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经济特区水条例真的很落后吗

  ? 十几年前,一篇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自发热传,经《南方都市报》报道后引起极大反响,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深圳未来的大讨论。现如今,随着经济转型,大部分的媒体又把焦点都投向了衰退的东北。可小金更关心的是曾以最大经济特区自居的海南,作为五大经济特区里历史最为悠久的海南,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海南,为何发展不起来?通过这一出“海南梦”,我看到了一个缩影的中国。  潮声鼎沸之下,必是乱石回响。  说起对海南的印象,大部分人的记忆里应是椰风魅影,碧海蓝天,恰似一方恬静的避世港湾,犹如桃源深处的一抹梦境。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南一跃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年轻的热门省份,“闯海”更是一代人的记忆。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了,在那些对海南仍留有一丝回忆的老一辈人心中,海南仍是寸土寸金的黄金城池。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的“海南梦”一点也不亚于马丁·路德·金的“美国梦”,它代表着自由、平等、机遇与财富。可几十年过去了,昔日激情澎湃的海南如今还有“梦”存在吗?
楼主发言:5次 发图: | 更多
  >▊ “闯海”之梦始南方
  依稀记得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南最火热、最激昂的岁月里,曾迎来了一位德国作家——勃克哈德的到访,他走遍了这座岛屿,目睹了无数梦想的诞生与奔突。他曾在《海南梦》一书中这样描绘:
  “我听说过一个地方,
  她的名字叫自由;
  我听说过一座岛屿,
  她位于南方;
  我听说过的这地方,
  离我的故乡好远好远……”
  这或是无数“闯海人”记忆中最熟悉的诗句。那时,作为一代闯海人代表的李德成还曾为此创作了一首《海南梦》的歌曲。他说,“听到海南要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消息后,我的内心感觉像突然听到了时代的感召。我觉得我必须要去海南!不管去做什么!”这样的内心独白,当初或多或少都出现在不少“闯海人”一闪而逝的念头里。正如《海南梦》中所唱,“谁不爱自己的家,谁愿意浪迹天涯?只因为走自己的路,只因为种子要发芽……”
  那个时候的海南,彰显出一派“梦”的特质,燃烧了激情的岁月,引来无数远方的青年为梦想奔突,将青春交付于这座岛屿。
  勃克·哈德的抽象画作品《黎家三月三竹竿舞》
  勃克哈德曾在《海南梦》的书中回忆,“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海南在中国的政策和经济上并不受关注,但1988年这个时间节点,让海南成为了一个著名的面向西方国家的重要窗口,每个人都在关注着这个岛上将要发生的一切。”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正在寻求更深层次突破时,总设计师邓小平把目光投向南中国海上的这座孤岛。一句“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伟大断言,一举改变了海南岛孤悬海外、封闭落后的历史宿命。
  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海南建省,海南岛成为中国第31个省。同日,七届人大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同意把海南岛建设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可以给予比其他经济特区现行规定更加放宽的政策,经济管理体制也可以更为灵活。
  日海口数万名群众庆祝海南省政府正式挂牌
  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在海内外引起巨大轰动。昔日被称为“穷荒绝岛”、“鬼门关”、“天涯海角”的孤悬之地,一时之间,万众瞩目。而那一刻,海南实现了历史上的两大飞跃:从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省份,从封闭落后的国防前线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1988年,十万人才涌下海南。一时间,海南变成了无数青年的寻梦之“城”。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1988年,在驶向广东湛江的列车上,乘客要求列车员播放《请到天涯海角来》。在他们的心中,有着共同的目的地:一路向南,向南,穿越山川腹地,横渡琼州海峡,直到海南。
  而这,便是“闯海”之梦的开始。
  乘坐渡轮下海南的人才大军
