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懂钉本机的上古大神用钉耙武器的的么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富豪炼成第124期】乔布斯视他为眼中钉,他却占领8.6亿中国人的手机,这位硅谷大神你不得不认识!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富豪炼成第124期】乔布斯视他为眼中钉,他却占领8.6亿中国人的手机,这位硅谷大神你不得不认识!》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富豪炼成第124期】乔布斯视他为眼中钉,他却占领8.6亿中国人的手机,这位硅谷大神你不得不认识!》 精选一【富豪是怎样炼成的第一百二十四期】提到智能手机你应该会想到iPhone和安卓机提到iPhone之父你一定会想到乔布斯而提到安卓之父呢你是不是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它背后是何方神圣今天就为你来介绍这位科技大佬安迪·鲁宾(Andy Rubin)1963年鲁宾出生在美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位受人尊敬的心理医生同时还在业余时间干倒卖电子产品的生意随着生意做得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把自己的房子当成仓库这让鲁宾从小就泡在电子产品里当时每个小孩都梦想能拥有一台游戏机鲁宾则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第一时间玩到最新的游戏机但他并不怎么喜欢玩游戏反而更热衷于拆开游戏机看看里面装的到底是啥虽然他爸看到昂贵的电子产品就这么被拆了心中血流成河但是为了鼓励儿子动手实践还是咬着牙说拆吧拆吧咱家有的是得到了父亲的允许鲁宾把家里的家电拆了个遍一开始只是把好东西拆成破烂但是拆多了就自学成才小小年纪就明白了电子元件的原理还学会了编程后来他甚至能把拆成零件的家电完整的拼回去而且通电之后还能使用出于对科技的热爱鲁宾在大学中学习了计算机科学毕业后加入给美国宇航局生产摄像头的蔡司公司进行机器人研发本来这工作挺好的但是鲁宾就是不走寻常路突然就辞职去瑞士了工作更清闲还能游山玩水在一次休假中鲁宾邂逅了一个老男人他向鲁宾哭诉自己和老婆吵架被赶出家门鲁宾一开始觉得这人可能是个神经病但是后来聊着聊着发现这个人原来也是个工程师还是苹果公司的工程师两个技术咖相谈甚欢鲁宾还收留他到自己家里过夜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这位工程师把鲁宾引荐到苹果公司工作鲁宾大展拳脚的机会终于来了鲁宾在苹果进行软件研发的工作但他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机器人的热爱同事们还给他取了个外号:安卓安卓是一个经典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没想到这个外号在十多年后竟让苹果头疼不已在苹果上班期间鲁宾做出了几项划时代的产品比如苹果第一款塔式计算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服务器没有它的话我们今天上网只能看看网页聊天、购物、玩游戏统统搞不定他还设计了现代路由器的雏形让联网更加轻松最牛逼的是他在1992年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机系统Magic Cap轻轻松松把同行甩出十条街通过这款软件鲁宾发了点小财他认为这个小玩意肯定能改变世界但由于当时没有移动互联网所以这个脑洞大开的产品最终被市场判了死刑在苹果玩腻了之后鲁宾又加入了微软期间他做出了一个能自己行走上面还加了个电脑的机器人天天在办公室里晃悠让同事们相当无语为了让这台机器人拥有“视力”鲁宾还给它装了个摄像头就在鲁宾美滋滋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安全部门在一次例行检查时发现这个机器人的电脑部分竟然被黑客控制了幸好黑客还没发现摄像头的存在趁着还没泄密安保人员赶紧把它给砸了放荡不羁爱自由的鲁宾这时发现个人打工太麻烦于是决定自己当老板为了警告那些老实人还给自己公司取名叫做“Danger”(危险)也因为这家公司鲁宾结交了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Danger公司的第一款智能机内置的搜索引擎就是谷歌这让谷歌对鲁宾产生了很强的好感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说到这里,你们应该已经能够看出鲁宾是个脑洞极大并且爱搞事的人,但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不断打破陈规,创造奇迹。接下去鲁宾将如何一步步培育他的“安卓”,又将如何拿它与苹果抗衡,敬请期待下期【富豪是怎样炼成的】。『,简单专注做,安全放心』------------------------------------------《【富豪炼成第124期】乔布斯视他为眼中钉,他却占领8.6亿中国人的手机,这位硅谷大神你不得不认识!》 精选二在科技及互联网领域,苹果和 Google 是两家绝对绕不开的话题公司。我曾经不止一次说过,中国科技(自)媒体常年不断地唱衰苹果、意淫 Google( Google 回归中国)。 前者长期以来由神一般的乔布斯掌舵,用一次次的「 One more thing」让整个世界不断尖叫;而后者,则在本世纪的前 15 年里,不仅改写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轨迹,也正在为不远的将来描绘了一幅「美丽新世界」的愿景。如今,两家公司正迈入一个新战场:人工智能。本文将从两家公司现有的商业模式和产品线的角度出发,探讨现阶段以及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苹果与 Google 在人工智能——这个热门词汇背后的理念、布局以及。智能手机时代:苹果与 Google 的路线之争如果没有 2007 年 1月份乔布斯拿出 iPhone 时的惊艳亮相,由智能手机引领的移动互联网又会是个什么模样呢?答案或许有很多,但有一个主角或许不会缺席,这就是 Google。当乔布斯站在 Mac World 大会上展示这个重新定义了手机、音乐播放器与互联网设备的时候,时任 Google Android 部门负责人的安迪鲁宾正在前往拉斯维加斯的路上。在他看完乔布斯的发布会后,他甚至对车里的一个同事说:「 我们可以不必发布自己的手机了。」苹果用天才般的设计和强大的制造能力让第一台 iPhone 更像是一个工艺品,而不是一台像他们早期宣扬的「跨时代的计算设备」。第一代iPhone 不支持 3G 网络,没有多任务运行机制,甚至无法复制粘贴文字。对很多人来说,这仅仅是台炫酷的设备,绝不是一台好用的设备。在 Android 之父鲁宾看来,iPhone 还不够酷,他的梦想是让全球各国不同运营商、不同品牌的手机上运行自己的系统。基于这个理念,Google 在 2007年 建立「Android手机联盟」,将多个运营商和手机厂商拉拢在一起,他们分工很明确,Google 负责操作系统,手机商制造手机,运营商负责销售。过去的七八年时间里,苹果与Google 走上了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一个以一部部 iPhone 征服了世界,另一个则通过Android 系统、Google Mobile Service 和日益壮大的手机厂商不断抢占智能手机的份额。下面是截止到 2016 年 5、6月的统计数据,Gartner 的数据显示 Android 和 iOS 瓜分了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市场份额,两家的比例大概是 7:3:另一份来自调研公司 Kantar Worldpanel ComTech 的数据,在截至今年4月底的前3个月,Android在欧洲五个最大市场(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智能手机销量市场份额为76%,与去年同期的70.2%相比增长5.8个百分点。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当然无法完全说明问题。苹果借助 iPhone 的销量,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有媒体曾将苹果比喻成「数字时代的石油公司」,其市值曾一度接近一万亿美元。在最新一季苹果 13 年来最差的财报里,来自 iPhone的收入支撑了本财季苹果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季度总收入为 424 亿美元,iPhone 收入超过 210 亿美元)。苹果的官方数字还显示,自 2007 年到现在的 9 年时间,苹果已经累计卖出了 10 亿台 iPhone 手机。 Google 从未透露过在Android 上赚取了多少钱,不过根据甲骨文律师在 Java 侵权诉讼中的估计,Android 已经为Google 带来 310亿 美元的收入,利润则高达 。无论是技术还是产业趋势来看,智能手机都是「计算」的进化,从人人一台 PC 演进到人人一部手机甚至多部手机,硅谷 a16z Benedict Evans 曾用 76 张 PPT 展示智能手机对于世界的颠覆,下面两幅图展示了智能手机在整个智能设备领域的巨大影响:人工智能是新一代的人机交互细心去看,科技的发展史也是人机交互的历史,而人工智能发展的路径同样隶属在人机交互的发展历程里。6 月初,「互联网女皇」 Mary Meeker 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有一副图展示了人机交互的历史:人工智能的进化是机器越来越聪明的的过程,所谓的「聪明」,体现在人机交互过程中,计算机越来越少地问你问题,比如,现在的计算设备,比如手机已经不会再问:你想把文件存到哪里?你想整理硬盘吗?你想退出应用吗?为了节省空间你想删哪些照片?但也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你想看哪一位朋友的状态更新?要不要看看你在旅行时拍的照片?你想吃什么口味的冰淇淋?上述问题的变化更像是从简单的「yes/no」的二元回答转向更多元的回答,这背后就是计算的改进。从这个角度出发去观察苹果与 Google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有助于从根本上建构对于苹果、Google 以及人工智能现状的新理解。苹果的「设备智能」2016 年的苹果开发者大会( WWDC )有诸多值得回味的点,从中可以一窥苹果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思考。长期以来,苹果对于人工智能的定位都是「设备智能」——这是一种将人工智能技术纳入到硬件的处理方式,从最早的 Siri 到现在的 iOS 10 里的图片自动识别和分类机制,事实上,苹果的识别和分类技术并不差,2015 年 9 月,苹果收购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Perceptio,该公司可以在无需外部数据库的情况下,基于设备(手机、平板)来进行图像分类。新 iOS 10 的照片应用可以自动识别人脸、物体,并能够相册里的人物自动分类,新加入的「回忆」,则可以通过对照片的位置信息、人脸照片信息、场景信息等聚集在一起,还支持插入音乐。