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分期付款没还清,发过传单派发,说把我告到公安局了,我要去买票去其它地方的时候买高铁票买不买的到

我被骗婚了,被坑了十几万,法院说彩礼不还。我去她家村子发传单,违法吗,会有什么后果_百度知道
我被骗婚了,被坑了十几万,法院说彩礼不还。我去她家村子发传单,违法吗,会有什么后果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去法院是对的;但是你去人家村里发传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行为;建议你做到一点;找个律师好好咨询一下;一定要通过法律程序的,可以要回来的
今天开庭了,对我很不利,气没地方出
哎,告诉你一句话,自己没有错,终会得善果
问心无愧;便是最好的博弈
采纳率:54%
法院都说了彩礼不还那你去人家的村子发传单,要是告你,估计又要去法院吧。
你这又不违法犯罪 不会有事的
你是被骗之前就昏了
找个律师吧
走调解程序
其他9条回答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今日律师风向标:
在**广场被骗1300元,她们这种形式算是诈骗吗?一开始在马路边上发传单只说是要免费领一瓶洗面奶,我本来不想去,想等她说完我就走了,但是后来又说要领着我去不知道该怎么办,稀里糊涂地跟着
在**广场被骗1300元,她们这种形式算是诈骗吗?一开始在马路边上发传单只说是要免费领一瓶洗面奶,我本来不想去,想等她说完我就走了,但是后来又说要领着我去不知道该怎么办,稀里糊涂地跟着去了。结果后来是让我躺在床上,给我脸上抹些东西,说我脸上的毒素太多,用清水洗会红肿热痛,还可能退不掉。让我用精华素洗,脸的另一边被涂了什么封毒膜,说时间太长也是清水洗会发炎,让我还是把全脸的毒素都排了吧。最后又说排毒之后脸的水分都吸出来了,让我做个补水面膜。最后三次一共花了1300元。这算是诈骗吗?
wl9235dbpn
律师回复区
河北-石家庄
如果说有收费项目的话,应当提前和你说明,否则的话你就可以不支付相关费用。
后面的收费项目确实是说明的,但是一开始关于这个免费的事情没有说清楚。一开始只是说免费领个东西,但是她们是要在现场体验,这个现场体验她们没有跟我说明白,导致我最后一步一步地买了他们的项目。虽说后面的收费项目她们说了,但是如果一开始跟我说清楚的话,我肯定不会去做体验的。如果前面的说清楚了,后面也就不会有这些购买的项目了
河北-石家庄
构成诈骗比较难,可以向消协举报他们这种营销方式。
以上回复,不符合你的实际情况?马上咨询在线律师!
当前在线律师:773人
今日回复问题:1161个
相关法律咨询
相关文章推荐
共帮助过4391人
共帮助过4127人
共帮助过3916人
共帮助过3714人
共帮助过3528人
最新法律咨询
相关律师推荐
法律快车 版权所有
粤ICP备号-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ICP)证粤B2-
客服QQ: (注:此QQ不提供法律咨询)
免费问律师20被浏览32,539分享邀请回答7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
秒以后自动返回我要将父亲的自传“路”整理在此发表;第一&五世同堂---第十七&急变
&上个星期接到远房侄子和昆明姑姑的电话,说九江的祖坟要搬迁,遂和家人一同与日赶到九江,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曾氏一些族人,见面时很是亲切,一同聊起了一些过去的往事,对曾家的历史又多了一份了解;对五代高祖创业史有了进一步了解,当我拜完老祖宗后,得知我的太太爷爷根本不在此地安葬时,感到有些失望;但第二天上午我还是开着车陪着曾氏家族选出的代表(义良、国良、国富、艺鹍)一起去看了即将要迁去的地址,下午一起和拆迁办的有关人员谈了一些具体的迁移事项,基本上满足了我们提出的要求。
由于这事的原因我想起我父亲写的回顾他一生的自传“路”我将抽出时间把他整理一下放到这里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九江(古时叫浔阳府)曾氏百岁坊(四房曾昭荣一支)后人的坎坷经历及辉煌的历史。
通过这部著作了解清末、民初、抗战、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及后来的各阶段曾氏这一支的坎坷经历及辉煌发展史。
&&&&&&&&&&&&&&&&&&&&&&&&&&&&&&&&&&&&&&&
我的父,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产党员,是非常正直、善良、从不用权力为自己谋取任何私利的人,一生坚持做人的原则,从不做违背良知的事,公私分明,兢兢业业,是世人所说的十分纯正的“好人”!
&我最佩服父亲的一点,是他从来不让自己和他身边的亲人利用他的权力谋一点方便。
&父亲的一生,只会工作,不会吹吹拍拍,拉关系,搞交易,走上层路线。在他退下来后的二十来年里,我常常听到他对我抱怨现在社会上的腐败之风和他所认识的人所做的一些腐败之事。他内心的悲凉和痛苦,我是深有感触的。他的一生虽然问心无愧,但他走时,确实是带着深深的遗憾和不平而去的。
&共产党员的宗旨和使命、领导干部应有的风范和原则,有些人是只挂在嘴上说说的,做的则是见不得人的另一套;但的确有那么一些人一直是在用生命、用行动在履行、捍卫着的。而社会,对待前者未尽惩治,对待后者未尽公正,这也正是我们的问题之所在。
&年12月22日9时30分,走完了他坎坷而又绚丽的一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家父的离世,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怀念。家父是江西省科技界一名优秀工作者。作为儿子,我们无法用简单的言语去总结父亲的一生,因为他不仅是我慈爱的父亲,也是科技系统德高望重的长者,他用自己辛勤的耕耘,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而获得党和社会的充分肯定,连续两届(六、七届)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家父的人生准则简单得只有十二个字“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而这恰恰是他一生的写照。可以说,家父的一生,是勤恳踏实,严谨求实的一生。是稳健坦诚,无私奉献的一生。同时也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德修养光彩四射的一生。无论对于事业还是对于家庭,父亲总是把自己看的很轻。他不仅是工作中的好同事,同时也是妻子最尽责的好丈夫,儿孙们最慈爱的好长辈,他不但抚养我们成长,更秉承了良好家风,言传身教,培养我们成人。我们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同时也为失去这样一位好父亲而感到万分悲痛。亲
&&&&&&&&&&&&&&&&&&&&&&&&&&&&&
两岁开始学走路,跌了不少跤。慢慢地学会了走,有了一个接着一个的脚印。
长大了,有时还会跌倒,要靠自己站起来。走累了,憇一会儿,还得又走,向着自己选定的目标继续走去。脚印有的清楚,有的模糊。同时代的人走的路,大体相同,也有不同。时代在前进,路也在延伸。有的路是自己选取的,心甘情愿,也有的路是波涌浪逐,不自主的。
年代多了,回过头来看看,想想。说它有精有险,不算夸张。说它平淡无味,也不算刻薄。但却珍贵,因为它是真实。只有從千万个普通人的写照中才能把这个绚丽多彩的时代表显出来。
致中抱着这么一个意愿写了这个本子。并取了书名---风风雨雨八十年。
&&&&&&&&&&&&&&&
&&&1930年冬,父亲、母亲与弟弟&&&&&&&&&&&&&&&&&&&&小学生&&&&&&&&&&&&&&&&
&&&&&&&&&&&&
1932年,与祖母,妹妹在江苏南通&&&&&&&&&&1935年,与母亲和弟妹&&&&&&&&&&&&
&&& &&&&&&&&&&
&&&&重庆《科学时代社》1945冬北&&&&&&1945年重庆化龙桥电信厂排球队员
温泉聚会,前排右一是曾致中
日在话剧《朱门怨》中扮&&&&&&&&&
1946年3月电信厂钳工工场全体工人
老太爷&&&&&&
&&&&&&&&&&&&&&&&&&&&&&&&&&&&&&给致中的照片,送别致中去天津
1947年在天津中华酒精厂,前排左起&&&&&&&&&&&&&&&
1954和第一个男孩(约半岁)
&& 第二是致中
日支援141项重点工程建设,离南昌去哈尔滨,前排中是致中。前排右二是致中带的徒弟
付萍(他在起重机的制造研发上颇有建树,获得2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
1956年哈锅工艺科部分同事在松花江&&&&&&&&&&&&&
日,黑龙江省政协参观团
边,后排左起第三是致中&&&&&&&&&&&&&&&&&&&&&&&
在花园农场,第三排左起第一人是致中
哈尔滨锅炉厂阀门车间技术革新小组(带领研发&&&&&&&1978年在哈锅第一条阀门自动加工线旁接待
第一条阀门自动加工线)第二排中是致中&&&&&&&&&&&&&&&
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
<img STYLE="WiDTH: 294 HeiGHT: 204px" NAME="image_operate_81687"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1.sinaimg.cn/middle/aaf3809b8ca&690" WIDTH="600" HEIGHT="434"
ALT="我要将父亲的自传&路&整理在此发表;第一&五世同堂---第十七&急变"
TITLE="我要将父亲的自传&路&整理在此发表;第一&五世同堂---第十七&急变" />
1981年在江西德兴铜矿现场带领科研小组人员实    1985年5月参观日本茨城科学万博会
验新研制的牙轮钻机性能(后排中是致中)后来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2年在萍乡煤矿坑口电站做沸腾燃烧试验(低&&&
日在巴基斯坦国家煤炭会议上宣读论文---热值煤的利用)                    -低热值煤的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年江西工程系列高评会前排中是曾致中&&&全国人大代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左起曾致中、舒惠国、
&&&&&&&&&&&&&&&&&&&&&&&&&&&&&&&&&&&&&&&&&&&&&&
1986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江西团小组&&&&&&&&&&&
在全国人大会上投票
会,前排左起许勤、曾致中
1985年5月在茨城欢迎会上结识日本画家&&&&&&&&&&&&&&&
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在丰泽
神原青罗&&&&&&&&&&&&&&&&&&&&&&&&&&&&