  “闯海”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其实就是人类追求梦想,追求自由发展的历史。而“闯海人”更是那一代人赋予梦想最完美的诠释。
  从梦想到梦碎再到圆梦,有的人倒下了,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有的人仍然站立着,成就各自事业,成为海南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有的人,选择了离开这片他们神往的、挣扎着的土地。他们都有着颇为相似的故事:在长久封闭而禁锢的环境里,从报纸和广播中看到或听到海南建省建特区的消息。仿佛一扇天窗被轰然推开,伴随着一场不可遏制的怦然心动,他们抛弃一切,背着方便面、毕业证书和简单的行李,辗转于火车、大巴、轮渡,向南、向南,奔向自由、梦想与希望之地。
  勃克哈德曾在书中描写关于“闯海人夜宿大东海”的情景。他写道,“在黑夜中,他们围坐在篝火旁听着海浪声和吉他的美妙乐声。人们路过这里,往往会被这气氛感染而加入其中。他们中很多人甚至现在还居无定所,但是他们把充满沙砾的海滩作为他们的床,有时只能以天为被子……”而这,就是一代闯海人心中,最为斑驳的记忆。
  1988年海口市东湖人才墙前找工作的人
  这,是一场盛大的集体“私奔”。
  据统计,在1988年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求职海南的人才达到了18余万人次。而根据《海南特区报》公布的数字,这一人数达到了30万人。彼时广州往海南发车的地方,几分钟一班车,三四个司机轮换开,一路不停,到了海南后又马上调头,沿途的店铺则不停地做生意,不分昼夜。而这一壮举被称为“十万人才过海峡”。它的背后,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自由,开放,梦想”,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和摆脱旧体制的愿望在朦胧中觉醒,大特区建设的超前理念在他们心中燃起熊熊烈火。
  那些曾出现于书中的壮丽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波澜壮阔、气势磅礴?那些憧憬过的,山的那边,海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是那埋藏着巨大宝藏的秘密之都,还是翻山越岭之后英雄的栖息之地?
  未知和距离,都是最好的梦想催化剂。
  据悉,在那次中国当代史上最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35岁以下的占85%,具有高级中级职称的有近7000人,人才之集中令人叹为观止。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慕道者们抛弃自己过往的安逸和身份,以惊人的速度和自主精神,争先恐后地挤过琼州海峡。这其中的主力军,就是恢复高考制度后毕业的学生队伍。他们在全新的环境中产生新思维、新创举、新点子,给后来的海南和从海南走出去的市场翘楚们,留下了最初的启迪。
  ▊ 梦回1988:明天,会更好?!
  据当年的“闯海人”回忆,当年那些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青年们,有大学生,有研究生,有政府官员,有下海经商者。他们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工作,只好放下身段,有人擦皮鞋,有人卖报纸,有人包饺子,有人修自行车,也有人拿扑克牌给人算命,但就是没有人提返乡。
  问这些年轻人工作好不好找,几乎一致的回答是:难!但他们却面无难色,都是笑呵呵的。当时路边还有年轻人抱着吉它卖唱一曲《一无所有》,唱得声嘶力竭,悲怆得几乎要让人落泪。可接下来一曲《明天会更好》,却让人立刻信心百倍,豪情万丈。一如歌词所唱,“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
  然而,落后,淳朴,混乱,生机,这些词仍会时常交错地出现在他们的脑海,毫无逻辑。
  这就是1988年的海南,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激情与梦想!
  历史上,琼州(海南)一直是落后偏远的瘴疠之地,各朝各代流放犯人的荒地,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苏轼(苏东坡)。即便到了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仍被视作国防前哨和战略物资基地。落后与愚昧、贫穷与闭塞让人闻之色变,可突然间,一个政策的青睐,让它从封闭落后的瘴疠之地,一跃变身成为中国最为开放的改革前沿,霎时间,众人纷纷趋之若骛。而这其中的矛盾与戏剧性的变化,也正是它的引人之处。
  有人说,它的发展是邓小平的杰作,也有人说它的突围是历史的抉择。在那个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洗礼下的年代,那一代的年轻人裹挟着保守与开放,激情与迷茫的思想火花,在80年代的启蒙与外来文化的熏陶之下,他们开始发现自我,寻找自我,追求自由与民主,向往创造与创业。于是,1988年前后的海南,就成为这种时代情绪的突破口,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压抑下,思维奔突的火山怦然爆发。而之前闻所未闻的海南岛就成了他们心驰神往的集结地,以及承载梦想的诺亚方舟。而这,也是中国政府在那里进行地迄今为止最大胆的经济实验。
