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机初学者怎么写诗词词能排成行?

大风号出品
看完《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学渣的我读了一本书……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霸了屏,不管是主持人董卿、点评嘉宾,还是台上才子佳人,他们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真正诠释了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给我们展示了中华诗词之美。美在兼容并蓄的开悟境界,美在淳真澄澈的真实表达,美在字字珠玑的深刻隽永。同时,也重新引发了诗词热,很多网友表示,茶余饭后,或者上下班的地铁时间,开始放下手机,重拾诗集,去探寻那个大美的诗词世界。别问华妹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就是其中一员,立刻就找了一本古诗词的必备入门书籍——《声律启蒙》,一口气读完后想立刻给你们推荐。“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对,就是那个《声律启蒙》。[清] 车万育 等 著吴冠中 绘中信出版集团《声律启蒙》由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是古时孩子们的启蒙读物,以训练声韵格律为用。古人以汉字注音,我们在《声律启蒙》中看到的“东、冬、江、支、微”表示的都是一个个的韵(声母之外)。《声律启蒙》上下卷共30个韵,内容包括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很多方面,在朗朗上口的韵律中将声、字、意完美融合。我们从30个韵中选了5个,大家自行感受:| 上卷◎三尺剑:[汉书] 高祖为黥布流矢所中,医曰:可治。高祖曰:吾提三尺剑取天下,非命乎?命在天,虽扁鹊何益。◎六钧弓:[左] 定公侵齐,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清暑殿:[洛阳宫殿簿] 内有清暑殿。◎广寒宫:[明皇杂录] 明皇与申天师中秋夜游月宫,见榜曰广寒清虚之府。◎鹤长凫短:[庄子] 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凫胫虽短,续之则忧。◎ 汉露:[汉书] 武帝造金茎玉盘以承露。◎ 汤霓:成汤征伐天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 桃林:[周书] 武王克商,归马华山之阳,放牛桃林之野。◎ 虞坂: [韩子] 骐骥困盐车,负而上虞坂,顾伯乐而长鸣,知其识己也。◎去官:[汉书] 疏广,字仲翁,为太子太傅。兄子受为少傅。广谓受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上疏乞归田。◎ 让国: [史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下卷◎ 烂柯:[列仙传] 晋樵者王质见二童子围棋,置斧于地而观之。童子曰:尔斧柯烂矣。质归乡里,无复时人。◎ 北缺:[天经] 天不满东西,故女娲氏炼石补之。◎ 东生:[蜀志] 秦宓对张温曰:日生于东而没于西。◎ 霓裳:[天宝遗事] 明皇尝游月宫,见霓裳羽衣之曲,归而选宫娥数十人习之。◎ 玉树:[隋书] 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曲。◎ 龟曳尾:[庄子] 龟其宁死留骨而贵乎,宁生曳尾于泥涂乎?◎ 鹤梳翎:[坡] 病鹤不梳翎。◎山简醉:晋山简嗜酒,人号醉山翁。◎屈原醒:原曰:世人皆醉而我独醒。◎ 鸳枕:鸳曰匹鸟,绣女常以此绣于枕。◎ 雀屏:[唐书] 唐高祖后窦氏父毅,画孔雀欲屏。有请婿者射之,高祖射,各中一目。吴冠中-画家吴老是个顶奇怪的人,他一辈子画作无数,价值极高。但这不过是他全部画作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作品被他亲手毁了,只是因为他看着不顺眼,觉着缺少创造力。也有记者曾问过吴老,如果不从事艺术,您的人生会怎么样呢?吴老回答说,不从事艺术,我可能是一个疯子,一个流氓了。对艺术有着纯粹热爱的吴老,留学法国学习绘画,并且秉持着“风筝不掉线”的信念学成归来。中、西艺术的因子结合,诞下了吴老极具混血特质的艺术作品,既有国画的写意,又有西方艺术的写实与色彩,以及利用抽象线条呈现的立体世界。大胆的墨线,随性的色块,如同声律的跳动,让人迷醉。◎“桃灼灼,柳依依。绿暗对红稀。窗前莺并语,帘外燕双飞。”(上卷五微)◎“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上卷一东)◎“桃红对柳绿,竹叶对松梢。”(下卷三肴)◎“山不断,水无涯。”(下卷六麻)◎“天北缺,日东生。独卧对同行。”(下卷八庚)◎“鱼游荷叶沼,鹭立蓼花滩。”(上卷十四寒)◎“三月韶光,常忆花明柳媚;一年好景,难忘橘绿橙黄。”(下卷七阳)◎书封是吴冠中1989年画作《壁》。◎开本为190*190mm,目录部分采用从左向右的排列方式,而且在每个数字及韵字上添加1到2个小圆点,整体呈现音节跳动的感觉。◎内页设计上,或是左边为《声律启蒙》的内容,右边为吴冠中的画作,或是满幅吴冠中画作。◎最喜欢的一处设计是,编辑们用红色小圆圈代替数字为内容注释。可圈可点的设计感,在感受声音的动听外,还能在眼球的移动中遇到惊喜。●●●以上就是赏心悦目且值得珍藏的《声律启蒙》,相信读完它,对你的诗词功底一定大有裨益。↙↙↙想学诗?点击“阅读原文”入手吧,一定会有特别的收获~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世界华人周刊如何写诗歌_百度知道
