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能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吗

比特币能否成为一般等价物?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2被浏览511分享邀请回答赞同 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比特币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_网易财经
比特币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从学说史来看,并不是新鲜事儿,它的本质是货币发行的私有化或货币的非国家化,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哈耶克很多年前就提出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费里德曼也有过类似的建议。但他们的意见只是一种理论分析工具,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很难操作,而且现代经济越来越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次金融危机及其应对就是很好的证明。货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现代国家和政府赖以存在的基础,又怎能私有化?比特币不具有价值基础;价格剧烈波动;缺少各国货币当局的支持,这是比特币成不了世界货币的三个基本原因。从4年前第一枚比特币诞生至今,比特币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不少争议。各方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比特币该如何定性,它能不能成为货币乃至未来成为国际货币。刚刚过去的2013年,比特币在我国备受热捧,不仅价格飙涨,更被有些分析评价为是“对现行货币体系的不小的挑战”。2013年12月初,人民银行联合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指出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随后,比特币价格应声下跌。新年伊始,1月4日,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在其网站上宣布不承认比特币为合法货币,还促请民众对其存有的风险保持警惕。事实上,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韩国、泰国、印尼和挪威等国家也陆续针对比特币交易活动表明立场,皆不承认比特币成为市场流通的货币。与此同时,有消息称,今年1月,全球首款比特币ATM Robocoin进入香港和台湾市场。相关公司还计划在欧洲、加拿大和美国的更多地区推出比特币ATM。一方面是相关监管当局的“表明立场”,另一方面是比特币全球布局的高歌猛进,比特币到底该如何定性,其未来发展势头如何,再次引来各方关注。近日,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以个人名义发表署名为《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以比特币为例》的文章,强调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也难以成为货币。他认为,比特币缺乏国家信用支撑,难以作为本位币履行商品交换媒介职能。现代信用货币(纸币)代表的是国家信用,实际上代表全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易。只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国家法律的强制力就能赋予公众对本位货币的信任。而比特币不仅自身没有价值,也没有国家信用支撑,没有全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易作为保证,因而不具有货币的价值基础。此外,比特币没有法偿性和强制性,流通范围有限且不稳定。比特币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很难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其次,比特币数量规模设定了上限,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他认为,比特币有限的数量与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和商品流通之间存在矛盾,若成为本位币,必然导致通货紧缩,抑制经济发展。数量的有限性也使得比特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大打折扣,更容易成为投机对象而不是交换媒介。第三,比特币缺少中央调节机制,与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不相适应。盛松成认为,比特币没有集中发行方,容易被过度炒作,导致价格波动过大,无法成为计价货币和流通手段,需要换算成本位币才能支付;比特币也不受货币当局控制,难以发挥经济调节手段的作用。在文章结尾部分,盛松成还明确表示,货币与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不是纯粹的技术产物。只要现代经济社会组织形态不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就将存在,比特币以及其他虚拟货币就成不了一国的本位币,从而也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不过是技术至上主义和绝对自由主义者的乌托邦而已”。而对于比特币的兴盛及其意义,盛松成解释为,“比特币的出现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对信用货币条件下通货膨胀的忧虑。各国央行应该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调控货币供应,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撰稿期间,本报记者就比特币相关问题再次连线盛松成。他在采访中再次强调:“比特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只能是本位币。”盛松成表示,“从货币学说史来看,比特币并不是新鲜事儿,它的本质是货币发行的私有化或货币的非国家化,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哈耶克很多年前就提出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费里德曼也有过类似的建议。但他们的意见只是一种理论分析工具,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很难操作,而且现代经济越来越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次金融危机及其应对就是很好的证明。货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现代国家和政府赖以存在的基础,又怎能私有化?所以我使用了‘乌托邦’这样的词汇。”“在我看来,技术取代不了国家属性。任何数字货币只能是本位币的实现形式。所以,电子货币会发展,虚拟货币是乌托邦。”盛松成表示,“只要现代国家存在,虚拟货币就成不了货币。很多人忽略了货币背后的国家属性和社会属性,还以为货币只是个自然体。”
对于比特币未来的发展前景,一位接受采访的商业银行分析人士表示:“比特币交易作为一种互联网上的商品买卖行为,普通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拥有参与的自由,这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发展空间的。目前鉴于比特币对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尚未产生什么影响,而且从发行技术上看,它似乎还具启示意义,所以不少央行对此持观望态度。”但至于比特币未来能否担纲货币重任、甚至国际货币,该分析人士表示“并不看好”。他表示,“即使有国家想把比特币作为世界结算货币,但它是在私人手里,价格又剧烈波动,成得了国际货币吗?而且其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前提是,各国当局皆承认它的货币属性,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盛松成也表示,“比特币不具有价值基础;价格剧烈波动;缺少各国货币当局的支持,这是比特币成不了世界货币的三个基本原因。”
本文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牛娟娟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2018,到底该不该投资比特币?
