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 没有什么斗地主有没有技术含量量

到了34岁我就要被辞退?华为内部员工揭秘真相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到了34岁,我就要被华为辞退?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公众号
  华为“34+裁员”真相
  本文首发于日总第796期《中国新闻周刊》
  本刊记者/姚玮洁
  有关华为裁员的传闻成为坊间热议话题。这些传闻引用的是华为内部论坛“心声社区”的帖子,一位匿名发帖人声称,听见主管表示“华为中国区开始集中清理34+(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研发开始集中清退40+(40岁以上)的老员工”。
  随即,华为官方回应,网上所传华为正在清理34岁以上员工的消息,纯属谣言。
  2月24日,心声论坛发布了任正非的一篇讲话内容,似是对此事一个正面的回应。他表示:“华为是没有钱的,大家不奋斗就垮了,不可能为不奋斗者支付什么。30多岁年青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
  但这条回应似乎并没有消解许多人心中的疑惧,特别是华为内部员工的担心。直至目前,心声论坛上依然留存了诸如《年龄大了绩效是不是会被特意打差?》《我司34岁以上员工出路在哪里》等帖子。而很多局外人也因为年龄划线,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感慨“兔死狗烹”。
  华为2017年是否真的会根据年龄划线裁员?真实的离职流程如何?对于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周刊》通过几位华为在职员工的说法一窥华为裁员真相。
  年龄并非唯一标准
  “34岁一刀切纯粹是一个误读。”华为中国区员工李铭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他表示,华为每年人才流失率都在10%到20%左右,有自己走的,也有被清退的,年龄肯定是一个方面,也跟过往绩效、上升潜力都有关系,如果表现不错,即使年纪再大,公司还是会保留的。“不可能全部都干掉。”
  实际上,每个新入职员工的培圳中,都会涉及华为残酷的末位淘汰制度,即,结合各个岗位设定绩效考评体系对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评级靠后的员工进行淘汰。在华为,考评分为A,(B+),B,C,D几个等级,半年执行一次。排名靠后的5%的普通员工和5%的管理层会被淘汰。“一些不干活的员工肯定不能让他赖在这里。”
  李铭解释,考核结果为D,公司会直接与之终止合同;连续两个半年为C,基本会被劝退,不被劝退的员工自己一般也会离职;考核结果为B,被称为华为的扎实贡献者,就是普通员工;B+算比较优秀;A则算得上特别优秀。A和B在年终奖和加薪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距,打A的到年终可以加薪30%~50%,打B+的年终可以加薪20%,打B的基本不加薪。
  需要注意的是,绩效是由员工的直属领导直接评定。但领导也有绩效,其绩效与团队整体绩效挂钩,所以会相对公平。“但毕竟是主观的打分,也会偶尔有不公正的情况出现。”李铭说。
  每年年初,员工和上级之间商定好工作责任书,即:半年内达到哪些目标,半年后,能够完成目标的打B;在这个目标以外,有其他贡献,可以打到B+;目标以外的贡献特别突出,可以打到A+。
  由于干部的职位有限,加上华为的企业属性,华为干部层面的5%的末位淘汰制度是硬性执行的,也非常残酷。华为总裁任正非曾经表示:“我们的干部不是终身制,高级干部也要能上能下。在任期届满,干部要通过自己的述职报告,以及下一阶段的任职申请,接受组织与群众评议以及重新讨论薪酬。”
  但华为出于人性化的考虑,大多时候并没有对普通员工执行得这么严格,往往会依然保留这部分人员,或者采取一些变通手段。
  比如,公司会和希望主动离职的员工商议,让他们背5%的淘汰指标,如此,这些主动离职的员工也可以拿到《劳动法》所规定的、只有被公司辞退才能拿到的N+1的补偿。按《劳动法》的规定,主动离职人员不能拿到赔偿。因此,在过去的发展中,华为普通员工的淘汰比例就被主动离职员工担了下来,真正被末位淘汰掉的员工其实并不多。
  在李铭看来,华为这次发生的情况和往年的末位淘汰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因为人员出现了富余,所以将普通员工的末位淘汰执行得更加严格,才导致裁员人数相较以往更多。
  另一位华为海外员工张楚则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华为内部还有一个职级制度。一般本科和硕士毕业生进入华为职级是13级,博士可以到15级。一般2年升一级,派到海外的升级速度略快,工作8~10年左右、绩效中等的员工基本都是公司核心人员,升到17、18级问题都不大,21、22级则到了总裁、副总裁级别。
