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对大学生心理的危害 谁是"第一责任人

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王者农药”,预防孩子沉迷手游谁是“第一责任人”?
我的图书馆
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王者农药”,预防孩子沉迷手游谁是“第一责任人”?
作者 法制日报记者 &韩丹东大哥,是韩信厉害还是赵云厉害?韩信是帅才,赵云是将才。要说能力的话,韩信厉害一点吧。那他俩谁前谁后呢?韩信是汉朝初期的,赵云是三国时期的,东汉之后分三国。一问一答的是两个男孩,大哥今年14岁,弟弟今年才10岁。一路上,小男孩一直追着哥哥问这些历史人物的厉害程度、前后时期等。乍一听这样的对话,不知其中究竟的人肯定会认为他们是“好学”的孩子。不过,等你驻足端详则会发现,二人一问一答之间,视线从未离开手中的手机——两个孩子正在玩着手机游戏↓↓↓二人所谈论的历史人物则是游戏里的角色。  “孩子每天都在和我们说一些历史人物,刚开始,我以为是老师教的,心里还挺高兴。没想到,他们是从手机游戏里知道的。”在天津市蓟州区经营一家农家乐的王先生说。  王先生说,孩子每天就两件事情——上学,玩游戏。除去上学的时间,其他时间基本上都被用于玩游戏。  在王先生看来,孩子了解历史人物是好事,但这样把大量时间花在玩游戏上,又学不到新知识,这就不能说是好事了。“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孩子不仅沉迷这款游戏,他们在组队玩游戏时经常对骂,时不时就冒出一句脏话,这是我容忍不了的,可是还没有想到对策”。“现象级手游”与“毒药”。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却指向了同一个对象——手机游戏《王者荣耀》 
“现象级手游”说的是这款游戏的注册用户过亿、一季度创收数十亿元。
“毒药”说的是这款游戏让人不可自拔,太多的年轻人包括中小学生都沉迷《王者荣耀》,甚至有网友将其称为“王者农药”。未成年人沉迷网游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像《王者荣耀》这样引起轩然大波的倒是头一遭。前两天,腾讯发布将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推出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沉迷措施。12岁以下每天限玩一小时, 晚上9时以后禁止登录。与此同时,平台将增加硬件设备绑定功能,避免未成年人通过多账号登录绕开家长监护。但是万万没想到,此措施一出,马上被小学生们破解了……
找新身份证谁也不能阻止PK认证5月,腾讯已在旗下移动游戏中陆续推行实名认证。没有完成腾讯平台实名注册流程的账号,将无法进入“王者荣耀”。对于这种情况,有小学生发帖吐槽了实名制的鸡肋,“机智的我随便上网找了个身份证,居然通过认证了,谁也别想阻止我开嘿去了!”对此,“王者荣耀”开发团队表示,未来实名认证系统将实行进一步强化措施。
注册个小号PK一键禁玩记者发现,孩子可以注册一个家长不知道的账号(小号),绕过家长的“视线”。对此,腾讯有关负责人表示,成长守护平台将再次迎来升级,升级后将大幅降低操作门槛,家长只需要简单步骤就可以完成绑定,并掌握孩子游戏登录和充值状态,避免未成年人通过多账号登录绕开家长监护,从而实现家长对指定的小孩设备实施一键禁玩的操作。【人民网评:《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游戏研发者不能只重刺激性而忽视潜在危害,不能只重体验而不计后果。如果一款游戏埋藏了“魔鬼的种子”,那么一旦推向市场,就会害人害己。是否强化游戏审核?如何建立游戏监管规范?可否实行手机游戏分级制度?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并落实。“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游戏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不能让研发者一人说了算,监管主体有必要让游戏多一些“善意”。《王者荣耀》为什么会让这么多中小学生着迷?谁该负责?家庭、学校、游戏平台该如何协同发力,帮助孩子摆脱对手机游戏的沉迷?围绕这些问题,法制日报记者与相关专家展开了对话。Q&A记者:据媒体报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王者荣耀》注册用户已超过2亿,日均在线人数已达5000万,最高日活破8000万。在玩家口中,这款手游被称为“王者农药”。我们很难想象,一款手游竟引发出如此局面。伍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从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看,他们本身就喜欢竞技性的游戏,也更热衷于在团队和集体中受到关注,甚至有的孩子会因为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在玩而去跟风。