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退路,没有武器,哪一种技术对付野狗最好的武器持刀者最有效

《大型原创李小龙截拳道》自卫术训练的对多个袭击者的自卫——对付持刀刺来(连抓带刺)的自卫(一)
在下图中,袭击者抓住李小龙的衣襟,并企图用力刺他。而李小龙则是迅速地抓住袭击者的左手,摆动右臂撞击袭击者的肘部,同时用右脚扫踢将袭击者绊倒,当袭击者一跌倒在地时,李小龙便用猛烈的一脚踹向他的身体。
李小龙击技的人都知道他的反击动作是何等之快,他能够用流畅而迅速的动作进行反击。然而要做到动作迅速,必须做快速的空踢练习,或者踢打轻沙袋。切记做这种练习时,不要踢重沙袋。因为那样会损伤膝盖。只是在做有力的踢击时,才使用重沙袋。
或者关注:lixiaolong-1987
(关注ID:lixiaolong-1987)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您的位置: →
→ CF微信小程序BOSS大作战题库答案汇总
CF微信小程序BOSS大作战题库答案汇总
时间: 16:45:08来源:魔盟网作者:qzh
CFBOSS大作战是CF 官方最新推出的一款游戏答题活动,在微信直接搜索boss大作战就可以了,参与答题还可以获得抽奖机会哦,答对的小伙伴们还有相应的奖励呢,今天魔盟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题目,赶紧进来看看吧!
CFBOSS大作战答题大全
CFBOSS大作战答题大全
哪张地图是突围模式?
在CF2.0革新时代更新出了一些新武器,这些武器后戳都有2个字母,这2个字母是?
有一个放闪光的角色,她叫堕天使,这个角色是怎么获得的?
苍雷与征服者的榴弹范围哪个大?
谁是当代狙神
下列哪一选项发布的消息最准确?
掌上穿越火线
下列AK-47为原型的没有刺刀的武器是?
沙海生存属于什么模式?
AK47-机械迷城的售价为?
人们常说的爆破五图不包括?
征服者在挑战模式下有空尖弹吗?
下列哪款枪械没有-B升级版本
在CF中,有一个警察抓小偷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警察是使用什么武器?
有一个英雄级角色叫审判者,她穿不穿丝袜?
柯尔特手枪能不能单持?
用什么对付生化巨蜥更有效?
为什么有些玩家不能进新手营
下列哪种货币已经在游戏中停止使用了?
下面那把武器没有刺刀?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个在CF商城有卖这个道具,这个道具是?
目前唯一的英雄级AWM叫什么?
暗之假面的龙袭需要怎么躲?
2018年新春特别武器如何获得?
火线币购买
下列武器中属于近战武器的是?
在许多近战吴启忠,有一个全套,在拳套上面镶有钻石的是?
用下列哪一个对付上古巨蜥更有效?
沙海生存中获得的黄金箱可以开出永久道具吗?
手雷包在爆破模式中的作用是?
带三种投掷武器
迅疾猎手是哪张挑战地图里的角色?
哪把M4的消音器最细?
爆破地图不包括
如果持枪呆在烟雾中一段时间烟雾会
CFVIP等级5的经验加成为多少?
以下哪款游戏的宣言为年轻不服输?
下列地图中没有船只的是?
下列哪把武器没有瞄准器
哪一把枪是散弹枪?
普通巴雷特有多少颗武器主武器载弹
下列哪款近战武器不在擎天的要你命3000变化中?
以下哪个是白鲨白老板最喜欢的游戏?
终结者的护盾技能是用来做什么?
冲锋枪P90有多少发子弹?
毁灭都市中的战斗机群靠近地图中的哪个地方?
红色集装箱
沙漠-灰中的木门是可以。
游戏中50%经验加成卡7天的售价是?
游戏排行榜
本类文章排行
| | | |CopyRight(C)2004年-2016年 12349.net 魔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编号:沪ICP备号名人传记,作文素材作文_初中作文_初二作文_32800字作文_作文大全_作文范文_百度文库·作文
中华名人传记 文 天 祥 传 XXX 编著
文天祥传 ·1· 目 录
第一章 获益“竹居”仰先贤????????002 第二章 京城殿试中状元??????????011 第三章 阻迁都奏斩奸贼??????????026 第四章 正道直行抚地方??????????034 第五章 毁家勤王起义兵??????????045 第六章 出使元营遭扣押??????????060 第七章 不指南方不肯休??????????074 第八章 反攻江西图复兴??????????098 第九章 零丁洋里叹零丁??????????122 第十章 留取丹心照汗青??????????131 文天祥传 ·2·
第一章 获益“竹居”仰先贤
江西吉州庐陵县( 今吉安县 )的淳化乡富川镇
(今富田村),镇前有富川水淙淙流过, 镇后有长着 怪木奇卉的文山。真可谓山清水秀,风光迷人。镇里 有一文姓大户人家,端平三年(1236年)五月初 二,由文家的院落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此声啼哭 向世人宣布一代英杰文天祥于今天来到了人间。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字士表,号革斋,是当地有
名的读书人,家里虽有些田产,但他却并不把佃户交 租之事放在心上,尽管一直与仕途无缘,但他仍一如 既往、不改初衷地将读书当作最大的乐趣。 文天祥是文家的老大,出生时,父亲22岁。第
二年,天祥的弟弟文璧也出世了。年轻的父亲非常喜 欢这两个孩子,一心只想着要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 文仪一贯喜欢读书,视书本为蜜糖,为了读书,
他常常废寝忘食。他从书中悟出了道理,主张“化学 来新 ”,也就是推陈出新,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去补 世、报国,对社会做出贡献。所以他在自己经常佩带 的玉佩上刻上一个“革”字,也就是这个原因。 待天祥兄弟稍懂事时,文仪就常常带他们到“竹 文天祥传 ·3·
居”去。到那儿之后,文仪自己读书,让他俩在一旁 翻阅画册,或拿起纸笔勾画。见到父亲认真读书的情 景,年少的天祥兄弟在书房里模仿起来。
这年,文天祥五岁了,文仪开始正规地教两个孩
子读书、写字。文仪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该背的,必 须背下来,该写的,必须写好,如果完不成,轻则训 斥,重则惩罚。天祥兄弟从一开始念书,便非常用心, 而且很听话。
文仪为了教好孩子,他不惜花钱聘请曾凤等名师
到家里授课。名师很有经验,文天祥兄弟获益匪浅。 文家的经济并不很富裕,为了请名师,父母省吃俭用, 有时母亲还悄悄变卖首饰。
过了几年,文家终于请不起塾师了,文仪就亲自
给孩子授课。他对孩子的学业抓得更紧,每天白天讲 了新课,晚上就要求孩子们在灯下背诵,光会背还不 行,他还要提问,以考查孩子们领悟的程度。对孩子 们没有理解的问题,他就反复讲解,父子间不断问答, 直至孩子们学会弄懂。文仪还要求两个孩子将书中的 警句用纸条抄录下来,贴在书斋的墙壁上、书架上、 柱子上??
天祥兄弟日复一日地在被名言警句贴得琳琅满目
的“竹居”中苦读,成绩提高很快,他们不仅背会了 四书五经,而且还能讲解。父亲看着天祥兄弟的进步, 文天祥传 ·4·
很高兴,但也并不满足,仍然严格地要求他们。夜深 了,孩子们精神集中不起来,父亲就不住地提醒他们 注意,要再打瞌睡,就厉言训斥,罚孩子站起来。一 天父亲外出,留下了功课,时至下午,文璧听见窗外 蝉叫, 便在屋里坐不住了,说:“哥,外边的蝉鸣声 多悦耳哟!爸爸还没有回来,我们一块去捉蝉,怎么 样?”已经扎扎实实温习了一上午功课的文天祥,一 听弟弟这么一说,正中下怀,便与弟弟一道出去捉蝉 了。正玩在兴致上,父亲回来了,给撞个正着。父亲 一见,便大发雷霆,把天祥兄弟俩打了一顿?? 光阴似箭, 又是几年过去了,“竹居”里一摞一 摞的书,几乎让天祥读遍了,父亲就不惜花钱,也不 怕路远,四处寻找并尽可能多地买好书回来让天祥读。 有时买书钱不够,就脱下衣服到当铺当了钱,再把书 买回去。每次买了新书,父亲读完就给天祥读,然后 再让天祥讲给弟弟听,天祥读一遍,再讲一遍,理解 得更深了,同时也锻炼了口才。
父亲文仪很讲究学习方法,从“革”字的治学观
点出发,他反对死读书,主张读书、写文章都要有新 的见解。在父亲的引导下,天祥从小就养成了善于思 考的好习惯,读了书,总要多想几个“为什么 ”,悟 出些道理,再去解释社会上的现实问题。
一天,天祥读到,春秋时齐国贤相晏婴敝车羸马 文天祥传 ·5·
(乘破旧马车)的事迹时,很有感触,他立刻对父亲 和弟弟谈起自己的看法:
“晏婴有真才实学,而不讲虚荣,现在宋朝的官 员追求奢华的风气盛行,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做 人就要像晏婴那样,多想想怎样为国出力??” 由于文天祥善于思考,肯钻研,所以他少年时代
写的文章就很有风骨,很有正气。以后参加进士考试, 甚至做了官,他所写的文章,以及发表的见解,都具 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
在“革”字治学思想指导下,文天祥从小就有着
明确的读书目的,那就是为了补世和报国。文仪很了 解当时的国家形势,他常对天祥兄弟说:
“自从大宋朝廷南渡后,国势日渐腐败和衰落,
而北方的蒙古族日益发展和强盛起来,他们灭西夏, 占高丽,又吞并了金朝,虽然目前内部有些权力之争, 但迟早是会向南方用兵的。大宋正需用人才,你们要 学好本领,为国效力呀 !”
文天祥的父亲最喜爱竹子,他在院落内外栽了许
多翠竹, 还给书斋起名“竹居”。文仪还经常亲自修 整竹园,有时还画上几幅画或对翠竹吟上几句诗,他 的生活中离不开竹子。同时还经常与天祥兄弟谈论竹 子的功用和性质,用以启示他们做人要正直和坚强。 一天,上完新课,面对窗外的绿竹,文仪突然发 文天祥传 ·6·
问 :“你们兄弟二人想想竹子都有哪些用途,看看你 们谁说得最多 ?”
弟弟文璧抢先回答:“竹子可以做筷子,编篮子, 能制床,做桌子、椅子,盖房子,扎扫帚,还可以做 扇子、斗笠??”
天祥接着说 :“弟弟说得对。但更重要的是竹子 可以制笔,可做竹简,历史上的许多书都是写在竹简 或刻在竹简上的,没有竹子,我们哪能知道古代那么 多事情啊 !”
“是的,是的,你们说的都对,竹之功用可谓大
矣,而它的品性,又可谓高尚。你们能说说它的品格 吗 ?”父亲进一步发问。
“竹子经风雪而不凋,”弟弟文璧说,“别的花草 一遇霜打风吹都枯死了,而竹子却依然挺立,依然翠 绿。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说的就是这种不 畏严寒冰雪的性格 。”
“竹子无论在山地,还是在平原都能生长,它不
要求很好的种植条件,” 文天祥一面望着院子里的翠 竹, 一面从容地说着,“然而竹子质地却很坚硬,不 管风吹, 还是雨淋, 它都保持正直,从不肯低头弯 腰!”
