公司的的老股东那里或者由公司向承销商增发新股,然后承销商拿到这些新股后,可以即时从二级市场卖出获利,这对承销商是一个权利而非义务,当公司上市后股价下跌,承销商自然会放弃行使超额配股权。超额配股权一般从新股申购时开始起30天内行使,上市后大涨的新股,承销商会很快行使超额配股权,以阅文为例,阅文日上市,上市当天股价上涨85%,按照承销协议,承销商在上市后可获得22,705,600股的超额配股权,由于阅文上市后表现优异,承销商在上市后第二天就宣布行使超额配股权,然后就很开心的拿着这些股票到二级市场领钱去了。大家可以看到,在承销商行使超额配股权之后,阅文的股价开始出现小幅下跌,这也是我不建议大家在新股上市大涨后立刻买进的原因,主要就是承销商行使的超额配股权下的股票,会很快释放到二级市场来,这时候股价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调。以阅文二级市场100港元的交易价计算,承销商光行使超额配股权,净赚10亿港元。要申购港股新股,可以参考集思录的港股打新收费数据 ,集思录港股打新数据有明确的新股申购建议。对于使用集思录港股打新数据的各位同学,建议保守的同学只打“强烈建议”和“建议申购”的新股,对于有一定风险承受度的同学,可以适当用小资金参与“尚可申购”的新股,至于“不建议”的新股,各位同学就自行判断了,我不否认里面有黑马。&&---------------------------------------------------------------------风险提示: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货币基金投资不等同于银行存款,不保证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为什么很多大陆公司都选择了去香港上市?
香港的市场是全球开放的,资本都可以进入,A 股限制就太多了,除了外汇管制,还有股票的投资额度限制,精确到单日额度。试想一家 A 股上市公司如果要收购一家美国公司,成交结果是用 10 百万股 A 股股票置换,美国创业者拿到股票后,在 A 股市场卖完,钱也不能换成美元回去,他怎么操作……但如果在港股,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为什么很多大陆公司都选择了去香港上市?
中国内地,内地民营企业,以及小部分国企都选择了这种...因此,在公司根据未来发展策略决定在香港上市之后,首先...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带有中国大陆概念的股票称为红筹股。...
富士康选择在A股上市一个原因是,大陆员工很难...第三,我24小时都在思考公司如何发展,如何创造利润...而真正能满足去香港上市条件的新三板企业数量也... www.wdzj.com/hjzs/ptsj/2...
牌照事宜被外界所关注,始于上市公司昆明百货大楼...钱袋宝、海立美达收购联动优势、新大陆收购国通星...作为首家在香港递交申请的“同股不同权”企业,...
企业一旦上市的话,少则几倍多则几十倍的收益都有...也有基金公司开始筹备覆盖香港市场以外的主动投资团队...中国大陆千万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 186 万,...
美团也要奔赴香港上市,为什么?
中国大陆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就在高盛银行全面负责腾讯控股的香港上市事宜,与...每个早期参与者都有很多故事。有一个故事是这样...
日前,何氏家族控制的房企美的置业计划在香港上市,何...卢德燕通过名下三家全资公司持有美的置业上市前的...为大家整理的目前已上市大陆银行的上市时间序列图,...
且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往往很多人做不到,为什么呢...香港上市的腾讯应该是不二之选和美国上市的百度...尤其现在,大陆公司从台湾挖来不少人才,这是一...
据了解,中天微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大规模量产的自主...迎合投资人去做不适合自身能力的选择,应该冷静...其实都不是,团队只想在能赢的公司里工作,你...
为什么很多大陆公司都选择了去香港上市?的相关资讯
为什么很多大陆公司都选择了去香港上市?的相关专题
投资人QQ群
沪公网安备 4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在港股上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