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参与投资项目 值得投资吗

我来泼冷水:中国平安陨落的一些可能
我们经常提到一些领先企业的失败。
这些领先企业的失败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官僚主义横行,傲慢自大,管理队伍老化,规划不当以及单纯的时运不济。
但排除掉这些,仍有那些管理良好,全心全意提高竞争力,认真倾听用户意见,积极投资新技术研发,却仍然丧失了市场主导地位的企业。
这些企业,如西尔斯公司(当年世界最大零售企业),IBM(大型计算机的主导者),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微型计算机的引领者)在当年看来就像是现在的招商银行,中国平安,腾讯,阿里巴巴,拥有一切好企业该有的属性,可最终还是丧失了市场主导地位的企业。
从常识来讲,当一个行业身处巨变中才会重新洗牌。
巨变往往对企业的要求非常高,比如强大的资金成本,高额的研发投入,坚定的执行力等。
这些都仅可以由上面提及优秀企业做出,而那些初创型的或者官僚主义横行的企业则难以企及。可事后来看,所有失败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导致企业失败的决策,恰好是在领先企业被广泛誉为世界上最好的企业时做出的。
为什么呢?
我们有两种方法解释这一悖论。一是这些我们看起来优秀的企业其实一直管理不善,此前他们如此优秀仅仅是因为运气好;二是这些企业已经做到了优秀企业应该做的极致,但其失败的原因恰恰在此;
如果我们选择倾向于后者,即优秀企业的特点正是导致马失前蹄的主因。准确点说,这些企业倾听了客户的意见,积极投资了新技术,以期向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因为它们认真研究了市场趋势,并将投资分配给了能够带来最佳收益率的创新领域。最终,他们都丧失了市场领先的地位。那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为了方便话题展开,我将结合保险业当前的现状,并以中国平安为例模拟了这一流程。
注:无意诋毁平安,本人也重仓持有平安。
【保险业现状】
中国保险业在过去三十多年间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快速成长期,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30%,远超GDP的增长速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自身也形成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当局和有关监管三令五申,提到了保险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其原因主要有:
1、行业发展过快,风险积聚。如流动性风险,资本不实风险,资产错配风险等。
2、保障功能缺失,有点走偏。去年风风火火的万能险,投连险就是典型例子。
3、增长引擎变化,外延增长到头。以前靠开放代理人,引进银保,现在没招了。
4、内部管理困境,成本高企。承保利润低,人员素质差等内部问题。
面对上述四类问题,大佬们也给出了大中型寿险公司转型升级的四个方向:
1、风险管控:最主要是狠抓资产与负债管理,保障资产与负债端长期稳定。
2、回归本源:定位于满足客户全周期,回归保险姓保。
3、服务客户:深挖客户需求,扭转寿险形象,做大内涵式增长。
4、拥抱科技:通过科技降本增效,加强风险管理。
也许您会好奇。
既然保险业问题都看到了,大体解决方向也看到了。那么剩下来就像是19世纪物理学大厦那样,照着攻略打,剩下的就是在这座大厦上添砖加瓦,比拼企业执行力就是了,这正是优秀企业擅长的。
这岂不是与文章要讨论的“优秀企业做到了极致,但其失败的原因恰恰在此”这个话题违背了?对应19世纪物理学大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又在哪呢?
不急,我们以中国平安为例子看看。
【漂亮的中国平安】
2012年,中国平安的新业务价值仅仅180亿左右。5年过去,它的新业务价值超过600亿没有问题。5年接近4倍的涨幅。
2007年以来,企业全面保持高速增长。每股收益,每股内含价值,每股净资产均超过百分20以上的增长速度。
中国平安是金融行业中,唯一大量布局未来的公司。从综合金融到互联网金融,国内尚无可一家金融公司可以相提并论。目前,众安保险即将上市,平安虽然占的股权少,但相对于几年前的投资,已经有数十倍的增值。陆续的,平安证券,陆金所也将上市。
注:上面三图谢谢&
单独将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寿险拿出来,秉承着不知者不妄议的原则,且不谈平安在风险管控方面的情况(2017Q2的偿付能力额度充足率为211%),平安寿险在转型升级的2-4方向的成绩十分漂亮:
1、从高维度来看,平安寿险正做大代理人和直销渠道,做小低内含的银保渠道。
2、从低维度来看,2017年的创新型产品,如“平安e生保”等,正好切中了客户“
花小钱为大病防身”,“投保低门槛”,“报销广限制少”的痛点。
3、科技方面,据其2017的三季报,平安好医生已经是中国线上最大的一站式医疗健康生态系统;平安拥有中国金融机构中规模领先的大数据平台,数据规模高达9PB。在疾病预测、图像定损等方面得到显著应用;人工智能已是平安集团研发的核心,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已成功商用于集团内外部客户;平安金融云已申请80项专利,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80%的生产系统已部署在云端。
如此优秀的企业,有可能遭遇前文提及的丧失市场主导地位的危机吗?