父亲越听越高兴,把天祥兄弟领到屋外竹林旁, 指着竿竿修竹说 :“我生来最喜爱竹子,原因就在这 文天祥传 ·7·
里。竹子有那么多的用途,而又不需要人们给予什么, 它质坚、干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干可断而不可 改其直。我认为做人也需要这样 。”
“您放心吧,我和弟弟一定像竹子那样去做人,
要为人们办更多的好事、实事,而且遇到逆境和恶势 力,绝不低头弯腰,绝不变节 。”天祥握着拳头,坚 定地对父亲说。
庐陵,自古以来便是人才荟萃之地,仅宋朝就出
现了著名的人物, 诸如欧阳修( 谥文忠)、 杨邦祎 (谥忠襄)、胡铨(谥忠简)、杨万里(谥文节)。 这 的确是庐陵的骄傲,人们在学馆挂起了他们的遗像, 供全县读书人瞻仰。
一天,父亲要到县城里的学馆去,便问文天祥:
“你今天不用在家里读书了,跟我去一个好地方,行 吗 ?”文天祥问:“什么好地方呀 ?”父亲有意问: “你猜一猜呀 !”文天祥不假思索地说道 :“县城学 馆,对不?”父亲高兴万分,说道:“对,就去那儿。” 天祥早就把那里当成很神圣的地方了,便高兴地 答应道:“去,我早就想去看看 。”
“路途遥远,走起来不许喊累,看时要仔细,回
来还要说说有什么感想,能做到吗?”父亲向天祥提 出要求。
“能——”天祥满口应允道,连蹦带跳跟着父亲 文天祥传 ·8· 出了家门。
8岁的小天祥一路上跟着大人,有说有笑,一步
也不肯落后。走呀走,终于到了县城,天祥顾不上劳 累和饥饿,催父亲快领他去学馆。
学馆里,父亲不住地给天祥讲解着有关学馆的一
些知识,例如,为什么要建学馆啦,什么时候读书人 要到这里祭祀啦??天祥边听,边默默地记住了。 步入大殿,就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天祥一眼
就看见了殿堂上悬挂的人像,忙拉父亲走到近处,一 边仔细端详,一边问:“这位是不是欧阳文忠公 ?” “对,也就是欧阳修,你不是读过他的文章吗?” “是的,《醉翁亭记》就是他写的,‘醉翁之意不 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多好的文章呀 !” 发现儿子对读过的文章记得这样熟,文仪很高兴, 就又讲起欧阳修的事 :“欧阳文忠公反对宋朝初年的 浮靡文风,大力提倡古文,他‘文章名冠天下’,‘风 节自恃’,苏轼赞扬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 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听着父亲的讲述,天祥心中更增添了崇敬之情。 在第二幅画像前,文天祥立住了。这是位英雄,
浓眉大眼,目光炯炯有神,非常威武。他怀着敬佩的 心情听父亲讲解着:
“这是杨忠襄公,也就是杨邦祎,他是本朝南渡 文天祥传 ·9·
初期的忠臣。一百多年前,金国统治者占领河北和中 原后,又进犯江南,妄图消灭宋朝。金元帅完颜宗弼, 也就是金兀术, 率兵侵占了建康(南京)。杨邦祎当 时正在那里任通判官,他被俘了。为表示不肯降金的 决心,他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宁作赵氏 (宋朝皇帝姓赵)鬼,不为他邦臣’十个大字。金兀 术以高官利诱他,他拒绝了;以死亡威胁他,他毫不 畏惧。面对金人,他用头触柱基,血流满面,高声大 骂,只求速死。金兀术大怒,便杀害了他,并且残忍 地劈开他的胸膛,挖出他的心??”
听到这里,文天祥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他咬 紧牙关,默默地思索着。
父亲又将天祥领到了第三幅画像前, 对他说 :
“这位是胡忠简公,也就是胡铨,同杨邦祎生活的年 代差不多。当时奸臣秦桧做宰相,怂恿高宗皇帝杀岳 飞,并同金国订立丧权辱国的和约。这时,胡铨竭力 反对,上书皇帝,要求皇帝斩下秦桧、孙近、王伦等 三个奸臣的头。这篇奏章深得人心,却触怒了高宗和 秦桧,他们把胡铨贬官到偏远地方,直到20多年后 孝宗即位,才把他召回。为了国家安危,他将个人生 死置之度外,多么让人钦佩啊!”
“胡忠简公真是了不起 !”文天祥从心底发出赞 叹。
文天祥传 ·10·
几位名臣、志士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文天祥,
在学馆大殿里,他向父亲说 :“长大以后,我也要成 为他们那样的人,要为国家干出一番事业来,如果我 死后不能同他们那样受人祭祀,那就不是大丈夫 !” “说得好 !” 父亲热情地称赞他,“人总是要死 的,能为国家出力,能保持大节,就死得有价值,人 们就会尊重他,永远怀念他 。”
回家的路上,父子俩就人生价值的问题讨论个不 停。
“你怎样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呢?”父亲试探 地问。
“好好读书,长学问;练武艺,强身体。等我长
大了,天下太平,我便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使百姓安 居乐业;如果遇上战乱,我就要领兵杀敌,保家卫国, 绝不失大节 。”
父亲对他干脆利落的回答相当的满意,并且语重 心长地鼓励天祥长大后精忠报效国家。
从学馆回来以后,文天祥好像更懂事了,乡贤的
画像总浮现在他眼前,他立志要向那些志士学习,一 生有所作为。
也许就是从8岁瞻仰乡贤像后,他才真正开始发 奋图强的。
文天祥传 ·11·
第二章 京城殿试中状元
宝□三年(1255年)冬天,文仪带着天祥兄
弟二人晓行夜宿,前往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 进士科举考试。
这一年来,父亲文仪的身体欠佳,临行前,人们
劝他不要陪儿子去考试了,但他执意要前往,并且说: “我花费了20年的心血,要亲自看看它的效果 。” 这些天来,尽管寒风袭人,但他仍精神矍铄。早晨他 招呼儿子赶路,晚上他又忙着找客店,备茶饭,一心 要儿子吃好睡好,好精力充沛地参加考试。 这年文天祥整20岁。两年前他在乡试中考了第
一,今年初又到白鹭洲书院跟博学多才的欧阳守道先 生学习了半年多时间,他以聪明好学赢得了欧阳先生 的悉心指教。后来又参加了郡里的考试,他和弟弟文 璧一同中了贡士。他知道,中了贡士只是取得了进京 城应考的资格,在京城要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及格 以后再参加殿试,在集英殿根据题目,写出对策文章, 由皇帝亲自阅卷,才能决定是否考取进士,因此,京 城的两场考试是最重要的。天祥暗暗下定决心,一定 要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不辜负父母和乡亲们的一 片心意。
文天祥传 ·12·
途中,文天祥不止一次地想起了离开家乡时的情
景。母亲噙着眼泪为他们兄弟二人准备行装,祝愿他 们金榜题名,将来好报效国家。他的伙伴以及众父老 乡亲也来送行, 有的说:“我们没有本事考进士,天 祥中了进士,做了官,一定要想着我们百姓,要把国 家治理好 。”有的说:“如今北方蒙古政局有所稳定, 力量有所恢复,他们刚刚远征了云南,不久就会进犯 江南。天祥考取了进士,做了官,一定要辅佐皇上富 国强兵,保住大宋江山 。”
临行前,吉州以及庐陵的官员也为天祥兄弟设宴
饯行,称赞他们兄弟为家乡带来了荣耀,勉励他们继 续努力,金榜题名。
就这样满怀着奋发向上的壮志,带着家乡人民的
嘱托,文天祥踏上了赴京应试的征途。
临安作为南宋都城已有120多年了,几代皇帝
及官僚偏安于此,不思国难,整日花天酒地,尽情享 乐。如今的临安城内,几十万人口,殿阁楼台林立, 市肆(铺子)坊巷星罗棋布,一派繁华景象。再加上 现在已到年末,大街小巷更是热闹非凡。
父子三人找了一家旅店住下。天祥兄弟准备参加
几天之后的礼部省试。父亲则照顾兄弟二人吃饭、睡 觉,联系参加考试的有关事宜。闲下来时父子间也议 论议论时局。 文天祥传 ·13·
“淳熙年间,有个叫林升的诗人,曾在这里的一
家客店墙壁上题了一首诗,你们还记得吗?”父亲问 道。
“记得,那是一首七言绝句 。”天祥回答道。 文璧紧接着背诵了这首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依然如此啊!”父亲文仪无比感慨地说,“几十 年过去了,看看现在的临安,还不是和当年一样,官 僚士大夫醉生梦死,有谁还想着国家的安危!这样下 去,别说收复失地,我看连这半壁江山也难保啊。” “我们一定要设法保住大宋江山。如果我能在朝
中做官,就要向朝廷陈述我的看法,让皇上认清如今 的形势。对了,过些天我如果省试得中参加殿试,我 就把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在策论中写出来,让皇上看看。” 天祥诚恳地对父亲说。
“不过,谁知道皇上又会怎样想呢?”父亲担心
地说,“如果惹怒了他,落榜事小, 还会有杀身之祸 的 。”
“我不怕,我就是要讲真话,讲实话,考不取进
士,做不了官,没有关系。因讲了真话而被杀头,恐 怕还不至于,您老人家尽可放心 。”
天祥同弟弟文璧认真准备了一些日子,便参加了
礼部主持的省试,他俩沉着应试,考完后都感觉不错, 文天祥传 ·14· 便耐心等着发榜。
二月初一,礼部发榜了。文天祥兄弟双双通过了
初选,父亲文仪脸上露出了笑容。不少人向他祝贺: “恭喜您两位公子榜上有名,老人家的心血没有白费。” 文仪答道 :“同喜,同喜。能否中进士,还要看殿试 呢!”
