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106235开头是什么银行哪个银行

银行反对银行(引言)
日14:53  来源:
  "均码皮鞋"与"水盆里的西湖"
  本书取名为"银行反对银行",主要是为了突出当前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制约(,)业,特别是中国大型银行发展的主要症结将在银行内部,特别是在银行的内部整合问题上,在银行总行与分行的关系上。
  以往对银行体系的分析,往往是将矛头放在银行体系的外部,比如行政干涉、企业信用,以至政策环境等等方面。这些因素当然是重要的,但宏观与微观的环境变化正在使银行业面临日益自主决策的环境。
  因此,内部的整合对于银行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银行内部整合包括上级行与下级行之间的整合,也包括同级机构之间的整合,包括信息、客户、资金、人力、科技系统等诸多方面软件、硬件的整合。人还是这些人,机构还是这些机构,资金还是这些资金,但有机的结构极为重要。结构的重要性可以大于构成它的局部,也可以彻底改变局部的属性。本来是几堆乱石头,但让诸葛亮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就"可比十万精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局部构成整体,但并不决定整体,结构决定一切。"整体的性质也不一定取决于局部的数量,数量虽多摆不好只能算"旮旯",数量虽少但是摆得好则是"旭日"。
  本书副标题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中国信用风险分析",即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原则进行业信用风险结构分析。这里谈一点对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看法。对于拟订之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从两个方面看。
  第一个方面要充分相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凝聚了国际银行监管界和实务界无数英才的智慧,是国际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理论大发展和不断实践相融合的结晶,是当今银行风险管理方面诸多先进理念的集大成,其原则性的成果值得学习并加以实践。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要求相对于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而言,是有些过高,不是顷刻可以达到,但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历史相对长一些的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即使是从中学习一些技术、方法和理念,也会有所助益。而且,中国的银行如果要在国际舞台亮相,就要使用国际银行界的经营范式。这是第一个方面,充分认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积极的一面。
  看待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第二个方面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欠完善性。如果仔细阅读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就不难发现其潜在的不足。这种不足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整体结构上,第二个层面是在局部的技术中。从局部技术的角度讲,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乏"新裤子打补丁"、"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做法,这些是各方利益集团多次协调补充完善的痕迹。从整体结构上讲,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有一些"贪大求全",力图把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方面面一网打尽。
  这当然不错,特别是对于我们欠发达国家这样的在风险管理领域谈不上什么基础和底子,正想"恶补"一场的群体而言,恰好学习各方面的优良成果。但作为全面施行而言,则显得薄厚不均。道理并不复杂,即:从技术上和功能上可以实现的并且每一个组成部分均有效的设计,却并不一定是可取的。举这样一个例子,把冰箱、面包机和果汁机组合成一件东西,美其名曰"厨房管理三大支柱",技术上应当没有什么难度,但谁会爱用这种"多功能机"呢?
  各人对各个组成部分的偏好并不相同,而且机器发生故障的时候不但搞不清楚究竟是哪部分出了问题,连原本正常的部分都可能受到影响,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又多少有点类似这么一台多功能机。从整体结构上看,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潜伏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力图"放之四海而皆准"。
  其实旧巴塞尔资本协议也有这个倾向,资本充足率8%这个观念就是在其中明确之后而得以"四海一心",从华尔街巨子到非洲草原信贷员无不认同。旧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均码"(One
size fits all)政策很成功,为什么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就不很顺利呢(翻翻巴塞尔委员会网页上反馈的意见就知道,中国反馈的意见体现了东方泱泱大国的雍容含蓄,柔中带刚,点到为止)?主要是"均码"的东西不同。打个比方说,旧巴塞尔资本协议是造了双"袜子",仅讨论了六个月就投放市场,在大家普遍光脚的年代里大获欢迎,而且重要的是"松紧袜子没大小"。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则更上一层楼,考虑到大家穿袜子之后反响良好,以及前进的道路比以前更不平坦,各种风险依然存在并且加剧的事实,筹划着为大家生产"均码皮鞋"。这个想法当然是善意的,也很热心,技术复杂了不知多少。
  巴塞尔委员会在设计皮鞋后认为防硌防扎能力大大提高,于是拿出请大家试穿。意见正是这样,大家一方面承认,如果穿这个鞋走路确实不怕扎,一方面提出了新的问题: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这双"均码皮鞋"太不合脚了,如果穿上,虽然不怕扎,但根本别想走路了。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虽然内置了一些不同的选项,但仍不解决问题。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每个人都要求根据自己脚的特点来修改鞋,而且多肥多瘦、多长多短的脚都有。大家理由也很充分:这个脚是这么多年长成的,虽说你设计了"均码皮鞋",但总不能让我们"削足适履"吧!