  张楚表示,影响职级制度的因素还有两个,一是前面所说的绩效考核,另一个就是技术考试,通过了考试,就可以往上调级。“毕业时进入华为,现在34岁,差不多十年了,至少应该干到18、19级。如果34岁,还在14、15级徘徊,说明没什么太大的进取心,这种人也很有可能被淘汰。”
  海外业务需求
  官方数据显示,华为2016年销售收入预计将达到5200亿元(约合757亿美元),同比增长32%;但其2016年上半年的营业利润率为12%,低于去年同期的18%。与此同时,华为消费者业务2016年的利润仅为20亿美元,不仅没达到25亿美元的目标,相比2015年的22亿美元利润也有所缩水。
  在这个背景下,华为开始将保持利润作为2017年工作的主要导向,而清理业务萎缩部门的员工也自然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李铭表示,自己确实听说华为的中国区交付工程维护人员已经清理了几百人。而这个部门就是网传的华为34+员工清理主力。
  他认为,这和设备维护工作的特点有关。“电信设备的维护要求一直都非常高,朝阳区网络断上一个小时,消费者能把投诉电话打爆。设备发现问题,必须立即响应。原来都是将维护人员直接派驻现场,有问题就工作,没有工作人也离不开,必须闲在那。但随着技术发展,现在很多问题可以将人力撤回,远程监测、定位、解决。公司在这一块的人力成本也就可以压缩了。”
  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如何调配人力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华为很多人力资源措施需要在其业务的大背景下才能理解,如果仅仅把它和其他公司一样来考虑,就太过简单了。”李铭说。
  与国内其他公司相比,华为的国际化一直走在前列,海外170多个国家都有办公室。欧美国家的劳动力水平高,加之推行本地化策略,往往对本土人力的需求不高,甚至可以达到十个中国人管理上百个外国人的程度。但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国民受教育水平不高,人力市场无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所以只能从本土调派人员,中方人员占比非常大。
  李铭周围的同事有些不愿意出国,“故土难离”情结非常严重。华为解决的措施是派想赚钱的年轻人出去,到其需要成家的年纪再调回来。为鼓励大家出去,华为不仅会在有关国家城市的富人区租下员工宿舍,还会给员工高额的“艰苦补助”。
  “以往盈利较多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没有问题,但现在整个行业已经成熟,海外市场总的机会在慢慢减少,海外已经不需要大量年轻人,而是需要少量有经验、有技术的员工。华为希望调整人力,将屯兵模式变为精兵模式,把有经验的人派到国外,把业务带起来,把海外的年轻人派回来锻炼,提升他们的技能,变成精兵,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国内一些岗位也确实有所饱和。”李铭说。
  但“精兵”此时一般都在国内有家有业,不愿意去海外,在这种背景下,有些人员经过沟通后,没办法继续工作,只能协议离职。
  “官方说没有裁员,我觉得看你怎么看,我要调配人力,但是你又不服从调配,这种情况你说算不算裁员呢?”李铭说。
  张楚总结出被离职员工大都会经历相同的几个阶段:先看绩效是否合格,再看是否愿意常驻海外,协商不成只能离职。当然,即使通过外派、转岗这种形式让员工离开,也依然会按照国家法定程序走,给足赔偿。“毕竟公司不缺这点钱。”
  激励不变
  华为员工到底多有钱?华为中国区员工方圆圆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你在网上看到的华为工资水平基本都是真的。”
  根据华为的2015年报,华为2015年花在员工上的钱达1377亿,17万员工,人均年收入超过80万。
  方圆圆认为,如此高薪,华为不会因为你奋斗多年就跟你讲人情。业务需要,你就留着,业务不需要,你就走。“人性是复杂的,人性既喜欢公平、舒适,又喜欢多劳多得。这两者没有好坏之分,采取哪种方式,关键得看企业自己的目标。”
  近几年来,华为一直在努力改进“多劳多得”的激励办法,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2017新年献词中提出:“华为要继续坚持以有效增长、利润、现金流、提高人均效益为起点的考核。”
  一个最好的例子是,以往给员工发放虚拟股的办法已经逐渐被改发TUP(奖励期权计划)所取代。
  TUP不要用钱买,但只有5年有效期,每股分配的收益相等。是现金奖励的递延分配,属于中长期的一种激励模式,相当于预先授予一个获取收益的权利,但收益需要在未来N年中逐步兑现(跟业绩挂钩)。
  之所以改发TUP,源自华为部分老员工躺在股票收益上混日子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奋斗者们却得不到很好的回报。
  华为员工每年的收益,包括工资、奖金、TUP分配和虚拟股分红。虚拟股分红池=营业利润-工资-奖金-TUP。随着TUP实施范围和力度的逐渐增加,在稀释作用下,TUP收益必然会虚拟受限股比重逐年下降,从而纠正股权激励制度由于实施时间太长,导致历史性贡献太过强化的不合理性。