&&&&&&&&&&&园前留影
&&&&&&&&&&&&&
全国人大期间与省长吴官正和少数民族女&&&&&&&&&&&&&&&&&&&&&&&
全国人大期间与老红军危秀英大姐合影
代表合影,右一是致中
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凭吊圆明园&&&&&&&&&&&&&&&&&&&
日,与浙大校友欢聚北京
&&&&&&&&&&&&&&&&&&&&&&&&&&&&&&&&&&&&&&&&&&&&&&
紫竹院公园
1993年4月在母校浙大再听系主任钱钟韩讲话&&&&&&
2003年4月浙大43级再聚杭州庆祝浙大106周年华诞,
&&&&&&&&&&&&&&&&&&&&&&&&&&&&&&&&&&&&&&&&&&&&&
43级&毕业69周年,左六是&
&&&&&&&&&&&&&&&&&&&&&&&&&&&&&&&&
金婚婚纱照
金婚庆宴&次子、三子在身边&&&&&&&&&&&&&&&&&&&&&&&&&&&&&&&&&&&&&&&&&
&祖孙三代学电脑(在深圳次子家中)&&&&&&&&&&&&&&&&&&
70岁后赋闲在家练习书法
人生追寻的境界,以板桥为揩摸(临膜的难得糊涂)
&&&&&&&&&&&&&&&&&&&&&&&&&&&&&&&
颐养天年修炼书法,宠辱不惊
&&&&&&&&&&&&&&&&&&&&&&&&&&&&&&&&&&&
&这是仅存的几幅墨宝
&&&&&&&&&&&&
这是八十三岁时用迎头小楷抄写的滕王阁序
&&&&&&&&&&&&&&&&&
二.小镇上的童年,抵制日货&&&&&&&&&&&&&&&&&&
三.快乐的小学生&&&&&&&&&&&&&&&&&&&&&&&&&&&&
四.穷困,繁荣与迷信&&&&&&&&&&&&&&
&&&&&&&&&&(14)
五.幼小的心灵就烙上“国耻”二字&&&&&&&&&&&&
六.高小生&&&&&&&&&&&&&&&&&&&&&&&&&&&&&&&&&&
七.县城里的中学生&&&&&&&&&&&&&&&&&&&&&&&&&&
八.集中军训,国难深重&&&&&&&&&&&&&&&&&&&&&&
九.逃难不忘读&&&&&&&&&&&&&&&&&&&&&&&&&&&&&&
十。上大学&&&&&&&&&&&&&&&&&&&&&&&&&&&&&&&&&
十一。启蒙,救亡,反孔&&&&&&&&&&&&&&&&&&&&&&
十二。重庆谋生,种下祸根&&&&&&&&&&&&&&&&&&&&
十三。走进社会&&&&&&&&&&&&&&&&&&&&&&&&&&&&&&
十四。好景破灭&&&&&&&&&&&&&&&&&&&&&&&&&&&&&&
十五。不自量力的初恋&&&&&&&&&&&&&&&&&&&&&&&&
十六。离开山城到天津&&&&&&&&&&&&&&&&&&&&&&&&
十七。急变&
&&&&&&&&&&&&&&&&&&&&&&&&&&&&&&&&&(89)
十八。当姑爷的日子&&&&&&&&&&&&&&&&&&&&&&&&&&
十九。等待解放&&&&&&&&&&&&&&&&&&&&&&&&&&&&&&
二十。破裂&&&&&&&&&&&&&&&&&&&&&&&&&&&&&&&&&&
二十一。庆解放&&&&&&&&&&&&&&&&&&&&&&&&&&&&&&
二十二。十里洋场&&&&&&&&&&&&&&&&&&&&&&&&&&&&
二十三。政治运动,突遭关押&&&&&&&&&&&&&&&&&&
二十四。有缘千里来相会&&&&&&&&&&&&&&&&&&&&&&
二十五。多么好的五十年代初期&&&&&&&&&&&&&&&&
二十六。重点建设的一兵&&&&&&&&&&&&&&&&&&&&&&
二十七。反右斗争&&&&&&&&&&&&&&&&&&&&&&&&&&&&
二十八。三面红旗下&&&&&&&&&&&&&&&&&&&&&&&&&&&&(149)
二十九。劫数&&&&&&&&&
&&&&&&&&&&&&&&&&&&&&&&&(163)
三十。357天的关押&&&&&&&&&&&&&&&&&&&&&&&&&&
三十一。脱胎换骨,官复原职&&&&&&&&&&&&&&&&&&
三十二。自费周游八省市&&&&&&&&&&&&&&&&&&&&&&
三十三。余波&&&&&&&&&&&&&&&&&&&&&&&&&&&&&&&&
三十四。政协委员&&&&&&&&&&&&&&&&&&&&&&&&&&&&
三十五。别了,哈尔滨&&&&&&&&&&&&&&&&&&&&&&&&
三十六。别想入党&&&&&&&&&&&&&&&&&&&&&&&&&&&&
三十七。当上全国人大代表&&&&&&&&&&&&&&&&&&&&
三十八。改行&&&&&&&&&&&&&&&&&&&&&&&&&&&&&&&&
三十九。六十三岁入党&&&&&&&&&&&&&&&&&&&&&&&&
四十。“85”科学万博看21世纪&&&&&&&&&&&&&&&&
四十一。是花瓶吗?&&&&&&&&&&&&&&&&&&&&&&&&&&&
四十二。参加国际会议&&&&&&&&&&&&&&&&&&&&&&&&&
四十三。忙忙碌碌&&&&&&&&&&&&&&&&&&&&&&&&&&&&&
四十四。抓住一名科技骗子&&&&&&&&&&&&&&&&&&&&&
四十五。为父亲平反昭雪——滇川之行&&&&&&&&&&&
四十六。跻身于软科学研究&&&&&&&&&&&&&&&&&&&&&
四十七。创业梦&&&&&&&&&
&&&&&&&&&&&&&&&&&&&&&&(331)
四十八。好人并不一路平安&&&&&&&&&&&&&&&&&&&&&
四十九。海峡两岸情&&&&&&&&&&&&&&&&&&&&&&&&&&&
五十。高评会中&&&&&&&&&&&&&&&&&&&&&&&&&&&&&&&
五十一。老童生&&&&&&&&&&&&&&&&&&&&&&&&&&&&&&&
五十二。大忙人&&&&&&&&&&&&&&&&&&&&&&&&&&&&&&&
五十三。全国人大代表&&&&&&&&&&&&&&&&&&&&&&&&&
五十四。退而不休&&&&&&&&&&&&&&&&&&&&&&&&&&&&&
五十五。特区的打工佬&&&&&&&&&&&&&&&&&&&&&&&&&
五十六。试当中间商&&&&&&&&&&&&&&&&&&&&&&&&&&&
五十七。大学毕业五十周年&&&&&&&&&&&&&&&&&&&&&
五十八。误入“发明家”的骗局&&&&&&&&&&&&&&&&&
五十九。真情常在&&&&&&&&
&&&&&&&&&&&&&&&&&&&&&(452)
六十。特区拾遗&&&&&&&&&&&&&&&&&&&&&&&&&&&&&&&
六十一。黄梁梦醒&&&&&&&&&&&&&&&&&&&&&&&&&&&&&
六十二。别了,深圳&&&&&&&&&&&&&&&&&&&&&&&&&&&
六十三。老来还是杞人&&&&&&&&&&&&&&&&&&&&&&&&&
六十四。为什么我入党这样难&&&&&&&&&&&&&&&&&&&
六十五。全休生活&&&&&&&
&&&&&&&&&&&&&&&&&&&&&&(497)
六十六。杭,沪,浔之行&&&&&&&&&&&&&&&&&&&&&&&
六十七。高原欢聚&&&&&&&&&&&&&&&&&&&&&&&&&&&&&
六十八。购房,装修&&&&&&&&&&&&&&&&&&&&&&&&&&&
六十九。希望与困惑&&&&&&&&&&&&&&&&&&&&&&&&&&&
七十。台湾小住&&&&&&&&&&&&&&&&&&&&&&&&&&&
&&&&(542)
七十一。厦门行&&&&&&&&&&&&&&&&&&&&&&&&&&&&&&&
七十二。一九九九年&&&&&&&&&&&&&&&&&&&&&&&&&&&
七十三。昆明团聚&&&&&&&&&&&&&&&&&&&&&&&&&&&&&
七十四。世纪之交&&&&&&&&&&&&&&&&&&&&&&&&&&&&&
七十五。京太行&&&&&&&&&&&&&&&&&&&&&&&&&&&&&&&
七十六。耄耋之年&&&&&&&&&&&&&&&&
&&&&&&&&&&&&&(641)
七十七。深圳“猫冬”&&&&&&&&&&&&&&&&&&&&&&&&&
七十八。日子在变——奔小康&&&&&&&&&&&&&&&&&&&
七十九。老人庆欢聚,盼太平盛世&&&&&&&&&&&&&&&
八十。跋&&&&&&&&&&&&&&&&&&&&&&&&&&&&&&&&&&
一.五世同堂
&&&&&清朝光绪年间,江西德安县里有一家灯笼[铺,夫妻二人很能干,又勤俭,攒了一些钱,把店铺迁到长江边的九江府。旧叫浔阳,古名江洲,是个水路码头,号称过茶市,米市,瓷市三大市,交易兴旺,商贾云集,小铺子的生意也挺红火。四个儿子中,长子经商有到,开起了一片鞋帽庄,字号玉兰堂,远近闻名。
&&&这家人自称是宗圣曾子的后裔,说来话长。
&&&&曾子(公元前505——前436)是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曾这个姓出自姒,大禹之后,夏王少康封曲烈于鄫,鄫被莒所灭,子孙逃亡,将鄫这个字去掉了邑旁,改以曾为姓,传至春秋,出了曾点,曾参父子,均师孔子。曾参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述(大学),作(孝经),传学于子思,子思传于孟子,后世尊曾参为”宗圣“。玉兰堂又名三省堂,是要后世子孙记住祖宗的遗训。
元仁宗(公元年)时,世袭衍圣公,孔子五十四代孙孔思晦做出一项规定:凡五十四代孙,均以思字为派。派者,双名的第一个字也。思字下为尧,尧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派,又次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派,一共是这么三十二个字,一代一代的排下去。孔、孟、颜、曾四姓的派字统一于康熙,重申于乾隆,钦命不敢违,全国遵照执行。因此,上了岁数的人这四姓的人,坐在一起,都可以排出个辈份。当然这只限于男性,男的才能传宗接代,编篡家谱。如今,年青的一辈,四海为家,这些个礼法也渐渐的泯灭了。十年动乱中,更是作为四旧,被横扫了一次。
老夫妻的长孙曾宪玫继承父业,经商有道,做起了茶叶生意,把修水,武宁的茶叶做成茶砖远销伦敦,财源茂盛通海外了,鞋帽庄也很兴旺,玉兰堂曾家在九江府出了名。
风风雨雨八十年
老夫妻的第四个儿子叫曾昭荣,自幼聪慧,写得一手好字。成年后在一家钱庄当帐房先生,能左手打算盘,右手记帐,耳听别人说话,嘴答别人提出的问,手脑并用,小有名气,那时,九江府有一家姓陶的,做木材生意,发了财,号称“陶半街”,提起陶家树篷,也是远近闻名。陶曾两家门当户对,曾昭荣便娶了陶家的姑娘,一位裹了小脚的闺秀,生了二男一女,大女出嫁了,是扈家的人,幼子20岁时死于肺结核,那时叫痨病,是绝症。四房继承香火的只有长子曾宪瑶了。曾宪瑶生于1900年(光绪26年),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园明园的那年。他8岁那年,3岁的傅仪登基,年号宣统计,一个摇摇欲坠的皇朝,给臣民带来的只是灾难。
那年月,流传一个说法,太聪明的人必定短寿。曾宪瑶十岁时,曾昭荣就去世了。没有流下产业,只有一叠没到期的铁路债卷,后来不知怎的,也没处兑现,孤儿寡母过着十分贫苦的日子。
幸好曾宪瑶有位姨夫,在江苏省南通县大生纱厂当物料所主任。十五岁的曾宪瑶离乡背井,前去投靠,在所里当了一名练习生,有个饭碗了。
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的纺织业停闭了很多,改为生产军火。南通大生纱厂算是时来运转,魁星牌龙头白细布乘虚填补,十分畅销,三班开足,厂子赚了很多钱。年终分红,练习生也得到了白花花的银元,100块呢!