来源 / 解题者(ID:imjietizhe)
上次在年终总结时我提到我去年的一些投资,我顺口提了句:「比特币是我赚不来的钱。」 于是前几天有个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么说,我稍微解释一下背后的逻辑,顺带回答几个关于比特币的问题。
什么是比特币
鉴于网上有不少科普文章,我就不鼓励伸手党的行为、不在这里详细介绍比特币了。
我之前录过个小视频,对比特币做了个稍微通俗点的解释,有兴趣的人可以直接百度百科「区块链」词条,可以在秒懂百科的视频里头看到我油腻的妆容。
未来比特币的定位是什么?
业内对比特币未来的定位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希望它未来可以成为流通货币,比如上街买买买的时候直接用比特币就可以结算。
有的人则把它当作另类投资的一种,类似于贵金属,他们会把比特币类比为黄金。
有的人则只是把它当作是区块链技术或是货币流通机制的试验田。
还有的人则不是很关心它到底本质是什么,只关心能不能帮自己赚到钱,我估计这类人可能占多数。
想要把比特币当作流通货币的想法目前看来并不可行。
如果你读过我的新书《无现金时代》,你可能会记得,货币有四大功能:
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充当一般等价物)
价值尺度(Unit of account,用以标价)
储藏价值(stored Value,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化为未来的购买力)
延期支付标准(Standard of Deferred payment,用于支付债务等非即期交易)
比特币剧烈的波动性让它没法很好地发挥「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功能。
之前微博流行过这么一个笑话——
「一个小男孩想向他有投资比特币的爸爸要一枚比特币当生日礼物。爸爸:“什么?你想要 18,933 美元?17,533 美元可不是一笔小钱啊!你到底需要 11,589 美元这么多钱干嘛?”」
显然要用比特币来结算或标价都不是一件很明智的事情。
此外,比特币每过 4 年产量减半,到 2140 年总量将达到 2,100 万个,并且不再增加,它是一种通缩货币。
通缩即通货紧缩,是跟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我们知道央行印钱会引发通胀,钱会越来越不值钱,通缩则是相反的情况,钱会越来越值钱。
这个特性让它具有天然的「储藏价值」,然而却让它不能很好地发挥「延期支付标准」的功能。
试想一下,如果你打算借 50 个比特币用于贷款买房,假设现在的价格是 6 万人民币,你知道它是通缩货币,之后只会越来越贵,可能明年就是 60 万人民币了,你还会用借比特币来买房吗? 同样因为通缩属性,大家预期中比特币会升值,于是便囤着比特币不拿来投资消费,经济自然是没法发展了。
结论是,比特币很难作为主流流通货币。
个人比较倾向于把比特币当作贵金属,类似黄金白银。
比特币和贵金属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基于某个群体的共同信仰而变得有价值,稀缺、有限,可分割。
我该不该投资比特币?