  “要保持公司有利润的增长,有现金的利润;消费者业务要坚持以利润为中心;要优化人员结构,对外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对内开展不合格调整。”徐直军在新年献词中称。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华为对于裁员的态度和准则。
  “即使在华为工作,也是应该有一定危机感的。我觉得最没有危机感的应该是研发部门,他们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自己做的产品,肯定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好往运维转。销售也比较容易到管理岗或者其他公司。但运维岗确实是需要有一定危机感的。一直以来,由于主动离职的员工始终存在,末位淘汰的压力没有真正传递到他们身上。如果我是运维人员,肯定会在空闲时做一些技能提升,防止被淘汰。”李铭说。
  然而矛盾的是,以华为每周7天,每天10小时以上的加班模式,大部分人是没有时间做自我提升的。
  “我觉得34岁从华为离职也没那么可怕。华为薪水那么高,工作十来年积累几百万不会有问题,不会像国企一样下岗没着落,主要还是再择业的问题。但是在华为的管理体制下,大部分人即使技术上有所欠缺,但综合素养上还是能被认可的,不会像网上说的那么惨,只是拿不到在华为时那么多钱了。”李铭说。
  “大家讨论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代入感和忧虑,我到这个年纪会如何如何?有很多情绪化的表达在里面。仔细想想看,并不一定是客观的。”方圆圆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李铭、张楚、方圆圆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胡青山技术小站:
地点:西安
时间:11月16日 14:00 - 17:00
地点:东莞
时间:11月9日 14:00 - 17:00
地点:深圳
时间:11月8日 13:00 - 17:30
地点:深圳
时间:11月2日 14:00 - 17:00
张飞电子工程师速成全集
10天掌握PCB AD画板
教你高速PCB项目整体设计
如何设计STM32单片机系统?
物联网操作系统从写到用
讲师:华清远见
讲师:林超文
讲师:郑振宇
讲师:李述铜
移入鼠标可放大二维码
华为靠什么一次又一次震惊世界:技术、专利还是加班?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日 16:09
[导读] 2016年华为在欧洲的专利申请量排名跃升至第二,仅次于飞利浦,而排在华为之后的则是三星、LG、西门子、高通等公司。2016年,华为实现净利润370.52亿元,较上一年的369.1亿元上升0.38%。而在2013年至2015年,其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34.42%、32.68%、32.45%。
  欧洲专利局公布,2016年华为在欧洲的专利申请量排名跃升至第二,仅次于飞利浦,而排在华为之后的则是三星、LG、西门子、高通等公司。
  华为欧洲专利申请量超三星,升至第二,仅次于飞利浦
  据悉,华为每年将10%以上的收入投入到研发。华为在欧洲共有1900多名高端研发工程师和顾问。
  2015 年,华为在欧洲的专利申请量排名跃居第四。华为共向欧洲专利局申请1953 项专利,其中包括1197项数字通信专利,连续第二年成为该领域申请专利数最多的公司。根据欧洲专利局发布的年度报告,2015年该专利局收到的专利申请数量达到160000,同比增长4.8%,创历史新高。2015 年欧洲专利申请总量也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6%,接近279000。
  虽然华为的专利申请量巨大,但专利授予数量并没有达到相同的水平,排名仅为第七。消息人士称,这也可能与华为部分专利还在申请阶段有关。不过在数字通信、计算机和电信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华为这是第三次位居榜首。
  目前华为在全世界多地设立了16个研发中心,全球累计获得专利5万余件,提交专利申请8.3万余件(不含PCT)。
  华为平均加班时间居榜首
    近期,多有报道称,华为正在集中清理34岁以上老员工。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今天的业绩说明会上回应了此事。
  徐直军说,华为公司内部从来没听过&裁员&这两个字,任何企业让34岁年龄段的优秀员工离开公司是很疯狂的事情。
  徐直军也坦承,华为一直在淘汰贡献低于成本的员工,希望这部分人离开华为,但跟年龄没关系,&任何年龄员工只要在华为持续创造价值都能够找到放飞他的舞台。&
3月31日,国内最受瞩目的明星公司-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布2016年年报。