  皮鞋太不合脚,如果穿上,虽然不怕扎,但根本别想走路了全书插图选自德国19世纪艺术大师Ludwig
Richter()的作品,其作品以淳朴自然、充满对生活的热爱而触动人心。就这样,巴塞尔委员会也为难,原本说圣诞节完工,后来又延期。
  问题其实并不是难得无法解决:或者是制作一个半成品或生产标准,让大家(各国银行监管当局)自己完善,或者是干脆放弃巴塞尔II,直接从头造巴塞尔III算了,汉译不用改,还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如果是让各国根据情况完善,也就是给予各国银行监管当局更大的自主权,未尝不是好事。一是各国金融安全的风险由各国自己首当其冲,所以"是谁的孩子,谁要管好";二是"鞋子是否舒服,只有脚知道"。所以,各国的风险,各国化解,各国的情况,各国最清楚。
  具体到中国更是缺少不了"修缮皮鞋的能手",而且效果不会错,大家都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嘛,很少有其他哪个行业从业人员的智慧,自古以来就受到这么高的评价。综合以上正负两个方面,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呢?如何看待这个既凝聚着人类心血和智慧,又不是尽善尽美的产物呢?虽然我们认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远远称不上"令人满意",但这对于我们也并不为难,我们对待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态度可以很明确。
  首先确认一些事实,一是道路确实不平坦,风险很多,二是我们目前穿旧巴塞尔资本协议这个"均码袜子"也还有一些漏洞,所以说,有人替我们设计"皮鞋"是很好的事情。至于西方各流派争论的细节问题,只要无关宏旨,姑且争之。我们首先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基本而核心的原则提炼出来,并且用这些原则衡量、分析一下我们自身的情况。
  虽然各方争论纷纷,但事实上许多基本的原理、观念和方法基本已取得一致并形成了共识,我们所需要的正是首先了解这些东西。在了解的基础上,以这些新理念为指引,分析中国信用风险结构,包括违约概率和损失率的结构特征,这也正是本书的出发点:主要不是复述或介绍描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内容,而是提炼其精神,以分析中国银行业的内在特征和矛盾。因此,本书关注新巴塞尔协议相对已经成熟的"原则"层面。
  下面大体按章节逻辑顺序介绍本书内容,可以作为全书缩影。为了便于读者按图索骥,引言最后整理了一份"本书看点"(即:"小岛上的蝴蝶房"一节),以供快速找到书中相关内容。如果说引言部分是全书的一份"导游图",则"本书看点"部分就是这份导游图中对值得一看景点的提示。
  八倍于股市八年筹资总额
  中国商业银行的主体由四到五家大型银行以及数十家中小银行构成。这里所谓的"大型银行",系指中国(,)、中国、中国银行和中国(,)四家银行。这四家银行的资产和核心资本规模总和在亚洲(除日本)和大洋洲200家最大银行中占到三分之一强。
  目前,文献中对四家银行间个性差别的分析,以及对银行总行与分行关系的分析相对较少。四大银行中,中国于1984年创立,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于1979年分设为独立的金融机构。四大银行成立后至1993年间称为"国家专业银行"四家银行沿革的具体情况见6.1"总行分行结构沿革及对风险管理的影响"一节。
  1994年至2003年称为"国有商业银行"参见《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文件,日。该决定要求"政策性银行组建后,原来的国家专业银行将逐步转变为责、权、利、险相结合、相互制约、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商业银行"。根据这一决定,银行界和理论界将四大银行合称为"国有商业银行"。
  尽管四大银行合称的名称不断变化,但四大银行在中国银行界的主导地位依然如故。根据2003年10月中国政府和银行监管层《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决定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国有商业银行"的称谓不久有可能发生改变。考虑称谓通用性,为避免行文混淆,本书中采用"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或"四大银行"的提法来指工农中建四家银行。至2004年,四大银行分设为独立的金融机构不过二十余年的历史,却在并不长的时间里积累了巨额的不良信用资产。