这取决于你的投资哲学。
我是个价值投资的忠实拥趸,一个东西价格偏离其内含价值过多,则有投资机会。
所以上次我说,比特币这个钱我赚不来,因为它和我的投资体系是不相符的——货币或是贵金属的价格不能很好地反映它们的价值。
货币创造的价值只有支付价值本身,可以用来促进经济交易发展,贵金属主要价值则集中在美学价值,工业价值也比较有限(比特币可能连这个价值都没有)。
所以无论我们把比特币当作是货币还是贵金属,都很难对其有正确估值。
那比特币的价格既然不是由价值决定,那由什么决定呢?
这其实是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啦——供需关系决定价格。
既然我们知道比特币的供给是恒定的,那我们主要来看看需求。
我们前面也论证了比特币作为流通货币的不合理性,且支付有多种替代手段,它很难成为主流的流通货币。 所以目前它的支付价值主要体现在灰色黑色产业,像以前的丝绸之路,或是用来绕开外汇管制。根据 Global Financial Integrity 的估算,非法产业交易(包括毒品、武器、造假、非法捕捞、贩卖人口、走私野生动物、人体器官、文物等等)每年大概有 1.6 万亿 到 2.2 万亿美元的交易额,平均日交易额大约是 44 亿到 60 亿美金,就算所有交易都用比特币来结算,这样的市场撑得起目前比特币 2,000 亿美元的市值吗?我有点怀疑。
甚至,因为比特币价格波动剧烈,加上高昂的交易成本,且账本完全公开不匿名,灰色黑色产业交易大多也开始专用门罗币等匿名货币了。
那是什么在支撑着比特币目前的高市值呢?
这里我要提一个被称作「20世纪全球最精彩的营销骗局」的案例——钻石。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A diamond is forever)是我从小就常听到的广告。我问了几个小伙伴,发现这个广告背后的钻石巨头 De Beers 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这在我读大学时可是很经典的商科案例。
100 多年前,钻石产量特别少,每年也就几公斤,只有在几条印度河流和巴西丛林里找得到。然而到了 1870 年,南非 Orange River 发现了一个超级大的钻石矿,产量可以用顿来计算。供给上来了,钻石本身又不具备使用价值,价格掉下来也是迟早的事情。
于是南非钻石矿背后的英国金主爸爸们联合起来成立了 De Beers,通过控制钻石产量来控制钻石价格。背后逻辑跟石油输出国组织控制石油产量是一样的。
在 1900 年前后,De Beers 控制了世界上超过 90% 的钻石生产,时至今日,它依然控制着超过 30% 的市场份额。
把握了供给端,De Beers 在需求端也投放了大量资源。
通过大量的广告投放,De Beers 硬生生地把一个没啥工业价值的碳单质描绘成了财富、权力和爱情的象征。除了电影植入和明星广告,De Beers 还让媒体写了一堆软文,强调名人们送给他们爱人钻石的大小(当然现在也是,比如明星的订婚戒指有多少克拉通常都是一个常被娱乐媒体热炒的话题)。
需求是可以被硬生生创造出来的。
从这个角度类比一下比特币的供需关系,你自然也不难理解了——
从供给端来看,最早的那批炒币玩家控制着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比特币,加之其通缩的属性,市场上真正流通的比特币其实不多。