省试通过后,天祥夜以继日地准备功课,而文璧
却有些放松,总认为自己有把握。殿试临近,文天祥 忽然生了病,父亲文仪半年来一直操劳,不得休息, 见天祥考前患病,又过于担心,一下子也病倒了。过 了两天,天祥病轻些了,他劝父亲好好养病,不要替 他担心。
五月初八是殿试的日子。这天早上,天祥感觉好
些了,他早早把文璧唤醒,做好准备。父亲硬撑着病 身子,把他们送到门口,深情地望着他们的背影,恨 不能亲自送两个儿子到考场去。
御试策的题目很长,总共有586个字。除了些
空话以外,主要是让考生就当前的社会形势发表议论。 比如,对灾害不断、人民困苦、人才缺乏、士习浮华、 财政困难、兵力薄弱、盗贼未平、边境不安等等问题, 是怎么看的,谈谈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考场的气氛非常紧张。其他考生拿了题目,左思
右想不敢动笔。因为他们中间多数人都把这篇文章当 文天祥传 ·15·
作猎取功名的敲门砖,要考虑如何为朝廷当今天子歌 功颂德,如何投皇上、考官之所好,并且要在文字绮 靡方面下功夫,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而偏偏又碰上了 这个题目,实在太难了。
文天祥非常沉着,坐在考场上,看了题目后,病
好像一下子痊愈了似的,他感慨万分,滚滚的心潮有 如大江的波浪,讨饭饥民的破竹篮、被掠女子的哭脸 ? .一古脑浮现在文天祥眼前,他想起几天前听说的 临安城有人易子而食,有人用人肉做包子卖;他想起 官府滥印的“ 交子”(纸币)和害人不浅的高利贷, 当即把考题中提出的八种情况,归纳为四个问题后, 随即落笔道:
“臣闻天变之来,民怨招之也;人才之乏,士习
蛊之地;兵力之弱,国计屈之也;虏寇之警,盗贼因 之也 。”这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文天祥对这四个问题 一一作了阐发。
第一个问题,关于天变(灾异)的不断发生,他
认为是民怨招来的。虽然这种看法还是受“天人感应” 的影响,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羁绊,但他揭露人民生 活困苦的原因是从皇帝到各级官员对人民予取予求, 贪而无厌,却是一针见血的。他说:“今之生民困矣, 自琼林、大盈积于私贮,而民困;自建章、通天频于 营建,而民困;自献助叠见于豪家巨室,而民困;自 文天祥传 ·16·
和籴不间于闾阎下户,而民困;自所至贪官暴吏,视 吾民如家鸡圈豕,唯所咀啖,而民困 。”这种议论是 非常大胆的。这里文天祥借用历史来批评南宋皇帝贪 财聚敛,大兴土木,困扰百姓,完全符合事实。南宋 虽然偏安江南,而皇帝的奢侈、挥霍确是不减北宋。
高宗建都临安后,就大造宫室,御花园多至几十处。 又造“御前甲库 ”,召来能工巧匠,制造珍奇玩物, 供一己鉴赏。高宗如此,子孙相习成风。理宗时候, 国家财政极为困难,他仍然大兴土木,建造园林寺观。 他在西湖积庆山为阎贵妃建功德院,派遣吏卒到各州 县搜集木材,闹得老百姓不得安宁,前后三年建成, 耗费极大。权左司郎中高斯得奏请停止新建寺观,宰 相谢方叔立即罢了他的官。宝□三年,即文天祥写这 篇御试策的前一年,理宗派心腹宦官董宋臣主管修建 佑圣观、梅堂、芙蓉阁、香兰亭,他强占民田,招权 纳贿, 无恶不作,临安人无不骂他为“董阎罗”。皇 室生活上的奢侈也是十分惊人的,皇帝生儿育女,都 要用罗、绢数千匹,金、银数千两。皇子每日单食, 要珍馐数十种,更不用说皇帝了。皇帝挥金如土,人 民怎能不贫困。
豪家巨室的献助,也是人民的一大灾难,在南宋
也是高宗开其端。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高宗 到大将张俊家,张俊接驾时进奉精美食品数百种,还 文天祥传 ·17·
有大批宝器,其中有金器1000两,珍珠6900 0余颗,玛瑙碗20件,各种精细玉器40余件,绫 罗锦缎等1000匹,另有名贵古玩书画等多件。献 助的风气到南宋末年仍然盛行,宫中要修缮宫殿,建 造寺观,就有官僚、豪富来献助土地、木材等等。他 们的献助,无非是剥夺人民来的,受苦的还是人民。 贪官暴吏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则是每日每时都在
发生。南宋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比北宋更严重,神宗 赵顼时,国家赋税收入每年6000多万贯,是北宋 的最高额。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税收 也达6000万贯,淳熙十四年(1187年)增加 到8000万贯。南宋统治地区不到北宋的2/3, 税收反而增加,可见赋税剥削多么残酷。再就土地的 情况看,北宋初年官僚地主的土地限额是3000亩, 宋朝的政策不抑兼并,南宋时有数十万亩地的地主为 数不少,这都是侵吞农民的土地得来的。而且官僚地 主有地无税,农民无地却要纳租。有人说南宋农民所 受的剥削是“剥肤摧体,无所不至,膏血无余 ”,这 并不夸张。
策论中提到的和籴,则是南宋政府剥夺人民的特
有手段,它像直接套在农民脖子上的绳索一样。和籴 是官府按户主的田产多寡摊买粮食,由官府定价,当 然低于市价,甚至分文不给,纯属剥夺。从表面上看, 文天祥传 ·18·
好像富人负担多,穷人负担少,实际上不是这样,富 人向地方官纳贿,自然少派或不派,负担大多落在穷 人身上。每次和籴颁布,都有不少人倾家荡产,卖妻 鬻子。文天祥说:“东南民力竭矣 !”这是真实情况。 第二个问题,关于人才和士习。文天祥认为“士
习厚薄,最关人才 ”,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是士风败 坏。他说 :“今之士大夫之家,有子而教之,方其幼 也,则授其句读,择其不戾于时好,不震于有司者, 俾熟复焉。及其长也,细书为工,累牍为富,持试于 乡校者,以是;校艺于科名者,以是;取青紫而得车 马也,以是。父兄之所校诏,师友之所讲明,利而已 矣!其能卓然自拔于流俗者,几何人哉?心术既坏于 未仕之前,则气节可想于既仕之后,??竞奔于世要 之路者,无怪也;趋附于权贵之门者,无怪也;牛维 马絷,狗苟蝇营,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者,无怪也。 ??臣以为变今之士习,而后可也。??士风一淳,
人才或于是而可得矣 !”这段话把南宋士人风气败坏 描绘得淋漓尽致。南宋士人追逐名利是不择手段的, 当时国家忧患重重,士人忧国忧民的不多,想升官发 财的却不少。有一种人是借议论国事来猎取虚名,博 得一官半职的。理宗时候,这种情况也很普遍。贾似 道看透太学生的这个特点,用做官、赏钱收买他们, 他们也就为贾似道歌功颂德。当时有人写讽刺诗说: 文天祥传 ·19·
“鼙鼓惊天动地来,九州赤子哭哀哀。庙堂不问平戎 策,多把金钱媚秀才 。”由此可见一斑。另一种人是 借道学做官。当时朝廷提倡道学,有人以讲道学为终 南捷径,以谋求官职。他们不谈国计民生,终日只讲 天理性命,正心诚意。朝廷也希望他们这样,以免议 论国事,惹事生非。这种士人对国家人民究竟有什么 好处呢?陈亮向皇帝奏称:今世儒生,自以为得正心 诚意的圣学,其实都是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的人。国 家奇耻大辱,漠不关心,群聚埋头拱手高谈性命天理, 不知性命天理究竟是什么。朝廷委任庸人,笼络小儒, 敷衍度日,臣不胜愤慨之至!这把士人的堕落和朝廷 用人政策的错误,作了大胆的揭露。
文天祥对这种士风十分不满,他提出必须改变士
习,发扬正气,才能发现可用的人材。他主张对青少 年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除了读书,还应恪守封建道 德。他还建议国子监的学生既要学习经学,也要学习 治国之道和边防、水利等科目,使学者不是只图浮名, 而要能办实事。这种见解在当时来说,是很可取的。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兵力和国计。文天祥认为两
者是互相影响,有密切关系的。他承认当时确实兵力 不足。他说,宋和蒙古发生战争以后,前线东起东海
(黄海), 沿着淮河、襄樊,西至四川,处处都须要 屯兵设防。调两淮的兵到东海守城,两淮的兵力不足; 文天祥传 ·20·
调荆州的兵警卫襄樊,则荆湖兵力不足;调江淮的兵 入川,下游兵力也不足。兵力不足,国家自然就弱了。 要变弱为强,就得招兵。招兵要发饷,财政机关却拿 不出钱,确实是矛盾。但文天祥反问,难道国家真的 没有钱养兵吗?不是的。他指出主要是国家没有计划, 除交纳岁币银绢以外,从没有订出保证军需的政策, 饷项来源自然困难。他指出皇室、大臣和寺观的挥霍 浪费,是国家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那些“照耀湖山” 的“琳宫梵宇 ”, 建筑时争奇斗巧, 要耗费多少银 子呀;宫廷中“霓裳羽衣 ”,“靡金饰翠 ”, 是一笔
巨大的开支;皇帝对贵戚近侍“量珠辇玉”的赏赐, 是国库的沉重负担。国家的钱都花在这里,养兵的费 用还能有多少呢? 他尖锐地指出:“盖天下之财专以 供军,则财未有不足者 ”,只有“急求所以节财之道, 则财计以充,兵力或于是可强矣”!
文天祥对这三个问题的对策,概括来说,就是纾
民困,淳士风,节国用,这些都是正确的。他的建议 是匡时救世的良言。一个21岁的青年,能提出这样 的对策,是难能可贵的,显出了他具有蓬勃的朝气。 但是对于第四个问题, 他说:“臣闻外之虏寇, 不能为中国患,而其来也,必待内之变;内之盗贼, 亦不能为中国患,而其起也,必将纳外之侮。盗贼而 起于通虏寇,则心腹之大患也 。”所谓“盗贼”是指 文天祥传 ·21·
起义农民。在他看来,女真、蒙古军事贵族的南侵不 是不可战胜的,这当然是对的;但他认为内部有农民 起义才招致了他们的南侵,则不符合事实。北方民族 南侵,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的上层军事贵族出于贪婪 而实行战争掠夺政策,另一方面是中原政权腐败,给 他们以可乘之机,并不是农民起义造成的。他把农民 起义看成是更大的威胁,主张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 都很尖锐的时候,首先应剿灭“肘腋之蜂虿,怀袖之 蛇蝎”的起义农民,这完全是错误的。比如他举例说 李成勾结杨么,成了绍兴年间国家的大患,这并不符 合历史事实,而是南宋统治者对杨么的诬蔑。事实是 伪齐皇帝刘豫命李成派人送金帛文书向杨么招降,被 杨么严词拒绝,不久又派来30多个说客,带来更多 的财物,企图诱惑义军,起义军把他们全部杀死,投 入江中。文天祥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站在封建统治 者的立场对起义农民的仇视。这种思想使得他不能联 合农民起义军来抵抗蒙古铁骑的进攻,阶级偏见蒙蔽 了他的聪慧。
对四个问题提出对策以后 , 文天祥还建议应当 “重宰相”、“收君子”。重宰相就是要皇帝严肃纲纪, 整饬吏治,改变政出多门的现象,排除外戚、宦官干 政擅权。收君子就是主张任用正直的士大夫管理国家 政事,听取公论,奖励直言。他认为凡是因直言被贬 文天祥传 ·22·
官的,应当召回复职。
这篇御试策还有一段精彩的议论。题目中指出对
策用词要“勿激勿泛 ”,也就是说,既不要措词激烈, 危言耸听;也不要泛泛而谈,言之无物。文天祥对这 几句话非常反感。 他写道:“臣等尝恨无由以至天子 之庭,以吐其素所蓄积,幸见录于有司,得以借玉阶 方寸之地,以正臣等披露肺肝之日也。方将明目张胆, 謇謇谔谔,言天下事,陛下乃戒之以勿激勿泛,夫泛 固不切矣,若夫激者,忠之所发也,陛下胡并与激者 之言而厌之邪?厌激者之言,则是将胥臣等而为容容 唯唯之归邪 ?”这说明文天祥主张议论要尖锐泼辣, 击中要害,认为这是臣下忠心的表现,实际上是要求 皇帝采纳逆耳的忠言,重视社会的公论,不要厌恶大 臣的犯颜直谏。他还说:“然则臣将为激者欤? 将为 泛者欤?抑将迁就陛下之说,而姑为不激不泛者欤 ?” 这几句与其说是对皇帝的反问 , 无宁说是提出了抗 议,在廷试中居然敢于诘问皇帝,反映了文天祥的刚 直性格和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些事实也反映了文天 祥参加进士考试,猎取功名不是唯一的目的,他所切 望的是皇帝能采纳他的主张,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国家强盛。
文天祥的这篇《御试策一道》的确是一篇优秀论
文,体现了他在哲学和政治方面的思想观点。文章直 文天祥传 ·23·
言论政,从自强不息、改革不息的观点出发,向朝廷 提出了不少建议,对朝廷的缺点和错误也提出了善意 的规劝。文章有理有据,切中时弊,提出了对策,显 示了文天祥的满腔热情,非凡的胆量和出众的才华。 考完之后,考官开始阅卷,试卷上的姓名是密封
的,看完后排好名次。几天后,被录取的试卷送到理 宗手里。
宋理宗一份一份地阅读着,按照当时的规矩,被
录取试卷的顺序,是以成绩高低排列的,文天祥的卷 子被列在第七。
当宋理宗读到文天祥的策论时,他连连拍案叫道: “妙,妙,写得好,切中要害,国事的确是被一些糊
涂官吏给弄糟了 。”
理宗本是个不学无术的昏君,国家形势的每况愈
下,他有直接责任。但这次从出御试策题目,到选取 进士,他偏偏耍了个花招,想要掩人耳目,让大家认 为皇帝是英明的,而国家不景气都是昏官太多所致, 所以如今要选些有胆识的人来做官。文天祥的文章, 之所以被理宗看中,原因就在这里。而主考官王应麟 则是南宋的著名学者,他仔细读了文天祥的文章后, 也赞叹不已, 对理宗皇帝说:“这篇策论文格调高古 醇厚,犹如历史的明镜,作者的忠肝义胆犹如坚硬的 文天祥传 ·24·
钢铁磐石,我为皇上获得这样的奇才而恭贺 。”理宗 急切地问:“他是何方人氏? 这篇策论理应排第一, 怎么排在第七呢 ?”
