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如何不上大别山,能打安朵斯歼灭战怎么打吗

挺进大别山前毛泽东与中野华野往来电文
我的图书馆
挺进大别山前毛泽东与中野华野往来电文
转贴:挺进大别山前毛泽东与中野华野往来电文&&&
23日毛泽东电报刘邓,陈粟谭〔2〕,华东局:   在目前情况下,为了确保与扩大已经开始取得的主动权,对军事部署建议如下:  (一) 刘邓对羊山集〔3〕、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4〕以东,亦不打平汉路〔5〕,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我们已令陈赓纵队〔6〕,并指挥太行纵队、五师、三十八军共七万余人,八月下旬出豫西,建立鄂豫陕边区根据地,吸引胡宗南〔7〕一部打运动战。  (二) 陈士榘所部〔8〕在未能出泗曲〔9〕与叶陶〔10〕会合,因而不得不出鲁西情况下,邱清泉吴绍周〔11〕两集团可能迅出鲁西,并可能集中行动,不利歼击。因此,陈唐应以一部钳制邱、吴,主力迅速行动,放手歼击陇海线上及其以北地区分散孤立薄弱之敌,扩大该区战场,钳制邱、吴于该区内,待其分散时相机歼其一部。陈唐不可轻出陇海以南,仅在必要时可临时以一部或大部出至陇海、新黄河、淮河之间机动。尔后,陈唐可往来陇海南北机动,并可以一部回至鲁南配合主力作战。  (三)叶陶两纵出闽浙赣,创立闽浙赣根据地。其步骤:第一步,于现地休整数日,迅速歼击泰安、大汶口、肥城、平阴、东阿、东平地区之敌,占领该区,以一个半月至两个月时间,在该区内(或在聊城)完成休息、补充、配备干部及政治动员;第二步,出至皖西,建立临时根据地;第三步,相机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临时根据地;第四步,至闽浙赣目的地。广东纵队受叶陶指挥随同南下,并请考虑组织东南分局,子恢、鼎丞、曾山〔12〕前往主持。  (四) 陈粟谭率鲁中主力并在刘邓到大别山后,指挥陈唐担负整个内线作战任务。陈谢集团〔13〕至豫西后受刘邓指挥作战。
27日粟裕回电陈粟为23日挺进大别山电报回电军委和刘邓,称目前华东、晋冀鲁豫能机动作战的国军为16个整编师,其中还要留下4-6个整编师担任一线守备兵力,真正能够机动者为10-13个整编师30个旅左右,如果能在内线再歼灭其机动旅10-12个,将对外线歼敌有极大便利。而要求得在内线歼敌是完全可能的,关键在于捕捉战机。此次刘邓在鲁西南歼敌,即完全证明在内线大量歼敌完全可能。陈粟还认为,迅速插入敌后作大发展能够逼敌迅速回头,减轻正面压力和解放军人民的痛苦,但完全没有根据地作依托,在目前之大规模作战是困难太大。基于这些理由,他们建议,再在内线作战一个月至雨季过去,解决了棉衣,然后南进便利较多。在大军未南下前,派出若干先遣队进入大别山及闽浙赣。
28日刘伯承电报。说因为作战没有立即回复。我们完全拥护所示方针,唯有如下困难。第一,南渡以后连续作战,消耗甚大,炮弹消耗殆尽,无法补充,新兵没有,俘虏多,争取补充至少需要20天。第二,原来打算第一步依托豫皖苏边区尚能保持后方接济,所以所带经费不足半月开支,到了南面即难生活,冬衣难发。分析战场情况后说:我们当前有敌10几个旅,战力均不强,山东敌难西调鲁西南,因此仍有内线歼敌机会,如果在陇海路南北机动2个月,再消灭其7、8个旅以上,则南下更少困难
毛泽东29日电报刘邓,陈粟谭,华东局,邯郸局,并告陈谢及彭:   各电均悉。(一)在山东敌不西进及刘邓所告各种情况下,刘邓全军休整半个月后,仍照刘邓原来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二)陈谢集团照原计划于八月出潼洛,切断陇海,调动胡军一部增援,相机歼灭之,以配合陕北之作战。该部亦与太行、太岳保持后方接济。该部是否远出伏牛、桐柏,依情况决定,有利则远出,不利则缩回河北。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三)两个月内山东全军仍在内线作战,两个月后准备以叶纵再加他部取道皖西或苏中, 相机出闽浙赣,两个月内派干部或小支队先去。
刘伯承30日电报电报这样说,连日我们再三考虑军委梗(23日)电方针,确好顷奉艳(29日)电,决心于休整半月后出动,以适应全局之需。照现在情况,我们当面有敌19个旅,至少有10个旅会尾我行动,姑我不宜仍在豫皖苏,而以直趋大别山,先与陈谢集团成犄角态势,实行宽大机动为宜。准备无后方作战。
不要老看刘伯承传,看看原始电报的前前后后。这样应该对跃进大别山了解的更加清楚了吧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中野二纵五旅到鄂豫军区教导旅】罗版
我的图书馆
【中野二纵五旅到鄂豫军区教导旅】罗版
& & & & & & & & & &【中野二纵五旅到鄂豫军区教导旅】