这跟 De Beers 控制钻石产量其实异曲同工。
控制供给还有另一层意思——对于「万币侯」(持有币量超过 10,000 个的人)而言,所有的比特币财富只是纸面财富。如果你想把所有比特币在一天内全部抛售,你很难不影响市场价格。
从需求端来看,现在比特币的很多需求其实都是由媒体激发的。通过控制供给炒高币值,再用「资产倍增」来吸引媒体的大量曝光,吸引大家眼球后,再通过网课、论坛等方式对普通投资者进行转换,创造了投资需求。
过去一段时间我参加过不少互联网金融的局,发现去年新加入战场炒币的投资者们,很多连侧链、SegWit、软硬分叉之类的名词概念都不了解,只是抱着投机的心态进入这个市场。
比特币的需求创造跟 De Beers 的猛砸广告也没啥两样。
所以在过往一年比特币奇迹式地暴涨也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结论有二:
1. 比特币本身没有创造价值,你从比特币投资里头赚到的钱都是后来者的钱。
2. 只要大量持币的比特币玩家联合起来,操纵市场价格并不是一件难事。
从结论 1 来看,比特币和庞氏骗局确实没有很大区别。
上次跟某币网的增长负责人喝酒聊天,我聊到了结论 1,她反驳道:「炒股不也是一样吗?你觉得 A 股最后是谁接盘?」
我:「公募基金,当然最后还是散户、普通投资者。但长远来看,股价增长还是依托于企业价值本身的增长,你投资了公司,它生产产品、提供服务,为社会提供的那些价值,才是股价长期增长的动力。而比特币在这点上不一样——它不创造价值。」
而结论 2 则是我赚不来比特币钱的另一个理由吧——把命运交由其他人手中,不能按照客观规律去判断投资标的的价格,这种无力感也不是我喜欢的。
Again,我前面也说了,我不反对你投资比特币,只要这符合你的投资哲学。
我自己在单个比特币 5,000 人民币时买过少量比特币,中间经历了涨到 8,000 多再跌到一两千,最后我在 6,000 多人民币时抛了,因为深入了解后觉得它不符合我的投资哲学(所以你也可以说我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至于比特币会不会继续涨下去,完全取决于万币侯们是否觉得已经从这个市场里攫取到了足够的利益。
我个人倾向于觉得「人心不足蛇吞象」,只要没有监管过度干涉(这是个大前提),长涨下去应该也没啥问题。 只不过随着持币逐渐分散,之后比特币的波动应该会逐渐趋小,最后像黄金这样成为一个「类贵金属」。
区块链技术是下一个风口吗?
当然,技术是无辜的。
区块链技术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因为分布式计算的属性,它的容灾能力和防篡改机制都很 NB。这两个属性可以用在很多领域:金融、数据存储、公共领域(比如选举投票)等等。
我在服务的一家公益机构最近正打算跟腾讯区块链合作,在它们的平台上公示资金流向,这些数据无法被第三方篡改,可以极大程度地增加公益机构的公信力。
不过某种程度上,区块链技术其实已经沦为跟以前的「大数据」差不多的境遇——无数公司借着「区块链」的标签炒作自己的业务。 最好玩的案例自然是港股「坪山茶业」改名为「区块链集团」,而投资者也推波助澜,一天内把它的价格抬高了 23%。
[1] Chilvers, Henry. The Story of De Beers. Cassell. p. 310. 1939.