如何写诗歌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诗歌写作技巧&  诗歌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  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 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言&二、二、一&。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 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主要有: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 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诗歌分行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连在一起读就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 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一条新闻可以排列成诗: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 车上四人 全部 死亡  视觉上强调了关键词语。如&猛撞&,包含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触目惊心。  辩证技巧  诗歌更为重视辩证技巧。诗歌是艺术生命,只有辩证技巧才能写好它。  举例:从主客体关系上有主观与客观、有我与无我等; 从艺术构思上有形与神、虚与实、大与小、藏与露、全与不全、抽象与具象、有限与无限、似与不似、单纯与复杂、夸张与写实等;从艺术表达上有疏与密、曲与直、断与续、出与入、正与反、抑与扬、巧与拙、生与熟等;从艺术风格上有华丽与朴素、自然与雕饰、强烈与冲谈、阳刚与阴柔、沉着与飘逸等。  重点:  1.有我与无我:我,是自我意识。无我,是对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个性。无我,一是指忘我,即心灵自由驰骋,和外物交融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二是指大我,指国家、民族和时代。有我才能真诚,有个性。无我才能不受限制并有普遍感和历史感。  2.有限与无限:有限指具体的诗句;无限指诗句中的内涵。关键是写好有限。  3.虚与实:实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虚是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虚实结合一是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二是化虚为实,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4.小与大:小与大指的是描写对象。一味写小会限于琐屑;一味阔大则流于张狂。浪漫主义比较阔大。爱情诗易于琐屑。毛诗过&大&。一是应当小大相形,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二是以小见大,&红杏枝头春意闹&,&窗含西岭千秋雪&。  诗歌模式  模式对教学作用很大。有人不赞成,认为束缚作者。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掌握创作和教学的要领。文体就是模式。不过初学者不必照搬,创作一段时间后要有意识地抛开模式,发挥创造力,任意起草。诗歌模式大致有九种。  【象征模式 】  这一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又称多层式: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像, 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 尽可能无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征体是表层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传统理性所规定的,如梅兰松竹、长城等。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 两者关系要有任意性,便于发挥创造性。天才诗人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外意象通过类似联想起来,形成令人称奇的构思。关键是抓住两者之间共同点,而其它属性相距越远越好。  中心方法是选择形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 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细胞。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最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和表现。象--客观事物, 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对象化。两者结合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等造成了两种基本上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的现实主义, 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来说, 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征意象,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艺术个性的宇宙。  