& & & & & & & & & & & 编著灵犀一指&
& & & & & & & & & & & &一、五旅诞生
& & 日,冀南指挥部发布大反攻命令,组织了前、后方指挥部。前方指挥部负责作战,司令员王宏坤,副司令员杜义德,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彭涛,副主任刘明辉。后方指挥部负责战争动员,配合党政机关发动群众。
& & 冀南部队组织了八个梯队:
& & 第一梯队:司令员孔庆德,政委王贵德,政治部主任李福尧,率二十二团、二十三团和路南支队;
& & 第二梯队:司令员雷绍康,政委周发田,政治部主任王进前,率十一团、十九团和冀鲁豫一分区一团;
& & 第三梯队:司令员高厚良,政委李福祥,政治部主任窦洪年,率三十一团和三分区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
& & 第四梯队:司令员胥光义、政委乔晓光,参谋长胡超伦,政治部主任冯子华,率四分区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
& & 第五梯队:副司令员何济林,政委江明,参谋长张西三,政治部主任贺亦然,率二十五团、二分区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
& & 第六梯队:司令员牟海秀,副司令员孙仁道,政委陈登昆,副政委刘福胜,政治部主任訾秀林,率二十七团、五分区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
& & 第七梯队:副司令员赵彩银,政委赵一民,副政委刘华清,参谋长刘明鉴,政治部主任曹中南,率二十八团、六分区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
& & 第八梯队:司令员赵健民,副司令员白云,政委许梦侠,副政委张希才,率二十四团、七分区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
& & 第一至第五梯队面向平汉铁路前进,其第一、第二梯队指向安阳;第三梯队指向永年、邯郸;第四梯队指向平乡、南和并配合第五梯队夺取邢台;第五梯队指向滏西及平汉线邢台、内邱。第六梯队向德石路衡水至德州段进攻。第七、第八梯队面向津浦路前进。第七梯队指向平原、夏津、禹城;第八梯队指向聊城、清平、搏平与第七梯队会合。
& & 9月2日,杜义德、孔庆德率领第一团、第十一团、第二十二团、第二十三团、第二十五团等五个团共六千五百人组成西进纵队越过平汉路,5日到达涉县地区。9月7日晋级鲁豫军区下达关于上党战役的作战第一号命令,决定彻底消灭侵占上党地区的之国民党阎锡山部队,以太行、太岳、冀南军区主力暂编为太行纵队、太岳纵队、冀南纵队参加上党战役。冀南纵队由冀南西进纵队改称,陈再道任司令员、杜义德任副司令员。7日,冀南纵队由涉县河南店地区出发,9日夜到达长治西北约十五公里的淹村地区。
& & 10月1日,冀南部队第十九团、二十七团、三十一团及三分区部队和太行军区部队一部,在王宏坤统一指挥下,对邯郸敌人发起攻击。4日解放邯郸城,歼敌两千余人。至此,冀南、太行两解放区连成一片。
& & 10月7日,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将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四个军区的主力部队,依次编为野战军第一、二、三、四纵队。二纵辖三个支队:
& & 孔庆德支队辖第一团、十一团、二十三团;主要是三分区部队组建。
& & 雷绍康、寇庆延支队辖第二十二团、二十五团、三十一团;主要是四分区部队组建。
& & 杜义德支队,后为周发田、牟海秀、王贵德,辖第十九团、二十六团、二十七团、二十八团;主要是六分区部队组建。
& & 日,邯郸东南成安县商城地区二纵五旅正式成立,辖十三团(原新八旅二十二团)、十四团(原新九旅二十七团)、十五团(原新四旅十一团)及旅直属队,共四千四百八十余人。
& & 第五旅旅长雷绍康 &政治委员寇庆延 &副旅长牟海秀 &副政治委员汪洪清 &参谋长陈中民 &政治部主任王进前 & 副主任李 飞;
& & 第十三团团长查茂德 &政治委员靳毅 & &副团长李宗田 & 参谋长刘景卿 & & &政治处主任徐清山;
& & 第十四团团长梁俊亭 &政治委员杨杰 & &副团长颜乐钊 & 参谋长刘仪 & & & &政治处主任 陈玉振;
& & 第十五团团长吕 &琛 &政治委员曹光岩 &副团长管玉田 &副政治委员马登清 & 政治处主任 田 涛。
& & 主力团是第十三团,原来是是一二九师新八旅二十二团,前身是筑先抗日游击纵队。
& & & & & & & & & & & &二、五旅南征