  年报显示,去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5215.74亿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370.52亿元,同比增长0.38%。
  公司秘闻注意到,0.38%的净利增长,创下近年来华为业绩增幅的新低。过去三年,华为的净利润增长均在30%以上。
   华为财报的主要数据
  此外,公司秘闻发现,华为在员工待遇上依然慷慨。据计算,去年18万华为员工的平均人均薪酬,接近60万元,相比2015年有大幅增加。
  &灭了苹果,谁讲一次罚款100元&
  华为发布的2016年年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5215.74亿元,同比增长32%。
  消费者业务是华为在2016年变动比较大的一个板块,该板块实现销售收入1798.08亿元,同比增长43.6%。
  其中,消费者业务在芯片、UI系统、双摄像头等领域均实现了关键性突破。据年报披露,华为去年智能手机发货量达到1.39亿台,同比增长29%,连续5年持续稳健增长。
  &P9系列全球发货量突破1000万台,成为华为首个发货量突破千万的旗舰产品。&华为称。
  华为的心声社区刊登了今年1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消费者BG年度大会上的讲话。讲话中任正非阐述了他对华为消费者业务的看法。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消费者业务进步很大,今天你们做得比我们想象的还好一些,但是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任正非说,他希望华为&向优秀厂家学习优秀之处&。
  任正非说,华为给终端业务订了一个小目标,&三年内,服务水平赶上苹果,利润率赶上OPPO、VIVO&,&你们总揭OPPO、VIVO的底,把它踩低来证明我们高,其实我们同样不高。&
  任正非要求,&灭了三星,灭了苹果&之类的话,无论公开场合,还是私下场合,一次都不能讲,&谁讲一次就罚100元&。
  净利润结束三年高速增长
  今年华为业绩指标中,净利润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
  2016年,华为实现净利润370.52亿元,较上一年的369.1亿元上升0.38%。而在2013年至2015年,其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34.42%、32.68%、32.45%。
  年报中,公司秘闻未发现华为对净利润增幅放缓的解释。
  同时,华为销售毛利率也从2015年的41.7%下滑至40.3%。华为给出解释称,消费者业务的快速增长,收入占比上升,整体销售毛利率下降1.4个百分点。
  此外,2016年,华为的营业利润率为9.1%,相比2015年的11.6%下降2.5%。
  公司秘闻注意到,今年1月,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新年献词中称,华为&运作效率和现金流改善不足,管理费用增长超过收入和销售毛利的增长,现金收入比下降&。
  徐直军开出的药方是,&各业务单元要追求有利润的增长,有现金的利润;要努力提高运转效率,降低管理费用;管理超长期存货和超长期欠款,改善现金流。&
  对研发的重视和投入,华为没有改变过。2016年,华为研发费用约为763.91亿元,较2015年的596.07亿元提高28.2%。
  华为公司董事长孙亚芳在年报致辞里说,华为&每年坚持将10%以上的收入投入到研发领域,从不因短期经营效益的波动或短期的财务目标,减少在创新方面的投入,牺牲未来的产出和生产力。&
  在负债方面,华为2016年总借款447.99亿元,比2015年的289.86亿元上升54.55%。资产负债率,华为也上升了0.4个百分点至68.4%。
  同时,2016年底,华为现金与短期投资合计1456.53亿元,较2015年增长16.3%。华为称,充裕的资金储备和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为本集团规避流动性风险和偿债风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华为去年平均薪酬近60万
  &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
  今年2月,有关&华为百万年薪员工称被辞后还不起房贷&的帖子被曝出,大意是一位通信行业的中年男人,即将被公司辞退面临失业,还不起在深圳的第二套房的贷款。该员工所在的公司被猜测为华为。
  此前多年,华为多次被不同的招聘机构评为&最佳雇主&。上述网贴爆出后,有关华为的员工收入和工作强度的话题,又被热议。
  今天发布的年报里,华为董事长孙亚芳的致辞里,有一段关于她对员工回报的看法。
  &我们没有任何稀缺的资源可依赖,唯有通过员工的长期艰苦奋斗才能持续为客户、为社会创造价值,奋斗者也因此获得合理回报与个人成长。&孙亚芳说。
  那么,2016年华为员工获得的回报如何?