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进厂后,勤学苦干,上司很喜欢。二十岁那年,转正当了职员,拿现在的话来说,是一名干部了,人们也尊称他一声“曾先生”了。男大当婚,亲上加亲,娶了陶家的姑娘,叫陶冰芝,是一位刚刚放了裹脚,念完了四年书的闺秀。
民国十年(1921年)的秋天,他们的第一个男孩,在九江出生,接家谱的派字,是庆字辈,除了名字外,还有字。
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这个动荡世界,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曾致中。
祖父在江边留下几间旧房子卖掉了,致中随着妈妈和祖母住在督府巷猿门里的民房里,父亲在南通上班,寄钱回家,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
和祖母住在一起的还有致中的那位姨父,他从大生纱厂退休以后,染上了抽鸦片的恶习,颓废潦倒。林则徐虎门硝销烟,没能遏止鸦片的入侵,多少中国人被害的好吃懒做,家败业垮,典当乞讨,十分凄惨。
&同住在这个大院里,有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子,致中叫她莲姐,常常把致中领到大门背后,给致中吃真蒸儿糕。小贩挑着担子,前担放原材料和盘子,后担是一个烧柴的蒸锅,插着好多根竹管筒,上面一个小托盘,把粗粒米粉,糖,红绿丝放进去,蒸熟后倒在盘子里,又甜又香,又松又好看。可如今,这种薄利度日的小贩和那蒸儿糕都不见了,好心的莲姐更不知在何方。
致中在襁褓中,就被灾难跟上了。那年,祖母送媳妇和小孙子由九江去南通,为的是让父亲看看小宝宝,可正好碰上了苏北的荒年,农民们涌进大户人家枪粮,见到能吃的就吃,当地人叫做“吃麻雀饭”。祸不单行,又突然传来了军阀孙传芳部下兵变的消息,、县城里和小镇上谣言四起。父亲在纱厂上班,走不开,只好让祖孙三人暂时到附近乡下一位农民家中躲一躲。那去乡下的小路很不好走,坐得是独轮木制手推车,还要过独木桥,木轮压着木桥,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稍有不慎,会翻落河中,怪吓人的,到了农家,不敢住在屋里,躲在柴草堆里,也是致中命大,乖乖地吮吸着妈妈的乳汁,没有出声,未被路过的大兵发现。后来,算命先生说,大难不死必有贵,可这个贵终未见来到。
致中5岁那年(1926年),父亲分得了一套住房,妈妈带着他迁居南通唐家闸镇,住进纱厂北公房44号。祖母是怎么也不肯离开老家的,她身边还有一个苦命的外孙,姑父的遗腹子,姑母改嫁后就被逐出了曾家门,因为那是违背了三从四德的古训。
风风雨雨八十年
九江和南通之间,有招商局的轮船往返,尚称方便。只不过那时的南通还没有建码头,也没有轮船。大火轮只能停在天生港的江心,然后改乘木质驳船靠岸,致中的父亲会去接的。
这时,陶家的后裔也很不争气,纨绔子弟,公子哥儿,赌吃嫖遥,吸上鸦片,坐吃山空。对父亲这个新家来说,九江已无关紧要了。
&&&&&&&&&&&&&&&
二、& 小镇上的童年,抵制日货
南通出了中国第一位实业家,南通像出巢的雄鹰,开始腾飞了。清朝最后一名钦点状元张骞,字季直,号啬公,是南通人。他和张子洞一样,办洋务,兴实业,把大量的家财投放在开发实业上,建了大片的棉田,开办了纱、铁、油、面,茧五爿(pan)工厂。办了纺织学院、聋哑学校、职工医院,修建公路、桥梁、运河上的码头。办了电厂,还建了很具规模的博物馆。他给南通带来了文明和繁荣,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南通的老百姓感激他,崇敬他,在他死后,见了啬公墓,竖了石像,永志景仰。
五爿(Pan)工厂,学院,学校,医院都在唐家闸镇,运河从镇上穿过,纱厂靠在河边,纱厂的大烟囱上的避雷针直刺天空,纱厂的工人超过了一万,三班作业。小镇上熙熙攘攘,人来船往,日夜喧闹,一片繁荣。
纱厂有三个宿舍区,男工房、北工房和职司房。顾名思义,前两个区是住工人的,后一个是住职员的,蓝领、白领,分得很清楚。但北工房的前面有一排,也是住职员的。曾宪瑶就住在这里,门牌号44.。大门前有一块不小的空地,长满了青草。44号里住两家,由一个前院、两套住房、中院和两个厨房组成。前院是砖墙围起的长方形院子,约有八十平方米,两家共用。从住房起,分为两家,住房是两房一厅的结构,正房、厢房和客厅共约56平方米,是青砖青瓦的砖木结构。中院有篱笆墙隔开,约四十平方米,厨房也有四十平方米。每月的房租是银洋四角,有人来收。致中的父亲当上了先生,工资也升到了每月大洋三十元,在镇上算是中等水平了。
&小镇上的童年,抵制日货
十六平方米的客厅里,正中是一紫色长条案,由两个小立柜和一块足有两寸厚的长木板组成。长案正中玻璃罩里是景德镇来的观音菩萨瓷像、一只香炉和一对烛台。左边放茶具,右边放了一个有五彩仕女图的瓷筒,里面插着一把鸡毛掸帚,它除了用来掸灰以外,还是爹妈惩罚儿女的工具呢!中堂上方高挂祖父曾昭荣的瓷画像,中堂两旁是曾文正公的一付对联。上联是:“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祖泽。”下联是:“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切将艰巨付儿曹。”这也是致中的父亲一生所向往的晚年生活。人活在世界上,总是各自有个奔头的,为了它,碰的头破血流,也是心甘情愿的。
客厅右墙上方的壁上挂着一只有摆的自鸣钟,每天爬到长台上去紧发条,自然成为致中份内的家务之一。客厅两边墙上各挂四张条幅,一边是四季的花,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一边是四季的鸟,春燕、夏鹦、秋雁、冬鹌。两边各放两把上面嵌了石画的木椅和茶几,正中是红木的八仙桌和一对太师椅。颇有点古色古香,很像个诗书人家。
客厅的后面是一间不大的相房,有一张木床,一张书桌的一个小衣柜,这是致中的卧室。书桌上方的墙上安了个木托架,架子上整齐地放着兰色搪瓷宽灯芯的煤油炉,铜制的打气喷焰的汽油炉。还的一张床在暗处,厢房是靠天窗采光的。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这是致中晚间自修的照明,每天都得擦的雪亮,上足灯油,修剪好灯芯,不敢怠慢。床上成年挂着纱帐,热天防蚊,冬天防风。床下有两个青花瓷缸,里面装着祖母从老家九江带来的白糖,扭儿糖,炒米等等。老人疼爱长孙,长孙是她的希望所在呀!厢房有阁楼,上面堆放致中和弟妹们元宵节玩的兔子灯、蛤蟆灯、荷花灯,除了这些,就没有什么玩具。
&风风雨雨八十年
正房是致中爹妈住的,一张很大的铁床,棕绳编的床垫,一张单人床。一个大立柜,雕了花的,一张方桌上放着带玻璃罩的座钟,两把靠椅,一张单人沙发,还有一个雕花梳妆台和一张办公桌,全是深紫色的。大床挂着蚊帐,后面是存放棉被的木柜和厕所。厕所由一个柜装马桶和一个洗手盆架组成,垂下一个布帘,作为遮挡,臭气只好让它部分散发在房间里,马桶盖和柜盖不可能密封的。
那年月,居民家全用马桶,一清早会有人来收粪尿,但马桶得各家自己洗刷。于是,居民住宅区的清晨,就是一片此起彼落的刷桶音响大联奏,很不好听,十分刺耳。但日久天长,也就习惯了。孩子大了,到屋外去解手,当地人不叫上厕所,叫上茅司。三面砖墙,顶上盖了茅草,地上挖一个坑,放下一只大缸,坑上横放两根方木,作为座子,前面安上一块立板,板顶有一根一掌宽的木板,坐在上面大小便,但要十分小心,跌入粪坑可就糟了。这样的茅司,到处可见,没有化肥,人的粪尿当然是农家之宝,有人会来取走的,还卖钱呢!
民国十五年,五岁的致中有了一个妹妹,取名月华。致中在家里,除了认方块字,做加减法,写毛笔字外,在妈妈上街买菜的时候,得看护睡在摇篮里的妹妹,致中会哼起自编的摇篮曲,让妹妹入睡。他指望的是从妈妈的菜篮里得到一份奖品,两块饼干,圆圆的,有花边,中间一个孔,两面沾了些冰糖碎粒,又香又甜呢!
民国十六年,六岁的致中进了镇上的私立实业小学,背上了一个小书包,是一名洋学堂的小学生了。那时,不少孩子还在上私塾,识文断字呢!他的小书包里,有语文、算术,有小石板和几根用来写字的石笔,还有小砚台,一支墨和一支毛笔,以及彩色蜡笔,但没有文具盒。
小镇上的童年,抵制日货
语文老师行戴,又是级任老师,现在叫班主任。戴老师住在学校里,一到暑假,致中最喜欢的就是和几位同学一起到戴老师那儿听老师讲水浒传。老师住房后面有一个院子,种了好多花,还有樱桃小树,致中不懂赏花,却十分喜欢撷几颗樱桃吃。算数老师是女的,姓候,不住校。同学们的姓名,如今一位也记不起了,也从未再次见过面。
致中的父亲望子成龙心切,管教很是严厉。不论严冬酷暑,每天早上上学以前,必须要在厨房那张桌上写完十六个大楷,临摹颜真卿的楷书,再写一百个小楷,临摹赵松雪的灵飞经。大楷用羊毫笔,小楷用鼠须。写大楷时要悬臂,写小楷时要悬碗,正襟危坐,不准怠慢。下雪天,把砚台放在铜烘炉上,搓着冻红的小手,哈口热气,也得坚持,滴水成冰的三九天早晨也未停辍过。在学前识方块字时,不知怎的,致中对那个“池”字,就是记不住,晚上被罚在厅堂里死背,不准上床入睡。还是妈妈心软,求了情,方得饶恕。在父亲的严教下,《李二叔叔的山羊》有上、中、下三课,致中能一字不差的背诵出来。致中写的大小揩被老师放在壁窗里展览,功课在全班总是名列第一或第二,够风光的。
致中的父亲崇尚孔孟,主张忠恕,不忘曾参的以孝为先。跟致中谈话时,要求致中正襟危坐,眼视前方,双手平方膝上。领致中外出时,要求走在大人后面,不准蹦跳嬉笑。父亲快下班了,致中要把父亲的拖鞋放好,换下的皮鞋放好。到了夏夜,要把客厅的藤躺椅端到篱笆院里,把茶泡好,让父亲休息。课外阅读的书中,有插图的二十四孝,如今还记得王祥卧冰的故事。父亲很爱讲孟子日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益增其所不能”,要求致中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导。父亲望子心切,幼年的致中听来似懂非懂,但倒的确是牢牢记住了。
&风风雨雨八十年
自问,从父亲讲这些道理到今天,已有七十多年里了,苦、劳、饿、空四个字都尝到了,忍性也做到了,但治国、平天下,又能做些什么呢?致中没有走“学而优则仕”的路,只是当了一辈子工程师,哪能谈上治国平天下?他孟轲也只能见见梁惠王,说些仁义的话,听不听,做不做,还在那位梁惠王。
家里第一个起床的是致中,他一早要去老虎灶,后来该叫开水房,买一大壶开水供全家使用。当时,一块银元可以兑换三百到三百二十个铜板,一个铜板可以换上十个小竹牌,一个小竹牌可以打一大壶开水。第二个起床的是父亲,他要在客厅里练一趟太极拳,关节格格作响,头上冒汗,据说已有了一定的功夫呢!