与此同时,开发者还在 iOS 10 测试版中发现了关于功能的其他信息,比如大量关于人脸表情的代码,包括微笑、惊恐、惊喜、哭泣、沉思等等,这意味着 iOS 10 未来很可能支持识别照片里人物的表情信息。苹果将上述功能加入到一台运行 iOS 10 的iPhone 中实属不易,要知道类似的功能在 Google 与微软那里,都是通过云端数据处理后的返回结果。苹果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既有历史原因,也有诸多现实考量。历史上看,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对人机交互有着异常的坚持,比如 iOS 曾经异常的简洁性——这也意味着毫无选择性的交互方式。乔布斯也曾表示,如果他来做一款 DVD,那么唯一的按钮就是「烧录」,其他都可以舍弃。正是这样对于简洁性的追求,使得苹果的产品线长期以来在功能上的变化都极其克制。乔帮主已仙逝多年,iOS 自 iOS 7 开始在交互上开始复杂,但将人工智能纳入到苹果产品的过程依然十分缓慢,摆在苹果面前的现实问题有两个,其一,苹果的云服务不如 Google 和微软,至今苹果 iCloud 的服务还有一部分跑在亚马逊 AWS 上,这也使得苹果无法像Google 微软那样通过云端强大的处理性能来处理照片分类、语音识别等。其二,苹果长期以来的价值观就是对用户隐私的保护。以虚拟助理来说,Siri 早在 2011 年就已经发布,但比起 Google Now、微软的 Cortana 来说,Siri 真的很不智能,原因就在于Siri对于用户数据的收集非常少,而另外两家公司的产品则有点「贪得无厌」,尤其是Google,默认的用户协议里,Google 可以收集用户几乎所有的为其所用。尤其是在 2015 年 Google 发布颇具里程碑意义的 Google Photo 之后,苹果 CEO 库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在硅谷,许多知名的成功公司利用用户个人信息建构自己的商业模式。它们收集了关于你的一切信息,并试图利用这些信息来赚钱。我们认为这是错误的行为,而苹果也不希望成为这样的公司。但另一个现实则是,时下流行的,迫切需要海量数据的「喂养」,同样在今年 WWDC 大会上,苹果要重新定义「」,正式启动苹果的「Differential Privacy」,这个概念由微软的C. Dwork 提出,其基本含义就是基于统计学原理,在一个群体层面收集数据,而非像FB、Google 那样收集个体的数据。由于苹果的 iMessage、 FaceTime 早已部署了端到端的加密技术,因此能够让用户数据以加密的方式上传到苹果的服务器,然后苹果在对于这些群体层的数据进行分析和优化,从而改善用户的体验。「Differential Privacy」将在今年秋天的苹果各个设备新系统中采用,具体会给 iOS 、macOS、watchOS 带来哪些真正意义的改观还无从知晓,但在另一个重要领域——语音领域,苹果则把一副好牌打成了烂牌。Siri 与人才之痛作为乔布斯生前收购的最后一家公司,Siri 肩负着乔布斯对于未来交互模式的远见思考。正如 Meeker 在人机交互历史回顾中展示的那样,几百万年前,人类从声音的交互开始,而文字的发明,则让交互从声音转入文本阶段,于是出现了各种与文本打交道的交互工具。即便如此,人类交流中的 90% 依然还是通过声音来完成,这种更自然也更原始的交互模式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并未得到突破性的进展。自动语音识别(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 ,简称ASR)是一种机器可识别人类说话单词的能力。很长一段时间里,ASR 在准确度上都无法与人类识别相媲美,而在 2010 年,ASR 在识别准确度上迎来一个拐点。从上图的变化可以看出,的五年时间,ASR 准确度得到大幅提升,这种变化超过了过去 30 年到 40 年的变化。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接近一个时刻:机器对于语音的识别能力即将超过人类。乔布斯看到了基于声音的交互才是人类天性的体现,而技术进步则帮助人类重新回到了最原始的声音交互时代。Siri 在这种情况下成为苹果布局声音交互的重要产品,当时,乔布斯曾被问到收购 Siri 是否想与Google 竞争搜索业务,乔布斯给出的答案很明确:Siri 不是搜索产品,他们要做人工智能。只可惜,乔布斯并未看到搭载 Siri 的第一部 iPhone—— iPhone 4S 的发布仪式。彼时, Siri 给世界带来的惊喜随着一次次的恶作剧般的调侃趋于平淡,人们突然发现,Siri 几乎没有任何用处。她(他/它)常常答非所问,又经常无故跳出(不小心长按 home 健)…..另一方面,自乔布斯逝世后,原来的Siri 团队核心成员几乎都离开了苹果,包括 Siri 早期开发者的 Dag Kittlaus 和Adam Cheyer 等人又创立了一家 Viv 的公司,其产品可以理解为新一代的 Siri。如乔布斯当年所言,语音交互正在成为人工智能最有可能爆发的领域。看看市面上的科技公司们,亚马逊、微软以及 Google 、Facebook,无一不在这个领域发力。苹果也推出了应对之策。2015 年 10 月开始收购了英国语音技术初创企业VocalIQ,这家公司一直以可实现机器自我学习著称;其次,苹果在今年开发者大会上进一步开放 Siri ,开发者可以在 iOS 应用里直接调用 Siri 的借口来实现语音识别、搜索的功能,考虑到 Siri 和搜索已经成为 iOS 10 无处不在的功能模块,未来不排除越来越多开发者在应用里加入 Siri ;第三,全平台的 Siri 或许才有价值,下一代 macOS 即将配置 Siri ,未来的 Apple Car 的交互设计中,Siri 将担当核心角色。然而不管是不断优化的设备智能和对 Siri 的强化训练,苹果在人工智能人才、论文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有媒体盘点过 2015 年苹果的挖人名单:2015年年初,前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自动系统实验室副主管Paul Furgale加入苹果;7月,前意大利经典汽车厂商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质检总监Doug Betts加入苹果。8月,大众前工程师 Megan McClain、特拉斯前工程经理Hal Ockerse、前高级工程师Jamie Carlson加入苹果。9月,芯片制造商Nvidia公司人工智能专家、深度学习软件主管Jonathan Cohen 加入苹果;10月,电动摩厂商Mission Motors申请破产,旗下一部分优秀工程师投奔到了苹果旗下;上述几位除了Jonathan Cohen 之外都与秘密研发的 Apple Car 有关。2015年9月,苹果罕见发布广告,大规模招募人工智能和方面的人才。路透社去年援引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 CEO、华盛顿大学教授 Oren Etzioni 的话表示,在招募机器学习人才方面苹果的起步较慢,不过苹果正试图追赶竞争对手。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由于坚定的用户隐私保护措施,机器学习创业公司 Dato 联合创始人 Joseph Gonzalez 评价道:「苹果希望其手机能在不了解外部世界的情况下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以此方式实现人工智能,很难实现。」与此同时,Google 从一开始就定位于信息的收集、整合,其基于信息的智能已爆发出不小的影响力。Google 的人工智能:让流动的信息产生智能早在 2001 年,拉里佩奇对于 Google 的定位就是人工智能。这个理念源于拉里·佩奇的恩师威诺格拉德,上世纪 70 年代,威诺格拉德曾作为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一员,一门心思要制造与人类思维匹配的智能。然而威诺格拉德看到所谓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溃败,同时又受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塞尔斯「中文房间」理念的启发,最终退出这个领域。1998 年,威诺格拉德和他的学生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及其导师拉杰夫·莫特瓦尼联合发布了一篇学术论文《你能用自己口袋里的论文做什么?(What Can You Do with a Web in Your Pocket?)》,该论文提出了谷歌搜索的产品原型。同年,佩奇和布林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创立谷歌,通过改善人类信息组织和发现的方式,创造一种可以为人类服务的智能方式。该论文的概念也体现在 Google 的 Slogon 里:「整合全球信息并为其使用」。因此 Google 对于信息背后的智能方式有着天然的热爱,硅谷资深记者 Steven Levy 在六年前探访Google 总部后这样写道:Google 搜索的最大创新是引入新算法 Page Rank。而网络搜索是一个多方过程。首先,谷歌机器人获取每个可访问网站的内容。这些数据将被分解成一个索引(通过文字进行组织,就像书本的目录),这样就可以根据内容找到任何页面。每当用户键入一个查询,谷歌就会在索引中搜寻相关页面,然后返回一个包含多达数百万页面的列表。最复杂的是对列表进行排序,也就是决定哪些页面应该出现在最上面。此时,上下文便有了用武之地。所有搜索引擎都会引入上下文,但没有一个像谷歌那样引入得那样多、应用那样自如。PageRank本身也是一个信号,同时也是页面的一个属性(指其相对于其他网页的重要性),该属性可以帮助确定其与查询内容的相关性,其中的一些信号在现在看来是显而易见的。2012年,Google 提出了知识图谱,所谓知识图谱,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深度挖掘搜索词潜在的知识关系,来呈现更结构化的搜索结果。比如当你搜索硅谷,你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关于硅谷的网页信息,还提供结构化及详细的关于主题的信息,下图的右侧就是 Google 的知识图谱:将杂乱无章的网页到结构化的实体知识,搜索引擎可以通过知识图谱给用户提供更具条理的信息,甚至顺着知识图谱可以探索更深入、广泛和完整的知识体系,让用户发现他们意想不到的知识。Google 高级副总裁艾米特·辛格博士一语道破知识图谱的重要意义所在:「构成这个世界的是实体,而非字符串(things, not strings)」。根据 Google 官方的说法,知识图谱的信息来自许多来源,包括CIA的世界概况,Freebase 和维基百科,通过知识图谱,Google 在践行「整合知识并使其可用」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1 年开始,Google 引入深度学习框架。深度学习并非什么新技术。上世纪60年代发明后,先后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期流行过一整,但随后就逐渐消沉。但在 Google 看来,深度学习需要的海量数据恰好也是 Google 最擅长的领域,与此同时,对于计算能力的高要求也是 Google 自身技术架构足以应对的。