  年报显示,去年,华为支付雇员费用为941.79亿元。年报提及,华为现在约有18万名员工。据此计算,华为员工人均年薪52.32万元。
  华为2016年的雇员费用支出
  此外,在华为的雇员费用中,有一项为时间单位计划,即在华为集团范围内实行的基于员工绩效的利润分享和奖金计划。
  根据该计划,授予员工时间激励单位,获得时间激励单位的员工自授予之日起五年可享有以现金支付的收益权,包括年度收益及累计期末增值收益。
  在2016年,时间单位计划金额为130.76亿元,如果按照华为18万员工来计算的话,每人享有7.26万元。
  照此计算,华为员工在2016年的薪酬,平均每人达到59.58万元。
  公司秘闻发现,2015年,华为有17多万名员工,工资、薪金费用是802.14亿元;时间单位计划金额89.23亿元。大略计算,平均每位员工待遇在52.43万元左右。
  相比2015年,去年华为员工平均待遇,大约上涨了13.6%。
  华为的高薪,拿起来并不轻松。公司秘闻注意到,今年2月,任正非在讲话中说,华为是没有钱的,大家不奋斗就垮了,不可能为不奋斗者支付什么;&30多岁年青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
  73岁的任正非还向员工承诺,&只要我还飞得动,就会到艰苦地区来看你们,到战乱、瘟疫等地区来陪你们&,&我若贪生怕死,何来让你们去英勇奋斗。&
  今年1月,几家机构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华为平均工作日加班时间达3.96小时,超过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位居榜首。
  &冲上山头的就是英雄,就该发山头激励奖&
  对于华为的人才观,轮值CEO徐直军在年报中说,&我们要防止技能老化和队伍板结,让更多的中高级干部和专家奔赴一线,到实践中去取得成功的经验,为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取得资格。&
  &我们要坚持责任结果导向的考核机制,进一步深化获取分享的价值分配理念,对英雄及时激励,破格提拔贡献者;千军万马上战场,让优秀人才在最佳时间、最佳角色,做出最佳贡献,也给予合理的回报。&徐直军说。
  华为在年报中也称,华为坚持&以奋斗者为本&,以责任贡献来评价员工和选拔干部。
  去年6月,任正非参加了中亚地区部分员工的座谈会。任正非谈到了&对英雄及时激励,拉开分配差距&的考核机制。
  &冲上山头的就是英雄,就该发山头激励奖。&何谓英雄?任正非说道,&每个人都有主战场,把你自己的业务做到最优秀,就是英雄。&
  &铁军都是打出来的,打赢了就快速提拔,士气高涨,战斗力就强。选出几个优秀人员来树立标杆,大家看到了榜样,就会开始争着上战场冲锋,去超越标杆,这样队伍的士气才能起来。&任正非同时称,后进、落后、不出绩效的员工,要慢慢末位淘汰。
西门子相关文章
西门子相关下载
华为相关文章
华为相关下载
高通相关文章
高通相关下载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家居生活,智慧家庭的新型生活理念成为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家庭设备将会联上网络,变得“智慧”起来,智慧家庭的概念成了这几年媒体、企业、用户关注的焦点,而...
创新实用技术专题
供应链服务
商务及广告合作
Jeffery Guo
关注我们的微信
供应链服务 PCB/IC/PCBA
版权所有 (C) 深圳华强聚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摘要:透过华为以“全联接”主线的业务结构,我们已经能够隐约看到未来华为的样子,一个以通信技术为核心、全产业链布局来拉动世界经济转型的技术巨人。
“爱立信+思科+三星”是什么样子,未来的华为就是什么样子。
这一阵,华为任正非在机场排队等出租车的照片和排队在内部食堂吃饭的照片迅速走红,一时间任正非像网红般地刷遍朋友圈。同样,前几天华为与支付宝的合作也被媒体迅速解读为华为要与苹果在移动支付领域抗衡,尽管种种迹象表明,这只是华为生态合作中很小的一次合作而已。
如果是五年前,即使是任正非有战略远见的内部讲话也未必有今天这么高的关注度,即使是华为企业业务的超常规发展的发布会,会上的媒体也是寥寥。
在华为历史上,也许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被媒体、行业和公众如此关注。
华为在企业级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思科的前总裁钱伯斯以前每年会针对华为发表一次讲话,这位通信行业的翘楚,之所以十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着华为,也许是来自于自已超越常人的商业敏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早在十多年前,就发现华为这间公司身上的气质让他和思科感觉到可怕。
早在2003年,有传言就称钱伯斯制定了一项打击华为的计划。事实上,华为正是在思科、爱立信、阿朗,甚至三星和苹果的眼皮子底下,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迅速长大。
2015年,钱伯斯退休后曾对媒体称,“任正非是一个好领导。他领导的华为很成功,组织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和成熟。我一直关注他的言论。我们对于为中国带来数字化,以及数字化带来的好处的理解是一致的。我们在这方面是竞争对手,而且会在此方面继续竞争。华为正在经历的很多转型对其公司而言都是很好的。”
得到敌人或竞争对手的尊重,或许真正说明了华为最为强大的能力。
同样,在中国如日中天的BAT,占据着中国最大的社会资源和媒体资源,但至今仍然没有人敢与华为对标,无论是公众还是BAT自已,可能潜意识里,觉得BAT与华为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虽然如此,如果说以前我们可以明确知道华为是一家通讯设备行业的国际性企业,但在今天公众和媒体如此关注的情况下,华为的面目却越来越模糊了。华为究竟是一家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一家网络设备制造商?云服务支撑系统服务商?还是手机厂家呢?