涂国文(国家二级作家、资深教育传媒人):《王者荣耀》在青少年群体中得以风靡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与青少年心理情绪有关:孤独感,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家长因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他们,孩子因此倍感孤独,网络游戏不仅可以打发时间,还可以交到不少朋友;刺激感,学习压力大、内容枯燥,而游戏却新鲜、紧张、惊险、刺激,很吸引人,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上天入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无拘无束;成就感,游戏是一种虚拟现实,孩子们在网络游戏中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认同感和自我实现感,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来说,网络游戏不仅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更能从中找回失落的自尊心。Q&A记者: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关于青少年沉迷《王者荣耀》的新闻,由此也引发社会关注。我们发现,在《王者荣耀》的游戏启动页面上,的确有防沉迷的提示,比如提醒“本游戏适合年满16周岁以上的用户使用”。然而,这一句话似乎没有什么作用。另外,腾讯宣布从7月4日起以热门手游《王者荣耀》为试点,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对未成年人每天游戏登录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方面进行防沉迷限制。关于腾讯推出的防沉迷系统,有人认为是一次有益尝试,也有声音认为此举在实施过程中仍有漏洞可钻。伍肖:腾讯公司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可以说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这就好比以前禁止小卖部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一样,对于这种无年龄门槛的游戏进行限制,势在必行。&魏奇(陕西省督学、西安文理学院哲学教授、教务处处长):腾讯公司提出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这一做法是企业责任的体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交易合同采用电子数据形式订立,孩子使用家长手机、银行卡,互联网公司后台无法识别充值者是否为未成年人,也就导致相关规定难以落实。Q&A记者:那么,真正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手游,从关乎未成年人成长的家庭、学校以及游戏企业来说,他们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王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对于孩子沉迷手游这件事情,成年人不能坐视不管,但也要理解孩子,要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对孩子进行价值引领。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数字土著”,他们不可能不接触网络和网游,在这一背景下,物理阻断、心理阻断等方式无法实现。唯一可行的途径,我们要和网游“争夺”孩子。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系统变革。魏奇:“熊孩子”沉迷游戏,偷用家长的银行卡或手机给手游充值遭遇退款难的新闻屡屡出现,不能简单地一味地谴责游戏公司。家长对自己手机与银行卡的监管、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可缺位,包括必要的陪护、家庭引导。伍肖:学校教育应在课程和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健康生活习惯。同时,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不能出现学校不允许玩手机、孩子回家后全家一起玩手机的情形。无论是工作太忙还是其他原因,家长都不应忽视对孩子的陪伴和引导。涂国文:要帮助青少年摆脱对网络游戏的沉迷,确实需要家庭、学校、游戏企业、社会各界协同发力、齐抓共管。预防胜于治疗,从源头上预防、防微杜渐,远比后期矫治容易得多。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不打游戏或少打游戏,为孩子做好表率;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让各种课外活动占领孩子的课余时间和大脑;游戏企业则要加强行业自律,企业应少开发乃至不开发色情暴力色彩浓郁的低级趣味游戏,多开发健康、益智的品位纯正的游戏;从社会方面来说应加强对游戏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以治理酒驾、醉驾和毒驾的决心来整治网络游戏行业中的不法行为。【人民网二评《王者荣耀》:“社交游戏”监管刻不容缓】游戏不是天然的恶,但监管是少不了的关键环节。“社交游戏”的监管不该只堵不疏,而应树立“大监管”理念,游戏制作方的源头设限、政府部门的审核监管、家庭成员的陪伴监护等,一个不能少。来源:综合法制日报、腾讯新闻、人民网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王者荣耀防沉迷系统上线首日遭破解 预防孩子沉迷手游谁是“第一责任人”?