一般来说,这类诗歌标题就写出了象征体(甚至是人物)。但是,内层的本体即作者个体生命的感受才是诗歌真正要写的。  【横断模式】  这类诗歌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许多写景诗正是这样。要尽可能创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纵贯模式】  这类诗歌以作者观察点的推进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空间的展开,把所见所闻所感触融成一体。如贺敬之的《回延安》。这类诗歌一般较长,多是叙事诗。  【升华模式】  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交融, 后边写&志&,志中有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串珠模式】  这类诗歌由几个并列的相同结构并有部分相同诗句的部分组成。反复咏叹。《诗经》较多这类诗歌。  【自白模式】  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渊源流长,浪漫主义大都采用抒情化议论,即自白。政治诗、哲理诗许多属于这种&传统自白&。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首先作者必须达到一个时代最高层次的认识及体验的水平。在西方现代派中,惠特曼的《草叶集》承前启后,大量使用自白,以至于美国诗歌自50年代后以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据主流地位。我国80年代&第三代&诗歌大部分都属于&自白&诗。与前期浪漫主义自白不一样,当代诗歌中的自白可以称为&反传统的自白&:有意摆出反传统--反对文化、审美、个性、理性乃至诗歌自身的架式,其实不过将题材限定在个人生活体验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里。多用第一人称,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语袒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甚至隐私,有时触及社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批判。&自白&诗歌对语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强调,甚至写娱乐性的记录性的诗歌,自称为&玩&诗歌。作为诗歌整体的一种探索,&自白诗&可以说有从社会批判意义转为个体生命肯定意义的历史作用。  【象形模式】  诗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状,成为象形图案。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被刺杀的和平鸽》。 又如台湾诗人白荻的诗歌,犹如一幅山水画(诗行从右到左,字词从上到下), 比喻流浪者如远离山林湖水的一株丝杉。  【现代模式】  从西方现代派诗歌移植而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而且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因此更加重视形式创新。写的是个人与社会、自然、 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变态心理、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强调表现内心--实际上只是变幻多端,高深莫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 和下意识。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觉化, 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直接结合, &象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诗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 &潮湿的灵魂在发芽&。②自由联想。 这种联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写出来的联想。 如&阳光是从太阳里踢出的足球&。③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变化, 用于暗示某一瞬间的感觉、想象和精神状态。  【会意模式】  这类诗歌的一些诗行排列成抽象的图形, 显示某种意义趋向。如《太阳下山》后半首的诗行排列, 暗示钟声在大风中高低起伏。  诗歌写作技巧  1.熟读唐诗三百篇 不会做诗也会吟  多读,多想,注意观察,多行动,试着做几首,认真一点  注意到这些方面就差不多了  2.富有诗意,节奏韵律加强。  诗意的语言不仅仅是口语、书面语的简单组合,而是为创设意境、表情达意儿提炼 组织的富有诗意的语言(旧体诗词的语言在文言词语中提炼,新诗的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提炼)。诗意的语言不像作文语言那样要求通顺、流畅、直白,而是要求含蓄、委婉。