致中的父亲自学很刻苦,给孩子做了实实在在的榜样。他买了一付十多件的绘图仪器,三角板,丁字尺,自学绘图。他买了英汉字典,对照英文的器材说明书,背诵单字,他会用德国进口的计算尺,做乘除开方。他订了无线电杂志,买了许多元件,从矿石收音机起,自行装成了一台六灯收音机。把喇叭拉到篱笆院的立竿上,让左右邻居分享乐趣。
致中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父亲让他帮忙啦皮尺,在大门外的空草地上丈量地基,画出新屋草图的情景,父亲已在为子女长大后成家在操心了。
致中进初小的时候,镇上还没有给宿舍区装电灯,照明靠羊油灯,穷人家则是点的豆油灯。煤油没有国货,是美孚洋行运来的,人们叫它洋油。那年月,带洋字的商品,摆满了店家的货架,有洋火(即火柴)、洋蜡、洋布、洋袜、洋伞、洋车(即人力车,又名黄包车)、洋书、洋铁皮、洋钉、洋钿(即银元)等等。逢年过节时,街上还有啦洋片的,又名西洋景。洋货大量涌进,白花花的银元大量流出,新的灾难不断降临中国。
&快乐的小学生
九江府的江边大道原叫滨江路,五口通商后改名洋街。做媒油生意的洋商全在这条街上,它们是美孚、亚细亚、德士古。他们的商号,被叫做洋行。洋货中最多的来自东邻日本,又叫东洋货,“矮子矮,一肚子拐”,东洋货花色好看,但不经用,每年骗去很多钱。老百姓愤慨之余,“东洋货”这三个字成了特定的专用名词。凡是外表华丽,胸无点墨的人,也叫做“东洋货”。凡是外表五颜六色,一用就坏的东西都统称为“东洋货”。
&洋货充斥市场,中国的民族工业备受摧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抵制日货的浪潮也此起彼伏。致中这个小学生,也跟随大哥哥们整列队伍在镇上游行,手里拿着一面三角形纸旗,上写抵制日货,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队伍在一家卖日货的店前停下来,大哥哥门把货架上的日本货扔到街心,堆起来,点着了火。口号声随着火焰上冲云霄,中华民族在怒吼了。致中瞪大着眼睛,看着这很不寻常的一切,还弄不懂究竟是怎麽一回事。但他相信,大哥哥们读的书多,老师也在队伍里,这举动一定是对的。
&&&&&&&&&&&&&&&&&&&&&&&&&
三、快乐的小学生
&致中自幼胆小,放学回家,除了前院,篱笆院和厨房的后门口,别的地方从不敢一人独去。沈家的孩子,那家家长叫沈子述,是大学毕业生,在纱厂里当主任,夫妇为人厚道。大孩子沈达尊、妹妹沈莹珠、弟弟沈达崇和致中以及致中的弟妹,年龄均相仿。父母不在家时,孩子们就聚在一起,玩自编自导自演的小话剧,剧场是两家的客厅。前院够大,可以踢小皮球,踢毽子,跳绳。前院隔墙的那家有一颗石榴树,枝桠伸过了墙了,石榴红透时,孩子们就用竹杆子去捅,掉下来的集体分享。前院围墙脚有些洞,里面有蟋蟀。听大孩子说,要到有蛇看门的洞去捉蟋蟀,才有好的。要不,就到粪坑旁边去找,哪儿的蟋蟀一呲牙,就会有一股臭气逼使对方败退。可致中既怕蛇,又怕臭,都没敢去。但恶作剧还是好学的,他也去捉来一只貌似蟋蟀的油葫芦,把尾巴也修剪成两根,冒充蟋蟀去和别人的真蟋蟀斗,油葫芦个头儿大多了,每斗必胜,但这只能蒙骗不知底细比他小的孩子。
&俗话说得好,七岁八岁狗都嫌。前院厅堂屋檐下有一个黄蜂窝,致中不知利害,找了根竹篙子就去捅,被狠狠地刺了一下,额角顿时隆起了大疱。幸亏沈家妈妈上街买菜先回来,用她的奶汁把疱揉散了,没让致中的妈妈知道,躲过了鸡毛帚的鞭训。情同一家的邻居,不知今在何处?但愿好人一生平安。
&前院靠正房的墙角处,放了一口天水缸,下大雨时,先让雨水把屋上的瓦冲洗干净,把屋檐下的白铁皮引水槽也冲洗干净,然后才打开缸盖,接满天上下来的水。缸是上了釉的,土黄色的莲花图案,挺好看的。接好的天水是专供沏茶用的,甘沁宜人。缸旁边,不知何时掉了枇杷的种子,长成了小株,致中十五岁时,小树已长到和他齐肩高了。
篱笆院里也同样有这么一口缸,但那是供杂用的。一场大雨后,在这口缸的底下常常可以捉到小螃蟹,可怜的小动物一旦落到致中手里,就活不了几天,这大概就是荀子所说的“性本恶”的诠释吧!但如果不是螃蟹,而是一条蜈蚣,致中就避而远之了,欺善怕恶,是人的本性吗?看来,人无本性,知识是后天获得的。故《论语》的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篱笆院有三十平方米,院角潮湿,长了好些凤仙花,不用照管。在滂沱大雨以后,院边的沟里有时会发现大河里冲过来的小鱼,这说明镇上的工业虽然在苏北算得上首屈一指,但工业的污染并不严重。篱笆院的白天是晾晒衣物的好地方,三根竹子绑成一个支叉,两个支叉架起一根长竹竿,用起来很方便。夏天,这篱笆院可就是纳凉的好地方。正房和厢房里的热气,要过了午夜才能散走,人才能进入蚊帐。院子里可以放好几张竹床,过了午夜才进屋。
&风风雨雨八十年
夏夜晴空,星光璀璨,闪闪烁烁,似乎都在说话。人们在纳凉,也有说不完的话。那没有边际的苍穹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神秘呀!北斗七星指示着正北方,牛郎和织女星,每逢七七,就到鹊桥相会。嫦娥奔月,吴刚在砍桂花树。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百姓。这些大人们说不完的故事是多么有趣,百听不厌。
&致中是老大,教弟弟妹妹唱儿歌,自然是责无旁贷。如今还能记住,教给小孙女了。
“天上星多月不明,河里鱼多水不清”,就这么两句,却哲里深邃。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多,理解的程度也不断加深。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又是饼儿又是糕。吃不完,还要带回一大包”。把外孙到外婆家,婆孙之间的挚情,写的多么是诗又是画呀!
哥哥带着弟妹,一面互击手掌,一面教唱,“打掌掌,百花开,风吹杨柳过江来。船在江边走,花在园里开,驼背是虾子,细颈是葫芦,芝麻打麻油,和尚剃光头,人在桥上走,鱼在河里游”。抓住事物的特征,让孩子们认识事物,有韵好唱好记,正是一篇很好的常识教材!
“虫虫飞,飞到外婆园里吃菜,外婆拖棍打,打断了一只胯。外婆外婆你莫怪,下回不吃你园里菜”。寥寥几句,用一个以身试法的虫来告诫顽皮的孩子,多具谐趣。
流传至今的许多儿歌,也是祖先的文学遗产呀!
&快乐的小学生
父亲不许儿女看课外书,这道禁令益发促使致中到处寻找大人们看的书。他在客厅长案下面的立柜里找到了《绣像精忠说月全传》和《镜花缘》,书中的情节比语文书更吸引着他,既爱不释卷,又怕被父母发觉。只好在放学回家,妈妈在厨房里时,抢着把作业做完,一个人在客厅里贪婪地看着。黄昏了,光线很弱,又不敢点灯,自作自受,终于得了近视。上课时,坐在第一排,黑板上的小字也看不清。十岁那年,老师在给家长的学生成绩单上特地写了一条“该生已患近视,需配眼镜”。致中的第一付眼镜是在县城里的老字号亨得利配的。眼光结果,两眼均已五百度近视,配上一付黑色镜架,像个小老头似的。那位老店员当时的忠告,致中至今犹在恪守,即“戴上了近视镜,千万不要经常取下。看不清东西就会挤着眼睛去看,眼睛很疲劳,就会更坏下去。到了一千度,可就离了眼睛,路也不能走了”。今天,老店员想已不在人世,但他的忠告,留在受惠人的心中,那是可贵的德商呀!
&致中家的厨房很大,青砖墙没有涂泥抹灰。青砖砌的烧柴灶加了水泥面,安了一口大饭锅,一口菜锅和一个热水的鼎罐。抹了石灰的方烟囱伸出了屋顶,每家都有这么一个烟囱,纱厂放工时,家家做饭,吹烟如林。这后四个字是用来歌颂太平盛世的,说明家家都有饭吃,日子过的去。那年头,苏北一带烧的是棉梗,也不排放二氧化硫,也没有人提什么防治污染。厨房一边放碗橱,饭桌,方桌,另一边是口大水缸,洗衣服和洗澡的木盆,还有一张用人睡的床。厨房是泥地,比较潮湿,有蜗牛,还有一种致中害怕的驼背会跳的虫。每到端午节,居民们会在沿墙脚和屋角处洒上雄黄水,杀一次虫子,倒是讲卫生的好习俗。
厨房那口大水缸的水是固定有人挑送的,那人叫周大。山东那边来的,膀大腰园,四十多岁了,还是单身汉,没钱讨老婆,很少言笑,常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啪搭啪搭地抽他的旱烟。一到农历过年,他都要逃到镇外,躲过除夕夜的债主逼债。这椿事,致中是听大人说的。为什么他会欠债?为什么除夕夜他要逃债?过年是快乐高兴的日子,为什么他周大偏偏要愁眉苦脸?对致中这个小学生来说,只能是个问号?有一件事,致中至今也忘不了。那是致中的第二个妹妹,刚满月,得了病。镇上最有名的儿科医生也来了,束手无策。是周大背来一口小棺材,致中忙把已断了气的小妹妹抢过来,哭喊着,不让周大靠近,但周大一句话也不说,从致中手上夺去小妹妹,头也不回,背起那口小棺材走了,致中恨透了这个山东大汉,这个没有感情的大汉!
&风风雨雨八十年
周大挑来河水,装满缸后,该轮到致中干活了,用一根竹筒在缸里不停地搅动,筒端有几个小孔,筒内装着明矾的碎块,经过搅动,水中的污物会沉淀在缸底,上面的清水即可使用。至于清理缸底污垢的重活,当然是周大来干。周大还爱喝几杯六十度的烧酒,靠挑水卖苦力为主,艰难的活着。
厨房里有阁楼,上面堆满了棉梗,那是主要的燃料,用洋火点燃后,先要用竹制的吹火筒送氧助燃,妈妈在灶上做饭,这吹火助燃的活儿是致中家务之一。遇到风向不好,碰上一阵回烟,可能呛的两眼泪汪汪了。刚烧过的棉梗灰很热,可以煨烤红薯,玉米和朝天淑,挺香呢!
那时有一种主食很好吃,学名叫什么,没有请教过,只记得发音是“夯子”,可以煮饭,也可以熬粥,锅巴特香,饭粥是红白二色相间,也很悦目。郑板桥曾有一诗:“白茶青盐(米见)子饭,瓦壶天水鞠花茶”。板桥居士是扬州八怪,扬州也在苏北,可能诗中的(米见)子饭即指“夯子”也,但词源上却找不大这个“(米见)”字。天水沏茶,致中是领略过的,比今日的自来水沏茶高明多了。瓦壶鞠茶没有体会,瓦罐里炖黄洋白和红烧肉的确好吃。到了冬天,打了霜的黄洋白出了甜味,瓦罐放在烧木炭的泥炉上,又香又甜。难怪板桥居士即兴成诗了。
父亲工作很有成绩,老板加薪,月工资提到大洋五十块,还有分红,手头宽裕了。家里雇了女佣,他们来自农村和运河上的船家,东家管吃管住,付给月工资大洋三元。逢年过节,另给赏钱。
&快乐的小学生
致中家的女佣换了好几个,最后一个叫“钱吗”,只知姓钱,没有名字。高个子,大脚板,乡下人,做起事来,麻利极了。钱吗一干就很多年,几乎成了这家成员之一。钱吗就住在镇上附近的乡下,他回家返镇时,常会稍一篮子吃的,致中记忆最深的是“青团”,那是在麦子出青时,就取下来煮熟,捣碎,搓成团子,蘸些白糖,清香留口久久不散呢!
&&&&&&&&&&&&&&&&&&&&&&&&&&&&
四、 穷困、繁荣与迷信
打开厨房的后门,就是工人们的住宅区,那是前后两间的单元,约八十平方米。正对致中家后门的是杨裁缝家,前间房着做衣服的案板和一个小灶,后间住人。他手艺很好,致中一家人的衣服,均由他做,日子过的还可以。裁缝的右邻是三口之家,女人在纱厂做工,男人是镇上军乐对的鼓手,公媳不和,常常撕打哭嚎,邻居也习以为常。裁缝的左邻有一家山东来的,女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艰难,衣服褴褛。那是一个夏天,致中看见他家抓了很多蝉,扯掉翅膀和脚,掐掉头,蘸着酱油生吃,怪吓人的。
&当时纱厂雇佣了很多女工和童工,一个月三块大洋,维持着最低生活。工作很累,累极了,就躲在装铜管夹的大木箱里打瞌睡,要是被领班发现,那是要遭打挨罚的。夏天很热,车间里没有降温设备,通风不好,闷极了,女工童工常常会中暑发痧致死。拿床席子一裹,就送出厂门。北工房的夏天,总常常有人家在嚎啕痛哭,他们又失去了一个亲人。资本家赚得的每一个铜板里,就这样渗透了工人的血,女工童工的血。致中看在眼里,脑子里充满的全是一连串大问号?