& & 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在鲁西南的鄄城县临濮集至阳谷县张秋镇之间,约三百里的战线上,强渡黄河,打响了鲁西南战役,迈出了挺进大别山的第一步,从而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整个鲁西南战役从6月30日至7月28日,历时二十八天,歼敌四个师部、九个半旅,共六万人左右。鲁西南战役时,刘邓大军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六四个纵队,共十三个旅十二万余人。
& & 第五旅旅长雷绍康、政委寇庆延、副旅长赵鹤亭、参谋长陈中民、政治部主任王进前;
& & 十三团团长吕琛、政委窦洪年、副团长刘墨卿、副政委李宗田、参谋长刘墨卿、政治处主任李文堂;
& & 十四团团长梁俊亭、政委杨杰、副团长熊家林、副政委马澄清;
& & 十五团团长黄家景、政委田涛。
& & 越过黄泛区时,二纵五旅是先头部队,正架桥时,敌人追来。五旅改为断后,当时剩下最后一个营几乎过不去。雷绍康带两个团赶过来阻击敌人,命令营长:“渡口由我们控制,你们赶快过。”
& & 进入大别山区后,立即实施战略展开。八月二十九日,二纵一部以摧枯拉朽之势,首次解放商城县城。成立了中共商城县委员会和县爱国民主政府,发布《告全县人民书》。县委书记耿万青,付书记王镜如,委员七人;县长胡庭生。属于鄂豫一分区领导。同时,商城、潢川、光山县交界地区,成立了白雀园工作委员会,王黎之任工委书记,属鄂豫二分区领导。
& & 在我军进入大别山区实施战略展开、初步建立地方政权的过程中,蒋介石先后调集三十多个旅的兵力于大别山区,企图趁我军立足未稳,将我军挤出大别山。九月初,敌滇军五十八师进至商城、固始地区。我军一部在河凤桥、高斛山一线与敌展开激烈战斗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后因后方供应缺乏等方面原因,主动撤离商城县城。
& & 二纵五旅旅部及所属十五团奉命与中共商城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进入商南太枫、新生两乡发动群众,筹粮筹款,开展山区游击战争。
& & 十月十二日,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发出“放手发动群众,创造大别山解放区”的指示,我野战军奉令将一部分主力地方化,每个给队抽出一个旅(三个团)作为地方武装。
& & 二纵五旅十五团留在商城,配合中共商城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开展地方工作。
& & 为了迅速地在商城扎下根,建立根据地。根据当时商城情况,五旅旅部以十五团和中共商城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在商南山区的太枫、新生两乡先后成立了八个区,每区以部队和南下地方干部为基础,吸收本地农民积极分子参加,成立区武装工作队,区长兼队长,区委书记兼指导员。深入群众,宣传大好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歼灭地主武装和地方乡保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
& & 商城南部新生乡是河南省伪保安第三旅付旅长张旭东和原伪县长顾敬之的老窝,地富、土顽势力较强。我军初到此区,缺乏群众基础,加之又远离后方,军需物资的供应一时无着落,生活甚为艰苦。粮食、油盐都不能按时供应,有时弄不到只好以野菜野果充饥。干部、战士都自己学补衣鞋和打草鞋,有时还自己舂米磨面。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中,我军发扬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踏遍商南山区,深入群众,访贫问苦,扎根串连,建立群众关系,对社会民情有了初步的了解。经过一个时期的艰苦工作,群众思想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有的积极参加革命工作,有的自觉为我军暗地送信引路,隐蔽伤员;有的主动为我军搜集情报,及时报告伪军和乡保队的行踪;甚至有的带领部队到地主豪绅家打粮,军民关系逐渐建立起来。
& & 进了大别山,除了打摆子、腹泻,疥疮又是对部队的一个严重威胁。南方天气潮湿,加上日夜行军作战,泥里爬,水里滚,露宿荒野,身上没有十的时候,更谈不上卫生条件,不少人染上了可怕的疥疮。
& & 第二纵队第五旅第十五团从团长到司号员,几乎人人都没逃过疥疮的折磨,夜间奇痒无法人睡,白天行军一个个哈巴着腿,走一步挠三挠,“吱吱哇哇”像一群猴儿。这队伍怎么带?团长黄家景听说商城附近有个温泉,叫“汤泉池”,泉水含硫量很高,可以治愈疥疮,就和政委田涛商量,集中全团兵力打“汤泉池”。