  那时的海南,每一天都充满了新闻,各种开放优惠政策层出不穷,在当时整体仍然保守闭塞的中国,无异一声声震惊天地的春雷。比如:
  “①特区三十条”政策出台,率先提出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小政府、大社会”;②建立了开放式人才交流市场,为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大开绿灯;③成为第一个简化审批手续,实行“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登记制度的省份;④第一个实现公路交通无关卡,⑤第一个实现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⑥第一个实现大型基础设施股份制的省份……
  海南省委党校前副校长廖逊曾说过,海南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整整早了5年;而提出一切经济成分平等竞争,比党的十五大的类似提法,早了9年。这个转变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建省办经济特区后的短短数年内,海南的外资企业迅速发展到近万家。直到今天,全国各地不少正在推行的改革举措,都能在海南找到先行先试的背影。
  而这样的优惠政策,这样充足的人才,给海南带来了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质变的开始。
  >▊ 变质的“梦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汹涌的“人才大军”成了政府人满为患的忧虑,海南仿佛变成了一条年久失修的逼仄河道——城市很快超出了负荷。其实,早在日,国务院就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到海南求职人员的劝阻工作。后来随着盲流大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人提出了“封岛”的方案。
  因为这艘自由的诺亚方舟实在太小了,它承载不了太多人的梦想。
  于是,人才的政策大门又加上了篱笆,比如优先录用本籍人员,对擅自离职者不再敞开怀抱,而外省籍人员必须持有暂住证才能合法劳动。这些条件,许多闯海人都难以满足,为了生活,他们只好要么打黑工,要么摆地摊、卖报纸,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不得不陆续离开海南。勃克哈德也在书中记录了这些年轻人铩羽而归的悲伤:“稍显凄凉的夜班车,从三亚开到海口,载着那些运气不佳或不得不回家的人。清晨到达海口,乘第一班轮渡跟海南告别。”
  实际上,在房地产巨大的泡沫出现和破碎之前,海南的经济和社会确实在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般恣意“疯长”。后来,房地产逐渐风生水起,近千亿资金涌向海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房地产开发热。彼时的海口和三亚到处飘扬着五颜六色的地产广告,一块地被多次倒买倒卖,只要加入几乎人人都能发财。而全国各地更是疯传了海南遍地黄金的传闻,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了,在不少老一辈人的心中,海南仍是催不可破的黄金城池。与此同时,海南的房地产泡沫也日益膨胀,演化出了一只可怕的巨兽,它急速生长,以措手不及之势吞噬了这座渺小的岛屿。
  年,海南地价涨了十来倍,房价更能在几个月里连翻数倍。1991年,海口房价1400元/每平米,仅仅相隔一年,1992年海口房价就涨到了超过5000元/每平米,1993年上半年房价达到顶峰的7500元/每平米,少数楼盘的单价甚至超过了10000元/每平米。
  那么,当时的消费品物价是多少呢?白菜大约2分/斤、豆角大概1元/斤。而以当时的大学生为例,假如他从参加工作起就日日节衣缩食,每月存储50元(已是极限),按¥1600/㎡来估算,100年后他才能买得起一套房。要知道按当时的比例来算的话,海南当时的房价甚至超过了今天许多地级市的商品房售价。其通胀比例让人叹为观止。
  事实上,海南当时的配套产业并没有太多发展的空间,一窝蜂涌来的资金和人力几乎全部挤进了房地产市场。总人口不到700万,城市人口100万出头的海南省一时间竟然拥有了超过13000家的房地产公司。当时无论是炒房者还是开发商,几乎没有人打算长期定居下来,不清楚未来谁来住这些房子,但是建设项目一个接一个的上马。海口的地价也从不到100万元/亩,飙升至超过600万/亩。海南形成了中国改革开发后的第一次房地产热。当时还流传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个流浪汉晚上睡在一家房产公司门口,恰好次日有新楼开盘,他一醒,就有人出七万块买他的位子。