杨裁逢那一排宿舍的尽头是一家杂货铺,前店后房,致中家的油、盐、酱、醋、洋蜡、火柴、肥皂都是在那家买的。老主顾了,可以先赊后结算。平时用毛笔记在折子上,初一、十五清一次。老板是个安分守己的人,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杂货铺的斜对过有口井,水很清亮,附近住户洗被褥大件时,就回到井边来。钱妈在那里有很多熟人,张家长、李家短,边洗边聊,没有个完。这里是北工房的新文发部处,也是焦点众人谈的地方。致中也常去,但是不参加论坛,他听不懂大人们谈论的那些是非,他喜欢的是帮钱妈放桶提水,在井口看见自己晃动的身影。
&风风雨雨八十年
清早,打开厨房后门,就可听到不断的各种叫卖声。上班的、上学的都愿意买些早点吃,省得烧火做饭。早点的品种很多,致中还都爱吃。开花馒头很松很甜,两块烧饼加一根油条很香,一团糯米饭里包根油条很经饿,煮或考的红心番薯吃的浑身暖和。这些还都可以边走边吃,不耽误时间。叫卖的声调各有千秋,抑扬顿挫,各具特色,此起彼伏,煞是好听是镇上清晨协奏曲的主要乐章呢!
&致中的父亲当上物料副主任了,用现在的话说,是中层干部了。致中多次看见爹妈在那雕花大立柜前数着白花花的银元,有龙的,有袁大头的,有孙中山的,敲一下,吹一下,凭声响识真假,然后一叠叠包好。有余钱,很节俭,攒少成多,为的是想建造一幢新屋呢!
中层干部了,穿着也得好些,镇上的布店当然赶不上县城里的绸缎庄,妈妈常常要进城。每次进城都是致中把住在附近的黄包车夫叫来,座位是用黄咔叽布包起来的,车铃的声音很清脆。车夫30来岁,身强力壮,由镇上到县城正街,一趟收银洋两角。如果要赶时间,车夫会跑步,那得多加银洋一角。妈妈进城,也常带着致中,绸缎庄记不得了,可端命桥旁那家馆子楼上吃蟹黃包子却记忆犹新,那是货真价实的美味,如今再也见不到了。
曾副主任恪守孔孟之道,恭奉曾子遗训:“吾日三省吾身”。奉公守法,公私分明。他分管维修物料的购进、发出。五金商人上门送礼的自然不少,他一律拒收,有事所里谈,从未在家接待过商人。记得有那么一次,是致中的妈妈在家收了一份礼物,曾副主任到家后,可发了一顿打脾气。第二天,就叫来一名小工,把礼物原封退了回去。曾副主任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三炮台铁桶装的高级香烟却备了一听,那是招待客人的。曾副主任在家里,除督教致中的功课外,就是埋头搬弄他的无线电收音机,看他订的那份新闻日报。他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无线电业余爱好者,还订了两份无线电杂志呢!
&穷困、繁荣与迷信
大生纱厂实行三班倒,二十四小时连续工作制。工人超过了一万名,是苏北最大的工厂。和厂子紧邻的南通纺织学院是我国最早的纺织专业高等学府,学生就在纱厂里实习,毕业了可以进纱厂当先生。纱厂的名牌产品是魁星牌龙头细布,畅销国内外,在东南亚颇有声誉。纱厂的正门面对运河,由镇保安队派兵站岗,只准职员进出。后门朝着南工房和北工房,有条护厂河隔开,河上的桥叫放工桥,工人只许过桥出厂,桥头设有门卫,工人下班,一律要接受搜身,这是厂规。
纱厂的气笛指挥着工人的上下班,也指挥着小镇的生活。清早的气笛是白天活动的开始,黄昏的气笛是白天活动的结束,也是夜班工人接班的命令。人们最怕听到的是突如其来的急促而断断续续的汽笛声,那一定是工厂或者镇上什么地方起火了。
码头工无休止的装卸着棉花、棉纱、棉布,纱厂的锭子无休止的旋转,运河上的船川流不息,工人们被维持在最低的生活水平上。小镇一天比一天繁荣,资本家的资本积累在悄悄地进行。应该说,那是中国的民族工业欣欣向荣的日子,小镇的繁荣正是来自倡洋务、兴教育、办实业的维新变法。
工人们能承受的压榨,也是有限度的。民国十九年,纱厂工人举行了一次大罢工,要求增加工资。致中方九岁,弄不懂是怎么一回事,只听说,那个平时欺压工人的领班,凭着熟悉水性,踩水过河逃走了。致中的父亲,平日待人厚道,工人站了岗,曾先生可以自由进出厂门。
&风风雨雨八十年
罢工遭到了镇压,镇上保安大队开枪了。领头的几名女工倒在血泊中。致中在家里,没让出门,是听人家传说的。过了几天,汽笛又照常鸣叫了,女工和童工又继续跟着那飞转的纱锭不停地干着、活着,艰难地活着。
女工的领班,人称头儿奶奶,又白又胖,致中在南工房见过。那可阔绰了,不说别的,就说他们家办丧事吧,真够排场。精工扎成的纸房子、纸箱子、纸黄包车,五颜六色,全要烧掉的,说是让死人带到阴间去享用。要请和尚。道士、尼姑来做佛事道场,诵念超度,让死人早登天堂。这些佛事道场还有个说法,要持续七七四十九天。丧事期间开流水席,招待宾客。钱从何来?一日平时克扣、罚款、受贿。二日丧事通告,广收礼金。没钱的工人也得借钱凑个份子,否则饭碗就靠不住了。
资本家管工人的法子,除了用枪、用监工这些硬办法外,还有一套软的,那就是利用宗教、迷信,镇上办起了“居士林”——在家带发修行的佛教组织。纱厂给了房子,给了经费,派了管事的。供着金身的菩萨,香火不断,木鱼和铜馨齐鸣,伴着和尚门的诵经声。让善男信女们相信天命,这辈子当工人受苦,是命中注定,是前辈子没有修好。怎么办?这辈子就得重修。好好干活,不偷懒,不偷纱厂的物料,不闹事,安分守己,来生准能投个好胎,享受富贵。如果干活捣蛋、打架斗殴、偷窃物料、聚众闹事,死后到了阴间,就要上刀山,下油锅,锯成八块,打下十八层地狱。资本家让工人们相信,冥冥之中有鬼神在监视着,想逃避过去是不行的。
纱厂除了少数的保全工是男的以外,绝大多数是女工和童工,没文化、不识字。在资本家软硬兼施的管理下,相信了命运,老老实实的干活,不争不吵,不偷不闹。图个到阴曹地府,不受刑罚,来生投个好胎。劳心的资本家千方百计的愚人治人,劳力的工人们只是俎上肉,任人宰割。小镇在资本主义积累中,繁荣起来。
&穷困、繁荣与迷信
有一次,居士林从上海请来了一位大法师,据说是名门大家的少爷,读过大学的,长的白白胖胖,架着一付金丝眼镜,穿着耀眼的袈裟,盘膝打坐,讲经说法。致中的妈妈还领着致中去看过一次,妈妈是相信有普萨的。听大人们说,那位大和尚很讲究,吃的是银耳、燕窝、莲子、红枣,一席素餐够童工吃一年的。致中听了后,也愤愤不平!
镇上最热闹的时候要数出会和过年。天干旱,久不下雨,就出会。抬出菩萨,请出龙王,焚香膜拜,锣鼓齐鸣。俗话说的好,锣鼓响,脚底板痒。小学生自不列外,会跑去看热闹,但从不敢靠近。那是一个游行队伍,打头的是一群蹦蹦跳跳的群鬼,身穿黑色紧身衣裤,脸上也涂的墨黑。不是在鼻子上,就是在嘴吧上,横穿一根铁针,两端还插上香烛,十分吓人。大人们说:只要心诚,有菩萨保佑,刺穿鼻子、嘴巴不会痛的。致中不信,心想黄峰刺一下,还那么痛呢!大人们一定有什么事瞒着孩子们。队伍走过店家时,老板一定要放鞭炮,给钱,至于求不下雨,是没人承担责任的。
小镇上的封建迷信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是相辅并存的。
大人们盼过年,是因为先生们有红利可分,工人们得点赏钱,购销两旺,店家能多赚些钱。孩子们也盼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的吃,还可以痛痛快快似地玩它几天,不必做功课。家境好的,还有压岁钱可得呢!
镇上有一位姓沈的拳师,武功非凡,平时专治跌打损伤。过年时,他会领着徒弟,搭起帐篷卖艺,有武术,有马术。沈老板表演的项目最令人惊心动魄,致中至今犹能记忆的有:他双手紧握一把大刀,刀口压在他赤裸的胸脯上。从观众中请出一名壮汉,手执三节棍,猛击刀背,直至三节棍断裂。大刀移开时,胸脯上只见一道细小的血痕,立即敷上他自制的膏药,继续表演。左臂上横放一根竹筷,右手持大刀,高高举起,猛的砍下,只见断筷飞出,臂膀不伤。仰卧在长凳上,腹部压上一长条麻石,壮汉举锤重击,麻石碎断。躺在地上,身铺两块木板,小汽车从木板上开过去。左臂当作心轴,左脚踩住一根小手指粗的元钢条,右手握住元钢条另一端,在左臂上盘出一根弹簧。幼年的致中每次都是看得目瞪口呆,打从心里敬佩。从此,致中背着爹妈,也看起武侠小说来了,是小人书的版本。有黄江女侠,七侠五义,火烧红莲寺等。
&风风雨雨八十年
&除了沈氏的武术表演和兼卖膏药外,镇上还有许多走江湖的卖艺人,没有帐篷,收不了门票,只能是有钱的帮钱场,没有钱的帮个人场了。除了猴子骑羊以外,致中很少去看,不是不想看,而是不敢看,有些害怕。把孩子的手弯到身后去旋转,孩子一个个瘦的皮包骨,在寒风中打着赤膊,太惨了。
致中幼小的心里生起了问题:为什么有钱人家的孩子穿着厚厚的新棉袍,在燃放鞭炮,吃着糖果?穷人家的孩子却打着赤膊,在寒风中卖艺?他没有敢把这个问题去问爹妈和老师。
致中盼过年,除了有吃有玩,还是一次严教下的解放呢!远在九江家乡的祖母会提前来南通,不但多了一位一起玩耍的表哥,祖母还带来了九江老字号源茂的茶饼和麻糖,还有放在炒米里的扭儿糖,真好吃。更重要的是爹妈不敢斥责了。老祖宗曾参以孝闻名,父亲在祖母的面前,是不敢斥责她的长孙,惹得老人家不高兴的,况且过完年节,老人家还是要回九江的。在祖母的袒护下,致中像是出笼的小鸟,活泼多了。
那时的年节,是全家的一件大事,十分隆重。腊月廿四,过小年,有个古怪的陈规,叫做“打孩子过年”,其实并没有打,而是妈妈拿着那把扫床的小条帚,在孩子嘴上来回晃几下,嘴里念着“童言无忌”,意思是说,从这一天起,一直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在这一段日子里,从孩子嘴里出来的所有不吉利的话,统统不算数。腊月廿三,定为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家家灶台上都贴有灶王爷的画像,平日里,供上点心,烧烛香。这一天可隆重多了,还得供上酒和饭,更不能少的是糖果,这风俗还有个说道呢!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驻黎民家的观察使,每年腊月廿三,要上天去汇报一次,是一个下情上达、上察民情的好体制。灶王爷在灶顶上,日日夜夜,看着这家人在吃什么,如果吃了冤枉,灶王爷会在小本上记下来,是抵赖不了的。如果这家人做了好事,灶王爷也会记下来,一并上报。不知是那个吃了冤枉的小子,想出了一个绝招,对灶王爷实施贿赂,在供品里放上糖块,粘住了灶王爷的嘴,不让他说出真情,这叫做“瞒天过海”。俗话说的好,拿了别人的手软,吃了别人的嘴软。供品越来越升级,灶王爷在美餐了一顿以后,嘴也软了。这家人做的坏事,虽然全看在眼里,可到了玉帝面前,也就七折八扣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创造了神,又如此这般的捉弄神,可芸芸众生,善男信女们还是那么虔敬!真怪。
&穷困、繁荣与迷信
过年了,致中一家人最忙的是他妈妈。一个孩子一双新棉鞋,早两个月就动手做了。找出些旧衣服,剪掉不要的,在门板上摊平,刷上稀的浆糊,再贴上一层新布,晒乾后,就是鞋的面料。鞋底很厚,那是用很多层旧布,两面包上新布,用嘛线一针一线地纳成,麻线又是一根根用麻绳手搓而成。妈妈喜欢坐在厅堂那木椅上纳鞋底,不时把针在头发上润擦一下,用戴在手指上有许多小凹坑的铜戒指把长针顶过鞋底,累了就打个瞌睡,醒了揉揉眼睛又纳。诗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去时密密缝,唯恐迟迟归”。母亲的爱就是那样一针一线地缝在给孩子的衣服和鞋子里。弟妹多了,妈妈更辛苦了。致中也会帮妈妈做些家务,棉被拆洗、棉絮翻嗮、被里被面缝合,致中是妈妈的得力助手呢!