王应麟一听,正中下怀,因为在评卷时,他提出
此卷应为首卷,却遭到其他人的反对,现在天子提出 点为头名,他为何不乐! 忙说:“我等有眼无珠,不 识金玉,罪该万死 。”
王应麟于是打开密封条,“ 文天祥”三个字跃入 眼帘。
理宗觉得十分吉利,笑道:“ 此天之祥,乃宋之 瑞也 。”于是,他拿起御笔,在文天祥的卷子上写上 四个字:“头名状元”。
公布进士名单的日子终于来到了。这天,集英殿
里热闹非凡,大小官员及考生都等候着皇上驾到宣布 结果。理宗来了,登上大殿,亲自唱名: “头名状元——文天祥,第二名??”
待二名榜眼、三名探花这三鼎甲的名字唱完,理
宗皇帝又亲自赐给这三人袍笏,再赐御馔。然后,让 他们披红戴花,骑上高头大马,在众人的簇拥下,走 到繁华的街道上。路旁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从人们 的眼神中,文天祥看出了百姓对他的期待。此时,他 除了荣耀和激动的感觉外,更多的感想是:今后要为 国家、为百姓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 文天祥传 ·25·
文天祥在这次考中的569名进士里名列第一,
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尽管弟弟这次没有考取,父亲也 无比兴奋。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准备为国施展才华
的时候,陪同他前来考试的父亲不幸患急病在临安去 世。这是多么沉重的精神打击啊,文天祥失去了父亲, 更失去了一位严师,他伤心得几乎要昏厥。按照封建 社会的陈规,父母亡故,儿子需守孝三年,文天祥当 然不能例外。在一个阴雨天,他和没有考中进士的弟 弟文璧护着父亲的灵柩回乡去了。 文天祥传 ·26·
第三章 阻迁都奏斩奸贼
宝□六年(1258年)八月,文天祥服丧期已
满,有人劝他上书宰相求官,但他却毫不在意地说: “ 着什么急呢 !” 吉州知州有心替他向朝廷提出申 请,也被他婉言谢绝了。这两年来,随着对朝廷内部 认识的深刻,文天祥已经不热心出来做官了。当时, 理宗在朝廷中重用的是董宋臣和丁大全两人。董宋臣 是理宗的内侍宦官,最善于讨好献媚。为了供理宗享 乐,他不惜花费重金在宫中修造芙蓉阁、香兰亭,招 进舞女倡优,因而很受宠爱。丁大全则靠巴结董宋臣 爬上去,当上了参政知事右丞相兼枢密使。他大权独 揽,不顾国家安危,为图私利,干尽了坏事。人称丁 大全有四罪:绝言路、坏人才、竭民力、误边防。由 于朝廷仍是坏人当道,好人自然倍受排挤,因而,朝 政更败坏了。
开庆元年(1259年)正月,弟弟文璧要赴京
应试,于是文天祥就陪他走水路,取道长江,一起来 到临安。五月,文璧殿试中了进士,文天祥也由朝廷 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三年前,文 天祥中进士后因父丧没有行门谢礼,因而这次要补行 文天祥传 ·27·
之后才能赴任,就这样又拖延了一些时候。 就在这个时候,国家形势紧急起来。
一年前,蒙古军就开始南进了,他们兵分三路,
从不同方向推进,准备时机成熟后,给南宋以毁灭性 打击。而丁大全为了粉饰太平,既不如实向理宗皇帝 报告军情,也不积极准备御敌。等到理宗突然发现蒙 古军要渡长江攻打鄂州(今武昌)时,一下子慌了手 脚,朝廷里一片混乱。
胆小如鼠的宦官董宋臣,极力劝理宗皇帝迁都四
明(今宁波),以避开蒙军的进攻。他振振有辞地说: “四明靠海,如果蒙军逼近,可以乘海船逃走。
当年金兀术渡江时,宋高宗就是由临安到四明,乘海 船才保住性命的 。”
要不要迁都,理宗一时拿不定注意,他让大臣们 计议。
军器大监何子举对吴潜提出:“若上行幸, 则京 师百万生灵,何所依赖 ?”
御史朱貔孙也说:“銮舆一动, 则三边之将士瓦 解,而四方之盗贼蜂起,必不可 。”
据说,理宗曾就迁都问题征询吴潜的意见,他问 吴潜:“蒙古兵日益迫近,计当如何 ?”
“只得迁都暂避 。”吴潜直率地回答。 “卿家如何 ?”理宗又问。 文天祥传 ·28·
“臣当守此御敌 。”吴潜认为皇帝是国家的象征, 只要皇帝安全,国家一时有难,还是有希望的。自己 身为宰相,守土有责,当然不能离开京师。 想不到这句话竟引起了理宗的疑心,他毫不留情 地反问:“卿家想做张邦昌吗 ?”
张邦昌比秦桧更加声名狼藉,在南宋是人人唾骂
的汉奸。理宗的猜忌,吴潜觉得这不仅是对他的不信 任,而且也是极大的侮辱,他再不愿说话了。 这时朝廷中笼罩着失败、逃跑的气氛,南宋处于
极端危急的境地。迁都消息一传出,临安城里顿时闹 得风声鹤唳,达官贵人都收拾行装,准备逃往别处, 一般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在这个紧急关头,文天祥觉得不能不挺身而出。
他预料到自己职卑言轻,皇帝未必能采纳自己的意见, 但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还没有就任,不能用职衔 向皇帝上书,便以“敕赐进士及第”的身份,写了那 篇著名的《己未上皇帝书》。
在这篇奏章中,文天祥揭露了董宋臣的罪行,指
出迁都之议是小人误国,此议如果实行,“六师一动, 变生无方 ”,“京师为血为肉者,今已不可胜计矣 !” 他认为董宋臣恶贯满盈, 不把他处斩, 举国上下的 怨怒无法消解;中书的政令不得施行;敢于直言的贤 才就有所顾忌,不敢出来任事;敌人的气焰不会被打 文天祥传 ·29·
下去;将士的忠义之心不能激发起来,国家的祸患就 没有平息的日子。
这些慷慨激昂的议论,不只是发自文天祥的肺腑, 也是朝野许多正直之士的公论。当然,即使立即处斩 董宋臣,矛盾也不能得到解决,局势也不会立即好转, 但他希望理宗通过对董宋臣的处置作为开端,表示有 悔悟的心迹,从而刷新政治,激励人心,挽救宋朝的 危亡。他特别对理宗提出忠谏:
“方今国势危疑,人心杌陧。陛下为中国王,则
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且夫三江五湖 之险,尚无恙也;六军百将之雄,非小弱也。陛下卧 薪以励其勤,斫案以奋其勇,天意悔祸,人心敌忾, 寇逆死且在旦夕 。”
这段话很尖锐,很有气魄,却也是实事求是,符 合实际情况的。
“三江五湖之险,尚无恙也 ”,这种看法不是没 有道理的。蒙古崛起以后,成吉思汗率大军二十万进 入中亚,灭亡花剌子模,越过高加索山进入顿河流域 草原地区,所向披靡。窝阔台继任大汗后,东征高丽, 南灭金国,又派大军远征欧洲,在他们所占领的地方 先后建立了窝阔台、察哈台、钦察、伊儿四个汗国。 但是蒙古和南宋的战争已进行了25年,虽然蒙古兵 也曾饮马长江,侵入南方,但东南半壁江山并未沦丧, 文天祥传 ·30·
四川许多地方和京湖一带都还在进行抵抗,说明了灭 亡南宋并不容易。这里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西部、南 部山峦重叠,河湖布列,不利于骑兵的纵横驰骋。特 别是南方需要水战,蒙古兵和北方兵都不习惯,力量 较难施展。如果宋军据险抵抗,蒙古兵不一定能占到 便宜。
“六军百将之雄,非小弱也 ”,这也是事实。军 民的反击是蒙古征服南宋的重大障碍。20多年来, 蒙古兵虽然打过许多胜仗,但也多次遇到激烈抵抗, 吃过大亏。如端平二年(1235年)阔端率兵入侵 四川时,利州(广元)守将曹友闻在青野原、大安两 次击败蒙古兵。嘉熙元年(1237年)口温不花和 察罕率军进攻黄州,被孟珙击退。第二年,宋朝任命 孟珙为荆湖制置使,孟珙出兵三次,连战皆捷,接连 收复信阳、樊城、襄阳、光化等军事要地,荆襄形势 为之一变。也在这一年,察罕率兵围攻庐州(安徽合 肥),在巢湖造船,企图进攻江南。 宋安抚使兼知庐 州杜杲派舟师和精锐部队扼守淮河要地;六合人赵时 哽率领两淮民兵参加保卫庐州的战斗,蒙古兵攻势受 挫,转而进犯滁州(安徽滁县)。 知招信军(江苏盱 眙县北)余X提精兵救援,蒙古兵乘虚进攻招信军, 被余X回师猛击,死伤无数。这时,知镇江府吴潜也 组织民兵夜渡长江,攻击蒙古军营寨。这支侵扰江淮 文天祥传 ·31·
的蒙古兵,终于在官军、民兵的联合攻击下,损兵折 将后北撤了。
四川军民的斗争也同样取得多次胜利。合州钓鱼 城的大捷就是一次典型战例。淳 年(1242年), 余X任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时,设立招贤馆,征求 防守四川的建策。播州(贵州遵义)人冉琎、冉璞兄 弟建议在重庆北面钓鱼山等处修筑山城,又在嘉陵江、 沱江沿岸险要的地方修建山城十余处,因山筑垒,屯 兵聚粮,据险防守。蒙古兵几次入侵,都被宋军打败。 这次蒙哥亲率主力部队进攻重庆、合州(四川合川) 时,余X已经死了,知合州王坚坚决抵抗,蒙古兵猛 攻数月不下。蒙哥亲自到城下指挥,王坚用大炮猛烈 攻击,蒙哥被打成重伤,回军营后就死了。文天祥上
这封奏章时,蒙哥已经死了四个月,因为交通不便, 消息不灵,他还不知道。
激昂的士气,可贵的民心,说明如果朝廷能因势
利导,指挥得宜,要击退蒙古兵是完全可能的。文天 祥的分析是有根据的。
在奏章中文天祥还提出四项积极的建议:
第一,“简文法以立事”。他建议朝廷摒除礼仪上 的繁文褥节,“用马上治”,即实行战时体制。具体做 法是皇帝应在宫中选择一个地方,每日和两府大臣议 论军国大事,并“博采四方之谋, 旁尽天下之虑”。 文天祥传 ·32·
他认为如能做到上下如一,天下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了。 第二,“仿方镇以建守”。他认为宋初矫唐末、五 代藩镇跋扈之弊,削弱地方的兵权、财权,这虽然避 免了藩镇尾大不掉的现象, 但也有不利的一面, 一 旦有事,州县的力量有限,守令权力微弱,无法调动 兵马进行有效的抵抗。如能建立地方镇,辖几个州, 选用知兵而有名望的人任事,许以调度之权,地方的 力量得到加强,对抗蒙战争是有利的。
第三,“就团结以抽兵”。他指出二十家抽兵一名, 一个州以二十万户计算,就能有一万精兵。一镇有两 三个州, 就有兵两三万。 东南各路都建立地方镇, 就能增加十多万兵。 只要将帅能很好领导他们,“教 习以致其精,鼓舞以出其锐 ”,就不怕没有可以调动 的兵员了。宋初太祖南征北伐,势如破竹,当时军队 还不满二十万呢!