  而房地产的高烧逐渐成为了海南的“病”,对此,深入研究海南房地产危机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曾说:“在整个炒作过程中,完全没有法律手续,卖的就是一纸合同。”而这场高烧持续烧到了1993年。彼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发表讲话,宣布停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并且收缩银行资金,控制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在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压迫之下,海南的房地产行业快速衰退,房地产泡沫一触即破了。
  连锁反应也开始发生,大量项目因缺乏资金运作,很多富豪顷刻间一贫如洗。无数在建的商品房项目停工,绝大多数的海南房地产公司破产。当时,民间还盛传了调侃般的嘲讽:海南有三大景观“天涯、海角、烂尾楼”,而仅占全国0.6%人口的海南省承担了全国10%的商品房库存。1996年初,海口地价跌回100万/亩。1998年,在北方国有企业下岗潮最为严重的时候,海南随处可见500元一平米的房子。这只由房地产业一手打造出来的巨兽,顷刻间吞噬了这座小岛的一片生机,让其沉陷于长久、无边的黑暗之中。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海南经济泥足深陷,很多新的困境和问题也爆发出来——作为最大的特区,投资环境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恶名在外。关于政府诚信度不够、行政效率低下的批评也不绝于耳。企业家们哀鸿遍野,纷纷撤离,最为显著的代表则是福建福耀集团,其投资的项目在初建时期层层受阻,高层甚至曾一度做出了扔掉上千万前期投资撤离的决定。除了房地产业,农业也是一片狼藉,打、砸、抢等事件在农场、庄园屡见不鲜,报警后公安部门却称,“谁叫他平时不和我们搞关系”。其情形之严重,让后来新上任的省长卫留成也感到棘手,以至于2004年底他率团在香港开海洽会时,专门向投资者们“道歉”,并“请大家向前看”。
  而数年之后,海南再次迎来转机,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那座似乎被人抛弃的小岛,再次燃起了一片生机。一时间,欢呼声、雀跃声再次轰然而起。那些离开的,又回来了;犹豫的,庆幸着;留下的,仍在奋斗。可随着大笔资金的涌入,房地产业又死灰复燃。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嘉诚投资的凤凰岛,当时的房价被炒到了8-10万元/每平米,价格直逼中国帝王豪宅的汤臣一品。随着星星之火的燎原,房地产业又是一片欣欣向荣的蓬勃之势。烂尾楼再次被拆除,一个又一个项目开始着手动工。海内外的焦点再次聚集到这座小岛之上。
  然而,潮声鼎沸之下,必是乱石回响。
  随着天价海鲜事件的屡次曝光,这座原本充满曙光的小岛再次浮起了黑暗的轮廓。让不少游客叹为观止的是,站在海鲜店门外随手一指,便成了默认的“契约”达成。店家甚至不问意愿,直接把活鱼打晕,美其名曰,“你指了要它的”。一顿饭下来,上万到几万元不等。一时间各种海南旅游骗局的消息在全国不胫而走,甚至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而那些怀揣着梦想,再次踏入这座岛屿的人最后又在幻想破灭的泡影中,悲愤撤离。
  于是乎,这座热闹的小岛又再次陷入了低迷。
  如今,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布局,这座小岛或将迎来第三次转机。跨海大桥的建设、免税商城的优惠、各种设施的完善,以及对内、对外的政策也层出不穷。政府为了制止各种旅游陷阱、民间诈骗等行为,也做了无数的尝试,甚至全民上下呼吁相互监督。旅游旺季时期,各部门更是增派人手轮岗上线。
  这样的举动,是否能再次唤来那“十万大军”尚未可知。
  只是故事的最后,已经再也没有人提过那个“梦”了。
  然而这个梦,却依然滋生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没有了当年“闯关东”的魄力,“闯海南”的激情,这一代的我们,究竟是用什么延续着这个“梦”?很多住在沙井握手楼的人不懂,很多奔波于炎日下劳作的人不懂,而那些建立了无数高楼却仍居无定所的人也不懂……
  或许,如李德成的《海南梦》那首歌曲所唱的:“年复一年春夏,慢慢一砖一瓦;梦想也是江湖,抱团才为大……那些高楼大厦,对我不算个啥;我自豪的是我,一直没倒下。想起来也不算亏啊,毕竟我已成长,青丝总要变白发,无怨无悔吧。”
  年复一年春夏,慢慢一砖一瓦;梦想也是江湖,抱团才为大……那些高楼大厦,对我不算个啥;我自豪的是我,一直没倒下。想起来也不算亏啊,毕竟我已成长,青丝总要变白发,无怨无悔吧。
  沧海桑田啊。
  不建好好跨海大桥,海南很难真正崛起  
  海南注定是投机者的天堂,除了房地产,旅游资源还有什么?_?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特色,千篇一律,缺少特色,不过海南确实是居住的好地方,气候确实不错。  
  一场快乐的裸奔。
  好帖子!  为楼主点赞!