& & “汤泉池’北面的山头驻着敌保安团的两个连,平时强征往来行商的税款。那天拂晓,第十五团发起突然袭击,冲锋号、步枪、机枪一起响,战士们端着刺刀往上冲。敌人不知解放军的真实意图,以为来抢税款,赶紧扛上钱箱撤回商城,边逃边琢磨:这支共军也怪,光打不追。
& & 第十五团占领了制高点,全团三个营轮流掩护,脱光了就跳温泉。一天之内,每人平均洗了两三遍。夕阳西下,“战斗”结束,撤出“汤泉池”,脚步轻快,人也像个人样了。
& & 如今到了商城,上年纪的人还记得,刘邓的十五团在这打过一场“澡塘子战役”。
& & 第二纵队指战员经过两个月的作战锻炼,对大别山地区的气候、环境已基本适应。但冬季将至,天气变冷,御寒问题迫在眉睫。为保证指战员能穿上棉衣,第二纵队从商城南下时,陈再道就指示部队要早做准备、早筹措。纵队机关、各旅、团,每进占一处城镇,首要任务是筹购布匹棉花。部队缺少钱,就采取立字据写欠条的办法解决。在黄梅、宿松地区备齐了布棉,分给了部队。领到白布和棉花后,各部队根据当地条件,有的送到染布作坊染,没有染坊的就自己用稻草灰染一染,在当地群众帮助下,从司令员到战士动手制作棉衣。经过十多天的赶制,部队终于穿上了自制的冬衣。
& & & & & & & & & & 三、五旅到鄂豫
& & 日,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发出“放手发动群众,创造大别山解放区”的指示,刘邓野战军奉令将一部分主力地方化,每个给队抽出一个旅(三个团)作为地方武装。二给五旅十五团留在商城,配合中共商城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开展地方工作。
& & 日,鄂豫区党委、行署和军区在南冲正式宣布成立。王树声任军区司令员,郭天民任军区副司令员;段君毅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刘子厚任区党委副书记兼行署主任。刘邓大军已在大别山实行战略展开,把第一批南下干部一八五八人分配到大别山地区,建立各级基层政权,并抽调了两个旅部、九个整团、三个教导团(多系干部),以及原五师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一部分游击队,一共二万余人组成鄂豫军区部队,军区下辖五个军分区。
& & 为了迅速地在商城扎下根,建立根据地。根据当时商城情况,五旅旅部以十五团和中共商城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在商南山区的太枫、新生两乡先后成立了八个区,每区以部队和南下地方干部为基础,吸收本地农民积极分子参加,成立区武装工作队,区长兼队长,区委书记兼指导员。深入群众,宣传大好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歼灭地主武装和地方乡保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
& & 商城南部新生乡是河南省伪保安第三旅副旅长张旭东和原伪县长顾敬之的老窝,地富、土顽势力较强。我军初到此区,缺乏群众基础,加之又远离后方,军需物资的供应一时无着落,生活甚为艰苦。粮食、油盐都不能按时供应,有时弄不到只好以野菜野果充饥。干部、战士都自己学补衣鞋和打草鞋,有时还自己舂米磨面。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中,我军发扬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踏遍商南山区,深入群众,访贫问苦,扎根串连,建立群众关系,对社会民情有了初步的了解。经过一个时期的艰苦工作,群众思想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有的积极参加革命工作,有的自觉为我军暗地送信引路,隐蔽伤员;有的主动为我军搜集情报,及时报告伪军和乡保队的行踪;甚至有的带领部队到地主豪绅家打粮,军民关系逐渐建立起来。
& & 一九四八年二月,为进一步密切军民关系,五旅政治部颁发了“三不,四要,五不走”的群众纪律。即不打人骂人,不调戏妇女,不拿群众财物;要做宣传工作,要帮助群众劳动,要尊重当地风谷习惯,要保护工商业,买卖公平;地不扫净不走,水缸不满不走,门板未上不走,借物未还不走,损物未赔不走。经过全体干部的认真对照执行。深得群众的好评,军民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