实际上,以前文提及的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在其由盛转衰的几年前,《财富》(1986年)杂志分别是这样评价的:
“现在的数字设备公司犹如一架高速行驶的列车,与它竞争无异于螳臂当车。当大多数竞争对手深陷计算机行业衰退的泥沼无力自拔时,这家市值76亿美元的计算机制造商仍在加速前进。”
当2017中报,中国平安交出半年内含价值增长15%,新业务价值增长46%时,我们在百度中随处可以找到这样的评价:
“中国平安今非昔比,大象起舞处处动人。”
“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平安堪称完美。”
【是怎么发生的】
在开始前,让我们假设在未来,消费型寿险成了保险业的龙头产品,能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技术,销售,渠道等)粘住购买消费型寿险客户的公司将成为行业翘楚(此假设未必正确,可能是其他目前还看不到的原因)。以平安为例,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陷入困境:
1、优秀企业的资源分布实际上取决于现有客户和投资者。
尽管优秀企业的管理者可能认为是他们在控制企业内部的资源流向,但最终真正决定资源流向的实际上是客户和投资者。资源一直(可以短暂)无法到达客户和投资者要求的企业将难以为继。那些表现最好的企业正是最深谙此道的企业。
受制于历史原因,民众对寿险的消费观念并未形成,因此储蓄型寿险还是最受大众客户所爱。代理人将长期消费型险种推荐给大妈时,经常得到的回复就是“我交了钱如果没出险,到头来岂不是一场空?”。因此,我们在前文看到平安的代理人和直销渠道虽然保费上涨,但内含价值率却相比于去年下降。可见客户在决定资源分布上的威力有多大。
数据是如此的平静,让我们感知不到其中博弈的艰难。即使管理层能从发达国家和消费升级的趋势中捕捉到消费型险种在未来的地位,可如果它不受现有客户喜欢,那又能如何。
2、小市场并不能解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
成功的企业为了维持它们的估值,以及给既得利益者创造扩大其职责范围的内部机会,它们需要持续增长。像平安这种万亿级的大象如果要翩翩起舞,没有哪个新市场能给予它这么多的养分。但我们知道,行业巨变后的大市场往往是由小市场变化而来的。
比如现在在互联网渠道特卖保险的小雨伞,由于销售的多为低投入高保额无现价的消费型保险,就极有可能从消费型寿险的小市场领域切入,完成蚂蚁变大象的壮举。
反观平安寿险,大量的证据表明,对大型企业来说,即使理性思维告诉他们,这些小型市场有朝一日可能会发展状态,但正式和非正式的资源分配流程,使这些大型企业都难以将足够的资源集中在小型市场的开发上。
(同样的产品,平安价格是3倍。正面来看是溢价能力的表现,反过来看也是不够重视。)
3、无法对并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
详细的市场研究数据和良好的规划,以及之后强大的执行力,正是优秀企业有别于普通企业的地方。这些能力让优秀企业在延续生命力上受用无穷。另一方面,站在决策者角度,创新与滥用资源的边界是如此模糊,以至于如果没有数据和计划支撑,决策将非常困难。
还是上面的例子,即使万亿的平安能并购百亿的小雨伞,可还有小黑伞,小绿伞,充斥着大量可能性的市场,会让大象也素手无策,从而错失机会。