  那那么容易崛起。。。。
  新官上任,瞎整捣腾一番弄出牺牲百姓利益的表面政绩,然后升官发财拍屁股走人。海南,你被谁抛弃?就是被这些大人们糟蹋
  海南没被抛弃,因为从没被珍惜过啊  “最大的经济特区”,却不知道哪里“特”了  “国际旅游岛”就是公交上一个歪果仁没有却多了个英语报站  发展确实是摸着石头过河,谁都没经验,谁都不权威,然后一直以来领导们就不停的不停的全国各地全世界的考察啊,百姓叫公费旅游,不否认确实有几个是真考察的,然后回来了,看到别人那里在干嘛,回来照搬,也算有交代不虚此行了,最可恨的是,小工程也就算了,大工程搬不到一半,人就调走了,然后再来个猪头顶上位,觉得不行,或者另有想法又在重新玩一下,  路网,规划,全是一坨米田共,根本就是随意性的,中央讲的是五年计划十年计划,咱的领导讲的是“我在任期间计划”。。  哪个地区发展不都是从沿海发展起的,别一直强调海南发展就需要什么跨海大桥,没那桥你就没出路了?出岛进岛成本增加是瓶颈?要真这样,现在挂天安门的照片就不是老毛了,  昨天在回海口的火车上,一路听背后一个去三亚旅游的东北人问他旁边的河南人在介绍海南(听那河南人自己说他在海南生活过1年),瓦么白的么白的么白。。。就在海南了我除了海口之外都不敢说去和别人介绍“海南”呢,所以一路上听得就五个字“菠萝买不起”,  其实这个小故事和海南发展的道理是一样一样的,领导决策者就像那个来旅游的,问对人才是硬道理,呵呵!
  海南是被两种人破坏和抛弃的,哪两种人呢?一是政治投机者;二是经济投机者。所谓的政治投机者,就是为了升官发财,书面上糊乱一气大书特书;在众老百姓、大小官员面前喷着口水大谈特谈,在实际上与开发商勾结大兴土木建设,大赚买官本金,大做表面文章,拿着表面政绩得到上面的首肯,然后拍拍屁股走人;所谓的经济投机者,利用政策的利好,占政策的空子,投入部分资金购买官员的权力影响力,充分利用官员的权力影响力大力圈地卖地或搞房地产,破坏海南的生态资源,然后拿着所得的黑钱到大都市去做资本投资。政商勾结的结果,就像是人吃了肉留下的渣子。  一句话:政府腐败无能,商儿狼心狗肺,造就了海南“美好的明天!”
  海南的发展,就只见高楼大厦四处起
  拉倒吧。海南的地都卖的差不多了。
  海南,我们的家园!!!!!!!!!!!!
  马克思说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走着瞧
  拉倒吧。海南的地都卖的差不多了。  -------------------------------------------------------  地卖完了,该盖的楼盖起来了,可是再看看海南人的生活也没见得富裕起来,拿着那点基本工资在啃老,现在又来弄旧城拆迁改造,然而从来没见到所谓的民生工程,老百姓的日子苦啊。
  潮声鼎沸之下,必是乱石回响。
  当年海南有中央给的政策,现在有什么呢?国际旅游岛,现在连海南台都懒得宣传了,免税店,都做烂了,没资源、没工业,什么都没有,再没有政策,人才来海南做什么呢?
  海南本来就是休闲生活的地方,地卖卖,基础设施建好一点,绿水青山就足以,不要奢望太多。。。  经济这玩意都是跟破换自然环境相关的,逆自然规律发展的死路一条!
  好帖。瓦爱鲁,海南!  
  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海南?  ----------这点应该是正好相反。
  今年回海南,一个海南粉要8块,太贵啦。  
  海南国际旅游岛人除了菠萝买不起外紧接着椰子也买不起了,10年前卖1.5元的椰子,现在卖到8-9元个了,8月带友人去趟大东海哦,那里的椰子是我见过最贵的,25元一个,4个整整卖了100元。
  文章不错,虎头蛇尾了。
  好贴子啊
  欢哥369: 举报
评论   这点木工做的最出色,他当书记那几年,海南是年年经济后退。不过有了海南的资本,人家现在过得还是最滋润的。   ————————————————————————————————————  木工是哪个,求科普,瓦系明白人,就点到为止。
  交通与大陆分离,没有内在动力和目标,注定是个三流海岛
  文明驯化不是一代的事。
  好贴!  我是1988年上岛的。
  我觉得很好啊,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是比较繁荣,但人心冷漠,人跟人的距离比较远,没有海口这样的小城市温馨有人情味。
  说实在的,比如,在海南开个饭店,想找几个好一点的服务员都找不到,脾气大,懒,爱玩,动不动就组队辞职了。开过店的应该都懂吧。
  “十万人才过海来”是一个开拓时代,现在已经进入叶黄果熟的时代,过海峡已是另一种景象:不是十万人才,而十万候鸟!