深度学习最开始由吴恩达推动的Google大脑计划,Google 技术大拿 Jeff Dean 也参与其中。当时想通过使用神经网络来提升技术水准,但并没有把研究做成像大学象牙塔那种,而是结合 Android、Gmail、图片去改进产品解决真正问题。2012 年 6 月,《纽约时报》率先报道了 Google 大脑项目,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公众第一次了解到,利用16,000个CPU Core的并行计算平台去训练含有10亿个节点的深度神经网络(DNN,Deep Neural Networks),使其能够自我训练,能够实现对2万个不同物体的1,400万张图片进行辨识。到了 2012 年年底,在业界关注的图片分类的竞赛 ImageNet 中,Google 一支采用深度学习的精英团队完败给 Geoff Hinton 手下的博士生团队。这也促使 Google 重新开始认识深度学习带来的巨大价值,一年后,Google 高价收购了 Geoff Hinton 的团队,并全面开始在产品里部署基于深度学习的相关技术。从早期基于 page Rank 的搜索技术到引入知识图谱以及全面整合深度学习,Google 一遍遍地将互联网上的原始信息、基于 Android 系统收集到信息、利用Google 服务( 搜索、Gmail、Youtube)搜集的信息清洗、过滤、重组,寄希望于从这些「0和1」的组合里找到智能的存在方式。2014 年 10月,Google 推出 Gmail 的「进化版」—— Inbox,这是一个基于对邮件自动扫描后的重新展示,自 Inbox 的帮助下,用户收件箱里的邮件可以自动被归类到「旅行」(如机票邮件)、「财务」(如)、新闻资讯(如各种网站的订阅) 。2015 年的 Google I/O 大会发布的 Google Photo 令人震惊。Google 开辟了对于照片处理的新方式,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Google Photo 可以自动识别、分类,并支持自然语言搜索。Google :把鸡蛋放在多个篮筐直到 2015 年夏天 Google 宣布重组,或许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家公司的业务有多繁杂,在新的 Alphabet 架构下,新 Google 聚焦在在线业务和 Android 产品线以及云服务。尤其是在 Google 商业模式即将转型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或许将出现在更多的 Google 产品里。长期以来,Google 的盈利渠道都是广告。在今年 4 月财报电话会议上,Google CEO 桑达尔·皮查伊公开表示:Google 将加快业务发展,并计划在 2020 年使云计算业务超过广告业务。就在皮查伊上述表态的前后,Google 云计算服务签下了Netflix、Spotify 这样代表未来的企业级大客户;并挖来曾一手打造 VMware 的 Diane Greene 来统领云计算团队。2016 年 7 月的腾讯「云+未来」大会上,马化腾这样定义未来:「未来互联网行业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在云端处理大数据。」这实际上也是Google 在做的事情。皮查伊的这一幅手牌就是 Google 构建的云计算生态。今年的Google Next 云计算大会上,Google发布了面向开发者的新机器学习平台,并开放语音识别API等等,如果再加上去年推出的 TensorFlow 平台,Google希望通过将这些人工智能的服务模块化、开放化,让云计算的PaaS 层、IaaS 层的服务都具备人工智能属性,从而能够快速完成数据处理。DeepMind 则是 Google 的另一个秘密武器。日前,Google 宣布在数据中心的节能方案中采用 DeepMind 的算法,效果显著。根据官方的数据显示,这项技术帮助该公司将电力使用效率(PUE)提升了15%,与使用效率提升同时带来的则是耗电量的下降,如果能将数据中心的耗电量降低10%,便有可能在几年时间内为 Google 节约数亿美元电费。而进一步来看,倘若 Google 能在数据中心节能方面不断优化,其云计算的价格极有可能继续下降,在云计算服务目前还处在价格敏感阶段的时候,Google 的想象力还很大。总结上世纪 60 年代,包括约翰·麦肯锡、马文·明斯基在内的人工智能先驱们坚信,只需十年时间就足以制造一种可以匹及人类智能的智能。后来的故事大家或许都知道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人工智能在寒冬与初春的交替中缓慢前行。现在,在算法逐步成熟、数据量增加以及计算能力突飞猛进的帮助下,我们或将有幸见证一次最接近人类智能的智能。与过往不同,这一次的智能诞生在每个人的手里紧紧握着的智能手机。本文并没有去对比其他互联网巨头,包括微软、亚马逊、Facebook 以及中国 BAT 的布局和思路,但无一例外,你能感受的这些智能都或多或少地在你的指尖呈现。从计算普及到交互进化,苹果和 Google 在两条不同的道路上快速前进,相比来说,包括微软、亚马逊、Facebook 在内的人工智能计划都与 Google 类似,而坚守「隐私价值观」与「设备智能」 的苹果,似乎并没有同盟者……虽说殊途同归,但观察以及见证他们的行进故事,也颇具意义。(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赵赛坡)《【富豪炼成第124期】乔布斯视他为眼中钉,他却占领8.6亿中国人的手机,这位硅谷大神你不得不认识!》 精选三1999年2月,在杭州一个叫湖畔花园的小区,马云带着“18罗汉”成立了阿里巴巴,他给自己取了一个花名“风清扬”。同一年,一个网络ID为“风清扬”的年轻人,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他就是后来的58集团CEO——姚劲波。“他(风清扬)是山里飘的。”提起给自己起的第一个网络ID,姚劲波掩饰不住骄傲。一来,在金庸的小说《笑傲江湖》里,风清扬是一个隐于野的绝世高手,二来,他无意间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做了相同的选择。不过,现实中,他更喜欢同事们喊他“老姚”。日,58同城在纽交所上市时,姚劲波曾直言,最崇拜的企业家就是马云。他认为,两人要做的事情很像。马云是把中小制造业者带入互联网,自己则是把规模更小但总量巨大的本地生活服务业者带入互联网。很长一段时间内,两个“风清扬”的交集并不多。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58同城是中国最大的分类信息平台。交易和信息,几乎不存在什么竞争。不过,在2015年4月,58同城和赶集网宣布合并后,变化翻天覆地的发生了。两个“风清扬”之间的交集,变得复杂起来。做马云的学生和对手姚劲波现在算是马云的“学生”。2016年初,姚劲波去参加了湖畔大学面试。一个面试官看见他,热情寒暄:也来帮着面试了啊?姚劲波说,自己是来参加面试的。对方很惊讶。虽然湖畔大学知名创业者云集,但还没有出现过一个管理着百亿市值公司的CEO,姚劲波成为其中身价最高的“学生”。面试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们画一个图,想象自己十年以后在做什么。“十年后,我肯定还在做58同城和赶集网。”姚劲波在纸中间画了一个圈,两边连接的是用户和商户,他站在中间,这是他理想中的58集团。“如果要让中间的圆圈转得越来越快,还有很多事要做。不管是58同城、赶集网、中华英才网、安居客、58到家都是一样。”“读书是可以学到东西的。”姚劲波说,他可以系统地了解阿里的发展过程、文化以及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湖畔大学里其他创业者身上也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他可以向任何人学习,不论是阿里,还是小创业公司。这是他的人生哲学。与此同时,姚劲波还成为了马云的“对手”。在阿里的2016年Q1财报中,闲鱼与钉钉等新兴业务一起被称为“四小花旦”,此后咸鱼有整合进了淘宝拍卖,可以看出阿里对闲鱼的重视。而58集团也在6月1日宣布了新的调整,专业的交易平台转转成为全资子公司,集团高级副总裁黄炜为兼人转转CEO。品牌升级之后,58赶集除了拥有58同城、赶集网、安居客、中华英才网和58到家,又分拆出了一些新的公司,包括斗米兼职、好租、瓜子二手车、心宠等。用赶集网创始人、瓜子二手车CEO杨浩涌的话说,原来是两家打,现在市场和对手都变了,竞争对手变成了京东、美团、大众点评等数十个,BAT也都卷入其中。从之前与赶集网贴身肉搏,到现在开始面对更大的市场,姚劲波是会感到有压力,还是会相对从容?“我们要么不出手,出手必须赢。” 姚劲波挺了一挺身子,用手撩了下额前的头发,没有十足的把握,58集团是不会宣传转转的。“有一个人(阿里闲鱼)一起教育这个市场没有什么坏处。不管怎么样,我们会赢的,最后转转会成为二手交易默认的平台。”“他身上有一股劲”姚劲波,是湖南益阳人。他说话的声调,听起来和陌陌创始人唐岩有点儿像。在互联网创业的大潮下,湖南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知名的创业者,包括MySee及风云资本创始人高燃、世纪佳缘创始人龚海燕、清科集团董事长倪正东、IDG全球常务副总裁熊晓鸽,以及被称为“微信之父”的张小龙。人们印象中,湖南的创业者应该是彪悍的,带着匪气。姚劲波不是。他面色白净,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脸上总带着不经意的微笑,但眼神又透露出一丝精明。他的办公室简洁、宽敞,只放着一张办公桌、一张茶几和几把椅子。他坐在茶几前,穿着绿色的卡通T恤,看起来神清气爽,比一年前精神很多。“你觉得呢,我变好还是变坏了?”姚劲波笑着问。接着,他自我肯定地说道:“我自己觉得,越往下做就越有底。”过去的十年,存在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姚劲波说,以前会时常担心公司怎么活,能不能盈利,能不能融资。现在这些不确定性不再是什么困扰,他考虑更多的是下一个挑战是什么,有什么新机会。一年之前,他刚刚谈下58同城和赶集网的并购案。那时候,你站在他面前,能够感受到他身上的疲惫感。当时,他感慨道:“我们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回忆说,日,58同城在,之后姚劲波就开始不断地找他,希望与赶集合并。谈判的最后那个晚上,在威斯汀酒店,姚劲波一个人对阵来自赶集的几。谈判中间几次停滞,股东们一个个离去,姚劲波也几次想摔门而去,但一直坚持着谈到第二天早晨。显然,这是一个充满了韧劲的男人。回顾合并的过程,姚劲波仍觉得历历在目。他说,那是他最煎熬的时刻之一。合并的过程固然艰难,但却不是困难。“人生中,许多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做成了很好,做不成,你也尽了你的力气。”58同城当时已经上市,股东们并不热衷参与公司的事情。“我一个人面对赶集的七八个股东和它的管理层。”姚劲波若有所思地顿了一下说:“现在想想,结果是好的,但是有没有可能更好呢?应该是有机会的。”为了促成合并,姚劲波在股权上做了巨大让步。对于上市的公司,股权,即是真实的财富。宣布合并的当月,《》周刊记者约姚劲波和杨浩涌一起拍照,开玩笑地提到姚劲波的个人财富。姚劲波指指杨浩涌说:“现在,老杨比我有钱。”后来,杨浩涌对《财经天下》周刊记者说:“做上岸的,只有老姚一个。我帮他赚了钱,他也帮我赚了钱。”“当然过去就过去了,不会想了。” 