是,却又不全是。
一、超越爱立信,赢的不仅仅是市场,更多的是技术的必然
在通信设备行业(华为称运营商业务),华为在全球已领跑两年。
2014年华为以310亿美元的总营收微超爱立信的293亿美元营收,成为全球第一,之后通过%的增长,到2015年末,华为的运营商业务便以358亿美元(2323亿人民币)的总量与爱立信294亿美元营收拉开距离。
正如思科钱伯斯所言,“对于为中国带来数字化,以及数字化带来的好处的理解是一致的”。华为不仅是在中国,通过自己对运营商业务的深入研究,正在以ROADS模式,推动全球运营商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如果我们跳出运营商业务的数据层面,变换一下角度,我们站在全球个人化通讯方式变化的角度,会惊讶的发现,华为超越爱立信的时间,正好与全球4G网络普及的时间点相吻合。
这绝对不是巧合。
在3G时代,虽然标准是爱立信、诺基亚等企业制定的,但真正的核心专利却掌握在高通手里,后面欧洲演变出的WCDMA的标准和中国的TD-SCDMA标准,也正是针对高通专利垄断而产生的必然反弹。
华为的研发2002年开始起步,不久便迅速加速,早在3G未普及的时代就开展了4G核心专利的研究。到目前,华为为LTE网络提交了500多件核心标准专利,占到了LTE标准专利的25%。事实上在4G标准的最核心专利上,华为拥有足以和高通等专利大户对抗的能力,只是这一点并不被外人所知。
而这些技术和专利的储备,无论在设备制造和网络覆盖上,帮助华为进入全球140个首都城市,几年时间里成功部署了400多张LTE商用网络和180多张EPC商用网络。而在全球4G建设方面,华为目前占到了46%的市场份额,全球领先。
可以说4G的商用,让华为长久积累的技术优势得以迅速释放,同样也将随着4G及4.5G(华为倡导的这一技术得到了3GPP的正式命名)网络的市场的进一步放大,华为将进一步拉大与爱立信、阿朗、诺基亚之间的距离。
技术实力的积累,确实不是一日之功。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华为的强大,更多的来自于十多年间华为在通信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虽然就总体实力和专利储备而言,华为与同行仍然有一些差距,但现在双方的差距并非量级差别,而且这一差距正在一步步缩小。
在2015年IEEE发布的全球专利实力排名中,在通信和互联网设备领域,华为以365的专利指数排名第12,爱立信以1297指数排名第4,阿朗以469的指数排名11。同样,在2015美国专利服务机构(IFIClaims)发布的2015年度美国专利授权量排名中,华为以800件的数量排名第44位(这是华为第二次进入TOP50的榜单),在这份榜单上,思科以960件名列第36位,而爱立信以1407件名列第20位,从专利授权数量上看,华为已与爱立信、思科处在同一量级上。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大致可以理解华为所说的,“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的意义,虽然在技术总量上华为可能还存在差距,但在关键领域,比如4G、未来的5G等核心技术方面,华为远远走在了行业的前面。
根据GSMA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LTE用户数将从现在的10亿增长到38亿,而LTE在无线技术中所占的份额将从现在的15%增长到44%,如此看来,华为在运营商业务方面的增长潜力仍然巨大。
未来的5G,华为已经开始与爱立信等行业巨擎们合作,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华为将成为主导全球通信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的技术性企业是否会带领全球步入数字化时代呢?
我们把答案留待未来回答。
二、增长生猛的企业业务,是否会成为运营商业务的另一个版本?