7月4日,《王者荣耀》宣布推出并试运行全新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通过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录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这“三板斧”,对未成年用户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由于防沉迷系统以用户注册时提交的身份证信息来判定用户年龄,从而采取对应措施。因此,一些未成年人通过买卖账号或借用他人身份信息,就能绕过防沉迷系统的限制。这也成为一些商家的“生财之道”。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商家将王者荣耀账号卖给未成年人,一个账号最多可卖到数千元。也有商家通过技术手段破解了防沉迷系统,将账号中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直接改为成年人身份信息。
游戏方应对措施
《王者荣耀》方面表示,未来实名认证系统将进一步强化,后续也将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身份真实性校验。此外,“成长守护平台”将推出“直接绑定硬件设备”功能,让家长可以通过设备端而不是账号端对孩子进行管理,避免未成年人通过多账号登录绕开家长监护。
腾讯公司也关注到了未成年人使用长辈或他人身份证、QQ、微信号从而绕过防沉迷系统的问题。腾讯公司昨日表示,王者荣耀防沉迷系统上线的同时,官方发布了业内首份“家长指引手册”,呼吁家长通过腾讯游戏旗下的“成长守护平台,对孩子的游戏、消费情况共同监督。
升级后的成长守护平台将大幅降低操作门槛,家长只需要简单步骤就可以完成绑定,并掌握孩子游戏登录和充值状态。截至目前,平台上有效绑定账号将近70万个。
昨日,新京报记者体验“成长守护平台”发现,部分功能在实际使用中时而无效。
被破解的防沉迷系统
除了买卖账号或个人身份信息以绕开实名认证,记者还发现,《王者荣耀》防沉迷系统上线首日即遭技术破解。昨日,专门从事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破解的小杰把他的业务价格提高1倍,还是发现“人太多,忙不过来”。
小杰等人经营的网店宣称可一键改掉未成年身份证信息,永久适用。
7月4日上午,记者联系上小杰,他说,王者荣耀游戏背后的实名注册和防沉迷系统,以绑定的身份证信息来判断是否未成年人,虽然从当天起升级了防沉迷措施,但背后的实名注册和防沉迷系统没什么变化。
小杰解除防沉迷的方法是“通过技术手段,把未成年人的身份证,改为成年身份证”,成年身份证资料由店铺提供。
在被“破解”后,账号信息变为“已满18岁”,不再受限。
记者将一个未成年人身份证绑定的王者荣耀账号和密码,交给小杰。约2个小时后,小杰回复称,已成功解除了该账号的防沉迷限制。这些店铺生意火爆,其中一家店铺的“解除防沉迷”业务月销量达到5000多笔。
孩子沉迷游戏背后的家长监管之困
小芸沉迷玩游戏,作为家长的秦芳坦言付出了很多努力想把孩子“拉回来”,但却眼见孩子越陷越深。她开始感到绝望和无助。
她也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她想到了女儿最开始玩游戏那会儿,她也有察觉,但因为当时女儿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加上女儿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也没有太在意。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刘朝莹表示,孩子沉迷网络游戏,部分家长不是监管缺失,而是管得过多导致适得其反;同时一些家长只是单纯监管孩子玩游戏,反而忽略了亲子关系、和睦家庭氛围的经营和建设。
对于小芸的情况,刘朝莹认为,家长首先应该知道孩子在游戏中想得到什么,“她到底是想获得一种成就感还是想交更多的朋友,或者只是为了逃避家庭,宣泄不满情绪。”
刘朝莹说,只有摸清楚了这点,才能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需要做相应的调整。相反,一些太过简单的处理方式,或者只是单纯的讲道理,并不一定能起作用。家长本身也需要改变自己不好的教育习惯和教育理念。
熊孩子”沉迷手机游戏频生事端企业升级防沉迷系统引发热议
预防孩子沉迷手游谁是“第一责任人”
《王者荣耀》为什么会让这么多中小学生着迷?谁该负责?家庭、学校、游戏平台该如何协同发力,帮助孩子摆脱对手机游戏的沉迷?围绕这些问题,《法制日报》记者与相关专家展开了对话。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伍肖
国家二级作家、资深教育传媒人涂国文陕西省督学、西安文理学院哲学教授、教务处处长魏奇
《王者荣耀》风靡背后原因复杂
记者:据媒体报道,目前《王者荣耀》注册用户已超过2亿,日均在线人数已达5000万,最高日活破8000万。在玩家口中,这款手游被称为“王者农药”。我们很难想象,一款手游竟引发出如此局面。
伍肖:我曾经做过5年的中学老师,看了关于《王者荣耀》的新闻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问我曾经的学生玩不玩这款游戏。结果,学生纷纷表示,除了高考,他们讨论最多的就是这款游戏,身边很多人都在玩。
这款游戏为什么会风靡?我觉得可以从社会技术进步、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游戏本身等方面来分析。
从游戏本身来看,《王者荣耀》作为一款MOBA游戏(意为多人联机在线竞技游戏——记者注),凭借其竞技性、社交性的特点吸引中小学生。从这一点看,游戏开发者确实在游戏设计上花了心思。另外,这款游戏还利用了手机端更加方便、碎片化时间玩游戏等特点,也吸引了不少人。
从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看,他们本身就喜欢竞技性的游戏,也更热衷于在团队和集体中受到关注,甚至有的孩子会因为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在玩而去跟风。
再加上技术的革新使移动终端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越来越紧密,智能手机和无处不在的4G网络也为MOBA手机游戏的风靡创造了条件。
涂国文:10天前,我还不知道有《王者荣耀》这个游戏,当时,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帖子,里面提到了“王者荣耀”这个词,我不明白是什么东西,一位教师朋友告诉我,这是最近火极的一款网络游戏。之前,杭州发生了一名尖子生因家长干涉他打游戏竟然跳楼的事件,事情发生第二天,杭州夏衍中学蒋潇潇老师写了篇《怼天怼地怼王者荣耀》的网文,看过蒋老师的文章后,我对《王者荣耀》这个网络游戏的了解更深了。