姚劲波说,他不希望人们把58同城和赶集网合并的事记太久,毕竟公司业态在不断变化。“姚劲波身上有一股劲。”51用车创始人李华兵在他的一篇自述里提到,人们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一面,艰难的时候,没人看得到。2007年,李华兵在汉能资本做,在一个年会上见到了姚劲波,之后便开始帮姚劲波做融资顾问。当时的58同城还是一个小公司,不被看好也不受关注,又赶上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惨淡。姚劲波见了一些,但都被拒绝了。账上真的一分钱都没有了,姚劲波只好卖了个域名,先换了几十万出来给大家发工资。姚劲波只能找软银赛富合伙人羊东。2007年,在软银赛富另一位合伙人阎焱的主导下,软银赛富投了58同城的A轮。但羊东毫不客气,劈头盖脸地骂了姚劲波一顿,让他去找阎焱想办法。在阎焱的推动下,2008年,软银赛富又追加了。“结果58活下来了。我真没想到这个公司能做到170亿美元的市值。”2015年底,阎焱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感叹。2015年10月,有称,58同城和赶集网完成合并后,估值可以达到170亿美元。做了正确的抉择“58不是一个一开始就被看好的公司,都是一步一步打拼下来的。”58赶集高级副总裁、转转CEO黄炜说,58的故事跟腾讯、阿里、百度、美团都不太一样。甚至在2005年58同城刚创立时,与赶集网比起来,也还是起点不同。杨浩涌是耶鲁毕业生,2005年回国创立赶集网,一开始是和谷歌合作,谷歌每个月会给赶集网。“发现正确的事和不正确的事,避免不正确的事,并尽力把正确的事做得力度更大一点。” 美团大众点评高级副总裁、美团外卖总裁王慧文曾对《财经天下》周刊总结美团能在多次大战中幸存下来的原因。经纬中国合伙人张颖也提出,创业者不能连续错过三个“路口”,否则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一些事,是下意识的选择。1999年,姚劲波大学毕业的时候,互联网的第一次泡沫刚刚破灭,整个行业在缓慢崛起。学化学专业、但又修了计算机专业的姚劲波,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互联网。“这是很对的一步,也是在潜意识里认为互联网很重要,会改变很多东西。”姚劲波说,在互联网行业创业,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多么有远见,而是一步一步走下来的。外界认为,此前58同城和赶集的竞争,就是流量的竞争,而陈小华是关键的胜负手。陈小华,1981年生,2003年毕业于湘潭大学。毕业后在深圳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SEO(搜索引擎优化)、SEM(搜索引擎营销)服务,并代理过3721的产品。当时,互联网公司如果打听谁弄流量很厉害,人们都说找陈小华。优酷、土豆、酷6都找过他。姚劲波知道陈小华的时候,陈小华已经加入赶集半年多了。但因为有谷歌的合作,杨浩涌一直没有提和上市,这给了姚劲波一个机会。姚劲波不停地“骚扰”陈小华,陈小华把他手机加入,他就换座机打。后来,他干脆跑到赶集楼下,说,我人都已经到你楼下了,你不下来,我就只能上去了。后来,他对陈小华说:“对不起别人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自己,你觉得跟谁干最有可能成。”认准的事,不达目的不罢休。姚劲波就是这么一个人。流量的争夺,只是一个表象。“让58到家独立,是一个很对的决定。”姚劲波说。2014年7月,58同城宣布启动58到家项目。当时,正是58和赶集之间打得最凶猛的时候,主要的精力和资源必须要放在战争上面。而58到家看重的O2O市场,又是一个需要庞大资金支持的领域。权衡利弊后,58同城决定让58到家慢慢独立。而58到家,也在和赶集的战争里发挥了很好的策应作用。“至少,人们开始觉得58 和赶集有一些区别了。”黄炜于2012年2月加入58同城。此前,他在百度也做了四年多,主要做百度地图。黄炜觉得,在百度这样的大公司,很难真正地沉入线下业务里。有一个百度的同事去了58同城,就带黄炜去见了姚劲波。他们约在北四环边上、姚劲波家附近的一个会所里吃饭。黄炜当时也没看过《非你莫属》,这是第一次见姚劲波,觉得对方没什么架子。姚劲波问黄炜,住哪儿。黄炜说北苑。姚劲波就说:“那太好了,离我们办公室很近。你去西二旗(百度)要一个多小时,你来我们这里只要20分钟,你看每天省出了多少时间。”当时,58同城的总部就在北苑路乙108号的北美中心。但等黄炜加入58后,公司又整体搬迁到了酒仙桥。现在,58集团买下了798里的两栋楼,用来办公。这与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做法不同,大部分公司都在租用办公室。而已经上市的公司,为了不影响公司财务报表,会由创始人买下一栋大楼再租给公司,比如网易和搜狐。姚劲波希望黄炜来当时的58同城做移动端。2012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App开发成为潮流,陌陌、唱吧都是顺应这一潮流成长起来的公司。创业者在做App,BAT也在往里大量砸钱。人人都在做移动端,都说移动端很重要。姚劲波感觉到,这可能是一个趋势。但他的重心,还是得放在和赶集在PC端的流量争夺上。移动端,他希望找一个人来做。黄炜初到58,明显感觉到了这个公司在移动端上的粗糙。实际上,整个行业都很粗糙。人们都知道移动端是未来,但是没有人知道路怎么走,都在摸索。但人又都是有惰性的,容易固守在原来的地方。“58就是PC的。这个角色的地位变化,在58内部是花了一定的时间的。”黄炜说。不像其他公司,58没有一开始就要全部all in在移动端。从2012年到2013年底的两年间里,黄炜带着人数不多的技术人员,做一些基础性的开发,甚至资金都没有花掉多少。直到2014年年会,58才喊出了移动元年的口号。当时,姚劲波公开表示:“PC我可以不管,甚至它可以输。但移动端必须赢。如果你把移动端看成是大潮,你甚至可以放弃掉PC,只做移动端。”态度的变化,来自日常的细枝末节的触动。2013年58同城上市,姚劲波要打开电脑,对方说别打开电脑了,就打开手机演示你的App吧。当时,58的移动占比是39%。姚劲波发现,们问他最多的问题就是,移动战略、移动占比和移动端有什么特色。再看公司的内部,姚劲波也发现了黄炜说的“人的惰性”的问题——甚至开会的时候,大家讨论的仍是PC端。姚劲波突然觉得,58可以接受PC端网站未来三年一个字都不改,只要这个网站不崩溃就行。但在移动端,必须要有大的创新出来,这也就是58同城的App。事实也证明,同样的资源投入到PC端,可能增长10%,而在移动端,可以增长到200%。“当时在分类信息战争里面,58跟赶集,都知道未来的竞争、用户的竞争是在移动端上面。”黄炜说,如果最初的两年有什么成就感的话,就是以一个不太高的成本,实现了一个稳步的增长。“其实,我们无意间踩在了移动互联网的节拍上面,生活互联网的节拍总会比纯线上互联网晚一些。”黄炜说,在58同城和赶集网合并之后,他们查看两边的数据,发现自己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我们是做出了一些抉择的。”黄炜说。市场永远不会静止,一些因素也在优势和劣势中不停变化角色。对于赶集,一些有利的因素,也变成了掣肘。在姚劲波融不到钱的最困难的时候,赶集网有谷歌做后台支持,但也正是这个支持,让杨浩涌在最初的时候不能谈论期权,错失了陈小华。2010年5月,赶集网拿到了诺基亚成长伙伴的,到2012年,诺基亚的塞班系统也还是主流,58内部的一些人就担心,赶集网已经在移动端占据了先机。“我们做了很多减法,第一就是不做诺基亚的塞班系统,不做windows系统。” 黄炜说,这个系统做了一两个版本后,就直接关掉了。“我们意识到未来就是安卓和iOS的,所以其他东西压根儿不开发。”另一个减法是关于推广的。由于2013年准备上市,58整个2012年的支出都很谨慎。黄炜负责的移动事业部就决定,不做CPI推广,不按激活付费。如果是为了一时的数字好看,很多人都会选择按激活量付费的方式进行推广。但推广平台给出激活的用户不一定是自己的目标用户,甚至会用机器刷很多用户。毕竟,在互联网里,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就是白白的浪费钱”。黄炜想了很多新的办法。首先,从58的PC端往58同城的App里做引流,其实是做线下推广。黄炜说,58同城是最早做手机预装的。早年,预装是很多公司都忽视掉的资源。黄炜记得,58的第一次预装是在华为,2013年,华为开始推广自己的智能手机,为了吸引用户,也在四处寻找合适的App进行预装。双方简单地谈了一下,几乎没花什么钱,58就在华为的这款手机上装了500万份。2014年,又开始在小米上做预装。“现在去预装就很贵了,因为市场就是这样,会出现价值洼地。但是出现的时间一定极短,因为其他人马上就会蜂拥而至。”黄炜说,正是这一系列的减法,让58同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收到了比较大的效果。58集团买下了798里的两栋楼用来办公,这与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做法不同。整合:封邦建国每当有公司在交易所,创始人往往都会举杯庆祝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黄炜记得,姚劲波也说了这句话。但在黄炜看来,姚劲波是打心里相信这句话。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姚劲波和58的格局越来越大。虽然上市之后就有了合并赶集的想法,但战争一直打到了2015年。姚劲波提到,58曾经有一条规定,不管团队KPI完成多少,一旦赶集逼近了,就会被一票否决。“在内部,我们有一个规矩,所有的线不能比赶集慢,如果比赶集慢就要卡掉。”黄炜说,因为业绩不佳,有些负责人就被裁掉了。竞争摆在那里,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压力。自己的同比增长再多都没有用,只有和赶集相比较的数字才有意义。越到后来,黄炜就越打心里反感这种竞争。但当时的资本市场正一片大好。聚美、陌陌都是创业三年就成功上市的公司,而京东、阿里的巨额IPO融资,更是让资本市场兴奋无比。其中,今日资本从京东的IPO中获得了超过60倍的回报,而今日资本正是赶集的之一。每个投资人都想着再去赚一票,钱不断投向赶集网。“它(赶集网)老说数字,这让你很难受。”黄炜说,因为58已经是上市公司,来自监管部门的规矩让58不能私自公开任何数据。而且,任何一个错误,在一级市场上都会被放大十倍地反应出来,造成市值波动。整个公司决心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人们心里清楚,拼到最后,是零和。正如彼得·泰尔在《从0到1》中所说,经理人总喜欢把商界比作战场,人们总要一决高下。一些人在竞争中会失去理智,比如为了打败当时的竞争对手X.com,Paypal的一个工程师甚至设计了一枚炸弹。但竞争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潜力。黄炜曾经把二三十个总监请到一个大会议室里,让他们分成两拨人,一拨扮演姚劲波,一拨扮演杨浩涌。黄炜把58收集到的信息都贴出来,让这些总监们根据信息去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分析双方怎么打。无独有偶,赶集网也曾在一次会议上做过双方竞争的优劣势分析。黄炜记得特别清楚,2014年底,58和赶集仍没有合并。也许是因为自己手里除了无线业务,又在陆续新增了一些其他的事情,黄炜心里特别焦灼,他写了一个很大的提案,在会议上公开表示:“这是我最后一次跟赶集打仗。”