[2] SIPRI. SIPRI Yearbook 2017 [R/OL]. ()[].https://www.sipri.org/sites/default/files/2017-09/yb17-summary-eng.pdf
[3]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World Drug Report 2017 [R/OL]. ()[].https://www.unodc.org/wdr2017/
[4] May, Channing. Transnational Crime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 [OL]. ()[].http://www.gfintegrity.org/report/transnational-crime-and-the-developing-world/
[5] 凤凰网. 港股“区块链集团”大涨23% 原名“坪山茶业”[OL]. ()[].http://finance.ifeng.com/a/22033_0.shtml
肖璟,一个很帅的投资客,写过畅销书,创过几次业。致力于传播投资思维的理财教育者,曾供职于麦肯锡金融机构组,也曾在Google打过工。Linkedin、36氪、南方周末等一线媒体专栏作家。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区块链暴涨,比特币离真实货币还有多远?区块链暴涨,比特币离真实货币还有多远?瀚海观察百家号王 剑1. 货币的本质与演进在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货币来源于“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产生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剩余产品,这些剩余产品是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之后可以用来进行交换。伴随物物交换的发展规模的壮大,物品类型和交换时间的不匹配极大阻碍了交易的进行。于是,人类找到了一种交换的媒介,即一般等价物。最早的一般等价物可能是牲畜,后因为携带不易进而转变为体积更小的物品,比如贝类或丝帛,这从我国汉字中与金钱有关的字多带有“贝”或“巾”的部首可以看出。冶金技术诞生与发展之后,以贵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开创了商品交易新的繁荣时代。但是,这些一般等价物仍然有一些问题,比如保存期限仍然不够长久,并且贸易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化,携带大量贵金属出行也不够便利和安全。于是,便产生了一般等价物的代币——银票。与银票同时出现的还有印发银票的票号。人们把金银存在票号里,换取等值的银票,用银票来进行交易。后来,银票与金银脱钩,成为了纯信用货币。如此发展至今,形成了现在的货币。但是如果我们来讨论货币的本质时,货币是否仍然等同于一般等价物?票号收存金银,开出银票,就相当于开出了一张凭证,持这张凭证可以从票号兑换相应的金银,这其实是一种债券。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就是债权。持有一张100元纸币代表央行欠我100块,而我要向别人支付100块时,只要把纸币交付对方,就变成了央行欠对方100块,那么也就完成了价值(或购买力)的转移。银行汇款也是同理,也是债(存款)的转移。因此,债权本身就可以充当货币(就是信用货币),只要债权是经过标准化的、可流通的,并且发行主体受到民众信任。但是,与通常的货币演进史不同的是,有些地方的货币案例表明,货币可以从一开始就是债权,不需要经过一般等价物这一演化阶段。经常被引用的一个例子就是西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一个叫雅浦(Yap)的小岛,岛上还处原始经济阶段的土著居民,用一种巨大石盘当货币,叫费(Fei)。因为费太过于巨大,难以用于流通,在每一笔交易之后,费的新的持有人不用搬走费,也不在费上面做记号,只让它留在原地,账目都是日后相互抵消(类似清算的作用)。甚至有人的一块费掉到海中去了,但大家仍然认同他依然持有这块费,于是他依然可以买东西。因此,与其说雅浦的“费”是“一般等价物”,更不如说是一个记账系统,也就是一种信用货币。另外,从商品本身角度来看,这类石头并无使用价值,从而根本不是真正意义的商品。但石头在居民眼中是财富象征,谁拥有石头,就有更多人愿意和他交易,接受他给出的欠条,这就是信用货币的体现。再纵观我国的货币发展史,能够发现,真正拿一般等价物(比如黄金、白银)充当货币的时间也只占少数。更多的时间里,我们使用的是铜钱和纸币。铜钱是远不足值的,所以它本质上也是一种信用货币,而不是以铜作为一般等价物。此外,我国较早开始使用的信用货币,除大家熟悉的宋代的交子外,早在西周就开始出现信用货币“里布”(当时还没有纸,是印在布上的)。实际上,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一模式在脱离了金属等价物之后仍然可以继续。所以,我们认为货币就是债权,或者更通俗点,钱就是欠条。但是并非所有的债权都能成为货币,债权必须有记载数字的载体,并且这载体不能被轻易伪造(或复制),且能长久保存,方便交付流通。因此,人们才选择用一些稀缺物作为载体,比如贝壳、黄金。所谓的一般等价物,可以解释为它本身的珍贵,使其具有一定价值,充当交易中介(一般等价物的传统观点),也可解释为它的稀缺性使其很难被伪造,因此是最好的记账载体。