妈妈忙完了儿女们过年的新衣服新鞋,还要忙做吃的。一入冬,就要腌盐菜、腌鱼、腌肉、腌火腿;炒花生、炒瓜子;还得到馆子店里去订做各式包子和年糕。包子的馅儿可多啦,有冬笋肉丁、豆沙、雪里红肉丁、水晶肉。包子上用竹筷蘸红色色素做出不同的记号,以表明是什么馅儿。年糕则做成砖形,有白色、棕色、桂花的、红枣的。这些包子、年糕,过小年的那天从馆子店取回,要吃过第二年正月十五。当地习俗是大年初一到初五,不准动用菜刀,凶器要避忌,只能吃熟食。
&风风雨雨八十年
除夕夜的那顿年夜饭,规矩可多了。致中是长子,要沐浴更衣,身着长袍和黑马卦,摆供品,点香烛。先三拜天地,祈求降福。后三拜祖宗牌位,祈求保佑。菜上起了,孩子要把父母的饭盛好,等父亲动了筷子,孩子们才能开吃。动筷前,父母照例要对孩子说一番话。大意不外乎是又长了一岁了,该更懂事了,一定要把书读好,做个有出息的人。然后是父母给孩子们拣菜,拌上一句吉利话。吃块豆腐,说成是“头富”。吃片竹笋,说成是“节节高”,吃几根芹菜,说成是“勤勤快快”。皆取其谐音,并图个吉利也。至于鱼,那是在饭前一再叮嘱过的,不能吃,留下来,取其谐音,是“年年有余”也。中华民族五千古老的文化,其中的饮食文化也够写成一本洋洋大观的巨著呢!
除夕晚,临睡前要做一年最后的一次清扫,其实也只不过是些花生瓜子的壳,连今天的五彩糖纸也没有,那时只有土法做的花生糖、芝麻糖,全没有包装纸。初一到初五是不准倒垃圾的,说是会把财倒出去了。聚财、发财是人们最大的欲望,赞成“鸟为食亡,人为财死”的说法。
大年初一,爆竹声会把孩子吵醒的。醒来第一件事是掀开枕头,看看那儿祖母和爹妈给的压岁钱。洗脸、刷牙、穿好衣服以后的第一件事是拿着稻草编制的圆形蒲登,给祖母、父亲、母亲依次磕头拜年,三跪三起,听取大人们的训诲。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美德代代相传,已有两千多年,很可贵的。
致中的母亲只求儿女争气,一家平安,他认为这得靠神保佑,观音菩萨慈航普渡,因此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必定焚香膜拜,从未间断。致中的父亲病了,除了请医生吃药外,他还得烧香祷告。南通有座狼山,山上有座岱神庙,她许了愿,许了愿要去还的。因此,致中跟妈妈去过狼山,而且是走上去的,走上去才表示心诚呢!致中的妹妹还在吃奶时,有一天发高烧,妈妈认为是抱出去玩时,受了惊吓,丢了魂。她用饭碗盛了米,吩咐致中跟在她后面,从大门外往屋里走,边走边撒米。嘴里念道:“华儿呀,回来呀,妈妈在叫你呢!”致中在后面随声应答,说:回来了,回来了“。如此这般的走到妹妹的摇篮边,米也撒完了,法事做完。妹妹退了烧后,妈妈说这是把吓丢了的魂叫回来的缘故。不过,她也没有拒绝按医生的嘱咐,服用退烧的药。母亲的爱是诉说不完的。
&穷困、繁荣与迷信
致中八岁那年,妈妈生了第二个妹妹,取名瑞华,但乳汁不够,只好找个奶妈。奶妈是离小镇不远的乡下农妇,地里的活儿放不下,不能到镇上来住,只好把瑞华放在奶妈家。逢年过节,或他们家有事到镇上来,奶妈的男人会用独轮木推车把她们送到镇上来。奶妈的男人是一个憨厚的庄稼汉,紫红色油光锃亮的皮肤,似乎雨珠也会滚下,两条粗壮的胳膊,两块隆起的胸肌,致中很敬重他。第一,是条好汉,谁也不敢欺悔他。第二,致中背熟了那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须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没有农夫,城里人就没有饭吃。
瑞华妹妹在奶妈家长大,见到家里人,认生,就哭,致中去抱她,也不要。三岁那年,祖母把她带到老家九江,让别人抱走了。那年月,重男轻女,女孩子是泼出去的水呢!
&&&&&&&&&&&&&&&&&&&&&五
、幼小的心灵就烙上“国耻”二字
读初小时的致中,个头儿矮小,同学们很兴取浑号,致中的浑号是“爬儿登”,那是孩子们坐的一种小木凳。因此,在课外游戏中,他常常时被欺负的对象。那是有一种游戏,叫做“打田螺”。硬木做的圆锥体,头顶朝上,下底安上一个粗铁钉,绳子绕在椎体上。绳头和木螺拿在手中,手指扣住绳头,铁钉朝下,猛的抽动绳子,把木螺趁势甩出去,木螺会在地上一面自转,一面作不规则的公转。
有一次,不知怎的,致中甩出去的木螺竟把对家的木螺劈成两半。对方个子大,要致中赔只新的,致中身上没钱,大个子的对方威胁说,不赔就得拿“爬儿凳”来坐坐,吓的致中哭着跑回了家。人弱被人欺这个道理,他也开始知道了。
&风风雨雨八十年
九岁,致中初小毕业进高小部,离北二房约摸三里多路,要经过菜市场、商业区、西洋桥和大洋桥,中午得在学校食堂搭伙。午饭铃一向,便一窝蜂似的往食堂跑。有一位同学,最能抢先,跑的快,挤的狠,总是第一个抢到饭瓢。不知是哪位不服气的同学,在这位常胜将军抢到饭瓢,低头俯身盛饭时,猛的把他双腿抬起,噗通一下,常胜将军倒栽葱似的进了饭桶,头脸被热饭烫的哇哇大叫,全食堂是一阵哄笑。老师来查问,是谁干的恶作剧,没人检举。公愤之下,恶作剧者被掩护过去。
初小同学,一个也记不起了。高小同学,致中记住了女同学支顺英。她比致中大五岁,坐在一条长凳上,共用一张课桌,同一天当值日生。下午下课后,值日生要打扫一遍教室,轮到值日那天,总是姐姐抢着把活儿干了。好人一生平安,如果健在,该是九十高龄了。
高小时才知道校长叫成伯陶,在镇上很有名望,受到人们的尊敬。听说,他的月薪比父亲高一倍呢!级任老师叫张羡之,教语文,很喜欢致中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1931年1月,致中的成绩单上,三民、读文、作文、书法、自然、历史、地理、卫生、珠算、英语、艺术十一门课程均是甲等,园艺、笔算、音乐、体育、童子军五门是乙等,尺牍丙等,总平均是甲等,操行甲等,全班第一名。评语栏内写道:“该生品学优良,本学期未确一课,更堪嘉许”。1931年7月的成绩单上,十二门甲等,三门乙等,两门丙等,全班第二,发了一张褒奖状。
高小了,有历史地理课。致中开始知道帝国主义列强都在贪婪地蚕食这块很像桑叶的中华民国。“国耻”这两个字,开始在致中的心上烙下了伤痕。
&幼小的心灵就烙上“国耻”二字
曾祖父出生前的清道光22年,公元日,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打败,与英帝国主义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丧权辱国,接着是《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1845年,英帝在上海划设租界,列强纷纷照办。1858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先是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后是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致中的曾祖父就是出生在这个年代。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军大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俄、法、德乘机进行干涉,签订了《伊犁条约》《瑷珲条约》《烟台条约》。列强对这块桑树叶的蚕食,由单个追求利权进而成为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致中的祖父就活在这个时代。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加上义和团事件,八国之外又加上比、西、荷三国,十一列强欺凌中国,瓜分势力范围。致中的父亲就是这个年代的人。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不遑东顾。袁世凯称帝,求助于日本。日,签订对日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激起了全国的民愤,反日游行,抵制日货,势如潮涌。老师告诉致中,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一定要牢牢记住,长大了,一定要报这个仇,一定要血这个耻。
日,日军攻占北大营,强占沈阳。1932年3月,东北全境沦陷,成立满洲国,傅议当了傀儡皇帝,国号康德。这时的日军踌躇满志,开始了东亚共荣圈的美梦,步步向南推进,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
地理书上告诉致中:那儿有森林煤矿,大豆高粱,无尽的宝藏。那儿有几千万同胞,过着牛马的日子。九。一八这个国耻深深烙伤致中幼年的心。经过老师的讲解,他知道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了,只有民族主义,才能使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不受列强的欺凌瓜割。只有民族主义才能进入宪政时期,实现民众管理国家,把众人的事办好。只有民生主义才能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百业兴旺,国富民安。老实说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是可以救中国的,但十分可惜,他以去世了,留下了总理遗嘱、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和“知难易行”的学说,要致中以后好好学习。
&风风雨雨八十年
&&&&&&&&&&&&&&&&&&&&&&&&&&&
自然课引起致中极大的兴趣,日蚀月蚀的时候,再不会也去找个破盆,随着大人们乱敲,说是要驱走吞食月亮的天狗。再也不相信做了坏事的人会被雷公劈死。他懂得了许多,不那么愚昧了。
高小生要当童子军,穿制服,打领巾,拿军棍,行三指军礼,代表智、仁、勇三项要求。还要操练,学结绳,学救护。致中对这一切都很认真,每次轮到他站岗时,从不怠慢。长大以后,还要保家卫国呢!