4、机构的能力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我们常认为优秀企业在面对创新问题时,经常会选派能力非常强的员工,并认为有了他就能搞定一切。所以马明哲之于平安,郭广场之于复星,曾经的李仁杰之于兴业银行,王石之于万科,会被看得如此重要。
然而,优秀企业之所以优秀,常常在于它具备的能力是独立于人员而存在的。优秀企业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一是流程,二是价值观。流程顾名思义。价值观则是指员工的驱动力。
在优秀企业中,价值观常推动员工优先发展高利润率产品,并不会促使他们将低利润率的产品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因此,当我向平安代理人询问纯消费型寿险时,才会出现其希望极力引导我购买其他利润率高(是出于其个人角度)的情形: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听到代理人这样的抱怨:
“你不做趸交,自然有做趸交的公司。”
“之前都是做10万的件均保费,现在突然转做3000,这种落差太大了。”
5、技术供应可能并不等于市场需求
优秀企业为了保持领先地位,会努力加大技术投入,以期给客户带来更好的客户体验及更加高端的产品。平安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投入,正是出于此目的。
但当技术的供应远超市场需求时,部分客户将不再能够根据产品的体验和性能来做出优先选择,这使过分追求技术的那部分资本性支出白费了。比如刻意追求的刷脸支付,对于目前的保险客户而言,跟输入6位密码支付,或许并无过多体验改善。
客户选择产品的阶段通常从功能性演变为可靠性,再发展到便捷性,最后发展到价格。
在我们的例子中,平安寿险在可靠性(品牌建立),便捷性(科技创新和代理人的服务)两阶段都享受足够多的溢价,可当行业的核心优势发展到价格时,未必就有此优势了。
那时,沉醉于追求技术的优秀企业,极大可能遭受危机。
【写在最后】
上面的推演和假设都是基于“消费型寿险成了保险业的龙头产品”进行的。实际上,未来对平安带来威胁的未必是这个趋势,甚至未必是个可见趋势。
在寿险转型升级的路上,表面上是看到了前文提到的“风险积聚,保障缺失,外延动力消失,内部管理困境”四个方面问题。实际上,与其他优秀企业一样,即使寿险公司认真聆听客户意见,积极投资新技术,执行力超强并且做到足够优秀,仍可能遭遇上文所说的五种困境。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应气馁,毕竟保险特别是寿险是个前景无限的行业,且行且珍惜。
注:本文从不否认平安招行等企业的优秀,但我们不应把优秀当做无敌。文章大多数启发来自《创新者的窘境》一书。
文章已同步发表于“东先生说”公众号,更多泛金融研究,期待关注。
·& 已收录至专栏
东先生的原创专栏
97篇文章, 1909人关注
进入专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平安福「2018」, 是否值得买?
作者:Figo-庞天飞
哈喽,大家好,我是大家的老朋友 Figo。
每年12月到来,各大保险公司,热热闹闹的“开门红”准时打响。平安人寿著名的重疾险产品“平安福”正式升级了。平安福「2018」这款产品,保障责任如何?性价比怎样?是否值得购买?
本文,我们就来仔细解读和分析下这款产品。
1 保险公司简介
公司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中国平安,这里无需多言。
总之一句话,公司很牛!