如果我们接受后一种解释,那么货币从产生之初自始自终就是债权。人们之间发生的经济活动,会产生各种债权债务关系,并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经济自然存在波动,其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总量也会随之波动。如果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商品),那么一种数量几乎不变(或按它自己的规律在变)的一般等价物,是不能应付这样的波动的(会导致一般等价物自身的价值波动)。因此,货币投放总量要适度调节,一是应对经济波动,二是政府主动调节经济。所谓调节经济,很大程度上通过调节货币的币值,来实现财富在国民中的重新划分,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稳定。因此,政府要掌握货币这种记账权,来达成此目的。只可惜,几千年人类铸币史表明,这样负责任的政府几乎不存在。政府总有很大动机去多发铸币,榨取铸币税。古今中外均发生了因货币滥发而导致的恶性通胀,并引发危机。那时,人民则不再信任该货币,不再持有、使用,宁愿回到物物交换,或者找寻替代品,这就是接受金属货币存款的银号,并签发金属货币的存入凭证,凭证的信誉甚至比政府货币还好,人民愿意接受其作为支付手段。最后,以发行债权凭证为主业的商业机构问世,它就是西方近代商业银行的前身,并且勇敢地站到了滥发货币的政府的对立面。但是,政府发现任由这些银行家自由发行凭作为货币也会引发新一轮的问题(比如银行破产后导致存款货币成为废纸),但又不能彻底收回货币发行权(因为这必然走回滥发货币的老路),折中之后决定新设立一家中央银行(或者把既有的一定银行指定为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相对独立于政府,但又与政府关系紧密,由其充当银行的银行,统一管理众多商业银行的凭证发行行为(比如设定准备金比率等),使货币发行量适当。首家具有此种意义的中央银行是英格兰银行。后来,央行还新增了在银行挤兑时给予必要的救助的职责。我们目前使用的货币实际上是由国家发行的银行券,其本质仍然是银行的债权。就我国而言,截止2016年12月,M2存量已超过155万亿元,其中M0是6.83万亿元,是流通中的货币,M2的其余部分是存款,共148.18万亿元。但实际上央行并没有给银行发放148.18万亿元的货币,只有23.41万亿元的存款准备金以及额外一些库存现金,这就是现行的不完全准备金制度。不完全准备金制度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了货币的债权本质。中央银行向市场发放了6.83万亿元的纸币,同时向商业银行发行了23.41万亿元的货币及额外一些库存现金,这23.41万亿元就相当于存在票号里的白银,商业银行以这23.41万亿元为基础,又向市场上发放了148.18万亿元的货币。这样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实际上是对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债权。2. 成为货币的核心要点综上,货币体系经由一定的演进,从最初的由政府直接发行货币,多次演变,最终形成了如今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从上述演进过程中,我们提炼出货币的五大本质核心要点:我们逐一解释这五点要点:(1)控制货币总量:是成为货币的必要条件,货币的发行人作为债务主体,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信誉。在货币发行量上既要进行合理的控制,还要保证经济的合理增长。(2)流通的方便性:也是货币的基本要求,并非所有的债权凭证都可以成为货币,因此要满足货币的条件必须具有方便的流通性,但是这一要求在现在网络时代运用计算机技术并不是非常困难。(3)流通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资金安全一直是金融市场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在目前,纸质货币的伪造、复制现象仍然存在,防伪技术和造假手段都在不断提升。(4)发行方式:货币的发行主体有多种发行方式可以选择,这里的发行方式是指货币最初投放方式。所谓货币投放,是指货币第一次投入流通的方式。比如,在银行时代之前,政府直接铸造了金属币,然后可能政府购买、赏赐、发薪俸军饷等行为,将这些钱币投入了流通。再通过收税等方式回笼货币。所以,其货币投放对象,是向政府出售产品与服务的民众、受赏赐的人、领工资的公务员和军人等。在这一模式下,政府承担货币发行职责,也就承担了对价值的识别职责。政府认可某些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才用货币向其购买。进入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模式后,银行通过放贷款来投放货币,最初拿到货币的人,是通过了银行贷款审核的人。换言之,银行相信他们拿这贷款资金去用于生产,是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所以,所谓的货币发行,不仅仅是印钱那么简单,还要承担对价值的甄别功能。如果甄别功能是混乱的(比如直升机撒钱也是一种投放方式,但对价值毫无甄别),某些无价值的人和事也能得到货币,那么这种货币发行机制也是不可持续的。