  人已经够多了。每天坐公交被那些穿得花花绿绿的候鸟大妈挤得透不过气来~
  好帖好帖!
  微信圈上到处都是海南中介的2020封岛信息,哈哈
  好文章,把海南历经蚕桑的成长史都讲出来。
  好贴 顶啊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海南被指未老先衰:地产泡沫破碎后一蹶不振
我的图书馆
海南被指未老先衰:地产泡沫破碎后一蹶不振
  经济观察报李超/文  即使以20岁为起点算起,27年后的今天,最早一批“闯海”寻梦的年轻人也已将近50岁。  可对于海南来说,尽管只有27岁,似乎已经老去。“特区不特”的怪圈困扰着海南,也让其迷失。如果不是“一带一路”提到了国际旅游岛和一季度倒数第三的GDP排名,海南几乎就要被遗忘了。日趋保守是最大的问题。作为承担着“先行先试”任务的经济特区,海南只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给中国经济贡献了多项改革方案,地产泡沫破碎后则一蹶不振,完全失去了特区敢闯敢做的本色。  而在其徘徊的几年里,上海等来了自贸区的实验,正引领中国新一轮改革热潮;深圳培育了腾讯,继而在综合竞争力方面超过了省会广州;杭州诞生了阿里巴巴,正在筹备国内首个网上跨境电商自贸区。在相对落后的省份中,贵州在努力打造大数据产业,西安盘算着新丝绸之路的商机,即使如经济同样凋敝的东三省,依然孕育着中国重工业的崛起雄心,《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技术突破寄希望于此。  特区创造力的缺失和环境相关。地产泡沫后,海南由于地理位置和自身产业基础的薄弱,被动减少了和中国大陆的经济联系,封闭保守的气氛开始弥漫,海南经济也日益滑向过分依赖房地产的泥潭。  从经济权力的角度讲,没有人对海南提出太高的要求,它只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稳步前行即可。但从实际的行政效果来说,“无压力、少关注”的外部环境也让地方官员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大为降低。  更加遗憾的是,尽管海南并不缺少对外联系的窗口,但即使如每年在博鳌小镇,来自全亚洲的政商精英齐聚于此,都无法唤醒这座小岛哪怕一丝与外界“攀比”的欲望。人潮散去之后,博鳌明亮的夜灯给当地人带来了巨大的幻觉。创造力的缺失与人才断档息息相关。十万才俊下海南后,整整20多年海南没有再上演人才大规模流入的好戏。以至于当这批人逐渐老去后,海南曾引以为傲的特区创造精神也消耗殆尽。  各级官吏低下的行政效率和有限的视野应该为此承担责任。最大的问题是,既没有“特区之实”,又自我标榜“特区之表”,既不愿低头审视自身的落后与保守,又不愿抬头学习兄弟省份的经验,左右摇摆之间,迷失了自己。实际上,自我标榜独立发展的思路只是懒政的借口。在国家发布的“一带一路”规划中,对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应该怎么办?必须尽快结束目前日渐封闭的状态,找到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有效互动的模式。  蓝天和白云让人沉醉,也容易让人沉沦,海南必须痛下决心从温柔乡里清醒一下,摆脱“懈怠”“封闭”的思维,因为人心的雾霾远比头顶的雾霾更可怕。关键在于,海南能否对当下特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清晰的定位,对海南未来的转型路径形成发展共识,继而从最基础的“人才培育、营商环境改善、行政效率提升”等方面做起。如今海南也在经历着新一轮的互联网创业潮,海南能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吗?显然,对他们来说,“大胆解放思想”的忠告依然适用。  海南正日益保守封闭:不少年轻人选择离开  李超 宋旖  从海口市的秀英港乘船,大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会穿过琼州海峡,抵达广东的海安码头,进入内陆。自1988年以来很长一段时间,这条平均宽度为30公里的海峡,就是海南与大陆的主要联系方式。  如今,通过海口和三亚起飞的航班,足以到达这个国家的任何一座省会城市,这座标榜国际范儿的南方小岛正享受着日益便捷的交通带来的一切,有着独特环境资源的海南已经变成高净值人群的集散地之一。  但是,这世界上相隔最远的距离不是物理而是人心。  尽管交通日益便捷,但海南正变得日益保守和封闭,30公里以外的内陆发生的一切,似乎都与其无关,人们享受着这里的蓝天、白云……与世无争。  最早一批海南寻梦的年轻人在经过27年后也已经老去,那确实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但如今,后来人只能从历史教科书上读到他们的故事,除了旅游业和房地产,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还有什么,也很少再会有人提起上个世纪90年代,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  最近一次把他们重新拉回人们视野的新闻,是海南交出了一季度GDP增速4.7%的惨淡成绩。