当时,黄炜的想法就是,打赢就打赢了,打不赢也不跟他打了,去干别的事情。姚劲波就在旁边,一直笑。但没想到,真的不用打了。宣布合并之后,紧接着就是整合。陆陆续续,一直到8月才完成。结果不错,但过程的纠结,对人的冲击还是非常大。姚劲波感慨道:“涉及人的事情,都很难。”从一些细节上看,开始合并的时候,两个CEO确实希望做成一个开创先河的事情,把两家合并得好好的。在最初的日子里,两个人轮流到对方的公司去开会。合并后的第一个周末,杨浩涌还曾约姚劲波去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跑步,不过,那一天姚劲波睡过了头,杨浩涌就一直带着人等他。不久之后,《财经天下》周刊约两人同时棚拍,姚劲波先到了,就一直等着杨浩涌一起拍合照,得知杨浩涌下午还要开会后,姚劲波又让杨浩涌先拍个人照。那一天,他们一见面就开始讨论业务,恰好当天美团网宣布推出上门服务开放平台,接入家政、美业、汽车洗护等品类上门服务提供商。他们甚至决定周末一起去天津,双方的客服等部分都设在天津。姚劲波还邀请杨浩涌坐自己的车去,杨浩涌很愉快地答应了。看起来,两个人同时坐上了O2O的快车,携手前行。然而,很快他们发现,蜜月不可能一直持续。姚劲波觉得做事情变得有些难,开始出现一些办公室政治,效率变得非常低。“起初合并,我希望把两边的人和资源都利用起来。但是事实上,让一部分人离开,可能是更好的抉择。”姚劲波说。现在,很多人会找姚劲波咨询合并的经验。姚劲波说,包括美团和大众点评网,去哪儿和携程网,只要他们来咨询自己,他的经验和建议就是,让一方离开。姚劲波和美团的王兴时常见面。最近的一次,是王兴去姚劲波家里吃饭。虽然王兴不愿意透露他们谈话的内容,但多半离不开整合和生活服务。王兴和姚劲波认识很久了,王兴决定创业的时候,还找姚劲波咨询过经验。那时候,姚劲波是中国有名的个人站长之一。如今,两个人都在做本地生活服务。“本地化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滴滴也是本地化,但是每个公司的核心领域不一样。滴滴是出行,新美大是餐馆、KTV、电影院,但58赶集的领域更细分、更超微。”姚劲波说,他不认为和新美大在核心业务上会有竞争,也非常欣赏他们目前的成绩。“将来可能会有一些交集,都去做同一件事。”整合的阵痛大概持续了半年多,一直到2015年的第四季度。姚劲波与杨浩涌和赶集的元老们达成了默契,“封邦建国”。这是历史上被验证过的方法,武王灭纣后,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昆弟,前后共分封了71个小国。从2015年底开始,在原赶集的基础上,58同城和赶集网先后分拆出了斗米兼职、好租和瓜子二手车。“基本上,他们都是58赶集的公司,但我们不控股了,不仅是瓜子、斗米、好租,只要是决定分拆出去的,我们就不控股这些公司。”姚劲波说,这样一来,各个公司会有一些协同,为集团的生态做贡献,而且解决了人员保留的问题。赶集的高管,真正离开集团的很少,只有两三个人撤离了,绝大部分人还在瓜子、好租、斗米里面,相当于给了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我们的合并不是很血腥的我赢了你输了你得离开,我们是用一种机制,尽量把人都留在体系里面。”姚劲波说,两家公司拼到最后,剩下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人,“我们把人的资产和资源尽量最大化了”。一个月前,姚劲波带领58赶集的高管团队,在有“北方乌镇”之称的古北水镇待了两天,主要是开会,讨论合并后没有处理好的事情。其中,主要的一个议题是,58和赶集要不要分两个品牌来销售。在用户层面,还是两个品牌。但在客户层面,究竟应该是两套人马卖两个产品,还是应该变成一个产品?最后,他们决定慢慢走向一个产品。“这样的话,商铺的成本会降低,不需要维护两个平台的操作。”姚劲波说。也是在这个会议上,58赶集决定把转转的产品从一个BG下面的创新产品,变成一个公司级的重点,直接汇报给姚劲波。无独有偶,马云在阿里内部也多次提到了闲鱼。“一个公司没有对手是很可怕的,你不知道你做得好还是不好,自己增长,有可能是市场推着你在走,但是有可能你本来可以跑得更快。”姚劲波说。58赶集合并后,公司面临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对手缺失。因此实行了BG事业群划分,比如HBG是房产业务,AFG是二手车和业务等事业群。当合并完成后,姚劲波发现各垂直业务的竞争对手,变成了搜房网,或者前程无忧,甚至是闲鱼,但整个团队找到了新的努力方向。此前,58是职能化运作的,分为产品部、职能部、市场部、销售部。“分BG的好处是,我要让每个BG知道你是有参照物的,比如我们安居客的目标,很简单,超过搜房。就是要远远地把搜房甩在后面,在各个板块,不管是新房、二手房还是租房。”姚劲波认为,合并后,在垂直领域的一些布局,包括分拆、BG化,让58赶集在适当的时间点变得更专业。“每个BG能够快速反应,能够去跟行业的人沟通,招聘行业、房产、汽车、二手车,也是在去年很重要的一步,我觉得这些事情,总体来说这几步是在该发生的点都发生了。”58、赶集合并后,实行了BG事业群划分。变化:从信息到交易“在打仗的时候,双方只追求量,因为没办法,公司要活下来,任何人都不会关注三年之后的事情。因为你可能在半年之内没做好就死掉了。”黄炜说。2015年10月,58赶集整合完毕,黄炜就提出来做一个新的优化产业生态的项目。“之前,我们的体验没有做太好,我们给自己的分数并不高。”黄炜说,直到今天,58对于自己的信息质量仍不满意。“以前大家都拼量,好的信息进来,坏的信息也进来,那我现在开始设立一个更高的门槛。”负责生态优化的团队,与其它的团队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其他所有团队,目标都是让业绩上升,流量上升、收入上升、用户数客户数上升,但这个团队的目标是让业绩下降。“不合理的东西全部干掉,把门槛提起来,坏信息不要,哪怕是可能损失部分的好信息,我们也要让整体的生态健康起来。”黄炜说。有一次,黄炜跟一个朋友提起这件事,对方觉得很佩服。一个公司能容忍一个部门专门让大家业绩下降,那是了不起的事情。现在,这个部门叫生态创新事业群,包括了一个生态平台和一个信息安全平台,总体人数接近1500人。到今天,生态优化已经做了将近三个季度了。“很快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效果。原来大家在打仗的时候,就是互相比下限,你门槛低,我比你门槛还低,于是用户就过来了,不管是好用户还是坏用户。现在我们把门槛提上去,做类似于实名制的事情,你要为你的信息负责。”有一段时间,河狸家创始人雕爷总是批评58上面的虚假信息。“他有一阵老骂我。”提到雕爷,姚劲波又来了精神。“我们现在关系很好,都在湖畔大学。”姚劲波说,此前他和雕爷几乎没见过面,所以,在湖畔大学,他见到雕爷就先解释了,有一些话不是自己说的,媒体总会把标题搞得很触目惊心,但其实没有那个事。“而且我跟他讲,他做美甲,我们也有美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而且,这个行业有两个人做,肯定好过一个人做,你要验证这个行业成立不成立。我估计他也很认可这个观点,因为后来他就不骂我了。”姚劲波也承认,58的二手交易存在着一些问题。“58的交易平台,是人们常用的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之一。但我们用各种努力,审核、认证,仍发现我们不能提供100%的可靠服务,因为确实有骗子在里面。”姚劲波叹一口气,“没有办法,他说我卖个手机,这个手机是山寨机,他(卖家)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这是山寨手机。所以,我们就决定把他变成一个闭环的交易”。二手交易,在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分类网站里面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在中国,由于存在完整的翻新产业链条,加之信用和法律体系不健全,二手市场一直没有完善起来,存在巨大的空间。“所以,我们把二手频道彻底拆出来,改个名字叫转转。”姚劲波说。转转的名字是姚劲波起的,他希望里面的物品都能流转起来。姚劲波会经常从一个用户的角度去给黄炜提意见,用户应该可以在线发消息,发消息应该又有怎样的提示,或者哪里速度还可以更快一点,偶尔还会抛出一些设想。黄炜就跟他说:“你作为用户的意见我们都听,你作为指挥家的意见我们要来看一看。”最近,姚劲波的女儿在转转上卖了两本书,卖了10元,但花了20元给对方顺丰快递过去。转转优品的质检总监张致良提到,姚劲波最近在各个场合见了转转的人都会说:“如果转转优品这个东西做得好,我以后每一代的iPhone都在你们这儿买。”张致良之前在IBM工作过两年,又在苹果工作了三年,主要负责硬件的售后维修。黄炜希望张致良能打造一个有苹果味道、而且有苹果规范的一个行业。张致良加入58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自己在苹果的经验,把质检的规范制定了出来。主要是,手机进入到转转的平台后,转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程序去做质检,如何去保护用户的数据,做用户的数据清除。转转要求,用户上传的每一个图片都是真机实拍的,并配备了线下质检人员。现在,质检人员已经超过了30人,人员仍在不断增加中。张致良介绍,在转转上,所有的商品都是明码标价,可以在线支付,而且卖家身份通过微信朋友圈多层核实过。现在,转转的规模并不大,58集团也没有把流量全部倒给转转。但姚劲波觉得,转转的口碑和用户参与程度,都远高于58赶集时代。他提到,到6月底,58赶集的个人交易将全部转到转转上。“但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商户进来,维持转转是纯个人的、公益的、闲置的交易平台,而不是做生意的平台。”转转做了很多规定,比如,每个ID每次只能发布一件物品,交易完毕后就要下线,“而不是一个物品有50件,我们希望转转是纯个人的交易平台”。二手交易是2015年3月交到黄炜手上的,当时整个公司的重点还是和赶集的战争,但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觉得压力没有那么大,而且,这件事情还很早期。”黄炜说,早期就意味着没有太多的必要把目光盯在竞争对手上面。在有限竞争的情况下,最终就是看谁的路径选择更正确。黄炜觉得,因为58赶集涉及的领域多,很多场景就是相通的。人们大量出售二手物品的时候,往往是租房子或者搬家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是人们最需要保姆做清洁的时候。C2C业务在58赶集里的地位越来越重。“某种意义上,转转的确承载着一个平台模式创新的使命,所以我们整个部门叫生态创新事业群。”黄炜说。但在初期,他们会让这个平台尽量简单,这是一个正常的成长路径。不论是58到家、瓜子二手车,还是转转,性质都从最初的信息变成了交易。“这不仅仅是产品形式的变化,而是针对于我们过去十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发起新的冲击。”58到家选择了做重,直接雇佣清洁员。家政服务的创业公司,不久前在新三板挂牌的e家洁CEO云涛认为,做重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他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采访时表示:“我们和58到家的区别,是模式的区别。