最后,对于(5)可调节性,央行可以调节货币的总量以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对于一般等价物而言这一点就难以满足,因为一般等价物的数量往往不能够轻易人为调节,以贵金属为例,其总量在很长的时期内都是一定的。此外,可调节性这一点,往往又与控制货币总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关系。3. 比特币是否满足上述五个要点在讨论比特币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区块链技术。区块链运用的是非对称加密技术,举例来说:甲要向乙支付一笔货币时,乙先公开一个公钥,甲拿这公钥把即将付给乙的一笔货币进行加密,并向全网发送。乙用自己对应的私钥解开它,并向全网证明。全网收到后,验证了这次加解密,从而大家都承认这笔钱是付给乙的(由于不对称算法,别人解不开私钥,但能够验证乙是不是解开了)。然后,这笔交易被记录下来甲的账户上减去一笔金额,乙的账户增加一笔。这种基于不对称加密技术的支付,不用两个人之间有什么信任关系,甚至不用知道对方是谁,这就是所谓的去信任化。交易一旦达成,货币转移,所有人存档为证,不可篡改。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解决了货币本质问题当中的三个问题:(1)控制货币总量。(2)流通的方便性。(3)流通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但比特币似乎还未解决剩下两个问题:发行方式与可调节性。其实,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能够调节货币总量的主体(比如央行),也掌握着发行方式(否则无从调节)。但是,正如上文所说,与大多数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比特币与其他虚拟货币最大的不同,是其总数量非常有限,具有极强的稀缺性,之后的数量也被永久限制。比特币数量规模设定了上限,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有限的数量与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和商品流通之间存在必然的矛盾。如果比特币成为本位币,可以预见将会导致通货紧缩,抑制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数量的有限这一特性也使得比特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大打折扣,更容易成为投机对象而不是交换媒介。对于发行方式而言,比特币体系不存在发行主体,它的发行权是分发给所有参与者,看谁的计算机算力大,谁就能获得初始新发的货币。在这一层面上可以看出,比特币在设计之处似乎采用的是一般等价物的理念,将货币理解为了商品,从而设计出一套算法,通过计算机的算力从而获得该商品。但是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货币的虽然起源于一般等价物,但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债权。因此就目前而言,比特币尚未能完全满足一般货币的要求。4. 数字货币仍然是发展方向虽然比特币尚未成熟,人类寻找更完美的货币体系的努力却从未停止。比如,中央银行自己也可尝试推出数字货币。值得一提的是,数字货币与电子现金并不是一个概念,很多时候我们会把二者混淆,认为数字货币就是现有货币的电子化,但其实数字货币应该是一种全新的货币。实际上,货币的电子化并不是一种新型的货币,只是改变了货币的存在方式,即从纸质货币变成了电子信号,存储在电子设备中。正如我们所了解的,我国央行已开始研究数字货币,会用到区块链技术。但毫无疑问的是,央行不会自己革自己的命,不会推出一套类似比特币这样不需要央行的数字货币。况且现行货币体系虽然有些问题,但基本上还是可以有效地服务于当前的经济结构,未到被革命之时。而且,正如前文结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货币,很好地解决了数字货币的流通问题,但没有解决发行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央行引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虽然可以解决电子现金的流通问题,但发行体系仍然保持现状。尽管如此,数字货币凭着其在技术上的优势,可以在流通领域很好的保证可靠性和安全性,在解决了发行主体这一关键问题之后,数字货币将展现更好的生命力。(本文纸质版首发于《环球财经》2017年5月刊,本文获作者独家授权原创转载,如需发表请和作者联系。)作者:王剑,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银行业分析师,年新财富银行业最佳分析师。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瀚海观察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最具成长价值的财经自媒体平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特币是一般等价物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