  据保守的估计(参见赵毅主编:《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置》,3页,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在该文献中紧接此估计提出的对于银行体系不良贷款额的估计约为这一数字的1.5倍,这里引用的是一个保守的估计数字。
  截止到1999年末,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信贷资产数额大约为20000亿元到30000亿元人民币。取这一保守估计数的中间值,该时点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数额约为250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工农中建四家银行创造的。关于1998年末和1999年末四家银行的资产质量数据至2003年底仍无权威数据可以引用。四家银行2000年、2001年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三家银行2002年末的资产质量的详细数据可以从各家银行年报获得。从可以确定的数据分析,考虑到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工作,可以确定赵毅对1999年末银行不良资产数额的估计确实是一个保守的估计。25000亿元不良资产,可谓规模巨大。
  为对这一数字产生具体认识,这里作两个比较。
  第一个比较:将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时点数额与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累计数额相比较:从1978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到1998年的21年间中国中央财政预算支出总额累计为24
536亿元,银行体系1999年末不良资产时点余额已经超过(至少相当于)此前21年中央政府财政预算支出的总和。
  笔者根据赵毅2001估计的国有商业银行1992年到1997年不良贷款余额表与中国统计年鉴的中央财政预算内支出相比计算,前者依次是后者的3.6、3.9、4.7、4.9、6.6和6.2倍,总体趋势上升。
  第二个比较:中国市场从1991年到1998年八年间共筹资3510亿元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而1999年末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数额是八年间股票市场累计筹资数额的7~8倍。巨额不良资产已使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成为全世界大银行中资产质量最差的1%。根据2002年7月号The
Banker1000家大银行中公布不良贷款率数据的675家银行按国别分类整理得到,详细数据和计算过程请参考本书第7章。
  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能制造出这样令世人瞩目的不良资产,绝不是银行员工自身所能完成的,其背后一定有一套机制在运行,具体地说,是银行内部整合与协调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军无权调动士兵和武器如果按金融业面临的风险种类划分,风险管理大致可以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领域。
  从这三个领域研究的阶段看,市场风险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和稳定,仿佛发育进入成年时期;操作风险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从各国监管当局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看,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研究处理原则尚未建立,理论发展仿佛尚处于幼年阶段,在努力学步;而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在最近十年中则处于迅速丰富和完善的阶段,成果不断涌现并迅速进行业界应用,理论发展仿佛步入了青春期。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推出正是这一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两条发展轨迹融会的产物,新资本协议的诞生为国际银行界带来的影响不亚于一场"范式革命",银行管理的模式将由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向资本管理全面转变,逐笔信用暴露计算资本需求,根据资本需求和资本成本确定业务发展方向和管理导向。