那时,高小生每学期的学费是三元,杂费是一元。中午搭膳,每学期预交11.5元,学期终了结算,一般都是多退,父亲负担不算重。
五年级开始学英语,用的是韦氏音标。致中私下里还有一套自己的音标,是从调皮的同学那里学来的,在生子旁边注上同音的汉字,自以为得计,却因此出了一次丑。那是在学PLAYGROUND这个生字时,被它的多音节难住了,偷偷地在旁边注上“拍来过龙得”五个汉字。老师课堂提问时,致中竟按注音回答,十分难听,引起哄堂大笑,被老师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致中从此知道学习知识是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的,是要认真下一番苦功的。
高小的走读,使腿劲得到了锻炼,胆子也大了些,好奇心也多了。一天放学后,他和邻居家的沈达尊沿着运河河岸走了很远,去看石灰窑,想知道刷墙的石灰是怎样做出来的?过了吃晚饭的时间,两家的父母均不见孩子放学回家,着了慌,四处打听,都说不在。天黑了,两个小学生俄着肚子,一瘸一拐的走进了家门。这次破天荒的越轨行为,并没有遭到爹妈的责打,大人们知道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除了想知道石灰窑是怎么一回事外,还有许多许多问题呢?棉花是怎样纺成纱,又织成布的?运河上的小火轮为什么不再用竹篙子撑,却嘟隆嘟隆的一路响着,劈浪前进,水面激起浪花?为什么无声电影里的人走起路来,都是那么的快呢?世界真奇妙,一定得好好读书明理,升初中,升高中,考取大学。
1932年,致中11岁那年,随爹妈回了一次老家九江,那是他曾祖母做百岁大寿。曾家大院的前面竖起了石牌坊,横书“百岁坊”,听说这三个打字是求当时国民政府林森题写,够荣耀的了。两边的对联是,“家国庆齐颐,一代女宗传太岳;人从五岳归来,瞻仰慈容歌百岁”和“孙曾欣养志,百年人瑞表浔江;碑矗大华而立,斟钓江水说千秋”。致中看不懂,也没有大人讲解给他听。曾家大院的确很大,进了鉄栅门是一个种满了花草的大院子,中间铺了一条石板路,然后是一进三堂的深宅。前堂不大,供奉天地君亲师位和曾氏家谱。中堂很大,很深,两厢住人,正中客厅。后堂是厨房和佣人住的地方。住在两厢的除了曾祖母外是大公公曾昭源和他的四个儿子称为大房。二公公的三个儿子,称为二房。三公公的独子,称为三房。致中的祖父算是四房,早年夭亡,这深宅大院里,没有四房的份。
拜寿的那天,百岁老人曾许氏盘膝打坐在床上,唯一在世的长子已八十多,长髯垂胸,由他领拜,都说百岁老人福气大。致中的父亲是宪字辈,这辈人共九个。致中这一辈,男的庆字排行,女的华字排行,一共56个。比致中小一辈的是繁字排行,已有三人。五世同堂,跪拜百岁老人的子孙一共是六十九人。百岁老人得知远在江苏的孙子回来拜寿,特地让父亲坐在床边,握住父亲的手,问的很多。致中在旁,看得出神。
&风风雨雨八十年
庆字辈中年龄最大的是大房的老大,叫曾庆志,字心斋,比致中的父亲还大几岁呢!庆志的父亲做茶叶生意,发了财,在环城马路上还另外置了一排房屋,庆志过着公子哥儿的日子,酷爱京剧,能拉会唱,在九江府,是出了名的票友,还有外室。
百岁老人活到一百零一岁,第二年,主持曾家大院的长子也去世了。妯娌间的暗斗转为明争,二房出了鸦片鬼,闹起了分家,玉兰堂转入瓦解,大家庭溃散,百岁坊也从此销声匿迹。
拜寿期间,致中跟着父亲去了祖父的坟地,那是在江北的一个小洲上,是乘小船去的,船家扯起风帆,靠风力和掌舵,走Z
字形的航道,颠簸的厉害,人非常难受,这种行船方法,土话叫“打呛”,全靠船家的本领。墓地是个什么样儿,如今一点也记不起了。
那时,九江已有租界,当地人叫洋街,大米、茶叶和瓷器的生意很兴隆。庐山上,洋人也盖了很多别墅。但工业不发达,还没有什么污染。致中外婆家的后门,紧靠长江边,致中站在石阶上,用脸盆和水瓢就能勺起很多油参鱼和凤尾鱼很像,用油炸了,即可连骨刺一并吃下。站在洋街上,隐约望见江北,这儿江面最宽,时常能看到好多头“江猪”,成群的戏水,现在学名叫白暨豚了。上庐山,没有汽车路,要从陡立的好汉坡登上去,足有一千米。当地有专门挑担上山的,能挑上百斤快步直上呢!还有抬滑竿的,两根杆子架着一把藤靠椅,是供有钱人用的。山上的密林里,还有老虎呢!蒋介石在牯岭建了一座“美庐”,是专为宋美龄建的。另在风景秀丽的秀峰划了一大块禁区,蒋介石在那里办公,戒备十分森严。听说有人误入禁区,那可是有去无回的。大好河山本应属于全体生灵,可就有那么一些王爷,据为己有,而且把误入者,秘密干掉,这个公里到什么地方去讲呢?独夫民贼,是靠没有人性的特务,无尽止的杀戮,来维护他的宝座的。
&&&日,又是日寇无端挑衅,淞沪战起,十九路军将光鼐、蔡廷锴死守闸北,与日蔻血战。蒋介石,这个日本仕官学校教出来的学生,在日寇面前,是孬种,谁个爱国,致中心里也明白了。营长朱耀章殉国前曾作一词:“男儿白战死,壮士十年归,人生上寿只百年,无须留连,听其自然!为自由,争生存,沪上麾兵抗强权,踏尽和边草,洒遍英雄泪,又何必气短情长!宁碎头颅,还我河山!”
致中崇敬抗日英雄,吉鸿昌、马占山的名字,在十一岁的致中心上刻上了。
  1932年7月,致中高小毕业,颁发毕业证书是全校隆重的典礼。妈妈拣了一件父亲穿小的绫罗长衫,让杨裁逢改成致中穿,又做了一双新布鞋。致中穿着新衣新鞋兴高采烈一早就去了学校。一位调皮的同学扬言要给致中泼上一身污水,把致中吓的一口气跑到纱厂他父亲上班的地方。父亲无奈,叫一名杂工陪着,此人叫陈道,体格魁梧,总算平安无事。
  父亲的严教对致中的“品学兼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过多的“忠恕”、“忍让”也使致中成为胆怯怕事,谨小慎微的“小老夫子”了。
  &&&&&&&&&&&&&&&&&&&&&&&
七、 县城里的中学生
高小毕业,父亲希望致中能考取县里最好的初中——商业私立初级中学。致中不负父望,考取了。父亲十分高兴,叫陈道带他去上海玩一趟,以资鼓励,这是1932年的暑假。
到了上海,住在一家小五金厂的楼上,楼下就是工厂,有几台皮带拖动的机床和钳工桌。没有马达,雇了学徒,用手摇转一个大皮带轮,拖动天轴,再拖动机床,还是原始式的金属切削。这家小五金厂与大生纱厂是多年的关系户,因此在楼上加了铺,提供免费住宿。
风风雨雨八十年
小五金厂的老版也干活,脏活累活理所当然的由学徒来干,学徒要干满三年,才能出师。学徒期间,供吃住,不给工钱。什么事都得做,连老板娘的洗脚水也归学徒伺候。致中看在眼里,心中暗暗盘算,一定得用功读书,将来升大学,当工程师,进大工厂,赚钱多,还不受累。
霓虹灯闪烁的十里洋场对致中来说,的确像个万花筒,稀奇古怪。外滩汇丰银行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张大着口。英国领事馆门前身高两米的红头啊三,手执木棍,还有黄浦公园那块上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都清清楚楚告诉致中:在祖国神圣的领土上,蓝眼睛、高鼻子的洋鬼子靠那么多不平等条约,在作威作福。租界上有洋人的巡捕房,可抓中国人。好多高楼大厦马路是洋名字,什么哈同大楼、德士古洋行、霞飞路,多得很。史地老师讲得好,长大了要报仇雪耻,又在耳边响起。陈道还跟致中讲了许多上海黑社会的事,都怪吓人的。看了闸北、周家咀路一带的棚户,既贫穷又肮脏。
  上海之行,致中看到了一个小镇以外的大世界,有富商,有贫民,还有洋鬼子。只有赶走洋鬼子,振兴实业,中国才能有好日子过呀!
  商业私立初级中学在县城里,是商界出资建的,为商界培养人才,课程设置比普通初中多了两门——簿记和珠算。
  商校的隔壁是一座古庙——西寺,庙的一角已塌掉,菩萨的金身已大部削落,没有几个和尚了。学生的寝室在二楼,与西寺仅隔一道墙,同学们说,见到过狐狸从西寺逾墙跑过来呢!学校操场很大,可以赛足球。操场里有一棵很大的银杏树,四个人才能合抱,据说已有几百年了。雄性,不结白果,但树干上长了好几个瘤。老校工说,那里面有血,不能挖破,但从没有人去试过。
  商业私立初中在县城里,离唐家闸约莫十五里,不得不该为住读。致中开始有了零用钱,但爹妈规定要记好日记帐,学期终了时,要查对一次。住读生可以星期天请假回家,由学监批准。妈妈心庝儿子,不是让致中回镇上过星期天,就是她自己进城,领致中上馆子吃点好的。天下父母心,盼子成龙呀!
县城里的中学生
致中毕竟才十二岁,不免要出笑话。那是一天早上,致中熟睡未醒,钻在被窝里,没有听见起床号。醒来时,第一堂课已上过了,赶上第二堂课。上午的课完了,致中被学监叫到办公室,训斥了一顿,问致中为什么不守校规?起床后,为什么不把被子叠好?
姑念初犯,以后一定要改正。致中没有说出真情,其实学监查房时,他正在被窝里美滋滋地熟睡呢!还有一次,也是清早,起床号一响,全寝室的同学刚下床,不约而同地都对着致中惊叫起来,弄得致中莫明奇妙,原来致中的脸上全是血迹,怪吓人的。再一看,被头上也满是血斑。那天夜里,致中出了很多鼻血,年纪小,贪睡,流出来就用手去擦拭,弄得脸上、被上全是。好在校工唐生的女人是以洗衣服为生的,同学们的大叫引来了唐生,他帮忙料理了。这位校工的名字,正好与西游记的唐僧同音,致中至今犹能记住。
初中二年级时,县城里流行脑膜炎,当时是绝症,九死一生,活下来的也是一个痴呆。学校实行了集中隔离,封锁了宿舍区,腾出了教室,给住读生住。一天晚上上自修课时,墙上有一只壁虎,当地的同学把它看成是五毒之一,找东西来打。有一位陕西籍的同学毫无惧色,伸手就把壁虎捉住。他告诉大家,在他们家乡哪儿,壁虎是可以抓来吃的,连蜈蚣也可以上酒席呢!正是这位同学的奇谈让致中记住了他的名字——胡寿秋。后来,在哈尔滨见到了,胡已是挂着大校军衔的军事工程学院的老师了。致中很想把这樁旧事重提,但没有找到一个适当的机会。
  致中的初中时代是安安稳稳地渡过的,但祖国的灾难却在日益深重。
风风雨雨八十年
  1933年,日寇进犯热河,进驻古北口、喜峰口、六十七军王以哲、二十九军宋哲元、冯志安、张自忠、赵登禹率部奋战,表现了中华儿女的忠烈。也是这一年,蒋介石对共产党实行第五次围剿,并亲自指挥,逼出了一个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致中听大人们说除了当权的国民党外,还有一个中国共产党,是穷人的当,是工农大众的党,为首的叫朱毛,一个叫朱德、一个叫毛泽东。蒋介石悬赏缉拿这两个人,他们的头很值钱,十万大洋一个。
  日,何梅塘沽协定,承认日寇占领东三省和热河。丧权卖国的蒋介石竟提出“安内始能攘外”的方针,一会儿说三个月消灭共产党,一会儿又说一年内消灭共匪。在蒋管区内推行三个一:即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委员长。臭名昭著的、以戴笠为首的军统特务,和以陈立夫为首的中统特务,横行全国,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县城比小镇洋气多了,致中的穿着也在变化。下雨天在镇上穿的是一双钉鞋,鞋底鞋面都是没经鞣软的粗皮,很硬,但浸泡了桐油,水是渗不透的,鞋底很厚,安了好多粗铁钉,有一厘米长,一双鞋有好几斤重。皮太硬,会磨破脚,因此要穿袜。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是指的这种钉鞋,真要踏破它,那可得走很多很多的路呢!到了县城里,又是中学生,穿这种鞋就显得寒酸了。妈妈给致中买了一双箭鼓牌的橡胶雨靴,又轻又不用穿布袜,是上海正泰橡胶厂的名牌产品。上海货比东洋货好,老百姓喜欢名牌国货,像张小泉、王麻子的刀剪,上海三友实业社的针织品,杭绸湘绣,都一直盛名不衰。
1935年7月,致中十四岁,初中毕业,又不负父望,考取了江苏省立南通中学。报考的超过一千人。只录取一百名,爹妈当然高兴。奖给致中一支新民牌的黑管自来水笔,一双黑色皮鞋,一套新的平领、三个口袋的学生装。手里夹着几本龙门联合书局影印的洋装数理化教科书,架着一付黑框近视眼镜,俨然是一名洋学堂的高中生了。
县城里的中学生
南通中学在江苏省里小有名气,按考取大学的比例来排序,仅次于扬州中学、上海中学、苏州中学,名列第四。
明窗净几的大教室,前后接通的两座二层楼房,还有院子。穿过地道,进入校园,里面有假山、荷花池、九曲桥。进地下道处,有一个很小的小卖部,致中常去那里买的是花生牛轧糖和薄荷糖。过了校园是操场,很大,蓝、足、网、排和田径的赛地都有。操场一边还有没拆掉的老城墙,开运动会时,正好成了看台。二层楼宿舍的下层是自修室,有书桌和书架,一人一个位置,是晚上复习功课、做习题的地方,有老师来辅导。夜自修时,灯光辉煌,静穆得很,吹了下自修的号,才准离开。
老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还有留学生。记得起的有数学老师陆颂石,史地老师姚白予、何篑庵,英语老师陈启南,音乐老师徐立荪。他们都是执教二十年以上的老师,深得学生的敬重。那时高中老师的月工资是一百到二百元,属于高工资,在社会上很受尊敬。
&语文老师是新派人物,崇尚白话文,推崇鲁迅先生。班上有一位他的得意门生,如皋人,叫俞铭璜。善于写散文,喜欢议论时弊,下笔千言,老师常把他的作文,公诸全班。致中最喜欢数学和物理,作文还是离不了之乎者也,把古文观止这本书背得很熟。俗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偷。致中就是常常偷用古文观止的佳句来做作文的,不过,八股味总脱不了。不论作文题是什么,结尾一段总是以“呜呼!人生在世”,作为起笔,然后转为几句感慨,最后以几句“警言”收尾,的确是乏味得很。教三角的老师姓何,矮个子,日本留学生,致中的数学成绩全班第一,期终大考时,何老师总是叫致中去帮他改卷评分。致中最怕的是背化学的结构式,那一连串的乌龟壳叫人脑袋发胀。最头痛的是音乐课,那个五线谱,不知怎的,与他毫无缘分。一个个豆芽菜,挂在五条线上,高低不同,像个迷魂阵似的。致中只有先把他翻译成简谱才看得懂。还有个什么拍子,就更难懂了。期终大考,不到六十分。许老师把致中叫了去,说“你数理化的成绩很好,脑子很好使,为什么五线谱就认不得呢?算了,给你个及格”!说也奇怪,致中没有音乐细胞,可绘画却得了75分,那是用木炭条对着石膏像画的,难道还有些绘画的艺术细胞吗?