第四,“破资格以用人”。他反对本朝用人专重资 格,认为这种制度常使“有才者以无资而不得迁,不 肖者常以不碍资格法而至于大用”。国家有事, 那些 顸无能的废物身居要津,才能出众的人则拱手熟视, 祸患怎么能消除呢?他主张“进英豪于资格之外 ”, 只要是“豪武特达”之才,就可以破格选为将帅。 文天祥知道上这样的奏章是“干犯天诛”的行为, 随时都可能遭到不测。即使皇帝宽免了他,得罪了内 文天祥传 ·33·
臣(宦官),也将招来横祸。 但他感到现在是“社稷 震动,君父惊虞”的“危急存亡之秋 ”,与其噤口结 舌,坐待国家之难而后死,不如冒死进言,万一感悟 天听,建策被接纳,国家转危为安,个人也有生路, 这不是更好吗?因此他不顾一己的安危,向皇帝直言 极谏。
随后,他又上书给宰相吴潜,也提了一些建议。 奏章送上以后,理宗置之不理。大概是他既没有
进行改革的决心和魄力,又因为前线告急时惩办直臣, 难免遭到朝野的非议,只好采取这个做法。 这年十二月,突然传来鄂州解围的消息,临安的
紧张空气顿时消失,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理宗更是像 天下太平了一样的高兴,下诏改明年为景定元年。 文天祥传 ·34·
第四章 正道直行抚地方
景定四年(1263年)八月,29岁的文天祥 奉命出知瑞州。十一月初,他到瑞州上任。 为什么宋理宗把他派到这个地方去呢?
原来,文天祥回乡不久,被先后任命为秘书省正
字和太子府教授、校书郎,后来被提升为著作佐郎兼 权刑部郎官及景献太子府教授。由于他治学严谨,太 子学业进展迅速,宋理宗大喜,传旨召见文天祥,送 给他一只金碗,以示奖励。文天祥乘面见理宗之机, 重申了他的政治主张,他极力指责董宋臣的滔天罪行, 要求皇帝不要再起用董宋臣(此时董宋臣已出为保康 军承宣使)。 固执己见的宋理宗当然不会采纳文天祥 的建议。文天祥怒而辞官,要求重回故里,幸亏右丞 相贾似道出面调解,于是,文天祥离开京师,出知瑞 州。
这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文天祥的轿子还没
有进城,就听见一阵阵毕毕剥剥的鞭炮声。他不解地 下轿问前来迎接的人:“今天一不逢年, 二不过节, 为什么大放鞭炮 ?”那人回答:“瑞州府的百姓早就 得知大人的为人,听说大人到瑞州为官,家家欢天喜 文天祥传 ·35·
地,人人眉开眼笑,那鞭炮声是迎接大人的 。” “唔 ?”
“一点不假 !”
文天祥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文大人,请上轿 !”手下人毕恭毕敬地说。 “不!”文天祥摆手阻止,“我等进城,一不要鸣 锣开道,二不要惊动百姓 。” “这??”执事为难了。
文天祥说:“瑞州刚遭北兵(蒙古军)洗劫荼毒, 困苦不堪,不能破费民财 。”
执事说:“新官上任,大闹三日,古来如此 !” “要破掉这个陈规陋习。”文天祥坚决地说,“身 为百姓父母官,岂能不为民着想 !”
就这样,堂堂太守悄悄进城,悄悄入府,安顿下 来。
次日,文天祥带了两个人,换上便服,出门视察 民情。
行至城北,文天祥突然看见一座土屋的屋顶上爬
着一位白发老汉,老汉正在把瓦一块一块地迭起。 文天祥感到纳闷, 欠身施礼:“老人家,你是在 捡漏么 ?”
老汉没好气地应道:“年轻人, 作田人没功夫同 你开玩笑 。” 文天祥传 ·36· “这是怎么回事 ?”
“三天没得米下锅了,只有卖瓦糊口 !”老汉见 文天祥态度诚恳,才实言相告。
“卖瓦糊口! ?”文天祥仿佛被黄蜂蜇了一下, “那到了下雨天怎么办,屋里不住人了吗 ?” “哎,这年月过一天算一天,眉毛底下还顾不了, 哪顾得了明天 。”老汉声泪俱下。
文天祥用颤抖的声音说:“老人家,你快点下来。” 老汉不知文天祥要干什么愣愣地从屋顶上下来。 文天祥从袖中取出仅有的一点碎银子,一把塞在
老汉手里:“老人家,不要卖瓦, 这点小意思送给你 买点米吧 。”
老汉喜出望外,扑咚一声跪倒, 连叫“恩人”。 经过几天的奔忙,文天祥深深感受到战争给百姓
带来的灾难,那颗粒无收的荒芜田园,那被北兵火焚 而倒坍的房屋,那路边没人掩埋的尸骨,简直使他目 不忍睹,他决心花大力气,使瑞州改变面貌,成为百 姓的安乐之地。
文天祥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民间的措施,比如,
他减免赋税,取消徭役,重申法规,安定秩序。开初, 他的这些措施遭到一些地方土霸和流氓地痞的抵制, 有人公然把牛屎抹在太守府门口贴的文告上。文天祥 及时地对这些不法分子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和惩办,使 文天祥传 ·37·
新的政令与措施得以实施,百姓们扬眉吐气,无不拍 手称快,称文天祥是大慈大悲的活观音。
接着,文天祥致力于兴百废,治理战争的创伤,
他决定,先动工修复被北兵焚毁的碧落堂,以示他重 建新生活的意志。
碧落堂位于瑞州碧落山,这是一座曾经吸引过许
多名人秀士的古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北兵杀 进瑞州后,把许多美貌女子掠到这里,肆意蹂躏,谓 之“逍遥堂”。北兵撤退时,点起一把火, 将碧落堂 烧成了瓦砾场。
文天祥修复碧落堂的决定得到瑞州百姓的热烈拥
护,木匠、石匠、泥水匠主动出工,农人们纷纷背粮 上山资助,妇女们自愿上山为工匠们做饭。文天祥也 经常到工地察看,有时还和匠人一道搬砖运瓦。 第二年秋天,碧落堂的修复工作完毕,它以崭新
的面貌矗立在碧落山上,青瓦朱梁,雕栏画栋,雄伟 壮观。
文天祥十分高兴,特意选了九月初九重阳这一天 在碧落堂举行落成仪式。
百姓闻讯,一个个奔走相告,不少在战争中流落 外乡的瑞州百姓也都纷纷回到故乡。
重阳到了。清早,山道上满是扶老携幼的人,一 路笑语,一路歌声,比逢墟还热闹。 文天祥传 ·38·
当文天祥出现在碧落山时,百姓们向他拥来,里 三层外三层地把他围在当中。
落成仪式开始,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个不停。 亭内,文天祥望着一张张笑脸,心潮起伏,情不 自禁地提起笔,即席赋诗《题碧落堂》: 大厦新成燕雀欢,与君聊此共清闲。 地居一郡楼台上,人在半空烟雨间。 修复尽还今宇宙,伤感犹记旧江山。 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
咸淳元年(1265年)春天,文天祥上任江西
提刑不久。这天,他前往临江(今清江县)视察。当 他的乘轿和随从刚进入临江境内时,一位老妇人跪在 路中央,手持状纸,大声喊道:
“冤枉啊!大人,我儿死得好冤啊??”
“去,去,去,有什么话到县衙里去说,快让开 ??”随从上前驱赶老妇人。
对这地方的官吏草菅人命、制造冤案的事,文天
祥已有所耳闻,他这次来就是想为百姓伸张正义。他 走到老妇人身边,接了状纸,扶她坐在路旁。 “老人家,不要怕,尽可把你的冤屈都讲出来。” 老妇人十分感动,边哭边倾诉她的满腔悲苦? . 文天祥传 ·39·
原来这老妇人年轻时守寡,与儿子相依为命,将
儿子拉扯大后,让他学了银匠手艺。儿子每天挑着担 子早出晚归,给人打制银器,挣些钱来维持生活。日 子虽不富裕,但也还过得去,街坊四邻都夸这个陈银 匠孝敬老母,说老人养了个好儿子。然而,不久前, 不幸的事发生了。
一天,陈银匠照例挑担出去为人打银器,碰巧这
天生意不好,转悠了将近一天,也没挣到一个钱。太 阳快落山了,陈银匠又累又饿,无精打采地把担子放 在路旁。
“陈银匠,来块米糕吃吧 !”路旁一位挑担卖米 糕的老汉热情地招呼他。这位老汉姓杨,平时爱贪小
便宜,同在一个城里走街串巷,和陈银匠很熟。 “今天就免了吧,一天还没挣上一个钱呢 !”陈 银匠叹着气回答。
“再怎么着也不能饿肚子呀, 来,来, 拿去吃 吧!”
“不用,不用,杨老汉,你也怪不容易的,怎能 白吃你的呢 ?”
陈银匠极力推让着,后退几步在路边坐下。他有
气无力地用草帽扇着凉风,眼睛看着路上过往的行人, 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想:母亲辛辛苦苦地把他养大,到如今自己虽 文天祥传 ·40·
能做活挣钱,可每天收入无几,还没有让母亲享福; 家中的三间旧房也多年失修,需要积攒些钱好好修理 一下;再说自己二十多了,也有来提亲的,只是嫌家 中贫寒??
他越想越懊恼,特别是看着街上有钱的财主神气
十足经过时,心中更是不快。正在这时,见远处走来 两个人,一个人走在前面,背上背着一个沉重的袋子, 另一个人身上挂着腰刀,跟在后面。陈银匠常在街上 做生意,从那两个人的装束和神情,一眼就看出是题 州府运送关、会的。交子、会子是宋代的钞票,由于 银子做为货币,不便携带,所以,宋代政府发行了统 一制作的纸币,向下面拨经费常常是给关、会。运送 关、会的人,一般要乔装打扮,武装保护,但时间一 长,人们也能认出来。
陈银匠见那两个人走来,便说:“杨老伯, 您看 西边那人身上背的是什么 ?”
“我可不知道 。”杨老汉明知那是运送关、会的, 可他心眼多,嘴严实。
“那是州府里运的关、会。杨老伯,这一口袋关、 会要是归了我,这辈子就不会受穷了,您说是不是?” 陈银匠随口说道。
“莫乱说,莫乱说 。”杨老汉一面阻止他,一面 收摊走了。
文天祥传 ·41·
也真巧,这两个运送关、会的人,第二天清晨在
一座小山的后面就被人杀了,当然关、会也一抢而空。 县衙里慌了,立即派人勘查现场,了解情况,并
且张贴告示:“有告发检举者, 赏银百两 。”此案能 否及时破获,关系十分重大,州府派下来送关、会的 人居然死在此县境内,又迟迟查不出来,那还了得? 当天中午,卖米糕的杨老汉见到告示,心中不由
一惊:“赏银百两 ”,这下可要发财了! 昨天陈银匠 不是明明说过这袋关、会归他吗?可是,陈银匠不会 去杀人抢财呀!他只是说说罢了。不过,既然说了, 我就能告发他,告了他,我就能得百两银子。是他不 是他,县衙会去审理,反正这一百两银子我得定了。 杨老汉告发了陈银匠。县衙立即派人将银匠捉去。 陈银匠被捉到县衙后,立即被审问。
“昨天下午你是不是认出运送关、会的人从本县 街上经过 ?” “是 。”
“你是不是说过这袋关、会归了你 ?” “我是开玩笑,说如果归了我??”
“狡辩!不用刑你是不说实话的。来,上大刑!” 一阵酷刑,整得陈银匠昏死过去,冷水泼醒后又 拖上来。
“说没说过这袋关、会归了你?” 文天祥传 ·42· “说过 。”
“你想没想过杀死这两个运关、会的人?” “想过 。”
“是不是你杀的 ?” “不是 。” “再上重刑 !”