《王者荣耀》在青少年群体中得以风靡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与青少年心理情绪有关:孤独感,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家长因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他们,孩子因此倍感孤独,网络游戏不仅可以打发时间,还可以交到不少朋友;刺激感,学习压力大、内容枯燥,而游戏却新鲜、紧张、惊险、刺激,很吸引人,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上天入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无拘无束;成就感,游戏是一种虚拟现实,孩子们在网络游戏中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认同感和自我实现感,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来说,网络游戏不仅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更能从中找回失落的自尊心。
我认为中小学生如此成群结队地着迷于《王者荣耀》,还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一种新的社交需求、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据我所知,现在孩子们打网络游戏时常常采用组团作战的方式,为玩《王者荣耀》,很多孩子还为此特别组建了微信群。我们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不再只是网络游戏,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手机游戏防沉迷系统效果几何
记者: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关于青少年沉迷《王者荣耀》的新闻,由此也引发社会关注。腾讯宣布从7月4日起以热门手游《王者荣耀》为试点,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关于腾讯推出的防沉迷系统,有人认为是一次有益尝试,也有声音认为此举在实施过程中仍有漏洞可钻。
伍肖:腾讯公司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可以说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这就好比以前禁止小卖部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一样,对于这种无年龄门槛的游戏进行限制,势在必行。
魏奇:我国《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如何辨别玩家是未成年人、通过技术设置进行监管,这些应该是游戏企业应尽的义务。
腾讯公司提出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这一做法是企业责任的体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交易合同采用电子数据形式订立,孩子使用家长手机、银行卡,互联网公司后台无法识别充值者是否为未成年人,也就导致相关规定难以落实。
家庭学校企业均应有所反思
记者:那么,真正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手游,从关乎未成年人成长的家庭、学校以及游戏企业来说,他们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王健:我认为,应该倡导一个价值模型,就是在“价值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价值协商”达到“价值引领”。
对于孩子沉迷手游这件事情,成年人不能坐视不管,但也要理解孩子,要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对孩子进行价值引领。
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生日常生活关照的聚焦点,仍在学习成绩或对升学择校有贡献度的兴趣活动上。然而,在这种学习或兴趣活动中,儿童的获得感是比较单一的,或者说缺少获得感、成就体验。于是,游戏中的体验和成就成了一种心理上的代偿。
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数字土著”,他们不可能不接触网络和网游,在这一背景下,物理阻断、心理阻断等方式无法实现。唯一可行的途径,我们要和网游“争夺”孩子。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系统变革。
魏奇:“熊孩子”沉迷游戏,偷用家长的银行卡或手机给手游充值遭遇退款难的新闻屡屡出现,不能简单地一味地谴责游戏公司。家长对自己手机与银行卡的监管、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可缺位,包括必要的陪护、家庭引导。
伍肖:学校教育应在课程和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健康生活习惯。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方面,青少年既处于缺乏自控力的阶段,也处于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和社会等课程的设置应当与时俱进,让孩子了解游戏背后的研发及产业特性。大哲学家杜威认为“学习即生活”,学校教育自然不能将真实的生活与孩子们割裂开来。
同时,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不能出现学校不允许玩手机、孩子回家后全家一起玩手机的情形。无论是工作太忙还是其他原因,家长都不应忽视对孩子的陪伴和引导。
涂国文:要帮助青少年摆脱对网络游戏的沉迷,确实需要家庭、学校、游戏企业、社会各界协同发力、齐抓共管。预防胜于治疗,从源头上预防、防微杜渐,远比后期矫治容易得多。
从家庭方面来说,家长需要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有效时间,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与孩子建立感情。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不打游戏或少打游戏,为孩子做好表率。同时,家长要多给孩子以正面肯定、认同与激励,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使他们建立学习上的自信心,避免让孩子产生逃避学习的挫折性心理。另外,家长要帮助孩子培养多方面、有意义、有价值的兴趣爱好,使孩子正确认识网络游戏。