比如我们同样围绕《赶场》这个题目,作文语言可以这样写: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了集市上,人一会儿就多起来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他们有的买卖粮食,有的交易牲畜……而用诗意的语言来写赶场,就可以变成这样:各色目光被心愿颁布/日子/在乡村农脉上快速怀孕/赶场天/汗流浃背的衣衫/俨然一幅立体的水墨画/掂来掂去的山里人/穿梭在五谷六畜与电器里/完美的憨笑/感动又温暖着一张张钞票……  诗歌的语言还要讲求节奏和韵律,虽然写新诗可以押韵(如《天上的街市》),也可以不押韵(如《纸船》);可以分节(如《静叶》),也可以不分节(如《色彩》);可以加标点符号(如《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也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如《乡愁》),这在以前的诗歌教学中提及过。它是自由的,完全由作者自己选择,完全为表情达意、营造意境服务。但是节奏韵律加强了的诗的语言,它读起来琅琅上口,它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听觉上的享受。如《我是一条小河》这首诗: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我软软的柔波。  3、 组合灵活,超越语法规范  诗的语言超越一般的语法规律,它具有跳跃性、显像性和超常性的特点。它组合灵活,比如我们可以把不同官能的修饰语进行交错搭配,可以说“乌黑的叹息”“浮着油沫的梦”“粉红的回忆”“温暖的寂静”“乳白色的歌声”等等,用这种常规上不可思议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现代人复杂的情绪(当然这也是修辞中的一种叫做通感的手法)。  词性的转用也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常规手法。如洛夫的诗中“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小雪》)“我们风过霜过”(《湖南大雪》),这儿就是把名次用作了动词,不仅能激起读者相应的形象感觉,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经验体会。“荷”字给人以热烈与衰败的感觉,“蝉”字给人以浮躁与凄凉的形象,“风”“霜”二字,给人磨难与成熟的人生体验。  4、 锤字炼句,营造和谐氛围  锤字炼句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大多数诗人都是锤字炼句的能手。杜甫一生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则被人称为“才大语终奇”,很多千古传诵的名篇佳句,就是通过锤字炼句而来,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一“惊”一“鸣”,互文修辞,静态景中呈现动态美),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关不住”的不仅是春色,还有赏春的欣喜和激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的豪情,“问明月”的气概,淋漓尽致,潇洒飘逸),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些“看”、“风景”、“装饰”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令人深思)。  我们写诗,在驾驭语言、推敲字词上既要着重修辞学意义上的准确生动,也要努力站在精神体验的高度,寻找最能体现人们情绪的字句,营造和谐的、诗意的氛围。  总结:诗歌语言最大的禁忌是直白和晦涩。直白的语言没有感染力,吸引不了读者;晦涩的语言让人读不懂,更不会有读者欣赏。  很多人觉得现代诗少了格律的束缚  往往更容易写  其实不然  这样反而要求更高  要有真东西  平时多读  多游历,增加自己的胸襟和经历才是根本之道  否则文字再优美也只是无病呻吟  让人看了反感  所以不妨从自己的身边做起  一点一滴记录自己的感受  再去丰富自己的生活  适当阅读些文学作品  如何学写现代诗  近来上网翻阅网络写手的古诗和现代诗,觉得几点:  1。虽然鲁迅说,唐宋后再无诗词,但是不可否认,现代很多优秀的民间诗人,吸取了前人的精华,写出了不少精品。但是,只是局限于古诗。现代诗的质量明显不如古诗。  为何?这和古诗的独特性有关。中国人的方块字一字一音,有形声、会意等结构,字的语意模糊性很强,很合适创作需要意会的古诗。很多古诗译成现代诗后味道全无,说明古诗的写作主要重在意境,而意境的创造主要靠单个字的语意模糊,比如“千山鸟飞绝,万迹人踪灭”;“推窗千年雪”;等等,读者可以联想出无穷的内涵;而现代诗由于有相对明确的话语结构和词的语意,因此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较少,在意境的刻画上明显先天不足,所以要求作者更加高的写作技巧来弥补;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写出优秀的现代诗,相对需要更大的文学修养。“春风又绿江南岸”,作者故意用“绿”,这就是古诗的优势,如国翻译成现代诗,一定会翻成“吹绿了”让人无法有想象空间的具体动词,意境大大消失了。  当然,古诗的写作要写好,也一样需要,只是他的入门在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功底后,相对容易 。 因此,古诗在现代网络上的繁荣,并不意外。但是,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在继承的同时,如何发扬光大,和现代的语言更好的一致呢?我们决不能满足于重复老祖宗说过的东西,已经存在的事务,永远这样,中国诗歌将没有前途,失去创新。而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庞德,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勇于创新,吸收了王维等诗人的优点,创作了意向派诗歌。而我们自己,却没有继承和创新,要么一直跟在外国人后面,写出了什么朦胧诗、象征派等等,要么一直跟在古人后面,写来写去就是一些古人早就玩过的玩意儿,却没有自己的好东西。