“饶了我吧!我招,是我??” 就这样屈打成招了。
有了口供,又有证人,县衙马上结案,判杀人抢
劫犯陈银匠死刑,立即执行。并且向州府报告,表明 本县办案迅速。州府也赞扬临江县治理有方,奖赏了 县衙办案人员。
文天祥听了老妇人的诉说,心想,肯定又是一起 冤案。于是他对老人家说:
“您老先回去吧,我一定了解清楚,如是冤案, 一定要平反 。”
僚属都劝文天祥不要管, 他们说:“案子已报州 府批了,人也被处死了,你平了反,人也救不活了, 况且还要牵扯上上下下那么多人,对你这个新官也不 利啊!还是不干预,不惹麻烦为好 。”
“宋朝虽有大法,但难以实行,我看原因就在这
里。官吏胡作非为,拿百姓的生命当儿戏,这怎么能 行!我们若不管,这冤案、假案怎么能制止呢?这个 文天祥传 ·43· 案子我管定了 !”
到了县衙,文天祥查阅了案卷,看了现场,多方
面了解情况,一忙就是好几天。最后从银匠母亲那里 他得到了一点线索。
当文天祥问老人家,儿子死后有什么情况时,老
人说:“一天我去上坟, 到新坟前却发现有刚烧过纸 的痕迹。我家在这城里再也没有亲友了,肯定是老天 爷给他送的纸钱,他太冤了,老天爷也有眼啊 !” 文天祥对这情况很重视,正巧陈银匠的祭日到, 他早早地带了人把新坟监视起来。
天刚亮,一个穿戴整齐的年轻人来到了陈银匠坟
前,郑重地磕头行礼, 然后边烧纸边说:“陈大哥是 你替我死的啊,你的冤魂可别来缠我啊!我为你送钱, 好好照顾你,可千万别找我的麻烦 !”
“肯定是此人作的案 。”文天祥派人跟踪这个上 坟的人。
原来,这是本城大财主李有富家的三少爷李三,
平时吃喝嫖赌样样都干,钱花完了,就要生事。那天 又找家里要钱没要着,正好遇见运送关、会的,便生 了歹心。第二天李三藏在运关、会人必经的小山后面, 将两个人杀了,抢走了关、会。而李三又非常迷信, 当陈银匠替他吃了官司送了命后,他总认为陈银匠的 冤魂缠着他,所以才到陈银匠坟上去烧纸。 文天祥传 ·44·
文天祥派人搜查了李财主家,果然在他家的阁楼 上发现了那笔被抢走的关、会。
真相大白,文天祥为陈银匠平了冤案,并作了判
决:处死李三,以抵偿运关、会人的性命;处死原主 要办案人,以抵偿陈银匠的性命,将诬告陈银匠的杨 老汉关入大牢,准备充军;由官府赡养陈母终身。 陈母哭着感谢文天祥,百姓们称赞文天祥是“爱
民的地方官”。然而, 这样的事必然得罪上上下下的 官吏,此案平反后不久,文天祥就被罢了官。 文天祥传 ·45·
第五章 毁家勤王起义兵
文天祥为官以后15年间,由于蒙古统治集团内
部的权利斗争相当激烈,而无暇顾及进攻南宋,因而 南宋相对安定一些。然而他时刻不忘国家的安危,在 不少诗歌中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近来又报秋风紧, 颇觉忧时鬓欲斑”(《题碧落堂》);“挑灯看古史, 感
泪纵横发”(《山中感兴》)??
咸淳七年(1271年), 忽必烈夺取大汗位, 迁都燕京,改称大都,定国号为元,他成了元朝的第 一个皇帝——元世祖。元朝建立,忽必烈立即布置大 规模的军事行动,准备进攻南宋。安排妥当,便寻找 借口。
开庆初,忽必烈率兵攻鄂州(今武昌)时,守城 的南宋权臣贾似道曾答应纳币称臣以换得蒙兵退兵, 并向朝廷谎报大捷,其后,忽必烈曾派使者郝经前往 临安,要求宋朝履行协议,贾似道怕郝经到临安后揭 穿他“鄂州大捷”的骗局,因此把郝经长期扣留在真 州(今江苏仪征)。而现在, 忽必烈就借南宋扣留使 节为由,开始南犯。
咸淳十年(1274年)冬,由丞相伯颜率领元 文天祥传 ·46·
军20万,从襄阳沿汉水渡过长江,夺取了鄂州,准 备顺长江东进,一举消灭南宋。
此时,宋度宗已于七月病逝,宋恭帝赵宪即位,
只有4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南宋朝廷及朝政 均陷入混乱之中。尤其是当他们听说元军打来,全都 吓慌了。太皇太后颁发了《哀痛诏》, 诏书分析了危 急的形势,并且还说将来要“不吝爵赏”。 要求天下 文经武纬之臣、忠肝义胆之士,同仇敌忾,起兵勤王 (组织义兵保护皇帝)。
因为这仅是一道救君诏,诏书里没有说出为什么
局势会这样,推卸了朝廷所应负的责任,只是要人们 “勤王”。所以各地官员收到诏书后, 响应的极少。 有的正准备降元,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想抗元,但 担心力量不足。多数官员都认为宋朝即将灭亡,原来 的奉禄都难保了,新的爵赏怎么还会有呢?诏书下达 后,响应的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
当时文天祥在江西赣州任知州。他是以服侍年迈
的祖母和母亲为理由,由湖南调回江西的,赣州与他 家乡吉州相邻。
文天祥于恭帝德 年(1275年)正月接到
太皇太后谢氏的《哀痛诏》, 并且还接到了一道下达 给他的专旨,任命他为江西提刑,让他按《哀痛诏》 “疾速起兵勤王 ”,向京城临安进发。 文天祥传 ·47·
接到诏书和专旨后,文天祥心情十分沉痛,他泪
流满面地思索着:多少年来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临了, 从诏书上看,形势真够紧急的,况且诏书发出传到这 里需一个月,现在情况会更加紧张了。多少年来,自 己一心想着报效国家,父母及前辈也是这样教导的, 如今国家有难,又怎能袖手旁观呢?于是文天祥决定 立即应诏勤王,挽救国家。
起兵勤王,面临着两个大难题:一是兵源,二是
粮饷。朝廷只发诏书,给了文天祥一个江西提刑的头 衔,而到哪里去找义士,到哪里去筹粮饷,都要文天 祥自己去想办法。面对这些困难,文天祥没有畏惧, 他积极行动起来。
接到诏书第三天,他就向江西各地发出檄文,要
求各地聚兵集粮,准备入卫京师。同时他还广泛求贤 纳士,征集起兵方略。
赣州城里有位历任州县官28年的老人陈继周,
很有威望。文天祥亲自到他府上拜访求教,陈老先生 详细地提出了起兵方案,并且不顾年老体弱和儿子一 起发动赣州豪杰,甚至连山区的少数民族也发动起来 了。
与此同时,文天祥还派他的邻居、朋友刘沐等人, 去发动邻郡以至湖南、广东的义士。
青年书生王炎午,因为父亲刚死,母亲病危,暂 文天祥传 ·48·
时不能参加义军,就去求见文天祥,对如何激励士气, 加强军事训练等等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由于抗击元军是正义的事业,是广大人民的共同
要求,同时文天祥又在江西人民中间深孚众望,所以 他登高一呼,便有成千上万的人响应。在极短时间内, 一支以人民为主体的、强大的爱国新军组成了,人数 多达5万人。这里有文天祥的亲戚、同乡、老朋友, 也有原来不认识的军事将领、地方官吏、文人书生等 等,他们随文天祥起兵抗元,生死与共,成了文天祥 抗元大业中的中坚力量。
5万人的新军组成了,然而这5万人的吃穿则又
成了大问题。朝廷不给粮饷,只有靠文天祥筹办,由 人民自己出钱出粮。对穷人来说,可以参军去打仗, 但拿不出钱和粮;而一些富人有钱有粮,却不情愿献 出来。怎么办?文天祥毅然决定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 作为军费,以打动“士民助义之心 ”,解决义军经费 不足的问题。
这天,文天祥来到家中,和母亲、兄弟商量之后, 把家产清理了一下,然后邀请当地父老乡亲的代表到 他家客厅里,他先为大家敬酒,然后诚恳地说: “各位父老乡亲,如今元军已打过长江,大宋江
山危在旦夕。我决定起兵勤王,为解决义军的粮饷, 现将全部家产变卖。你们有能力买的就买,没有能力 文天祥传 ·49·
买的,就请作个中人 。”
说着文天祥拿出一个匣子,把它打开,对大家说: “这些是田契、房契,还有家母和内人的首饰??
值多少钱,各位说一下,我今天要把它们全卖了 。” 在座的父老乡亲听了文天祥这番话,十分感动, 一位长者说:
“文大人真是爱国爱民,此举实在令人钦佩。抗
元救国人人有责,我不买文大人的家产,但我愿捐献 钱财,作为军饷 。”
一些人也纷纷响应,愿意捐钱捐物。这时当地一
个最有钱,也最奸诈的财主生出邪念,对文天祥说: “文大人急需钱财可以理解,而我的力量有限,
如果把文家的所有房地产都让给我,我愿出2000 两银子 !”
人们早就识破了此人的用心,他的话没说完,便
有人抢着说:“你这黑心贼,又想借这个机会来发财! 别做梦了。用2000两银子就想买下文家的家产, 你太会找便宜了 !”
“平时你就坑、蒙、拐、骗,尽赚不义之财,现
在国家有难,你有儿子不让当义兵,有粮不出,还想 发国难财,办不到 !”另一位乡亲也斥责道。 那个财主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最后大伙一共拿出了20000两银子和100 文天祥传 ·50·
0石稻谷,献给义军,而文天祥的房契、地契,以及 首饰暂时寄存在乡亲手里。
文天祥很感激,向大家致敬,并且说:
“感谢各位父老乡亲,我文天祥一定不辜负各位 的期望,依靠百姓,抗元救国 !”
乡亲们说道:“文大人放心去吧! 多几个像文大 人您这样的官儿,大宋肯定不会亡 !”
文天祥献出家产,而且是全部家产,他的举动具
有极大的号召力,没有多少天,各地人士纷纷捐钱捐 粮,很快凑足了义军急需的粮饷,又一个难题解决了。 文天祥在江西组织了几万义军勤王,有的好心朋
友劝告他:“如今元军如狼似虎,正分三路向南挺进, 攻破郊县,迫近内地,势不可挡,你率领几万乌合之 众前去迎战,这跟驱使一群人与猛虎搏斗有什么两样 呢 ?”
文天祥坚定地说:“ 我也知道你说的很有道理。 但国家养育臣民300多年,现在遇到危难,要征召 天下兵马,居然没有一兵一马捍卫响应的,对此我实 在是深恶痛绝。所以才自不量力,以身许国,以此来 希望天下的忠臣义士闻风响应,保卫朝廷。正义在手 才能确定谋略,人多力众才可以获得成功,只有这样 国家社稷才有可能保全啊 !”
正当文天祥充满了坚定的、乐观的、勇于献身的 文天祥传 ·51·
崇高精神积极组织了义军,并带领着大队人马由赣州 向临安进发,准备拼死抗击元军,力图保住国都时, 南宋朝廷的大权却掌握在投降派的手里,他们的宗旨 历来就是“守内虚外 ”,也就是对内防止有人给朝廷
构成威胁而要严加防范和控制,对外则要和则和,要 降则降,随时准备奉送国土和金银。因而,他们既怕 文天祥的义军反对朝廷,又怕这支队伍真心抗元,成 为他们投降的障碍。于是朝廷就千方百计地阻止文天 祥的军队奔赴临安,命令文天祥把队伍开往南昌驻扎 下来。
文天祥组织军队是抗元的,留在后方怎么抗元!