从学校方面来说,老师要努力将课上好、上生动,将孩子的兴趣吸引到学习上来。在此基础上,老师要正面鼓励孩子,不将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激发孩子的学习自信心,防止孩子产生学习上的挫败感。另外,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让各种课外活动占领孩子的课余时间和大脑。
游戏企业则要加强行业自律,企业应少开发乃至不开发色情暴力色彩浓郁的低级趣味游戏,多开发健康、益智的品位纯正的游戏;开发能有效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系统,有效监控和管理青少年的上网活动。
从社会方面来说,应在四个方面下大力气:为孩子们提供充裕的课外活动场地;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在舆论上对低俗网络游戏形成高压态势;加强对游戏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以治理酒驾、醉驾和毒驾的决心来整治网络游戏行业中的不法行为。
来源:中国普法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预防孩子沉迷手游谁是“第一责任人”
日10:09&&来源:
原标题:预防孩子沉迷手游谁是“第一责任人”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现象级手游《王者荣耀》的消息频频刷屏:小学生用妈妈手机玩《王者荣耀》花费4万多元;尖子生因手机被没收从4楼跳下,苏醒后第一件事是要求打《王者荣耀》;浙江省杭州市一位老师发文痛斥《王者荣耀》如同黑网吧……
《王者荣耀》为什么会让这么多中小学生着迷?谁该负责?家庭、学校、游戏平台该如何协同发力,帮助孩子摆脱对手机游戏的沉迷?围绕这些问题,《法制日报》记者与相关专家展开了对话。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 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 伍 肖
国家二级作家、资深教育传媒人 涂国文陕西省督学、西安文理学院哲学教授、教务处处长 魏 奇
《法制日报》记者 韩丹东
《王者荣耀》风靡背后原因复杂
记者:据媒体报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王者荣耀》注册用户已超过2亿,日均在线人数已达5000万,最高日活破8000万。在玩家口中,这款手游被称为“王者农药”。我们很难想象,一款手游竟引发出如此局面。
伍肖:我曾经做过5年的中学老师,看了关于《王者荣耀》的新闻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问我曾经的学生玩不玩这款游戏。结果,学生纷纷表示,除了高考,他们讨论最多的就是这款游戏,身边很多人都在玩。
这款游戏为什么会风靡?我觉得可以从社会技术进步、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游戏本身等方面来分析。
从游戏本身来看,《王者荣耀》作为一款MOBA游戏(意为多人联机在线竞技游戏――记者注),凭借其竞技性、社交性的特点吸引中小学生。从这一点看,游戏开发者确实在游戏设计上花了心思。另外,这款游戏还利用了手机端更加方便、碎片化时间玩游戏等特点,也吸引了不少人。
从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看,他们本身就喜欢竞技性的游戏,也更热衷于在团队和集体中受到关注,甚至有的孩子会因为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在玩而去跟风。
再加上技术的革新使移动终端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越来越紧密,智能手机和无处不在的4G网络也为MOBA手机游戏的风靡创造了条件。
涂国文:10天前,我还不知道有《王者荣耀》这个游戏,当时,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帖子,里面提到了“王者荣耀”这个词,我不明白是什么东西,一位教师朋友告诉我,这是最近火极的一款网络游戏。之前,杭州发生了一名尖子生因家长干涉他打游戏竟然跳楼的事件,事情发生第二天,杭州夏衍中学蒋潇潇老师写了篇《怼天怼地怼王者荣耀》的网文,看过蒋老师的文章后,我对《王者荣耀》这个网络游戏的了解更深了。
《王者荣耀》在青少年群体中得以风靡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与青少年心理情绪有关:孤独感,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家长因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他们,孩子因此倍感孤独,网络游戏不仅可以打发时间,还可以交到不少朋友;刺激感,学习压力大、内容枯燥,而游戏却新鲜、紧张、惊险、刺激,很吸引人,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上天入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无拘无束;成就感,游戏是一种虚拟现实,孩子们在网络游戏中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认同感和自我实现感,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来说,网络游戏不仅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更能从中找回失落的自尊心。
我认为中小学生如此成群结队地着迷于《王者荣耀》,还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一种新的社交需求、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据我所知,现在孩子们打网络游戏时常常采用组团作战的方式,为玩《王者荣耀》,很多孩子还为此特别组建了微信群。我们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不再只是网络游戏,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手机游戏防沉迷系统效果几何