  本书第1章介绍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原则与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核心内容。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是银行设立方式与过程造成了总行与分行、分行与分行之间脱节;第二是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管理技术有待改进;第三点十分重要:对银行执行的存贷业务利率和员工工资机制的不当的行政干涉(对具体信贷项目的干涉在其次)。
  利率和工资中,前者是资金的价格,后者是人力的价格。这两个方面受到干涉,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就仿佛一个在战场上没有权力调动武器和士兵的将军,被捆得结结实实。与此相比,对信贷项目的干涉更像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对要素价格的干涉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干涉,同时也是危害更大的干涉,其后果是资金和人力资源配置无效。不当的行政干涉从三方面引发不良资产:一是要素价格行政管制与市场配置资源之间的矛盾;二是银行机构由行政部门分设带来的系统内信息资源分散和浪费与银行体系集约性的矛盾;三是银行总行与分行关系类似于行政部门,目标函数不符合商业银行性质造成的矛盾,突出表现为"内耗型不良资产"。
  这三方面共同作用,反映了经济改革和转轨成本积累。银行过度不良资产由不当的行政干涉背景造成,解决的思路在于向银行经营机制中注入更多的市场因素,使资源按效率配置,从根本上化解银行不良资产产生根源。
  本书从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宏观环境和内部管理角度分析了市场机制残缺对资金资源配置的阻碍作用,认为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按市场机制配置的内在需求与改革滞后非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之间的冲突。每人每天六小时在资金市场价格管制的情况下,过低的利率水平通过对存款人公开掠夺为贷款人提供廉价、免费、甚至有补贴的资金,这必然使稀缺要素(资金)无法按"效益"要求流动。
  只有逐步放松对要素价格的干涉,让市场机制在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从根本上疏导资源配置机制,才能解决银行资产质量问题。政府对银行劳动力要素价格(工资)的干涉同样危害巨大,是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另一个根源。
  由于银行员工的收入长期以来受中央政府严格管制,没有更多数据可供差别分析。实证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员工每天10%的时间创造银行利润,15%的时间创造自身工资和奖金,其他75%的时间创造真正意义上无法收回的损失类不良资产。参见7.1"中国银行业员工制造不良资产的速度实证测算"。如果银行员工平均每个工作日工作八小时,则生产不良资产的时间就至少占用了其中六小时。这种情况下,根据收入激励理论,加大员工激励、提高员工收入可以有效地改善银行资产质量。
  "换汤不换药"的外部成本要真正转变机制,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出路在于产权制度改革,但股份制改革本身不是万灵丹,发展中国家份制改革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在内部管理科学有效的前提下推行股份制改革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否则只能是"换汤不换药"。换汤不换药的危害不仅在于眼下没有能治好病,更长远的危害在于破坏了患者对新药的信心,这是一种潜在的外部成本。患者感到绝望的后果就是自暴自弃,这样一来,本来可以调养好的病硬是把人拖死了。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同样如此,"股份制改革"这样一壶新药要想喝得好,必须有几个前提条件:一是身子骨经得住这一剂药,正所谓"虚不受补";二是股份制改革仅仅是中国大型银行"脱胎换骨"(或者目标低一些,称"强筋健骨")的一个起点,正所谓"三分药,七分养"。如果条件不具备,硬上股份制改造,那是拔苗助长,如果股份制改革后后继改革(包括外部政策环境,也包括银行内部机制)没有跟上去,那就是只服了良药,服完药后以为万事大吉,为了保持药效再也不肯吃饭,这样子恐怕不但自身难以痊愈,而且连良药的无形资产也败坏了!其他患者不明就里,观测到的病例是服药后日见憔悴,哪里还下得了决心好好去喝药呢?
  要知道,良药苦口啊!