一篇名为《增长4.7%的海南:年轻人该告别而去了》的帖子,引发了年轻人是否应该逃离海南岛的大讨论。  5年以前,海南提出了国际旅游岛的目标,这是继经济特区之后,海南第二次尝试与内陆乃至世界发生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如今,政策制定者们也许会感到沮丧,五年以来,海南受到政策、资源以及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宏大的规划几近落空,甚至连国外游客也连续三年下跌。  年轻人正在失去耐心,变得越来越焦虑,在最近一个月内,至少有三封公开信通过媒体刊登,公开向主政者喊话。这几封公开信都提到了海南面临的囧遇,也提到了年轻人的迷茫,他们所希望的是,“海南应该抬头往前看,尽快放弃自满自足的状态,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干事创业的环境,至少是一个留下的理由”。  焦虑的背景是,中国正在掀起一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遍布各地的造梦工厂和创业团队早就行动起来,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创业的热潮烧得通红。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在国家创业的大背景下,吸引更多的创业者显得尤为急迫,这几乎关系到地方经济竞争的新格局。  然而在海南,改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长期以来,“资源型”的经济模式让人们习惯了消费蓝天、白云,对房地产和低端旅游的过于依赖,限制了年轻人的就业空间,人们对新事物的漠然让最乐观的创业者也感到揪心。  学界用“商业的分裂”来形容海南面临的遭遇:大部分本地企业受限于各种条件,满足小富即安的生活,难以做大做强,无法支撑海南崛起的雄心;而外来的企业在带给海南GDP数据的同时,则毫不掩饰其“对土地的贪婪”。这是海南27年来没有建立一个具有竞争性的完整产业链的根本原因。  对于年轻人来说,离开的时候或许到了。一位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抱怨称,在过去五年,当年同他一起来到海南的9名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已经有7人选择离开,而他的待遇,5年来未有实质变化。  没有数据可以证实这种人才流动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人们只记得,5年以前的国际旅游岛方案发布时,官方主政者计划“用5年的时间改变海南人才匮乏”的局面,而5年后的今年,主政者依然仰天长叹“人才依然是制约海南发展的关键要素”。  显然,海南官方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最近一次政府会议上,官方祭出“互联网+”的旗帜,希望利用这个“无边界自由流动’的工具改造封闭的海南,营造一个要素自由流动的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留岛创业。  有着25年“闯海”经历的陈明发意外登上了《海南日报》的头版。起因是,这位互联网公司的掌门人计划将总部搬离海口,此事一度惊动了海南省政府高层。在一系列“指示”下,海口市正努力留人。  互联网业内人士表现出了谨慎的乐观。在写给省长刘赐贵的一封公开信中,他们提到政府官员在这一波“互联网+”热潮中需要的改变:政府和企业“尽快解决同一频道思考的问题”。  这是在海南提出借助“互联网+”实现区域经济转型之后的一个案例,故事的内涵是,政府要求“为企业做好服务、解决问题,为海南产业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营造良好软环境”,显然,吸引互联网就是吸引人。这也可以看做是海南致力于与中国经济发生深刻联系的第二次尝试。鉴于互联网经济模式的开放性,其有可能帮助海南突破距离、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探索出一种全新的道路。  不管怎样,这都可以算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已经27岁,仍在寻找自身定位的海南经济特区来说,这亦是一场新的救赎,“互联网+”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在整个中国都在转轨的大潮中,海南再也没有多少机遇可以挥霍。  否则,逃离海南岛的大戏,就真的会搬上荧幕了。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南岛经济特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