2 产品简述
产品名称:
平安平安福(2018)终身寿险
平安附加平安福(2018)提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
平安附加平安福恶性肿瘤疾病保险
平安附加长期意外伤害保险(2013)
平安附加豁免保费重大疾病保险(C,2016)
平安附加轻症豁免保险费(C)疾病保险
平安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A)
保险期限:
平安附加长期意外,保障到70岁;
平安附加意外医疗,保险期限为1年;
其余产品,保障终身。
保障责任:
身故+重疾+轻症+恶性肿瘤多次给付+轻症/重疾豁免保费+意外身故/伤残+意外医疗
投保年龄:18-55周岁
等待期:90天
缴费期限:10/15/20/30年
3 重疾保障+癌症多次保障
包括了80种重大疾病,给付一次。若等待期(90天)后,发生合同约定的重大疾病,则赔付对应保额,合同结束。
平安福附加提前给付重疾险,80种重大疾病,包括的内容还是非常广泛的。行业协会标准定义的25种重疾,都是覆盖的。
对于严重阿尔茨海默病、严重帕金森病,没有70岁前发病才可理赔的规定(有的公司有这样比较奇葩的规定)。
重疾增额功能,买平安福的客户,都可参加平安RUN运动平台活动,有机会实现保额的增长。但是,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
保单生效后,前两个保单年度(24个月)内,要求累计18个月达成,每个月有25天运动步数不少于1万步。则在保单第三年开始,按照基本保额的5%额外给付重大疾病保险金,或身故保险金。
保单生效后,前两个保单年度(24个月)内,若全部24个月达成,每个月有25天运动步数不少于1万步。则在保单第三年开始,按照基本保额的10%额外给付重大疾病保险金,或身故保险金。
Figo 本人也是个年轻小伙儿,也只能偶尔达成1万步的标准。若周末在家休息,基本是无法达成的。每个月25天达标,而且坚持两年,对我来说也是非常难的。
我相信可能99%的平安福客户基本都是没有办法达标的,增额吸引力也非常有限,可以说算是个营销的噱头。
癌症多次保障
平安福2018,首次附加了恶性肿瘤多次给付条款,也算是一个创新点。
若首次发生的重疾为癌症,则附加平安福恶性肿瘤疾病保险条款就可启动。还有机会给付第二次、第三次恶性肿瘤保险金。但是,恶性肿瘤的多次赔付有3个条件。
首次发生的重大疾病须为癌症,发生其他重疾则不行。
首次癌症确诊,生存满5年后,癌症的第二次确诊,可理赔第二次保险金。
第二次癌症确诊,生存满5年后,癌症的第三次确诊,可理赔第三次保险金。
对癌症比较熟悉的同学,就发现亮点了,这个癌症多次理赔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
统计癌症患者的存活率,有一个叫做“五年生存率”的指标。恶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大多数(占80%)是在手术治疗后3年内,10%是发生在治疗后5年内,各种肿瘤根治术后五年内不复发,再次复发的机会就很少了,故常用五年生存率表示各种癌症的疗效。
我国的癌症五年生存率大约30%,而日本、西欧、澳大利亚等国家,则高达70%甚至更高。
可见,达成平安福癌症多次赔付的标准十分地困难。如果,将这部分保费直接购买额外的重疾保额,或额外的癌症保额,或许更加实用。
4 轻症保障
轻症责任,包括20种轻症疾病(实际18种),最多给付3次,每次给付基本保额的20%。
平安福「2018」,每次轻症发生后,会额外给付20%基本保额。同时,重疾和身故保额会相应增加20%,最多会增加60%(也就是发生3次轻症),但要求轻症必须发生在70岁前。
举例说明:
小明30岁,买了30万平安福「2018」保障计划。33岁、35岁、40岁时,分别发生了3次轻症理赔,会获得额外的6*3=18万轻症保险金。此外重疾保额、寿险保额会增加为30+18=48万。
轻症额外给付,同时主险保额增加,这是一个不错的创新点。
重疾病种方面,各家公司产品比较雷同,其实大同小异。轻症责任的优劣,是各家公司重疾险产品的重要差别所在。
平安福「2018」的轻症责任,仅包括了早期的恶性病变,依然没有包括另外3种高发轻症:
不典型急性心梗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轻微脑中风
据统计,这4类高发轻症,占据了轻症理赔的90%以上。有没有包括高发轻症病种,是判定轻症责任优劣的重要指标。从这点可以看出,平安福的轻症责任是存在较大不足的。
极早期恶性病变通常的定义
此外,平安福「2018」轻症责任中,与早期恶性肿瘤相关的3种疾病(早期恶性病变、原位癌、皮肤癌),在其他公司的轻症定义中,基本都是划分为同一种疾病,所以说20种轻症,实际上只有18种。