  本书第2章进行了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相关文献剖析,分析了中国大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变革和整体改革的条件和相关措施,以及对于信贷软约束理论、债转股、封闭贷款等举措的意见分歧和笔者的看法。
  "白骨精"的三种变化存款利率过低等于向存款人收税,存款利率过低或者为负值情况下,信贷投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按照权力大小对从存款人处获得的财富在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银行员工之间进行分割,对应的"产品"是不良资产、行政干涉和金融腐败。或许有些令人吃惊的是,这三个表面看上去迥然不同的"病瘤",竟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源自于同一个"妖怪",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幻化出来的形象不同罢了。就仿佛是白骨精(低利率),一会化为小孩,一会化为老翁,一会化为女子。困扰监管当局的不良资产、行政干涉和金融腐败三者都是寻求低利率带来的"租"的某种表现形式。
  本书第3章介绍了付息率和利差是决定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核心因素这一论点的依据和含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四家大型银行的资产质量数据是保密的,以往研究多将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视为整体,对四家银行的资产质量统一估计,不分析个性差别。对四家银行资产质量实证分析之前,笔者曾估计的是农业银行资产质量最低,中国银行资产质量最好。
  但是按真实数据,农业银行数据与估计相吻合,但中国银行资产质量并没有想像中的那样好。认为中国银行资产质量好的原因是该行起点较高,作为银行,管理规范,员工素质高。但这种"直觉"完全不被数据支持。数据表明,建设银行资产质量明显好于其他三行。结论出乎意料,令人很困惑。为寻找解释,最初从各行行业特征出发分析,但统计学意义上并没有显著性。
  本书提出的解释是:四家银行资产质量差异主要是由各行的利率差异造成的。此结论表面上看难以成立,因为长期以来,监管当局为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制定的利率政策不仅规定业务种类,甚至细到具体期限和业务方式。四家银行执行相同的利率表,居民和企业在四家银行存款和贷款,利率基本相同。通过对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收息率和付息率的研究,提出假说:在利率管制状况下,正是各行真实利率不同造成了各行资产质量差异。
  说得具体些,看看一家银行的付息率就能知道一家银行的资产质量。利率决定资产质量模型简洁有力,统计学意义上高度显著,是一个不能拒绝的假说。为增加模型自由度--自由度就是力量--在国内资料不易取得的情况下中国中小银行多未公布资产质量数据,已经公布的,数据口径和有效性也不同。,设法采集了各国2001年年初和年末平均存款利率、平均贷款利率和利差,以及各国家和地区主要银行上年和当年的平均不良资产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可以获得上述各类资料的国家共有28个。
  数据分析结果非常有力地支持了我们的假说,在正常通货膨胀情况下,较高的利差(大于等于3%)全部对应于较好的资产质量。如果分析中国银行业的利率政策环境,1981年到2000年共20年间,有40%的时间监管当局令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执行的真实贷款利率小于0。
  20年间,中国银行业收息率和付息率之间的利差长期在0上下徘徊。利率水平和利差是决定信用风险状况的核心因素。利率管制政策造成的低利率,使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无法弥补资金成本,无法取得风险补偿并获得正常利润,构成银行对企业信贷软约束的根源、利率软约束的根源"利率软约束"相关概念见李庆云:《21世纪人文与社会:首届"北大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地方行政千方百计干涉银行经营的根源、国有企业投资饥渴和扩张冲动的根源,以及银行体系腐败、账外经营、违规贷款的根源。低利率是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诸多症结的枢纽,也是银行不良资产生成的深层根源之一。
  梦里花落知多少
  由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奠定的现代风险管理框架中,违约概率和损失率这一对概念有重要意义。风险管理重要的数据是风险发生频度和一旦给定风险发生情况下的损失程度。我们不妨把"风险"比作是"夜里睡觉时刮大风造成果树花蕾落下的危险",注意,这样一比方,就把"风险"这个概念与"损失"区分了开来,风险并不等同于损失,风险只是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要测算出夜里花落知多少,则可以把风险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刮风的概率",二是"一旦真刮风,有多少花蕾会落下"。这两部分分别对应于"违约概率"和"损失率"两个概念,二者相结合可以计算出对落花数量的期望值。
  本书第4章介绍了违约损失率(LGD)结构;第5章介绍了违约概率(PD)结构。通过由国内大型商业银行191个信贷项目、340余亿元人民币信用暴露组成的样本的实证分析,本书研究了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损失率,进行了损失率描述性统计、概率分析、损失率与相关因素结构分析,以及损失率与信贷规模、行业、成因结构的分析。