这一点,日本人做的比我们更好,他们学习了我们的唐诗,却创作了俳句;他们吸收了法国象征派,却保持着古诗格律的风格。  有人曾说,中国无诗人,有某个网络诗人大声反驳,“我,就是!”很好,中国需要诗人,但是他还只是一个写作古诗的现代作者。缺乏创新,他的诗歌注定将湮没无闻,要是有创作现代诗歌的人能勇敢地站出来,说,“我,是中国真正的诗人!”那么,中国的诗歌才有希望。  诗歌的意义、诗歌的真理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辈业余作者妄谈这一话题多少有些贻笑方家。谈论这一话题需要认真深刻的思考与对诗歌本身历史的研究与思考,还须诗人本身具备深厚的诗歌理论修养。  有人说诗歌是为自己写的,我不太赞同,但也不全然反对——人是社会的人,诗人也一样,具有社会性,诗人永远是社会的一分子,没有诗人不食人间烟火竟能写出绝世华章。水、沙粒、云霞,只是大海或者小溪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天上的一片云。诗人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他自己,是个体,有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这个社会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本身的特质,一粒沙子有大小,有质地的分别。这些都可以在某位诗人的诗歌中得到展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在我理解,纯为个人心灵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它的社会价值并不积极,在这里也无客观体现,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优秀诗篇留传后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纯粹而简洁的现代诗,类似真理的诗歌,于社会的价值却同样在这首诗中没有彻底展现,对灵魂的启示作用倒是不容忽视。对比二者,到底是古诗出色还是现代诗歌优秀,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无论诗人是孤独无比,灵气非凡还是高瞻远瞩放眼未来铁肩担道义,从本质上说,仍然属于这个社会,同时属于个人。  古体诗词与现代诗歌,形式上的区别是最明显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尤其是在平仄的讲究上。计较形式,也就是说,固执地以为,写诗一定要精通格律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字数完成它,是有害的,弊大于利。现代诗歌缘何兴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现代诗歌创作,是这个时代乃至更远的将来诗歌创作的主流,这从我们在网络与传统刊物中所发表的诗歌比例中可以看得出来。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古体格律诗主流地位的约束,只怕现代诗的水平早已超过古体诗了。细说的话,我想古诗与现代诗没有内容上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意义之分,喜欢古体诗还是精通现代诗,与作者个人的爱好与创作方式有关系,与诗歌质量本身没有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与诗歌创作要求没有冲突(格律诗和现代诗都要求具备音乐美、跳跃性、辩证法、可以触摸得到的生命体验)。  现代诗歌在中国古代已有萌芽,屈原《九歌》之《惜颂》、《怀沙》《离骚》、《橘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哪一首又讲究了格律了呢?其中无论是内容还是音乐韵律同样是非常出色的。格律的无所限制影响了它们作为千古名篇的地位吗?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这些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成就了其伟大。为何我们对此却一直视而不见还自以为是,沾沾自喜于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遗憾的是,中国古代这样的不为形式所限的诗歌在唐代后受风潮的影响直接没落了,没有得到深化和发展,这与当时的政治以及文人思想的禁铟以及他们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律诗在中国长期的统治地位,极其残酷地限制了现代诗的发展,以至于中国自由诗歌的创作最终没有形成气候,几近绝迹,被中国古体格律诗的成规制约并扼杀,及至到了清代,几乎完全走向了没落,落日的余霞也见不到。近代,怏怏文明古国,现代诗居然需要从国外引进,足见其贻害之深,可是,这一点,上世纪三十四年代前有谁看到过?当代中国诗坛真正的诗歌创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古体诗歌创作有利于中国古体诗歌的发展,它的严格与风格的确为全世界别的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并使之成为一座不可撼动和超越仅仅只能仰望的高峰,不能否认它的历史价值和地位,更不能主观想当然否认它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但我们又不能不说它不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悲哀,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迟滞了至少一千多年,沉默了至少一千多年。