轻症责任,也可以享受平安RUN的增额福利,但是条件苛刻,增额很低,功能比较鸡肋。
5 寿险保障+长期意外
平安福「2018」的主险,是终身寿险,主要责任就是保障身故(意外 or 疾病造成的),转移家庭责任风险。
寿险责任,也是有机会实现轻症理赔后的保障增长,以及平安RUN增额功能。
附加的长期意外伤害保险,可以保障到70岁,主要保障的内容包括意外身故+意外伤残。
若在公共交通工具中(民航、轮船、列车、汽车等),或在非营运私人车辆中,发生意外身故或伤残,则可赔付对应的双倍保额。
然而,长期意外险是否有必要买?我们可以选一款短期意外险做个对比。
设置50万的保额,平安附加长期意外,可自带交通工具和驾乘意外的双倍保额给付。我们也设置同样的苏黎世意外险保额,以及同样的意外医疗保额。
比如30岁男性,保到70岁。平安附加的长期意外险,每年保费2667,20年的总保费是5万多。而1年期的产品,每年的保费只有537,40年的总保费也只刚过两万。
比较之下,其实是否有必要买长期意外险,已经一目了然。
6 保费豁免
平安福的保费豁免,包括两部分:
轻症豁免保费+重疾豁免保费
平安福「2018」,相对于平安福「2017」(只有重疾豁免保费),增加了轻症豁免保费,也算是补足了一个短板。
其他公司在2015年的重疾险产品,基本都包括了轻症豁免保费条款,平安到现在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重疾豁免保费,这可以算是个奇葩条款了。
通常的重疾险产品,发生重疾后,自然就给付保额,结束合同,没有重疾豁免保费一说。
但平安福不是这样,还必须额外交钱买个重疾豁免保费条款。或许是因为重疾提前给付后,身故保额还有部分继续存在,所以还需附加一个额外的重疾豁免?
7 责任、保费对比
产品好不好,最直观的是要有个横向对比。将各项保险责任、保费做一个全面比较,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同样选一家大公司,华夏人寿的重疾产品。将华夏健康人生、平安福「2018」的主险+附加重疾险,两者的产品责任及保费做个对比。
可以发现,华夏健康人生(2016年的产品),在保障责任更优的情况下,保费只有平安福2018的74%左右。
若加上平安附加长期意外险、平安附加恶性肿瘤保险、平安附加住院医疗等,平安福「2018」的产品性价比还会更低。
可以说平安福「2018」,依然是一款质量不优、价格不廉的重疾保障计划。
8 总结与建议
产品创新,值得肯定
平安福「2018」,主要有3个创新点:
一是附加恶性肿瘤疾病保险,有机会实现癌症多次赔。
二是轻症额外给付后,重疾和寿险保额会等额增长。
三是平安RUN,实现保额增长,增强客户体验。
不过癌症多次赔、平安RUN的功能,个人感觉并不实用。轻症给付后,重疾和寿险保额等额增长,这是不错的创新点。
附加险捆绑,不一定符合客户需求
平安福附加了一堆附加险,然而,是不是客户真正需要的?主险、附加险性价比如何?从前文的分析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附加长期意外险,附加意外医疗,附加恶性肿瘤保险,都是捆绑销售,没有给客户自己是否购买的选择。
而且平安的各个附加险,甚至主险条款,在性价比方面都是不高的,责保障任也不一定优秀。
在Figo看来,我们配置保险,还是应该以需求为导向,配置合适的保险方案,从各家公司挑选更优的保险产品。
轻症责任有缺陷
平安福「2018」,对于高发的4种轻症,只覆盖了1种,缺少另外3种,是较大的缺陷。
癌症额外给付+平安RUN,功能鸡肋
癌症额外给付、平安RUN,是平安的创新点。但是达成恶性肿瘤多次给付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多次理赔概率很低。
平安RUN,达成条件也是很苛刻,保额增长也很有限,功能比较鸡肋,也不必抱太大期望。
产品性价比较低
平安福「2018」,除了保障责任不是很好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价格较贵。
在保障责任不优的情况下,价格还更贵。这或许是平安、国寿、太平洋这样的“大公司”的“通病”。
依靠代理人团队的强大销售能力,产品虽然不一定好,价格也不一定便宜,依然是可以实现大量销售。
但是,我们作为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来选择保险产品方案,才是更加理性和对自己负责的做法吧。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平安参与投资项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