  实证分析产生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191个信贷项目平均损失率约是67%,可用作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损失率的期望。测算过程参见4.3"中国银行业损失率状况测算"。挽回率与损失率定义为其和为1。挽回率最低的是农业贷款,挽回率仅为10.9%;最高的是公路建筑业、商业百货业和电脑制造业,挽回率约为60%。按违约成因分析,银行内控不当、经营管理有失造成的违约挽回率只有28.9%,低于平均水平。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如果完全依赖于"不良贷款率"指标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确定的框架,银行业风险管理主要通过损失率和违约概率数据实现,"不良贷款率"作为银行对外公布指标可以继续使用。
  水盆里的西湖
  对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研究重点大多是银行、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很少有文献分析银行内部机理。四大银行内部机制是如何呢?算不上经脉相连,也不是一盘散沙。本书认为,中国大型商业银行总行与分行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有巨大的内耗,对不良资产形成有直接作用,由银行内部不良机制产生的不良资产可称为"内耗型不良资产"。根据企业理论,企业特征之一是内部资源可以较好共享,如果把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描写为"西湖",湖本应是联系为一体的水体,
  目前情况是,把一盆盆的水陈列在一起就勉强称为湖了。再仔细看,盆里的水分为左一小碗右一小碗,缺少有效的信息资源和其他人力资源、客户资源的沟通。本书第6章介绍了商业银行总行、分支行博弈关系及"内耗型不良资产"形成机理。银行系统内部费用分配博弈模型分析了银行总行与分行关系对风险管理的影响,从总行与分支机构关系的历史背景、总行与分行的费用分配原则及分行的应对措施等方面分析了总行对分行的控制机制和这种机制对银行分支机构行为、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
  银行总行与分行系统内部资金调配管理模型则分析了发达地区分行、落后地区分行的行为,以及落后地区分行非理性行为的动机和后果,描写了系统内资金调配影响信用风险状况的内在机制。行政背景使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内部联系不足,庞大而散漫的"准官僚机构"造成信息浪费,引发资源配置无效,内部金山般的信息资源被浪费。
  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一方面是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总行和分支机构同时从政府部门分设,缺少商业银行总行与分行之间紧密的联系,数据集中处理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是相当长时间内,银行总行和分行是多法人制度,非统一法人;分支行负责人任免长期由地方政府参与决定,总行对分行控制薄弱。银行内部费用分配模型和资金调配模型分析了银行分支机构在费用最大化目标函数的驱动下的行为方式。
  模型通过相对简单的假设条件,由方程组求解分行行为,分行寻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努力增加了全行不良资产。落后地区分行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有充分理由执行非理性(期望收益小于0)的信贷项目,通过增加不良资产增加自身的效用,分行局部的利益最大化降低全行资产质量。所有参与者都按效用最大化的方式运行,结局竟然无效率(表现为巨额不良资产)。
  总行与分行内耗不良资产是中国不良资产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单纯的银行员工动作再快也产生不了如此规模的不良资产),模型中的无效率现象具有可叠加性,模型对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各层上下级之间都成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本书第7章测算了中国银行业制造不良资产的速度及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的国际比较;第8章题为"通向一流银行的道路",对于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变革提出政策建议。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大宝库,目前只是揭开了一角,有待研究的课题还有很多。一些没有涉及的领域可以作为下一步研究的线索:如资产质量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违约概率行业结构、品种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二级分行或支行一级的违约概率地域结构分析等等。这些课题对于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和监管当局政策制定有重要意义。