我在用加盟商的那个模式去做,58到家还在用神州专车的模式做。当初我们也是用神州专车的模式,底薪加提成招下去。马上碰到了招不到阿姨的问题,这个模式并不好。”对此,姚劲波表示,e家洁选择的是依赖中介和家政公司,他为家政公司服务,那相当于他是家政行业里的一个58同城。而58到家就是一个家政公司,用户最终会沉淀下来。黄炜的看法是,这个世界做重不会产生负担,现在已经没有新的事情了。做重恰恰是有护城河的表现,而不是负担。在BAT之后,就没有很轻的事情。因为浪潮就是一波一波的下来,怎么可能还出现一个那么轻的事情是现在的BAT还做不了的?推车子上快速道的人黄炜说,想到姚劲波,总觉得是一个复杂的形象,但更多的时候,能想到的就是,他总是在滔滔不绝地说对未来的想法。“认定的事情,如果他状态还可以的话,就能一直滔滔不绝地讲,讲到你信。”姚劲波也提到,自己虽然在董事会里拥有一票否决权,但他从来也没用过。因为,他总是能把投资人说到信服。但滔滔不绝,和外界认知的姚劲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生活中,姚劲波不是特别高高在上。“有时候,就一块儿聊天,他也挺激动的。” 黄炜记得,有一次因为校招,姚劲波去清华演讲。演讲结束后,四个人一起去西门烤翅吃变态辣。鸡翅端上来,姚劲波先吃了一个,吃完之后,就不停怂恿大家赶紧趁热吃,等大家咬到嘴里的时候,他才张开嘴巴,直呼太辣了,太辣了。姚劲波经常和公司的高管一起唱KTV,一起喝酒。有时候,大家会喝到摇摇晃晃。最近一次是一位同事过生日。提到唱歌,姚劲波表现出一丝腼腆,说:“我会唱难度比较高的歌,比如阿信的。”黄炜总结道,总之是很老土的歌。“他喜欢吼,他在情绪上不会把自己压抑起来,他就是喜欢跟大家一起分享。”姚劲波对记者说,自己的心情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如果遇到特别狂热的创业者,他反而会更谨慎。“创业应该把你的心情波动控制在很窄的范围,就像一个职业选手。”只有业余选手,才会一时突然特别狂热,晚上恨不得不睡觉,一时又沮丧得想放弃。“企业家必须把这些东西(情绪)藏起来吧。而且,老姚是一个乐观的人。我觉得他未必真有想流泪的时候,烦恼的时候有。”黄炜说。姚劲波说自己很少会感到焦虑,包括58和赶集打得最凶的时候,每天都至少睡8个小时。“我任何时间都能睡着,跟你谈话的时候我都能睡着。”虽然《财经天下》周刊没有在采访中见过姚劲波睡着的样子,但此前他代表58同城多次参加天津卫视《非你莫属》节目的录制工作,确实经常坐在一个角落里昏昏欲睡,不过,当遇到优秀选手的时候,他就会精神起来,被称为“随时会醒过来的沉睡者”。姚劲波这种情绪的平稳,在外界看来,甚至有一点点沉闷。黄炜记得,以前有一个记者,问老姚有什么爱好?姚劲波当时的回答是,“没什么爱好,周末陪陪孩子”。不过,姚劲波对《财经天下》周刊提到,他最近看书、看电影比较多,“庸俗的好莱坞大片都看,杨幂的也看。年轻人看什么我就看什么”。“老姚关注电影很久了,其实成立影业就是他发起的。” 58集团品牌公关部总经理、58同城影业总经理陈建宁说,58影业其实去年秋天就已经注册了,但没有对外做推广,直到日,58集团做品牌升级的时候有了曝光。影业在58集团内的职能接近于一个传播驱动,赚钱不是目的。陈建宁在58同城很多年一直负责品牌公关和市场营销的业务,他跟姚劲波说过,如果一个公司负责品牌传播的团队还不太懂影视娱乐,基本上他的传播可能会断一条腿,效率会更低。米粒影业创始人、董事长张青形容双方的合作是“一见如故”。在确定合作之前,张青与姚劲波见了一面,在他滔滔不绝地说了半个小时之后,姚劲波就说了三句话,表示看好合作。“他是一个特别务实的人。”张青说,中国的很多分类细分的市场上58都有所布局,满足人们生活不同层次的需求。电影需要的是落地,58同城通过B端服务C端,深入三四线城市,接地气的程度更高,所以说58落地有很多想象空间。每周,姚劲波都会找陈建宁一两次,问一下跟其他公司的合作、有没有新的植入,包括见见的负责人。陈建宁还挺有压力的,“因为公司刚开始给了我一个看起来很轻松的目标,不赔钱就可以了”。为了给自己减压,陈建宁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总不会把钱都赔掉吧。实际上,了解电影行业的人都清楚,这个要求很高。从去年的夏天开始,陈建宁到现在见了70多个人,30至40家公司,选择合适的时机和项目。最近,他们和米粒影业合作了两部动画片《精灵王座》和《无敌乒乓兔》,而变化仍在发生着。5月的最后一周里,58集团的高管们频繁地开会,讨论应该做怎样的变化。5月30日,是一个星期六。在58的会所里,姚劲波和七八个高管轮流开会。他一个个地谈。“假设一个公司是一辆车子的话,他是推那个车子上快速道的人。他看着车子可能稍微有点慢了、稍微有点偏了,就迅猛地来一个很大的助力,带来很大的变化。”黄炜说。姚劲波跟黄炜提到,希望他能把其他业务交出去,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二手交易和生态的优化上。“我们把转转提到跟到家、甚至比到家还高的级别上来了。”姚劲波说。让黄炜一下子放弃负责了4年多的业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黄炜有点不舍,毕竟是带了4年多的团队,人与人之间已经生出深厚的感情。但他知道,从理性的角度看,姚劲波的抉择是正确的。“其实每个人都要去找新的东西。”黄炜说,为了整个集团的发展,没有人太介怀职务的变化。“老姚跟大家说,肯定会更好。我们信他。”姚劲波每天都打电话给黄炜,有时候提一些意见,有时候是问一下进度。“他在车上如果没事,要么看书看电影,要么就给我们打电话。”黄炜开玩笑地抱怨,自己都没有时间看电影了。黄炜记得,作为2013年第二支上市的中概股(第一支是兰亭集势),上市前夜,姚劲波跟一起去美国的同事们说,市值一定要超过,低于10亿美元就不太好看了,结果当天就超过了20亿美元。“这个结果是没有人料到的。”黄炜说,“你问58的发展是不是超出了我加入时的预期,我觉得你今天问58的所有人,大家一定是没想到今天的局面的。就像你问我们未来会怎么样,我们也不一定能想到。”2013年上市,2014年6月份接受腾讯的投资,2015年初并购安居客,再过一个月,合并赶集网,然后是收购中华英才网,“他其实想把这个公司不断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我觉得这个格局是他前几年不可能有的”。《财经天下》周刊记者问姚劲波,如果当年创立58同城的那个年轻人,遇见十年后的自己,会觉得满意吗?姚劲波抓抓头发说:“很满意吧。”那么,有没有遗憾或者想修正的地方呢?姚劲波点点头。他说,自己当年创业是单打独斗,如果回到从前,他就会像马云那样,找一个合伙人,十年前就把赶集网PK掉。不过,他又补充道:“如果把我扔到十年前,还是需要走这么多弯路,还是需要经历这么长的时间。创业就是这样,发现此路不通就走回来,发现走过了,又回来,只要最终走到了对的路上,就没有大的失误。姚劲波十一年修成风清扬,之后想要继续创造神奇【钛媒体作者介绍:朱晓培,微信公众号:商业与生活(xiaopeizhu8),原文刊登于《财经天下》周刊,原文标题:姚劲波十一年修成风清扬,之后想要继续创造神奇】《【富豪炼成第124期】乔布斯视他为眼中钉,他却占领8.6亿中国人的手机,这位硅谷大神你不得不认识!》 精选四导读:硅谷,不是做大做强的航空母舰;硅谷,不强调基业长青百年老店。它专注在一个领域,做深做透;它对叛逆者无限宽容;它是后工业时代的典型代表。Google计算机科学家,前腾讯副总裁吴军博士带我们走进后工业时代,解读硅谷之谜。  硅谷诞生的前因后果  解剖硅谷之谜,就要先讲讲硅谷诞生的前因后果。硅谷诞生在二战之后,那时候斯坦福大学并不像今天这样有名。在硅谷旁边,或者离硅谷比较远的地方,有另外一所大学,当时已经非常好了,就是今天的UC伯克利。这里面我想讲三个人,第一个是奥本海默,第二个是劳伦斯,第三个人叫康普顿。第一个人是原子弹之父,后两个人是当时他下面两个主要的组的负责人,这两个人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以可以说,没有UC伯克利,就没有原子弹的成功,这是当时伯克利的研究水平。  事实上到了二战后,斯坦福基本上就要破产了,当时那里没有一个好大学,硅谷还比较荒凉,虽然有一些无线电的行业,但是要破产了。二战后,它就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了60年,出现了这么一个繁荣的地区。  我们中国人讲,什么东西都是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我们就套用这个公式。先说天时,1952年,IBM决定制造计算机。我们都知道,1947年人类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当时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政府行为,就跟原子弹一样。但是到战争结束以后,政府就放开了,因为没有市场化发展会比较慢,放开由企业去干了。IBM当时正好是老华生退休,小华生上台,他想做一些新的事情,所以就做计算机。  早期存储是纸带或者卡片,所以要做一个新的磁存储。既然要做一个新的东西,他当时就有一个想法,就是干脆远离这个本部。因为当时IBM已经是个不小的公司了,所以会受整个官僚体制的影响。他们在圣荷西南边成立了一个圣荷西研究中心,所以,最早IBM为硅谷带来了计算机。  接下来我讲一下斯坦福大学,它是个私立大学。美国的私立大学是没有政府支持的。当时,老斯坦福留下了一个遗嘱,这个遗嘱里有三条:第一,这个学校不要搞宗教;第二,这个土地永远不能卖;第三,我们不收学费。但是第三条很快就支持不下去了,因为不收学费,就靠他一点点的遗产是不够的,后来就开始收学费了,一门课。到二战的时候,接一点政府项目能维持,二战以后基本上就要破产了。  当时工学院院长特尔曼研究斯坦福的遗嘱,发现了一个漏洞,说这个地不能卖,但是没有说不能长期出租。美国有个法律说地可以租99年,而且还可以续租。他就用这种方式,创造了一个斯坦福科技园,当时因为有一些科技公司想到加州开一个点,因为太平洋的经济起来,尤其当时朝鲜战争以后,对日本的贸易起来了。所以,第一批进驻斯坦福科技园的公司有惠普、柯达,还有一个军火商洛克希德马丁。这个被认为是硅谷的起源。特尔曼后来当了斯坦福的副校长,也被称为硅谷之父。  “叛逆”在硅谷不是个坏词  有了天时、地利,就要有人。中国说人和,这里恰恰有一个特点,就是人不和。到50年代的时候,贝尔实验室有一个很着名的科学家叫夏克利,他发明了晶体管,获得了诺贝尔奖。到了50年代末,他跟大部分的中国人一样,因为妈妈年纪大了,希望他回家照顾,他就离开了美国东部,到了旧金山湾区。因为他的名气很大,就成立了一个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招纳了一批贤才。  但是夏克利有两个特点,第一,他不是一个好的合作者,他跟谁都合不来,后来他到斯坦福大学当教授,跟所有的同事也合不来;第二,他也不是个好老板。他手底下很多人还很能干,结果,就有8个人决定,咱们干脆当叛徒。这8个人里的几个人后来非常有名,一个叫诺伊斯,这个人两度和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另外一个很有名的人就是摩尔。诺伊斯、摩尔后来又创立了英特尔公司。还有一个人叫克蓝纳。这8个人就当了叛徒,所以“叛逆”这个词在硅谷不是个坏词。  他们出来以后,有一个从东部来的风险投资人叫洛克,洛克就给这8个人投了钱,成立了仙童公司。这个钱是从哪来呢?是东部一个有钱的家族,这个家族叫菲尔柴尔德,这个公司用他的名字命名,诺伊斯当了CEO。仙童公司具体说来就是发明了半导体。  仙童公司今天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但是这个没有关系,我们这里有几个数据,说明它对整个硅谷和全世界半导体的影响力,第一个数字是60%,全世界半导体的精英老大聚集在一起开会,互相之间茶歇一聊,60%的人都在仙童公司各个年代工作过。