记者: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关于青少年沉迷《王者荣耀》的新闻,由此也引发社会关注。我们发现,在《王者荣耀》的游戏启动页面上,的确有防沉迷的提示,比如提醒“本游戏适合年满16周岁以上的用户使用”。然而,这一句话似乎没有什么作用。另外,腾讯宣布从7月4日起以热门手游《王者荣耀》为试点,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对未成年人每天游戏登录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方面进行防沉迷限制。关于腾讯推出的防沉迷系统,有人认为是一次有益尝试,也有声音认为此举在实施过程中仍有漏洞可钻。
伍肖:腾讯公司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可以说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这就好比以前禁止小卖部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一样,对于这种无年龄门槛的游戏进行限制,势在必行。
魏奇:我国《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如何辨别玩家是未成年人、通过技术设置进行监管,这些应该是游戏企业应尽的义务。
腾讯公司提出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这一做法是企业责任的体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交易合同采用电子数据形式订立,孩子使用家长手机、银行卡,互联网公司后台无法识别充值者是否为未成年人,也就导致相关规定难以落实。
家庭学校企业均应有所反思
记者:那么,真正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手游,从关乎未成年人成长的家庭、学校以及游戏企业来说,他们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王健:我认为,应该倡导一个价值模型,就是在“价值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价值协商”达到“价值引领”。
对于孩子沉迷手游这件事情,成年人不能坐视不管,但也要理解孩子,要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对孩子进行价值引领。
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生日常生活关照的聚焦点,仍在学习成绩或对升学择校有贡献度的兴趣活动上。然而,在这种学习或兴趣活动中,儿童的获得感是比较单一的,或者说缺少获得感、成就体验。于是,游戏中的体验和成就成了一种心理上的代偿。
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数字土著”,他们不可能不接触网络和网游,在这一背景下,物理阻断、心理阻断等方式无法实现。唯一可行的途径,我们要和网游“争夺”孩子。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系统变革。
魏奇:“熊孩子”沉迷游戏,偷用家长的银行卡或手机给手游充值遭遇退款难的新闻屡屡出现,不能简单地一味地谴责游戏公司。家长对自己手机与银行卡的监管、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可缺位,包括必要的陪护、家庭引导。
伍肖:学校教育应在课程和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健康生活习惯。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方面,青少年既处于缺乏自控力的阶段,也处于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和社会等课程的设置应当与时俱进,让孩子了解游戏背后的研发及产业特性。大哲学家杜威认为“学习即生活”,学校教育自然不能将真实的生活与孩子们割裂开来。
同时,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不能出现学校不允许玩手机、孩子回家后全家一起玩手机的情形。无论是工作太忙还是其他原因,家长都不应忽视对孩子的陪伴和引导。
涂国文:要帮助青少年摆脱对网络游戏的沉迷,确实需要家庭、学校、游戏企业、社会各界协同发力、齐抓共管。预防胜于治疗,从源头上预防、防微杜渐,远比后期矫治容易得多。
从家庭方面来说,家长需要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有效时间,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与孩子建立感情。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不打游戏或少打游戏,为孩子做好表率。同时,家长要多给孩子以正面肯定、认同与激励,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使他们建立学习上的自信心,避免让孩子产生逃避学习的挫折性心理。另外,家长要帮助孩子培养多方面、有意义、有价值的兴趣爱好,使孩子正确认识网络游戏。
从学校方面来说,老师要努力将课上好、上生动,将孩子的兴趣吸引到学习上来。在此基础上,老师要正面鼓励孩子,不将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激发孩子的学习自信心,防止孩子产生学习上的挫败感。另外,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让各种课外活动占领孩子的课余时间和大脑。
游戏企业则要加强行业自律,企业应少开发乃至不开发色情暴力色彩浓郁的低级趣味游戏,多开发健康、益智的品位纯正的游戏;开发能有效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系统,有效监控和管理青少年的上网活动。
从社会方面来说,应在四个方面下大力气:为孩子们提供充裕的课外活动场地;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在舆论上对低俗网络游戏形成高压态势;加强对游戏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以治理酒驾、醉驾和毒驾的决心来整治网络游戏行业中的不法行为。
(责编:朱传戈、沈光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沉迷手机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