文天祥提出了抗议,各阶层真心抗元的人士也据理力 争,再加上元军步步紧逼,战火即将烧到临安,朝廷 这才调文天祥的军队到临安来。
文天祥带兵进驻临安,朝廷里的投降派正在散布
投降主义的论调,说什么抵抗一定灭亡,只有讲和才 有生路等等。文天祥怒不可遏,再次上书皇上,坚决 要求将抗元斗争进行到底,要求斩了投降派头子吕师 孟,并且还提出了具体挽救危机的方案。而这个奏本 送上去之后,朝廷根本不予理睬。
当时,文天祥虽挂着平江(今苏州)知府的官衔, 但朝廷怕他在京城外拥兵自重,就一直不让他离开临 安。
文天祥传 ·52·
就在文天祥上书,与投降派斗争的时候,常州告
急的文书雪片似地纷纷传来,常州如果丢失,平江就 难守,临安也将受到威胁。因此,朝廷只得命令文天 祥带上义军前往平江。
围攻常州的元军统帅伯颜,十分凶残,他不惜一
切代价要攻下常州。而守卫常州的姚知府和全城百姓 则决心与常州共存亡。
伯颜见常州城防巩固,就令部下驱使郊外百姓在 城墙外筑起一座土垒,借以攻城。
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被元军拉去筑土垒,在皮鞭
和刀枪的逼迫下,夜以继日地干着,累得死去活来。 许多人正干着活就倒下去了,元军根本不顾倒下的百 姓是死是活,把人和泥土一起堆在土垒上。真是残酷 到了极点!
土垒距常州城墙很近,守城的宋军只要一放箭,
便可阻止土垒的修建,但修土垒的都是自己的父老乡 亲,他们怎忍心下手啊。
土垒修好了,元军借助它发起了进攻,姚知府带
领守城的宋军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攻城的元军,土垒没 能发挥多大作用。
后来,伯颜调来了火炮。蒙古军在北方抓了大批 汉族工匠, 为他们研制新式武器, 经过几十年的努 力,他们的武器装备和技术在许多方面已超过了南宋。 文天祥传 ·53· “轰——轰——轰——”,火炮把城墙轰了几个缺口, 元军借着浓烟冲进去。守城的宋军及百姓,在姚知府 的带领下,迎敌而上,展开血战,将元军硬压下去, 又堵住了城墙缺口。
常州军民正在同元军浴血奋战,急待援兵到来。
朝廷却迟迟不肯发兵,最后只派了个叫张全的带领2 000淮兵前去救援。张全既是贪生怕死之辈,又无 将帅之才,赶到常州,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此时文天祥领兵刚到平江,便立即召集诸将领商 议对策。文天祥分析道:
“朝廷令咱们守平江府,但我们不能坐等元军到
来。现在常州危急,如果不去援助,他们占了常州, 马上就会向平江攻来,平江也就难保了。平江一旦失 守,通向临安的大门就打开了。因此,当务之急就是 援救常州 !”
一经分析,部下争先恐后要求带兵前往,文天祥
考虑平江也要留兵驻守,于是决定由尹玉、朱华、麻 士龙三位将军率领3000人马协助张全援救常州, 其余人马随后接应。
尹玉等三位将军领兵向常州城开去,与张全的部
队会师。文天祥以为张全是久经沙场的战将,同时又 从大局出发,让义军将领听从张全指挥。哪知张全不 仅徒有虚名,而且又是个极端自私阴险的家伙。 文天祥传 ·54·
援军开到离常州不远的地方,发现前面有元军,
于是张全带着自己的人马驻扎下来,说是在这里设置 埋伏,让麻士龙领着队伍继续前进。
麻士龙率部下没走多远,便与元军相遇了。伯颜
的骑兵像狂风暴雨般向义军袭来,麻士龙立刻领兵迎 了上去,两军相接,一场混战。这是文天祥的义军第 一次和元军交锋,将士们奋勇当先,一往无前。尽管 元军人数众多,力量大大超过义军,可是战士们没有 一个畏惧,没有一个退缩。
“冲啊!杀啊 !”麻士龙大声呼喊着,挥刀向元 军砍去,他一面指挥作战,一面派人向张全报告,请 求支援。
没有想到,张全这个卑鄙小人,只想保存自己力 量,竟然坐视不救,没有派出一兵一卒。
元军的进攻一次次被麻士龙率领的部队击退,元
军尸体满山遍野。但是,由于寡不敌众,义军被包围 了。麻士龙带领部下左冲右突,还是难以突出重围, 损失十分严重。
战斗又进行了一个多时辰,张全仍不肯发兵,最 后麻士龙也英勇牺牲,这支义军队伍无一人生还。
张全这个胆小鬼,埋伏在远远的地方,目睹战斗
情景,吓得惊惶失措,急忙集合起队伍,向后撤去, 一直撤到了常州东南的五木。 文天祥传 ·55·
五木是文天祥所派将领朱华率兵驻扎的地方,大
运河从这里经过,朱华带领他的广东军驻在河西岸, 张全率兵后撤,驻在河的东岸,为准备打退元军进攻, 朱华提出修筑工事,挖战壕,设障碍,而张全坚决不 同意,他受朝廷投降派指使,前来的目的并不是真的 援救常州,而只是做个样子。
元军尾随张全而来,就要攻打五木了,首先遭到
攻击的是朱华的阵地,由于阵地上没有工事,防守起 来很困难。朱华手下的广东兵却非常英勇,他们奋不 顾身,敢打敢拼,从辰时(上午7点到9点)一直到 未时(下午1点到3点),足足打了四个时辰, 元军 仍没攻下朱华的阵地。
这时,张全却在河对面隔岸观火,他不仅不指挥
军队渡河支持朱华,甚至还命令部队不准向对岸的元 军射箭。
四个时辰过去了,朱华有些抵挡不往了,在西岸 喊道:
“张将军快率兵渡河,前来援救!我这里形势危 险,尹将军也遭敌人阻截 。” 而张全却在河对面无耻地答道:
“元军势力太大,我们不能以卵击石!我这里从 水上退却,你也赶紧从陆上逃吧 !” “尹将军那边怎么办 ?”朱华急声问。 文天祥传 ·56·
“休要管那么多了,咱们谁也顾不了谁,各走各 的吧 !”
朱华听后,怒火万丈,隔河将张全痛骂一顿,然
后翻身上马,又指挥部队迎战元军。又战了些时候, 人困马乏,又无援军,敌人进攻的势头越来越猛,朱 华部下死伤很多,渐渐支持不住了。
“撤!渡过河去 。”为保存剩余力量,朱华不得 已下令撤退。
朱华的队伍边打边退,有的涉水过河,有的在岸
边掩护。这时张全的兵船还有一部分在运河里没撤完, 朱华军中的受伤者和体弱者,见是自家的船,便想攀 登上去,一起撤走。而黑心的张全却给船上部队下了 一道命令:
“凡是有攀船的,一律把他们的手指砍下来 !” 一时间,船边血指横飞,义军中的许多人惨遭伤 害,淹死在运河里。 张全逃走了,向他的主子报“功”去了。朱华率 领的部队伤亡严重,支持不住,向东退去。 再说义军将领尹玉,这时正率领赣军500人,
在五木的小山后,被元军缠住,无法向朱华靠拢。伯 颜率军击败了麻士龙和朱华之后,便率领大队人马绕 过小山头向尹玉扑去。傍晚时分,元军以优势兵力将 他们包围。
文天祥传 ·57·
在强大的元军面前,尹玉及其部下,毫不畏惧。
他们占领有利地形,拉满弓,搭上箭,只等元军一靠 近,便万箭齐放,吓得元军不敢靠近,就这样坚持了 很久。
天渐渐黑了,元军越来越多,包围圈越来越小,
尹玉部队箭矢已尽,500名士兵剩下不足300人, 尹玉也负了伤。但是,他们仍不退缩,坚持战斗。元 军又进攻了。尹玉身先士卒,挥刀冲在前面,砍死一 个又一个元军。这时,他身负重伤,把七星剑交给部 下说:“我的伤势太重, 你们想法突围吧,见了文大 人就把这把宝剑交给他,并说我没给义军丢脸,让他 赶快再派兵援救常州 。”部下流着泪劝他撤离,尹玉 坚决不肯,继续战斗。他的胸前连中数箭,仍未倒下, 又挥刀砍死数名元军。只见他浑身流血,怒目圆睁, 立在那里,元军为他的精神所震慑,没有人敢靠近。 “抓住他!这是文天祥义军的头子 。”伯颜在远 处厉声高喊。
这时数十名元军才如梦初醒,蜂拥上来用长枪架 在他的脖子上吼着: “快投降吧 !”
“不!要杀就杀,誓死不降 !” “给我打——”伯颜下令。
大木棒向尹玉头上砸去,可怜尹玉就这样倒在了 文天祥传 ·58· 血泊里。
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尹玉的士兵仍旧和元军又
打了一整夜,箭用光了,就用石头砸,刀枪断了,就 用拳头、牙齿和元人拼。就这样,前赴后继,浴血奋 战,没有一个人投降,500人的队伍,除4人突围 脱险外,全部壮烈牺牲。
文天祥在平江听到这一消息,悲愤交加。
刘沭安慰文天祥:“胜败乃兵家常事, 望大人不 要太伤心了 。”
“尹玉,我的好尹玉 !”文天祥悲恸欲绝地呼唤 着。一个从元阵死里逃生的兵士进来,把尹玉留下的 七星剑交给文天祥。文天祥手捧宝剑,凝视着剑上的
点点缺口,斑斑血迹,泪水簌簌落下,掉在剑上。 “尹将军等人为国献身,真令人敬佩,没想到张
全竟是这等卑鄙的小人!刘沭,传我的令,除留守的 部队外,其余人马立刻随我前往常州,我要亲自为尹 将军等人报仇 !”文天祥发出了无可动摇的命令。 “是 !”刘沭领命。
少顷,部队集合在校场。刀枪明亮,旌旗飘扬,
文天祥环视着士兵们,打算作战斗前的动员。但是, 文天祥尚未开口 , 远处传来一声阴阳怪气的喊声: “圣旨到——”文天祥本能地预感到又将有不遂心的 事情发生了。果然,使者带来朝廷的命令,要文天祥 文天祥传 ·59·
放弃平江,移守独松关。
文天祥作梦也没想到朝廷会作出如此糊涂的决策, 很清楚,这完全是陈宜中和留梦炎搞的鬼。 “朝廷啊,你知道吗,常州就要失守了,而平江
是战略要地,你怎能不战而让呢 ?”文天祥呐喊着。 他当即回到官厅,取过纸笔,向朝廷陈述不能放弃平 江、常州的理由。
但是,他的奏疏刚刚寄出,朝廷的第二道催他弃
城的命令又来了!文天祥顿时忆起北宋皇帝高宗十二 道金牌催岳飞元帅回临安的事。啊,屈辱的历史重演 了,苦难的大宋天下啊,莫非你真走到尽头了吗!文 天祥铁青的脸庞,向着远方??
平江百姓得知文天祥要走的消息,纷纷拥到城门 口,跪在路两边? .
怒火化诗句,悲愤作檄文,文天祥大声吟着刚写 完的一首新诗:
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壮甚睢阳守,冤哉马
邑屠!苍天如可问,赤子果何辜?唇齿提封旧,抚膺 三叹吁。
文天祥传 ·60·
第六章 出使元营遭扣押
由于临安三面受围,形势十分危急,朝廷急令文 天祥,放弃平江,坚守临安。
文天祥一撤离平江,常州、平江、余杭相继失守。 到这时文天祥明白要抵御住元军的进犯,就先要同朝 廷中的投降派做斗争。必须抓住最后时机,与元军血 战才能挽救危局。
这些天来,文天祥一直回忆着从出仕到奉命回到
临安的往事。他想:自己是大丈夫,就不能苟且偷生, 要力挽狂澜,建树千古不朽的功业!