第二个数字是92,仙童公司后来不断的拆分,拆分出来92家上市公司。第三个数字是2.1万亿,这92家上市公司,如果把市值加起来是2.1万亿,这个数足以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的国家GDP相媲美。但是有趣的是,在硅谷,仙童公司如果按照美国东部的发展,它可能长成另外一个ATT或者IBM,但实际上他没有变成这样,而是变成了无数个小公司,这个母鸡不断生蛋,生完以后自己变得很小,但是整个地区起来了。  “硅谷”一名的由来与发展  所以将来如果有领导办科技园,你要想,你宁可不要一家大公司,而是出92家上市小公司,把这个地区带动起来,就是一个不错的事情。这个也是硅谷名字的来源,因为有了仙童,有了半导体,半导体用的是硅,所以这个词就出现了。60年代末半导体已经方兴未艾了,“硅谷”这个名字是70年代才出来,而且是媒体创造的。  到1967年的时候,半导体已经很发达了,仙童公司的8个创始人之一摩尔就提出了摩尔定律。提出摩尔定律以后,他就说,半导体的性能在今后会每两年差不多翻一番,当时没有太多人信。而且菲尔柴尔德家族是投资人,他还是大股东,虽然摩尔和诺伊斯都是主要的管理者,但是这个家族又派来了好多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有时候也有问题,比较短视,看报表,看营收,看KPI,没有长远的眼光。摩尔已经说了,将来大规模集成电路会飞快的发展,但是仙童的动作非常缓慢,诺伊斯也觉得没有太多办法改变现状。  他当时就又找洛克,就是当时给仙童人。洛克是菲尔柴尔德家的朋友,他找洛克说,我和摩尔打算出来再重新做公司,开始他们希望要,后来根据洛克的估算,500就够了。洛克问,你们要做什么?他说,我们要做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因为一年前摩尔已经预测了,这个将来的发展是不得了的。  洛克当时干的一件事(这种做法是硅谷后来成功的很重要原因)就是替这两个人保密,他不能告诉菲尔柴尔德家族,虽然原来那些钱是从那儿来的。洛克说,因为只有你们两个人,我找了一个小伙伴,就是安迪格罗夫。当时安迪格罗夫死活就不愿意离开仙童,经过反复劝说才同意和他们合伙。后来安迪格罗夫讲,这是他一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硅谷就这样诞生了。  在硅谷诞生后不久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很多半导体公司在这里出现了,成本有所上升,然后就培养出第一批的工程师。其实早在60年代末,硅谷的半导体业就要开始外移,1967年左右,大概有30多个台湾的工程师回到台湾,包括台积电的那几个创始人。到1968年,就有1000多人跑回去了,外移的速度很快。  后来人家说,这个地方会不会衰落?这个事反而没有发生,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80年代的时候,它的半导体已经很衰落了,80年代全世界最大的三家半导体公司NEC、东芝和日立都是日本公司,英特尔第四,摩托罗拉第五,但是硅谷没有成为底特律,用我的话说是它变“软”了,变成了“软件谷””,或者是“生物谷”,后来是“互联网谷”,而且这个东西反过来带来了半导体的复苏。从表面上看,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使得处理器芯片的性能不断提高,它进入个人市场就成为一种可能性。  但是假设当时计算机,哪怕变得再便宜,如果比这个柜子大,这个东西又很耗电,放到你们家,就算白给你,你也不会要的,因为你拿它要干什么,所以一定要有个人的应用软件。在这个时候风险投资起了很大的作用,原来半导体公司里有很多做软件的,现在你出来做个人软件,这样的话这个产业就完整了,光有PC硬件是没用的。这个变化导致了硅谷从硬件到软件的转变。  硅谷成功的奥秘之一:对背叛的宽容  我们仔细分析从硅谷诞生的伟大的公司,比较早的有太阳公司,后来是思科、雅虎、Google,他们都是从现有的机构孵化出来的。关于这些小的创业公司,不要听他们讲表面的车库的故事,先决条件就是你对叛逆要有宽容,这种宽容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的。比如电商到淘宝去工作,就要求你将来不能跳槽到京东。又比如新泽西是美国科技人员最集中的地区,但是自打有了ATT以后,就再也没有大公司出现了,因为你的东西都属于ATT。  李开复从微软跳到谷歌的时候,当时打这个官司,谷歌就想把这个官司从西雅图挪到加州去打,因为只要挪到加州,官司就不用打了,因为你可以说,李开复除了做IT,他什么都不会。所以这是加州硅谷对叛逆的宽容,公司干脆就不限制他了。  第二就是保护商业秘密。比如原来你在雅虎,后来到了Google,不会有人问你在雅虎是怎么做的,这件事是绝对不能问的,他可以做,但是你不能问。在硅谷,对商业秘密的边界是有把握的,这是它的特点。  再有一个特点是加州的法律鼓励挖墙角。大概半年前有一个新闻,加州政府告苹果、Google、英特尔和思科几家公司,告的理由很奇怪,我看你们四家公司很少互相挖角,所以你们底下有秘密的协议,你们不互相挖角就破坏了竞争,所以州政府要罚你们。从另一方面来说,硅谷鼓励竞争。这其实是对我们过去宣传了很久的现代工业企业制度的一个颠覆,也就是大机器生产时期制度的一个颠覆,所以这是后工业时代的一个特点。  讲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也是我投的一家小公司,是做移动安全的。这个公司原来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从一家上市的信息安全公司里出来的,它的第一个投资人就是原来这个上市公司的CEO。这个事很奇怪,他做的东西跟原来公司的技术是相同的,原来的老板还去做他的投资人,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特点呢?  其实不难理解,第一,你告他也告不倒;第二,这种大的上市公司,他的竞争对手可能是赛门铁克或者思科、Juniper这样的公司,在硅谷经常有蛇吞象的事情,这种公司一旦起来以后,我作为你的投资人,保留优先收购它的权利,你做死了就算了,这个钱我就算白投了,你要做成以后,我优先收购回来,我再针对赛门铁克、思科这些公司的竞争中还保持优势。所以你虽然离开了我,还是我这个系统内的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像仙童这样的公司不断分化,导致了硅谷很难出现一个在地区上说一不二的像ATT、IBM的大公司,但是它带来了一个结果:它使整个行业都起来得非常快。  在这个前提下,因为不断的分出一些公司,我随时可以收购回来,我既然可以收购我自己投的公司,我也可以收购别人的公司,那么就造成了并购的蜂起。这是硅谷公司一个重要的手段,他不是什么事都做,但是他看到一个新的技术,或者一个新的公司,对自己核心的产业或者对自己转型有用的时候,他就开始并购。  商业文明与硅谷的企业文化  讲到并购,就要讲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跟文明的关系。德国、法国、日本的并购都不多,英美比较多,商业文明或者海洋文明的国家比较多,原因是什么呢?商业文明是强调做生意,你卖我买或者你买我卖,咱们两个人是交换,通过交换,你得到你需要的,我得到我需要的,我们互利互惠,这是很重要的特点。为了做到这一条,要有几点:第一,我做这个东西,我争取把这个东西做到什么人都能用,然后卖到全世界;第二,我一定不要去做所有的东西,东西可以买。  农业文明是什么呢?小农长大就是大农,农业庄园里什么都有,自己可以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的,是为了自己使用,自成体系,这是农耕文明的一个特点。中国过去30年完成了从农业到早期工业化,然后到大生产、现代工业以及到后工业时代。但是很多思维不可能变得这么快,所以导致很多企业什么都做,都是跟这些特点有关。  接下来可以看看硅谷企业的一些特点。我们过去说,企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件事被日本企业做到了极致,讲究员工忠诚,公司也管你一辈子。在硅谷,是一个商业时代的交换,你个人从公司获得你所需的,从你这儿获得我所需的。有些时候人是核心的,公司不是核心。  我们过去接受的教育是,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要整合,要打造成航空母舰,要百年老店,要基业长青。一个公司要尽可能不断的一遍一遍的转基因,这一次大潮赶上以后,还要赶上下一次大潮,这是好多现代的管理者在考虑的问题。但是,硅谷恰恰不是这样的。所以今天我想把这个三角形完全倒过来。  在硅谷,人是核心,不是企业  最有名的硅谷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说,风险投资的作用就是让工程师合法的暴富起来。什么叫暴富呢?他又给了一个解释,他们要比毒品贩子还有钱,但是这个收入是合法的。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公司内核心员工的薪酬不是走标准的模式,这两个人看上去资历差不多,可能一个人的薪酬是另一个的5倍。整个商业体系的核心由公司转变成人,这是一个倒三角。  我们过去理解,风险投资就是你要办公司没有钱,我给你钱,这是风险投资,这只是一方面,它还有很多作用,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挖墙角。比如你有一个主意找投资人,他觉得你的主意不好没给你钱。但他觉得你这个人还不错,他就拿本记在上面。接下来到另外一个人办公司的时候,他缺人,他就找你来干,给你多少股份。这就是风险投资的另一个作用。事实上很多硅谷中等的公司,就是融资融到A轮、B轮的,他们的CEO都是风险投资帮着找到的。为什么他要这么做?风险投资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认为,每到一次技术革命的时候,有两个做法,一个是在现有的公司进行技术改造,赶上这次技术革命,大家如果是大企业的负责人,你会发现这个阻力在公司内是相当大的,是很难的一件事。风险投资的人说,我把旧房子的砖头拆了,盖一个新宫殿,要容易得多,砖头还是要砖头,但是做的事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在他们看来,引领下一代技术革命的公司,不一定非要是前一代成功的公司。  原来我们说,现代工业企业制度是这么一个金字塔,人是其中的一部分。日本的公司就是这样。而在硅谷,你每天听到的都是这个故事:你如果做成了,所有人都把你举起来,你就成为英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故事,才让那些年轻人前赴后继的往这儿跑,虽然真正成功的人并不多,失败占绝大多数,但因为有这样神奇的故事,才真正营造了一个创业的环境。对比美国另外几个高科技很集中的地区,波士顿地区,纽约和新泽西附近地区,包括西雅图,其实缺乏的是这样的环境,并不是缺乏技术人员。这是第一个奥秘,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  硅谷成功的奥秘之二: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有时候是好东西,有时候不是好的东西。但是如果能卖到全世界的一个产品,常常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产物。