& & 当我军逐渐在商南区区扎下根时,国民党匪军和商城县地方反动武装视其为眼中钉,内中刺,千方百计地寻机对我这一初建的新区进行袭扰。多次采取进行晓袭,突然围攻我县、区政府和分散在各区的武装工作队。我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一次又一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从而巩固发展了县区政权。
& & 一九四八年三月,我刘邓大军主力转移淮北后,整个大别山形成敌强我弱的局面,我县进入艰苦坚持阶段。针对形势的变化,二纵五旅十五团和中共商城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将分散在各区的武装工作人员适当集中,组成南、中、北三个集团。不久,又编为南、北两大集团,以集团为单位统一在邻近的几个区内游击活动。
& & 麻城属鄂豫军区第四分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李友九,专员王克文,军分区由六纵十六旅四十八团、十七旅五十一团及纵队教导团组成,司令员张体学,当时麻东县大队由六纵十七旅五十一团三营(辖第八连、第九连)组成,大队长白万顺,政委任爱生,约三百支枪。麻西县大队由六纵补充团、“抗大”的一个大队和纵队教导团组成,有三百多支枪,大队长是五十二团团长于振河、副大队长赵天云(1948年2月赵天云调麻东县任副指挥长),政委张振兴。麻东、麻西两县的县委领导核心形成后,即在各区建立了武装组织——区干队。每个区干队人数三五十人不等,由部队统一发枪,深入各地开展工作,配合部队打仗。地方武装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进攻,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1947年冬,敌军一个营三百余人窜入垸店骚扰,乘马区干队立即与林店革命武装联合行动,激战半日,毙伤敌十余人,最后将敌人赶回白区。11月,麻城地区的土地改革开始由点到面逐步展开。麻东县首先在黄市、东义洲实行土改。至12月底,全县已有八十一个村垸初步完成。
& & & & & & & & & & & &四、教导旅诞生
  1948年2月下旬,为了机动歼敌,刘邓大军主力由大别山地区向淮河以北地区转移。主力北移前,邓小平找王树声、段君毅和刘子厚等谈话,要鄂豫军区部队独立坚持。
  为坚持大别山,2月23日中原局发出《关于开展大别山游击战争的指示》,要求大别山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应提高广大军民的斗志与胜利信心,健全各级游击兵团,改进游击战术,开展更加广泛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2月28日,鄂豫区党委也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坚持原有地区,在战术上采取宽大机动,在组织上由分散填补转为有重点地开辟地区,强调克服右倾思想,整顿组织,紧缩机关与地方工作,适当集结兵力,提高战术水平。
  刘邓主力北移后,月国民党军以20多个旅的兵力配合地方武装,对鄂豫、皖西军区进行疯狂的“扫荡”和“清剿”。3月初,国民党军以整编第七、第二十八、第四十八师配合地方武装,首先对大别山南部的鄂豫军区第四、第五军分区进行“扫荡”。其办法一是巩固点线、扩大占领区,以团、营甚至连为单位在大别山腹地建立据点,恢复保甲制度,大力培植地方武装,实行“驻剿”与“分区清剿”。
& & 在国民党正规军的扶植下,鄂豫区国民党乡保武装乘机发展到四万多人。这些乡保武装成为国民党正规军的耳目和爪牙,对解放区危害极大;二是强行“筑寨并村”,驱赶群众集中,制造无人区,并辅以政治诱骗,借以孤立解放军;三是采取所谓“反复合围”、“纵横扫荡”、“分区合围”、“奇袭捕捉”等战术,妄图将鄂豫军区部队就地歼灭或驱向淮河以北。
  在国民党军的血腥镇压下,罗田、黄冈等县的农会组织垮得所剩无几,礼(山)东的禹王城和新县浒湾、箭场河一带十室九空,(黄)安北、麻(城)东等地很快变成了无人区。鄂豫区各地武装力量共损失了五千人。不少优秀干部,如英山县委书记谭扶平、黄冈县军事指挥长彭超、广济县县长张凤林等光荣牺牲。短短的几个月内,中共黄安县委书记徐锡璜,新县县委书记王光立,豫南中心县委书记朱立文等十几位等十多位县委书记遭捕杀,上百名县区乡干部遭捕杀或暗杀。