严格意义上讲,华为明确进入企业业务市场应该从2011年算起,到目前只有不到五年的时间,而华为企业业务BG的前身是以专网市场部为班底组建的企业业务部。
这块市场原来一直是由占绝对优势的思科占据,无论是企业级的交换机、路由、NAS还是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思科都是无可争议的大哥。
这就是当初华为刚进入企业业务时广泛不被看好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原因就是华三被惠普收购后,华为的企业业务基本接近于零市场,当时没有多少人相信华为能在企业市场取得和运营商市场一样的成绩。
同样,这也就是华为身上特有的坚持,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硬生生地开避一块绿地来。
经过年的试错调整和渠道建设,到了2013年,华为的企业业务就显示出其生猛的本质来,全年销售达到了27亿美元;到了2014年企业业务增长27%,服务超过10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存储市场一举拿下了31.7%的市场份额。
这一次,华为再次让行业惊呆了。
到2014年下半年,IDC的统计数据显示,思科在中国网络设备市场的份额已经下降到了18.2%,而华为同期则上升到了34.7%。这一变化的结果,也预示了未来华为在中国企业业务市场的增长空间。
到了2015年,华为企业业务成长为中国市场第一。应该说从2014年下半年就显示出来了这一结果,但实际的增长量公布后还是超出了许多人的意料。2015年华为企业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2.5亿美元(2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8%,而自2011年至2015年的复合增长率更是达到了35%。
事实上,拿思科来和华为的企业业务相比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这是因为思科不仅为企业市场提供设备,而且还为运营商提供通讯设备(因为思科的业务未能进入前三名,在运营商业务中并没有提及),但在通信厂商中,很少有对企业市场的业务进行单独分类公布的,很难找到一个可行的参考标准,唯一接近华为企业业务的也只有思科了。
而从全球的业务看,2015年思科营收492亿美元,体量依然巨大,但同比增长却只有4%,2016年第一财季,思科全球总销售额127亿美元,同比增长3.6%。以2015年华为企业业务的销售总量42.5亿美元计算,仍然只有思科的20%左右。但别忘了,华为企业业务2015年的增长率是43.8%,而华为在2016年分析师大会上的期望值是在2017年达到100亿美元的营收,也就是说,按目前华为企业业务的增长率,到2019年左右,华为企业业务的销售额可能达到200亿美元左右。
但这只是一个常规的估计,华为企业业务的增长可能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很多人喜欢习惯性的把华为的业务增长归结于“狼性”的市场团队,但事实上,华为官方从来没有提出过狼性文化这样的概念。华为企业业务的增长,更多的得益于“业务驱动的ICT基础架构”设计和“被集成”的开放策略。这可能不太好理解,与其它厂商卖设备相比,华为更偏重于基于行业和企业用户以业务需求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实施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广泛结盟。
企业业务的市场未来比运营商业务可能还要大,想像空间也足够大,仅仅靠企业自身很难有几何倍数的增长。华为“被集成”策略的提出,不仅仅解决了企业和渠道商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种开放式的产业生态。
截至2015年年底,华为企业业务在全球的渠道伙伴数量超过8000家(中国区5000家),解决方案伙伴超过350家。对于企业业务而言,这是一支非常有强劲的部队,而他们才刚刚施展才能,当这些8000家(未来可能更多)的合作伙伴产生合力的时候,华为企业业务BG发生什么样的奇迹都不奇怪。
华为二十多年来无论是在无线网络还是固网、通信标准以及产品方面的技术研究,都聚焦在了“全联接”这个细分领域,从而构建起了足够强的技术体系和能力,而这种技术能力的释放,不仅仅会表现在运营商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同样也会在行业和企业的ICT基础业务上为企业提供更为高效的联接。所以华为企业业务的快速增长,同样得益于华为长久的技术投入和技术积累。
当然,当这种技术和产品优势释放到更容易让公众接触和理解的电子消费品领域时,其带来的裂变效应就更加明显和更加令人震惊。
三、华为手机,打通华为与公众之间的一道桥梁
在2012年前后,每次当我给身边的朋友讲到华为时,很多时候对方会疑惑地问,“你讲的是深圳的一家小公司吧”。尽管当时的华为已经不是什么小公司,在通信领域,华为已经成为国际型大公司了。但中国普通公众很少有人熟悉电信运营商业务的,对生产运营商通信设备的厂家更是不知道是何方神圣,在他们的眼里,华为根本不是什么科技企业,只是一个设备制造商。
在2013年华为P6出世之前,尽管当时华为的手机销量也不小,但媒体和行业普遍认为,华为是做不出像苹果iPhone类似的产品的,华为手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牌存在。
两三年过去了,随着身边用华为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华为是什么的问题早就不是问题,对于普通的电子消费品的用户而言,华为手机不错的认知已然形成。
如果我们抛开华为手机的业务数据不谈,华为手机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让普通公众认识到了华为品牌的存在,这本身对华为而言就是一件极为有价值的事情。
与三年前一样,华为同样的尴尬和行业的短视发生在了2016年初,当任正非在华为市场大会上提出希望华为手机(华为消费者业务BG)“终端要敢于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的目标时,行业一片惊呼,许多媒体引经据典来论证华为这个目标是不是太远、太夸张而显得不切实际。
然而及至华为公布2015年财报,行业才可以静下心来审视华为手机未来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能不能实现。
2015年华为整体业务营收达到了3950亿元人民币,其中消费者业务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291亿万元(超200亿美元),同比增长72.9%,全年智能手机发货量达到1.08亿台,成为全球前三的智能手机品牌。
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的销量显示华为在手机行业的位置,今年第一季度华为手机以2700万部的出货量继续位列全球智能手机的第三位,市场份额9.3%,与第位列第二名的苹果14.4%的市场份额相比,有5个点左右的差距。
事实上,如果以华为手机2015年的营收和增长率为基础计算,也许用不了五年,到2018年,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营收将达到近1000亿美元。
这当然是理想的预计。对于华为手机而言,其目前面临的竞争对手是拥有独立生态系统的苹果和多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三星,未来华为手机的路可能比前三年更为艰难。
但1000亿美元的梦想依然令人向往,如果华为手机实现1000亿美元的销售额,那又会是什么样一种行业地位呢?