iPhone也一样,为什么在世界上这么好卖,不是乔布斯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他个人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产物,他在印度住过比较长的时间,去过很多次日本,“少就是多”的这个简洁设计是完全根据东方文化的形态来的。  硅谷人口是这样分布的,白人占50%多一点,亚裔占30%,西班牙籍占10%左右。在硅谷中心的一些地区,亚裔占到50%以上。国际化、多元文化本身,在世界上大部分时候,并没带来好处,而是带来矛盾的。为什么在硅谷地区,多元文化总体来讲带来的是好处而不是矛盾呢?这里有很重要的原因:第一是好奇;第二是宽容。  好奇是什么意思呢?硅谷这些地方都是一些非常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喜欢去的地方,这些年轻人思想里没有太多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他对新的东西比较好奇,喜欢接受。释永信到硅谷去很受欢迎,到谷歌、苹果都很受欢迎,到苹果去库珀接见了他,库珀还向他请教,说我每天入定大概15分钟,我想提高我的境界,使得我更向上。释永信答得非常到位,他说:“你们做手机做得非常好,你做这么好的手机,就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这是最大的善。你们继续把产品做好,这就是向上。”这就是好奇和宽容,使得多元文化真正能开花结果。  硅谷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呢?它实际上是全世界精英汇集的结果。任何地区的人口都是流动的,有人口进来,也有人口出去。硅谷2013年流出了5000人,因为那的生活成本很高,大家退休以后把房子卖了,就到其他地方生活了。流入是1.8万人。流出的都是老头、老太太,都是退休的,流入的人都是拿工作签证的,没点水平是不会进去的。所以这么一交换,每年的新生血液补充还是蛮可观的。  因为有了多元文化,所以大家爱到这儿来住。为什么你不愿意去西雅图?西雅图最好的中餐馆都不如我们这儿随便街边的一个中餐馆好,所以你怎么可能去那儿住呢,根本就不会有新的全球人才往那儿流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样的多元文化,人口不断流动,带来一个什么结果呢?那就是美国公司尤其是硅谷公司收入的一半多来自海外,像英特尔公司,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海外。像Snapchat、Whatsapp这些小公司,至今只有几十人或者上百人,但它们已经都是全球化的公司了。  还有产品的不同,硅谷公司即使是小公司,他一开始做的也是全球化的产品,在设计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妨对比Whatsapp和腾讯的微信,2012年,腾讯的微信想花10亿美元买它,他们到了硅谷,也找过我,讲过这件事,但是Whatsapp不愿意卖。当时这个公司也不过是几十人,而且真正的工程师只有15人,其中还有5个是做界面的。就是这么小一个公司,它当时的产品用户已经是全世界的了,而且你看它的产品很有意思,很多腾讯微信有的功能他都没做,但是他把好多种语言都做了。  微信不一样了,把产品做得很完善以后,等到中国市场都占满了,那个时候才会去想占海外的市场。而做一个国际化的产品和一个国家产品是完全不同的。  你要做一个全球化的产品,一开始的设计会复杂很多,但是一旦设计成了,很快能国际化。如果这个产品一开始就是为中国的市场做的,而且不断优化,形成了中国人使用的习惯,全球化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硅谷成功的奥秘之三:拒绝平庸  为什么要拒绝平庸?因为当一个地方非常发达了以后,它的各种生活成本都很高。比如我们的上海、北京,我们天天听到说生活成本太高,政府要做什么事呢?要做廉租房,要保证弱势群体、一些年轻人的生活,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声音。但是硅谷不是这样,硅谷的房价基本上是直线上升,没有调控,没有限购,这早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够买得起的了。  举个例子,在硅谷的中心地区,1999年我到硅谷的一个小公司的创始人家,他当时的房子是中等价位的房子,50万买的,当时那个地区中等家庭收入是11万美元,也就是4倍半的工资。2013年,这个房子涨到230万,当时中等收入家庭的工资到了,是年薪的12-13倍,所以你基本上是买不起的。只有三种人在那儿买的起房,一种人是做得很好的,比如律师、医生,尤其是替苹果和三星打官司的律师;第二种是通过自己创业成功的人,小公司的老板;第三种是谷歌和Facebook比较早期的员工,就这三种人在那儿买房子。如果你做得不这么好,你可以到硅谷稍微差一点的地区买房子,如果你做得还不好,你就别住在这儿了,没有政府说给你廉租房,要给年轻人照顾。那你怎么办?除了出人头地,没有第二个选择。  一个产业起来,一个产业下去,总有一些公司起来,总有一些公司被淘汰,各地方可能对淘汰产业的态度是不同的。比如底特律地区,跟过去的东北老区一样,说国家得给我点政策,有这么多产业工人,失业了怎么办。奥巴马没办法,他自己又是个社会主义者,他只好买一些汽车公司的股份,缓解一下,这是2008年对底特律这些地区的做法。  2000年互联网泡沫完蛋,那时候硅谷是很惨的,惨到什么程度,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年,因为互联网泡沫起来了,工程师不够用,从中国、印度招了大量的人。这些人到美国发现,美国汽车真便宜,当时还没现在贵,大概1.5-就能买一辆很好的。买完之后马上就遇到了经济危机,马上没了工作,当时硅谷的失业率是10%,这个还是拿救济的人,还不算拿工作签证的。印度人也很聪明,车的钱还没付完,就把车开到机场,买了张机票回了印度。后来发现机场的车停不下了,因为净是一堆没人要的新车。但是硅谷没拿政府的一分钱救济,完全是靠市场的运作,它就起来了。  就像一个孩子,你老不给他断奶的话,他永远长不大,他经受一点风雨,能长得更快。对于这些不太好的公司怎么办?一个看法是,死亡是你这个公司对社会的最后一次贡献,你要么被并购掉,要么就慢慢关门。曾经有很多明星公司例如SUN已经不存在了,被并购了。这带来一个结果:对局部的利益来说是一个损失,但是对整体地区是一件大好事,因为使整体的地区更加有竞争力。  硅谷的房价为什么能支撑呢?因为硅谷这些明星公司的增长,它们增长地很快,所以它能支撑住房价,不至于有房价泡沫。大家普遍的一个观点是:新的事情要由新的公司来做,老的公司如果不能生存,那就不能生存。  光喊拒绝平庸是不够的,对一个公司来讲,真正要做到不平庸,就要有一些投入。首先,对小公司来讲,模仿是一件很可耻的事,在硅谷你办个公司,到我这儿拿钱,我问你做什么,你说,我做的就是跟思科一样的交换机,但是我比他便宜30%,你就不用来找我了,我不会投你。第二,因为是很强的市场行为,所以赢者通吃,政府不会管这些事,允许让其他公司倒闭,最后拼出一两家大公司。  所以你会发现,硅谷很多公司会把世界上很多市场给通吃掉。第三,大公司为了保持竞争力,对研发的投资非常大,最高的是微软公司,一年投入上百亿,谷歌去年已经投到80多亿,按照这个速度今年也快突破100亿了,苹果过去不多,因为它的生产线不算长,这些年它增长得很快,思科公司是电信行业,传统一点,所以是保持一定的投入。这是硅谷成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中国没必要模仿硅谷  做一个总结,硅谷发展起来基本上是三个机缘:天时、地利、人不和。天时是IBM进来,地利是周边的大学,人不和是有8个叛徒。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硅谷的起源,为什么叫硅谷;第二,它如何转成了软件公司,因为摩尔定律导致了个人可以使用电脑,个人使用电脑必须要有软件,所以就形成了软件公司;第三,从软件谷转化成互联网谷,在这个过程中,VC起了非常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成功秘诀:叛逆,多元文化,拒绝平庸。  它有什么借鉴意义?首先,大家没有必要模仿硅谷,中国成功的企业都不是在所谓的中国硅谷诞生出来的,所以模仿硅谷的必要性不大,况且很多东西很难模仿,比如多元化。但是有些东西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对现代工业企业制度的重新认识,怎么以人为中心来重新定义人和企业的关系。再有就是多元文化和世界情怀,新的公司需要具有世界情怀,以至于他一诞生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我觉得比较好的例子就是小米,它虽然在中国市场做得还不是很好,不像阿里、腾讯都在中国通吃了,但国际化仍举步艰难。小米的产品设计不只是为中国,不是完全优化成汉语的。  来源:正略书院  作者:吴军,Google计算机科学家,前腾讯副总裁。着名自然语言处理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曾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
硅谷《【富豪炼成第124期】乔布斯视他为眼中钉,他却占领8.6亿中国人的手机,这位硅谷大神你不得不认识!》 精选五《文谈》——思想的乐趣。一个与有故事、有内涵的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平台。如今,《文谈》已经进行了多场,对话嘉宾包括:张首晟、鲁白、卫哲、王刚、胡海泉、朱啸虎、姚劲波(微博)。伴随着“科学复兴”百城计划,文谈也将走入各个城市,与科学家们、企业家们畅谈科学、推动科学和创新的发展。*以下根据在杭州举办的《文谈·科学复兴》首期直播节目整理而成。*本文10254字 | 11分钟阅读。机器学习之父Tom Mitchell、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和长城会创始人文厨(微博)跨界对谈,讨论科学与未来11月14日,一期特殊的《文谈》在杭州举办,这期节目中,长城会创始人文厨,对话机器学习之父、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Tom Mitchell与著名漫画家蔡志忠。两位大师级人物看似就像两个在不同平行宇宙中转动的星球,Tom Mitchell沉浸在数据的世界里;而蔡志忠却徜徉在漫画的想象中,二人无任何交集。但人生仿佛在攀登一座高山,当你登上顶峰,会发现与其他人看到风景以及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对谈中,我们发现,“科学复兴”已经成为了社会现象,带来了新一波浪潮,蔡志忠作为漫画家,对科学也保持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热情,除了高产漫画书,他还自学理论物理学、数学,1998年到2008年他闭关10年40天研究物理,后来出版了《东方宇宙》和《时间之歌》等科学书籍与心得,他的动画《天眼传奇》中就加入了很多物理和数学元素,让故事达到了全新的境界。蔡志忠执笔并担任了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订书机反钉有什么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