当代诗人创作的古体诗几乎无人问津,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也不是因为缺少优秀诗篇,它深刻地反映了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毕竟诗歌需要发展。  什么是真正好的诗歌?当我提出这样的疑问时,想了又想,我觉得还是这样把握比较合适:只有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真正反映灵魂对生活,生命,现实的体验并且能够打动人心,引起思考与共鸣的诗歌,才可能成为优秀诗篇。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特别爱好,但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某种类型的诗歌,或者觉得它晦涩难懂个人单方面主观认为它只是个人的东西而对不负责任地横加指责,有时直接点不到要害,或者认为诗歌创作纯粹是吃饱饭没事干的家伙们在无病呻吟,这是要不得的,最起码,那不是对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的一种尊重。当然,在对待创作态度不严谨的诗歌上,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指出其诗歌本身存在的不足,毕竟这有利于交流与提高。  至于不同读者对某一作者的同一作品众说纷纭,我以为是读者层次与解读诗歌的态度,或者个人生活经验之间的差别所造成的,我记得某位诗歌大师在不同时期读自己的同一首诗歌的时候,告诉我们说,他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诗作者本身尚且如此,何况他人。至于前些时日有朋友告诉我说某位获一等奖作者的作品不敢恭维,幼稚的说法,我想是不是可以在对他获奖的作品彻底理解之后,再谈其它。  同样是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是本质的区别。简单的说,散文表达的是作者的一些感受、思绪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小说是角色的经历,而这些东西都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一串串文字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当它们被组合起来并被读者整体感知后,才获得了价值,这时文字成了作者的工具,成了承载意义的载体,所以在评判散文和小说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作者写要表达的价值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构思,然后才是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词语被表达出来的。好的构思加准确、优美的词语构成了好的作品,意识是作品根本的目的。  但现代诗是什么呢?它的作者抽离出了由文字构成的意义世界,并俯视和欣赏文字。正如我们来到了大花园,仔细凝视每一朵盛开的鲜花。此时的作者成了园艺师,将自己喜欢的各色花朵收集起来,编织出好看的图案。至于这图案代表什么,他并不在乎。  现代诗歌也是由一个个作者觉得好看好听的文字组成的,每个字都给人美好的感觉。也许他们背后也有着被人们赋予的各种价值和意义,但这巧妙的组合并不是靠意义支撑的,同时,它们组成的整体也不代表某个意义或价值。这又如同一首歌曲一样 ,音符组成了美好的旋律,但它不指向某个特定的意义,关键在于好听。这也难怪诗和歌被别人组成了一个词:诗歌。很显然,文字本身就成了现代诗的目的。  所以,评价一首现代诗,我们要看的是它是否能够给我们自然的美感,然后它的意义和价值,读者可以自由的赋予。
采纳率:31%
我觉得吧,这东西跟语感1样,多读,然后多写,不要怕尝试,那些教条撇1边去,自己写自己的,慢慢就提高了。
《坐火车》爸爸带我坐火车, 火车开动的时候, 窗外的东西就动了起来; 山开始往后退, 树也往后退, 房子也往后退…… 哇!什么东西都往后退, 好怪好快啊, 我们都不用走路, 一下子就到了台北。 《秋姑姑》我们想起秋姑姑 就想起收获 我没有见过秋姑姑 但我猜秋姑姑的脸儿 是红红的 圆圆的 胖乎乎的 我没有看见过秋姑姑 但我猜秋姑姑 是一个画家 秋姑姑一来 就给果树和庄稼 抹上了金黄的 火红的颜色 秋姑姑啊 忙着呢 ——她给所有的 箩筐和麻袋 都装上了 饱满的粒子 沉甸甸的果子 果子爱嘟着嘴巴 提个意见说: 罗筐太小 装不下! 秋姑姑啊 她真好 她给我们送来了 一阵阵凉风 使得那给村里看场院的 小弟弟、老奶奶们 把手上的蒲扇 一把,一把收起来 秋姑姑啊 披着露珠来到 踩着霜花 悄悄地走了 她给我们留下了 又一个丰收的喜悦 《我学写字》当我学着写“小绵羊”, 一下子,树呀,房子呀,栅栏呀, 凡是我眼睛看到的一切, 就都弯卷起来,像羊毛一样。 当我拿笔把“河流”, 写上我的小练习本, 我的眼前就溅起一片水花, 还从水底升起一座宫殿。 当我的笔写好了“草地”, 我就看见在花间忙碌的蜜蜂, 两只蝴蝶旋舞着, 我挥手就能把它们全兜进网中。 要是我写上“我的爸爸”, 我立刻就想唱唱歌儿蹦几下, 我个儿最高,身体最棒, 什麽事我全能干得顶呱呱。 《我的风筝》 把我带去吧,我的风筝, 快快把我带上蓝天! 我要在天上飞行, 我要在天上盘旋, 我要像鸟儿那样飞呀飞, 飞过大海哟 ,飞过大洋。 把我带去吧,我的风筝, 快快把我带上蓝天! 在天空看看世界有多棒, 去看全世界的小朋友有多好, 我要同他们手拉手, 我要同他们一起欢笑。 把我带去吧,我的风筝, 快快把我带上蓝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诗歌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s怎么写一键排版功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