  由于数据不宜公开,部分研究只得割爱。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进一步风险管理研究可按以下要点逐步进行:对银行分支机构的资产进行结构分析,集中并处理核心数据,特别是对违约概率数据和损失率数据分析。在结构分析基础上,尝试建立银行的信贷业务自动化和半自动化资产质量十级或十二级分级系统和审批系统。研究动态数据对系统的影响与维护。
  在此基础上,可研究银行不良资产变迁数据,为进一步的信用等级确定和转化分析打下基础,并研究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价模式。在定价模型成熟的基础上,研究银行与不良资产相关产品的设计、包装、销售和管理。条条大道通罗马,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上述课题环环相连,后续项目完成后可以修正此前的研究成果,早期成果修正后可以更好地指导后继课题,有待探索的银行风险管理课题绵延在我们面前。小岛上的蝴蝶房博登湖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岛叫"玛瑙",岛上一个很不错的看点是在一个大暖房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种奇异的蝴蝶在游人周围翩跹。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去过的游客完全没有留意到有这个看点。
  究其原因,是不少人把那里当成一个饭店了。房间的外面确实有些人在吃东西,大门口用很大的美术字写着"蝴蝶房",如果不留心,没准会认为那是一家饭店的名字。虽然导游图标出了"蝴蝶房"的位置,但还是有不少人看漏了。如果在全面介绍的同时,再将一些主要的景点重点单独列在导游图上,效果或许会好一些。出于这个考虑,这里将本书中一些"看点"单独列出,供读者参考,其中资料类看点有12项,理论类有3项,在每一项的右侧标有页码,便于直接快速查找。
  (一)有价值的数据十项
  1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间关系及对应期望违约率/252
  信用评级迁移矩阵/273
  各信用等级工业企业财务指标中值/294
  28个国家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与利差的关系/1045
  中国银行业损失率期望和损失率分位数经验公式/1496
  损失率的行业结构分析,损失率与违约风险暴露的关系/1557
  中国银行业员工制造不良资产的速度/2648
  四家大型商业银行员工工作效率的差异/2689
  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资产质量比较及经验公式/27010
  中国银行业与亚太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比较/272
  (二)系列资料两项
  大型商业银行实际付息率和利差分析。这一小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测算了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付息率的差异,测算结果表明:(1)各大型商业银行的实际利率水平有显著的差异;(2)利率水平对大型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显著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利差和资产质量深层分析。
  第三部分进行了利差与资产质量关系的国际检验,包括对利差与资产质量关系的国际银行业实证数据检验,以及对利率与资产质量关系的国内银行各发展阶段。
  损失率的信用风险成因分析,包括:(1)资本金不足及资金软约束造成违约风险暴露的损失率;(2)市场环境或调查评估失误造成违约风险暴露的损失率;(3)地方政府对银行行政干涉造成违约风险暴露的损失率;(4)企业借改制逃废银行债务造成违约风险暴露的损失率;(5)银行内控不当和违规操作造成违约风险暴露的损失率;(6)银行向自办实体投入资金造成违约风险暴露的损失率的实证测算。
  (三)理论尝试三项13
  银行总行与分支机构系统内部费用分配博弈模型/21114
  银行总行与分支机构系统内部资金调配管理模型/23715
  运用收入激励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效率/297
  上述这些资料可以提供多种用途,以第一项"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间关系及对应期望违约率"为例,读者可以将自己所接触到的企业样本的违约概率与国际评级公司提供的标准违约概率相对比,看一看同样是A级客户,自己的样本与国际标准评出的违约频率是否有差别;如果有,则可以利用上面所列示的第三项"各信用等级工业企业财务指标中值"数据,所得税前利润比付息额、销售收入、资本回报率等项指标是否达到了国际评级所约定的平均水准(中值),如果没有达到,那么相差多少。这样,读者对于中国银行业所用的"尺子"与国际银行业所用"尺子"的刻度相差多少也就洞若观火了。
  为何中国银行业BBB级、A级,以致更高级客户的比例并不少,但是却不能像国际大银行一样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2%以下。浏览了博登湖的游客通常对于景区和景点有不同的评价,这里列出看点仅作为一个提示,更多数据和实证分析的结论散布在全书的不同章节。
  最后,祝您阅读愉快!
【作者:张海宁 来源:】
(责任编辑:周亚琼)
07/24 13:3707/23 05:1607/23 05:1607/23 00:0007/22 17:1207/18 16:3907/13 13:2607/13 10:43
感谢您的参与!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36742开头是什么银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