& & 老战士李体静回忆说:1948年元月上旬,整编二十五师、整编四十八及七师计五个旅的兵力先后向我一分区进行频繁扫荡,相继占领了地处大别山各县城,接着实行重点驻守和分区清剿。在此期间,敌人在一分区有五至八个旅的兵力。同时,地方封建势力也纷纷成立土顽武装,几乎每个乡都建立了乡保队,发动气焰十分嚣张。当时,我一分区二十团、基干团和各县武装力量,总数只有三千人。敌人兵力十多倍于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十分悬殊。敌人在军事围剿的同时,积极利用地主、恶霸、反动势力。恢复其保甲统治,通过各种手段欺骗、威逼群众,大肆捕杀我地方干部和积极分子,仅岳西县我农会干部和积极分子就被杀害百余人,区长李单堂牺牲后被敌人割下头来挂在县城“示众”。乡长储德才的十二岁儿子也被敌人用刺刀刺死……那段岁月特别艰苦。我军初到大别山区,群众对我们党的政策还不了解,再加上盘踞在山区的一些国民党的残兵,我们开展工作十分困难,没有一天不打仗,没有一天不爬山,没有一天能吃饱,没有一天能睡个安稳觉。没有吃的,就挖野菜充饥,没有衣服,就去外面买好布料裁好让战士自己缝,没有染料,就用稻草灰把衣服染成军装的灰色。部队只好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把大队分成小队,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来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用实际行动教育老百姓。慢慢的,我们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有一次,李体静和几位战友在太湖县一个山村里寻粮遇到了一位老大娘。老人开始不理不睬,但听说他们是八路军后,就把自己家仅有的一些粮食从地下挖出,交给了他们。李体静说“我们哪肯收呀,知道当时正是粮食青黄不接的时期,如果把粮食全部拿走,老大娘一家肯定要挨饿。看到我们拒收,老大娘生了气,在实在无法的情况下,我们只好接受了一半粮食。
  1948年3月到5月是大别山斗争最为艰苦的时期。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鄂豫区各级党委组织和地方政权被迫转入地下,全区部队多被压缩在山区,昼夜与国民党军周旋,极度疲劳,加之财政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武器弹药得不到补充,许多干部战士在反“扫荡”中,冬天穿不上棉衣,赤脚爬山涉水,但仍与国民党军作战;有的小部队在单独作战中,吃不上油盐和蔬菜,只好采食野菜野果充饥。
& & 王树声、段君毅、刘子久召集张体学、寇庆延、罗厚福、易鹏、程鹏、桂林栖、肖德明、刘明榜等开会研究对策。4月初,六纵十六旅政治部主任傅甲三和郑铎、刘敏带领罗(田)麻(城)两县的县大队辗转到达商城县的长竹园,找到鄂豫区党委和军区领导机关。
& & 为集中力量,形成拳头,王树声和段君毅研究决定,将罗麻县大队改编为罗麻独立第十团,将麻西县大队改编为麻城独立第十一团。
& & 第四军分区从六纵十六旅四十八团调两个连和刘邓司令部警卫三连,同罗田、麻东县大队各一部,在长竹园合编为罗麻第十团,团长郑铎、政委傅甲三、副政委谭申平,约五百余人,活动于麻罗边境;麻西县大队及各区干队与原六纵教导团合并,成立了麻城第十一团,团长于振河,政委张振兴(兼)。不久,根据斗争需要,又将工作队员编在—起,组成干部队,跟独立团一起行动,专在麻城西北部坚持游击战争,打击敌人。
& & 在改编大会上,王树声鼓励大家说:“坚持大别山就是胜利!”“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
& & 5月,为集中主力作战,王树声将原六纵十八旅第五十三团(原第五军分区的武装)、一纵十九旅第五十五团(原第三军分区的武装)组成教导旅(第五十三、第五十五团分别改称第一、第二团),以昌炳桂为旅长、李士才为政治委员;王树声对各军分区的部队进行了必要的整顿,每个军分区组织三个团,全区先后组织了十五个丙等团。
& & 三分区司令员罗厚福将原来的罗礼经光独立团和部分被抽调的县大队组成鄂东独立旅,下分七、八、九团,并由独立旅下派干部到各县组成新的县大队。罗厚福、谭政、肖德明、黄宏儒等几位担任旅首长。这支队伍,主要是由原来的罗礼经光留守部队地方武装组建而成,虽然有三千人,共三个团,但部队组建匆忙,战斗力不是很强。
& & 鄂东教导旅旅长张体学率领第一分区主力,在蕲春、广济一带与敌周旋,先后歼敌两千多人。教导旅主要是由原刘邓大军的留守部队和原独二旅部分战士组成,这是一支战斗力较强的队伍。一年来,张体学率领教导旅转战几个县市,与敌作战二十多次,歼敌几千人,到了1949年春天,教导旅已经发展到五千多人。由于战争的需要,鄂豫军区对大别山的地方武装进行了整编和扩编,将鄂东教导旅扩编为鄂豫军区独立师,决定张体学任师长,寇庆延任政委,李震宇任政治部主任。
& & 鄂豫军区抽出五旅旅部及十五团主力和十三团组成鄂豫军区独第三旅(后改为教导第三旅)。关于教导旅的称谓,当时有人提议应称独立旅。但王树声认为,在红军时期独立旅不如教导旅的战斗力强,称教导旅在群众中的影响更好。教导旅的称谓就这样确定下来。从此教三旅随鄂豫军区在大别山区腹心地区的商城、麻城、金寨等县开展较大范围的游击,掩护在我县的武装力量继续坚持商南地区武装斗争。