2015年三星的财报显示,全年营收1800亿美元左右,其中三星移动部门(三星手机业务)收入达到870亿美元,运营利润为85亿美元,收入比前一年同期下降7.3%,利润下降30%。对比这个数据,我们应该大致可以明白,华为手机的千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有可能是针对三星移动业务制定的。
也就是说,在此消彼涨中,华为消费者业务的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美元,将超过三星手机业务,成为与苹果直接竞争的智能手机厂家,而那时华为手机的市场份额将达到全球第一。
当然,要达到1000亿美元的市场收入,光靠价格竞争远远是不够的。回顾华为手机这三年的历程,华为在移动网络端和产品制造端的优势基本完整的幅射到了移动终端,在过硬的产品质量支撑下,华为手机成功的避开了中国手机厂家的低价血拼,将华为手机成功地打造成了高品质的时尚电子消费品,令华为手机的品牌影响力在全球有了极大的提高。
2015年华为第二次登上Interbrand全球品牌百强榜,排名第88位;在BRANDZ的全球百家最具价值品牌中位列第70位。据全球知名调研机构IPSOS报告显示,华为品牌认知度增幅位列全球第一,其中整体知名度由2014年的65%上涨至76%,有超过3/4的消费者知道华为手机,在素以品牌高地著称的欧洲市场对华为手机的品牌认知同样大幅度提升,在中国市场,华为手机的认知度达到了97%。
华为手机在收获真金白银的同时,意外地通过手机让华为品牌与公众之间产生了更紧密的联系。
这种品牌延伸和互哺,还表现在了华为分布在全球的17个研发中心对华为手机的快速增长的扶持上。无论是美学设计、新材料应用、工艺制造还是通信技术,华为根据全球不同区域特点和资源建立的研发中心吸引着全球最顶级的专家和科学家、艺术家为华为的未来储备足够丰富的技术,还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华为手机提供足够的营养。
而以上种种,表现在华为手机产品上,则表现出了无论从外型设计、工艺制造还是产品质量,华为手机都高出了国产手机许多,也是目前唯一无论从产品综合表现还是价格上可以叫板三星、苹果的厂家。
自2014华为陆续推出的Mate7、P8,再到MateS、Mate8、P9,华为手机的进步令人刮目,而Mate7的热销则更是国产品牌挺进中高端手机市场的一次革命,及至MateS到P9,华为手机已然从一个国产品牌转型为国际科技时尚品牌。华为手机对自身品牌高端时尚化的塑造,不仅帮助华为手机摆脱了国产手机价格战的泥潭,而且为其跻身国际一线品牌创造了条件。
在国产手机厂商还在价格战和各种噱头中自嗨之时,华为手机已然转身向国际一线品牌挺进,三年多的时间,华为手机的成长出乎了太多人的意料。
在华为近三十年的成长,以及三大业务集团的发展中,华为出现过危机,但最终并没有偏离航道,这与任正非的管理思想有关系,更多的与华为的体系有关系。无论今天我们讨论华为决策层的轮值CEO制度,还是华为近期所阐述的“蜂巢”结构,其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通过全员持股形成的类似“众包+众筹”的制度体系,从而保证了华为高效的自我纠错能力和容错机制。
2014年至2015年间,华为消费者业务BG的多位高管离职,曾有同行问到是否会影响到华为手机业务时,我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对华为而言,走几个人,对华为的平台无伤筋骨,因为华为拥有太多名不见经传但能力超群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长期以来,华为的成长靠的不是个人的力量,它的发展完全依靠制度安排上的合理和先进性。
而正是在这种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华为用核心技术打穿一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又通过技术幅射将业务延伸到主要节点,深耕细做,并构建起一个与合作商、用户拥有共同利益的生态环境,我们今天看到的华为正是在完善着这样的一个产业生态。而在这个生态里,无论是云化战略还ICT基础架构,都透露出华为的节制和专注,而在技术层面,华为的激进和活力又显露无遗。
透过华为以“全联接”主线的业务结构,我们已经能够隐约看到未来华为的样子,一个以通信技术为核心、全产业链布局来拉动世界经济转型的技术巨人。
未来的华为是什么样子的?打个不恰当但相对容易理解的比喻,“爱立信+思科+三星”是什么样子,未来的华为就是什么样子。
————————————————————————
西域刀客,洞穿繁杂现象,给你呈现绝不流俗的观点。有理,有据,有温度。微信公众号:ITVoice。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为技术培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