风风雨雨八十年
住读生有食堂,由校方发包给私商承办,规定八人一桌,中晚餐两荤两素一汤,保证清洁卫生。如在菜中发现虫子、苍蝇,该菜报废,补罚一只最好的荤菜。调皮的同学总是有的,在进饭堂前,就用纸包好虫子、苍蝇,等一只菜吃到一半时,偷偷放入,随即大喊大叫,承包的老板心里有数,但也只得认了,端上一碗红烧肉,赔个不是。但包饭的老板到学期终了结算时,总是腰包鼓鼓的高兴而去。致中听说,要想承包这份伙食,得认识学校的总务主任,送上一份厚礼呢!可以得到总务主任这个肥缺,不是校长家的某某亲朋,就是县里某某的亲朋。
县城里有医学院和农学院,与镇上的纺织学院构成南通的三个最高学府。纺织学院有一位教授是江西人,致中曾随父亲去过他家。书房很大,全是些洋装书,阔气得很,有女佣还有厨师,听说工资有两百多块呢!致中很是羡慕。
大学生门对政治风云很敏感,“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南通的大学生罢课游行,要求抗日,派人到南通中学来联系,中学生们当然很想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上街游行,但上面党部派来的校长扬萃议却发布禁令,说谁上街就开除谁。大学生们没有饶过他,要揍他,他闻风下的逃走,藏了起来,气愤的大学生把他的办公室砸了。孤陋寡闻,不管天下事的致中受到了震动,开始要求多懂一些时事。蒋介石在日寇面前,节节败退,口中却高唱:“和平未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一面暗中和日寇搞妥协、谈条件,一面加紧围剿朱、毛,不知他的最后关头究竟指什么?
县城里的中学生
南通人民有打日本强盗的传统,狼山山脚就有一座倭子坟,耸立着身披盔甲的戚继光石像。坟里是从海上偷袭,被我军民杀死的倭寇。日本鬼子个头儿很矮,故称倭寇。
从南通中学到唐家闸镇北工房,约摸有十八里路,没有公共汽车,运河上通了小火轮,票价三角。码头离家和学校都较远,两头都得走一段路,为了省钱,致中来去多是步行,沿着运河走,还可以看看风光,有五里亭和十里亭可以憩脚。去县城时,和的那一边延绵十几里都是田,据说都是张财主的地,当地人叫做一马跑不到的田。还建了更楼,有家丁守望,配了洋枪、猎狗。运河上有不少破旧的小船,一家人都住在上面,孩子的穿着很褴褛,没钱上学。致中想,为什么一些人那么福有,一些人却那么穷苦?有人说,富是因为勤奋,穷是因为好吃懒做,对吗?孔老夫子想的是世界大同,孙中山先生主张天下为公,哪一天才能实现呢?致中没有得到解答,这都是些比数学难题难上百倍的难题呀!
&&&&&&&&&&&&&&&&&&&&&&&&&&&&&&&&
&&集中军训,国难深重
&&&&1935年,蒋介石又搞新花样,对学生实行军训,派来了军训教官。高一的暑假,全班由教官领队,到镇江第三十六标营,参加江苏省大、中一级生的三个月集中军训。一共十六个中队,一个中队相当于一个连。按三三制建的连、排、班。致中编入第十五中队,这个中队全是体弱年小的同学,致中排在全班的倒数第二。第十五中队的营房紧挨着第十六中队的营房,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在第十六中队,这个中队是大学一年级生组成的。总队长由国民党嫡系精锐部队七十六师师长王敬久兼任,中队长是各学校的教官兼任。
&除了军事术课外,有军事学科,讲战争史,致中很爱听。蒋介石搞集中军训主要是向青年学生灌输他的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府——国民政府和一个领袖——蒋委员长的三个一思想。提出信仰要到迷信的地步,服从要到盲从的程度,和希特勒的一套如出一辙。
风风雨雨八十年
一天,致中正在操场上打篮球,突然听到营房大门口响起了三番号的军乐,那是蒋委员长驾临的礼节。按规定,三番号一响,各人要在原位上就地立正不得四望。致中立正后,恰好面对营房的中央大道,黑色轿车上走下蒋委员长,两边是一排便衣卫队,他把黑色披风向后一甩,侍从接去。他举起戴了白手套的右手,向在场的学生示意,个头儿足有一米八,的确是威风凛凛,令人生畏。他没有视察营房,只听说把蒋纬国叫去了总队部,委员长这次驾临,为了何事,不得而知。
十五中队,每班最后两名,九个班共十八名,享受优待,出操时不拿真的七九步枪,用木制的假抢代替,实弹打靶时,才用真枪。致中近视,打靶成绩不及格。
军训期间,有夜间紧急投入战斗的演习。半夜里。紧急集合的军号一响,同学们要在几分钟内穿好衣鞋,打好背包,扎好绑腿,去枪库拿好自己的枪,全副武装的列好队,听后中队长传达作战命令,然后就是持枪跑步,在规定时间内赶到指定阵地。不少同学常常是绑腿松了,背包散了,十分狼狈。于是出现一个找窍门的笑话,出在第十五中队一个高分低能的扬州中学学生身上。扬州中学是江苏省的第一名,毕业生考取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学,几乎近于百分之百。普通高中三年的课程压缩在高二就读完,高三这一年则成为大学预科班。不说别的,单说英语这一门,就要背诵短文两百篇以上。分数是高了。能力可就不一定都高。这位扬州中学生,不知怎的,事先得到了那天要进行夜间演习的消息。他平时手脚慢,怕掉队,竟在就寝时,把绑腿打好了,背包也捆好了,戎装和衣而睡。没料到,中队长半夜查房,手电筒照亮了这位同学的尴尬相,全中队的人都醒了,结果,那一天晚上并没有举行夜间演习。全队引为笑话,迂夫子偷鸡不成还蚀了一把米。
集中军训,国难深重
集训营里,内务要求特别,军毯不但要叠成正方形,还得用两块木板把它夹得有凌有角,然后用牙刷蘸湿了,在顶面上梳出字来,相邻的床铺要连成一句子,譬如“礼义廉耻”,“天下为公”等等。
南通中学的俞铭璜写了一篇稿子,抨击军训,其中提到整刷军毯是在做棺材板。稿子登在邹韬奋先生办的《生活周刊》上,被营部查知了,关了他一个星期的禁闭。解放后,他当上了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才气更得到了发挥。致中很佩服他,也爱看《生活周刊》。
邹韬奋和沈钧儒、李公椟、章乃器、史良、沙千里、王选时等七人,发表宣言,要求团结抗日。日,被蒋介石关进苏州监狱,七君子表达了人民抗日的怒潮,全国声援。他们在法庭上义正词严,驳得法官们哑口无言,致中也打从心底敬佩他们。七七事变后,他们才获释放。
军训营房在镇江市郊,星期天允许外出。致中喜欢的有两样:一是到金山、焦山游山玩水,那儿有白蛇水漫金山,法海和尚镇压白蛇的传说,有诸葛亮施巧计,周公瑾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二是去吃扬州的餚(Yao)肉,纯精肉,风吹得起的薄片,用镇江老字号恒顺的陈醋蘸着吃,鲜香极了,堪称一绝。
一块儿去镇江的同学,如今能记起姓名的只有陶应衍,严志道,俞铭璜,历齐民,张环。可以不参加军训的女同学有张蓉武。
张蓉武是状元张季直的孙女,她父亲是一名驻外公使,状元郎的子孙不攻读八股文章,上了洋学堂,成了新派人物。
张家在县城里,由啬公独资建了一个博物馆,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分馆。中馆陈列家史,有状元的父亲当年挑卖麦芽糖的那付货担,有状元郎当年赴京赶考的书蓝、文章,放在玻璃柜里的珠笔批卷。啬公的书法自成一家,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状元写的祝寿文恰好六十个字,写的是正楷,堪称才气横溢。老佛爷高兴之下,恩赐了不少珍宝。陈列品中有刀鞘上嵌满珍珠的宝剑,有上朝时双手捧的玉如意,有些好玉玺、金印,有状元郎的官服穿戴,还有一口诸葛亮行军时用的铁锅。中馆的墙壁上挂着一副圣母玛利亚的彩色丝绣像,在巴黎国际艺术展览会上得了奖。这幅刺绣出自一位姓沈的苏州女子之手。据说,状元郎在成为实业家后,慕其芳名,出了很多钱,让女的丈夫远走他方,把沈女士占为己有。沈到了张家后,用自已的头发给张季直绣了一个头像,惟妙惟肖,也挂在墙上。斯人均已不在,评说不一。中馆的珍藏,可说得上价值连城。
风风雨雨八十年&
东、西、南、北四个馆则是动物、植物、矿物、工业、农业的精致标本和模型,极为丰富,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极好场所,致中去过很多次,百看不厌。
张季直是兼状元郎、书法家、实业家、教育家和百万富翁于一身的才子,他身上交融着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两个体系的特点。在南通百姓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传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