& & 6月中旬,国民党派出三个团另两个营的兵力,从金寨、商城、麻城三个方向分进合击我商南根据地军民。在这紧急情况下,鄂豫军区司令员王树声令我县党、到此为止、军转移外线,保存有生力量,以待时机再返商南。于是我县党政军旋即从枫香树、余子店出发,经苏仙石向北越过商(城)、叶(集)公路,巧妙地跳出了敌人的合击圈,进入商(城)潢(川)固(始)三县边境平原地带进行休整,坚持武装斗争。为便于在这一地区开展工作,临时成立了商潢固民主县政府,张挺同志任县长。布告安民,发动群众,筹粮筹款,补充兵员,积蓄力量,准备迎接新形势的到来。
& & 8月29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发出指示,进一步明确了各军区部队的隶属关系,指出:“在军区初建时,由诸野战军调拨出来的部队,由于其隶属关系尚有未完全交割清楚者,以致许多拨入军区范围之部队,常以军区系统不能满足他们的某些要求而闹独立性,甚至有动辄以‘回野战军去’等语相要挟。而某些相关野战军,则对这种调拨出来的部队发生不正常的拉扯关系,如私自拨给一些东西、维持其原有隶属情感等,便更助长了这些部队不安于在军区工作的情绪和归队思想,松懈军事斗争很大。”为此决定:“凡已拨归到军区之诸部队和干部,即解除其与原野战军之隶属关系,归入军区系统之建制,不得发生不正确之拉扯事情。”这一指示对稳定鄂豫军区部队的情绪,进一步开展军事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 & 8月下旬,鄂豫区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对军区前一时期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指出全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打胜仗,争取大别山形势的根本好转。
& & 为完成这一任务,会后王树声又将教导旅改称教导第一旅,并抽调第一军分区的二纵五旅第十三和第十五团组成教导第三旅(第十三、第十五团分别改称第七、第九团),以雷绍康为旅长、寇庆延为政治委员。至此,鄂豫军区掌握了两个旅四个主力团的机动兵力。
& & 9月,形势日趋紧张。为粉碎敌人的“围剿”,坚持在金寨县的我军十四团一部和在商城的十五团一个营及地方干部,合编为“金商支队”,十五团团长黄家景任支队长,黄旭华任付支队长、罗丰、林木森为付政委,张泰升为参谋长。在商城、金寨两县较大范围内坚持斗争。
& & 由于济南、澄合战役的胜利及华东、中原野战军准备发起淮海战役,国民党军将“扫荡”大别山的主力大部北调,在鄂豫军区第一、第二军分区境内,仅留第五十八军新十师守备潢川、固始、光山、商城等地,以地方武装守备次要据点。
& & 守备新县县城的国民党地方武装仅有六百余人。
  为打破国民党地方武装依托工事守备县城的计划,扫除其在大别山心脏地区的重要据点,王树声决定首先打下新县县城,并部署如下:教导第一旅于10月7日早晨由固始张家及界岭双庙关附近出发,急行军六十公里赶至新县城南,于8日早晨由南向北攻击,同时防止守军向东、东北以及西南逃窜;第二军分区主力同时由北向南攻击,并防止守军向西逃窜;教导第三旅于8日12时前进至浒湾东南余冲、蔡树凹地区,构筑工事,阻击可能由潢川、光山、固始方向增援之国民党军;第三、第四军分区部队佯动,分别钳制黄安、麻城之国民党军。
  10月8日3时,攻城战斗打响。第二军分区部队率先攻入北关,并攻占了城西石头菩萨山两个山头的地堡群,因教导第一旅未能及时配合,随即撤出北关。教导第一旅第一团由于准备器材、问询情况,因而延误了攻城时间,至拂晓才发起攻击。后发现守军正面工事坚固,第一团即改由城东南角沿河侧攻击,因准备器材不够,连续发起数次攻击,均未奏效。黄昏,守军乘隙向西突围。第二军分区部队又从北关突入城内,歼其后尾一部。至此,新县城宣告解放,共歼灭守军208人。新县城的解放,不仅使新县的国民党乡保武装失去依靠,纷纷插枪隐蔽或缴械投降,而且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情绪,推动了地方工作的开展。
& & 新县战斗后,国民党军不甘心失败,寻求报复。10月13日,国民党军第五十八军新十师第二十九团第二营与潢川、光山两县保安团及从新县逃出的乡保武装共一千余人,由潢川出动,次日进至光山附近。王树声率领教导第一、第三旅进至光山以南的泼陂河地区,在椿树店以南构筑工事,严阵以待。15日上午8时,国民党军进至光山以南的草鞋店与鄂豫军区的侦察部队接触,随后以主力向椿树店教导第三旅第九团阵地进攻。在王树声的指挥下,教导第三旅第七、第九团配合作战:第九团在第七团的侧击下,连续挫败国民党军的数次猛攻;之后第七团在第九团的积极支援下,又打退国民党军的两路迂回。至下午三时,国民党军开始撤退。王树声指挥部队直追至椿树店。此战共歼灭国民党军及乡保武装二百余名,缴获迫击炮一门、各种枪七十八枝、炮弹八十五发、手榴弹二百多枚。经过此战,教导第一、第三旅在王树声的指挥下,士气饱满,愈战愈强。