临安危在旦夕,必须尽快找人商议对策。于是文
天祥到六和塔下的军营中,找张世杰商议。张世杰也 是主战派的领袖,他和文天祥同时响应勤王的诏令, 组织义军在江苏和元军交了战,元军也深知张世杰的 厉害。
文天祥说:“现在形势紧张,但分析起来, 北边 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被元军控制,比如淮东一带仍有宋 军在坚守阵地,福建、两广整个南方都在我们手里, 没有后顾之忧,京城里勤王兵马就有三四万人,再加 上城外的人就更多了,我们是有抵抗力量的 。” 文天祥传 ·61·
“说得对,”张世杰表示赞成,“我们就在临安同 伯颜决一死战,只要在这儿挡住元军,北边淮东的宋 军切断他们的后路,福建、两广的军民再支援我们, 整个战局就会转变 。”
“那我们联名上书朝廷,建议他们采纳我们的意 见 !”文天祥接着说。
张世杰同意了,他们立刻写好奏折,送到宫中, 然后各自返回驻地耐心等着。
结果让他们失望,朝廷里投降派生怕这样做会惹
恼元军,将来不好求和,因此不肯采纳。但又说不出 拒绝的理由,于是右丞相陈宜中这个投降派头子,就 让太皇太后下诏,说什么此事要慎重,以此搪塞过去。 就在“战”与“和”两种意见争论之时,左丞相
留梦炎,看到大局日坏,为保住性命,官也不要,偷 偷逃跑了。
右丞相陈宜中与太皇太后则忙着准备投降。他们
派出一批批使者去见伯颜,先求伯颜退兵,不行,就 表示愿意“称侄纳币 ”,也就是把两国的关系当成叔 叔和侄子的关系一样,而且年年向那个“叔叔国”交 钱献物,伯颜仍不同意,他们就要求称侄孙,伯颜还 不同意??总之,伯颜一心要灭亡南宋。
德□二年(1276年 ),大文天祥临危受命任 “签书枢密院事 ”,开始进入军国大事的决策机构。 文天祥传 ·62·
他利用这一机会,又找陈宜中商议。
“我建议把三宫(太皇太后、太后、皇帝)迁走, 让福王、沂王分别驻在福建、广东。这样,我就可以 在临安与元军决战,而且即使临安失守了,日后也能 继续同元军周旋 。”文天祥的主张非常有远见,可是 陈宜中和太皇太后一心想着投降,当然不肯采纳。朝 廷中乱作一团,太皇太后宣布吴坚为左丞相时,大殿 里上朝的文官只有六人。投降派所关心的只是如何讨 得伯颜的欢心,当使者回来说伯颜不肯接受称侄、称 侄孙的条件时,他们不知所措了。太皇太后吓得直发 抖,不等别人说话,就想派人去向伯颜“奉表称臣 ”,
实际就是彻底投降。陈宜中也感到有些难堪,迟疑了 一下。 太皇太后马上痛哭流涕地说:“如果能保存宗 庙社稷,就是称臣也没有什么关系 。”
接着朝廷便派人去伯颜大营“奉表称臣 ”,而且 答应每年献纳银子25万两,绢25万匹,想借此保 存住小朝廷。然而伯颜得寸进尺,坚持一定要把军队 开到京城,而且一定要南宋丞相前来请降,并且要献 上传国玉玺。
“奉表称臣”的做法,文天祥不能容忍,就在太
皇太后进称臣表的同时,他针锋相对地提出反对意见: “现在应该任命福王、沂王为临安知府,我担任
副职,负责保卫京城。这样,军民见福王、沂王留在 文天祥传 ·63·
京师,就会有信心,有希望,誓死守卫保住京城 。” 这个意见太皇太后怎么能听得进去呢!文天祥只 好又来到六和塔下找到张世杰。
“现在京师的军队和能动员起来参战的百姓有2
0万人,我们以战为守,背城决一死战,或许还有希 望 。”文天祥提出自己的看法。
张世杰早已看出朝廷没有作战决心,就对文天祥 说:
“你还是回江西据守,我到两淮活动,以后再争 取机会反击吧??”
文天祥从张世杰那里回来,失望、忧虑,阴云笼 罩在心头,一连几天愁眉不展。
正月十三日早上,文天祥住处门前树上的喜鹊喳
喳叫个不停。有人报告:杜浒带了4000人前来求 见。
杜浒是天台人,他叔叔曾做过丞相,他本人当过 县令,很有侠义之气。一见文天祥,他便说: “文大人抗元救国的名声,早已传遍各地,我这
次别人不找,专门找您,就是为了投奔真正抗元的人。 我见临安危急,便召集了4000义兵,他们都是决 心抗元的志士,现在到您这里,就听您指挥,誓死也 要保卫大宋江山 !”
文天祥听了这话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之火,他高兴 文天祥传 ·64·
的不仅仅是得了一支4000人的军队,更重要的是, 他知道了人民的心愿,从而更加坚定了他抗元救国的 决心。
杜浒从此跟随文天祥抗元,同生死,共患难,并 肩战斗,既是得力助手,又是好朋友。
正月十八日,伯颜率兵进至皋亭山,离临安城只
有30里了。文天祥再次向朝廷请求,要三宫撤走, 自己率众军民背城一战。陈宜中等人执意不肯。 太皇太后这时已把国玺送给伯颜,伯颜要求南宋
派陈宜中前来谈投降之事,太皇太后让他立刻就去。 陈宜中心想求和投降,但又不想充当罪魁祸首,于是, 就在十八日晚上,步留梦炎的后尘,也偷偷逃跑了, 做了南宋第二个逃跑的丞相。
朝廷不能没有右丞相。十九日,南宋朝廷任命文
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诸路军马。从此,人们 便称他为文丞相。
朝廷此时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是想让他出来收
拾这个残局,并代替陈宜中去元营接洽投降的事项。 而文天祥则自有他的考虑,十九日,文天祥亲眼
见到,临安城外元军的铁骑驰骋,一支元军已驻扎在 城郊的榷木教场,宋朝的许多兵将纷纷前往那里投降, 而朝廷已无法制止。城中百姓人心惶惶,不知所措, 朝廷里一派混乱,简直是国已不国了。而文天祥的义 文天祥传 ·65·
兵主力又在富阳,来不及调回。如果再不想办法,就 来不及了。他同意当右丞相,就是想利用这个职务, 为挽救败局再作一下努力。
朝廷要他出使元营,朝中的大小官吏也都恳求文 天祥前去,以保住他们的性命。
文天祥在国事危急的紧要关头,同意出使元营。
他认为:“第一,国事至此, 不能顾惜自己的生命; 第二,伯颜总得讲道理,自己可以用语言打动他,也 许能取得讲和退兵的结果;第三,也可以借机窥探元 军的虚实,归来好研究对付的策略。
他还提出,自己辞去右丞相不拜,以端明殿学士
的身份前往,以此表明自己没有议和、议降的权力, 不是去谈投降事宜的。
跟随文天祥身边的杜浒坚决反对文天祥出使元营, 他说:“伯颜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文大人此去他们是 不会让你脱身的;再说,文大人离开了临安,朝廷也 就失去了主心骨,谁还能支撑这个局面 ?” 然而,文天祥没有听这样的劝告,朝廷的其他人
更不听杜浒的意见。二十日,太皇太后命文天祥和左 丞相吴坚、同知枢密谢堂、安抚贾余庆、中贵官邓惟 善出使元营。文天祥大步走出朝门,他想,在这些人 里,敢同伯颜进行斗争的也就是他了,自己肩负着重 担,不能怕威胁,也不能受利诱,一定不辱使命。 文天祥传 ·66·
然而,文天祥错误地估计了元人,将他们看得太
简单了:元宋交战多年,现在元兵已在京城门口,怎 么会有说服他们退兵的可能呢?以往出使元营的人没
有被扣留过,那是出使的人没有把对方惹怒,而文天 祥慷慨陈辞,触怒伯颜,他们怎肯放他回去,又怎能 让他窥探虚实呢?自己不把自己当成右丞相,而朝廷、 伯颜则不这样看。
这种深入虎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是难能可贵
的,而此举脱离实际,实属下策,以至后来连他自己 也后悔莫及。
文天祥及其随行的人来到设在皋亭山明因寺的伯
颜大营前,尽管元营前站满兵将,布满了刀枪,杀气 腾腾,十分森严,他却翻身下马,昂头挺胸,旁若无 人地走进了元营。伯颜骄横而傲慢地坐在大营正中的 虎皮交椅上,卫士手持刀枪站立两厢,好一个威风凛 凛。
“下跪 !”两旁的卫士吆喝道。
文天祥面不改色,从容不迫地作了个揖,然后立 在那里。
“为何不下跪 ?”伯颜问。
“我身为大宋使臣,哪有向你下跪的道理 !”文 天祥据理而答。
伯颜一听,深知此人非同一般,便让人搬来椅子, 文天祥传 ·67· 叫文天祥坐下。
“丞相前来是谈投降的事吗 ?”伯颜单刀直入, 先发制人。
“投降是前丞相一手操办的,我一概不知。现在
太皇太后派我做丞相,我没敢拜,先来军前商量两国 关系的大事 。”文天祥胸有成竹,绝对不承认是来谈 投降的,只是说前来商量。
“商量大事,也很好嘛 !”伯颜一时摸不着头脑, 随口答道。
接着, 文天祥就反问伯颜:“本朝承帝王正统, 乃衣冠礼乐之所在,北朝究竟是想把它作为国家来对 待呢,还是想毁了它的社稷呢 ?”
这是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因为宋朝历来是正统,
忽必烈下令攻宋,发布的诏书,只以贾似道扣留使者 为口实,并没有说要灭亡宋朝。文天祥抓住这点,要 伯颜答复。
伯颜为难了, 只好含糊其辞道:“我们皇上的诏 书说得明白:社稷必不动,百姓必不杀 。” 文天祥听了这话,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进一步 提出要求:
“你们先后几次和本朝订约,但都背信弃义。现
在你既然说‘社稷必不动, 百姓必不杀’,也就是说 愿意友好,那就请把军队退到平江或嘉兴,再把咱们 文天祥传 ·68·
谈的情况上奏北朝皇帝,等诏令下来,然后再继续商 议 。”
文天祥心想,现在大兵压镜,只有坚持元军先撤, 才能出现缓和的局面,采取对策。
伯颜知道这是文天祥设的缓兵之计,但又没有理 由发火,只得辩解说: “这恐怕不好办吧 。”
“那么说,你们大兵围住临安,想干什么?不就 是想灭了宋朝吗 ?”
“这个??”伯颜有些不好回答了,但仍用傲慢
的眼神看着文天祥,似乎是在威胁:我们就是要灭了 你们!
文天祥毫不示弱, 声调越来越高:“依我看,退 兵讲和,乃是上策,不然打下去对你们也没有好处。 现在,淮东、淮西仍在我们手里,两浙、闽广还有更 多的土地, 百姓誓与元军战到底, 你们肯定不能打 赢!”
“哈哈??” 伯颜冷笑道,“你们南朝的文臣武 将,投降的太多了??”
“贾似道、吕文焕这样的败类是有,但英雄豪杰, 忠义之士,不可胜数!比如常州一战,你亲自出马, 不也是损兵折将,头破血流吗 ?”
文天祥的强硬态度使伯颜感到惊讶,他从来没见 文天祥传 ·69·
过敢于顶撞元军统帅的南宋使节,但也不相信文天祥 真的不屈服,于是就声色俱厉地恐吓道:
“大胆!竟敢侮辱本帅。来人啊,把他拉出去砍 了 !”
文天祥听了,毫不畏惧, 冷笑道:“我是宋朝的 状元、宰相,只欠一死报国了,刀、锯、油锅,我都 不怕 !”
伯颜听了这话,脸一会儿红一会儿白,气得不得
了,但又不便鲁莽行事,一时不知所措。大帐里,伯 颜身边的元将,见文天祥的态度这样坚定和凛然难犯, 都非常惊奇和钦佩。而与文天祥同去的吴坚等人,早 已吓得面如土色。
伯颜想,再和文天祥谈下去也不会有好结果,就 对他们说:
“现在,我派宋朝降将程鹏飞陪同吴坚等人返回
临安,去见太皇太后,亲自听听宋朝朝廷的意见。文 丞相今晚暂时留在这儿安歇。等他们回来,咱们再来 商议。商量好了,你即可回去 。”
这是伯颜想出的一条毒计,他了解南宋朝廷情况,
吴坚等人回去,必然会加紧投降活动,太皇太后除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付丧尸的武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