& & 11月,淮海战役开始后,屯集在平汉线上信阳的黄维兵团十多个师相继向华东抽调,原在大别山的桂系敌军也部分调至武汉周围的巩固防区。不少原来由国民党重兵驻完成的县城,现在由原部队留下一个团或一、两个营,再配以地方保安团队防守。商城的敌军也不时来回抽调。
& & 11月上旬,盘踞在商城的五十八军一一三师(原五十八师改编)二十八团调往它地,城内仅有伪县自卫队防守。鄂豫军区根据这一形势的变化,决定乘虚收复商城。八日夜,军区教异旅在“金商支队的配合下,由固始段集地区出发,再克商城。守敌伪县政府及其自卫队闻风向南逃窜,一部被我军追歼,一部分散潜逃深山,缴获机枪、电台等大批战利品。战后,鄂豫军区首脑机关进驻商城南关扒字街。商城城内,群情安定,各业如常。十二日,军民代表欢聚一堂,举行祝捷大会。庆贺商城再次解放。
& & 二十三日,敌一一三师和伪省保安十三团纠合一起,复向商城反扑。我军主动撤出县城。二十八日,该敌又以主力北陷固始,留下二十八团驻守商城。鄂豫军区采用“围魏救赴”之计,创造歼敌战机,先挥师西进潢川,威胁敌一一三师老巢,诱使固始之敌返潢固守;再以优势兵力围攻商城。三十日傍晚,军区教导一、三两旅主力迅速点领城西陶河沿岸的老猫寺、西岗子、陡山等高地;“金商支队”占领城东南大、小裴山;拟一军分区部队在城东北方向配合。五时许,攻城开始,战斗异常激烈,至次日凌晨三时攻入城内,敌大部被歼。一部溃逃。是役共歼敌六百余人,其中生浮敌营长以下官兵四百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 & 至此,商城宣告最后解放,彻底结束了国民党在商城的反动统治。中共商城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迁至城内。鄂豫区党、到此为止、军首脑机关亦复驻商城,并在城内蔡巷出版了《鄂豫报》,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当时全国的战争形势。在雩娄高中的基础上创办了“鄂豫公学”,培养了大批党、到此为止、军干部。
& & 县城解放后,中共商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在鄂豫区首脑机关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了县、区、乡党、政、建设,罗丰任县书记兼县长,以原“金商支队”为基础,成立商城县大队,大队长黄耀华、政委张挺。同时,将全县重新划为八个区,各区成立了区委和区人民政府及区队。在加强党政军组织建设的同时,商城县、区党、政机关及武装积极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队,配合鄂豫军区部队和第四野战军南下留下的一二六师部队,在全县四乡开展剿匪斗争。根据残存的地方反动武装多数化整为零、隐没深山或潜伏在群众中进行活动的特点,我乃采取军事清剿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土匪内部分化瓦解。经过半年多的剿匪斗争和政治攻势,剿灭和瓦解了分布在全县的大小股匪十数股,计五千多人。至建国时,商城已基本肃清了残匪,根除了匪患。
& & & & & & & & & &五、五旅结局
& & 日,重建中原军区,雷绍康任鄂豫军区(日在黄岗以北地区成立)教导第三旅旅长兼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 & 1948年底,刘邓大军撤出大别山,北上准备淮海战役。五旅改编为独立师,雷绍康任师长。下辖三个团,改属鄂豫军区,留守大别山区坚持斗争。独立师与其他兄弟部队在大别山钳制了国民党白崇禧部二十万人,有力地配合、支援了淮海战役。由于雷绍康的独立师灵活机动,与敌周旋,死死地拖住了敌人,使国民党军畏之如虎,恨之入骨。贴出告示:“捉住雷绍康,赏银元三千。”
& & 1949年春,二纵编为第二野战军第十军,三兵团副司令员杜义德兼十军军长。陈再道任河南军区司令员。
& & 1949年1月中旬,王树声与段君毅根据中央军委日《关于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将教导第一、第三旅改为独立第一、第三旅。
& & 1949年4月,第十军参加渡江作战。
& & 1949年6月,按照野司命令,第十军将三纵八旅留在皖西地区坚持大别山斗争的马忠全皖西独立师编入第十军建制,番号为三十师,已于2月18日归建的原五旅十三团编为三十师八十八团。
馆藏&9403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